CN107148327B - 动力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动力作业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48327B
CN107148327B CN201580057419.3A CN201580057419A CN107148327B CN 107148327 B CN107148327 B CN 107148327B CN 201580057419 A CN201580057419 A CN 201580057419A CN 107148327 B CN107148327 B CN 1071483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case
housing
substrate
vib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5741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48327A (zh
Inventor
野口裕太
岩田和隆
船桥一彦
须藤智明
伊缝贤
田所直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ki Holding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Ko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22030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3938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2420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2539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Ko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Ko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1483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483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483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483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7/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ortable power-driven percussive tools
    • B25D17/24Damping the reaction for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1/00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with electromotor or other motor drive
    • B25D11/06Means for driving the impulse member
    • B25D11/12Means for driving the impulse member comprising a crank mechanism
    • B25D11/125Means for driving the impulse member comprising a crank mechanism with a fluid cushion between the crank drive and the striking bod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6Vibration damp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2Construction of casings, bodies or hand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作业机。为了提供能够抑制外壳的振动传递至控制基板的动力作业机,利用无刷马达(30)的动力使前端工具动作的电动作业机(10)包括:控制基板(71),对无刷马达(30)进行控制;基板壳(82),收容控制基板(71);马达外壳(20)及盖体(160),支撑基板壳(82);弹性体(152),介于基板壳(82)与马达外壳(20)之间;以及弹性体(153),介于基板壳(82)与盖体(160)之间。

Description

动力作业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马达的动力使作业工具动作的动力作业机。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记载了利用马达的动力使作业工具动作的动力作业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动力作业机是锤钻(hammer drill)。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锤钻包括:马达,设置于外壳(housing);工具支撑部件,利用马达的动力而旋转且支撑作业工具;动力转换机构,将马达的动力转换为撞击力;以及中间件,将撞击力传递至作业工具。动力转换机构包括圆筒状的气缸(cylinder)、设置在气缸内的活塞(piston)、配置在气缸内且与活塞之间形成压力室的撞击件。活塞、撞击件、中间件是在沿着气缸中心线的方向上进行动作的动作部件。
另外,锤钻能够切换锤模式(hammer mode)与锤钻模式(hammer drill mode)。选择锤模式后,马达的动力被转换为撞击力,此撞击力传递至作业工具。选择锤钻模式后,除了撞击力传递至作业工具之外,旋转力也会传递至作业工具。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锤钻在外壳中设置有传感器单元(sensor unit)。传感器单元包括控制基板与安装于控制基板的倾斜传感器。倾斜传感器是如下传感器,其在将作业工具按压于地面,且将作业工具的垂直状态设为0度,并使外壳倾斜的情况下,对作业工具相对于0度的倾斜角度进行检测。接着,根据作业工具的倾斜角度,进行使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灯点亮的控制。另外,传感器单元包括弹性部件,此弹性部件以包裹安装有倾斜传感器的传感器基板的方式配置。而且,能够减少传递至控制基板的振动,从而能够防止倾斜传感器破损。
另一方面,作为动力作业机,将无刷马达(brushless motor)作为驱动源的冲击螺丝刀 (impact driver)或冲击扳手(impact wrench)等小型电动工具已为人所知。此种电动工具的通过无刷马达而旋转驱动的撞锤会撞击砧座(anvil),使安装于砧座的前端工具旋转。由此,能够进行扣件的紧固等作业。使用无刷马达的电动工具能够使工具主体小型化,并且通过焊接将定子(stator)的线圈连接于马达驱动用的基板,由此来对无刷马达进行电子控制,因此有如下优点:能够获得良好的作业性,消耗电力少。另一方面,撞锤撞击砧座时所产生的振动会经由外壳而传递至马达及基板,因此存在如下问题:产生由基板弯曲引起的安装元件的剥落或线圈的断线等。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以往使用了经由连接器(connector)来连接线圈与基板的电动工具 (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2)。此处,基于图23及图24来对现有的电动工具中的马达及基板的连接状态进行说明。图23是表示现有的动力作业机的一例即电动工具中的马达的局部结构的立体图,图24是表示现有的电动工具中的马达的局部结构的侧视图。
构成马达603的定子633呈大致圆筒形状,绝缘体(insulator)637配置于定子633的轴方向的端部。绝缘体637具有大致圆筒形状的基部637a,并使定子633与线圈635绝缘。另外,用以对基板606进行定位的多个基板定位部637f向定子633的轴方向突出地设置于绝缘体637的基部637a。此外,在绝缘体637的基部637a设置有向定子633的轴方向突出的多个连接器支撑部637h,连接器639卡合于所述连接器支撑部637h而受到支撑。
连接器639包括:卡合部639a,卡合于绝缘体637的连接器支撑部637h;突出部639b,向定子633的轴方向突出;以及倾斜部639c,向定子633的径向倾斜。突出部639b是连接于基板606的部分,倾斜部639c是缠绕线圈635而进行连接的部分。
基板606以覆盖绝缘体637及连接器639的方式配置,并由绝缘体637的定位部637f定位。另外,在基板606中形成有多个孔部(未图示),连接器639的突出部639b嵌合于各孔部。连接器639的突出部639b与基板606的孔部的嵌合部分通过焊接而被固定。
如此,在现有的电动工具中,线圈经由连接器而连接于基板,所述连接器通过焊接而固定于基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3-9487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02-0797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动力作业机止步于在控制基板与外壳之间设置有弹性体,有可能无法充分地减少控制基板的振动。
另一方面,近年来需要小型且输出大的动力作业机(例如电动工具)。然而,输出大的电动工具所产生的振动也会增大,因此,即使在经由连接器来连接线圈与基板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基板弯曲或线圈断线、焊接后的连接器脱落等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外壳的振动传递至控制基板的动力作业机。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动力作业机,此动力作业机虽是输出大的动力作业机(电动工具),但能够不使工具主体大型化而抑制伴随振动传递的基板弯曲的产生。
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是利用马达的动力使作业工具动作的动力作业机,包括:控制基板,对所述马达进行控制;基板壳,收容所述控制基板;外壳,支撑所述基板壳;以及弹性体,介于所述基板壳与所述外壳之间。
另外,本发明是一种动力作业机,包括基板、连接于所述基板的马达、收容所述基板及所述马达的外壳及由所述马达驱动的输出部,弹性体配置于从所述输出部到达所述基板的振动传递路径上。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弹性体来减少外壳的振动,抑制外壳的振动传递至控制基板。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振动向基板传递,从而抑制基板弯曲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相当于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动作业机的正面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电动作业机的控制电路的方框图。
图3是将图1的电动作业机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正面剖视图。
图4是图1的电动作业机中使用的控制单元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连接器与导线的连接构造的剖视图。
图6是设置于图1的电动作业机的显示板壳的剖视图。
图7是将图6所示的显示板壳的盖体拆除后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相当于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电动作业机的一部分的正面剖视图。
图9是表示作为相当于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电动作业机的冲击扳手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冲击扳手中的马达的支撑部分的图,且是图9的A-A剖视图。
图11(a)及图11(b)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冲击扳手中的马达的局部结构的立体图及表示连接器与绝缘体的卡合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11(a)是马达的立体图,图11(b)是图11(a)中的B所示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12(a)及图12(b)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冲击扳手中的马达的局部结构的侧视图及局部放大图。图12(a)是马达的侧视图,图12(b)是图12(a)的C-C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冲击扳手中的连接器与电路基板的连接部分的图。
图14(a)及图14(b)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冲击扳手中的电路基板的结构的概略图。图 14(a)是表示整个电路基板的俯视图,图14(b)是图14(a)中的D所示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15(a)及图15(b)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冲击扳手中的马达的局部结构的立体图及表示连接器与绝缘体的卡合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15(a)是马达的立体图,图15(b)是图15(a)中的E所示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16(a)及图16(b)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冲击扳手中的马达的局部结构的侧视图及局部放大图。图16(a)是马达的侧视图,图16(b)是图16(a)的F-F剖视图。
图17(a)、图17(b)、图17(c)及图17(d)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冲击扳手中的导电橡胶及连接器的结构的图。图17(a)是表示导电橡胶的结构的图,图17(b)是表示导电橡胶与连接器的卡合部分的图。图17(c)是表示导电橡胶、连接器及电路基板的连接部分的图,图17(d)是表示连接器与绝缘体的卡合部分的图。
图18(a)及图18(b)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冲击扳手中的电路基板的结构的概略图。图 18(a)是表示整个电路基板的俯视图,图18(b)是图18(a)中的G所示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19(a)及图19(b)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冲击扳手中的连接器的结构的图。图19(a)是表示连接器与电路基板的连接部分的图,图19(b)是表示连接器与绝缘体的卡合部分的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7的冲击扳手中的外壳及马达的连接部分的图,且是图9的A-A 剖视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8的冲击扳手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8的冲击扳手中的电路基板的支撑部分的图,且是图21中的H所示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23是表示现有的电动工具中的马达的局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现有的电动工具中的马达的局部结构的侧视图。
[符号的说明]
10:电动作业机
11:前端工具
12:作业机主体
14:中间壳
17:底部盖体
20:马达外壳
21:中间撞击件
22:撞击件
23:活塞
30:无刷马达
33:输出轴
71:控制基板
82:基板壳
82a:凸台部
83:板部
84:侧壁
152、153、154、165、166:弹性体
1000、5010:冲击扳手
2000、5210:外壳
2360:导电橡胶
3000、1030:马达
3300:定子
3500:线圈
3600、1360、4360、5360:防振橡胶
3700、3800:绝缘体
3900、3390:连接器
5000:输出部
6000、5060:电路基板
A1、B1: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详细地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动力作业机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参照图1~图7来对本发明实施方式1中的动力作业机进行说明。作为动力作业机的电动作业机10也被称为锤钻。电动作业机10用以对混凝土(concrete)或石材等对象物进行开孔加工等。
电动作业机10包括作业机主体12,作业机主体12是将气缸外壳13、中间壳14、握把(handle)15、马达外壳20及底部盖体17彼此固定组装而成。底部盖体17通过螺钉部件162固定于马达外壳20。底部盖体17在沿着轴线B1的方向上,配置于马达外壳20的旁边。设置有贯穿底部盖体17的通气口17a。
气缸外壳13为筒形状,在气缸外壳13内设置有圆筒形状的气缸18。以轴线A1为中心而配置气缸18,呈与气缸18同心的形状而设置有圆筒形状的工具保持件19。工具保持件19 设置在气缸外壳13内,工具保持件19可旋转地受到轴承16支撑。气缸18与工具保持件19可一体旋转地连结。前端工具11安装于工具保持件19,气缸18的旋转力传递至前端工具11。
从工具保持件19内到气缸18内,设置有金属制的中间撞击件21。中间撞击件21在沿着轴线A1的方向上自如地来回移动。在气缸18内设置有对中间撞击件21进行撞击的撞击件 22。撞击件22能够在沿着轴线A1的方向上进行来回动作。另外,活塞23配置于气缸18内,活塞23能够在沿着轴线A1的方向上进行来回动作。在气缸18内,在撞击件22与活塞23之间设置有空气室24。
中间壳14在沿着轴线A1的方向上,配置在握把15与气缸外壳13之间。马达外壳20固定于气缸外壳13及中间壳14。沿着轴线A1的方向上的马达外壳20的配置范围与沿着轴线A1的方向上的中间壳14的配置范围重叠。握把15呈弓形状地弯曲,握把15的两端安装于中间壳14。握把15中设置有扳机132及供电电缆25。另外,握把15中设置有扳机开关26。作业人对扳机132进行操作后,扳机开关26导通断开。
马达外壳20通过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例如铝而一体成形。马达外壳20为筒形状,在马达外壳20的内部配置有马达壳27。马达壳27通过绝缘性材料例如合成树脂而一体成形。如图 3所示,马达壳27具有筒部27a,马达壳27的筒部27a压入固定于马达外壳20。马达壳27具有与筒部27a相连的底部28,在底部28中形成有轴孔29。马达壳27内经由轴孔29及通气口17a而与作业机主体12的外部相连。
另外,在马达壳27内收容有无刷马达30。所述无刷马达30是直流电动马达,无刷马达 30包括筒形状的定子31、与配置于定子31的内侧的转子(rotor)32。转子32包括输出轴33、与固定于输出轴33的转子芯(rotor core)32a。在俯视电动作业机10时,输出轴33的旋转中心即轴线B1与轴线A1交叉,具体来说,大致正交。马达外壳20在沿着轴线B1的方向上,配置在底部盖体17与气缸外壳13之间。马达外壳20包括位于底部盖体17内的轴承支撑部34。中间壳14包括延伸到气缸外壳13内的间隔壁35,且设置有受到间隔壁35支撑的轴承36、与受到轴承支撑部34支撑的轴承37。两个轴承36、37在沿着输出轴33的轴线B1的方向上,配置于不同位置。输出轴33的第一端部配置于轴孔29,输出轴33的第二端部配置于中间壳14内。在输出轴33中的配置于中间壳14内的部位的外周面设置有驱动齿轮38。
在马达壳27内设置有绝缘体39。绝缘体39在沿着轴线B1的方向上,配置在无刷马达 30与轴承36之间。绝缘体39包括轴孔40,在轴孔40内配置有输出轴33。绝缘体39为合成树脂制,且被设置成不会在马达壳27内旋转。绝缘体39固定于定子31。
在马达壳27内,在绝缘体39与轴承36之间设置有风扇41。风扇41固定于输出轴33,风扇41与输出轴33一起旋转,发挥将作业机主体12外部的空气导入至作业机主体12的内部的作用。作业机主体12的外部与中间壳14的内部通过通气口14a相连。
参照图3来说明对无刷马达30进行冷却的风扇41的构造。风扇41为环状,风扇41安装于输出轴33。即,风扇41与输出轴33一起旋转。风扇41通过非磁性材料即合成树脂而成形,风扇41中安装有永磁铁45。永磁铁45是以轴线B1为中心的环状体,沿着永磁铁45的圆周方向交替地配置有不同的磁极即N极与S极。
在马达壳27内设置有连接基板47。连接基板47例如固定于绝缘体39。即,连接基板47 经由绝缘体39而安装于定子31。连接基板47在沿着轴线B1的方向上,配置在定子31与安装于风扇41的永磁铁45之间。设置有沿着厚度方向贯穿连接基板47的孔48,输出轴33配置于孔48。连接基板47通过非磁性材料例如合成树脂而成形,在连接基板47上安装有磁传感器S1~磁传感器S3。
图2表示对电动作业机10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无刷马达30将商用电源49作为动力源,商用电源49的电力经由供电电缆25流入至无刷马达30的线圈。
另外,无刷马达30的定子31包括与U相、V相、W相对应的线圈U1、线圈V1、线圈 W1,在转子芯32a上,沿着圆周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4个极性不同的两种永磁铁32b,不同极性的永磁铁32b交替地排列。3个磁传感器S1~磁传感器S3输出表示转子32的旋转位置的检测信号。3个磁传感器S1~磁传感器S3是与三相的线圈U1、线圈V1、线圈W1对应地设置。各个磁传感器S1~磁传感器S3是非接触传感器,其对安装于风扇41的永磁铁45 所产生的磁力进行检测,且将磁力转换为电信号并加以输出。磁传感器S1~磁传感器S3能够使用霍尔元件。
电动作业机10具有对供给至各线圈U1、线圈V1、线圈W1的电流进行控制的逆变电路 121。在商用电源49与逆变电路121之间的电气电路中,设置有用以将商用电源49的交流电流整流为直流电流的整流电路53。对多个二极管53a进行桥接而构成整流电路53。另外,在整流电路53与逆变电路121之间设置有平滑电容器55。平滑电容器55使通过整流电路53从交流整流为直流的电压平滑化。另外,在逆变电路121与平滑电容器55之间设置有二极管56 及电容器57。二极管56及电容器57彼此串联地配置。二极管56及电容器57是将商用电源49的电力供给至控制器136的电源电路,供电电缆25连接于商用电源49,使从商用电源49施加至控制器136的电压稳定化。
逆变电路121是三相全桥逆变电路,且具有开关元件Tr1~开关元件Tr6。开关元件Tr1~开关元件Tr6分别是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开关元件Tr1包括集电极(collector)C1、栅极G1及发射极(emitter)E1。开关元件Tr2包括集电极C2、栅极G2及发射极E2。开关元件Tr3包括集电极C3、栅极G3及发射极E3。开关元件Tr4包括集电极C4、栅极G4及发射极E4。开关元件Tr5包括集电极C5、栅极G5及发射极E5。开关元件Tr6包括集电极C6、栅极G6及发射极E6。集电极C1、集电极C3、集电极 C5分别连接于商用电源49的正极49a,且集电极C1、集电极C3、集电极C5彼此并联地连接。即,集电极C1、集电极C3、集电极C5是高端(high side)。
另外,发射极E1与集电极C2彼此并联地连接,且连接于导线58。另外,发射极E3与集电极C4彼此并联地连接,且连接于导线62。而且,发射极E5与集电极C6彼此并联地连接,且连接于导线65。而且,作为控制信号的电压施加至栅极G1~栅极G6。而且,发射极 E2、发射极E4、发射极E6分别连接于商用电源49的负极49b,且发射极E2、发射极E4、发射极E6彼此并联地连接。即,发射极E2、发射极E4、发射极E6是低端(low side)。
另外,设置有连接于线圈U1的导线60,且设置有连接导线58与导线60的连接器59。设置有连接于线圈V1的导线64,且设置有连接导线62与导线64的连接器63。设置有连接于线圈W1的导线67,且设置有连接导线67与导线65的连接器66。
如图5所示,导线58、导线62、导线65分别由保护管143包覆。导线58连接于连接器59的插入孔59a,导线62插入至连接器63的插入孔63a,导线65插入至连接器66的插入孔66a。导线60、导线64、导线67分别由保护管143包覆。
而且,设置有热收缩管145,此热收缩管145分别覆盖连接器59、连接器63、连接器66 与各保护管143之间的连接部位。各保护管143可使用绝缘性材料例如硅酮橡胶(silicone rubber)。各热收缩管145例如可使用聚烯烃。各热收缩管145防止各保护管143从连接器59、连接器63、连接器66的插入孔59a、插入孔63a、插入孔66a中脱落。在各导线58、导线62、导线65的端部分别安装有导电性的插头169,各插头169分别配置于连接器59、连接器63、连接器66内。在径向上,从外侧对连接器59、连接器63、连接器66、插头169、导线60、导线64、导线67进行加压而实施填缝处理,将插头169固定于导线58、导线62、导线65。插头169分别连接于导线60、导线64、导线67。
另外,连接控制基板71与供电电缆25的导线146、导线147由保护管148包覆。也能够与所述同样地使用连接器、热收缩管来连接导线146、导线147与供电电缆25。
而且,控制使输入至开关元件Tr1~开关元件Tr6的栅极G1~栅极G6的控制信号导通断开的时序、及导通期间即占空比(duty ratio),由此,控制对于各线圈U1、线圈V1、线圈W1的换流动作。
马达控制部133运算并输出对逆变电路121进行控制的控制信号。马达控制部133包括控制器136、控制信号输出电路134、转子位置检测电路135、马达转数检测电路68、马达电流检测电路69。磁传感器S1~磁传感器S3的检测信号发送至转子位置检测电路135。转子位置检测电路135对转子32的旋转位置进行检测。
转子位置检测电路135对表示转子32的旋转位置的信号进行处理。转子位置检测电路135 所输出的信号发送至控制器136及马达转数检测电路68。马达转数检测电路68检测马达转数,马达转数检测电路68所输出的信号输入至控制器136。
马达电流检测电路69连接于电流检测用电阻器122的两端,马达电流检测电路69对流入至无刷马达30的电流值进行检测。马达电流检测电路69所输出的信号输入至控制器136。控制器136包括对控制信号进行处理的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与存储器,存储器中存储有控制程序、运算式及数据等。控制器136对从马达转数检测电路68输入的信号进行处理,运算出转子32的实际旋转速度。控制器136所输出的信号输入至控制信号输出电路134,逆变电路121由从控制信号输出电路134输入的控制信号控制。
作业机主体12内设置有控制基板71,此控制基板71安装有整流电路53、平滑电容器55、二极管56、电容器57、逆变电路121、电流检测用电阻器122、控制器136。控制基板71配置于马达外壳20的外部,且配置于中间壳14内。控制基板71在以轴线B1为中心的径向上,配置于马达外壳20的外部。控制基板71在沿着轴线A1的方向上,配置在马达外壳20与握把15之间。控制基板71的厚度方向与以轴线B1为中心的径向相同。
控制基板71通过绝缘性材料例如合成树脂而一体成形。沿着轴线B1的方向上的控制基板71的配置范围与沿着轴线B1的方向上的马达外壳20的配置范围重叠。而且,分别设置有信号线75,此信号线75将磁传感器S1~磁传感器S3的信号分别发送至转子位置检测电路 135。
开关元件Tr1~开关元件Tr6具有分别连接于集电极、发射极、栅极的3根端子,3根端子分别固定于控制基板71。开关元件Tr1、开关元件Tr3、开关元件Tr5配置成一列,开关元件Tr2、开关元件Tr4、开关元件Tr6配置成一列。另外,开关元件Tr1、开关元件Tr3、开关元件Tr5与开关元件Tr2、开关元件Tr4、开关元件Tr6平行地配置。而且,设置有与开关元件Tr1、开关元件Tr3、开关元件Tr5接触的一个散热器(heat sink)78。一个散热器78通过螺钉部件155而固定于开关元件Tr1、开关元件Tr3、开关元件Tr5。
另外,设置有与开关元件Tr2接触的散热器79、与开关元件Tr4接触的散热器80及与开关元件Tr6接触的散热器81。散热器79通过螺钉部件155而固定于开关元件Tr2,散热器80 通过螺钉部件155而固定于开关元件Tr4,散热器81通过螺钉部件155而固定于开关元件Tr6。散热器78~散热器81使用了具有导热性的金属例如铝、铜。散热器78~散热器81通过将开关元件Tr1~开关元件Tr6的热传递至空气来对开关元件Tr1~开关元件Tr6进行冷却。
如图4所示,在整流电路53上安装有散热器168。散热器168的表面168a平坦,表面168a相对于轴线B1倾斜。表面168a向靠近开关元件Tr5的方向倾斜。
而且,在以轴线B1为中心的径向上,在无刷马达30的侧方设置有基板壳82。基板壳82 配置于马达外壳20的外部。基板壳82使用螺钉部件而固定于马达外壳20。控制基板71安装于基板壳82。在基板壳82与设置于中间壳14的盖体160之间形成有收容室161。基板壳82配置于收容室161内。基板壳82为包括与轴线B1平行地配置的板部83、及设置于板部83 外周缘的侧壁84的托盘形状。侧壁84向远离马达外壳20的方向,且向沿着轴线A1的方向突出。基板壳82通过绝缘性材料例如合成树脂而一体成形。在沿着轴线A1的方向上,板部 83配置在马达外壳20与控制基板71之间。基板壳82包括设置于侧壁84外侧的多个凸台部 82a,螺钉部件插入至凸台部82a的孔82b。
控制基板71配置于侧壁84所包围的空间内,控制基板71与板部83平行。设置有与板部83相连的筒部85、筒部86,在筒部85、筒部86内设置有通路87。设置有贯穿马达壳27 的孔部90,且设置有贯穿马达外壳20的孔部89。筒部85配置于孔部89、孔部90。设置有沿着厚度方向贯穿控制基板71的孔88,筒部86配置于孔88。在基板壳82与盖体160之间形成有收容室161。通路87连接马达壳27的内部与收容室161。而且,导线60、导线64、导线67及信号线75穿过通路87。
而且,在中间壳14上设置有覆盖基板壳82的盖体160。中间壳14与马达外壳20彼此固定,盖体160覆盖基板壳82,在盖体160与基板壳82之间形成有收容室161。通过基板壳82、安装有电气组件的控制基板71来构成控制单元130。
在控制单元130的组装过程中,在已将控制基板71收纳于基板壳82的状态下,使树脂流入至基板壳82,使树脂固化而形成树脂层200。树脂层200覆盖控制基板71的整个表面,且密合于控制基板71的表面。树脂层200使控制单元130防水及防尘。再者,方便起见,在图4中省略了树脂层200。电气组件是对无刷马达30的转数、旋转速度、转矩(torque)、旋转方向进行控制的要素,电气组件包括整流电路53、开关元件Tr1~开关元件Tr6、平滑电容器55、二极管56、电容器57、电流检测用电阻器122、控制器136。
而且,在中间壳14中设置有显示板壳141。显示板壳141配置于收容室161外。显示板壳141的配置区域在沿着轴线B1的方向上,与控制单元130的配置区域不同。显示板壳141包括:基板固定器98,固定于气缸外壳13内的间隔壁;以及盖体96,覆盖安装于基板固定器98的操作基板91。由盖体96与基板固定器98形成收容室159,盖体96与基板固定器98 之间的间隙由密封材料例如树脂涂层(resin coating)、硅酮橡胶(silicone rubber)密封。在收容室159中设置有操作基板91。在操作基板91上设置有操作开关51、显示有无电力供给的通电灯92、速度显示灯157。通电灯92及速度显示灯157均是LED灯。操作基板91经由基板固定器98而保持于中间壳14。
设置有连接操作基板91与控制基板71的电线93。在基板固定器98与盖体96之间设置有开口部158,电线93穿过开口部158。设置有连接电线93与控制基板71的插座部167。开口部158连接控制单元130内与显示板壳141的收容室159。在中间壳14中开口形成有窗部95,在窗部95上配置有盖体96。
操作按钮97安装于盖体96,作业人对操作按钮97进行操作后,操作开关51进行动作,操作开关51的动作信号输入至控制器136,控制器136对目标旋转速度进行切换。例如能够四阶段地切换目标旋转速度,且设置有4个速度显示灯。另外,盖体96包括显示无刷马达30 的目标旋转速度的阶段的速度显示部52、通电显示部163。盖体96通过合成树脂而一体成形,且具有透光性。因此,作业人能够从显示板壳141的外部看到通电灯92及速度显示灯157的光。与所选择的目标旋转速度相当的速度显示灯157点亮,与未选择的目标旋转速度相当的速度显示灯157熄灭。另外,供电电缆25连接于商用电源49后,通电灯92点亮,供电电缆 25与商用电源49断开后,通电灯92熄灭。
对将无刷马达30的输出轴33的旋转力转换为活塞23的来回动作力的动力转换机构120 进行说明。首先,曲轴106自如旋转地设置在中间壳14内。曲轴106与输出轴33平行,设置于曲轴106的从动齿轮107与驱动齿轮38啮合。在曲轴106上安装有偏离曲轴106的旋转中心的曲轴销(crank pin)108。
另外,设置有连杆(connecting rod)109,此连杆109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连结曲轴销 108与活塞23。而且,在输出轴33的旋转力传递至曲轴106,曲轴销108公转后,活塞23在气缸18内进行来回动作。动力转换机构120包含曲轴106、曲轴销108、连杆109。
其次,对将输出轴33的旋转力转换为气缸18的旋转力的机构进行说明。旋转力传递轴 110自如旋转地设置在气缸外壳13内,在旋转力传递轴110上设置有从动齿轮111。从动齿轮111啮合于驱动齿轮38。旋转力传递轴110可旋转地受到轴承113、轴承114支撑。因此,输出轴33的旋转力传递至旋转力传递轴110。而且,在旋转力传递轴110上设置有锥齿轮(bevel gear)115。
另一方面,在气缸18的外周安装有圆筒形状的锥齿轮116,锥齿轮116能够相对于气缸 18旋转。锥齿轮116与锥齿轮115啮合。在气缸18的外周安装有套筒(sleeve)117,此套筒 117能够与气缸18一体地旋转,且在沿着轴线A1的方向上移动。电动作业机10包括模式切换拨盘123,作业人对模式切换拨盘123进行操作后,套筒117在沿着轴线A1的方向上移动。另外,设置有使套筒117与锥齿轮116卡合或分离的离合器机构。
套筒117相对于气缸18而沿着轴线A1移动后,套筒117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与锥齿轮116卡合,或者套筒117与锥齿轮116分离。套筒117卡合于锥齿轮116后,旋转力传递轴110的旋转力会传递至气缸18。相对于此,套筒117与锥齿轮116分离后,旋转力传递轴 110的旋转力不会传递至气缸18。
对所述电动作业机10的使用例进行说明。在作业人对扳机132进行操作,使扳机开关26 导通或断开后,从扳机开关输出的信号发送至控制器136。扳机开关的导通信号输入至控制器 136后,控制信号输出电路134所输出的控制信号输入至逆变电路121,开关元件Tr1~开关元件Tr6分别独立地导通断开,电流依次流入至线圈U1、线圈V1、线圈W1。如此,线圈 U1、线圈V1、线圈W1与永磁铁32b协作而形成旋转磁场,无刷马达30的转子32旋转。
控制器136执行使转子32的实际旋转速度接近于目标旋转速度的控制。通过对施加至线圈U1、线圈V1、线圈W1的电压进行调整来控制转子32的实际旋转速度。具体来说,通过对施加至逆变电路121的开关元件Tr1~开关元件Tr6的栅极G1~栅极G6的导通信号的占空比进行调整来控制转子32的实际旋转速度。无刷马达30的转子32旋转后,输出轴33的旋转力由动力转换机构120转换为活塞23的来回动作力,活塞23在气缸18内进行来回动作。
活塞23向靠近曲轴106的方向进行动作后,空气室24的压力会下降,且撞击件22会向远离中间撞击件21的方向移动。撞击件22向远离中间撞击件21的方向移动后,空气不会被吸入至空气室24。另外,在活塞23到达上止点后,活塞23从上止点向下止点移动,空气室24内的压力上升。如此,撞击件22会对中间撞击件21进行撞击。施加至中间撞击件21的撞击力经由前端工具11而传递至对象物。然后,在无刷马达30的输出轴33旋转期间,撞击件 22在气缸18内进行来回动作,撞击件22间歇地对中间撞击件21进行撞击。
另一方面,无刷马达30的输出轴33的旋转力经由从动齿轮111而传递至旋转力传递轴 110。对模式切换拨盘123进行操作而选择撞击、旋转模式后,旋转力传递轴110的旋转力会传递至气缸18,气缸18旋转。气缸18的旋转力经由工具保持件19而传递至前端工具11。如此,电动作业机10将撞击力及旋转力传递至前端工具11。相对于此,对模式切换拨盘123进行操作而选择撞击模式后,旋转力传递轴110的旋转力不会传递至气缸18。
另外,无刷马达30的输出轴33旋转后,风扇41旋转,作业机主体12外部的空气通过通气口17a及轴孔29被吸入至马达壳27内。接着,无刷马达30的热会传递至空气,无刷马达30受到冷却。另外,马达外壳20外部的空气通过通气口14a而导入至中间壳14内。因此,空气会沿着收容室161所收容的基板壳82流动,整流电路53及开关元件Tr1~开关元件Tr6 的热传递至空气。因此,整流电路53及开关元件Tr1~开关元件Tr6的温度上升受到抑制。
导入至中间壳14内的空气会沿着散热器168的表面168a而被赋予移动方向,因此,能够尽可能地增加与开关元件Tr1~开关元件Tr6接触的空气量,对开关元件Tr1~开关元件Tr6 进行冷却的效率提高。夺取整流电路53及开关元件Tr1~开关元件Tr6的热之后的空气通过通路87而导入至马达壳27内。因风扇41旋转而被吸入至马达壳27内的空气通过风扇41向气缸外壳13内喷出,并通过设置于气缸外壳13的排气口,向作业机主体12的外部排出。
本实施方式的电动作业机10的活塞23、撞击件22、中间撞击件21在沿着轴线A1的方向上进行动作。另外,施加至前端工具11的撞击力产生在沿着轴线A1的方向上。即,作业机主体12在沿着轴线A1的方向上振动。控制基板71的厚度方向与沿着轴线A1的方向相同,控制基板71的长度方向与轴线B1平行。作业机主体12在沿着轴线A1的方向上振动后,振动会沿着厚度方向传递至控制基板71。
本实施方式的电动作业机10包括振动抑制机构,此振动抑制机构抑制控制单元130在将撞击力施加至前端工具11的方向,即沿着轴线A1的方向上振动。振动抑制机构包括设置于基板壳82的弹性体152~弹性体154。弹性体152固定于板部83的外表面,弹性体153固定于侧壁84的边缘。弹性体152以同一厚度设置于板部83的外表面的整个区域。在基板壳82 已安装于马达外壳20的状态下,弹性体152与马达外壳20接触。而且,弹性体154固定于凸台部82a。在中间壳14与马达外壳20已固定的状态下,弹性体153及弹性体154与中间壳14接触。
弹性体152~弹性体154通过橡胶状弹性体而分别一体成形,弹性体152~弹性体154使用双面胶带固定于基板壳82。再者,弹性体152~弹性体154也可以使用粘合剂固定于基板壳82。
而且,弹性体152与弹性体153在沿着轴线A1的方向上,配置于不同位置。而且,基板壳82在沿着轴线A1的方向上,配置在弹性体152与弹性体153之间。弹性体154可以在沿着轴线A1的方向上,配置于与弹性体153相同的位置,也可以在沿着轴线A1的方向上,配置于与弹性体153不同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的电动作业机10在基板壳82与支撑基板壳82的作业机主体12之间设置有弹性体152、弹性体153,因此,能够抑制作业机主体12的振动传递至控制单元130。特别是作业机主体12在沿着轴线A1的方向上振动后,弹性体152、弹性体153会减少振动。因此,能够抑制作业机主体12的振动传递至控制单元130。因此,能够抑制安装于控制基板71的电气组件的振动。
此外,通过将控制基板71收容于基板壳82,能够对控制基板71进行加强,因此,能够抑制控制基板71因作业机主体12的振动而产生应变。例如对如下构造进行说明,所述构造是指将在沿着轴线A1的方向上一分为二的结构片彼此固定,从而组装作业机主体。还考虑在利用一分为二的结构片来包夹控制基板而进行支撑的情况下,两个结构片会因作业机主体的振动而彼此错开。两个结构片彼此错开的结果是有可能会导致控制基板产生应变而破损。
即使作业机主体是利用一分为二的结构片来包夹控制基板而进行支撑的构造,若如本实施方式般,将控制基板71收容于基板壳82,则因两个结构片彼此错开而产生的力不会传递至控制基板71,能够抑制控制基板71的应变。另外,将树脂填充至基板壳82内而形成了树脂层200。因此,树脂层200能够吸收外力,进一步抑制控制基板71的应变,并且还能够保护控制基板71不受粉尘等的影响。
而且,收容操作基板91的收容室159由基板固定器98及盖体96封闭,因此,能够防止在作业现场产生的异物例如尘埃、加工粉末、断裂片侵入至收容室159内。因此,能够抑制速度显示灯157及通电灯92的可见性的下降。另外,显示板壳141也可以配置于冷却风的流动路径内。即使在此情况下,如上所述,因为操作基板91由基板固定器98及盖体96封闭,所以密闭性佳,因此,即使粉尘与冷却风一起被吸入至作业机主体12内,也能够防止粉尘侵入至收容室159内,从而能够抑制显示板壳141的可见性的下降。
而且,连接于控制基板71的导线58、导线62、导线65由保护管143及热收缩管145覆盖,因此,即使作业机主体12振动,也能够避免导线58、导线62、导线65与周围的物体例如散热器78接触,从而能够防止导线58、导线62、导线65断线。
若对本实施方式1的电动作业机10的结构与本发明的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说明,则无刷马达30相当于本发明的马达,前端工具11相当于本发明的作业工具,电动作业机10相当于本发明的动力作业机,控制基板71相当于本发明的控制基板,基板壳82相当于本发明的基板壳,作业机主体12及马达外壳20相当于本发明的外壳,轴线A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轴线,轴线B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轴线。
另外,弹性体152、弹性体153、弹性体154相当于本发明的弹性体,弹性体15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弹性体,弹性体15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弹性体,弹性体154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三弹性体。中间撞击件21、撞击件22、活塞23相当于本发明的撞击机构,马达外壳20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外壳,中间壳14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外壳。板部83相当于本发明的板部,侧壁84相当于本发明的侧壁,凸台部82a相当于本发明的凸台部,输出轴33相当于本发明的输出轴,树脂层200相当于本发明的树脂层。
(实施方式2)参照图8来对本发明实施方式2中的动力作业机进行说明。对图8与图1 进行比较后,电动作业机10的控制单元130的配置位置不同。图8所示的电动作业机10使用图2的控制电路。图8所示的控制单元130在沿着轴线B1的方向上,配置在无刷马达30 与底部盖体17之间。图8中并未设置图3所示的盖体160。另外,在俯视电动作业机10时,控制基板71配置在与轴线B1交叉的方向上。在底部盖体17的内表面设置有凹部164,在凹部164中配置有基板壳82。板部83与凹部164的底面接触。
而且,在凹部164的内周面与侧壁84之间设置有弹性体165、弹性体166。弹性体165、弹性体166在沿着轴线A1的方向上,配置于不同位置。弹性体165、弹性体166在沿着轴线 A1的方向上,配置于基板壳82的两侧。弹性体165、弹性体166介于基板壳82与底部盖体17之间。弹性体165、弹性体166的材质与弹性体152、弹性体153、弹性体154的材质相同。弹性体165、弹性体166可以固定于基板壳82,也可以固定于凹部164的内周面。另外,也可以将弹性体设置在板部83与凹部164之间,在此情况下,能够抑制沿着输出轴33的方向的振动经由基板壳82而传递至控制基板71。
另外,在图8中,连接基板47固定于定子31。设置于连接基板47的磁传感器S1~磁传感器S3对转子32的永磁铁32b所产生的磁力进行检测并输出信号。在图8中,也能够使用图5所示的连接器、热收缩管、保护管来连接控制基板71与信号线75。
图8的电动作业机10进行撞击作业,作业机主体12在与轴线B1成直角的方向即沿着图 1的轴线A1的方向上振动后,此振动会因弹性体165、弹性体166而减少。因此,能够抑制控制单元130在沿着图1的轴线A1的方向上振动。而且,也可以在图8所示的基板壳82内形成与图3的树脂层200同样的树脂层。因此,实施方式2的电动作业机10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1的电动作业机10同样的效果。另外,弹性体165、弹性体166相当于本发明的弹性体,底部盖体17相当于本发明的外壳。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作为振动抑制机构的弹性体可以分别单独地设置,也可以使整体一体化。本发明中的弹性体是减少振动的缓冲材料。另外,作为振动抑制机构的弹性体只要介于基板壳与马达外壳之间、及基板壳与中间壳之间即可。即,弹性体也可以固定于马达外壳及中间壳的盖体。而且,若基板壳固定于马达外壳,则固定于马达外壳的弹性体会与基板壳接触。另外,若将中间壳固定于马达外壳,则设置于中间壳的弹性体会与基板壳接触。
(实施方式3)参照图9至图14(b)来对本发明实施方式3中的动力作业机进行说明。此处,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冲击扳手的情况为例来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冲击扳手1000的结构的剖视图。如图9所示,冲击扳手1000包括外壳2000、马达3000、齿轮机构4000、输出部5000、电路基板6000、控制部7000及电源线8000。
冲击扳手1000的外轮廓包含树脂制的外壳2000、与覆盖输出部5000的树脂制的盖体2100。在盖体2100中收容有金属制的撞锤壳2200。外壳2000相当于本发明的马达收容部,且包含躯干部2000a、握把部2000b及基板收容部2000c。躯干部2000a呈大致筒状,且与盖体2100及撞锤壳2200共同依次收容马达3000、齿轮机构4000及输出部5000。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输出部5000侧定义为前侧,将马达3000侧定义为后侧。另外,将握把部2000b相对于躯干部2000a延伸的方向定义为下方,将与所述下方相反的方向定义为上方。
在外壳2000的躯干部2000a的后端面,形成有用以吸入外部气体的未图示的吸气口,在位于后述的冷却风扇3400外侧的躯干部2000a中,形成有用以将吸入至躯干部2000a内的外部气体排出的未图示的排气口。通过所述外部气体来冷却马达3000及电路基板6000。
握把部2000b从躯干部2000a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向下侧延伸,并与躯干部2000a 构成为一体。在握把部2000b的内部内置有开关机构2300,并且在所述握把部2000b的延伸方向的前端位置,延伸有能够连接于商用交流电源的电源线8000。在握把部2000b中的始于躯干部2000a的根部分即前侧位置,设置有成为作业人的操作部位的扳机2400。扳机2400与开关机构2300连接,用以切换对于马达3000的驱动电力的供给与阻断,并且用以对马达3000 的旋转方向进行切换。本实施方式的扳机2400是翻转开关(tumbler switch)。
基板收容部2000c从握把部2000b的下端位置向前侧突出,并与握把部2000b构成为一体。在基板收容部2000c的内部收容有控制部7000。另外,在基板收容部2000c的上表面设置有操作面板2500。
马达3000是无刷马达,如图9所示,包括输出轴3100、转子3200及定子3300。输出轴3100是以使轴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的方式而配置于躯干部2000a内,并向转子3200的前后突出,在所述突出的部位,通过轴承可旋转地支撑于躯干部2000a。在输出轴3100的向前侧突出的部位,设置有与输出轴3100同轴且一体地旋转的冷却风扇3400。转子3200固定于输出轴3100,且具有未图示的多个永磁铁。定子3300包括多个线圈3500,且以包围转子3200的方式配置。马达3000的详细结构将后述。
齿轮机构4000是由包括多个齿轮的行星齿轮机构构成的减速机构,使输出轴3100的旋转减速并传递至输出部5000。
输出部5000包括撞锤5100、与配置于撞锤5100前方的砧座5200。分别可旋转地配置撞锤5100及砧座5200。在砧座5200的前端,设置有用以安装前端工具的安装部5300。
撞锤5100在前端包括碰撞部5100a,砧座5200在后端包括被碰撞部5200a。另外,通过弹簧5400向前方对撞锤5100施力,使得在旋转时,碰撞部5100a在旋转方向上与被碰撞部5200a发生碰撞。通过此种结构,在撞锤5100旋转时,对砧座5200施加撞击。
另外,撞锤5100是以能够对抗弹簧5400的施压力而向后方移动的方式构成。通常,撞锤5100的碰撞部5100a与砧座5200的被碰撞部5200a卡合,因此,马达3000的旋转经由齿轮机构4000及撞锤5100而传递至砧座5200,撞锤5100与砧座5200一体地旋转,安装于安装部5300的未图示的前端工具旋转,由此,进行扣件的紧固作业。另一方面,在扣件的紧固完成后,负载会增大,因此,撞锤5100成为锁定状态,撞锤5100与砧座5200无法一体地旋转。如此,撞锤5100对抗弹簧5400的施压力而旋转,并且后退。接着,在碰撞部5100a越过被碰撞部5200a后,弹簧5400中所储存的弹性能量被释放,撞锤5100向前方移动,碰撞部5100a与被碰撞部5200a发生碰撞。通过反复地进行所述动作,砧座5200逐步旋转,即使在负载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实施紧固作业。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基板6000是安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MOSFET)或IGBT(Insulated GateBipolar Transistor) 等开关元件6100的基板。电路基板6000相当于本发明的基板。
控制部7000包括控制电路基板7100,此控制电路基板7100收容于基板收容部2000c内,且对整个冲击扳手1000进行控制。以扳机2400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为支点,对上侧或下侧进行操作(按压),由此,控制电路基板7100对马达3000的旋转方向进行切换。再者,也能够采用如下结构,即,根据扳机2400的操作量来对供给至马达3000的电力量进行调整,由此,对马达3000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作业人能够通过对操作面板2500进行操作来设定冲击扳手1000的工作速度等。
电源线8000连接于商用交流电源,由此,将电源供给至各部分。
接着,对实施方式3的冲击扳手1000中的马达300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冲击扳手1000中的马达3000的支撑部分的图,且是图9的A-A剖视图。图10中仅表示剖视图的左侧半个部分。在以下的说明中,轴方向是指定子3300的轴方向,径向是指定子3300的半径方向。
定子3300呈大致圆筒形状,如图10所示,在所述定子3300的内周部,设置有以向径向内方突出的方式沿着圆周方向排列的6个突出部(齿部)3300a。另外,在定子3300的外周部,设置有向径向外方突出的4个凸部3300b。在外壳2000的躯干部2000a内突出设置有多个加强肋2800,定子3300的各凸部3300b支撑于多个加强肋2800,由此,定子3300固定在外壳2000内。
图11(a)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冲击扳手1000中的马达3000的局部结构的立体图,图11(b)是图11(a)中的B所示的部分的放大图,且是表示连接器3900与绝缘体3700的卡合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另外,图12(a)及图12(b)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冲击扳手1000中的马达3000的局部结构的侧视图及局部放大图,图12(a)表示马达3000的侧视图,图12 (b)是图12(a)的C-C剖视图。
如图11(a)、图11(b)及图12(a)所示,在定子3300的轴方向后表面配置防振橡胶3600及绝缘体3700。另外,在定子3300的轴方向前表面也配置绝缘体3800。配置于后表面的绝缘体3700相当于本发明的基板支撑部。
防振橡胶3600是以覆盖包含突出部3300a的定子3300的整个后表面的方式配置。即,防振橡胶3600包括大致圆筒形状的基部3600a与6个突出部3600b,所述6个突出部3600b以从基部3600a向径向内方突出的方式沿着圆周方向排列。基部3600a是覆盖定子3300的大致圆筒形状部分的后表面的部分,突出部3600b是覆盖定子3300的突出部3300a的后表面的部分。防振橡胶3600是本发明的弹性体的一例,且具有吸收振动的功能。
绝缘体3700包含树脂等非导电性材料,使线圈3500与定子3300绝缘。绝缘体3700是以覆盖由防振橡胶3600覆盖的定子3300的轴方向的整个后表面的方式配置。即,防振橡胶 3600配置在定子3300与绝缘体3700之间。绝缘体3700包括:大致圆筒形状的基部3700a;6个线圈卷绕部3700b,以从基部3700a向径向内方突出的方式沿着圆周方向排列;以及线圈支撑部3700c,在各线圈卷绕部3700b的端部,向轴方向后方突出。用以产生磁通量的线圈3500卷绕于线圈卷绕部3700b。线圈支撑部3700c对卷绕于线圈卷绕部3700b的线圈3500进行支撑。
绝缘体3700还在基部3700a的外周面,包括向径向外方突出的多个线圈定位部3700d及多个绝缘体定位部3700e。如图12(a)所示,从定子3300的内部抽出的线圈3500卷绕于绝缘体3700的外周面。线圈定位部3700d对卷绕于绝缘体3700的外周面的线圈3500进行定位。绝缘体定位部3700e抵接于设置在定子3300外周部的凸部3300b,对绝缘体3700进行定位,使得绝缘体3700不会沿着圆周方向与定子3300错开。
另外,绝缘体3700在基部3700a的轴方向后表面,包括向轴方向后方突出且沿着圆周方向排列的4个基板定位部3700f、与向轴方向后方及径向外方突出且沿着圆周方向排列的4个基板定位部3700g。基板定位部3700f抵接于电路基板6000的轴方向前表面,进行电路基板 6000的轴方向的定位。另外,基板定位部3700g与基板定位部3700f相比,分别向轴方向后方及径向外方突出,并抵接于电路基板6000的外周面,进行电路基板6000的径向的定位。
此外,绝缘体3700在基部3700a的轴方向后表面,包括向轴方向后方突出且沿着圆周方向大致等间隔地排列的6个连接器支撑部3700h。连接器3900卡合于连接器支撑部3700h。
连接器3900包含树脂等导电性材料,如图11(b)及图12(b)所示,包括:卡合部3900a,卡合于绝缘体3700的连接器支撑部3700h;突出部3900b,向轴方向后方突出;以及倾斜部 3900c,向径向倾斜。如图12(a)所示,突出部3900b是连接于电路基板6000的部分,并向轴方向后方突出。倾斜部3900c是缠绕线圈3500并使连接器3900与线圈3500导通的部分。连接器3900相当于本发明的基板支撑部。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冲击扳手1000中的连接器3900与电路基板6000的连接部分的图。另外,图14(a)及图14(b)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冲击扳手1000中的电路基板6000 的结构的概略图。图14(a)是表示整个电路基板6000的俯视图,图14(b)是图14(a)中的D所示的部分的放大图。
电路基板6000呈中心形成有圆形的孔部6000a的大致圆环形状,并配置于由防振橡胶 3600及绝缘体3700覆盖的定子3300的轴方向后表面的后方。马达3000的输出轴3100可旋转地松动嵌合于孔部6000a。
另外,如图14(a)所示,在电路基板6000中形成沿着圆周方向排列的6个孔部6000b。孔部6000b呈大致矩形状,连接器3900的突出部3900b分别嵌合于各孔部6000b。孔部6000b 及突出部3900b的嵌合部分通过焊锡6200而被焊接。在此状态下,电路基板6000与连接器 3900连接。
以所述方式构成的冲击扳手1000在进行扣件的紧固作业时,撞锤5100及砧座5200会在输出部5000处反复地发生碰撞。在发生此碰撞时,以输出部5000为振动源而产生振动,并传递至各部分。在图9中,利用箭头P来表示传递在输出部5000产生的振动的振动传递路径。振动传递路径P从输出部5000经由外壳2000的躯干部2000a、定子3300、绝缘体3700及连接器3900到达电路基板6000。即,在输出部5000产生的振动经由外壳2000、定子3300、绝缘体3700及连接器3900传递至电路基板6000。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1000中,如图11(a)及图12(a)所示,在定子3300与绝缘体3700之间配置有防振橡胶3600。防振橡胶3600因为具有振动吸收功能,所以会吸收从输出部5000经由外壳2000及定子3300传递来的振动,减少传递至绝缘体3700、连接器3900及电路基板6000的振动量。由此,在输出部5000产生的振动向电路基板6000传递的传递量减少,因此,能够抑制电路基板6000发生弯曲而导致开关元件6100剥落,或连接器3900从电路基板6000上脱落。另外,向卷绕于绝缘体3700的外周面或连接器3900的倾斜部3900c的线圈3500传递的振动传递量也减少,因此,也能够防止线圈3500发生断线。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以输出部5000为振动源并到达电路基板6000的振动传递路径P上的定子3300与绝缘体3700之间配置有防振橡胶3600,因此,能够抑制振动向振动传递路径P上的位于比定子3300更靠下游侧的各部分传递。因此,即使不使工具主体大型化,也能够抑制产生由振动传递引起的电路基板6000的弯曲或线圈3500的断线等。
(实施方式4)其次,参照图15(a)至图16(b)来对实施方式4的冲击扳手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的如下结构与实施方式3的冲击扳手1000不同,所述结构是指在马达 1030中,防振橡胶1360配置在绝缘体3700与连接器3900之间。再者,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实施方式3相同的部件附上相同序号并省略说明。
图15(a)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冲击扳手中的马达1030的局部结构的立体图,图15(b) 是图15(a)中的E所示的部分的放大图,且是表示连接器3900与绝缘体3700的卡合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另外,图16(a)及图16(b)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冲击扳手中的马达1030的局部结构的侧视图及局部放大图,图16(a)表示马达1030的侧视图,图16(b)是图16(a) 的F-F剖视图。
在马达1030中,如图15(b)及图16(b)所示,防振橡胶1360配置在绝缘体3700与连接器3900之间。防振橡胶1360形成为具有底面的C字形状,并以覆盖连接器3900的卡合部3900a所抵接的局部整体的方式,配置于绝缘体3700的连接器支撑部3700h。即,防振橡胶1360配置在绝缘体3700与连接器3900之间。防振橡胶1360是本发明的弹性体的一例,且具有吸收振动的功能。
在以所述方式构成的实施方式4的冲击扳手中,在振动传递路径P(图9)上,除了配置在定子3300与绝缘体3700之间的防振橡胶3600之外,在绝缘体3700与连接器3900之间也配置有防振橡胶1360。因此,以输出部5000为振动源而产生的传递至外壳2000及定子3300的振动由防振橡胶3600吸收,向绝缘体3700传递的振动的传递量减少,而且由防振橡胶1360 吸收,从绝缘体3700向连接器3900传递的振动的传递量减少。由此,在输出部5000产生的振动的向电路基板6000传递的传递量进一步减少,因此,防止电路基板6000的弯曲或开关元件6100的剥落、连接器3900的连接部分的脱落的效果进一步提高。另外,抑制卷绕于连接器3900的倾斜部3900c的线圈3500的断线的效果进一步提高。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配置在定子3300与绝缘体3700之间的防振橡胶3600之外,还在绝缘体3700与连接器3900之间配置有防振橡胶1360,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不在定子3300与绝缘体3700之间配置防振橡胶3600,而是仅在绝缘体3700与连接器3900 之间配置防振橡胶3600。在此情况下,从绝缘体3700经由连接器3900传递至电路基板6000 的振动量也会减少,因此,能够抑制产生由振动传递引起的电路基板6000的弯曲或线圈3500 的断线等。
另外,还能够将防振橡胶配置在绝缘体3700的基板定位部3700f、基板定位部3700g与电路基板6000之间。在此情况下,从绝缘体3700不经由连接器3900而直接传递至电路基板 6000的振动量减少。因此,能够使抑制防止电路基板6000弯曲的效果进一步提高。
(实施方式5)其次,参照图17(a)至图18(b)来对实施方式5的冲击扳手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的如下结构与实施方式3的冲击扳手1000不同,所述结构是指在连接器3900与电路基板6000之间配置导电橡胶2360。再者,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实施方式3相同的部件附上相同序号并省略说明。
图17(a)、图17(b)、图17(c)及图17(d)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冲击扳手中的导电橡胶2360及连接器3900的结构的图。图17(a)是表示导电橡胶2360的结构的图,图17(b) 是表示导电橡胶2360与连接器3900的卡合部分的图。另外,图17(c)是表示导电橡胶2360、连接器3900及电路基板6000的连接部分的图,图17(d)是表示连接器3900与绝缘体3700 的卡合部分的图。另外,图18(a)及图18(b)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冲击扳手中的电路基板 6000的结构的概略图。图18(a)是表示整个电路基板6000的俯视图,图18(b)是图18(a) 中的G所示的部分的放大图。
如图17(a)所示,导电橡胶2360包括:筒状部2360c,在大致椭圆柱形状的内部形成有大致矩形状的孔部;以及一对导电橡胶2360a、导电橡胶2360b,设置于所述筒状部2360c的轴方向的两端。导电橡胶2360是本发明的弹性体的一例,具有导电性且具有吸收振动的功能。如图17(b)及图17(d)所示,导电橡胶2360外嵌于连接器3900的突出部3900b。
电路基板6000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如图18(a)所示,输出轴3100所松动嵌合的圆形的孔部6000a形成于中心,并且连接器3900所嵌合的6个大致矩形的孔部6000b沿着圆周方向大致等间隔地形成。连接器3900的突出部3900b嵌合于孔部6000b。此时,如图17(c) 所示,在外嵌有导电橡胶2360的突出部3900b处,位于导电橡胶2360a与导电橡胶2360b之间的部分即筒状部2360c位于孔部6000b内,导电橡胶2360a及导电橡胶2360b分别抵接于电路基板6000的后表面及前表面。在此状态下,电路基板6000与连接器3900经由导电橡胶2360 而连接。
在以所述方式构成的实施方式5的冲击扳手中,在振动传递路径P(图9)上,除了配置在定子3300与绝缘体3700之间的防振橡胶3600之外,在连接器3900与电路基板6000之间也配置有导电橡胶2360。因此,以输出部5000为振动源而产生的传递至外壳2000及定子3300 的振动由防振橡胶3600吸收,向绝缘体3700传递的振动的传递量减少,而且由导电橡胶2360 吸收,从连接器3900向电路基板6000传递的振动的传递量减少。由此,在输出部5000产生的振动的向电路基板6000传递的传递量进一步减少,因此能够获得如下效果:抑制电路基板 6000的弯曲或开关元件6100的剥落,并且不影响与电路基板6000之间的导电性而抑制连接器3900的连接部分的脱落。另外,抑制线圈3500的断线的效果也提高。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配置在定子3300与绝缘体3700之间的防振橡胶3600之外,还将导电橡胶2360配置在连接器3900与电路基板6000之间,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不将防振橡胶3600配置在定子3300与绝缘体3700之间,而是将导电橡胶2360仅配置在连接器3900与电路基板6000之间,或如实施方式4的冲击扳手般,将防振橡胶1360也配置在绝缘体3700与连接器3900之间。在任何情况下,从连接器3900传递至电路基板6000的振动量均减少,因此,能够抑制产生由振动传递引起的电路基板6000的弯曲或线圈3500的断线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3900是导电端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还能够将导电橡胶配置在作为信号端子的连接器与电路基板之间。
(实施方式6)其次,参照图19(a)及图19(b)来对实施方式6的冲击扳手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与实施方式3的冲击扳手1000的不同点在于:利用弹性体构成连接器 3390的突出部3390b。再者,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实施方式3相同的部件附上相同序号并省略说明。
图19(a)及图19(b)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冲击扳手中的连接器3390的结构的图。图19(a)是表示连接器3390与电路基板6000的连接部分的图,图19(b)是表示连接器3390 与绝缘体3700的卡合部分的图。
连接器3390包含树脂等导电性材料,如图19(a)所示,包括:卡合部3390a,卡合于绝缘体3700的连接器支撑部3700h;突出部3390b,向轴方向后方突出;以及倾斜部3390c,向径向倾斜。如图19(a)及图19(b)所示,突出部3390b呈螺旋形状,且端部连接于电路基板6000。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3390b将端部嵌合于电路基板6000的孔部6000b,并通过焊接而受到固定。突出部3390b是本发明的弹性体的一例,因螺旋形状而具有弹性,并通过此弹性来吸收振动。即,连接器3390呈容易发生弹性变形的形状,使得自身作为弹性体而发挥功能。
在以所述方式构成的实施方式6的冲击扳手中,在振动传递路径P(图9)上,除了配置在定子3300与绝缘体3700之间的防振橡胶3600之外,作为弹性体的连接器3390也配置在绝缘体3700与电路基板6000之间。因此,以输出部5000为振动源而产生的传递至外壳2000及定子3300的振动由防振橡胶3600吸收,向绝缘体3700传递的振动的传递量减少,而且由连接器3390的突出部3390b吸收,从连接器3390向电路基板6000传递的振动的传递量减少。由此,在输出部5000产生的振动的向电路基板6000传递的传递量进一步减少,因此能够获得如下效果:抑制电路基板6000的弯曲或开关元件6100的剥落,并且不影响与电路基板6000 之间的导电性而抑制连接器3900的连接部分的脱落。另外,抑制线圈3500的断线的效果也提高。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配置在定子3300与绝缘体3700之间的防振橡胶3600之外,还将作为弹性体的连接器3390配置在绝缘体3800与电路基板6000之间,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不将防振橡胶3600配置在定子3300与绝缘体3700之间,而是仅配置作为弹性体的连接器3390,或如实施方式4的冲击扳手般,将防振橡胶1360也配置在绝缘体3700与连接器3390之间。在任何情况下,从连接器3390传递至电路基板6000的振动量均减少,因此,能够抑制产生由振动传递引起的电路基板6000的弯曲或线圈3500的断线等。
(实施方式7)其次,参照图20来对实施方式7的冲击扳手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的如下结构与实施方式3的冲击扳手1000不同,所述结构是指在外壳2000与定子3300 之间配置防振橡胶4360。再者,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实施方式3相同的部件附上相同序号并省略说明。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7的冲击扳手中的外壳2000及马达3000的连接部分的图,且是图 9的A-A剖视图。图20中仅表示剖视图的左侧半个部分。
设置于定子3300的外周部的4个凸部3300b支撑于多个加强肋2800,所述多个加强肋 2800突出设置在外壳2000的躯干部2000a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0所示,将防振橡胶4360配置在凸部3300b与加强肋2800之间。即,定子3300经由防振橡胶4360而固定于外壳2000。防振橡胶4360是本发明的弹性体的一例,且具有吸收振动的功能。
在以所述方式构成的实施方式7的冲击扳手中,在振动传递路径P(图9)上,除了配置在定子3300与绝缘体3700之间的防振橡胶3600之外,在外壳2000与定子3300之间也配置有防振橡胶4360。因此,以输出部5000为振动源而产生的传递至外壳2000的振动由防振橡胶4360吸收,向定子3300传递的振动的传递量减少,并且由防振橡胶3600吸收,从定子3300向绝缘体3700传递的振动的传递量减少。由此,在输出部5000产生的振动的向电路基板6000 传递的传递量进一步减少,因此,抑制电路基板6000的弯曲或开关元件6100的剥落、连接器3900的连接部分的脱落的效果进一步提高。另外,向位于定子3300内或绝缘体3700的外周面、连接器3900的倾斜部3900c等的线圈3500传递的振动的传递量也减少,因此,抑制线圈3500发生断线的效果也提高。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配置在定子3300与绝缘体3700之间的防振橡胶3600之外,还将防振橡胶4360配置在外壳200与定子3300之间,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能够进行各种组合:不将防振橡胶3600配置在定子3300与绝缘体3700之间,而是仅配置外壳2000与定子3300之间的防振橡胶4360;或如实施方式4的冲击扳手般,将防振橡胶1360也配置在绝缘体3700与连接器3390之间;如实施方式5的冲击扳手般,将导电橡胶2360也配置在连接器3900与电路基板6000之间;如实施方式6的冲击扳手般,使连接器3390具有振动吸收功能等。在任何情况下,经由振动传递路径P传递至电路基板6000的振动量均减少,因此,能够抑制产生由振动传递引起的电路基板6000的弯曲或线圈3500的断线等。
(实施方式8)其次,参照图21及图22来对实施方式8的冲击扳手5010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5010具有树脂制的外壳与铝制的外壳的双重绝缘构造。再者,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实施方式3相同的部件附上相同序号并省略说明。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8的冲击扳手5010的结构的剖视图。另外,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 8的冲击扳手5010中的电路基板5060的支撑部分的图,且是图21中的H所示的部分的放大图。
如图21所示,冲击扳手5010包括外壳5020、马达3000、齿轮机构4000、输出部5000、电路基板5060、控制部7000及电源线8000。
冲击扳手5010的外轮廓包含树脂制的外壳5210、铝制的外壳5220及覆盖输出部5000的树脂制的盖体2100。外壳5210相当于本发明的马达收容部。
电路基板5060配置于马达3000的下方,并通过从定子3300抽出的未图示的线圈而与马达3000连接。再者,开关元件5610配置于马达3000的相反侧的电路基板5060。另外,电路基板5060由突出设置于外壳5210的内部的加强肋5290支撑。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2所示,将防振橡胶5360配置在电路基板5060与加强肋5290之间。即,电路基板5060经由防振橡胶5360而固定于外壳5210。防振橡胶5360是本发明的弹性体的一例,且具有吸收振动的功能。
在以所述方式构成的实施方式8的冲击扳手5010中,以输出部5000为振动源而产生的振动经由外壳5210而传递至马达3000,并且也经由外壳5210而传递至电路基板5060。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5010中,形成从输出部5000经由外壳5210直接到达电路基板5060 的振动传递路径(未图示)。防振橡胶5360配置在所述振动传递路径上的外壳5210与电路基板5060之间。因此,在输出部5000产生的传递至外壳5210的振动由防振橡胶5360吸收,向电路基板5060传递的振动的传递量减少,因此,能够抑制电路基板5060的弯曲或安装于电路基板5060的元件的剥落等。另外,也能够抑制从马达3000抽出且连接于电路基板5060 的线圈发生断线。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本发明的电动作业机的电力是从商用电源即交流电源供给至无刷马达。相对于此,本发明的电动作业机包含如下电动作业机,此电动作业机的作为直流电源的电池组安装于作业机主体,将此电池组的电力供给至无刷马达。本发明的电动作业机只要利用电动马达的动力来使前端工具动作即可。
本发明的电动作业机包含将旋转力及轴线方向的撞击力施加至前端工具的锤钻及锤式螺丝刀(hammer driver)。本发明的电动作业机包含将旋转力及旋转方向的撞击力施加至前端工具的冲击螺丝刀、冲击钻(impact drill)。而且,电动作业机包含仅将旋转力施加至前端工具的螺丝刀、电钻、研磨机(grinder)、砂光机(sander)、圆锯(circularsaw)。本发明的电动作业机包含仅将轴线方向的撞击力施加至前端工具的电锤、打钉机。本发明的电动作业机包含使前端工具来回运动的曲线锯(jig saw)、刀锯(saber saw)。本发明的电动作业机包含鼓风机(blower)。作业工具除了包含将对象物粉碎的工具之外,还包含将螺钉部件拧紧或拧松的螺丝刀头(driver bit)、将对象物切断的锯条。另外,作为动力源的电动马达除了包含无刷马达之外,还包含感应电动机(induction motor)。另外,作为动力源的马达除了包含电动马达之外,还包含液压马达、气压马达。动力转换机构除了包含曲轴机构之外,还包含凸轮机构。
另外,作为基板,以安装FET等开关元件的电路基板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够采用搭载传感器等的基板。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输出大的电动工具,假定了1000W以上的电动工具,但也可以适用于不足1000W的电动工具,在此情况下,能够获得进一步抑制线圈的断线等的效果。另外,马达并不限定于无刷马达,也可以是感应马达。

Claims (8)

1.一种动力作业机,其是利用马达的动力使作业工具在沿着第一轴线的方向上动作的动力作业机,包括:
控制基板,对所述马达进行控制;
基板壳,收容所述控制基板;
外壳,支撑所述基板壳;以及
弹性体,介于所述基板壳与所述外壳之间,其中
所述外壳包括收容有所述马达的第一外壳、与固定于所述第一外壳且收容有所述基板壳的第二外壳,其中
所述基板壳包括:
板部,沿着与所述第一轴线交叉的第二轴线延伸,且配置在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控制基板之间;以及
侧壁,形成在所述板部的外周缘,其中
所述弹性体包括:
第一弹性体,介于所述基板壳的所述板部与所述第一外壳之间;以及
第二弹性体,在沿着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向上,介于所述基板壳的所述侧壁的前端与所述第二外壳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作业机,其中在所述基板壳内形成有覆盖所述控制基板的树脂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力作业机,其中所述基板壳在所述马达的输出轴的径向上,配置于所述马达的侧方且所述第一外壳的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力作业机,其中
撞击机构设置于所述外壳,所述撞击机构利用所述马达的动力在沿着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向上进行动作,且将撞击力施加至所述作业工具,
所述弹性体在沿着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向上,介于所述基板壳的所述板部与所述第一外壳之间及所述基板壳的所述侧壁与所述第二外壳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作业机,其中所述弹性体在沿着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基板壳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作业机,其中所述第一弹性体设置于所述板部的外表面的整个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作业机,
其包括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且由所述马达驱动的输出部,
所述弹性体在前后方向上介于所述基板壳与所述外壳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作业机,其中
所述基板壳包括为了固定于所述第一外壳而供螺钉部件插入的凸台部,
所述弹性体包括设置于所述凸台部的第三弹性体。
CN201580057419.3A 2014-10-29 2015-10-21 动力作业机 Active CN1071483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20309A JP6439382B2 (ja) 2014-10-29 2014-10-29 動力作業機
JP2014-220309 2014-10-29
JP2014-242073 2014-11-28
JP2014242073A JP6525394B2 (ja) 2014-11-28 2014-11-28 電動工具
PCT/JP2015/079711 WO2016067997A1 (ja) 2014-10-29 2015-10-21 動力作業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48327A CN107148327A (zh) 2017-09-08
CN107148327B true CN107148327B (zh) 2020-04-28

Family

ID=558573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57419.3A Active CN107148327B (zh) 2014-10-29 2015-10-21 动力作业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312902A1 (zh)
EP (1) EP3213877B1 (zh)
CN (1) CN107148327B (zh)
WO (1) WO201606799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50381B2 (en) * 2016-05-18 2020-12-01 Makita Corporation Impact tool
JP6668951B2 (ja) * 2016-05-30 2020-03-18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
US10875168B2 (en) * 2016-10-07 2020-12-29 Makita Corporation Power tool
JP6863704B2 (ja) 2016-10-07 2021-04-21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撃工具
CN109909961B (zh) * 2017-12-13 2021-10-15 宝时得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手持式动力工具
EP3785861A4 (en) 2018-04-27 2021-07-21 Koki Holdings Co., Ltd. ELECTRIC TOOL
US11298788B2 (en) * 2018-06-19 2022-04-12 Makita Corporation Electric power tool dust collection system
JP7139208B2 (ja) * 2018-09-28 2022-09-20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作業機
JP7246202B2 (ja) 2019-02-19 2023-03-27 株式会社マキタ 震動機構付き電動工具
JP7229807B2 (ja) 2019-02-21 2023-02-28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JP7193412B2 (ja) * 2019-04-22 2022-12-20 株式会社マキタ 作業工具
US11529727B2 (en) 2019-10-21 2022-12-20 Makita Corporation Power tool having hammer mechanism
JP7398941B2 (ja) * 2019-12-04 2023-12-15 株式会社マキタ 長竿型研磨機
DE202019106968U1 (de) * 2019-12-13 2021-03-16 C. & E. Fein Gmbh Elektromotor für eine Handwerkzeugmaschine
US20210260734A1 (en) * 2020-02-24 2021-08-26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Impact tool
DE102021201621A1 (de) 2021-02-19 2022-08-25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Elektrisches Bearbeitungsgerät zum wahlweisen Betrieb mit zumindest zwei unterschiedlichen Versorgungsspannungen
SE545104C2 (en) * 2021-04-28 2023-04-04 Husqvarna Ab Handheld power tool with an angled separation plane
USD1018238S1 (en) * 2021-12-03 2024-03-19 Robert Bosch Gmbh Hammer drill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89789U (zh) * 1981-05-26 1982-12-01
DE10254813A1 (de) * 2002-11-23 2004-06-03 Hilti Ag Elektrohandwerkzeugmaschine mit schwingungsentkoppelter Schlagwerksbaugruppe
JP4981345B2 (ja) * 2006-04-18 2012-07-18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JP5370709B2 (ja) * 2007-10-29 2013-12-18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動工具
DE102008063113A1 (de) * 2008-01-09 2009-07-16 Marquardt Gmbh Elektrowerkzeug
JP5534562B2 (ja) * 2010-07-14 2014-07-02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
US10040178B2 (en) * 2014-05-27 2018-08-07 Makita Corporation Power tool and rotary impact too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213877A4 (en) 2018-07-04
US20170312902A1 (en) 2017-11-02
WO2016067997A1 (ja) 2016-05-06
CN107148327A (zh) 2017-09-08
EP3213877B1 (en) 2020-04-08
EP3213877A1 (en) 2017-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48327B (zh) 动力作业机
US20220048176A1 (en) Electric working machine
US20220166283A1 (en) Brushless motor for a power tool
US20220320960A1 (en) Brushless motor for a power tool
US10618157B2 (en) Power-actuated tool
JP5630188B2 (ja) 電動工具
AU2014368261A1 (en) Power-actuated tool
CN113369537B (zh) 电动工具
JP2010207992A (ja) 電動工具
JP2016087703A (ja) 動力作業機
JP6439382B2 (ja) 動力作業機
JP2016087702A (ja) 電動工具
US20220247279A1 (en) Electric powered work machine
JP2015120208A (ja) 電動工具
JP6525394B2 (ja) 電動工具
JP5505746B2 (ja) 電動工具
JP5083614B2 (ja) 電動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he Japanese port of Tokyo Gangnan two chome 15 No. 1

Applicant after: Machine holding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he Japanese port of Tokyo Gangnan two chome 15 No. 1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Koki Company Limite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