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99241A - 医疗设备 - Google Patents

医疗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99241A
CN106999241A CN201680003929.7A CN201680003929A CN106999241A CN 106999241 A CN106999241 A CN 106999241A CN 201680003929 A CN201680003929 A CN 201680003929A CN 106999241 A CN106999241 A CN 1069992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part
rotary shaft
pincers component
component
medical devic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0392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99241B (zh
Inventor
平井祐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9992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992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992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992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18/1442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 A61B18/1445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at the distal end of a shaft, e.g. forceps or scissors at the end of a rigid ro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2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 A61B17/320068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2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 A61B17/320068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 A61B2017/320069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for ablating tissu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2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 A61B17/320068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 A61B2017/320082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for incising tissu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315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for treatment of particular body parts
    • A61B2018/00345Vascular system
    • A61B2018/00404Blood vessels other than those in or around the hear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571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for achieving a particular surgical effect
    • A61B2018/00589Coagul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571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for achieving a particular surgical effect
    • A61B2018/00601Cutt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571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for achieving a particular surgical effect
    • A61B2018/00607Coagulation and cutting with the same instrum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571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for achieving a particular surgical effect
    • A61B2018/0063Seal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urger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ntistry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Pathology (AREA)

Abstract

医疗设备(12)具有固定钳构件(32)和可动钳构件(34)。可动钳构件(34)能够绕转动轴(36)在开位置和闭位置之间转动。固定钳构件(32)是第1电极(42),在可动钳构件(34)设有第2电极(44)。在使可动钳构件(34)相对于固定钳构件(32)闭合的状态下,在固定钳构件(32)和第2电极(44)之间存在间隙(Ca、Cb)。接近转动轴(36)的位置的间隙(Ca)大于远离转动轴(36)的位置的间隙(Cb)。因此,在固定钳构件(32)和可动钳构件(34)之间把持血管时,前者的位置的把持压力和后者的位置的把持压力大致相等。因而,在从电极(42、44)输出高频时,能够大致均匀地密封血管。

Description

医疗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把持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置的医疗设备。
背景技术
像例如US 2009/088667 A1所公开的那样,公开了一种使相对于第1夹持部可动的第2夹持部以转动轴为支点地转动、并对各种生物体组织施加负荷压力而进行把持的医疗设备。
第2夹持部的负荷压力因第2夹持部的挠曲等随着远离转动轴而减少。因此,在例如把持血管的情况下,在接近转动轴的一侧和远离转动轴的一侧,有时血管的压扁程度会不同。若在该状态下利用例如高频能量进行处置,则远离转动轴的一侧与接近转动轴的一侧相比,使生物体组织凝固或者密封的处置花费时间等,处置会产生不均匀。
第1夹持部和第2夹持部有时期望根据沿着长度方向的位置与负荷压力无关地调整把持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与相对于转动轴的位置相应地调整把持力而进行期望的处置的医疗设备。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医疗设备具有:第1夹持部;转动轴;第2夹持部,其能够绕所述转动轴的轴线转动,该第2夹持部能够在远离所述第1夹持部的开位置和接近所述第1夹持部的闭位置之间移动;以及电极构件,其设于所述第2夹持部,该电极构件与所述第1夹持部相对,并与所述第1夹持部协作,在所述闭位置,同所述电极构件与所述第1夹持部之间的接近所述转动轴的第1位置的间隙相比所述电极构件与所述第1夹持部之间的远离所述转动轴的第2位置的间隙形成得较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单元的概略的框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单元的处置器具(医疗设备)的概略图。
图3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单元的处置器具的相对于固定钳构件(夹持部)打开可动钳构件(夹持部)的开位置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3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单元的处置器具的相对于固定钳构件闭合可动钳构件的闭位置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4A是图3B中的沿4A-4A线的位置的概略的横剖视图。
图4B是图3B中的沿4B-4B线的位置的概略的横剖视图。
图5A是表示在以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器具的转动轴为支点地使可动钳构件转动到闭位置的状态下欲对生物体组织施加负荷压力时的、相对于可动钳构件的位置而言的负荷压力的概略图。
图5B是表示在以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器具的转动轴为支点地使可动钳构件转动到闭位置的状态下相对于可动钳构件的位置而言的可动钳构件与固定钳构件之间的间隙的大小的概略图。
图5C是表示在以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处置器具的转动轴为支点地使可动钳构件转动到闭位置的状态下相对于可动钳构件的位置而言的可动钳构件与固定钳构件之间的间隙的大小的概略图。
图6A是表示在图3B中的沿4A-4A线的位置把持生物体组织的状态的概略的横剖视图。
图6B是表示在图3B中的沿4B-4B线的位置把持生物体组织的状态的概略的横剖视图。
图7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医疗设备单元的处置器具的相对于固定钳构件打开可动钳构件的开位置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7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医疗设备单元的处置器具的相对于固定钳构件闭合可动钳构件的闭位置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8是图3B中的沿4A-4A线的位置的概略的横剖视图。
图9A是表示在以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处置器具的转动轴为支点地使可动钳构件转动到闭位置的状态下欲对生物体组织施加负荷压力时的、相对于可动钳构件的位置而言的负荷压力的概略图。
图9B是表示在以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处置器具的转动轴为支点地使可动钳构件转动到闭位置的状态下相对于可动钳构件的位置而言的可动钳构件与固定钳构件之间的间隙的大小的概略图。
图1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单元的概略的框图。
图11A是表示打开了第2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单元的处置器具的第1钳构件(夹持部)和第2钳构件(夹持部)的开位置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1B是表示闭合了第2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单元的处置器具的第1钳构件和第2钳构件的闭位置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2A是图11B中的沿12A-12A线的位置的概略的横剖视图。
图12B是图11B中的沿12B-12B线的位置的概略的横剖视图。
图13A是表示在图11B中的沿12A-12A线的位置把持生物体组织的状态的概略的横剖视图。
图13B是表示在图11B中的沿12B-12B线的位置把持生物体组织的状态的概略的横剖视图。
图14A是表示打开第3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单元的处置器具的可动钳构件而相对于固定钳构件打开了与可动钳构件相连动的转动构件(夹持部)的开位置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4B是表示闭合第3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单元的处置器具的可动钳构件而相对于固定钳构件闭合了与可动钳构件相连动的转动构件的闭位置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5A是图14B中的沿15A-15A线的位置的概略的横剖视图。
图15B是图14B中的沿15B-15B线的位置的概略的横剖视图。
图15C是图14B中的沿15C-15C线的位置的概略的横剖视图。
图16A是表示在使第3实施方式的处置器具的转动构件(夹持部)转动到闭位置的状态下欲对生物体组织施加负荷压力时的、相对于转动构件的位置而言的负荷压力的概略图。
图16B是表示在使第3实施方式的处置器具的转动构件转动到闭位置的状态下相对于转动构件的位置而言的可动钳构件与固定钳构件之间的间隙的大小的概略图。
图16C是表示在使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处置器具的转动构件转动到闭位置的状态下相对于转动构件的位置而言的可动钳构件与固定钳构件之间的间隙的大小的概略图。
图17A是表示在图14B中的沿15A-15A线的位置把持生物体组织的状态的概略的横剖视图。
图17B是表示在图14B中的沿15B-15B线的位置把持生物体组织的状态的概略的横剖视图。
图17C是表示在图14B中的沿15C-15C线的位置把持生物体组织的状态的概略的横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使用图1~图6B说明第1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单元10具有处置器具(医疗设备)12和包含电源的控制器14。优选的是,处置器具12和控制器14能够装拆。
如图2所示,处置器具12具有处置器具主体22和处置部(末端执行器)24。在此,处置器具12还具有优选能够相对于处置器具主体22装拆的超声波转换器26。在超声波转换器26连接有能够传递在超声波转换器26中产生的超声波振动的超声波探头(振动传递构件)28。超声波探头28由例如钛合金等具有导电性的原材料形成。超声波探头28的顶端部(探头顶端部)自处置器具主体22的顶端突出,作为后述的固定钳构件32进行使用。
如图3A和图3B所示,处置部24具有固定钳构件(第1夹持部)32和可动钳构件(第2夹持部)34。可动钳构件34能够在远离固定钳构件32的开位置和接近固定钳构件32的闭位置之间移动。
可动钳构件34支承于处置器具主体22、更具体地说是护套22a的顶端的转动轴36。可动钳构件34能够绕转动轴36的轴线转动,其能够在远离固定钳构件32的图3A所示的位置(开位置)和接近固定钳构件32的图3B所示的位置(闭位置)之间移动。处置部24还具有与超声波转换器26相连接的作为探头顶端部(第1夹持部)32形成的第1电极(电极构件)42和与第1电极42相对且设于可动钳构件34的第2电极(第2电极构件)44。如图1所示,处置器具主体22具有开关50。第1电极42、第2电极44、超声波转换器26以及开关50与控制器14电连接。另外,第1电极42和第2电极44成为不同的电位。
如图2所示,开关50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第1开关52和第2开关54。在按压第1开关52时,从第1开关52向控制器14输入信号。此时,控制器14控制第1电极42和第2电极44以密封模式进行双极性高频输出。因此,若按压第1开关52,则能够进行生物体组织的凝固(如果生物体组织是血管则是进行血管的密封)。若按压第2开关54,则从第2开关54向控制器14输入信号。此时,控制器14以密封&切断模式进行超声波输出和双极性高频输出。因此,若按压第2开关54,则能够进行生物体组织的凝固·切开(如果生物体组织是血管则是进行血管的密封·切开)。
如图2所示,处置器具主体22具有固定手柄23a和可动手柄23b。本实施方式的处置器具12的处置部24形成为所谓的单开型。与使处置器具主体22的可动手柄23b远离固定手柄23a的操作相连动地,可动钳构件34相对于固定钳构件32打开。与使处置器具主体22的可动手柄23b接近固定手柄23a的操作相连动地,可动钳构件34相对于固定钳构件32闭合。即,处置部24能够使可动钳构件34相对于固定钳构件32开闭。通过使可动钳构件34相对于固定钳构件32闭合,从而在固定钳构件32和可动钳构件34之间把持生物体组织。另外,使可动钳构件34相对于固定钳构件32开闭的机构只要适当地使用各种公知的机构即可,因此省略此处的说明。
如图4A和图4B所示,固定钳构件(探头顶端部)32的横截面形成为大致八边形。固定钳构件32作为用于与第2电极44相协作地对生物体组织进行高频输出的第1电极42进行使用。
可动钳构件34具有可动钳构件主体62和按压垫(止挡件)64。在可动钳构件主体62,在与第1电极42相对的位置配设有第2电极44。第2电极44形成为中间隔着按压垫64的状态。可动钳构件主体62也优选与第2电极44一体形成。按压垫64由具有电绝缘性并且具有耐热性、耐磨损性的原材料形成。按压垫64处于能够与固定钳构件32的把持面32a接触的位置。相对于此,可动钳构件34的第2电极44能够与固定钳构件32即第1电极42之间带有间隙C地接近该第1电极42。
固定钳构件32具有顶端部(一端部)33a和基端部(另一端部)33b,可动钳构件34具有顶端部(一端部)35a和基端部(另一端部)35b。基端部(另一端部)33b、35b接近转动轴36,是能够把持生物体组织的位置的最基端的附近。间隙C从固定钳构件32和可动钳构件34的顶端部(一端部)33a、35a到基端部(另一端部)33b、35b连续地形成。即,第1电极42和第2电极44在可动钳构件34相对于固定钳构件32处于闭位置的状态下从固定钳构件32和可动钳构件34的顶端部(一端部)33a、35a到基端部(另一端部)33b、35b分开。另外,固定钳构件32中的、顶端部(一端部)33a和基端部(另一端部)33b之间既可以笔直,也可以弯曲。可动钳构件34中的、顶端部(一端部)35a和基端部(另一端部)35b之间既可以笔直,也可以弯曲。在此,为了简化说明,以固定钳构件32和可动钳构件34笔直的方式进行说明。
在使可动手柄23b相对地接近处置器具主体22的固定手柄23a时,与可动手柄23b的操作相连动地,可动钳构件34绕处置器具主体22的顶端的转动轴36的轴线转动,可动钳构件34接近固定钳构件32。在使可动手柄23b相对地远离固定手柄23a时,与可动手柄23b的操作相连动地,可动钳构件34绕转动轴36的轴线转动,可动钳构件34远离固定钳构件32。
另外,固定钳构件32和可动钳构件34的长度方向形成得大于其宽度方向。固定钳构件32和可动钳构件34的最大宽度根据例如与套管针的内径之间的关系来确定。
在此,如图3B所示,将转动轴36作为原点O地取得X轴。特别是,从可动钳构件34的转动轴36朝向与处置器具主体22相反侧的伸出方向地取得X轴。
在可动钳构件34接近固定钳构件32的闭位置的状态下,可动钳构件34的按压垫64沿其长度方向(X轴方向)能够对生物体组织施加的压力(负荷压力)F概略地讲分布成图5A所示的状态。可动钳构件34能够对在其与固定钳构件32之间夹持的生物体组织施加的负荷压力F、即闭位置的负荷压力F随着远离转动轴36而下降。一般认为这是由可动钳构件34和固定钳构件32的挠曲引起的。因此,在使可动钳构件34相对于固定钳构件32闭合的状态下,如图5A所示,可动钳构件34能够越接近转动轴36则对在其与固定钳构件32之间夹持的生物体组织施加越大的压力,越远离转动轴36则对在其与固定钳构件32之间夹持的生物体组织施加越小的压力。
图3B所示的处置部24未把持生物体组织。此时,在使可动钳构件34相对于固定钳构件32闭合的状态下,图4A所示的可动钳构件34的第2电极44和作为第1电极42的固定钳构件32之间的间隔(间隙)Ca大于图4B所示的间隔(间隙)Cb。而且,如图5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可动钳构件34的第2电极44和作为第1电极42的固定钳构件32之间的间隙C越接近转动轴36则越大,随着从转动轴36沿X轴远离而变小。即,可动钳构件34的第2电极44和作为第1电极42的固定钳构件32之间的间隙C形成为Ca>Cb。
在此,如图5B所示,间隙C从接近转动轴36的位置沿X轴朝向远离转动轴36的位置而线性地(直线地)变小。例如在图4A所示的位置,间隙Ca为例如0.2mm左右,在图4B所示的位置,间隙Cb为例如0.1mm左右。可动钳构件34的第2电极44和作为第1电极42的固定钳构件32之间沿X轴维持着比0大的间隙C(>0)。
另外,就间隙C而言,既可以调整作为第1电极42的固定钳构件32的、沿着X轴的方向上的各位置的与X轴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也可以调整可动钳构件34的第2电极44沿着X轴的方向上的各位置的与X轴正交的的形状。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处置器具12的作用。
手术操作者适当地保持处置器具12,相对于固定手柄23a适当地操作可动手柄23b,将生物体组织(例如血管)把持在固定钳构件32和可动钳构件34之间。
此时,如图5A所示,由可动钳构件34引起的处置部24的负荷压力随着从接近转动轴36的位置沿X轴远离而大致线性地下降。如图4A、图4B及图5B所示,固定钳构件32的第1电极42和可动钳构件34的第2电极44之间的间隙C越接近转动轴36则越大,随着从接近转动轴36的位置沿X轴远离而减少。更具体地讲,如图5B所示,固定钳构件32和可动钳构件34之间的间隔(间隙)C形成为随着从转动轴36沿X轴朝向顶端而变窄。因此,随着从转动轴36沿X轴远离,可动钳构件34的负荷压力F减少。但是,在此,通过减小固定钳构件32的第1电极42和可动钳构件34的第2电极44之间的间隙C,从而弥补用于压扁生物体组织的负荷压力F。因此,与接近转动轴36的第1位置相比,将远离转动轴36的第2位置的间隙C形成得较小,调整固定钳构件32和可动钳构件34的把持压力。
在处置部24,把持例如在与X轴正交的方向上具有长度方向的血管。此时,表示沿图3B中的4A-4A线的截面(第1位置的截面)的图6A所示的血管和表示沿图3B中的4B-4B线的截面(第2位置的截面)的图6B所示的血管同样地被压扁。此时,图6A和图6B所示的血管的压扁量大致相同,在图6A和图6B所示的位置,间隙C也大致相同。
而且,在手术操作者按压例如第1开关52时,利用高频输出密封血管。在利用高频输出密封血管的情况下,血管如图6A和图6B所示那样被夹持为大致均匀的厚度。因此,血管的从接近转动轴36的一侧到远离该转动轴36的一侧大致均匀地被密封。
另一方面,在手术操作者按压例如第2开关54时,一边利用高频输出密封血管,一边利用超声波输出进行切断。在同时输出高频输出和超声波输出而密封并切断血管的情况下,像上述那样大致均匀地进行密封。因此,在不易发生密封遗漏的状态下切断血管。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处置器具12,可以说有以下的效果。
沿着远离转动轴36的方向的长度方向(X轴),可动钳构件34的负荷压力F减少。通过调整固定钳构件32的第1电极42和可动钳构件34的第2电极44之间的间隙C,在此是逐渐减小该间隙C,从而能够弥补生物体组织的压扁压力。因此,能够使在接近转动轴36的位置压扁生物体组织的压扁量和在沿X轴远离转动轴36的位置压扁生物体组织的压扁量之间的压扁量大致均匀化。即,即使对在固定钳构件32和可动钳构件34之间夹持的生物体组织施加的负荷压力F沿X轴不同,通过间隙C调整,也能够在所把持的生物体组织的区域的全长范围内用大致均匀的力进行把持。因此,无论固定钳构件32和可动钳构件34中的、沿着X轴的位置如何,都能够发挥大致恒定的把持力。因而,在将高频能量输出到生物体组织时,能够向接近转动轴36的一侧和远离转动轴36的一侧之间均匀地输入能量。因此,能够使血管等生物体组织的密封能力从接近转动轴36的一侧沿X轴到远离转动轴36的一侧大致均匀化。
此外,在切断血管等生物体组织的情况下,使密封能力大致均匀化。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在切断血管时血管发生密封遗漏、血液喷出。
另外,在利用高频输出使生物体组织凝固时,也与血管同样能够大致均匀地凝固。此外,在切断生物体组织的情况下,使密封能力大致均匀化。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在切断生物体组织时生物体组织发生凝固遗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如图5B所示那样地形成间隙C的例子。此外,也优选如图5C所示,随着从沿X轴远离转动轴36而阶段性地减小间隙C。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与远离转动轴36的位置、即相对于转动轴36的位置相应地调整把持力。因此,处置部24能够与沿着长度方向的位置相应地改变把持力。
此外,随着远离转动轴36而减小间隙C的方式并不限定于图5B所示的状态、图5C所示的状态,例如也可以呈抛物线状等二次曲线地减小。
接着,使用图7A和图7B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
图7A和图7B所示的处置器具主体22具有呈同心状配置的双重护套22a、22b。在此,可动钳构件34支承于处置器具主体22的内护套22a的顶端的转动轴36。在相对于固定手柄23a操作可动手柄23b时,利用公知的机构使内护套22a和外护套22b相对地沿护套22a、22b的轴线方向移动。因此,固定钳构件32和可动钳构件34如图7A和图7B所示那样开闭。
在此,在外护套22b的顶端和可动钳构件34的基端分别形成有抵接部(止挡件)82a、82b。抵接部82a、82b彼此能够如图7A所示那样互相远离,并且能够如图7B所示那样互相抵接。抵接部(止挡件)82a、82b限定使可动钳构件34绕转动轴36的轴线转动的范围,并且在闭位置限定电极44与固定钳构件32的电极42之间的间隙C。
因此,如图7B所示,在闭合状态时,能够调整可动钳构件34相对于固定钳构件32的转动量而调整图4A和图4B所示的间隙Ca、Cb。
在固定钳构件32不作为超声波探头28使用而作为高频电极42使用的情况下,沿着可动钳构件34的开闭方向形成间隙C。因此,不必在电极42、44上设置具有电绝缘性的突起,能够将电极42、44形成为更大的面积。
接着,使用图8~图9B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优选的是,该变形例的间隙C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间隙C相结合地进行调整。
如图8所示,在图3B中的转动轴36与固定钳构件32的顶端部33a和可动钳构件34的顶端部35a之间的、与沿着X轴的适当的位置正交的方向上取得Y轴。
在可动钳构件34接近固定钳构件32的闭位置的状态下,可动钳构件34的按压垫64沿与其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能够对生物体组织施加的压力(负荷压力)F概略地讲分布为图9A所示的状态。可动钳构件34能够对在其与固定钳构件32之间夹持的生物体组织施加的负荷压力F、即闭位置的负荷压力F随着从固定钳构件32和可动钳构件34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沿Y方向分离而下降。一般认为这是由可动钳构件34和固定钳构件32的挠曲引起的。因此,在使可动钳构件34相对于固定钳构件32闭合的状态下,如图9A所示,可动钳构件34能够越接近固定钳构件32和可动钳构件34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则对在其与固定钳构件32之间夹持的生物体组织施加越大的压力,越远离固定钳构件32和可动钳构件34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则对在其与固定钳构件32之间夹持的生物体组织施加越小的压力。另外,图9A中的中央的施加压力恒定的部分相当于包含可动钳构件34和固定钳构件32的中点M的、图8中的固定钳构件32(第1电极42)的把持面32a抵接于可动钳构件34的按压垫64的部分。
图3B所示的处置部24未把持生物体组织。此时,在使可动钳构件34相对于固定钳构件32闭合的状态下,将图8所示的可动钳构件34的第2电极44和作为第1电极42的固定钳构件32之间的间隔(间隙)设为C。如图9B所示,该变形例的可动钳构件34的第2电极44和作为第1电极42的固定钳构件32之间的间隙C除了固定钳构件32和可动钳构件34的按压垫64所接触的位置之外,越接近固定钳构件32和可动钳构件34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则越大,随着从固定钳构件32和可动钳构件34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沿Y轴远离而变小。而且,通过使固定钳构件32的第1电极42和可动钳构件34的第2电极44之间的间隙C随着远离固定钳构件32和可动钳构件34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而变小,从而弥补用于压扁生物体组织的负荷压力F。此外,像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无论固定钳构件32和可动钳构件34中的、沿着X轴的位置如何,都能够发挥大致恒定的把持力。因而,例如血管在从固定钳构件32和可动钳构件34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到远离的一侧为止都被大致均匀地密封。因此,能够使血管等生物体组织的密封能力从接近转动轴36的一侧沿X轴到远离转动轴36的一侧大致均匀化,并且能够在从固定钳构件32和可动钳构件34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沿Y方向到远离的一侧为止大致均匀化。
另外,优选的是,通过在沿着与X轴正交的Y轴方向的方向上相对于探头顶端部32缩窄第2电极44的宽度,从而随着从固定钳构件32和可动钳构件34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朝向边缘部而减小间隙C。此外,优选的是,通过在沿着与X轴正交的Y轴方向的方向上相对于第2电极44扩宽探头顶端部32的宽度,从而随着从固定钳构件32和可动钳构件34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朝向边缘部而减小间隙C。
[第2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0~图13B说明第2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或者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此,对具有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单开的处置部24不同的、所谓的双开的处置部24的例子进行说明。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器具12中,对除了利用高频能量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置之外、还利用超声波振动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此,对仅利用高频输出处置生物体组织的处置器具12进行说明。因此,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单元10没有配设图1所示的超声波转换器26。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单元10具有脚踏开关16而替代开关50。控制器14和脚踏开关16能够装拆。
如图11A~图12B所示,处置部24设于处置器具主体22的顶端部。处置部24具有第1钳构件(第1夹持部)132和能够在接近第1钳构件132的位置(闭位置)和远离第1钳构件132的位置(开位置)之间移动的第2钳构件(第2夹持部)134。第1钳构件132和第2钳构件134支承于处置器具主体22的顶端部附近的转动轴136。第1钳构件132和第2钳构件134相对于转动轴136大致对称地活动。另外,用于使第1钳构件132和第2钳构件134开闭的机构适当地采用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等各种公知的机构即可,因此省略此处的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图11A和图11B中,图示为设有1个转动轴136,但各钳构件132、134也优选构成为绕各自的转动轴(未图示)的轴线转动。
在第1钳构件132配设有第1电极42,在第2钳构件134配设有第2电极4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电极42和第2电极44在闭位置形成为大致平行的平板状。在第1钳构件132和第2钳构件134处于闭位置的情况下,第1电极42和第2电极44接近,但互相分开。而且,闭位置的第1电极42和第2电极44之间的距离越接近转动轴136越大,越远离转动轴136越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电极42和第2电极44之间利用设于第1电极42的具有电绝缘性的止挡件182互相分开。止挡件182在闭位置限定第2钳构件134的电极44与第1钳构件132的电极42之间的间隙C。因而,止挡件182限定使第1钳构件132和第2钳构件134绕转动轴136的轴线转动的范围。
图11B所示的处置部24未把持生物体组织。此时,在使第2钳构件134相对于第1钳构件132闭合的状态下,图12A所示的第2钳构件134的第2电极44和作为第1电极42的第1钳构件132之间的间隔(间隙)Ca大于图12B所示的间隔(间隙)Cb。而且,如图5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1钳构件132的第1电极42和第2钳构件134的第2电极44之间的间隙C越接近转动轴136则越大,随着沿X轴远离转动轴136而变小。即,第1钳构件132的第1电极42和第2钳构件134的第2电极44之间的间隙C形成为Ca>Cb。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处置器具12的作用。
在处置部24,把持例如在与X轴正交的方向上具有长度方向的血管。此时,表示图11B中的沿12A-12A线的截面(第1位置的截面)的图13A所示的血管和表示图11B中的沿12B-12B线的截面(第2位置的截面)的图13B所示的血管同样地被压扁。此时,图13A和图13B所示的血管的压扁量大致相同,在图13A和图13B所示的位置,间隙C也大致相同。
而且,在手术操作者按压例如开关16时,利用高频输出密封血管。在利用高频输出密封血管的情况下,血管如图13A和图13B所示那样被夹持为大致均匀的厚度。因此,血管的从接近转动轴136的一侧到远离转动轴136的一侧被大致均匀地密封。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处置器具12,称得上以下的效果。
沿着远离转动轴136的方向的长度方向(X轴),第1钳构件132和第2钳构件134之间的负荷压力F减少。通过调整第1钳构件132的第1电极42和第2钳构件134的第2电极44之间的间隙C,在此是逐渐减小该间隙C,从而特别是在距转动轴136的远端位置能够弥补生物体组织的压扁压力。因此,能够使在接近转动轴136的位置压扁生物体组织的压扁量和在沿X轴远离转动轴136的位置压扁生物体组织的压扁量之间的压扁量大致均匀化。即,即使对在第1钳构件132和第2钳构件134之间夹持的生物体组织施加的负荷压力F不同,通过调整间隙C,也能够在所把持的生物体组织的区域的全长范围内用大致均匀的力进行把持。因此,无论第1钳构件132和第2钳构件134中的、沿X轴的位置如何,都能够发挥大致恒定的把持力。因而,在将高频能量输出到生物体组织时,能够向接近转动轴136的一侧和远离转动轴136的一侧之间均匀地输入能量。因此,能够使血管等生物体组织的密封能力从接近转动轴136的一侧沿X轴到远离转动轴136的一侧大致均匀化。
另外,在利用高频输出不仅使血管凝固也使生物体组织凝固时,也与血管同样能够大致均匀地凝固。
针对仅利用高频输出的例子说明了处置部24为双开的情况。也可以像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为单开。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在第1电极42和第2电极44中的至少一者上配置具有电绝缘性的止挡件182之外,也可以如图7所示在第1钳构件132和处置器具主体22之间、第2钳构件134和处置器具主体22之间形成止挡件82a。
[第3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4A~图17C说明第3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在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或者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这里的处置器具12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处置器具同样作为能够进行高频输出和超声波输出的方式进行说明。也可以形成为处置器具12能够仅进行高频输出是不言而喻的。
如图14A~图15C所示,处置部24具有固定钳构件(第1夹持部)32、可动钳构件234以及转动构件(第2夹持部)236。可动钳构件234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可动钳构件34同样支承于处置器具主体22、更具体地讲是支承于护套22a的顶端的转动轴(第2转动轴)36。转动构件236以转动轴(第1转动轴)238为支点地支承于可动钳构件234。转动构件236处于比可动钳构件234接近固定钳构件32的位置。优选的是,转动轴36、238互相平行。因此,可动钳构件234和转动构件236相连动地活动,称作跷跷板钳构件、刮板钳构件等。
可动钳构件234设于两个转动轴36、238之间,随着绕转动轴36的轴线转动而使转动构件236转动,能够使转动构件236在开位置和闭位置之间移动。即,转动构件236随着可动钳构件234的转动,能够在远离固定钳构件32的图14A所示的位置(开位置)和接近固定钳构件32的图14B所示的位置(闭位置)之间移动。
转动构件236具有转动构件主体262和按压垫(止挡件)64。在转动构件主体262,在与第1电极42(固定钳构件32)相对的位置配设有第2电极44。第2电极44形成为在中间隔着按压垫64的状态。转动构件主体262也优选与与第2电极44一体形成。按压垫64处于与固定钳构件32接触的位置。相对于此,转动构件236的第2电极44与固定钳构件32即第1电极42之间带有间隙C地接近该第1电极42。
固定钳构件32具有顶端部(一端部)33a和基端部(另一端部)33b,转动构件262具有顶端部(一端部)236a和基端部(另一端部)236b。基端部(另一端部)33b、236b接近转动轴36,是能够把持生物体组织的位置的最基端的附近。间隙C形成为从固定钳构件32和转动构件236的顶端部(一端部)33a、236a到基端部(另一端部)33b、236b连续地延伸的状态。即,第1电极42和第2电极44在转动构件236相对于固定钳构件32处于闭位置的状态下从固定钳构件32和转动构件236的顶端部(一端部)33a、236a到基端部(另一端部)33b、236b分开。
在使可动手柄23b相对地接近处置器具主体22的固定手柄23a时,与可动手柄23b的操作相连动地,可动钳构件234绕处置器具主体22的顶端的转动轴36的轴线转动,支承于可动钳构件234的转动构件236接近固定钳构件32。在使可动手柄23b相对地远离固定手柄23a时,与可动手柄23b的操作相连动地,可动钳构件234绕转动轴36的轴线转动,支承于可动钳构件234的转动构件236与可动钳构件234一同远离固定钳构件32。
另外,固定钳构件32、可动钳构件234以及转动构件236的长度方向形成得大于其宽度方向。固定钳构件32、可动钳构件234以及转动构件236的最大宽度根据例如与套管针的内径之间的关系来确定。
在此,如图14B所示,将转动轴36作为原点O地取得X轴。特别是,从可动钳构件234的转动轴36朝向与处置器具主体22相反侧的伸出方向地取得X轴。在支承于可动钳构件234的转动构件236接近固定钳构件32的闭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在支承于可动钳构件234的转动构件236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对生物体组织施加的压力(负荷压力)F概略地讲分布为图16A所示的状态。在使支承于可动钳构件234的转动构件236相对于固定钳构件32闭合的状态下,如图16A所示,支承于可动钳构件234的转动构件236能够越接近转动轴238则对在其与固定钳构件32之间夹持的生物体组织施加越大的压力。因此,支承于可动钳构件234的转动构件236随着远离转动轴238而使对在其与固定钳构件32之间夹持的生物体组织施加的力减小。
图14B所示的处置部24未把持生物体组织。此时,在使可动钳构件234相对于固定钳构件32闭合的状态下,图15A所示的支承有可动钳构件234的转动构件236的第2电极44和作为第1电极42的固定钳构件32之间的间隔(间隙)Cα分别大于图15B所示的间隔(间隙)Cβ、图15C所示的间隔(间隙)Cγ。而且,如图16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转动构件236的第2电极44和作为第1电极42的固定钳构件32之间的间隙C越接近转动构件236的转动轴238则越大,随着沿X轴远离转动轴238而形成得较小。即,转动构件236的第2电极44和作为第1电极42的固定钳构件32之间的间隙C形成为Cα>Cβ、Cα>Cγ。
在此,如图16B所示,间隙C从接近转动轴238的位置沿X轴朝向远离转动轴238的位置而线性地(直线地)减小。例如,在图15A所示的位置,间隙Cα为例如0.2mm左右,在图15B所示的位置,间隙Cβ为例如0.1mm左右,在图15C所示的位置,间隙Cγ为例如0.1mm左右。可动钳构件234的第2电极44和作为第1电极42的固定钳构件32之间沿X轴维持着比0大的间隙C(>0)。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处置器具12的作用。
例如,在处置部24,把持在例如与X轴正交的方向上具有长度方向的血管。此时,表示图14B中的沿15A-15A线的截面(第1位置的截面)的图17A所示的血管、表示图14B中的沿15B-15B线的截面(第2位置的截面)的图17B所示的血管以及表示图14C中的沿15C-15C线的截面(第3位置的截面)的图17C所示的血管同样地被压扁。此时,图17A~图17C所示的血管的压扁量大致相同,在图17A~图17C所示的位置,间隙C也大致相同。
而且,在手术操作者按压例如第1开关52时,利用高频输出密封血管。在利用高频输出密封血管的情况下,血管如图17A~图17C所示那样被夹持为大致均匀的厚度。因此,血管在从转动构件236的顶端部236a到基端部236b的任一个位置均大致均匀地被密封。
另一方面,在手术操作者按压例如第2开关54时,一边利用高频输出密封血管,一边利用超声波输出进行切断。在同时输出高频输出和超声波输出而密封并切断血管的情况下,像上述那样大致均匀地进行密封。因此,在不易发生密封遗漏的状态下切断血管。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处置器具12,可以说有以下的效果。
沿着远离转动轴238的方向的长度方向(X轴),转动构件236的负荷压力F减少。通过调整固定钳构件32的第1电极42和转动构件236的第2电极44之间的间隙C,在此是逐渐减小该间隙C,从而能够弥补生物体组织的压扁压力。因此,能够使在接近转动轴238的位置压扁生物体组织的压扁量和在沿X轴远离转动轴238的位置压扁生物体组织的压扁量之间的压扁量大致均匀化。即,即使对在固定钳构件32和转动构件236之间夹持的生物体组织施加的负荷压力F不同,通过调整间隙C,也能够在所把持的生物体组织的区域的全长的范围内用大致均匀的力进行把持。因此,无论固定钳构件32和转动构件236中的、沿着X轴的位置如何,都能够发挥大致恒定的把持力。因而,在将高频能量输出到生物体组织时,能够向接近转动轴238的一侧和远离转动轴238的一侧之间均匀地输入能量。因此,能够使血管等生物体组织的密封能力从接近转动轴238的一侧沿X轴到远离转动轴238的一侧大致均匀化。
此外,在切断血管等生物体组织的情况下,使密封能力大致均匀化。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在切断血管时血管发生密封遗漏、血液喷出。
在利用高频输出不仅使血管凝固也使生物体组织凝固时,也与血管同样能够大致均匀地凝固。此外,在切断生物体组织的情况下,使密封能力大致均匀化。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在切断生物体组织时生物体组织发生凝固遗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如图16B所示地形成间隙C的例子进行了说明。此外,也优选如图16C所示,随着沿X轴远离转动轴238而阶段性地减小间隙C。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与远离转动轴238的位置、即相对于转动轴238的位置相应地调整把持力。因此,处置部24能够与沿着长度方向的位置相应地改变把持力。间隙C既可以通过调整探头顶端部32的沿着与X轴正交的Y轴方向的与第2电极44之间的宽度而形成,也可以通过相对于第2电极44调整探头顶端部32的沿着与X轴正交的Y轴方向的宽度而形成。优选的是,通过在沿着与X轴正交的Y轴方向的方向上相对于探头顶端部32缩窄第2电极44的宽度,从而随着从中央侧朝向边缘部侧而减小间隙C。此外,优选的是,通过在沿着与X轴正交的Y轴方向的方向上相对于第2电极44扩宽探头顶端部32的宽度,从而随着从中央侧朝向边缘部侧而减小间隙C。
此外,随着远离转动轴238而减小间隙C的方式并不限定于图16B所示的状态、图16C所示的状态。
能够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图11A和图11B所示的双开的第1钳构件132上利用转动轴238将转动构件236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在第2钳构件134上利用转动轴238将转动构件236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是不言而喻的。在这种情况下,转动构件236自身彼此相对。
至此,参照附图具体地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包含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的所有实施。

Claims (15)

1.一种医疗设备,其中,
该医疗设备具有:
第1夹持部;
转动轴;
第2夹持部,其能够绕所述转动轴的轴线转动,该第2夹持部能够在远离所述第1夹持部的开位置和接近所述第1夹持部的闭位置之间移动;以及
电极构件,其设于所述第2夹持部,该电极构件与所述第1夹持部相对,并与所述第1夹持部协作,在所述闭位置,同所述电极构件与所述第1夹持部之间的接近所述转动轴的第1位置的间隙相比,所述电极构件与所述第1夹持部之间的远离所述转动轴的第2位置的间隙形成得较小,从而调整把持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设备,其中,
所述第1夹持部和所述电极构件协作,在所述闭位置,所述间隙从所述第1位置到所述第2位置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设备,其中,
所述第1夹持部和所述电极构件协作,在所述闭位置,所述间隙从所述第1位置到所述第2位置阶段性地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设备,其中,
所述第2夹持部的绕所述转动轴的轴线的所述闭位置中的负荷压力随着所述第2夹持部远离所述转动轴而降低,
调整所述第2夹持部的所述电极构件与所述第1夹持部之间的所述间隙,使在所述第2夹持部的所述电极构件与所述第1夹持部之间把持生物体组织时的把持压力在所述第1位置和所述第2位置均匀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设备,其中,
所述第1夹持部和所述第2夹持部各自具有一端部和另一端部,
所述间隙从所述一端部到所述另一端部连续地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设备,其中,
该医疗设备具有:
第2转动轴,其与所述转动轴平行;以及
钳构件,其设于所述转动轴和所述第2转动轴之间,该钳构件随着绕所述第2转动轴的轴线转动使所述第2夹持部转动,使所述第2夹持部在所述开位置和所述闭位置之间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医疗设备,其中,
所述转动轴支承所述第2夹持部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的部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设备,其中,
所述第1夹持部作为与所述电极构件不同的电位的第2电极构件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医疗设备,其中,
该医疗设备具有止挡件,该止挡件限定使所述第2夹持部绕所述转动轴的轴线转动的范围,并且在所述闭位置限定所述电极构件与所述第1夹持部的所述第2电极构件之间的所述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医疗设备,其中,
所述止挡件具有电绝缘性。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医疗设备,其中,
所述止挡件使所述第1夹持部和设于所述第2夹持部的所述电极构件在所述闭位置分开。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医疗设备,其中,
所述第1夹持部作为具有导电性且能够传递超声波振动的振动传递构件形成。
13.一种医疗设备,其中,
该医疗设备具有:
第1夹持部;
第2夹持部,其能够在远离所述第1夹持部的开位置和接近所述第1夹持部的闭位置之间移动,该第2夹持部具有在所述闭位置与所述第1夹持部抵接的抵接部;以及
电极构件,其设于所述第2夹持部,该电极构件与所述第1夹持部相对,在所述闭位置,在所述电极构件与所述第1夹持部之间形成有从顶端部沿着基端部延伸至该基端部的间隙,基于沿着从所述顶端部延伸至所述基端部的方向的所述第2夹持部对于所述第1夹持部的负荷压力,从所述顶端部朝向所述基端部该电极构件与所述第1夹持部协作地调整所述间隙。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医疗设备,其中,
在所述闭位置,所述负荷压力较小的位置的所述间隙小于所述负荷压力较大的位置的间隙。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医疗设备,其中,
在所述闭位置,调整所述第2夹持部的所述电极构件与所述第1夹持部之间的所述间隙,使在所述第2夹持部的所述电极构件与所述第1夹持部之间把持生物体组织时的把持压力在所述第2夹持部的所述负荷压力较大的位置和所述负荷压力较小的位置均匀化。
CN201680003929.7A 2015-04-24 2016-04-14 医疗设备 Active CN1069992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89674 2015-04-24
JP2015-089674 2015-04-24
PCT/JP2016/062019 WO2016171067A1 (ja) 2015-04-24 2016-04-14 医療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99241A true CN106999241A (zh) 2017-08-01
CN106999241B CN106999241B (zh) 2019-09-17

Family

ID=571439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3929.7A Active CN106999241B (zh) 2015-04-24 2016-04-14 医疗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64676B2 (zh)
EP (1) EP3216411A4 (zh)
JP (1) JP6109459B2 (zh)
CN (1) CN106999241B (zh)
WO (1) WO20161710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87841A1 (ja) * 2016-11-09 2018-05-1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振動伝達部材及び超音波処置具
WO2019097608A1 (ja) * 2017-11-15 2019-05-2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医療機器
EP3784153B1 (en) 2019-01-10 2023-12-13 AtriCure, Inc. Surgical clamp
WO2021152753A1 (ja) * 2020-01-29 2021-08-0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処置具、及び処置具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43426A (zh) * 2008-03-28 2009-09-30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外科手术装置
CN102006832A (zh) * 2008-04-17 2011-04-06 爱尔伯电子医疗设备公司 用于hf外科手术的双极钳
CN102596080A (zh) * 2010-02-04 2012-07-18 蛇牌股份公司 腹腔镜射频手术装置
CN102908192A (zh) * 2011-08-01 2013-02-06 厄比电子医学有限责任公司 组织融合仪器,特别地为组织融合镊子
CN104066397A (zh) * 2012-09-10 2014-09-24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处理器具
WO2014148281A1 (ja) * 2013-03-18 2014-09-25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処置具
CN104203137A (zh) * 2012-03-19 2014-12-10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把持处理装置
WO2014196641A1 (ja) * 2013-06-07 2014-12-11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把持処置装置
CN104334105A (zh) * 2012-06-01 2015-02-04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使用能量的处理器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79633A (ja) * 2001-09-13 2003-03-18 Aloka Co Ltd 超音波手術器
EP1750608B1 (en) * 2004-06-02 2012-10-03 Medtronic, Inc. Ablation device with jaws
US7645278B2 (en) * 2006-02-22 2010-01-12 Olympus Corporation Coagulating cutter
US7766929B2 (en) 2007-09-28 2010-08-03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Surgical operating apparatus
JP2009207666A (ja) * 2008-03-04 2009-09-17 Hoya Corp 内視鏡用バイポーラ型高周波切開具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43426A (zh) * 2008-03-28 2009-09-30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外科手术装置
CN102006832A (zh) * 2008-04-17 2011-04-06 爱尔伯电子医疗设备公司 用于hf外科手术的双极钳
CN102596080A (zh) * 2010-02-04 2012-07-18 蛇牌股份公司 腹腔镜射频手术装置
CN102908192A (zh) * 2011-08-01 2013-02-06 厄比电子医学有限责任公司 组织融合仪器,特别地为组织融合镊子
CN104203137A (zh) * 2012-03-19 2014-12-10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把持处理装置
CN104334105A (zh) * 2012-06-01 2015-02-04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使用能量的处理器具
CN104066397A (zh) * 2012-09-10 2014-09-24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处理器具
WO2014148281A1 (ja) * 2013-03-18 2014-09-25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処置具
WO2014196641A1 (ja) * 2013-06-07 2014-12-11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把持処置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171067A1 (ja) 2016-10-27
EP3216411A1 (en) 2017-09-13
JP6109459B2 (ja) 2017-04-05
US20170265930A1 (en) 2017-09-21
EP3216411A4 (en) 2018-08-01
US10064676B2 (en) 2018-09-04
JPWO2016171067A1 (ja) 2017-06-01
CN106999241B (zh) 2019-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77853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nd effector assembly for sealing tissue
US10820940B2 (en)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a pair of jaw members of an end-effector assembly for a surgical instrument
CN106999241A (zh) 医疗设备
US9333028B2 (en) Double-length jaw system for electrosurgical instrument
US8317787B2 (en) Tissue fusion jaw angle improvement
US20090082766A1 (en) Tissue Sealer and End Effector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US8795274B2 (en) Tissue fusion jaw angle improvement
US20090082767A1 (en) Tissue Sealer and End Effector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US8256080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medical instrument
EP1301135B1 (en) Bipolar electrosurgical forceps with non-conductive stop members
US8784417B2 (en) Tissue fusion jaw angle improvement
EP2103268B1 (en) System for tissue sealing
US10265119B2 (en) Electrosurgical forceps
EP2353535B1 (en) Dielectric jaw insert for electrosurgical end effector
US20100057081A1 (en) Tissue Fusion Jaw Angle Improvement
US20140350556A1 (en) Bifurcated shaft for surgical instrument
US20060089670A1 (en) Magnetic closure mechanism for hemostat
AU2007203683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RF output during tissue sealing
CN208808639U (zh) 一种医疗镜腔压紧装置
EP3730105A1 (en) Ophthalmic surgical apparatus
CN219846773U (zh) 一种用于血管周围神经的消融钳
CN205198060U (zh) 钉仓组件及使用该钉仓组件的医用吻合器
CN206403852U (zh) 一种医用内镜双极电凝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