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29152A - 一种不易回色的油脂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不易回色的油脂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29152A
CN106929152A CN201511020621.7A CN201511020621A CN106929152A CN 106929152 A CN106929152 A CN 106929152A CN 201511020621 A CN201511020621 A CN 201511020621A CN 106929152 A CN106929152 A CN 1069291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t
oil
oil composition
aldehyde
polish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102062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29152B (zh
Inventor
薛斌
程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lmar Shanghai Bio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ilmar Shanghai Bio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lmar Shanghai Bio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ilmar Shanghai Bio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102062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929152B/zh
Publication of CN1069291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291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291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291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1ANIMAL OR VEGETABLE OILS, FATS, FATTY SUBSTANCES OR WAXES; FATTY ACIDS THEREFROM; DETERGENTS; CANDLES
    • C11BPRODUCING, e.g. BY PRESSING RAW MATERIALS OR BY EXTRACTION FROM WASTE MATERIALS, REFINING OR PRESERVING FATS, FATTY SUBSTANCES, e.g. LANOLIN, FATTY OILS OR WAXES; ESSENTIAL OILS; PERFUMES
    • C11B3/00Refining fats or fatty oils
    • C11B3/10Refining fats or fatty oils by adsorption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Fats And Perfumes (AREA)
  • Edible Oils And Fa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脂组合物,所述油脂组合物中,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以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表示,所述茴香胺值不大于9;同时,以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物质的量计,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80%。所述油脂组合物在精炼后回色时间可以得以显著延长,或在储存过程中的回色得到抑制。本发明里另外还提供了一种方法,通过调整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至不大于9;和/或调整所述油脂组合物中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80%,从而实现延长精炼后回色时间,或抑制储存过程中回色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不易回色的油脂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脂组合物,特别涉及一种精炼后不易回色的油脂组合物。
背景技术
油脂毛油经过脱胶、脱酸、脱色、脱臭、脱蜡等精炼加工之后,得到的精炼成品食用油,其澄清透亮、色泽淡黄,而且一般情况下,精炼成品食用油的这种浅色泽比较稳定,能维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然而在少数情况下,某些精炼后的成品食用油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油脂色泽会显著加深(主要是红色值(R值)显著增加),甚至变成红色,这种现象称为油脂的回色。目前食用油回色问题非常普遍,各方研究众多[1]。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有学者注意并研究了玉米油、橄榄油在储存过程中的颜色变化的的问题[2-3]。但直到上世纪60年代前后有日本学者开始进行系统研究[4-6],在此之后持续关注与研究者却非常少,且研究者集中于亚洲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和台湾,直至今日,油脂回色仍然是困扰油脂加工与销售流通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但尤其关键的是(以玉米油为例),目前我国现行的食用玉米油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9111-2003《玉米油》中将油脂色泽的深浅作为食用成品一级、二级玉米油的强制性质量指标,规定采用罗维朋比色技术测定成品玉米油的色泽,一级成品玉米油的红色值要小于等于3.0,二级成品玉米油的红色值要小于等于4.0。而一般情况下,玉米毛油必须经过全部完整的精炼加工后,成为成品油后,才能看出其是否会发生回色现象。而此时,生产企业已为精炼加工玉米油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即使是回色成品玉米油的其它各项指标都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其仍旧只因色泽过深,而成为了不合格产品,在经济上和信誉上都给生产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如何解决油脂毛油精炼加工后获得的成品食用油不会回色?这个问题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
[1]张余权,金青哲,王兴国.油脂回色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油脂,2014,5(39):15-18.
[2]Sievers A F,Mcintyre J D.Observations on the influence of freefatty acids on color changes in corn oil[J].Chem Sec Cotton Oil Press,1922,5(11):31-34.
[3]Mcwilliams C K.Color changes in olive oil[J.J Oil Fat Indust,1925,2(4):112-119.
[4]Nakamur A M,Tomita S,Komoda M.On the color reversion in ediblesoybean oil.I.[J].J Jpn Oil Chem Soc,1960,9(6):319-323.
[5]Tomita S,Komoda M,Enomoto S,et al.Characteristics for the Illinoissoybean of 1963crop:color reversion of the refined and deodorized soybeanoil.II.[J]J Jpn Oil Chem Soc,1964,13(10):530-533.
[6]Komada M,Onuki N,Harada I,Studies on cause of color reversion ofedible soybean oil and its prevention.Part I.Relation between the moisture ofsoybeans and the quantity of tocopherol in them[J].Agric Biol Chem,1966,30(9):906-912.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油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脂组合物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a)含有未精炼油脂,或由未精炼油脂组成;
b)所述油脂组合物中,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以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表示,所述茴香胺值不大于9;和
c)所述油脂组合物中,以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计,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80%。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含有至少一个醛基和/或酮基基团。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含有至少一个醛基基团。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含有至少一个酮基基团。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含有至少一个醛基和/或酮基基团。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含有至少一个醛基基团。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含有至少一个酮基基团。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碳原子数在40以上,且具有甘油酯的结构。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其结合态包括甘油一酯、甘油二酯、甘油三脂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甘油三脂。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油脂组合物含有未精炼油脂。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油脂组合物由未精炼油脂组成。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油脂组合物中,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以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表示,所述茴香胺值不大于8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油脂组合物中,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以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表示,所述茴香胺值不大于7。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油脂组合物中,以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计,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60%。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油脂组合物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a)含有未精炼油脂;
b)所述油脂组合物中,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以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表示,所述茴香胺值不大于9;
c)所述油脂组合物中,以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计,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80%。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油脂组合物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a)含有未精炼油脂;
b)所述油脂组合物中,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以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表示,所述茴香胺值不大于8;
c)所述油脂组合物中,以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计,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80%。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油脂组合物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a)含有未精炼油脂;
b)所述油脂组合物中,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以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表示,所述茴香胺值不大于7;
c)所述油脂组合物中,以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计,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80%。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油脂组合物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a)含有未精炼油脂;
b)所述油脂组合物中,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以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表示,所述茴香胺值不大于9;
c)所述油脂组合物中,以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计,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60%。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油脂组合物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a)含有未精炼油脂;
b)所述油脂组合物中,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以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表示,所述茴香胺值不大于8;
c)所述油脂组合物中,以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计,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60%。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油脂组合物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a)含有未精炼油脂;
b)所述油脂组合物中,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以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表示,所述茴香胺值不大于7;
c)所述油脂组合物中,以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计,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60%。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油脂组合物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a)由未精炼油脂组成;
b)所述油脂组合物中,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以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表示,所述茴香胺值不大于9;
c)所述油脂组合物中,以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计,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80%。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油脂组合物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a)由未精炼油脂组成;
b)所述油脂组合物中,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以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表示,所述茴香胺值不大于8;
c)所述油脂组合物中,以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计,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80%。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油脂组合物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a)由未精炼油脂组成;
b)所述油脂组合物中,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以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表示,所述茴香胺值不大于7;
c)所述油脂组合物中,以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计,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80%。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油脂组合物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a)由未精炼油脂组成;
b)所述油脂组合物中,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以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表示,所述茴香胺值不大于9;
c)所述油脂组合物中,以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计,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60%。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油脂组合物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a)由未精炼油脂组成;
b)所述油脂组合物中,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以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表示,所述茴香胺值不大于8;
c)所述油脂组合物中,以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计,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60%。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油脂组合物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a)由未精炼油脂组成;
b)所述油脂组合物中,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以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表示,所述茴香胺值不大于7;
c)所述油脂组合物中,以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计,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60%。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未精炼油脂选自:玉米油毛油、稻米油毛油、大豆油毛油、棕榈油毛油、葵籽油毛油、高油酸葵籽油毛油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玉米油毛油。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未精炼油脂为玉米油毛油。
本发明另外还提供了上述油脂组合物延长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精炼后的回色时间,或抑制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精炼后在储存过程回色中的用途。
本发明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延长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精炼后回色时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以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表示,调整所述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不大于9;和/或以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计,调整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中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80%。
本发明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抑制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精炼后在储存过程中回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以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表示,调整所述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不大于9;和/或以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计,调整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中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80%。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调整所述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不大于8,优选不大于7。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调整所述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不大于7。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调整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中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60%。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调整所述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不大于9;和调整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中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80%。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调整所述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不大于8;和调整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中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80%。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调整所述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不大于7;和调整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中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80%。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调整所述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不大于9;和调整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中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60%。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调整所述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不大于8;和调整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中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60%。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调整所述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不大于7;和调整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中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60%。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未精炼油脂选自:玉米油毛油、稻米油毛油、菜籽油毛油、大豆油毛油、棕榈油毛油、棉籽油毛油、葵籽油毛油、高油酸葵籽油毛油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玉米油毛油。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未精炼油脂为玉米油毛油。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由未精炼油脂组成。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为玉米油毛油。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将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与其他油脂原料混合。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其他油脂原料中,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以所述其他油脂原料的茴香胺值表示,所述茴香胺值不大于9。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其他油脂原料中,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以所述其他油脂原料的茴香胺值表示,所述茴香胺值不大于8。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其他油脂原料中,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以所述其他油脂原料的茴香胺值表示,所述茴香胺值不大于7。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其他油脂原料中,以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计,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80%,优选不大于60%。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其他油脂原料中,以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计,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60%。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其他油脂原料中,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以所述其他油脂原料的茴香胺值表示,所述茴香胺值不大于9,优选不大于8,进一步优选不大于7;和所述其他油脂原料中,以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计,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80%,优选不大于60%。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其他油脂原料选自:部分精炼油脂、精炼油脂、油脂毛油。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其他油脂原料为油脂毛油。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油脂毛油选自:玉米油毛油、菜籽油毛油、稻米油毛油、大豆油毛油、棕榈油毛油、棉籽油毛油、葵籽油毛油、高油酸葵籽油毛油中的至少一种。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其他油脂原料为玉米油毛油。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将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与吸附剂相接触。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吸附剂选自:白土、活性炭、硅胶、改性硅胶、硅藻土、凹凸棒土、白炭黑、氧化铝中的至少一种。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吸附剂用量为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重量计的1-20%。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吸附剂为硅胶键合氨丙基吸附剂。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硅胶键合氨丙基吸附剂的添加量以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和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比例的高低不同而相应变化。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将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与其他油脂原料混合,使混合所得的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不大于9,优选不大于8,进一步优选不大于7。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向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中添加其他油脂原料,使混合所得的油脂组合物中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80%,优选不大于60%。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向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中添加其他油脂原料,使混合所得的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不大于9,优选不大于8,进一步优选不大于7;和/或使混合所得的油脂组合物中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80%,优选不大于60%。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将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与吸附剂相接触,调整所述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不大于9,优选不大于8,进一步优选不大于7。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将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与吸附剂相接触,调整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中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80%,优选不大于60%。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将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与吸附剂相接触,调整所述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不大于9,优选不大于8,进一步优选不大于7;和/或调整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中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80%,优选不大于60%。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将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与其他油脂原料混合,进一步使混合所得的油脂组合物与吸附剂相接触,使混合所得的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不大于9,优选不大于8,进一步优选不大于7;和/或使混合所得的油脂组合物中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80%,优选不大于60%。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方法进一步还包括精炼操作。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精炼操作选自:过滤、冬化、酯交换、碱炼、氢化、水解、脱胶、脱蜡、脱臭、脱色、脱酸、脱毒、脱苦中的至少一种。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含有至少一个醛基和/或酮基基团。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含有至少一个醛基基团。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含有至少一个酮基基团。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含有至少一个醛基和/或酮基基团。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含有至少一个醛基基团。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含有至少一个酮基基团。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碳原子数在40以上,且具有甘油酯的结构。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其结合态包括甘油一酯、甘油二酯、甘油三脂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甘油三脂。
本发明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油脂,其特征在于含有由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制备得到的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和/或含有上述的油脂组合物。
本发明另外还提供了上述油脂组合物延长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精炼后的回色时间,或抑制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精炼后在储存过程中回色中的用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除另行规定外,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都具有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
除另行规定外,本文所使用的所有份数均为重量份数,本文中所使用的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
除另行规定外,本文所指出的范围包括端点,并且是技术人员理解的可在被技术人员接受的界限内变化的值。
除另行规定外,术语“含有”或“包括”表示各种成分可一起应用于本发明的混合物或组合物种。因此,术语“主要由…组成”和“由…组成”包含在术语“含有”或“包括”中。
本发明中的术语“精炼”或“精炼加工”是指本领域所公知的油脂加工工艺,例如《油脂加工技术》(倪德培,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或《贝雷油脂化学》第五版(Y.H.Hui,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中所记述的油脂精炼工艺。诸如碱炼、脱胶、脱蜡、脱酸、脱臭等常规油脂精炼步骤中的至少一种,但不包括为实施以上任意步骤前的预处理步骤,例如过滤、离心、脱溶、干燥等操作。所述“精炼”或“精炼加工”后所获得的“成品油”是指符合相应的国家成品食用油标准的成品食用油。
未精炼油脂:
本发明中的未精炼油脂指的是从动物或植物油料中制取、没经过精炼加工的初级油,但可以包括简单的预处理操作,例如过滤、离心、脱溶、干燥等步骤。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未精炼油脂选自玉米油毛油、菜籽油毛油、稻米油毛油、大豆油毛油、棕榈油毛油、棉籽油毛油、葵籽油毛油、高油酸葵籽油毛油中的至少一种。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未精炼油脂为玉米油毛油(或称玉米毛油)。
部分精炼油脂:
本发明中的部分精炼油脂是指进行过部分油脂精炼加工,尚不符合国家食用油标准的油脂。
精炼油脂:
本发明中的部分精炼油脂是指进行过油脂精炼加工,符合国家成品食用油标准的油脂。
油脂毛油:
本发明中的从动物或植物油料中制取、没经过精炼加工的初级油,但可以包括简单的预处理操作,例如过滤、离心、脱溶、干燥等步骤。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油脂毛油选自:玉米油毛油、菜籽油毛油、稻米油毛油、大豆油毛油、棕榈油毛油、棉籽油毛油、葵籽油毛油、高油酸葵籽油毛油中的至少一种。
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
本发明中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是指油脂加工、储存、使用过程中由于油脂氧化作用生成的含醛、酮类羰基基团的次级氧化产物。茴香胺值通常表征油里面醛、酮等含还原性羰基的二级产物的多少,通过p-茴香胺与油脂中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反应,测定反应前后吸光度的差值,从而评价油脂中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本发明中有关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在油脂中的含量以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p-AV)来表示。
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醛、酮类羰基化合物:
本发明中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同样属于油脂加工、储存、使用过程中由于油脂氧化作用生成的含醛、酮类羰基基团的次级氧化产物,其中不仅含有醛、酮类羰基基团同时还与甘油以酯的形式结合,具有甘油酯的结构。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含有至少一个醛基和/或酮基基团。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碳原子数在40以上,且具有甘油酯的结构。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其结合态包括甘油一酯、甘油二酯、甘油三脂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甘油三脂。
不受任何理论限制的,从机理上讲目前国内外研究普遍认为油脂氧化产生的次级氧化产物,是油脂回色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在一般的常温条件下,通过正常的光氧化和空气氧化作用,油脂中生育酚、不饱和脂肪酸等活性物质的氧化一般是个极其缓慢的过程,通常不可能发生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在油脂中发生、大量而迅速的氧化,从而导致油脂色泽快速变深的现象。所以油脂回色的直接原因可能是油脂的次级氧化产物,但其本质原因却并非如此,而是油脂中那些在一定条件下,能导致或促使油脂发生快速氧化的物质才是油脂回色的本质原因。
不受任何理论限制的,本发明发现油脂的主要成分:甘油三酯的次级氧化产物(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可能是在油脂的脱色加工过程中,导致油脂中生育酚、不饱和脂肪酸等活性物质大量、迅速被氧化的真凶。虽然从纯粹的化学角度讲,醛、酮类羰基化合物是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两性物质,但在一般条件下,受环境条件(如温度等)的限制和空气中强氧化剂——氧气的抑制,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氧化能力极弱,几乎可忽略不计。但在物理精炼的加工过程中,一方面是在高温高真空的环境中加工,极大的提高了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化学活性;另一方面加工时添加的油脂脱色剂(如活性白土等)具有促进氧化-还原反应的催化剂活性,从而使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对油脂中的活性物质产生了快速而强烈的氧化作用,进而导致精炼后的成品油脂发生回色现象。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甘油三酯的次级氧化产生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总体上可以分为2大类:大分子的甘油三酯结合态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和小分子的游离态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研究发现,小分子的游离态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不稳定,早在物理精炼加工之前的化学精炼加工工序(如酸洗、碱炼等)就己被大部分破坏或去除;相反,大分子的甘油三酯结合态醛、酮类羰基化合物比较稳定,不易受前段加工中的酸洗、碱炼等处理的影响,大部分进入了高温高真空的物理精炼加工工序,所以在物理精炼过程中导致油脂中活性物质大量、快速氧化的主要物质就是大分子的甘油三酯结合态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其在未精炼油脂中的含量和比例决定了该未精炼油脂精炼加工后获得的成品油脂发生回色的程度和时间。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脂组合物,在经过精炼加工工艺后,所获得的成品食用油其发生回色达到相同色泽的时间更长,或在相同时间内,发生回色的生成的色泽更浅。
适用于本发明的油脂组合物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a)所述油脂组合物中,含有未精炼油脂,或由未精炼油脂组成;
b)所述油脂组合物中,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以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表示,所述茴香胺值不大于9,优选不大于8,进一步优选不大于7;和
c)所述油脂组合物中,以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计,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80%,优选不大于60%。
本发明所述的油脂回色的测定方法采用烘箱加速实验:取100g油样,测定其色泽R1,将其加入250ml碘价瓶,开盖放在105℃烘箱中,第6小时的时候拿出来冷却30分钟后检测色泽R2,计算相应油脂组合物的△R(△R=R2-R1)。
所述油脂回色判定标准为△R>2.5即判定为易回色,优选△R>2.3,进一步优选△R>2.0,最优选△R>1.5。
在烘箱加速试验后,本发明的油脂组合物在精炼后获得的精炼油脂△R≤2.5,优选△R≤2.3,进一步优选△R≤2.0,最优选△R≤1.5。
本发明的油脂组合物在精炼后获得的精炼油脂可以在室温避光储存1年以上而不发生回色现象。
本发明还提供的延长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或由未精炼油脂组成的油脂组合物的回色时间的方法,或抑制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或由未精炼油脂组成的油脂组合物在储存过程中回色的方法。通过将含有未精炼油脂,或由未精炼油脂组成的油脂组合物中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以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或由未精炼油脂组成的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表示,调整所述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或由未精炼油脂组成的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不大于9,优选不大于8,进一步优选不大于7;和/或以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计,调整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或由未精炼油脂组成的油脂组合物中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80%,优选不大于60%,使该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或由未精炼油脂组成的油脂组合物在精炼后获得的精炼油脂,具有延长了的回色时间或具有抑制储存过程中回色的效果,具体的精炼后获得的精炼油脂在烘箱加速试验后△R≤2.5,优选△R≤2.3,进一步优选△R≤2.0,最优选△R≤1.5。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未精炼油脂选自:玉米油毛油、稻米油毛油、大豆油毛油、棕榈油毛油、葵籽油毛油、高油酸葵籽油毛油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玉米油毛油。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未精炼油脂为玉米油毛油。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由未精炼油脂组成的油脂组合物为玉米油毛油。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包括将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或由未精炼油脂组成的油脂组合物与其他油脂原料混合。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其他油脂原料中,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以所述其他油脂原料的茴香胺值表示,所述茴香胺值不大于9,优选不大于8,进一步优选不大于7;和/或以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计,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80%,优选不大于60%。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其他油脂原料选自:部分精炼油脂、精炼油脂、油脂毛油。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其他油脂原料为油脂毛油。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油脂毛油选自:玉米油毛油、菜籽油毛油、稻米油毛油、大豆油毛油、棕榈油毛油、棉籽油毛油、葵籽油毛油、高油酸葵籽油毛油中的至少一种。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其他油脂原料为玉米油毛油。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包括将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或由未精炼油脂组成的油脂组合物与吸附剂相接触。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吸附剂选自:白土、活性炭、硅胶、改性硅胶、硅藻土、凹凸棒土、白炭黑、氧化铝中的至少一种。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吸附剂用量为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或由未精炼油脂组成的油脂组合物重量计的1-20%。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吸附剂为硅胶键合氨丙基吸附剂。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硅胶键合氨丙基吸附剂的添加量以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或由未精炼油脂组成的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和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比例的高低不同而相应变化。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所述的方法通过将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或由未精炼油脂组成的油脂组合物与其他油脂原料混合,调整混合所得的油脂组合物的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以所述混合所得的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表示,所述茴香胺值不大于9,优选不大于8,进一步优选不大于7;和/或调整混合所得的油脂组合物以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计,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80%,优选不大于60%,从而使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或由未精炼油脂组成的油脂组合物精炼后的回色时间得到显著延长,或抑制了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或由未精炼油脂组成的油脂组合物精炼后在储存过程中的回色。具体表现在,采用本方法得到的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或由未精炼油脂组成的油脂组合物经过精炼操作,所获得的精炼油脂在烘箱加速试验后△R≤2.5,优选△R≤2.3,进一步优选△R≤2.0,最优选△R≤1.5。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所述的方法通过将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或由未精炼油脂组成的油脂组合物与吸附剂相接触,调整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或由未精炼油脂组成的油脂组合物的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以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表示,所述茴香胺值不大于9,优选不大于8,进一步优选不大于7;和/或调整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或由未精炼油脂组成的油脂组合物中,以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计,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80%,优选不大于60%,从而使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或由未精炼油脂组成的油脂组合物的回色时间得到显著延长,或抑制了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或由未精炼油脂组成的油脂组合物在储存过程中的回色。具体表现在,采用本方法得到的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或由未精炼油脂组成的油脂组合物经过精炼操作,所获得的精炼油脂在烘箱加速试验后△R≤2.5,优选△R≤2.3,进一步优选△R≤2.0,最优选△R≤1.5。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所述的方法通过将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或由未精炼油脂组成的油脂组合物与其他油脂原料混合,并将混合得到的油脂组合物与吸附剂相接触,调整混合所得的油脂组合物的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以所述混合所得的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表示,所述茴香胺值不大于9,优选不大于8,进一步优选不大于7;和/或调整混合所得的油脂组合物以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计,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80%,优选不大于60%,从而使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或由未精炼油脂组成的油脂组合物精炼后的回色时间得到显著延长,或抑制了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或由未精炼油脂组成的油脂组合物精炼后在储存过程中的回色。具体表现在,采用本方法得到的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或由未精炼油脂组成的油脂组合物经过精炼操作,所获得的精炼油脂在烘箱加速试验后△R≤2.5,优选△R≤2.3,进一步优选△R≤2.0,最优选△R≤1.5。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所述的方法进一步还可以包括对经上述方法得到的油脂进行精炼操作。
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精炼操作选自:过滤、冬化、酯交换、碱炼、氢化、水解、脱胶、脱蜡、脱臭、脱色、脱酸、脱毒、脱苦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所得到的的油脂在经过上述精炼操作后,所获得的精炼油脂在烘箱加速试验后△R≤2.5,优选△R≤2.3,进一步优选△R≤2.0,最优选△R≤1.5。
本发明所得到的的油脂在经过上述精炼操作后,在室温避光环境中,可以在1年之内不发生明显的回色现象,所述明显回色现象是指△R>2.5,优选△R>2.3,进一步优选△R>2.0,最优选△R>1.5。
本发明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油脂,其特征在于含有由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制备得到的油脂组合物,和/或含有上述的油脂组合物。
本发明另外还提供了将上述油脂组合物用于延长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的回色时间,或抑制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储存过程中回色中的用途。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发明中的油脂组合物,可以有效延长精炼后得到的油脂在发生回色的时间,或抑制精炼后得到的油脂在储藏过程中发生回色,同时本发明简单易行,对设备、操作要求低。
本发明的方法可以有效延长油脂的回色时间。同时可以有效利用劣质未精炼或部分精炼油脂原料,延长劣质未精炼或部分精炼油脂原料在精炼后得到的油脂回色时间。
在本发明的下述实施例中:
在本发明的下述实施例中,使用的活性白土购自南京安顺活性白土厂,其它相关的化学试剂均购自国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玉米毛油A1-A6制备方法参考如下,有关玉米胚芽原料均采购自市售。
玉米毛油A1-A6
玉米毛油的压榨制备按照《油脂加工技术》(倪德培,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3)内的相关技术规范制备。
测定玉米毛油A1-A6的茴香胺值;同时测定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比例,具体方法如下
醛、酮类羰基化合物总含量(p-AV):
以茴香胺值表示油脂原料中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总含量,按照国家标准GB/T24304-2009《动植物油脂茴香胺值的测定》技术要求,测定其茴香胺值(p-AV)。
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比例(大分 子%):
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比例:通过实验室模拟的化学精炼,对得到的油脂按照国家标准GB/T 24304-2009《动植物油脂茴香胺值的测定》技术要求,测定其茴香胺值(p-AV),按下式计算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比例。
玉米毛油A1
以新鲜玉米胚芽为原料,按照《油脂加工技术》中的技术规范压榨得到的玉米毛油50kg,将制备好的玉米毛油在室温避光条件下储存1年,检测其中茴香胺值。并对其进行实验室模拟化学精炼,并测定得到的油脂的茴香胺值,计算其中大分子醛酮含量。(结果如表1所示)
玉米毛油A2
以新鲜玉米胚芽为原料,除了烘炒时间延长为10小时,其它都按照《油脂加工技术》中的技术规范压榨得到玉米毛油50kg,检测其中茴香胺值。并对其进行实验室模拟化学精炼,并测定得到的油脂的茴香胺值,计算其中大分子醛酮含量。(结果如表1所示)
玉米毛油A3
选用30℃储存4个月后的玉米胚芽粉作为原料,其它都按照《油脂加工技术》中的技术规范压榨得到玉米毛油50kg,且制备好的玉米毛油在有氧条件下加热到240~260℃,加热15小时。检测其中茴香胺值。并对其进行实验室模拟化学精炼,并测定得到的油脂的茴香胺值,计算其中大分子醛酮含量。(结果如表1所示)
玉米毛油A4-A6
分别以新鲜玉米胚芽为原料,分别按照《油脂加工技术》中的技术规范压榨分别得到的玉米毛油50kg,检测其中茴香胺值。并对其进行实验室模拟化学精炼,并测定得到的油脂的茴香胺值,计算其中大分子醛酮含量。(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室模拟精炼加工方法(先化学精炼,再物理精炼)具体精炼方法,以玉米毛油为例,如下所示:
A、实验室玉米毛油模拟化学精炼方法
①脱胶
取一个干净的500mL烧杯,称取250克的玉米毛油,置于磁螺旋搅拌器上,搅拌并加热至88℃,然后加入13mL的3%的磷酸水溶液,维持搅拌和88℃,反应30min,然后停止加热,等油脂稍微冷却后,等质量地分装入6支50mL的离心管中,放入离心机,8000rpm离心10min,最后取离心后6支离心管内上层的油脂样品并合并。
②碱炼
首先按照国家标准GB/T 5530-2005《动植物油脂酸价和酸度的测定》测定并获得玉米毛油的酸价AV,单位为mg/g。
将脱胶后的玉米毛油全部倒入一只干净的500mL烧杯内,置于磁螺旋搅拌器上,搅拌并加热至80℃,然后根据玉米毛油的酸价测定值加入相应质量的30%氢氧化钠水溶液,具体的加入质量(g)按照以下公式计算:250×AV×1.2/0.3/1000。维持搅拌和80℃,反应15min,然后停止加热,等油脂稍微冷却后,等质量地分装入6支50mL的离心管中,放入离心机,8000rpm离心10min,最后取离心后6支离心管内上层的油脂样品并合并。
③水洗
将碱炼后的玉米毛油全部倒入一只干净的500mL烧杯内,置于磁螺旋搅拌器上,不加热搅拌,然后加入13mL的蒸馏水。维持搅拌,反应15min,然后将清样等质量地分装入6支50mL的离心管中,放入离心机,8500rpm离心15min,最后取离心后6支离心管内上层的油脂样品并合并。
④干燥
将水洗后的玉米油脂样品装入一个干净的500mL烧瓶内,放入真空干燥箱内,0.1MPa负压条件下,85℃~90℃烘30min,烘干水分以破除乳化后,便获得完成化学精炼的玉米油。
B、实验室玉米毛油模拟物理精炼方法
①脱色
用一个500mL的烧瓶称取200g左右的化学精炼后的玉米油,加入油脂质量3%左右的活性白土并放入一个磁螺旋搅拌子,置于磁螺旋恒温加热板上,然后接入真空泵并密封,再抽真空,在0.1MPa负压条件下,将油脂加热到120℃~130℃,同时维持搅拌,反应2h。反应结束后,停止加热,等油脂温度降至35℃以下后,停止搅拌,破除真空。抽虑除去油脂中的白土,获得的澄清滤油为脱色玉米油。
②脱臭
用一个250mL的烧瓶称取200g左右的脱色玉米油,置于恒温加热套内,然后接入真空泵并密封,再抽真空,在0.1MPa负压条件下,将油脂加热到250℃左右,反应4h。反应结束后,停止加热,等油脂温度降至35℃以下后,破除真空。获得的澄清油脂为成品玉米油。
油脂颜色的测定方法:
GB/T 22460-2008《动植物油脂罗维朋色泽的测定》。
实施例1-51
按照表2的原料选择及配比,按照不同的比例配制成相应的玉米毛油组合物,按照GB/T24304-2009《动植物油脂茴香胺值的测定》标准,分别测定每个混合样品的茴香胺值(p-AV)(结果见表3)。然后,分别对每个混合玉米毛油样品进行实验室模拟的精炼加工,其间对精炼加工过程中的化学精炼处理后获得的各个相应的中间品——化学精炼玉米油的茴香胺值,用同样的标准方法进行测定,从而计算出混合后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比例(大分子%)(结果见表3)。继续进行实验室模拟物理精炼,在全部实验室模拟的精炼加工结束后,测定色泽R1,将混合玉米毛油样品所获得的相应成品玉米油分别装入脱色PET油瓶中,然后按照以下方法预判该成品玉米油是否会发生回色现象:向250ml碘价瓶中加入100g油样,开盖放在105℃烘箱中,第6小时的时候拿出来冷却30分钟后检测色泽R2,计算相应玉米毛油组合物的△R(△R=R2-R1)。(结果见表3)。
表2
表3
从以上实施例1-51中可以发现,选择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以及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比例控制在本发明范围内的油脂原料,可以有效抑制精炼后成品油储存中的回色。
同时也证明,通过调整油脂中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含量以及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比例到本发明范围内,可以有效抑制精炼处理后获到的成品油脂回色现象。
实施例52-91
根据表4所列分别取表2中相应的玉米毛油组合物200g,分别进行实验室吸附降低茴香胺值,并脱除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处理。具体做法是用一个烧瓶称取200g左右的混合玉米毛油,放入一个搅拌子,按表4的吸附剂用量加入硅胶键合氨丙基吸附剂,持续通入氮气赶走空气,然后密封,置于磁螺旋恒温加热板上,在氮气的保护条件下,搅拌并加热到30℃-40℃左右,反应3到4小时后,停止反应,通过抽滤除去玉米毛油中的吸附剂,得到处理后的玉米毛油。
分别对每个处理得到的玉米毛油样品进行实验室模拟的精炼加工,其间对精炼加工过程中的化学精炼处理后获得的各个相应的中间品——化学精炼玉米油的茴香胺值(p-AV),用同样的标准方法进行测定,从而计算出处理后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比例(大分子%)(结果见表4)。继续进行实验室模拟物理精炼,在全部实验室模拟的精炼加工结束后,测定色泽R1,将混合玉米毛油样品所获得的相应成品玉米油分别装入脱色PET油瓶中,然后按照以下方法预判该成品玉米油是否会发生回色现象:向250ml碘价瓶中加入100g油样,开盖放在105℃烘箱中,第6小时的时候拿出来冷却30分钟后检测色泽R2,计算相应玉米毛油组合物的△R(△R=R2-R1)。(结果见表4)。
表4
从以上实施例52-91中可以发现,通过调整醛、酮类羰基化合物总含量以及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比例控制在本发明范围内,可以进一步延长精炼后成品油储存中的发生回色的时间。

Claims (10)

1.一种油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脂组合物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a)所述油脂组合物中,含有未精炼油脂,或由未精炼油脂组成;
b)所述油脂组合物中,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以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表示,所述茴香胺值不大于9;和
c)所述油脂组合物中,以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计,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8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脂组合物中,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以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表示,所述茴香胺值不大于8,优选不大于7;和/或
所述油脂组合物中,以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计,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60%。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未精炼油脂选自:玉米油毛油、稻米油毛油、菜籽油毛油、大豆油毛油、棕榈油毛油、棉籽油毛油、葵籽油毛油、高油酸葵籽油毛油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玉米油毛油。
4.一种延长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精炼后回色时间的方法,或抑制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精炼后储存过程中回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以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表示,调整所述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不大于9;和/或以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计,调整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中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8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一个或多个技术特征:
调整所述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的茴香胺值不大于8,优选不大于7;
调整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中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60%;
所述未精炼油脂选自:玉米油毛油、稻米油毛油、菜籽油毛油、大豆油毛油、棕榈油毛油、棉籽油毛油、葵籽油毛油、高油酸葵籽油毛油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玉米油毛油;和
所述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由未精炼油脂组成。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将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与其他油脂原料混合,具有以下一个或多个技术特征:
所述其他油脂原料中,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以所述其他油脂原料的茴香胺值表示,所述茴香胺值不大于9,优选不大于8,进一步优选不大于7;
所述其他油脂原料中;以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含量计,以大分子甘油酯结合态存在的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占总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大于80%,优选不大于60%;
所述其他油脂原料选自:部分精炼油脂、精炼油脂、油脂毛油;
所述其他油脂原料为油脂毛油,所述油脂毛油选自:玉米油毛油、菜籽油毛油、稻米油毛油、大豆油毛油、棕榈油毛油、棉籽油毛油、葵籽油毛油、高油酸葵籽油毛油中的至少一种;和
所述其他油脂原料为玉米油毛油。
7.如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一个或多个技术特征:
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将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与吸附剂相接触;
所述吸附剂选自:白土、活性炭、硅胶、改性硅胶、硅藻土、凹凸棒土、白炭黑、氧化铝中的至少一种;和
所述吸附剂用量为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重量计的1-20%。
8.如权利要求4-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还包括精炼操作,所述精炼操作选自:过滤、冬化、酯交换、碱炼、氢化、水解、脱胶、脱蜡、脱臭、脱色、脱酸、脱毒、脱苦中的至少一种。
9.一种油脂,其特征在于含有由权利要求4-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制备得到的油脂组合物,和/或含有由权利要求1-3所述的油脂组合物。
10.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油脂组合物在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中,延长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精炼后的回色时间,或在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中,抑制含未精炼油脂的油脂组合物精炼后储存过程回色中的用途。
CN201511020621.7A 2015-12-30 2015-12-30 一种不易回色的油脂组合物 Active CN10692915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1020621.7A CN106929152B (zh) 2015-12-30 2015-12-30 一种不易回色的油脂组合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1020621.7A CN106929152B (zh) 2015-12-30 2015-12-30 一种不易回色的油脂组合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29152A true CN106929152A (zh) 2017-07-07
CN106929152B CN106929152B (zh) 2021-06-01

Family

ID=594416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1020621.7A Active CN106929152B (zh) 2015-12-30 2015-12-30 一种不易回色的油脂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929152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11981A (zh) * 2018-06-27 2018-11-30 广州白云山汉方现代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供注射用ω-3-脂肪酸甘油三酯的制备方法
CN111534373A (zh) * 2020-03-24 2020-08-14 吉林省百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植物油茴香胺值的方法
CN113150863A (zh) * 2021-02-04 2021-07-23 吉林省百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大孔吸附树脂降低油脂茴香胺值的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98629A (zh) * 2004-11-04 2008-01-02 孟山都技术公司 高pufa油组合物
CN104651039A (zh) * 2013-11-20 2015-05-27 丰益(上海)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去除油脂中pav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98629A (zh) * 2004-11-04 2008-01-02 孟山都技术公司 高pufa油组合物
CN104651039A (zh) * 2013-11-20 2015-05-27 丰益(上海)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去除油脂中pav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杜芳芳: ""高酸值玉米油精炼工艺的研究及玉米油回色因素初探"",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工程科技Ⅰ辑》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11981A (zh) * 2018-06-27 2018-11-30 广州白云山汉方现代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供注射用ω-3-脂肪酸甘油三酯的制备方法
CN108911981B (zh) * 2018-06-27 2021-08-17 广州白云山汉方现代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供注射用ω-3-脂肪酸甘油三酯的制备方法
CN111534373A (zh) * 2020-03-24 2020-08-14 吉林省百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植物油茴香胺值的方法
CN113150863A (zh) * 2021-02-04 2021-07-23 吉林省百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大孔吸附树脂降低油脂茴香胺值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29152B (zh) 2021-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ng et al. Colorimetric determination of total tocopherols in palm oil, olein and stearin
JP6134399B2 (ja) γ−オリザノール含有油脂の製造方法
CN106281672A (zh) 一种降低油脂中三氯丙醇或其酯含量的方法
CN106929152A (zh) 一种不易回色的油脂组合物
Sova et al. Research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parameters of the oil obtained from organic and conversion hemp seeds varieties Hliana”
CN104522649A (zh) 一种含紫苏籽油的dha藻油软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JP2009102491A (ja) 脱酸油脂の製造方法またはそれによって得られる精製油脂
CN105586155B (zh) 一种植物基蜡烛用的油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13512466B (zh) 一种降低药用橄榄油中过氧化值和甲氧基苯胺值的方法
CN105616557A (zh) 牡丹籽油自乳化软胶囊及其制备降血脂保健品或药物的应用
CN106387093A (zh) 加热烹调用油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抑制加热烹调用油脂因加热引起的劣化的方法
Hailu et al. Effects of seed roasting on the yiel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oxidative stabilities of Niger seed oil
WO2021202998A1 (en) Pongamia oil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producing and using thereof
CN112006283A (zh) 一种改善记忆力的dha软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10771694A (zh) 一种油脂组合物
CN113332182B (zh) 一种高稳定性的植物油脂质体及其制备和检测方法
CN105558093A (zh) 一种抗氧化米糠调和油及其制备方法
JP2009108145A (ja) 脱酸油脂の製造方法またはそれによって得られる精製油脂
Datti et al. Determination of the proximate and mineral contents of desert date kernel (balanites aegyptiaca linn.) and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ernel oil available in Kano State, Nigeria
Iwuchukwu et al. Conformability of Five Brands of Vegetable Oil Sold in Roban Stores Awka, Nigeria to NAFDAC Set Standards
CN109749844A (zh) 一种低反式脂肪酸的食用油及其制备方法
CN105779517B (zh) 降低酶法酯化脱酸过程中甘油二酯含量的方法
Prasad et al. Isolation of Oleic Acid from Virgin and Extra Virgin Olive Oil and Study thei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CN107523445A (zh) 一种栀子保湿型手工冷制皂的制备方法
CN109468169A (zh) 一种精制调合油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