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05811B - 车辆用通信终端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通信终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005811B CN107005811B CN201580063288.XA CN201580063288A CN107005811B CN 107005811 B CN107005811 B CN 107005811B CN 201580063288 A CN201580063288 A CN 201580063288A CN 107005811 B CN107005811 B CN 10700581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service
- service providing
- reception intensity
-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5—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location based information parameters
- H04W4/027—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location based information parameters using movement velocity, acceleration inform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9—Location-based management or tracking ser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车辆用通信终端。接收强度获取部(F2)获取窄域通信部接收到的WSA的接收强度,路侧机管理部(F4)按每个路侧机记录从该路侧机接收WSA时的接收强度的历史记录。而且,在新接收了WSA的情况下,发送终端判定部(F5)基于该WSA的接收强度的大小、以及从其发送终端接收的WSA的接收强度的增加程度的至少任意一方,判定该发送终端是否是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服务提供终端。窄域通信控制部(F1)不与该发送终端开始使用了规定的服务信道的通信,直至通过发送终端判定部判定为该发送终端是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服务提供终端为止。
Description
本申请基于2014年12月26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4-264419号主张优先权,并在此引起其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与设置于道路的通信终端、以及搭载于其它车辆的通信终端的至少任意一方实施无线通信的车辆用通信终端。
背景技术
非专利文献1中规定了作为搭载于车辆的车辆用通信终端(以下,称为车载终端)与搭载于其它车辆的车载终端、设置在道边的通信终端(以下,称为路侧机)进行通信时的标准的WAVE(Wireless Access in Vehicular Environment:车载环境无线接入)的通信结构。
根据该非专利文献1,车载终端与例如路侧机等提供规定的服务的服务提供源所管理的通信终端(设为服务提供终端)使用控制信道、和服务信道这两种信道来进行通信。
服务信道是用于实施服务的提供(以及享受)的信息的发送接收等所使用的信道。另外,控制信道是分发用于车载终端与服务提供终端开始使用了服务信道的通信的信息(WSA:Wave Service Advertisement)等而使用的信道。准备有多个作为服务信道而使用的频率,WSA中包含表示该WSA的分发源所提供的服务的种类的服务种类信息、用于确定该服务的提供所使用的服务信道(即频率)的信道信息。
服务提供终端使用控制信道逐次广播与本终端提供的服务对应的WSA,例如在针对该WSA有来自车载终端的响应的情况下,与该车载终端开始使用了服务信道的通信。
车载终端在接收到WSA的情况下,实施与该WSA所包含的服务种类信息对应的处理。具体而言,参照接收到的WSA的服务种类信息,在该WSA的分发源提供的服务的种类是在本终端中能够利用的服务的种类的情况下,打开该接收到的WSA所示的服务信道。这里的打开服务信道是指与该WSA的分发源开始使用了规定的服务信道的通信。另一方面,在接收到的WSA的分发源提供的服务的种类不是本终端能够利用的服务的种类的情况下,不实施服务信道的打开。
非专利文献1:IEEE1609.0(Guide for Wireless Access in VehicularEnvironment)
优选服务提供终端分发WSA的区域通常形成为与作为该服务的提供的对象的车辆(严格来说是车载终端)所通过的区域一致。然而,服务提供终端的WSA的分发区域并不一定被限制在作为该服务的提供的对象的车辆所通过的区域内。例如,也可能有WSA的分发区域形成为包含不作为服务的提供的对象的车辆所行驶的区域的情况。
结果,存在车载终端会接收对本终端来说虽然能够利用但不需要的服务所对应的WSA的情况。对本终端来说不需要的服务所对应的WSA例如相当于从提供在与搭载了本终端的车辆(以下,称为本车辆)所行驶的车道不同的车道(例如对向车道等)上行驶的车辆用的服务的服务提供终端分发的WSA等。
在以往构成中车载终端接收到WSA的情况下,参照WSA所包含的服务种类信息,在该服务种类是本终端中能够利用的服务的情况下,
打开WSA所示的频率的服务信道。
因此,车载终端即使在接收到本来对本终端来说不需要的服务所对应的WSA的情况下,也在该WSA所示的服务的种类是本终端中能够利用的服务的情况下,打开该WSA所示的服务信道。即,能够设想车载终端打开对于本终端来说不需要的服务所对应的服务信道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与提供对于本终端来说不需要的服务的服务提供终端开始使用了服务信道的通信的车辆用通信终端。
本公开的一个观点中的车辆用通信终端具备:无线通信部,使用为了通信的连接控制而使用的控制信道、和是与控制信道不同的信道且为了服务的提供而被分配的多种服务信道中的任意一个,与提供规定的服务的服务提供终端实施无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控制部,控制无线通信部的动作,无线通信部至少接收使用控制信道从服务提供终端发送的、包含表示服务提供终端提供的服务的种类的服务种类信息、和指定多个服务信道中的服务提供终端与本终端的通信所利用的服务信道的服务信道信息的服务开始用信息,车辆用通信终端还具备:接收强度获取部,获取从服务提供终端发送,且由无线通信部接收到的信号的接收强度;以及发送终端判定部,在无线通信部从服务提供终端接收了与服务开始用信息对应的信号的情况下,基于接收强度获取部针对该接收信号获取的接收强度的大小、以及从作为该接收信号的发送源的服务提供终端(以后,设为发送终端)接收的信号的接收强度的变化的程度的至少任意一方,判定该发送终端是否是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服务提供终端,无线通信控制部不与发送终端开始使用了由从该发送终端发送的服务开始用信息所包含的服务信道信息指定的服务信道的通信,直至通过发送终端判定部判定为该发送终端是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服务提供终端为止。
在以上的构成中,接收强度获取部获取从服务提供终端发送的信号的接收强度,发送终端判定部基于该接收强度的大小、以及从该发送终端发送的信号的接收强度的变化的程度的至少任意一方,判定该发送终端是否是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服务提供终端。
其中,这里的接收强度的变化的程度既可以是相对于车辆用通信终端的移动距离的接收强度的变化的程度,也可以是随着时间的经过的接收强度的变化的程度。这是因为由于车辆用通信终端被车辆使用,所以能够期待随着时间的经过而相对于服务提供终端的相对位置变化。即,这是因为即使将接收强度的变化的程度设为每段一定时间的变化的程度,也间接地表示接收强度相对于车辆用通信终端的移动距离的变化的程度。
这里,为了对发送终端判定部的工作进行说明,首先,对车辆用通信终端正接收来自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服务提供终端(以后,设为本终端对象终端)的信号的情况、和正接收来自不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服务提供终端(以后,设为本终端非对象终端)的信号的情况下的、随着车辆用通信终端的移动的接收强度的变化的不同、以及接收强度的不同进行简单说明。
其中,这里的本终端对象终端例如相当于对在搭载了本终端的车辆(以后,称为本车辆)行驶的车道上行驶的车辆提供服务的服务提供终端。另外,本终端非对象终端相当于向在与本车辆行驶的车道不同的车道(例如对向车道等)上行驶的车辆提供服务的服务提供终端等。
在车辆用通信终端正接收来自本终端非对象终端的信号的情况下,随着其移动的接收强度的变化与正接收来自本终端对象终端的信号的情况下的变化相比较平缓,其大小也在相对小的区域推移。
这是因为本终端非对象终端与本终端对象终端相比被设在相对远离本车辆行驶的车道的位置。即,由于无线信号的信号强度随着在空间中传播而逐渐衰减,所以即使本终端非对象终端发送的信号到达了本车辆行驶的车道,也由于在相对长的距离传播,所以充分衰减的可能性较高。
另一方面,本终端对象终端被设置在本车辆行驶的车道的附近,并且对本车辆行驶的车道上发送信号。因此,车辆用通信终端接收相对强的信号。
因此,车辆用通信终端在逐渐接近、脱离本终端对象终端的过程中的接收强度的变化程度比逐渐接近、脱离本终端非对象终端的过程中的接收强度的变化程度大。
更具体而言,车辆用通信终端向本终端对象终端接近的过程中的接收强度的增加程度比向本终端非对象终端接近的过程中的随着车辆用通信终端的移动的接收强度的增加程度大。另外,车辆用通信终端从本终端对象终端脱离的过程中的接收强度的减少程度比车辆用通信终端从本终端非对象终端脱离的过程中的接收强度的减少程度大。
并且,可设想为车辆用通信终端充分地接近本终端对象终端的情况下的接收强度成为充分大到能够与最接近本终端非对象终端的情况区别的值。
即,在车辆用通信终端正接收来自本终端对象终端的信号的情况下、和正接收来自本终端非对象终端的信号的情况下,接收强度的变化的趋势、接收强度的大小不同。因此,发送终端判定部能够基于这些指标,判定发送当前接收的服务开始用信息的服务提供终端是否是本终端对象路侧机。
而且,无线通信控制部在开始接收来自某个服务提供终端的信号的情况下,不开始使用了服务信道的通信,直至通过发送终端判定部判定为该发送终端是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服务提供终端。这里,未被判定为本终端对象终端的服务提供终端是用于对在与本车辆行驶的车道不同的车道上行驶的车辆提供服务的服务提供终端的可能性相对较高,该服务提供终端提供的服务对于本终端来说是不需要的服务。
因此,根据以上的构成,车辆用通信终端能够抑制与提供对于本终端来说不需要的服务的服务提供终端开始使用了服务信道的通信。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的下述详细的说明,本公开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优点变得更加明确。在附图中,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体通信系统的概略构成的框图。
图2是表示路侧控制部的概略构成的一个例子的框图。
图3是表示WSA的概略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是表示车载器所具备的控制部的概略构成的框图。
图5是用于说明周边路侧机列表的概略构成的框图。
图6是用于说明接收历史记录数据的构成的框图。
图7是用于说明发送终端判定部的判定原理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正接收从将在对向车道行驶的车辆作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路侧机发送的信号的情况下的随着移动的接收强度的推移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正接收从将本车辆行驶的车辆作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路侧机发送的信号的情况下的随着移动的接收强度的推移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控制部实施的接收关联处理的流程图。
图11是用于说明通过接收强度与强度用阈值的比较来判定发送终端是否是将本终端作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路侧机的效果的图。
图12是表示变形例1中的WSA的概略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3是表示变形例6中的控制部的概略构成的一个例子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体通信系统100的概略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如图1所示,移动体通信系统100具备设置在道边的通信终端即路侧机2、和车辆所使用的通信终端即车载器1。车载器1相当于车辆用通信终端。
此外,在图1中为了方便,仅示出一个路侧机2,但作为移动体通信系统100整体,也可以具备多个。车载器1被搭载于多个车辆的各个。因此,作为移动体通信系统100整体,具备多个车载器1。以后,在不区分车载器1和路侧机2的情况下,仅称为通信终端。
车载器1与路侧机2实施依照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WAVE(Wireless Access inVehicular Environment:车载环境无线接入)的标准的通信(所谓的路车间通信)。更具体而言,车载器1与路侧机2的路车间通信使用控制信道、和多个服务信道的任意一个来实施。
控制信道是进行广播通信的信道。例如为了路侧机2发送用于与存在于本终端周边的车载器1开始使用了规定的服务信道的通信的消息即WSA(Wave ServiceAdvertisement)等而使用控制信道。关于WSA的详细将另外后述。这里的通信终端的周边是指该通信终端能够进行无线通信的区域(以下,称为无线通信区域)。只要适当地设计各通信终端的无线通信区域即可。
服务信道是与特定的通信终端的通信所使用的信道。即,在服务信道中,进行单播方式或者多播方式的通信。服务信道例如被用于由车载器1和路侧机2进行的与规定的服务的提供(以及享受)相关的信息的发送接收等。
这里作为一个例子,假设移动体通信系统100具备四个服务信道,分别称为第一服务信道、第二服务信道、第三服务信道、第四服务信道。控制信道、以及多个服务信道均使用不同的频率来实现。控制信道以及各种服务信道均是属于5.8GHz频带、5.9GHz频带的频率。
此外,在通信终端中各服务信道只要利用设定给该服务信道的编号(信道编号)进行区别即可。另外,服务信道、控制信道除了5.8GHz频带、5.9GHz频带之外,也可以使用属于2.4GHz频带的频率实现,也可以使用属于其它频带(700MHz)的频率实现。并且,各信道也可以在一个或者多个频率上使用时分复用技术实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提及车载器1与路侧机2的通信,但车载器1当然也可以与其它车载器1实施依照WAVE的标准的车车间通信。
对移动体通信系统100所具备的通信终端(即车载器1以及路侧机2)的各个设定有用于分别识别多个通信终端的识别编码(称为终端ID)。另外,在各通信终端发送的数据中包含有该发送终端的终端ID,接收到数据的通信终端能够根据该数据所包含的终端ID来确定发送终端。以下,对路侧机2以及车载器1的概要及其构成进行说明。
(路侧机2)
路侧机2与在路侧机2形成的无线通信区域内存在的车载器1实施路车间通信,向车载器1发送各种信息,或者从车载器1获取各种信息从而实施规定的服务。该路侧机2相当于服务提供终端的一个例子。
路侧机2只要设在适合该路侧机2提供的服务的位置即可,例如只要设在交叉路口、连接交叉路口与交叉路口的道路(所谓的路段)的中途、向特定的设施(例如停车场、商店、收费道路)的出入口等即可。另外,优选路侧机2的无线通信区域形成为包含应该由路侧机2提供服务的车辆可能通过的区域,并且不包含不应该作为服务的对象的车辆通过的区域。
例如路侧机2在提供发送用于辅助驾驶员对该路侧机2周边的交通状况的认知/判断的信息(称为驾驶辅助信息)的服务(称为交通信息发送服务)的情况下,只要设置在交叉路口、道路的中途即可。这里的驾驶辅助信息表示路侧机周边的交通堵塞信息、在路侧机周边成为驾驶员的死角的区域的车辆、行人、障碍物等的存在的有无等。路侧机周边只要是以路侧机的位置为基准适当设计的范围即可。
此外,优选在路侧机2是仅对在某个车道行驶的车辆发送有关系的驾驶辅助信息的路侧机的情况下,其无线通信区域形成为不覆盖其它车道。
另外,路侧机2在提供进行规定的设施中的服务、针对商品的交割的结算的服务(称为结算服务)的情况下,只要以在该设施的出入口附近形成所希望的无线通信区域的方式进行设置即可。
提供使用了路侧机2的结算服务的设施除了饭店、银行、洗衣店、加油站等各种店铺之外,还有收费停车场等。另外,路侧机2例如也可以设在收费道路的入口以及出口的各个,并以通过路车间通信对利用了该收费道路的车辆实施与其利用内容(行驶区间、时间段等)对应的计费为目的来进行使用。并且,路侧机2也可以提供对车载器1、搭载了该车载器1的车辆的异常进行诊断的服务。
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车载器1与搭载了该车载器1的车辆相互一对一地对应,在动作的主体或者客体严格来说是车载器1的情况下,也适当地使用搭载了该车载器1的车辆作为动作的主体或者客体,对本实施方式的构成以及工作进行说明。例如,对于路侧机2来说的应该提供服务的车辆是指应该提供服务的车载器1,对于路侧机2来说的不应该提供服务的车辆是指不应该提供服务的车载器1。
路侧机2使用控制信道逐次(例如每隔100毫秒)广播WSA,例如在针对该WSA有来自车载器1的响应的情况下,与该车载器1开始使用了预先(或者动态地)分配的服务信道的通信。然后,通过使用了服务信道的通信与车载器1发送接收各种信息,从而实施用于提供结算服务等各种服务的一系列处理。
以上所述的路侧机2如图1所示,具备路侧通信部21、和路侧控制部22。路侧通信部21和路侧控制部22以能够相互通信的方式连接。
路侧通信部21具备能够发送接收与车载器1的通信所使用的频带的电波的天线,经由该天线,与在路侧机2形成的无线通信区域内存在的车载器1实施路车间通信。路侧通信部21对从车载器1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而输出给路侧控制部22,并且对从路侧控制部22输入的数据进行调制,进一步转换为电波来进行发送。
路侧通信部21具备实施基于控制信道的通信的模式、和实施基于服务信道的通信的模式这两个动作模式。即,与车载器1的使用了控制信道的通信、以及使用了服务信道的通信双方均经由该路侧通信部21进行。
例如路侧机2每隔规定的时间(例如50毫秒)切换使用了控制信道的通信、和使用了服务信道的通信并实施。此外,只要适当地设计控制信道持续的时间、以及服务信道持续的时间即可。另外,也可以使各自的持续时间根据需要而动态地变化。并且,也可以是维持基于控制信道的通信直至针对使用控制信道而逐次发送的WSA接收到来自车载器1的响应为止的方式。
此外,只要基于来自路侧控制部22的指示执行实施基于控制信道的通信的模式与实施基于服务信道的通信的模式的切换即可。另外,既可以按照每个路侧机(或者按照每个服务)预先设定使用第一服务信道~第四服务信道中的哪个服务信道,也可以观察信道的空闲状况而动态地决定。
路侧控制部22被构成为通常的计算机,具备公知的CPU、ROM、闪存等非易失性存储器、RAM等易失性存储器、I/O、以及连接这些构成的总线(均省略图示)等。
路侧控制部22所具备的路侧存储器22M是非易失性的存储介质,例如由路侧控制部22所具备的闪存、ROM等实现。在路侧存储器22M储存有用于执行各种处理的程序模块、数据、分配给路侧机2的终端ID等。另外,服务的提供所利用的服务信道的信息(信道编号等)也被储存于该路侧存储器22M。
路侧控制部22如图2所示,具备路侧通信控制部G1、以及服务处理部G2,作为通过执行上述的程序模块而实现的功能模块。此外,也可以通过一个或者多个IC等以硬件方式构成路侧控制部22执行的功能的一部分或者全部。
路侧通信控制部G1控制路侧通信部21的动作,进行基于控制信道的通信、和基于服务信道的通信的切换。路侧通信控制部G1生成与路侧通信部21的动作模式对应的应该从路侧通信部21发送的数据,并使其从路侧通信部21发送。另外,获取路侧通信部21接收到的数据并提供给服务处理部G2。
更具体而言,在使路侧通信部21实施使用了控制信道的通信的期间,路侧通信控制部G1生成应该使用控制信道而发送的数据,并使路侧通信部21发送该数据。例如路侧通信控制部G1生成与本终端提供的服务对应的WSA,并使其从路侧通信部21发送。该WSA相当于服务开始用信息。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WSA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如图3所示,WSA包含标头(head)、终端ID、服务种类信息、以及利用信道信息。标头是用于在接收侧的通信终端(即车载器1)中识别为该接收数据是WSA的信息。在标头中例如只要包含表示WAVE标准的版本的信息、区分WSA和WAVE中所使用的其它消息的信息等即可。
终端ID是发送该WSA的路侧机2的终端ID。根据该终端ID,接收到该WSA的车载器1能够确定接收到的WSA的发送终端。此外,终端ID虽然在这里与标头区别地图示,但也可以包含于标头,也可以包含于该WSA的外部区域(数据链路层的帧等)。
服务种类信息是表示该路侧机2提供的服务的种类的信息。服务种类信息由预先按每个服务的种类而设定的服务ID(所谓的PSID:Provider Service ID:提供服务ID)表示。接收到WSA的车载器1通过参照该WSA所包含的服务种类信息,能够确定与该WSA对应的服务的种类、即作为WSA的发送源的路侧机2提供的服务的种类。
利用信道信息是表示第一~第四服务信道中的该路侧机2提供服务所利用的服务信道的信道编号的信息。车载器1通过参照该利用信道信息,能够确定该路侧机2提供服务所利用的服务信道。利用信道信息相当于服务信道信息。
另外,路侧通信控制部G1在使路侧通信部21实施使用了服务信道的通信的期间,生成应该使用服务信道来发送的数据,并使路侧通信部21发送该数据。并且,路侧通信部21获取在实施使用了服务信道的通信的期间接收到的数据,并提供给服务处理部G2。
服务处理部G2基于从路侧通信控制部G1提供的信息,对存在于无线通信区域内的车载器1提供规定的服务(例如结算服务等)。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路侧机2对车载器1提供服务也包含路侧机2经由车载器1对搭载了该车载器1的车辆、或者该车辆的乘员提供服务的方式。
(车载器1)
接下来,对车载器1进行说明。车载器1在经由控制信道接收到从满足规定的条件的路侧机2(详细情况将后述)发送的WSA的情况下,与作为该WSA的发送源的路侧机2开始使用了规定的服务信道的通信。然后,使用该服务信道与路侧机2发送接收各种信息,从而享受该路侧机2提供的服务。以下,将与路侧机2开始使用了规定的服务信道的通信也表现为打开服务信道。
此外,车载器1在未打开规定的服务信道的状态下,接收控制信道,或者以一定时间间隔(例如每隔50毫秒)使用任意的服务信道与其它车载器1实施车车间通信。
如图1所示,车载器1具备控制部11、窄域通信部12、GNSS接收机13、以及加速度传感器14。控制部11以能够相互通信的方式与窄域通信部12、GNSS接收机13、以及加速度传感器14的各个连接。
窄域通信部12具备能够发送接收与路侧机2、其它车载器1的通信所使用的频带的电波的天线,经由该天线,与存在于无线通信区域内的其它通信终端(例如路侧机2)实施无线通信。更具体而言,窄域通信部12对由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并输出给控制部11,并且对从控制部11输入的数据进行调制,并进一步转换为电波来进行发送。窄域通信部12接收的信号例如相当于WSA等从路侧机2发送的各种消息。
窄域通信部12与路侧通信部21同样,具备实施基于控制信道的通信的模式、和实施基于服务信道的通信的模式这两个动作模式。即,使用了控制信道的通信、以及使用了服务信道的通信双方均经由该窄域通信部12进行。该窄域通信部12相当于无线通信部。
此外,从基于控制信道的通信向基于服务信道的通信的切换、以及从基于服务信道的通信向基于控制信道的通信的切换只要根据来自控制部11的指示实施即可。另外,作为基于服务信道的通信,只要使用第一服务信道~第四服务信道中的哪个服务信道并基于来自控制部11的指示而决定即可。
此外,窄域通信部12将接收的信号的电波强度(以下,称为接收强度)与其接收数据相对应地输出给控制部11。例如只要使用公知的RSSI电路等测定接收强度即可。
GNSS接收机13通过接收来自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所使用的卫星的电波,来获取表示GNSS接收机13的当前位置的数据。GNSS接收机13获取的当前位置信息例如只要以纬度、经度、高度表示即可。高度信息为距离规定的基准面(例如海平面)的高度。GNSS接收机13获取到的位置信息被逐次(例如每隔100毫秒)提供给控制部11。
加速度传感器14检测作用在本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加速度。此外,车载器1以预先决定的姿势被安装于本车辆,以使加速度传感器14的加速度的检测方向与本车辆的前后方向一致。这里的本车辆是指搭载有车载器1的车辆。另外,优选加速度传感器14是检测作用在本车辆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相互正交的三个轴向的加速度的三轴加速度传感器。
控制部11被构成为通常的计算机,具备公知的CPU、ROM、闪存等非易失性存储器、RAM等易失性存储器、I/O、以及连接这些构成的总线(均省略图示)等。
控制部11所具备的存储器11M具备非易失性的存储区域、以及能够改写的存储区域,例如由控制部11所具备的闪存、ROM、RAM等实现。在存储器11M的非易失性的存储区域储存有用于执行各种处理的程序模块、数据(例如后述的各种阈值)、分配给车载器1的终端ID等。
另外,表示车载器1能够利用的服务的列表(称为服务列表)的数据也被保存于该存储器11M的非易失性的存储区域,更优选保存于能够改写的存储区域。服务列表只要是与车载器1能够利用的服务对应的服务ID的列表等即可。车载器1能够利用的服务包含本车辆、本车辆的乘员能够经由车载器1利用的服务。该存储器11M相当于服务存储部。并且,在存储器11M的能够改写的存储区域保存有后述的周边路侧机列表。
控制部11如图4所示,具备窄域通信控制部F1、接收强度获取部F2、移动系信息获取部F3、路侧机管理部F4、变化程度计算部F6、发送终端判定部F5、以及服务种类判定部F7,作为通过执行上述的程序模块而实现的功能模块。此外,也可以通过一个或者多个IC等以硬件方式构成控制部11执行的功能的一部分或者全部。
窄域通信控制部F1控制窄域通信部12的动作,进行基于控制信道的通信与基于服务信道的通信的切换。另外,窄域通信控制部F1生成与窄域通信部12的动作模式对应的应该从窄域通信部12发送的数据,并使其从窄域通信部12发送。并且,获取窄域通信部12接收到的数据,并提供给其它功能模块(例如服务种类判定部F7等),或者实施与接收到的数据对应的处理。
例如,窄域通信控制部F1在使窄域通信部12实施使用了控制信道的通信的期间,获取路侧机2使用控制信道发送的WSA等。
窄域通信控制部F1所具备的接收强度获取部F2是获取窄域通信部12接收到从路侧机2发送的信号(例如WSA)时的接收强度的功能模块。窄域通信控制部F1在获取了WSA的情况下,使该WSA与接收到该WSA时的接收强度相对应地提供给路侧机管理部F4。
另外,窄域通信控制部F1在接收了WSA的情况下实施的接收关联处理(详细的情况将后述)中,判定为该WSA的发送源是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路侧机2的情况下,与该路侧机2开始使用了规定的服务信道的通信。这里的规定的服务信道是第一~第四服务信道中的由从该路侧机2发送的WSA的利用信道信息所指定的服务信道。该窄域通信控制部F1相当于无线通信控制部。
移动系信息获取部F3基于从GNSS接收机13输入的信号,逐次(例如每隔100毫秒)检测本终端的当前位置。另外,作为更优选的方式,移动系信息获取部F3逐次(例如每隔100毫秒)获取本终端的移动速度。例如移动系信息获取部F3只要通过对加速度传感器14的输出值进行积分,来计算本终端的移动速度即可。或者,也可以根据当前位置的单位时间的变化量来计算移动速度。
此外,也可以基于加速度传感器14、未图示的陀螺仪传感器的检测值并引用公知的方法来修正GNSS接收机13获取的位置信息。另外,也可以基于加速度传感器14、以及陀螺仪传感器的检测值,并使用公知的自位置估计法自主推定本终端的当前位置。并且,也可以构成为不由移动系信息获取部F3实施用于确定当前位置的处理,而包含GNSS接收机13等的位置检测器实施用于确定当前位置的运算处理,且移动系信息获取部F3获取其运算结果。
移动系信息获取部F3获取的本终端的当前位置、以及移动速度被提供给路侧机管理部F4。以后,将表示本终端的位置的信息、表示移动速度的信息统称为移动系信息。移动系信息被用于判定本终端是否正移动、确定本终端的移动距离等。
路侧机管理部F4基于从窄域通信控制部F1输入的WSA及其接收强度,管理存在于本终端周边的路侧机2的信息。这里的本终端周边是当前接收的信号的发送源存在的范围,是至少包含本终端的无线通信区域的范围。
更具体而言,路侧机管理部F4基于从窄域通信控制部F1获取到的WSA所包含的终端ID,确定存在于本终端周边的路侧机2,并按照存在于本终端周边的每个路侧机2,保持该路侧机2的信息(称为路侧机信息)。例如,路侧机管理部F4根据存在于本终端周边的路侧机2的列表即周边路侧机列表(参照图5),来保持存在于本终端周边的每个路侧机2的路侧机信息。此外,图5所示的周边路侧机列表表示在本终端周边存在终端ID为1、3、4这三个路侧机2的情况下的周边路侧机列表。
这里的路侧机信息如图5所示,包含表示该路侧机2提供的服务的种类的服务种类信息、表示该服务提供所使用的服务信道的利用信道信息、以及表示从该路侧机2发送的WSA的接收历史记录的数据(以下,称为接收历史记录数据)。
服务种类信息储存与WSA所包含的服务种类信息相同的信息,例如接收到的WSA所包含的服务ID。利用信道信息也是与WSA所包含的利用信道信息相同的信息,例如由信道编号等表示。
接收历史记录数据如图6所示,是使从与该接收历史记录数据所属的路侧机信息对应的路侧机2接收到WSA时的接收时刻与接收强度相对应的数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更优选的方式,除了接收到WSA时的接收强度和接收时刻之外,还使该时间点的本终端的位置、和速度相对应地保存。位置信息、速度信息被用于确定本终端是否正在移动、以及移动距离等本终端的移动状况。接收历史记录数据只要每当接收来自该路侧机2的WSA时被逐次更新(例如数据的追加等)即可。
此外,虽然这里例示了路侧机管理部F4每当接收来自某个路侧机2的WSA,就更新作为该WSA的发送源的路侧机2的路侧机信息(主要是接收历史记录数据)的方式,但并不限定于此。并不限定于WSA,也可以每当接收包含能够确定发送源的信息的信号时,就更新与该接收信号的发送源对应的路侧机2的路侧机信息。此外,WSA以外的能够确定发送源的信息例如相当于WSA以外的种类的消息等。
另外,对于路侧机信息所包含的服务种类信息、利用信道信息,不需要每次接收到WSA就进行更新,也可以是一旦登记就保持其数据的方式。
发送终端判定部F5基于由路侧机管理部F4逐次更新的周边路侧机列表所包含的每个路侧机2的接收历史记录数据,来判定存在于本终端周边的某个路侧机2是否是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路侧机2。
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路侧机2是对在搭载了本终端的车辆(即本车辆)正行驶的车道(即本车道)行驶的车辆提供服务的路侧机2。另外,不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路侧机2例如相当于用于对在对向车道等不是本车辆正行驶的车道上行驶的车辆提供服务的路侧机2等。当然,不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路侧机2也相当于对在交叉路口附近与本车道交叉的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在与本车辆行驶的道路在高度方向并列设置的道路上行驶的车辆提供服务的路侧机2等。在高度方向并列设置的两条道路例如相当于高速道路、和沿着该高速道路设置的普通道路。
为了方便起见,以后,将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路侧机2记载为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另外,将不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路侧机2记载为本终端非对象路侧机2。
该发送终端判定部F5基于从路侧机2接收到的WSA的接收强度的变化的趋势、其大小,判定该路侧机2是否为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这里,使用图7、图8、图9,对发送终端判定部F5能够基于从路侧机2接收到的WSA的接收强度的变化的趋势以及其大小,来判定该路侧机2是否是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的理由进行叙述。
图7表示在具备行进方向相互反向的车道LA、LB的道边设置有以在车道LA上行驶的车辆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路侧机2A、和以在车道LB上行驶的车辆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路侧机2B的场景。
路侧机2A是设在道路的车道LA侧,例如对在车道LA上行驶的车辆提供交通信息发送服务的路侧机2。路侧机2B是设在道路的车道LB侧,例如对在车道LB上行驶的车辆提供交通信息发送服务的路侧机2。
图中的各车道LA、LB上所示的涂白箭头表示该车道的车辆的行进方向,在车道LA上行驶的车辆的行进方向是朝向图左侧,在车道LB上行驶的车辆的行进方向是朝向图右侧。
图中的短虚线33A、长虚线32A、实线31A的各个表示路侧机2A发送的信号达到规定的电平以上的范围的分界线,短虚线33A例如表示路侧机2A发送的WSA达到解码极限电平(例如-90dBm)的范围的分界线。即,被短虚线33A包围的区域表示路侧机2A的无线通信区域,在其内部,能够接收(以及解码)路侧机2A发送的WSA。
长虚线32A表示路侧机2A发送的WSA达到比解码极限电平强一定值以上的电平(例如-80dBm)的范围(设为中电平区域)的分界线。另外,实线31A表示路侧机2A发送的WSA达到更强的电平(例如-70dBm)的范围(设为强电平区域)的分界线。
另外,图中的短虚线33B、长虚线32B、实线31B的各个表示路侧机2B发送的信号达到规定的电平以上的范围的分界线,与上述的短虚线33A、长虚线32A、实线31A相当。
如图7所示,路侧机2B的无线通信区域形成为涉及到本来不作为路侧机2B的服务提供的对象的车辆行驶的车道LA。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在车道LB上行驶的车辆之外,在车道LA上行驶的车辆也接收路侧机2A发送的WSA。
当然,优选路侧机2的无线通信区域如上述那样,形成为包含作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车辆通过的区域(车道LB),并且不包含不作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车辆通过的区域(车道LA)。这里,作为一个例子,示出以涉及达车道LA的方式形成路侧机2B的无线通信区域的状态。
车辆6是搭载了车载器1的车辆,在车道LA上,从进入路侧机2B的无线通信区域之前的地点P0向路侧机2A存在的方向行驶。该车载器1是在本终端中作为能够利用的服务登记了路侧机2A的交通信息发送服务、和路侧机2B的交通信息发送服务双方的车载器1。图中的附图标记61所指示的箭头表示了车辆6(严格来说是车载器1)的移动路径。
对在以上所述的状况下,随着车辆6的行驶,车载器1接收的WSA与其接收强度的变化进行说明。
首先,若车辆6随着行驶而到达地点P1,则开始接收路侧机2B发送的WSA,其后,逐次接收路侧机2B发送的WSA直至通过地点P2。地点P1是车载器1进入路侧机2B的无线通信区域的地点,地点P2是车载器1从路侧机2B的无线通信区域脱离的地点。
图8是表示随着车载器1从地点P1到达地点P2的移动,车载器1接收到的从路侧机2B发送的WSA的接收强度的变化的示意图。图8的横轴表示车载器1的移动距离,纵轴表示车载器1接收的WSA的接收强度。
如图8所示,在地点P1到地点P2之间移动的期间,从路侧机2B发送的WSA的接收强度的变化与接收从后述的路侧机2A发送的WSA的情况(参照图9)相比较相对较平缓,其最大值也成为相对较小的值。
这是因为路侧机2B是针对在车道LB上行驶的车辆提供服务的路侧机2,所以设计为无线通信区域的中心部(信号强度强的区域)在车道LB上。另外,如图7的实线31B、长虚线32B、短虚线33B所示,路侧机2(这里是路侧机2B)发送的信号随着远离路侧机2B而逐渐衰减。
因此,基本上信号强度强的WSA不容易到达本来不作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车辆行驶的车道LA。例如,在图7、图8所示的状况下,车辆6逐渐横穿短虚线33B与长虚线32B之间的信号强度相对低的区域。因此,接收强度的随着移动的变化相对平缓。即,车载器1在接收来自本终端非对象路侧机2的WSA的情况下,其接收强度的随着移动的变化平缓。另外,其最大值也成为相对较小的值。
接下来,对车载器1接收从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这里是路侧机2A)发送的WSA的情况下的随着车载器1的移动的接收强度的变化进行说明。
在图7中,地点P3是车载器1进入路侧机2A的无线通信区域的地点,地点P8是车载器1从路侧机2A的无线通信区域脱离的地点。若车辆6随着行驶而到达地点P3,则开始接收路侧机2A发送的WSA,其后,逐次接收路侧机2A发送的WSA直至通过地点P8。
由于路侧机2A是以在车道LA上行驶的车辆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路侧机2,所以被设计为无线通信区域的中心部(信号强度强的区域)在车道LA上。而且,在不存在遮挡电波那样的障碍物的情况下,越接近路侧机2A,则来自路侧机2A的WSA的接收强度越大。即,随着本车辆从地点P3行进,车载器1中的从路侧机2A发送的信号的接收强度逐渐变大。而且,若本车辆进一步行驶,则由于接下来本车辆逐渐远离路侧机2A,所以从路侧机2A发送的WSA的接收强度逐渐降低。
在这样的过程中,车载器1以通过路侧机2A的无线通信区域的中心部附近的方式行驶。这是指车载器1横穿在图7中示意地示出从路侧机2A发送的信号达到规定的强度的区域的多个分界线(例如长虚线32A、实线31A等)地进行移动。
图9是表示随着车载器1从地点P3到达地点P8的移动,车载器1接收到的从路侧机2A发送的WSA的接收强度的变化的示意图。图9的横轴表示车载器1的移动距离,纵轴表示从路侧机2发送的WSA的接收强度。
图9所示的地点P4表示车载器1进入被长虚线32A包围的区域(即,中电平区域)的地点,地点P5表示车载器1进入被实线31A包围的区域(即,强电平区域)的地点。地点P6是车载器1从路侧机2A的强电平区域脱离的地点,地点P7表示车载器1从路侧机2A的中电平区域脱离的地点。
由于车载器1以通过路侧机2A的无线通信区域的中心部附近的方式行驶,所以如图9所示,车载器1向路侧机2A接近、并且逐渐脱离的过程中的接收强度的变化程度比从路侧机2B发送的WSA的接收强度的随着车载器1的移动的变化程度大。更具体而言,车载器1向路侧机2A接近的过程中的接收强度的增加程度比车载器1向路侧机2B接近的过程中的随着车载器1的移动的接收强度的增加程度大。
另外,车载器1从路侧机2A脱离的过程中的接收强度的减少程度比车载器1从路侧机2B脱离的过程中的接收强度的减少程度大。其中,这里的增加程度、减少程度相当于图8以及图9所示的曲线的斜率的大小,增加程度例如是每单位米的增加量,减少程度是每单位米的减少量即可。
并且,在车载器1充分接近路侧机2A的情况下,接收强度饱和,其变化量缓慢。其中,设想为此时的接收强度成为充分大到能够与最接近路侧机2B的情况区别的值。
如以上所述那样,车载器1在接收来自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例如路侧机2A)的WSA的情况下、和接收来自本终端非对象路侧机2(路侧机2B)的WSA的情况下,其接收强度的变化、接收强度的大小本身产生差异。
本实施方式中的发送终端判定部F5利用以上所述那样的接收强度的变化、接收强度的最大值的不同,来判定发送当前接收的WSA的路侧机2是否是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
例如,判定为接收强度的增加程度在规定的阈值(设为接近用阈值)以上的路侧机2是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这是因为能够期待在车载器1向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接近的情况下,增加程度为一定的阈值以上。即,通过使用基于上述思想而决定的接近用阈值,发送终端判定部F5能够判别是否是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此外,在接收强度的增加程度为接近用阈值以上的情况下,不仅启示该路侧机2是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还意味着车载器1正接近该路侧机2。
只要通过各种试验、模拟适当地设计这里使用的接近用阈值即可。接近用阈值只要设为每段一定的移动距离的接收强度的增加量即可。这里的一定的移动距离既可以是一米,也可以是五米、十米等。
只要与接近用阈值对应地计算用于与接近用阈值进行比较的接收强度的增加程度即可。例如,在接近用阈值是每一米的接收强度的增加量的情况下,增加程度也设为每一米的接收强度的增加量即可。
另外,虽然这里作为一个例子,例示基于随着移动的接收强度的增加程度,来判定作为该接收信号的发送源的路侧机2是否是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的方式,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变形例3所后述那样,基于随着时间的经过的接收强度的增加程度,来判定作为该接收信号的发送源的路侧机2是否是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这是因为由于车载器1搭载于车辆,所以能够期待随着时间的经过车载器1的位置移动。
另外,能够期待来自对向车道用的路侧机2B等本终端非对象路侧机2的WSA的接收强度以相对低的值推移,另一方面,来自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的WSA的接收强度达到相当强的接收强度。
因此,在WSA的接收强度成为在接收来自本终端非对象路侧机2的WSA的情况下不会达到那样的接收强度的情况下,能够视为车载器1接收来自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的WSA。
即,能够判定为发送规定的阈值(强度用阈值Pth)以上的接收强度的WSA的路侧机2是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这里的强度用阈值Pth只要适当地设计为不会从本终端非对象路侧机2接收那样的充分大的值即可。
发送终端判定部F5所具备的变化程度计算部F6基于作为每个路侧机2的接收历史记录数据而储存的多个时间点的接收电波和移动系信息,来计算接收强度的增加程度。例如,按时刻从新到旧的顺序参照过去的位置信息,根据当前时间点的位置信息(或者最新的位置信息)获取一定距离前的地点处的接收强度。然后,根据当前的接收强度(或者最新的接收强度)与该读出的接收强度的差量,计算每段一定距离的增加量(即增加程度)。这里的一定距离只要是与上述的接近用阈值对应的距离即可。
此外,在过去的数据中恰好不存在成为一定距离的数据的情况下,只要利用前后的数据进行插值来求解即可。另外,在本终端停止的情况下等在同一(包含大致相同的)地点接收多次WSA的情况下,只要在增加程度的计算中使用其中接收强度最大的值即可。这是因为可认为在停止的期间也由于其它移动体的存在而接收强度变化。
服务种类判定部F7基于储存于存储器11M的服务列表,判定存在于本终端周边的路侧机2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是在本终端中能够利用的服务。存在于本终端周边的路侧机2相当于周边路侧机列表中登记的路侧机2。另外,只要根据该路侧机2的路侧机信息所包含的服务种类信息确定该路侧机2提供的服务即可。
更具体而言,服务种类判定部F7在路侧机2提供的服务的服务ID登记于服务列表的情况下,判定为与该WSA对应的服务是能够在本终端中利用的服务。另外,在路侧机2提供的服务的服务ID未登记于服务列表的情况下,判定为与该WSA对应的服务不是能够在本终端中利用的服务。
(接收关联处理)
接下来,使用图10所示的流程图,对控制部11实施的接收关联处理进行说明。该接收关联处理是以接收了从路侧机2发送的WSA为触发,判定是否与该路侧机2开始用于享受该路侧机2提供的服务的使用了服务信道的通信的处理。因此,只要在窄域通信控制部F1接收了WSA时开始该图10所示的流程图即可。
首先,在步骤S1中,路侧机管理部F4从窄域通信控制部F1获取接收到的WSA的数据以及该WSA的接收强度,并更新周边路侧机列表。即,根据WSA所包含的终端ID来确定作为该WSA的发送源的路侧机2(以下,设为发送终端)。然后,更新与该发送终端对应的路侧机信息。
这里,在第一次接收到从该发送终端发送的WSA的情况下,向周边路侧机列表追加该发送终端,并且生成基于该WSA的路侧机信息并保存。
另外,在已经存在关于发送终端的路侧机信息的情况下,向其接收历史记录数据追加关于这次接收到的WSA的数据(接收时刻、接收强度、位置、速度等)。
若步骤S1中的处理结束则移至步骤S2。在步骤S2中,发送终端判定部F5实施发送终端判定处理并移至步骤S3。该发送终端判定处理是判定发送终端是否是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的处理。
更具体而言,首先,变化程度计算部F6基于该发送终端的接收历史记录数据,计算接收强度的增加程度。然后,发送终端判定部F5判定由变化程度计算部F6计算出的增加程度是否为接近用阈值以上。这里,在增加程度为接近用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该发送终端是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另一方面,在增加程度不为规定的接近用阈值以上的情况下,不判定为发送终端是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
另外,发送终端判定部F5判定这次获取的(即最新的)WSA的接收强度是否为强度用阈值Pth以上。在这次获取的WSA的接收强度为强度用阈值Pth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该发送终端是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另一方面,在这次获取的WSA的接收强度不为强度用阈值Pth以上的情况下,不判定为发送终端是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
在以上的步骤S2中的发送终端判定处理的结果是判定为发送终端是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的情况下,步骤S3为是而移至步骤S4。另一方面,在步骤S2中的发送终端判定处理的结果是未判定为发送终端是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的情况下,步骤S3为否而结束本流程。
此外,在步骤S2的发送终端判定处理中,当与发送终端对应的接收历史记录数据不是充分到能够计算增加程度的数据的情况下、即在接收次数还不足的情况下,只要仅实施接收强度与强度用阈值Pth的比较即可。或者,也可以在接收次数还不足的情况下,不判定为发送终端是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而与步骤S3为否的情况相同,使本流程结束。
在步骤S4中,服务种类判定部F7判定发送终端提供的服务是否是在本终端中能够利用的服务。在发送终端提供的服务不是在本终端中能够利用的服务的情况下,步骤S4为否,而结束本流程。即,不打开WSA所示的服务信道。
另一方面,在发送终端提供的服务是在本终端中能够利用的服务的情况下步骤S4为是而移至步骤S5。
在步骤S5中,窄域通信控制部F1使用与发送终端对应的路侧机信息的利用信道信息所表示的服务信道,开始与路侧机2的使用了服务信道的通信。
此外,以上例示了在发送终端判定处理(步骤S2)之后,实施判定服务种类的处理(步骤S4)的方式,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仅对提供本终端能够利用的服务的发送终端实施上述的接收关联处理的方式。即,也可以是在接收WSA,并且该WSA所示出的服务种类信息是在本终端中能够利用的服务的情况下,实施上述的接收关联处理的方式。根据那样的方式,能够省略对于提供本终端不能够利用的服务的路侧机2管理路侧机信息、实施发送终端判定处理的麻烦。
(本实施方式的总结)
根据以上的构成,若接收到来自某个路侧机2的WSA,则发送终端判定部F5判定从路侧机2接收的WSA的接收强度的增加程度是否为规定的接近用阈值以上、以及该接收到的WSA的接收强度是否为规定的强度用阈值Pth以上(步骤S2)。然后,在其结果是从路侧机2接收的WSA的接收强度的增加程度为接近用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或者在该接收到的WSA的接收强度为强度用阈值Pth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3是),开始与该路侧机2的使用了服务信道的通信(步骤S4)。
另外,如使用图7~图9所说明那样,步骤S2的发送终端判定处理所使用的接近用阈值、强度用阈值Pth是着眼于在接收来自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的WSA的情况下、和接收来自本终端非对象路侧机2的WSA的情况下产生的其接收强度的变化的趋势、接收强度的大小本身的差异而设定的阈值。
因此,根据以上的构成,能够判定接收到的WSA的发送终端是否是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结果,能够抑制与本终端非对象路侧机2开始使用了规定的服务信道的通信。
另外,在以上的构成中,发送终端判定部F5不仅实施接收强度的增加程度与接近用阈值的比较,还实施接收强度的大小与强度用阈值Pth的比较,来判定接收到的WSA的发送终端是否是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
根据那样的方式,即使在以下那样的状况下,也能够更适当地判定接收到的WSA的发送终端是否是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
例如也可设想本终端虽然充分接近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但例如由于存在于本终端与该路侧机2之间的大型车辆而遮挡了来自该路侧机2的电波,无法接收WSA的状况。其中,这里的充分接近路侧机2的状态例如是指车载器1存在于图7所示的强电平区域那样的状态。
而且,也可设想在那样的状况下,因相对于该路侧机2的大型车辆和本车辆的位置关系变化,而本终端接收来自路侧机2A的WSA。
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车载器1充分接近路侧机2,所以例如如图11所示,突然接收到强的电平的WSA。图11中的地点Q1表示开始接收到来自路侧机2的WSA的地点,曲线的粗线部分表示接收的WSA的强度的推移。曲线中的虚线部分表示由于大型车辆等的存在,而实际上未能够接收的WSA的接收强度的设想值。
另外,由于在上述的状况下,来自路侧机2的WSA的接收强度成为饱和状态(充分增加了的状态),所以有增加程度不为接近用阈值以上的可能性。
即,仅利用增加程度与接近用阈值的比较,可能产生本来应该判定为是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的发送终端不被判定为是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的情况。
鉴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在增加程度为接近用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在接收强度为规定的强度用阈值Pth以上的情况下,也判定为发送终端是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由此,即使在充分地接近到接收强度成为饱和状态后才开始接收到来自该路侧机2的WSA的情况下,也能够更适当地判定是否是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其中,图中的双点划线表示强度用阈值Pth。
另外,变化程度计算部F6为了计算增加程度,需要多次接收来自同一发送终端的WSA。与此相对,在接收强度和强度用阈值Pth的判定中,能够基于一次的WSA(即新接收到的WSA)的接收强度来实施上述判定。
如上述那样,由于也可设想到在本终端充分地接近路侧机2A的状况下,不久即逐渐远离该发送终端的情况,所以优选在该发送终端提供的服务是在本终端中能够利用的服务的情况下,尽量迅速地与该发送终端开始使用了服务信道的通信。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构成,即使在充分地接近本终端路侧机2A后才接收到WSA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接收强度与强度用阈值的比较的结果,迅速地开始与该发送终端的使用了服务信道的通信。
然而,虽然以上例示了一并利用接收强度的增加程度与接近用阈值的比较、和接收强度的大小与强度用阈值Pth的比较,来判定接收到的WSA的发送终端是否是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的方式,但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不实施接收强度的增加程度与接近用阈值的比较,而通过接收强度的大小与强度用阈值Pth的比较,来实施发送终端判定处理。然而,在发送终端判定处理仅使用强度用阈值Pth的情况下,可能产生以下那样的课题。
在强度用阈值Pth相对低的情况下,将对向车道用的路侧机2等本终端非对象路侧机2误判定为是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的可能性较高。另一方面,若将强度用阈值Pth设为相对高的值,则虽然能够抑制将本终端非对象路侧机2误判定为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的可能性,但若本终端不充分地接近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则不能够开始与该发送终端的使用了服务信道的通信,享受服务的时刻延迟。即,强度用阈值Pth的值的决定伴随着鉴于误判定的抑制与通信开始时刻的延迟的平衡这一困难。
另一方面,若导入增加程度与接近用阈值的比较,则能够在本终端充分地接近路侧机2A之前的阶段、即本终端正向路侧机2接近的阶段,判定发送终端是否是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即,通过使用增加程度与接近用阈值的比较,能够在车载器1充分地接近路侧机2之前,开始与该路侧机2的使用了服务信道的通信。由此,能够抑制享受服务的时刻延迟。
另外,若导入增加程度与接近用阈值的比较,则能够实质上分开使用车载器1逐渐接近路侧机2的过程中的发送终端判定处理的判定基准、和本终端充分地接近路侧机2的状态下的发送终端判定处理的判定基准。即,能够在车载器1逐渐接近路侧机2的过程中,通过增加程度与接近用阈值的比较来进行判定,在本终端充分地接近路侧机2的状态下,通过接收强度与强度用阈值Pth的比较来进行判定。
即,通过一并使用增加程度与接近用阈值的比较、和接收强度与强度用阈值的比较,能够设定与车载器1和路侧机2的位置关系对应的接近用阈值、强度用阈值,能够在接近中、和已经充分地接近的状态的各个情况下更适当地进行发送终端是否是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的判定。
以上例示了实施方式,但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如以下那样进行变形扩展。并且,除了下述以外,还能够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而作为实施方式。
<变形例1>
以上,例示了车载器1具备强度用阈值Pth的方式,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车载器1不具备强度用阈值Pth,而路侧机2发送包含指定上述的强度用阈值的需要接收强度信息的WSA(参照图12)的方式。在这样的方式中,车载器1在接收了包含需要接收强度信息的WSA的情况下,使用与该需要接收强度信息对应的强度用阈值,来实施该路侧机2是否是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的判定。
另外,也可以即使在车载器1具备预先登记的值的强度用阈值Pth的情况下,也在从路侧机2接收了包含需要接收强度信息的WSA的情况下,优先使用根据该需要接收强度信息而决定的强度用阈值,实施该路侧机2是否是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的判定。
根据这样的方式,车载器1能够使用与路侧机2的设置环境对应的强度用阈值,实施该路侧机2是否是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的判定。
<变形例2>
在上述的变形例1中,也可以在与发送包含需要接收强度信息的WSA的路侧机2正实施使用了服务信道的通信的状况下,当从该路侧机2接收的信号的接收强度小于从该路侧机2获取的需要接收强度信息所示的接收强度的情况下,使与该路侧机2的使用了服务信道的通信依照规定的手续结束。
<变形例3>
以上,计算接收强度的增加程度作为随着本终端的移动的接收强度的增加量,并且接近用阈值也设为基于移动距离和接收强度的变化量的值,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接收强度的增加程度设为随着时间的经过的接收强度的增加量(即每段一定时间的接收强度的增加量),接近用阈值也设为着眼于每段一定时间的接收强度的变化量而设计的值。
这是因为由于车载器1被搭载于车辆,所以能够期待车载器1的位置随着时间的经过而移动。
此外,优选以移动速度越大则这样的情况下的接近用阈值成为越大的值的方式,预先准备与移动速度对应的多种接近用阈值,或者根据移动速度动态地修正假定规定的速度而设计的接近用阈值并使用。
<变形例4>
另外,在上述的变形例3中,也可以是在移动速度为规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不进行基于接收强度的增加程度与接近用阈值的比较的、发送终端是否是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的判定的方式。这是因为若车载器1的移动少,则接收强度的变化少,有判定精度降低的可能性。这里的阈值是适当设计的值,例如只要是本车辆慢行时的速度(10km/h左右)即可。
<变形例5>
发送终端判定部F5也可以从发送终端判定处理的对象排除已经实施使用了服务信道的通信,且该通信依照预先决定的顺序正常地结束的路侧机2。这是因为可设想已经实施了使用服务信道的通信意味着已经享受了该路侧机2提供的服务,再次与该路侧机2实施使用了服务信道的通信的必要性低。
此外,只要预先在路侧机信息中准备表示是否已经通信完毕的标志,并根据该标志判定某个路侧机2是否是已经实施了使用服务信道的通信的路侧机2即可。例如,在与某个路侧机2的使用了服务信道的通信以正常的手续结束的情况下,只要将其标志变更为通信实施完毕的主旨的状态即可。此外,这里的是否已经通信完毕在从周边路侧机列表删除了的阶段被复位(设定为未实施的状态)。
<变形例6>
另外,控制部11也可以具备在接收了WSA的情况下,基于与该发送终端对应的接收历史记录数据,来判定本终端是否向发送终端接近,或者是否远离的距离变化判定部F8(参照图13)。例如,距离变化判定部F8只要参照与发送终端对应的接收历史记录数据,在接收强度处于增加趋势的情况下,判定为正逐渐接近即可。另外,只要在接收强度处于减少趋势的情况下判定为正逐渐远离即可。该距离变化判定部F8相当于脱离判定部。
在这样的方式中,窄域通信控制部F1也可以从发送终端判定处理的对象排除已经实施了使用服务信道的通信的路侧机2,并且通过距离变化判定部F8判定为正逐渐远离的路侧机2。
另外,窄域通信控制部F1也可以在通过距离变化判定部F8判定为本终端正逐渐远离还未实施使用了服务信道的通信的路侧机2的情况下,与其它路侧机2相比优先实施针对该路侧机2的发送终端判定处理。
<变形例7>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变化程度计算部F6计算接收强度的增加程度,但并不限定于此。变化程度计算部F6也可以基于与增加程度的计算方法相同的方法,计算接收强度的减少程度。此外,这里的减少程度是表示其值越大则接收强度越迅速地减少的指标。
在车载器1逐渐远离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的情况下,若比较图8以及图9则可知,与逐渐远离本终端非对象路侧机2的情况相比,其减少程度变大。
因此,接收强度的减少程度为规定的阈值(设为脱离用阈值)以上的路侧机2是指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当然,不仅如此,在接收强度的减少程度为脱离用阈值以上的情况下,也意味着本终端正从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远离。
因此,通过使用基于上述思想而决定的脱离用阈值,发送终端判定部F5能够判别接收到的WSA的发送终端是否是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即,发送终端判定部F5将接收强度的减少程度为脱离用阈值以上的路侧机2判定为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路侧机2。
根据这样的方式,例如即使在来自路侧机2的WSA被大型车辆等遮挡,而本终端在开始远离该路侧机2的阶段才能够接收WSA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该路侧机2判定为是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结果,能够与该路侧机2实施使用了服务信道的通信。
另外,从开始远离之后才接收WSA的发送终端与接近中的其它路侧机2等相比能够通信的剩余时间较短。因此,优选通过脱离用阈值与减少程度的比较而判定为是本终端对象路侧机2的路侧机2与其它路侧机2相比优先地实施使用了服务信道的通信。
<变形例8>
以上,例示了路侧机2作为服务提供终端发挥作用的方式,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车载器1作为服务提供终端。即,服务提供终端也可以是移动体所使用的通信终端。
另外,以上,作为一个例子,例示了各通信终端依照WAVE的标准实施通信的方式,但并不限定于此。各通信终端也可以依照与WAVE对应的其它通信标准来实施通信。该情况下,用于提供(以及享受)服务的实际的通信所使用的信道相当于服务信道。另外,为了发送用于开始使用了该信道的通信的信息(即相当于WSA的信息)所使用的信道相当于控制信道。
Claims (17)
1.一种车辆用通信终端,具备:无线通信部(12),使用为了通信的连接控制而使用的控制信道、和是与上述控制信道不同的信道且为了服务的提供而被分配的多种服务信道中的任意一个,与提供规定的服务的服务提供终端(2)实施无线通信;以及无线通信控制部(F1),控制上述无线通信部的动作,其中,
上述无线通信部至少接收使用上述控制信道从上述服务提供终端发送的、包含表示上述服务提供终端提供的上述服务的种类的服务种类信息、和指定多个上述服务信道中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与本终端的通信所利用的上述服务信道的服务信道信息的服务开始用信息,
上述车辆用通信终端还具备:
接收强度获取部(F2),获取来自上述服务提供终端即发送终端的信号的接收强度,上述服务提供终端是上述无线通信部接收到的上述服务开始用信息的发送源;
变化程度计算部(F6),该变化程度计算部(F6)计算由上述接收强度获取部获取的从上述发送终端发送的信号的上述接收强度的增加程度;
发送终端判定部(F5),将通过上述变化程度计算部计算出的上述增加程度为用于判定本终端是否正向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接近的接近用阈值以上的上述发送终端判定为是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以及
移动系信息获取部(F3),该移动系信息获取部(F3)获取用于确定本终端的移动速度的移动系信息,
上述变化程度计算部构成为计算每段一定时间的上述接收强度的增加量作为上述增加程度,
上述发送终端判定部构成为在根据上述移动系信息获取部获取到的上述移动系信息而确定的本终端的移动速度为规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不进行上述增加程度与上述接近用阈值的比较,
上述无线通信控制部不与上述发送终端开始使用了由从该发送终端发送的上述服务开始用信息所包含的上述服务信道信息指定的上述服务信道的通信,直至通过上述发送终端判定部判定为上述发送终端是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为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通信终端,其中,
上述变化程度计算部计算由上述接收强度获取部获取的从上述发送终端发送的信号的上述接收强度的减少程度,
上述发送终端判定部在上述变化程度计算部计算出的上述减少程度为用于判定本终端是否正逐渐远离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的脱离用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上述发送终端是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
3.根据权利要求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通信终端,其中,
上述发送终端判定部在未将上述发送终端判定为是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的情况下,每当上述无线通信部接收来自该发送终端的信号时,就逐次实施上述发送终端是否是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的判定,
到判定为上述发送终端是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为止,保持上述发送终端不是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这一判定。
4.一种车辆用通信终端,具备:无线通信部(12),使用为了通信的连接控制而使用的控制信道、和是与上述控制信道不同的信道且为了服务的提供而被分配的多种服务信道中的任意一个,与提供规定的服务的服务提供终端(2)实施无线通信;以及无线通信控制部(F1),控制上述无线通信部的动作,其中,
上述无线通信部至少接收使用上述控制信道从上述服务提供终端发送的、包含表示上述服务提供终端提供的上述服务的种类的服务种类信息、和指定多个上述服务信道中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与本终端的通信所利用的上述服务信道的服务信道信息的服务开始用信息,
上述车辆用通信终端还具备:
接收强度获取部(F2),获取来自上述服务提供终端即发送终端的信号的接收强度,上述服务提供终端是上述无线通信部接收到的上述服务开始用信息的发送源;
变化程度计算部(F6),该变化程度计算部(F6)计算由上述接收强度获取部获取的从上述发送终端发送的信号的上述接收强度的增加程度;
发送终端判定部(F5),将通过上述变化程度计算部计算出的上述增加程度为用于判定本终端是否正向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接近的接近用阈值以上,或者上述接收强度获取部获取的上述接收强度为用于判定是否正接收从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发送的信号的强度用阈值以上的上述发送终端判定为是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以及
移动系信息获取部(F3),该移动系信息获取部(F3)获取用于确定本终端的移动速度的移动系信息,
上述变化程度计算部构成为计算每段一定时间的上述接收强度的增加量作为上述增加程度,
上述发送终端判定部构成为在根据上述移动系信息获取部获取到的上述移动系信息而确定的本终端的移动速度为规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不进行上述增加程度与上述接近用阈值的比较,
上述无线通信控制部不与上述发送终端开始使用了由从该发送终端发送的上述服务开始用信息所包含的上述服务信道信息指定的上述服务信道的通信,直至通过上述发送终端判定部判定为上述发送终端是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为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通信终端,其中,
上述变化程度计算部计算由上述接收强度获取部获取的从上述发送终端发送的信号的上述接收强度的减少程度,
上述发送终端判定部在上述变化程度计算部计算出的上述减少程度为用于判定本终端是否正逐渐远离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的脱离用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上述发送终端是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通信终端,其中,
上述发送终端判定部在未将上述发送终端判定为是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的情况下,每当上述无线通信部接收来自该发送终端的信号时,就逐次实施上述发送终端是否是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的判定,
到判定为上述发送终端是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为止,保持上述发送终端不是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这一判定。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通信终端,其中,
上述服务开始用信息包含需要接收强度信息,该需要接收强度信息是指定上述强度用阈值的值的信息,
上述发送终端判定部在接收了包含上述需要接收强度信息的上述服务开始用信息的情况下,对于作为该服务开始用信息的发送源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在上述接收强度获取部获取的上述接收强度为根据从该发送源接收到的服务开始用信息所包含的上述需要接收强度信息而决定的上述强度用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该服务提供终端是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
8.一种车辆用通信终端,具备:无线通信部(12),使用为了通信的连接控制而使用的控制信道、和是与上述控制信道不同的信道且为了服务的提供而被分配的多种服务信道中的任意一个,与提供规定的服务的服务提供终端(2)实施无线通信;以及无线通信控制部(F1),控制上述无线通信部的动作,其中,
上述无线通信部至少接收使用上述控制信道从上述服务提供终端发送的、包含表示上述服务提供终端提供的上述服务的种类的服务种类信息、和指定多个上述服务信道中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与本终端的通信所利用的上述服务信道的服务信道信息的服务开始用信息,
上述车辆用通信终端还具备:
接收强度获取部(F2),获取来自上述服务提供终端即发送终端的信号的接收强度,上述服务提供终端是上述无线通信部接收到的上述服务开始用信息的发送源;
脱离判定部(F8);在由上述接收强度获取部获取的从上述发送终端发送的信号的上述接收强度处于减少趋势的情况下,判定为本终端正逐渐远离上述发送终端;以及
发送终端判定部(F5),在上述无线通信部从上述服务提供终端接收了与上述服务开始用信息对应的信号的情况下,基于上述接收强度获取部针对该接收信号获取的、成为用于判定是否正接收从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发送的信号的强度用阈值以上的上述接收强度的大小、以及从作为该接收信号的发送源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即发送终端接收的、成为用于判定本终端是否正向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接近的接近用阈值以上的信号的上述接收强度的变化的程度的至少任意一方,判定该发送终端是否是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
上述发送终端判定部将通过上述脱离判定部判定为本终端正逐渐远离的上述发送终端从是否是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的判定的对象中排除,
上述无线通信控制部不与上述发送终端开始使用了由从该发送终端发送的上述服务开始用信息所包含的上述服务信道信息指定的上述服务信道的通信,直至通过上述发送终端判定部判定为上述发送终端是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为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通信终端,其中,
上述发送终端判定部在未将上述发送终端判定为是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的情况下,每当上述无线通信部接收来自该发送终端的信号时,就逐次实施上述发送终端是否是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的判定,
到判定为上述发送终端是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为止,保持上述发送终端不是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这一判定。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通信终端,其中,
具备变化程度计算部(F6),该变化程度计算部(F6)计算由上述接收强度获取部获取的从上述发送终端发送的信号的上述接收强度的增加程度,
上述发送终端判定部在通过上述变化程度计算部计算出的上述增加程度为用于判定本终端是否正向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接近的接近用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上述发送终端是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用通信终端,其中,
上述变化程度计算部计算相对于本终端的移动距离的上述接收强度的增加量作为上述增加程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用通信终端,其中,
上述变化程度计算部计算每段一定时间的上述接收强度的增加量作为上述增加程度。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通信终端,其中,
具备变化程度计算部(F6),该变化程度计算部(F6)计算由上述接收强度获取部获取的从上述发送终端发送的信号的上述接收强度的增加程度,
上述发送终端判定部在通过上述变化程度计算部计算出的上述增加程度为用于判定本终端是否正向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接近的接近用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或者在上述接收强度获取部获取的上述接收强度为用于判定是否正接收从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发送的信号的强度用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上述发送终端是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用通信终端,其中,
上述服务开始用信息包含需要接收强度信息,该需要接收强度信息是指定上述强度用阈值的值的信息,
上述发送终端判定部在接收了包含上述需要接收强度信息的上述服务开始用信息的情况下,对于作为该服务开始用信息的发送源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在上述接收强度获取部获取的上述接收强度为根据从该发送源接收到的服务开始用信息所包含的上述需要接收强度信息而决定的上述强度用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该服务提供终端是以本终端为服务提供的对象的上述服务提供终端。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用通信终端,其中,
上述变化程度计算部计算相对于本终端的移动距离的上述接收强度的增加量作为上述增加程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用通信终端,其中,
上述变化程度计算部计算每段一定时间的上述接收强度的增加量作为上述增加程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辆用通信终端,其中,
具备移动系信息获取部(F3),该移动系信息获取部(F3)获取用于确定本终端的移动速度的移动系信息,
上述发送终端判定部在根据上述移动系信息获取部获取到的上述移动系信息而确定的本终端的移动速度为规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不进行上述增加程度与上述接近用阈值的比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264419 | 2014-12-26 | ||
JP2014264419A JP6439441B2 (ja) | 2014-12-26 | 2014-12-26 | 車両用通信端末 |
PCT/JP2015/006300 WO2016103661A1 (ja) | 2014-12-26 | 2015-12-17 | 車両用通信端末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005811A CN107005811A (zh) | 2017-08-01 |
CN107005811B true CN107005811B (zh) | 2020-05-08 |
Family
ID=561497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63288.XA Active CN107005811B (zh) | 2014-12-26 | 2015-12-17 | 车辆用通信终端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888358B2 (zh) |
JP (1) | JP6439441B2 (zh) |
CN (1) | CN107005811B (zh) |
DE (1) | DE112015005775B4 (zh) |
SG (1) | SG11201703518TA (zh) |
WO (1) | WO201610366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406193B2 (ja) * | 2015-09-17 | 2018-10-1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通信装置 |
US10262475B2 (en) | 2017-01-19 | 2019-04-16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Vehicle sensor health monitoring |
JP6747404B2 (ja) * | 2017-08-23 | 2020-08-2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 |
JP7108905B2 (ja) * | 2017-09-13 | 2022-07-29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路側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歩行者支援方法 |
EP4239562A3 (en) * | 2018-03-28 | 2023-11-22 | Pioneer Corporation | Server devi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program, and storage medium |
CN110363982B (zh) * | 2018-04-09 | 2021-11-19 | 厦门雅迅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路边无线单元的车型识别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
US20210166561A1 (en) * | 2018-04-10 | 2021-06-03 |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Machinery System, Ltd. | Roadside device, vehicle-mounted equipment, road-to-vehicle communication system, road-to-vehicl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
JP2020144533A (ja) * | 2019-03-05 | 2020-09-10 |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端末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11218554B2 (en) * | 2019-05-03 | 2022-01-04 | Hyundai Motor Company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ata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local access network |
US20230353995A1 (en) * | 2022-04-29 | 2023-11-0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echniques for initiating data sessions in sidelink communication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282591A (ja) * | 2003-03-18 | 2004-10-07 | Nissan Motor Co Ltd | 狭域通信用車載端末 |
CN101009627A (zh) * | 2006-12-27 | 2007-08-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业务绑定的方法和设备 |
US20090177481A1 (en) * | 2008-01-04 | 2009-07-09 | Northrop Grumman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system of wireless quality for fee |
US8630599B2 (en) | 2010-03-09 | 2014-01-14 | Stmicroelectronics, Inc. | Discovery of safety and non-safety capable single-radio devices in wireless environments |
KR101338479B1 (ko) | 2010-06-11 | 2013-12-10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차량 환경에서의 무선 접속을 이용한 채널 할당 방법 및 그 장치 |
CN102568043B (zh) | 2010-12-23 | 2014-01-08 | 博通集成电路(上海)有限公司 | 用于电子收费系统的方法和车载单元 |
CN102097014B (zh) * | 2011-02-14 | 2012-06-27 | 北京民航中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航班地面保障服务指挥调度系统 |
JP2013055543A (ja) | 2011-09-05 | 2013-03-21 | Nintendo Co Ltd |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方法、及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
JP6071550B2 (ja) * | 2012-12-28 | 2017-02-01 | 三菱重工メカトロ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車両通信システム、車載器、プログラム、及び、通信方法 |
-
2014
- 2014-12-26 JP JP2014264419A patent/JP643944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
- 2015-12-17 CN CN201580063288.XA patent/CN107005811B/zh active Active
- 2015-12-17 US US15/531,741 patent/US9888358B2/en active Active
- 2015-12-17 WO PCT/JP2015/006300 patent/WO201610366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12-17 DE DE112015005775.7T patent/DE112015005775B4/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12-17 SG SG11201703518TA patent/SG11201703518TA/en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6103661A1 (ja) | 2016-06-30 |
JP6439441B2 (ja) | 2018-12-19 |
US20170272913A1 (en) | 2017-09-21 |
DE112015005775B4 (de) | 2021-10-28 |
JP2016127319A (ja) | 2016-07-11 |
DE112015005775T5 (de) | 2017-09-07 |
SG11201703518TA (en) | 2017-06-29 |
CN107005811A (zh) | 2017-08-01 |
US9888358B2 (en) | 2018-02-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005811B (zh) | 车辆用通信终端 | |
KR101820262B1 (ko) | 차량 탑재 통신 단말기 및 이동체 통신 시스템 | |
US9646496B1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of creating and blending proxy data for mobile objects having no transmitting devices | |
US10542379B2 (en) | On-vehicle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vehicle | |
US10255806B2 (en) | Information-processing system, terminal device, portable terminal device, and non-transitory tangible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 |
US20160225253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vehicles with information about events occurred on road | |
CN108701405A (zh) | 车载装置和道路异常警示系统 | |
US10388165B2 (en) | Reporting system, information-processing system, server device, terminal device, and non-transitory storage medium | |
CN113661738B (zh) |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以及服务器 | |
CN107005812B (zh) | 移动体通信系统、车载终端 | |
WO2020075839A1 (ja) | 交通通信システム、路側機、及び方法 | |
CN107113576B (zh) | 无线通信装置 | |
CN113347594A (zh) | 边缘计算辅助的无线电拥塞缓解 | |
CN107950068B (zh) | 无线通信装置 | |
US10512090B2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 |
CN110871750B (zh) | 通信设备、具有其的车辆、以及用于控制车辆的控制方法 | |
US20170140648A1 (en) | Information-processing system, terminal device, portable terminal device, and non-transitory tangible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 |
JP6960956B2 (ja) | 車載器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路車間通信システム並びに路側機情報報知方法 | |
CN107258060B (zh) | 无线电系统及其运行方法和具有无线电系统的机动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