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04210A - 蓄电装置、蓄电装置及其邻接部件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蓄电装置、蓄电装置及其邻接部件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04210A
CN107104210A CN201710089839.0A CN201710089839A CN107104210A CN 107104210 A CN107104210 A CN 107104210A CN 201710089839 A CN201710089839 A CN 201710089839A CN 107104210 A CN107104210 A CN 1071042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jacent
blank
main part
charge storage
storage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8983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04210B (zh
Inventor
汤浅英司
涩谷健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1042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042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042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042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10Multiple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e.g. arrays or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4Terminals, e.g. extens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 H01G11/76Terminals, e.g. extens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multiple or stacked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8Cases; Housings; Encapsulations; Mountings
    • H01G11/82Fixing or assembling a capacitive element in a housing, e.g. mounting electrodes, current collectors or terminals in containers or 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8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能够在抑制了重量化的基础上将蓄电元件适当地定位的蓄电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蓄电元件;对置部件,其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蓄电元件对置;包含主体部的邻接部件,该主体部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与所述蓄电元件相邻,且在第一方向上的端部具有局部连结于对置部件的连结部,该邻接部件的主体部具有在与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端部开口且沿与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空洞部。

Description

蓄电装置、蓄电装置及其邻接部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蓄电元件和对该蓄电元件进行定位的邻接部件在内的蓄电装置、该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该蓄电装置用的邻接部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具备多个扁平形二次电池的电池系统中,提供有考虑到耐振动性、耐冲击性的电池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电池系统具备:电池层叠体,其由多个扁平形二次电池沿厚度方向层叠而成;一对端板,其配置于该电池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两端面;紧固条,其连结于一对端板,并将扁平形二次电池在层叠方向上加压并固定;中间加强板,其配置于构成电池层叠体的扁平形二次电池之间,并固定于紧固条。
在该电池系统中,将层叠有端板以及中间加强板的扁平形二次电池以加压状态固定。即,电池系统在以中间加强板为基准定位了电池层叠体(扁平形二次电池)的状态下固定。
然而,由于电池系统作为电源安装于汽车等,因此被要求轻量化。但是,所述构成的电池系统由于具备中间加强板,因此中间加强板的存在会导致该电池系统变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448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抑制了重量化的基础上适当地将蓄电元件定位的蓄电装置、该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蓄电装置用的邻接部件的制造方法。
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具有:
蓄电元件;
对置部件,其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蓄电元件对置;
包含主体部的邻接部件,该主体部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与所述蓄电元件相邻,且在第一方向上的端部具有连结于所述对置部件的连结部,
该邻接部件的所述主体部具有空洞部,该空洞部在与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端部开口且沿与该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根据该结构,由于蓄电元件与连结于对置部件的邻接部件的主体部相邻地配置,因此蓄电元件以邻接部件为基准被定位。由于邻接部件的主体部具有空洞部,该空洞部在与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端部开口且沿与该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因此可提高邻接部件整体的空间占用率。因此,可抑制邻接部件的重量化,其结果,可抑制蓄电装置整体的重量化。
也可以是,所述主体部具有多个所述空洞部,
该多个空洞部并列地配置。
根据该结构,多个空洞部提高邻接部件内的空间占用率。另外,由于独立的多个空洞部并列地配置,使得在相邻的空洞部之间存在具有实体的部分(肋状的部分),所以可确保邻接部件(主体部)在第二方向上的刚性(可对抗夹住蓄电元件的力的刚性)。
所述构成的蓄电装置也可以是,在所述主体部和与该主体部相邻的所述蓄电元件之间具备供流体流通的通路,
所述空洞部是向与所述通路中的流体的流通方向对应的方向延伸的非贯通孔。
根据该结构,由于可阻止流体通过邻接部件的主体部内,因此送入的流体可无浪费地被送入沿蓄电元件形成的通路。
也可以是,所述主体部具有第一空洞部和第二空洞部作为所述空洞部,
该第一空洞部在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的端部开口且沿第三方向延伸,
该第二空洞部在相对于第一方向上的端部的所述连结部向第三方向偏移的位置开口且沿第一方向延伸。
根据该结构,除了第一空洞部之外,在因连结部的存在而不能形成沿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一空洞部的区域,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空洞部。由此,可提高邻接部件整体的空间占用率。因此,可抑制邻接部件的重量化,其结果,可抑制蓄电装置整体的重量化。
也可以是,所述对置部件在第一方向上配置于蓄电元件的两侧,
所述主体部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部具有所述连结部,并且具有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开口的所述第二空洞部、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开口的所述第二空洞部。
根据该结构,因此设于第一方向上的邻接部件的两端部的连结部分别连结于所对应的对置部件,因此邻接部件被稳固地固定。由此,邻接部件可靠地将蓄电元件定位。
另外,由于邻接部件的主体部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开口的所述第二空洞部、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开口的所述第二空洞部,因此即使在第一方向上的邻接部件的两端部设有连结部,也可提高空间的占用率。即,在因连结部的存在而不能形成沿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一空洞部的第一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空洞部,因此可进一步提高邻接部件整体的空间占用率。
也可以是,所述第一空洞部是贯通孔,
所述第二空洞部是非贯通孔,
所述第一空洞部与所述第二空洞部为非连通状态。
根据该结构,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一空洞部的两侧以及第三方向上的第二空洞部的两侧形成具有实体的肋状的部分。因此,可确保邻接部件的第一方向的强度(压缩强度)。
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包含如下工序:
将邻接部件所具有的连结部连结于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对置部件的第二方向的中途位置,该邻接部件具有主体部,该主体部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任一个端部具有所述连结部,且该主体部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具有厚度,所述主体部具有空洞部,该空洞部在与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端部开口且沿与该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在以第二方向上的所述邻接部件的所述主体部为交界的两个区域中的至少任一个区域配置至少一个蓄电元件,并使该蓄电元件沿着所述邻接部件的所述主体部延伸。
根据该方法,由于邻接部件中的主体部的连结部连结于对置部件,因此邻接部件相对于对置部件被固定于恒定的位置。而且,通过在以邻接部件的主体部为交界的两个区域中的至少任一个区域配置蓄电元件,然后使该蓄电元件沿着邻接部件延伸,由此使蓄电元件以邻接部件为基准配置。因此,通过使蓄电元件沿着固定于对置部件的邻接部件的主体部延伸,由此将蓄电元件定位。而且,由于邻接部件的主体部具有空洞部,该空洞部在与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端部开口且沿与该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因此可提高邻接部件整体的空间占用率。因此,可抑制邻接部件的重量化,其结果,可抑制蓄电装置整体的重量化。
在该情况下,还包含:通过将夹具插入所述邻接部件的所述空洞部,并使该夹具维持于固定位置,由此使所述邻接部件的姿态维持为连结于所述对置部件的姿态、使所述蓄电元件沿着所述主体部延伸的姿态中的至少任一种姿态。根据该方法,由于在主体部中的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上的周围各不存在夹具等,因此能够使将邻接部件与对置部件连结的作业和/或使蓄电元件沿着邻接部件的主体部的作业顺畅地进行。
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用的邻接部件的制造方法通过使树脂流入将多个模具合模而形成的成型空间内,由此对邻接部件进行成形,
该邻接部件具有主体部,该主体部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任一个端部具有连结于在第一方向上相邻地配置的对置部件的连结部,该主体部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具有厚度,并在该第二方向上与蓄电元件相邻地配置,该主体部具有第一空洞部和第二空洞部,该第一空洞部在分别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任一个端部开口且沿第三方向延伸,该第二空洞部在相对于第一方向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任一个端部的所述连结部向第三方向偏移的位置开口且沿第一方向延伸。
根据该方法,将具有如下主体部的邻接部件树脂成形,该主体部在第一方向的端部具有连结于对置部件的连结部,且该主体部在第二方向上与蓄电元件相邻地配置。而且,邻接部件的主体部具有第一空洞部和第二空洞部,该第一空洞部在分别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任一个端部开口且沿第三方向延伸,该第二空洞部在相对于第一方向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任一个端部的所述连结部向第三方向偏移的位置开口且沿第一方向延伸,因此邻接部件(主体部)整体的空间占用率提高。因此,可抑制邻接部件的重量化,其结果是,可抑制蓄电装置整体的重量化。
另外,由于主体部具有第一空洞部以及第二空洞部,因此主体部中的厚壁的部分变少,结果,可抑制成型后的材料收缩。因此,邻接部件的成型精度提高。
根据以上,采用本实施方式,能够在抑制了重量化的基础上适当地将蓄电元件定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所述蓄电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使用于所述蓄电装置的蓄电元件的整体立体图。
图4是使用于所述蓄电装置的第一邻接部件的从第一面侧观察的整体立体图。
图5是使用于所述蓄电装置的第一邻接部件的从第二面侧观察的整体立体图。
图6是图4的VI-VI剖面图。
图7是使用于所述蓄电装置的第二邻接部件的从第一面侧观察的整体立体图。
图8是使用于所述蓄电装置的第二邻接部件的从第二面侧观察的整体立体图。
图9是使用于述蓄电装置的第三邻接部件的从第一面侧观察的整体立体图。
图10是使用于所述蓄电装置的第三邻接部件的从第二面侧观察的整体立体图。
图11是成型所述第一邻接部件时的状态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所述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立体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所述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立体图。
图14是用于说明所述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立体图。
图15是图14的XV-XV剖面图。
图16是用于说明所述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立体图。
图17是使用于其他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第一邻接部件的剖面图。
图18是使用于另一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第一邻接部件的剖面图。
图19是使用于另一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第一邻接部件的剖面图。
图20是使用于另一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第一邻接部件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蓄电装置,2…蓄电元件,3…第一邻接部件(邻接部件),4…第二邻接部件(邻接部件),5…第三邻接部件(邻接部件),6…保持部件,7…绝缘体,8…第一母线(母线),9…第二母线(母线),20…壳体,21…外部端子,30…第一主体部(主体部),31…第一限制部(限制部),32…凸部,40…第二主体部(主体部),41…第二限制部(限制部),42…凸部,50…第三主体部(主体部),51…第三限制部(限制部),60…对置部件,61…终端部件,100…夹具,110,115…外螺纹部件,150…模具,300…第一面,301…第二面,302…第一端面,303…第二端面,304…第三端面,305…第四端面,306…第一连结部(连结部),307…第二连结部(连结部),308…轴部,310…限制片,311…第一空洞部,312…第二空洞部,313…肋,314…隔壁部,400…第一面,401…第二面,402…定位部,410…限制片,500…第一面,501…第二面,502…第一抵接部,503…第二抵接部,504…连接部,510…限制片,600…梁部,601…第一连接部,602…第二连接部,603…第三连接部,604…第一片,605…第二片,606…第一贯通孔(贯通孔),607…第二贯通孔(贯通孔),608…第三贯通孔(贯通孔),609…连接片,610…固定片,611…贯通孔,612…螺纹孔,613…开口,620…固定部件(外螺纹部件),R…树脂,S…成型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发明的蓄电装置的一实施方式。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各构成部件(各构成要素)的名称是本实施方式中所用的,有时与背景技术中的各构成部件(各构成要素)的名称不同。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蓄电装置具备蓄电元件2、与蓄电元件2相邻的邻接部件3、4、5、和一并保持蓄电元件2以及邻接部件3、4、5的保持部件6。保持部件6由导电材料成形。伴随于此,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具备配置于蓄电元件2与保持部件6之间的绝缘体7。
蓄电装置1具备多个蓄电元件2。伴随于此,蓄电装置1具备将蓄电元件2彼此电连接的母线8、9。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蓄电元件2与邻接部件3、4、5排列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与X轴方向正交的二轴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与X轴方向正交的二轴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与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伴随于此,在各附图中,图示出分别对应于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的正交坐标轴。
如图2以及图3所示,蓄电元件2具备:壳体20,其收容包含正极以及负极的电极体;一对外部端子21,其配置在壳体20的外表面上。
壳体20形成为长方体状。在壳体20中,X轴方向上的外尺寸比Y轴方向上的外尺寸小。即,壳体20为扁平的长方体形状。
一对外部端子21配置在Z轴方向上的壳体20的两端面中的一个端面上。一对外部端子21在Y轴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一对外部端子21中的一个外部端子21电连接于壳体20内的电极体的正极。与此相对,一对外部端子21中的另一个外部端子21电连接于壳体20内的电极体的负极。
邻接部件3、4、5具有绝缘性。邻接部件3、4、5如图2所示那样具有与蓄电元件2的壳体20相邻的主体部30、40、50、防止与该主体部30、40、50相邻的蓄电元件2的位置偏移的限制部31、41、51。
更具体地说明邻接部件3、4、5。蓄电装置1如所述那样具备多个蓄电元件2。伴随于此,蓄电装置1具备三种邻接部件3、4、5。即,蓄电装置1具备与处于X轴方向的中途位置的蓄电元件2相邻的第一邻接部件3、与处于多个蓄电元件2中的最远端的蓄电元件2相邻的第二邻接部件4、与处于第一邻接部件3与第二邻接部件4之间的蓄电元件2相邻的第三邻接部件5,作为邻接部件。
如图4以及图5所示,第一邻接部件3具有与配置于X轴方向的中途位置的蓄电元件2相邻的主体部(以下,称作第一主体部)30。即,第一邻接部件3具有配置于在X轴方向的中途位置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2之间的第一主体部30。
第一邻接部件3具有防止与第一主体部30相邻的蓄电元件2的位置偏移的限制部(以下,称作第一限制部)3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邻接部件3具有凸部32,该凸部32用于在与相邻的蓄电元件2之间形成供将蓄电元件2冷却的冷却风通过的通风路。
第一主体部30在X轴方向上具有第一面300与该第一面300的相反的一侧的第二面301。第一主体部30从X轴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四边形状。即,第一主体部30形成为与蓄电元件2的壳体20中的朝向X轴方向的外表面大致相同的形状且大致相同的尺寸。第一主体部30在X轴方向上具有厚度。伴随于此,第一主体部30在Y轴方向上具有第一端部302与该第一端部302的相反的一侧的第二端部303,并在Z轴方向上具有第三端部304与第三端部304的相反的一侧的第四端部305。
第一主体部30在Y轴方向上的端部具有连结于保持部件6(后述的对置部件60)的连结部(以下,称作第一连结部)306。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至图6所示,第一主体部30在Y轴方向上的两端部具有第一连结部306。即,第一主体部30具有至少一对第一连结部306。一对第一连结部306以沿Z轴方向延伸的虚拟线(第一主体部30的中心线)为基准对称地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主体部30具有连结部(以下,称作第二连结部)307,该连结部307将输送将蓄电元件2冷却的冷却风的送风管道(未图示)连结。第一主体部30在Y轴方向上的两端部具有第二连结部307。即,第一主体部30具有至少一对第二连结部307。一对第二连结部307分别配置于相对于第一连结部306在Z轴方向上偏离的位置,并以沿Z轴方向延伸的虚拟线(第一主体部30的中心线)为基准对称地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结部306以及第二连结部307为金属制部件,在第一邻接部件3中,除第一连结部306以及第二连结部307以外,由树脂形成。
更具体而言,第一连结部306为金属制的内螺纹部件,并以螺纹孔(螺纹中心)位于Y轴方向上的状态埋设于周边的树脂部分(第一主体部30的树脂部分)。一个第一连结部306设于第一主体部30的Y轴方向的一端部,并稍从第一主体部30的第一端部302突出,另一个第一连结部306设于第一主体部30的Y轴方向的另一端部,并稍从第一主体部30的第二端部303突出。由此,一对第一连结部306朝向相反的方向敞开螺纹孔。
第二连结部307为金属制的内螺纹部件,并以螺纹孔(螺纹中心)位于Y轴方向上的状态埋设于周边的树脂部分。一个第二连结部307设于第一主体部30的Y轴方向的一端部,并稍从第一主体部30的第一端部302突出,另一个第二连结部307设于第一主体部30的Y轴方向的另一端部,并稍从第一主体部30的第二端部303突出。由此,一对第二连结部307朝向相反的方向敞开螺纹孔。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邻接部件3具有与保持部件6卡合的轴部308。具体而言,第一邻接部件3具有从Y轴方向上的第一主体部30的端部突出的轴部308。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邻接部件3具有从Y轴方向上的第一主体部30的两端部(第一端部302以及第二端部303的每一个)突出的轴部308。一对轴部308分别具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轴心,并相互同心地配置。由于第一主体部30具有第一连结部306以及第二连结部307,因此轴部308配置于避开了第一连结部306以及第二连结部307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轴部308配置于第一连结部306与第二连结部307之间。
第一主体部30具有空洞部311、312,该空洞部311、312在与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端部开口且沿与该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空洞部311、312,第一主体部30具有在Z轴方向上的端部(第三端部304、第四端部305)开口且沿Z轴方向延伸的第一空洞部311,以及在相对于Y轴方向上的端部(第一端部302、第二端部303)的第一连结部306向Z轴方向偏离的位置开口且沿Y轴方向延伸第二空洞部312。第一主体部30具有多个第一空洞部311。多个第一空洞部311并列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空洞部311沿Y轴方向排列。
由于第一主体部30在Y轴方向上的两端部具有第一连结部306,因此具有在Y轴方向上的一个端部(第一端部302)开口的所述第二空洞部312、在Y轴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第二端部303)开口的第二空洞部312。第一空洞部311是贯通孔,第二空洞部312是非贯通孔。第一空洞部311与第二空洞部312为非连通状态(参照图6)。
若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空洞部311从Z轴方向观察时为四边形状。从Z轴方向观察时,多个第一空洞部311分别为大致相同形状。多个第一空洞部311设于第一连结部306所存在的Y轴方向的两端部之间。即,将多个第一空洞部311避开第一连结部306所存在的Y轴方向上的端部地配置。
与此相对,第二空洞部312配置于在Z轴方向上避开了第一连结部306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主体部30具有第二连结部307、轴部308,因此第二空洞部312配置于避开了第一连结部306、第二连结部307以及轴部308的位置。具体而言,第一连结部306、第二连结部307、轴部308在Z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伴随于此,第二空洞部312配置于第一连结部306与第二连结部307之间、轴部308与第二连结部307之间、第一连结部306与轴部308之间。即,第一主体部30在第一端部302以及第二端部303分别具有并列地配置的多个第二空洞部31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主体部30的第一端部302以及第二端部303的每一个中,多个第二空洞部312沿Z轴方向排列。
由此,第一主体部30在Y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在沿Y轴方向排列的第一空洞部311之间向X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扩展的板状的肋313。即,第一主体部30具有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而相互对置的一对隔壁部314、将一对隔壁部314连结的肋313,一对隔壁部314以及肋313形成了第一空洞部311。
另外,第一主体部30具有支承第一连结部306的实体部分、支承第二连结部307的实体部分、支承轴部308的实体部分,这些实体部分连结于一对隔壁部314,由此与一对隔壁部314一起形成了第二空洞部312。
如图4以及图5所示,第一限制部31具有沿第一主体部30的外缘向X轴方向延伸的限制片310。若更具体地进行说明,第一邻接部件3具有限制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2的一对第一限制部31。一对第一限制部31的各自的限制片410从第一主体部30向X轴方向上的相反方向延伸。即,一个第一限制部31的限制片310从第一主体部30的第一面300朝向X轴方向外侧延伸,另一个第一限制部31的限制片310从第一主体部30的第二面301朝向X轴方向外侧延伸。
一对第一限制部31的各自的限制片310至少沿第一主体部30的四角(四个角部)配置。即,第一限制部31的各自的限制片310分别沿包含第一主体部30的第一端部302与第三端部304的交点的第一角部、包含第一主体部30的第二端部303与第三端部304的交点的第二角部、包含第一主体部30的第一端部302与第四端部305的交点的第三角部、包含第一主体部30的第二端部303与第四端部305的交点的第四角部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邻接部件3中,沿着第一角部的限制片310以及沿着第二角部的限制片310分别独立,沿着第三角部的限制片310以及沿着第四角部的限制片310经由沿着第四端部305的限制片310连续。
由此,第一限制部31的限制片310配置于相邻的蓄电元件2的壳体20的周围,限制蓄电元件2的Y轴方向的移动以及Z轴方向的移动。
在第一邻接部件3中,凸部32设于X轴方向上的第一主体部30的两面。即,第一邻接部件3具有从第一主体部30的第一面300突出的凸部32、从第一主体部30的第二面301突出的凸部3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邻接部件3在第一主体部30的第一面300上以及第二面301上分别具有多个凸部32。
多个凸部32分别沿Y轴方向延伸,并在Z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处于共同的面(第一面300或者第二面301)上的多个凸部32的高度被设定为相同的高度。即,多个凸部32被设定为均等地抵接于与第一邻接部件3相邻的蓄电元件2的壳体20朝向X轴方向的平面状的外表面的高度。由此,处于共同的面(第一面300或者第二面301)上的多个凸部32在相邻的凸部32之间形成通风路。
如图7以及图8所示,第二邻接部件4具有与在X轴方向上位于最远端的蓄电元件2相邻的主体部(以下,称作第二主体部)40。
第二邻接部件4具有防止与第二主体部40相邻的蓄电元件2的位置偏移的限制部(以下,称作第二限制部)4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邻接部件4具有凸部42,该凸部42用于在与相邻的蓄电元件2之间形成供将蓄电元件2冷却的冷却风通过的通风路。
第二主体部40在X轴方向上具有第一面400与该第一面400的相反的一侧的第二面401。第二主体部40在从X轴方向观察时为四边形状。即,第二主体部40形成为与蓄电元件2的壳体20中的面向X轴方向的面大致相同的形状、且大致相同的尺寸。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邻接部件4具有用于相对于保持部件6定位的定位部402。具体而言,第二邻接部件4具有能够与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保持部件6(后述的终端部件61)卡合的定位部402,该定位部402从第二主体部40的第二面401向X轴方向突出(参照图8)。
如图7所示,第二限制部41具有沿第二主体部40的外缘向X轴方向延伸的限制片410。第二限制部41的限制片410从第二主体部40的第一面400朝向X轴方向外侧延伸。第二限制部41的限制片410至少沿第二主体部40的四角(四个角部)配置。由此,第二限制部41的限制片410配置于相邻的蓄电元件2的壳体20的周围,限制蓄电元件2的Y轴方向的移动以及Z轴方向的移动。
在第二邻接部件4中,凸部42设于X轴方向上的第二主体部40的第一面40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邻接部件4在第二主体部40的第一面400上具有多个凸部42。多个凸部42分别沿Y轴方向延伸,并沿Z轴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处于共同的面(第一面400)上的多个凸部42的高度被设定为相同的高度。即,多个凸部42被设定为均等地抵接于与第二邻接部件4相邻的蓄电元件2的壳体20朝向X轴方向的平面状的外表面的高度。由此,处于共同的面(第一面400)上的多个凸部42分别在与相邻的凸部42之间形成通风路。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第三邻接部件5具有与处于第一邻接部件3与第二邻接部件4之间的蓄电元件2相邻的主体部(以下,称作第三主体部)50。即,第三邻接部件5具有配置于在第一邻接部件3与第二邻接部件4之间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2之间的第三主体部50。第三邻接部件5具有防止与第三主体部50相邻的蓄电元件2的位置偏移的限制部(以下,称作第三限制部)51。
第三主体部50在X轴方向上具有第一面500与该第一面500的相反的一侧的第二面501。第三主体部50从X轴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四边形状。即,第三主体部50形成为与蓄电元件2的壳体20中的面向X轴方向的面大致相同的形状、且大致相同的尺寸。第三主体部50的从Y轴方向观察时的剖面形状为矩形波形状。
具体而言,第三主体部50具有:沿Z轴方向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第一抵接部502,该多个第一抵接部502在X轴方向的一侧与相邻的蓄电元件2的壳体20抵接;多个第二抵接部503,其位于多个第一抵接部502之间,且相对于第一抵接部502向X轴方向位移,该多个第二抵接部503在X轴方向的另一侧与相邻的蓄电元件2的壳体20抵接;多个连接部504,其将第一抵接部502以及第二抵接部503在Z方向上的对应的端部彼此连接。由此,第三主体部50形成于连接部504间(在一侧相邻的蓄电元件2的壳体20与第二抵接部503之间,以及在另一侧相邻的蓄电元件2的壳体20与第一抵接部502之间),该连接部504在Z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供将蓄电元件2冷却的冷却风通过的通风路。
第三限制部51具有沿第三主体部50的外缘向X轴方向延伸的限制片510。若更具体地进行说明,第三邻接部件5具有对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2进行限制的一对第三限制部51。
一对第三限制部51的各自的限制片510从第三主体部50向X轴方向上的相反的方向延伸。即,一个第三限制部51的限制片510从第三主体部50的第一面500朝向X轴方向外侧延伸,另一个第三限制部51的限制片510从第三主体部50的第二面501朝向X轴方向外侧延伸。第三限制部51的限制片510至少沿第三主体部50的四角(四个角部)配置。由此,第三限制部51的限制片510配置于相邻的蓄电元件2的壳体20的周围,限制蓄电元件2的Y轴方向的移动以及Z轴方向的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邻接部件5以接触状态或者非接触状态与隔着蓄电元件2相邻的另一第三邻接部件5嵌合。即,第三邻接部件5中的第三限制部51(限制片510)以接触状态或者非接触状态与隔着蓄电元件2相邻的另一第三邻接部件5的第三限制部51(限制片510)嵌合。
隔着蓄电元件2与第一邻接部件3相邻的第三邻接部件5以接触状态或者非接触状态与该第一邻接部件3嵌合。即,隔着蓄电元件2与第一邻接部件3相邻的第三邻接部件5的第三限制部51(限制片510)以接触状态或者非接触状态与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一限制部31(限制片310)嵌合。
隔着蓄电元件2与第二邻接部件4相邻的第三邻接部件5以接触状态或者非接触状态与该第二邻接部件4嵌合。即,隔着蓄电元件2与第二邻接部件4相邻的第三邻接部件5的第三限制部51(限制片510)以接触状态或者非接触状态与第二邻接部件4的第二限制部41(限制片410)嵌合。
返回图2,保持部件6具备在Y轴方向上与多个蓄电元件2对置的对置部件60、连结于对置部件60并与第一邻接部件3一起夹住蓄电元件2的终端部件61。
更具体而言,保持部件6具备:在Y轴方向上隔着多个蓄电元件2配置的一对对置部件60,该一对对置部件60分别沿X轴方向延伸;从X轴方向外侧重合于各第二邻接部件4的一对终端部件61,该一对终端部件61分别连结于一对对置部件60。
一对对置部件60分别具备:分别沿X轴方向延伸的一对梁部600,且该一对梁部600在Z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在X轴方向上的中途位置将一对梁部600彼此连接的第一连接部601,且该第一连接部601支承第一邻接部件3;将一对梁部600的端部彼此连接的一对第二连接部602,且在该一对第二连接部602分别连结终端部件61。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置部件60在第一连接部601与第二连接部602之间具备将一对梁部600彼此连接的第三连接部603。
一对梁部600分别沿在X轴方向上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2的壳体20的角部配置。伴随于此,一对梁部600分别根据壳体20的角部形成为剖面弯曲形状。具体而言,一对梁部600分别具有:第一片604,其在Z轴方向上具有第一端和与该第一端相反的一侧的第二端,且呈沿X轴方向延伸的带状;第二片605,其在Y轴方向上具有连接于第一片604的第一端的第一端和与该第一端相反的一侧的第二端,且呈沿X轴方向延伸的带状。梁部600的第一片604与蓄电元件2的朝向Y轴方向的壳体20的外表面对置,梁部600的第二片605与蓄电元件2的朝向Z轴方向的壳体20的外表面对置。
第一连接部601沿Z轴方向延伸。第一连接部601在与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一连结部306、第二连结部307、轴部308对应的位置具有贯通孔606、607、608。即,第一连接部601具有与第一连结部306对应的第一贯通孔606、与第二连结部307对应的第二贯通孔607、与轴部308对应的第三贯通孔608。第一贯通孔606形成为能够供螺合于第一连结部306的外螺纹部件110插通,第二贯通孔607形成为能够供螺合于第二连结部307的外螺纹部件(未图示)插通。与轴部308对应的第三贯通孔608形成为能够供轴部308插入,且插入的轴部308的外周面与划分该第三贯通孔608的内周面卡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贯通孔608是沿Z轴方向延伸的长孔,允许插入的轴部308的移动以及旋转。
第二连接部602具有连接于一对梁部600的第一片604的连接片609、从该连接片609向Y轴方向延伸并固定于终端部件61的固定片610。固定片610从外侧覆盖重合于第二邻接部件4的终端部件61。伴随于此,固定片610具有供用于连结(固定)终端部件61的外螺纹部件115插通的贯通孔611。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置部件60利用梁部600、第一连接部601、第二连接部602、第三连接部603形成为框状。即,对置部件60在Y轴方向上划分出供冷却风通过的通风用的开口613。
一对终端部件61在从X轴方向观察时分别形成为与第二邻接部件4的第二主体部40大致相同的形状、且大致相同的尺寸。终端部件61形成于面接触对置部件60的第二连接部602的固定片610。伴随于此,终端部件61在与固定片610的贯通孔611对应的位置具有供外螺纹部件115螺合的螺纹孔612。此外,为了固定于以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作为电源的汽车等设备,终端部件61具有用于固定于设备的固定部件(这里是外螺纹部件)620。
保持部件6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一般来说是金属)构成。伴随于此,绝缘体7实现沿X轴方向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2与保持部件6的电绝缘。即,绝缘体7覆盖对置部件60的至少与多个蓄电元件2对置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体7除了覆盖一对梁部600、第一连接部601、第二连接部602、第三连接部603中的面向蓄电元件2侧的面之外,还覆盖一对梁部600中的沿X轴方向延伸的第二片605整体。
母线8、9跨越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2的外部端子21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母线8、9通过焊接机械式且电性地连接于外部端子21。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装置1具备第一邻接部件3,因此该第一邻接部件3将多个蓄电元件2划分为两个块。伴随于此,蓄电装置1具备将处于同一块内的蓄电元件2彼此连接的第一母线8,以及将隔着第一邻接部件3相邻的蓄电元件2、并且是两个块的蓄电元件2连接的第二母线9,作为母线。
第一母线8以及第二母线9分别通过焊接机械式且电性地连接于成为连接的对象的蓄电元件2的外部端子21。多个蓄电元件2的外部端子21在Z轴方向上位于相同层位。因此,将处于同一块内的蓄电元件2连接的第一母线8形成为板状。第二母线9由于跨越第一邻接部件3,所以形成中央部比两端部鼓起的形状。
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如以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邻接部件3、第二邻接部件4、第三邻接部件5分别通过使树脂流入将多个模具合模而形成的成型空间内来成型。
在第一邻接部件3中,第一连结部306以及第二连结部307由金属制的内螺纹部件构成,因此如图11所示,在将多个模具150合模而形成的成型空间S内配置成为第一连结部306以及第二连结部307的内螺纹部件,然后使树脂R流入该成型空间S内,从而成型。
即,第一邻接部件3通过与树脂成形一并地放入金属制部件306、307的、所谓的嵌入成型来成型。
在第一邻接部件3中,第一主体部30在X轴方向上具有厚度,因此如果是通常的话,若树脂成形则会产生材料收缩(日文:肉ヒケ)。即,由于成型后的温度变化,导致厚度局部变薄,成型精度变差。
但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邻接部件3具有第一空洞部311以及第二空洞部312的结果是,整体上壁厚变薄,因此不会产生成型后的材料收缩。特别是,在第一连结部306位于对称位置的情况下,若设置在Y轴方向上延伸的空洞部,则一对第一连结部306间的壁厚变厚的结果是,在该部分产生材料收缩,但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设有在两个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空洞部311以及第二空洞部312的结果是,厚壁部分仅成为支承内螺纹部件的部分,防止了材料收缩。
接下来,对蓄电装置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如图12所示,向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一空洞部311中插入夹具100,使第一邻接部件3保持于该夹具100。然后,使夹具100维持在固定位置,由此使第一邻接部件3维持在能够与对置部件60连结、且能够使蓄电元件2沿着第一主体部30的姿态。在该状态下,蓄电元件2在X轴方向上与第一邻接部件3相邻。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利用第一邻接部件3在X轴方向上划分出的两个区域分别配置蓄电元件2,各蓄电元件2相对于第一邻接部件3相邻地配置。
而且,在沿X轴方向划分出的两个区域中,蓄电元件2与第三邻接部件5分别沿X轴方向交替地配置,而且,第二邻接部件4与最远端的蓄电元件2的壳体20重合,并且终端部件61与第二邻接部件4重合。
这里,在将蓄电元件2相邻于第一邻接部件3地配置之后,蓄电元件2以及第三邻接部件5依次重合,进而第二邻接部件4以及终端部件61重合,但也可以在蓄电元件2与第三邻接部件5交替重合并且第二邻接部件4以及终端部件61重合而成为单一的块的基础上,以使蓄电元件2与第一邻接部件3相邻的方式配置块。
而且,如所述那样,第一邻接部件3通过夹具100维持了能够连结于保持部件6的对置部件60的姿态,因此在Y轴方向上与第一邻接部件3相邻地配置的对置部件60的第一连接部601的第一贯通孔606与第一连结部306成为同心。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邻接部件3具有轴部308,因此如所述那样,第一邻接部件3的轴部308与对置部件60的第三贯通孔608也成为同心。伴随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作为使外螺纹部件110螺合于第一连结部306的前序阶段,轴部308被插入到第三贯通孔(长孔)608。
然后,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外螺纹部件110被插通到第一连接部601的第一贯通孔606,并螺合于第一连结部306。在本实施方式中,并非在该状态下完全地紧固外螺纹部件110,而是将第一邻接部件3临时固定于对置部件60。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6具有一对对置部件60,因此将一个对置部件60临时固定于处于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一主体部30在Y轴方向上的一端部的第一连结部306,将另一个对置部件60临时固定于处于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一主体部30在Y轴方向上的另一端部的第一连结部306。此外,绝缘体7在将对置部件60固定(临时固定)于第一邻接部件3之前被预先安装于对置部件60。
这样,若第一邻接部件3被临时固定于对置部件60,则如图14所示,成为对置部件60的第二连接部602的固定片610从外侧与终端部件61重叠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终端部件61与对置部件60连结。即,外螺纹部件115被插通到固定片610的贯通孔611中,并螺合于终端部件61的螺纹孔612。由此,多个蓄电元件2在利用第一邻接部件3定位了的状态下,被终端部件61朝向第一邻接部件3加压。即,第一邻接部件3作为将蓄电元件2定位的定位部件发挥功能。
由于第一邻接部件3为临时固定于对置部件60的状态,因此以带有间隙地插于对置部件60的第一贯通孔606的轴部308为基准(支点),根据加压状态进行姿态变更或位置变更。由此,成为朝向X轴方向的加压均匀地作用于蓄电元件2、第二邻接部件4、第三邻接部件5、终端部件61的状态。这样,若蓄电元件2、第二邻接部件4、第三邻接部件5、终端部件61成为加压状态,则螺合于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一连结部306的外螺纹部件110被紧固,第一邻接部件3稳固地固定于对置部件60(保持部件6)。
之后,如图16所示,以跨越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2的外部端子21的方式配置母线8、9(第一母线8、第二母线9),将母线8、9焊接于该外部端子21。由此,完成电连接有多个蓄电元件2的蓄电装置1(参照图1)。此外,送风管道随着蓄电装置1被安装于成为对象的设备(例如汽车)一起,被连接于蓄电装置1。此时,插通到送风管道中的外螺纹部件被插通到对置部件60的第二贯通孔607,并螺合于蓄电装置1(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二连结部307。因此,将送风管道连结的外螺纹部件与螺合于第一连结部306的外螺纹部件110相同,也发挥将第一邻接部件3连结于对置部件60的功能。
如以上那样,蓄电装置1具备蓄电元件2;对置部件60,其在Y轴方向(第一方向)上与蓄电元件2对置;包含第一主体部(主体部)30的第一邻接部件,该第一主体部30在与Y轴方向正交的X轴方向(第二方向)上与蓄电元件2相邻,且在Y轴方向上的端部具有局部连结于对置部件60的第一连结部(连结部)306,该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一主体部30具有空洞部311、312,该空洞部311、312在与X轴方向(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端部开口且沿与X轴方向(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根据所述构成的蓄电装置1,由于蓄电元件2与连结于对置部件60的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一主体部30相邻地配置,因此蓄电元件2以第一邻接部件3为基准被定位。由于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一主体部30具有空洞部311、312,该空洞部311、312在与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端部开口且沿与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因此可提高第一邻接部件3整体的空间占用率。因此,可抑制第一邻接部件3的重量化,其结果,可抑制蓄电装置1整体的重量化。另外,由于第一主体部30具有空洞部311、312,由此能够在第一邻接部件3(第一主体30)内形成空间(空气层),并在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2之间获得隔热效果。
由于第一主体部30具有多个空洞部311、312,且该多个空洞部311、312并列地配置,因此提高多个空洞部311、312在第一邻接部件3内的空间占用率。另外,由于独立的多个空洞部311、312并列地配置,使得在相邻的第一空洞部311之间存在具有实体的部分(肋313),所以可确保第一邻接部件3(第一主体部30)在X轴方向上的刚性(可对抗夹住蓄电元件2的力的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主体部30具有在与Y轴方向(第一方向)以及X轴方向(第二方向)正交的Z轴方向(第三方向)上的端部开口且沿Z轴方向(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一空洞部311,以及在相对于Y轴方向(第一方向)上的端部的第一连结部(连结部)306向Z轴方向(第三方向)偏移的位置开口且沿Y轴方向(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空洞部312,作为空洞部311、312,所以除了第一空洞部311之外,在因第一连结部(连结部)306的存在而不能形成沿Z轴方向(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一空洞部311的区域,形成沿Y轴方向(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空洞部312。由此,可提高第一邻接部件3(第一主体部30)中的空间占用率。因此,可抑制第一邻接部件3(第一主体部30)的重量化,其结果,可抑制蓄电装置1整体的重量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置部件60在Y轴方向上配置于蓄电元件2的两侧,第一主体部30在Y轴方向上的两端部具有第一连结部306,并且具有在Y轴方向上的一端部开口的第二空洞部312、在Y轴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开口的第二空洞部312,因此设于Y轴方向上的第一邻接部件3的两端部的第一连结部306分别连结于所对应的对置部件60。由此,第一邻接部件3被稳固地固定,并可靠地将蓄电元件2定位。
另外,由于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一主体部30具有在Y轴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开口的第二空洞部312、在Y轴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开口的第二空洞部312,因此即使在Y轴方向上的第一邻接部件3的两端部设有第一连结部306,也可提高空间的占用率。即,在因第一连结部306的存在而不能形成沿Z轴方向延伸的第一空洞部311的Y轴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沿Y轴方向延伸的第二空洞部312,因此可进一步提高第一邻接部件3整体的空间占用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空洞部311是贯通孔,第二空洞部312是非贯通孔,且第一空洞部311与第二空洞部312为非连通状态,因此在Y轴方向上的第一空洞部311的两侧以及Z轴方向上的第二空洞部312的两侧形成具有实体的肋状的部分。因此,可确保第一邻接部件3在Y轴方向上的强度(压缩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装置1在第一主体部30和与该第一主体部30相邻的蓄电元件2之间具备供冷却风(流体)流通的通风路(通路),第二空洞部312是向与通风路(通路)中的冷却风(流体)的流通方向对应的方向延伸的非贯通孔,因此可阻止将蓄电元件2冷却的冷却风通过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一主体部30内。由此,送入的冷却风可无浪费地被送入沿蓄电元件2形成的通风路。
而且,所述构成的蓄电装置1的制造方法包含如下工序:将第一邻接部件3所具有的第一连结部306连结于沿X轴方向延伸的对置部件60的X轴方向上的中途位置,该第一邻接部件3在Y轴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任一个端部具有该第一连结部306,且该第一邻接部件3包含在与Y轴方向正交的X轴方向上具有厚度的第一主体部30,第一主体部30具有在与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任一个端部开口且沿与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空洞部311、312;在以X轴方向上的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一主体部30为交界的两个区域中的至少任一个区域配置至少一个蓄电元件2,并使该蓄电元件2沿着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一主体部30。
根据所述制造方法,由于第一邻接部件3中的第一主体部30的第一连结部306连结于对置部件60,因此第一邻接部件3相对于对置部件60被固定于恒定的位置。而且,通过在以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一主体部30为交界的两个区域中的至少任一个区域配置蓄电元件2、然后使该蓄电元件2沿着第一邻接部件3,由此使蓄电元件2以第一邻接部件3为基准而配置。因此,通过使蓄电元件2沿着固定于对置部件60的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一主体部30,由此将蓄电元件2定位。而且,由于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一主体部30具有空洞部311、312,该空洞部311、312在与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端部开口且沿与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因此可提高第一邻接部件3整体的空间占用率。因此,可抑制第一邻接部件3的重量化,其结果,可抑制蓄电装置1整体的重量化。
特别是,还包含:通过将夹具100插入第一邻接部件3的空洞部(第一空洞部)311,并使该夹具100维持于固定位置,由此使第一邻接部件3的姿态维持为连结于对置部件60的姿态、使蓄电元件2沿着第一主体部30的姿态中的至少任一种姿态,因此,在第一主体部30中的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上的周围各不存在夹具100等,能够使将第一邻接部件3与对置部件60连结的作业和/或使蓄电元件2沿着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一主体部30的作业顺畅地进行。
而且,所述构成的蓄电装置1用的第一邻接部件3的制造方法为,通过使树脂流入将多个模具150合模而形成的成型空间内,由此对第一邻接部件3进行成形,该第一邻接部件3具有第一主体部30,该第一主体部30在Y轴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任一个端部具有连结于在Y轴方向上相邻地配置的对置部件60的第一连结部306,该第一主体部30在与Y轴方向正交的X轴方向上具有厚度,并在该X轴方向上与蓄电元件2相邻地配置,第一主体部30具有在分别与Y轴方向以及X轴方向正交的Z轴方向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任一个端部开口且沿Z轴方向延伸的第一空洞部311,以及在相对于Y轴方向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任一个端部的第一连结部306向Z轴方向偏移的位置开口且沿Y轴方向延伸的第二空洞部312。
这样,将具有如下第一主体部30的第一邻接部件3树脂成形,该第一主体部30在Y轴方向的端部具有连结于对置部件60的第一连结部306,且该第一主体部30在X轴方向上与蓄电元件2相邻地配置。而且,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一主体部30具有在分别与Y轴方向以及X轴方向正交的Z轴方向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任一个端部开口且沿Z轴方向延伸的第一空洞部311,以及在相对于Y轴方向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任一个端部的第一连结部306向Z轴方向偏移的位置开口且沿Y轴方向延伸的第二空洞部312,因此整体的空间占用率提高。因此,可抑制第一邻接部件3的重量化,其结果,可抑制蓄电装置1整体的重量化。另外,由于第一主体部30具有第一空洞部311以及第二空洞部312,因此第一主体部30中的厚壁的部分变少,结果,可抑制成型后的材料收缩。因此,第一邻接部件3的成型精度提高。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当然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使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一主体部30的第一空洞部311为贯通孔,使第二空洞部312为非贯通孔,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7所示,使第一空洞部311为非贯通孔,使第二空洞部312为贯通孔。另外,也可以如图18所示,使第一空洞部311以及第二空洞部312的每一个为贯通孔。而且,也可以如图19所示,使第一空洞部311以及第二空洞部312的每一个为非贯通孔。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一主体部30的第一空洞部311与第二空洞部312设为非连通状态,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使第一空洞部311与第二空洞部312连通。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于第一邻接部件3,设有仅以与对置部件60连结为目的第一连结部306、和将送风管道连结且一并与对置部件60连结的第二连结部307作为与对置部件60连结的连结部,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一邻接部件3也可以仅具有仅以与对置部件60连结为目的第一连结部306,还可以仅具有将送风管道连结且一并与对置部件60连结的第二连结部307。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6具备一对对置部件60,伴随于此,在第一邻接部件3中的第一主体部30的两端部设有连结部(第一连结部306、第二连结部307),但例如在保持部件6具备单一的对置部件60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第一邻接部件3中的第一主体部30的任一个端部(与对置部件60对置的端部)设有连结部306、307。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于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一主体部30成对设置的连结部306(307)(第一连结部306(第二连结部307))配置于对称位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20所示,将成对的连结部306(307)非对称地配置。即,也可以将成对的连结部306(307)在Z轴方向上配置于不同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将在Y轴方向上在与连结部306(307)相反的一侧开放的非贯通孔的第二空洞部312形成于与各连结部306(307)对应的位置,并且形成相对于该第二空洞部312呈连通状态或者非连通状态的第一空洞部311。此外,在设于Y轴方向的一端部的连结部306(307)和设于另一端部的连结部306(307)在Z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情况下,除了所述非贯通孔的第二空洞部312之外,也可以形成贯通于两连结部306(307)之间的第二空洞部312。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空洞部311以及第二空洞部312分别形成多个,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一空洞部311也可以单一地形成(参照图20),第二空洞部312也可以单一地形成。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第一主体部30具备沿Z轴方向延伸的第一空洞部311与沿Y轴方向延伸的第二空洞部312作为空洞部311、312,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一主体部30也可以具备沿Z轴方向延伸的第一空洞部311或者沿Y轴方向延伸的第二空洞部312中的某一方。另外,第一主体部30也可以在Z轴方向与Y轴方向的合成方向的端部具有开口且具有沿该合成方向延伸的空洞部。即,第一主体部30只要具备至少一个在与X轴方向(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端部开口且沿与X轴方向(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空洞部即可。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邻接部件3具有用于形成通风路的凸部32,但并不限定于此。凸部32根据是否需要通风路来设置即可。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邻接部件3具有轴部308,但并不限定于此。轴部308根据需要设置即可。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连结部306、307由金属制的内螺纹部件构成,伴随于此,第一邻接部件3被嵌入成型,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连结部306、307也可以与其他部分相同地为树脂成形。其中,连结部306、307与对置部件60连结,因此当然确保了强度(刚性)。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通过树脂成形,与第一邻接部件3(第一主体部30)的成形一并地形成了第一空洞部311以及第二空洞部312,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将实心的第一邻接部件3(第一主体部30)成形之后,通过切削加工在第一主体部30形成第一空洞部311以及第二空洞部312。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以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一主体部30为交界的X轴方向的两个区域分别配置蓄电元件2,该第一邻接部件3将处于两个区域的蓄电元件2定位,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以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一主体部30为交界的X轴方向的两个区域中的任一个区域配置蓄电元件2,且由该第一邻接部件3将配置于一个区域的蓄电元件2定位。更具体而言,也可以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两个第一邻接部件3,由一个第一邻接部件3将配置于X轴方向的一侧的区域的蓄电元件2定位,另一个第一邻接部件3将配置于X轴方向的另一侧的区域的蓄电元件2定位。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各第一邻接部件3当然被固定(连结)于对置部件60。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邻接部件3、4、5的主体部30、40、50对应于蓄电元件2的壳体20中朝向X轴方向的外表面形成为四边形状,但并不限定于此。邻接部件3、4、5的主体部30、40、50只要能够确保相邻的蓄电元件2的缘面距离即可,也可以将主体部30、40、50的朝向X轴方向的外表面的形状变更为各种形状。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第二邻接部件4的第二主体部40形成为剖面矩形波形状,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二主体部40也可以形成为平板状。在这种情况下,在如所述实施方式那样形成通风路的情况下,第二邻接部件4具有从平板状的第二主体部40突出的凸部(凸条)即可。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邻接部件3、4、5具备限制部31、41、51,但并不限定于此。限制部31、41、51只要根据需要设置即可。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限制部31、41、51具备沿着主体部30、40、50的四角(四个角部)的限制片310、410、510,但并不限定于此。限制部31、41、51只要设于能够限制蓄电元件2的壳体20的位置即可。

Claims (9)

1.一种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蓄电元件;
对置部件,其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蓄电元件对置;
包含主体部的邻接部件,该主体部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与所述蓄电元件相邻,且在第一方向上的端部具有连结于所述对置部件的连结部,
该邻接部件的所述主体部具有空洞部,该空洞部在与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端部开口且沿与该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具有多个所述空洞部,
该多个空洞部并列地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部和与该主体部相邻的所述蓄电元件之间具备供流体流通的通路,
所述空洞部是向与所述通路中的流体的流通方向对应的方向延伸的非贯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具有第一空洞部和第二空洞部作为所述空洞部,
该第一空洞部在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的端部开口且沿第三方向延伸,
该第二空洞部在相对于第一方向上的端部的所述连结部向第三方向偏移的位置开口且沿第一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置部件在第一方向上配置于蓄电元件的两侧,
所述主体部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部具有所述连结部,并且具有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开口的所述第二空洞部、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开口的所述第二空洞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空洞部是贯通孔,
所述第二空洞部是非贯通孔,
所述第一空洞部与所述第二空洞部为非连通状态。
7.一种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将邻接部件所具有的连结部连结于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对置部件的第二方向的中途位置,该邻接部件具有主体部,该主体部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任一个端部具有所述连结部,且该主体部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具有厚度,所述主体部具有空洞部,该空洞部在与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端部开口且沿与该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在以第二方向上的所述邻接部件的所述主体部为交界的两个区域中的至少任一个区域配置至少一个蓄电元件,并使该蓄电元件沿着所述邻接部件的所述主体部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包含:通过将夹具插入所述邻接部件的所述空洞部,并使该夹具维持于固定位置,从而使所述邻接部件的姿态维持为连结于所述对置部件的姿态、使所述蓄电元件沿着所述主体部延伸的姿态中的至少任一种姿态。
9.一种蓄电装置用的邻接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使树脂流入将多个模具合模而形成的成型空间内,从而对邻接部件进行成形,
该邻接部件具有主体部,该主体部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任一个端部具有连结于在第一方向上相邻地配置的对置部件的连结部,该主体部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具有厚度,并在该第二方向上与蓄电元件相邻地配置,该主体部具有第一空洞部和第二空洞部,该第一空洞部在分别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任一个端部开口且沿第三方向延伸,该第二空洞部在相对于第一方向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任一个端部的所述连结部向第三方向偏移的位置开口且沿第一方向延伸。
CN201710089839.0A 2016-02-19 2017-02-20 蓄电装置、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蓄电装置用的邻接部件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71042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30352 2016-02-19
JP2016030352A JP6726478B2 (ja) 2016-02-19 2016-02-19 蓄電装置、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蓄電装置用の隣接部材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04210A true CN107104210A (zh) 2017-08-29
CN107104210B CN107104210B (zh) 2021-06-15

Family

ID=596295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89839.0A Active CN107104210B (zh) 2016-02-19 2017-02-20 蓄电装置、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蓄电装置用的邻接部件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985256B2 (zh)
JP (1) JP6726478B2 (zh)
CN (1) CN10710421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56530A (zh) * 2020-09-24 2022-03-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芯冷却体、蓄电模块及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82719B (zh) * 2019-09-29 2022-04-29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单元、电池模组、储能系统及电动车辆
DE102020103954A1 (de) 2020-02-14 2021-08-19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Batteri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2024060679A (ja) 2022-10-20 2024-05-07 プライムプラネットエナジ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45765A (ja) * 2011-08-22 2013-03-04 Sb Limotive Co Ltd 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CN104466067A (zh) * 2013-09-13 2015-03-25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池组
CN105304838A (zh) * 2014-07-28 2016-02-03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57812B2 (ja) * 2004-08-30 2010-04-28 新神戸電機株式会社 組電池及びモジュール電池
US7625665B2 (en) 2004-11-30 2009-12-01 Samsung Sdi Co., Ltd. Secondary battery module and end-plate used in the same
JP5734309B2 (ja) 2010-11-17 2015-06-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ッテリユニット
JP5875920B2 (ja) * 2012-03-28 2016-03-02 タイガースポリマー株式会社 組電池
JP2014044884A (ja) * 2012-08-27 2014-03-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バッテリシステム及びバッテリシステムを備える電動車両並びに蓄電装置
JP6047234B2 (ja) * 2013-06-19 2016-12-2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
DE102014216407A1 (de) * 2014-08-19 2016-02-25 Robert Bosch Gmbh Aufnahme für ein Batteriemodul und Batteriemodul aufweisend eine derartige Aufnahme
JP6184938B2 (ja) * 2014-12-25 2017-08-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モジュールが搭載される電動車両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45765A (ja) * 2011-08-22 2013-03-04 Sb Limotive Co Ltd 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CN104466067A (zh) * 2013-09-13 2015-03-25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池组
CN105304838A (zh) * 2014-07-28 2016-02-03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56530A (zh) * 2020-09-24 2022-03-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芯冷却体、蓄电模块及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985256B2 (en) 2018-05-29
JP2017147201A (ja) 2017-08-24
CN107104210B (zh) 2021-06-15
JP6726478B2 (ja) 2020-07-22
US20170244077A1 (en) 2017-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04210A (zh) 蓄电装置、蓄电装置及其邻接部件的制造方法
US11165176B2 (en) Block terminal for mo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CN104518596B (zh) 旋转电机
US8383939B2 (en) Structure of bus bar assembly
US9768426B2 (en) Cover for an electro-chemical device
CN102376993B (zh) 集成的冷却翅片和框架
CN206727139U (zh) 电池模组端板和电池模组
US20140113503A1 (en) Modular Terminal Block
CN104425785A (zh) 母线保持部件以及电池组
JP2008533685A (ja)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KR20170021529A (ko) 배터리 팩
CN101141008A (zh) 二次电池模组
JP6380836B2 (ja) フィルター付き端子台
US20170352466A1 (en) Laminated Iron Core Structure and Transformer Including the Same
EP3210221B1 (en) Film capacitor
JP2022519632A (ja) 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の電装品ハウジング
CN106887911A (zh) 线性马达的次级部件和线性马达
JP7368933B2 (ja) 蓄電装置
CN104247081B (zh) 具有热成型塑料外壳的电池电芯的壳体、电池电芯、电池模块以及机动车
US10263227B2 (en)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6558796A (zh) 连接器
US11942846B2 (en)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rigidly integrating phase and neutral plates
JP2016024940A (ja) フィルター付き端子台
CN208538934U (zh) 电池组
JP2017117643A (ja) 端子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