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12677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12677A
CN107112677A CN201580061353.5A CN201580061353A CN107112677A CN 107112677 A CN107112677 A CN 107112677A CN 201580061353 A CN201580061353 A CN 201580061353A CN 107112677 A CN107112677 A CN 1071126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contacts
upper contact
contact head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6135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横山阳平
斋藤雄
斋藤雄一
加藤林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gkong Aviation Electronics Co Ltd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gkong Aviation Electronics Co Ltd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gkong Aviation Electronics Co Ltd,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filed Critical Hongkong Aviation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1126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126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01R24/5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mounted on a 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01R13/41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by frictional grip in grommet, panel or ba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 H01R12/724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containing contact members forming a right ang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4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different pieces being moulded, cemented, welded, e.g. ultrasonic, or swaged together
    • H01R13/5045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different pieces being moulded, cemented, welded, e.g. ultrasonic, or swaged together different pieces being assembled by press-f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7/00Four or more pol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主体形成部件,其中上触头组和下触头组沿装配方向向前被压配在该主体形成部件中;以及通过嵌入成型与上触头组一体地形成的上触头插入部件。上触头插入部件被布置在下触头组之后。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其被构造为将一个连接对象(其是平板状信号传输介质)电连接到另一连接对象,更具体地说,涉及包括布置在两个平行平面中的每一个上的多个触头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类型的连接器,例如,已知通用串行总线(USB)标准连接器和高清多媒体接口(HDMI)(商标)标准连接器。这种现有技术的连接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
在本说明书中,与连接器相关的方向定义如下。由D1表示从主体连接器移除被预先装配到主体连接器上的配合连接器的方向。当配合连接器被装配到主体连接器时,由与D1相反的D2表示配合连接器朝向主体连接器的移动方向。由D3表示将主体连接器装配到电路板的方向。由D4表示与D3方向相反的方向。当D1,D2,D3和D4分别表示来自连接器的向前,向后,向上和向下方向时,连接器的向左方向由D5表示,连接器的向右方向由D6表示。关于与连接器有关的方向,参考图1等图。
如图16所示,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连接器300包括外壳301,主体形成部件(专利文献1中称为“连接器壳体”)302,下触头组303和上触头组304(触头组在专利文献1中被称为“端子”)。主体形成部件302包括从基部305水平突出的端子支撑件306。多个端子插入孔307形成在端子支撑件306的上表面的接合部分中,以便贯穿基部305并沿着端子支撑件306的上表面延伸。上触头组304的触头被压配到端子插入孔307中,并以预定的间距彼此平行地布置在端子支撑件306的上表面(方向D3侧的表面)上。类似地,多个端子插入孔308(未示出)形成在端子支撑件306的下表面(方向D4侧的表面)(未示出)的接合部分中,以便贯穿基部305并且沿着端子支撑件306延伸。下触头组303的触头被压配到端子插入孔308中,并且以预定的间距彼此平行地布置在端子支撑件306的下表面上。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连接器300中,下触头组303的触头和上触头组304的触头通过被压配到端子插入孔307和308中而被保持在连接器300中的预定位置中。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如图17所示,锁定突出部分312被形成于每个触头的一部分上,当下触头组303的触头和上触头组304的触头被压配到主体形成部件302中时,每个触头的所述一部分被保持在端子插入孔307和308中。也就是说,锁定突出部分312被形成在每个触头的压配部311的下表面上。利用这种构造,连接器300增加了保持力,该保持力被施加在压配部311和围绕每个端子插入孔307和308的上,下,右和左侧的四个壁表面中的下壁面之间。
此外,如图18所示,突出部分313形成在压配部311的两个侧面上。通过这种构造,连接器300增加了保持力,该保持力被施加在每个端子插入孔307的左右壁面314和315中的每一个和下触头组303或上触头组304的触头的每个侧面之间。
现有技术文件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A-2011-113801,第0017至0023段,第0028至0030段,图2和图8。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连接器中,锁定突出部312和突出部313形成为增加保持力。然而,每个触头的保持力单独地增加。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连接器中,各个触头的保持力可以不同。
通常,当连接器待被装配到配合连接器时,配合连接器的触头施力以沿D2方向推动连接器的触头。即使假设配合连接器的触头对连接器的触头均匀地施力,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连接器中,相应触头的保持力也可能不同。因此,存在以较弱的力被保持的触头沿方向D2从原始保持位置移位的担忧。此外,存在触头不仅被移动而且由于移动而变形的担忧,并且还存在触头从主体形成部件滑出的担忧。实际上,由配合连接器的触头施加到连接器的触头的力是不均匀并且可能彼此不同。因此,存在如下的情况:较强的推力被施加到以较弱的力保持的触头。在这种情况下,在配合期间,由匹配连接器的触头施加的推力的影响可能变得更加显著。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增加保持多个触头的保持力。
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作为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包括多个触头的上触头组;包括多个触头的下触头组;主体形成部件,所述上触头组和所述下触头组被压配在所述主体形成部件中;以及上触头插入部件,其包括电介质材料并通过嵌入成型与所述上触头组一体地形成,所述多个触头中的每一个被布置为平行于将所述连接器装配到配合连接器的装配方向,并且包括:接触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配合连接器的触头之一接触;压配部,所述压配部延伸自所述接触部并被压配到所述主体形成部件中;端子部,所述端子部被连接到布置在所述连接器外部的导体;和弯曲部,所述弯曲部在所述接触部和所述端子部之间沿与所述装配方向交叉的方向弯曲,所述多个触头中的每个触头沿从所述连接器移除预先被装配到所述连接器的所述配合连接器的方向被压配到所述主体形成部件中,所述主体形成部件支撑所述下触头组的所述多个触头以将所述下触头组的所述多个触头中的每一个的所述接触部布置在第一平面上,并且支撑所述上触头组的所述多个触头以将所述上触头组的所述多个触头中的每一个的所述接触部布置在不同于所述第一平面的第二平面上,以及所述上触头插入部件被布置成:限制所述下触头组的在所述配合连接器当所述配合连接器和所述连接器装配到彼此时朝向所述连接器的移动方向上的移动。
从所述下触头组的所述多个触头中的每一个的所述弯曲部观察时,所述上触头插入部件可以被布置在所述配合连接器当所述配合连接器和所述连接器装配到彼此时朝向所述连接器的移动方向的前侧。
所述上触头组的所述多个触头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沿与所述装配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的腿部;以及所述上触头插入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占据被由所述接触部形成的直线、所述弯曲部和由所述腿部形成的直线包围的区域。
具有预设尺寸的间隙可以被限定在所述上触头插入部件和所述下触头组之间。
所述主体形成部件还可以包括中间板,所述中间板包括金属并且通过嵌入成型与所述主体形成部件一体形成,以被布置在所述上触头组和所述下触头组之间。
所述连接器还可以包括后屏蔽件,所述后屏蔽件包括金属,以及所述主体形成部件可以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构造成在所述上触头插入部件被布置在所述后屏蔽件和所述主体形成部件之间的状态下固定所述后屏蔽件。
所述连接器还可以包括突起,所述突起形成在所述上触头插入部件的位于当所述配合连接器和所述连接器装配到彼此时所述配合连接器朝向所述连接器的移动方向的前侧的一个表面上,从而与所述后屏蔽件接触。
所述连接器还可以包括外壳,其中所述外壳的至少一部分由导体形成,以及其中所述外壳和所述后屏蔽件可以焊接到彼此。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上触头组的多个触头由上触头插入部件而一体化。因此,所有触头的保持力的总和承受施加到相应触头的力。此外,上触头插入部件从下触头组的后面支撑下触头组,从而防止下触头组从主体形成部件滑出。因此,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可以增加上触头组的所有一体化的触头的保持力和从后面被支撑的下触头组的所有触头的保持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1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连接器1的外壳2的立体图。
图3是连接器1的与中间板5一体形成的主体形成部件6的立体图。
图4是将触头50压配到主体形成部件6中之前的连接器1的主体形成部件6的剖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连接器1的触头50的形状的立体图。
图6是用于说明连接器1的与上触头组8一体形成的上触头插入部件9的立体图。
图7是连接器1的侧剖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下触头组7的后端56,上触头插入部件9和后屏蔽件10之间的连接器1的位置关系的剖视立体图。
图9是用于说明后屏蔽件10在连接器1中的安装的立体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后屏蔽件10的安装之后的连接器1的立体图。
图11是连接器1的立体图。
图12是连接器1的立体图。
图13示出了从六侧观看的连接器1。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200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连接器200的剖视图。
图16是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连接器300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连接器300的局部剖视图。
图18是连接器300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1。参考图1,连接器1包括外壳2,接地板3和4,中间板5,主体形成部件6,下触头组7,上触头组8,上触头插入部件9和后屏蔽件10。
外壳2,接地板3和4,中间板5和后屏蔽件10中的每一个的至少一部分由通常为金属的导体制成。例如,外壳2,接地板3和4,中间板5和后屏蔽件10完全由诸如SUS301或SUS304的不锈钢制成。下触头组7的触头50和上触头组8的触头50由诸如金属(例如铜合金)的导体制成。主体形成部件6和上触头插入部件9由树脂制成。例如,主体形成部件6由聚酰胺树脂构成,上触头插入部件9由液晶聚合物(LCP)构成。
参照图2对外壳2进行说明。外壳2除了后端(在D2侧的端部)之外具有由带有圆角的中空四边形平行六面体柱形成的管状。外壳2包括形成在外壳2的左后端(方向D2侧和方向D5侧的端部)的固定腿部21。类似地,外壳2包括形成在外壳2的右后端(方向D2侧和方向D6侧的端部)的固定腿部22,虽然固定腿部22被隐藏在图2中的外壳2之后。
当将连接器1放置在电路板(未示出)上时,外壳2的底面与电路板接触,并且固定腿部21和22的远端被分别插入到形成在电路板中的孔中,并被焊接到电路板。以这种方式,整个连接器1固定到电路板上。此外,固定腿部21和22的远端被连接到形成在所述电路板上的接地导体(未示出)。以这种方式,整个外壳2被电接地。
参照图3和4说明中间板5和主体形成部件6。中间板5和主体形成部件6通过嵌入成型(insert molding)彼此一体地形成。
主体形成部件6包括当连接器1待被放置在电路板上时固定到电路板的基部31。端子支撑件32从基部31沿水平方向向前延伸,即在方向D1上沿平行于电路板的平面延伸。在端子支撑件32的后部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将在其上安装接地板3的板支撑件33(图3中未示出)。类似地,在端子支撑件32的后部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将在其上安装接地板4的板支撑件34。接地板3和4在外壳2内部与外壳2接触。如上所述,外壳2被接地,因此接地板3和4通过外壳2也接地。因此,下触头组7和上触头组8通过外壳2和接地板3和4与外壳2的外部电磁绝缘。
此外,为了保持下触头组7和上触头组8,主体形成部件6具有形成在其中的下端子插入孔35,下端子保持槽36,上端子插入孔37和上端子保持槽38。下端子插入孔35和下端子保持槽36保持下触头组7的相应触头,以便将下触头组7的相应触头布置在假想平面P1(未示出)上。上端子插入孔37和上端子保持槽38保持上触头组8的相应触头,以便将上触头组8的相应触头布置在假想平面P2(未示出)上。平面P1和平面P2彼此平行,且平行于电路板(未示出)。
如图所示,上端子插入孔37从形成在主体形成部件6的后部中的开口(未示出)贯穿基部31,并且进一步贯穿板支撑件34下方的端子支撑件32的一部分,以分别线性地接续到上端子保持槽38。上端子插入孔37和上端子保持槽38的宽度分别略小于上触头组8的每个触头50的宽度。因此,被压配到上端子插入孔37以及上端子保持槽38中的触头50被主体形成部件6保持。对于下端子插入孔35和下端子保持槽36也是如此。
中间板5从端子支撑件32的远端和左右两侧面露出。此外,虽然未示出,但中间板5在主体形成部件6内弯曲,中间板5的端部从基部31的下部露出。当将连接器1放置在电路板(未示出)上时,从基部31暴露的部分被焊接并连接到电路板的接地导体。因此,中间板5可以有效地使得下触头组7和上触头组8彼此电磁隔离。
此外,主体形成部件6包括固定部39和40,上触头插入部件9固定到该固定部39和40中。固定部39形成在主体形成部件6的左后部,即位于主体形成部件6的方向D5侧和方向D2侧的部分中。固定部39具有开口,该开口比上触头插入部件9的对应部分(后述的嵌合突起61)略窄。上触头插入部件9的嵌合突起61被压配到该开口中,从而将上触头插入部件9固定到主体形成部件6。虽然在图3和4中被隐藏,但是类似地,固定部40形成在主体形成部件6的右后部,即位于主体形成部件6的方向D6侧和方向D2侧的部分中。稍后将要描述的嵌合突起62被压配到固定部40中。
形成下触头组7的十二个触头50以预定的间距在同一水平面上被保持在下端子插入孔35和下端子保持槽36中,以相互平行。此外,形成上触头组8的十二个触头50以预定的间距在同一水平面上被保持在主体形成部件6中,以相互平行。下触头组7包括长度不同的两种触头50。上触头组8也包括长度不同的两种触头50。也就是说,整个连接器1包括长度不同的四种触头50。各种触头的每个触头包括接触部51,压配部52,弯曲部53,腿部54,端子部55和后端56(参照图5和图6)。
参照图5描述触头50。图5中示出了下触头组7的触头50中的一个以作为示例。如图5所示,接触部51被布置成平行于连接器1的装配方向,即包括方向D1和方向D2的方向。接触部51是当连接器1被装配到配合连接器上时与配合连接器的触头接触的部分,并且接触部51从主体形成部件6露出。压配部52是被压配并保持在主体形成部件6中的部分,并且压配部52被布置成与连接器1的装配方向平行。弯曲部53沿与连接器1的装配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弯曲。腿部54沿着弯曲部53弯曲的方向朝向电路板延伸。在本实施例中,腿部54从弯曲部53向下垂直弯曲,即在朝向方向D4侧的方向上弯曲,以与连接器1的装配方向直角地相交。然而,腿部54并不总是必须与连接器1的装配方向直角地相交。例如,腿部54可以向后和向下倾斜弯曲,以与连接器1的装配方向相交。端子部55是连接到布置在连接器1外部的导体(例如,在电路板上的印刷图案的导线)的端子。此外,端子部55是例如通过焊接被连接到导体的端子。后端56是包括接触部51和压配部52的直线部的后端,并且与连接器的装配方向平行地延伸。
每个触头50具有在接触部51和端子部55之间沿与连接器的装配方向相交的方向弯曲的形状。在如图5所示的下触头组7的每个触头50中,腿部54的中心线和端子部55的中心线相对于接触部51的中心线和压配部52的中心线稍微偏移到右侧。同时,在上触头组8的每个触头50中,腿部54的中心线和端子部55的中心线沿相反方向偏移。也就是说,腿部54的中心线和端子部55的中心线相对于接触部51的中心线和压配部52的中心线稍微偏移到左侧。
下触头组7的十二个触头和上触头组8的十二个触头被布置成使得下触头组7和上触头组8两者的触头的接触部51和压配部52通过端子支撑件32的居间而相互重叠。然而,如上所述,腿部54的中心线和端子部55的中心线被偏移。因此,即使触头的接触部51和压配部52彼此重叠,腿部54和端子部55也被布置成彼此不重叠。换句话说,当从配合连接器(未示出)看到连接器1时,即沿方向D2观察时,上触头组8的触头的腿部54和端子部55不被隐藏在下触头组7的触头的腿部54和端子部55之后,而是可见地被布置(参见图13的正视图和仰视图)。
下触头组7和上触头组8具有上述的布置关系。假设如下的情况:通过沿着方向D2推动下触头组7来施加沿着方向D2移动下触头组7的腿部54的力。此时,由于上述偏移布置,上触头组8的触头的腿部54不阻止下触头组7的触头的腿部54沿方向D2的移动。
然而,在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中,上触头插入部件9将上触头组8的触头彼此一体化,并且相对于下触头组7的触头的腿部54被设置在方向D2侧上。因此,可以抑制下触头组7的触头沿方向D2移动。
触头50沿着连接器1的装配方向向前被压配在主体形成部件6中,即沿D1方向压配。参照图7说明压配在主体形成部件6中的各触头50的状态。在接触部51的下表面即接触部51的方向D4侧的表面被露出的状态下,下触头组7的每个触头50被保持在下端子保持槽36中。在接触部51的上表面即接触部51的方向D3侧的表面被露出的状态下,上触头组8的每个触头50被保持在上端子保持槽38中。下触头组7的每个触头50的压配部52被容纳在下端子插入孔35中。上触头组8的每个触头50的压配部52被容纳在上端子插入孔37。主体形成部件6不直接保持下触头组7和上触头组8的触头50中的任一个的弯曲部53,腿部54,端子部55和后端56。
然而,上触头组8通过嵌入成型与上触头插入部件9一体地形成。因此,形成上触头组8的触头50彼此一体地,结果是所有触头的保持力的总和承受施加到相应触头上的力。当连接器装配到配合连接器时,不太可能发生形成上触头组8的触头的仅一部分的向后错位。因此,可以增加上触头组8的所有触头50的保持力。
参照图6,对上触头插入部件9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嵌合突起61、62分别形成在上触头插入部件9的左右两端上,即在上触头插入部件的方向D5侧的端部和方向D6侧的端部上。在图6中未示出嵌合突起62,因为嵌合突起62被隐藏在上触头插入部件9的后面。当上触头组8的触头50被压配到主体形成部件6的预定位置中时,嵌合突起61和62被布置成装配到主体形成部件6的固定部39中。
如上所述,在连接器1中,上触头组8的触头50预先由上触头插入部件9一体化,并被压配和保持在主体形成部件6中。此外,上触头插入部件9自身通过直接被压配到主体形成部件6中而保持上触头组8。因此,当上触头组8相对于主体形成部件6定位时,可以增加触头的待被施加的保持力。
此外,每个触头50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包括接触部51和压配部52的直线部分在弯曲部53处基本上以直角弯曲,以便延伸到包括腿部54的直线部分。如图7所示,上触头插入部件9形成为覆盖压配部52的后部,弯曲部53和腿部54。在该结构中,上触头插入部9被设置成使得树脂占据如下的区域:由接触部51和压配部52形成的一侧,由腿部54形成的一侧和两侧的夹角(弯曲部53)限定该区域。利用这种结构,即使当朝向连接器1的后侧向接触部51施加过大的力以使后端56相对于预定位置朝向后侧错位时,布置在上述两侧之间的树脂也能够抵抗该力,从而能够防止每个触头50的变形。因此,可以防止上触头组8弯曲成Z形。
此外,当下触头组7和上触头组8被压配到主体形成部件6的预定位置时,上触头插入部件9被布置在下触头组7的每个触头50的后端56的方向D2侧上。
如上所述,上触头插入部件9布置在下触头组7的后方,从而止挡件的作用能够被施加到上触头插入部件9,该止挡件被构造为防止下触头组7的向后错位。例如,在将配合连接器(未示出)装配到连接器1的情况下,配合连接器的触头施加将下触头组7的触头50朝向连接器1的后侧移动的力,发挥上述的作为止挡件的功能。
如上所述,下触头组7的触头50被压配到下端子插入孔35和下端子保持槽36中,从而被保持在主体形成部件6中。在连接器和匹配连接器之间的配合期间,在匹配连接器向下触头组7施加超过触头保持力的力以将下触头组7的每个触头50的后端56从预定位置移向D2侧的情况下,后端56与上触头插入部件9接触,从而防止后端56进一步向方向D2侧移动。
优选的是,在后端56和上触头插入部件9之间限定了一个微小的间隙。这与在连接器1的制造过程中将下触头组7和上触头组8压配到主体形成部件6中的顺序相关。
在连接器1的制造过程中,在中间板5和主体形成部件6通过嵌入成型彼此一体地形成之后,下触头组7首先被压配到主体形成部件6中,以布置在预定位置中。然后,将上触头组8的远端插入到主体形成部件6的后部的开口(未示出)中,并且将上触头组8推向方向D1侧以被布置在预定位置中。
现在,假设下触头组7的后端56和上触头插入部件9被构造为彼此接触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在将上触头插入部件9推入预定位置的时间点,上触头插入部件9与下触头组7的后端56接触。考虑到定位误差,在上触头插入部件9与下触头组7的后端56接触的时刻,上触头插入部件9的移动并不总是完整的。实际上,上触头插入部件9可以相对于预定位置被推到连接器的前侧,并且下触头组7的后端56可以相对于预定位置被布置在方向D2侧上。在这些情况下,上触头插入部件9可以将下触头组7推向方向D1侧,从而使下触头组7错位。为了防止下触头组7的错位,如图8所示,优选的是在下触头组7的后端56和上触头插入部件9之间限定间隙81。间隙81的长度例如为约50微米。
在上触头组8布置在预定位置之后,安装接地板3和4。然后,在下触头组7和上触头组8被压入其中的主体形成部件6容纳在外壳2中之后,后屏蔽件10被固定在主体形成部件6的方向D2侧。以这种方式,连接器1完成。
参考图9中,描述了后屏蔽件10。如图9所示,压配件91和92分别形成在后屏蔽件10的左右两端。同时,压配孔93和94形成在主体形成部件6的后表面中。压配孔93和94构造成通过允许压配件91和92被分别压配到压配孔93和94中,而保持后屏蔽件10。压配孔93的开口略小于压配件91的横截面,并且压配孔94的开口略小于压配件92的横截面。通过这种构造,可以通过压配执行固定。
此外,在连接器1中,除了将压配件91,92压配到压配孔93,94之外,后屏蔽件10电通过焊接金属片而固定。
如图9所示,焊接件95和96分别在压配件91和92的下方形成在后屏蔽件10的左右两端。同时,在主体形成部件6的基部31的左端(方向D5侧上的端部)和外壳2的固定腿部21之间以及上触头插入部件9的嵌合突起61和外壳2的固定腿部21之间,限定间隙。当压配件91、92分别被压配到压配孔93和94中以将后屏蔽件10装配到主体形成部件6上时,焊接件95被容纳在所述间隙中。类似地,在主体形成部件6的基部31的右端(方向D6侧的端部)和外壳2的固定腿部22之间以及上触头插入部件9的嵌合突起62和外壳2的固定腿部22之间,限定间隙。当后屏蔽件10被装配到主体形成部件6上时,焊接件96被容纳在所述间隙中。
将压配件91和92被分别压配到压配孔93和94中以将后屏蔽件10装配到主体形成部件6上之后,在如图10所示的焊接区域101处,将固定腿部21和焊接件95焊接到彼此。类似地,在焊接区域102处,将固定腿部22和焊接件96焊接到彼此。
后屏蔽件10以这种方式被固定到主体形成部件6,使得后屏蔽件10从后面保持后触头插入部件9。此时描述上触头插入部件9和后屏蔽件10的状态。
如图9所示,上触头插入部件9在其后表面上包括三个突起97。每个突起97具有例如梯形形状。如图8所示,每个突起97被构造成当后屏蔽件10被固定到主体形成部件6时通过与后屏蔽件10接触而支撑后屏蔽件10。
现在,突起97形成在上触头插入部件9的后表面上的原因如下。
假设没有形成突起97并且上触头插入部件9的后表面是平坦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构造理想的是,上触头插入部件9的整个后表面和后屏蔽件10的整个前表面完全彼此接触,换句话说,一表面被另一表面支撑。然而,实际上可能会出现作业误差和定位误差等误差。因此,平坦表面和另一个平坦表面难以彼此接触,并且两个平坦表面倾斜地彼此接触。因此,后屏蔽件10在偏离连接器1的装配方向的方向上向上触头插入部件9施力并且也向主体形成部件6施力。因此,可能出现如下的不利影响:下触头组7和上触头组8错位,或者由于主体形成部件6的倾斜将触头装配到配合触头变得更加困难。
同时,即使当突起97形成在上触头插入部件9的后表面上时,也可能发生作业误差和定位误差。然而,作为上触头插入部件9的一部分的突起97由树脂制成。因此,突起97由于施加的力而变形和被挤压,从而消除了错误。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上触头组8和上触头插入部件9通过嵌入成型彼此一体地形成。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上触头组8的一部分的错位。
此外,作为上触头插入部件9的一部分,树脂被布置在由上触头组8的压配部52,弯曲部53和腿部54围绕的区域中。利用这种结构,防止上触头组8变形为Z形。
此外,上触头插入部件9的前表面通过稍微的间隙被布置在下触头组7的后端56之后。利用这种结构,即使下触头组7向后错位,下触头组7的向后错位也被最小化。
此外,上触头插入部件9通过将后屏蔽件10压配到主体形成部件6中,或者通过将后屏蔽件10焊接到外壳2,而被保持在后屏蔽件10和主体形成部件6之间。通过这种构造,间接地防止下触头组7和上触头组8的错位。
此外,尤其从图7中明显地看出,连接器1的上触头组8具有这样的结构,各个触头的从压配部52到腿部54的范围内的区域被主体形成部件6或上触头插入部件9的树脂覆盖。也就是说,每个触头50的除了不可避免地露出的接触部51和端子部55之外的大致整个部分都被树脂(即电介质材料)覆盖。上触头组8的暴露在空气中的区域很小。因此,上触头组8被介电常数大于空气的电介质材料覆盖,从而能够减小阻抗。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可以增加下触头组7和上触头组8的保持力。最后,为了有助于理解,组装的连接器1在图11至13中示出。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00进行说明。参考图14,连接器200包括外壳201,接地板202和203,中间板204,主体形成部件205,下触头组206,上触头组207,上触头插入部件208和后屏蔽件209。从与图1的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上述组件分别对应于连接器1的由相同术语表示的部件。在下面的描述中,描述了与连接器1的不同之处。需要参考连接器1的对应部件的说明。
在连接器1中,上触头插入部件9形成为使得触头50以预定的间距布置在同一平面上,并且树脂占据每个触头50的由压配部52、弯曲部53和腿部54包围的区域。
相反地,在连接器200中,如图15所示,上触头插入部件208形成为覆盖每个触头的压配部222和弯曲部224之间的直线部分,即嵌入成型部分223,使得触头以预定的间距被布置在同一平面上。类似于连接器1,上触头插入部件208通过稍微的间隙被布置在下触头组206的后端227的方向D2侧上。因此,与连接器1类似,上触头插入部件208可以发挥防止下触头组206向方向D2侧错位的效果。
此外,在连接器1中,上触头插入部件9由后屏蔽件10从方向D2侧支撑。相反地,从图15中可以看出在连接器200中,上触头插入部件208不与后屏蔽件209保持接触。
根据连接器200,与连接器1类似,利用比连接器1的结构简单的结构,上触头插入部件208可以一体地保持上触头组207,并且上触头插入部件208可以发挥防止下触头组206的向后错位的效果。
以上参考一些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然而,不用说,只要这些修改不脱离本发明的要点,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例如,在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下触头组7或206的触头和上触头组8或207的触头以相等的间距被保持。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触头可以以不同的间距保持。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2014年11月1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142-233685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附图标记列表
1,200连接器
2,201外壳
3,4,202,203接地板
5,204中间板
6,205主体形成部件
7,206下触头组
8,207上触头组
9,208上触头插入部件
10,209后屏蔽件
21,22固定腿部
31基部
32端子支撑件
33,34板支撑件
35下端子插入孔
36下端子保持槽
37上端子插孔
38上端子保持槽
39,40固定部
50 触头
51,221接触部
52,222压配部
53,224弯曲部
54,225腿部
55,226端子部
56,227后端
61,62嵌合突起
81,82间隙
91,92压配件
93,94压配孔
95,96焊接件
97突起
101,102焊接区域
223嵌入成型部

Claims (8)

1.一种连接器,包括:
包括多个触头的上触头组;
包括多个触头的下触头组;
主体形成部件,所述上触头组和所述下触头组被压配在所述主体形成部件中;以及
上触头插入部件,其包括电介质材料并通过嵌入成型与所述上触头组一体地形成,
所述多个触头中的每一个被布置为平行于将所述连接器装配到配合连接器的装配方向,并且包括:
接触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配合连接器的触头之一接触;
压配部,所述压配部延伸自所述接触部并被压配到所述主体形成部件中;
端子部,所述端子部被连接到布置在所述连接器外部的导体;和
弯曲部,所述弯曲部在所述接触部和所述端子部之间沿与所述装配方向交叉的方向弯曲,
所述多个触头中的每个触头沿从所述连接器移除预先被装配到所述连接器的所述配合连接器的方向被压配到所述主体形成部件中,
所述主体形成部件支撑所述下触头组的所述多个触头以将所述下触头组的所述多个触头中的每一个的所述接触部布置在第一平面上,并且支撑所述上触头组的所述多个触头以将所述上触头组的所述多个触头中的每一个的所述接触部布置在不同于所述第一平面的第二平面上,以及
所述上触头插入部件被布置成:限制所述下触头组的在所述配合连接器当所述配合连接器和所述连接器装配到彼此时朝向所述连接器的移动方向上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从所述下触头组的所述多个触头中的每一个的所述弯曲部观察时,所述上触头插入部件被布置在所述配合连接器当所述配合连接器和所述连接器装配到彼此时朝向所述连接器的移动方向的前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
其中,所述上触头组的所述多个触头中的每一个包括沿与所述装配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的腿部;以及
其中所述上触头插入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占据被由所述接触部形成的直线、所述弯曲部和由所述腿部形成的直线包围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具有预设尺寸的间隙被限定在所述上触头插入部件和所述下触头组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主体形成部件还包括中间板,所述中间板包括金属并且通过嵌入成型与所述主体形成部件一体形成,以被布置在所述上触头组和所述下触头组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还包括后屏蔽件,所述后屏蔽件包括金属,
其中,所述主体形成部件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构造成在所述上触头插入部件被布置在所述后屏蔽件和所述主体形成部件之间的状态下固定所述后屏蔽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还包括突起,所述突起形成在所述上触头插入部件的位于当所述配合连接器和所述连接器装配到彼此时所述配合连接器朝向所述连接器的移动方向的前侧的一个表面上,从而与所述后屏蔽件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连接器,还包括外壳,
其中所述外壳的至少一部分由导体形成,以及
其中所述外壳和所述后屏蔽件焊接到彼此。
CN201580061353.5A 2014-11-18 2015-06-24 连接器 Pending CN10711267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33685A JP2016100082A (ja) 2014-11-18 2014-11-18 コネクタ
JP2014-233685 2014-11-18
PCT/JP2015/068226 WO2016080010A1 (ja) 2014-11-18 2015-06-24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12677A true CN107112677A (zh) 2017-08-29

Family

ID=560135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61353.5A Pending CN107112677A (zh) 2014-11-18 2015-06-24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331235A1 (zh)
JP (1) JP2016100082A (zh)
KR (1) KR20170066621A (zh)
CN (1) CN107112677A (zh)
TW (1) TWI549388B (zh)
WO (1) WO201608001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11667B (zh) * 2016-12-02 2020-09-25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US10096948B2 (en) 2016-12-07 2018-10-09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imi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shielding shell with mounting device and a fixing plate welded to the shielding shell internally
US10553994B2 (en) * 2016-12-21 2020-02-04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imi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separate front and rear shielding shells
CN206727341U (zh) 2017-03-03 2017-12-08 富誉电子科技(淮安)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WO2018168336A1 (ja) * 2017-03-13 2018-09-2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信号伝送モジュール
US10243290B2 (en) * 2017-07-17 2019-03-26 Rohde & Schwarz Gmbh & Co. Kg Electric connector, printed circuit board and production method
CN110829085B (zh) 2018-08-07 2021-07-2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EP3648264A1 (en) * 2018-10-31 2020-05-06 Koninklijke Philips N.V.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usb series a contact pad pitch
CN209169468U (zh) 2018-08-30 2019-07-26 富誉电子科技(淮安)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13937538B (zh) * 2020-06-28 2023-09-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母座、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JP7488740B2 (ja) * 2020-09-30 2024-05-22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75176Y (zh) * 2001-01-26 2002-01-3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
US8070515B2 (en) * 2009-08-07 2011-12-06 Hosiden Corporation Shield case with u-shaped base with a first plate and second plates and side walls parallel to second plates
US8262414B1 (en) * 2011-02-24 2012-09-11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Connector
US8376783B2 (en) * 2009-06-29 2013-02-19 Hosiden Corporation Multipolar connector
CN203760758U (zh) * 2014-01-09 2014-08-06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连接器
CN203859324U (zh) * 2014-05-30 2014-10-01 上海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03942101U (zh) * 2014-01-10 2014-11-12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97302A (ja) * 2001-12-27 2003-07-11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電気コネクタ組合せ
JP4439540B2 (ja) * 2006-07-14 2010-03-24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0244901A (ja) * 2009-04-07 2010-10-28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
CN204179385U (zh) * 2014-04-25 2015-02-25 宣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接地导体的高频连接器结构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75176Y (zh) * 2001-01-26 2002-01-3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
US8376783B2 (en) * 2009-06-29 2013-02-19 Hosiden Corporation Multipolar connector
US8070515B2 (en) * 2009-08-07 2011-12-06 Hosiden Corporation Shield case with u-shaped base with a first plate and second plates and side walls parallel to second plates
US8262414B1 (en) * 2011-02-24 2012-09-11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Connector
CN203760758U (zh) * 2014-01-09 2014-08-06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连接器
CN203942101U (zh) * 2014-01-10 2014-11-12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03859324U (zh) * 2014-05-30 2014-10-01 上海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100082A (ja) 2016-05-30
KR20170066621A (ko) 2017-06-14
TWI549388B (zh) 2016-09-11
WO2016080010A1 (ja) 2016-05-26
TW201620219A (zh) 2016-06-01
US20170331235A1 (en) 2017-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12677A (zh) 连接器
JP4777435B2 (ja) シールド電気コネクタ
US6364706B1 (en) Shiel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flange support member
JP5594053B2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組立体
TWI589071B (zh) 電連接器組合
TWM514136U (zh) 插座連接器
JP4618745B1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06120448A (ja) コネクタの取付構造
JP2011040224A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TW201547112A (zh) 插座連接器
JP2011040225A (ja) シールドケース、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CN104600451A (zh) 具有可靠的晶片保持作用的连接器
CN103782452A (zh) 用于板连接器的压配合端子以及压配合端子到连接器壳体的固定结构
JP2016110966A (ja) コンタクト及び該コンタクトを使用するコネクタ
JP2017097972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5315912B2 (ja) 多連装電気コネクタ
US698413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JP5470915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TWM517433U (zh) 電連接器及其端子
CN109378608B (zh) 插座连接器
CN205122899U (zh) 插座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JP6481729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04178992A (ja) 回路基板用コネクタおよび端子圧入治具
CN217427134U (zh) 连接器母座、连接器和终端设备
CN109994865B (zh)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以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