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70489A - 背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70489A
CN106970489A CN201710330413.XA CN201710330413A CN106970489A CN 106970489 A CN106970489 A CN 106970489A CN 201710330413 A CN201710330413 A CN 201710330413A CN 106970489 A CN106970489 A CN 1069704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ffusion sheet
backlight module
guide plate
cut
light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33041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鹏举
李文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Chatani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Chatani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Chatani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33041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970489A/zh
Publication of CN1069704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704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02F1/133607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the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 including light directing or refracting elements, e.g. prisms or lens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属于显示技术领域。背光模组包括:灯条、导光板、扩散片和至少两个吸光子带,灯条设置在导光板的侧面,扩散片设置在导光板的出光面上,至少两个吸光子带间隔设置在扩散片的第一边缘区域上,第一边缘区域为扩散片上靠近灯条的边缘区域。本发明解决了扩散片容易发生褶皱和曲翘的问题,有助于避免扩散片褶皱和曲翘,降低由于扩散片的褶皱和曲翘对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的影响。本发明用于背光模组。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液晶显示装置广泛应用于显示领域,常见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等。液晶显示装置通常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背光模组用于向液晶显示面板提供光源,液晶显示面板可以对背光模组发射出的光线进行调制,以实现图像显示。
目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胶框、灯条、扩散片、棱镜片、遮光胶带和反射片,胶框设置在导光板的四周,灯条设置在导光板的侧面且位于导光板与胶框之间,扩散片、棱镜片和遮光胶带依次设置在导光板的出光面上,且遮光胶带在导光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导光板的周边区域,反射片设置在导光板上的与出光面相对的一面上。其中,灯条包括多个背光灯,背光灯发射出的光线经过导光板导光之后,依次通过扩散片和棱镜片射出,而由于直射光的亮度通常大于侧射光的亮度,因此,从背光灯在棱镜片的正投影区域射出的光线较亮,从任意相邻的两个背光灯之间的区域在棱镜片的正投影区域射出的光线较暗,导致显示模组容易出现亮暗条纹,为此,通常还会在扩散片靠近灯条的边缘设置黑色胶带来对光线光线进行吸收,通常黑色胶带的厚度大于扩散片的厚度。
但是,在背光模组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在高温环境下对背光模组进行信赖性测试,而高温环境会使背光模组的扩散片和黑色胶带受热变形,并且黑色胶带的变形小于扩散片的变形,这样一来,将背光模组从高温环境转移到常温环境之后,背光模组的扩散片会发生褶皱和曲翘,导致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异常。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光模组的扩散片会发生褶皱和曲翘,导致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异常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灯条、导光板、扩散片和至少两个吸光子带,
所述灯条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侧面,所述扩散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上,所述至少两个吸光子带间隔设置在所述扩散片的第一边缘区域上,所述第一边缘区域为所述扩散片上靠近所述灯条的边缘区域。
可选地,所述至少两个吸光子带是对条状吸光带裁切得到的,所述至少两个吸光子带之间形成有至少一个裁切间隙。
可选地,所述扩散片具有与所述至少一个裁切间隙一一对应的至少一个裁切口。
可选地,所述至少一个裁切口中的任一裁切口的裁切深度大于相应的裁切间隙的裁切深度。
可选地,ΔW=W1-W2,0.1毫米≤ΔW≤0.2毫米,其中,ΔW表示所述任一裁切口的裁切深度与相应的裁切间隙的裁切深度的差值,W1表示所述任一裁切口的裁切深度,W2表示与所述任一裁切口对应的裁切间隙的裁切深度。
可选地,所述灯条包括至少两个背光灯,每个所述裁切间隙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背光灯发射出的光线的交线在所述条状吸光带的正投影上。
可选地,所述吸光子带的数量的等于所述背光灯的数量的1/2。
可选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胶框、棱镜片、遮光胶带和反射片,
所述胶框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四周,所述棱镜片和所述遮光胶带依次设置在所述扩散片上,且所述遮光胶带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周边区域,所述反射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上的与所述出光面相对的一面上。
可选地,所述至少两个吸光子带中任意相邻的两个吸光子带之间的裁切间隙的宽度的取值范围为0.01毫米~0.02毫米。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模组的制造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将灯条设置在导光板的侧面;
将扩散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上,所述扩散片的第一边缘区域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吸光子带,所述第一边缘区域为所述扩散片上靠近所述灯条的边缘区域。
可选地,所述将扩散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上,所述扩散片的第一边缘区域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吸光子带,包括:
将扩散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上;
将条状吸光带设置在所述扩散片的第一边缘区域上;
确定所述条状吸光带的至少一个裁切位置;
从所述至少一个裁切位置中的每个裁切位置对所述条状吸光带进行裁切,得到至少两个吸光子带,所述至少两个吸光子带之间形成有至少一个裁切间隙。
可选地,所述灯条包括至少两个背光灯,所述确定所述条状吸光带的至少一个裁切位置,包括:
确定所述至少两个背光灯中相邻的两个背光灯发射出的光线的交线在所述条状吸光带上的正投影;
将所述至少两个背光灯中相邻的两个背光灯发射出的光线的交线在所述条状吸光带上的正投影所在位置确定为裁切位置,得到至少一个裁切位置。
可选地,在将扩散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上,所述扩散片的第一边缘区域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吸光子带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胶框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四周;
将棱镜片和遮光胶带依次设置在所述扩散片上,所述遮光胶带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周边区域;
将反射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上的与所述出光面相对的一面上。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可选方案所提供的背光模组。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由于背光模组包括至少两个吸光子带,该至少两个吸光子带间隔设置在扩散片的第一边缘区域上,该第一边缘区域为扩散片上靠近灯条的边缘区域,因此,解决了扩散片容易发生褶皱和曲翘的问题,有助于避免扩散片褶皱和曲翘,降低由于扩散片的褶皱和曲翘对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的影响。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发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背光模组A-A部位的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裁切口与裁切间隙的裁切深度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发光时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制造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制造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显示装置通常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随着显示装置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显示装置的开发周期越来越短,对于背光模组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胶框、灯条、扩散片、棱镜片、遮光胶带和反射片,胶框设置在导光板的四周,灯条设置在导光板的侧面且位于导光板与胶框之间,扩散片、棱镜片和遮光胶带依次设置在导光板的出光面上,且遮光胶带在导光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导光板的周边区域,反射片设置在导光板上的与出光面相对的一面上。其中,灯条包括多个背光灯,背光灯发射出的光线经过导光板导光之后,依次通过扩散片和棱镜片射出。为了解决背光模组的灯前品味问题(灯前品味问题指的是显示模组的亮暗条纹,该亮暗条纹产生的原因是:直射光的亮度大于侧射光的亮度,从背光灯正面射出的光线较亮,从背光灯侧面射出的光线较暗),通常会在扩散片靠近灯条的边缘设置黑色胶带来对光线光线进行吸收。
显示装置的薄型化发展趋势要求制造背光模组所使用的膜材也越来越薄,目前超薄背光模组中使用的扩散片的厚度约为0.04毫米,黑色胶带的厚度约为0.15毫米,这样一来,黑色胶带的厚度约等于扩散片的厚度的4倍,黑色胶带的厚度相对较大。而在背光模组的开发及量产阶段均需要对背光模组进行信赖性测试,信赖性测试通常包括高温高湿测试、高温存储测试、冷热冲击测试、滚桶实验测试及微跌实验测试等,在信赖性测试的过程中,高温环境下背光模组的膜材会受热变形,而厚度较大的黑色胶带的形变量较小,厚度较薄的扩散片的形变量较大,因此,当将背光模组从高温环境转移到常温环境之后,扩散片会发生不可逆转的褶皱和曲翘,造成背光画面异常。
目前,可以采用下述三种方案来解决扩散片的褶皱和曲翘问题。
方案一、减小黑色胶带的厚度。当黑色胶带的厚度减小时,黑色胶带与扩散片的厚度比减小,在同样环境条件下,扩散片高温后褶皱和翘曲的概率减小。
方案二、减小黑色胶带的宽度。该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下减小扩散片高温褶皱和翘曲的概率。
方案三、更换黑色胶带的制作材料。根据扩散片材质,选择热膨胀系数与扩散片的制作材料的热膨胀系数相近的材料制作黑色胶带,这样在同等环境条件下,扩散片高温后褶皱和翘曲的概率减小。
但是上述三种方案中,方案一需要减少黑色胶带的厚度,这一方面要求背光模组中的增光膜材的厚度也减小,另一方面会影响背光模组的灯前显示效果,影响灯前品味。方案二同样会影响背光模组的灯前品味。方案三针对不同的扩散片要寻找与之匹配的黑色胶带,对于扩散片和黑色胶带的搭配要求较高,并且由于黑色胶带材料特性的不同,会对扩散片的加工带来一定的困难。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采用分段式遮光带(黑色胶带),减小了扩散片发生褶皱和翘曲的概率,并且不存在上述三种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下述各个实施例的描述。
请参考图1,其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10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该背光模组10包括:灯条101、导光板(图1中未示出)、扩散片102和至少两个吸光子带103,灯条101设置在导光板的侧面,扩散片102设置在导光板的出光面上,至少两个吸光子带103间隔设置在扩散片102的第一边缘区域上,第一边缘区域为扩散片102上靠近灯条101的边缘区域。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由于背光模组包括至少两个吸光子带,该至少两个吸光子带间隔设置在扩散片的第一边缘区域上,该第一边缘区域为扩散片上靠近灯条的边缘区域,因此,解决了扩散片容易发生褶皱和曲翘的问题,有助于避免扩散片褶皱和曲翘,降低由于扩散片的褶皱和曲翘对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的影响。
请参考图2,其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20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的背光模组20的A-A部位的剖面图,参见图2和图3,背光模组20包括:灯条201、导光板202、扩散片203和至少两个吸光子带204。
灯条201设置在导光板202的侧面,扩散片203设置在导光板202的出光面(图2和图3中均未标出)上,至少两个吸光子带204间隔设置在扩散片203的第一边缘区域(图2和图3中均未标出)上,该第一边缘区域为扩散片203上靠近灯条201的边缘区域。其中,导光板202用于传输光线,扩散片203可以对从导光板202的出光面射出的光进行调整,使光线发散,进而使得通过扩散片203的光线更加均匀,形成更均匀的面光源,提高光线的质量。吸光子带204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灯前射出的一部分光线,从而优化背光模组20的灯前品味。
可选地,至少两个吸光子带204是对条状吸光带(图2和图3中均未标出)裁切得到的,至少两个吸光子带204之间形成有至少一个裁切间隙G,该裁切间隙G可以为线性间隙,且该裁切间隙G的宽度的取值范围为0.01毫米~0.02毫米,其中,裁切间隙G的宽度指的是裁切间隙G垂直于裁切方向上的尺寸。需要说明的是,裁切间隙G的宽度的具体取值与裁切条状吸光带的刀片的厚度相关,本发明实施例不对裁切间隙G的宽度的具体取值进行限定。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扩散片203具有与至少一个裁切间隙G一一对应的至少一个裁切口(图2和图3中均未示出),且至少一个裁切口中的任一裁切口的裁切深度大于相应的裁切间隙G的裁切深度。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对扩散片203和条状吸光带一起进行裁切,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通过条状吸光带得到至少两个吸光子带204,并使至少两个吸光子带204之间形成有至少一个裁切间隙G,另一方面可以在扩散片203上形成裁切口。其中,任一裁切口的裁切深度的方向垂直于该任一裁切口所在的扩散片203的边,任一裁切间隙G的裁切深度可以度垂直于条状吸光带的长度方向。可选地,请参考图4,其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裁切口与裁切间隙的裁切深度的示意图,参见图4,任一裁切口(图4中未标出)的裁切深度为W1,与该任一裁切口对应的裁切间隙(图4中未标出)的裁切深度为W2,在本发明实施例中,ΔW=W1-W2,且0.1毫米≤ΔW≤0.2毫米,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便于对条状吸光带的裁切,另一方面可以减小扩散片202的受热形变量与吸光子带204的受热形变量的差异,避免扩散片202在冷却后发生褶皱和翘曲,获得更好的信赖性测试结果。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对条状吸光带进行裁切时,可以沿条状吸光带的宽度方向将条状吸光带裁切断,因此,裁切间隙的裁切深度W2也即是条状吸光带的宽度,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的灯条201发光时的示意图,参见图2、图3和图5,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灯条201可以包括至少两个背光灯2011,每个裁切间隙G位于相邻的两个背光灯2011发射出的光线的交线在条状吸光带(图2、图3和图5中均未标出)的正投影上。其中,灯条201可以为发光二极管(英文: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LED)灯条,至少两个背光灯2011中的每个背光灯2011可以为LED灯。需要说明的是,相邻的两个背光灯2011之间的光线最弱,裁切间隙G位于相邻的两个背光灯2011发射出的光线的交线在条状吸光带的正投影上,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小裁切间隙G对背光模组的工作的影响。
可选地,条状吸光带和吸光子带204都可以为黑色胶带,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尽可能的降低扩散片202发生褶皱以及降低加工难度,避免裁切过程产生的黑胶粉末散落在扩散片202上形成黑点,优选地,吸光子带204的数量等于背光灯2011的数量的1/2倍。
可选地,请继续参考图2、图3和图5,该背光模组20还包括:胶框205、棱镜片206、遮光胶带207和反射片208,胶框205设置在导光板202的四周,棱镜片206和遮光胶带207依次设置在扩散片203上,且遮光胶带207在导光板202上的正投影位于导光板202的周边区域,且遮光胶带207可以呈“回”字形,反射片208设置在导光板202上的与出光面相对的一面上。如图3所示,背光模组20还包括垫片209,该垫片209可以为垫高泡棉,垫片209可以设置在遮光胶带207上,该垫片209用于在将背光模组20与显示面板(图3中未示出)组装时,对显示面板进行缓冲,以保护显示面板。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棱镜片206由上棱镜片2061和下棱镜片2062叠加而成,且上棱镜片2061和下棱镜片2062依次远离扩散片203,棱镜片206可以是一层透明的塑料薄膜,棱镜片206上均匀而整齐的覆盖着一层棱镜结构,棱镜结构可以改善光线的角度,将从扩散片203射出的向各个角度发散的光线汇聚到轴向角度上,在不增加总光通量的情况下可以提高轴向亮度。遮光胶带207用于对光线进行遮挡,避免背光模组20漏光。其中,导光板202、扩散片203、胶框205、棱镜片206、遮光胶带207和反射片208的具体结构均可参考相关技术,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实际应用中,胶框205可以高于遮光胶带207所在平面,也可以与遮光胶带207所在平面平齐,图3示出的是胶框205高于遮光胶带207所在平面的情况,此时,胶框205高出遮光胶带207所在平面的部分可以称为挡墙;由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的背光模组通常不包括挡墙,因此,当胶框205与遮光胶带207所在平面平齐时,背光模组20更适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图3和图5所示,灯条201还包括柔性电路板(英文:FlexiblePrinted Circuit;简称:FPC)2012,至少两个背光灯2011设置在柔性电路板2012上,该柔性电路板2012通过灯条胶带2013粘贴在胶框205和导光板202上。实际应用中,背光模组20还可以包括背板(图2、图3和图5中均未示出),背板可以设置在导光板202远离扩散片203的一侧,反射片208可以设置在背板上,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请参考图3,背光模组20在工作的过程中,背光灯2011发射出的光线进入导光板202,在导光板202和反射片208共同作用下,将背光灯2011的点光源转换为面光源,从导光板202射出的光线经过扩散片203进一步折射转变为各个角度的光线,再经过棱镜片206的作用转变为垂直于视角方向的光。然而背光灯2011发射出的一部分光线会进入扩散片203与灯条胶带2013之间,并且会有部分光线通过吸光子带203的裁切间隙射出进入背光画面内部,从而造成背光模组漏光,影响背光模组的灯前品味,因此,需要使裁切间隙位于光线最弱的位置,以尽可能减小裁切间隙对背光模组的灯前品味的影响。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背光灯2011的发光角度可以为120度,其发射出的光线的分布可以如图5阴影部分所示,由图5可以看出,相邻的两个背光灯2011之间的光线最少,因此在裁切条状吸光带时,可以将裁切位置选择在相邻的两个背光灯2011之间,具体可以选择在相邻的两个背光灯2011发射出的光线的交线在条状吸光带的正投影上,这样可以减少通过裁切间隙射出进入背光画面内部的光线,减小背光模组的漏光,降低裁切间隙对背光模组的灯前品味的影响。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理论上来讲,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吸光子带的数量越多越好,但是由于吸光子带是通过对条状吸光带进行裁切得到的,吸光子带的数量较多时,裁切位置也会较多,且扩散片的加工难度也有所增大,并且条状吸光带通常为黑色胶带,当裁切位置过多时,裁切会形成较多的黑胶粉末,黑胶粉末散落在扩散片上会形成不可脱落黑点,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吸光子带的数量以避免上述问题。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根据背光模组的尺寸确定背光灯的数量,并根据背光灯的数量确定吸光子带的数量。示例地,目前市场主流的手机背光模组的尺寸为4.5英寸~6英寸,根据背光灯的数量确定吸光子带的数量可以为:5寸以下的背光模组的背光灯的数量通常大于10,此时吸光子带的数量可以为6,5寸以上的背光模组的背光灯的数量通常大于12,此时吸光子带的数量可以为7或8,具体地,吸光子带的数量可以等于背光灯的数量的1/2,具体的吸光子带的数量可以参考背光模组的实际结构设计,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背光模组的结构和发光原理确定裁切间隙在条状吸光带的光线强度最弱的位置,并将条状吸光带与扩散片一起裁断,得到分段式的遮光带,该分段式的遮光带可以避免超薄背光模组在信赖性测试时,由于高温造成扩散片发生曲翘及褶皱的问题,从而减少了背光模组的开发周期,同时可以大大提升背光模组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由于背光模组包括至少两个吸光子带,该至少两个吸光子带间隔设置在扩散片的第一边缘区域上,该第一边缘区域为扩散片上靠近灯条的边缘区域,因此,解决了扩散片容易发生褶皱和曲翘的问题,有助于避免扩散片褶皱和曲翘,降低由于扩散片的褶皱和曲翘对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的影响。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扩散片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吸光子带,使得遮光带形成分段式结构,该分段式结构可以有效减少背光模组的信赖性试验中出现的扩散片褶皱现象,使背光模组更容易通过信赖性测试,并且可以提高背光模组的使用寿命,缩短背光模组的开发周期。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无需减小黑色胶带的厚度、宽度,并且对扩散片和黑色胶带的搭配要求较低,从而无需减小背光模组中的增光膜材的厚度,也不会影响背光模组的灯前显示效果,并且扩散片的加工简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可以应用于下文的方法,本发明实施例中背光模组的制造方法和制造原理可以参见下文各实施例中的描述。
请参考图6,其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制造方法的方法流程图,该背光模组的制造方法可以用于制造图1至图3以及图5任一所示的背光模组。参见图6,该方法包括:
步骤601、将灯条设置在导光板的侧面。
步骤602、将扩散片设置在导光板的出光面上,扩散片的第一边缘区域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吸光子带,第一边缘区域为扩散片上靠近灯条的边缘区域。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制造方法,由于至少两个吸光子带间隔设置在扩散片的第一边缘区域上,该第一边缘区域为扩散片上靠近灯条的边缘区域,因此,解决了扩散片容易发生褶皱和曲翘的问题,有助于避免扩散片褶皱和曲翘,降低由于扩散片的褶皱和曲翘对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的影响。
可选地,步骤602可以包括:
将扩散片设置在导光板的出光面上;
将条状吸光带设置在扩散片的第一边缘区域上;
确定条状吸光带的至少一个裁切位置;
从至少一个裁切位置中的每个裁切位置对条状吸光带进行裁切,得到至少两个吸光子带,至少两个吸光子带之间形成有至少一个裁切间隙。
可选地,灯条包括至少两个背光灯,确定条状吸光带的至少一个裁切位置,包括:
确定至少两个背光灯中相邻的两个背光灯发射出的光线的交线在条状吸光带上的正投影;
将至少两个背光灯中相邻的两个背光灯发射出的光线的交线在条状吸光带上的正投影所在位置确定为裁切位置,得到至少一个裁切位置。
可选地,在步骤602之后,该方法还包括:
将胶框设置在导光板的四周;
将棱镜片和遮光胶带依次设置在扩散片上,遮光胶带在导光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导光板的周边区域;
将反射片设置在导光板上的与出光面相对的一面上。
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可以采用任意结合形成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制造方法,由于至少两个吸光子带间隔设置在扩散片的第一边缘区域上,该第一边缘区域为扩散片上靠近灯条的边缘区域,因此,解决了扩散片容易发生褶皱和曲翘的问题,有助于避免扩散片褶皱和曲翘,降低由于扩散片的褶皱和曲翘对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的影响。
请参考图7,其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制造方法的方法流程图,该背光模组的制造方法可以用于制造图1至图3以及图5任一所示的背光模组。本发明实施例以制造图2和图3所示的背光模组20为例进行说明。参见图7,该方法包括:
步骤701、将灯条设置在导光板的侧面。
其中,灯条和导光板的结构可以参考图2和图3,参见图2和图3,灯条201可以为LED灯条,且灯条201可以包括至少两个背光灯2011和柔性电路板2012,至少两个背光灯2011设置在柔性电路板2012上,该至少两个背光灯2011可以为LED灯。导光板202用于传输光线,导光板202的一面为出光面(图2和图3中均未标出),另一面可以为网点面(图2和图3中均未标出),四周是与出光面和网点面都相交的侧面(图2和图3中均未标出),其中,灯条201和导光板202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相关技术,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将灯条201设置在导光板202的侧面,形成侧入式背光源。可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可以采用灯条胶带2013将灯条201的柔性电路板2012粘贴在导光板202的边缘,使灯条201的至少两个背光灯2011位于导光板202的侧面,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是以采用灯条胶带2013粘贴灯条201为例进行说明的,实际应用中,导光板202的侧面可以设置灯槽,可以通过灯槽将灯条201固定在导光板202的侧面,或者,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将灯条201设置在导光板202的侧面,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步骤702、将扩散片设置在导光板的出光面上。
其中,扩散片用于对光线进行调整,使光线更加均匀,提高光线的质量。扩散片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相关技术,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光学胶将扩散片203粘贴在导光板202的出光面上,具体实施时,可以在扩散片203的边缘涂覆光学胶,然后将扩散片203与导光板202对位,并将扩散片203涂覆有光学胶的一面放置在导光板202上,在光学胶的作用下,扩散片203粘贴在导光板202的出光面上。需要说明的是,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将扩散片203设置在导光板202的出光面上,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步骤703、将条状吸光带设置在扩散片的第一边缘区域上,第一边缘区域为扩散片上靠近灯条的边缘区域。
在发明实施例中,条状吸光带可以为黑色胶带,可以直接将黑色胶带粘贴在扩散片的第一边缘区域上,或者,条状吸光带还可以为不具有粘性的黑色遮光带,此时,可以采用光学胶将条状吸光带粘贴在扩散片的第一边缘区域上,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步骤704、确定至少两个背光灯中相邻的两个背光灯发射出的光线的交线在条状吸光带上的正投影。
可选地,可以控制至少两个背光灯中的每个背光灯发光,然后确定相邻的两个背光灯发射出的光线的交线,进而确定相邻的两个背光灯发射出的光线的交线在条状吸光带上的正投影,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向背光灯供电使背光灯发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示例地,如图5所示,向背光灯2011供电之后,背光灯2011发光,且背光灯2011的发光角度可以为120度,相邻的两个背光灯2011发射出的光线的交线正好位于条状吸光带上,因此,该相邻的两个背光灯2011发射出的光线的交线也即是该相邻的两个背光灯2011发射出的光线的交线在条状吸光带上的正投影。
步骤705、将至少两个背光灯中相邻的两个背光灯发射出的光线的交线在条状吸光带上的正投影所在位置确定为裁切位置,得到至少一个裁切位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将相邻的两个背光灯发射出的光线的交线在条状吸光带上的正投影所在位置确定为裁切位置,由于相邻的两个背光灯发射出的光线的交线为直线,因此,裁切位置的形状可以为直线。
步骤706、从至少一个裁切位置中的每个裁切位置对条状吸光带进行裁切,得到至少两个吸光子带,至少两个吸光子带之间形成有至少一个裁切间隙。
确定至少一个裁切位置后,可以从至少一个裁切位置中的每个裁切位置对条状吸光带进行裁切,得到至少两个吸光子带,该至少两个吸光子带之间形成有至少一个裁切间隙。可选地,可以采用分段模切工艺对条状吸光带进行裁切。具体实施时,可以先确定裁切位置的数量以及相邻的两个裁切位置之间的距离,然后选择相应的裁切工具,采用分段模切工艺对条状吸光带进行裁切,其中,该裁切工具上安装有至少一个裁切刀片,相邻的两个裁切刀片之间的距离等于相邻的两个裁切位置之间的距离,在裁切的过程中,使至少一个裁切刀片与至少一个裁切位置一一对应,然后对条状吸光带进行裁切,得到至少两个吸光子带,至少两个吸光子带之间形成有至少一个裁切间隙。如图2所示,对条状吸光带进行裁切得到6个吸光子带204,每两个吸光子带204之间具有一个裁切间隙G,该裁切间隙G的宽度的取值范围为0.01毫米~0.02毫米,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背光模组中相邻的两个背光灯之间的光线最弱,裁切间隙位于相邻的两个背光灯发射出的光线的交线在条状吸光带的正投影上,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小裁切过程对背光模组的影响。此外,条状吸光带通常为黑色胶带,裁切过程容易形成黑胶粉末,该黑胶粉末散落在扩散片上容易形成黑点,影响扩散片的性能,并且裁切位置越多加工难度越大,因此,为了尽可能的降低扩散片发生褶皱以及降低加工难度,避免裁切过程产生的黑胶粉末散落在扩散片上形成黑点,可以根据背光灯的数量确定裁切位置的数量,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优选地,吸光子带的数量可以等于背光灯的数量的1/2倍,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对条状吸光带进行裁切时,可以同时对位于条状吸光带下方的扩散片进行裁切,使扩散片上形成至少一个裁切口。示例地,如图4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裁切口的裁切深度为W1,与该裁切口对应的裁切间隙(图4中未标出)的裁切深度为W2,在本发明实施例中,ΔW=W1-W2,且0.1毫米≤ΔW≤0.2毫米,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便于对条状吸光带的裁切,另一方面可以减小扩散片202的受热形变量与吸光子带204的受热形变量的差异,避免扩散片202在冷却后发生褶皱和翘曲。
步骤707、将胶框设置在导光板的四周。
其中,胶框的具体结构以及将胶框设置在导光板的四周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考相关技术,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如图2和图3所示,将胶框205设置在导光板202的四周之后,可以采用灯条胶带2013将灯条201的柔性电路板2012粘贴在胶框205上,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步骤708、将棱镜片和遮光胶带依次设置在扩散片上,遮光胶带在导光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导光板的周边区域。
可选地,可以采用光学胶将棱镜片和遮光胶带依次粘贴在扩散片上。
可选地,棱镜片可以是一层透明的塑料薄膜,棱镜片上均匀而整齐的覆盖着一层棱镜结构,棱镜片可以改善光线的角度,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棱镜片206包括上棱镜片2061和下棱镜片2062,上棱镜片2061和下棱镜片2062依次设置在扩散片203上,棱镜片206可以将从扩散片203射出的向各个角度发散的光线汇聚到轴向角度上,在不增加总光通量的情况下可以提高轴向亮度;遮光胶带207设置在棱镜片206上方,且遮光胶带207在导光板202上的正投影位于导光板202的周边区域,该遮光胶带207用于对光线进行遮挡,避免背光模组漏光。
需要说明的是,实际应用中,背光模组还可以包括其他结构,例如,如图2和图3所示,背光模组20还包括垫片209,该垫片209可以为垫高泡棉,该垫片209设置在遮光胶带207上,因此,在设置遮光胶带207之后,可以在遮光胶带207上设置垫片209,具体实施时,可以采用光学胶将垫片209粘贴在遮光胶带207上,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步骤709、将反射片设置在导光板上的与出光面相对的一面上。
其中,导光板上的与出光面相对的一面也即是导光板的网点面。反射片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相关技术,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可以采用光学胶将反射片粘贴在导光板上的与出光面相对的一面上。需要说明的是,实际应用中,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背板设置在导光板的网点面所在侧,因此,还可以将反射片粘贴在背板上,然后将背板设置在导光板的网点面所在侧,以使得反射片位于导光板上的与出光面相对的一面所在侧,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制造方法步骤的先后顺序可以进行适当调整,步骤也可以根据情况进行相应增减,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的方法,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制造方法,由于至少两个吸光子带间隔设置在扩散片的第一边缘区域上,该第一边缘区域为扩散片上靠近灯条的边缘区域,因此,解决了扩散片容易发生褶皱和曲翘的问题,有助于避免扩散片褶皱和曲翘,降低由于扩散片的褶皱和曲翘对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的影响。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以包括图1至图3以及图5任一所示的背光模组,且该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显示面板,具体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可选地,该显示装置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等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由于背光模组的至少两个吸光子带间隔设置在扩散片的第一边缘区域上,该第一边缘区域为扩散片上靠近灯条的边缘区域,因此,解决了扩散片容易发生褶皱和曲翘的问题,有助于避免扩散片褶皱和曲翘,降低由于扩散片的褶皱和曲翘对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的影响。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灯条、导光板、扩散片和至少两个吸光子带,
所述灯条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侧面,所述扩散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上,所述至少两个吸光子带间隔设置在所述扩散片的第一边缘区域上,所述第一边缘区域为所述扩散片上靠近所述灯条的边缘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吸光子带是对条状吸光带裁切得到的,所述至少两个吸光子带之间形成有至少一个裁切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片具有与所述至少一个裁切间隙一一对应的至少一个裁切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ΔW=W1-W2,0.1毫米≤ΔW≤0.2毫米,其中,ΔW表示所述至少一个裁切口中的任一裁切口的裁切深度与相应的裁切间隙的裁切深度的差值,W1表示所述任一裁切口的裁切深度,W2表示与所述任一裁切口对应的裁切间隙的裁切深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条包括至少两个背光灯,每个所述裁切间隙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背光灯发射出的光线的交线在所述条状吸光带的正投影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光子带的数量的等于所述背光灯的数量的1/2。
7.一种显示模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将灯条设置在导光板的侧面;
将扩散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上,所述扩散片的第一边缘区域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吸光子带,所述第一边缘区域为所述扩散片上靠近所述灯条的边缘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扩散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上,所述扩散片的第一边缘区域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吸光子带,包括:
将扩散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上;
将条状吸光带设置在所述扩散片的第一边缘区域上;
确定所述条状吸光带的至少一个裁切位置;
从所述至少一个裁切位置中的每个裁切位置对所述条状吸光带进行裁切,得到至少两个吸光子带,所述至少两个吸光子带之间形成有至少一个裁切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条包括至少两个背光灯,所述确定所述条状吸光带的至少一个裁切位置,包括:
确定所述至少两个背光灯中相邻的两个背光灯发射出的光线的交线在所述条状吸光带上的正投影;
将所述至少两个背光灯中相邻的两个背光灯发射出的光线的交线在所述条状吸光带上的正投影所在位置确定为裁切位置,得到至少一个裁切位置。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背光模组。
CN201710330413.XA 2017-05-11 2017-05-11 背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697048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30413.XA CN106970489A (zh) 2017-05-11 2017-05-11 背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30413.XA CN106970489A (zh) 2017-05-11 2017-05-11 背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70489A true CN106970489A (zh) 2017-07-21

Family

ID=593306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30413.XA Pending CN106970489A (zh) 2017-05-11 2017-05-11 背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970489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54825A (zh) * 2018-03-21 2018-07-06 深圳市南极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涂覆油墨的背光源装置及制造方法
CN111352273A (zh) * 2020-03-16 2020-06-30 深圳市南极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挖孔屏背光源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85535A (ja) * 2004-03-30 2005-10-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照明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CN105892152A (zh) * 2016-06-28 2016-08-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5915683A (zh) * 2016-04-27 2016-08-31 厦门京东方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85535A (ja) * 2004-03-30 2005-10-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照明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CN105915683A (zh) * 2016-04-27 2016-08-31 厦门京东方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5892152A (zh) * 2016-06-28 2016-08-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54825A (zh) * 2018-03-21 2018-07-06 深圳市南极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涂覆油墨的背光源装置及制造方法
CN108254825B (zh) * 2018-03-21 2023-09-08 深圳市南极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涂覆油墨的背光源装置及制造方法
CN111352273A (zh) * 2020-03-16 2020-06-30 深圳市南极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挖孔屏背光源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574552B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204028521U (zh) 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JP2003150073A (ja)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フロントライト
CN113272693B (zh) 具有角度变化的漫射膜的基于膜的前光源
CN106226951B (zh) 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3038567A (zh) 包括膜基光导的照明装置
CN105637390A (zh) 采光部件、采光器和采光部件的设置方法
JP2006011439A (ja) 光学フィルムと、これを有する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3899987B (zh) 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
CN107121834A (zh) 背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TWI777690B (zh) 觸控板模組
US7553061B2 (en) Side type backlight module
KR20120029469A (ko) 정밀하게 제어되는 출력을 가진 평면 광학 디스플레이 시스템
CN106970489A (zh) 背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206301060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TWM602721U (zh) 應用於反射式顯示屏之前光模組及其反射式顯示裝置
CN105652523A (zh) 显示组件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7490902A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07153298A (zh) 面光源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JP4220482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
CN205539563U (zh) 一种用在背光模组中的导光板
KR20170033491A (ko) 도광패턴용 잉크 조성물 및 그를 이용한 도광판과 백라이트 유닛
CN207334427U (zh) 高亮度触摸显示屏
US20200026121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208367387U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72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