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13295B - 手引导式工作器械 - Google Patents

手引导式工作器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13295B
CN107013295B CN201610914059.0A CN201610914059A CN107013295B CN 107013295 B CN107013295 B CN 107013295B CN 201610914059 A CN201610914059 A CN 201610914059A CN 107013295 B CN107013295 B CN 1070132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oling
spark plug
cylinder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1405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13295A (zh
Inventor
H.特尔金
S.勒格勒
P.屈恩勒
O.克劳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dreas Stihl AG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Andreas Stihl AG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dreas Stihl AG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Andreas Stihl AG and Co KG
Publication of CN1070132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132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132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132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00Air cooling
    • F01P1/0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ther engine or machine parts
    • F01P1/1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ther engine or machine parts for cooling fuel injectors or sparking-plu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63/00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pumps, hand-held tools or electric generators; Portable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engine-driven devices
    • F02B63/02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pumps, hand-held tools or electric generators; Portable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engine-driven devices for hand-held to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引导式工作器械,其具有壳体(2),在其中布置有具有气缸(38)的空气冷却的内燃机(8)。在内燃机(8)的曲轴(42)处固定有用于输送用于内燃机(8)的冷却空气流(57)的风扇叶轮(12)。内燃机(8)的气缸(38)具有至少一个散热片(18至27)。该内燃机具有横向平面(54),其包含气缸纵轴线(11)和曲轴转动轴线(50)。在火花塞(49)至少部分布置在其上的横向平面(54)的至少一个侧上,至少一个散热片(26,27)具有留空部(63)。壳体(2)具有引导壁(65),其伸入散热片(26,27)的留空部(63,64)中且在朝向横向平面(54)的方向上偏转冷却空气流(57)的至少一个第一空气分流(58)。由此,尽管散热片面积降低也实现气缸(38)的改善的冷却。

Description

手引导式工作器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引导式工作器械。
背景技术
由文件US 8,800,505 B2得悉一种机动锯,在其罩盖处布置有伸入到在气缸处顺着流动的冷却空气流中的空气导引肋。空气导引肋与在罩盖中的冷却空气孔相连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一种在其中气缸的冷却被改善的手引导式工作器械。
该目的通过一种带有壳体的手引导式工作器械来实现,在其中布置有空气被冷却的内燃机,其中,该内燃机具有布置在构造在壳体中的气缸室中的气缸,其中,在气缸中构造有燃烧室,其被在气缸纵轴线的方向上被往复移动地支承的活塞限制,其中,火花塞伸到燃烧室中,其中,活塞驱动被可转动地支承在曲轴箱中的曲轴绕曲轴转动轴线旋转,其中,在曲轴处固定有用于输送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空气流的风扇叶轮,其中,内燃机具有包含气缸纵轴线且垂直于曲轴转动轴线的中间平面,其中,风扇叶轮布置在其上的中间平面的侧是工作器械的风扇叶轮侧,且其中,相对的侧是流出侧,其中,气缸具有至少一个散热片,其中,内燃机具有包含气缸纵轴线和曲轴转动轴线的横向平面,且其中,工作器械具有至少一个火花塞侧,其中,工作器械的火花塞侧是火花塞至少部分布置在其上的横向平面的侧,其中,在至少一个火花塞侧上至少一个散热片具有留空部,且其中,壳体的引导壁伸到散热片的留空部中且在朝向横向平面的方向上偏转冷却空气流的至少一个第一空气分流。
为了改善气缸的冷却,通常多个散热片布置在气缸处。大的散热片面积使得到在散热片处顺着流动的冷却空气处的大的热排出成为可能。然而,带有大面积的散热片需要大量安装空间且由于其质量增大了工作器械的重量。此时显示出,在火花塞处的改善的冷却效果可由此实现,即在火花塞侧上至少一个散热片具有留空部。在此,火花塞侧是火花塞至少部分布置在其上的横向平面的侧。在此,火花塞可在横向平面的两个侧上延伸,从而使得横向平面的两个侧是火花塞侧。留空部有利地在火花塞的大部分布置在其上的横向平面的侧上延伸。然而,在横向平面的两个侧上的留空部也可以是有利的。特别有利地,火花塞仅在形成火花塞侧的横向平面的侧上延伸。留空部是空隙、即散热片的在其中散热片的外轮廓的走向被改变的区域。在留空部中,散热片的外轮廓优选至少部分凹形地、特别优选地近似矩形地伸延。
壳体的引导壁伸到散热片的留空部中,该引导壁在朝向内燃机的横向平面的方向上偏转冷却空气流的至少一个第一空气分流。通过使引导壁伸到散热片的留空部中,引导壁可相对靠近地布置在火花塞处。通过第一空气分流在朝向横向平面的方向上的偏转,即使有效的散热片面积减少,也实现火花塞的改善的冷却。空气分流在朝向横向平面的方向上的偏转延长了空气分流在气缸处的路径且如此地改善了内燃机到空气分流处的热排出。通过使空气分流在朝向横向平面的方向上偏转,空气分流在气缸处在火花塞的区域中被顺着引导且如此可主动地冷却火花塞的在运行中高热负荷的区域。显现出,由此可以简单的方式在工作器械的降低重量和减小结构尺寸的情况中实现内燃机的改善的冷却。如果火花塞在横向平面的两个侧上延伸且在横向平面的两个侧上在至少一个散热片中布置各一个留空部,则壳体的引导壁可伸到两个留空部中。
手引导式工作器械可例如是机动锯、自由切割机、吹风机、树篱剪、割草机等。
留空部有利地至少部分地、尤其完全地布置在流出侧上。通过引导壁,已部分流动经过气缸处的冷却空气流可在来自工作器械的壳体的不受阻碍的出口处被阻止。至少一个具有留空部的散热片有利地延伸直至到火花塞处。由此实现火花塞经由具有留空部的散热片的直接冷却。
当第一空气分流在火花塞侧上流动经过火花塞处且第二空气分流在火花塞的相对的侧上流动经过火花塞处时,实现内燃机的气缸的良好的冷却。尤其在其中火花塞被横向平面切割的工作器械的情况中,有利地设置成,第一空气分流在火花塞的面向后部把手的侧上流动经过火花塞处且第二空气分流在火花塞的面向导轨的从壳体伸出的区段的侧处流动经过。有利地,第一空气分流在背对横向平面的侧处流动经过火花塞处,而第二空气分流在面向横向平面的侧处流动经过火花塞处。冷却空气流相应地包括至少两个空气分流,其在火花塞的相对的侧上流动经过火花塞处和气缸的限制燃烧室的区域处。在此,第二空气分流可有利地完全在内燃机的出口侧上或部分在火花塞侧上且部分在出口侧上流动。有利地,在风扇叶轮侧处构造用于第一和第二空气分流的流动路径,空气分流通过其从风扇叶轮在朝向气缸的背对曲轴箱的顶侧的方向上流动。第一和第二空气分流通过该流动路径的引导确保冷却空气的良好的分布。冷却空气在工作器械的高热负荷的区域处被引导。在此,流动路径有利地构造成,使得足够量的冷却空气可供用于第一和第二空气分流。有利地,至少一个散热片在流动路径的区域中具有留空部。优选地,流动路径由多个彼此相叠布置的散热片的留空部且由壳体的至少一个壁形成。
在流出侧处,有利地设置有壳体的流出孔,冷却空气通过其流出。在此,气缸尤其布置在壳体的气缸室中,且冷却空气通过流出孔离开气缸室。第一空气分流和第二空气分流在流出侧上在流出孔上游有利地至少部分被彼此分开。第一空气分流与第二空气分流的分隔阻止了这两个空气分流的涡流。在此,空气分流有利地在流出侧上至少部分被彼此分开。显现出,空气分流根据内燃机的运行状态可具有不同的容积流和压力。在此,尤其第二空气分流相比第一空气分流具有更高的压力和更高的容积流。带有更高的压力和容积流的空气分流、尤其第二空气分流可回压其它空气分流、尤其第一空气分流,由此已加热的冷却空气可回到气缸且尤其地回到引导壁。这导致冷却的降低,其在不利的情况中可能导致内燃机的失效。为了分隔第一与第二空气分流,壳体有利地具有至少在紧邻在流出孔上游的区域中将第一空气分流与第二空气分流分开的导引肋。由此确保,紧邻在流出孔上游不形成在第一与第二空气分流之间的涡流。当壳体具有在背对曲轴箱的侧处限制气缸室且在其处构造导引肋和流出孔的罩盖时,得出一种简单的设计方案。还可设置成,第一和第二空气分流至少部分被至少一个散热片分开。一个或多个将第一与第二空气分流彼此分开的分隔壁也可能是有利的。在此,至少一个分隔壁有利地布置在气缸处且特别有利地在气缸的相邻的散热片之间延伸。在此,散热片且/或分隔壁有利地例如平行于横向平面伸延。
有利地,至少一个散热片相对气缸纵轴线布置在50°至70°的角度下。显现出,通过散热片的倾斜的布置可实现冷却空气流从风扇叶轮至气缸的改善的引导。在此,至少一个散热片有利地倾斜成,使得散热片几乎切向于从风扇叶轮被输送至气缸的空气流伸延。有利地设置有多个散热片,其与气缸纵轴线围成50°至70°的角度,其中,该角度在火花塞侧上被测得且朝向风扇叶轮敞开。在此,散热片中的每个相对曲轴转动轴线具有垂直于散热片的平面通过曲轴转动轴线被测量的距离。这些散热片中相对曲轴转动轴线具有所有散热片的最大距离的至少一个第一散热片具有留空部。引导壁有利地至少延伸直至到第二散热片处,其具有相对曲轴转动轴线的第二大的距离,其中,第一空气分流的一部分在第一散热片与第二散热片之间流动穿过且由引导壁偏转。相应地不仅在最远离曲轴转动轴线布置的散热片处的空气分流被引导壁偏转,而且在最远离的与第二远离曲轴转动轴线的散热片之间流动穿过的空气分流。有利地,第二散热片还具有引导壁延伸到其中的留空部。由此,在第一与第二散热片之间流动穿过的冷却空气流很大程度上可由引导壁在朝向横向平面的方向上被偏转。
有利地,冷却空气流的另一、尤其第三空气分流在风扇叶轮侧上在气缸处被顺着引导。为了从冷却空气流分岔出第三空气分流,有利地设置成,散热片中的其中一个具有在风扇叶轮侧上的外棱边,其相对中间平面的距离大于相邻的散热片的外棱边相对中间平面的距离且第三空气分流从冷却空气流分岔出。第三空气分流的分岔相应地通过散热片而不通过壳体的构件实现。在此,壳体壁可紧密相邻于散热片的外棱边以相对中间平面的增大的距离布置,从而使得散热片引起空气分流的在很大程度上的分隔。
所建议的伸到气缸的至少一个散热片的留空部中的引导壁尤其在高热负荷的二冲程发动机的情况中是有利的。从燃烧室有利地引出由活塞控制的出口窗。该出口窗有利地布置在横向平面的背对火花塞侧的出口侧上。在其中火花塞在横向平面的两个侧上延伸的内燃机的情况中,出口侧是相比在横向平面的相对的火花塞侧上火花塞的更小区段延伸在其上的横向平面的侧。火花塞侧有利地是在其上布置有工作器械的后部把手的侧。出口侧有利地是在其上布置有工作器械的工具且至少部分在壳体之外伸延的横向平面的侧。出口侧可有利地是横向平面的背对火花塞侧的侧。
内燃机有利地具有用于将燃料/空气混合物供应到曲轴箱中的入口窗,其由活塞控制。入口窗有利地布置在火花塞侧上。通过使火花塞的至少一个部分、尤其地完整的火花塞和出口布置在横向平面的相对的侧上,得出火花塞的一种有利的布置,其使得工作器械的较小的结构尺寸成为可能。同时,使得冷却空气绕气缸的有利的引导成为可能。气缸有利地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将气缸固定在曲轴箱上的固定孔。固定孔经由在散热片中的孔可到达。设置成,留空部包括孔的区域。为了例如借助于螺纹连接固定气缸,工具、例如螺钉扳手相应地伸过留空部。有利地,在散热片中的孔的区域中还布置有流动路径,冷却空气流通过其在风扇叶轮侧处流动。优选地完全取消在形成流动路径的留空部的区域中的在散热片中的孔。
有利地,至少一个具有引导壁伸到其中的留空部的散热片邻接燃烧室。至少一个散热片的平面有利地切割燃烧室。
有利地,气缸不仅具有与气缸纵轴线围成50°至70°的角度的散热片,而且具有至少一个横向于此布置的散热片。为此,在流出侧上有利地布置有至少一个另外的散热片,其与气缸纵轴线围成0°至40°的角度。至少一个另外的散热片有利地被固定在与气缸纵轴线围成50°至70°的角度的散热片处。优选地,至少一个另外的散热片仅在工作器械的流出侧上延伸。
所说明的设计方案不仅自身而且以在很大程度上任意的方式彼此组合地是有利的。因此,引导壁伸到其中的留空部对于在其中冷却空气仅在一个或仅在两个空气分流中被引导的工作器械而言也可以是有利的。内燃机的散热片还可垂直于气缸纵轴线定向。内燃机还可以是四冲程发动机。空气分流的引导和分配还可以其它的方式实现。
附图说明
接下来借助附图阐述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其中:
图1显示了机动锯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显示了图1的机动锯的二冲程发动机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显示了图解说明散热片的布置的工作器械的风扇叶轮和气缸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4显示了在风扇叶轮侧上穿过的工作器械的截面,
图5显示了沿着图4中的直线V-V的截面,
图6显示了沿着图4中的直线VI-VI的截面,其中,火花塞未剖开地示出,
图7显示了沿着图6中的直线VII-VII的截面,
图8显示了沿着图5中的直线VIII-VIII的截面,
图9显示了沿着图4中的直线IX-IX的截面,
图10显示了二冲程发动机的气缸的透视图示,
图11显示了面向气缸的侧的机动锯的罩盖的透视图,
图12以朝向气缸的俯视图显示了第一和第二空气分流的引导的简化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作为用于手引导式工作器械的实施例显示了机动锯1。该工作器械还可以是自由切割机、吹风机、树篱剪、割草机等。机动锯1具有壳体2,在其处布置有在运行中用于引导机动锯1的后部把手3和把手管4。在背对后部把手3的侧处,导轨5从壳体2向前伸,在其处锯链6被环绕地驱动。在把手管4的面向导轨5的侧处,保护弓形部(Schutzbuegel)7被保持在壳体2处。保护弓形部7有利地被可摆动地支承且用于触发未显示的链条制动装置。后部把手3和把手管4构造在把手壳体34处。把手壳体34在机动锯1的在图1中所显示的、在其中机动锯1被放置在平面的水平的放置面9上的位置中以把手壳体区段在壳体2的底侧处顺着伸延。在该实施例中,把手壳体34经由三个抗振元件37与马达壳体10相连接。壳体2包括罩盖14,其在该实施例中被置放到马达壳体10上。在马达壳体10中布置有内燃机8,其用于驱动锯链6。在该实施例中,内燃机8是二冲程发动机。作为二冲程发动机的替代还可设置有另一内燃机8、尤其四冲程发动机。内燃机8有利地是单缸发动机。内燃机8具有气缸纵轴线11,其在机动锯1的在图1中所显示的位置中与放置面9围成角度α,其小于90°。角度α可例如大约为60°至80°且在该实施例中向上朝向机动锯1的包围后部把手3的后侧敞开。内燃机8相应地在壳体2中向后倾斜地布置。
图2示意性地显示了内燃机8的结构。内燃机8具有气缸38,在其中构造有燃烧室39。火花塞49伸到燃烧室39中。燃烧室39由活塞40限制,其经由连杆41驱动被可转动地支承在曲轴箱43中的曲轴42。曲轴42绕曲轴转动轴线50被可转动地支承。曲轴42在图2中示意性地示出。在气缸38中构造有气缸孔36,在其处入口通道45以由活塞40控制的入口窗46通入。从燃烧室39引出其出口窗48同样被由活塞40控制的出口通道47。在活塞40的在图2中所显示的下死点的区域中,曲轴箱43的内腔经由溢流通道44与燃烧室39相连接。溢流通道44以其通入到燃烧室39中的溢流窗口86也由活塞40控制。
在运行中,向上移动的活塞将燃料/空气混合物或燃烧空气经由入口通道45吸入到曲轴箱43的内腔中。在活塞40的向下冲程的情况中,混合物在曲轴箱43中被压缩且一旦溢流通道44的溢流窗口86打开,则溢流到燃烧室39中。在燃烧室39中,混合物由向上在朝向火花塞49的方向上移动的活塞40压缩。在活塞40的上死点的区域中,火花塞49被点燃。由于燃烧,活塞40在朝向曲轴箱43的方向上被加速。一旦出口窗48打开,废气从燃烧室39漏出。燃料可被引入到入口通道45中、到曲轴箱43中、到溢流通道44的一个或多个中或直接到燃烧室39中。
在运行中,大量热量在气缸38处形成。为了冷却,在曲轴转动轴线50处固定有风扇叶轮12,其在图3中被示意性地示出且其在运行中以曲轴42绕曲轴转动轴线50旋转且由此输送冷却空气。风扇叶轮12在转动方向80上旋转。如图3显示的那样,内燃机8具有多个散热片18至27,其在图3中示意性示出。散热片18至27相对气缸纵轴线11在50°至70°、尤其55°至65°的角度β下伸延。有利地,所有散热片18至27以相同的角度ß相对气缸纵轴线11倾斜。在该实施例中,散热片18至27相对内燃机8的横向平面54以角度ß倾斜地伸延。相对曲轴转动轴线50,散热片18至27平行地伸延。在此,横向平面54是包含气缸纵轴线11和曲轴转动轴线50的平面。散热片27相对曲轴转动轴线50具有距离d1。在此,距离d1垂直于散热片27的平面直至平行于散热片27伸延且伸延穿过曲轴转动轴线50的参考线62来测得。相比散热片27更靠近地布置在内燃机8的曲轴箱43处的相邻的散热片26相对曲轴转动轴线50具有距离d2,其小于距离d1。散热片18至25相对曲轴转动轴线50的距离d3至d10进一步降低。在此,在散热片18至27之间的距离有利地相应地几乎恒定。散热片27是最远离曲轴转动轴线50布置的散热片。散热片18至27也可相对气缸纵轴线11以另一角度β、尤其以90°的角度β倾斜。
如图4显示的那样,散热片27在火花塞49的区域中延伸。由此,散热片27在运行中被非常强烈地加热。相对曲轴转动轴线50具有以角度β相对气缸纵轴线11倾斜的散热片18至27的第二大距离的散热片26也靠近地布置在火花塞49处且由此在运行中强烈地加热。
气缸38布置在被由机动锯1的壳体2限制的气缸室15中。在此,气缸室15表示壳体2的壳体内腔的在其中布置有气缸38的区域。气缸室15部分由罩盖14限制。如图4显示的那样,罩盖14包括前部的限制壁16,其在朝向废气消音器和导轨5(图1)的方向上限制气缸室15。在该实施例中还设置有后部的限制壁17,其在朝向机动锯1的进气道且朝向后部把手3(图1)的方向上限制气缸室15。罩盖14形成用于气缸室15的上部的限制壁61,其在机动锯1的在图1中所显示的放置位置中向上限制气缸室15。限制壁16,17和61以相对散热片18至27的较小的距离伸延,从而使得冷却空气流紧密地引导经过气缸38处。在罩盖14处布置有锯割条31,其构造成在上部的限制壁61处的抬高部。借助于切割条31,在锯口到树中的切割的情况中锯割方向可被控制。
如图4显示的那样,风扇叶轮12布置在风扇壳体13中。风扇壳体13在风扇叶轮12的转动方向80上呈螺旋状地扩大。风扇叶轮12具有多个风扇叶轮叶片81,其在运行中输送冷却空气流57。冷却空气流57切向地从风扇叶轮12流出。在该实施例中,冷却空气流57由风扇壳体13呈弧形地在至气缸38的方向上被引导。在该处,冷却空气流57近似地在散热片18至27的方向上在散热片18至27之间流动穿过。在此,该布置如此地实现,即冷却空气流57划分成多个空气分流。在该实施例中,冷却空气流57划分成三个空气分流,即第一空气分流58、第二空气分流59和第三空气分流60。在此,空气分流58,59和60是冷却空气的主流。额外地可设置有另外的空气分流。此外,冷却空气通过在限制冷却空气流的构件之间的缝隙流动到另外的区域中。该缝隙空气流仅为整个冷却空气流的非常小的部分且当前不被考虑。
第一空气分流58和第二空气分流59首先在朝向罩盖14的方向上流动。第一空气分流58和第二空气分流59流动至最上部的散热片26和27且在散热片26和27的区域中到气缸38的背对风扇叶轮12的侧上。在该实施例中,火花塞49完全布置在内燃机8的火花塞侧55上。火花塞侧55是火花塞49布置在其上的横向平面54的侧。在该实施例中,火花塞侧55是入口通道45在其上伸延的横向平面54的侧。内燃机8具有出口侧56,其是横向平面54的与火花塞侧55相对的侧且在其上布置有内燃机8的出口通道47。在出口侧56上,在该实施例中还布置有在图4中未显示的废气消音器。冷却空气流57的第三空气分流60侧向地在气缸38处在散热片18至24之间顺着流动。第三空气分流60由倾斜的散热片18至24在朝向面向出口通道47的出口侧56的方向上被偏转。然而还可设置成,火花塞49在横向平面54的两侧上延伸。火花塞侧55尤其是后部把手3也处在其上的横向平面54的侧。
图5具体显示了第一空气分流58、第二空气分流59和第三空气分流60的走向。气缸38具有中间平面51,其包含气缸纵轴线11且其垂直于曲轴转动轴线50(图4)布置。内燃机8具有风扇叶轮侧52,其是中间平面51的其上布置有风扇叶轮12的侧。此外,内燃机8具有流出侧53,其是中间平面51的相对的侧且在该侧上冷却空气从机动锯1中流出。在风扇叶轮侧52上,在气缸38处形成流动路径67,其也在图6中示出。流动路径67由在散热片24至27中的留空部66形成。在此,流动路径67由壳体2的侧壁82和后部的限制壁17以及由留空部66限制,如图9显示的那样。流动路径67表示在壳体壁82,17与气缸38之间形成的自由空间,第一空气分流58和第二空气分流59流动穿过该自由空间。
在该实施例中,留空部66例如呈矩形地彼此相叠且作为多级组块由散热片24至27构成。留空部66相应地具有例如平行于中间平面51伸延纵向侧89,其相对中间平面51具有距离c。通过留空部66,第一空气分流58和第二空气分流59可在风扇叶轮侧52上且在火花塞侧55上在气缸38处顺着流动。第一空气分流58和第二空气分流59由流动路径67流动到散热片24至27之间以及到气缸室15的上部的限制壁61与上部的散热片27之间。如图5显示的那样,第一空气分流58在此在图5中部分处在叶片平面(Blatteben)之前的侧处在火花塞49处顺着流动到流出侧53上。第二空气分流59在图5中处在叶片平面之后的侧处在火花塞49处顺着流动到流出侧53上。
如图5还显示的那样,散热片24伸入直至靠近到罩盖14的侧壁82处。在此,散热片24较宽地构造且伸出超过相邻的散热片18至23和25至27。由此,散热片24将第三空气分流60与空气分流58和59分开,从而使得第三空气分流60在散热片18至24之间在风扇叶轮侧52处流动到出口侧56(图4)上。
散热片24的造型在图6中具体示出。散热片24具有外棱边68,其表示散热片24的最远离中间平面51的区域。散热片24的外棱边68相对中间平面51具有距离a。处在其上的、进一步由曲轴转动轴线50远离的散热片25(参见图3)具有外棱边69,其相对中间平面51具有距离b。距离b明显小于距离a。距离b有利地为小于距离a的95%、尤其地小于90%。同样地,处在其下的散热片18至24明显较窄地构造,如图5显示的那样。由此,散热片24根据流动分配器的类型起作用,其将第三空气分流60与第一空气分流58和第二空气分流59分开。纵向侧89相对中间平面51的距离c明显小于距离a且小于距离b。距离b有利地至少为距离c的1.5倍、尤其地至少为1.8倍、优选地至少为2倍。
图5和6还具体地显示了在流出侧53上的冷却空气引导。最上部的第一散热片27在流出侧53上具有留空部63,且处在其下的第二散热片26具有留空部64。在此,留空部63和64在该实施例中完全布置在火花塞侧55(图4)上。还可设置成,留空部63和/或64部分延伸到风扇叶轮侧52上且/或部分延伸到出口侧56上。两个留空部63和64近似矩形地构造且几乎彼此重叠地布置。留空部63和64在火花塞侧55(图4)上延伸。引导壁65伸到留空部63和64中。在该实施例中,引导壁65被模制在罩盖14处。引导壁65引起第一空气分流58的偏转。在该实施例中设置有在第一散热片27与上部的限制壁61之间流动穿过的冷却空气的偏转以及在散热片26与27之间流动穿过的冷却空气的偏转。该冷却空气打到引导壁65上,其横向地、尤其近似垂直于第一空气分流58的流动方向与火花塞49相邻。引导壁65直至到散热片26的面向散热片25的侧的延伸在图4中显示。如图4还显示的那样,引导壁65的面向风扇壳体13的下棱边87平行于散热片26延伸。
在另外的未显示的优选的实施例中,三个或多个散热片可具有引导壁、优选引导壁65伸到其中的留空部。留空部的轮廓有利地至少部分具有凹形的走向。引导壁的走向有利地被匹配于留空部的轮廓的走向。还可设置成,彼此相叠的留空部具有不同的轮廓。引导壁有利地被匹配于不同的轮廓。
如图6显示的那样,第一空气分流58通过引导壁65在至出口侧56的方向上、即在朝向横向平面54的方向上被偏转。由此,空气分流58更长地在气缸38的热区域处、尤其在气缸38的直接相邻于燃烧室39布置的区域处被顺着引导,由此得出该区域的改善的冷却。此外,第一空气分流58在更长的路径上靠近火花塞49处顺着流动。如图6还显示的那样,在第一散热片27上布置有额外的散热片28和29,其由散热片27近似垂直地伸到背对散热片26的侧上。在此,散热片28和29近似在空气分流58和59的方向上定向。散热片28和29仅在流出侧53上延伸。
散热片28和29由于其定向可引起第一空气分流58和第二空气分流59的分隔。在该实施例中,散热片28和29联接到火花塞49处且延伸直至靠近到流出孔70处。散热片28和29可由此在火花塞49下游分开第一空气分流58和第二空气分流59。有利地,第二空气分流59在大多数运行状态中、尤其地还在满负荷的情况中相比第一空气分流58具有更高的压力和容积流。在第一空气分流58与第二空气分流59之间的分隔防止第二冷却空气流59的已提及的冷却空气被回压到引导壁65的区域中,由此在火花塞49的区域中的冷却可能降低。在罩盖14处布置有导引肋32,其同样将第一空气分流58与第二空气分流59分开。在此,第二空气分流59可完全在出口侧56(图4)上或部分在出口侧56上且部分在火花塞侧55上流动。
在图6中,还可见到在火花塞49的相对的侧上的第二空气分流59的流动。第一空气分流58在火花塞侧55上流动经过火花塞49处。第二空气分流59在火花塞49的相对的侧上流动经过火花塞49处。尤其地在其中火花塞49由横向平面54切割的工作器械的情况中,有利地设置成,第一空气分流58在火花塞49的面向后部把手3的侧上流动经过火花塞49处且第二空气分流59在面向导轨8的伸出壳体2的区段的火花塞49的侧处流动经过。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空气分流58在火花塞49的背对横向平面54的侧处流动经过。第二空气分流59在火花塞49的面向横向平面54的侧处流动经过。在此,在该实施例中,火花塞49完全布置在机动锯1的火花塞侧55上。火花塞49相应地在两侧处被冷却空气环流。在罩盖14处,如图6显示的那样,在流出侧53上设置有流出孔70,第一空气分流58和第二空气分流59通过其离开气缸室15。第三空气分流60也有利地绕气缸39被环绕引导且通过流出孔70从气缸室15离开。在图6中显示了用于内燃机8的解压阀的在气缸38处的装配孔33。
图5和6还具体地显示了留空部63和64的尺寸和其造型。留空部63具有纵向侧73,其几乎平行于中间平面51伸延且其相对中间平面51具有距离e。留空部64具有纵向侧75,其几乎平行于纵向侧73和中间平面51伸延且相对中间平面51具有距离f。距离e和f相对较小且可例如近似地相应于圆柱孔。处在散热片26之下的散热片25在该区域中明显较宽地实施且不具有留空部。散热片25的外侧77相对中间平面51具有距离g,其明显大于距离e和f。距离g有利地至少为距离e和f的1.2倍、尤其地至少为1.5倍、优选地至少大约为两倍。在留空部63之外,第一散热片27具有外侧88(图6),其相对中间平面51具有距离l。距离l明显大于距离e和距离f。距离l有利地至少为距离e或距离f的1.5倍、尤其地至少1.8倍、优选地至少2倍。引导壁65靠近在纵向侧73和75处且优选平行于纵向侧73和75伸延。引导壁65相对纵向侧73和75具有距离o,其相对较小。距离o有利地为小于2cm、尤其地小于1cm、优选地小于0.5cm。由于引导壁65,尽管相对较大的留空部63和64还是得到在运行中的气缸38的良好的冷却。
留空部63和64具有横向侧74和76,其几乎垂直于中间平面51伸延。留空部63具有平行于留空部64的横向侧76伸延的横向侧74。横向侧74和76平行于罩盖14的壁区段83伸延,其近似垂直地邻接到引导壁65处且在朝向流出孔70的方向上偏转空气分流58。壁区段83也伸到留空部63和64中。
如图6还显示的那样,气缸38具有固定孔71,其用于固定在曲轴箱43(图2)上。留空部63和64布置在固定孔71上方。处在其下的散热片25和24具有用于为了将伸入穿过固定孔71的固定螺钉固定的工具的孔84。在图6中也可见到散热片30,其布置在散热片25上且横向于其延伸。
如图7显示的那样,散热片26在相邻于火花塞49切割燃烧室39的平面79中延伸。尤其地在第二散热片26处由此可实现有效的热排放。散热片27在燃烧室39上方的平面中伸延。
如图8显示的那样,留空部63的横向侧74具有垂直于横向平面54测得的距离h,且留空部64的横向平面76具有垂直于横向平面54测得的距离i。距离h和i相对较小。直接相邻于横向侧74和76伸延有引导壁65的壁区段83。处在其下的第三散热片25具有横向侧78,其相对横向平面54具有距离k。距离k明显大于距离h和i且有利地至少为距离h和i的1.1倍、尤其至少为1.2倍。横向侧74相对壁区段83具有距离m,其有利地为小于2cm、尤其地小于1cm。在此,距离m有利地在横向侧74与壁区段83之间的距离为最小的位置处被测得。横向侧76相对壁区段83具有最小的距离n,其有利地大约相应于距离m。距离n有利地为小于2cm、尤其地小于1cm。
在图8中还显示了布置在散热片27上的散热片28和29以及被固定在散热片25上的散热片30的位置。散热片28,29和30相应地仅在流出侧53上延伸,如图6显示的那样。散热片28,29和30与横向平面54围成角度γ,其为0°至40°、尤其地10°至30°。散热片28至30有利地垂直于散热片18至27布置。通过散热片28,29和30,在气缸室15的上部区域中还可实现良好的冷却效果。在图8中,构造在罩盖14处的流出孔70也具体可见。导引肋32直接布置在流出孔70上游且将在火花塞侧55上流动的第一空气分流58与在出口侧56上流动的第二空气分流59分开。由此以简单的方式实现两个空气分流58和59在从气缸室15中流出的情况中不被阻碍。
流出孔70也具体地显示在图9中。流出孔70构造成在罩盖14中的孔。在图9中还显示了第三空气分流60的走向。第三空气分流60在背对火花塞49的出口侧56处在气缸38处顺着流动。在此,第三空气分流60还在出口通道47的区域中且相邻于未显示的废气消音器顺着流动。在风扇叶轮侧52上,散热片21和23仅具有非常小的宽度,即仅具有相对中间平面51的小的距离。有利地,散热片21和23相对散热片20,22和24被回置。由此,两个在散热片20,22与24之间形成的通道被加宽且污染物的排放被改善。
图10具体显示了留空部63和64和散热片28,29和30的造型。如图10显示的那样,散热片26和27在流出侧53(图5)上大致不朝向出口侧56(图8)延伸。这也可见于在显示朝向流出侧53的截面的图8中。如图10示意性显示的那样,在散热片26和27之间可布置有分隔壁90,其在图10中示意性地以虚线标明。备选地或额外地可设置有在散热片25与26之间的相应的分隔壁。分隔壁90将第一空气分流58与第二空气分流59分开且由此防止第一空气分流58和第二空气分流59的涡流或空气分流58通过空气分流59的回压。由此可实现气缸38和火花塞49的良好的冷却。
图11具体地显示了罩盖14。如图11显示的那样,导引肋32仅在紧邻在流出孔70上游的区域中延伸。在此,流出孔70相邻于用于解压阀的孔85布置。孔85也在图8中被示出。
图12以极度简化的示意图显示了第一空气分流58和第二空气分流59。两个空气分流58和59通过流动路径67流动到最上部的散热片27的区域中。第一空气分流58在横向平面54的火花塞侧55上流动经过火花塞49处。第二空气分流59在出口侧56处在火花塞49处顺着流动。还可设置成,第二空气分流59的一部分在火花塞侧55上流动。在朝向横向平面54的方向上使流动偏转的引导壁65延伸到第一空气分流58的流动路径中。由此,第一空气分流58靠近在火花塞49处被顺着引导。第二空气分流59在风扇叶轮侧52上在气缸38处顺着流动至出口侧56且在出口侧56上从风扇叶轮侧52流动至流出侧53。在流出侧53上,第一空气分流58和第二空气分流59通过流出孔70离开气缸室15。在流出孔70上游,第一空气分流58和第二空气分流59通过导引肋32彼此分开。空气分流58和59可额外地或备选地通过散热片28和29与气缸38的分隔壁90彼此分开,如在图6和10中所显示的那样。在此,空气分流58和59的分隔可在出口侧56上或在火花塞侧55上或在横向平面54中实现。
“上方”和“下方”的描述相应地涉及带有垂直的气缸纵轴线11且布置在曲轴箱43上方的气缸38的内燃机8的位置。

Claims (16)

1.一种带有壳体(2)的手引导式工作器械,在其中布置有空气被冷却的内燃机(8),其中,所述内燃机(8)具有气缸(38),其布置在构造在所述壳体(2)中的气缸室(15)中,其中,在所述气缸(38)中构造有燃烧室(39),其由在气缸纵轴线(11)的方向上被往复移动地支承的活塞(40)来限制,其中,火花塞(49)伸入所述燃烧室(39)中,其中,所述活塞(40)绕曲轴转动轴线(50)旋转地驱动能转动地支承在曲轴箱(43)中的曲轴(42),其中,在所述曲轴(42)处固定有用于输送用于所述内燃机(8)的冷却空气流(57)的风扇叶轮(12),其中,所述内燃机(8)具有包含所述气缸纵轴线(11)且垂直于所述曲轴转动轴线(50)的中间平面(51),其中,所述风扇叶轮(12)布置在其上的所述中间平面(51)的侧是所述工作器械的风扇叶轮侧(52),且其中,相对的侧是流出侧(53),其中,所述气缸(38)具有至少一个散热片(18至27),其中,所述内燃机(8)具有包含所述气缸纵轴线(11)和所述曲轴转动轴线(50)的横向平面(54),且其中,所述工作器械具有至少一个火花塞侧(55),其中,所述工作器械的火花塞侧(55)是所述火花塞(49)至少部分布置在其上的所述横向平面(54)的侧,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火花塞侧(55)上至少一个散热片(26,27)具有留空部(63,64),且所述壳体(2)的引导壁(65)伸入所述散热片(26,27)的留空部(63,64)中且在朝向所述横向平面(54)的方向上偏转所述冷却空气流(57)的至少一个第一空气分流(5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留空部(63,64)至少部分布置在所述流出侧(53)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留空部(63)的至少一个散热片(26,27)延伸直至到所述火花塞(49)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气分流(58)在所述火花塞侧(55)上流动经过所述火花塞(49)处且第二空气分流(59)在相对的侧上流动经过所述火花塞(49)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风扇叶轮侧(52)处形成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空气分流(58,59)的流动路径(67),所述空气分流(58,59)通过其从所述风扇叶轮(12)流动至所述气缸(38)的背对所述曲轴箱(43)的顶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散热片(24,25,26,27)具有在所述流动路径(67)的区域中的留空部(66)。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在所述流出侧(53)处具有所述冷却空气通过其流出的流出孔(7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气分流(58)和所述第二空气分流(59)在所述流出侧(53)上在所述流出孔(70)上游至少部分被彼此分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具有导引肋(32),其将所述第一空气分流(58)至少在紧邻在所述流出孔(70)上游的区域中与所述第二空气分流(59)分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具有罩盖(14),其在背对所述曲轴箱(43)的侧处限制所述气缸室(15),且在其处构造有所述导引肋(32)和所述流出孔(70)。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多个散热片(18至27),其与所述气缸纵轴线(11)围成50°至70°的角度(β),其中,所述角度(β)在所述火花塞侧(55)上被测得且朝向所述风扇叶轮(12)打开,其中,所述散热片(18至27)中的每个相对所述曲轴转动轴线(50)具有距离(d1,d2,d3,d4,d5,d6,d7,d8,d9,d10),且其中,相对所述曲轴转动轴线(50)具有最大距离(d1)的至少一个第一散热片(27)具有所述留空部(63)。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壁(65)延伸直至至少到第二散热片(26)处,其相对所述曲轴转动轴线(50)具有第二大的距离(d2),且所述第一空气分流(58)的一部分在所述第一散热片(27)与所述第二散热片(26)之间流动穿过且被所述引导壁(65)偏转。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另一空气分流(60)在所述风扇叶轮侧(52)上在所述气缸(38)处被顺着引导。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24)的其中一个具有在所述风扇叶轮侧(52)上的外棱边(68),其相对所述中间平面(51)的距离(a)大于相邻的散热片(23,25)的外棱边(69)相对所述中间平面(51)的距离(b)且其从所述冷却空气流(57)分岔出第三空气分流(60)。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燃烧室(39)引出由所述活塞(40)所控制的用于废气的出口窗(48),所述出口窗(48)布置在所述横向平面(54)的背对所述火花塞侧(55)的出口侧(56)上且所述内燃机(8)具有用于将燃料/空气混合物供应到所述曲轴箱(43)中的入口窗(46),其由所述活塞(40)控制且布置在所述火花塞侧(55)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38)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将所述气缸(38)固定在所述曲轴箱(43)上的固定孔(71),其中,所述固定孔(71)经由在所述散热片(24,25)中的孔(84)可被接近,且其中,所述留空部(63)包括孔(84)的区域。
CN201610914059.0A 2015-10-20 2016-10-20 手引导式工作器械 Active CN1070132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5013784.0 2015-10-20
DE102015013784.0A DE102015013784A1 (de) 2015-10-20 2015-10-20 Handgeführtes Arbeitsgerä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13295A CN107013295A (zh) 2017-08-04
CN107013295B true CN107013295B (zh) 2020-09-22

Family

ID=584563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14059.0A Active CN107013295B (zh) 2015-10-20 2016-10-20 手引导式工作器械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7013295B (zh)
DE (1) DE102015013784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84743A (ja) * 1995-04-18 1996-10-29 Kawasaki Heavy Ind Ltd 空冷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ヘッド構造
EP0891474A1 (de) * 1996-04-12 1999-01-20 Dolmar GmbH Handgeführtes arbeitsgerät mit einem verbrennungsmotor mit elektronischer direkteinspritzung
CN1526945A (zh) * 2003-02-14 2004-09-08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强制空冷式发动机
CN101111669A (zh) * 2006-01-13 2008-01-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
CN102312750A (zh) * 2011-03-14 2012-01-11 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汽油机风冷缸头及其汽油机
CN103174501A (zh) * 2011-12-07 2013-06-26 安德烈亚斯.斯蒂尔两合公司 工作器械
CN104520149A (zh) * 2012-11-08 2015-04-1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热屏蔽结构和发动机罩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15485B2 (ja) 2012-03-15 2016-05-11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作業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84743A (ja) * 1995-04-18 1996-10-29 Kawasaki Heavy Ind Ltd 空冷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ヘッド構造
EP0891474A1 (de) * 1996-04-12 1999-01-20 Dolmar GmbH Handgeführtes arbeitsgerät mit einem verbrennungsmotor mit elektronischer direkteinspritzung
CN1526945A (zh) * 2003-02-14 2004-09-08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强制空冷式发动机
CN101111669A (zh) * 2006-01-13 2008-01-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
CN102312750A (zh) * 2011-03-14 2012-01-11 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汽油机风冷缸头及其汽油机
CN103174501A (zh) * 2011-12-07 2013-06-26 安德烈亚斯.斯蒂尔两合公司 工作器械
CN104520149A (zh) * 2012-11-08 2015-04-1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热屏蔽结构和发动机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13295A (zh) 2017-08-04
DE102015013784A1 (de) 2017-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5083380A1 (en) air-cooled engine and engine working MACHINE
US8439005B2 (en) Two cycle engine and tool
CN104847522A (zh) 用于内燃机的空气导流装置
US8079434B2 (en) Cylinder head cooling system for a motorcycle
US6668783B2 (en) Cylinder head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8800505B2 (en) Engine power tool
US4332220A (en) Power tool, especially power saw
RU2527553C2 (ru) Подвод охлаждающего воздуха к моторной цепной пиле
CZ7032U1 (cs) Válec
US10718243B2 (en) Engine and engine-driven working machine
JPH05209520A (ja) 作業機械
CN107013295B (zh) 手引导式工作器械
US9249715B2 (en) Air cooled engine and engine-powered work tool
US20140000537A1 (en) Power Tool
CN107208525B (zh) 发动机及发动机式作业机
US7380526B2 (en) Power tool
US7066120B2 (en) Two-cycle engine
US6142113A (en) Two-cycl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cylinder
EP3067548B1 (en) Power working machine
CA2372944A1 (en) Device that improves the performance of a portable engine powered tool during winter conditions
JP6819507B2 (ja) エンジン作業機
US20210215089A1 (en) General-purpose engine
WO2012030261A1 (en) Power tool exhaust cooling system
WO2012090256A1 (en) Two-stroke engine
US10662855B2 (en) Handheld work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