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03049B - 冷冻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冷冻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03049B
CN107003049B CN201480083560.6A CN201480083560A CN107003049B CN 107003049 B CN107003049 B CN 107003049B CN 201480083560 A CN201480083560 A CN 201480083560A CN 107003049 B CN107003049 B CN 1070030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r
refrigeration cycle
indoo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8356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03049A (zh
Inventor
铃木康巨
泷下隆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0030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030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030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030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32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 F24F11/36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to leakag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5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with parallel simultaneously tiltable lamella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9Control issues
    • F25B2313/0293Control issues related to the indoor fan, e.g. controlling spe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2Inflammable refrigera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22Preventing, detecting or repairing leaks of refrigeration fluids
    • F25B2500/222Detecting refrigerant leaks

Abstract

冷冻循环装置包括:冷冻循环(40),所述冷冻循环(40)供制冷剂循环;室内机(1),所述室内机(1)至少收容冷冻循环(40)的负荷侧换热器(7),设置在室内;控制部(30),所述控制部(30)控制室内机(1),其中,室内机(1)具有室内鼓风风扇(7f)、吸入室内的空气的吸入口(112)和将自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吹出到室内的吹出口(113),控制部(30)在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使室内鼓风风扇(7f)进行运转,至少在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在吹出口(113)确保使空气流通的风路。

Description

冷冻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冻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包括设置在室内机的外表面而检测制冷剂的制冷剂检测部件,和在制冷剂检测部件检测到了制冷剂时进行使室内鼓风风扇旋转的控制的控制部。在该空调装置中,在制冷剂自与室内机相连的延伸配管向室内发生了泄漏的情况下,以及在室内机内部泄漏的制冷剂经过室内机的箱体的间隙向室内机的外部流出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制冷剂检测部件检测泄漏的制冷剂。另外,在检测到了制冷剂的泄漏时,使室内鼓风风扇旋转,从而自设于室内机的箱体的吸入口吸入室内的空气,自吹出口向室内吹出空气,所以能使泄漏的制冷剂扩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5996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未提及设于室内机的吹出口的状态。因此,例如根据为了调整进行空气调节的空气的风向而设置于吹出口的风向板的朝向状态的不同,有时吹出口被封闭,或者即使不至于被封闭,但吹出口的开口面积也会极端减小。在该情况下,即使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而使室内鼓风风扇进行了旋转,也可能无法充分地获得来自吹出口的风量,不能使泄漏的制冷剂有效地扩散。因而,存在可能使室内的制冷剂浓度局部增高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而做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万一制冷剂发生了泄漏,也能抑制室内的制冷剂浓度局部增高的冷冻循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冷冻循环装置包括:冷冻循环,上述冷冻循环供制冷剂循环;室内机,上述室内机至少收容上述冷冻循环的负荷侧换热器,并设置在室内;控制部,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室内机,其中,上述室内机具有鼓风风扇、吸入室内的空气的吸入口和将自上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吹出到室内的吹出口,上述控制部在检测到上述制冷剂的泄漏时,使上述鼓风风扇进行运转,至少在检测到上述制冷剂的泄漏时,在上述吹出口确保使空气流通的风路。
发明效果
采用本发明,即使万一制冷剂发生了泄漏,也能使泄漏的制冷剂有效地扩散,所以能够抑制室内的制冷剂浓度局部增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内机1的外观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
图4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5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内机1的吹出口113以及左右风向板121a~左右风向板121f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内机1的吹出口113以及左右风向板121a~左右风向板121f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中由控制部30执行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8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1变形例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内机1的吹出口113以及左右风向板121a~左右风向板121f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9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1变形例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内机1的吹出口113以及左右风向板121a~左右风向板121f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0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1变形例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内机1的吹出口113以及左右风向板121a~左右风向板121f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1变形例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内机1的吹出口113以及左右风向板121a~左右风向板121f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2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2变形例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内机1的吹出口113以及左右风向板121a~左右风向板121f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3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2变形例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内机1的吹出口113以及左右风向板121a~左右风向板121f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4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2变形例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内机1的吹出口113以及左右风向板121a~左右风向板121f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5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2变形例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内机1的吹出口113以及左右风向板121a~左右风向板121f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6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3变形例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内机1的吹出口113以及左右风向板121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7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3变形例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内机1的吹出口113以及左右风向板121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8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4变形例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内机1的吹出口113近旁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19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4变形例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内机1的吹出口113近旁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0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5变形例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内机1的吹出口113近旁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6变形例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内机1的吹出口113近旁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内机1的外观结构的主视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内机1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内机1中闸门125关闭了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内机1中的吹出口113近旁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内机1中的闸门125的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是一并表示关闭状态和半开状态的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内机1中的闸门125的结构的另一例的立体图,是一并表示关闭状态和开放状态的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冻循环装置中由控制部30执行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内机1中的吹出口113近旁的结构的另一例的主视图。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内机1中的吹出口113近旁的结构的另一例的主视图。
图31是表示图30的XXXI-XXXI截面的剖视图。
图3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冷冻循环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3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冷冻循环装置的负荷单元400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3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冷冻循环装置中由控制装置401执行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空调装置作为冷冻循环装置。另外,在包括图1的以下的附图中,各构成构件的尺寸的关系和形状等有时与实际的情况不同。另外,以下的说明中的各构成构件彼此的位置关系(例如上下关系等)原则上为设置成能够使用室内机1的状态时。
如图1所示,空调装置具有供制冷剂循环的冷冻循环40。冷冻循环40具有如下结构,即,借助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3、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热源侧换热器5(例如室外换热器)、减压装置6以及负荷侧换热器7(例如室内换热器)依次连接成环状的结构。另外,空调装置具有例如设置在室内的室内机1(负荷单元的一例),和例如设置在室外的室外机2(热源单元的一例)。室内机1与室外机2之间借助作为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的延伸配管10a、10b连接。
作为在冷冻循环40内循环的制冷剂,例如使用R32、HFO-1234yf、HFO-1234ze等微燃性制冷剂或R290、R1270等强燃性制冷剂。上述制冷剂可以作为单一制冷剂使用,也可以作为将2种以上混合后得到的混合制冷剂使用。以下,有时将具有微燃等级以上(例如按照ASHRAE34的分类为2L以上)的可燃性的制冷剂称为“可燃性制冷剂”。另外,作为在冷冻循环40内循环的制冷剂,也可以使用具有不燃性(例如按照ASHRAE34的分类为1)的R22、R410A等不燃性制冷剂。这些制冷剂例如在大气压下(例如温度是室温(25℃))具有比空气大的密度。
压缩机3是将吸入的低压制冷剂压缩而作为高压制冷剂排出的流体机械。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在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切换冷冻循环40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作为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例如使用四通阀。热源侧换热器5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散热器(例如冷凝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换热器。在热源侧换热器5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利用后述的室外鼓风风扇5f鼓送的空气(外部空气)的热交换。减压装置6使高压制冷剂减压而成为低压制冷剂。作为减压装置6,例如使用能够调节开度的电子膨胀阀等。负荷侧换热器7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时作为散热器(例如冷凝器)发挥功能的换热器。在负荷侧换热器7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利用后述的室内鼓风风扇7f鼓送的空气的热交换。这里,制冷运转是指将低温低压的制冷剂供给到负荷侧换热器7的运转,制热运转是指将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供给到负荷侧换热器7的运转。
在室外机2内收容有压缩机3、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热源侧换热器5以及减压装置6。另外,在室外机2内收容有将外部空气供给到热源侧换热器5的室外鼓风风扇5f。室外鼓风风扇5f与热源侧换热器5相对设置。通过使室外鼓风风扇5f旋转,生成通过热源侧换热器5的空气流。作为室外鼓风风扇5f,例如使用螺旋桨式鼓风机。室外鼓风风扇5f在由该室外鼓风风扇5f生成的空气流中配置在例如热源侧换热器5的下游侧。
在室外机2内配置有使气体侧(制冷运转时)的延伸配管连接阀13a与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相连的制冷剂配管、与压缩机3的吸入侧相连接的吸入配管11、与压缩机3的排出侧相连接的排出配管12、使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与热源侧换热器5相连的制冷剂配管、使热源侧换热器5与减压装置6相连的制冷剂配管、以及使减压装置6与液体侧(制冷运转时)的延伸配管连接阀13b相连的制冷剂配管,来作为制冷剂配管。延伸配管连接阀13a由能够进行开放以及封闭的切换的两通阀构成,并在一端安装有锥管接头。另外,延伸配管连接阀13b由能够进行开放以及封闭的切换的三通阀构成,并在一端安装有在抽真空时(将制冷剂填充到冷冻循环40的前作业时)使用的服务口14a,在另一端安装有锥管接头。
在制冷运转时以及制热运转时,被压缩机3压缩了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均流到排出配管12。在制冷运转时以及制热运转时,经历了蒸发作用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制冷剂或两相制冷剂)均流到吸入配管11。低压侧的带锥管接头的服务口14b与吸入配管11相连接,高压侧的带锥管接头的服务口14c与排出配管12相连接。为了在空调装置的安装时和修理时的试运转时连接压力计,计量运转压力而使用服务口14b、14c。
在室内机1内收容有负荷侧换热器7。另外,在室内机1内设置有将空气供给到负荷侧换热器7的室内鼓风风扇7f。通过使室内鼓风风扇7f旋转,生成通过负荷侧换热器7的空气流。作为室内鼓风风扇7f,根据室内机1的形态,使用离心风扇(例如西洛克风扇、涡轮风扇等)、横流式风扇、斜流式风扇和轴流扇(例如螺旋桨式风扇)等。本例的室内鼓风风扇7f在由该室内鼓风风扇7f生成的空气流中配置在负荷侧换热器7的上游侧,但也可以配置在负荷侧换热器7的下游侧。
在室内机1的制冷剂配管中的气体侧的室内配管9a的与气体侧的延伸配管10a的连接部,设置有供延伸配管10a连接的接头部15a(例如锥管接头)。另外,在室内机1的制冷剂配管中的液体侧的室内配管9b的与液体侧的延伸配管10b的连接部,设置有供延伸配管10b连接的接头部15b(例如锥管接头)。
另外,在室内机1中设置有检测自室内吸入的室内空气的温度的吸入空气温度传感器91,检测负荷侧换热器7的制冷运转时的入口部(制热运转时的出口部)的制冷剂温度的换热器入口温度传感器92,和检测负荷侧换热器7的两相部的制冷剂温度(蒸发温度或冷凝温度)的换热器温度传感器93等。此外,在室内机1中设置有后述的制冷剂检测部件99。上述传感器类部件将检测信号输出到对室内机1或空调装置整体进行控制的控制部30。
控制部30具有包括CPU、ROM、RAM、I/O接口等的微型计算机。控制部30能与后述的操作部26之间相互进行数据通信。本例的控制部30基于来自操作部26的操作信号和来自传感器类部件的检测信号等,对包含室内鼓风风扇7f的动作在内的室内机1或空调装置整体的动作进行控制。控制部30可以设置在室内机1的箱体内,也可以设置在室外机2的箱体内。另外,控制部30也可以由设置在室外机2的室外机控制部,和设置在室内机1并能与室外机控制部进行数据通信的室内机控制部构成。
接下来,说明空调装置的冷冻循环40的动作。首先,说明制冷运转时的动作。在图1中,实线箭头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制冷运转中,利用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如实线所示地切换制冷剂流路,以使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流到负荷侧换热器7的方式构成制冷剂回路。
自压缩机3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先流入热源侧换热器5。在制冷运转中,热源侧换热器5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即,在热源侧换热器5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利用室外鼓风风扇5f鼓送的空气(外部空气)的热交换,制冷剂的冷凝热散出到鼓送空气中。由此,流入到热源侧换热器5中的制冷剂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减压装置6,被减压而成为低压的两相制冷剂。低压的两相制冷剂经由延伸配管10b流入室内机1的负荷侧换热器7。在制冷运转中,负荷侧换热器7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即,在负荷侧换热器7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利用室内鼓风风扇7f鼓送的空气(室内空气)的热交换,制冷剂的蒸发热自鼓送空气吸热。由此,流入到负荷侧换热器7中的制冷剂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两相制冷剂。另外,利用室内鼓风风扇7f鼓送的空气因制冷剂的吸热作用而被冷却。在负荷侧换热器7蒸发了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两相制冷剂经由延伸配管10a以及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被吸入到压缩机3中。被吸入到压缩机3中的制冷剂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制冷运转中,反复进行以上的循环。
接下来,说明制热运转时的动作。在图1中,虚线箭头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制热运转中,利用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如虚线所示地切换制冷剂流路,以使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到负荷侧换热器7中的方式构成制冷剂回路。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沿与制冷运转时相反的方向流动,负荷侧换热器7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即,在负荷侧换热器7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利用室内鼓风风扇7f鼓送的空气的热交换,制冷剂的冷凝热散出到鼓送空气中。由此,利用室内鼓风风扇7f鼓送的空气因制冷剂的散热作用而被加热。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外观结构的主视图。图3是表示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将前表面面板卸下后的状态)的主视图。图4是表示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图4中的左方表示室内机1的前表面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室内机1,例示了设置在成为空调对象空间的室内的地面上的地面放置型的室内机1。
如图2~图4所示,室内机1具有呈竖长的长方体状的形状的箱体111。在箱体111的前表面下部形成有吸入室内的空气的吸入口112。本例的吸入口112在箱体11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中央部靠下方的位置,并设置在地面近旁的位置。在箱体111的前表面上部,即,比吸入口112的高度高的位置(例如箱体111的上下方向上的比中央部靠上方的位置),形成有将自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吹出到室内的吹出口113。在箱体111的前表面的比吸入口112靠上方且比吹出口113靠下方的位置设置有操作部26。操作部26借助通信线与控制部30相连接,能与控制部30之间相互进行数据通信。如上所述,在操作部26,利用用户的操作进行室内机1(空调装置)的运转开始操作、运转结束操作、运转模式的切换、设定温度以及设定风量的设定等。操作部26也可以设置将信息报告给用户的显示部、声音输出部等。
在吹出口113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调整自吹出口113吹出的空气的风向的至少1片上下风向板120,和沿左右方向调整自吹出口113吹出的空气的风向的至少1片左右风向板121。以下,在需要特别指定多片上下风向板120的各上下风向板时,有时称为上下风向板120a、120b、120c、……。另外,在需要特别指定多片左右风向板121的各左右风向板时,有时称为左右风向板121a、121b、121c、……。
箱体111为中空的箱体,在箱体111的前表面上形成有前表面开口部。箱体111具有能装卸地安装在前表面开口部的第1前表面面板114a、第2前表面面板114b以及第3前表面面板114c。第1前表面面板114a、第2前表面面板114b以及第3前表面面板114c均具有大致长方形平板状的外形。第1前表面面板114a能装卸地安装在箱体111的前表面开口部的下部。在第1前表面面板114a上形成有上述的吸入口112。第2前表面面板114b在第1前表面面板114a的上方与第1前表面面板114a邻接配置,并能装卸地安装在箱体111的前表面开口部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在第2前表面面板114b上设置有上述的操作部26。第3前表面面板114c在第2前表面面板114b的上方与第2前表面面板114b邻接配置,并能装卸地安装在箱体111的前表面开口部的上部。在第3前表面面板114c上形成有上述的吹出口113。
箱体111的内部空间大致分为成为鼓风部的下部空间115a,和位于下部空间115a的上方并成为换热部的上部空间115b。下部空间115a与上部空间115b之间由大致水平配置的平板状的分隔板20分隔。在分隔板20上至少形成有使下部空间115a与上部空间115b之间连通的风路开口部20a。通过自箱体111卸下第1前表面面板114a,使下部空间115a在前表面侧露出。通过自箱体111卸下第2前表面面板114b以及第3前表面面板114c,使上部空间115b在前表面侧露出。即,设置有分隔板20的高度与第1前表面面板114a的上端(或第2前表面面板114b的下端)的高度大致一致。
在下部空间115a内配置有产生自吸入口112向吹出口113去的空气的气流的室内鼓风风扇7f。本例的室内鼓风风扇7f是包括未图示的电动机和与电动机的输出轴相连接并沿周向以等间隔配置有多个翼片的叶轮107的西洛克风扇。叶轮107的旋转轴(电动机的输出轴)配置为与箱体111的进深方向大致平行。室内鼓风风扇7f的叶轮107被涡旋状的风扇罩108覆盖。风扇罩108例如相对于箱体111独立地形成。在风扇罩108的涡旋中心附近形成有吸入鼓送空气的吸入开口部108b。吸入开口部108b以与吸入口112相对的方式配置。另外,沿风扇罩108的涡旋的切线方向形成有吹出鼓送空气的吹出开口部108a。吹出开口部108a以朝向上方的方式配置,并经由分隔板20的风路开口部20a与上部空间115b相连接。换言之,吹出开口部108a经由风路开口部20a与上部空间115b相连通。吹出开口部108a的开口端与风路开口部20a的开口端之间可以直接相连,也可以借助管道构件等间接地相连。下部空间115a中的至少风扇罩108的内部构成风路空间81的一部分。这里,风路空间81是箱体111的内部空间,且是成为自吸入口112向吹出口113去的空气的风路的空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吹出开口部108a以及风路开口部20a的风路,是使下部空间115a与上部空间115b之间在箱体111的内部连通的实际上唯一的路径。
另外,在下部空间115a设置有例如构成控制部30等的微型计算机、收容各种电气零件和基板等的电气零件箱25。
在上部空间115b内的风路空间81内配置有负荷侧换热器7。在负荷侧换热器7的下方设置有接收在负荷侧换热器7的表面冷凝了的冷凝水的排泄盘(未图示)。排泄盘可以形成为分隔板20的一部分,也可以相对于分隔板20独立地形成并配置在分隔板20上。
在分隔板20中的位于室内配管9a、9b以及延伸配管10a、10b近旁的一部分,形成有上部空间115b侧凹陷且下部空间115a侧凸出的容器状的凹部130。凹部130内的空间为上部空间115b的一部分,比第1前表面面板114a的上端(第2前表面面板114b的下端)的高度低。在凹部130的前表面侧形成有开口部,在该开口部设置有能够使用螺钉等进行装卸的盖131。当卸下盖131时,凹部130内的空间经由开口部在前表面侧露出。而当安装上盖131时,凹部130的前表面侧是密闭的。
接头部15a、15b配置在凹部130内的空间。即,接头部15a、15b配置在比第1前表面面板114a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由此,通过将第1前表面面板114a卸下,并进一步将盖131卸下,能使接头部15a、15b在前表面侧露出。
在风扇罩108的内部且在比室内鼓风风扇7f靠上方(例如比叶轮107靠上方)的位置,设置有用于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的制冷剂检测部件99。作为制冷剂检测部件99,使用气体传感器(例如半导体式气体传感器和红外线型半导体式气体传感器等)。制冷剂检测部件99例如检测该制冷剂检测部件99周围的空气中的制冷剂浓度,将检测信号输出到控制部30。控制部30基于来自制冷剂检测部件99的检测信号判定有无制冷剂泄漏。
图5以及图6是示意地表示吹出口113以及设置在吹出口113处的左右风向板121a、121b、121c、121d、121e、121f的结构的俯视图。图5以及图6的上方表示吹出风的上游侧。图5表示自吹出口113吹出空气的开放状态,图6表示吹出口113的开口面积比开放状态减少的关闭状态。
如图5以及图6所示,本例的左右风向板121a~左右风向板121f具有如下结构,即,在吹出风的上游侧具有旋转轴的悬臂型的结构。左右风向板121a~左右风向板121e分别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为中心自如旋转地安装。另外,位于右端的左右风向板121f以与吹出口113的开口端垂直的状态固定。利用控制部30的控制,使用未图示的驱动机构(例如包括电动机以及连杆机构)以规定的可动范围驱动左右风向板121a~左右风向板121e进行旋转。
在图5所示的开放状态下,以与吹出口113的开口端垂直的方式驱动左右风向板121a~左右风向板121e进行旋转。由此,左右风向板121a~左右风向板121e以及左右风向板121f全部与吹出口113的开口端垂直,吹出口113的开口面积达到最大。这里,吹出口113的开口面积是从与吹出口113的开口端垂直的方向(即,吹出口113的正面)观察时的面积。另一方面,在图6所示的关闭状态下,以与吹出口113的开口端平行地靠近的方式驱动左右风向板121a~左右风向板121e进行旋转。由此,吹出口113的开口面积比开放状态减少。
这里,利用图5以及图6说明了左右风向板121,但上述的结构也能应用于上下风向板120。在后述的另一例中,有时也只说明左右风向板121或上下风向板120的一方,但这些结构也能应用于左右风向板121或上下风向板120的另一方。
图7是表示由控制部30执行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在包含空调装置的运转中以及停止中在内的平常状态时(日文:常時)或只在空调装置的停止中以规定的时间间隔反复执行该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
在步骤S1中,控制部30基于来自制冷剂检测部件99的检测信号,取得制冷剂检测部件99周围的制冷剂浓度的信息。
接着,在步骤S2中,判定制冷剂检测部件99周围的制冷剂浓度是否为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在判定为制冷剂浓度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3,在判定为制冷剂浓度小于阈值的情况下,结束处理。
在步骤S3中,开始进行室内鼓风风扇7f的运转。在室内鼓风风扇7f已经在运转的情况下,在该状态下继续进行运转。在步骤S3中,也可以使用设置在操作部26的显示部、声音输出部等将发生了制冷剂的泄漏的事情报告给用户。
接着,在步骤S4中,将风向板(例如左右风向板以及上下风向板的至少一方)设定为开放状态。在风向板已经为开放状态的情况下,维持该状态不变。另外,也能调换步骤S3以及步骤S4的顺序。
如上所述,在该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中,在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即,在利用制冷剂检测部件99检测到的制冷剂浓度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室内鼓风风扇7f的运转。另外,在检测到了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将设置在吹出口113的风向板(左右风向板以及上下风向板的至少一方)设定为开放状态。因此,至少在检测到了上述制冷剂的泄漏时,在吹出口113确保使空气流通的风路。由此,室内空气被吸入到吸入口112中,并且被吸入的室内空气以充分的风量自吹出口113被吹出。因而,能够有效地使泄漏的制冷剂在室内扩散,所以能够抑制制冷剂浓度在室内局部增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R32、HFO-1234yf、HFO-1234ze、R290、R1270等可燃性制冷剂。因此,当室内的制冷剂浓度局部增高时,可能在室内形成可燃浓度区域。
上述的可燃性制冷剂在大气压下具有比空气大的密度。因而,当在距室内的地面的高度比较高的位置发生了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泄漏的制冷剂在下降中扩散,制冷剂浓度在室内均匀化,所以制冷剂浓度不易增高。相对于此,当在距室内的地面的高度较低的位置发生了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泄漏的制冷剂停留在地面附近的较低的位置,所以制冷剂浓度容易局部增高。由此,形成可燃浓度区域的可能性相对增大。
在空调装置的运转中,利用室内机1的室内鼓风风扇7f的运转将空气吹出到室内。因此,即使万一可燃性制冷剂在室内发生了泄漏,由于利用自吹出口113吹出的空气使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在室内扩散,所以不在室内形成可燃浓度区域。但是,在空调装置的停止中,由于室内机1的室内鼓风风扇7f也是停止的,所以不能使泄漏的制冷剂扩散。因而,正是在空调装置的停止中需要进行泄漏制冷剂的检测。
室内机1中可能发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是负荷侧换热器7的钎焊部以及接头部15a、15b。在本实施方式中,负荷侧换热器7以及接头部15a、15b配置在上部空间115b内的风路空间81,即,配置在比配置在下部空间115a内的风扇罩108靠上方的风路空间81。另外,风扇罩108的吹出开口部108a与分隔板20的风路开口部20a相连接。因此,在空调装置的停止中(即,室内鼓风风扇7f的停止中),当在负荷侧换热器7的钎焊部或接头部15a、15b发生了制冷剂的泄漏时,泄漏到上部空间115b内的制冷剂的大致全部经由风路开口部20a以及吹出开口部108a流下到风扇罩108内,而不会绕到箱体111内部的其他路径内。因而,当在负荷侧换热器7的钎焊部或接头部15a、15b发生了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能使风扇罩108的内部的制冷剂浓度快速地增高。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制冷剂检测部件99配置在风扇罩108的内部,所以能使制冷剂检测部件99周围的制冷剂浓度快速地增高,能够更早且更加可靠地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由此,也能更早且更加可靠地进行使室内鼓风风扇7f起动而使泄漏的制冷剂扩散或将制冷剂的泄漏报告给用户的应对。特别是在地面放置型的室内机1的情况下,发生制冷剂向室内泄漏的位置容易是地面附近的较低的位置,泄漏的制冷剂容易停留在地面附近的较低的位置而形成可燃浓度区域,所以特别有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负荷侧换热器7的钎焊部以及接头部15a、15b的任意方发生了制冷剂的泄漏,也能使泄漏的制冷剂的全部流入到风扇罩108内。因此,只要在风扇罩108内设置1个制冷剂检测部件99,不必在可能发生制冷剂泄漏的多个部位的各部位设置制冷剂检测部件99,就能够更早且更加可靠地检测制冷剂的泄漏。因而,能够削减制冷剂检测部件99的个数,所以能够降低室内机1以及具有该室内机1的空调装置的制造成本。
另外,在风扇罩108内设置有具有多个翼片的室内鼓风风扇7f(叶轮107)。由此,流下到风扇罩108内的制冷剂与室内鼓风风扇7f的多个翼片的表面碰撞,并且分流到由多个翼片划分出的多个流路内并向下方流下。因此,当流下到风扇罩108内的制冷剂到达室内鼓风风扇7f时,因向空气中的扩散,制冷剂浓度下降。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制冷剂检测部件99配置在比室内鼓风风扇7f靠上方的位置,所以能够检测扩散前的高浓度的制冷剂。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头部15a、15b配置在上部空间115b内,配置在比第1前表面面板114a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因此,通过将第1前表面面板114a以及盖131卸下,使接头部15a、15b在前表面侧露出。另外,电气零件箱25也配置在比第1前表面面板114a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不将第2前表面面板114b卸下,也能进行电气配线以及制冷剂配管的连接和拆除,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室内机1的安装、修理以及拆除等作业。另外,在将盖131安装于凹部130的通常的使用状态下,凹部130的前表面侧密闭。因此,当在接头部15a、15b发生了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能使泄漏的制冷剂的大致全部经由风路开口部20a以及吹出开口部108a流入到风扇罩108内,而不绕到箱体111内部的其他路径内。
图8~图11是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示意地表示室内机1的吹出口113以及左右风向板121a~左右风向板121f的结构的俯视图。图8表示自吹出口113将空气吹出到正面的正面吹状态。图9表示自吹出口113将空气吹出到右侧的右吹状态。图10表示自吹出口113将空气吹出到左侧的左吹状态。图11表示自吹出口113将空气吹出到左侧以及右侧两方的左右吹状态。本变形例的左右风向板121a~左右风向板121f不限定于根据控制部30的控制进行动作,用户也可以手动使本变形例的左右风向板121a~左右风向板121f进行动作。
在图8所示的状态下,6个左右风向板121a~左右风向板121f与吹出口113的开口端垂直地配置。由此,在吹出口113的大致整体确保风路。
在图9所示的状态下,左右风向板121a~左右风向板121f向右侧(逆时针方向)旋转至可动范围的最大角度。在该状态下,在吹出口113中的、左右风向板121a~左右风向板121f的各左右风向板之间也确保风路。在本例中,即使在左右风向板121a~左右风向板121f向右侧旋转至可动范围的最大角度的状态下,从吹出口113的正面观察,相邻的左右风向板121a~左右风向板121f彼此也不是相互重叠的。
在图10所示的状态下,左右风向板121a~左右风向板121f向左侧(顺时针方向)旋转至可动范围的最大角度。在该状态下,在吹出口113中的、左右风向板121a~左右风向板121f的各左右风向板之间也确保风路。在本例中,即使在左右风向板121a~左右风向板121f向左侧旋转至可动范围的最大角度的状态下,从吹出口113的正面观察,相邻的左右风向板121a~左右风向板121f彼此也不是相互重叠的。
在图11所示的状态下,左右风向板121a~左右风向板121c向左侧旋转至可动范围的最大角度。另一方面,左右风向板121d~左右风向板121f向右侧旋转至可动范围的最大角度。在该状态下,在吹出口113中的左右风向板121a~左右风向板121f的各左右风向板之间也确保风路。
如图8~图11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在左右风向板121a~左右风向板121f为可动范围内的任何朝向的状态下,都在吹出口113确保风路。另外,图9~图11以及后述的图13~图15等中的粗箭头表示在吹出口113确保的风路的例子,不一定表示风向。
图12~图15是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示意表示室内机1的吹出口113以及左右风向板121a~左右风向板121f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2表示正面吹状态,图13表示右吹状态,图14表示左吹状态,图15表示左右吹状态。
在图13所示的状态下,位于左右方向中间部的4个左右风向板121b~左右风向板121e(中间风向板的一例)向右侧旋转至可动范围的最大角度。隔着左右风向板121b~左右风向板121e而位于两端的左右风向板121a、121f(两端风向板的一例)固定在吹出口113。由此,在吹出口113中的左右风向板121a的左侧、左右风向板121a、121b之间以及左右风向板121f的右侧分别确保风路。
在图14所示的状态下,左右风向板121b~左右风向板121e向左侧旋转至可动范围的最大角度。左右风向板121a、121f固定在吹出口113。由此,在吹出口113中的左右风向板121a的左侧、左右风向板121e、121f之间以及左右风向板121f的右侧分别确保风路。
在图15所示的状态下,左右风向板121b、121c向左侧旋转至可动范围的最大角度。左右风向板121d、121e向右侧旋转至可动范围的最大角度。左右风向板121a、121f固定在吹出口113。由此,在吹出口113中的左右风向板121a的左侧、左右风向板121c、121d之间以及左右风向板121f的右侧分别确保风路。
如图12~图15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在左右风向板121a~左右风向板121f为可动范围内的任何朝向的状态下,均在吹出口113确保风路。
图16以及图17是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示意地表示室内机1的吹出口113以及左右风向板121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6以及图17的上方表示吹出风的上游侧。图16表示自吹出口113吹出空气的开放状态(例如,室内鼓风风扇7f正在运转时的状态),图17表示吹出口113的开口面积比开放状态减少的关闭状态(例如,室内鼓风风扇7f处于停止时的状态)。
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在形成吹出口113的风路的侧壁122上设置有相对于左右风向板121向外侧突出的退避部122a。通过设置退避部122a,吹出口113的开口端形成在比利用左右风向板121封闭的范围大的范围。如图17所示,即使在左右风向板121处于关闭状态时,也在吹出口113确保图中粗箭头所示的风路。即,在本变形例中,在左右风向板121为可动范围内的任何朝向的状态下,均在吹出口113确保风路。
图18是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示意地表示室内机1的吹出口113近旁的结构的主视图。图19是示意地表示室内机1的吹出口113近旁的结构的剖视图。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5片上下风向板120a、120b、120c、120d、120e从上方朝向下方依次设置在室内机1的吹出口113。上下风向板120a~上下风向板120e分别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为中心自如旋转地安装。在图18以及图19中,上下风向板120a~上下风向板120e为关闭状态(例如,室内鼓风风扇7f处于停止时的状态)。
上下风向板120a~上下风向板120e设置在比吹出口113的开口端靠里侧的位置。由此,在处于关闭状态的上下风向板120a~上下风向板120e的上方、下方以及侧方的至少任一方,如图19的粗箭头所示地形成绕过上下风向板120a~上下风向板120e的风路。由此,在本变形例中,在上下风向板120a~上下风向板120e为可动范围内的任何朝向的状态下,均在吹出口113确保风路。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当如图18所示那样上下风向板120a~上下风向板120e处于关闭状态时,自室内机1的正面侧看到吹出口113被上下风向板120a~上下风向板120e封闭。由此,能够防止自室内机1的正面侧看到吹出口113,所以能够提高室内机1的外观性。
图20是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第5变形例,示意地表示室内机1的吹出口113近旁的结构的剖视图。如图20所示,5片上下风向板120a、120b、120c、120d、120e从上方朝向下方依次设置在室内机1的吹出口113。上下风向板120a、120b、120c、120d、120e各自的旋转轴大致配置在同一平面上。但需要注意的是,该平面以越靠近上方侧越位于跟前的方式相对于吹出口113的开口端倾斜。因此,在上下风向板120a~上下风向板120e的上方,如图20的粗箭头所示,形成有绕过上下风向板120a~上下风向板120e的风路。由此,在本变形例中,在上下风向板120a~上下风向板120e为可动范围内的任何朝向的状态下,均在吹出口113确保风路。
图21是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第6变形例,示意地表示室内机1的吹出口113近旁的结构的主视图。如图21所示,在吹出口113设置有1片上下风向板120。吹出口113具有长方形的形状。上下风向板120的旋转轴123沿上下风向板120的一方的边(图中的上边)设置。在上下风向板120的另一方的边(图中的下边)中的左右两端的角部分别形成有矩形的缺口部124a、124b。由此,即使在上下风向板120处于关闭状态时,也在缺口部124a、124b形成风路。因而,在本变形例中,在上下风向板120为可动范围内的任何朝向的状态下,均在吹出口113确保风路。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在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例如平常状态时),在吹出口113确保风路。由此,通过使室内鼓风风扇7f进行旋转,能自吹出口113将泄漏的制冷剂与风量足够的空气一起吹出。因此,能使泄漏的制冷剂有效地扩散。因而,即使万一制冷剂发生了泄漏,也能抑制室内的制冷剂浓度局部增高。
实施方式2.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冻循环装置。图2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内机1的外观结构的主视图。图23是表示室内机1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图24是表示在室内机1中设置在吹出口113的闸门125关闭了的状态的主视图。图25是表示室内机1的吹出口113近旁的结构的主视图。在图25中,表示使上下风向板120向斜上方进行了旋转的状态。另外,关于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功能以及作用的构成要素,标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如图22~图25所示,室内机1具有形成在箱体111的侧表面的吸入口112,和形成在箱体111的前表面中比吸入口112靠上方的位置的吹出口113。在吹出口113设置有至少1片上下风向板120和至少1片左右风向板121。
左右风向板121具有在吹出风的下游侧具有旋转轴的悬臂型的结构(参照图23)。左右风向板121具有吹出风的上游侧的边中的下端在直线状的缺口部124c被倾斜切削了那样的梯形的形状。左右风向板121中的形成有缺口部124c的部分即使在该左右风向板121处于关闭状态时,也不与邻接的左右风向板121重叠。由此,即使在左右风向板121处于关闭状态时,也在吹出口113确保风路。
上下风向板120具有吹出风的下游侧的边的左右两端在直线状的缺口部124d、124e分别被倾斜切削了的形状(参照图25)。上下风向板120中的形成有缺口部124d、124e的部分即使在该上下风向板120处于关闭状态时,也不与邻接的上下风向板120重叠。由此,即使在上下风向板120处于关闭状态时,也在吹出口113确保风路。
另外,在吹出口113设置有开闭该吹出口113的闸门125(闸门面板)。闸门125根据控制部30的控制在开放状态(参照图22)与关闭状态(参照图24)之间进行动作。在本例中,当闸门125处于关闭状态时,吹出口113被闸门125遮挡。当室内机1的运转开始时,将闸门125控制为开放状态,当室内机1的运转停止时,将闸门125控制为关闭状态。
图26是表示闸门125的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是一起表示关闭状态(图26的(a))和作为关闭状态以及开放状态(例如全开状态)之间的状态的半开状态(图26的(b))的图。如图26所示,在闸门125自关闭状态向开放状态进行动作时,闸门125向下方移动,被收纳在设置于比吹出口113靠下方的位置的前表面面板114的里侧(即,箱体内部侧)。由此,吹出口113在前表面露出,在吹出口113形成风路。
图27是表示闸门125的结构的另一例的立体图,是一起表示关闭状态(图27的(a))和开放状态(图27的(b))的图。如图27所示,在闸门125自关闭状态向开放状态进行动作时,闸门125向跟前侧平行移动。由此,在闸门125的周围形成吹出口113的风路。采用该结构,即使闸门125成为开放状态,也不能从室内机1的正面看到吹出口113,所以能够提高室内机1的外观性。
图28是表示由控制部30执行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在包含空调装置的运转中以及停止中在内的平常状态时或只在空调装置的停止中,以规定的时间间隔反复执行该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步骤S11~S13与图7的步骤S1~S3相同。
如图28所示,在判定为制冷剂浓度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在与图7的步骤S3同样的步骤S13的基础上,执行步骤S14。在步骤S14中,将闸门125设定为开放状态(例如全开状态或半开状态)。在闸门125已经为开放状态的情况下,维持该状态不变。由此,至少在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在吹出口113确保风路。另外,也可以调换步骤S13以及步骤S14的顺序。
图29是表示室内机1的吹出口113近旁的结构的另一例的主视图。在图29中,表示上下风向板120向上侧旋转至可动范围的最大角度的关闭状态。如图29所示,在吹出口113设置有6片上下风向板120。上下风向板120具有吹出风的下游侧的边的左右两端在矩形的缺口部124f、124g分别被切削了的形状。上下风向板120中的形成有缺口部124f、124g的部分即使在该上下风向板120处于关闭状态时,也不与邻接的上下风向板120重叠。由此,即使在上下风向板120处于关闭状态时,也在吹出口113确保风路。
图30是表示室内机1的吹出口113近旁的结构的另一例的主视图。图31是表示图30的XXXI-XXXI截面的剖视图。在图30以及图31中,表示上下风向板120向上侧旋转至可动范围的最大角度的关闭状态(百叶窗状的状态)。图31中的左侧表示室内机1的前表面侧。如图30以及图31所示,在吹出口113设置有6片上下风向板120。上下风向板120设置在比吹出口113的开口端靠里侧的位置。由此,在上下风向板120的上方、下方以及侧方的至少任一方,如图31的箭头所示,均形成绕过上下风向板120的风路。因而,即使在上下风向板120处于关闭状态时,也在吹出口113确保风路。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至少在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例如平常状态时),在吹出口113确保风路。由此,通过使室内鼓风风扇7f进行旋转,能够自吹出口113将泄漏的制冷剂与风量足够的空气一起吹出。因此,能使泄漏的制冷剂有效地扩散。因而,即使万一制冷剂发生了泄漏,也能抑制室内的制冷剂浓度局部增高。
实施方式3.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冷冻循环装置。图3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冷冻循环装置,例示热泵供热水机。
如图32所示,热泵供热水机包括供制冷剂循环而构成冷冻循环的制冷剂回路310,和供水(热介质的一例)流通的水回路410(热介质回路的一例)。首先,说明制冷剂回路310。制冷剂回路310具有借助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203、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04、负荷侧换热器202、第1减压装置206、中压储蓄罐205、第2减压装置207以及热源侧换热器201依次呈环状连接的结构。在热泵供热水机中,能够进行将在水回路410中流动的水加热的通常运转(制热供热水运转),和使制冷剂沿与通常运转相反的方向流通来进行热源侧换热器201的除霜的除霜运转。另外,热泵供热水机具有设置在室内的负荷单元400(室内单元)和例如设置在室外的热源单元300(室外单元)。负荷单元400除了设置在例如厨房、浴室和洗衣房内以外,还设置在位于建筑物的内部的储藏室等收纳空间内。
作为在制冷剂回路310内循环的制冷剂,使用上述那样的可燃性制冷剂或不燃性制冷剂。
压缩机203是将吸入的低压制冷剂压缩而作为高压制冷剂排出的流体机械。本例的压缩机203具有变频器装置等,通过使驱动频率任意地变化,能够改变容量(在每单位时间内送出制冷剂的量)。
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04在通常运转时和除霜运转时切换制冷剂回路310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作为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04,例如使用四通阀。
负荷侧换热器202是进行在制冷剂回路310内流动的制冷剂与在水回路410内流动的水的热交换的制冷剂-水换热器。作为负荷侧换热器202,例如使用具有通过钎焊将多个构件接合而成的结构的散热片式换热器(硬钎焊散热片式换热器)。在通常运转时,负荷侧换热器202作为将水加热的冷凝器(散热器)发挥功能,在除霜运转时,负荷侧换热器202作为蒸发器(吸热器)发挥功能。
第1减压装置206以及第2减压装置207调整制冷剂的流量,对流入负荷侧换热器202或热源侧换热器201的制冷剂进行压力调整(减压)。中压储蓄罐205在制冷剂回路310中位于第1减压装置206与第2减压装置207之间,用于存积剩余制冷剂。与压缩机203的吸入侧相连接的吸入配管211在中压储蓄罐205的内部通过。在中压储蓄罐205中,进行在吸入配管211内流通的制冷剂与中压储蓄罐205内的制冷剂的热交换。因此,中压储蓄罐205具有作为制冷剂回路310中的内部换热器的功能。作为第1减压装置206以及第2减压装置207,例如分别使用能够利用后述的控制装置301的控制改变开度的电子膨胀阀。
热源侧换热器201是进行在制冷剂回路310内流动的制冷剂与利用室外鼓风风扇(未图示)鼓送的空气(外部空气)的热交换的制冷剂-空气换热器。在通常运转时,热源侧换热器201作为蒸发器(吸热器)发挥功能,在除霜运转时,热源侧换热器201作为冷凝器(散热器)发挥功能。
压缩机203、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04、第1减压装置206、中压储蓄罐205、第2减压装置207以及热源侧换热器201收容在热源单元300中。负荷侧换热器202收容在负荷单元400中。热源单元300与负荷单元400之间利用作为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的例如2根延伸配管311、312连接。延伸配管311、312与热源单元300内的制冷剂配管之间借助接头部313、314(例如锥管接头)分别连接。延伸配管311、312与负荷单元400内的制冷剂配管(例如通过钎焊而与负荷侧换热器202接合的制冷剂配管)之间借助接头部315、316(例如锥管接头)分别连接。
另外,在热源单元300内设置有主要控制制冷剂回路310(例如压缩机203、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04、第1减压装置206、第2减压装置207和未图示的室外鼓风风扇等)的动作的控制装置301(控制部的一例)。控制装置301具有包括CPU、ROM、RAM和I/O接口等的微型计算机。控制装置301能够借助控制线510与后述的控制装置401以及操作部501相互进行数据通信。
接下来,说明制冷剂回路310的动作的例子。在图32中,用实线箭头表示制冷剂回路310中的通常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通常运转时,利用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04如实线所示地切换制冷剂流路,以使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到负荷侧换热器202的方式构成制冷剂回路310。
自压缩机203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04以及延伸配管311流入负荷侧换热器202的制冷剂流路。在通常运转时,负荷侧换热器202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即,在负荷侧换热器202中,进行在制冷剂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在该负荷侧换热器202的水流路中流动的水的热交换,将制冷剂的冷凝热散出到水中。由此,流入到负荷侧换热器202中的制冷剂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另外,在负荷侧换热器202的水流路中流动的水被自制冷剂散出的热加热。
在负荷侧换热器202中冷凝了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经由延伸配管312流入第1减压装置206,稍微被减压而成为两相制冷剂。该两相制冷剂流入中压储蓄罐205,通过与在吸入配管211中流动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的热交换被冷却,成为液体制冷剂。该液体制冷剂流入第2减压装置207而被减压,成为低压的两相制冷剂。低压的两相制冷剂流入热源侧换热器201。在通常运转时,热源侧换热器201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即,在热源侧换热器201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利用室外鼓风风扇鼓送的空气(外部空气)的热交换,制冷剂的蒸发热从鼓送空气中吸热。由此,流入到热源侧换热器201的制冷剂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04流入吸入配管211。流入到吸入配管211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与中压储蓄罐205内的制冷剂的热交换而被加热,被吸入到压缩机203中。被吸入到压缩机203中的制冷剂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通常运转中,反复进行以上的循环。
接下来,说明除霜运转时的动作的例子。在图32中,用虚线箭头表示制冷剂回路310中的除霜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除霜运转时,利用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04如虚线所示地切换制冷剂流路,以使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到热源侧换热器201的方式构成制冷剂回路310。
自压缩机203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04流入热源侧换热器201。在除霜运转时,热源侧换热器201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即,在热源侧换热器201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附着在热源侧换热器201的表面上的霜的热交换。由此,附着在热源侧换热器201的表面上的霜被制冷剂的冷凝热加热而溶融。
接下来,说明水回路410。水回路410具有使贮热水箱251、负荷侧换热器202、泵253、辅助加热器254、三通阀255、粗滤器256、流量开关257、泄压阀258以及排气阀259等经由水配管连接而成的结构。在构成水回路410的配管的中途设置有用于排出水回路410内的水的排水口262。
贮热水箱251是在内部存积水的装置。贮热水箱251内置有与水回路410相连接的盘管261。盘管261使在水回路410内循环的水(热水)与存积在贮热水箱251的内部的水进行热交换,将存积在贮热水箱251的内部的水加热。另外,贮热水箱251内置有浸水加热器260。浸水加热器260是用于将存积在贮热水箱251的内部的水进一步加热的加热部件。
贮热水箱251内的水流到例如与喷淋头等相连接的清洁回路侧配管281a(送去管)中。另外,清洁回路侧配管281b(返回管)也具有排水口263。这里,为了防止存积在贮热水箱251的内部的水因外部的空气而冷却,利用隔热材料(未图示)覆盖贮热水箱251。隔热材料例如使用毛毡、新雪丽(注册商标)和VIP(Vacuum Insulation Panel,真空绝热板)等。
泵253是对水回路410内的水施加压力而使水在水回路410内循环的装置。辅助加热器254是在热源单元300的加热能力不足等的情况下进一步加热水回路410内的水的装置。三通阀255是用于使水回路410内的水形成分支的装置。例如,三通阀255使水回路410内的水切换流向贮热水箱251侧,或流向与设置在外部的散热器和地板下采暖设备等制热设备相连接的制热用回路侧配管282a(送去管)。这里,制热用回路侧配管282a(送去管)以及制热用回路侧配管282b(返回管)是使水在水回路410与制热设备之间进行循环的配管。粗滤器256是去除水回路410内的水锈(堆积物)的装置。流量开关257是用于检测在水回路410内循环的水的流量是否为一定量以上的装置。
膨胀箱252是用于将根据随着加热等发生的水回路410内的水的容积变化而进行变化的压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装置。泄压阀258是保护装置。在水回路410的压力超过膨胀箱252的压力控制范围地增高了的情况下,利用泄压阀258向外部排放出水回路410内的水。排气阀259是将产生或混入在水回路410内的空气排放到外部以防止泵253空转(渗气(日文:エア噛み))的装置。手动排气阀264是用于排出水回路410的空气的手动阀。例如在排出在设置施工时的充水时混入到水回路410内的空气的情况下,使用手动排气阀264。
水回路410收容在负荷单元400的箱体420内。另外,收容在箱体420内的水回路410中的至少一部分(例如贮热水箱251、泵253、辅助加热器254以及与这些构件相连接的水配管等),配置在设置于箱体420内的水回路室421(热介质回路室的一例)内。另一方面,水回路410中的至少负荷侧换热器202(例如只是负荷侧换热器202以及与负荷侧换热器202相连接的水配管)配置在后述的空气流路434内。也就是说,水回路410在箱体420的内部横跨水回路室421以及空气流路434两方地配置。
在负荷单元400中设置有控制水回路410(例如泵253、辅助加热器254和三通阀255等)以及后述的鼓风风扇435等的动作的控制装置401(控制部的一例)。控制装置401具有包括CPU、ROM、RAM和I/O接口等的微型计算机。控制装置401能与控制装置301以及操作部501相互进行数据通信。
操作部501能由用户进行热泵供热水机的操作和各种设定。本例的操作部501具有显示装置,能够显示热泵供热水机的状态等各种信息。操作部501设置在例如负荷单元400的箱体420的前表面中的能供用户用手进行操作的高度(例如距地面1.0~1.5m左右)(参照图33)。
在图32的基础上加之使用图33说明负荷单元400的构造上的特征。图33是表示负荷单元400的结构的主视图。在图33中,也一起表示室内的负荷单元400的设置状态的例子。如图32以及图33所示,本例的负荷单元400内置有贮热水箱251,是设置在室内的地面上的地面放置型装置。负荷单元400具有呈竖长的长方体状的形状的箱体420。负荷单元400例如设置为在箱体420的背面与室内的墙壁面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箱体420例如由金属制成。
在箱体420上形成有吸入室内的空气的吸入口431和将自吸入口431吸入的空气吹出到室内的吹出口432。吸入口431设置在箱体420的侧表面(在本例中是左侧表面)的下部。本例的吸入口431设置在比操作部501的高度低且处于室内的地面近旁的位置。吹出口432设置在箱体420的侧表面(在本例中是左侧表面)的上部,即,比吸入口431的高度高的位置。本例的吹出口432设置在比操作部501的高度高且处于箱体420的顶面近旁的位置。在吹出口432未设置开闭该吹出口432的装置。因此,在吹出口432始终形成供空气流通的风路。
这里,吸入口431只要位于箱体420的下部即可,可以设置在前表面、右侧表面或背面。吹出口432只要位于箱体420的上部即可,可以设置在顶面、前表面、右侧表面或背面。
在箱体420内,吸入口431与吹出口432之间利用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管道433连接。管道433例如由金属制成。在管道433内的空间形成有成为吸入口431与吹出口432之间的空气的流路的空气流路434。空气流路434利用管道433与水回路室421分隔开。水回路41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水回路室421内,并且负荷侧换热器202配置在空气流路434内,所以在管道433上形成有供水回路410的水配管贯穿的贯穿部436、437。空气流路434与水回路室421相比,收容零件的数量少,所以容易形成为简单形状以及小容积。
在箱体420的内部,空气流路434与水回路室421之间利用管道433例如气密地分隔开。由此,空气流路434与水回路室421之间的气体的流出流入由管道433来进行抑制。管道433的气密性在贯穿部436、437处也得到确保。但需要注意的是,空气流路434借助吸入口431以及吹出口432与箱体420的外部的空间相连通,水回路室421相对于箱体420的外部的空间不一定是密闭的。因而,空气流路434与水回路室421之间借助箱体420的外部的空间而不一定气密地分隔开。
在本例的空气流路434中不仅配置有负荷侧换热器202,也配置有将负荷侧换热器202与延伸配管311、312之间连接的接头部315、316。在本例中,收容在负荷单元400内的制冷剂回路310的构成零件的大部分(例如全部)配置在空气流路434内。由此,空气流路434也作为负荷单元400的箱体420内的制冷剂回路室发挥功能。负荷侧换热器202以及接头部315、316配置在空气流路434中的上部(例如比空气流路434的上端与下端之间的中间部靠上方的位置(在本例中是比该中间部靠吹出口432侧的位置))。
另外,在空气流路434内设置有鼓风风扇435,该鼓风风扇435在空气流路434中生成自吸入口431向吹出口432去的空气的气流。作为鼓风风扇435,使用横流式风扇、涡轮风扇、西洛克风扇或螺旋桨式风扇等。本例的鼓风风扇435例如与吹出口432相对配置。鼓风风扇435的动作例如由控制装置401进行控制。
在空气流路434的比负荷侧换热器202靠下方的位置,设置有用于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的制冷剂检测部件440。本例的制冷剂检测部件440设置在比接头部315、316靠下方的位置。制冷剂检测部件440例如检测该制冷剂检测部件440的周围的空气中的制冷剂浓度,将检测信号输出到控制装置401中。在控制装置401中,基于来自制冷剂检测部件440的检测信号,判定有无制冷剂泄漏。作为制冷剂检测部件440,使用气体传感器(例如半导体式气体传感器和红外线型半导体式气体传感器等)。
图34是表示由控制装置401执行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例如在包含热泵供热水机的运转中以及停止中在内的平常状态时,以规定的时间间隔反复执行该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
在图34的步骤S21中,控制装置401基于来自制冷剂检测部件440的检测信号,取得制冷剂检测部件440周围的制冷剂浓度的信息。
接着,在步骤S22中,判定制冷剂检测部件440周围的制冷剂浓度是否为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在判定为制冷剂浓度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3,在判定为制冷剂浓度小于阈值的情况下,结束处理。
在步骤S23中,开始进行鼓风风扇435的运转。在鼓风风扇435已经在运转的情况下,在该状态下继续进行运转。由此,在空气流路434内生成自吸入口431向吹出口432去的空气的气流。在步骤S23中,也可以使用设置在操作部501的显示部和声音输出部等将发生了制冷剂的泄漏的事情报告给用户。例如在运转开始后,在制冷剂浓度低于阈值后的经过时间达到预先设定的时间之前,或在由技术人员利用操作部501等进行停止操作之前,继续鼓风风扇435的运转。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同样,至少在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例如平常状态时),在吹出口432确保风路。由此,通过使鼓风风扇435旋转,能自吹出口432将泄漏的制冷剂与风量足够的空气一起吹出。因此,能使泄漏的制冷剂有效地扩散。因而,即使万一制冷剂发生了泄漏,也能抑制室内的制冷剂浓度局部增高。
如上所述,上述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的冷冻循环装置包括供制冷剂循环的冷冻循环40(或制冷剂回路310),至少收容冷冻循环40的负荷侧换热器7(或负荷侧换热器202)并设置在室内的室内机1(或负荷单元400),和控制室内机1的控制部30(或控制装置401),室内机1包括室内鼓风风扇7f(或鼓风风扇435)、吸入室内的空气的吸入口112(或吸入口431)、和将自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吹出到室内的吹出口113(或吹出口432),控制部30在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使室内鼓风风扇7f运转,至少在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在吹出口113确保供空气流通的风路。关于在吹出口113确保的风路,可以将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作为契机进行确保,也可以不论是否检测到制冷剂泄漏,都始终确保。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中,在吹出口113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调整自该吹出口113吹出的空气的风向的上下风向板120,在上下风向板120为可动范围内的任何朝向的状态下,均在吹出口113确保风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中,在吹出口113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调整自该吹出口113吹出的空气的风向的上下风向板120,上下风向板120根据控制部30的控制在开放状态与关闭状态之间进行动作,在上述关闭状态下,吹出口113的开口面积比开放状态减少,控制部30在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使上下风向板120处于开放状态。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中,在吹出口113设置有沿左右方向调整自该吹出口113吹出的空气的风向的左右风向板121,在左右风向板121为可动范围内的任何朝向的状态下,均在吹出口113确保风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中,在吹出口113设置有沿左右方向调整自该吹出口113吹出的空气的风向的左右风向板121,左右风向板121根据控制部30的控制在开放状态与关闭状态之间进行动作,在上述关闭状态下,吹出口113的开口面积比开放状态减少,控制部30在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使左右风向板121处于开放状态。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中,在吹出口113设置有根据控制部30的控制进行开闭的闸门125,控制部30在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使闸门125处于开放状态。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冷冻循环装置,例举了空调装置以及热泵供热水机,但本发明也能应用在除空调装置以及热泵供热水机以外的冷冻循环装置中。
另外,能够相互组合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来实施。
附图标记说明
1、室内机;2、室外机;3、压缩机;4、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5、热源侧换热器;5f、室外鼓风风扇;6、减压装置;7、负荷侧换热器;7f、室内鼓风风扇;9a、9b、室内配管;10a、10b、延伸配管;11、吸入配管;12、排出配管;13a、13b、延伸配管连接阀;14a、14b、14c、服务口;15a、15b、接头部;20、分隔板;20a、风路开口部;25、电气零件箱;26、操作部;30、控制部;40、冷冻循环;81、风路空间;91、吸入空气温度传感器;92、换热器入口温度传感器;93、换热器温度传感器;99、制冷剂检测部件;107、叶轮;108、风扇罩;108a、吹出开口部;108b、吸入开口部;111、箱体;112、吸入口;113、吹出口;114、前表面面板;114a、第1前表面面板;114b、第2前表面面板;114c、第3前表面面板;115a、下部空间;115b、上部空间;120、120a、120b、120c、120d、120e、上下风向板;121、121a、121b、121c、121d、121e、121f、左右风向板;122、侧壁;122a、退避部;123、旋转轴;124a、124b、124c、124d、124e、124f、124g、缺口部;125、闸门;130、凹部;131、盖;201、热源侧换热器;202、负荷侧换热器;203、压缩机;204、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05、中压储蓄罐;206、第1减压装置;207、第2减压装置;211、吸入配管;251、贮热水箱;252、膨胀箱;253、泵;254、辅助加热器;255、三通阀;256、粗滤器;257、流量开关;258、泄压阀;259、排气阀;260、浸水加热器;261、盘管;262、263、排水口;264、手动排气阀;281a、281b、清洁回路侧配管;282a、282b、制热用回路侧配管;300、热源单元;301、控制装置;310、制冷剂回路;311、312、延伸配管;313、314、315、316、接头部;400、负荷单元;401、控制装置;410、水回路;420、箱体;421、水回路室;431、吸入口;432、吹出口;433、管道;434、空气流路;435、鼓风风扇;436、437、贯穿部;440、制冷剂检测部件;501、操作部;510、控制线。

Claims (2)

1.一种冷冻循环装置,所述冷冻循环装置包括:
冷冻循环,所述冷冻循环供制冷剂循环;
室内机,所述室内机至少收容所述冷冻循环的负荷侧换热器,设置在室内;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室内机,
其中,
所述室内机具有鼓风风扇、吸入室内的空气的吸入口、将自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吹出到室内的吹出口和调整自所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风向并对所述吹出口进行开闭的风向板,
所述控制部在检测到所述制冷剂的泄漏时,使所述鼓风风扇进行运转,
关闭状态的所述风向板相对于所述吹出口的开口端向进深侧或跟前侧错开地设置,
在所述开口端与关闭状态的所述风向板之间,形成有绕过关闭状态的所述风向板的风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中,
在所述风向板的角部形成有缺口部。
CN201480083560.6A 2014-11-25 2014-11-25 冷冻循环装置 Active CN1070030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4/081075 WO2016084128A1 (ja) 2014-11-25 2014-11-25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03049A CN107003049A (zh) 2017-08-01
CN107003049B true CN107003049B (zh) 2020-01-17

Family

ID=56073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83560.6A Active CN107003049B (zh) 2014-11-25 2014-11-25 冷冻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247441B2 (zh)
EP (1) EP3228956B1 (zh)
JP (1) JP6336121B2 (zh)
CN (1) CN107003049B (zh)
AU (1) AU2014412283B2 (zh)
WO (1) WO201608412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22252B2 (ja) * 2015-03-30 2017-11-0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JPWO2016157538A1 (ja) * 2015-04-03 2017-04-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6642555A (zh) * 2016-12-01 2017-05-10 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冷媒泄漏的判定方法及装置
EP3598039B1 (en) * 2017-03-15 2022-07-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pump device and installation method therefor
CN107655162A (zh) * 2017-08-21 2018-02-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冷媒检测方法、装置、除湿机及设备
US11060746B2 (en) * 2017-12-01 2021-07-13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and responding to refrigerant leaks in 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US20190170600A1 (en) * 2017-12-01 2019-06-06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refrigerant leaks in 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hvac) systems
WO2019239556A1 (ja) * 2018-06-14 2019-12-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20031233A1 (ja) * 2018-08-06 2020-02-1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N110107984A (zh) * 2019-04-29 2019-08-0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的冷媒泄漏控制方法、系统及空调
EP3933288B1 (en) * 2019-04-29 2023-10-25 GD Midea Air-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CN216481541U (zh) * 2019-08-23 2022-05-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水平叶片、吹出格栅以及空调机的室内机
WO2021220426A1 (ja) * 2020-04-28 2021-11-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077A (zh) * 1995-07-28 1997-04-0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排风口自动开关系统
CN1342874A (zh) * 2000-09-06 2002-04-0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的装饰板、送风口单元及空调装置
CN102971596A (zh) * 2010-07-02 2013-03-1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82085A (en) * 1970-04-08 1972-08-08 American Plasti Plate Corp Register
JPS5844272Y2 (ja) 1980-10-21 1983-10-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垂直羽根取付構造
JP3291407B2 (ja) 1995-01-31 2002-06-1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冷房装置
JPH10311629A (ja) 1997-05-13 1998-11-24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却装置
JPH1137619A (ja) 1997-07-16 1999-02-12 Daikin Ind Ltd 自然冷媒を用いた空気調和装置
JP2005009857A (ja) 1998-07-01 2005-01-13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および冷媒漏洩検出方法
CN1161570C (zh) * 2000-09-26 2004-08-1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
JP4599699B2 (ja) 2000-09-26 2010-12-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US6692349B1 (en) * 2001-06-11 2004-02-17 Fusion Design, Inc. Computer controlled air vent
JP3477184B2 (ja) * 2001-06-19 2003-12-10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スプリット形空気調和機
WO2006019207A1 (en) * 2004-08-16 2006-02-23 Lg Electronics Inc. Filte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JP4992333B2 (ja) 2006-08-03 2012-08-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自動販売機
JP2008175431A (ja) 2007-01-17 2008-07-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10065877A (ja) 2008-09-09 2010-03-25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JP4911255B1 (ja) 2011-06-30 2012-04-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14035171A (ja) 2012-08-10 2014-02-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空気調和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6109356A (ja) * 2014-12-05 2016-06-2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077A (zh) * 1995-07-28 1997-04-0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排风口自动开关系统
CN1342874A (zh) * 2000-09-06 2002-04-0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的装饰板、送风口单元及空调装置
CN102971596A (zh) * 2010-07-02 2013-03-1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228956B1 (en) 2022-01-19
EP3228956A1 (en) 2017-10-11
US10247441B2 (en) 2019-04-02
JP6336121B2 (ja) 2018-06-06
US20170292744A1 (en) 2017-10-12
CN107003049A (zh) 2017-08-01
AU2014412283B2 (en) 2018-09-20
WO2016084128A1 (ja) 2016-06-02
JPWO2016084128A1 (ja) 2017-04-27
AU2014412283A1 (en) 2017-04-27
EP3228956A4 (en) 2019-0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03049B (zh) 冷冻循环装置
CN107429957B (zh)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CN107003051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10226071B (zh) 空调装置
CN108369048B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581884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冷媒漏洩検知方法
WO2017109847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887496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利用機器
WO2016047278A1 (ja)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109844425B (zh) 热泵利用设备的室内机和具备该室内机的热泵利用设备
JP6785961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利用機器
CN109073306B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108351139B (zh) 冷冻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方法
US20220003443A1 (en) Heat exchange unit
WO2018235125A1 (ja) ヒートポンプ利用機器
JP2020008225A (ja) 加湿装置及び換気装置
JP2009270732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JP2022006762A (ja) 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