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55545A - 内窥镜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55545A
CN101155545A CNA2006800113963A CN200680011396A CN101155545A CN 101155545 A CN101155545 A CN 101155545A CN A2006800113963 A CNA2006800113963 A CN A2006800113963A CN 200680011396 A CN200680011396 A CN 200680011396A CN 101155545 A CN101155545 A CN 1011555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ser
light source
fluorophor
endoscope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1139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55545B (zh
Inventor
伊藤满祐
大西顺一
高桥进
山田雄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11098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6288535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11878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71392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1187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70957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12092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6296636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6/307468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6109733A1/ja
Publication of CN1011555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555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555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555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ndosco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窥镜装置,该内窥镜装置(1)具有:插入被摄体的细长的插入部(7);发出激光的光源部(3);向光源部(3)提供电力的电源单元(8);配设有电源单元(8)的壳体部(10);连接壳体部(10)和插入部(7)的中间部(11);光导(5),其设于插入部(7)中,对从光源部(3)射出的激光进行引导;以及荧光体(6),其设于插入部(7)的前端,该荧光体(6)被通过光导(5)引导的激光激励,从而射出照明光。

Description

内窥镜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用或工业用的内窥镜装置。
本申请要求2005年4月7日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05-110984号、2005年4月19日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05-120929号、2005年4月15日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05-118789号、2005年4月15日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05-118788号、和2005年4月7日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05-110983号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一般,工业用或医疗用的内窥镜装置500如图37所示,具有:插入被摄体501内部的管状的插入部502;配设有光源灯503的壳体部504;和连接插入部502与壳体部504的中间部505。
在插入部502和中间部505中配设有作为光纤束的光导506,该光导506引导从光源灯503射出的光,并从插入部的前端向被摄体501照射光。在插入部502的前端作为被摄体501的摄像单元配设有例如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507。
壳体部504还具有:向光源灯503提供电力的电源单元504A;图像处理单元504C,其将CCD507所摄像得到的摄像信号转换为影像信号,并传送给与壳体部504分体配设的监视器504B;以及调整光源灯503的发光定时的亮灯控制单元504D。
作为这种内窥镜装置的光源灯的代表,例如已经知道有氙气灯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光源灯也有时设在与处理图像的视频处理器用壳体不同的其他壳体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这种内窥镜装置的情况下,壳体部和中间部分别通过光连接器和进行电信号的交换和电力供给的电连接器连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2133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6-327627号公报
上述内窥镜装置由于光源灯503全方位地辐射照明光,所以一般为了将照明光聚集在直径小于光源灯503的光导506的入射端面上,需要反射器508。另外,由于灯自身原本就比较大,再加上反射器508也比较大,因此导致配设有光源灯503的壳体部504变大。
并且,通过反射器508反射的照明光以各种角度入射到光导506的入射端面,所以在导光时在光导506内产生未完全反射的光,从而产生损失。因此,光导506的导光效率较低,为了提高光源灯的亮度,需要提高供给电力以增加光源灯503的光量。其结果为,导致电源的大型化以及收纳它的壳体部504的大型化。
另外,专利文献2记载的内窥镜装置需要光连接器和电连接器双方,所以连接器部变得大型化,并且装置结构变得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使壳体部和插入部小型化、并且能够简化装置结构的内窥镜装置。
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具有:插入被摄体的细长的插入部;发出激光的光源部;向所述光源部提供电力的电源部;配设有所述电源部的壳体部;连接所述壳体部和所述插入部的中间部;光导,其设于所述插入部中,对从所述光源部射出的激光进行引导;和荧光体,其设于所述插入部的前端,该荧光体被通过所述光导引导的激光激励,从而射出照明光。
根据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由于具有发出激光的光源部、和被激光激励的荧光体,所以能够向被摄体射出与以往的灯光源相同的白色光。另外,由于激光具有指向性,所以不需要反射器等聚光部件,其结果为可以使光源部小型化。
在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中,所述光源部也可以配设在所述中间部上。
根据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由于光源部配设在中间部上,所以不需要在壳体部和中间部之间配置光连接器等对光进行中继的部件,可以简化结构。
另外,由于激光具有指向性,所以与以往的光源不同,在光导内未完全反射的光减少。即,可以降低将激光引导到荧光体的过程中的光的损失。
在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中,也可以在所述中间部的前端侧配置与所述插入部连接的前端侧连接部,所述光源部配设在所述前端侧连接部上或其附近。
根据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光源部配设在中间部的最接近插入部的位置,所以能够使从光源部到插入部前端的光导等的长度为最小。因此,可以将光在光导中的损失抑制到最小限度,可以降低将激光引导到荧光体的过程中的光的损失。
在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中,也可以在所述中间部的基端侧配置与所述壳体部连接的基端侧连接部,所述光源部配置在所述基端侧连接部上或其附近。
根据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可以使中间部的比基端侧连接部靠前端侧的部分为与插入部相同的小直径,可以正好实现整个装置的小型化。
在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中,也可以在所述壳体部上配置有可装卸地与所述中间部的所述基端侧连接部连接的壳体侧连接部。
根据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能够连接中间部的基端侧连接部和壳体部的壳体侧连接部,以连接中间部和壳体部,或解除中间部的基端侧连接部和壳体部的壳体侧连接部的连接,以将中间部从壳体部上卸下。此外,由于光源部配设在基端侧连接部上或其附近,所以在将中间部从壳体部卸下的状态下,不能向光源部提供电力。其结果为从光源部射出的激光不会直接照射到壳体部之外的物体上。
在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中,也可以为:所述光源部设有多个,这些多个光源部沿着所述中间部的轴线方向配设。
根据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由于光源部设有多个,所以能够向荧光体照射能量大的激光,可以容易地激励荧光体。此外,由于多个光源部沿着中间部的轴线方向配设,所以不需要将中间部的外径增大至必要程度以上。
在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中,所述光源部可以具有激光二极管。
根据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由于光源部具有激光二极管,所以能够将通过在元件内产生的电荷的再耦合形成的发光直接用作激光,可以获得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因此,能够通过较小的冷却机构和电源来应对。
根据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可以使壳体部和插入部小型化,并且能够简化装置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概要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概要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概要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概要结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光路切换单元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包含的光路切换单元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概要结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第五实施方式中包含的光分割单元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概要结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第七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第八实施方式的概要结构图。
图12是表示向被检对象照射了从图11所示的荧光体辐射出的光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第九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概要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第十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概要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概要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第十二实施方式的概要结构图。
图17是表示向图16中的光导入芯片导入激光,并从整个荧光体辐射出光的状态的概要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第十三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概要结构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第十四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概要结构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第十五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概要结构图。
图21是表示图20中的插入部的前端面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22是表示图20中的插入部的前端部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23是表示图20中的光导的变形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24是表示图20中的光导的其他变形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第十六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概要结构图。
图26是表示向图25中的光导入芯片导入激光,并从整个荧光体辐射出光的状态的概要图。
图27是表示图25中的光导入芯片的变形例的正视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第十七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概要结构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活体处置系统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概要结构图。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活体处置系统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功能方框图。
图31是表示本发明的活体处置系统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功能方框图。
图32是表示本发明的活体处置系统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功能方框图。
图33是表示本发明的活体处置系统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功能方框图。
图34是表示本发明的活体处置系统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功能方框图。
图35是表示本发明的活体处置系统的第七实施方式的功能方框图。
图36是表示本发明的活体处置系统的第八实施方式的功能方框图。
图37是表示现有的内窥镜装置的概要图。
标号说明
1、25、35:内窥镜装置;3、38A、38B、38C:光源部;5、40A、40B、40C:光导;6、41:荧光体;7、32、37:插入部;8:电源单元(电源部);10、27:壳体部;11、26、36:中间部;15:前端侧连接部;16:激光二极管;28:基端侧连接部;30:壳体侧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说明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1是观察被摄体2的内窥镜装置,其具有:发出激光的光源部3;插入被摄体2的细长的插入部7;向光源部3提供电力的电源单元(电源部)8;配设有电源单元8的壳体部10;以及连接壳体部10和插入部7的中间部11。插入部7具有:引导从光源部3射出的激光的光导5;以及荧光体6,其将通过光导5引导的激光作为激励光受光,并向被摄体2照射白色光。荧光体6配设成比光导5靠近插入部7的前端侧。
插入部7具有挠性,其前端侧可以弯曲。并且,在插入部7的前端作为被摄体2的摄像单元配设有例如CCD 12。该CCD 12通过在插入部7和中间部11内贯穿设置的摄像信号传送用电缆13,与壳体部10内的后述的图像处理单元18连接。
荧光体6在插入部7中配设在CCD 12附近的前端。
在中间部11的前端侧配设有与插入部7连接的前端侧连接部15。前端侧连接部15具有用于弯曲操作插入部7的弯曲操作部15A。光源部3配设在弯曲操作部15A中,其具有激光二极管16。激光二极管16通过配设于中间部11内的未图示的冷却部被冷却。
壳体部10除电源单元8外,还具有图像处理单元18、和调整光源部3的激光的发光定时的亮灯控制单元20。图像处理单元18处理CCD 12所摄像得到的摄像信号,转换为例如NTSC(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sCommittee:全国电视系统委员会制式)信号等的影像信号,并传送给与壳体部10分体配设的监视器17。电源单元8、图像处理单元18和亮灯控制单元20通过电缆21电连接。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1的作用及效果。
首先,将插入部7插入到被摄体2内。然后,操作监视器17和电源单元8的未图示的开关使可以进行监视器的显示,并且起动亮灯控制单元20。由此,光源部3的激光二极管16驱动,射出预定波长的激光。
从光源部3射出的激光由于具有指向性,所以能够以在光导5内的反射少的状态被引导到光导5的前端,从而照射荧光体6。
当激光照射到荧光体6上时,荧光体6被激励并发出适合观察的白色光,白色光照射向被摄体2。在照射激光的期间,光源部3通过未图示的冷却部被冷却。
照向被摄体2的白色光的反射光在CCD12上成像后,被转换为电信号,通过摄像信号传送用电缆13传送给图像处理单元18。接着,传送给图像处理单元18的电信号被转换为影像信号,从而,被摄体2的像显示在监视器17上。
根据该内窥镜装置1,由于具有发出激光的光源部3、和被激光激励的荧光体6,所以能够向被摄体2射出与现有的灯光源相同的白色光。另外,激光由于具有指向性,所以可以从光源部去除反射器等聚光部件,可以使光源部3小型化。
并且,由于光源部3具有激光二极管16,所以能够将通过在元件内产生的电荷的再耦合形成的发光直接用作激光,可以获得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因此,可以利用小型的冷却机构和电源来应对。
该结果为,可以实现壳体部10和插入部7的小型化,并且可以抑制中间部11的大型化。
另外,由于光源部3配设于中间部11,所以不需要在壳体部10和中间部11之间配置光连接器等对光进行中继的部件,可以简化结构。
并且,由于是直线行进性良好的激光,所以与现有的光源不同,能够减少在光导5内的反射,能够以光损失少的状态将光引导到荧光体6上。
特别是光源部3由于配设在中间部11的最接近插入部7的前端侧连接部15的弯曲操作部15A中,所以能够使从光源部3到插入部7前端的光导5的长度为最小。因此,可以将在光导5中的光损失抑制到最小限度,可以获得高效率的照明光。
关于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参照图2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以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25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中间部26的基端侧配设有与壳体部27连接的基端侧连接部28,光源部3配置在基端侧连接部28中。
在壳体部27上配设有可装卸地与中间部26的基端侧连接部28连接的壳体侧连接部30。基端侧连接部28和壳体侧连接部30具有对电信号进行中继的连接器结构,通过其接合/解除可以装卸两者。
在中间部26中设有从插入部32侧延伸的光导31。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25的作用及效果。
首先,将中间部26的基端侧连接部28和壳体部27的壳体侧连接部30进行连接器接合。由此,配设于基端侧连接部28中的光源部3与壳体部27的亮灯控制单元20电连接。
然后,通过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操作,进行被摄体2的观察。
在观察结束后,解除中间部26的基端侧连接部28与壳体部27的壳体侧连接部30的连接,将中间部26和壳体部27分离。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25,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可以使壳体部27和中间部26以及插入部32分别小型化。
特别是由于光源部3配设在基端侧连接部28中,所以能够使中间部26的比基端侧连接部28靠前端侧的部分与插入部32为同样小的直径,能够更好地实现整个装置的小型化。
并且,在中间部26从壳体部27分离的状态下,即使壳体部27的电源单元8进行驱动,也无法向光源部3提供电力,所以从光源部3射出的激光不会直接照射到壳体部27之外的物体上。
关于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参照图3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以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35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三个光源部38A、38B、38C在中间部36的中心轴线C方向、即中间部36的长度方向上分别间隔地配设。
在中间部36和插入部37中,从各个光源部38A、38B、38C朝向插入部37的前端并列设有三根光导40A、40B、40C。荧光体41配置成与所有光导40A、40B、40C的前端对置。另外,光源部和光导不限于三个。
各个光源部38A、38B、38C由配设于壳体部42内的亮灯控制单元43控制进行亮灯。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35,由于设有三个光源部38A、38B、38C,所以能够向荧光体41照射能量大的激光,可以容易地激励荧光体41。此外,光源部38A、38B、38C在中间部36的长度方向上分别间隔地设置,所以能够不过大地形成中间部的外径。
另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中心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荧光体41发出白色光,但荧光体41的发光颜色不限于白色,也可以根据检查目的而变更。
并且,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在观察时使光源部38A、38B、38C同时亮灯,但也可以通过亮灯控制单元使它们个别地亮灯。该情况下,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光量的调整。
关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参照图4~图6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101如图4所示,具有观察被检体的内窥镜102、和向被检体照射光的光源单元103。在内窥镜102上连接有图像处理单元(省略图示),该图像处理单元对通过内窥镜102获取的图像进行电处理并显示在显示器上。
内窥镜102具有:插入被检体的任意部位(例如管腔部)的插入部105;分别向前后左右弯曲操作插入部105的前端的操作部106;以及与光源单元103和图像处理单元光学连接或电连接的连接部107。在内窥镜102中以从连接部107到达插入部105的前端的方式装配有光纤109、110。并且,在光纤109的对应插入部105前端的部位配置有荧光体111,该荧光体111被通过光纤109的光激励,从而发出荧光。
光源单元103具有:发出特定波长光的、例如由激光二极管构成的激光光源112;将从激光光源112发出的光分别连接到所述内窥镜的光纤109、110的光纤113、114;以及以将从激光光源112发出的光引导到所述光纤113、114中的某一方的方式有选择地切换光路的光路切换单元115。
光源单元侧的光纤109和内窥镜侧的光纤113相互连接,从而构成第一光路116。并且,光源单元侧的光纤110和内窥镜侧的光纤114相互连接,从而构成第二光路117。
在光纤114上设有改变在光纤114中通过的光的波长的波长变换单元118。波长变换单元118利用光在物质中接受的非线性效应来改变激光的波长,例如通过利用二阶非线性效应,来获得二倍高次谐波和三倍高次谐波。并且,相反地,通过利用二次非线性效应中的差频产生,来获得波长比初期长的光。
并且,光路切换单元115利用脚踏开关119通过控制单元120进行切换操作。作为光路切换单元115的一例,例如可以考虑按照图5所示,通过旋转操作反射镜121,来将从激光光源发出的光分别引导到光纤113的基端侧或光纤114的基端侧。并且,作为光路切换单元115的其他一例,例如可以考虑按照图6所示,通过旋转操作棱镜122,来将从激光光源112发出的光分别引导到光纤113的基端侧或光纤114的基端侧。另外,反射镜121和棱镜122的旋转操作可以利用根据来自控制单元120的信号进行旋转的电动机或气缸等。
下面,说明上述结构的内窥镜装置的作用。
内窥镜装置的使用方法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普通观察用,另一种是特殊观察用或光治疗用。
在普通观察的情况下,首先对未图示的开关进行接通操作,使激光光源112发光。然后,操作脚踏开关119,利用光路切换单元115将从激光光源112发出的光引导到光纤113。被引导到光纤113的激光又被引导到内窥镜内的光纤109,并从此处照射向内窥镜插入部前端的荧光体111。通过激光的照射,荧光体111被激励,从该荧光体111发出预定颜色例如白色的光。由此能够进行普通观察。
另一方面,在特殊观察或光治疗的情况下,利用脚踏开关119切换光路切换单元115,将从激光光源112发出的光引导到光纤114。被引导到光纤114的激光通过波长变换单元118被变换成具有适当波长的光。该变换后的光通过光纤110从内窥镜插入部105的前端直接照射向被检体。
这样在特殊观察或光照射治疗的情况下,不是将从激光光源112发出的光直接照射向被检体,而是通过波长变换单元118改变波长后照射向被检体,所以在观察来自活体的自身荧光或观察来自注入到活体中的药物的荧光的特殊观察或光照射治疗中,能够向被检体照射最佳波长的光。
因此,在该内窥镜装置101中,尽管只具有一个激光光源112,但可以将来自激光光源112的光作为普通观察用来利用,并且也可以作为特殊观察用或治疗光用来利用。因此,可以减少光源的相关器件数量,可以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关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参照图7和图8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以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第五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130中,光路切换单元115的结构与第四实施方式不同。即,在内窥镜装置130的光路切换单元115中,不是直接切换从激光光源112发出的光的光路,而是通过光分割单元131预先将从激光光源112发出的光分别划分向普通观察用和特殊观察用或治疗用的光路,在这些光路中分别设置光闸单元132,利用这些光闸单元132遮挡不需要一方的光路的光。
作为光分割单元131,例如可以考虑按照图8所示构成,在从激光光源112发出的光路中以向左侧45度的倾斜角配置有半反镜133,在该半反镜133的后方以向右侧45度的倾斜角配置有反射镜134,光纤113、114的端部分别与这些反射镜133、134对置地配置。
作为光闸单元132,例如可以考虑在光纤113、114的光路中可以插拔地配置有不透明部件的所谓机械光闸,或在所述光路中配置有液晶的光闸。这些光闸单元132由脚踏开关119通过控制单元120被操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130,与前述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1相同,能够将来自仅有的一个激光光源112的光作为普通观察用来利用、并且能够作为特殊观察用或治疗光用来利用。
并且,作为光闸单元132例如使用利用了液晶的光闸,由此,可以从光路切换单元115中去除具有可动部分的机械机构,所以可以将机械故障的产生防止于未然,可以实现半永久性的光路切换单元。并且,通过使插入光纤113、114中的各个光闸单元132都接通,可以同时向被检体照射普通观察光和特殊观察光或治疗光。
关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参照图9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以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第六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140中,与第四实施方式不同,波长变换单元118相对于在普通观察侧的第一光路116可以插拔地配置在第一光路116中。另外,波长变换单元118的插拔操作例如可以对操作光路切换单元的脚踏开关119增加功能,通过控制单元120来进行。
在内窥镜装置140中,在通过光路切换单元115将来自激光光源112的光引导到第二光路117中时,从激光光源112发出的光直接照射向被检体。因此,需要预先选择成使激光光源112发出适合于特殊观察或光治疗的波长的光。
另一方面,在通过光路切换单元115将来自激光光源112的光引导到第一光路116中时,从激光光源112发出的光通过波长变换单元118,从而被变换为具有最适合激励荧光体111的波长的光,并以进行了该转换后的状态照射向荧光体111。
此外,在通过光路切换单元115将来自激光光源112的光引导到第一光路116中时,还可以通过插拔操作波长变换单元118,来有选择地向荧光体111照射两种激光。即,在将波长变换单元118插入在第一光路116中时,能够将从激光光源112发出的光以通过波长变换单元118进行了波长变换的形式照射向荧光体111,另一方面,在将波长变换单元118从第一光路116中拔出时,能够将从激光光源112发出的光不改变波长地、以原来的形式直接照射向荧光体111。
此时,由于从荧光体111发出与照射的激励光的波长对应的光,因此,其结果为可从荧光体111发出例如以下两种光,即,发出重视颜色再现的白色光,或发出虽然颜色再现略差、但重视明亮度的白色光。
因此,例如如果以从荧光体111发出白色光和红外光的方式选择荧光体111或激光光源112,则从第一光路116与紫外光(从激光光源112发出的光)配合,作为特殊观察可以进行紫外区域和红外区域这两种观察。
另外,在该第六实施方式中,作为光路切换单元115采用了直接切换光路的类型的切换换元,但当然不限于此,也可以如第五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那样,使用由光分割单元131和光闸单元132构成的切换单元。
关于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参照图10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以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第七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150中,与第四实施方式不同,使在第二光路中通过的光扩散的扩散部件151配置在第二光路117的内窥镜插入部105的前端,并且相对于第二光路117可以插拔。
从激光光源112发出的光由于指向性高,所以最适合作为治疗光,但是不适合作为需要向大范围进行照射的特殊观察光。
在该内窥镜装置150中,由于将扩散部件151可以插拔地配置在第二光路117中,所以例如在将该内窥镜装置用于治疗用时,将扩散部件151从第二光路117中退出,将从激光光源112发出的光原样地直接照射向患部。并且,在用作特殊观察用时,将扩散部件151插入到第二光路117中,使从激光光源112发出的光以扩散状态照射向前方。
这样,可以分别任意改变从激光光源112发出的光的指向性,以使其适合于治疗用或者适合于特殊观察用。
并且,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中心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使用脚踏开关119,以对光路切换单元115进行切换操作、和对波长变换单元118进行插拔操作,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按照图4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利用设于内窥镜的操作部的开关115或设于光源单元的前面板(省略图示)的开关。
在现有的内窥镜装置(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第3194660号公报)中,根据用途区分使用多个光源,所以必须预先准备多个光源,存在器件数量增加的问题。并且,必须在一台装置上组装多个光源,存在装置整体大型化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具有:发出特定波长光的激光光源;将从所述激光光源发出的光引导到内窥镜插入部的前端的第一光路和第二光路;光路切换单元,其以将从所述激光光源发出的光引导到所述第一光路或第二光路中的任一方的方式有选择地切换光路;以及荧光体,其配置在所述内窥镜插入部的前端,被在所述第一光路中通过的光激励,从而发出荧光。
根据上述的内窥镜装置,从激光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光路切换单元被有选择地引导到第一光路或第二光路中的任一光路上。例如,被引导到第一光路的激光在该第一光路中通过,并照射向配置在内窥镜插入部前端的荧光体,从而激励该荧光体。然后,从被激励的荧光体发出荧光,该荧光例如被作为普通观察用进行利用。另一方面,在光路切换单元被切换,从激光光源发出的光被引导到第二光路时,在第二光路中通过的激光原样地从内窥镜插入部前端照射向前方。该激光是预定波长的光,例如被作为特殊观察光或治疗光进行利用。
在上述内窥镜装置中,可以在所述第一光路或第二光路中的任一方设置使在该一方光路中通过的光的波长变化的波长变换单元。
根据上述内窥镜装置,例如在第一光路中设置了波长变换单元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光路的激光通过波长变换单元被变换为适当波长的光,该变换后的光以原来的波长从内窥镜插入部前端进行照射。可以利用波长变换单元将这样从内窥镜插入部前端照射的光变换为作为特殊观察光最佳的波长的光、或适合作为治疗光的波长的光。
并且,在第二光路中设置了波长变换单元的情况下,可以将从激光光源发出的光变换为适合于激励荧光体的波长的光。
在上述的内窥镜装置中,所述波长变换单元也可以可插拔地配置在所述一方光路中。
根据上述的内窥镜装置,作为特殊观察光或治疗光,可以任意选择是直接利用从激光光源发出的光,或者是利用通过波长变换单元变换为适当波长的光。
在上述内窥镜装置中,所述光路切换单元也可以具有:光分割单元,其将从激光光源发出的光分别分割为所述第一、第二光路;和光闸单元,它们分别配置在所述第一、第二光路中,遮挡在所述第一、第二光路中通过的光。
根据上述内窥镜装置,当然可以将从激光光源发出的光引导到第一、第二光路中,通过打开介于第一、第二光路中的光闸单元,可以同时从内窥镜前端照射通过第一、第二光路的光。
在上述内窥镜装置中,也可以在所述内窥镜插入部的前端可以插拔地配置使在所述第二光路中通过的光扩散的扩散部件。
一般由于从激光光源发出的光指向性高,所以最适合于治疗用,但作为特殊观察用,只能照射某个限定范围,所以并不适合。
根据上述内窥镜装置,由于可以插拔地配置有扩散部件,所以例如在将该内窥镜装置用作治疗用时,使扩散部件从第二光路退出,使从激光光源发出的光直接照射向患部。并且,在用作特殊观察用时,将扩散部件插入到第二光路中,使从激光光源发出的光以扩散状态照射向前方。这样,可以分别任意地改变从激光光源发出的光的指向性,以使其适合于治疗用或适合于特殊观察用。
根据上述内窥镜装置,尽管只具有一个激光光源,但可以将来自该激光光源的光作为普通观察用进行利用,并且也能够作为特殊观察用或治疗光用进行利用,因此可以减少光源的相关器件数量,可以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关于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第八实施方式,参照图11和图12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201如图11所示,具有:管状的插入部(内窥镜插入部)202;用于显示被检对象的观察图像的显示装置203;以及用于对被检对象进行照明的光源装置204。
插入部202的基端部可以装卸地安装在光源装置204上。并且,在插入部202的长度方向的中途位置安装有传送摄像信号用的电缆部214的一端,其另一端安装在显示装置203上。
并且,在插入部202的前端部设有作为摄像单元的CCD 212。在该CCD 212的前方,在插入部202的前端面202a上设有物镜211,该物镜212取入来自被检对象的反射光,并使其成像在CCD 212上。
另外,上述摄像单元不限于CCD 212,例如也可以是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Transistor: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或传像光纤(image guide fiber)等。
另外,在物镜211的附近设有荧光体209,荧光体209通过照射激光而被激励,并辐射出其他波长的白色光。并且,在前端面202a中的与荧光体209对置的位置,设有利用凸透镜构成的照明用透镜(光学元件)8。
并且,上述显示装置203具有CCU(Camera Control Unit:摄像控制单元)216,该CCU 216通过电缆217与CCD 212电连接。并且,CCU216通过电缆217与映出观察图像的监视器219电连接。此外,CCU 216把从CCD 212输入的摄像信号转换为例如NTSC信号等影像信号,并通过未图示的图像处理电路提供给监视器219。
并且,上述光源装置204具有射出激光的激光光源220。作为该激光光源220的光源,例如使用激光二极管。另外,在从激光光源220射出的激光的光路上,设有用于对激光进行聚光的聚光光学系统222。在激光光源220和荧光体209之间设有用于引导激光的光导224。
根据这种结构,在驱动激光光源220使其射出激光时,该激光因透过聚光光学系统222而被聚光,并在光导224内被引导,从而照射向荧光体209。
并且,在激光光源220中设有作为冷却单元的珀尔帖元件225。该珀尔帖元件225在温度控制部227的通电控制下,利用珀尔帖效应进行放热。另外,激光光源220与光源控制部229连接,在接通未图示的驱动开关时,通过该光源控制部229使激光光源220通电,从而驱动激光光源220。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在光导224的前方(激光的行进方向)设有由透明部件构成的圆板状的光接收基板231。另外,在来自光导224的激光的光路上,在光接收基板231的前表面被涂覆了荧光材料。该荧光材料成为上述的荧光体209。荧光材料整体上被涂覆成矩形形状,所以荧光体209在光接收基板231上构成为矩形形状。
下面,说明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201的作用。
首先,将图11所示的显示装置203和光源装置204接通电源。于是,光源控制部229对激光光源220通电,并驱动激光光源220。由此,从激光光源220射出激光,该激光透过聚光光学系统222。这时,所透过的激光会聚,并在光导224内行进。该激光由光导224引导照射向荧光体209。由此,荧光体209被激励,从而从整个荧光体209辐射出白色光。
如图12所示,该白色光因透过照明用透镜208而会聚,然后从前端面202a射出。然后,该白色光照射向被检对象并到达被检对象。此时,由于荧光体209为矩形形状,并从整个荧光体209辐射出光,所以该白色光的到达区域整体上为矩形形状。该矩形形状的到达区域成为照明区域K。
另外,在照明区域K内的照明下,来自被检对象的反射光透过物镜211,从而成像在CCD212上。此时成像的光通过CCD212被转换为电信号,该电信号作为摄像信号输入到CCU216中。该摄像信号通过CCU216被转换为影像信号,并通过图像处理电路提供给监视器219。由此,观察图像映出在监视器219上。这样,通过物镜211取入来自被检对象的反射光的区域成为观察区域,该观察区域整体上为矩形形状。
然后,一面观看映出在监视器219上的所期望部位的观察图像,一面观察被检体内部。由此,检查结束,根据检查结果进行预定的处置。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201,可以使照明区域K整体上形成为矩形形状,可以使照明区域K和观察区域双方一致为矩形形状。因此,可以在观察区域内高效地进行光量充足的照明,可以进行正确的观察。
并且,由于能够使照明区域K和观察区域一致,所以能够防止无助于照明的光束的产生。因此,可以减少从观察视野外向观察系统的光斑,另外照明所不需要的光被插入部202的侧壁吸收,可以防止插入部202发热。
并且,作为照明用透镜208,由于设置了凸透镜,所以能够进行更加均匀的照明。
另外,如果是以往,由于在照明区域K映出光纤带的网眼结构,所以需要设置散焦用的光学系统,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利用从由数μm到数十μm程度的极小颗粒构成的荧光体209发出的光,所以能够防止映出网眼结构等,因此不必设置散焦用的光学系统,即可进行均匀清晰的照明。
关于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第九实施方式,参照图13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以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图13所示具有由透明部件构成的四棱锥形状的光接收部件232,作为相当于上述光接收基板231的部件。光接收部件232设置在插入部202内,并且其顶点与光导224的前端对置,其底面与照明用透镜208对置。并且,在光接收部件232的矩形形状的底面,在整个区域涂覆了荧光材料,由此形成矩形形状的荧光体209。
根据这种结构,在从光导224射出激光时,该激光被导入光接收部件232内并照射向荧光体209。此时,在所导入的激光的一部分中,有朝向光接收部件232的侧斜面232a侧的激光,但朝向该侧斜面232a侧的激光在侧斜面232a的内表面上反射,并到达设于整个底面区域的荧光体209。
因此,不仅可以发挥与上述第八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而且可以向荧光体209照射更多从光导224射出的激光,所以能够提高照明效率。
另外,在上述第八和第九实施方式中,涂覆荧光材料来形成荧光体209,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预先混入荧光材料来成形混入有该荧光材料的部件。
并且,设置了一个荧光体209和一个激光光源220,但不限于此,它们的设置数量也可以适当变更。
另外,荧光体209辐射白色光,但不限于此,该颜色可以适当变更。并且,也可以通过辐射出红色光、绿色光和蓝色光,来通过RGB照明获得观察图像。
关于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第十实施方式,参照图14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以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通过在被检对象上映出预定形状的测定图案,并观察该测定图案的清晰度(焦点位置等),能够测定到测定对象的距离和测定对象的形状、大小、表面的凹凸等。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光接收基板231上呈十字状地涂覆有荧光材料,使荧光体209形成为十字形状。并且,在光接收基板231和光导224之间设有凹透镜234。另外,照明用透镜208、凹透镜234、光导224和在上述第八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激光光源220等构成映出单元。
根据这种结构,从光导224射出的激光由于透过凹透镜234而扩散,然后照射向荧光体209。由此,荧光体209发出光,该光与上述第八实施方式的作用相同,照射向被检对象,并达到被检对象。此时,荧光体209为十字形状,由于从整个荧光体209辐射出光,所以该光的到达区域整体上为十字形状。此时的到达区域为十字测定图案P。
该十字测定图案P根据到测定对象的距离,其清晰度不同。因此,通过观察其清晰度,可以进行到测定对象的距离的测定等。并且,根据投影在测定对象上的图案形状,可以进行测定对象的形状、大小、表面凹凸等的测定。
因此,能够将由数μm到数十μm程度的极小颗粒构成的荧光体209的形状作为十字测定图案P映出,所以不会映出以往那样的网眼结构,可以获得均匀清晰的十字测定图案P。并且,与以往那样形成切槽相比,可以容易地形成荧光体209的各种形状。另外,由于荧光体209自身发光,所以能够映出亮度高、明亮的照明系统的十字测定图案P。并且,除十字线之外,使荧光体209作为发光为白色的荧光材料发出与十字线不同的颜色光,由此,可以将该白色光用作整体照明。因此,可以兼用作整体照明和十字测定图案P,可以进行高效迅速的测定。
关于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第十一实施方式,参照图15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以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具有多个光接收基板231a、231b、231c,这些光接收基板231a、231b、231c在照明用透镜208和凹透镜234的光轴L上隔开预定间隔地设置。并且,在光接收基板231a、231b、231c上分别以形状不同的方式涂覆有荧光材料,按照光接收基板231a、231b、231c的顺序,荧光体209a、209b、209c形成为圆框形状、十字形状、星型形状。并且,在向这些荧光体209a、209b、209c照射激光时,辐射出白色光、红色光、绿色光那样彼此不同的颜色的光。
根据这种结构,来自光导224的激光被照射向荧光体209c,激光的一部分透过光接收基板231c的透明部分照射向荧光体209b。另外激光的一部分透过光接收基板231b的透明部分照射向荧光体209a。因此,荧光体209a、209b、209c分别发出白色光、红色光、绿色光。因此,基于和上述说明相同的作用,在被检对象上映出多个形状和颜色彼此不同的测定图案。即,通过荧光体209a映出白色的圆框测定图案Pa,通过荧光体209b映出红色的十字测定图案Pb,通过荧光体209c映出绿色的星型测定图案Pc。
此时,荧光体209a、209b、209c在所述光轴L上设有多个,所以根据荧光体209a、209b、209c的设置位置,从这些荧光体209a、209b、209c到被检对象的距离不同,各个测定图案Pa、Pb、Pc的清晰度对应这些距离而不同。因此,通过观察各个测定图案Pa、Pb、Pc的清晰度,可以容易且迅速地测定距被检对象的距离和形状、大小、表面凹凸等。
并且,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荧光体209a、209b、209c的形状形成为圆框形状、十字形状、星型形状,但不限于此,其形状可以适当变更。
并且,使荧光体209a、209b、209c辐射出的光为白色光、红色光、绿色光,但不限于此,其颜色可以适当变更。并且,也可以不改变颜色而形成为单一颜色。
并且,在上述第八至第十一实施方式中,使内窥镜装置构成为直视用,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插入部202的侧面设置物镜211和各个荧光体209,来构成为侧视用。
在现有的内窥镜装置(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5-013359号公报)中,摄像元件的观察区域整体上为矩形形状,与此相对,来自光源灯的光到达被检对象的到达区域即照明区域整体上为圆形形状,所以存在许多照明光偏离观察区域的问题。因此,不能有效地照亮被检对象,导致照明效率降低。
因此,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具有:插入被检体的内窥镜插入部;设于所述内窥镜插入部的非圆形的荧光体;和用于向所述荧光体照射激光的激光光源,向所述被检体的被检对象照射将从所述激光光源射出的激光作为激励光的、由所述荧光体发出的其他波长的光。
根据上述的内窥镜装置,在驱动激光光源时,把从该激光光源射出的激光作为激励光,荧光体发出其他波长的光。通过向被检对象照射该其他波长的光,被检对象被照明光照射。此时,由于荧光体是非圆形形状,所以来自荧光体的其他波长的光到达所述被检对象时的到达区域整体上也是非圆形形状。
因此,可以使照明区域整体上形成为非圆形形状,可以使照明区域和观察区域一致。
另外,所说“圆形形状”指呈平面状地延伸的圆,不包括框状形状等。
在上述内窥镜装置中,所述荧光体也可以是矩形形状。
根据上述内窥镜装置,荧光体是矩形形状,所以来自荧光体的光的到达区域整体上是矩形形状。
因此,可以使照明区域整体上形成为矩形形状,可以使照明区域和观察区域一致。
上述内窥镜装置也可以具有映出单元,在所述其他波长的光到达所述被检对象时的到达区域中映出所述荧光体的形状作为测定图案。
在上述内窥镜装置中,利用映出单元在到达区域中映出荧光体的形状来作为测定图案。并且,利用该测定图案进行到测定对象的距离和测定对象的形状、大小、表面凹凸等的测定。
在此,在像以往那样利用光源灯映出测定图案时,在来自光源灯的光路上设置分度玻璃(reticle glass),在该分度玻璃上形成预定形状的切槽,由此在测定点上映出与切槽相同形状的图案。
但是,根据这种结构,用于引导来自光源灯的光的光纤带的网眼结构映在上述测定图案上,因此测定变得困难。并且,虽然考虑了设置扩散板以便消除这些网眼结构,但若设置扩散板,则光量损失激增,导致照明效率降低。
根据上述的内窥镜装置,能够将由数μm到数十μm程度的极小颗粒构成的荧光体的形状作为测定图案映出,所以可以获得均匀清晰的测定图案。并且,与形成切槽相比,可以容易地形成各种形状。另外,由于荧光体自身发光,所以能够映出亮度高、明亮的照明系统的测定图案。并且,通过使从荧光体发出的光为例如白色光等可以用于整体照明的光,可以兼用作整体照明和测定图案,可以进行高效迅速的测定。
在上述内窥镜装置中,也可以为:所述映出单元具有使所述其他波长的光成像于所述被检对象上的光学元件,所述荧光体设有多个,这些多个的所述荧光体彼此形状不同地配置在所述光学元件的光轴上。
在上述内窥镜装置中,利用映出单元在到达区域上映出荧光体的形状作为测定图案。并且,利用该测定图案,进行到测定对象的距离和测定对象的形状、大小、表面凹凸等的测定。
在此,在像以往那样利用光源灯映出测定图案时,在来自光源灯的光路上设置分度玻璃,在该分度玻璃上形成预定形状的切槽,由此在测定点上映出与切槽相同形状的图案。
但是,根据这种结构,用于引导来自光源灯的光的光纤带的网眼结构映在上述测定图案上,使得测定变得困难。并且,虽然可考虑设置扩散板以便消除这些网眼结构,但若设置扩散板,光量损耗会激增,导致照明效率降低。
根据上述内窥镜装置,能够将由数μm到数十μm程度的极小颗粒构成的荧光体的形状作为测定图案映出,所以可以获得均匀清晰的测定图案。并且,与形成切槽相比,可以容易地形成各种形状。另外,由于荧光体自身发光,所以能够映出亮度高、明亮的照明系统的测定图案。并且,通过使从荧光体发出的光为例如白色光等可以用于整体照明的光,可以兼用作整体照明和测定图案,可以进行高效迅速的测定。
在上述内窥镜装置中,从形状不同的多个荧光体发出的光分别到达被检对象,从而映出多个形状彼此不同的测定图案。
此时,由于荧光体在光学元件的光轴上设有多个,所以根据荧光体的设置位置,从这些荧光体到被检对象的距离不同,由此测定图案的清晰度对应于这些距离而不同。
因此,通过判别哪个测定图案被清楚地映出来,可以容易且迅速地测定到被检对象的距离和形状、大小、表面凹凸等。
根据上述内窥镜装置,可以使照明区域整体上形成为非圆形形状,可以使照明区域与观察区域一致,所以可以在观察区域内高效地进行光量充足的照明,可以进行正确的观察。
关于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第十二实施方式,参照图16和图17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第八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以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201如图16所示,具有用于引导透过了聚光光学系统222的激光的光导(导光路径)324。光导324设在聚光光学系统222的前方(激光的行进方向)。
并且,如图17所示,插入部202具有由塑料部件构成的光导入芯片(光导入部件)332。光导入芯片332形成为圆筒状。并且,光导入芯片332的外径设定为与插入部202的前端外径相同,光导入芯片332设在插入部202的前端并与插入部202呈同心状。在该光导入芯片332的前端面332a和侧面332b上整面地涂覆有荧光材料,该荧光材料成为荧光体209。因此,荧光体209在插入部202的前端形成于插入部202的整个圆周上,光导入芯片332的前端面332a形成插入部202的前端面202a。荧光体209通过照射激光而被激励,其向360°的所有方向辐射其他波长的白色光。
并且,在光导入芯片332的后端面332c设有导入连接部334,导入连接部334用于将激光导入(取入)光导入芯片332内部,光导324的前端通过该导入连接部334安装在光导入芯片332的后端面332c上。根据这种结构,由光导324引导的激光通过导入连接部334被导入光导入芯片332内部,该被导入的激光照射向荧光体209。
并且,在光导入芯片332的整个外表面上设有涂层,该涂层发挥荧光体209的保护层的作用。
另外,在光导入芯片332的筒孔337中设有CCD 212,在筒孔337的前端面332a侧的开口部337a中设有物镜211。
下面,说明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301的作用。
首先,将图16所示的显示装置203和光源装置204接通电源。于是,光源控制部229将激光光源220通电从而驱动激光光源220。由此,从激光光源220射出激光,该激光透过聚光光学系统222。这时,所透过的激光被聚光,并在光导324内行进。该激光由光导324引导并如后所述地照射向荧光体209。由此,荧光体209被激励,从整个荧光体209辐射出白色光。
该白色光从插入部202的前端面202a照射向被检对象,并到达被检对象。由此,被检对象被照射照明光。另外,在这些白色光的照明下,来自被检对象的反射光透过物镜211,从而成像于CCD212上。此时成像了的光通过CCD212转换为电信号,该电信号作为摄像信号输入到CCU216中。该摄像信号通过CCU216被转换为影像信号,并通过图像处理电路提供给监视器219。由此,观察图像被映出在监视器219上。然后,利用映出在监视器219上的所期望部位的观察图像来观察被检体内部。由此,检查结束,根据检查结果进行预定的处置。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下所述那样将照明光照射向观察对象。即,从激光光源220通过光导324行进的激光,通过导入连接部334被导入光导入芯片332内。该被导入的激光到达位于前端面332a的荧光体209,通过荧光体209的颗粒而散射。因此,所导入的激光扩散到位于前端面332a的荧光体209、和位于侧面332b的荧光体209整体上。这样,所导入的激光照射向整个荧光体209,从而从插入部202的整周向大致360°的所有方向均匀地辐射出白色光。因此,这些白色光毫无遗漏地照射向观察对象,并均匀地到达观察对象的周边。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301,可以从插入部202的整周均匀地辐射出白色光,所以能够没有光斑地均匀照亮观察对象,因此能够容易地获得高质量的观察图像。并且,由于仅通过在插入部202的前端设置荧光体209,即可获得配光良好的均匀的照明光,所以可以不要LG光纤束等,能够简化结构,容易地实现小型化。
并且,不仅在光导入芯片332的前端面332a,在侧面332b也设有荧光体209,所以能够从光导入芯片332的整个外周辐射白色光,可以获得更加均匀的照明光。
另外,由于在光导入芯片332的筒孔337中设置CCD212和物镜211,所以不仅能够提高插入部202前端的空间利用效率,而且可以容易地进行光导入芯片332、CCD212和物镜211等的装配作业。
关于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第十三实施方式,参照图18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以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光导入芯片332的前部设有呈半球状(穹顶状)向外侧突出的半球突出部338,该半球突出部338从插入部202突出。在整个半球突出部338上涂覆有荧光材料,由此在光导入芯片332的前部设有荧光体209,该荧光体209在插入部202的整周上形成。
另外,荧光体209还设在光导入芯片332的侧面332b上。并且,在光导入芯片332的中央设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贯通孔339,在该贯通孔339中设有CCD212、物镜211和各种透镜系统。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内窥镜装置中,激光通过导入连接部334被导入光导入芯片332内部。该被导入的激光到达位于半球突出部338的荧光体209并散射。然后,这些散射的激光扩散到整个半球突出部338和侧面332b上,从而荧光体209发光。此时,位于半球突出部338的荧光体209突出成为半球状,所以从该荧光体209发出的白色光整体上扩散着辐射。因此,白色光可以均匀地照射更广的范围。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均匀地照射白色光,所以能够使均匀、相同的照明光照射向观察对象的更大范围。因此,尤其在利用广角观察系统进行大范围的观察时,能够容易地获得没有光斑的高质量的观察图像。
关于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第十四实施方式,参照图19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以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光导入芯片332的前部设有呈半球状地没入内侧的半球没入部342,在整个半球没入部342上涂覆有荧光材料,由此在光导入芯片332的前部设有荧光体209,该荧光体209在插入部202的整周上形成。另外,荧光体209还设在光导入芯片332的侧面332b上。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内窥镜装置中,当激光被导入到光导入芯片332内部时,该激光到达位于半球没入部342的荧光体209并散射。并且,这些散射的激光扩散到整个半球没入部342和侧面332b上,从而荧光体209发光。
此时,由于位于半球没入部342的荧光体209呈半球状没入,所以从该荧光体209发出的白色光从所有方向集中照射向狭小的区域内。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可以向狭小的区域内集中照射照明光,所以能够向所期望的点照射来自所有方向的照明光。因此,尤其在利用放大观察系统进行观察时,能够容易地获得无影的高质量的观察图像。
关于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第十五实施方式,参照图20至图22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以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0~图22所示,光导324一直延伸到前端面202a,并沿着前端面202a的背面卷绕形成为圈状。并且,该卷绕成圈状的部分成为圈部343。在整个圈部343上涂覆有荧光材料,由此荧光体209沿着插入部2的整周形成。另外,荧光体209的外表面由涂层保护着。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内窥镜装置中,激光在光导324内被引导着在圈部343内行进。由于在圈部343上设有荧光体209,所以荧光体209发光,从整体辐射出白色光。
因此,不仅能够容易地获得没有光斑的均匀的环状照明,而且可减少部件数量,使结构更简化。并且,可以实现插入部2的前端的节省空间化。
另外,关于光导324的设置位置可以适当变更。例如图23所示,不仅设置圈部343,而且可以使光导324朝向插入部202的基端侧呈螺旋状卷绕在插入部2的外周面上。并且,在这些螺旋状部分也设置荧光体209。根据这种结构,从插入部2的基端侧一直到前端侧,从荧光体209呈线状地辐射出光,这些光的一部分透过插入有插入部2的活体一直到达该活体的外部。因此,通过观察到达所述外部的光,能够容易地从活体外部掌握插入部2的位置。
并且,也可以不按照上面所述那样卷绕成螺旋状,而如图24所示,沿着插入部2呈直线状地设置光导324。
并且,也可以在光导324的前端面的背面侧设置例如镜面涂层等那样的反射部件。由此,在光导324内部行进的激光到达反射部件时,该激光被反射部件反射而向与上述相反的方向行进。
因此,不仅朝向光导324前端行进的激光,利用反射并朝向光导324后端行进的激光,也能够激励荧光体209,可以提高激光的利用效率。
关于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第十六实施方式,参照图25和图26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以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导入芯片332形成为大致半圆筒状。并且,光导入芯片332的前端面332a在从正面观察时呈大致新月形状。并且,在插入部202的前端面202a上偏心地设有物镜211,在该前端面202a的空闲空间内配置有前端面332a。即,荧光体209在插入部202的大致半周上延伸。
并且,在光导入芯片332的后端设有在从侧面观察时逐渐向前方扩展的倾斜部344。该倾斜部344形成为相对于导入到光导入芯片332内的激光的导入方向倾斜。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内窥镜装置中,当激光通过导入连接部334被导入光导入芯片332内,并照射向荧光体209时,该激光通过荧光体209的颗粒散射,并同时扩散到整个荧光体209。此时,位于倾斜部344的荧光体209由于倾斜而使得表面积增大,所以更多散射的激光到达荧光体209。因此,照射激光的颗粒数量增加,从荧光体209均匀地辐射出更多的光。
因此,不仅可以向整个荧光体209均匀地照射激光,还可以提高激光的利用效率。
并且,由于光导入芯片332形成为大致半圆筒状,所以能够在插入部2的前端面202a的空闲空间内高效地设置光导入芯片33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光导入芯片332形成为大致半圆筒状,但不限于此,其形状等可以适当变更。例如图27所示,也可以使光导入芯片332形成为圆筒状,并使其筒孔337偏心。
关于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第十七实施方式,参照图28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以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光导入芯片332的内部,在通过导入连接部334导入的激光的光路上设有第一反射面(第一行进路径变更单元)47。并且,在倾斜部334的背面侧,在通过第一反射面347反射了的激光的到达区域中设有第二反射面(第二行进路径变更单元)348。第二反射面348从倾斜部334的导入连接部334侧一直到前端面332a侧呈阶梯状地设有多个。另外,在光导入芯片332的前端面332a的整个面上设有荧光体209,在荧光体209的前表面设有由透明部件构成的保护部件50。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内窥镜装置中,通过导入连接部334导入的激光被第一反射面347,将其行进路径变更为朝向倾斜部344。并且,该变更了行进路径的激光到达设于倾斜部344的第二反射面348。通过这些第二反射面348,该激光的行进路径再次变更。另外,由于第二反射面348在到达区域设有多个,所以通过这些第二反射面348反射的激光无遗漏地到达整个光导入芯片332的前端面332a的背面。
因此,可以可靠且高效地向设于光导入芯片332的整个荧光体209照射激光。
另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中心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第十二至第十七的实施方式中,涂覆荧光材料来形成荧光体209,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预先混入荧光材料,以成形混入了该荧光材料的部件。
并且,设置了一个荧光体209和一个激光光源220,但不限于此,它们的设置数量可以适当变更。
另外,使荧光体209辐射白色光,但不限于此,其颜色可以适当变更。并且,也可以通过使辐射红色光、绿色光和蓝色光,来利用RGB照明获得观察图像。
并且,使内窥镜装置构成为直视用,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插入部202的侧面设置物镜211和各个荧光体209,从而构成为侧视用。
在现有的内窥镜装置(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5-013359号公报)中,从内窥镜插入部的前端面的一部分照射照明光,因而来自氙气灯的光的照射角度受到限制,所以存在在这种照明光的照明下产生光斑的问题。为了减少这种光斑,虽然可以考虑使来自氙气灯的光通过LG光纤束等从前端面的多个部位进行照射,但是当这样从多个部位照射时,需要在前端面设置多个照明用透镜,所以不仅导致内窥镜插入部的直径变大,而且LG光纤束等的布线变得复杂。
因此,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具有:插入被检体的内窥镜插入部;设于所述内窥镜插入部、并在所述内窥镜插入部的至少大致半周上延伸的荧光体;导光路径;以及通过所述导光路径向所述荧光体照射激光的激光光源,向所述被检体的被检对象照射把从所述激光光源射出的激光作为激励光而由所述荧光体发出的其他波长的光。
在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中,在驱动激光光源时,把从该激光光源射出并通过导光路径的激光作为激励光,荧光体向360°的所有方向辐射出其他波长的光。通过向被检对象照射该其他波长的光的一部分,被检对象被照射照明光。此时,由于荧光体在内窥镜插入部的至少大致半周上延伸,并如上所述地向所有方向辐射光,所以该光从内窥镜插入部的至少大致半周对观察对象无遗漏地进行照射,并且没有光斑地均匀地到达观察对象的周边。
因此,不必设置以往那样的LG光纤束和照明用透镜等,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均匀地照亮观察对象。
在上述内窥镜装置中,所述导光路径也可以具有在所述内窥镜插入部的大致整周上卷绕成圈状的圈部,并在所述圈部设置所述荧光体。
根据上述内窥镜装置,利用导光路径引导激光,该激光通过圈部。此时,由于在圈部设有荧光体,所以从整个圈部照射其他波长的光。
因此,能够简化结构,并且能够容易且可靠地照射均匀的照明光。
在上述内窥镜装置中,也可以为:所述内窥镜插入部具有光导入部件,该光导入部件设在所述内窥镜插入部的前端部,在所述内窥镜插入部的至少大致半周上延伸,并且与所述导光路径连接,导入通过了所述导光路径的激光,并且,在所述光导入部件上设置有所述荧光体。
根据上述内窥镜装置,由导光路径引导的激光被导入到光导入部件的内部。此时,由于光导入部件在内窥镜插入部的至少大致半周上形成,所以能够从前端部的至少大致半周照射照明光。
由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照射均匀的照明光。
在上述内窥镜装置中,所述光导入部件也可以形成为圆筒状。
根据上述内窥镜装置,可以在形成为圆筒状的光导入部件的筒孔中配置例如CCD等观察单元等,因此可以提高内窥镜插入部的前端部的空间利用效率,能够容易地实现内窥镜插入部的小型化。
在上述内窥镜装置中,也可以为:所述光导入部件具有呈大致半球状地突出的半球突出部,在所述半球突出部设有所述荧光体。
根据上述内窥镜装置,由导光路径引导的激光被导入到光导入部件的内部,并到达半球突出部。此时,由于在半球突出部设有荧光体,所以能够从半球突出部向更广的范围照射所述其他波长的光。
在上述内窥镜装置中,也可以为:所述光导入部件具有呈大致半球状地没入的半球没入部,在所述半球没入部设有所述荧光体。
根据上述内窥镜装置,由导光路径引导的激光被导入到光导入部件的内部,并到达半球没入部。此时,由于在半球没入部设有荧光体,所以能够从半球没入部向狭小区域内均匀且集中地照射所述其他波长的光。
在上述内窥镜装置中,也可以为:所述光导入部件形成为大致半圆筒状。
根据上述内窥镜装置,光导入部件的前端面配置在内窥镜插入部的前端面的空闲空间中。此时,由于光导入部件形成为大致半圆筒状,所以能够高效地配置在内窥镜插入部的前端面的空闲空间中。
因此,能够有效活用内窥镜插入部的前端面的空闲空间。
在上述内窥镜装置中,也可以为:在所述光导入部件的后端设有相对所述导入的激光的导入方向倾斜的倾斜部。
根据上述内窥镜装置,被导入到光导入部件内部的激光到达荧光体。于是,所照射的激光通过荧光体的颗粒而散射,并同时扩散到整个荧光体。此时,位于倾斜部的荧光体由于倾斜而使得表面积增大,所以更多散射的激光到达荧光体。因此,从荧光体均匀地辐射更多的光。
因此,不仅可以向设于光导入部件的整个荧光体可靠地照射激光,而且可以提高激光的利用效率。
在上述内窥镜装置中,也可以为:所述光导入部件具有:导入连接部,其在所述光导入部件的后端与所述导光路径连接,将通过了所述导光路径的激光导入到所述光导入部件;第一行进路径变更单元,其变更通过所述导入连接部导入到所述光导入部件的激光的行进路径,使所述激光朝向所述倾斜部;以及第二行进路径变更单元,其设在通过所述第一行进路径变更单元变更了行进路径的激光在所述倾斜部的到达区域中,该第二行进路径变更单元变更到达所述到达区域的激光的行进路径使其到达所述光导入部件的前端,所述第二行进路径变更单元在所述到达区域设有多个。
根据上述内窥镜装置,通过第一行进路径变更单元对通过导入连接部所导入的激光的行进路径进行变更使其朝向倾斜部。并且,该变更了行进路径的激光通过第二行进路径变更单元将其行进路径变更,使其到达光导入部件的前端。此时,第二行进路径变更单元在到达区域设有多个,所以通过第一行进路径变更单元变更了行进路径的光均匀地到达光导入部件的前端。
因此,能够有效可靠地向设于光导入部件的荧光体整体照射激光。
根据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均匀地照射观察对象,所以不仅能够均匀且无遗漏地照明到观察对象的周边,而且不需要设置多个照明用透镜等,所以能够容易地实现内窥镜插入部的小型化。
关于本发明的活体处置系统的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29和图30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活体处置系统401如图29所示,在从对人体(活体)进行手术等处置的手术室(处置室)402的天花板上悬挂着的多个悬吊臂组403中的一个悬吊臂403A上,设置有激光光源部406、内窥镜装置408和激光导光部410。激光光源部406具有激光二极管(以下简称为LD)405,内窥镜装置408具有把从激光光源部406射出的激光用作照明光的内窥镜主体(激光利用部)407。激光导光部410向内窥镜主体407导入从激光光源部406射出的激光。
在配置有激光光源部406的悬吊臂403A上配设有用于向激光导光部410引导来自LD405的光的光纤411,在悬吊臂403A的前端设有与激光导光部410连接的LD侧光链路连接器412。
激光光源部406的LD405射出具有预定波长的激光,LD405与后述的荧光体420一对一地对应。
激光导光部410使光纤成形为螺旋状,并使其在一个方向自由伸缩。
在激光导光部410的两端连接着导光侧光链路连接器413,LD侧光链路连接器412与后述的内窥镜侧光链路连接器421可装卸地连接。
另外,激光导光部410也可以形成为螺旋状之外的形状,只要能够正好地连接所固定的悬吊臂403A与可以移动的内窥镜主体407之间,则能够以直线状的状态、卷绕形成为曲线状的状态配置。
内窥镜装置408还具有壳体部416,壳体部416具有:向激光光源部406提供电源的未图示的电源部;显示通过内窥镜主体407摄像的被摄体的观察图像的监视器415;以及进行图像处理等的未图示的图像处理部。壳体部416和壳体部416的监视器415分别配设在悬吊臂组413的其他悬吊臂403B、403C上,并通过悬吊臂组403与激光光源406电连接。
内窥镜主体407具有插入活体内的插入部417、和弯曲操作插入部417的操作部418。在插入部417的前端设有荧光体420,荧光体420被照射从激光光源部406射出的激光,而例如发出白色的光。
在操作部418设有与导光侧光链路连接器413连接的内窥镜侧光链路连接器421。
在插入部417和操作部418设有将它们连通的插入部光纤422,插入部光纤422的一端连接内窥镜侧光链路连接器421,其另一端与荧光体420对置配置。
并且,在手术室402的中央附近设有床423,悬吊臂组403的各个臂能够在悬挂了各种设备的状态下在床423的上方移动。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活体处置系统401的处理、作用及效果。
在使用内窥镜装置408进行手术时,首先连接导光侧光链路连接器413和配置在悬吊臂403A上的LD侧光链路连接器412。
并且,将激光导入部410拉伸至预定长度,连接另一个LD侧光链路连接器412和内窥镜主体407的内窥镜侧光链路连接器421。
在进行处置时,通过操作设于壳体部416的未图示的开关,向激光光源部406提供电源,使从LD405射出激光。
激光在悬吊臂403A内的光纤411中被导光并到达LD侧光链路连接器412,在激光导光部410内被导光并从内窥镜侧光链路连接器421进入操作部418内,然后从插入部光纤422的另一端射向荧光体420。
这样,荧光体420被激励而向被摄体发出白色光。
被摄体的反射光通过未图示的CCD等摄像并传送给壳体部416,在进行图像处理后显示在监视器415上。
在结束其他处置后,将内窥镜主体407和激光导光部410分离,将激光导光部410和悬吊臂403A分离,结束手术。
根据该活体处置系统401,激光光源部406与内窥镜主体407分开配置,通过变更激光导光部410的长度和配置,可相对于激光光源部406将内窥镜主体407设置在任意位置。
因此,不需要在内窥镜主体407上配置激光光源部406用的冷却部件等,可以实现内窥镜主体407的小型化、轻量化,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移动。并且,在维修激光光源部406时,不需要带出内窥镜主体407,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激光光源部406的维修。
并且,由于激光导光部410可以相对于悬吊臂403A和内窥镜主体407装卸,所以能够在需要时在手术室402内设置激光导光部410,能够容易地进行手术室402内的整理和清理。此时,激光导光部410处于从悬吊臂403A悬挂的状态,所以不需要将激光导光部410配置在手术室402内的地板上,可以很好地防止激光导光部410在处置时成为障碍,可以提高处置的可靠性。
另外,由于从LD405射出激光,所以能够使激光光源部406自身小型化,在手术室402内能够实现设置激光光源部406的场所的节省空间化。
并且,由于荧光体420设置内窥镜主体407的插入部417中,所以能够利用来自激光光源部406的激光正好地进行被摄体的观察。
此时,在插入部417中,激光光源部406和内窥镜主体407的荧光体420一对一地对应,所以能够根据观察内容从激光光源部406提供合适波长的激光。
说明本发明的活体处置系统的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活体处置系统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预先连接好激光光源部的LD侧光链路连接器和激光导光部的导光侧光链路连接器。
在该活体处置系统中,可以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活体处置系统401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特别是仅通过将激光利用部连接到激光导光部上,即可容易地向激光利用部提供激光,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用于处置的准备。
关于本发明的活体处置系统的第三实施方式,参照图31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以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活体处置系统430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激光导光部431具有:发送部432,其把从激光光源部406射出的激光作为电磁波进行空间传播;和接收部433,其接收从发送部432发送的电磁波,并将其再次转换为激光。
发送部432配置在悬吊臂403A的前端,其具有:OE转换部435,其把从激光光源部406射出的激光转换为可以进行空间传播的频率的电磁波;和发送所转换的电磁波的RF发送部436。另外,也可以不改变频率,而直接对从激光光源部406射出的激光进行空间传播。
接收部433配置在内窥镜主体437的操作部438上。
根据该活体处置系统430,可以将从激光光源部406射出的激光空间传播给内窥镜主体437,在手术室中进行处置时,可以很好地防止激光导光部431成为处置的障碍。
关于本发明的活体处置系统的第四实施方式,参照图32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以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活体处置系统440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激光光源部406配置在手术室外面而不是配置在悬吊臂403A上。并且,在活体处置系统440中设有分配器(分配部)445。分配器445将从一个激光光源部406射出的激光引导到分别设在多个手术室内的内窥镜主体441、442、443。
活体处置系统40还具有LD驱动部(控制部)46,LD驱动部46用于驱动控制设于激光光源部406的LD405,并与激光光源部406连接。另外,激光光源部406的LD405的波长被固定为恒定波长。
通过未图示的光纤,从分配器445向未图示的LD侧光链路连接器引导激光。另外,也可以像上述第三实施方式那样,将该激光空间传播给各个内窥镜主体441、442、443。
根据该活体处置系统40,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可以实现各个内窥镜主体441、442、443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尤其不需要在各个手术室内设置激光光源部406,所以整个系统比较经济,能够统一地集中管理激光光源部406,可以高效地进行维修。
关于本发明的活体处置系统的第五实施方式,参照图33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以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第五实施方式的活体处置系统450与第四实施方式不同,其具有检测激光的光量的光检测部451。并且,LD驱动部452根据来自光检测部451的信息,可变地控制引导向多个内窥镜主体441、442、443的激光的光量。
光检测部451具有未图示的传感器,传感器根据使用的内窥镜主体的数量检测从LD405输入分配器445的激光量的变化。
LD驱动部452根据光检测部451检测到的光量信息,反馈控制激光的输出,从而可以改变LD405的总输出。
根据该活体处置系统450,在由于内窥镜主体441、442、443分别使用激光而使激光的光量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利用LD驱动部452进行反馈控制,可以将内窥镜主体441、442、443中的激光保持为恒定光量。
关于本发明的活体处置系统的第六实施方式,参照图34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以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第六实施方式的活体处置系统460与第五实施方式不同,其具有分别对应多个内窥镜主体441、442、443的光检测部461、462、463。光检测部461、462、463设在未图示的悬吊臂上。
来自光检测部461、462、463的有关光量的信息,被集中到设于手术室外面的主光检测部465中,并传递给LD驱动部466。
并且,在各个光检测部461、462、463设有未图示的开关,该开关用于可变地控制引导给内窥镜主体441、442、443的光量。
在LD驱动部466中,比较来自各个光检测部461、462、463的光量信息和利用开关指定的光量,驱动控制LD405使从分配器445以预定光量输出。
例如,在只想降低内窥镜主体441的光量水平时,通过将开关操作为所期望的等级,该变更信息被传递给主光检测部465,并在LD驱动部466中进行信息处理,使得LD405的输出变化。光检测部461检测该光量变化并传递给主光检测部465,在LD驱动部466中进行反馈控制以调整为所期望的光量。
根据该活体处置系统460,可以将从一个激光光源部406射出的激光,分别相对于多个内窥镜主体441、442、443,个别地变更为所期望的光量并进行引导。
关于本发明的活体处置系统的第七实施方式,参照图35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以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第七实施方式的活体处置系统470与第四实施方式不同,其具有多个激光光源部471、472、473和选择部475。多个激光光源部471、472、473分别射出不同波长的激光,选择部475选择从各个激光光源部471、472、473射出的激光,并将所述激光引导给未图示的激光利用部。
激光利用部不仅限于上述内窥镜主体,例如也可以是具有发出白色光之外的激励光的荧光体的其他内窥镜主体,或可以将激光用于治疗的激光治疗器。与此对应地,在激光光源部471设有未图示的LD,该LD射出使从荧光体激励出白色光的波长的激光,在激光光源部472设有未图示的LD,该LD射出使从荧光体射出白色光之外的其他光的波长的激光,在激光光源部473设有射出治疗用的所期望波长的激光的未图示的LD。
根据该活体处置系统470,可以将不同波长的激光通过一个选择部475提供给多个激光利用部,能够更好地实现省力和节省空间化。
关于本发明的活体处置系统的第八实施方式,参照图36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以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活体处置系统480中,如图36所示,在手术室内的床434下方设有激光光源部406。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活体处置系统480,通过连接或预先连接好激光导光部和激光光源部406,可与上述实施方式一样地实现内窥镜主体等的小型化、轻量化。
在现有的活体处置系统(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1-321335号公报)中,需要采取LD的放热对策。因此,例如在内窥镜主体或激光治疗器设置有冷却LD的冷却部件等时,导致这些激光利用部变重变大,导致移动时处理困难。
因此,本发明的活体处置系统具有:一个或多个激光光源部,其设置在对活体进行处置的处置室内或所述处置室外;一个或多个激光利用部,其在所述处置室内利用从所述激光光源部射出的激光;以及一个或多个激光导光部,其向所述激光利用部引导从所述激光光源部射出的激光。
根据上述活体处置系统,激光光源部与激光利用部分体设置,所以通过变更激光导光部的长度和配置,相对于激光光源部可以将激光利用部设置在任意位置。
在上述活体处置系统中,也可以将从一个所述激光光源部射出的激光引导给一个所述激光利用部。
根据上述活体处置系统,由于激光光源部和激光利用部一对一地对应,所以能够根据激光利用部的用途从激光光源部提供合适波长的激光。
上述活体处置系统还可以具有分配部,该分配部将从一个所述激光光源部射出的激光引导给多个所述激光利用部。
根据上述活体处置系统,可以容易地进行激光光源部的集中管理和维修。
上述活体处置系统还可以具有选择部,该选择部选择从分别射出不同波长的激光的多个所述激光光源部射出的激光,并将其引导给一个所述激光利用部。
根据上述活体处置系统,可以通过一个选择部将多个不同波长的激光提供给多个激光利用部,可更好地实现省力和节省空间化。
上述活体处置系统还可以具有:光检测部,其检测引导给所述激光利用部的激光的光量;控制部,其根据来自所述光检测部的信息,可变地控制引导给多个所述激光利用部的激光的光量。
根据上述活体处置系统,在由于多个激光利用部使用激光而使激光的光量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利用控制部进行反馈控制,可以将激光利用部中的激光保持为恒定光量。
在上述活体处置系统中,可以为:所述光检测部分别对应多个所述激光利用部设置。
根据上述活体处置系统,能够将从一个激光光源部射出的激光,分别相对于多个激光利用部,个别地变更为所期望的光量并进行导光。
在上述活体处置系统中,可以为:所述激光导光部具有光纤,所述光纤分别与所述激光光源部和所述激光利用部可以装卸地连接。
根据上述活体处置系统,能够在需要时在处置室内设置激光导光部,能够容易地进行处置室内的整理和清理。
在上述活体处置系统中,可以为:所述激光导光部具有光纤,所述激光光源部和所述光纤被预先连接起来,所述激光利用部与所述光纤可装卸地连接。
根据上述活体处置系统,仅通过将激光利用部连接到激光导光部上,即可容易地向激光利用部提供激光,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处置用的准备。
在上述活体处置系统中,可以为:所述激光导光部悬挂在所述处置室的天花板上。
根据上述活体处置系统,不需要将激光导光部配置在处置室内的地板上,可以很好地防止激光导光部在处置时成为障碍,可以提高处置的可靠性。
在上述活体处置系统中,可以为:所述激光导光部具有:发送部,其把从所述激光光源部射出的激光作为电磁波进行空间传播;以及接收部,其接收从所述发送部发送的电磁波,并将其再次转换为激光。
根据上述活体处置系统,可以将从激光光源部射出的激光空间传播给激光利用部,在处置室中进行处置时,可以很好地防止激光导光部成为处置的障碍。
在上述活体处置系统中,所述激光利用部还可以具有荧光体,该荧光体将从所述激光光源部射出的激光作为激励光受光,并发出照明光。
根据上述活体处置系统,通过把从荧光体发出的光的波长设为所期望的波长,例如从荧光体射出白色光,可以将激光用作照明光。
在上述活体处置系统中,所述激光利用部可以是具有插入活体内的插入部的内窥镜装置。
根据上述活体处置系统,内窥镜装置不需要具有激光光源部,所以可以实现内窥镜装置的小型化、轻量化,可容易地进行激光光源部的维修。
在上述活体处置系统中,所述荧光体也可以设在所述插入部中。
根据上述活体处置系统,在将内窥镜装置的插入部插入活体内进行观察时,可以使用从激光光源部射出的激光进行照明。
在上述活体处置系统中,所述激光光源部还可以具有激光二极管。
根据上述活体处置系统,可以使激光光源部自身小型化,在处置室内和处置室外可以实现设置激光光源部的场所的节省空间化。
根据上述活体处置系统,不需要在激光利用部上设置激光光源部用的冷却部件等,可以实现激光利用部的小型化、轻量化,可以容易地进行移动。
[附记1]
一种内窥镜装置,其具有:
发出特定波长光的激光光源;
第一光路和第二光路,它们将从所述激光光源发出的光引导到内窥镜插入部的前端;
光路切换单元,其以将从所述激光光源发出的光引导到所述第一光路或第二光路中的任一方的方式有选择地切换光路;和
荧光体,其配置在所述内窥镜插入部的前端,该荧光体通过被在所述第一光路中通过的光激励而发出荧光。
[附记2]
根据附记1所述的内窥镜装置,
在所述第一光路或所述第二光路中的任一方设置有使在该一方光路中通过的光的波长变化的波长变换单元。
[附记3]
根据附记2所述的内窥镜装置,
所述波长变换单元可以插拔地配置在所述一方光路中。
[附记4]
根据附记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装置,
所述光路切换单元具有:光分割单元,其将从激光光源发出的光分别分割向所述第一、第二光路;和光闸单元,它们分别配置在所述第一、第二光路中,遮挡在所述第一、第二光路中通过的光。
[附记5]
根据附记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装置,
在所述内窥镜插入部的前端可以插拔地配置有使在所述第二光路中通过的光扩散的扩散部件。
[附记6]
一种内窥镜装置,其具有:
插入被检体的内窥镜插入部;
设于所述内窥镜插入部的非圆形的荧光体;和
用于向所述荧光体照射激光的激光光源,
向所述被检体的被检对象,照射把从所述激光光源射出的激光作为激励光而由所述荧光体发出的其他波长的光。
[附记7]
根据附记6所述的内窥镜装置,所述荧光体是矩形形状。
[附记8]
根据附记6所述的内窥镜装置,
所述内窥镜装置具有映出单元,该映出单元在所述其他波长的光到达所述被检对象时的到达区域中,将所述荧光体的形状作为测定图案映出。
[附记9]
根据附记8所述的内窥镜装置,
所述映出单元具有用于使所述其他波长的光成像在所述被检对象上的光学元件,
所述荧光体设有多个,这些多个所述荧光体使各自的形状不同地配置在所述光学元件的光轴上。
[附记10]
一种内窥镜装置,其具有:
插入被检体的内窥镜插入部;
设于所述内窥镜插入部中、并在所述内窥镜插入部的至少大致半周上延伸的荧光体;
导光路径;和
通过所述导光路径向所述荧光体照射激光的激光光源,
向所述被检体的被检对象,照射把从所述激光光源射出的激光作为激励光而由所述荧光体发出的其他波长的光。
[附记11]
根据附记10所述的内窥镜装置,
所述导光路径具有在所述内窥镜插入部的大致整周上卷绕成圈状的圈部,在所述圈部设置所述荧光体。
[附记12]
根据附记10所述的内窥镜装置,
所述内窥镜插入部具有光导入部件,该光导入部件设在所述内窥镜插入部的前端部上,其在所述内窥镜插入部的至少大致半周上延伸,并且与所述导光路径连接,将通过了所述导光路径的激光导入,
在所述光导入部件上设置有所述荧光体。
[附记13]
根据附记12所述的内窥镜装置,
所述光导入部件形成为圆筒状。
[附记14]
根据附记12所述的内窥镜装置,
所述光导入部件具有呈大致半球状地突出的半球突出部,
在所述半球突出部设有所述荧光体。
[附记15]
根据附记12所述的内窥镜装置,
所述光导入部件具有呈大致半球状地没入的半球没入部,
在所述半球没入部设有所述荧光体。
[附记16]
根据附记12所述的内窥镜装置,
所述光导入部件形成为大致半圆筒状。
[附记17]
根据附记12至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装置,
在所述光导入部件的后端设有相对于所述导入的激光的导入方向倾斜的倾斜部。
[附记18]
根据附记17所述的内窥镜装置,
所述光导入部件具有:
导入连接部,其在所述光导入部件的后端与所述导光路径连接,将通过了所述导光路径的激光导入到所述光导入部件;
第一行进路径变更单元,其对通过所述导入连接部导入到所述光导入部件中的激光的行进路径进行变更,以使所述激光朝向所述倾斜部;和
第二行进路径变更单元,其设在通过所述第一行进路径变更单元变更了行进路径的激光在所述倾斜部的到达区域中,该第二行进路径变更单元对到达了所述到达区域的激光的行进路径进行变更使其到达所述光导入部件的前端,
所述第二行进路径变更单元在所述到达区域设有多个。
[附记19]
一种活体处置系统,其具有:
一个或多个激光光源部,其设置在对活体进行处置的处置室内或所述处置室外;
一个或多个激光利用部,其在所述处置室内利用从所述激光光源部射出的激光;和
一个或多个激光导光部,其向所述激光利用部引导从所述激光光源部射出的激光。
[附记20]
根据附记19所述的活体处置系统,
从一个所述激光光源部射出的激光被引导给一个所述激光利用部。
[附记21]
根据附记19所述的活体处置系统,
所述活体处置系统具有分配部,该分配部将从一个所述激光光源部射出的激光引导给多个所述激光利用部。
[附记22]
根据附记19所述的活体处置系统,
所述活体处置系统具有选择部,该选择部选择从分别射出不同波长的激光的多个所述激光光源部射出的激光,并将其引导给一个所述激光利用部。
[附记23]
根据附记21所述的活体处置系统,所述活体处置系统还具有:
光检测部,其检测引导给所述激光利用部的激光的光量;和
控制部,其根据来自所述光检测部的信息,可变地控制引导给多个所述激光利用部的激光的光量。
[附记24]
根据附记22所述的活体处置系统,
所述光检测部分别对应多个所述激光利用部地进行设置。
[附记25]
根据附记19至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活体处置系统,
所述激光导光部具有光纤,
所述光纤分别与所述激光光源部和所述激光利用部可装卸地连接。
[附记26]
根据附记19至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活体处置系统,
所述激光导光部具有光纤,
所述激光光源部和所述光纤被预先连接起来,
所述激光利用部与所述光纤可装卸地连接。
[附记27]
根据附记25或26所述的活体处置系统,
所述激光导光部悬挂在所述处置室的天花板上。
[附记28]
根据附记19至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活体处置系统,
所述激光导光部具有:
发送部,其把从所述激光光源部射出的激光作为电磁波进行空间传播;和
接收部,其接收从所述发送部发送的所述电磁波,并将其再次转换为激光。
[附记29]
根据附记19至2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活体处置系统,
所述激光利用部具有荧光体,该荧光体将从所述激光光源部射出的激光作为激励光受光,并发出照明光。
[附记30]
根据附记19至2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活体处置系统,
所述激光利用部是具有插入到活体内的插入部的内窥镜装置。
[附记31]
根据附记30所述的活体处置系统,
所述荧光体设在所述插入部上。
[附记32]
根据附记19至3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活体处置系统,
所述激光光源部具有激光二极管。

Claims (7)

1.一种内窥镜装置,其具有:
插入被摄体的细长的插入部;
发出激光的光源部;
向所述光源部提供电力的电源部;
配设有所述电源部的壳体部;
连接所述壳体部和所述插入部的中间部;
光导,其设于所述插入部中,对从所述光源部射出的激光进行引导;和
荧光体,其设于所述插入部的前端,该荧光体被通过所述光导引导的激光激励,从而射出照明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部配设在所述中间部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间部的前端侧配置有与所述插入部连接的前端侧连接部,
所述光源部配设在所述前端侧连接部中或其附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间部的基端侧配置有与所述壳体部连接的基端侧连接部,
所述光源部配置在所述基端侧连接部中或其附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窥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部上配置有可装卸地与所述中间部的所述基端侧连接部连接的壳体侧连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部设有多个,这些多个光源部沿着所述中间部的轴线方向配设。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部具有激光二极管。
CN2006800113963A 2005-04-07 2006-04-07 内窥镜装置 Active CN1011555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10984/2005 2005-04-07
JP110983/2005 2005-04-07
JP2005110984A JP2006288535A (ja) 2005-04-07 2005-04-07 内視鏡装置
JP2005110983A JP2006288534A (ja) 2005-04-07 2005-04-07 生体処置システム
JP2005118788A JP4713922B2 (ja) 2005-04-15 2005-04-15 内視鏡装置
JP2005118789A JP4709576B2 (ja) 2005-04-15 2005-04-15 内視鏡装置
JP118789/2005 2005-04-15
JP118788/2005 2005-04-15
JP120929/2005 2005-04-19
JP2005120929A JP2006296636A (ja) 2005-04-19 2005-04-19 内視鏡装置
PCT/JP2006/307468 WO2006109733A1 (ja) 2005-04-07 2006-04-07 内視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55545A true CN101155545A (zh) 2008-04-02
CN101155545B CN101155545B (zh) 2011-10-05

Family

ID=374098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113963A Active CN101155545B (zh) 2005-04-07 2006-04-07 内窥镜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6288534A (zh)
CN (1) CN101155545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41028A (zh) * 2009-11-06 2012-02-01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
CN102961113A (zh) * 2011-08-31 2013-03-13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内窥镜装置
CN104797210A (zh) * 2012-11-09 2015-07-22 Ams研究公司 外科手术激光工具
CN106455937A (zh) * 2014-04-29 2017-02-22 波士顿科学医学有限公司 无腔照明系统
CN108495593A (zh) * 2016-01-29 2018-09-04 波士顿科学医学有限公司 医疗取出装置及相关的使用方法
CN109008900A (zh) * 2018-07-26 2018-12-18 宁波市第医院 一种便携式经内镜荧光光纤诊断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79961B2 (ja) * 2008-06-13 2013-04-1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る内視鏡システム
JP5913949B2 (ja) 2011-12-13 2016-05-1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光源システム
JP2013123477A (ja) * 2011-12-13 2013-06-24 Olympus Corp 複数の導光部材を有する照射モジュール
JP6147305B2 (ja) * 2015-09-09 2017-06-1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光源システム
JP6091665B2 (ja) * 2016-01-06 2017-03-0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86267A (ja) * 1997-04-11 1998-10-27 Sokkia Co Ltd 歯科用レーザー装置
AU3349200A (en) * 1999-01-26 2000-08-07 Newton Laboratories, Inc. Autofluorescence imaging system for endoscopy
JP4097569B2 (ja) * 2003-06-19 2008-06-11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レーザ治療装置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41028A (zh) * 2009-11-06 2012-02-01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
CN102341028B (zh) * 2009-11-06 2014-08-13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
CN102961113A (zh) * 2011-08-31 2013-03-13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内窥镜装置
CN104797210A (zh) * 2012-11-09 2015-07-22 Ams研究公司 外科手术激光工具
US10568692B2 (en) 2012-11-09 2020-02-25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Surgical laser tool
CN106455937A (zh) * 2014-04-29 2017-02-22 波士顿科学医学有限公司 无腔照明系统
CN106455937B (zh) * 2014-04-29 2019-08-13 波士顿科学医学有限公司 无腔照明系统
US10420458B2 (en) 2014-04-29 2019-09-24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Lumen-less illumination system
CN108495593A (zh) * 2016-01-29 2018-09-04 波士顿科学医学有限公司 医疗取出装置及相关的使用方法
CN109008900A (zh) * 2018-07-26 2018-12-18 宁波市第医院 一种便携式经内镜荧光光纤诊断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55545B (zh) 2011-10-05
JP2006288534A (ja) 2006-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55545B (zh) 内窥镜装置
EP1867272B1 (en) Endoscope with an optical path-switching unit
JP4750389B2 (ja) とりわけステレオ顕微鏡又はステレオ手術用顕微鏡等の光学観察装置のための発光ダイオード照明装置
CN102215736B (zh) 具有反馈控制系统的内窥镜led光源
US7522185B2 (en) TV observation system for endoscopes including a light source unit having LEDs
US5751869A (en) Optical system for coupling light from a single fiber optic into a fiber bundle
US8317382B2 (en) Enhanced LED illuminator
EP1685791B1 (en) Illumination system for variable direction of view instruments
US20080310181A1 (en) Brightness with reduced optical losses
JP2023169279A (ja) 高出力led用の埋め込み可能モジュール
US20120307512A1 (en) Multi-Wavelength Multi-Lamp Radiation Sources and Systems and Apparatuses Incorporating Same
US20100010314A1 (en) Endoscopic System Featuring Fiber-Pumped Fluorescent Illumination
FI20021477A (fi) Menetelmä ja järjestelmä kudosleesioiden karakterisoimiseksi ja kartoittamiseksi
WO2008082928A1 (en) Illumination for endoscope
CN102217924A (zh) 光源装置和采用该光源装置的内诊镜设备
US10548466B2 (en)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endoscope light source system
JP3423304B1 (ja) 光照射装置及び光照射ユニット
US6144787A (en) Aiming and focussing device for fiber-transported laser radiation
CN103988014A (zh) 具有多个导光路径的光源系统
US20140347842A1 (en) Radiation generating apparatus and a method of generating radiation
CN109310311B (zh) 内窥镜用光源装置、内窥镜以及内窥镜系统
JP6234749B2 (ja) 医療用照明装置
JPH09122065A (ja) 内視鏡
WO2011061393A1 (en) Illumination of an object
GB2493994A (en) Endoscope LED light sour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218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Olymp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