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85124A - 驱动工具 - Google Patents

驱动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85124A
CN106985124A CN201610953689.9A CN201610953689A CN106985124A CN 106985124 A CN106985124 A CN 106985124A CN 201610953689 A CN201610953689 A CN 201610953689A CN 106985124 A CN106985124 A CN 1069851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ck
driving
counter weight
driver
weight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5368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85124B (zh
Inventor
宫下勋
宫田贤
宫田贤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9851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851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851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851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7/00Accessories for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e.g. suppo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0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 B25C1/06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operated by electric pow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 Toy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在齿条齿轮机构(80)中,驱动侧齿轮(83)和从动侧齿轮(86)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彼此在预定角度范围内同轴地旋转。由于这种结构,在驱动器(3)到达前进端位置并且接触前进端阻尼器(19)的时刻与配重装置(5)到达缩回端位置并且接触移动端阻尼器(7)的时刻发生偏离的情况下,通过齿轮(83)和齿轮(86)的相对旋转,不会对啮合齿(81a)和啮合齿(82a)施加过大的外力。因此,由于这种结构,改善了通过弹性变形吸收端部冲击的齿条齿轮机构(80)的耐久性。

Description

驱动工具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5年11月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序列号2015-217785以及于2016年9月23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序列号2016-185457的优先权,所述两个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引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一种驱动工具,比如可充电式敲钉器。
背景技术
通常,在主要用于连接木材或石膏板的敲钉器等驱动工具中,使用压缩弹簧或气缸的偏置力作为驱动力。在前一种情况下,电动马达用作驱动源,通过该驱动源使驱动器(用于撞击钉子等)克服弹簧力(用于撞击钉子的驱动力)而缩回到其待用位置。在本说明书中,前一种情况下的驱动工具可以被称为电动驱动工具,而后一种情况下的驱动工具可以被称为气动驱动工具。
美国专利号7,513,407公开了有关电动驱动工具的现有技术。更具体地,该专利文献公开了在用于撞击诸如钉子等被驱动构件的驱动器与用于减小反作用力的配重装置之间布置有齿条齿轮机构,配重装置沿与驱动器的驱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以减小反作用力。
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反作用力减小机构,驱动器的运动与配重装置的运动同步。然而,难以使驱动器和配重装置同时停止。即,在驱动器和配重装置中的一者停止移动的情况下,另一者根据其惯性力继续稍微移动。因此,对齿条与齿轮的啮合齿施加大的冲击,这使齿条齿轮机构的耐久性降低。由于在上述专利文献中公开的现有技术中,没有为驱动器设置阻尼器,以上缺陷特别明显。因此,由于这种构造模式,在配重装置停止之后,驱动器由于惯性力而仍然移动,因此大的不期望的冲击被施加到齿条齿轮机构的啮合齿。
因此,本领域中需要提供一种机构,用于当驱动力驱动被驱动构件时减小施加到驱动工具的反作用力的冲击,其中这种减小将显著改善齿条齿轮机构的耐久性。
发明内容
在本公开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驱动工具可以具有驱动器、配重装置以及齿条齿轮机构,该驱动器在沿驱动方向移动时撞击被驱动构件,该配重装置沿与驱动器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该齿条齿轮机构布置在驱动器与配重装置之间,通过该齿条齿轮机构,配重装置沿与驱动器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此外,齿条齿轮机构可以包括驱动侧齿条、从动侧齿条、与驱动侧齿条啮合的驱动侧齿轮、以及与从动侧齿条啮合的从动侧齿轮,其中,驱动侧齿条和从动侧齿条分别被用于驱动器和配重装置。此外,驱动侧齿轮和从动侧齿轮可以被同轴地支承,以便能够相对于彼此在预定角度范围内旋转。此外,在驱动侧齿轮与从动侧齿轮之间插设有弹性构件,以便弹性地吸收驱动侧齿轮相对于从动侧齿轮的相对旋转。
根据本实施方式,驱动器和配重装置可以沿相对于彼此相反的方向移动。当驱动器和配重装置中的一者移动时,另一者可以沿相反的方向移动。然而,可以假定,驱动器和配重装置中的一者到达其停止移动所在的移动终点,在此之后,另一者由于其惯性力可以继续移动以到达另一个移动终点。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插设于驱动侧齿轮与从动侧齿轮之间的弹性构件变形而使该弹性构件相对旋转,可以允许这种运动。由于弹性构件,在主要施加于齿条齿轮机构的啮合齿的啮合方向上的冲击可以被吸收,并且因此,能够改善齿条齿轮机构的耐久性。
在本公开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可以构造成将旋转动力从驱动侧齿轮传递至从动侧齿轮。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可以允许驱动侧齿轮与从动侧齿轮发生相对旋转的状态下,可以通过驱动侧齿轮与从动侧齿轮之间的构件传递旋转动力。
在本公开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驱动工具可以具有驱动器、配重装置以及齿条齿轮机构,该驱动器在沿驱动方向移动时撞击被驱动构件,该配重装置沿与驱动器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该齿条齿轮机构布置在驱动器与配重装置之间,通过该齿条齿轮机构,配重装置沿与驱动器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此外,配重装置可以构造成被允许在驱动器沿驱动方向到达移动终点并且停止移动之后,沿与驱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继续移动至该配重装置的移动终点。
根据本实施方式,驱动器和配重装置可以构造成经由齿条齿轮机构沿相对于彼此相反的方向移动。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配重装置沿与驱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至其移动终点的运动可以构造成使得在驱动器到达其移动终点并且停止移动之后配重装置继续移动。由于这种结构,即使在驱动器沿驱动方向到达移动终点并且停止移动之后配重装置沿与驱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至移动终点时,也不会因此对齿条齿轮机构施加过大的外力,并且从而能够改善齿条齿轮机构的耐久性。
在本公开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齿条齿轮机构可以包括驱动侧齿条、从动侧齿条、与驱动侧齿条啮合的驱动侧齿轮、以及与从动侧齿条啮合的从动侧齿轮,驱动侧齿条和从动侧齿条分别被用于驱动器和配重装置。此外,至少在驱动侧齿条与驱动侧齿轮之间或者从动侧齿条与从动侧齿轮之间可以设置有齿隙,使得在驱动器沿驱动方向到达移动终点之后,在啮合的齿条齿轮的啮合状态通过配重装置沿与驱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的运动而改变的同时,配重装置能够移动至其移动终点。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驱动侧齿条与驱动侧齿轮之间的齿隙,或者通过从动侧齿条与从动侧齿轮之间的齿隙,在驱动器停止移动之后,通过配重装置的惯性力可以允许配重装置单独地运动。因此,不会对齿条齿轮机构施加过大的外力,并且从而能够改善齿条齿轮机构的耐久性。此外,驱动侧齿轮和从动侧齿轮可以构造成能够相对于彼此在预定角度范围内同轴地旋转,其中,本实施方式可以采用一体形成的单个齿轮。
在本公开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驱动工具可以具有驱动器、配重装置以及齿条齿轮机构,该驱动器在沿驱动方向移动时撞击被驱动构件,该配重装置沿与驱动器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该齿条齿轮机构布置在驱动器与配重装置之间,通过该齿条齿轮机构,配重装置沿与驱动器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此外,可以设置有移动终点阻尼器,以限制配重装置的在与驱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移动终点。此外,在移动端点阻尼器的前方可以设置有辅助阻尼器,以提供抵抗配重装置运动的弹性阻力。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包括沿与驱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的上述各阻尼器的两个阶段中可以对配重装置施加弹性阻力(弹性运动阻力),由此,配重装置的惯性力可以被吸收。因此,不会对齿条齿轮机构施加过大的外力,并且从而能够显著改善齿条齿轮机构的耐久性。
在本公开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弹性橡胶可以用于移动端阻尼器,并且片簧可以用于辅助阻尼器。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配重装置沿与驱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时,作为辅助阻尼器的片簧可以与配重装置相接触,并且可以向配重装置施加弹性运动阻力。因此,配重装置的沿移动方向的惯性力可以减小,并且配重装置随后可以接触包括移动端阻尼器的弹性橡胶,由此,当配重装置停止时,冲击可以被吸收。以这种方式,配重装置的沿与驱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惯性力以及配重装置在其移动终点处所接收到的冲击可以被这两个阶段所吸收。因此,不会对齿条齿轮机构施加过大的外力,并且从而能够改善齿条齿轮机构的耐久性。
在本公开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齿条齿轮机构可以包括驱动侧齿条、从动侧齿条、与驱动侧齿条啮合的驱动侧齿轮、以及与从动侧齿条啮合的从动侧齿轮,驱动侧齿条和从动侧齿条分别用于驱动器和配重装置。此外,从动侧齿条可以构造成在配重装置沿与驱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同时当配重装置接触并且经受辅助阻尼器的弹性阻力时与从动侧齿轮脱离。
根据本实施方式,当在配重装置沿与驱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同时配重装置接触并且经受辅助阻尼器的弹性阻力时,从动侧齿条可以与从动侧齿轮脱离,并且动力传递路径可以被切断。由于这种结构,即使在驱动器停止移动之后在配重装置由于其惯性力而单独移动至其移动终点的情况下,也不会对齿条齿轮机构施加过大的外力,并且从而能够显著改善齿条齿轮机构的耐久性。此外,驱动侧齿轮和从动侧齿轮可以构造成能够相对于彼此在预定角度范围内同轴地旋转,但本实施方式还可以采用一体形成的单个齿轮。
在本公开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驱动器的移动距离可以构造成与配重装置的移动距离不同。
根据本实施方式,驱动器和配重装置的布置的自由度能够增大,并且能够获得工具主体的紧凑性。
在本公开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与驱动侧齿条啮合的驱动侧齿轮的齿数可以构造成大于与从动侧齿条啮合的从动侧齿轮的齿数,并且配重装置的移动距离可以构造成比驱动器的移动距离更短。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紧凑的机构,其中,能够确保驱动器的必要移动距离,并且当驱动被驱动构件时的反作用力能够被吸收。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驱动工具的整体侧视图。
图2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从图1中的箭头(Ⅱ)观察的驱动工具的平面图。
图3为示出了驱动机构和撞击机构的侧视图。
图4为示出了驱动机构和撞击机构的立体图。
图5为说明了驱动机构的操作的附图。该附图示出了齿条齿轮机构的初始状态,其中,撞击框架是被缩回,还未到达后退端位置。此外,该附图示出了沿图4中的箭头(V)-(V)截取的、从下方观察的齿条齿轮机构。
图6为说明了驱动机构的操作的另一附图,该附图示出了撞击框架缩回至撞击框架的后退端位置的状态,以及在第二驱动齿轮即将与第二接合部分脱离的状态。
图7为说明了驱动机构的操作的另一附图,该附图示出了撞击框架前进至撞击框架的前进端位置以执行撞击操作(驱动钉子)的状态。
图8为说明了驱动机构的操作的另一附图,该附图示出了在撞击框架前进至撞击框架的前进端位置之后第一驱动齿轮开始与第一接合部分接合的状态。
图9为说明了驱动机构的操作的另一附图,该附图示出了通过第一驱动齿轮的旋转使撞击框架从撞击框架的前进端位置缩回的状态。
图10为说明了驱动机构的操作的另一附图,该附图示出了第二驱动齿轮与撞击框架的第二接合部分接合并且撞击框架从撞击框架的前进端位置缩回的状态,该附图还示出了在齿条齿轮机构即将返回至初始状态的状态。
图11为驱动机构和撞击机构的侧视图,示出了驱动器沿向前方向移动的状态。
图12为图11中的(XII)的放大视图,该附图为示出了驱动侧齿轮与驱动侧齿条的啮合状态的侧视图。
图13为图11中的(XIII)的放大视图,该附图为示出了从动侧齿轮与从动侧齿条的啮合状态的侧视图。
图14为驱动机构和撞击机构的侧视图,示出了在驱动器到达驱动器的前进端位置之后、在配重装置即将缩回至其后退端位置的状态。
图15为图14中的(XV)的放大侧视图,示出了从动侧齿轮与从动侧齿条啮合的状态。
图16为示出了当配重装置到达其缩回端位置时从动侧齿轮与从动侧齿条啮合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7为示出了当配重装置到达其缩回端位置时驱动侧齿轮与驱动侧齿条啮合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8为从动侧齿轮和驱动侧齿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9为根据本公开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撞击机构的侧视图,示出了配重装置缩回至其缩回端位置的状态。
图20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撞击机构的侧视图,示出了使配重装置与辅助阻尼器相接触的状态。
图21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撞击机构的侧视图,示出了配重装置到达撞击待用位置的状态。
图22为根据本公开的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撞击机构的侧视图,示出了当使配重装置与辅助阻尼器相接触时从动侧齿条即将与从动侧齿轮脱离的状态。
图23为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驱动机构和撞击机构的侧视图。
图24为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齿轮的立体图。
图25为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齿轮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当与附图一起考虑时,下面阐述的详细描述旨在是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且不旨在是限制性的和/或表示可以实践本发明的仅有的实施方式。贯穿本说明书使用的术语“示例性”意味着“用作示例,实例或说明”,并且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示例性实施方式优选或有利。详细描述包括为了提供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透彻理解的具体细节。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在一些情况下,以框图形式示出熟知的结构、部件和/或装置,以避免模糊本文提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重要方面。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至图25对本教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如图1中所示,根据实施方式的驱动工具1可以具有工具主体10、容置有作为驱动源的电动马达21的马达壳体20、使用者握持的握持部30、装载有多个诸如钉子等被驱动构件的储匣40以及电源单元50。此外,工具主体10可以构造成使得驱动机构60和撞击机构70布置在主体壳体11中。在下面的描述中,驱动该被驱动构件所沿着的驱动方向可以是向前方向,并且与驱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可以是向后方向。此外,向左方向和向右方向可以是基于且相对于使用者的方向。如图1中所示,被驱动构件T可以通过驱动器3的前进来驱动(撞击),并且可以将被驱动构件T驱动到被驱动材料(工件)W中。
如图1和图4中所示,在工具主体10的前部部分中设置有鼻部2。用于驱动该被驱动构件T的驱动器3可以通过鼻部2的驱动通道前进以驱动该被驱动构件T,该被驱动构件T可以被驱动出位于鼻部2的端部处的喷射出口4。鼻部2可以构造成能够相对于工具主体10沿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驱动方向)的预定范围内移动。驱动操作可以构造成仅在喷射出口4抵着被驱动材料(工件)W被推动并且鼻部2相对于被驱动材料(工件)W相对地缩回时来执行。当鼻部2缩回时,可以将一个被驱动构件T驱动出喷射出口4并且驱动到被驱动材料(工件)W中。鼻部2的缩回运动可以由鼻部传感器(未示出)检测到。
当如图1所示的位于握持部30的上部前面上的触发型开关杆31由使用者的指尖拉动时,电动马达21可以运转,同时鼻部2如上所述缩回。然后,驱动器3可以通过由电动马达21驱动的驱动机构60而缩回和/或返回到其后退端位置。在开关杆31的后部可以容置有主开关32。主开关32可以通过拉动开关杆31而被接通,以使电动马达21运转。当开关杆31的拉动操作被释放时,主开关32可以被关闭以停止电动马达21。此外,即使在开关杆32被拉动的情况下,如果从在下文描述的后退端传感器输出打开信号,则电动马达21可以在经过预定时间之后自动停止。
例如,如图1至图4中所示,主框架12可以固定在主体壳体11的内侧。撞击框架13和配重基部14可以布置在主框架12中,使得撞击框架13和配重基部14可以沿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独立地移动。圆杆形支承轴12a可以在主框架12的前部部分与后部部分之间延伸。撞击框架13可以经由支承轴12a支承,使得撞击框架13可以与支承轴12a一起沿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移动。驱动器3的后部部分可以连结至撞击框架13的上部部分。此外,在撞击框架的后部部分与驱动器3的后部部分之间围绕支承轴12a装载有撞击(碰撞)弹簧17。撞击框架13可以被撞击弹簧17沿前进方向(驱动方向)偏置。撞击弹簧17的偏置力可以变为驱动器3的驱动力,即,施加至被驱动构件T的撞击力。由于这种结构,具有相对较大直径而且具有相对较大卷绕直径的压缩螺旋弹簧可用于撞击弹簧17。
在撞击框架13与配重基部14之间可以设置有一对齿条齿轮机构80。经由齿条齿轮机构80可以使撞击框架13和配重基部14彼此沿相反方向移动。在撞击框架13中可以设置有驱动机构60和撞击机构70。在下文中对齿条齿轮机构80进行描述。
如图1中所示,驱动机构60具有第一驱动齿轮61和第二驱动齿轮62,所述两个驱动齿轮中的每个驱动齿轮均是正齿轮。第一驱动齿轮61和第二驱动齿轮62可以通过主体壳体11的下部部分分别经由支承轴61b和62c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电动马达21的旋转可以以降低的速度输出,并且减速的旋转动力可以输出到输出齿轮21a。输出齿轮21a可以与第一驱动齿轮61啮合。此外,第一驱动齿轮61可以与第二驱动齿轮62啮合。由于这种结构,当电动马达21运转时,这引起第一驱动齿轮61旋转,并且第一驱动齿轮旋转引起第二驱动齿轮62沿与第一驱动齿轮61旋转相反的方向旋转。
例如,如图1和图5中所示,在第一驱动齿轮61的上面上可以支承有第一接合辊61a,使得第一接合辊61a围绕支承轴61b旋转。此外,在第二驱动齿轮62的上面上可以支承有第二接合辊62a,使得第二接合辊62a围绕支承轴62c旋转。此外,邻近第二接合辊62a,在第二驱动齿轮62的上面上可以设置有辅助接合部分62b。如图1中所示,第一接合辊61a可以构造成与第二接合辊62a直径相同,并且可以构造成比第二接合辊62a更高(在轴向方向上更长)。辅助接合部分62b与第二接合辊62a的高度相同。
如图1以及图5至图10中所示,第一接合部分15和第二接合部分16可以设置成从撞击框架13的下部表面向下延伸,使得第一接合部分15和第二接合部分16在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上以预定间距隔开。第一接合部分15可以布置在撞击框架13的大致左半部区域中,并且第二接合部分16可以布置在撞击框架13的大致右半部区域中。此外,第一接合部分15和第二接合部分16可以彼此平行布置。如图1中所示,第一接合部分15和第二接合部分16可以向下延伸,但延伸长度可能彼此不同。具体地,第一接合部分15的延伸长度可以构造成小于第二接合部分16的延伸长度。由于这种结构,如图1中所示,第一接合辊61a可以与第一接合部分15接合,但第二接合辊62a可能不与第一接合部分15接合。第二接合辊62a可能仅与沿向下方向比第一接合部分15延伸得更长的第二接合部分16接合。
在图5中示出的初始状态中,抵着被驱动材料(工件)W(其中,鼻部和工件如图1中所示)推动鼻部2以使鼻部2相对地缩回。通过在该缩回状态下拉动开关杆31,电动马达21可以运转。第一驱动齿轮61和第二驱动齿轮62可以通过电动马达21的旋转而旋转,然后撞击框架13可以从初始位置缩回以进行撞击操作(撞击钉子)。在撞击操作之后,电动马达21可以旋转持续预定时间,并且撞击框架13可以返回至图5中所示的初始位置。图5至图10示出了当执行一个撞击操作时撞击框架13的一系列运动。图5示出了该初始状态,其中,撞击框架13的位置不及其后退端位置(初始位置)。在这个初始状态中,驱动器3的位置可以稍不及其后退端位置。
此外,在图5中示出的初始状态中,可以使第二接合辊62a与第二接合部分16的前表面侧部相接触。当电动马达21运转时,第一驱动齿轮61可以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第二驱动齿轮62可以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这导致撞击框架13变得缩回得更多。图6示出了在撞击框架13即将到达其后退端位置的状态。在图6中示出的状态下,辅助接合部分62b可以位于与第二接合部分16即将脱离的位置。当在图6中示出的状态之后撞击框架13到达其后退端位置时,辅助接合部分62b可以与第二接合部分16脱离。在辅助接合部分62b与第二接合部分16脱离的时候,撞击框架13可以通过撞击(碰撞)弹簧17的偏置力而前进,并且驱动器3可以穿过鼻部2的驱动通道前进。在驱动器3穿过鼻部2的驱动通道前进期间,可以通过驱动器3将一个被驱动构件T驱动到被驱动材料(工件)W中。
主框架12的前部部分可以附接有前进(前部)端阻尼器19。由于此构型,如图7中所示,可以使撞击框架13与前进端阻尼器19相接触以到达前进端位置。撞击框架13可以通过接触前进端阻尼器19而停止在前进端位置处,其中,在接触时撞击框架13对前进端阻尼器19的冲击可以通过前进端阻尼器19的弹性变形来吸收。
撞击框架13的后退端位置可以被图1中示出的后退端传感器18检测到。当通过后退端传感器18检测到撞击框架13已经达到后退端位置时,基于来自后退端传感器18的输出信号在经过预定时间之后电动马达21可以停止。在这段时间期间,撞击框架13可以返回至如图5中所示的初始状态。在通过撞击弹簧17的偏置力而使撞击框架13前进的驱动阶段中,电动马达21可以运转,但由于第一接合辊61a没有与第一接合部分15接合,并且第二接合辊62a没有与第二接合部分16接合,因此来自电动马达21的旋转力没有传递至撞击框架13(电动马达21可以与撞击框架13动态分离)。由于这种结构,在没有接收到来自驱动机构60的动态力作为阻力的情况下,驱动器3可以以由撞击弹簧17的偏置力产生的足够的撞击力撞击(碰撞)被驱动构件T。
在撞击(碰撞)被驱动构件T之后,电动马达21仍然可以运转,并且因此,第一驱动齿轮61可以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可以使第一接合辊61a与第一接合部分15的前部表面相接触,如图8中所示。第一驱动齿轮61可以进一步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其中,第一接合辊61a与第一接合部分15的前部表面相接触。因此,撞击框架13可以开始抵着撞击弹簧17缩回。当第一驱动齿轮61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撞击框架13进一步缩回时,第一接合辊61a可以与第一接合部分15脱离,同时,第二接合辊62a开始与第二接合部分16的前部表面接合,如图10中所示。由于这种结构,通过第一驱动齿轮61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这又使第二驱动齿轮6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中箭头所指示的,第二接合部分16、并且因此撞击框架13可以被第二接合辊62a进一步向后推动。因此,撞击框架13克服撞击弹簧17的偏置力进一步缩回。
以这种方式,撞击框架13的缩回运动可以发生在从第一驱动齿轮61的第一接合辊61a到第二驱动齿轮62的第二接合辊62a重叠的两个阶段中,其中,当第一阶段结束时第二阶段开始。因此,组合起来,撞击框架13可以以大行程缩回。如图10中所示,第一驱动齿轮61和第二驱动齿轮62可以如箭头所指示的进一步旋转,并且撞击框架13可以抵着撞击弹簧17进一步缩回。最后,撞击框架13可以返回至如图5中所示的初始位置。此时,电动马达21自动停止。
由驱动器3的撞击操作引起的反作用力可以通过一对配重装置5来吸收,所述一对配重装置5可以沿与驱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如图3和图4中所示,所述一对配重装置5可以支承在配重基部14上。配重基部14可以被支承成使得能够相对于主框架12沿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移动。圆柱形配重装置5可以分别安装至配重基部14的左侧和右侧的上表面。此外,在每个配重装置5与主框架12的前部部分之间分别插设有返回弹簧6。该返回弹簧6可以沿缩回方向偏移每个配重装置5。换句话说,撞击框架12由撞击弹簧17沿向前方向偏移,由撞击弹簧17引起的偏移方向可以构造成与返回弹簧6的偏移方向相反。
配重装置5中的每个配重装置的后表面可以分别附接有缩回端阻尼器7,该缩回端阻尼器7形成为圆柱形形状并且其直径与配重装置5的直径大致相同。缩回端阻尼器7可以由具有合适弹性的橡胶制成。可以通过相应的缩回端阻尼器7与主框架12的后表面相接触而限制每个配重装置5的缩回端位置。当配重装置5到达缩回端位置时,偏压弹簧6产生的冲击可以由阻尼器7吸收。
左侧和右侧配重装置5的移动方向可以与驱动器3的移动方向相反。此外,配重装置5可以与驱动器3同步移动。由于这种结构,由驱动器3将被驱动构件T驱动到被驱动材料(工件)W中的操作所引起的施加至驱动工具1的反作用力可以被吸收。为了使左侧和右侧配重装置5沿与驱动器3相反的方向移动,并且与驱动器3同步,在配重基部14与撞击框架13之间可以设置有一对齿条齿轮机构80。左侧和右侧齿条齿轮机构80可以具有相同的结构,并且因此在下面的描述中,对附图中示出的右侧齿条齿轮机构80进行描述。
齿条齿轮机构80可以具有驱动侧齿条81、从动侧齿条82、与驱动侧齿条81啮合的驱动侧齿轮83、以及与从动侧齿条82啮合的从动侧齿轮86。驱动侧齿条81可以沿撞击框架13的横向部分附接。此外,从动侧齿条82可以接合至配重基部14的横向侧部。由于这种结构,驱动侧齿条81可以设置成使得能够沿主框架12的下部部分在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上移动,并且从动侧齿条82可以设置成使得能够沿主框架12的上部部分在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上移动。如图4中所示,驱动侧齿条81的啮合齿可以面向上,并且从动侧齿条82的啮合齿可以面向下。此外,驱动侧齿条81和从动侧齿条82可以设置成沿左右方向相互偏离。驱动侧齿轮83和从动侧齿轮86可以经由从主框架12的横向侧部延伸的轴支承件85相对于彼此同轴地支承。此外,驱动侧齿轮83和从动侧齿轮86可以被支承为使得能够相对于彼此在预定角度范围内旋转。
在齿条齿轮机构80中,驱动侧齿条81可以通过驱动侧齿轮83和从动侧齿轮86而与从动侧齿条82间接啮合,并且因此,主框架12可以沿与配重基部14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同步地移动。由于这种结构,在通过驱动机构60使撞击框架13从图7中示出的该框架的前进端位置缩回至紧接在图10中示出的位置之后的该框架的后退端位置的阶段中,配重装置5可以克服返回弹簧6的偏置力而从配重装置的后退端位置(该位置与其中配重装置5接触缩回端阻尼器7的、该框架的前进端位置相对应)朝向与框架的后退端位置相对应的、配重装置的前进端位置前进。此外,在紧接于图10中示出的位置之后撞击框架13从撞击框架的后退端位置前进的阶段中,配重装置5可以通过返回弹簧6的偏置力从配重装置5的前进端位置缩回。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驱动框架13接触前进端阻尼器19并到达其前进端位置的时间与配重装置5接触缩回端阻尼器7并到达其后退端位置的时间稍微偏离的情况下,即,在配重装置5在撞击框架13到达撞击框架的前进端位置之后稍微到达配重装置的后退端位置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方法使得通过仅移动配重装置5,可能不会特别对齿条齿轮机构80的齿施加过大的外力。
图11示出了在驱动框架13即将到达其前进端位置之前的齿条齿轮机构80和其他构件的情形。在这个阶段中,驱动框架13的前部部分与前进端阻尼器19之间可以存在间隙。此外,缩回端阻尼器7与主框架12的后部部分之间可以存在较大间隙。图12示出了驱动侧齿轮83的啮合齿相对于驱动侧齿条81的啮合齿的啮合状态。此外,图13示出了从动侧齿轮86的啮合齿相对于从动侧齿条82的啮合齿的啮合状态。
如图12中所示,驱动侧齿条81的啮合齿81a可以接触(啮合)驱动侧齿轮83的啮合齿83a。以这种接触状态,驱动侧齿条81可以沿由箭头F指示的方向前进,并且相应地,驱动侧齿轮83可以沿由箭头C指示的方向旋转。如图12中所示,在驱动侧齿条81的啮合齿81a与驱动侧齿轮83的啮合齿83a之间可以存在间隙80a,其中,间隙80a位于啮合齿81a的后侧处。由于这种结构,可能在驱动侧齿条81与驱动侧齿轮83之间产生与间隙80a相对应的齿隙(啮合方向上的晃动;在下文中将在整个说明书中使用相同的定义)。
此外,如图13中所示,从动侧齿轮86的啮合齿86a可以接触从动侧齿条82的啮合齿82a的前部部分。以这种接触状态,从动侧齿轮86可以沿由箭头C指示的方向旋转,并且相应地,从动侧齿条82可以被从动侧齿轮86的啮合齿86a沿由箭头R指示的缩回方向推动。然后,从动侧齿条82可以缩回。如图13中所示,在从动侧齿轮86的啮合齿86a与从动侧齿条82的啮合齿82a之间可以存在间隙80b,其中,间隙80b位于啮合齿86a的前侧处。由于这种结构,可能在驱动侧齿轮86与从动侧齿条82之间产生与间隙80b相对应的齿隙。
以这种方式,撞击框架13可以进一步前进并且接触前进端阻尼器19。在此,如图14中所示,撞击框架13的前进运动可以停止。然而,即使在撞击框架13接触前进端阻尼器19并且在其前进端位置处停止移动时,此时,配重装置5还没有到达其后退端位置,如图14中所示。换句话说,在主框架12的后部部分与缩回端阻尼器7之间仍然存在微小间隙(空转行进距离)7a。
由于这种结构,当撞击框架13到达其前进端位置(初始位置)时,配重装置5可以主要通过返回弹簧6的偏置力而另外缩回空转行进距离7a。在这个阶段中,驱动侧齿条81和驱动侧齿轮83可以保持为啮合状态,如图12中所示,并且齿条81和齿轮83两者均可以不移动。此外,在这个阶段中,仅从动侧齿条82可相对于从动侧齿轮86缩回。由于这种运动,图13中示出的啮合状态可以转化为图15中示出的啮合状态,并且随后,如图16中所示,从动侧齿条82的啮合齿82a可以从其所接触的、之前所啮合的啮合齿86a向后移动,然后啮合齿82a可以在沿旋转方向C的前侧上再次啮合相邻的啮合齿86a。
从动侧齿条82的啮合齿82a可以与从动侧齿轮86的啮合齿86a的前侧相接触,并且然后在从动侧齿条82可以沿由箭头R指示的方向进一步缩回时,啮合齿86a可以由齿82a向后推动,并且从动侧齿轮86可以沿由箭头C指示的方向轻微旋转。因此,根据从动侧齿轮86沿由箭头C指示的方向的轻微旋转,驱动侧齿轮83相对于驱动侧齿条81的啮合状态可以从图12中示出的状态转化为图17中示出的状态。在图17中示出的状态下,由于从动侧齿轮86沿由箭头C指示的方向的轻微旋转,驱动侧齿轮83的啮合齿83a可以沿向前方向轻微地移动,使得啮合齿83a可以位于相邻的齿81a之间,使得啮合齿83a不与相邻的齿81a相接触。以最大程度,驱动侧齿轮83沿由箭头C指示的方向的空转旋转(啮合齿83a沿向前方向的运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构造,使得可以消除图12中示出的齿隙80a。
以这种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从动侧齿条82的啮合齿82a相对于从动侧齿轮86的啮合齿86a沿缩回方向移动(空转)并接触啮合齿86a的前侧(如图13→图15→图16依次示出)并且从动侧齿轮86被从动侧齿条82推动以使得驱动侧齿轮83移动(空转)(如图12→图17依次示出)时,啮合齿82a与啮合齿86a之间的齿隙80b可以构造成足够大,使得配重装置5可以到达其缩回端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侧齿条81的啮合齿81a与驱动侧齿轮83的啮合齿83a之间的齿隙80a以及从动侧齿条82的啮合齿82a与从动侧齿轮86的啮合齿86a之间的齿隙80b均可以构造成大于通常使用的渐开线齿轮的齿隙。为了将齿隙80a和齿隙80b设定成大于通常使用的渐开线齿轮,可以适当地设定驱动侧齿条81、从动侧齿条82、驱动侧齿轮83以及从动侧齿轮86的压力角、齿距以及模数等。由于这些设定,在撞击框架13到达其前进端位置(初始位置)之后,驱动侧齿轮83和从动侧齿轮86可以沿由箭头C指示的方向移动(空转),如图12→图13→图15→图16→图17示出,并且配重装置5的缩回运动(空转行进距离7a)可以被吸收。因此,不会对齿条齿轮机构80的啮合齿81a、82a、83a和86a施加过大外力。
如上所述,在撞击框架13到达其前进端位置并且被驱动构件T被驱动到被驱动材料(工件)W中之后,配重装置5可以仅缩回空转行进距离7a以到达缩回端位置,并且不会对齿条齿轮机构80施加过大外力。由于这种结构,当被驱动构件被驱动到被驱动材料(工件)W中时,施加于驱动工具1的反作用力能够被安全地且可靠地吸收。因此,由于这种结构,能够改善驱动工具1的抵抗反作用力的耐久性以及可操作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更安全且更可靠地吸收反作用力的另一方法。如图18中所示,在驱动侧齿轮83与从动侧齿轮86之间可以提供反作用力吸收功能。如上所述,驱动侧齿轮83和从动侧齿轮86可以通过支承轴85相对于彼此在预定角度范围内以可旋转的方式被同轴地支承。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侧齿轮83的齿轮直径和齿数可以与从动侧齿轮86的齿轮直径和齿数相同。驱动侧齿轮83可以与从动侧齿轮86啮合。如图18中所示,驱动侧齿轮83和从动侧齿轮86可以分别设置有两个弧形固位孔83b和86b。在驱动侧齿轮83中,两个固位孔83b可以围绕使支承轴85穿过的支承孔83c而彼此相对地布置。相似地,在从动侧齿轮86中,两个固位孔86b可以围绕使支承轴85穿过的支承孔86c而彼此相对地布置。
通过使支承轴85穿过支承孔83c和86c,驱动侧齿轮83和从动侧齿轮86可以相对于彼此被同轴地支承。如图18中所示,在驱动侧齿轮83的两个固位孔83b中的每个固位孔中以及从动侧齿轮86的两个固位孔86b中的每个固位孔中可以插入弹性构件84。每个弹性构件84可以以跨置驱动侧齿轮83的固位孔83b和从动侧齿轮86的固位孔86b的方式被插入。每个弹性构件84可以由橡胶制成并且具有适当的弹性。通过使用这些橡胶弹性构件84,在驱动侧齿轮83与从动侧齿轮86之间沿彼此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向引入弹性元件。
如上所述,通过弹性构件84,在驱动侧齿轮83与从动侧齿轮86之间沿彼此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向可以获得弹性。由于这种结构,在彼此同步移动的驱动侧齿条81和从动侧齿条82中,能够弹性地允许下述状态:驱动侧齿条81和从动侧齿条82中的一者停止而另一者移动。对于驱动侧齿轮83和从动侧齿轮86,在撞击框架13停止在其前进端位置处之后,通过使弹性构件84发生弹性变形可以使驱动侧齿轮83和从动侧齿轮86以可旋转的方式相对于彼此移动。通过这种运动,可以吸收过大的外力,并且防止过大的外力施加于齿条齿轮机构80,并且可以获得配重装置5的较长空转行进距离7a。在这个方面中,由驱动器3的撞击操作引起的反作用力可以被更安全地且更可靠地吸收。
如图1中所示,握持部30可以从具有合适长度和厚度的工具主体10的下表面的后部部分向下延伸,使得握持部30易于被使用者握持。电源单元50可以设置在握持部30的下端部处。此外,在握持部30的下部部分处可以设置有板形电池安装部分51。板形电池安装部分51可以从握持部30的下部部分沿向前方向延伸。马达壳体20可以固定至板形电池安装部分51的上部前表面。
在电池安装部分51的下表面可以附接有电池组52。尽管图中未示出,在电池安装部分51的下表面处可以设置有用于机械地连接电池组52的一对导轨部分,以及用于电气地连接电池组52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通过锂离子电池形成并且输出14.4伏的电压的电池组52可以向前滑动以附接至电池安装部分51,并且向后滑动以从电池安装部分51拆卸。电池组52能够通过从电池安装部分51移除、用专用充电器再充电以及在充电完成之后将电池组52再次附接至电池安装部分51而重复使用。对于一般/常规使用而言,电池组52可以是最优的,并且可以是作为驱动螺丝刀、切削工具或其他电力工具的电源的电池组。
在电池安装部分51的内侧可以容置有控制器53,该控制器53包括用于控制电动马达21的控制电路板和电源电路板。电源单元50可以包括电池安装部分51、电池组52以及控制器53。在电池安装部分51的横向侧部处可以设置有U形挂钩54。通过将挂钩54适当地固定在工作架或者折梯,可以使驱动工具1以悬挂的方式保持倒置。
主体壳体11、马达壳体20、握持部30以及电池安装部分51的壳体可以构造成使得这些壳体的左半部和右半部拼合式壳体——这些拼合式壳体中的每一者通过树脂一体地形成——通过多个固定螺钉25接合在一起。
储匣40可以装载有以板形方式彼此平行地临时保持的多个被驱动构件T,并且可以基于工具主体10的驱动操作通过经由驱动通道节距地给送单个被驱动构件T而供给单个被驱动构件T。
根据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的驱动工具1,能够通过降低施加至齿条齿轮机构80的主要啮合齿81a、82a、83a和86a的冲击来改善齿条齿轮机构80的耐久性。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沿旋转方向弹性变形的弹性构件84可以设置在能够相对于彼此在预定角度范围内旋转的驱动侧齿轮83与从动侧齿轮86之间。
由于驱动工具1的结构,即使在驱动器3到达其前进端位置以停止移动片刻之后、通过配重装置5的惯性力使配重装置5缩回以到达缩回端位置的情况下,驱动侧齿轮83和从动侧齿轮86可以相对于彼此旋转以使弹性构件84弹性地变形。因此,主要施加于齿条齿轮机构80的啮合齿81a、82a、83a和86a的冲击可以被弹性地吸收。因此,能够进一步改善齿条齿轮机构80的耐久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适当地设定驱动侧齿条81与驱动侧齿轮83之间的齿隙80a(齿81a与齿83a之间的间隙)以及从动侧齿条82与从动侧齿轮86之间的齿隙80b(齿82a与齿86a之间的间隙)。由于这种设定,能够改善齿条齿轮机构80的耐久性。齿隙80a和齿隙80b可以构造成足够大,使得在通过使配重装置5沿与驱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缩回而使相邻的啮合齿的啮合状态移动时,配重装置5到达后退端位置,其中,这个动作发生在驱动器3沿驱动方向到达移动端位置以停止移动(在驱动器3的前进端位置处,在驱动器3接触前进端阻尼器19以停止)之后。齿隙80a和齿隙80b可以大于通常使用的渐开线齿轮的齿隙。
以这种方式,由于驱动侧齿条81相对于驱动侧齿轮83的齿隙80a以及从动侧齿条82相对于从动侧齿轮86的齿隙80b,在驱动器3停止之后,通过配重装置5的惯性力能够发生配重装置5的空转运动。由于这种结构,不会对齿条齿轮机构80施加过大的外力,并且因此能够改善齿条齿轮机构80的耐久性。
图19至图21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撞击机构71,其中,可以采用另一方法来吸收由配重装置5的运动引起的冲击。第二实施方式的撞击机构7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撞击机构70的不同之处在于,设置有辅助阻尼器8,用于吸收由配重装置5的缩回运动引起的冲击。通过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可以省略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和构型的描述。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缩回端阻尼器7可以附接至每个配重装置5的后面。然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9中所示,用于限制配重装置26的缩回运动的缩回端阻尼器9可以附接至出框架12。一对缩回端阻尼器9可以附接至主框架12。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可以提供片簧(板簧)以作为辅助阻尼器8。辅助阻尼器8可以布置在左右缩回端阻尼器9之间。此外,辅助阻尼器8可以布置成在缩回端阻尼器9的前方从框架12的底部部分向上站立。
如先前所描述的,经由图6中示出的状态,可以通过由撞击弹簧17的偏置力引起的撞击框架13的前进来执行撞击操作。撞击框架13可以沿与通过齿条齿轮机构80来使配重装置26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同步地移动,并且相应地,当撞击框架13前进时,通过返回弹簧6的偏置力可以使配重装置26缩回。因此,经由图19中示出的状态,配重装置26可以与辅助阻尼器8相接触,如图20中所示。随后,由于配重装置26沿向后方向的惯性力,配重装置26可以接触缩回端阻尼器9,如图21中所示。
通过配重装置26的缩回运动,当执行驱动操作时驱动工具1接收到的沿向后方向的反作用力可以被吸收。如上所述,撞击框架13的在前进端位置处的运动可以通过撞击框架13与前进端阻尼器19的接触来限制,并且当撞击框架13接触前进端阻尼器19时,驱动工具1接收到的冲击可以通过前进端阻尼器19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在另一端部处,配重装置26的缩回端位置可以通过配重装置26与缩回端阻尼器9的接触来限制,并且当配重装置26接触缩回端阻尼器9时驱动工具1接收到的冲击可以通过阻尼器9的弹性变形来吸收。此外,在配重装置26即将接触缩回端阻尼器9时,配重装置26的沿缩回方向的惯性力可以通过辅助阻尼器8来吸收。
以这种方式,配重装置26的沿缩回方向的惯性力和返回弹簧6的偏置力可以通过辅助阻尼器8来吸收,并且相应地,配重装置26的缩回速度可以减小。以这种方式,配重装置26可以以减小的速度接触缩回端阻尼器9。因此,配重装置26的沿缩回方向的惯性力以及返回弹簧6的偏置力可以通过两个阶段、即通过包括辅助阻尼器8的一个阶段以及包括缩回端阻尼器9的另一个阶段来吸收。因此,能够使施加于齿条齿轮机构80的冲击安全地且可靠地减小,并且能够改善齿条齿轮机构80的耐久性。
图22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撞击机构71。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可以对第二实施方式增加另一修改。具体地,从动侧齿条82的前部可以包括无齿部分82b,在该无齿部分82b中不存在啮合齿82a(其中,齿条82的长度保持不变,但有齿部分的长度变得较短)。无齿部分82b可以构造成使得在配重装置26的缩回运动期间在配重装置26接触辅助阻尼器8之后,从动侧齿轮86可以与从动侧齿条82脱离,如图22中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可以省略从动侧齿条82的五个啮合齿82a,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这五个啮合齿82a位于前部区域中,而其中,该部分包括无齿部分82b。
由于无齿部分82b的存在,在配重装置26接触辅助阻尼器8之后,从动侧齿条82可以与从动侧齿轮86脱离(通过齿啮合的动力传递路径可以被切断)。因此,在配重装置26通过配重装置26的惯性力以及返回弹簧6的偏置力而移动至缩回端位置的同时,不会对从动侧齿轮86并且最终对驱动侧齿轮83和驱动侧齿条81施加过大的外力。在这个方面中,可以安全地且可靠地改善齿条齿轮机构80的耐久性。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辅助阻尼器8的弹力可以设定为大于返回弹簧6的弹力。由于这种设定,在配重装置26通过配重装置26的惯性力以及返回弹簧6的偏置力而到达其缩回端位置并且惯性力被完全吸收之后,配重装置26可以通过辅助阻尼器8的偏置力而返回至图22中示出的位置。当配重装置26通过辅助阻尼器8的偏置力而返回至图22中示出的位置时,从动侧齿条82的啮合齿可以与从动侧齿轮86再次啮合。由于这种结构,驱动侧齿条81可以通过电动马达21的运转而开始缩回。因此,驱动侧齿轮83和从动侧齿轮86可以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因此,根据从动侧齿轮86的啮合齿86a与从动侧齿条82的啮合齿82a的啮合状态,撞击框架13可以前进。以这种方式,防止发生由于存在无齿部分82b而引起的运动故障。
根据如上所述的第二实施方式,在缩回运动期间,配重装置26的惯性力可以构造成在两个阶段中被吸收,即,通过辅助阻尼器8和缩回端阻尼器9被吸收。由于这种结构,不会对齿条齿轮机构80施加过大的外力,并且因此能够改善齿条齿轮机构80的耐久性。
此外,通过使用能够以相对较大振幅弹性地移位的片簧,在缩回运动期间,配重装置26的惯性力可以被吸收,并且能够安全地且可靠地减小配重装置26的缩回速度。在这个方面中,不会对齿条齿轮机构80施加过大的外力,从而又增大了整体安全性和可靠性。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工具1,当在配重装置26沿与驱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缩回运动期间配重装置26接收辅助阻尼器8的弹性阻力时,从动侧齿条82的齿可以构造成与从动侧齿轮86脱离。由于这种结构,在由于配重装置26的惯性力以及返回弹簧6的偏置力而使配重装置26缩回至其缩回端位置的同时,由于啮合齿的脱离,从动侧齿轮86与从动侧齿条82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可以被切断。因此,不会对从动侧齿轮86的啮合齿86a并且最终对驱动侧齿轮83的啮合齿83a和驱动侧齿条81的啮合齿81a施加过大的外力。因此,能够改善齿条齿轮机构80的耐久性,从而又增大了整体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发明不限制于上面讨论的实施方式,并且在不背离本教示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修改。例如,在上面讨论的实施方式中,驱动侧齿条81的驱动力可以通过两个齿轮——即,驱动侧齿轮83和从动侧齿轮86——传递至从动侧齿条82。然而,在齿条81与齿条82之间可以使用一体式齿轮。即使在使用一体式齿轮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设定如上所述的驱动侧齿条与从动侧齿条之间的齿隙80a和齿隙80b来获得相似的效果。
此外,在上面讨论的实施方式中,驱动侧齿轮83的齿轮直径和齿数可以与从动侧齿轮86的齿轮直径和齿数相同。然而,通过设定彼此之间不同的齿轮直径和齿数,驱动器3的行程可以构造成与配重装置5(配重装置26)的行程不同。例如,通过减小从动侧齿轮86相对于驱动侧齿轮83的齿轮直径和齿数,配重装置5(配重装置26)的行程能够被构造成小于驱动器3的行程。由于这种设定,从动侧齿轮86的尺寸能够减小并且对驱动器3的运动的阻力可以减小。相反,通过增大从动侧齿轮86相对于驱动侧齿轮83的齿轮直径和齿数,配重装置5(配重装置26)的行程能够大于驱动器3的行程。由于这种结构(以及弹性构件84的功能),可以改善配重装置5(配重装置26)的冲击吸收能力。
图23示出了第四实施方式的齿条齿轮机构90,其中,驱动侧齿轮具有与从动侧齿轮不同的齿轮直径和齿数。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齿条齿轮机构90可以构造成使得驱动侧齿轮93的齿数大于从动侧齿轮94的齿数。通过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可以省略对与其他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和构型的描述。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驱动侧齿条91可以沿主框架12的上侧布置,并且从动侧齿条92可以沿主框架12的下侧布置。换句话说,第四实施方式中的驱动侧齿条91和从动侧齿条92可以以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颠倒的方式定位。由于这种结构,如图23中所示,配重装置5和返回弹簧6可以布置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撞击机构74中的齿轮96的下方。换句话说,左右配重装置5可以布置在主框架12的下方。沿左右方向呈现的左右配重装置5可以位于主框架12的下方。由于这种结构,工具主体10在左右方向上的紧凑性可以实现。
如图23至图25中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齿轮96可以构造成使得驱动侧齿轮93可以经由多个弹性构件95同轴地接合至从动侧齿轮94。在驱动侧齿轮93中可以使用具有十五个齿的正齿轮,并且在从动侧齿轮94中可以使用具有十二个齿的正齿轮。驱动侧齿轮93可以与驱动侧齿条91啮合。驱动侧齿条91可以沿其横向侧部附接至撞击框架13。从动侧齿轮94与从动侧齿条92啮合。一对从动侧齿条92可以沿其横向侧部附接至配重基部14。此外,圆柱形配重装置5可以附接至配重基部14的每一侧的下表面。返回弹簧6可以分别在左侧和右侧上装载于左侧配重装置5与主框架12的前部部分之间以及右侧配重装置5与主框架12的前部部分之间。因此,第四实施方式中的返回弹簧6的布置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返回弹簧的布置相同。
通过使驱动侧齿轮93具有十五个齿,并且从动侧齿轮94具有十二个齿,可以得到齿轮的1.25的减速比。此外,由于以这种方式构造齿轮,从动侧齿条92的移动距离(行程)可以构造成是驱动侧齿条91的移动距离(行程)的80%。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可以以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适当地设定驱动侧齿条91相对于驱动侧齿轮93的齿隙80a(间隙80a)以及从动侧齿轮94相对于从动侧齿条92的齿隙80b(间隙80b)。
如图25中所示,在第四实施方式的齿轮96中,可以使用四个管状橡胶销钉作为弹性构件95。在驱动侧齿轮93中,两个弧形固位孔93a可以围绕位于齿轮93的中心处的支承孔93b彼此相对地布置。此外,如图25中所示,围绕位于齿轮94的中心处的支承孔94b,可以设置有与从动侧齿轮94一体的两个弧形接合部分94a,使得两个接合部分94a沿上-下轴线相对地面向彼此,并且在与从动侧齿轮94的平坦表面正交的方向上延伸。此外,在驱动侧齿轮93连结至从动侧齿轮94的情况下,两个弧形接合部分94a可以插入驱动侧齿轮93的固位孔93a的每个中。此外,弹性构件95可以保持在(夹在)接合部分94a的每个端部与固位孔93a之间。
驱动侧齿轮93和从动侧齿轮94可以在接合部分94a能够围绕固位孔93a旋转——其中,四个弹性构件95全部发生弹性变形——的范围内相对于彼此相对地旋转。通过使驱动侧齿轮93相对于从动侧齿轮94旋转,其中,四个弹性构件95发生变形,在驱动侧齿条91和从动侧齿条92中的一者停止移动时,可以允许另一者弹性地移动。在驱动侧齿条91通过撞击操作而停止之后,配重装置5的由于惯性力产生的空转行进距离71可以以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获得,并且因此在执行撞击操作时的反作用力可以被吸收。因此,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空转行进距离的作用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相同。
根据上面讨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齿轮96,驱动侧齿轮93的齿数(十五)可以设定为大于从动侧齿轮94的齿数(十二),并且因此,配重装置5的移动距离可以设定为比驱动器3的移动距离更短。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能够保持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相似的冲击吸收能力,并且能够使配重装置5的移动距离比其他实施方式中的配重装置的移动距离更短。因此,齿轮的布置中的自由度能够增大,同时,能够实现工具主体10的紧凑性。
在上面讨论的第四实施方式中,驱动侧齿轮93的齿数可以设定为大于从动侧齿轮94的齿数,并且驱动侧齿条91的运动可以转移至从动侧齿条92,使得驱动侧齿条91的移动距离可以比比其他实施方式中的驱动侧齿条的移动距离更短(速度减小)。然而,驱动侧齿轮的齿数可以设定为小于从动侧齿轮的齿数,并且从动侧齿条的移动距离可以大于驱动侧齿条的移动距离(速度增大)。
如上所述,驱动侧齿轮的齿数可以设定为与从动侧齿轮的齿数不同,以便在齿条齿轮机构中实现速度改变功能。除了这个方法之外,可以通过设定彼此不同的齿轮直径或模数而实现相似的功能。
此外,如上所述,具有速度改变功能的齿轮可以构造成使得驱动侧齿轮的齿轮直径和齿数可以与从动侧齿轮的齿轮直径和齿数不同。除了这种结构之外,齿轮可以构造成使得驱动侧齿轮可以与从动侧齿轮一体地形成。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中,撞击框架13可以以包括两个阶段的大运动方式缩回,即,包括第一阶段的第一驱动齿轮61和包括第二阶段的第二驱动齿轮62。然而,撞击框架可以通过仅使用一个驱动齿轮以比示例性实施方式更短的运动方式缩回。因此,能够实现紧凑的且较小尺寸的驱动工具。
此外,驱动工具1可以通过电池组52(直流电源)供电,但在可以通过例如100V商用电源的交流电源向驱动工具1供电的情况下,本教示可以应用于驱动工具1。

Claims (9)

1.一种驱动工具,包括:
驱动器,通过使所述驱动器沿驱动方向移动而使所述驱动器撞击被驱动构件;
配重装置,所述配重装置沿与所述驱动器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齿条齿轮机构,所述齿条齿轮机构布置在所述驱动器与所述配重装置之间,并且所述配重装置通过所述齿条齿轮机构而沿与所述驱动器的所述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其中,
所述齿条齿轮机构包括驱动侧齿条、从动侧齿条、与所述驱动侧齿条啮合的驱动侧齿轮、以及与所述从动侧齿条啮合的从动侧齿轮,所述驱动侧齿条和所述从动侧齿条分别用于移动所述驱动器和所述配重装置;
其中,所述驱动侧齿轮和所述从动侧齿轮被同轴地支承,以便能够相对于彼此在预定角度范围内旋转;以及
其中,在所述驱动侧齿轮与所述从动侧齿轮之间插设有弹性构件,以便弹性地吸收所述驱动侧齿轮相对于所述从动侧齿轮的相对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工具,其中,
所述驱动侧齿轮构造成使得所述驱动侧齿轮能够经由所述弹性构件将旋转驱动力传递至所述从动侧齿轮。
3.一种驱动工具,包括:
驱动器,通过使所述驱动器沿驱动方向移动而使所述驱动器撞击被驱动构件;
配重装置,所述配重装置沿与所述驱动器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齿条齿轮机构,所述齿条齿轮机构布置在所述驱动器与所述配重装置之间,所述配重装置通过所述齿条齿轮机构而沿与所述驱动器的所述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其中,
在所述驱动器沿所述驱动方向到达所述驱动器的移动端并且停止移动之后,所述配重装置沿与所述驱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到达所述配重装置的移动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工具,其中,
所述齿条齿轮机构包括驱动侧齿条、从动侧齿条、与所述驱动侧齿条啮合的驱动侧齿轮、以及与所述从动侧齿条啮合的从动侧齿轮,所述驱动侧齿条和所述从动侧齿条分别用于所述驱动器和所述配重装置;以及
至少在所述驱动侧齿条与所述驱动侧齿轮之间或者在所述从动侧齿条与所述从动侧齿轮之间设置有齿隙,使得在所述驱动器沿所述驱动方向到达所述驱动器的所述移动端之后,在所述从动侧齿条与所述从动侧齿轮的啮合状态通过所述配重装置沿与所述驱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惯性运动而改变的同时,所述配重装置能够移动至所述配重装置的所述移动端。
5.一种驱动工具,包括:
驱动器,通过使所述驱动器沿驱动方向移动而使所述驱动器撞击被驱动构件;
配重装置,所述配重装置沿与所述驱动器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齿条齿轮机构,所述齿条齿轮机构布置在所述驱动器与所述配重装置之间,并且所述配重装置通过所述齿条齿轮机构而沿与所述驱动器的所述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其中,
设置有移动端阻尼器,以限制所述配重装置的在与所述驱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移动端;以及
在所述移动端阻尼器的前方设置有辅助阻尼器,以提供抵抗所述配重装置的运动的弹性阻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工具,其中,
弹性橡胶用于所述移动端阻尼器;以及
片簧用于所述辅助阻尼器。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驱动工具,其中,
所述齿条齿轮机构包括驱动侧齿条、从动侧齿条、与所述驱动侧齿条啮合的驱动侧齿轮、以及与所述从动侧齿条啮合的从动侧齿轮,所述驱动侧齿条和所述从动侧齿条分别用于所述驱动器和所述配重装置;以及
所述从动侧齿条构造成在所述配重装置沿与所述驱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同时当所述辅助阻尼器接收所述弹性阻力时与所述从动侧齿轮脱离,使得所述从动侧齿条的齿与所述从动侧齿轮的齿不接触并且不传递动力。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驱动工具,其中,
所述驱动器的移动距离构造成与所述配重装置的移动距离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工具,其中,
与所述驱动侧齿条啮合的所述驱动侧齿轮的齿数构造成大于与所述从动侧齿条啮合的所述从动侧齿轮的齿数,并且所述配重装置的所述移动距离构造成比所述驱动器的所述移动距离更短。
CN201610953689.9A 2015-11-05 2016-11-03 驱动工具 Active CN1069851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17785 2015-11-05
JP2015-217785 2015-11-05
JP2016185457A JP6704824B2 (ja) 2015-11-05 2016-09-23 打ち込み工具
JP2016-185457 2016-09-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85124A true CN106985124A (zh) 2017-07-28
CN106985124B CN106985124B (zh) 2021-07-13

Family

ID=587669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53689.9A Active CN106985124B (zh) 2015-11-05 2016-11-03 驱动工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704824B2 (zh)
CN (1) CN1069851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71798B2 (ja) * 2019-11-12 2024-04-22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ち込み工具
JP7554092B2 (ja) 2020-10-22 2024-09-19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ち込み工具
JP2022173737A (ja) 2021-05-10 2022-11-22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打込工具
CN114583913A (zh) * 2022-02-23 2022-06-03 合肥新沪屏蔽泵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传动结构及冲牙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47505Y (zh) * 1992-10-09 1993-11-24 姚殿林 射电电击枪
JP2003245871A (ja) * 2002-02-22 2003-09-02 Hitachi Koki Co Ltd 打撃工具
CN101386183A (zh) * 2007-09-13 2009-03-18 旭吉股份有限公司 打钉机的反作用力抵消装置
CN101725673A (zh) * 2010-02-01 2010-06-09 重庆大学 滤波减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34002B2 (ja) * 1990-09-13 1999-08-16 兼松日産農林株式会社 固着具打込機の安全装置及び打込深度調整装置
US7513407B1 (en) * 2007-09-20 2009-04-07 Acuman Power Tools Corp. Counterforce-counteracting device for a naile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47505Y (zh) * 1992-10-09 1993-11-24 姚殿林 射电电击枪
JP2003245871A (ja) * 2002-02-22 2003-09-02 Hitachi Koki Co Ltd 打撃工具
CN101386183A (zh) * 2007-09-13 2009-03-18 旭吉股份有限公司 打钉机的反作用力抵消装置
CN101725673A (zh) * 2010-02-01 2010-06-09 重庆大学 滤波减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87414A (ja) 2017-05-25
JP6704824B2 (ja) 2020-06-03
CN106985124B (zh) 2021-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63650B2 (en) Driving tool
CN106985124A (zh) 驱动工具
CN203622381U (zh) 动力工具
CN204092074U (zh) 外科手术器械的驱动装置及外科手术器械
JP6915682B2 (ja) 打込機
CN104661797B (zh) 紧凑的电动弹簧激励的台式装订机
CN108214534A (zh) 自适应欠驱动机器人夹爪
US20110259937A1 (en) Fastener driving tool
WO2004112618A3 (en) Surgical stapling device
US20080006672A1 (en) Drive machine
WO2005097419A3 (en) Lock-out for activation arm mechanism in a power tool
WO2013053047A3 (en) Robotic servicing multifunctional tool
CN107877534A (zh) 一种机器人钳爪
CN107097182A (zh) 角工具
JP2012223879A (ja) 鋲打機
TW201841799A (zh) 捆束機
CN101444917A (zh) 仿生变位及自适应抓取机械手指装置
US8740032B2 (en) Electric stapler
CN2767071Y (zh) 射钉枪
CN106182065A (zh) 刚柔混联单驱动三转手指
JP6766727B2 (ja) 打込機
CN113558694B (zh) 一种双重保险的直线型缝合器
CN110103249A (zh) 一种自适应仿软体机器人抓手
JP2014018894A (ja) 電動工具
JP2009061581A (ja) ねじ締付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