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20826A - 墨盒、该盒上的标签剥离方法以及墨盒的再生产方法 - Google Patents

墨盒、该盒上的标签剥离方法以及墨盒的再生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20826A
CN107020826A CN201710060409.6A CN201710060409A CN107020826A CN 107020826 A CN107020826 A CN 107020826A CN 201710060409 A CN201710060409 A CN 201710060409A CN 107020826 A CN107020826 A CN 1070208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nt cartridge
hole
communication tags
label
holding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6040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20826B (zh
Inventor
今翔太朗
尾关健
尾关健一
浜田敏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so Kaga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Riso Kaga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03751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96818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03751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96817B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Riso Kagaku Corp filed Critical Riso Kagak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0208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208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208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208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43Cartridge presence detection or type identification
    • B41J2/17546Cartridge presence detection or type identification electron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43Cartridge presence detection or type identification
    • B41J2/1755Cartridge presence detection or type identification mechan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9Cartridge manufacturing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墨盒、该盒上的标签剥离方法、以及墨盒的再生产方法。墨盒的嵌合于外包装体的卡合部设置有:嵌合肋,其在背面侧的周缘成为与外包装体的开口嵌合时的引导件;卡合肋,其与嵌合肋同向地竖立设置于卡合孔的周缘;以及粘合区域,将通信标签粘合在该粘合区域中,该通信标签与印刷装置之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另外,形成于粘合区域内并用于供棒状构件插入而从通信标签的粘接面侧将通信标签剥下的标签剥下孔形成于作为粘合区域的位于以连结粘合区域的圆弧部的各端部而形成的假想圆(VC)的中心(O)为原点、以假想线(X、Y)为坐标轴的正交坐标系中的第一象限内和第四象限内的区域的形成区域(Ea)内。

Description

墨盒、该盒上的标签剥离方法以及墨盒的再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相对于用于向被印刷介质喷出墨而印刷图像的喷墨印刷装置装卸的墨盒、粘合于该盒的通信标签的剥离方法以及墨盒的再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在用于将所期望的图像印刷于作为被印刷介质的纸张的喷墨印刷装置中,为了向喷墨头供给墨,使用了收纳有具有墨导出部和墨收纳部的墨容器的喷墨记录装置用墨盒(以下,简称为“墨盒”)。
作为该墨盒,存在如下期望:相对于喷墨印刷装置容易装卸,针对输送和使用过程中的落下、输送时的振动等具有耐受性,且希望能够廉价地制作。因此,为了满足这些期望,本申请人提供了下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那样的墨盒。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2010-8299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以往的墨盒的问题点如以下那样。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墨盒的卡合面上的粘合区域形成有凹部,以便易于剥下所粘合的通信标签。然而,存在该凹部难以成形且制造成本提高这样的问题。另外,在从抵接面侧观察时,成形的凹部之间的凸部的部位产生缩痕,在整个面产生起伏,因此,存在并不美观这样的问题。
以往的标签剥离方法的问题点如以下那样。
在以往的墨盒中,在卡合面与通信标签的剥离作业之际,将棒状构件从标签剥下孔插入而将通信标签的一部分剥开,抓住该剥开而浮起的部分而剥下来。然而,在形成于该卡合面的标签剥下孔的位置,浮起的部分产生于卡合面的角部,因此,竖立设置于卡合面的周缘的嵌合肋成为障碍而作业者的手指难以插入,难以抓住浮起的部分。
另外,在对以往的墨盒进行再生产时的问题点如以下那样。
在以往的墨盒设有通信标签,该通信标签具有存储可利用近距离无线通信在与作为装填目标的印刷装置之间进行通信的、与墨盒、墨有关的各种信息(以下,将这些信息总称为“盒信息”)的存储器(存储部件)。
印刷装置对存储于装填好的墨盒的通信标签的盒信息进行读取,对装填好的墨盒处于怎样的状态进行识别而进行与当前的墨盒的状态相应的控制。
因而,在墨喷出时的喷墨头的控制按照每种墨而不同的情况下,若墨盒内的墨种类与记录于通信标签的墨种类不同,则存在喷墨头堵塞这样的问题。
另外,使用者一边对墨残余量进行监视一边发送了印刷作业,因此,若墨容器内的墨残余量和记录于通信标签的墨残余量不同,则存在如下的问题:在印刷作业中陷于没有墨残余量的状态而导致印刷处理中断。
而且,在盒信息中,除了存储有墨残余量信息、空信息那样的与墨有关的信息之外,还多方面地存储有同印刷装置之间的互换性信息、与使用者服务有关的信息等,因此,若没有存储准确的信息,则存在无法对使用者提供稳定的功能·性能这样的问题。
这样,存储于通信标签的信息是为了顺利且稳定地进行印刷处理而非常重要的信息,需要与制作的墨盒相对应。
然而,在对墨盒进行再生产的情况下,所对应的墨盒的规格、状态改变,因此,必须与其相应地改写盒信息,但该改写作业非常需要花功夫。另外,在盒信息中除了存储有墨残余量信息、空信息那样的与墨有关的信息之外,还多方面地存储有同印刷装置之间的互换性信息、与使用者服务有关的信息等,因此,需要对这些全部的信息是否正确地改写进行确认的作业,变得非常烦杂。
而且,通信标签是对墨等的水分耐受性差的电子器件,因此,为了不使向墨容器注入的墨飞散而使通信标签破损或弄脏通信标签,需要暂且从盒拆卸通信标签,但在改写了通信标签的情况下,必须再次将拆卸了的通信标签安装于所对应的墨盒,需要通信标签的管理作业,变得烦杂。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做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墨盒的制造成本且容易地进行废弃墨盒之际的通信标签的剥离作业的墨盒、粘合于该盒的通信标签的剥离方法、以及能够使用已存储有与墨盒相对应的盒信息的通信标签而准确地实施再生产工序的墨盒的再生产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是一种墨盒,其具有写入有盒信息的通信标签,该盒信息包含与填充于墨容器的墨有关的墨信息,
该墨盒可安装于具有读取所述盒信息而供给所述墨容器内的墨的功能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标签以其一部分蒙盖标签剥下孔的方式进行粘合,该标签剥下孔形成于偏离要与所述印刷装置卡合的卡合部的角部的位置。
根据第1技术方案的墨盒,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该墨盒是将粘合有一部分蒙盖所述标签剥下孔的所述通信标签的卡合部嵌合于收纳所述墨容器的新的外包装体的开口部而成的。
根据第1或第2技术方案的墨盒,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标签剥下孔进一步形成于偏离被粘合于所述卡合部的所述通信标签的重心的位置。
根据第1~第3中任一项技术方案的墨盒,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具有:
嵌合肋,其形成于主体的周缘;
卡合孔,其形成于主体的大致中央部分,与供给口部卡合,该供给口部用于使被收纳于具有长方形状的开口的外包装体的所述墨容器的内部和外部连通;
卡合肋,其与所述嵌合肋同向地竖立设置于所述卡合孔的周缘;以及
所述通信标签的粘合区域,其由弦部和圆弧部形成,以所述弦部与短边侧的嵌合肋的基端相接的状态形成于沿着横向与所述卡合孔相邻的位置,
所述标签剥下孔形成于所述粘合区域内的位于以正交坐标系划分时的第一象限和第四象限的区域即形成区域(Ea)内,该正交坐标系以连结所述粘合区域的圆弧部的各端部而形成的假想圆(VC)的中心(O)为原点并以假想线(X)和假想线(Y)为坐标轴,该假想线(X)通过所述中心(O)并与所述卡合部的长边平行且以接近所述卡合肋的方向为正方向,该假想线(Y)沿着与所述假想线(X)正交的方向通过所述中心(O)。
根据第4技术方案的墨盒,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标签剥下孔形成于包括如下区域的形成区域(Eb)内:
位于第一象限内的所述形成区域(Ea)中的、从所述假想圆(VC)的中心(O)通过第一象限侧的圆周而延伸至所述卡合孔的周缘的假想线(L1)与所述假想线(Y)之间的区域;以及
位于第四象限内的所述形成区域(Ea)中的、从所述假想圆(VC)的中心(O)通过第四象限侧的圆周而延伸至所述卡合孔的周缘的假想线(L2)与假想线(Y)之间的区域。
根据第5技术方案的墨盒,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以成为所述假想圆(VC)的半径(r)的一半的半径(ra)形成所述假想圆(VC)的同心圆即假想圆(VC1)时,
所述标签剥下孔形成于形成区域(Ec)内,该形成区域(Ec)包括位于第一象限和第四象限的所述形成区域(Eb)中的、孔中心配置在所述假想圆(VC1)的圆周上的区域和比所述假想圆(VC1)靠外侧的区域。
根据第6技术方案的墨盒,本发明的第7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以将所述形成区域(Ec)的第一象限侧的部分等分的方式从所述中心(O)朝向所述假想圆(VC)中的第一象限侧的圆周画假想线(L3),
以将所述形成区域(Ec)的所述第四象限侧的部分等分的方式从所述中心(O)朝向所述假想圆(VC)中的第四象限侧的圆周画假想线(L4),
所述标签剥下孔形成于形成区域(Ed)内,该形成区域(Ed)包括位于第一象限侧的所述形成区域(Ec)中的被所述假想线(L3)和所述假想线(L1)划分而成的区域、位于第四象限的所述形成区域(Ec)中的被所述假想线(L4)和所述假想线(L2)划分而成的区域、以及孔中心配置于所述假想线(L3)上和所述假想线(L4)上的区域。
根据第1~第3中任一项技术方案的墨盒,本发明的第8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具有:
嵌合肋,其形成于主体的背面侧的周缘;
卡合孔,其形成于主体的大致中央部分,与供给口部卡合,该供给口部用于使被收纳于具有长方形状的开口的外包装体的所述墨容器的内部和外部连通;以及
卡合肋,其与所述嵌合肋同向地竖立设置于所述卡合孔的周缘,
所述标签剥下孔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形成区域(Ee)内,该形成区域(Ee)位于被粘合于所述嵌合肋与所述卡合肋之间的所述通信标签所覆盖的位置,并且是被通过所述通信标签的重心(G)且与长边侧的嵌合肋呈直角的假想垂线(PL)划分而成的靠所述卡合肋侧的区域。
根据第8技术方案的墨盒,本发明的第9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标签剥下孔形成于所述形成区域(Ee)中的、作为被假想线(L5、L6)划分而成的区域的形成区域(Ef)内,该假想线(L5、L6)将所述卡合孔的中心(O1)与所述卡合部中的短边侧的嵌合肋和长边侧的嵌合肋相交的角部即粘合所述通信标签的那一侧的角部连结。
本发明的第10技术方案是一种标签剥离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标签剥离方法包括:
将棒状构件插入被形成于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墨盒的所述标签剥下孔而将粘合于所述卡合部的所述通信标签的一部分剥离而使其浮起的步骤;以及
抓住该浮起的部分而将所述通信标签从所述卡合部剥下而剥离的步骤。
本发明的第11技术方案是一种墨盒的再生产方法,该墨盒具有写入有盒信息的通信标签,该盒信息包含与墨有关的墨信息,
该墨盒可安装于具有读取所述盒信息而供给墨容器内的墨的功能的印刷装置,该墨盒的再生产方法的特征在于,
该墨盒的再生产方法包括将以蒙盖标签剥下孔的方式设置的所述通信标签去除以便粘合更换用通信标签的步骤,该标签剥下孔形成于偏离要与所述印刷装置卡合的卡合部的角部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12技术方案是一种墨盒的再生产方法,该墨盒具有写入有盒信息的通信标签,该盒信息包含与墨有关的墨信息,
该墨盒可安装于具有读取所述盒信息而供给墨容器内的墨的功能的印刷装置,该墨盒的再生产方法的特征在于,
该墨盒的再生产方法包括以更换用通信标签的一部分蒙盖标签剥下孔的方式配置所述更换用通信标签的步骤,该标签剥下孔形成于偏离要与所述印刷装置卡合的卡合部的角部的位置。
根据第11或第12技术方案的墨盒的再生产方法,本发明的第13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具有:
嵌合肋,其形成于主体的周缘;
卡合孔,其形成于主体的大致中央部分;与供给口部卡合,该供给口部用于使被收纳于具有长方形状的开口的外包装体的所述墨容器的内部和外部连通;
卡合肋,其与所述嵌合肋同向地竖立设置于所述卡合孔的周缘;以及
所述通信标签的粘合区域,其由弦部和圆弧部形成,以所述弦部与短边侧的嵌合肋的基端相接的状态形成于沿着横向与所述卡合孔相邻的位置,
所述标签剥下孔形成于所述粘合区域内的位于以正交坐标系划分时的第一象限和第四象限的区域即形成区域(Ea)内,该正交坐标系以连结所述粘合区域的圆弧部的各端部而形成的假想圆(VC)的中心(O)为原点并以假想线(X)和假想线(Y)为坐标轴,该假想线(X)通过所述中心(O)并与所述卡合部的长边平行且以接近所述卡合肋的方向为正方向;假想线(Y)沿着与所述假想线(X)正交的方向通过所述中心(O)。
根据第11或第12技术方案的墨盒的再生产方法,本发明的第14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包括:
嵌合肋,其形成于主体的背面侧的周缘;
卡合孔,其形成于主体的大致中央部分,与供给口部卡合,该供给口部用于使被收纳于具有长方形状的开口的外包装体的所述墨容器的内部和外部连通;以及
卡合肋,其与所述嵌合肋同向地竖立设置于所述卡合孔的周缘,
所述标签剥下孔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形成区域(Ee)内,该形成区域(Ee)位于被粘合于所述嵌合肋与所述卡合肋之间的所述通信标签所覆盖的位置,并且是被通过所述通信标签的重心(G)且与长边侧的嵌合肋呈直角的假想垂线(PL)划分而成的靠所述卡合肋侧的区域。
根据第11技术方案的墨盒的再生产方法,本发明的第15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该墨盒的再生产方法包括以所述更换用通信标签的一部分蒙盖标签剥下孔的方式配置所述更换用通信标签的步骤,该标签剥下孔形成于偏离所述卡合部的角部的位置。
根据第11、12或第15技术方案的墨盒的再生产方法,本发明的第16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标签剥下孔形成于偏离被设于卡合部的周缘的嵌合肋的角部的位置,该卡合部能够嵌合于收纳所述墨容器的外包装体,
通过将棒状构件插入所述标签剥下孔,使粘合于所述卡合部的所述通信标签的一部分浮起,抓住所述一部分进行拉拽,从而将所述通信标签从所述卡合部去除。
根据第11~第16中任一项技术方案的墨盒的再生产方法,本发明的第17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更换用通信标签与所述卡合部之间设置有用于对所述更换用通信标签的配置位置进行调整的调节构件。
根据第11~第17中任一项技术方案的墨盒的再生产方法,本发明的第18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该墨盒的再生产方法包括将设有所述更换用通信标签的所述墨容器向更换用外包装体装填的步骤。
根据第11~第18中任一项技术方案的墨盒的再生产方法,本发明的第19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该墨盒的再生产方法包括向所述墨容器注入预定量的墨的步骤。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1技术方案的墨盒,写入有包含与填充于墨容器的墨有关的墨信息的盒信息的通信标签以一部分蒙盖被形成于偏离卡合部的角部的位置的标签剥下孔的方式粘合,因此,在再生产时在剥下通信标签之际,作业者的手指易于插入的、偏离卡合部的角部的部位浮起,能够容易地抓住而剥下。
因而,在对墨盒进行再生产的情况下,能够将使用完毕的通信标签容易地去除,并且,无需进行存储于使用完毕的通信标签的盒信息的烦杂的改写处理,能够准确地对墨盒进行再生产。
根据第2技术方案的墨盒,通过使以写入有包含与填充于墨容器的墨有关的墨信息的盒信息的通信标签的一部分蒙盖标签剥下孔的方式粘合有通信标签的卡合部与外包装体嵌合,在墨盒的再生产工序之际,不重复使用存在使用时的墨污垢、磨损、弯折等的使用完毕的外包装体,能够使作为再生产品的品质成为与新品同样的品质。
根据第3技术方案的墨盒,在偏离卡合部的角部、还偏离通信标签的重心的位置形成有标签剥下孔,因此,在将通信标签去除之际,能够将棒状构件等插入标签剥下孔而在偏离卡合部的角部的区域使通信标签的一部分浮起。
因而,作业者易于将手指插入通信标签的剥开而浮起的部分,能够容易地抓住浮起的部分。
根据第4技术方案的墨盒,在形成区域Ea内形成有标签剥下孔,因此,在从标签剥下孔将棒状构件等插入而将通信标签剥下来时,作业者的手指易于插入的、偏离卡合部的角部的部位浮起,从而能够容易地抓住被粘合于卡合部的通信标签而剥下。
根据第5技术方案的墨盒,通过在形成区域Eb内形成标签剥下孔,在从标签剥下孔将棒状构件等插入而将通信标签剥下之际,通信标签的浮起部位处于比形成区域Ea更加易于插入作业者的手指的、偏离卡合部的角部的位置,因此,能够在将通信标签去除时容易地抓住而剥下。
根据第6技术方案的墨盒,形成区域Ec与形成区域Ea、Eb相比,剥下通信标签的位置更加偏离卡合部的角部,因此,在将棒状构件等插入到形成区域Ec时,易于抓住剥离而浮起的通信标签的一部分。
根据第7技术方案的墨盒,形成区域Ed与形成区域Ec相比,剥下通信标签的位置处于偏离嵌合肋的位置,因此,与形成于形成区域Ec内的标签剥下孔相比,作业者的手指几乎不会与嵌合肋、卡合肋接触,就能够更易于抓住将通信标签剥开而浮起的部分。
根据第8技术方案的墨盒,标签剥下孔形成于形成区域Ee,因此,在将呈任意的形状的通信标签的一部分剥开而使其浮起之际,能够在偏离卡合部的角部、嵌合肋的部分浮起。因此,作业者易于将手指插入利用棒状构件等剥开而浮起的部分,能够容易地抓住浮起的部分。
根据第9技术方案的墨盒,形成于形成区域Ef内的标签剥下孔与形成于形成区域Ee内的标签剥下孔相比,剥下通信标签的位置适当远离嵌合肋、卡合肋,处于在其与各肋之间设置有间隙的位置,因此,更易于剥离通信标签,更易于抓住剥离而浮起的部分。
根据第10技术方案的标签剥离方法,仅从卡合部的表面侧将棒状构件插入被形成于第1技术方案的形成区域Ea内的标签剥下孔,就能够在易于抓住被粘合于卡合部的粘合区域的通信标签的一部分的位置剥开而浮起。因此,作业者能够抓住该浮起的部分而将通信标签从卡合部容易地剥下。因而,在废弃墨盒之际,能够顺利地进行卡合部与通信标签之间的剥离作业。
根据第11技术方案的墨盒的再生产方法,以蒙盖被形成于偏离卡合部的角部的位置的标签剥下孔的方式配置有通信标签,因此,在墨盒的再生产时在将使用完毕的通信标签剥下之际,偏离卡合部的角部的部位浮起,能够容易地地抓住而去除。
根据第12技术方案的墨盒的再生产方法,通过以更换用通信标签的至少一部分蒙盖被形成于偏离卡合部的角部的位的标签剥下孔的方式配置更换用通信标签,在墨盒的再生产时使使用完毕的更换用通信标签的偏离卡合部的角部的部位浮起,因此,能够容易地抓住而剥下。
根据第13技术方案的墨盒的再生产方法,在形成区域Ea内形成有标签剥下孔,因此,在从标签剥下孔将棒状构件等插入而剥下通信标签时,作业者的手指易于插入的、偏离卡合部的角部的部位浮起,从而能够容易地抓住被粘合于卡合部的通信标签而剥下。
根据第14技术方案的墨盒的再生产方法,标签剥下孔形成于形成区域Ee,因此,在将呈任意的形状的通信标签的一部分剥开而使其浮起之际,能够在偏离卡合部的角部、嵌合肋的部分浮起。因此,作业者易于将手指插入利用棒状构件等剥开而浮起的部分,能够容易地抓住浮起的部分。
根据第15技术方案的墨盒的再生产方法,以蒙盖被形成于偏离卡合部的角部的位置的标签剥下孔的方式分别配置有通信标签和更换用通信标签,因此,在墨盒的再生产时,在将使用完毕的通信标签剥下之际,偏离卡合部的角部的部位浮起,能够容易地抓住而去除。另外,在墨盒的再生产时在剥下更换用通信标签时,偏离卡合部的角部的部位浮起,能够容易地抓住而去除。
根据第16技术方案的墨盒的再生产方法,通过将棒状构件插入被形成于偏离被设置于嵌合于能够收纳墨容器的外包装体的卡合部的周缘的嵌合肋的角部的位置的标签剥下孔,设于卡合部的通信标签的一部分浮起,通过抓住而进行拉拽,将通信标签从卡合部去除,因此,能够在墨盒的再生产时容易地将使用完毕的通信标签去除。
根据第17技术方案的墨盒的再生产方法,通过在更换用通信标签与卡合部之间设置调节构件,在对墨盒进行了再生产之际,能够对更换用通信标签与无线通信部之间的通信距离、通信角度进行微调,以使更换用通信标签与作为盒装填目标的印刷装置之间的通信状态稳定,因此,可使用的通信标签的种类增加,能够具有通用性。
根据第18技术方案的墨盒的再生产方法,不重复使用存在使用时的墨污垢、磨损、弯折等的使用完毕的外包装体,通过将设有更换用的通信标签的墨容器装填到作为更换用而新组装好的外包装体,能够将作为再生产品的品质成为与新品同样的品质。
根据第19技术方案的墨盒的再生产方法,通过根据所再生产的墨盒注入恰当的量的墨,能够提供使用者所期望的墨盒。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表示装填本发明的墨盒的喷墨印刷装置的结构的概略俯视图,图1的(b)是该装置的概略主视图,图1的(c)是该装置的概略侧视图。
图2是表示印刷装置的功能和本发明的墨盒的功能的概略框图。
图3的(a)是表示该盒的外观和内部的概略透视图,图3的(b)是从背面侧观察该盒的外观的概略立体图。
图4的(a)是该盒的卡合部的主视图,图4的(b)是该卡合部附近的局部地放大的概略侧剖视图。
图5的(a)是从作为卡合部的表面的抵接面的背侧观察到的概略立体图,图5的(b)是从抵接面侧观察卡合部的概略俯视图,图5的(c)是从背面侧观察卡合部的概略俯视图。
图6的(a)~图6的(d)是表示形成于卡合部的标签剥下孔的形成区域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
图7的(a)是表示进行了以往产品的标签剥下孔与形成于形成区域Ea~Ed的标签剥下孔之间的比较评价时的孔形成位置的图,图7的(b)是表示该比较评价的结果的表。
图8的(a)、图8的(b)是表示形成于该盒的卡合部的标签剥下孔的形成区域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
图9的(a)是表示使用矩形形状的通信标签而进行了以往产品的标签剥下孔与形成于形成区域Ee、Ef的标签剥下孔之间的比较评价时的孔形成位置的图,图9的(b)是表示该比较评价的结果的表。
图10的(a)是表示使用圆形形状的通信标签而进行了以往产品的标签剥下孔与形成于形成区域Ee、Ef的标签剥下孔之间的比较评价时的孔形成位置的图,图10的(b)是表示该比较评价的结果的表。
图11是表示墨盒的再生产时的墨补给装置的装置结构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墨盒;10、墨容器;11、热塑性膜;12、终端部;13、墨供给部;14、供给口部(14a、开口;14b、突起部);15、中栓(15a、栓部;15b、杆部、15c、卡合承受部、15d、O形密封圈);16、施力部件;17、保护构件;18、供给部侧接头部;20、外包装体;21、凹部;22、分隔构件;23、切口;30、卡合部(30a、抵接面);31、标签贴;32、嵌合部;33、遮蔽凸部;34、嵌合肋;35、卡合孔(35a、卡合肋);36、通信标签(36a、存储部件);37、标签剥下孔;100、印刷装置(100a、装置主体);110、控制部;120、设定操作部;130、盒装卸机构;131、保持部;140、上面装置;150、无线通信部;160、控制部;200、墨补给装置;201、供给部;202、墨罐;203、送液泵;204、抽吸泵;205、切换部;A、装卸方向(A1、装填方向、A2、脱离方向);B、墨流出方向;D、粘合区域(Da、弦部、Db、圆弧部);Ea~Ef、标签剥下孔的形成区域;LI~L6、X、Y、假想线;PL、假想垂线;VC、VC1、假想圆;r、ra、假想圆的半径;O、假想圆的中心;O1、卡合孔的中心;R1、补给用墨路径;R2、排液用墨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定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等基于该方式可想到的可实施的其他方式、实施例和运用技术等全部包含于本发明的范畴。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在参照了所附的各图的以下的说明中,在为了表示方向乃至位置而使用了上、下、左、右这些用语的情况下,这些用语与使用者如图示那样观察各图的情况下的上、下、左、右一致。
另外,将本发明的墨盒1相对于印刷装置100水平地装卸的方向设为“装卸方向A”,将使墨盒1插入印刷装置100而装填于印刷装置100的方向设为“装填方向A1”,将使墨盒1脱离印刷装置100而拆卸的方向设为“脱离方向A2”。
而且,装填方向A1与填充到墨盒1的墨向印刷装置100流出的方向(以下称为“墨流出方向B”)同向,在将墨容器10收纳于外包装体20之际所插入的方向与脱离方向A2同向。
[1.印刷装置的整体结构]
如图1的(a)~图1的(c)中的任一者所示,可装填本方式的墨盒1的印刷装置100以喷墨方式的行式彩色打印机为例进行说明,其具有多个喷墨头,各喷墨头形成有多个喷嘴,从各喷墨头喷出不同颜色的墨而以行为单位进行印刷,将多个图像以彼此叠合的方式形成于输送带上的印刷纸张上。
此外,在本方式中,线型的喷墨头设有四个,将黑色(K)、青色(C)、品红色(M)、黄色(Y)这四种颜色的墨从各喷墨头喷出而形成图像,但对喷墨头的数量、墨的色数·种类并没有特别限定。
另外,在印刷装置100具备有用于对构成该装置的各部综合地进行控制而使与印刷作业相应的印刷处理执行的控制部110。该控制部110除了进行上述的喷墨头的印刷处理、输送机构的驱动控制之外,还进行与来自墨盒1的墨供给有关的控制。
而且,控制部110与包括由例如操作键、显示/输入面板等构成的输入设备的设定操作部120连接,通过该设定操作部120能够受理使用者的指示、设定操作。
如图1的(a)、图1的(c)所示,在印刷装置100中的装置主体100a的上部,按照每个喷墨头设有多个(在图中是与喷墨头的数量相应的四个)用于安装墨盒1的盒安装机构130。
另外,配设有上面装置140,以覆盖盒安装机构130的上方。在装填墨盒1之际,将墨盒1沿着水平方向插入该上面装置140的下表面与印刷装置100的主体的上表面之间。在该上面装置140配设有上述设定操作部120、伴随着输送被放置到例如ADF(自动输稿器,autodocument feeder)的原稿而进行光学读取来进行数字数据化的图像读取装置(扫描仪)。
而且,在盒安装机构130设有在将墨盒1装填到印刷装置100之际与随后论述的卡合部30嵌合的保持部131。
保持部131具有未图示的保持部侧接头部,该保持部侧接头部与以覆盖被组装于卡合部30的随后论述的墨供给部13的方式设于该供给部13的供给部侧接头部18嵌合。通过在将墨盒1装填到印刷装置100之际使卡合部30和保持部侧接头部嵌合,随后论述的中栓15克服施力部件16的作用力而被压入,而使墨供给部13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由此,墨容器10与设于印刷装置100的未图示的墨路径之间的墨流出路被开通,因此,墨容器10内的墨可沿着墨流出方向B流出。
另外,如图2所示,印刷装置100包括:无线通信部150,其具有根据设于墨盒1的通信标签36对表示墨盒1的规格、状态的随后论述的盒信息(具体的信息内容在后面段落进行详细论述)进行读写(读/写)的功能;以及综合地进行构成印刷装置100的各部的驱动控制的控制部160。
无线通信部150由利用近距离无线通信(Near field radio Communication:NFC)在其与通信标签36之间进行通信的读/写终端构成,利用控制部160的控制对存储于通信标签36的盒信息进行读取,根据需要进行更新后的信息的写入。
此外,存在各种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标准,只要能够进行至少几厘米到几十厘米程度的非接触通信,根据印刷装置100的规格、装置的使用环境、通信标签36的结构等设定恰当的标准即可。
控制部160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等构成,除了进行与印刷作业相应的印刷控制(例如,与单色/彩色印刷相应的墨喷出量的控制、作为被印刷介质的纸张的供排纸控制)之外,还综合地进行构成印刷装置100的各部的驱动控制。
另外,若在通信标签36与无线通信部150之间确立通信状态,则控制部160对无线通信部150进行控制而读取被存储于通信标签36的盒信息。然后,控制部160基于借助无线通信部150读取到的盒信息进行墨喷出控制、供排纸控制,以实施与印刷作业相应的印刷处理。
而且,控制部160在实施了印刷处理之际为了对存储于通信标签36的盒信息中的需要更新的信息(例如,墨残余量信息、空信息)进行更新,根据预定的计算处理等取得作为更新对象的信息。然后,控制部160对无线通信部150进行控制,将更新的盒信息覆盖写入通信标签36(或进行新的写入)。
[2.墨盒的整体结构]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墨盒1的结构。
如图3的(a)或图3的(b)所示,墨盒1是可沿着相对于印刷装置100的水平方向即装卸方向A装卸的呈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细长的壳体。墨盒1包括:墨容器10,其由可填充预定的墨的热塑性膜11形成;外包装体20,其是可供墨容器10插入的外箱;以及卡合部30,其设于墨容器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可与印刷装置100的盒安装机构130卡合。
<2-1.墨容器>
墨容器10是可封入墨的袋体。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墨容器10是将两张长方形状的热塑性膜11重叠并在使随后论述的墨供给部13介于长度方向的一端的状态下利用热熔接将该两张长方形状的热塑性膜11的周围接合而形成的。墨容器10从外包装体20的开口部插入,使组装有墨供给部13的卡合部30与开口部嵌合,从而制作成墨盒1。
另外,如图4的(a)所示,在墨容器10的装填方向A1侧的端部安装有在被装填到印刷装置100之际用于供给被填充到容器内的墨的墨供给部13。
墨供给部13在制作墨容器10之际以介于膜11之间的预定部位的状态利用热熔接进行安装,在该状态下组装于卡合部30。
另外,如图4的(b)放大地表示那样,墨供给部13包括:供给口部14,其与卡合部30的卡合孔35卡合,使墨容器10的内部和外部连通;中栓15,其使供给口部14的连通开放或封闭;施力部件16,其对中栓15向墨流出方向B施力而封闭供给口部14;以及保护构件17,其沿着装卸方向A对中栓15的随着墨盒1的装卸而产生的滑动进行引导,并且无论中栓15的杆部分有无滑动都覆盖并保护中栓15的杆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墨盒1装填于印刷装置100之前,栓部15a在施力部件16的作用力的作用下被朝向开口14a按压。由此,栓部15a将开口14a堵塞,利用O形密封圈15d填埋栓部15a与供给口部14之间的间隙,因此,成为供给口部14被封闭的状态。
另外,在将墨盒1装填到印刷装置100之际,设于栓部15a的顶端的卡合承受部15c与盒安装机构130的未图示的按压部卡合。由此,栓部15a克服施力部件16的作用力而被按压,栓部15a与开口14a分开,因此,成为供给口部14开放并且墨可沿着墨流出方向B流出的状态。
另外,在墨供给部13的供给口部14的周围设有与设于保持部131的未图示的保持部侧接头部嵌合的凹状的供给部侧接头部18。
而且,在供给口部14的顶端,设有用于在将墨盒1装填到印刷装置100时在开口14a与保持部侧接头部之间设置微小的间隙而使墨的流出量优化成恒定量的突起部14b。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的(a)所示,在开口14a的周围,隔开大致相等间隔地设置有三个突起部14b。
<2-2.外包装体>
外包装体20通过使设定于纸制(例如,瓦楞板纸)的片构件的折边弯折而将抹胶部分粘合,从而组装成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开口且另一端封闭的、呈有底的空心长方体的箱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包装体20的开口部呈与包含墨盒1的装卸方向A在内的水平面平行的横边和垂直于该水平面的纵边之比成为约2比1的长方形状。换言之,如图3的(a)所示,在相对于印刷装置100沿着装填方向A1安装操作墨盒1之际,若将处于印刷装置100侧的卡合部30设为正面,则墨盒1的宽度w与高度h之比为约2比1。
另外,欲与印刷装置100侧的盒安装机构130卡合的卡合部30嵌入外包装体20的开口部(盒装填时的印刷装置100侧的开口部),成为与印刷装置100的盒安装机构130抵接的抵接面。
而且,如图3的(b)所示,在外包装体20下表面,形成有贯通外包装体20的表面的拉拔用的凹部21。该凹部21是通过在外包装体20的凹部形成部位形成预定的切口且在外包装体20的构件表面上使切开的部分朝向内表面侧且朝向终端侧弯曲而形成的。
另外,在外包装体20的内部终端,配置有确保外包装体20内表面与墨容器10的终端部12的尖形外表面之间的内部空间的形状的分隔构件22。由该分隔构件22确保的空间的侧截面成为三角形,并且,在外包装体20内部,由该分隔构件22确保的空间处于与凹部21的背面相对应的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包装体20的欲在形成凹部21时弯折的一部分以位于被分隔构件22确保的内部空间内的方式且以可朝向外包装体20的终端侧弯折的方式形成有切口。另外,对于分隔构件22,在例如将终端侧封闭之前以配置于外包装体20的终端的方式插入分隔构件22,在组装后将开口部分封闭即可。
这样,在墨盒1中,在外包装体20内部设有分隔构件22,在外包装体20的表面设有凹部21。由此,在使用者进行墨盒的装卸操作之际,能够抓住外包装体20终端的凹部21而将墨盒拉出,墨盒1的装卸变得容易,操作性得以提高。另外,在使用者抓住凹部21而对墨盒1进行装卸之际,使用者的手不直接触及墨容器10,因此,能够防止在盒装卸时由使用者的指甲、装饰品等的接触导致的墨容器10的破损。
而且,墨容器10的相对于外包装体20的插入方向、装卸方向A、还有墨补给时的墨流出方向B位于同一轴线上,因此,在外包装体20不会产生不合理的应力,能够使墨供给部13、保持部131等的装卸机构、外包装体20主体破损的可能性降低。
另外,如图3的(a)所示,在外包装体20的顶面,以与随后论述的标签贴31的端部重叠的方式形成有标签贴剥下用的切口23。该切口23的一部分成为弯折部,其他部分断裂,以与外包装体20相连的状态形成于外包装体20的表面侧。若使用者的手指朝向内方压入切口23,则外包装体20的一部分以粘接有标签贴31的一部分的状态断裂而弯折。
因而,使用者用手指将切口23向外包装体20的内方压入,抓住断裂的部分而将标签贴31与外包装体20之间剥离,从而标签贴31与外包装体20的断裂的一部分一起剥下,因此,能够简易地进行剥离作业。
<2-3.卡合部>
卡合部30由树脂或金属等硬质材料形成,与保持部131抵接的抵接面30a朝向装填方向A1,在将墨盒1装填到印刷装置100之际,作为与保持部131卡合的装卸机构发挥功能。另外,卡合部30与外包装体20的开口部嵌合,因此,以与该开口部的尺寸大致同等的大小成形。
如图3的(a)、图3的(b)所示,卡合部30在与外包装体20的开口部嵌合之后,被在背面具有粘合性的封缄(日文:シール)状的标签贴31(例如像薄膜法合成纸那样在以合成树脂为主要成分的合成纸的背面涂敷有粘接剂的片状物)粘贴固定。在使卡合部30嵌合于外包装体20的状态下,该标签贴31从外包装体20的开口部侧面经由卡合部30的抵接面30a跨绕到相反侧的开口部侧面,从而将卡合部30组装固定于外包装体20。
另外,在卡合部30的中央部上下形成有嵌合部32,该嵌合部32以被设于印刷装置100侧的把持部件(未图示)把持的方式与把持部件嵌合。在该嵌合部32配置有三角形状的凸部,与设于印刷装置100的保持部131的把持部件嵌合。该把持部件具有以利用弹性力夹持上下一对凹部的方式进行把持的机构,通过在该把持部件之间将嵌合部32的凸部压入把持部件的凹部之间,嵌合部32伴随着咔哒感而嵌合。
另外,在卡合部30的上部突出地设置有一对遮蔽凸部33。该遮蔽凸部33仅设置于一个端缘,以便在安装盒之际不弄错上下。遮蔽凸部33在被嵌合到印刷装置100之际会被设于印刷装置100侧的未图示的安装检测传感器检测到。
具体而言,安装检测传感器是发光受光传感器那样的光学传感器,由于受光被阻断,从而检测到其遮蔽物的存在。遮蔽凸部33在安装时接近安装检测传感器,阻断传感器的受光,从而遮蔽凸部33的安装被检测到。
另外,如图5的(a)、图5的(c)所示,在卡合部30的与保持部131抵接的抵接面30a的背面侧周缘,沿着脱离方向A2竖立设置有嵌合肋34。嵌合肋34发挥在与外包装体20的开口部嵌合时的引导件的作用和防止在嵌合后从外包装体20脱落的作用。
而且,如图5的(b)、图5的(c)所示,在卡合部30的大致中央部分形成有在组装好墨供给部13时墨供给部13的供给口部14所卡合的卡合孔35。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孔35的相对于卡合部30的形成位置如图5的(a)所示那样形成于卡合部30的大致中央部分。
另外,发挥在供给口部14卡合之际的引导件的作用和保持卡合后的供给口部14的作用的卡合肋35a,沿着与嵌合肋34相同的方向(脱离方向A2)以相同程度的高度竖立设置在卡合孔35的周缘。
另外,如图5的(c)所示,在卡合部30的抵接面30a的背面侧,在沿着横向与卡合孔35相邻的位置(是图中的卡合部30的左侧端部附近,该端部与卡合孔35之间),用于粘贴与印刷装置100的无线通信部150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通信标签36的粘合区域D形成于与无线通信部相对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粘合区域D与要粘合的通信标签36(图5的(c)中的影线部分)的形状相应地成形。即,粘合区域D呈具有与随后论述的通信标签36的弦抵接而作为粘合通信标签36之际的定位用的定位边发挥功能的弦部Da、与通信标签36的圆弧抵接的圆弧部Db的半圆形状(大致D形状)。如图5的(c)所示,弦部Da以与设于卡合部30的左侧揣部的嵌合肋34的基端相接的状态形成。由此,若在将通信标签36的弦与弦部Da对位了的状态下进行粘合,则能够将通信标签36恰当地粘合于粘合区域D。
要粘合于粘合区域D的通信标签36由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标签形成,该RFID标签是在由例如超过180度的圆弧和要与弦部Da抵接的该圆弧的弦形成的基板搭载电波通信用的线圈图案和IC芯片而成的。另外,在通信标签36的整个背面涂敷有粘接材料(双面胶带、糊等)。
另外,通信标签36具有存储为了执行与印刷装置100之间的近距离无线通信而所需的各种信息的、由非易失性存储器构成的存储部件36a。另外,在存储部件36a存储有为了谋求在使用墨盒之际提高使用者服务而所需的信息即盒信息。
盒信息包括例如互换性信息(确定适合的印刷装置的机种的信息)、墨色信息(向墨容器10内填充的墨的色信息)、有效期限信息(表示从墨盒1的制造年月日算出的产品的保修有效期限的信息)、墨残余量信息(表示从填充到墨容器10内的墨的总量减去使用量而算出来的墨的残余量的信息)、空信息(在墨容器10内的墨成为预定量以下时表示容器成空的信息)、加密信息(用于区别纯正品和仿制品、防止由仿制品使用导致的印刷装置的故障的信息)、再利用信息(表示墨容器等构成墨盒的各零部件的再利用次数的信息)、可追溯性信息(制造商的工厂、销售地店铺(营业所)的信息)等信息。若被盒安装机构130检测到装填,则通信标签36开始与印刷装置100的无线通信部150之间的通信,发送自身所存储的数据。
本实施方式中的通信标签36与无线通信部150之间的通信方式采用了如下被动方式:通过接收从无线通信部150发送的电波,产生内部电力,利用该电力针对标签1C芯片内的存储部件36a进行数据的读出和写入,并且经由天线进行数据的收发。
此外,通信标签36的通信方式除了本实施方式那样的被动方式之外,也可以变更印刷装置100的结构、通信标签36的规格而采用主动方式、半主动方式。另外,通信标签36呈上述那样的由圆弧和弦形成的半圆形状,但只要呈至少能够以覆盖被形成于粘合区域D内的随后论述的标签剥下孔37的方式粘合于卡合部30的抵接面30a的背面侧的尺寸、形状,就没有特别限定。
而且,通信标签36的粘合的方法除了将标签自身直接粘合于粘合区域D内之外,也可以在使具有由粘合带或粘接剂形成的粘合区域的调节构件36b介于该通信标签36与该粘合区域D之间的状态下粘合于该区域D。
该调节构件36b由例如像纸那样通过弯折而可调整成适当的尺寸的材料形成,是用于对通信标签36的配置位置进行调整以使在通信标签36与印刷装置100之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之际相互间的通信距离、通信角度成为最佳的配置的构件。
本发明的墨盒1可在例如墨容器10的墨少于限定量时将墨补给到预定量而再生产。因此,在对墨盒1进行了再生产了之际,能够使用调节构件36b来对通信标签36与无线通信部150之间的通信距离、通信角度进行微调,以使更换后的通信标签36与作为盒装填目标的印刷装置100之间的通信状态稳定,因此,可使用的通信标签36的种类增加,能够具有通用性。
另外,在粘合区域D中,形成有标签剥下孔37,该标签剥下孔37用于从抵接面30a侧将棒状构件插入而从通信标签36的粘接面侧将所粘合的通信标签36的一部分剥开而使该通信标签36的一部分浮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粘合区域D内形成有一个标签剥下孔37,也可以形成有多个。
在作为现有技术公开的日本特开2010-82994号公报的墨盒中,在通信标签36的剥离作业之际,将棒状构件从标签剥下孔37插入而将通信标签36的一部分剥开,抓住该剥开而浮起的部分而将其剥下来。然而,在该标签剥下孔37的位置,通信标签36的浮起的一部分产生于卡合部的角部,因此,竖立设置于卡合面的周缘的嵌合肋34成为障碍,作业者的手指难以插入,难以抓住浮起的部分。
因此,为了在废弃墨盒1之际可容易地进行卡合部30与通信标签36之间的剥离作业,作为形成条件,本发明的墨盒1的标签剥下孔37满足了下述两个条件。
条件1:标签剥下孔37以如下方式形成:利用棒状构件从抵接面30a侧将通信标签36剥开而使该剥开的部分浮起时浮起的部分处于容易抓住的位置。
条件2:通信标签36的整个背面比较牢固地粘接于粘合区域D,因此,标签剥下孔37设为如下位置:在利用棒状构件将通信标签36剥开而使该剥开的部分浮起时,在插入了棒状构件时不施加较大的力而不使标签自身损伤的位置。
在此,参照图6、图7对形成于本发明的墨盒1的卡合部30的标签剥下孔37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此外,在下述说明的形态例1~4中,如图6的(a)~图6的(d)所示,在俯视卡合部30的背面侧时,使用以连结粘合区域D的圆弧部的各端部而形成的假想圆VC(单点划线)的中心O为原点并且以两条假想线X、Y为坐标轴的正交坐标系来进行说明,其中,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中心O的假想线设为X,将沿着与假想线X正交的方向(垂直方向)通过中心O的假想线设为Y。另外,该正交坐标系中,将利用假想线X、Y划分而获得的四个区域从右上逆时针地依次设为“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而且,下述形态例1~4的形成区域的区域面积因标签剥下孔37的直径而稍微变化,因此,并不限定于图6的(a)~图6的(d)所示的形成区域的形状、大小。另外,在各图中,为了明确地显示形成区域Ea~Ed的区域,省略卡合部3中的各部的附图标记。
(形态例1)
如图6的(a)所示,在形态例1中限定的标签剥下孔37的形成区域Ea是粘合区域D内的位于假想圆VC的被假想线X、Y划分而成的上述四个象限中的、第一象限和第四象限的区域。
在形态例1中,标签剥下孔37处于偏离在剥下通信标签36之际由于棒状构件的插入动作而导致被施加较大的力的通信标签36的中心(重心)、且偏离卡合部30的角部的位置。因此,作业者易于将手指插入利用棒状构件剥开而浮起的部分,能够容易地抓住浮起的部分。
(形态例2)
如图6的(b)所示,在形态例2中限定的标签剥下孔37的形成区域Eb以形态例1的形成区域Ea为前提。在形态例2中,首先,画两条将假想圆VC的中心O和卡合孔35的周端连结的假想线,将该两根假想线中的、从中心O通过第一象限侧的圆周的假想线设为LI、将从中心O通过第四象限侧的圆周的假想线设为L2。并且,将位于第一象限的形成区域Ea中的假想线L1与假想线Y之间的区域、以及位于第四象限的形成区域Ea中的假想线L2与假想线Y之间的区域设为形态例2的形成区域。标签剥下孔37的孔自身形成于在形态例2中所限定的形成区域Eb内。
在将标签剥下孔37形成于在形态例2中所限定的形成区域Eb内的情况下,在作业者抓住偏离通信标签36的中心(重心)、且利用棒状构件剥开而浮起的部分之际,能够使通信标签36的一部分在比形成于形成区域Ea内的标签剥下孔37更远离卡合肋35a的位置处浮起,因此,作业者的手指不与卡合肋35a接触而易于插入。
(形态例3)
如图6的(c)所示,在形态例3中限定的标签剥下孔37的形成区域Ec以形态例2的形成区域Eb为前提。以成为假想圆VC的半径r的一半的半径ra形成假想圆VC的同心圆即假想圆VC1,形态例3的形成区域Ec是位于第一象限和第四象限的形成区域Eb中的、将孔中心配置于假想圆VC1的圆周的区域和位于假想圆VC1的外侧的区域。因而,在形态例3中所限定的形成区域Ec的大小由标签剥下孔37的直径限定。
在将标签剥下孔37形成于在形态例3中所限定的形成区域Ec内的情况下,与在形态例2中规定的形成区域Eb相比,剥下通信标签36的位置处于外侧,因此,通信标签36更易于剥离,剥离而浮起的部分变得更易于抓住。
另外,若将标签剥下孔37设于通信标签36的中心(重心),则在利用棒状构件剥下标签之际,标签自身有可能损伤,并且剥离开始位置不确定,可能引起浮起部分在难以抓住的位置浮起这样的问题。然而,若将标签剥下孔37形成于形态例3限定的形成区域Ec内,则该标签的一部分在偏离通信标签36的中心(重心)的位置剥离并浮起,因此,不会引起这样的问题。
(形态例4)
如图6的(d)所示,在形态例4中限定的标签剥下孔37的形成区域Ed以形态例3的形成区域Ec为前提。首先,以将形成区域Ec的第一象限侧等分(二等分)的方式从中心O朝向假想圆VC中的第一象限侧的圆周画假想线L3。另外,以将形成区域Ec的第四象限侧等分(二等分)的方式从中心O朝向假想圆VC中的第四象限侧的圆周画假想线L4。并且,将第一象限侧的形成区域Ec中的被假想线L3和假想线L1划分而成的那一侧的区域、第四象限侧的形成区域Ec中的被假想线L4和假想线L2划分而成的那一侧的区域以及孔中心配置于假想线L3和假想线L4上的区域设为形成区域Ed。因而,在形态例4中限定的形成区域Ed由标签剥下孔37的直径限定。
在将标签剥下孔37形成于在形态例4中限定的形成区域Ed内的情况下,与在形态例3中限定的形成区域Ec相比,剥下通信标签36的位置成为与嵌合肋34分开的位置。因此,与形成区域Ec内的标签剥下孔37相比,作业者的手指几乎不与嵌合肋34、卡合肋35a接触,剥开通信标签36而浮起的部分变得更易于抓住。
如以上那样,标签剥下孔37的形成区域Ea~Ed以满足上述的两个形成条件的方式至少形成于作为与竖立设置于卡合部30的短边侧的嵌合肋34分开的位置的第一象限、第四象限内。因此,在抓住通信标签36的剥开而浮起的部分之际,浮起的部分与卡合部30的角部分开,因此,作业者的手指变得易于插入。
另外,随着形成区域成为Ea→Eb→Ec→Ed,标签剥下孔37的形成位置逐渐成为与通信标签36的中心(重心)分开、且也与嵌合肋34、卡合肋35a分开的位置。因此,能够在剥下通信标签36时以更小的力剥下,另外,剥开而浮起的部分变得容易抓住。因而,上述形态例1~4所示的形成区域Ea~Ed中的、形成区域Ed作为形成标签剥下孔37的区域而成为最优选的位置。
接着,参照图7对形成于上述的形成区域Ea~Ed的标签剥下孔37的比较评价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比较评价中,如图7的(a)所示,将以往产品的标签剥下孔的形成位置设为“比较例”,将形成于在上述的形态例1中限定的形成区域Ea内的标签剥下孔37的位置设为“实施例1”,将形成于在形态例2中限定的形成区域Eb内的标签剥下孔37的位置设为“实施例2”,将形成于在形态例3中限定的形成区域Ec内的标签剥下孔37的位置设为“实施例3”,将形成于在形态例4中限定的形成区域Ed内的标签剥下孔37的位置设为“实施例4”。并且,作为表示通信标签36的剥下难易度的程度,利用“剥离度”和“抓住度”进行了评价。
在此,“剥离度”是指如下结果:将作为棒状构件的VESSEL CO.,INC.(株式会社べッセル)制的球头螺丝刀(Balldriver,ボールドライバー)(P1-140)从标签剥下孔37插入,并利用AIKOH ENGINEERING CO.,LTD(アイコー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制的推拉力计(push-pull gauge,プツシュプルゲージ)(MODEL 9500系列)对将通信标签36的一部分设为剥离而浮起的状态所需的N值进行测定,以作为基准值的15N为界进行了评价的结果。作为评价结果,将小于15N设为“O”,将15N以上设为“△”,在通信标签36破损了时设为“×”。
此外,作为对剥离度进行评价之际的基准值的“15N”是如下的值:在将棒状构件(螺丝刀)刺进之际,若超过该值,则棒状构件在剥离之外的余力的作用下较大程度地突出,导致通信标签36破损。
另外,“抓住度”是对多个实验者用手指抓住时的抓住容易度相对地进行了评价的结果。作为评价结果,在抓住从标签剥下孔37插入棒状构件而浮起的通信标签36的一部分之际,将在判断为实验者的手指不与位于该孔37的周围的嵌合肋34、卡合肋35a接触就可抓住的位置设为抓住度最高的“O”,将判断为以实验者的手指仅与位于该孔37的周围的嵌合肋34、卡合肋35a中的任一者接触了一个部位的状态可抓住的位置设为抓住度比“O”低的“△”,将判断为必须以实验者的手指与位于该孔37的周围的嵌合肋34、卡合肋35a接触了两个部位以上的状态抓住的位置设为抓住度最低的“×”。
如图7的(b)所示,对实施例1~4和比较例进行比较的结果,在剥离度这一点,两者都没有较大的差异。然而,在抓住度这一点,比较例是“×”,而在实施例1~4中,评价一般较高。
也就是说,证明了:若如本发明那样标签剥下孔37形成于在上述的形态例1~4中限定的形成区域Ea~Ed中的任一区域内,则可比以往产品容易地进行通信标签36的剥离。
接着,参照图8、9对形成于本发明的墨盒1的卡合部30的标签剥下孔37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2实施方式的标签剥下孔37形成于卡合部30中的粘合于嵌合肋34与卡合肋35a之间的呈任意的形状(例如多边形、圆形、椭圆形等)的通信标签36之下(即,被通信标签36覆盖的区域)。
另外,在卡合部30的背面侧,将粘合有通信标签36的区域设为粘合区域D。即,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为了作为使通信标签36粘合的引导件发挥功能,使粘合区域D与通信标签36的形状相仿地形成,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可应对呈任意的形状的通信标签36,因此,在卡合部30不形成粘合区域D,将至少卡合部30中的粘合有粘合于嵌合肋34与卡合肋35a之间的通信标签36的区域作为粘合区域D。
因而,在该实施方式中,若是图8的(a)所示那样的矩形形状的通信标签36,则该粘合区域D呈与该标签相同形状的矩形。另外,若是图8的(b)所示那样的圆形的通信标签36,则该粘合区域D呈与该标签相同形状的圆形。此外,图8的(a)、图8的(b)所示的通信标签36的形状、大小是一个例子,形状、大小可任意地设计。
(形态例5)
对于在形态例5中限定的形成区域Ee,如图8的(a)所示,在例如矩形形状的通信标签36的粘合区域D,画出通过通信标签36的重心G而与设于卡合部30的长边侧的嵌合肋34呈直角的假想垂线PL。然后,将由假想垂线PL划分而成的粘合区域D中的、靠卡合肋35a侧的区域设为形成区域Ee。另外,如图8的(a)所示,标签剥下孔37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重心G的位置靠卡合肋35a的位置即可,因此,比由假想垂线PL划分而成的区域向短边侧的嵌合肋34侧变宽与孔的大致整体的大小相应的量地形成。
也就是说,形成区域Ee的大小、位置由通信标签36的形状、粘合位置、标签剥下孔37的直径限定。
在标签剥下孔37形成于在形态例5中限定的形成区域Ee的情况下,孔形成于比通信标签36的重心G靠卡合肋35a的位置,因此,在将呈任意的形状的通信标签36的一部分剥开而使其浮起之际,能够在与卡合部30的角部、嵌合肋34分开的部分浮起,因此,作业者易于将手指插入利用棒状构件剥开而浮起的部分,能够容易地抓住浮起的部分。
(形态例6)
在形态例6中限定的形成区域Ef以在形态例5限定的形成区域Ee为前提。如图8的(b)所示,对于形态例6的形成区域Ef,首先,画出将卡合部30中的短边侧的嵌合肋34和长边侧的嵌合肋34相交的角部且供通信标签36粘合那一侧的角部与卡合孔35的中心O1连结的假想线L5、L6。然后,将形成区域Ee中的由假想线L5、L6划分而成的区域设为形成区域Ef。另外,如图8的(b)所示,标签剥下孔37的至少一部分处于比重心G的位置靠卡合肋35a的位置即可,因此,从由假想垂线PL划分而成的区域向短边侧的嵌合肋34侧变宽与孔的大致整体的大小相应的量地形成。
也就是说,形成区域Ef的大小、位置由通信标签36的形状、粘合位置、标签剥下孔37的直径限定。
在形态例6中限定的形成区域Ef与在形态例5限定的形成区域Ee相比,剥下通信标签36的位置适当与嵌合肋34、卡合肋35a分开,成为在其与各肋之间设置有间隙的位置,因此,通信标签36更易于剥离,浮起部分也变大,剥离而浮起的部分更易于抓住。
这样,通过在上述的形成区域Ee、Ef形成标签剥下孔37,孔的位置形成于比通信标签36的重心G的位置靠卡合肋35a的位置。因此,将棒状构件插入在被通信标签36覆盖的位置形成的标签剥下孔37而将该标签的一部分剥开而使其浮起之际易于插入手指,与形态例1~4同样能够容易抓住浮起的部分。
接着,参照图9、图10对形成于上述的形成区域Ee、Ef的标签剥下孔37的比较评价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比较评价中,如图9的(a)、图10的(a)所示,将以往产品的标签剥下孔的形成位置设为“比较例”,将形成于在上述的形态例5中限定的形成区域Ee内的标签剥下孔37的位置设为“实施例A”,将形成于在形态例6中限定的形成区域Ef内的标签剥下孔37的位置设为“实施例B”,利用作为表示通信标签36的剥下难易度的程度的“剥离度”和“抓住度”进行了评价。另外,将本实施例中的通信标签36的形状设为矩形形状,“剥离度”和“抓住度”与上述的[3.实施例]所示的评价基准相同。
如图9的(b)所示,对实施例A、B和比较例进行了比较的结果,在剥离度这点上,两者都没有大的差异。然而,在抓住度这一点,比较例是“×”,而在实施例A、B中,评价一般较高。
也就是说,证明了:若如本发明那样标签剥下孔37的一部分形成于在上述的形态例5、6中限定的形成区域Ee、Ef中的任一区域内,则可比以往产品容易地进行通信标签36的剥离。
另外,如图10的(b)所示,对实施例C、D和比较例进行了比较的结果,在剥离度这一点上两者都没有较大的差异。然而,在抓住度这点上,比较例是“×”,而在实施例C、D中,评价一般较高。
也就是说,证明了:若如本发明那样标签剥下孔37的一部分形成于在上述的形态例5、6中限定的形成区域Ee、Ef中的任一区域内,则可比以往产品容易地进行通信标签36的剥离。
[3.墨盒的再生产方法]
接着,对具有上述的结构的墨盒1的再生产时的处理工序进行说明。
下述的工序例表示作业者对本发明的墨盒1的装填到印刷装置100的墨容器1进行回收、将所回收的墨容器10再利用而再生产墨盒1为止的一系列的流程。
<3-1.墨补给装置的结构>
在本发明的墨盒1的再生产方法中,使用向墨容器10补给墨的墨补给装置200来补给预定量的墨。
如图11所示,墨补给装置200设为如下结构:包括:与要再利用的墨容器10的供给口部14嵌合而使供给口部14开放的供给部201;贮存要被补给的墨的墨罐202;将贮存到墨罐202内的墨向墨容器10送液的送液泵203;以及借助送液泵203成为墨容器10与墨罐202之间的墨流路的补给用墨流路R1。
另外,在设为以将残留于墨容器10内的残墨去除而成空的状态补给新墨的结构的情况下,追加图中由单点划线包围的结构。即,设为如下结构:具备对墨容器10内的残墨进行抽吸而送液到未图示的排液罐的抽吸泵204、根据墨的补给/排液处理而对位于送液泵203与供给部201之间的补给用墨路径R1以及位于抽吸泵204与供给部201之间的排液用墨路径R2进行切换的由切换阀形成的切换部205。
并且,在设为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在墨补给时和墨排液时在预定时刻对送液泵203、抽吸泵204、切换部205适当地进行控制而进行墨的排液处理和墨的补给处理即可。
<3-2.再生生产的工序>
作为本发明的墨盒1的再生产时的处理工序,首先,作业者从印刷装置100回收墨盒1,将回收了的墨盒1的外包装体20分解而取出墨容器10。
接着,进行从安装到取出来的墨容器10的卡合部30去除通信标签36的工序。
标签剥下孔37形成为于在上述的形态例1~6中限定的形成区域Ea~Ef中的任一区域内被通信标签36蒙盖,因此,作业者通过从抵接面30a侧将棒状构件插入该标签剥下孔37,将粘合于卡合部30的通信标签36的一部分剥开而使其浮起,能够抓住剥开而浮起的部分并剥离(去除)。
接着,使墨补给装置200的供给部201和墨容器10的供给口部14嵌合来进行补给预定量的墨的工序。
利用该嵌合动作,设于墨供给部13的中栓15的栓部15a克服施力部件16的作用力而被按压,因此,栓部15a与开口14a分开而供给口部14开放,因此,可供给墨。
向墨容器10补给的墨的补给量由再生产的墨盒1的规格限定,因此,墨容器10未必需要补给限定量(例如,充满容器时的墨量)。例如若将墨量设为限定量的一半,则能够与墨量的减少的量相应地廉价地销售,在对那样的墨盒1进行再生产的情况下,所补给的墨量设为限定量的一半即可。另外,在墨容器10内有残墨的情况下,也可以从该状态补给墨以成为预定量。
当墨的补给工序结束时,接着,将新存储有表示所再生产的墨盒1的规格的盒信息的、更换用的通信标签36粘合于卡合部30的预定部位。
作为粘合通信标签36的区域,在标签剥下孔37形成于上述的形成区域Ea~Ed的情况下,在形成于卡合部30的粘合区域D内,将通信标签36粘合于蒙盖标签剥下孔37的位置。另外,在将标签剥下孔37形成于形成区域Ee、Ef的情况下,将通信标签36粘合于嵌合肋34与卡合肋35a之间。
而且,预先使更换用的通信标签36新存储有基于要粘合的再生产出来的墨盒1的规格的盒信息。
并且,当将更换用的通信标签36粘合于卡合部30时,组装新的外包装体20,将墨容器10插入并收纳到该组装好的外包装体20,之后,粘贴标签贴31而进行固定,则结束墨盒1的再生产工序。另外,在由于墨的补给量而空气残存于容器内的情况,优选按压容器的侧面而设为将空气从供给口部14排出的状态。
此外,在上述的再生产方法中,在墨的补给工序之际,为了防止其他墨混入,补给与补给前的墨相同成分且同色的墨,但是也能够对回收了的墨容器10首先进行清洗而补给其他墨。
另外,于在将收纳到墨容器10的墨废弃之后进行补给的情况下,使用具有图11所示的单点划线的结构的墨补给装置200。墨的排液工序在墨补给工序之前进行,因此,在控制切换部205而将墨路径切换到排液用墨路径R2之后,控制抽吸泵204而将残留于墨容器10内的残墨抽出。然后,使墨容器10形成空的状态,若在控制切换部205而将墨路径切换到补给用墨路径R1的状态下控制送液泵203而向墨容器10补给预定量的新墨,则可再生产墨盒1。
此外,优选的是,在由于墨的补给量而空气残留于容器内的情况下,再次控制切换部205而将墨路径切换成排液用墨路径R2,利用抽吸泵204仅将空气抽吸或将空气和少量的墨同时抽吸,使容器内成为仅有墨的状态。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上述的墨盒1的再生产方法,通过使用已存储有基于作为通信标签36的被粘合对象的墨盒1的规格的盒信息的、更换用的通信标签36,无需进行存储于使用完毕的通信标签36的盒信息的烦杂的改写处理,就能够容易地对墨盒1进行再生产。
另外,在墨盒1的卡合部30中,将粘合区域D内的位于以连结粘合区域D的圆弧部的各端部而形成的假想圆VC的中心O为原点、以假想线X、Y为坐标轴的正交坐标系中的第一象限和第四象限内的区域设为形成区域Ea,在该形成区域Ea内形成有标签剥下孔37,因此,标签剥下孔37偏离通信标签36的中心(重心),且在从标签剥下孔37插入棒状构件而剥下通信标签36时,作业者的手指易于插入的、偏离卡合部30的角部的部位浮起,从而能够容易地抓住而剥下。
另外,标签剥下孔37形成在比通信标签36的重心G靠卡合肋35a的位置,因此,在将呈任意的形状的通信标签36的一部分剥开而使其浮起之际,能够使与卡合部30的角部、嵌合肋34分开的部分浮起,作业者的手指易于插入用棒状构件剥开而浮起的部分,能够容易地抓住浮起的部分。
另外,通过使调节构件36b介于通信标签36的粘合面侧,在对墨盒1进行了再生产之际,能够对通信标签36与无线通信部150之间的通信距离、通信角度进行微调,以使更换后的通信标签36与作为盒装填目标的印刷装置100之间的通信状态稳定,因此,可使用的通信标签36的种类增加,能够具有通用性。
另外,不重复使用存在使用时的墨污垢、磨损、弯折等的使用完毕的外包装体20,通过将设置有更换用的通信标签36的墨容器10装填于作为更换用而新组装好的外包装体20,能够将作为再生产品的品质设为与新品同样的品质。

Claims (19)

1.一种墨盒,其具有写入有盒信息的通信标签,该盒信息包含与填充于墨容器的墨有关的墨信息,
该墨盒可安装于具有读取所述盒信息而供给所述墨容器内的墨的功能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标签以其一部分蒙盖标签剥下孔的方式进行粘合,该标签剥下孔形成于偏离要与所述印刷装置卡合的卡合部的角部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
该墨盒是将粘合有一部分蒙盖所述标签剥下孔的所述通信标签的卡合部嵌合于收纳所述墨容器的新的外包装体的开口部而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签剥下孔进一步形成于偏离被粘合于所述卡合部的所述通信标签的重心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具有:
嵌合肋,其形成于主体的周缘;
卡合孔,其形成于主体的大致中央部分,与供给口部卡合,该供给口部用于使被收纳于具有长方形状的开口的外包装体的所述墨容器的内部和外部连通;
卡合肋,其与所述嵌合肋同向地竖立设置于所述卡合孔的周缘;以及
所述通信标签的粘合区域,其由弦部和圆弧部形成,以所述弦部与短边侧的嵌合肋的基端相接的状态形成于沿着横向与所述卡合孔相邻的位置,
所述标签剥下孔形成于所述粘合区域内的位于以正交坐标系划分时的第一象限和第四象限的区域即形成区域(Ea)内,该正交坐标系以连结所述粘合区域的圆弧部的各端部而形成的假想圆(VC)的中心(O)为原点并以假想线(X)和假想线(Y)为坐标轴,该假想线(X)通过所述中心(O)并与所述卡合部的长边平行且以接近所述卡合肋的方向为正方向,该假想线(Y)沿着与所述假想线(X)正交的方向通过所述中心(O)。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签剥下孔形成于包括如下区域的形成区域(Eb)内:
位于第一象限内的所述形成区域(Ea)中的、从所述假想圆(VC)的中心(O)通过第一象限侧的圆周而延伸至所述卡合孔的周缘的假想线(L1)与所述假想线(Y)之间的区域;以及
位于第四象限内的所述形成区域(Ea)中的、从所述假想圆(VC)的中心(O)通过第四象限侧的圆周而延伸至所述卡合孔的周缘的假想线(L2)与假想线(Y)之间的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
在以成为所述假想圆(VC)的半径(r)的一半的半径(ra)形成所述假想圆(VC)的同心圆即假想圆(VC1)时,
所述标签剥下孔形成于形成区域(Ec)内,该形成区域(Ec)包括位于第一象限和第四象限的所述形成区域(Eb)中的、孔中心配置在所述假想圆(VC1)的圆周上的区域和比所述假想圆(VC1)靠外侧的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
以将所述形成区域(Ec)的第一象限侧的部分等分的方式从所述中心(O)朝向所述假想圆(VC)中的第一象限侧的圆周画假想线(L3),
以将所述形成区域(Ec)的所述第四象限侧的部分等分的方式从所述中心(O)朝向所述假想圆(VC)中的第四象限侧的圆周画假想线(L4),
所述标签剥下孔形成于形成区域(Ed)内,该形成区域(Ed)包括位于第一象限侧的所述形成区域(Ec)中的被所述假想线(L3)和所述假想线(L1)划分而成的区域、位于第四象限的所述形成区域(Ec)中的被所述假想线(L4)和所述假想线(L2)划分而成的区域、以及孔中心配置于所述假想线(L3)上和所述假想线(L4)上的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具有:
嵌合肋,其形成于主体的背面侧的周缘;
卡合孔,其形成于主体的大致中央部分,与供给口部卡合,该供给口部用于使被收纳于具有长方形状的开口的外包装体的所述墨容器的内部和外部连通;以及
卡合肋,其与所述嵌合肋同向地竖立设置于所述卡合孔的周缘,
所述标签剥下孔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形成区域(Ee)内,该形成区域(Ee)位于被粘合于所述嵌合肋与所述卡合肋之间的所述通信标签所覆盖的位置,并且是被通过所述通信标签的重心(G)且与长边侧的嵌合肋呈直角的假想垂线(PL)划分而成的靠所述卡合肋侧的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签剥下孔形成于所述形成区域(Ee)中的、作为被假想线(L5、L6)划分而成的区域的形成区域(Ef)内,该假想线(L5、L6)将所述卡合孔的中心(O1)与所述卡合部中的短边侧的嵌合肋和长边侧的嵌合肋相交的角部即粘合所述通信标签的那一侧的角部连结。
10.一种标签剥离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标签剥离方法包括:
将棒状构件插入被形成于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墨盒的所述标签剥下孔而将粘合于所述卡合部的所述通信标签的一部分剥离而使其浮起的步骤;以及
抓住该浮起的部分而将所述通信标签从所述卡合部剥下而剥离的步骤。
11.一种墨盒的再生产方法,该墨盒具有写入有盒信息的通信标签,该盒信息包含与墨有关的墨信息,
该墨盒可安装于具有读取所述盒信息而供给墨容器内的墨的功能的印刷装置,该墨盒的再生产方法的特征在于,
该墨盒的再生产方法包括将以蒙盖标签剥下孔的方式设置的所述通信标签去除以便粘合更换用通信标签的步骤,该标签剥下孔形成于偏离要与所述印刷装置卡合的卡合部的角部的位置。
12.一种墨盒的再生产方法,该墨盒具有写入有盒信息的通信标签,该盒信息包含与墨有关的墨信息,
该墨盒可安装于具有读取所述盒信息而供给墨容器内的墨的功能的印刷装置,该墨盒的再生产方法的特征在于,
该墨盒的再生产方法包括以更换用通信标签的一部分蒙盖标签剥下孔的方式配置所述更换用通信标签的步骤,该标签剥下孔形成于偏离要与所述印刷装置卡合的卡合部的角部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墨盒的再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具有:
嵌合肋,其形成于主体的周缘;
卡合孔,其形成于主体的大致中央部分,与供给口部卡合,该供给口部用于使被收纳于具有长方形状的开口的外包装体的所述墨容器的内部和外部连通;
卡合肋,其与所述嵌合肋同向地竖立设置于所述卡合孔的周缘;以及
所述通信标签的粘合区域,其由弦部和圆弧部形成,以所述弦部与短边侧的嵌合肋的基端相接的状态形成于沿着横向与所述卡合孔相邻的位置,
所述标签剥下孔形成于所述粘合区域内的位于以正交坐标系划分时的第一象限和第四象限的区域即形成区域(Ea)内,该正交坐标系以连结所述粘合区域的圆弧部的各端部而形成的假想圆(VC)的中心(O)为原点并以假想线(X)和假想线(Y)为坐标轴,该假想线(X)通过所述中心(O)并与所述卡合部的长边平行且以接近所述卡合肋的方向为正方向,假想线(Y)沿着与所述假想线(X)正交的方向通过所述中心(O)。
1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墨盒的再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包括:
嵌合肋,其形成于主体的背面侧的周缘;
卡合孔,其形成于主体的大致中央部分,与供给口部卡合,该供给口部用于使被收纳于具有长方形状的开口的外包装体的所述墨容器的内部和外部连通;以及
卡合肋,其与所述嵌合肋同向地竖立设置于所述卡合孔的周缘,
所述标签剥下孔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形成区域(Ee)内,该形成区域(Ee)位于被粘合于所述嵌合肋与所述卡合肋之间的所述通信标签所覆盖的位置,并且是被通过所述通信标签的重心(G)且与长边侧的嵌合肋呈直角的假想垂线(PL)划分而成的靠所述卡合肋侧的区域。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墨盒的再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墨盒的再生产方法包括以所述更换用通信标签的一部分蒙盖标签剥下孔的方式配置所述更换用通信标签的步骤,该标签剥下孔形成于偏离所述卡合部的角部的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1、12或15所述的墨盒的再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签剥下孔形成于偏离被设于卡合部的周缘的嵌合肋的角部的位置,该卡合部能够嵌合于收纳所述墨容器的外包装体,
通过将棒状构件插入所述标签剥下孔,使粘合于所述卡合部的所述通信标签的一部分浮起,抓住所述一部分进行拉拽,从而将所述通信标签从所述卡合部去除。
17.根据权利要求1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墨盒的再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更换用通信标签与所述卡合部之间设置有用于对所述更换用通信标签的配置位置进行调整的调节构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墨盒的再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墨盒的再生产方法包括将设有所述更换用通信标签的所述墨容器向更换用外包装体装填的步骤。
19.根据权利要求11~18中任一项所述的墨盒的再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墨盒的再生产方法包括向所述墨容器注入预定量的墨的步骤。
CN201710060409.6A 2016-01-29 2017-01-24 墨盒、该盒上的标签剥离方法以及墨盒的再生产方法 Active CN1070208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16074 2016-01-29
JP2016016074 2016-01-29
JP2016037511A JP5996818B1 (ja) 2016-01-29 2016-02-29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該カートリッジにおけるタグ分別方法
JP2016-037510 2016-02-29
JP2016-037511 2016-02-29
JP2016037510A JP5996817B1 (ja) 2016-02-29 2016-02-29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20826A true CN107020826A (zh) 2017-08-08
CN107020826B CN107020826B (zh) 2019-01-15

Family

ID=57909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60409.6A Active CN107020826B (zh) 2016-01-29 2017-01-24 墨盒、该盒上的标签剥离方法以及墨盒的再生产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399350B2 (zh)
EP (1) EP3199357B1 (zh)
CN (1) CN107020826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76321A (zh) * 2019-05-24 2020-11-24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带标签的产品和盖子
CN112009109A (zh) * 2019-05-28 2020-12-01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盒产品和墨盒、以及盒产品的生产方法
CN112428693A (zh) * 2020-11-23 2021-03-02 衡阳和乐办公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喷墨打印机用墨盒
CN113524914A (zh) * 2020-04-22 2021-10-22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零部件保持构件
CN111976321B (zh) * 2019-05-24 2024-05-10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带标签的产品和盖子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20826B (zh) * 2016-01-29 2019-01-15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墨盒、该盒上的标签剥离方法以及墨盒的再生产方法
JP7100286B2 (ja) * 2018-05-10 2022-07-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出力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11494481B2 (en) * 2019-05-10 2022-11-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uthentication apparatus for authenticating authentication target devic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70683A (zh) * 2001-02-09 2002-09-25 佳能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和记录装置
DE10314194A1 (de) * 2002-03-29 2003-10-23 Seiko Epson Corp Druckvorrichtung und Tintenpatrone dafür
US7168797B2 (en) * 2003-02-14 2007-01-30 Riso Kagaku Corporation Ink container
CN101544296A (zh) * 2008-03-26 2009-09-30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记录介质的开口容器
US20100085404A1 (en) * 2008-10-02 2010-04-08 Riso Kagaku Corporation Detachable structure for ink cartridge, and control method for attaching/detaching ink cartridge
CN104772990A (zh) * 2014-01-09 2015-07-15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墨盒及用于该墨盒的安装/拆卸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61088A (en) * 1989-04-20 1990-10-02 Xerox Corporation Monitor/warranty system for electrostatographic reproducing machines using replaceable cartridges
ES2252908T3 (es) * 1989-08-05 2006-05-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parato de impresion por chorros de tinta y cartucho de tinta para el aparato.
EP0963847B1 (en) * 1998-05-13 2005-08-1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cartridge for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GB2354202B (en) * 2000-08-07 2002-09-18 Dynamic Cassette Int A printer cartridge kit and method
JP2002172843A (ja) * 2000-09-27 2002-06-18 Riso Kagaku Corp インクボトル装着装置及び該装置に用いるインクボトル
US6685298B2 (en) * 2001-09-28 2004-02-0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theft of replaceable printing components
US20030123887A1 (en) * 2002-01-03 2003-07-03 Xerox Corporation Adertising from the customer replaceable unit memory of a copier or printer cartridge
JP3624950B2 (ja) * 2002-11-26 2005-03-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4276589A (ja) * 2003-02-24 2004-10-07 Riso Kagaku Corp インク容器およびインク容器装填構造
JP4483349B2 (ja) * 2004-03-08 2010-06-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US20060053030A1 (en) * 2004-09-07 2006-03-09 Hiroto Nakamura Method of recycling a liquid cartridge
TW200732870A (en) * 2005-04-27 2007-09-01 Ricoh Co Ltd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US7424245B2 (en) * 2005-10-19 2008-09-09 Static Control Component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manufacturing imaging components
CN2931121Y (zh) * 2006-05-09 2007-08-08 聂瑞权 喷墨打印机墨盒芯片固定装置
US20080253799A1 (en) * 2007-04-10 2008-10-16 Static Control Components, Inc. Method for converting a non-chipped imaging cartridge to a multi-use chipped imaging cartridge
US8117486B2 (en) * 2007-04-10 2012-02-14 Xerox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cting an anomalous networked device
WO2008156203A1 (ja) * 2007-06-20 2008-12-2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流体噴射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356760B2 (ja) * 2008-09-19 2013-12-04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着脱機構
JP2010082994A (ja) 2008-09-30 2010-04-15 Riso Kagaku Corp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US8532542B2 (en) * 2009-07-23 2013-09-10 Ricoh Company, Limited Toner contain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oner container
EP2290463A3 (en) * 2009-08-24 2014-07-0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managing replacement components
EP2367068A2 (en) * 2010-03-03 2011-09-2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Toner cartridge
SG10201903208SA (en) * 2010-06-11 2019-05-30 Ricoh Co Ltd Information storage device, removable device, develop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019765B2 (ja) * 2012-05-31 2016-11-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再充填方法、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EP2894035B1 (en) * 2014-01-09 2017-12-13 Riso Kagaku Corporation Ink cartridge and mounting/dismounting mechanism for the same
CN107020826B (zh) * 2016-01-29 2019-01-15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墨盒、该盒上的标签剥离方法以及墨盒的再生产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70683A (zh) * 2001-02-09 2002-09-25 佳能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和记录装置
DE10314194A1 (de) * 2002-03-29 2003-10-23 Seiko Epson Corp Druckvorrichtung und Tintenpatrone dafür
US7168797B2 (en) * 2003-02-14 2007-01-30 Riso Kagaku Corporation Ink container
CN101544296A (zh) * 2008-03-26 2009-09-30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记录介质的开口容器
US20100085404A1 (en) * 2008-10-02 2010-04-08 Riso Kagaku Corporation Detachable structure for ink cartridge, and control method for attaching/detaching ink cartridge
CN104772990A (zh) * 2014-01-09 2015-07-15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墨盒及用于该墨盒的安装/拆卸机构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76321A (zh) * 2019-05-24 2020-11-24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带标签的产品和盖子
CN111976321B (zh) * 2019-05-24 2024-05-10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带标签的产品和盖子
CN112009109A (zh) * 2019-05-28 2020-12-01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盒产品和墨盒、以及盒产品的生产方法
CN112009109B (zh) * 2019-05-28 2022-07-01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盒产品和墨盒、以及盒产品的生产方法
CN113524914A (zh) * 2020-04-22 2021-10-22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零部件保持构件
CN112428693A (zh) * 2020-11-23 2021-03-02 衡阳和乐办公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喷墨打印机用墨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20826B (zh) 2019-01-15
EP3199357A3 (en) 2017-09-13
EP3199357A2 (en) 2017-08-02
US10399350B2 (en) 2019-09-03
EP3199357B1 (en) 2019-03-27
US20170217196A1 (en) 2017-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20826A (zh) 墨盒、该盒上的标签剥离方法以及墨盒的再生产方法
CN206544391U (zh) 墨盒
CN100526978C (zh) 包含覆胶打印介质和墨源的盒
CN100352749C (zh) 卡片盒及具有所述卡片盒的打印机
CN204641083U (zh) 液体供应装置、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容纳体单元
CN100519196C (zh) 记录液容器、打印设备、墨盒收集设备、显影剂容器及显影装置
CN107053856A (zh) 墨盒
EP1852365A1 (en) Aerosol canister for paints and the like, with color identification means
CN107878032A (zh) 包括打印流体盒和适配器的打印流体容纳装置及其系统
JP2017154291A (ja) インク充填方法及び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CN207121020U (zh) 一种可循环利用智能包裹盒
CN107627736A (zh) 液体容纳容器
US9709923B2 (en) Cartridge comprising an auto-destruct feature
US9791823B2 (en) Cartridge comprising an auto-destruct feature
JP2017154292A (ja)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
JP6068717B1 (ja)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CN103507419B (zh) 喷墨式图像形成装置及墨盒
JP2017154484A5 (zh)
TWI791326B (zh) 記錄裝置
CN112009109B (zh) 盒产品和墨盒、以及盒产品的生产方法
EP4071075A1 (en) Packaging assembly
JP2017154481A (ja)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
CN107297956B (zh) 墨盒
CN201501160U (zh) 墨盒
CN218807661U (zh) 一种基于nfc标签芯片的新型软包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