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11332A - 应用于adc的参考电压产生电路 - Google Patents

应用于adc的参考电压产生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11332A
CN106911332A CN201710116605.0A CN201710116605A CN106911332A CN 106911332 A CN106911332 A CN 106911332A CN 201710116605 A CN201710116605 A CN 201710116605A CN 106911332 A CN106911332 A CN 1069113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
electric capacity
branch
branch switch
output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1660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11332B (zh
Inventor
张胜广
黄栋
徐玉婷
耿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Zhongwei Yix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ETC 58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ETC 58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ETC 58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71011660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911332B/zh
Publication of CN1069113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113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113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113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00Analogue/digital conversion; Digital/analogue conversion
    • H03M1/06Continuously compensating for, or preventing, undesired influence of physical parameters
    • H03M1/08Continuously compensating for, or preventing, undesired influence of physical parameters of noise
    • H03M1/0845Continuously compensating for, or preventing, undesired influence of physical parameters of noise of power supply variations, e.g. ripp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alogue/Digital Convers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ADC的参考电压产生电路,其包括用于存储电荷并输出参考电压的电容C10以及用于对所述电容C10进行充电的电容充电电路,所述电容充电电路包括两个具有相同电路结构的充电支路,电容C10的两端同时与充电支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两充电支路与电容C10间形成对称的连接电路结构;电容充电电路内的两充电支路间能交替进行充电‑电荷平均的过程,且在电荷平均后,利用得到的平均电荷对电容C10进行充电,以使得电容C10充电后输出所需的参考电压VREF。本发明结构紧凑,采用可重复单元以及对称结构,降低了电路设计的难度,能有效减小失配误差,且能降低来自电源和地的干扰,适应范围广,安全可靠。

Description

应用于ADC的参考电压产生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参考电压产生电路,尤其是一种应用于ADC的参考电压产生电路,属于集成电路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ADC(Analog-to-Digital),即模数转换,是一种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技术。从本质上讲,ADC输出的数字信号是输入的模拟信号与参考电压比较的结果。对于ADC,其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精度,而参考电压的精度、稳定性和噪声性能对ADC的精度和性能有非常显著地影响。
在实际电路中,影响参考电压性能的因素有很多:其一,来自电源和地的噪声会使参考电压含有噪声成分;其二,参考电压主要输入给ADC的sub-ADC和MDAC(MultiplyingDigital-to-Analog)子模块,这两个子模块都属于开关电容电路,一方面开关电容电路会从参考电压抽取电流来实现电容的充放电,这就要求参考电压要有较强的驱动能力;另一方面,开关电容电路的快速充放电会引起参考电压波动,参考电压必须有快速恢复稳定的能力;其三,具有对称性的参考电压产生电路也会提高其输出电压的性能。
因此,如何确保参考电压的满足ADC的精度和性能,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应用于ADC的参考电压产生电路,其结构紧凑,采用可重复单元以及对称结构,降低了电路设计的难度,能有效减小失配误差,且能降低来自电源和地的干扰,适应范围广,安全可靠。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应用于ADC的参考电压产生电路,包括用于存储电荷并输出参考电压的的电容C10以及用于对所述电容C10进行充电的电容充电电路,所述电容充电电路包括两个具有相同电路结构的充电支路,电容C10的两端同时与充电支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两充电支路与电容C10间形成对称的连接电路结构;
电容充电电路内的两充电支路间能交替进行充电-电荷平均的过程,且在电荷平均后,利用得到的平均电荷对电容C10进行充电,以使得电容C10充电后输出所需的参考电压VREF。
还包括用于提高负载驱动能力的运算放大器,电容C10的两端分别与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端以及运输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充电支路包括(N-1)个第一开关电容单元以及一个第二开关电容单元,所述第一开关电容单元包括电容C20以及能实现对电容C20进行清空电荷-选中充电-电荷平均-输出控制的第一开关单元,第二开关电容单元包括电容C30以及能实现电容C30进行清空-选中充电-电荷平均-输出控制的第二开关单元,电容C20的电容值与电容C30的电容值相同;
第一开关单元与电容C20间还形成输出端VP1以及输出端VN1,第二开关单元与电容C30间还形成输出端VP2、输出端VN2、输出端VP3以及输出端VN3;
充电支路内所有第一开关电容单元的输出端VP1、输出端VN1相互连接,且第一开关单元内的输出端VP1、输出端VN1与同一充电支路内第二开关电容单元的输出端VP3、输出端VN3连接,第二开关电容单元的输出端VP2、输出端VN2分别与电容C10的上极板、下极板连接;
在同一充电支路内,选择所需数量的第一开关电容单元和/或第二开关电容单元,以对选中第一开关电容单元内的电容C20进行充电,和/或对第二开关电容单元内的电容C30进行充电;在充电完成后,将第二开关电容单元内的电容C30与所有第一开关电容单元内的电容C20并联后进行电荷平均,且在电荷平均后,通过第二开关电容单元的输出端VP2端、VN2端对电容C10充电。
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包括支路开关S1,支路开关S1的一端与电容C20的上极板连接,支路开关S1的另一端与电源VDD_S连接,电容C20的上极板还与支路开关S2的一端、支路开关S3的一端以及支路开关S6的一端连接,支路开关S2的另一端、支路开关S3的另一端均接地,支路开关S6的另一端形成输出端VP1;
电容C20的下极板分别与支路开关S4的一端、支路开关S5的一端以及支路开关S7的一端连接,支路开关S4的另一端以及支路开关S5的另一端均接地,支路开关S7的另一端形成输出端VN1。
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包括支路开关S8,支路开关S8的一端与电容C30的上极板连接,支路开关S8的另一端与电源VDD_S连接,电容C30的上极板还与支路开关S9的一端、支路开关S10的一端以及支路开关S13的一端连接,支路开关S9的另一端接地,支路开关S10的另一端形成输出端VP2,支路开关S13的另一端形成输出端VP3;
电容C30的下极板与支路开关S11的一端,支路开关S12的一端以及支路开关S14的一端连接,支路开关S12的另一端接地,支路开关S11的另一端形成输出端VN2,支路开关S14的另一端形成输出端VN3。
本发明的优点:具有很高的对称性,利于减小失配误差;电源VDD_S和GND,独立于其它电路电源,减小了来自电源和地的噪声影响;通过不同的时序控制,可产生不同的参考电压,便于复制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ADC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发明的电路框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开关电容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开关电容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图5为本发明选择时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一开关电容单元的一种时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二开关电容单元的一种时序图。
附图标记说明:1-上支路、2-运算放大器、3-下支路、4-第一开关电容单元以及5-第二开关电容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为现有ADC的结构框图,参考电压产生电路的时序来自时钟模块。参考电压产生电路产生的参考电压输入给sub-ADC和MDAC。参考电压的性能直接影响sub-ADC和MDAC的精确度。参考电压产生电路的电源和地(未画出),独立于其它电路模块,降低了来自电源和地的干扰。
如图2所示,为了能降低了电路设计的难度,能有效减小失配误差,且能降低来自电源和地的干扰,本发明包括用于存储电荷并输出参考电压的的电容C10以及用于对所述电容C10进行充电的电容充电电路,所述电容充电电路包括两个具有相同电路结构的充电支路,电容C10的两端同时与充电支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两充电支路与电容C10间形成对称的连接电路结构;
电容充电电路内的两充电支路间能交替进行充电-电荷平均的过程,且在电荷平均后,利用得到的平均电荷对电容C10进行充电,以使得电容C10充电后输出所需的参考电压VREF。
具体地,还包括用于提高负载驱动能力的运算放大器2,电容C10的两端分别与运算放大器2的输入端以及运输放大器2的输出端连接。两个充电支路同时与电容C10连接,以形成上支路1以及下支路3,上支路1与下支路3的电路结构相同,上支路1、下支路3与电容C10间形成对称结构,从而能降低电路设计的难度,且能有效减少失配误差。
上支路1与下支路3交替输出,上支路1与下支路3的工作过程相同,上支路1进行充电和电荷平均时,下支路3输出电荷,从而实现对电容C10的充电;反之,下支路3进行充电和电荷平均时,上支路1输出电荷,从而实现对电容C10的充电。
所述充电支路包括(N-1)个第一开关电容单元4以及一个第二开关电容单元5,所述第一开关电容单元4包括电容C20以及能实现对电容C20进行清空电荷-选中充电-电荷平均-输出控制的第一开关单元,第二开关电容单元5包括电容C30以及能实现电容C30进行清空-选中充电-电荷平均-输出控制的第二开关单元,电容C20的电容值与电容C30的电容值相同;
第一开关单元与电容C20间还形成输出端VP1以及输出端VN1,第二开关单元与电容C30间还形成输出端VP2、输出端VN2、输出端VP3以及输出端VN3;
充电支路内所有第一开关电容单元4的输出端VP1、输出端VN1相互连接,且第一开关单元4内的输出端VP1、输出端VN1与同一充电支路内第二开关电容单元5的输出端VP3、输出端VN3连接,第二开关电容单元5的输出端VP2、输出端VN2分别与电容C10的上极板、下极板连接;
在同一充电支路内,选择所需数量的第一开关电容单元4和/或第二开关电容单元5,以对选中第一开关电容单元4内的电容C20进行充电,和/或对第二开关电容单元5内的电容C30进行充电;在充电完成后,将第二开关电容单元5内的电容C30与所有第一开关电容单元4内的电容C20并联后进行电荷平均,且在电荷平均后,通过第二开关电容单元5的输出端VP2端、VN2端对电容C10充电。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包括支路开关S1,支路开关S1的一端与电容C20的上极板连接,支路开关S1的另一端与电源VDD_S连接,电容C20的上极板还与支路开关S2的一端、支路开关S3的一端以及支路开关S6的一端连接,支路开关S2的另一端、支路开关S3的另一端均接地,支路开关S6的另一端形成输出端VP1;
电容C20的下极板分别与支路开关S4的一端、支路开关S5的一端以及支路开关S7的一端连接,支路开关S4的另一端以及支路开关S5的另一端均接地,支路开关S7的另一端形成输出端VN1。
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包括支路开关S8,支路开关S8的一端与电容C30的上极板连接,支路开关S8的另一端与电源VDD_S连接,电容C30的上极板还与支路开关S9的一端、支路开关S10的一端以及支路开关S13的一端连接,支路开关S9的另一端接地,支路开关S10的另一端形成输出端VP2,支路开关S13的另一端形成输出端VP3;
电容C30的下极板与支路开关S11的一端,支路开关S12的一端以及支路开关S14的一端连接,支路开关S12的另一端接地,支路开关S11的另一端形成输出端VN2,支路开关S14的另一端形成输出端VN3。
本发明实施例中,N≥2,每个充电支路内,均包含N个电容。在同一个充电支路内,所有第一开关单元内支路开关S3、支路开关S4、支路开关S5、支路开关S6以及支路开关S7的控制端相互连接,即分别接收相同的开关控制信号;同时,第二开关单元内,支路开关S9、支路开关S10、支路开关S11、支路开关S12以及支路开关S13的控制端分别与上述支路开关S3、支路开关S4、支路开关S5、支路开关S6以及支路开关S7的控制端一一对应连接,即第一开关单元内支路开关S3的控制端以及第二开关单元内支路开关S10的控制端均由开关控制信号C1_S3控制,第一开关单元内支路开关S4的控制端以及第二开关单元内支路开关S11的控制端均由开关控制信号C1_S4控制,第一开关单元内支路开关S5的控制端以及第二开关单元内支路开关S12的控制端均由开关控制信号C1_S5控制,第一开关单元内支路开关S6的控制端以及第二开关单元内支路开关S13的控制端均由开关控制信号C1_S6控制,第一开关单元内支路开关S7的控制端以及第二开关单元内支路开关S14的控制端均由开关控制信号C1_S7控制,每个第一开关单元内支路开关S1的控制端以及支路开关S2的控制端相互独立,且第二开关单元内支路开关S8的控制端以及支路开关S9的控制端与也相互独立。
以上支路1为例进行说明。上支路1共有N个电容。充电前,电容里的电荷会被清空。充电时,会选中其中n(1≤n≤N)个电容进行充电。充电完成后,N个电容并联在一起,进行电荷平均。最后第二开关电容单元内的电容C30并联到电容C10两端,对C10进行充电。这样就完成了一个“清空电荷-选中充电-电荷平均-输出”周期。而输出的电压等于:
其中,VDD_S为电源电压,对上支路1内第一开关电容单元4的选中与否,主要由支路开关S1的连接状态进行调节控制,即由支路开关S1的开关控制信号决定,对第二开关电容单元5的选自,则主要由支路开关S8的连接状态进行调节控制,即由支路开关S8的控制控制信号决定,具体为本技术领域人员所熟知,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工作时,无论是第一开关电容单元4还是第二开关电容单元5都包括两个状态,一是选中充电,二是未选中(未选中时,对应电容的上极板、下极板均接地)。同一充电支路中,包括(N-1)个第一开关电容单元(4)和一个第二开关电容单元5,根据需求可以选中其中一个或多个开关电容单元进行充电。
以上支路1为例分别介绍第一开关电容单元4和第二开关电容单元5的工作过程。以N=5、n=1为例,介绍本发明的工作过程。所有开关控制信号都是高电平有效。
如图5所示,当某个开关电容单元的Cm_S1k(m=1表示上支路,m=2表示下支路;k表示开关电容单元序号)闭合时,则所述开关电容单元内的电容的一个极板就会与电源接通,同时电容的另一极板与地通路也会导通。此时,该开关电容单元被选中充电。支路开关S1的开关控制信号C1_S11从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后,所述充电支路内所有开关电容单元里的电容并联在一起,进行电荷平均。然后另一充电路重复该“充电-电荷平均”过程。T11-T101完成一次循环。
下面具体地介绍第一开关电容单元4和第二开关电容单元5的工作过程。也是以N=5、n=1为例进行说明。
结合图2、图3和图6介绍第一开关电容单元4的工作过程,对于第一开关电容单元4,具体的工作过程如下:
T12时间段内,支路开关S1和支路开关S5先闭合,电容C20一端接通电源VDD_S,另一端接通地。C20充电,充满后达到动态平衡状态。然后支路开关S1和支路开关S5断开,支路开关S6、支路开关S7闭合。第一开关电容单元4所在上支路1内所有电容并联,进行电荷平均。T12时间段内,整个电路输出的参考电压为下支路3与电容C10配合输出电压。
T22时间段内,支路开关S3和支路开关S4闭合,电容C20两端接地,清除存储的电荷。此时,下支路3内的某些开关电容单元被选中,进行“充电-电荷平均”过程。整个电路输出的参考电压为上支路1与电容C10配合输出的电压。
T32时间段内,支路开关S2和支路开关S5先闭合,继续清除该第一开关电容单元4中C20里的电荷,此时上支路1其它某些开关电容被选中充电。随后,支路开关S2和支路开关S5断开,支路开关S6、支路开关S7闭合。上支路1内所有电容并联,进行电荷平均。T32时间段内,整个电路输出的参考电压为下支路3与的电容C10配合输出的电压。
T42、T62、T82和T102时间段内,第一开关电容单元4的状态都同时间段T22一样。对于整体电路来说,在这五个时间段内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电容单元4所在上支路1都有不同的电容C20被选中进行“充电-电荷平均”过程。
T52、T72和T92时间段内,第一开关电容单元4的状态同时间段T32一样。同样地,对于整体电路来说,在这四个时间段内不同之处在于,下支路3内有不同的C20被选中进行“充电-电荷平均”过程。
这样,每个第一开关电容单元4都会循环T12~T102这一过程。
同样地,结合图2、图4和图7介绍第二开关电容单元5的工作过程,以也是以N=5、n=1为例进行详细介绍。
T13时间段内,支路开关S8和支路开关S12先闭合,电容C30一端接通电源VDD_S,另一端接通地。C30充电,充满后达到动态平衡状态。然后支路开关S8和支路开关S12断开,支路开关S13、支路开关S14闭合。第二开关电容单元5所在上支路1内所有电容并联,进行电荷平均。T13时间段内,整个电路输出的参考电压为下支路3与电容C10的电压。
T23时间段内,支路开关S10和支路开关S11闭合。第二开关电容单元5里的电容C30并联在电容C10和运算放大器2的两端,二者进行电荷平均。此时,电路输出的参考电压为运算放大器2的输出电压。而下支路3中的相应开关电容单元被选中,进行“充电-电荷平均”过程。
T33时间段内,支路开关S9和支路开关S12先闭合。电容C30两端接地,清除存储的电荷。此时,下支路3内相应开关电容单元被选中,进行充电。随后,支路开关S9和支路开关S12断开,支路开关S13、支路开关S14闭合。上支路3内所有电容并联,进行电荷平均。T33时间段内,整体电路输出的参考电压为下支路3与电容C10配合输出的电压。
T43、T63、T83和T103时间段内,第二开关电容单元5的状态都同T23一样。对于整体电路来说,在这五个时间段内不同之处在于,该第二开关电容单元5所在上支路3都有其它不同的开关电容单元被选中进行“充电-电荷平均”过程。
T53、T73和T93时间段内,第二开关电容单元5的状态同T33一样。同样地,对于整体电路来说,在这四个时间段内不同之处在于,下支路3有不同的开关电容单元被选中进行“充电-电荷平均”过程。
这样,每个第二开关电容单元5都会循环T13~T103这一过程。
对于不同的N和n,只是时序信号有所差别,但都有类似的工作过程。一旦确定了所需参考电压,就可以依此确定N和n的值,电路也就确定了。由此看出,本发明电路结构简单,可移植性高。
根据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发明具有很高的对称性,利于减小失配误差;电源VDD_S和GND,独立于其它电路电源,减小了来自电源和地的噪声影响;通过不同的时序控制,可产生不同的参考电压,便于复制使用。

Claims (5)

1.一种应用于ADC的参考电压产生电路,其特征是:包括用于存储电荷并输出参考电压的的电容C10以及用于对所述电容C10进行充电的电容充电电路,所述电容充电电路包括两个具有相同电路结构的充电支路,电容C10的两端同时与充电支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两充电支路与电容C10间形成对称的连接电路结构;
电容充电电路内的两充电支路间能交替进行充电-电荷平均的过程,且在电荷平均后,利用得到的平均电荷对电容C10进行充电,以使得电容C10充电后输出所需的参考电压VREF。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ADC的参考电压产生电路,其特征是:还包括用于提高负载驱动能力的运算放大器(2),电容C10的两端分别与运算放大器(2)的输入端以及运输放大器(2)的输出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ADC的参考电压产生电路,其特征是:所述充电支路包括(N-1)个第一开关电容单元(4)以及一个第二开关电容单元(5),所述第一开关电容单元(4)包括电容C20以及能实现对电容C20进行清空电荷-选中充电-电荷平均-输出控制的第一开关单元,第二开关电容单元(5)包括电容C30以及能实现电容C30进行清空-选中充电-电荷平均-输出控制的第二开关单元,电容C20的电容值与电容C30的电容值相同;
第一开关单元与电容C20间还形成输出端VP1以及输出端VN1,第二开关单元与电容C30间还形成输出端VP2、输出端VN2、输出端VP3以及输出端VN3;
充电支路内所有第一开关电容单元(4)的输出端VP1、输出端VN1相互连接,且第一开关单元(4)内的输出端VP1、输出端VN1与同一充电支路内第二开关电容单元(5)的输出端VP3、输出端VN3连接,第二开关电容单元(5)的输出端VP2、输出端VN2分别与电容C10的上极板、下极板连接;
在同一充电支路内,选择所需数量的第一开关电容单元(4)和/或第二开关电容单元(5),以对选中第一开关电容单元(4)内的电容C20进行充电,和/或对第二开关电容单元(5)内的电容C30进行充电;在充电完成后,将第二开关电容单元(5)内的电容C30与所有第一开关电容单元(4)内的电容C20并联后进行电荷平均,且在电荷平均后,通过第二开关电容单元(5)的输出端VP2端、VN2端对电容C10充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于ADC的参考电压产生电路,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包括支路开关S1,支路开关S1的一端与电容C20的上极板连接,支路开关S1的另一端与电源VDD_S连接,电容C20的上极板还与支路开关S2的一端、支路开关S3的一端以及支路开关S6的一端连接,支路开关S2的另一端、支路开关S3的另一端均接地,支路开关S6的另一端形成输出端VP1;
电容C20的下极板分别与支路开关S4的一端、支路开关S5的一端以及支路开关S7的一端连接,支路开关S4的另一端以及支路开关S5的另一端均接地,支路开关S7的另一端形成输出端VN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于ADC的参考电压产生电路,其特征是: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包括支路开关S8,支路开关S8的一端与电容C30的上极板连接,支路开关S8的另一端与电源VDD_S连接,电容C30的上极板还与支路开关S9的一端、支路开关S10的一端以及支路开关S13的一端连接,支路开关S9的另一端接地,支路开关S10的另一端形成输出端VP2,支路开关S13的另一端形成输出端VP3;
电容C30的下极板与支路开关S11的一端,支路开关S12的一端以及支路开关S14的一端连接,支路开关S12的另一端接地,支路开关S11的另一端形成输出端VN2,支路开关S14的另一端形成输出端VN3。
CN201710116605.0A 2017-02-28 2017-02-28 应用于adc的参考电压产生电路 Active CN1069113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16605.0A CN106911332B (zh) 2017-02-28 2017-02-28 应用于adc的参考电压产生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16605.0A CN106911332B (zh) 2017-02-28 2017-02-28 应用于adc的参考电压产生电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11332A true CN106911332A (zh) 2017-06-30
CN106911332B CN106911332B (zh) 2020-03-31

Family

ID=59209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16605.0A Active CN106911332B (zh) 2017-02-28 2017-02-28 应用于adc的参考电压产生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911332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65333B1 (en) * 2005-04-12 2005-11-15 Princeton Technology Corporation Circuit for using capacitor voltage divider in a delta-sigma digital-to-analog converter to generate reference voltage
JP4506864B2 (ja) * 2007-08-01 2010-07-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可変ゲイン増幅器
US8120385B2 (en) * 2008-06-17 2012-02-21 St-Ericsson Sa Reduction in kickback effect in comparators
CN102736801A (zh) * 2011-04-01 2012-10-17 丁行波 一种应用于电容触控板的电容检测电路
CN104038225A (zh) * 2014-06-17 2014-09-1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 具有自适应误差校准功能的电荷耦合流水线模数转换器
CN104283562A (zh) * 2013-07-12 2015-01-14 上海明波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逐次逼近型模数转换装置
CN104796639A (zh) * 2015-04-20 2015-07-22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第七七一研究所 一种读出电路中的像元合并电路及其像元合并实现方法
CN105075124A (zh) * 2013-03-11 2015-11-18 密克罗奇普技术公司 使用n个电容器的4n+1层电容性dac
CN204836136U (zh) * 2015-08-24 2015-12-02 广西师范大学 一种频率自适应的可变电容电路
CN106226686A (zh) * 2016-08-18 2016-12-14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 一种能够实时测量fpga内部温度及电压的结构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65333B1 (en) * 2005-04-12 2005-11-15 Princeton Technology Corporation Circuit for using capacitor voltage divider in a delta-sigma digital-to-analog converter to generate reference voltage
JP4506864B2 (ja) * 2007-08-01 2010-07-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可変ゲイン増幅器
US8120385B2 (en) * 2008-06-17 2012-02-21 St-Ericsson Sa Reduction in kickback effect in comparators
CN102736801A (zh) * 2011-04-01 2012-10-17 丁行波 一种应用于电容触控板的电容检测电路
CN105075124A (zh) * 2013-03-11 2015-11-18 密克罗奇普技术公司 使用n个电容器的4n+1层电容性dac
CN104283562A (zh) * 2013-07-12 2015-01-14 上海明波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逐次逼近型模数转换装置
CN104038225A (zh) * 2014-06-17 2014-09-1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 具有自适应误差校准功能的电荷耦合流水线模数转换器
CN104796639A (zh) * 2015-04-20 2015-07-22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第七七一研究所 一种读出电路中的像元合并电路及其像元合并实现方法
CN204836136U (zh) * 2015-08-24 2015-12-02 广西师范大学 一种频率自适应的可变电容电路
CN106226686A (zh) * 2016-08-18 2016-12-14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 一种能够实时测量fpga内部温度及电压的结构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AYANTH KUPPAMBATTI, ET AL: "Current Reference Pre-Charging Techniques for Low-Power Zero-Crossing Pipeline-SAR ADCs", 《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
宋浩然: "用于Pipeline ADC的参考电压和参考电流的电路系统", 《世界电子元器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11332B (zh) 2020-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75373B (zh) 一种分段电容阵列结构数模转换器
US9356467B2 (en) Charge balancing circuit for series connected chains of charge storage elements
CN103166644B (zh) 一种低功耗逐次逼近型模数转换器及其转换方法
TWI499162B (zh) 具有平衡電路之蓄電裝置
CN103518329B (zh) 预充电电容数模转换器
CN206164507U (zh) 一种具有分段电容阵列的逐次逼近型模数转换器
CN104124972B (zh) 基于电荷再分配的 10 位超低功耗逐次逼近型模数转换器
CN103650349B (zh) 使用sar和tdc的二级模数转换器
CN104467856B (zh) 一种高能效电容阵列逐次逼近型模数转换器及其转换方法
CN107996019A (zh) 一种dac电容阵列、sar型模数转换器及降低功耗的方法
CN106921392B (zh) 具有输入信号预比较与电荷重分配的流水线模数转换器
CN101902059B (zh) 对容性负载充电的方法
CN103595412B (zh) 低功耗小面积的电容阵列及其复位方法和逻辑控制方法
CN107888190A (zh) 基于非对称型差分电容阵列的逐次逼近型模数转换器
US8963763B2 (en) Configuring an analog-digital converter
CN107134599A (zh) 一种串联电池组的电压均衡电路及其工作方法
CN104333352B (zh) 斜坡信号发生电路和图像传感器
CN105187067B (zh) 高速逐次逼近型模数转换器的电容阵列型数模转换器电路
CN205596102U (zh) 一种模数转换电路及模数转换芯片
CN106301376A (zh) 一种比较器偏置电流可调的低功耗逐次逼近型模数转换器
CN103152048B (zh) 一种差分输入逐次逼近型模数转换方法
CN103746694A (zh) 一种应用于两步式积分型模数转换器的斜坡转换电路
CN108832928A (zh) 一种sar adc电容阵列的共模电压校正电路及其校正方法
CN106911332A (zh) 应用于adc的参考电压产生电路
CN204156831U (zh) 斜坡信号发生电路和图像传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216

Address after: 2 / F, building B1, No. 777, Jianzhu West Road, Binhu District,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4000

Patentee after: WUXI ZHONGWEI YIXIN Co.,Ltd.

Address before: No.5, Huihe Road,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4000

Patentee before: The 58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Electronics Technology Group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