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76374A - 光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76374A
CN107076374A CN201580052793.4A CN201580052793A CN107076374A CN 107076374 A CN107076374 A CN 107076374A CN 201580052793 A CN201580052793 A CN 201580052793A CN 107076374 A CN107076374 A CN 1070763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wavelength conversion
conversion section
fluorophor
rotary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5279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76374B (zh
Inventor
矢部雄亮
龟江宏幸
石川理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0763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63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763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63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6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with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 A61B1/0653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with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with wavelength convers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6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with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 A61B1/063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with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for monochromatic or narrow-band illumin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6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with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 A61B1/0655Control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6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with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 A61B1/0661Endoscope light sources
    • A61B1/0684Endoscope light sources using light emitting diodes [L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KNON-ELECTRIC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CHARGES OF COMBUSTIBLE MATERIAL; 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K9/00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 lasers
    • F21K9/60Optical arrangements integrated in the light source, e.g. for improving the colour rendering index or the light extraction
    • F21K9/64Optical arrangements integrated in the light source, e.g. for improving the colour rendering index or the light extraction using wavelength conversion means distinct or spaced from the light-generating element, e.g. a remote phosphor lay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9/00Elements for modifying spectral properties, polarisation or intensity of the light emitted, e.g. filters
    • F21V9/40Elements for modifying spectral properties, polarisation or intensity of the light emitted, e.g. filters with provision for controlling spectral properties, e.g. colour, or intensity
    • F21V9/45Elements for modifying spectral properties, polarisation or intensity of the light emitted, e.g. filters with provision for controlling spectral properties, e.g. colour, or intensity by adjustment of photoluminescent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3/00Telescopes, e.g. binoculars; Periscopes;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Viewfinders; Optical aiming or sighting devices
    • G02B23/24Instruments or system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e.g. fibrescopes
    • G02B23/2407Optical details
    • G02B23/2461Illumination
    • G02B23/2469Illumination using optical fib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07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the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 controlling the colour, i.e. a spectr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light
    • G02B26/008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the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 controlling the colour, i.e. a spectr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light in the form of devices for effecting sequential colour changes, e.g. colour whe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10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 G02B27/14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operating by reflection only
    • G02B27/141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operating by reflection only using dichroic mirr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6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with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 A61B1/0661Endoscope light sources
    • A61B1/0669Endoscope light sources at proximal end of an endosco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5/00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light sources
    • F21Y2115/30Semiconductor las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Patholog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AREA)
  • Endoscope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AREA)

Abstract

光源装置具有:旋转体,其以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多个荧光体,它们配置在旋转体上的以旋转轴为中心的半径不同的多个圆周上,通过光的照射被激励而产生荧光;以及光源部,其向多个荧光体中的配置在预先设定的圆周上的一个荧光体照射用于产生荧光的激励光,并且向多个荧光体中的与一个荧光体不同的荧光体上的、从旋转轴通过照射位置的直线以外的区域照射激励光,其中,该照射位置是激励光照射到一个荧光体上的位置。

Description

光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激光二极管和旋转体的光源装置,其中,该激光二极管是光源,该旋转体设置有接受从光源照射的激励光而产生荧光的荧光体。
背景技术
近年来,有使用LED或激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作为光源来代替放电灯或白炽灯等灯而构成光源装置的技术。与灯相比,发光元件的点亮响应性、熄灭响应性以及调光响应性良好并且发光效率好。
因此,在以发光元件作为光源的光源装置中,通过控制点亮或熄灭就能够响应性良好地切换光朝向对象物的照射而不必像以灯作为光源的光源装置那样在出射光路上配设快门。
此外,通过对输入给发光元件的驱动电流值或驱动电压值进行变更,能够响应性良好并且精度良好地对出射光量进行调光。因此,在以灯作为光源的光源装置中无需在光路上设置的调光用的光阑。
在日本特开2011-145681号公报中示出了能够将荧光体的发光效率保持在最佳状态的发光装置、由该发光装置构成的光源装置以及具有该光源装置的投影仪。
光源装置构成为具有分别发出波段不同的光的三个发光装置,发光装置具有光源、旋转体以及驱动源等,该旋转体配置有接受从该光源照射的光而发出规定的波段光的荧光体层,该驱动源使旋转体旋转。
然而,日本特开2011-145681号公报中的投影仪的光源装置具有三个具备光源、旋转体以及驱动源等的发光装置。因此,在内窥镜用的光源装置采用了专利文献1的光源装置的结构的情况下,由于设置有三个以上的发光装置而导致产生了装置大型化的问题和装置价格变高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和成本降低并且防止由荧光体的温度上升引起的波长的转换效率下降的光源装置。
发明内容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光源装置具有:旋转体,其以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多个荧光体,它们配置在所述旋转体上的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的半径不同的多个圆周上,通过光的照射被激励而产生荧光;以及光源部,其向所述多个荧光体中的配置在预先设定的圆周上的一个荧光体照射用于产生荧光的激励光,并且向所述多个荧光体中的与所述一个荧光体不同的荧光体上的、从所述旋转轴通过照射位置的直线以外的区域照射激励光,所述照射位置是所述激励光照射到所述一个荧光体上的位置。
本发明的其他方式的光源装置具有:旋转体,其以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该旋转体具有正面和背面;控制部,其对驱动部进行控制,该驱动部对所述旋转轴进行旋转驱动以使得所述旋转体绕轴旋转;正面侧波长转换部,其设置在所述旋转体的正面上的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的圆周上,接受光而产生与该光不同波长的光;背面侧波长转换部,其设置在所述旋转体的背面上的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的圆周上,接受光而产生与该光不同波长的光;照射部,其向设置于所述旋转体的正面上的正面侧波长转换部的规定的位置照射光,而且向设置于所述旋转体的背面上的所述背面侧波长转换部的与所述规定的位置不同的区域照射光;以及合波部,其对从所述正面侧波长转换部产生的光和从所述背面侧波长转换部产生的光进行合波。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光源装置具有:旋转体,其以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该旋转体具有正面和背面;控制部,其对驱动部进行控制,该驱动部对所述旋转轴进行旋转驱动以使得所述旋转体绕轴旋转;正面侧波长转换部,其设置在所述旋转体的正面上的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的圆周上,接受来自照射光的照射部的光而产生与该光不同波长的光;背面侧波长转换部,其设置在所述旋转体的背面上的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的与所述正面侧波长转换部不同的圆周上,接受来自所述照射部的光而产生与该光不同波长的光;以及合波部,其对从所述正面侧波长转换部产生的光和从所述背面侧波长转换部产生的光进行合波。
附图说明
图1是对具有第1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的内窥镜系统进行说明的图。
图2是对设置于光源装置内的一个旋转体与四个光源部的关系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3是对光源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4是对设置于光源装置内的一个旋转体与三个光源部的关系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5是对具有第2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的内窥镜系统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从正面侧正面观察图5的光源装置所具有的一个旋转体的图,是对波长转换部和照射范围等进行说明的图。
图7涉及光源装置的变形例,是对光源装置所具有的一个旋转体的其他结构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8是从正面侧正面观察图7的旋转体的图,是对波长转换部和照射范围等进行说明的图。
图9是示出图8的旋转体的其他照射范围的图。
图10涉及光源装置的其他结构例,是对具有两个旋转体的光源装置进行说明的图。
图11是从正面侧正面观察图10的旋转体的图,是对波长转换部和照射范围等进行说明的图。
图12涉及光源装置的另一结构例,是对光源装置所具有的两个旋转体的其他结构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13是从正面侧正面观察图12的旋转体的图,是对波长转换部和照射范围等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各附图是示意性的,关于各部件的尺寸关系和比例等,为了以能够在附图上识别的程度表示各结构要素,使比例尺根据每个结构要素而不同,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图所记载的结构要素的数量、结构要素的形状、结构要素的大小的比例以及各结构要素的相对的位置关系。
参照图1~图3对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的光源装置进行说明。
图1是内窥镜系统1,该内窥镜系统1构成为主要具有内窥镜2和光源装置3。
内窥镜2在插入部4的前端部内具有对活体的内部的被摄体进行拍摄的摄像装置4a,由摄像装置4a光电转换后的摄像信号经由信号线4b输出给未图示的视频处理器。视频处理器将从内窥镜2输出的摄像信号转换为影像信号。然后影像信号从视频处理器输出给监视器(未图示),在监视器的画面上显示由摄像装置4a拍摄的被摄体像。
标号5是操作部,该操作部设置于插入部4的基端侧。标号6是通用线缆,该通用线缆从操作部5的例如侧部延伸。在通用线缆6的端部设置有光源连接器7。从光源连接器7的侧部延伸出电缆8。设置于电缆8的端部的电连接器(未图示)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视频处理器进行装卸。
光源连接器7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光源装置3进行装卸。
标号9a是照明透镜,标号9b是摄像透镜,标号7a是光导接头,标号10是光导纤维。
在光源装置3内构成为主要具有像图1、图2所示那样的作为光源部的激光二极管(以下,简称为LD)31A、31B、31C、31D、旋转体32、马达33、控制部34、多个二向色滤镜41~46、多个准直透镜51~54以及荧光拾取透镜61~64。
LD 31A、31B、31C、31D是射出激励光的例如紫色LD 31或者紫外色LD 31。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光源部,像上述那样准备了第1LD 31A、第2LD 31B、第3LD 31C、第4LD 31D这四个LD。
旋转体32是具有作为一个平面的正面32f和作为另一个平面的背面32r的平板圆板,其中,该背面32r是该正面32f的相反面。在本实施方式中,LD 31A、31B、31C、31D这四个LD以与旋转体32的正面32f对置的方式设置在预先设定的位置。
另外,光源部不限于LD,只要是激励光,任何光源都可以,也可以使用LED。
在旋转体32的中心位置一体地设置有旋转轴32c。在旋转轴32c上设置有作为驱动部的马达33,该马达33使该旋转轴32c旋转驱动。通过旋转轴32c借助马达33而旋转,旋转体32绕轴旋转。
在旋转体32的正面32f上设置有四种圆环状的波长转换部35、36、37、38。第1波长转换部35、第2波长转换部36、第3波长转换部37以及第4波长转换部37构成为设置有荧光体。
第1波长转换部35、第2波长转换部36、第3波长转换部37以及第4波长转换部37接受来自LD 31A、31B、31C、31D的光而发出适合内窥镜观察并且实现色彩再现性的波长各自不同的荧光。
如图3所示,第1波长转换部35构成为在沿着半径r1的第1圆39a形成的第1圆环状区域CA1中设置有第1荧光体,其中,该第1圆39a与旋转轴32c的中心分开了第1距离r1。第1圆环状区域CA1的宽度例如是w。第1波长转换部35是以第1圆39a的圆周为中心线的宽度w的圆环状部。
第2波长转换部36构成为在以比半径r1大的半径r2的第2圆39b为中心线并且以宽度w形成的第2圆环状区域CA2中设置有第2荧光体,其中,该第2圆39b与旋转轴32c的中心分开了第2距离r2。
这里,第2波长转换部36以不与第1波长转换部35重叠配置的方式设定半径r2。
第3波长转换部37构成为在沿着比半径r2大的半径r3的第3圆39c以宽度w形成的第3圆环状区域CA3中设置有第3荧光体,其中,该第3圆39c与旋转轴32c的中心分开了第3距离r3。
这里,第3波长转换部37以不与第2波长转换部36重叠配置的方式设定半径r3。
第4波长转换部38构成为在沿着比半径r3大的半径r4的第4圆39d以宽度w形成的第4圆环状区域CA4中设置有第4荧光体,其中,该第4圆39d与旋转轴32c的中心分开了第4距离r4。
这里,第4波长转换部38以不与第3波长转换部37重叠配置的方式设定半径r4。
即,第1波长转换部35、第2波长转换部36、第3波长转换部37以及第4波长转换部38是以各圆39a、39b、39c、39d的圆周为中心线并且以宽度w形成的圆环状部。作为圆环状部的圆环状区域CA1、CA2、CA3、CA4从旋转轴32c的中心依次不重叠地配置。
第1荧光体接受从第1LD 31A射出的激励光而产生与激励光不同波长的例如蓝色荧光。
第2荧光体接受从第2LD 31B射出的激励光而产生与激励光和蓝色荧光不同波长的例如红色荧光。
第3荧光体接受从第3LD 31C射出的激励光而产生与激励光、蓝色荧光以及红色荧光不同波长的例如绿色荧光。
第4荧光体接受从第4LD 31D射出的激励光而产生与激励光、蓝色荧光、红色荧光以及绿色荧光不同波长的例如琥珀色荧光。
控制部34向马达33提供马达驱动信号而对马达33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另外,控制部34向各LD 31A、31B、31C、31D分别提供驱动电流而对从各LD 31A、31B、31C、31D射出的出射光量进行调光。
而且,为了防止作为光源部的第1LD 31A、第2LD 31B、第3LD 31C以及第4LD 31D在荧光体上的照射范围(也称为照射位置)重叠,将各LD 31A、31B、31C、31D的激励光照射位置设定在从旋转轴32c通过各照射位置的直线以外的区域。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进行以下那样的设定而从各荧光体取得各自的荧光。
如图2、图3所示,作为第1照射部的第1LD 31A与第1波长转换部35对置设置,该第1波长转换部35位于旋转体32的被X轴32X和与该X轴32X垂直的Y轴32Y分割成四个部分的第4象限内。从第1LD 31A射出的实线所示的激励光被第1准直透镜51会聚而朝向第1照射范围(参照图2的虚线、图3的实线所示的标号51A)照射,从该第1照射范围51A产生蓝色荧光。
作为第2照射部的第2LD 31B与位于第3象限内的第2波长转换部36对置设置。从第2LD 31B射出的实线所示的激励光被第2准直透镜52会聚而朝向第2照射范围(参照图2的虚线、图3的实线所示的标号52A)照射,从该第2照射范围52A产生红色荧光。
作为第3照射部的第3LD 31C与位于第2象限内的第3波长转换部37对置设置。从第3LD 31C射出的实线所示的激励光被第3准直透镜53会聚而朝向第3照射范围(参照图2的虚线、图3的实线所示的标号53A)照射,从该第3照射范围53A产生绿色荧光。
作为第4照射部的第4LD 31D与位于第1象限内的第4波长转换部38对置设置。从第4LD 31D射出的实线所示的激励光被第4准直透镜54会聚而朝向第4照射范围(参照图2的虚线、图3的实线所示的标号54A)照射,从该第3照射范围54A产生琥珀色荧光。
另外,照射范围51A、52A、53A、54A是直径尺寸相同的圆形,并且直径被预先设定为大于宽度尺寸w。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照射范围51A与第2照射范围52A、第2照射范围52A与第3照射范围53A、第3照射范围53A与第4照射范围54A、第4照射范围54A与第1照射范围51A分别以旋转轴32c为中心位置错开大致90度。
而且,四个照射范围51A、52A、53A、54A中的第1照射范围51A和第2照射范围52A与第3照射范围53A和第4照射范围54A隔着X轴32X各设置两个。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照射范围51A、52A、53A、54A分开,防止了在从LD 31A、31B、31C、31D朝向设置于旋转体32的各波长转换部35、36、37、38照射激励光时激励光同时朝向旋转体32的大致同一点照射。
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发生在从四个LD 31A、31B、31C、31D同时照射激励光的情况下多个激励光同时向任意荧光体照射而使温度急剧上升引起转换效率明显下降的不良情况。
通过各LD 31A、31B、31C、31D照射紫色或者紫外色的激励光,从各波长转换部35、36、37、38的荧光体产生的荧光朝向激励光照射的方向射出。
而且,在波长转换部35、36、37、38的出射方向上分别设置有作为聚光透镜发挥功能的荧光拾取透镜61、62、63、64。
具体而言,各荧光拾取透镜61、62、63、64的光轴与各准直透镜51、52、53、54的光轴同轴配置。
因此,第1荧光拾取透镜55与第1波长转换部35的第1照射范围51A对置设置,第2荧光拾取透镜56与第2波长转换部36的第2照射范围52A对置设置,第3荧光拾取透镜57与第3波长转换部37的第3照射范围53A对置设置,第4荧光拾取透镜58与第4波长转换部38的第4照射范围54A对置设置。
而且,在各荧光拾取透镜61、62、63、64与各准直透镜51、52、53、54之间配置有二向色滤镜41、42、43、44。
配置于第1准直透镜51与第1拾取透镜61之间的第1二向色滤镜41是具有将作为特定波长的光的蓝色光反射并使其他波长的光透射的特性的光学部件。
第1二向色滤镜41是合波部,该第1二向色滤镜41倾斜预定角度地配置,以使得从第1波长转换部35射出后被第1荧光拾取透镜61会聚的蓝色荧光朝向反射镜70反射。
配置于第2准直透镜52与第2拾取透镜62之间的第2二向色滤镜42是具有将作为特定波长的光的红色光反射并使其他波长的光透射的特性的光学部件。
第2二向色滤镜42是合波部,该第2二向色滤镜42倾斜预定角度地配置于预定位置,以使得从第2波长转换部36射出后被第2荧光拾取透镜62会聚的红色荧光朝向反射镜70反射。
另外,反射镜70也是合波部,该反射镜70倾斜预定角度地配置于预定位置,以使得入射到该反射部70的蓝色光和红色光朝向后述的第5二向色滤镜45反射,该第5二向色滤镜45与从第3二向色滤镜43朝向出射透镜81的光轴交叉。
配置于第3准直透镜53与第3拾取透镜63之间的第3二向色滤镜43是具有将作为特定波长的光的绿色光反射并使其他波长的光透射的特性的光学部件。
第3二向色滤镜43是合波部,该第3二向色滤镜43倾斜预定角度地配置于预定位置,以使得从第3波长转换部37射出后被第3荧光拾取透镜63会聚的绿色荧光朝向出射透镜81反射。
配置于第4准直透镜54与第4拾取透镜64之间的第4二向色滤镜44是具有将作为特定波长的光的琥珀色光反射并使其他波长的光透射的特性的光学部件。
第4二向色滤镜44是合波部,该第4二向色滤镜44倾斜预定角度地配置于预定位置,以使得从第4波长转换部38射出后被第4荧光拾取透镜64会聚的琥珀色荧光朝向出射透镜81反射。
第5二向色滤镜45是具有将作为特定波长的光的蓝色光和红色光反射并使其他波长的光透射的特性的光学部件,是合波部。
第5二向色滤镜45配置于第4二向色滤镜44与出射透镜81之间,并且倾斜预定角度地配置于预定位置。
另外,出射透镜81也是一个聚光透镜,该出射透镜81使通过了该透镜81的光朝向配设于光导接头7a内的光导纤维10的基端面照射。
由第1二向色滤镜41反射后的蓝色荧光和由第2二向色滤镜42反射后的红色荧光被反射镜70和第5二向色滤镜45反射而朝向出射透镜81。另一方面,由第3二向色滤镜43反射后的绿色荧光和由第4二向色滤镜44反射后的琥珀色荧光透过第5二向色滤镜45而朝向出射透镜81。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X轴32X和Y轴32Y将旋转体32的正面32f分割成四部分的第1象限中设置有第4照射范围54A,在第2象限中设置有第3照射范围53A,在第3象限中设置有第2照射范围52A,在第4象限中设置有第1照射范围51A。而且,对置于第1照射范围51A的第1荧光拾取透镜41和对置于第2照射范围52A的第2荧光拾取透镜42与对置于第3照射范围53A的第3荧光拾取透镜43和对置于第4照射范围54A的第4荧光拾取透镜44隔着X轴32X配设。
此外,将第1荧光拾取透镜41和第2荧光拾取透镜42配置于隔着Y轴32Y而对置的位置。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第1荧光拾取透镜41和第2荧光拾取透镜42彼此发生干涉。
同样地,将第3荧光拾取透镜43和第4荧光拾取透镜44配置于隔着Y轴32Y而对置的位置。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第3荧光拾取透镜43和第4荧光拾取透镜44彼此发生干涉。
对上述那样构成的光源装置3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进行内窥镜观察时,医务人员对操作面板85进行操作而将光源装置3设为接通状态。这样,从控制部34向马达33提供马达驱动信号而使旋转轴32c以预先设定的旋转速度绕轴旋转,从而与旋转轴32c一体的旋转体32在图1的箭头Y方向上旋转。
并且,从控制部34向LD 31A、31B、31C、31D提供驱动电流以使得从各LD 31A、31B、31C、31D朝向对应的准直透镜51、52、53、54射出激励光。
而且,由第1准直透镜51会聚的激励光朝向正面32f的第1照射范围51A照射,由第2准直透镜52会聚的激励光朝向第2照射范围52A照射,由第3准直透镜53会聚的激励光朝向第3照射范围53A照射,由第4准直透镜54会聚的激励光朝向第4照射范围54A照射。
于是,从激励光所照射的第1波长转换部35的第1照射范围51A射出蓝色荧光,从激励光所照射的第2波长转换部36的第2照射范围52A射出红色荧光,从激励光所照射的第3波长转换部37的第3照射范围53A射出绿色荧光,从激励光所照射的第4波长转换部38的第4照射范围54A射出琥珀色荧光。
此时,由于旋转体32借助马达33而旋转,因此激励光不是持续照射形成为圆环状的波长转换部35、36、37、38的荧光体的一部分,而是周期性地照射旋转移动的设置于波长转换部35、36、37、38的宽度w的圆环状区域CA1、CA2、CA3、CA4中的荧光体。
其结果为,旋转移动的圆环状的荧光体仅在通过照射范围时接受激励光而发出荧光。而且,圆环状的荧光体在照射范围以外的范围内旋转移动的期间不接受激励光。因此,避免了由于荧光体的温度上升而引起的温度消失,从而能够防止从荧光体射出的光量下降的不良情况。
并且,在设置于旋转体32的外周侧的圆环状区域CA4的荧光体和设置于中心侧的圆环状区域CA1的荧光体中,设置于外周侧的荧光体的每单位时间的照射面积(照射移动面积)相应于半径增大而增大,从而发热向大范围分散。
因此,通过将四个荧光体中的具有容易由于温度的上升而使波长的转换效率下降的特性的第4荧光体和第3荧光体设置于第4波长转换部38、第3波长转换部37,能够有效地防止由荧光体的温度上升而引起的转换效率的下降。
从各波长转换部35、36、37、38射出的荧光像双点划线所示那样被各荧光拾取透镜61、62、63、64会聚,然后被各二向色滤镜41、42、43、44反射。
而且,如上所述,由第1二向色滤镜41反射后的蓝色荧光和由第2二向色滤镜42反射后的红色荧光在被反射镜70和第5二向色滤镜45反射后,被出射透镜81会聚而向光导纤维10的基端面照射。
另一方面,由第3二向色滤镜43反射后的绿色荧光和由第4二向色滤镜44反射后的琥珀色荧光在透过了第5二向色滤镜45后,被出射透镜81会聚而向光导纤维10的基端面照射。
从光导纤维10的基端面入射的各荧光在光导纤维10内传送,通过照明透镜9a朝向目标部位射出。其结果为,目标部位被适合内窥镜观察的照明光照射。
这样,通过在设置于一个旋转体32的正面32f上的四个圆环状区域CA1、CA2、CA3、CA4内设置第1荧光体、第2荧光体、第3荧光体、第4荧光体来设置第1波长转换部35、第2波长转换部36、第3波长转换部37以及第4波长转换部38。其结果为,能够通过使用一个马达33使一个旋转体32旋转而减少部件数量,从而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并且,将激励光的照射范围设定为在旋转体32内不重叠。其结果为,能够可靠地防止同时对一个荧光体的预先设定的照射范围照射多个激励光而使荧光体的温度急剧上升。
并且,像上述那样将旋转体32的正面32f分割成四个象限,在各象限中设置一个照射范围54A、53A、52A、51A。而且,将第1荧光拾取透镜41和第2荧光拾取透镜42与第3荧光拾取透镜43和第4荧光拾取透镜44隔着X轴32X配设,将第1荧光拾取透镜41和第2荧光拾取透镜42配置在隔着Y轴32Y而对置的位置,将第3荧光拾取透镜43和第4荧光拾取透镜44配置在隔着Y轴32Y而对置的位置。
其结果为,能够防止荧光拾取透镜41、42、43、44彼此发生干涉,并且能够效率良好地会聚从各荧光体射出的荧光。
另外,在上述的光源装置3中,在旋转体32的正面32f上设置四个波长转换部,并且将旋转体32的正面32f分割为四个部分并在各分割范围内设置一个照射范围和一个拾取透镜。
但也可以是,在旋转体32的正面32f上设置两个波长转换部,或者像图4所示那样设置三个波长转换部,亦或是在旋转体32的正面32f上设置五个以上的波长转换部。
而且,在旋转体32的正面32f上设置两个波长转换部的情况下,将该正面32f分割成两个部分,在像图4所示那样在旋转体32的正面32f上设置三个波长转换部的情况下,将该正面32f分割成三个部分,在旋转体32的正面32f上设置五个以上波长转换部的情况下,与波长转换部的数量对应地分割该正面32f,并且在各分割范围内设置一个照射范围和一个拾取透镜。
并且,将圆环状区域CA1、CA2、CA3、CA4的宽度设为w。但也可以考虑发光效率来调节圆环状区域CA1、CA2、CA3、CA4的宽度。
参照图5和图6对光源装置3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5所示,光源装置3A构成为主要具有LD 31A、31B、旋转体132、马达33、控制部34、多个半反射镜91、92、多个聚光透镜151~154、多个反射镜71~73、多个荧光拾取透镜161~164以及多个二向色滤镜41~45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荧光体接受激励光而产生蓝色荧光,第2荧光体接受激励光而产生红色荧光,第3荧光体接受激励光而产生绿色荧光,第4荧光体接受激励光而产生琥珀色荧光。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光源而准备有两个LD 31A、31B。而且,关于旋转体13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旋转体132的正面32f侧设置有正侧LD 31A,在背面32r侧设置有背侧LD 31B。
如图5和图6所示,在旋转体132的正面132f上设置有两种波长转换部135、136,在背面132r上也设置有两种波长转换部137、138。第1波长转换部135、第2波长转换部136、第3波长转换部137、第4波长转换部138构成为设置有荧光体。第1波长转换部135、第2波长转换部136、第3波长转换部137以及第4波长转换部138接受LD 31A、31B的光而发出适合内窥镜观察并且实现色彩再现性的波长各自不同的荧光。
如图6所示,第1波长转换部135是第1正面侧波长转换部,构成为在沿着第1圆139a而形成的第1圆环状区域CA1中设置有第1荧光体,其中,该第1圆139a从旋转轴132c的中心以半径r1形成于正面132f的中心侧。第1圆环状区域CA1的宽度是w,第1波长转换部135是以第1圆139a的圆周为中心线并且以宽度w设置在正面132f上的圆环状部。
与之相对,第2波长转换部136是第2正面侧波长转换部,构成为在沿着第2圆139b而形成的宽度w的第2圆环状区域CA2中设置有第3荧光体,其中,该第2圆139b从旋转轴132c的中心以半径r2形成于正面132f的外周侧。即,第2波长转换部136是以第2圆139b的圆周为中心线并且以宽度w设置在正面132f上的圆环状部。
第1波长转换部135和第2波长转换部136以在正面132f上不重叠配置的方式分开设置。
另一方面,第3波长转换部137是第1背面侧波长转换部,构成为在沿着第1圆139a而形成的宽度w的第3圆环状区域CA3中设置有第2荧光体,其中,该第1圆139a以半径r1形成在背面132r上。即,第3波长转换部137是以第1圆139a的圆周为中心线并且以宽度w设置在背面132r上的圆环状部。
第4波长转换部138是第2背面侧波长转换部,构成为在沿着第2圆139b而形成的宽度w的第4圆环状区域CA4中设置第4荧光体,其中,该第2圆139b以半径r2形成在背面132r上。即,第4波长转换部138是以第2圆139b的圆周为中心线并且以宽度w设置在背面132r上的圆环状部。
第3波长转换部137和第4波长转换部138像上述那样分开设置在背面132f上。
即,第3波长转换部137设置在第1波长转换部135的相反面上,第4波长转换部138设置在第2波长转换部136的相反面上。换言之,在旋转体132上第1波长转换部135与第3波长转换部137重叠配置,并且第2波长转换部136与第4波长转换部138重叠配置。
控制部134向马达133提供马达驱动信号而对马达133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并且向LD 31A、31B提供驱动电流而对从LD 31A、31B射出的出射光量进行调光。
从正面侧LD 31A射出的实线所示的激励光像图1所示那样被正侧半反射镜91将光束分割成两部分。
透过了正侧半反射镜91后的光被第1聚光透镜151会聚而朝向正面132f的第1照射范围(参照图6的实线所示的标号51A)照射。第1聚光透镜151是第1正面侧照射部,与第1波长转换部135对置设置。因此,从图6所示的第1波长转换部135的被激励光照射的第1照射范围151A产生蓝色荧光。
与之相对,由图1所示的正侧半反射镜91反射后的光进一步被第1反射镜71反射,然后被第2聚光透镜152会聚而朝向正面132f的第2照射范围(参照图2的实线所示的标号152A)照射。第2聚光透镜152是第2正面侧照射部,与第2波长转换部136对置设置。因此,从图2所示的第2波长转换部136的被激励光照射的第2照射范围152A产生绿色荧光。
另一方面,从背侧LD 31B射出的激励光被背侧半反射镜92将光束分割成两部分。
透过了背侧半反射镜92后的光朝向第4聚光透镜154,被该透镜154会聚而朝向背面132r的第4照射范围(参照图6的虚线所示的标号54A)照射。第4聚光透镜154是第2背面侧照射部,与第4波长转换部138对置设置。因此,从图6所示的第4波长转换部138的被激励光照射的第4照射范围154A产生琥珀色荧光。
与之相对,由图5所示的背侧半反射镜92反射后的光进一步被第2反射镜72反射,然后被第3聚光透镜153会聚而朝向背面132r的第3照射范围(参照图6的虚线所示的标号153A)照射。第3聚光透镜153是第1背面侧照射部,与第3波长转换部137对置设置。因此,从图6所示的第3波长转换部137的被激励光照射的第3照射范围153A产生红色荧光。
另外,照射范围151A、152A、153A、154A是半径尺寸相同的圆形,并且被预先设定为大于宽度尺寸w。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聚光透镜151的第1照射范围151A和第2聚光透镜152的第2照射范围152A像图2所示那样隔着通过旋转轴132c的线段而被设定在不同区域内。
并且,第3聚光透镜153的第3照射范围153A和第4聚光透镜154的第4照射范围154A隔着通过旋转轴132c的线段而被设定在不同区域内。
此外,第3聚光透镜153的第3照射范围153A设定在与第1聚光透镜151的第1照射范围151A的相反面侧不同的位置,第4聚光透镜154的第4照射范围154A设定与在第3聚光透镜153的第3照射范围153A的相反面侧不同的位置。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使位于正面132f的中心侧的第1照射范围151A与位于正面132f的外周侧的第2照射范围152A隔着旋转轴132c位置错开180度。另外,使位于背面132r的中心侧的第3照射范围153A与位于背面132r的外周侧的第4照射范围154A隔着旋转轴132c位置错开180度。
因此,设置于旋转体132的正面132f上的两个聚光透镜照射范围151A、152A和设置于背面132r上的两个聚光透镜照射范围153A、154A像图2所示那样以从一面侧观察时不会重叠的方式分开。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照射范围151A、152A、153A、154A分开,能够防止在朝向设置于旋转体132上的各个波长转换部135、136、137、138照射激励光时激励光同时朝向旋转体132的正面132f和背面132r的大致同一点照射。其结果为,能够可靠地防止发生由于激励光从两个方向同时向一处照射而使荧光体的温度急剧上升引起转换效率明显下降的不良情况。
另外,第1反射镜71倾斜预定角度地配置于预定位置,以使得入射到该反射镜71的光朝向第2聚光透镜152射出。并且,第2反射镜72倾斜预定角度地配置于预定位置,以使得入射到该反射镜72的光朝向第3聚光透镜153射出。
通过照射紫色或紫外色的激励光,从各波长转换部135、136、137、138的荧光体产生的荧光朝向激励光所照射的方向射出。
而且,在各波长转换部135、136、137、138的出射方向上分别设置有作为聚光透镜发挥功能的荧光拾取透镜161、162、163、164。
具体而言,各荧光拾取透镜161、162、163、164的光轴与各聚光透镜151、152、153、154的光轴同轴配置。
因此,第1荧光拾取透镜161与第1波长转换部135的第1照射范围151A对置设置,第2荧光拾取透镜162与第2波长转换部136的第2照射范围152A对置设置,第3荧光拾取透镜163与第3波长转换部137的第3照射范围153A对置设置,第4荧光拾取透镜164与第4波长转换部138的第4照射范围154A对置设置。
第1二向色滤镜41配置于第1聚光透镜151与第1波长转换部135之间,该第1波长转换部135设置于旋转体132的正面132f侧。第1二向色滤镜41是合波部,该第1二向色滤镜41倾斜预定角度地配置,以使得从第1波长转换部135射出后被第1荧光拾取透镜61会聚的蓝色荧光朝向出射透镜81反射。
第2二向色滤镜42配置于第3聚光透镜153与第3波长转换部137之间,该第3波长转换部137设置于旋转体132的背面132r侧。第2二向色滤镜42是合波部,该第2二向色滤镜42倾斜预定角度地配置于预定位置,以使得从第3波长转换部136射出后被第3荧光拾取透镜163会聚的红色荧光朝向反射镜73反射。
第3二向色滤镜43配置于第2聚光透镜152与第2波长转换部136之间,该第2波长转换部136设置于旋转体132的正面132f侧。第3二向色滤镜43是合波部,该第3二向色滤镜43倾斜预定角度地配置于预定位置,以使得从第2波长转换部137射出后被第2荧光拾取透镜162会聚的绿色荧光朝向出射透镜81反射。
另外,第3反射镜73也是合波部,该第3反射镜73倾斜预定角度地配置于预定位置,以使得入射到该反射镜73的光与从第1二向色滤镜41朝向出射透镜81的光轴交叉。
第4二向色滤镜44配置于第4聚光透镜154与第4波长转换部138之间,该第4波长转换部138设置于旋转体132的背面132r侧。第4二向色滤镜44是合波部,该第4二向色滤镜44倾斜预定角度地配置于预定位置,以使得从第4波长转换部138射出后被第4荧光拾取透镜164会聚的琥珀色荧光朝向第3反射镜73反射。
第5二向色滤镜45a是具有将作为特定波长的光的红色光和琥珀色光反射并使其他波长的光透射的特性的光学部件,是合波部。
第5二向色滤镜45a配置于第1二向色滤镜41与出射透镜81之间,并且倾斜预定角度地配置于预定位置。
由第1二向色滤镜41反射后的蓝色荧光和由第3二向色滤镜43反射后的绿色荧光透过第5二向色滤镜45a而朝向出射透镜81。另一方面,由反射镜73反射后的红色荧光和琥珀色荧光被第5二向色滤镜45a反射而朝向出射透镜81。
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正面132f侧的第1照射范围151A与第2照射范围152A隔着旋转轴132c位置错开180度。而且,使第1荧光拾取透镜161与第1波长转换部135中的第1照射范围151A对置,使第2荧光拾取透镜162与第2波长转换部135中的第2照射范围152A对置。
其结果为,第1荧光拾取透镜161与第2荧光拾取透镜162被配置在隔着旋转轴132c而对置的位置。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第1荧光拾取透镜161和第2荧光拾取透镜162彼此发生干涉。
同样地,配置于背面132r侧的第3荧光拾取透镜1637和第4荧光拾取透镜164被配置在隔着旋转轴132c而对置的位置。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第3荧光拾取透镜163和第4荧光拾取透镜164彼此发生干涉。
另外,标号82是正侧聚光透镜,该正侧聚光透镜使从正侧LD 31A射出的光向正侧半反射镜91会聚。标号83是背侧聚光透镜,该背侧聚光透镜使从背侧LD 31B射出的光向背侧半反射镜92会聚。标号85是操作面板。
对以上这样构成的光源装置3A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进行内窥镜观察时,医务人员对操作面板85进行操作而将光源装置3A设为接通状态。于是,从控制部134向马达133提供马达驱动信号而使旋转轴132c以预先设定的旋转速度绕轴旋转,从而与旋转轴132c一体的旋转体132在图5、图6的箭头Y方向上旋转。
并且,从控制部134向LD 31A、31B提供驱动电流以使得从正侧LD 31A朝向正侧半反射镜91射出激励光并且从背侧LD 31B朝向背侧半反射镜92射出激励光。
从LD 31A、31B分别射出的各个激励光像上述那样被半反射镜91、92分割成两部分。
由正侧半反射镜91分割而得到的激励光的一方被第1聚光透镜151会聚而朝向正面132f的第1照射范围151A照射。另一方的激励光被第2聚光透镜152会聚而朝向正面132f的第2照射范围152A照射。
另一方面,由背侧半反射镜92分割而得到的激励光的一方被第3聚光透镜153会聚而朝向背面132r的第3照射范围153A照射。另一方的激励光被第4聚光透镜154会聚而朝向背面132r的第4照射范围154A照射。
于是,从激励光所照射的第1波长转换部135射出蓝色荧光,从激励光所照射的第2波长转换部136射出绿色荧光,从激励光所照射的第3波长转换部137射出红色荧光,从激励光所照射的第4波长转换部138射出琥珀色荧光。
此时,由于旋转体132借助马达133而旋转,因此激励光不是持续照射形成为圆环状的设置于波长转换部135、136、137、138的荧光体的一部分,而是照射旋转移动的波长转换部135、136、137、138的荧光体的整周范围。
其结果为,旋转移动的圆环状的荧光体仅在通过照射范围时接受激励光而发出荧光,而在照射范围以外的范围内旋转移动的期间不接受激励光。因此,避免了由于荧光体的温度上升而引起的温度消失,从而能够防止从荧光体射出的光量下降。
并且,在设置于外周侧的圆环状的荧光体和设置于中心侧的圆环状的荧光体中,设置于外周侧的荧光体的每单位时间的照射面积(照射移动面积)相应于半径增大而增大,从而发热向大范围分散。
因此,通过将四个荧光体中的具有容易由于温度的上升而使波长的转换效率下降的特性的第3荧光体设置于正面外周侧的第2波长转换部136并将第4荧光体设置于背面外周侧的第4波长转换部138,能够有效地防止由荧光体的温度上升而引起的转换效率的下降。
从各波长转换部135、136、137、138射出的荧光像双点划线所示那样被各荧光拾取透镜161、162、163、164会聚,然后被各二向色滤镜41、42、43、44反射。
而且,如上所述,由第1二向色滤镜41反射后的蓝色荧光和由第2二向色滤镜43反射后的绿色荧光在透过了第5二向色滤镜45a后,被出射透镜81会聚而向光导纤维10的基端面照射。由第3二向色滤镜42反射后的红色荧光和由第4二向色滤镜44反射后的琥珀色荧光被第3反射镜73反射,然后被第5二向色滤镜45a反射,然后被出射透镜81会聚而向光导纤维10的基端面照射。
从光导纤维10的基端面入射的各荧光在光导纤维10内传送,通过照明透镜9a而朝向目标部位射出。其结果为,目标部位被适合内窥镜观察的照明光照射。
这样,将设置有第1荧光体的第1波长转换部135和设置有第3荧光体的第2波长转换部136设置于一个旋转体132的正面32f上,另一方面将设置有第2荧光体的第3波长转换部137和设置有第4荧光体的第4波长转换部138设置于背面132r上。
其结果为,能够与上述同样地通过使用一个马达133使一个旋转体132旋转而减少部件数量,从而实现装置的小型化。此外,将四个波长转换部每面两个地设置在两个面上的旋转体132的面积比将四个波长转换部设置在一个面上的旋转体32小,从而能够实现光源装置3A的小型化。
并且,将激励光的照射范围设定为在旋转体内不重叠。其结果为,能够可靠地防止同时对一个荧光体的预先设定的照射范围照射多个激励光而使荧光体的温度急剧上升。
并且,通过根据被设定在隔着通过旋转轴132c的线段的不同区域内的照射范围来设定与正面侧和背面侧的两个波长转换部对置设置的荧光拾取透镜的配置位置,能够防止荧光拾取透镜彼此发生干涉,并且能够效率良好地会聚从各荧光体射出的荧光。
另外,在上述的光源装置3A中采用了设置有正侧LD 31A和背侧LD 31B的结构。但也可以是,采用仅设置一个LD 31的结构,将从该LD 31射出的激励光分割成四部分以提供给各聚光透镜151~154。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使正面132f的两个照射范围151A、52A和背面132r的两个照射范围153A、54A分别隔着旋转轴132c位置错开180度。但位置错开的角度不限于180度,只要是能够防止与照射范围151A、152A对置配置的两个荧光拾取透镜161、162彼此干涉和与照射范围153A、154A对置配置的两个荧光拾取透镜163、164彼此干涉的角度即可。
参照图7和图8对光源装置3B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光源装置3B构成为主要具有正侧LD 31A和背侧LD 31B、旋转体32A、马达33A、控制部34A、多个半反射镜91、92、多个聚光透镜151~154、多个反射镜71~73、多个荧光拾取透镜161~164以及多个二向色滤镜41~45a。
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体32A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旋转体32大致相同的结构,旋转体132A被马达33A旋转驱动。光源装置3B的其他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对相同部件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7、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旋转体32A的正面32f上设置有两种波长转换部35、37,在背面32r上设置有两种波长转换部36R、38R。即,在旋转体32和旋转体32A中,不同点在于第2波长转换部36R和第4波长转换部38R被设置在背面32r上。
而且,第1波长转换部35、第2波长转换部36R、第3波长转换部37、第4波长转换部37R与上述同样地构成为设置有荧光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波长转换部36R构成为在沿着第2圆39b而形成的宽度w的第2圆环状区域CA2中设置有第2荧光体,其中,该第2圆39b从旋转轴32c的中心以半径r2形成于背面。
第4波长转换部38R构成为在沿着第4圆39d而形成的宽度w的第4圆环状区域CA4中设置有第4荧光体,其中,该第4圆39d从旋转轴32c的中心以半径r4形成于背面32r的外周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波长转换部36R设置在形成于第1波长转换部35与第3波长转换部37之间的正面侧间隙Cf的相反面上。并且,第3波长转换部37设置在形成于第2波长转换部36R与第4波长转换部38R之间的背面侧间隙Cr的相反面上。
而且,在从正面32f侧正面观察旋转体32A时,图8的实线所示的第1波长转换部35、虚线所示的第2波长转换部36R、实线所示的第3波长转换部37以及虚线所示的第4波长转换部38R以不相互重叠的方式分开,并且它们四个以旋转轴32c为中心呈同心圆状排列。
因此,设置于旋转体32A的正面32f侧的两个聚光透镜151、152的照射范围151B、152B与设置于背面32r侧的两个聚光透镜153、154的照射范围153B、154B像图8所示那样以从一面侧观察时不重叠的方式分开。
根据该结构,照射范围151B、152B、153B、154B以从一面侧观察时不重叠的方式分开设置。因此,能够消除在朝向设置于旋转体32A的各个波长转换部35、36R、37、38R照射激励光时激励光同时朝向旋转体32的正面32f和背面32r的大致同一点照射的不良情况。
并且,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比,设置于正面32f的外周侧的第3波长转换部37和设置于背面32r的外周侧的第4波长转换部38A的每单位时间的照射面积(照射移动面积)相应于半径增大而进一步增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由荧光体的温度上升而引起的转换效率的下降。换言之,也能够在第3波长转换部37、第4波长转换部38R中设置具有更容易由于温度的上升而使波长的转换效率下降的特性的荧光体,能够扩大荧光体的选择范围。
其他作用和效果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
另外,照射范围151B、152B、153B、154B不限于图8所示的位置,也可以像图9所示那样使实线所示的第1照射范围151B与第2照射范围152B例如位置错开90度,并且使虚线所示的第3照射范围153B与第4照射范围154B例如位置错开90度,以从一面侧观察时照射范围151B、152B、153B、154B不重叠并且不相邻的方式分开设置。
其结果为,正面132f的照射范围151B、152B与背面132r的照射范围153B、154B之间的距离扩大从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荧光体的温度上升。
另外,位置错开的角度不限于90度,只要能够防止拾取透镜彼此干涉,也可以在90度以上或者不到90度。另外,也可以适当调节位置错开角度、正面侧间隙Cf以及背面侧间隙Cr来防止拾取透镜彼此干涉。
参照图10~图13对光源装置的另一结构例进行说明。
图10所示的光源装置3C构成为主要具有正侧LD 31A和背侧LD 31B、两个旋转体210、220、马达231、232、控制部(未图示)、多个半反射镜91、92、多个聚光透镜251~254、多个反射镜71~73、多个荧光拾取透镜261~264以及多个二向色滤镜41~45a。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两个旋转体210、220,并且设置有使第1旋转体210旋转驱动的第1马达231和使第2旋转体220旋转驱动的第2马达232。其他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对相同部件标注相同标号并且省略说明。
第1旋转体210和第2旋转体220是大致相同的结构,是平板圆板。在各个旋转体210、220的中心位置一体设置有旋转轴211、221。在各个旋转轴211、221上分别设置有马达231、232。
如图10、图11所示,在第1旋转体210的正面212上设置有第1波长转换部235,如图10所示,在第2旋转体220的正面212上设置有第2波长转换部236。而且,在第2旋转体220的背面213上设置有第3波长转换部237,在第1旋转体210的背面213r上设置有第4波长转换部38B。
在旋转体210、220的正面212、222侧设置有正侧LD 31A,在背面213、223侧设置有背侧LD 31B。
如图11所示,第1波长转换部235构成为在沿着第1圆39a而形成的第1圆环状区域CA1中设置有第1荧光体,其中,该第1圆39a从旋转轴211的中心以半径r1形成在第1旋转体210的正面212上。第1圆环状区域CA1的宽度例如是w。
与之相对,第2波长转换部236构成为在沿着第1圆(未图示)而形成的宽度w的第2圆环状区域CA2中设置有第3荧光体,其中,该第1圆从旋转轴221的中心以半径r1形成在第2旋转体220的正面222上。
并且,第3波长转换部237构成为在沿着第1圆(未图示)而形成的宽度w的第3圆环状区域CA3中设置有第2荧光体,其中,该第1圆从旋转轴221的中心以半径r1形成在第2旋转体220的背面223上。
并且,第4波长转换部238构成为在沿着第1圆39a而形成的宽度w的第4圆环状区域CA4中设置有第4荧光体,其中,该第1圆39a从旋转轴221的中心以半径r1形成在第1旋转体210的背面212上。
即,在第1旋转体210中在第1波长转换部235的相反面上设置有第4波长转换部238,在第2旋转体220中在第2波长转换部236的相反面上设置有第3波长转换部238。即,如图10、图11所示,在第1旋转体210中第1波长转换部235与第4波长转换部238重叠配置,如图10所示,在第2旋转体220中第2波长转换部236与第3波长转换部237重叠配置。
从控制部234分别向马达231、232提供马达驱动信号,并向LD 31A、31B提供驱动电流。
在本实施方式中,透过了正侧半反射镜91的光被第1聚光透镜251会聚而朝向第1旋转体210的正面212的第1照射范围(参照图11的实线所示的标号251A)照射。第1聚光透镜251与第1波长转换部235对置设置。因此,从图11所示的第1波长转换部235的被激励光照射的第1照射范围251A产生蓝色荧光。
与之相对,由图10所示的正侧半反射镜91反射后的光被第1反射镜71反射,然后被第2聚光透镜252会聚而朝向第2旋转体220的正面222f的第2照射范围(未图示)照射。第2聚光透镜252与第2波长转换部236对置设置。因此,从第2波长转换部236的被激励光照射的第2照射范围产生绿色荧光。
另一方面,透过了背侧半反射镜92的光朝向第4聚光透镜254,被该透镜254会聚而朝向第1旋转体210的背面213的第4照射范围(参照图11的虚线所示的254A)射出。第4聚光透镜254与第4波长转换部238对置设置。因此,从图11所示的第4波长转换部238的被激励光照射的第4照射范围254A产生琥珀色荧光。
与之相对,由图10所示的背侧半反射镜92反射后的光被第2反射镜72反射,然后被第3聚光透镜253会聚而朝向第2旋转体220的背面223的第3照射范围(未图示)照射。第3聚光透镜253与第3波长转换部237对置设置。因此,从第3波长转换部237的被激励光照射的第3照射范围产生红色荧光。
另外,第1照射范围251A、第2照射范围(未图示)、第3照射范围(未图示)、第4照射范围254A是直径相同的圆形,被预先设定为大于宽度尺寸w。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第1聚光透镜251的第1照射范围251A和第4聚光透镜254的第4照射范围254A隔着通过旋转轴32c的线段而被设定在不同区域内。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第2聚光透镜252的第2照射范围和第3聚光透镜253的第3照射范围隔着通过旋转轴32c的线段而被设定在不同区域内。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位于第1旋转体210的正面212的第1照射范围251A与位于背面213的第4照射范围254A隔着旋转轴32c位置错开180度。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位于第2旋转体220的正面222的第2照射范围与位于背面223的第3照射范围隔着旋转轴32c位置错开180度。
其结果为,防止了在朝向设置于第1旋转体210的波长转换部235、238和设置于第2旋转体220的波长转换部236、237照射激励光时激励光同时朝向第1旋转体210的正面212f和背213的大致同一点照射以及激励光同时朝向第2旋转体220的正面222和背面3223的大致同一点照射。其结果为,能够可靠地防止发生激励光从两个方向同时向一处照射而使荧光体的温度急剧上升引起转换效率明显下降的不良情况。
并且,通过适当设定第1聚光透镜251与第2聚光透镜252的分开距离和第4聚光透镜254与第3聚光透镜253的分开距离L,能够可靠地防止配置于正面212、222侧的第1荧光拾取透镜261和第2荧光拾取透镜262彼此发生干涉并且防止配置于背面213、223侧的第3荧光拾取透镜263和第4荧光拾取透镜264彼此发生干涉,并且能够实现小型化。
并且,在第1旋转体210的正面212f和背面213各设置有一个波长转换部235、238,在第2旋转体220的正面222和背面223各设置有一个波长转换部236、237。其结果为,能够实现各个旋转体210、220的小型化和轻量化。因此,马达331、332比马达33、133小型。
而且,将小型轻量化的旋转体210、220相邻地排列配置来构成光源装置3C。其结果为,虽然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比,部件数量有少许增加,但与现有的结构相比,实现了部件数量的减少,并且使各结构部件小型轻量从而能够实现光源装置3C整体的轻量化和小型化。
另外,其他作用和效果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
参照图12和图13对具有两个旋转体的光源装置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3D具有两个旋转体210A、220A来代替两个旋转体210、220,并且设置有使第1旋转体210A旋转驱动的第1马达231A和使第2旋转体220A旋转驱动的第2马达232A。其他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对相同部件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第1旋转体210A和第2旋转体220A是大致相同的结构,是平板圆板。在各个旋转体210A、220A的中心位置一体地设置有旋转轴211A、221A。在各个旋转轴211A、221A上分别设置有马达231A、232A。
如图12、图13所示,在第1旋转体210A的正面212上设置有第1波长转换部235A,如图12所示,在第2旋转体220A的正面222上设置有第2波长转换部236A。而且,在第2旋转体220A的背面223上设置有第3波长转换部237A,在第1旋转体210A的背面213上设置有第4波长转换部238A。
如图13所示,在第1旋转体210A中,第1波长转换部235A构成为在沿着第1圆39a而形成的第1圆环状区域CA1中设置有第1荧光体,其中,该第1圆39a从旋转轴211的中心以半径r1形成在正面212上。第1圆环状区域CA1的宽度例如是w。
第4波长转换部238A构成为在沿着第2圆39b而形成的宽度w的第4圆环状区域CA4中设置有第4荧光体,其中,该第2圆39b从旋转轴211的中心以半径r2形成在背面213上。
而且,在从正面212侧正面观察第1旋转体210A时,图13的实线所示的第1波长转换部235A与虚线所示的第4波长转换部238A以不相互重叠的方式分开,并且以旋转轴211为中心呈同心圆状排列。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第2旋转体220A中,第2波长转换部236A构成为在沿着第1圆39a而形成的第2圆环状区域CA2中设置有第3荧光体,该第1圆39a从旋转轴221的中心以半径r1形成在正面222上。第2圆环状区域CA2的宽度例如是w。
第3波长转换部237A构成为在沿着第2圆39b而形成的宽度w的第3圆环状区域CA3中设置第2荧光体,其中,该第2圆39b从旋转轴221的中心以半径r2形成在背面223上。
而且,在从正面212侧正面观察第2旋转体220A时,设置于正面212的第2波长转换部236A与设置于背面32r的第3波长转换部237A以不相互重叠的方式分开,并且以旋转轴32c为中心呈同心圆状排列。
因此,设置于第1旋转体210A的正面212侧的第1聚光透镜251的第1照射范围251B与设置于背面213的第4聚光透镜254的第4照射范围254B像图13所示那样以从一面侧观察时不重叠的方式分开。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设置于第2旋转体220A的正面222侧的第2聚光透镜252的第2照射范围与设置于背面223侧的第3聚光透镜253的第3照射范围以从一面侧观察时不重叠的方式分开。
根据本实施方式,虽然旋转体210A、220A的外径大于旋转体210、220的外径,但是第1旋转体210A的第1照射范围251B和第4照射范围254B以从一面侧观察时分开的方式设置,第2旋转体220A的第2照射范围和第3照射范围以从一面侧观察时分开的方式设置。
其结果为,能够消除在朝向设置于各旋转体210A、220A的波长转换部235A、236A、237A、238A照射激励光时激励光同时朝向各旋转体210A、220A的正面212、222和背面3213、223r的大致同一点照射的不良情况。
并且,在设置于各个旋转体210A、220A的背面213、223的外周侧的第3波长转换部237A和第4波长转换部238A的半径大于设置于旋转轴211、221侧的第1波长转换部235A和第2波长转换部236A的半径。因此,通过将具有更容易由于温度的上升而使波长的转换效率下降的特性的第3荧光体设置于第3波长转换部237A并且将第4荧光体设置于第4波长转换部238A,能够防止由荧光体的温度上升而引起的转换效率的下降。
其他作用和效果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能够在不改变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和改变等。
本申请是以2014年10月17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4-212803号公报为优先权主张的基础进行申请的,上述的公开内容被引用于本申请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

Claims (14)

1.一种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源装置具有:
旋转体,其以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
多个荧光体,它们配置在所述旋转体上的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的半径不同的多个圆周上,通过光的照射被激励而产生荧光;以及
光源部,其向所述多个荧光体中的配置在预先设定的圆周上的一个荧光体照射用于产生荧光的激励光,并且向所述多个荧光体中的与所述一个荧光体不同的荧光体上的、从所述旋转轴通过照射位置的直线以外的区域照射激励光,所述照射位置是所述激励光照射到所述一个荧光体上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荧光体被设置于将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的半径不同的n个圆周作为中心线的圆环状部中,其中,n为2以上,
所述光源部向配置于n个所述圆环状部的荧光体分别照射用于产生荧光的光,并且用于产生所述荧光的光向所述多个荧光体中的按照n个区域的每个区域而不同的圆环状部的荧光体照射,其中,该n个区域是在所述旋转体上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进行n等分而得到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装置具有合波部,该合波部具有:
二向色镜,其设置在使所述一个荧光体产生荧光的激励光的光路上,使该激励光透射并且将该激励光所照射的所述一个荧光体产生的荧光反射;以及
与所述二向色镜不同的二向色镜,其设置在使与所述一个荧光体不同的荧光体产生荧光的激励光的光路上,使该激励光透射并且将该激励光所照射的与所述一个荧光体不同的荧光体产生的荧光反射,将与该一个荧光体不同的荧光体产生的荧光与由所述二向色镜反射后的荧光合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荧光体分别产生波长不同的荧光,
在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的半径不同的多个圆环部中的、设置于所述旋转体的最外周侧的圆环部中配置有所述多个荧光体中的荧光产生效率由于温度而劣化最大的荧光体。
5.一种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源装置具有:
旋转体,其以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该旋转体具有正面和背面;
控制部,其对驱动部进行控制,该驱动部对所述旋转轴进行旋转驱动以使得所述旋转体绕轴旋转;
正面侧波长转换部,其设置在所述旋转体的正面上的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的圆周上,接受光而产生与该光不同波长的光;
背面侧波长转换部,其设置在所述旋转体的背面上的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的圆周上,接受光而产生与该光不同波长的光;
照射部,其向设置于所述旋转体的正面上的正面侧波长转换部的规定的位置照射光,而且向设置于所述旋转体的背面上的所述背面侧波长转换部的与所述规定的位置不同的区域照射光;以及
合波部,其对从所述正面侧波长转换部产生的光和从所述背面侧波长转换部产生的光进行合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体是一个旋转体,该旋转体具有:
第1正面侧波长转换部,其设置于所述正面的中心侧;
第2正面侧波长转换部,其设置于该正面的外周侧并且与所述第1正面侧波长转换部分开;
第1背面侧波长转换部,其设置于所述背面的中心侧;以及
第2背面侧波长转换部,其设置于所述背面的外周侧并且与所述第1背面侧波长转换部分开,
所述第1正面侧波长转换部和所述第1背面侧波长转换部设置在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而分开了第1距离的圆周上,所述第2正面侧波长转换部和所述第2背面侧波长转换部设置在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而分开了第2距离的圆周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照射部具有:
第1正面侧照射部,其与所述第1正面侧波长转换部对置设置,朝向所述正面的第1照射范围照射所述光;
第2正面侧照射部,其与所述第2正面侧波长转换部对置设置,朝向所述正面的第2照射范围照射所述光;
第1背面侧照射部,其与所述第1背面侧波长转换部对置设置,朝向所述背面的第3照射范围照射该光,所述背面的所述第3照射范围是与所述第1正面侧照射部照射所述光的所述第1照射范围的相反面侧不同的位置;以及
第2背面侧照射部,其与所述第2正面侧波长转换部对置设置,朝向所述背面的第4照射范围照射该光,所述背面的所述第4照射范围是与所述第2正面侧照射部照射所述光的所述第2照射范围的相反面侧不同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体是一个旋转体,该旋转体具有:
第1波长转换部,其设置在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而分开了第1距离的形成于所述旋转体的正面或背面的圆周上;
第2波长转换部,其设置在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而分开了第3距离的设置有所述第1波长转换部的面的圆周上;
第3波长转换部,其设置在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而分开了第2距离的与设置有所述第1波长转换部的面不同的面的圆周上;以及
第4波长转换部,其设置在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而分开了第4距离的设置有所述第2波长转换部的面的圆周上,
在从正面观察所述正面或者所述背面的状态下,所述第1波长转换部、所述第2波长转换部、所述第3波长转换部以及所述第4波长转换部以不相互重叠的方式排列在所述旋转轴的同心圆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照射部具有设置于所述旋转体的一面侧的第1照射部和第2照射部以及设置于所述旋转体的相反面侧的第3照射部和第4照射部,其中,该第1照射部与所述第1波长转换部的预先设定的位置对置,该第2照射部与所述第2波长转换部的预先设定的位置对置,该第3照射部与所述第3波长转换部的预先设定的位置对置,该第4照射部与所述第4波长转换部的预先设定的位置对置,
四个所述照射部在所述旋转体的一面侧和相反面侧上各设置有两个以使得会聚从各波长转换部产生的不同波长的光的光拾取透镜彼此不会发生干涉。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装置具有两个旋转体,各个旋转体具有:
正面侧波长转换部,其设置在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而分开了第1距离的旋转体的正面的圆周上;以及
背面侧波长转换部,其设置在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而分开了第1距离的形成于所述旋转体的背面的圆周上。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装置具有两个旋转体,各个旋转体具有:
一面侧的波长转换部,其设置在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而分开了第1距离的所述旋转体的正面或者背面的圆周上;以及
相反面侧的波长转换部,其设置在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而分开了第2距离的形成于与设置有所述波长转换部的面不同的面的圆周上。
12.根据权利要求5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光源部射出的光是激励光,所述波长转换部是接受该激励光而发出预先设定的荧光的多种荧光体。
13.根据权利要求6、8、11或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荧光体中的具有光的产生效率伴随着温度上升而下降较多的特性的荧光体配置在比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轴侧靠外周侧的位置。
14.一种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源装置具有:
旋转体,其以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该旋转体具有正面和背面;
控制部,其对驱动部进行控制,该驱动部对所述旋转轴进行旋转驱动以使得所述旋转体绕轴旋转;
正面侧波长转换部,其设置在所述旋转体的正面上的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的圆周上,接受来自照射光的照射部的光而产生与该光不同波长的光;
背面侧波长转换部,其设置在所述旋转体的背面上的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的与所述正面侧波长转换部不同的圆周上,接受来自所述照射部的光而产生与该光不同波长的光;以及
合波部,其对从所述正面侧波长转换部产生的光和从所述背面侧波长转换部产生的光进行合波。
CN201580052793.4A 2014-10-17 2015-09-04 光源装置 Active CN1070763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12803 2014-10-17
JP2014212803 2014-10-17
PCT/JP2015/075217 WO2016059910A1 (ja) 2014-10-17 2015-09-04 光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76374A true CN107076374A (zh) 2017-08-18
CN107076374B CN107076374B (zh) 2020-02-28

Family

ID=557464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52793.4A Active CN107076374B (zh) 2014-10-17 2015-09-04 光源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188803A1 (zh)
EP (1) EP3184879A4 (zh)
JP (2) JP6059406B2 (zh)
CN (1) CN107076374B (zh)
WO (1) WO201605991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37086A (zh) * 2018-07-19 2020-01-31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波长转换模块、波长转换模块的形成方法以及投影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70227B2 (en) 2016-12-27 2022-10-11 DePuy Synthes Products, Inc.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providing illumination in an endoscopic imaging environment
WO2019193934A1 (ja) 2018-04-05 2019-10-1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光源装置
KR102123115B1 (ko) * 2018-07-11 2020-06-15 한국광기술원 고출력 광 조사장치 및 방법
JP7239360B2 (ja) * 2019-03-19 2023-03-14 ソニー・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医療用観察システム、照明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7220363B2 (ja) 2019-03-28 2023-02-1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波長変換部材、光源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118536A1 (ja) * 2010-03-25 2011-09-2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および光源装置
US20120300178A1 (en) * 2011-05-25 2012-11-29 Panasonic Corporation Lighting Device and Projection-Type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Lighting Device
WO2014109333A1 (ja) * 2013-01-10 2014-07-17 ゼロラボ株式会社 波長変換デバイス、照明光学系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38502A1 (ja) * 2004-10-01 2006-04-13 Nichia Corporation 発光装置
JP5608500B2 (ja) * 2010-09-28 2014-10-1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
JP5716401B2 (ja) * 2011-01-05 2015-05-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5842167B2 (ja) * 2011-02-28 2016-01-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び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5842162B2 (ja) * 2011-03-23 2016-01-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JP5914878B2 (ja) * 2011-04-20 2016-05-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DE102013208549A1 (de) * 2013-05-08 2014-11-13 Osram Gmbh Leuchtstoffrad und Beleuchtungsvorrichtung mit diesem Leuchtstoffrad und einer Pumplichtquelle
WO2014196079A1 (ja) * 2013-06-07 2014-12-11 Necディスプレイ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投写型表示装置
DE102013215054A1 (de) * 2013-07-31 2015-02-05 Osram Gmbh Beleuchtungsvorrichtung mit Leuchtstoffrad und Anregungsstrahlungsquelle
JP2015092224A (ja) * 2013-10-03 2015-05-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およ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JP6141220B2 (ja) * 2014-03-11 2017-06-0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光源装置及び内視鏡システム
JP6384146B2 (ja) * 2014-06-25 2018-09-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波長変換素子、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DE102014220101A1 (de) * 2014-10-02 2016-04-07 Osram Gmbh Behandeln von Licht mittels einer optischen Einrichtung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118536A1 (ja) * 2010-03-25 2011-09-2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および光源装置
US20120300178A1 (en) * 2011-05-25 2012-11-29 Panasonic Corporation Lighting Device and Projection-Type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Lighting Device
WO2014109333A1 (ja) * 2013-01-10 2014-07-17 ゼロラボ株式会社 波長変換デバイス、照明光学系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37086A (zh) * 2018-07-19 2020-01-31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波长转换模块、波长转换模块的形成方法以及投影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60858A (ja) 2017-03-30
WO2016059910A1 (ja) 2016-04-21
JP6300890B2 (ja) 2018-03-28
JPWO2016059910A1 (ja) 2017-04-27
JP6059406B2 (ja) 2017-01-11
EP3184879A4 (en) 2018-05-02
US20170188803A1 (en) 2017-07-06
CN107076374B (zh) 2020-02-28
EP3184879A1 (en) 2017-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76374A (zh) 光源装置
CN103619234B (zh) 光源装置
JP4782571B2 (ja) 視野方向が可変とされた視界器具のための照明システム
US9175831B2 (en) Illumination aperture diaphragm
CN103869590B (zh) 用于光束投影仪的照明光学系统
JP5429543B2 (ja) 光源ユニット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JP5198694B2 (ja) 光源装置
WO2011007435A1 (ja) 開口絞り
JP2003260025A5 (zh)
CN1677226A (zh) 照明装置及投射式影像显示装置
CN1708266A (zh) 用于眼组织中光反应化合物的激发的系统和方法
CN103220962B (zh) 光源装置
JP6588457B2 (ja) デュアルモード照明器具
CN101052341A (zh) 用于内窥镜的光度头
JP2007021084A (ja) 内視鏡
CN101155545A (zh) 内窥镜装置
JP2009045358A (ja) 撮像装置
JP6009792B2 (ja) 光源装置
CN102551639A (zh) 电子内窥镜及电子内窥镜系统以及激发光照射方法
TW201329607A (zh) 影像擷取器用短距光源裝置及具該裝置的影像擷取器
JP2014023630A (ja) 光源ユニット及び電子内視鏡装置
CN103027655A (zh) 内窥镜用照明光学系统及照明装置
US20240160007A1 (en) Light source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JP2006122251A (ja) Ledファイバ光源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内視鏡装置
CN216754405U (zh) 具备荧光成像功能的新型内窥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