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10019A - 内燃机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10019A
CN107110019A CN201580073456.3A CN201580073456A CN107110019A CN 107110019 A CN107110019 A CN 107110019A CN 201580073456 A CN201580073456 A CN 201580073456A CN 107110019 A CN107110019 A CN 1071100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ank
mentioned
pin
connecting rod
lo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7345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10019B (zh
Inventor
田边孝司
茂木克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an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1100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100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100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100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04Engines with variable distances between pistons at top dead-centre positions and cylinder hea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06Lubricat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therein of crankshafts or connecting rods with lubricant passageways, e.g. bo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04Engines with variable distances between pistons at top dead-centre positions and cylinder heads
    • F02B75/045Engines with variable distances between pistons at top dead-centre positions and cylinder heads by means of a variable connecting rod length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32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connections between pistons and main shafts and not specific to preceding main grou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2Trunnions; Crank-p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00Shafts; Axles; Cranks; Eccentrics
    • F16C3/04Crankshafts, eccentric-shafts; Cranks, eccentrics
    • F16C3/06Crankshafts
    • F16C3/1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00Shafts; Axles; Cranks; Eccentrics
    • F16C3/04Crankshafts, eccentric-shafts; Cranks, eccentrics
    • F16C3/22Cranks; Eccentrics
    • F16C3/30Cranks; Eccentrics with arrangements for overcoming dead-cent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02Pressure lubrication using lubricating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06Lubricat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therein of crankshafts or connecting rods with lubricant passageways, e.g. bores
    • F01M2001/062Crankshaft with passagew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Shafts, Cranks, Connecting Bars, And Related Bearing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Output Control And Ontrol Of Special Type Engine (AREA)

Abstract

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的下连杆(7),在一端侧作用有由燃烧负荷引起的输入负荷(F1),并且具有在曲柄销轴承部(12)的两侧,将上连杆(8)的另一端夹入的两股状的一端侧凸出片部(13)和将控制连杆9的另一端夹入的两股状的另一端侧凸出片部(14)。曲柄销轴承部(12)的曲柄轴的轴向上的中央部分(12a)的壁厚形成为,位于下连杆(7)的一端侧的部分与位于另一端侧的部分相比较厚。控制连杆另一端部(32)的壁厚与上连杆另一端部(24)的壁厚相比形成得较厚。

Description

内燃机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
背景技术
当前,已知经由多个连杆将活塞和曲柄轴的曲柄销联接的多连杆式的活塞曲柄机构。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内燃机的活塞曲柄机构,该内燃机的活塞曲柄机构具有:上连杆,其一端经由活塞销与活塞连结;下连杆,其经由上销与上连杆的另一端连结、且在曲柄销轴承部处能够旋转地与曲柄轴的曲柄销连结;以及控制连杆,其一端侧能够摆动地支撑于内燃机主体侧、且另一端经由控制销与下连杆连结。
该专利文献1中的下连杆在曲柄销轴承部的两侧设置有与上连杆之间的连结部分即两股状的上销用销座部、以及与控制连杆之间的连结部分即两股状的控制销用销座部。因此,曲柄销轴承部与相当于两股状的股的部分的曲柄轴的轴向上的中央部分的刚性相比,其两侧的部分的刚性相对较高。
但是,如上所述结构的曲柄销轴承部,在弹性流体润滑时,刚性相对较低的曲柄轴的轴向上的中央部分的内周面的变形量,比刚性相对较高的曲柄轴的轴向上的两端部分的内周面的变形量大。
因此,在如上所述的弹性流体润滑时,特别是在发生针对下连杆的输入负荷成为最大的燃烧负荷的情况下,在由燃烧负荷引起的输入负荷的输入位置处,曲柄销轴承部的曲柄轴的轴向上的两端部分容易与曲柄销接触,总体上有可能使曲柄销轴承部的耐烧结性、耐磨损性降低。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159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内燃机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具有:下连杆,其具有曲柄销轴承部,该曲柄销轴承部能够旋转地安装于曲柄轴的曲柄销;上连杆,其一端部与活塞的活塞销连结,另一端部经由在该另一端部的第1贯通孔中插入的第1连结销而与下连杆的一端侧连结;以及控制连杆,其一端部支撑于气缸体,另一端部经由在该另一端部的第2贯通孔中插入的第2连结销而与上述下连杆的另一端侧连结,上述下连杆在一端侧作用有由燃烧负荷引起的输入负荷,并且具有在曲柄轴的轴向观察时,在上述曲柄销轴承部的两侧将上述上连杆的另一端夹入的两股状的一端侧凸出片部、和将上述控制连杆的另一端夹入的两股状的另一端侧凸出片部,该内燃机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的特征在于,上述曲柄销轴承部的曲柄轴的轴向上的中央部分的沿曲柄销半径方向的壁厚形成为,位于上述下连杆的一端侧的部分与位于上述下连杆的另一端侧的部分相比较厚,控制连杆另一端部的沿第2贯通孔半径方向的壁厚形成为,与上连杆另一端部的沿第1贯通孔半径方向的壁厚相比较厚。
根据本发明,上述曲柄销轴承部中的位于上述下连杆的一端侧的部分,与该曲柄销轴承部中的位于上述下连杆的另一端侧的部分相比,曲柄轴的轴向上的中央部分的壁厚变厚,刚性相对地变高。因此,上述曲柄销轴承部能够在下连杆的一端侧,抑制曲柄轴的轴向上的中央部分的变形。即,上述曲柄销轴承部能够在上述下连杆的一端侧,缓和曲柄轴的轴向上的两端部分与上述曲柄销接触的轴承端部接触,总体上能够提高上述曲柄销轴承部的耐烧结性、耐磨损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内燃机的说明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内燃机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的要部的说明图。
图3是示意地表示下连杆的要部的说明图。
图4是示意地表示对比例中的下连杆的说明图。
图5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内燃机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的其他例子中的要部的说明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内燃机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的要部的说明图。
图7是示意地表示控制连杆另一端部的对比例的说明图。
图8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内燃机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的要部的说明图。
图9是示意地表示上连杆另一端部的对比例的说明图。
图10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内燃机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的第2实施例的要部的说明图。
图11是沿图10的A-A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是示意地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内燃机1的说明图。
内燃机1具有通过多个连杆将活塞2和曲柄轴3联接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4。本实施例中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4成为可变压缩比机构,即,通过对在气缸体5的气缸5a内进行往复移动的活塞2的上止点位置进行变更,从而能够将内燃机压缩比变更。
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4具有:下连杆7,其能够旋转地安装于曲柄轴3的曲柄销6;上连杆8,其将活塞2和下连杆7联接;以及控制连杆9,其一端能够旋转地支撑于气缸体5,另一端能够旋转地与下连杆7连结。
曲柄轴3具有多个轴颈部10及曲柄销6。轴颈部10能够旋转地支撑于由气缸体5和主轴承盖11构成的曲柄轴轴承部(未图示)。曲柄销6从轴颈部10以规定量偏心,下连杆7能够旋转地安装于此。
图2是下连杆7的曲柄轴的轴向上的中央部分处的剖视图。下连杆7如图2所示,具有:曲柄销轴承部12,其能够旋转地安装于曲柄轴3的曲柄销6;以及一端侧凸出片部13和另一端侧凸出片部14,它们位于该曲柄销轴承部12的两侧,上连杆8的另一端侧能够旋转地与一端侧凸出片部13连结,控制连杆9的另一端侧能够旋转地与另一端侧凸出片部14连结。由燃烧负荷引起的输入负荷F1,如图2中箭头所示,从曲柄销6作用于下连杆7的一端侧。
在这里,下连杆7的一端侧是下连杆7的形成有一端侧凸出片部13的一侧。另外,下连杆7的另一端侧是下连杆7的形成有另一端侧凸出片部14的一侧。
曲柄销轴承部12是剖面圆形的贯通孔。此外,下连杆7为了向曲柄销6组装,能够以将曲柄销轴承部12分割为2部分的分割面而分割为2个部件,通过2根螺栓15、15而一体化。
一端侧凸出片部13形成为将上连杆8的另一端侧夹入的两股状。该一端侧凸出片部13具有彼此相对的一对一端侧凸出片16。在一端侧凸出片16形成有将大致圆柱形状的第1连结销17压入固定的下连杆一端侧销孔18。
另一端侧凸出片部14形成为将控制连杆9的另一端侧夹入的两股状。该另一端侧凸出片部14具有彼此相对的一对另一端侧凸出片19。在另一端侧凸出片19形成有将大致圆柱形状的第2连结销20压入固定的下连杆另一端侧销孔21。
上连杆8具有:上连杆一端部23,其通过活塞销22而能够旋转地安装于活塞2;上连杆另一端部24,其通过第1连结销17而能够旋转地与下连杆7的一端侧凸出片部13连结;以及上连杆杆部25,其将上连杆一端部23和上连杆另一端部24连结。
在上连杆一端部23的中央,贯通形成有将活塞销22能够旋转地插入的上连杆一端侧销孔(未图示)。
在上连杆另一端部24的中央,贯通形成有作为第1连结销17能够旋转地插入的第1贯通孔的上连杆另一端侧销孔26。
控制连杆9是对下连杆7的运动进行限制的部件,具有:控制连杆一端部31,其能够旋转地与控制轴41的偏心轴部42连结;控制连杆另一端部32,其通过第2连结销20而能够旋转地与下连杆7的另一端侧凸出片部14连结;以及控制连杆杆部33,其将控制连杆一端部31和控制连杆另一端部32连结。
在控制连杆一端部31的中央,贯通形成有偏心轴部42能够旋转地插入的控制连杆一端侧销孔34。
在控制连杆另一端部32的中央,贯通形成有作为第2连结销20能够旋转地插入的第2贯通孔的控制连杆另一端侧销孔35。
控制轴41与曲柄轴3平行地配置在曲柄轴3的下侧,能够旋转地支撑于由主轴承盖11和控制轴轴承盖43构成的控制轴轴承部(未图示)。即,控制轴41能够旋转地支撑于成为内燃机主体的一部分的气缸体5。
控制轴41由未图示的致动器进行旋转驱动,其旋转位置被进行控制。此外,上述致动器例如既可以是电动机、也可以是油压驱动式的致动器。
在本实施例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4中,构成为在曲柄轴的轴向观察时,第1连结销17的中心C1、曲柄销6的中心C2和第2连结销20的中心C3位于同一直线上。
在曲柄销6形成有曲柄销油路51。曲柄销油路51在曲柄轴的轴向观察时,经过曲柄销中心,在曲柄销6内部沿径向以直线状延伸。在本实施例中,曲柄销油路51的两端,分别在曲柄销6的外周面进行开口。经由沿曲柄轴的轴向延伸的轴向油路52,将通过未图示的油泵加压后的润滑油供给至该曲柄销油路51。
在如上所述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4的下连杆7中,在曲柄销轴承部12的外周侧一体地设置有两股状的一端侧凸出片部13及两股状的另一端侧凸出片部14。即,如图3所示,在曲柄销轴承部12的沿曲柄轴的轴向的两端部分12b的外周侧,连接有一端侧凸出片部13的一端侧凸出片16或者另一端侧凸出片部14的另一端侧凸出片19。
因此,曲柄销轴承部12,与相当于两股状的股的部分的曲柄轴的轴向上的中央部分12a相比,其两侧的部分12b(两端的部分12b)的刚性相对较高。此外,图3中的55是在曲柄销轴承部12和曲柄销6之间进行润滑的润滑油。
在这里,在如本实施例的下连杆7这样在曲柄销轴承部82的外周侧一体地设置有两股状的一端侧凸出片部83及两股状的另一端侧凸出片部84的对比例的下连杆81中,如图4所示,与曲柄销轴承部82的曲柄轴的轴向上的中央部分82a相比,其两侧的部分82b的刚性相对较高。此外,图4中的85是在曲柄销轴承部82和曲柄销6之间进行润滑的润滑油。
因此,曲柄销轴承部82在弹性流体润滑时,刚性相对较低的曲柄轴的轴向上的中央部分82a的内周面的变形量,比刚性相对较高的曲柄轴的轴向上的两端的部分82b的内周面的变形量大。
即,在弹性流体润滑时,特别是在发生针对下连杆81的输入负荷成为最大的燃烧负荷的情况下,在由燃烧负荷引起的输入负荷的输入位置处,曲柄销轴承部82的曲柄轴的轴向上的两端的部分82b容易与曲柄销6接触,总体上有可能使曲柄销轴承部82的耐烧结性、耐磨损性降低。
因此,在本实施例的下连杆7中,如图2及图3所示,形成为曲柄销轴承部12的曲柄轴的轴向上的中央部分12a的沿曲柄销半径方向的壁厚在下连杆7的一端侧相对较厚。即,曲柄销轴承部12的曲柄轴的轴向上的中央部分12a的沿曲柄销半径方向的壁厚形成为,位于作用有由燃烧负荷引起的输入负荷F1的下连杆7的一端侧的部分,比位于下连杆7的另一端侧的部分厚。
因此,曲柄销轴承部12能够在作用由燃烧负荷引起的输入负荷F1的下连杆7的一端侧,抑制曲柄轴的轴向上的中央部分的变形。即,能够使得曲柄销轴承部12在下连杆7的一端侧,缓和曲柄轴的轴向上的两端部分12b与曲柄销6接触的轴承端部接触,总体上能够提高曲柄销轴承部12的耐烧结性、耐磨损性。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曲柄销轴承部12的曲柄轴的轴向上的中央部分12a中的、位于下连杆7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的部分中的沿曲柄销半径方向的壁厚,沿曲柄销轴承部周向分别成为恒定的厚度。
而且,在曲柄销轴承部12的曲柄轴的轴向上的中央部分12a中的、位于沿曲柄销半径方向的壁厚相对地变厚的下连杆7的一端侧的部分,贯通形成有用于从曲柄销侧向上连杆另一端部24供给润滑油的油孔61。
油孔61形成为,从由作用于下连杆7的燃烧负荷引起的输入负荷F1的输入位置及其作用线上偏离,在本实施例中,在曲柄轴的轴向观察时进一步形成在经过第1连结销17的中心C1、曲柄销6的中心C2和第2连结销20的中心C3的直线上。
如上所述,在位于沿曲柄销半径方向的壁厚相对地变厚的下连杆7的一端侧的部分形成油孔61,由此能够抑制曲柄销轴承部12的强度降低、并且从曲柄销侧向上连杆另一端部24供给润滑油,能够提高成为第1连结销17的轴承部分的上连杆另一端部24的下连杆一端侧销孔18的耐烧结性、耐磨损性。
而且,油孔61形成为,从由作用于下连杆7的燃烧负荷引起的输入负荷F1的输入位置及其作用线上偏离,因此能够减小在油孔61产生的应力,能够提高油孔61周围的疲劳强度。另外,伴随油孔61周围的疲劳强度的提高,能够抑制在曲柄销轴承部12的内周面开口的油孔61的上游侧开口周围的滑动面的疲劳,能够提高曲柄销轴承部12的耐烧结性、耐磨损性。
并且,油孔61在曲柄轴的轴向观察时,形成在经过第1连结销17的中心C1、曲柄销6的中心C2和第2连结销20的中心C3的直线上,因此能够高效地将润滑油供给至上连杆另一端部24的滑动面。
此外,关于油孔61的形成位置,如果是曲柄销轴承部12的曲柄轴的轴向上的中央部分12a中的、位于沿曲柄销半径方向的壁厚相对地变厚的下连杆7的一端侧的部分,则也可以不必是从由作用于下连杆7的燃烧负荷引起的输入负荷F1的输入位置及其作用线上偏离的位置,另外也可以不位于在曲柄轴的轴向观察时经过第1连结销17的中心C1、曲柄销6的中心C2和第2连结销20的中心C3的直线上。
即,例如如图5所示,在曲柄销轴承部12的曲柄轴的轴向上的中央部分12a中的、位于沿曲柄销半径方向的壁厚相对地变厚的下连杆7的一端侧的部分处,油孔61可以形成在从由作用于下连杆7的燃烧负荷引起的输入负荷F1的输入位置及其作用线上偏离的位置。
另外,控制连杆另一端部32的沿控制连杆另一端侧销孔半径方向(下面,记作第2贯通孔半径方向)的壁厚,与上连杆另一端部24的沿上连杆另一端侧销孔半径方向(下面,记作第1贯通孔半径方向)的壁厚相比形成得较厚。
由燃烧负荷引起的压缩方向的输入负荷F2、和由比燃烧负荷小的惯性负荷引起的拉伸方向的输入负荷F3从第1连结销17作用于上连杆另一端部24。因此,输入至上连杆另一端部24的由燃烧负荷引起的输入负荷F2由上连杆另一端部24和上连杆杆部25支撑。此外,输入负荷F2成为比输入负荷F3大的值。
由燃烧负荷引起的拉伸方向的输入负荷F4、和由比燃烧负荷小的惯性负荷引起的压缩方向的输入负荷F5,从第2连结销20作用于控制连杆另一端部32。因此,输入至控制连杆另一端部32的由燃烧负荷引起的输入负荷F4由控制连杆另一端部32支撑。此外,输入负荷F4成为比输入负荷F5大的值。
即,上连杆另一端部24能够与上连杆杆部25一起对由燃烧负荷引起的大的输入负荷F2进行支撑,因此即使与控制连杆另一端部32的沿上述第2贯通孔半径方向的壁厚相比,将沿上述第1贯通孔半径方向的壁厚相对地变薄,也能够确保所需的刚性。
因此,为了确保曲柄销轴承部12的曲柄轴的轴向上的中央部分12a的刚性,即使在下连杆7的一端侧将曲柄销轴承部12的曲柄轴的轴向上的中央部分12a的沿曲柄销半径方向的壁厚变厚,通过相应地将上连杆另一端部24的沿上述第1贯通孔半径方向的壁厚变薄,从而也能够避免与上连杆另一端部24的干涉。
另外,在下连杆7的另一端侧曲柄销轴承部12的曲柄轴的轴向上的中央部分12a的沿曲柄销半径方向的壁厚没有相对地变厚,因此无需将控制连杆另一端部32的沿上述第2贯通孔半径方向的壁厚变薄,能够避免与下连杆7的干涉,并且确保控制连杆另一端部32的刚性。
如图6所示,控制连杆另一端部32形成为,在作用有由燃烧负荷引起的输入负荷F4的一侧,控制连杆另一端侧销孔轴向(下面,记作第2贯通孔轴向)上的两端部分的沿上述第2贯通孔半径方向的壁厚,与上述第2贯通孔轴向上的中央部分的沿上述第2贯通孔半径方向的壁厚相比较薄。
详细而言,控制连杆另一端部32的上述第2贯通孔轴向上的两端部分形成为,越朝向上述第2贯通孔轴向上的两侧,沿上述第2贯通孔半径方向的壁厚变得越薄。
由此,在控制连杆另一端部32的作用有由燃烧负荷引起的输入负荷F4的一侧,上述第2贯通孔轴向上的中央部分的刚性比上述第2贯通孔轴向上的两端部分高。
因此,关于控制连杆另一端部32的作用有由燃烧负荷引起的输入负荷F4的一侧,在作用有输入负荷F4时,对控制连杆另一端部32的上述第2贯通孔轴向上的中央部分的变形相对地进行抑制。即,在控制连杆另一端部32的作用有输入负荷F4的一侧,与将沿第2贯通孔半径方向的壁厚沿着第2贯通孔轴向设为恒定的情况(参照图7)相比,能够缓和上述第2贯通孔轴向上的两端部分与第2连结销20接触的轴承端部接触,总体上能够提高控制连杆另一端侧销孔35的耐烧结性、耐磨损性。
此外,控制连杆另一端部32,由于沿上述第2贯通孔半径方向的壁厚相对地变厚而强度增加,因此即使将上述第2贯通孔轴向上的两端部分的壁厚变薄,也能够确保所需的强度。
上连杆另一端部24如图8所示,在作用有由燃烧负荷引起的输入负荷F2的一侧,上连杆另一端侧销孔轴向(下面,记作第1贯通孔轴向)上的两端部分的沿上述第1贯通孔半径方向的壁厚,与上述第1贯通孔轴向上的中央部分的沿上述第1贯通孔半径方向的壁厚相比形成得较薄。
详细而言,上连杆另一端部24的上述第1贯通孔轴向上的两端部分形成为,越朝向上述第1贯通孔轴向上的两侧,沿上述第1贯通孔半径方向的壁厚变得越薄。
由此,在上连杆另一端部24的作用有由燃烧负荷引起的输入负荷F2的一侧,上述第1贯通孔轴向上的中央部分的刚性比上述第1贯通孔轴向上的两端部分高。
因此,关于上连杆另一端部24的作用有由燃烧负荷引起的输入负荷F2的一侧,在作用有输入负荷F2时,对上连杆另一端部24的上述第1贯通孔轴向上的中央部分的变形相对地进行抑制。即,在上连杆另一端部24的作用有输入负荷F2的一侧,与将沿第1贯通孔半径方向的壁厚沿着第1贯通孔轴向设为恒定的情况(参照图9)相比,能够缓和上述第1贯通孔轴向上的两端部分与第1连结销17接触的轴承端部接触,总体上能够提高上连杆另一端侧销孔26的耐烧结性、耐磨损性。
此外,在上连杆另一端部24中,在能够确保所需强度的范围,将上述第1贯通孔轴向上的两端部分的壁厚变薄即可。
下面,使用图10及图11,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对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该第2实施例中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4,成为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4大致相同的结构,但曲柄销轴承部12的曲柄轴的轴向上的中央部分12a中的位于下连杆7的一端侧的部分中的沿曲柄销半径方向的壁厚,形成为在下连杆7的一端侧相对地变厚,并且形成为在由燃烧负荷引起的输入负荷F1的输入位置变得最厚,从由燃烧负荷引起的输入负荷F1的输入位置起沿曲柄销轴承部周向越远离,则变得越薄。
另外,在下连杆7的一端侧的两端面,在作用于下连杆7的输入负荷F1的输入位置的一侧方、且在曲柄销轴承部12的曲柄轴的轴向上的成为中央部分的一侧方的位置形成有凹部71。
在如上所述的第2实施例中,在上述第1实施例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能够取得下面的作用效果。
即,在该第2实施例中,在曲柄销轴承部12的曲柄轴的轴向上的中央部分中的位于下连杆7的一端侧的部分中刚性相对最高的部分,对由燃烧负荷引起的输入负荷F1进行支撑。
因此,曲柄销轴承部12在下连杆7的一端侧的输入负荷F1的输入位置,能够有效地对曲柄轴的轴向上的中央部分12a的变形进行抑制。即,曲柄销轴承部12能够有效地缓和曲柄轴的轴向上的两端的部分12b与曲柄销6接触的轴承端部接触。
另外,通过在下连杆7的一端侧的两端面设置凹部71,从而曲柄销轴承部12的下连杆7的一端侧能够降低曲柄轴的轴向上的两端的部分12b的刚性。
因此,曲柄销轴承部12在下连杆7的一端侧,沿曲柄轴的轴向的刚性变化变小,能够进一步缓和曲柄轴的轴向上的两端的部分12b与曲柄销6接触的轴承端部接触,总体上能够进一步提高曲柄销轴承部12的耐烧结性、耐磨损性。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4成为可变压缩比机构,但也能够应用于不是可变压缩比机构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该情况下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例如,成为与上述实施例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4大致相同的结构,但在上述实施例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4中,构成为控制轴41不具有偏心轴部42,控制连杆9的一端能够旋转地与控制轴41连结。

Claims (8)

1.一种内燃机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其具有:
下连杆,其具有曲柄销轴承部,该曲柄销轴承部能够旋转地安装于曲柄轴的曲柄销;上连杆,其一端部与活塞的活塞销连结,另一端部经由在该另一端部的第1贯通孔中插入的第1连结销与下连杆的一端侧连结;以及控制连杆,其一端部支撑于气缸体,另一端部经由在该另一端部的第2贯通孔中插入的第2连结销与上述下连杆的另一端侧连结,
上述下连杆在一端侧作用有由燃烧负荷引起的输入负荷,并且具有在曲柄轴的轴向观察时,在上述曲柄销轴承部的两侧将上述上连杆的另一端夹入的两股状的一端侧凸出片部、和将上述控制连杆的另一端夹入的两股状的另一端侧凸出片部,
在该内燃机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中,
上述曲柄销轴承部的曲柄轴的轴向上的中央部分的沿曲柄销半径方向的壁厚形成为,位于上述下连杆的一端侧的部分与位于上述下连杆的另一端侧的部分相比较厚,
控制连杆另一端部的沿第2贯通孔半径方向的壁厚形成为,与上连杆另一端部的沿第1贯通孔半径方向的壁厚相比较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其中,
上述控制连杆另一端部形成为,在作用有由燃烧负荷引起的输入负荷的一侧,第2贯通孔轴向上的两端部分的沿第2贯通孔半径方向的壁厚,与第2贯通孔轴向上的中央部分的沿第2贯通孔半径方向的壁厚相比较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其中,
上述上连杆另一端部形成为,在作用有由燃烧负荷引起的输入负荷的一侧,第1贯通孔轴向上的两端部分的沿第1贯通孔半径方向的壁厚,与第1贯通孔轴向上的中央部分的沿第1贯通孔半径方向的壁厚相比较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其中,
在上述曲柄销轴承部的曲柄轴的轴向上的中央部分中的、位于沿曲柄销半径方向的壁厚相对地变厚的上述下连杆的一端侧的部分,贯通形成有从上述曲柄销侧将润滑油供给至上述上连杆另一端部的油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机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其中,
上述油孔形成为,从由作用于上述下连杆的由燃烧负荷引起的输入负荷的输入位置偏离。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内燃机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其中,
构成为在曲柄轴的轴向观察时,上述第1连结销的中心、上述曲柄销的中心和上述第2连结销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
上述油孔在曲柄轴的轴向观察时,形成在经过上述第1连结销的中心、上述曲柄销的中心和上述第2连结销的中心的直线上。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其中,
在上述曲柄销轴承部的曲柄轴的轴向上的中央部分中的位于上述下连杆的一端侧的部分中,沿曲柄销半径方向的壁厚形成为,在由燃烧负荷引起的输入负荷的输入位置变得最厚,从由燃烧负荷引起的输入负荷的输入位置起沿曲柄销轴承部周向越远离,则变得越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燃机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其中,
在上述下连杆的一端侧的两端面,在由作用于上述下连杆的燃烧负荷引起的输入负荷的输入位置的一侧方、且在上述曲柄销轴承部的曲柄轴的轴向上的成为中央部分的一侧方的位置形成有凹部。
CN201580073456.3A 2015-01-15 2015-01-15 内燃机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 Active CN1071100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50873 WO2016113872A1 (ja) 2015-01-15 2015-01-15 内燃機関の複リンク式ピストンクランク機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10019A true CN107110019A (zh) 2017-08-29
CN107110019B CN107110019B (zh) 2018-06-29

Family

ID=564054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3456.3A Active CN107110019B (zh) 2015-01-15 2015-01-15 内燃机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10087833B2 (zh)
EP (1) EP3246543B1 (zh)
JP (1) JP6229803B2 (zh)
KR (1) KR101799744B1 (zh)
CN (1) CN107110019B (zh)
CA (1) CA2973535C (zh)
MX (1) MX364194B (zh)
RU (1) RU2652737C1 (zh)
WO (1) WO2016113872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24776A (ja) * 2002-10-01 2004-04-22 Nissan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可変圧縮比機構及びリンク部品
CN1590732A (zh) * 2003-08-05 2005-03-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可变压缩比发动机
CN101408128A (zh) * 2007-10-11 2009-04-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可变冲程发动机
CN101418721A (zh) * 2007-10-26 2009-04-29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多连杆式发动机
CN103765040A (zh) * 2011-06-18 2014-04-30 奥迪股份公司 内燃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166653C2 (ru) * 1997-12-24 2001-05-10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открытого типа - Холдинговая компания "Барнаултрансмаш" Двигатель внутреннего сгорания
JP4779635B2 (ja) * 2005-12-20 2011-09-2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ピストンクランク機構におけるロアリンク
JP4922122B2 (ja) * 2007-10-11 2012-04-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トローク可変エンジン
JP4941231B2 (ja) 2007-10-26 2012-05-3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マルチリンクエンジンのリンクジオメトリ
US8100097B2 (en) * 2007-10-26 2012-01-24 Nissan Motor Co., Ltd. Multi-link engine
JP4992770B2 (ja) 2008-03-11 2012-08-0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ピストンクランク機構におけるロアリンク
JP5146250B2 (ja) * 2008-10-20 2013-02-2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複リンク式エンジンの振動低減構造
US20120111143A1 (en) 2009-07-17 2012-05-10 Nissan Motor Co., Ltd. Crankshaft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provided with multi link-type piston-crank mechanism and multi link-type piston-crank mechanism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24776A (ja) * 2002-10-01 2004-04-22 Nissan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可変圧縮比機構及びリンク部品
CN1590732A (zh) * 2003-08-05 2005-03-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可变压缩比发动机
CN101408128A (zh) * 2007-10-11 2009-04-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可变冲程发动机
CN101418721A (zh) * 2007-10-26 2009-04-29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多连杆式发动机
CN103765040A (zh) * 2011-06-18 2014-04-30 奥迪股份公司 内燃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113872A1 (ja) 2016-07-21
CA2973535C (en) 2018-01-23
MX2017008630A (es) 2017-10-20
EP3246543A1 (en) 2017-11-22
US10087833B2 (en) 2018-10-02
EP3246543B1 (en) 2020-05-20
US20180023467A1 (en) 2018-01-25
CA2973535A1 (en) 2016-07-21
RU2652737C1 (ru) 2018-04-28
MX364194B (es) 2019-04-16
EP3246543A4 (en) 2017-12-27
KR101799744B1 (ko) 2017-11-20
CN107110019B (zh) 2018-06-29
JPWO2016113872A1 (ja) 2017-08-31
JP6229803B2 (ja) 2017-11-15
KR20170096211A (ko) 2017-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34570A (zh) 摇动接头组件
CN102482995A (zh) 设置有多连杆型活塞-曲柄机构的内燃机的曲轴和内燃机的多连杆型活塞-曲柄机构
US9856907B2 (en) Double-link piston crank mechanism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5937443B (zh) 连杆和内燃发动机
CN106662141B (zh) 轴承构造
CN202326670U (zh) 一种手套卷边机的曲轴
CN108027017A (zh) 套筒和所属的套筒链
CN107110019A (zh) 内燃机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
CN108223122A (zh) 用于具有可变压缩比的内燃机的连杆
RU2508481C2 (ru) Поршневое подшипников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CN105579685B (zh) 内燃机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
CN106062338B (zh) 用于多连杆曲柄机构的耦联元件以及多连杆曲柄机构
WO2015025684A1 (ja) 内燃機関
CN103362581B (zh) 凸轮随动件
CN110052565A (zh) 一种热锻机用锻压机构
CN107476916A (zh) 一种新型高压泵挺柱
WO2017202777A1 (en) Connecting rod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adjustable compression ratio
JP7338796B2 (ja) 内燃機関のロアリンク
JP6375769B2 (ja) 内燃機関の複リンク式ピストンクランク機構の軸受構造。
JP7099169B2 (ja) 内燃機関の複リンク式ピストンクランク機構
JP4670342B2 (ja) 内燃機関のピストンクランク機構におけるロアリンク
CN205858940U (zh) 一种具有超强耐磨性能的高精度连杆
JP4752545B2 (ja) 内燃機関のピストンクランク機構におけるロアリンク
JP4858246B2 (ja) リンク組立体
JP2013053709A (ja) ピストンピ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