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99228A - 把持处置单元 - Google Patents

把持处置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99228A
CN106999228A CN201680003734.2A CN201680003734A CN106999228A CN 106999228 A CN106999228 A CN 106999228A CN 201680003734 A CN201680003734 A CN 201680003734A CN 106999228 A CN106999228 A CN 1069992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base end
holding
pincers component
counter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0373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99228B (zh
Inventor
武井祐介
田中千博
高篠智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9992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992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992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992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18/1442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 A61B18/1445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at the distal end of a shaft, e.g. forceps or scissors at the end of a rigid ro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0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means of electrically-heated probes
    • A61B18/082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18/085Forceps, sciss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2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 A61B17/3201Sciss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0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means of electrically-heated probes
    • A61B18/10Power source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812Surgical forceps with a single pivotal connection
    • A61B17/282Jaws
    • A61B2017/2825Inserts of different material in jaw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005Cooling or heating of the probe or tissue immediately surrounding the probe
    • A61B2018/00041Heating, e.g. defrost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18/1442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 A61B2018/1452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including means for cutt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在把持处置单元的刀片中,利用朝向钳构件变尖锐的顶部,形成有沿着所述刀片的长度方向的棱线,在所述钳构件上,以与所述顶部相对的状态延伸设置有把持面。在所述把持面上比顶端部靠基端侧的部位设有在所述刀片与所述钳构件之间闭合的状态下能够供所述顶部抵接的基端侧相对部,所述把持面的顶端部设有在所述顶部抵接于所述基端侧相对部的状态下不与所述顶部相接触的顶端侧相对部。

Description

把持处置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在刀片(第1把持片)与钳构件(第2把持片)之间把持处置对象的把持处置单元。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1-198137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能够在第1把持部(第1把持片)与第2把持部(第2把持片)之间把持处置对象的把持处置单元。在第1把持部上设有发热体和从发热体传递来热量的发热板(刀片)。在发热板上,朝向第2把持部形成得尖锐的顶部从基端部延伸设置至顶端部。通过将第1把持部(刀片)与第2把持部(钳构件)之间闭合,并在从发热板朝向第2把持部散发热量的状态下把持处置对象,从而在处置对象中,对与顶部相接触的部位施加较大的压力而进行切断。而且,在宽度方向上,在顶部的两侧,与顶部相比,从发热板朝向处置对象的压力变小,因此处置对象未被切断地进行密封。
发明内容
有时使用日本特开2001-198137号公报的把持处置单元对比顶部的全长长的处置对象进行切断。在该情况下,存在在发热板的长度方向上在顶部的顶端所接触的部分与处置对象中的顶部的附近的未被切断的剪切剩余部分之间未形成有密封余量(密封部分)的可能性。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处置对象中对刀片的顶部的顶端所接触的部位与其附近的剪切剩余部分之间适当地进行密封的把持处置单元。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某一技术方案的把持处置单元包括:刀片,其具有基端部和顶端部;钳构件,其具有基端部和顶端部,且与所述刀片之间能够开闭;顶部,其以朝向所述钳构件变尖锐的状态在所述刀片上从所述基端部延伸设置至所述顶端部,所述顶部形成沿着所述刀片的长度方向的棱线;把持面,其以与所述顶部相对的状态在所述钳构件上从所述基端部延伸设置至所述顶端部;基端侧相对部,其在比所述钳构件的所述顶端部靠基端侧的部位形成所述把持面,在所述刀片与所述钳构件之间闭合的状态下,所述顶部能够抵接于该基端侧相对部;以及顶端侧相对部,其在所述钳构件的所述顶端部形成所述把持面,在所述刀片的所述顶部抵接于所述基端侧相对部的状态下,该顶端侧相对部不与所述顶部相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系统的立体图。
图2是利用与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包括第1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单元的把持处置器具的顶端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利用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单元的基端部的剖视图。
图4是利用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单元的顶端部的剖视图。
图5是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2把持片的垫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通过以直径比第1实施方式的第2把持片的长度方向上的全长大的血管作为处置对象进行把持而进行的处置的概略图。
图7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第1把持片与第2把持片之间把持较薄的膜状组织的处置的概略图。
图8是利用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第1把持片的剖视图。
图9是利用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把持处置单元的基端部的剖视图。
图10是利用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把持处置单元的顶端部的剖视图。
图11是利用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把持处置单元的基端部的剖视图。
图12是利用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把持处置单元的顶端部的剖视图。
图13是利用与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第2把持片的垫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4是利用与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5变形例的第2把持片的垫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5是利用与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6变形例的第2把持片的垫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6是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7变形例的第1把持片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7是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8变形例的第2把持片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8是利用与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包括第2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单元的把持处置器具的顶端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9是利用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单元的基端部的剖视图。
图20是利用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单元的顶端部的剖视图。
图21是概略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2把持片的垫部和钳构件电极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2是利用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把持处置单元的顶端部的剖视图。
图23是概略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第2把持片的垫部和钳构件电极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4是利用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某一变形例的第1把持片的剖视图。
图25是利用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与图24不同的某一变形例的第1把持片的剖视图。
图26是利用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与图24和图25不同的某一变形例的第1把持片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7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把持处置系统(处置系统)1的图。如图1所示,把持处置系统1包括把持处置器具(能量处置器具)2、能源单元3以及电连接于能源单元3的能量操作输入部5。把持处置器具2与能源单元3之间借助线缆6相连接。把持处置器具2具有长度轴线C。在将与长度轴线C平行的方向设为长度方向的情况下,长度方向的一方侧是顶端侧(图1的箭头C1侧),与顶端侧相反的侧(图1的箭头C2侧)是基端侧。另外,能源单元3例如是能量控制装置,包括电源和将来自电源的电力转换为热产生电力的转换电路,且包括具有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或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等的处理器或集成电路等以及存储器。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持处置器具2使用热量作为能量对处置对象进行处置。能量操作输入部5例如是脚踏开关。
把持处置器具2包括能够由手术操作者保持的保持单元10。保持单元10包括保持主体11,保持主体11包括以与长度轴线C交叉的状态延伸设置的固定手柄(把手)12。另外,保持单元10包括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保持主体11、且能够相对于固定手柄12开闭的可动手柄(手柄)13。把持处置器具2包括从顶端侧连结于保持主体11的筒状的轴(护套)15。轴15沿着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另外,在轴15的顶端部连结有把持处置单元20。把持处置单元20包括第1把持片(第1钳构件)21和第2把持片(第2钳构件)31。第1把持片21与第2把持片(钳构件)31之间能够开闭可能。
图2是表示包括把持处置单元20的把持处置器具2的顶端部的结构的图。另外,图3和图4是利用与长度轴线C垂直的截面表示把持处置单元20的图。另外,在图2中,以第1把持片21与第2把持片31之间打开的状态进行表示,在图3和图4中,表示第1把持片21与第2把持片31之间闭合的状态。另外,图3是把持处置单元20的基端部(比顶端部靠基端侧的部位)处的截面,图4是把持处置单元的顶端部处的截面。
如图2~图4所示,第1把持片21包括固定于轴15的第1支承部22和安装于第1支承部22的刀片23。在第1把持片21中,从基端部到顶端部延伸设置有第1支承部22和刀片23。在此,限定与长度方向交叉(大致垂直)、且彼此相反的第1把持片21的闭合方向(在图2~图4中分别为箭头Y1的方向)和打开方向(在图2~图4中分别为箭头Y2的方向)。在第1把持片21中,刀片23从闭合方向侧连结于第1支承部22。第1支承部22由不锈钢合金等刚性材料形成,在第1支承部22的外表面上,利用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实施了涂覆。另外,刀片23由铜合金或铝合金等导热性较高的材料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刀片23,形成作为第1把持片(第1钳构件)21的把持面的第1把持面25(在第1把持片21的外表面上朝向闭合方向侧的部位),利用第1支承部22,形成作为第1把持片21的背面的第1背面26(在第1把持片21的外表面上朝向打开方向侧的部位)。
在第1把持片21的开闭方向上,在第1支承部22与刀片23之间设有加热器等发热体27。发热体27从第1把持片21的基端部到顶端部沿着第1把持片2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并抵接于第1支承部22和刀片23。在发热体27上连接有电布线28A、28B的一端。电布线28A、28B穿过轴15的内部、保持主体11的内部以及线缆6的内部而延伸设置,另一端连接于能源单元3。根据借助于能量操作输入部5的能量操作的输入,自能源单元3经由电布线28A、28B向发热体27供给热产生电力。由此,在发热体27中产生热量,产生的热量经由刀片23向第1把持面25传递。然后,传递来的热量从第1把持面25朝向第2把持片(第2钳构件)31散发。
第2把持片31包括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轴15的第2支承部32和安装于第2支承部32的垫部33。在第2把持片31中,第2支承部32和垫部33从基端部延伸设置至顶端部。另外,在轴15的内部,沿着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有杆16。杆16能够相对于轴15沿着长度轴线C进行移动。杆16的顶端部连接于第2支承部32。通过在设于比把持处置单元20靠基端侧的保持单元10中相对于固定手柄12打开或闭合可动手柄13,从而杆16相对于轴15沿着长度轴线C进行移动。由此,第2支承部32转动,第2把持片31相对于第1把持片21(刀片23)打开或闭合。由此,第1把持片21与第2把持片31之间打开或闭合。即,在作为开闭操作输入部的可动手柄13中,输入将第1把持片21(刀片23)与第2把持片(钳构件)31之间打开或闭合的开闭操作。
另外,限定与长度方向交叉(大致垂直)、且彼此相反的第2把持片31的闭合方向(在图2~图4中分别为箭头Y3的方向)和打开方向(在图2~图4中分别为箭头Y4的方向)。在第2把持片31中,垫部33从闭合方向侧连结于第2支承部32。第2支承部32由不锈钢合金等刚性材料形成。在第2支承部32的外表面上,利用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实施了涂覆。另外,垫部33由PTFE(聚四氟乙烯)等具有耐热性和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垫部33,形成作为第2把持片(第2钳构件)31的把持面的第2把持面35(在第2把持片31的外表面上朝向闭合方向侧的部位),利用第2支承部32,形成作为第2把持片31的背面的第2背面36(在第2把持31的外表面中朝向打开方向侧的部位)。
刀片23包括朝向第2把持片(钳构件)31变尖锐的顶部41。顶部41在刀片23上从基端部延伸设置至顶端部(即,从第1把持片21的基端部到顶端部)。即,顶部41从刀片23的基端部到顶端部连续。在刀片23中,利用顶部41,形成了棱线X0。顶部41是包括棱线X0的区域。棱线X0从刀片23的基端部到顶端部沿着刀片23的长度方向连续地延伸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棱线X0所延伸设置的部位成为顶部41的顶尖,在顶部41的顶尖形成有角(angularity:棱角)。
在此,将与长度方向交叉、且与第1把持片21的开闭方向大致垂直的(与第2把持片31的开闭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在图3和图4中分别为箭头W1和箭头W2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与长度方向交叉,且与第1把持片21的开闭方向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宽度方向上,在刀片23(第1把持片21)的大致中央位置延伸设置有棱线X0。另外,包括棱线X0的顶部41形成为第1把持面25的一部分。因而,在发热体27中产生的热量经由刀片23至少传递至顶部41,至少从顶部41朝向第2把持片31散热。
另外,由刀片23形成的第1把持面25包括相对于顶部41设于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箭头W1侧)的第1倾斜面42A和相对于顶部41设于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箭头W2侧)的第2倾斜面42B。第1倾斜面42A随着自顶部41离开(即,随着朝向宽度方向的一方侧去)而位于刀片23(第1把持片21)的打开方向侧。另外,第2倾斜面42B随着自顶部41离开(即,随着朝向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去)而位于刀片23(第1把持片21)的打开方向侧。在发热体27中产生的热量经由刀片23除了传递至顶部41以外,还传递至第1倾斜面42A和第2倾斜面42B,也从第1倾斜面42A和第2倾斜面42B朝向第2把持片31散热。
第2把持片(第2钳构件)31的第2把持面(把持面)35在与刀片23的顶部41相对的状态下在第2把持片31中从基端部延伸设置至顶端部。图5是表示第2把持片31的垫部33的结构的图。如图2~图5所示,在第2把持面35上,在第2把持片31的基端部(比顶端部靠基端侧的部位)设有与刀片23的顶部41相对的基端侧相对部45,在第2把持片31的顶端部设有与刀片23的顶部41相对的顶端侧相对部46。即,基端侧相对部45在第2把持片31(垫部33)的基端部形成为第2把持面35,顶端侧相对部46在第2把持片31(垫部33)的顶端部形成为第2把持面35。
在基端侧相对部45中,利用垫部33形成有在第2把持片31与刀片23(第1把持片21)之间闭合的状态下能够供刀片23的顶部41抵接的基端侧承受部(承受部)47。即,通过在第1把持片21与第2把持片31之间不存在处置对象的状态下使第2把持片31相对于刀片23闭合,从而刀片23的顶部41抵接于第2把持面35的基端侧承受部47。在第2把持面(把持面)35中,以向第2把持片(第2钳构件)31的打开方向侧凹陷的状态形成有基端侧承受部47。而且,基端侧承受部47从第2把持面35(第2把持片31)的基端部朝向顶端侧延伸设置。另外,基端侧承受部47在宽度方向上在第2把持片31(垫部33)的大致中央位置沿着第2把持片3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在刀片23的顶部41抵接于基端侧相对部45的基端侧承受部(承受部)47的状态下,第1倾斜面42A和第2倾斜面42B未抵接于基端侧相对部45。
在顶端侧相对部46中,利用垫部33形成有相对于基端侧承受部(承受部)47进一步向第2把持片31的打开方向侧凹陷的凹部48。凹部48在第2把持面35的顶端部沿着第2把持片3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另外,凹部48在宽度方向上在第2把持片31(垫部33)的大致中央位置延伸设置。因而,凹部48以与刀片23的顶部41的顶端部相对的状态延伸设置。凹部48的基端沿着长度轴线C与基端侧相对部45的基端侧承受部47的顶端相邻。在此,在某一实施例中,第2把持片31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B1为4mm~5mm,与此相对,凹部48(基端侧承受部47)在第2把持片31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B2为0.5mm~1mm。
另外,凹部48的基端与基端侧承受部47的顶端连续。而且,凹部48从顶端侧相对部46的基端到顶端沿着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第2把持片31的顶端由顶端侧相对部46形成。凹部48(顶端侧相对部46)从第2把持片31的顶端沿着长度方向(朝向基端侧)延伸设置了延伸设置尺寸L1。在此,在某一实施例中,凹部48的长度方向上的延伸设置尺寸L1为0.5mm~2.5mm,第2把持片31的长度方向上的垫部33的全长L2为18mm左右。
在刀片23的顶部41抵接于基端侧相对部45的基端侧承受部(承受部)47的状态下,刀片23的顶部41不接触包括凹部48的顶端侧相对部4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刀片23的顶部41抵接于基端侧相对部45的基端侧承受部47的状态下,在与顶部41不同的部位(除顶部41以外的部分)即打开方向侧抵接部51A、51B处,刀片23抵接于顶端侧相对部46。打开方向侧抵接部51A、51B位于比顶部41靠刀片23的打开方向侧的位置,在刀片23的顶端部沿着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打开方向侧抵接部51A相对于顶部41位于刀片23的宽度方向的一方侧,并设于第1倾斜面42A。而且,打开方向侧抵接部51B相对于顶部41位于刀片23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并设于第2倾斜面42B。
在打开方向侧抵接部51A、51B抵接于利用垫部33形成的顶端侧相对部46的状态下,打开方向侧抵接部51A抵接于顶端侧承受部52A,打开方向侧抵接部51B抵接于顶端侧承受部52B。顶端侧承受部52A、52B位于凹部48的开口附近,并位于比凹部48的底面靠第2把持片(第2钳构件)31的闭合方向侧的位置。而且,顶端侧承受部52A、52B在第2把持面35的顶端侧相对部46沿着第2把持片3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因而,在刀片23的顶部41抵接于基端侧相对部45的基端侧承受部(承受部)47的状态下,在长度方向上顶端侧相对部46的大致全长的范围内,打开方向侧抵接部51A、51B分别抵接于对应的顶端侧承受部52A、52B。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单元20及把持处置器具2的作用和效果。在对生物体组织等处置对象进行处置时,将把持处置单元20(第1把持片21和第2把持片31)例如插入体内,将处置对象配置在第1把持片21(刀片23)与第2把持片(钳构件)31之间。然后,通过使可动手柄13相对于固定手柄12进行闭合动作,从而第1把持片21与第2把持片31之间闭合,在一对把持片21、31之间把持处置对象。在把持着处置对象的状态下,利用能量操作输入部5输入能量操作。由此,从能源单元3向发热体27供给热产生电力。通过供给热产生电力,从而在发热体27中产生热量,产生的热量向第1把持面25传递。然后,传递来的热量从包括顶部41的第1把持面25经由处置对象朝向第2把持片31散发。
图6是表示通过将在第2把持片31的长度方向上直径(粗细)比垫部33的全长L2大的血管V作为处置对象进行把持而进行的处置的图。如图6所示,在直径比垫部33的全长L2大的血管V中,即使在第1把持片21与第2把持片31之间把持血管V,也无法在血管V的径向上使第2把持片31的第2把持面35一次接触血管V的整个宽度。因此,在第1把持片21与第2把持片31之间把持着血管V的状态下,在血管V的径向上第2把持面35不是接触血管V的整个宽度而是仅接触一部分。
在第1把持片21与第2把持片31之间未存在处置对象的状态下,刀片23的顶部41抵接于基端侧相对部45的基端侧承受部47。因此,在第1把持片21与第2把持片31之间把持着血管V的状态下,在血管V中作用于夹在刀片23的顶部41与基端侧相对部45的基端侧承受部47之间的部位的压力较大。因此,通过在第1把持片21与第2把持片31之间把持着血管V的状态下从第1把持面25散发热量,从而利用压力和热量,切断(切开)在血管V中夹在刀片23的顶部41与基端侧相对部45的基端侧承受部47之间的部位。由此,在血管V中夹在刀片23的顶部41与基端侧相对部45的基端侧承受部47之间的部位形成有切断部分61。另外,血管V的在血管V的径向上未接触第2把持面35的部位(比把持处置单元20靠顶端侧C1的部位)形成有剪切剩余部分62。
在刀片23的顶部41抵接于基端侧相对部45的基端侧承受部(承受部)47的状态下,第1倾斜面42A和第2倾斜面42B相对于基端侧相对部45离开,而不抵接。因此,在第1把持片21的宽度方向上位于顶部41的一方侧的第1倾斜面42A和在第1把持片21的宽度方向上位于顶部41的另一方侧的第2倾斜面42B中,与顶部41相比,在第1把持片21与第2把持片31之间作用于血管V的压力较小。即,在血管V中,在夹在第1倾斜面42A与基端侧相对部45及第2倾斜面42B与基端侧相对部45之间的部位,与夹在顶部41与基端侧承受部47之间的部位相比,所作用的压力较小。由于所作用的压力较小,因此在血管V中夹在第1倾斜面42A与基端侧相对部45及第2倾斜面42B与基端侧相对部45之间的部位未被切断,而是利用热量凝固。由此,在把持处置单元20的宽度方向(血管V的延伸设置方向)上,在血管V的切断部分61的两侧分别形成有血管V被密封的密封部分(宽度方向密封余量)63A或63B。通过形成密封部分63A、63B,从而即使切断血管V,也在把持处置单元20的宽度方向上有效地防止了来自切断部分61的两侧的出血。在某一实施例中,第2把持片31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B1为4mm~5mm,与此相对,把持处置单元20的宽度方向上的顶部41和凹部48的尺寸B2为0.5mm~1mm。在该情况下,血管V的延伸设置方向上的密封部分63A、63B的各个尺寸(S1及S2的对应的一者)例如为1mm~2.5mm。
另外,在刀片23的顶部41抵接于基端侧相对部45的基端侧承受部(承受部)47的状态下,在包括凹部48的顶端侧相对部46未接触有刀片23的顶部41。因此,在血管V中,在夹在顶部41与顶端侧相对部46(凹部48)之间的部位,与夹在顶部41与基端侧承受部47之间的部位相比,所作用的压力较小。由于所作用的压力较小,因此在血管V中夹在顶部41的顶端部与顶端侧相对部46之间的部位(刀片23的顶部41的顶端所接触的部位的附近的部位)未被切断,而利用热量凝固。由此,在把持处置单元20的长度方向(血管V的径向)上,在血管V的切断部分61与剪切剩余部分62之间形成有血管V被密封的密封部分(顶端密封余量)65。通过形成密封部分65,从而即使切断血管V,也有效地防止了来自刀片23的顶部41的顶端所接触的部位与剪切剩余部分62之间的出血。即,在血管V的径向上,能够对切断部分61与剪切剩余部分62之间适当地进行密封。在某一实施例中,顶端侧相对部46(凹部48)的长度方向上的延伸设置尺寸L1为0.5mm~2.5mm。在该情况下,血管V的径向上的密封部分65的尺寸S3为0.5mm~2.5mm。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切断直径较大的(无法使第2把持片31的第2把持面35一次接触血管V的整个宽度)血管V的情况下,也在血管V的切断部分61与剪切剩余部分62之间形成密封部分(顶端密封余量)65。通过形成密封部分65,从而在切断直径较大的(较粗的)血管V的处置中,防止了出血,能够确保处置性能和处置效率。
图7是表示在第1把持片21与第2把持片31之间把持较薄的膜状组织M的处置的图。如图7所示,在把持较薄的膜状组织M的时,在刀片23的顶端部与位于第2把持片31的第2把持面35的顶端部的顶端侧相对部46之间夹入膜状组织M。即,仅使刀片23的顶端部和第2把持片31的顶端侧相对部46接触膜状组织M,膜状组织M不位于刀片23的基端部(比顶端部靠基端侧的部位)与第2把持片的基端侧相对部45之间。在此,在刀片23的顶部41抵接于基端侧相对部45的基端侧承受部(承受部)47的状态下,在包括凹部48的顶端侧相对部46未接触有刀片23的顶部41。因此,在刀片23的顶端部与顶端侧相对部46(凹部48)之间,同在顶部41与基端侧承受部47之间相比,作用于所夹持的处置对象的压力较小。但是,在刀片23的顶部41抵接于基端侧相对部45的基端侧承受部47的状态下,在刀片23上与顶部41不同的部位即打开方向侧抵接部51A、51B抵接于顶端侧相对部46(对应的顶端侧承受部52A或52B)。因而,在刀片23的顶端部与顶端侧相对部46(凹部48)之间,一定程度的大小的压力作用于膜状组织M,因此在刀片23的顶端部与顶端侧相对部46之间适当地把持较薄的膜状组织M。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以仅使刀片23的顶端部和第2把持面35的顶端侧相对部46接触到处置对象(膜状组织M)的状态把持着较薄的处置对象的情况下,能够把持把持对象的程度的压力也作用于所夹持的把持对象。因此,在刀片23的顶端部与第2把持面35的顶端侧相对部46之间适当地把持较薄的膜状组织M,在仅使用把持处置单元20的顶端部把持处置对象的处置中,能够确保处置效率和处置性能。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延伸设置有棱线X0的顶部41的顶尖形成有角(angularity:棱角),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而如图8所示,也可以是在顶部41的顶尖未形成角,而是顶部41的顶尖形成为曲面状。在本变形例中,也是顶部41从刀片23的基端部延伸设置至顶端部,利用顶部41,从刀片23的基端部到顶端部沿着刀片23的长度方向连续地形成了棱线X0。在此,图8示出了第1把持片21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第2把持面35上,能够供刀片23的顶部41抵接的基端侧承受部(承受部)47向第2把持片(第2钳构件)31的打开方向侧凹陷,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而如图9和图10所示,也可以是,在第2把持面35上,基端侧承受部47不凹陷。但是,在本变形例中,也是凹部48的基端与基端侧承受部47的顶端连续。在此,图9示出了把持处置单元20的基端部(比顶端部靠基端侧的部位)处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图10示出了把持处置单元20的顶端部处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而且,在图9和图10中,第1把持片21与第2把持片31之间闭合。
在本变形例中,也是在刀片23的顶部41抵接于基端侧承受部47的状态下,顶部41不抵接于包括凹部48的顶端侧相对部46。而且,在本变形例中,也是在刀片23的顶部41抵接于基端侧承受部47的状态下,在位于比顶部41靠刀片23的打开方向侧的打开方向侧抵接部51A、51B处,刀片23抵接于顶端侧相对部46。此时,在第2把持面35上,打开方向侧抵接部51A抵接于顶端侧承受部52A,打开方向侧抵接部51B抵接于顶端侧承受部52B。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顶端侧相对部46设有凹部48,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而如图11和图12所示,也可以是,在第2把持面35的顶端侧相对部46不设有凹部48。在本变形例中,在第2把持面35的基端侧相对部45设有向第2把持片31的闭合方向侧(刀片23侧)突出的突出部55。突出部55在基端侧相对部45沿着第2把持片(钳构件)3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在突出部55的突出端形成能够供刀片23的顶部41抵接的基端侧承受部(承受部)47。在此,图11示出了把持处置单元20的基端部(比顶端部靠基端侧的部位)处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图12示出了把持处置单元20的顶端部处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而且,在图11和图12中,第1把持片21与第2把持片31之间闭合。
在本变形例中,在刀片23的顶部41抵接于突出部55的基端侧承受部47的状态下,刀片23的顶端部不接触顶端侧相对部46。即,在本变形例中,在刀片23的顶部41抵接于基端侧承受部47的状态下,在顶部41、第1倾斜面42A以及第2倾斜面42B中的任意部位,刀片23都不接触顶端侧相对部46。因而,在本变形例中,在刀片23上未形成打开方向侧抵接部51A、51B,在第2把持面35的顶端侧相对部46上未形成顶端侧承受部52A、52B。
另外,在图1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中,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第2把持面35的顶端侧相对部46形成有凹部48。凹部48包括凹部底面71和形成凹部48的基端的凹部基端面72。在本变形例中,在凹部48的凹部基端面72与基端侧承受部47(基端侧相对部45)之间形成有曲面状的中继曲面73。由于设有中继曲面73,因此在凹部基端面72与基端侧承受部47之间未形成有角(边缘)。由此,有效地防止了刀片23的顶部41在第2把持面35上抵接于角(边缘)。另外,图13利用第2把持片31的与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表示垫部33。
另外,在图14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5变形例中,凹部48随着朝向顶端侧而深度变大。即,在本变形例中,凹部48的凹部底面71随着朝向顶端侧而位于第2把持片31的打开方向侧,凹部48形成为倾斜状。由于如上所述形成有凹部48,因此在凹部48的基端与基端侧承受部47(基端侧相对部45)之间未形成有角(边缘)。由此,有效地防止了刀片23的顶部41在第2把持面35上抵接于角(边缘)。另外,由于如上所述形成有凹部48,因此在如在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那样切开了血管V等处置对象之后,处置对象适当地自第2把持片31的第2把持面35离开。即,在切开了血管V等处置对象之后,有效地防止了处置对象紧贴第2把持面35。另外,图14利用第2把持片31的与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表示垫部33。
另外,在图15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6变形例中,凹部48随着朝向顶端侧而深度变小。即,在本变形例中,凹部48的凹部底面71随着朝向顶端侧而位于第2把持片31的闭合方向侧,凹部48形成为钩状。由于如上所述形成有凹部48,因此在如在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那样在刀片23的顶端部与第2把持面35的顶端侧相对部46之间把持较薄的膜状组织M等处置对象时,处置对象易于咬入凹部48。由此,在刀片23的顶端部与第2把持面35的顶端侧相对部46之间,处置对象不会滑动地被适当地保持。另外,图15利用第2把持片31的与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表示垫部33。
另外,在图16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7变形例中,在利用刀片23的外表面形成的第1把持面25上设有多个凸部75和多个槽76。凸部75和槽76形成于第1把持面25(刀片23)的顶端部。在本变形例中,凸部75形成于第1倾斜面42A和第2倾斜面42B,槽76形成于顶部41及顶部41的附近。利用凸部75和槽76,在第1把持面25的顶端部形成有凹凸表面部77。在凹凸表面部77中,外表面形成为凹凸状。由于在刀片23的顶端部设有凹凸表面部77,因此在如在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那样在刀片23的顶端部与第2把持面35的顶端侧相对部46之间把持较薄的膜状组织M等处置对象时,有效地防止了处置对象的滑动。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利用凸部75和槽76形成了凹凸表面部77,但是在某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未设有槽76,而是利用凸部75形成凹凸表面部77。另外,在另外的某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未设有凸部75,而是利用槽76形成凹凸表面部77。
另外,在图17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8变形例中,在第2把持片31的第2把持面35上设有多个凸部81和多个槽82。凸部81和槽82形成于第2把持面35的顶端侧相对部46(顶端部)。在本变形例中,凸部81在第2把持片31的宽度方向上形成在自凹部48离开的位置,槽82形成于凹部48的开口的附近。利用凸部81和槽82,在第2把持面35的顶端部(顶端侧相对部46)形成有凹凸表面部83。在凹凸表面部83中,外表面成为凹凸状。由于在第2把持面35的顶端侧相对部46设有凹凸表面部83,因此在如在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那样在刀片23的顶端部与第2把持面35的顶端侧相对部46之间把持较薄的膜状组织M等处置对象时,有效地防止了处置对象的滑动。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利用凸部81和槽82形成了凹凸表面部83,但是在某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未设有槽82,而是利用凸部81形成凹凸表面部83。另外,在另外的某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未设有凸部81,而是利用槽82形成凹凸表面部83。另外,在某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在刀片23的第1把持面25的顶端部设有凹凸表面部77,并且在第2把持面35的顶端侧相对部46设有凹凸表面部83。因而,只要在刀片23和第2把持片(钳构件)31的第2把持面35的至少一者上设有外表面形成为凹凸状的凹凸表面部(77;83;77、83)即可。
另外,在某一变形例中,在第2把持片31上,也可以是,垫部33能够相对于第2支承部32摆动。在该情况下,垫部33借助连接销等安装于第2支承部32,垫部33相对于第2支承部32以连接销为中心揺动(转动)。即,第2把持片(钳构件)31形成为跷跷板结构。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8~图21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另外,第2实施方式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如下所述变形后的实施方式。另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能源单元3输出热产生电力,并且输出高频电力。因而,在能源单元3中,除了设有将来自电源的电力转换为热产生电力的转换电路以外,还设有将来自电源的电力转换为高频电力的转换电路。
图18是表示包括把持处置单元20的把持处置器具2的顶端部的结构的图。另外,图19和图20是利用与长度轴线C垂直的截面表示把持处置单元20的图。另外,在图18中,以第1把持片21与第2把持片31之间打开的状态进行表示,在图19和图20中,表示第1把持片21与第2把持片31之间闭合的状态。另外,图19是把持处置单元20的基端部(比顶端部靠基端侧的部位)处的截面,图20是把持处置单元的顶端部处的截面。
如图18~图2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第1把持片21包括第1支承部22、刀片23以及发热体27。在本实施方式中,刀片23由导热性较高的材料形成,并且具有导电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刀片23上连接有电布线86的一端。电布线86穿过轴15的内部、保持主体11的内部以及线缆6的内部而延伸设置,另一端连接于能源单元3。根据借助于能量操作输入部5的能量操作的输入,从能源单元3经由电布线86向刀片23供给高频电力。由于刀片23由导电材料形成,因此通过向刀片23供给高频电力,从而刀片23作为电极发挥作用。因而,通过向刀片23供给高频电力,从而顶部41、第1倾斜面42A以及第2倾斜面42B作为电极的一部分发挥作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把持片(钳构件)31上设有钳构件电极部85。钳构件电极部85由金属等导电材料形成,并固定于垫部33。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垫部33和钳构件电极部85,形成第2把持片31的第2把持面(把持面)35。因而,利用钳构件电极部85,形成了第2把持面35的一部分。在钳构件电极部85上连接有电布线87的一端。电布线87穿过轴15的内部、保持主体11的内部以及线缆6的内部而延伸设置,另一端连接于能源单元3。根据借助于能量操作输入部5的能量操作的输入,从能源单元3经由电布线87向钳构件电极部85供给高频电力。通过向钳构件电极部85供给高频电力,从而钳构件电极部85作为电位与刀片23的电位不同的电极发挥作用。
图21是表示第2把持片31的垫部33和钳构件电极部85的结构的图。如图18~图2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第2把持面35包括基端侧相对部45和顶端侧相对部46。而且,在基端侧相对部45中,利用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的垫部33,形成了基端侧承受部(承受部)47。通过使刀片23(第1把持片21)与第2把持片31之间闭合,从而刀片23的顶部41能够抵接于基端侧承受部4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在第2把持面35的顶端侧相对部46上设有凹部48,凹部48与基端侧承受部47的顶端侧连续。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48利用垫部33形成。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基端侧承受部47和凹部48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
另外,钳构件电极部85包括相对于基端侧承受部47及凹部48位于第2把持片31的宽度方向的一方侧(在图19~图21中分别为箭头W1侧)的侧方电极部88A和相对于基端侧承受部47及凹部48位于第2把持片31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在图19~图21中分别为箭头W2侧)的侧方电极部88B。侧方电极部88A、88B从第2把持片31(第2把持面35)的基端部到顶端部沿着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在刀片23的顶部41抵接于基端侧相对部45的基端侧承受部(承受部)47的状态下,在包括凹部48的顶端侧相对部46未接触有刀片23的顶部4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在刀片23的第1倾斜面42A上设有打开方向侧抵接部51A,在第2倾斜面42B上设有打开方向侧抵接部51B。而且,在刀片23的顶部41抵接于基端侧相对部45的基端侧承受部47的状态下,打开方向侧抵接部51A、51B使刀片23抵接于顶端侧相对部46。打开方向侧抵接部51A、51B分别抵接于顶端侧相对部46中对应的顶端侧承受部(52A或52B)。在本实施方式中,顶端侧承受部52A、52B利用垫部33形成。因而,顶端侧承受部52A、52B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
另外,即使第1把持片21与第2把持片31之间闭合,包括顶部41、第1倾斜面42A以及第2倾斜面42B的刀片23也不与钳构件电极部85相接触。即,刀片23的顶部41能够抵接于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的基端侧承受部47,打开方向侧抵接部51A、51B分别能够抵接于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的顶端侧承受部(52A或者52B),但是顶部41和打开方向侧抵接部51A、51B不与由导电材料形成的钳构件电极部85相接触。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单元20及把持处置器具2的作用和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在第1把持片21与第2把持片31之间把持血管V等处置对象,并进行处置。在把持着处置对象的状态下,通过利用能量操作输入部5输入能量操作,从而向发热体27供给热产生电力,利用发热体27产生热量。然后,从第1把持面25向处置对象散热。由此,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那样,切断(切开)血管V等处置对象。然后,在处置对象的切断部分61的附近形成密封部分(63A、63B、65),防止来自切断部分61的附近的出血。此时,起到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能量操作输入部5输入能量操作,从而向刀片23和钳构件电极部85供给高频电力,刀片23和钳构件电极部85作为电位彼此不同的电极发挥作用。通过在把持着血管V等处置对象的状态下向刀片23和钳构件电极部85供给高频电力,从而在刀片23与钳构件电极部85之间经由处置对象流入高频电流。在切断部分61的附近通过向处置对象流入高频电流,从而处置对象改性,促进了凝固。由此,在处置对象的切断部分61的附近,适当地进行了密封,进而有效地防止了出血。
另外,即使第1把持片21与第2把持片31之间闭合,包括顶部41、第1倾斜面42A以及第2倾斜面42B的刀片23也不与钳构件电极部85相接触。因此,防止了刀片23与钳构件电极部85之间的短路,有效地防止了高频电流不通过处置对象在刀片23与钳构件电极部85之间流动。通过在刀片23与钳构件电极部85之间经由处置对象适当地流入高频电流,从而在处置对象的切断部分61的附近适当地进行凝固。
(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凹部48的整体利用垫部33进行形成,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而如图22和图23所示,也可以是,在第2把持面35上,凹部48利用垫部33和钳构件电极部85进行形成。在本变形例中,钳构件电极部85包括形成作为凹部48的底面的凹部底面71的底面电极部89。底面电极部89在凹部底面71上沿着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底面电极部89通过被供给高频电力而与钳构件电极部85成为相同电位。底面电极部89仅在凹部48的凹部底面71暴露于外部,在除凹部底面71以外的部位未暴露。因而,在本变形例中,也是能够供顶部41抵接的基端侧承受部47和能够供对应的打开方向侧抵接部51A或51B抵接的各个顶端侧承受部52A、52B利用具有电绝缘性的垫部33进行形成。
在本变形例中,除了侧方电极部88A、88B以外还设有底面电极部89,因此在第2把持面35上,钳构件电极部85的暴露面积变大。由此,在处置对象中,与钳构件电极部85相接触的区域变大,在刀片23与钳构件电极部85之间向处置对象流入高频电流的区域变大。由此,处置对象的凝固性提高,在处置对象的切断部分61的附近,进一步适当地进行了密封。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上述结构也能够应用于像第2实施方式那样设有钳构件电极部51的结构。在此,在第2把持片31成为跷跷板结构的某一变形例中,相对于第2支承部32,垫部33和钳构件电极部85能够一体地进行摆动。
(其他变形例)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等中,利用刀片23形成的第1把持面25包括相对于顶部41设于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箭头W1侧)的平面状的第1倾斜面42A和相对于顶部41设于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箭头W2侧)的平面状的第2倾斜面42B,但是第1倾斜面42A和第2倾斜面42B的形状并不限于此。例如,在图24~图26的各个变形例中,第1倾斜面42A和第2倾斜面42B形成为曲面状。在图24的变形例中,在与长度轴线C垂直的截面上,第1倾斜面42A和第2倾斜面42B分别形成为中心位于比第1把持面25靠第1把持片21的闭合方向侧(在图24中为箭头Y1的方向侧)的圆弧状(曲面状)。另外,在图25的变形例中,在与长度轴线C垂直的截面上,第1倾斜面42A和第2倾斜面42B分别形成为中心位于比第1把持面25靠第1把持片21的打开方向侧(在图25中为箭头Y2的方向侧)的圆弧状(曲面状)。另外,在图26的变形例中,在与长度轴线C垂直的截面上,第1倾斜面42A和第2倾斜面42B的各自的靠近顶部41侧的部位形成为中心位于比第1把持面25靠第1把持片21的闭合方向侧(在图26中为箭头Y1的方向侧)的圆弧状(曲面状)。而且,在与长度轴线C垂直的截面上,第1倾斜面42A和第2倾斜面42B的各自的远离顶部41侧的部位形成为中心位于比第1把持面25靠第1把持片21的打开方向侧(在图26中为箭头Y2的方向侧)的圆弧状(曲面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在处置中使用的能量,列举了热量、高频电流(高频电力),但是在处置中使用的能量并不限于此。例如,在某一变形例中,上述结构也可以适用于使用超声波振动将处置对象切开及凝固的把持处置器具。另外,上述结构也可以适用于不使用能量而仅利用第1把持片21与第2把持片31之间的压力将处置对象切断及密封的把持处置器具。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等中,包括刀片23的第1把持片21相对于轴15固定,第2把持片31能够相对于轴15转动,但是并不限于此。在某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第2把持片31相对于于轴15固定,第1把持片21与杆16的沿着长度轴线C的移动相对应地相对于轴15转动。另外,在某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借助杆16的沿着长度轴线C的移动,第1把持片21和第2把持片31两者相对于轴15转动,第1把持片21与第2把持片31之间开闭。
在上述实施方式等中,把持处置单元(20)包括具有基端部及顶端部的刀片(23)和具有基端部及顶端部、且与刀片(23)之间能够开闭的钳构件(31)。在刀片(23)中,朝向钳构件(31)变尖锐的顶部(41)从基端部延伸设置至顶端部,利用顶部(41),形成了沿着刀片(23)的长度方向的棱线(X0)。另外,在钳构件(31)中,在与顶部(41)相对的状态下,把持面(35)从基端部延伸设置至顶端部。而且,在把持面(35)上比顶端部靠基端侧的部位设有在刀片(23)与钳构件(31)之间闭合的状态下能够供顶部(41)抵接的基端侧相对部(45),在把持面(35)的顶端部设有在刀片(23)的顶部(41)抵接于基端侧相对部(45)的状态下不与顶部(41)相接触的顶端侧相对部(46)。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等,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等,当然不脱离发明主旨地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Claims (15)

1.一种把持处置单元,其中,该把持处置单元包括:
刀片,其具有基端部和顶端部;
钳构件,其具有基端部和顶端部,且与所述刀片之间能够开闭;
顶部,其以朝向所述钳构件变尖锐的状态在所述刀片上从所述基端部延伸设置至所述顶端部,所述顶部形成沿着所述刀片的长度方向的棱线;
把持面,其以与所述顶部相对的状态在所述钳构件上从所述基端部延伸设置至所述顶端部;
基端侧相对部,其在比所述钳构件的所述顶端部靠基端侧的部位形成所述把持面,在所述刀片与所述钳构件之间闭合的状态下,所述顶部能够抵接于该基端侧相对部;以及
顶端侧相对部,其在所述钳构件的所述顶端部形成所述把持面,在所述刀片的所述顶部抵接于所述基端侧相对部的状态下,该顶端侧相对部不与所述顶部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所述刀片在所述顶部抵接于所述钳构件的所述基端侧相对部的所述状态下,用除所述顶部以外的部分抵接于所述顶端侧相对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所述刀片包括打开方向侧抵接部,该打开方向侧抵接部位于比所述顶部靠所述刀片的打开方向侧的位置,在所述顶部抵接于所述钳构件的所述基端侧相对部的所述状态下,该打开方向侧抵接部抵接于所述顶端侧相对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所述刀片由导电材料形成,并且通过被供给高频电力而作为电极发挥作用,
所述钳构件包括钳构件电极部,该钳构件电极部形成所述把持面的一部分,并且该钳构件电极部由导电材料形成,通过被供给所述高频电力而作为电位与所述刀片的电位不同的电极发挥作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所述刀片包括打开方向侧抵接部,该打开方向侧抵接部位于比所述顶部靠所述刀片的打开方向侧的位置,在所述顶部抵接于所述钳构件的所述基端侧相对部的所述状态下,该打开方向侧抵接部抵接于所述顶端侧相对部,
所述基端侧相对部包括基端侧承受部,该基端侧承受部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并且所述顶部能够抵接于该基端侧承受部,
所述顶端侧相对部包括顶端侧承受部,该顶端侧承受部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并且在所述顶部抵接于所述基端侧承受部的状态下,所述打开方向侧抵接部抵接于该顶端侧承受部,
所述顶部和所述打开方向侧抵接部不与所述钳构件电极部相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所述顶端侧相对部包括相对于所述基端侧承受部向所述刀片的打开方向侧凹陷的凹部,
所述钳构件电极部包括形成所述凹部的底面的底面电极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所述底面电极部通过被供给所述高频电力而与所述钳构件电极部成为相同电位。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在所述刀片中当将与长度方向交叉、且与开闭方向交叉的方向设为所述刀片的宽度方向时,所述刀片包括:
第1倾斜面,其相对于所述顶部设于所述宽度方向的一方侧,并且随着自所述顶部离开而位于所述刀片的打开方向侧,所述第1倾斜面通过被供给所述高频电力而成为所述电极的一部分;以及
第2倾斜面,其相对于所述顶部位于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并且随着自所述顶部离开而位于所述刀片的所述打开方向侧,所述第2倾斜面通过被供给所述高频电力而成为所述电极的一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所述刀片至少从所述顶部朝向所述钳构件散发热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该把持处置单元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刀片的发热体。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在所述刀片中当将与长度方向交叉、而且与开闭方向交叉的方向设为所述刀片的宽度方向时,所述刀片包括:
第1倾斜面,其相对于所述顶部设于所述宽度方向的一方侧,并且随着自所述顶部离开而位于所述刀片的打开方向侧,所述第1倾斜面朝向所述钳构件散发所述热量;以及
第2倾斜面,其相对于所述顶部位于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并且随着自所述顶部离开而位于所述刀片的所述打开方向侧,所述第2倾斜面朝向所述钳构件散发所述热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所述基端侧相对部包括承受部,所述顶部能够抵接于该承受部,
所述顶端侧相对部包括相对于所述承受部向所述钳构件的打开方向侧凹陷的凹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所述承受部在所述把持面上向所述钳构件的所述打开方向侧凹陷,
所述凹部相对于所述承受部进一步向所述钳构件的所述打开方向侧凹陷。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所述基端侧相对部包括承受部,所述顶部能够抵接于该承受部,该承受部在所述把持面上向所述钳构件的闭合方向侧突出。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所述顶端侧相对部形成所述钳构件的顶端,并且所述顶端侧相对部从所述钳构件的所述顶端在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0.5mm~2.5mm的尺寸。
CN201680003734.2A 2015-04-13 2016-04-08 把持处置单元 Active CN1069992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81969 2015-04-13
JP2015081969 2015-04-13
PCT/JP2016/061588 WO2016167196A1 (ja) 2015-04-13 2016-04-08 把持処置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99228A true CN106999228A (zh) 2017-08-01
CN106999228B CN106999228B (zh) 2020-01-07

Family

ID=571270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3734.2A Active CN106999228B (zh) 2015-04-13 2016-04-08 把持处置单元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224406A1 (zh)
EP (1) EP3207889B1 (zh)
JP (1) JP6062131B1 (zh)
CN (1) CN106999228B (zh)
WO (1) WO201616719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31126A1 (ja) * 2017-01-12 2018-07-1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熱処置具
WO2018150532A1 (ja) * 2017-02-17 2018-08-2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処置具
WO2018179303A1 (ja) * 2017-03-30 2018-10-0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発熱構造体及び処置具
WO2018198339A1 (ja) 2017-04-28 2018-11-0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エネルギー処置具及び処置システム
US20200330147A1 (en) * 2019-04-18 2020-10-22 Covidien Lp Electrosurgical pencil with a protective guard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08420A (en) * 1997-10-03 1999-06-01 Everest Medical Corporation Surgical scissors with bipolar distal electrodes
US20010037109A1 (en) * 1998-01-23 2001-11-01 Olympus Optical Co., Ltd. High-frequency treatment tool
US20030171747A1 (en) * 1999-01-25 2003-09-11 Olympus Optical Co., Ltd. Medical treatment instrument
CN102908192A (zh) * 2011-08-01 2013-02-06 厄比电子医学有限责任公司 组织融合仪器,特别地为组织融合镊子
CN103717160A (zh) * 2012-02-01 2014-04-09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把持处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25763B2 (en) * 2002-03-26 2006-04-11 Olympus Corporation Medical apparatus
US7931649B2 (en) * 2002-10-04 2011-04-26 Tyco Healthcare Group Lp Vessel sealing instrument with electrical cutting mechanism
DE102004031141A1 (de) * 2004-06-28 2006-01-26 Erbe Elektromedizin Gmbh Elektrochirurgisches Instrument
US7717914B2 (en) * 2006-07-11 2010-05-18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oration Treatment device
JP4726014B2 (ja) * 2007-10-03 2011-07-20 有限会社リバー精工 内視鏡用鋏型高周波処置具
CN102596079B (zh) * 2010-01-21 2014-08-13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外科处理装置
US8647343B2 (en) * 2010-06-23 2014-02-11 Covidien Lp Surgical forceps for sealing and dividing tissue
US8663222B2 (en) * 2010-09-07 2014-03-04 Covidien Lp Dynamic and static bipolar electrical sealing and cutting device
JP5869191B2 (ja) * 2013-12-13 2016-02-2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処置具、処置具ユニット及び処置システム
PL2959854T3 (pl) * 2014-06-25 2018-07-31 Erbe Elektromedizin Gmbh Instrument chirurgiczny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08420A (en) * 1997-10-03 1999-06-01 Everest Medical Corporation Surgical scissors with bipolar distal electrodes
US20010037109A1 (en) * 1998-01-23 2001-11-01 Olympus Optical Co., Ltd. High-frequency treatment tool
US20030171747A1 (en) * 1999-01-25 2003-09-11 Olympus Optical Co., Ltd. Medical treatment instrument
US20040078035A1 (en) * 1999-01-25 2004-04-22 Olympus Optical Co., Ltd. Medical treatment instrument
CN102908192A (zh) * 2011-08-01 2013-02-06 厄比电子医学有限责任公司 组织融合仪器,特别地为组织融合镊子
CN103717160A (zh) * 2012-02-01 2014-04-09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把持处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6167196A1 (ja) 2017-04-27
US20170224406A1 (en) 2017-08-10
EP3207889A1 (en) 2017-08-23
CN106999228B (zh) 2020-01-07
EP3207889A4 (en) 2018-07-04
WO2016167196A1 (ja) 2016-10-20
JP6062131B1 (ja) 2017-01-18
EP3207889B1 (en) 2019-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99228A (zh) 把持处置单元
CN106794042B (zh) 把持处置单元及把持处置器具
US11197711B2 (en) Tissue fusion instrument, in particular a tissue fusion forceps
US7311709B2 (en) Electrosurgical instrument and method of use
CN105451678B (zh) 电外科手术器械
US7112201B2 (en) Electrosurgical instrument and method of use
ES2283808T3 (es) Conjunto de electrodo para sellar y cortar tejidos.
CN103687562B (zh) 具有能朝着钳口移动的切割线的电外科夹持器械
CN106456240A (zh) 把持处置单元、把持处置器具及把持处置系统
CN108078625A (zh) 偏置手术钳
CN105997233B (zh) 用于生物组织的组织剪
US11311331B2 (en) Thermal treatment system
CN109195535A (zh) 把持处置器具
CN103533907B (zh) 电外科夹持元件
CN109475380A (zh) 处置器具
JPWO2020016974A1 (ja) 処置具及び処置システム
CN209611300U (zh) 一种带散热型双极电凝镊
US11759250B2 (en) Electrode configurations for electrical flux delivery instruments, and rel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WO2018198339A1 (ja) エネルギー処置具及び処置システム
WO2019167120A1 (ja) 処置具及び処置具の使用方法
WO2018134908A1 (ja) 処置具
CN109963520A (zh) 能量处置器具
WO2018198209A1 (ja) 処置具
GB2514231A (en) Fine dissection electrosurgical device
JPWO2019102552A1 (ja) 処置具及び処置具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