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73303A - 卫生口罩 - Google Patents

卫生口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73303A
CN107073303A CN201580052501.7A CN201580052501A CN107073303A CN 107073303 A CN107073303 A CN 107073303A CN 201580052501 A CN201580052501 A CN 201580052501A CN 107073303 A CN107073303 A CN 1070733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layer
gauze mask
layers
health gauze
laminated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5250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73303B (zh
Inventor
东城武彦
垣内秀介
金田学
千叶祥悟
吉井圭二
志村洋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6182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7144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7604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6173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5/077316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6052401A1/ja
Publication of CN1070733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33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733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33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23/00Filters for breathing-protection purposes
    • A62B23/02Filters for breathing-protection purposes for respirators
    • A62B23/025Filters for breathing-protection purposes for respirators the filter having substantially the shape of a mask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3/00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 A41D13/05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protecting only a particular body part
    • A41D13/11Protective face masks, e.g. for surgical use, or for use in foul atmosphe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18/00Breathing masks or helmets, e.g.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agents or for use at high altitudes or incorporating a pump or compressor for reducing the inhalation effort
    • A62B18/02Mas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next to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 B32B3/2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shape of the outline of the cross-section of a continuous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with cavities or internal voids ; characterised by an apertured layer
    • B32B3/26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shape of the outline of the cross-section of a continuous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with cavities or internal voids ; characterised by an apertured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n apertured layer, the apertures going through the whole thickness of the layer, e.g. expanded metal, perforated layer, slit layer regular cells B32B3/12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0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022Non-woven fabr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2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 B32B5/24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26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another layer next to it also being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卫生口罩(1),其中,面部包覆部分(4)由层叠有基材层(11)和纳米纤维层(17)的层叠片材(10)构成,基材层层叠于纳米纤维层(17)的单面或两面,并且具有规则地形成的贯通孔,层叠片材(10)的平行光透过率(JIS K7105)为10%以上,纳米纤维层(17)含有纤维直径为350nm以下的纳米纤维,且基重为0.50g/m2以下。

Description

卫生口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透光性及细菌阻隔性的卫生口罩。
背景技术
卫生口罩用于预防感冒等传染病或防止传染病扩散、应对花粉症等,但在佩戴其时,通常难以看到佩戴者的表情或相貌。对此,提出有佩戴时能够透视到佩戴者的脸部的口罩。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有由具有能够透视到脸部的透明性并且具有透气性的布状物构成了口罩主体的口罩,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有由以合成长丝构成的且实施过防水处理加工的透明纺织物构成了口罩主体的口罩。
然而,现有的口罩难以维持或提高对细菌或花粉的阻隔性,即难以维持或提高不让包含细菌或病毒等的飞沫、花粉等透过的性质,并且难以提高透明性。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口罩中,作为构成口罩主体的布状物,使用合成树脂纤维的编织物或粘结透明长丝而形成的无纺布,但利用这样的布状物提高透明性时,难以获得较高的阻隔性。
另一方面,根据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口罩,记载了具有能够透视脸部的透明性,而且可以充分拦截自呼吸器产生的飞沫。然而,在专利文献2中,利用家庭用喷雾器对垂直悬挂的样品喷附雾状水滴,调查到达设置在后方的硬纸板的水滴量的比例来对飞沫的拦截的程度进行评价,由所使用的喷雾器产生的水滴的粒径也不明确。因此,即便其评价结果良好,例如在将医疗用口罩的性能评价中所用的BFE(Bacterial Filtration Efficiency=细菌过滤效率)作为指针而对阻隔性能进行评价的情况下,也可以说阻隔性并不高。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对防花粉用口罩使用纳米纤维。然而,在该防花粉用口罩中,除了平均纤维直径为1nm~1000nm的纳米纤维无纺布层以外,也必须具备平均纤维直径为1μm~100μm的微纤维无纺布或织布层,而且,在专利文献3中,关于能够透视该口罩、或使作为整体的平行光透过率为10%以上未作任何记载。
另外,如果重叠多片纺织物或树脂制筛网等具有规则的网状结构的片材物体,则有时因光的干涉而产生莫尔(Moiré)现象,存在该现象有损商品价值的情况。因此,为了防止莫尔现象,在专利文献4中提出了在聚酯膜的一个面层叠仅由底纱构成的纺织物,并且在另一个面层叠相对于底纱呈格子状织入具有底纱的2~5倍的细度的粗支纱的纺织物而成的层叠体。在该层叠体中,通过使粗支纱呈格子状排列,从而消除了因底纱彼此重叠而产生的莫尔现象。
与专利文献4同样地,在专利文献5中也提出了在总透光率为50%以下的聚酯膜的两面层叠有纺织物的层叠体作为防止莫尔现象的层叠体。在该层叠体中,通过限制总透过光,减弱膜与纺织物的层叠体中产生的光的干涉现象,防止莫尔现象的产生。
与专利文献4及5不同,在专利文献6中记载有具有1层以上的纳米纤维层和直角编织的合成单纱精密布料的布料材料复合结构。纳米纤维层被2片合成单纱精密布料夹持。该布料材料复合结构用作过滤的机构或介质。在该文献中,没有提及因使用2片合成单纱精密布料而产生的莫尔现象。
然而,在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层叠体中,由于膜介于2片纺织物之间,因此,无法将该层叠体用作微粒的过滤材料。关于专利文献5所记载的层叠体也同样。而且,该文献所记载的层叠体的膜的总透光率较低,因此,可以说该层叠体的透明性不高。专利文献6所记载的布料材料复合结构具有作为过滤材料的功能,但有产生莫尔现象的担忧。另外,可以说透明性并不充分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4639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06664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27410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昭58-45943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昭58-51147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12-5252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克服上述的现有技术所具有的缺点的卫生口罩。
另外,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改良过滤材料,更详细地说,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高的透明性并且有效地防止莫尔现象的产生,并且微粒的过滤性能优异的过滤材料。
本发明涉及面部包覆部分由层叠有基材层和纳米纤维层的层叠片材构成而成的卫生口罩。所述基材层层叠于所述纳米纤维层的单面或两面,并且具有规则地形成的贯通孔。所述层叠片材的平行光透过率为10%以上。所述纳米纤维层含有纤维直径为350nm以下的纳米纤维,且基重为0.50g/m2以下(以下,在称为第1发明的情况下是指该发明)。
本发明涉及包含层叠片材而构成的透光性微粒过滤材料,所述层叠片材具备:具有规则地形成的多个贯通孔的第1基材层、具有规则地形成的多个贯通孔的第2基材层、及配置于两基材层之间的纳米纤维的过滤层。所述层叠片材的总透光率为55%以上。因形成于第1基材层的所述贯通孔与形成于第2基材层的所述贯通孔的相互干涉而产生的莫尔周期W的值为5000μm以下(以下,在称为第2发明的情况下是指该发明)。
另外,本发明涉及具备上述透光性微粒过滤材料的上述卫生口罩。
另外,第1发明的卫生口罩优选上述面部包覆部分由第2发明的透光性微粒过滤材料构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卫生口罩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前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卫生口罩的佩戴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卫生口罩中所用的层叠片材的一例的示意截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卫生口罩中所用的层叠片材的另一例的示意截面图。
图5(a)~图5(c)是表示用作基材层的构成材料的筛网片材的一例的图,图5(a)为放大平面图,图5(b)为图5(a)的A-A线截面图,图5(c)为图5(a)的B-B线截面图。
图6是表示用作基材层的构成材料的开孔片材的一例的放大平面图。
图7(a)及图7(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卫生口罩的其它实施方式的图,图7(a)是自非皮肤接触面侧观察展开立体形状的卫生口罩后的状态(与将缺口部的相对的缘部彼此接合之前的状态相同)的展开图,图7(b)是表示将卫生口罩折叠后的状态的图。
图8(a)~图8(c)是表示图7所示的卫生口罩的口罩主体的图,图8(a)是自皮肤接触面侧观察口罩主体的前视图,图8(b)是表示层叠状态的图,图8(c)是E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卫生口罩中所用的口罩主体的另一例的层叠结构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过滤材料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11(a)是过滤材料中的第1基材层的俯视时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11(b)是过滤材料中的第2基材层的俯视时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2(a)至图12(g)是表示过滤材料中的第1及第2基材层的一个配置方式的示意图。
图13(a)至图13(g)是表示过滤材料中的第1及第2基材层的其它配置方式的示意图。
图14(a)至图14(g)是表示过滤材料中的第1及第2基材层的另外其它配置方式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使用过滤材料的卫生口罩的前视图。
图16是表示图15所示的卫生口罩的配戴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基于其优选的实施方式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进行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卫生口罩1具备口罩主体2及设置于口罩主体2的左右两侧的挂耳部3。口罩主体2具有横宽的矩形的形状。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卫生口罩1,如图2所示,口罩主体2的除横向的两端部分以外的中央部分成为包覆佩戴者面部的面部包覆部分4,该面部包覆部分4由层叠有基材层11和纳米纤维层17的层叠片材10A构成。在口罩主体2的横向的两端部分,安装侧部片材5以自其两面夹住层叠片材10A,在经侧部片材5补强的两端部分固定有用于形成挂耳部3的挂耳绳6。如图2所示,面部包覆部分4优选覆盖佩戴者面部的至少嘴角及鼻孔的周边。作为侧部片材5,例如使用将窄的长条状的纵长片材沿其纵中心线对折而成的片材。侧部片材5及挂耳绳6分别通过利用热密封或超声波密封的熔合、使用粘合剂的粘结、缝合等公知的方法进行安装。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卫生口罩1中使用的层叠片材10A具有层叠有基材层11和纳米纤维层17的结构,更具体而言,具有基材层11仅层叠于纳米纤维层17的单面而成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的卫生口罩1中,以佩戴口罩时层叠片材10A的纳米纤维层17侧朝向外侧、基材层11侧朝向内侧的方式设计,除此以外,也可以以基材层11侧朝向外侧、纳米纤维层17侧朝向内侧的方式设计。
在图4中例示有本发明中可以使用的层叠片材的其它例子。在图4所示的层叠片材10B中,基材层11层叠于纳米纤维层17的两面。层叠片材10B例如可以代替图1及图2所示的卫生口罩1的层叠片材10A而使用。
以下,对层叠片材10A及层叠片材10B进行说明,关于共通的方面,将两者统称为层叠片材10进行说明。
从提高面部包覆部分4的透光性,提高佩戴者的表情的可见性的观点出发,层叠片材10中的基材层11具有规则地形成的贯通孔,作为在纳米纤维层17的单面或两面具有基材层11的层叠片材10的平行光透过率(JIS K7105)为10%以上。
基材层11是以支撑强度或刚性容易变低的纳米纤维层17,并且对层叠片材10赋予必要的强度及适度的刚性的一者或两者为目的而使用的,通过基材层11具有规则地形成的贯通孔,且作为层叠片材10的平行光透过率(JIS K7105)为10%以上,从而口罩1的面部包覆部分4容易获得必要的强度、适度的刚性,并且容易获得用以获得佩戴者的表情的高可见性的高透光性。从在面部包覆部分4获得较高的透光性、佩戴者的表情的高可见性的观点出发,层叠片材10的平行光透过率(JIS K7105)优选为1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6%以上。层叠片材10的平行光透过率越高越好,也可以为100%,但实际上70%左右成为上限。
规则地形成的贯通孔是指例如网眼或开孔的孔在基材层的纵向、横向、或斜向形成多列且以等间隔配置。例如,在沿纵横方向以等间隔形成多列的情况下,成为如棋盘格的配置。另外,基材层11上形成的贯通孔是否规则地贯通,可以通过利用显微镜放大至数十倍进行观察并以目视进行判断。
关于层叠片材10的基材层11,从在卫生口罩获得优异的佩戴者的表情的可见性的观点出发,总平行光透过率(JIS K7105)优选为3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0%以上,更加优选为60%以上。该平行光透过率的上限值为100%。
另外,从同样的观点出发,关于层叠片材10,各个基材层11的平行光透过率(JISK7105)优选为40%以上,更加优选为60%以上。该平行光透过率的上限值为100%。
关于基材层11的总平行光透过率,在如层叠片材10A那样基材层11仅位于纳米纤维层17的单面的情况下,将构成该基材层11的单层或多层的片材材料作为测定用样品,依照JIS K7105所规定的方法测定平行光透过率。另一方面,在如层叠片材10B那样基材层11位于纳米纤维层17的两面的情况下,仅将构成一基材层11的单层或多层的片材材料与构成另一基材层11的单层或多层的片材材料分别各自取出,将重叠它们而成的片材作为测定用样品,依照JIS K7105所规定的方法测定平行光透过率。
在基材层11仅位于纳米纤维层17的单面的情况下,基材层11的总平行光透过率与各个基材层11的平行光透过率相同。另一方面,在基材层11位于纳米纤维层17的两面的情况下,将构成一基材层11的单层或多层的片材材料与构成另一基材层11的单层或多层的片材材料分别各自作为测定用样品而测得的值成为各个基材层11的平行光透过率。
上述的各平行光透过率是在下述条件下进行测定。
[测定条件]将样品在23℃、50%RH的环境下静置4小时以上之后,将样品切成80mm见方的大小,使用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株式会社制造的雾度计HM-150来测定平行光透过率。
作为基材层11的构成材料,可以使用具有规则地形成的贯通孔,且平行光透过率为10%以上的各种片材材料,从在面部包覆部分4获得必要的强度及适度的刚性并且减少因长丝或纤维导致的界面的光扩散性而获得高透光性的观点出发,构成基材层11的材料(片材材料)优选为合成树脂制的筛网片材、合成树脂制的开孔片材、或合成树脂制的编织物或纺织物。另外,构成基材层11的材料(片材材料)也可以为层叠有2片以上的这些的1种或2种以上而成的材料。
在图5中表示合成树脂制的筛网片材的一例,在图6中表示合成树脂制的开孔片材的一例。另外,如图4所示的层叠片材10B那样在纳米纤维层17的两面设置基材层11的情况下,一基材层11与另一基材层11中,基材层11的构成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也可以将基材层11与纳米纤维层17重叠多片而形成层叠片材10。
优选作为基材层11的构成材料使用的合成树脂制的筛网片材是如例如图5所示的筛网片材11A那样由合成树脂制的长丝纱构成的纵线12与横线13分别保持间隔并且逐一地相互相交的筛网片材。另外,作为合成树脂制的筛网片材,代替纵线12与横线13呈平纹织物状逐一地相互相交的筛网片材,也可以使用纵线12与横线13呈斜纹织物状相互相交的筛网片材(没有图示)等。
另外,关于合成树脂制的筛网片材,从保护层叠后的纳米纤维的观点、透明性的观点出发,网眼数(线数/英寸)优选为30以上且20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以上且150以下。从适度的刚性的观点出发,筛网的线径优选为2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从减少透气阻力的观点出发,筛网的开口率(%)优选为30%以上且9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以上且80%以下。
作为筛网片材的构成材料(长丝纱的构成材料),例如优选使用以聚烯烃类的树脂、聚酯类的树脂、聚酰胺类的树脂为代表的各种合成树脂。另外,纵线12与横线13的交点可以通过热熔合等进行熔合,也可以不进行熔合,从防止切割面的散开的观点出发,优选进行熔合。作为交点熔合优异的长丝,优选由多个熔点不同的树脂形成,且其截面配置为芯鞘型。特别优选熔点较低的树脂配置在鞘侧。
另外,构成纵线12及横线13的长丝纱可以为复丝,也可以为单丝,另外,优选为实心的纤维。
优选用作基材层11的构成材料的开孔片材是如例如图6所示的开孔片材11B那样在合成树脂制的片材上以规则的图案形成了开孔16的片材。开孔16的形成方法可以列举冲孔加工等冲压加工。另外,作为开孔片材,也可以代替如图6所示那样以在相互交叉的2个方向分别形成列的方式排列有开孔16的开孔片材,而使用开孔16呈错位状配置的开孔片材(没有图示)等。
另外,从兼顾强度与柔软度的观点出发,开孔片材的厚度优选为30μm以上且7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作为开孔片材的构成材料,例如可以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与构成上述的筛网片材的材料相同的材料。
另外,优选用作基材层11的构成材料的合成树脂制的编织物或纺织物是例如通过平织、斜织、罗纹编织、反针编织等将合成树脂制的长丝纱制成片状而成的。作为长丝纱,可以使用与筛网片材中使用的长丝纱相同的长丝纱。
关于基材层11的构成材料(片材材料),从在面部包覆部分4获得必要的强度及适度的刚性并且获得较高的透光性的观点出发,筛网片材的网眼14或开孔片材的开孔16等贯通孔的每一个的面积优选为0.02m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4mm2以上,另外,优选为25m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mm2以下,另外,优选为0.02mm2以上且25m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4mm2以上且20mm2以下。
关于层叠片材10的基材层11,从对层叠片材10赋予不易因配戴口罩时的呼吸所致的透气阻力而变形的程度的适度的刚性的观点出发,总泰伯式挺度(Taber stiffness)优选为0.03mN·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3mN·m以上,另外,优选为3.0mN·m以下,另外,优选为0.03mN·m以上且3.0m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3mN·m以上且3.0mN·m以下。泰伯式挺度是通过JIS P8125-2000所规定的“挺度试验方法”进行测定。
关于基材层11的总泰伯式挺度,在如层叠片材10A那样基材层11仅位于纳米纤维层17的单面的情况下,将构成该基材层11的单层或多层的片材材料作为测定用样品,依照JIS P8125-2000所规定的方法测定泰伯式挺度。另一方面,在如层叠片材10B那样基材层11位于纳米纤维层17的两面的情况下,将构成一基材层11的单层或多层的片材材料与构成另一基材层11的单层或多层的片材材料分别各自取出,将重叠它们而成的片材作为测定用样品,依照JIS P8125-2000所规定的方法测定泰伯式挺度。
其次,如果对层叠片材10的纳米纤维层17进行说明,则纳米纤维层17包含纤维直径为规定值以下的纳米纤维而构成。即,构成纳米纤维层17的纳米纤维的纤维直径为350nm以下,优选纤维直径为250nm以下,进一步优选纤维直径为220nm以下。层叠片材10通过以特定的基重含有所述纳米纤维层17,从而透光性较高,佩戴者的表情的可见性优异,并且对细菌或花粉的阻隔性也优异。
纳米纤维的纤维直径没有特别的下限,从现实中以纤维的形式制成的观点出发,纳米纤维的纤维直径优选为10n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nm以上。纳米纤维层17优选仅由纤维直径为350nm以下的纳米纤维构成,进一步优选仅由纤维直径为250nm以下或220nm以下的纳米纤维构成。但是,只要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纳米纤维层17除了纳米纤维以外,也可以含有比纤维直径为350nm、250nm或220nm以下的纳米纤维粗的其它纤维,或含有纳米纤维以外的成分。纳米纤维的纤维直径是将其细度以直径或圆当量直径表示,纳米纤维的细度例如可以通过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来进行测定。
在本发明中使用的层叠片材10中,除了构成纳米纤维层的纳米纤维的纤维直径以外,纳米纤维层17的基重也较为重要。通过将纳米纤维层17的基重设定为特定值以下,可以对层叠片材10赋予较高的透光性及对细菌或花粉的优异的阻隔性。从兼顾较高的透光性与优异的阻隔性的观点出发,纳米纤维层17的基重为0.50g/m2以下,优选为0.40g/m2以下,另外,优选为0.05g/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10g/m2以上,更具体而言,优选为0.05g/m2以上且0.50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0g/m2以上且0.40g/m2以下。
层叠片材10中的纳米纤维层17的基重可以通过下述方法进行测定。
将层叠片材切成10cm见方的大小,测定质量之后,测定完全去除纳米纤维层后的仅基材层的质量,自层叠片材的质量中减去该基材层的质量,设定为纳米纤维层17的质量。另外,基重是进行面积换算(将所获得的数字扩大100倍)而算出的。
纳米纤维的长度在本发明中并非临界长度,可以使用与纳米纤维的制造方法对应的长度的纳米纤维。另外,纳米纤维在纳米纤维层17中,可以以沿一方向取向的状态存在,或者也可以朝向随机的方向,但从提高层叠片材10的透光率的观点出发,纳米纤维层17的纳米纤维的取向度优选为0.0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6以上,另外,优选为1.0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90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0.05以上且1.0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6以上且0.90以下。
纳米纤维的取向度通过下述方法进行测定。
使用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拍摄三张任意部位的仅纳米纤维的1000倍的图像。使用图像处理软件(Asahi Kasei Engineering Corporation制造的AZOKUN)对该图像进行图像分析,将通过矩量法算出的数值定义为取向度。
在纳米纤维层17中,纳米纤维优选在它们的交点结合、或纳米纤维彼此相互缠绕。纳米纤维彼此结合或相互缠绕根据纳米纤维层17的制造方法而不同。
纳米纤维是将高分子化合物作为原料。作为高分子化合物,可以使用天然高分子及合成高分子中的任一者。该高分子化合物可以为水溶性的高分子化合物,也可以为水不溶性的高分子化合物,从防止由唾液或呼气引起的溶胀或溶解的观点出发,优选为水不溶性的高分子化合物。作为天然高分子,例如可以使用甲壳素、壳聚糖、硫酸软骨素、肝素、硫酸角质等粘多糖、纤维素、果胶等。
本说明书中的“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是指具有如下性质的高分子化合物,即,在1个大气压、常温(20℃±15℃)的环境下,将高分子化合物浸渍在相对于该高分子化合物为10倍以上的质量的水中,经过了充分的时间(例如24小时以上)时,能够以所浸渍的高分子化合物的50质量%以上溶解的程度溶解于水中。另外,本说明书中的“水不溶性高分子化合物”是指具有如下性质的高分子化合物,即,在1个大气压、常温(20℃±15℃)的环境下,将高分子化合物浸渍在相对于该高分子化合物为10倍以上的质量的水中,经过了充分的时间(例如24小时以上)时,以所浸渍的高分子化合物的80质量%以上没有溶解的程度难以溶解于水中。
作为合成高分子,例如可以使用聚乙烯醇缩丁醛、聚苯乙烯、聚碳酸酯、聚丙烯酸、聚丙烯酸甲酯、聚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酰胺66、聚酰胺46、聚氨酯、聚乳酸、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乳酸乙二醇酯、聚乙酸乙烯酯等。
在层叠片材10中,优选在基材层11与纳米纤维层17之间未介隔任何层。另外,优选基材层11与纳米纤维层17一体化。
如图3所示的层叠片材10A那样在纳米纤维层17的单面具有基材层11的层叠片材可以通过利用公知的静电纺丝法在基材层11的表面形成纳米纤维层17而制造。作为利用静电纺丝法的纳米纤维层的具体形成方法,例如可以采用日本特开2008-179629号公报、日本特开2010-168722号公报、日本特开2013-28552号公报、或日本特开2013-119676号公报等所记载的方法。另外,通过一边使基材层移动一边形成纳米纤维层,并调整该基材层的移动速度,可以将纳米纤维的取向度变更为所希望的值。
层叠片材10通过层叠有基材层11和含有小纤维直径的纳米纤维的特定基重的纳米纤维层17,从而具有必要的强度及适度的刚性并且具有较高的透光性。另外,层叠片材10的透气性也优异。
本发明的卫生口罩通过在面部包覆部分使用这样的层叠片材10,从而透光性较高,佩戴者的表情的可见性优异,并且对细菌或花粉的阻隔性也优异。
另外,本发明的卫生口罩也可以提供轻量化容易、比现有市售的无纺布制口罩轻且配戴感不明显的卫生口罩。进一步,由于通过基重小的纳米纤维表现出阻隔性,因此,在不易变得呼吸困难的方面也有利。关于本发明的卫生口罩,从使人不易具有配戴感的观点出发,优选将总质量设定为小于2g,更加优选设定为1.5g以下,另外,优选设定为0.7g以上,更具体而言,优选设定为0.7g以上且小于2.0g,更加优选设定为0.7g以上且1.5g以下。另外,纤维直径越细且基重越大,则阻隔性越良好。
另外,本发明的卫生口罩中,关于基材层11与纳米纤维层17的合计基重,在基材层11仅层叠于纳米纤维层17的单面的结构的情况下(例如层叠片材10A的情况下),优选为8g/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g/m2以上,另外,优选为30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g/m2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8g/m2以上且30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g/m2以上且25g/m2以下。在基材层11层叠于纳米纤维层17的两面的结构的情况下(例如层叠片材10B的情况下),优选为16g/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g/m2以上,另外,优选为60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g/m2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16g/m2以上且60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g/m2以上且50g/m2以下。
本发明的卫生口罩具有细菌阻隔性,优选用作以预防感冒等传染病或应对传染病的扩散为主要目的的口罩、或以外科手术为代表的医疗领域中使用的口罩。此外,也优选用作以防止吸入花粉或室内灰尘为主要目的的口罩、以食品的制造、烹饪、盒饭的制造为代表的食品领域中使用的口罩、半导体制造用的无尘室中使用的口罩、在各种制造业的领域等中用于防尘的口罩等。
其次,对作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卫生口罩1C进行说明。卫生口罩1C其口罩主体的形状及构成与上述卫生口罩1不同。以下,关于卫生口罩1C,以与卫生口罩1不同的方面、即口罩主体的形状及构成为中心进行说明,关于与卫生口罩1相同的构成,赋予与卫生口罩1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7(a)及图7(b)所示,卫生口罩1C具备口罩主体2C及设置于口罩主体2C的左右两侧的挂耳部3。
口罩主体2C具有横宽的形状,除横向的两端部以外的中央部分成为包覆佩戴者面部的面部包覆部分4。如图7(a)所示,口罩主体2C在展开了立体形状的卫生口罩的状态(与将缺口部的相对的缘部彼此接合之前的状态相同)下,在横向的中央部分的上下分别具有V字型的缺口部20a、20b。另一方面,在完成后的卫生口罩1C中,如图7(b)所示,缺口部20a、20b各个相对的侧缘彼此接合,由此在口罩主体2C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形成有沿鼻脊线的上方接合部20a'、及下方接合部20b'。通过在口罩主体2C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具有所述构成的上方接合部20a'及下方接合部20b',佩戴时的卫生口罩1C容易形成沿佩戴者的脸的立体形状的立体形状。
另外,卫生口罩1C形成为可以以形成有接合部20a'、20b'的大致中央部分对折,从而搬运等时能够小型化。另外,在对折时,以佩戴时接触于佩戴者的皮肤侧的面(以下也称为皮肤接触面)成为内侧的方式对折。进一步,在口罩主体1C的横向的两端部设置有固定挂耳绳6的绳固定部20c。在本实施方式中,绳固定部20c以在横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挂耳绳6是在绳固定部20c通过上述公知的方法安装在与皮肤接触面相反侧的面(以下也称为非皮肤接触面)。
如图8(a)所示,口罩主体2C具有层叠片材10B、及配置于层叠片材10B的皮肤接触面侧的至少周缘部的无纺布片材23而构成。
如图8(b)所示,无纺布片材23的外形具有将层叠片材10B扩大的相似形,形成为在配置于层叠片材10B的周缘部的内侧的部分具有开口23a的框形状(例如,切去中央部分后的框形状)。通过使无纺布片材23形成为框形状,从而在较层叠片材10B的周缘部内侧的部分、例如包覆嘴角或鼻的周边的部分的层叠片材10B保持较高的透过性。
另外,无纺布片材23在层叠片材10B的皮肤接触面侧自基材层11的周缘端的内侧向外侧延伸,基材层11的周缘端不与佩戴者的皮肤直接接触。通过将无纺布片材23在自基材层11的周缘端的内侧向外延伸的状态下配设于层叠片材10B的皮肤接触面侧,在佩戴卫生口罩1C时,层叠片材10B不会与佩戴者的皮肤直接接触,例如,即便在如图8(c)所示那样在基材层11使用合成树脂制的筛网片材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由于筛网片材的端缘所造成的皮肤接触感变差(例如刺痛等)。基材层11的周缘端的皮肤接触感可以通过例如将切断端缘超声波熔接等而改善,但存在仅通过超声波熔接并不充分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或不进行超声波熔接等的端部处理的情况等下尤其有效。
关于无纺布片材23自基材层11的周缘端的内侧向外延伸的延伸长度,从改善对佩戴者的层叠片材10B的端部的皮肤接触感的观点出发,优选为1mm以上且10mm以下。通过将延伸的长度设定为1mm以上,基材层11不易接触佩戴者的皮肤,防止佩戴者的皮肤接触感变差。另一方面,通过将延伸的长度设定为10mm以下,可以减少无纺布片材23卷起的担忧。如果无纺布片材23卷起,则基材层11的周缘端露出,由此接触佩戴者的皮肤,容易导致皮肤接触感变差或使用感降低。
另外,关于无纺布片材23的基重,从提高对佩戴者的皮肤接触感的观点出发,优选为10g/m2以上,另外,优选为60g/m2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10g/m2以上且60g/m2以下。
另外,无纺布片材23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地限定,但从佩戴者的皮肤接触感等的观点出发,可以将PE、PP等的聚烯烃纤维、PET等的聚酯纤维单独用作芯鞘型的复合纤维等。
另外,无纺布片材23的泰伯式挺度优选为0.01mN·m以上,另外,优选为1.0mN·m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0.01mN·m以上且1.0mN·m以下。
另外,无纺布片材23的平均纤维直径优选为0.5μm以上,另外,优选为30μm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0.5μm以上且30μm以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在皮肤接触面侧使无纺布片材23自基材层11的周缘端的内侧向外侧延伸而改善对佩戴者的皮肤接触感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例如也可以制成在使无纺布片材23自层叠片材10B的周缘端延伸之后,将无纺布片材23的延伸部分向层叠片材10B的非皮肤接触面侧折弯,利用无纺布片材23包覆层叠片材10B的周缘端部的构成。通过以无纺布片材23包覆层叠片材10B的外缘端,可以确实地防止层叠片材10B的外缘端与佩戴者的皮肤直接接触。在该情况下,优选以无纺布片材的皮肤接触面侧不成为褶皱的方式进行折回处理。另外,从美观的观点出发,优选以折回后的无纺布片材的非皮肤接触面侧也不成为褶皱的方式进行折回处理。
图9表示卫生口罩1C的变化例。通过在层叠片材的皮肤接触面侧的至少周缘部设置成自基材层的周缘端的内侧向外侧延伸的状态,从而改善了基材层对佩戴者的皮肤接触感的无纺布片材也可以为不具有配置于层叠片材的皮肤接触面侧的周缘部的内侧的开口23a的形状,也可以如图9所示那样制成扩大层叠片材后的相似形。例如,也可以制成扩大层叠片材后的相似形的片材形状。通过将无纺布片材24的形状制成扩大层叠片材后的相似形的片材形状,无纺布片材24位于佩戴者的皮肤接触面侧的整体,可以使佩戴者的皮肤接触感提高。在该情况下,从提高卫生口罩的面部包覆部分的透光性,确保佩戴者的表情的可见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将无纺布片材24的基重设定为20g/m2以下。
另外,从提高卫生口罩的面部包覆部分的透光性,确保佩戴者的表情的可见性的观点出发,如图9所示,可以使用层叠片材10A。在此情况下,无纺布片材24可以配设于层叠片材10A的纳米纤维层17侧,也可以配设于基材层11侧。即,可以制成将纳米纤维层17作为最外层的结构,也可以制成以基材层11与无纺布片材24夹持纳米纤维层17的结构。
以上,对本发明基于其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对于口罩主体使用层叠片材10时,如专利文献1的图1所示的口罩那样在层叠片材10形成单个或多个折入部(褶)。另外,也可以形成由层叠片材10构成的左右的翼片部,将这些翼片部在脸的宽度方向中央的位置呈非直线状接合而形成立体形状的面部包覆部分。另外,挂耳部也可以代替挂耳绳而由形成有开口或狭缝的片材形成。
另外,也可以以具有透光性的部件构成挂耳绳6。通过以具有透光性的部件构成挂耳绳6,可以使卫生口罩1整体的透过性或外观的印象进一步提高。作为挂耳绳6所用的具有透光性的部件,可以使用聚氨酯或聚烯烃等的弹性体等。挂耳绳6的总透光率例如优选为60%以上,另外,优选为99%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60%以上且99%以下,在该范围中越高越优选。
另外,在上述的卫生口罩1C中,如图7(a)所示,框形状的无纺布片材23具有与缺口部20a、20b的缘部重叠的部分,但框形状的无纺布片材23也可以不具有与缺口部20a、20b的缘部重叠的部分。
其次,对本发明的过滤材料基于其优选的实施方式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进行说明。图10所示的过滤材料100为片状,作为其构成部件之一,具有过滤层130。过滤层130为片状,在其一面配置有第1基材层110,并且在另一面配置有第2基材层120。第1基材层110及第2基材层120也为片状。这样,过滤层130被第1基材层110与第2基材层120夹持。过滤层130与第1基材层110直接接触,在两者之间未介隔其它层。同样地,过滤层130与第2基材层120也直接接触,在两者之间未介隔其它层。
过滤层130以在过滤材料100中捕获作为过滤对象物的流体中所含的微粒为目的而使用。为了实现该目的,过滤层130包含纳米纤维而构成。通过过滤层130包含纳米纤维,可以不使压力损失变大,换而言之,不使透气阻力变大,而可以捕获微小的颗粒、例如平均粒径为0.3μm以上的颗粒。本说明书中的纳米纤维是其直径通常为10nm以上且3000nm以下、尤其为10nm以上且1000nm以下的纤维。纳米纤维的细度可以通过利用例如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将纤维放大至10000倍进行观察,自其二维图像中任意选出10根无缺陷(纳米纤维的块、纳米纤维的交叉部分、聚合物液滴)的纤维,画出与纤维的长度方向正交的线,直接读取纤维直径来进行测定。如果考虑到微粒的捕获性、过滤材料100的透光性,则纳米纤维的直径优选为50nm以上,另外,优选为900nm以下,更加优选为300nm以下。例如纳米纤维的直径优选为50nm以上且900nm以下,更加优选为50nm以上且300nm以下。过滤层130优选其全部由纳米纤维构成,但也可以在不损害过滤功能的范围内,在过滤层130中含有纳米纤维以外的纤维。
构成过滤层130的纳米纤维可以为连续长丝的形态,或者也可以为短纤的形态。关于纳米纤维为何种形态,多数情况下依赖于纳米纤维的制造方法。不管纳米纤维的形态,纳米纤维优选以随机堆积的状态构成过滤层130。将这样的随机堆积状态下的纳米纤维的网眼的大小(网眼的大小)数值化并不容易。因此,在本发明中,利用纳米纤维的细度及纳米纤维的基重来代替纳米纤维的网眼的大小的尺度。然而,关于纳米纤维的细度如上所述,关于纳米纤维的基重,优选为0.05g/m2以上,更加优选为0.1g/m2以上。关于上限值,优选为0.5g/m2以下,更加优选为0.3g/m2以下。具体而言,纳米纤维的基重优选为0.05g/m2以上且0.5g/m2以下,更加优选为0.1g/m2以上且0.3g/m2以下。通过采用该范围的基重,可以确实地捕获微细的颗粒,另外,可以充分地提高过滤材料100的透光性。
由纳米纤维构成的过滤层130的基重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测定。将过滤材料100切成10cm见方的大小,作为测定用样品。接着,测定该样品的质量。从该样品中完全去除纳米纤维,测定仅第1基材层110、第2基材层120的质量。从过滤材料100的质量中减去第1基材层110、第2基材层120的质量,将该值作为过滤层130的质量。通过将该质量进一步乘以100,求出每1m2的过滤层130的质量,将该值设定为过滤层130的基重。
纳米纤维通常由高分子化合物构成。所使用的高分子化合物具有纤维形成能力,并且对作为过滤对象物的流体为不溶性是有利的。虽然也取决于流体的种类,但通常可以使用聚烯烃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酰胺类纤维、丙烯酸类树脂、乙烯类树脂以及这些的任意的混合物及共聚物等作为高分子化合物。作为使用了这些高分子化合物的纳米纤维的制造方法,例如可以列举静电纺丝法及熔喷法等。
自过滤层130的各面夹持过滤层130的第1基材层110及第2基材层120以支撑作为细径且缺乏保形性的层即过滤层130,且充分表现过滤层130的过滤功能为目的而使用。为了实现该目的,作为第1基材层110及第2基材层120,优选使用网眼比过滤层130大的材料。
第1基材层110及第2基材层120分别独立地具有规则地形成的多个贯通孔140。关于贯通孔140的形状,从确保作为过滤对象物的流体的透过性、过滤层130的支撑性、过滤材料100的透光性及第1基材层110、第2基材层120的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为四边形、例如如长方形及正方形那样的直角四边形及非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图10中示出了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贯通孔140。
图11(a)及(b)中分别示出了俯视贯通孔140为正方形的第1基材层110及第2基材层120的状态。如图11(a)所示,第1基材层110分别独立地具有沿第1方向X呈直线状延伸的第1划分部111及沿与第1划分部111正交的第2方向Y呈直线状延伸的第2划分部112。而且,由两划分部111、112划分的四边形的贯通孔140形成于第1基材层110。第1划分部111相互平行地朝向第1方向X延伸。另一方面,第2划分部112相互平行地朝向与第1划分部111延伸的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Y延伸。各划分部111、112的沿其延伸方向的宽度在任意位置均相同。因此,呈正方形的贯通孔140在四边中,相对的两对边中的一对边与第1方向X平行地延伸,且另一对边与第2方向Y平行地延伸。如图11(a)所示,开口间距ω111、ω112以第1划分部111或第2划分部112的宽度d111、d112与沿该宽度方向的贯通孔140的开口长度D111、D112之和定义。
第2基材层120的构造与第1基材层110相同,如图11(b)所示,第2基材层120分别独立地具有沿第1方向X呈直线状延伸的第1划分部121、及沿与第1划分部121正交的第2方向Y呈直线状延伸的第2划分部122。而且,由两划分部121、122划分的四边形的贯通孔140形成于第2基材层120。第1划分部121相互平行地朝向第1方向X延伸。另一方面,第2划分部122相互平行地朝向与第1划分部121的延伸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Y延伸。各划分部121、122的沿其延伸方向的宽度在任意的位置均相同。因此,呈正方形的贯通孔140在四边中,相对的两对边中的一对边与第1方向X平行地延伸,且另一对边与第2方向Y平行地延伸。如图11(b)所示,开口间距ω121、ω122以第1划分部121或第2划分部122的宽度d121、d122与沿该宽度方向的贯通孔140的开口长度D121、D122之和定义。
第1基材层110及第2基材层120的第1划分部111、121及第2划分部112、122可以分别独立地为由例如高分子材料构成的线状材料。或者,第1划分部111、121及第2划分部112、122可以分别独立地为厚度相对于宽度较小的带状材料。而且,在图10所示的过滤材料100中,以第1基材层110的第1划分部111与第2基材层120的第1划分部121成为相同方向的方式将两基材层110、120重叠。
在过滤材料100中,由于2片基材层110、120分别具有第1划分部111、121及第2划分部112、122,因此,在层叠这2片基材层110、120时,有因相互干涉而产生莫尔现象的可能性。莫尔现象的产生有时成为降低过滤材料100的外观的一个原因,进而有对过滤材料100的透光性造成影响的可能性。本发明者对产生莫尔现象与降低过滤材料100的外观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明确了,在过滤材料100中,如果产生的莫尔周期W为特定值以下、具体而言为5000μm以下,则可以大幅度地抑制因产生莫尔所致的外观的降低。特别是如果莫尔周期W的值为3200μm以下,则可以进一步大幅度地抑制过滤材料100的外观的降低。如后所述,在适当地调整例如各基材层110、120的开口间距ω111、ω121、ω112、ω122的情况下,莫尔周期W的值特别优选为14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00μm以下。如后所述,在适当地调整例如第1基材层110中的第1划分部111与第2基材层120中的第1划分部121的交叉角度的情况下,莫尔周期W的值特别优选为15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0μm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500μm以下。莫尔周期W的下限值没有特别地限制,如果较小则越小过滤材料100的外观越难以降低,如果莫尔周期W的值小至300μm左右,则可以充分达成本发明的目的。
本发明中的莫尔周期W是由莫尔现象产生的干涉条纹的周期。在过滤材料100中产生的莫尔周期W可以通过显微镜等测定各基材层110、120的开口间距、以及基材层110、120的各划分部彼此的交叉角度,基于所测定的值根据下述的计算式求出。另外,莫尔周期W也可以通过对所产生的莫尔干涉条纹进行图像分析而求出。例如,可以利用(i)通过数码相机拍摄莫尔干涉条纹,通过图像处理软件等对莫尔干涉条纹彼此的间隔进行计量;(ii)通过傅立叶变换求出由莫尔干涉条纹产生的明暗部的周期等的方法求出莫尔周期W。
为了使莫尔周期W满足上述的值,只要例如适当地调整各基材层110、120的开口间距ω111、ω121、ω112、ω122,或适当地调整第1基材层110中的第1划分部111与第2基材层120中的第1划分部121的交叉角度即可。关于它们的具体例子,在以下详述。
用于计算的基材层110、120的开口间距ω111、ω112、ω121、ω122是使用胶带将基材层110、120的四角固定于试样台,使用显微镜等进行放大观察,并通过其二维图像的图像分析而求出的。如图11(a)及(b)所示,基材层110、120的沿各第2划分部112、122的延伸方向的开孔间距ω111、ω121、沿各第1划分部111、121的延伸方向的开口间距ω112、ω122通过沿与划分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画出直线,直接计量第1划分部111、121或第2划分部112、122的宽度与沿该宽度方向的贯通孔140的开口长度之和而求出。计量任意选择的10个部位的开口间距,求出其平均值。交叉角度θ通过在将基材层110、120重叠的状态下使用胶带将四角固定于试样台,使用显微镜等进行扩大观察,通过其二维图像的图像分析而求出。通过对重叠的基材层110、120的第1划分部111、121与第2划分部112、122的交点处的各划分部彼此所成的角度(≦90度)进行测量而求出。各划分部111、112、121、122彼此的交点的组合存在6种,求出各自的交叉角度。对任意选择的10个部位的交点处的交叉角度进行测量,求出其平均值。
如图12(a)所示,如果将第1基材层110与第2基材层120以它们的第1划分部111、121朝向相同方向的方式重叠,则关于图12(b)至图12(g)所示的6种组合有产生莫尔现象的可能性,关于所述6种组合需要求出莫尔周期W。第1基材层110及第2基材层120中的贯通孔140为正方形,在将它们组合的各开口间距设定为ωa(第1基材层110的开口间距)、ωb(第2基材层120的开口间距)、ωa<ωb,并且将划分部彼此的交叉角度设定为θ的情况下,关于6种组合的莫尔周期W以以下的式(1)表示。对于式中的ωa、ωb及θ代入利用前段所记载的顺序求出的各组合的开口间距及交叉角度的值。
式中,ωan的值设定为“最接近ωb的ωa的倍数”。
莫尔起因于由基材层彼此的划分部及开口部的重叠造成的明暗部的产生,因此,莫尔周期可以认为与由声波等2种波的重叠而产生的“差拍”的周期相同。差拍是由具有相近周期的2种波的干涉而产生的,因此,如1.5×ωa<ωb那样,相对于ωb,ωa的倍数相比ωa周期更接近的情况下,必须考虑这些间距的干涉。因此,求出莫尔周期W时,式(1)中所用的ωan的值设定为“最接近ωb的ωa的倍数”。
例如,在θ=0度、ωa=254μm、ωb=510μm的情况下,为ωan=ωa×n=254×2=508μm,代入到式(1)中,由此可以求出莫尔周期。此处,n表示ωan=ωa×n的正整数。
“最接近ωb的ωa的倍数”可以通过使用例如美国Microsoft(注册商标)公司的Excel(注册商标)的MROUND函数等而容易地导出。
另外,在式(1)中,开口间距ωa与开口间距ωb相等,ωa=ωb=ω的情况下,莫尔周期W以如下的式(2)表示。
因此,图12(b)至图12(g)中,关于图12(b)、图12(e)、图12(f)及图12(g),以θ=90度进行式(1)的计算,算出莫尔周期W。另外,关于图12(c)及图12(d),以θ=0度进行式(1)的计算,算出莫尔周期W。这样,关于6种组合分别算出莫尔周期W,通过这些值中最大的莫尔周期W满足上述值,从而该过滤材料100的外观良好。
图13中示出第1基材层110与第2基材层120以其它方式配置的状态。在图13(a)中,以第1基材层110的第1划分部111与第2基材层120的第1划分部121以45度的角度交叉的方式,层叠有第1基材层110与第2基材层120。在该情况下,关于图13(b)至图13(g)所示的6种组合有产生莫尔现象的可能性,关于该6种组合需要求出莫尔周期W。在第1基材层110及第2基材层120中的贯通孔140为正方形,将各组合中的开口间距分别设定为ωa、ωb,将基材层11的各划分部与基材层12的各划分部的交叉角度θ设定为45度的情况下,图13(b)至图13(g)中,关于图13(b)及图13(e),以θ=90度进行式(1)的计算,算出莫尔周期W。另外,关于图13(c)及图13(d)、图13(f)及图13(g),以θ=45度进行式(1)的计算,算出莫尔周期W。
图14中示出以比图12及图13复杂的方式层叠第1基材层110与第2基材层120的实施方式。图14(a)中的第1基材层110中第1划分部111与第2划分部112正交,形成了正方形的贯通孔140。另一方面,第2基材层120中第2划分部122相对于第1划分部121以45度的交叉角度交叉,形成了菱形的贯通孔140。在此情况下,关于图14(b)至图14(g)所示的6种组合有产生莫尔现象的可能性,关于该6种组合需要求出莫尔周期W。在将各组合中的开口间距分别设定为ωa、ωb,并且第1基材层110的第1划分部111与第2基材层120的第1划分部121沿相同方向延伸的情况下,图14(b)至图14(g)中,关于图14(b)及图14(g)以θ=90度进行式(1)的计算,算出莫尔周期W。关于图14(c),以θ=0度进行式(1)的计算,算出莫尔周期W。另外,关于图14(d)、图14(e)及图14(f),以θ=45度进行式(1)的计算,算出莫尔周期W。
如上所述,第1基材层110及第2基材层120中的第1划分部111、121及第2划分部112、122沿相互不同的一个方向延伸,由此在各基材层110、120形成有四边形的贯通孔140的情况下,如果分解各基材层110、120中的各划分部111、121、112、122,则可以算出莫尔周期。
相对于过滤材料的大小,莫尔周期W的值越大,则越不易产生莫尔,但实际上存在基材层的构造的略微的歪斜、或基材层彼此的交叉角度的略微的偏离,因此,有在过滤材料表面的局部产生莫尔的可能性。因此,在本发明中,并非防止因第1基材层110与第2基材层120的层叠而产生莫尔现象,而是在允许产生莫尔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减小莫尔周期W,在宏观上不易察觉莫尔现象。从该观点出发,在第1基材层110及第2基材层120分别独立地具有沿一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第1划分部111、121、及沿与第1划分部111、121正交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第2划分部112、122,并且通过各划分部而在各基材层110、120形成有四边形的贯通孔140的情况下,优选第1基材层110上形成的贯通孔140、及第2基材层120上形成的贯通孔140的开口间距分别独立地为100μm以上。另外,开口间距优选为2000μm以下,更加优选为500μm以下。例如,贯通孔140的开口间距优选分别独立地为100μm以上且2000μm以下,更加优选为10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
从相同的观点出发,优选最接近组合的开口间距ωb的开口间距ωa的倍数ωan、及开口间距ωb的比率为以下的关系。设定为ωan>ωb的情况下的ωanb的值与设定为ωan<ωb的情况下的ωban的值优选为1.0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1以上,更加优选为1.2以上。另外,优选为1.9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9以下,更加优选为1.8以下。例如,优选为1.05以上且1.9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1以上且1.9以下,更加优选为1.2以上且1.8以下。
进一步,从相同的观点出发,在第1基材层110及第2基材层120分别独立地具有沿一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第1划分部111、121、及沿与第1划分部正交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第2划分部112、122,并且通过各划分部而在各基材层110、120形成有四边形的贯通孔140的情况下,第1基材层110的第1划分部111的延伸方向与第2基材层120的第1划分部121的延伸方向所成的角中,以90度以下侧的角度优选为5度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度以上、更加优选为30度以上的方式层叠两基材层。例如,以上述角度优选为5度以上且90度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度以上且90度以下、更加优选为30度以上且90度以下的方式层叠两基材层。
从过滤层130的支撑性、过滤材料100的透光性的观点出发,关于各基材层110、120中的各划分部111、112、121、122的宽度d,在俯视各基材层110、120时,优选分别独立地为10μm以上,更加优选为30μm以上。另外,优选为200μm以下,更加优选为100μm以下。例如,俯视时各划分部111、112、121、122的宽度d优选分别独立地为1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更加优选为3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另外,各划分部111、112、121、122的宽度d理论上不会对莫尔现象的产生造成影响。例如,关于第1划分部的宽度为dA且开口长度为DA的基材层A与第1划分部的宽度为dB且开口长度为DB的基材层B,只要dA+DA=dB+DB,则在某基材层C上重叠基材层A时观察到的莫尔周期WAC与在某基材层C上重叠基材层B时观察到的莫尔周期WBC理论上相同。
同样地,从过滤层130的支撑性、过滤材料100的透光性的观点出发,各基材层110、120的开口率优选分别独立地为50%以上,更加优选为55%以上。另外,优选为95%以下,更加优选为90%以下。例如,各基材层110、120的开口率优选分别独立地为50%以上且9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5%以上且90%以下。
在过滤材料100中,配置于2片基材层110、120之间的过滤层130由纳米纤维构成,因此,不易损害过滤材料100的作为整体的透光性。因此,过滤材料100优选作为透明性高、即透光性高的微粒过滤材料。过滤材料100的透光性的程度以总透光率表示优选为5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5%以上,更加优选为80%以上。总透光率的上限值没有特别限制,如果较高,则越高透明性越高越优选,如果高达85%左右,则作为透光性微粒过滤材料充分有用。总透光率的测定可以使用例如日本电色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雾度计即NDH5000来进行。
作为各基材层110、120,例如可以使用由高分子材料构成的筛网片材、由高分子材料构成的开口片材及由高分子材料构成的纺织物或编织物等。作为可以使用的高分子化合物,相对于作为过滤对象物的流体为不溶性是有利的。虽然也取决于流体的种类,但通常可以使用聚烯烃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酰胺类纤维、丙烯酸类树脂、乙烯类树脂以及这些的任意的混合物及共聚物等作为高分子化合物。
由以上的说明可知,如果已知第1基材层110及第2基材层120中的各贯通孔140的间距、交叉角度等的数值,则可以基于上述式(1)通过计算而求出莫尔周期W。因此,例如在完全重叠相同的2片基材层的情况下,计算上莫尔周期W的值成为∞,不会产生莫尔现象。然而,实际上由于制造各基材层110、120时的条件的偏差,即便在完全重叠相同的2片基材层的情况下,也有时产生莫尔现象。特别是,在第1基材层及第2基材层分别独立地由以沿一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第1线状材料和沿与第1线状材料交叉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第2线状材料编织而形成的网状体构成的情况下,例如由平织的网状体构成的情况下,由于第1线状材料与第2线状材料的交点未被固定化,因此,贯通孔的间距容易变动,容易意料之外地产生莫尔现象。因此,在使用这样的网状体作为基材层的情况下,将该网状体中的第1线状材料与第2线状材料的交点固定化是有利的。由此,可以有效地防止贯通孔的间距意料之外地变化而产生莫尔现象。作为交点的固定化的方法,例如可以使用利用粘合剂的接合、热熔合、超声波接合、伴随或不伴随热的压力粘结等。
在过滤材料100中,过滤层130与将该过滤层130自其两侧夹持的各基材层110、120可以仅仅层叠,或者也可以将这三者通过接合方法进行接合。在接合这三者的情况下,从不损害过滤材料100的过滤性能的观点出发,优选进行局部的接合。作为接合方法,例如可以使用利用粘合剂的接合、热熔合、超声波接合、伴随或不伴随热的压力粘结等。或者,也可以通过过滤层130与基材层110、120的缠绕而接合两者。
具有如上所述的构成的过滤材料100可以利用由含有纳米纤维的过滤层130产生的过滤性能、防止由一对基材层110、120的组合所导致的莫尔现象的产生、及较高的透光性而应用于各种领域。例如可以用作卫生口罩或纱窗。图15及图16中示出了将过滤材料100应用于卫生口罩的例子。
如图15及图16所示,卫生口罩1A具备口罩主体2及设置于口罩主体2的左右两侧的挂耳部3。口罩主体2具有横宽的矩形的形状。关于卫生口罩1A,如图16所示,口罩主体2的除横向的两端部分以外的中央部分成为包覆佩戴者的面部的面部包覆部分4,该面部包覆部分4由过滤材料100构成。在口罩主体2的横向的两端部分安装侧部片材5以自其两面夹住过滤材料100,在经侧部片材5补强的两端部分固定有用于形成挂耳部3的挂耳绳6。如图16所示,面部包覆部分4优选覆盖佩戴者的面部的至少嘴角及鼻孔的周边。作为侧部片材5,例如使用将窄的长条状的纵长片材沿其纵中心线对折而成的片材。侧部片材5及挂耳绳6分别通过利用热密封或超声波密封的熔合、使用粘合剂的粘结、缝合等公知的方法进行安装。
上述卫生口罩1A通过在面部包覆部分4使用过滤材料100,从而透光性较高,佩戴者的表情的可见性优异,并且对细菌或花粉的阻隔性也优异。另外,卫生口罩1A还具有如下优点:容易轻量化,比现有市售的无纺布制的口罩轻,配戴感不明显。进一步,由于可以利用0.1g/m2左右的基重的纳米纤维表现出阻隔性,因此,在不易变得呼吸困难的方面也有利。关于卫生口罩1A,从使人不易感觉到配戴感的观点出发,优选将总质量设定为小于2g,更加优选设定为1.5g以下,另外,优选为设定为0.7g以上,更具体而言,优选设定为0.7g以上且小于2.0g,更加优选设定为0.7g以上且1.5g以下。另外,纤维直径越细且基重越大,则阻隔性越良好。
卫生口罩1A具有细菌阻隔性,优选用作以预防感冒等传染病或应对传染病的扩散为主要目的的口罩、或以外科手术为代表的医疗领域中使用的口罩。此外,也优选用作以防止吸入花粉或室内灰尘为主要目的的口罩、以食品的制造、烹饪、盒饭的制造为代表的食品领域中使用的口罩、半导体制造用的无尘室中使用的口罩、在各种制造业的领域等用于防尘的口罩等。
以上,对本发明基于其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上述实施方式的过滤材料100是在一对基材层110、120间介隔配置有由纳米纤维构成的过滤层130的三部件的构成,但也可以取而代之,在至少一个基材层110、120的外表面层叠有1或2层以上的其它层。
另外,在图15及图16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卫生口罩中,在口罩主体使用过滤材料100时,也可以在该过滤材料100形成单个或多个的褶状的折入部。另外,也可以形成由过滤材料100构成的左右的翼片部,将这些翼片部在脸的宽度方向中央的位置非直线状地接合而形成立体形状的面部包覆部分。进一步,也可以代替挂耳绳,由形成有开口或狭缝的片材形成挂耳部。
关于上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一步公开以下的附记(卫生口罩及透光性微粒过滤材料)。
<1>一种卫生口罩,其中,面部包覆部分由层叠有基材层和纳米纤维层的层叠片材构成,
所述基材层层叠于所述纳米纤维层的单面或两面,并且具有规则地形成的贯通孔,
所述层叠片材的平行光透过率(JIS K7105)为10%以上,
所述纳米纤维层含有纤维直径为350nm以下的纳米纤维,且基重为0.50g/m2以下。
<2>如上述<1>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上述层叠片材的平行光透过率(JISK7105)为1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6%以上。
<3>如上述<1>或<2>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上述纳米纤维层的纳米纤维的取向度为0.05以上且1.00以下。
<4>如上述<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上述层叠片材的上述基材层的总平行光透过率(JIS K7105)为30%以上。
<5>如上述<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上述层叠片材的上述基材层的总平行光透过率(JIS K7105)进一步优选为40%以上,更加优选为60%以上。
<6>如上述<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上述基材层由合成树脂制的筛网片材、合成树脂制的开孔片材、或合成树脂制的编织物或纺织物构成。
<7>如上述<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构成上述基材层的材料(片材材料)是将合成树脂制的筛网片材、合成树脂制的开孔片材、及合成树脂制的编织物或纺织物中的1种或2种以上层叠2片以上而成的。
<8>如上述<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关于上述基材层,上述纳米纤维层的单侧的基材层或上述纳米纤维层的两侧的两基材层由合成树脂制的筛网片材形成。
<9>如上述<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上述筛网片材是由合成树脂制的长丝纱构成的纵线与横线分别保持间隔并且逐一地相互相交的筛网片材。
<10>如上述<9>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上述筛网片材是纵线与横线呈斜纹织物状相互相交的筛网片材。
<11>如上述<6>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上述筛网片材的网眼数(线数/英寸)为30以上且200以下,优选为50以上且150以下。
<12>如上述<6>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上述筛网片材的筛网的线径为2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优选为3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
<13>如上述<6>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上述筛网片材的开口率(%)为30%以上且90%以下,优选为50%以上且80%以下。
<14>如上述<6>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上述筛网片材或构成该筛网片材的长丝纱由选自聚烯烃类的树脂、聚酯类的树脂及聚酰胺类的树脂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构成。
<15>如上述<6>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上述筛网片材其多个纵线与多个横线在相互的交点通过热熔合进行熔合。
<16>如上述<6>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上述筛网片材其多个纵线与多个横线在相互的交点未进行熔合地交叉。
<17>如上述<6>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上述筛网片材均具有由长丝纱构成的纵线及横线,且该长丝纱由复丝、单丝、或实心的纤维构成。
<18>如上述<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上述贯通孔每一个的面积为0.02~25mm2
<19>如上述<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上述基材层的构成材料的贯通孔每一个的面积优选为0.02m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4mm2以上,另外,优选为25m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mm2以下,另外,优选为0.02mm2以上且25m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4mm2以上且20mm2以下。
<20>如上述<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上述层叠片材的基材层11的总泰伯式挺度优选为0.03mN·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3mN·m以上。
<21>如上述<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构成上述纳米纤维层的纳米纤维的纤维直径为350nm以下,优选纤维直径为250nm以下,进一步优选纤维直径为220nm以下,另外,优选为10n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nm以上。
<22>如上述<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上述纳米纤维层含有90质量%以上的纤维直径为350nm以下的纳米纤维、纤维直径为250nm以下的纳米纤维、或纤维直径为220nm以下的纳米纤维。
<23>如上述<1>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上述纳米纤维层优选仅由纤维直径为350nm以下的纳米纤维构成,进一步优选仅由纤维直径为250nm以下或220nm以下的纳米纤维构成。
<24>如上述<1>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上述纳米纤维层的基重为0.50g/m2以下,优选为0.40g/m2以下,另外,优选为0.05g/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10g/m2以上,更具体而言,优选为0.05g/m2以上且0.50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0g/m2以上且0.40g/m2以下。
<25>如上述<1>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上述纳米纤维层的纳米纤维的取向度优选为0.0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6以上,另外,优选为1.0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90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0.05以上且1.0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6以上且0.90以下。
<26>如上述<1>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上述纳米纤维以高分子化合物作为原料,优选为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或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27>如上述<1>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上述纳米纤维由水不溶性的高分子化合物构成。
<28>如上述<1>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在上述层叠片材中,在上述基材层与上述纳米纤维层之间未介隔任何层而将上述基材层与上述纳米纤维层一体化。
<29>如上述<1>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上述卫生口罩的总质量小于2g,优选为1.5g以下,另外,为0.7g以上,更具体而言,优选为0.7g以上且小于2.0g,更加优选为0.7g以上且1.5g以下。
<30>如上述<1>至<29>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在上述层叠片材的皮肤接触面侧的至少周缘部,无纺布片材以自上述基材层的周缘端的内侧向外侧延伸的状态设置。
<31>如上述<30>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上述无纺布片材形成为在配置于上述层叠片材的上述周缘部的内侧的部分具有开口的框形状。
<32>如上述<1>至<31>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关于基材层与纳米纤维层的合计基重,在基材层仅层叠于纳米纤维层的单面的结构的情况下,优选为8g/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g/m2以上,另外,优选为30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g/m2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8g/m2以上且30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g/m2以上且25g/m2以下;在基材层层叠于纳米纤维层的两面的结构的情况下,优选为16g/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g/m2以上,另外,优选为60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g/m2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16g/m2以上且60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g/m2以上且50g/m2以下。
<33>如上述<1>至<32>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挂耳绳由具有透光性的部件构成,作为该具有透光性的部件,使用聚氨酯或聚烯烃等的弹性体,该挂耳绳的总透光率优选为60%以上,另外,优选为99%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60%以上且99%以下。
<34>一种透光性微粒过滤材料,其中,所述透光性微粒过滤材料包含层叠片材而构成,所述层叠片材具备:具有规则地形成的多个贯通孔的第1基材层、具有规则地形成的多个贯通孔的第2基材层、及配置于两基材层之间的纳米纤维的过滤层,
上述层叠片材的总透光率为55%以上,
因形成于第1基材层的上述贯通孔与形成于第2基材层的上述贯通孔的相互干涉而产生的莫尔周期W的值为5000μm以下。
<35>如上述<34>所述的透光性微粒过滤材料,其中,莫尔周期W的值为3200μm以下。
<36>如上述<34>或<35>所述的透光性微粒过滤材料,其中,在调整各基材层的开口间距的情况下,莫尔周期W的值特别优选为1400μm以下,更加优选为800μm以下,
在调整第1基材层中的第1划分部与第2基材层中的第1划分部的交叉角度的情况下,莫尔周期W的值特别优选为15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0μm以下,更加优选为500μm以下。
<37>如上述<34>至<36>中任一项所述的透光性微粒过滤材料,其中,莫尔周期W以以下的式(1)表示。
式(1)中,开口间距ωa、ωb以第1划分部或第2划分部的宽度与沿该宽度方向的贯通孔的开口长度之和定义。θ设定为各划分部彼此的交叉角度。
式中,ωan的值设定为“最接近ωb的ωa的倍数”。
<38>如上述<34>至<37>中任一项所述的透光性微粒过滤材料,其中,形成于第1基材层的上述贯通孔及形成于第2基材层的上述贯通孔的开口间距分别独立地为100μm以上且2000μm以下。
<39>如上述<34>至<38>中任一项所述的透光性微粒过滤材料,其中,形成于第1基材层的贯通孔及形成于第2基材层的贯通孔的开口间距优选分别独立地为100μm以上,另外,开口间距优选为2000μm以下,更加优选为500μm以下,贯通孔的开口间距优选分别独立地为100μm以上且2000μm以下,更加优选为10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
<40>如上述<34>至<39>中任一项所述的透光性微粒过滤材料,其中,在形成于第1基材层及第2基材层的贯通孔均为正方形的情况下,将组合的各开口间距设定为ωan、ωb,设定为ωan>ωb的情况下的ωanb的值与设定为ωan<ωb的情况下的ωban的值优选为1.0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1以上,更加优选为1.2以上,另外,优选为1.9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9以下,更加优选为1.8以下。例如优选为1.05以上且1.9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1以上且1.9以下,更加优选为1.2以上且1.8以下。
<41>如上述<34>至<40>中任一项所述的透光性微粒过滤材料,其中,第1基材层及第2基材层分别独立地具有沿一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第1划分部、及沿与第1划分部正交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第2划分部,通过两划分部而在各基材层形成了四边形的上述贯通孔,
以第1基材层的第1划分部的延伸方向与第2基材层的第1划分部的延伸方向所成的角度成为5度以上且90度以下的范围的方式层叠有两基材层。
<42>如上述<34>至<40>中任一项所述的透光性微粒过滤材料,其中,在第1基材层及第2基材层分别独立地具有沿一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第1划分部、及沿与第1划分部正交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第2划分部,并且通过两划分部而在各基材层形成有四边形的贯通孔的情况下,以第1基材层的第1划分部的延伸方向与第2基材层的第1划分部的延伸方向所成的角中,90度以下侧的角度优选为5度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度以上,更加优选为30度以上的方式层叠两基材层,以上述角度优选为5度以上且90度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度以上且90度以下,更加优选为30度以上且90度以下的方式层叠两基材层。
<43>如上述<34>至<42>中任一项所述的透光性微粒过滤材料,其中,上述纳米纤维的过滤层的基重为0.05g/m2以上且0.5g/m2以下。
<44>如上述<34>至<43>中任一项所述的透光性微粒过滤材料,其中,纳米纤维的基重优选为0.05g/m2以上,更加优选为0.1g/m2以上,关于上限值,优选为0.5g/m2以下,更加优选为0.3g/m2以下,纳米纤维的基重优选为0.05g/m2以上且0.5g/m2以下,更加优选为0.1g/m2以上且0.3g/m2以下。
<45>如上述<34>至<4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光性微粒过滤材料,其中,上述透光性微粒过滤材料中所含的上述层叠片材的总透光率为75%以上。
<46>如上述<34>至<45>中任一项所述的透光性微粒过滤材料,其中,上述透光性微粒过滤材料中所含的上述层叠片材的总透光率为80%以上。
<47>如上述<34>至<46>中任一项所述的透光性微粒过滤材料,其中,第1基材层及第2基材层分别独立地由网状体构成,所述网状体由沿一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第1线状材料和沿与第1线状材料交叉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第2线状材料编织而形成,该网状体中第1线状材料与第2线状材料的交点被固定。
<48>如上述<34>至<47>中任一项所述的透光性微粒过滤材料,其中,从过滤层的支撑性、过滤材料的透光性的观点出发,在俯视各基材层时,各基材层中的各划分部的宽度d优选分别独立地为10μm以上,更加优选为30μm以上。另外,优选为200μm以下,更加优选为100μm以下。例如,俯视时的各划分部的宽度d优选分别独立地为1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更加优选为3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
<49>如上述<34>至<48>中任一项所述的透光性微粒过滤材料,其中,各基材层的开口率优选分别独立地为50%以上,更加优选为55%以上,且优选为95%以下,更加优选为90%以下,
各基材层的开口率优选分别独立地为50%以上且9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5%以上且90%以下。
<50>如上述<34>至<49>中任一项所述的透光性微粒过滤材料,其中,使用由高分子材料构成的筛网片材、由高分子材料构成的开口片材及由高分子材料构成的纺织物或编织物等作为各基材层,
上述高分子化合物相对于作为过滤对象物的流体为不溶性,
使用聚烯烃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酰胺类纤维、丙烯酸类树脂、乙烯类树脂以及这些的任意的混合物及共聚物等作为上述高分子化合物。
<51>如上述<1>至<33>中任一项的卫生口罩,其中,上述面部包覆部分由上述<34>至<50>中任一项所述的透光性微粒过滤材料构成。
<52>一种卫生口罩,其中,具备上述<34>至<50>中任一项所述的透光性微粒过滤材料。
<53>如上述<51>或上述<52>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总质量优选小于2g,更加优选为1.5g以下,另外,优选为0.7g以上,更具体而言,优选设定为0.7g以上且小于2.0g,更加优选设定为0.7g以上且1.5g以下。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然而,本发明的范围并不被限制于该实施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及“份”分别指“质量%”及“质量份”。
[实施例1]
使用聚乙烯醇缩丁醛(S-LEC(注册商标)BM-1,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作为水不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将1.15g的聚乙烯醇缩丁醛溶解于8.85g的溶剂(乙醇:1-丁醇=8:2)中之后,添加花王株式会社制造的季盐类表面活性剂(Sanisol C)0.5份,获得水不溶性纳米纤维形成液。
基材层使用聚酯树脂制的筛网片材(TEAROAD(注册商标)SHARP4817,山中产业株式会社)。筛网片材的网眼数为100,开口率为65%,线径为50μm。另外,将筛网片材的平行光透过率(JIS K7105)、每一个贯通孔的面积(孔面积)及泰伯式挺度(JIS P8125-2000)示于表1中。
使用静电纺丝装置,向基材层的表面喷雾水不溶性纳米纤维形成液,形成水不溶性的纳米纤维层。施加电压设定为35kV,电极间距离设定为280mm,液体喷出量设定为1mL/h。另外,将基材层卷绕于直径为200mm的滚筒型收集器,一边以滚筒的线速度成为200m/min的方式调整一边进行纳米纤维层的形成。所获得的层叠片材的纳米纤维层的纤维(纳米纤维)的纤维直径、基重、及纤维(纳米纤维)的取向度如表1所示。
[实施例2~4]
将实施例1中形成纳米纤维层时的基材层的线速度分别变更为100m/min(实施例2)、63m/min(实施例3)、12m/min(实施例4),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获得在纳米纤维层的单面层叠有基材层的结构的层叠片材。所获得的层叠片材的纳米纤维层的纤维(纳米纤维)的纤维直径、基重、及纤维(纳米纤维)的取向度如表1所示。
[实施例5]
使用聚氨酯(Elastollan(注册商标)1198A,BASF JAPAN Ltd.)作为水不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将聚氨酯1.2g溶解于溶剂8.8g(DMF:丙酮=84:16)中之后,添加花王株式会社制造的季盐类表面活性剂(Sanisol C)0.5份,获得水不溶性纳米纤维形成液。
基材层使用与实施例1所使用的相同的筛网片材。
使用静电纺丝装置,向基材层的表面喷雾水不溶性纳米纤维形成液,形成水不溶性纳米纤维层。施加电压设定为34kV,电极间距离设定为300mm,液体喷出量设为2mL/h。另外,卷绕于直径200mm的滚筒型收集器,一边以滚筒的线速度成为200m/min的方式调整一边进行纳米纤维层的形成。所获得的层叠片材的纳米纤维层的纤维(纳米纤维)的纤维直径、基重、及纤维(纳米纤维)的取向度如表1所示。
[实施例6]
在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成的层叠片材的纳米纤维层上进一步层叠实施例1中使用的基材层,制成夹层构造的层叠片材。关于实施例6中获得的层叠片材中的基材层,重叠纳米纤维层的两侧的2片筛网片材而测得的总平行光透过率(JIS K7105)如表1所示。另外,在实施例1~5及比较例1~4中,各个基材层11的平行光透过率与层叠片材的基材层的总平行光透过率相同。
[实施例7]
使用实施例1中所使用的高分子化合物。将1.0g的聚乙烯醇缩丁醛溶解于9.0g的溶剂(乙醇:1-丁醇=8:2)中,获得水不溶性纳米纤维形成液。另外,以基重成为0.09g/m2的方式调整喷雾时间,获得样品。此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获得在纳米纤维层的单面层叠有基材层的结构的层叠片材。所获得的层叠片材的纳米纤维层的纤维(纳米纤维)的纤维直径、基重、及纤维(纳米纤维)的取向度如表2所示。
[实施例8]
调整实施例7中对基材的喷雾时间将基重调整为0.21g/m2,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7同样的方式获得在纳米纤维层的单面层叠有基材层的结构的层叠片材。所获得的层叠片材的纳米纤维层的纤维(纳米纤维)的纤维直径、基重、及纤维(纳米纤维)的取向度如表2所示。
[实施例9]
调整实施例1中对基材的喷雾时间将基重调整为0.40g/m2,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获得在纳米纤维层的单面层叠有基材层的结构的层叠片材。所获得的层叠片材的纳米纤维层的纤维(纳米纤维)的纤维直径、基重、及纤维(纳米纤维)的取向度如表2所示。
[实施例10]
在与实施例7同样地制成的层叠片材的纳米纤维层上进一步层叠实施例7中使用的基材层,制成夹层结构的层叠片材。仅在所制成的层叠片材的外缘端部配设形成为框状的下述无纺布B。关于实施例10中所获得的层叠片材中的基材层,重叠纳米纤维层的两面的2片筛网片材所测得的总平行光透过率(JIS K7105)如表2所示。
无纺布B:Unitika Limited.制造的纺粘无纺布(ELEVES,基重15g/m2)。由于无纺布B中未形成规则的孔面积,因此,无法测定每一个贯通孔的面积(孔面积)。
[实施例11]
在与实施例8同样地制成的层叠片材的纳米纤维层上进一步层叠实施例8中使用的基材层,制成夹层结构的层叠片材。关于实施例11中获得的层叠片材中的基材层,重叠纳米纤维层两面的2片筛网片材所测得的总平行光透过率(JIS K7105)如表2所示。
[实施例12]
调整实施例7中对基材的喷雾时间将基重调整为0.40g/m2,除此以外,在以与实施例7同样的方式制成的层叠片材的纳米纤维层上进一步层叠实施例7中使用的基材层,制成夹层结构的层叠片材。关于实施例12中所获得的层叠片材中的基材层,重叠纳米纤维层的两面的2片筛网片材所测得的总平行光透过率(JIS K7105)如表2所示。
[实施例13]
调整实施例7中对基材的喷雾时间将基重调整为0.11g/m2,除此以外,在以与实施例7同样的方式制成的层叠片材的纳米纤维层上进一步层叠下述无纺布C,获得夹层结构的层叠片材。
无纺布C:Unitika Limited.制造的纺粘无纺布(ELEVES,基重15g/m2)。由于无纺布B未形成规则的孔面积,因此,无法测定每一个贯通孔的面积(孔面积)。
[比较例1]
使用下述无纺布A作为基材层,并且将形成纳米纤维层时的基材层的线速度变更为100m/min,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获得在纳米纤维层的单面层叠有基材层的结构的层叠片材。
无纺布A:Japan Vilene Co.,Ltd.制造的聚烯烃/人造丝树脂制的口罩用无纺布(EW-605,基重65g/m2)。将无纺布A的平行光透过率(JIS K7105)示于表1中。另外,由于无纺布A未形成规则的孔面积,因此,无法测定每一个贯通孔的面积(孔面积)。
所获得的层叠片材的纳米纤维层的纤维(纳米纤维)的纤维直径、基重、及纤维(纳米纤维)的取向度如表1所示。
[比较例2]
使用实施例1中使用的高分子化合物。将1.2g的聚乙烯醇缩丁醛溶解于8.8g的溶剂(乙醇:1-丁醇=8:2)中,获得水不溶性纳米纤维形成液。另外,以基重成为0.45g/m2的方式调整喷雾时间,获得样品。此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获得在纳米纤维层的单面层叠有基材层的结构的层叠片材。所获得的层叠片材的纳米纤维层的纤维(纳米纤维)的纤维直径、基重、及纤维(纳米纤维)的取向度如表1所示。
[比较例3]
调整实施例1中对基材的喷雾时间将基重调整为0.58g/m2,并将基材的线速度变更为100m/min,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获得在纳米纤维层的单面层叠有基材层的结构的层叠片材。所获得的层叠片材的纳米纤维层的纤维(纳米纤维)的纤维直径、基重、及纤维(纳米纤维)的取向度如表1所示。
[比较例4]
使用实施例1中使用的高分子化合物。将1.2g的聚乙烯醇缩丁醛溶解于8.8g的溶剂(乙醇:1-丁醇=8:2)中,获得水不溶性纳米纤维形成液。另外,以基重成为1.00g/m2的方式调整喷雾时间,获得样品。此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获得在纳米纤维层的单面层叠有基材层的结构的层叠片材。所获得的层叠片材的纳米纤维层的纤维(纳米纤维)的纤维直径、基重、及纤维(纳米纤维)的取向度如表1所示。
[评价]
对实施例及比较例中所获得的层叠片材,测定平行光透过率(JIS K7105)及BFE(细菌过滤效率)。将这些结果示于表1中。BFE(细菌过滤效率)依照JIS L1912附录2.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在满足细菌过滤效率超过95%的评价基准(以下,称为“BFE 95%<”的基准)的情况下评价为“OK”,在不满足该基准的情况下评价为“NG”。
另外,将实施例及比较例中所获得的层叠片材以覆盖自鼻子的中央附近往下的整体的方式固定于成人女性的面部,在室内对该状态下的该成人女性的表情的可见性进行评价。表情的可见性是以目视判断透过层叠片材是否可以透视到鼻和口。评价是使3名监查员自相距2m的地方以目视进行观察,将可以明确地辨识鼻与口的情况评价为“A”,将可以稍微地辨识鼻与口的情况评价为“B”,将几乎无法辨识鼻与口的情况评价为“C”。将这些评价结果示于表1中。结果由多数决定,3人的评价分为3种的情况下记为B。
另外,使用此次制成的层叠片材,以成为通常的口罩的大小即250cm2的面积的方式制作口罩样品,加上挂耳用的橡胶绳质量0.4g,求出作为口罩的总质量,示于表1及表2中。
[表1]
[表2]
由表1及表2所示的结果可知,如果使用实施例的层叠片材,则透光性较高,佩戴者的表情的可见性优异,并且对细菌等的阻隔性也优异。相对于此,基材层由无纺布构成的比较例1的层叠片材的透光性较低,佩戴者的表情的可见性也较差。另外,纳米纤维的纤维直径较大的比较例2中,虽然透光性较高,但阻隔性较低,不满足“BFE 95%<”的基准。另外,纳米纤维层的基重较大的比较例3中,透光性较低,佩戴者的表情的可见性也较差。另外,纳米纤维的纤维直径较大且纳米纤维层的基重也较大的比较例4由于纳米纤维层的基重较高,因此,满足了“BFE 95%<”的基准,但另一方面,透光性较低,佩戴者的表情的可见性较差。
另外,以下,通过实施例来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然而,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制于该实施例。
[实施例1A]
按照以下的顺序制造图10所示的结构的过滤材料。
(1)基材层
作为第1基材层及第2基材层,使用由聚酯树脂构成且贯通孔呈正方形的不同种类的筛网片材。各筛网片材中的网眼的交点经超声波密封而被固定。第1基材层的开口间距为254μm,开口率为61%,线径为55μm。第2基材层的开口间距为188μm,开口率为58%,线径为48μm。
(2)过滤层
使用作为水不溶性高分子化合物的聚乙烯醇缩丁醛(S-LEC(注册商标)BM-1,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将1.15g的聚乙烯醇缩丁醛溶解于8.85g的溶剂(乙醇:1-丁醇=8:2质量比)中之后,添加花王株式会社制造的季盐类表面活性剂(Sanisol C(注册商标))0.5g,获得水不溶性纳米纤维形成液。使用静电纺丝装置,向第1基材层的表面喷雾水不溶性纳米纤维形成液,形成由水不溶性纳米纤维构成的过滤层。施加电压设定为35kV,电极间距离设定为280mm,液体喷出量设定为1mL/h。另外,将基材层卷绕于直径为200mm的滚筒型收集器,一边以滚筒的线速度成为200m/min的方式调整一边进行纳米纤维的形成。纳米纤维的直径为204nm,基重为0.1g/m2。在其上层叠第2基材层,获得图10所示的结构的过滤材料。第2基材层以与第1基材层的交叉角度成为零的方式层叠。
[实施例2A至4A]
使用具有以下的表3所示的开口间距的材料作为第2基材层,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A同样的方式获得过滤材料。
[实施例5A]
使用同种筛网片材作为第1基材层及第2基材层。该筛网片材中的网眼的交点经超声波密封而被固定。该筛网片材的开口间距为254μm,开口率为61%,线径为55μm。使用2片该筛网片材,以两筛网片材的交叉角度成为表3的值的方式层叠两筛网片材。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A同样的方式获得过滤材料。
[实施例6A至9A]
以两筛网片材的交叉角度成为表3的值的方式层叠两筛网片材。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5A同样的方式获得过滤材料。
[参考例1A]
使用同种筛网片材作为第1基材层及第2基材层。该筛网片材中的网眼的交点被固定。该筛网片材的开口间距为254μm,开口率为61%,线径为55μm。使用2片该筛网片材,以两筛网片材的交叉角度成为零的方式层叠两筛网片材。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A同样的方式获得过滤材料。
[评价]
对实施例及比较例中获得的过滤材料,通过上述的方法测定莫尔周期W及总透光率。另外,对实施例及比较例中获得的层叠片材测定平行光透过率(JIS K7105)及BFE(细菌过滤效率)。BFE(细菌过滤效率)依据JIS L1912附录2.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在满足细菌过滤效率超过95%的评价基准(以下称为“BFE 95%<”的基准)的情况下评价为“OK”,在不满足该基准的情况下评价为“NG”。将这些结果示于以下的表3中。
另外,将实施例中获得的层叠片材以覆盖自鼻子的中央附近往下的整体的方式固定于成人女性的面部,在室内对该状态下的该成人女性的表情的可见性进行评价。表情的可见性是以目视来判断透过层叠片材是否可以透视到鼻与口。评价是使3名监查员自相距2m的地方以目视进行观察,将可以明确辨识鼻与口的情况评价为“A”,将可以稍微地辨识鼻与口的情况评价为“B”,将几乎无法辨识鼻与口的情况评价为“C”。将这些评价结果示于表3中。结果由多数决定,3人的评价分成3种的情况下记为B。
另外,使用此次制成的层叠片材,以成为通常的口罩的大小即250cm2的面积的方式制作口罩样品,加上挂耳用的橡胶绳的质量0.4g,求出作为口罩的总质量,示于表3中。
另外,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莫尔的感官评价。将这些结果示于以下的表3中。
[莫尔感官评价]
对实施例中所获得的过滤材料进行莫尔感官评价。感官评价由3名评价者实施。
过滤材料的莫尔现象的产生是在以下的条件下进行评价。将过滤材料置于黑色衬纸上,自相距50cm的位置通过目视观察在过滤材料的表面产生的莫尔的状态。根据莫尔的状态按照以下的基准进行数值化。表3中表示3人的合计分数。
5:大致看不到莫尔(表面均匀)
4:不怎么看得到莫尔
3:看到莫尔
2:看到较大的莫尔
1:看到非常大的莫尔
[表3]
由表3所示的结果可知,各实施例中所获得的过滤材料维持较高的微粒捕获率,并且透光性较高,抑制莫尔现象的产生。另外,可知透气阻力被抑制得较低。
相对于此,可知参考例1A的过滤材料虽然表情的可见性较高,但莫尔现象明显化。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卫生口罩的透光性较高,佩戴者的表情的可见性优异,并且对细菌或花粉的阻隔性也优异。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具有较高的透明性,并且可以有效地防止莫尔现象的产生,微粒的过滤性能优异的过滤材料。

Claims (15)

1.一种卫生口罩,其中,
面部包覆部分由层叠有基材层和纳米纤维层的层叠片材构成,
所述基材层层叠于所述纳米纤维层的单面或两面,并且具有规则地形成的贯通孔,
所述层叠片材的根据JIS K7105的平行光透过率为10%以上,
所述纳米纤维层含有纤维直径为350nm以下的纳米纤维,且基重为0.50g/m2以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
所述纳米纤维层的纳米纤维的取向度为0.05以上且1.00以下。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
所述层叠片材的所述基材层的根据JIS K7105的总平行光透过率为30%以上。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
所述基材层由合成树脂制的筛网片材、合成树脂制的开孔片材、或合成树脂制的编织物或纺织物构成。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
所述贯通孔每一个的面积为0.02~25mm2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
所述卫生口罩的总质量为0.7g以上且小于2.0g。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
在所述层叠片材的皮肤接触面侧的至少周缘部,以自所述基材层的周缘端的内侧向外延伸的状态设置无纺布片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
所述无纺布片材形成为在配置于所述层叠片材的所述周缘部的内侧的部分具有开口的框形状。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
所述面部包覆部分是包含层叠片材而构成的透光性微粒过滤材料,
所述层叠片材具备:具有规则地形成的多个贯通孔的第1基材层、具有规则地形成的多个贯通孔的第2基材层、及配置于两基材层之间的纳米纤维的过滤层,
所述透光性微粒过滤材料中所含的所述层叠片材的总透光率为55%以上,
因形成于第1基材层的所述贯通孔与形成于第2基材层的所述贯通孔的相互干涉而产生的莫尔周期W的值为5000μm以下。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
莫尔周期W的值为3200μm以下。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
形成于第1基材层的所述贯通孔及形成于第2基材层的所述贯通孔的开口间距分别独立地为100μm以上且2000μm以下。
12.如权利要求9~11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
第1基材层及第2基材层分别独立地具有沿一个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第1划分部及沿与第1划分部正交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第2划分部,通过两划分部而在各基材层上形成有四边形的所述贯通孔,
以第1基材层的第1划分部的延伸方向与第2基材层的第1划分部的延伸方向所成的角度成为5度以上且90度以下的范围的方式层叠两基材层。
13.如权利要求9~12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
所述纳米纤维的过滤层的基重为0.05g/m2以上且0.5g/m2以下。
14.如权利要求9~13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
所述透光性微粒过滤材料中所含的所述层叠片材的总透光率为75%以上。
15.如权利要求9~14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中,
第1基材层及第2基材层分别独立地由网状体构成,所述网状体由沿一个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第1线状材料和沿与第1线状材料交叉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第2线状材料编织而形成,该网状体中第1线状材料与第2线状材料的交点被固定。
CN201580052501.7A 2014-09-30 2015-09-28 卫生口罩 Active CN1070733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01873 2014-09-30
JP2014201873 2014-09-30
JP2015-161820 2015-08-19
JP2015161820A JP6571448B2 (ja) 2015-08-19 2015-08-19 光透過性微粒子濾過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衛生マスク
JP2015-176040 2015-09-07
JP2015176040A JP5961738B2 (ja) 2014-09-30 2015-09-07 衛生マスク
PCT/JP2015/077316 WO2016052401A1 (ja) 2014-09-30 2015-09-28 衛生マス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73303A true CN107073303A (zh) 2017-08-18
CN107073303B CN107073303B (zh) 2020-01-03

Family

ID=56361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52501.7A Active CN107073303B (zh) 2014-09-30 2015-09-28 卫生口罩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7073303B (zh)
TW (1) TWI668032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76973A (zh) * 2018-07-04 2018-09-28 浙江蓝禾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全自动异形立体口罩生产机
CN109171067A (zh) * 2018-10-18 2019-01-11 江西赛狮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口罩
CN111165938A (zh) * 2020-02-03 2020-05-19 宜春希宇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长效防流感的医用口罩
CN111938245A (zh) * 2020-09-02 2020-11-17 中日友好医院 一种硫酸多糖抗病毒层其制备方法及抗病毒口罩
WO2021243776A1 (zh) * 2020-06-02 2021-12-09 张逸晖 一种过滤面料、口罩及其生产方法
US20220235503A1 (en) * 2021-01-28 2022-07-28 Aviram F Industries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asks
CN115515782A (zh) * 2021-04-06 2022-12-23 新和株式会社 层叠片及卫生口罩以及层叠片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17272B (zh) * 2020-05-06 2021-01-21 徐國揚 防疫面罩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87854A (zh) * 2003-05-19 2006-06-14 李世叶 透明口罩
CN201216192Y (zh) * 2008-06-04 2009-04-08 李光辉 透明口罩
CN102599659A (zh) * 2011-01-18 2012-07-25 周旋 耳面连罩
JP2013053390A (ja) * 2011-09-06 2013-03-21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繊維基材と有機ナノファイバーの複合体形成方法および複合体
JP2013066643A (ja) * 2011-09-26 2013-04-18 Bio Design Kk 透視可能な衛生マスク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34659A2 (en) * 2003-08-11 2005-04-21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Research Foundation Fluorochemical electret treatment for barrier fabrics
WO2008109438A2 (en) * 2007-03-02 2008-09-12 Anne Mcintosh Puckett Transparent antimicrobial face mask
US20100024136A1 (en) * 2007-03-15 2010-02-04 Kuraray Co., Ltd. Laminated fabric
WO2012091087A1 (ja) * 2010-12-29 2012-07-05 太陽化学株式会社 機能性素材含有マスク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87854A (zh) * 2003-05-19 2006-06-14 李世叶 透明口罩
CN201216192Y (zh) * 2008-06-04 2009-04-08 李光辉 透明口罩
CN102599659A (zh) * 2011-01-18 2012-07-25 周旋 耳面连罩
JP2013053390A (ja) * 2011-09-06 2013-03-21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繊維基材と有機ナノファイバーの複合体形成方法および複合体
JP2013066643A (ja) * 2011-09-26 2013-04-18 Bio Design Kk 透視可能な衛生マスク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76973A (zh) * 2018-07-04 2018-09-28 浙江蓝禾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全自动异形立体口罩生产机
CN109171067A (zh) * 2018-10-18 2019-01-11 江西赛狮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口罩
CN111165938A (zh) * 2020-02-03 2020-05-19 宜春希宇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长效防流感的医用口罩
CN111165938B (zh) * 2020-02-03 2022-01-28 安徽盒子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长效防流感的医用口罩
WO2021243776A1 (zh) * 2020-06-02 2021-12-09 张逸晖 一种过滤面料、口罩及其生产方法
CN111938245A (zh) * 2020-09-02 2020-11-17 中日友好医院 一种硫酸多糖抗病毒层其制备方法及抗病毒口罩
US20220235503A1 (en) * 2021-01-28 2022-07-28 Aviram F Industries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asks
CN115515782A (zh) * 2021-04-06 2022-12-23 新和株式会社 层叠片及卫生口罩以及层叠片制造方法
CN115515782B (zh) * 2021-04-06 2023-07-07 新和株式会社 层叠片的制造方法及卫生口罩的制造方法以及层叠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3662A (en) 2016-04-16
TWI668032B (zh) 2019-08-11
CN107073303B (zh) 2020-0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73303A (zh) 卫生口罩
JP7142632B2 (ja) マスク
KR102365235B1 (ko) 위생 마스크
JP5961738B2 (ja) 衛生マスク
CZ303299B6 (cs) Oblicejová rouška a zpusob její výroby
CN107208336A (zh) 用于呼吸装置和面罩的熔纺过滤介质
EP1834019A1 (en) Composite nanofiber material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same
EP1819859A1 (en) Gradient nanofiber material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same
KR20190126941A (ko) 광학적으로 투명한 습식 부직포 셀룰로오스 섬유 직물
JP3228292U (ja) マスク用絹織物、それを用いたマスク材料およびマスク
JP6571448B2 (ja) 光透過性微粒子濾過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衛生マスク
JP2013071058A (ja) フィルタおよびフィルタ装置
CN112513357A (zh) 无纺织物、无纺织物的用途和包含所述无纺织物的擦拭巾、干衣纸以及面膜
JP2004019033A (ja) 透明性に優れた不織布
KR20210030059A (ko) 보건용 마스크
KR102574568B1 (ko) 마스크용 시트, 그 제조 방법, 및 그것을 구비한 마스크
CN115515782B (zh) 层叠片的制造方法及卫生口罩的制造方法以及层叠片
RU210758U1 (ru) Масочный лист
JPH0326535A (ja) 積層布帛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防塵衣
WO2022215321A1 (ja) 積層シート及び衛生マスク並びに積層シート製造方法
CN213604563U (zh) 一种超细纤维口罩
WO2023073944A1 (ja) フィル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マスク
JP2023095455A (ja) マスク
JP2024014463A (ja) マスク
JP2021193221A (ja) マスク材料およびマス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