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11039B - 二次锁紧结构以及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二次锁紧结构以及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11039B
CN106911039B CN201710122456.9A CN201710122456A CN106911039B CN 106911039 B CN106911039 B CN 106911039B CN 201710122456 A CN201710122456 A CN 201710122456A CN 106911039 B CN106911039 B CN 1069110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shell
hole
plug
sliding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2245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11039A (zh
Inventor
李沈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Longyo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Longy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Longyo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Longy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12245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911039B/zh
Publication of CN1069110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110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110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110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01R13/6272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comprising a single latching a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8Snap or like fastening comprising a pin snapping into a reces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连接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锁紧结构以及连接器,其中,二次锁紧结构还包括防止操控杆被误操控的防误操控组件,防误操控组件包括滑钮、墩台、第二弹性件以及抵顶块,第二弹性件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驱动滑钮滑动至墩台,滑钮开设有滑孔,滑孔在与转轴垂直的方向上的孔宽大于操控杆的杆宽,且滑孔在第一插接端壳体和第二插接端壳体插接时避让操控杆,抵顶块抵接至第二插接端壳体。基于本发明的结构,在将第一插接端壳体和第二插接端壳体插接配合的过程中,只需使第一插接端壳体和第二插接端壳体对接,再施加外力使第一插接端壳体和第二插接端壳体相向运动即可,第一插接端壳体和第二插接端壳体之间的插接过程简单、便捷。

Description

二次锁紧结构以及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连接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锁紧结构以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连接器中通常需要设置二次锁紧结构来实现二次操作后才能实现第一插接端壳体和第二插接端壳体锁紧配合,因此,目前的二次锁紧结构的锁紧操作存在较为复杂、不能盲插的问题,实用性较差。
因此,目前亟需提供一种锁紧操作较为简单、便于盲插的二次锁紧结构,以增加实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二次锁紧结构,其旨在解决锁紧操作较为复杂、不便于盲插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二次锁紧结构,包括可插接、拔离的第一插接端壳体和第二插接端壳体、连接于所述第一插接端壳体侧壁的凸台、连接于所述第二插接端壳体侧壁并用于与所述凸台卡扣配合的锁紧组件,所述锁紧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插接端壳体的转轴、与所述转轴转接配合的锁扣件、具有弹性恢复的第一弹性件,所述锁扣件包括操控杆以及与所述操控杆连接并用于与所述凸台卡扣配合的锁扣杆,所述操控杆和所述锁扣杆分别设于所述转轴的两侧且相互反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弹性件在其自身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锁扣件绕所述转轴转动,使所述操控杆具有远离所述第二插接端壳体的运动趋势,以及使所述锁扣杆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插接端壳体运动的趋势并在所述第一插接端壳体和所述第二插接端壳体插接时与所述凸台卡扣配合,所述凸台朝向所述第二插接端壳体的侧面设有第一引导斜坡和/或所述锁扣杆背离所述操控杆的端面设有第二引导斜坡;
所述二次锁紧结构还包括防止所述操控杆被误操控的防误操控组件,所述防误操控组件包括滑动连接于所述操控杆的滑钮、连接于所述第二插接端壳体并用于抵顶所述滑钮的墩台、具有弹性恢复的第二弹性件以及位于所述滑钮和所述第二插接端壳体之间并与所述滑钮连接的抵顶块,所述第二弹性件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滑钮滑动至所述墩台,所述滑钮开设有与所述操控杆滑接配合的滑孔,所述滑孔在与所述转轴垂直的方向上的孔宽大于所述操控杆的杆宽,且所述滑孔在所述第一插接端壳体和所述第二插接端壳体插接时避让所述操控杆,所述抵顶块抵接至所述第二插接端壳体
基于本发明的结构,在将第一插接端壳体和第二插接端壳体插接配合的过程中,只需使第一插接端壳体和第二插接端壳体对接,再施加外力使第一插接端壳体和第二插接端壳体相向运动即可,第一插接端壳体和第二插接端壳体之间的插接过程简单、便捷,极大地提高了第一插接端壳体和第二插接端壳体之间的插接效率。
而在需要使第一插接端壳体和第二插接端壳体拔离时,只需对操控杆施加背离锁口杆且大于第一弹性件的弹性恢复力的外力,再对滑钮施加朝第二插接端壳体的作用力,才能解除二次锁紧结构对第一插接端壳体和第二插接端壳体的锁紧,二次锁紧结构的解锁操作非常简单、便捷,同时又能避免单纯按压按钮而导致二次锁紧结构的解锁。
此外,在将第一插接端壳体和第二插接端壳体拔离过程中,对按钮施加的外力可以同时让按钮具有朝背离操控杆的方向移动的趋势以及朝第二插接端壳体移动的趋势,这样,在滑钮脱离墩台的瞬间,滑钮将产生向第二插接端壳体移动,在该移动的过程中,滑钮与墩台会产生轻微的震动和喀嚓的声音,便于使用者感知到滑钮已到达解锁按压位置,然后可以增加使按钮向第二插接端壳体移动的分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二次锁紧结构插接状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二次锁紧结构拔离状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二次锁紧结构拔离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二次锁紧结构插接状态的爆炸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二次锁紧结构插接配合过程的一种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二次锁紧结构插接配合过程的另一种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二次锁紧结构拔离过程的一种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二次锁紧结构拔离过程的另一种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二次锁紧结构中锁扣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二次锁紧结构中锁扣件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二次锁紧结构中滑钮和抵顶块的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二次锁紧结构中滑钮和抵顶块的另一视角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二次锁紧结构中滑钮和抵顶块的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第一插接端壳体
200 第二插接端壳体
300 凸台 301 第一引导斜坡
400 锁紧组件 401 第二引导斜坡
410 转轴
420 锁扣件
421 操控杆
4211 防脱孔 4212 陷位槽
422 锁扣杆 4221 卡孔
423 限位块
430 第一弹性件
500 防误操控组件
510 滑钮 511 滑孔
520 墩台
530 第二弹性件
540 抵顶块
550 防脱勾 551 第三引导斜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二次锁紧结构,用于连接器的二次锁紧。
请参阅图1至图9,该二次锁紧结构包括可插接、拔离的第一插接端壳体100和第二插接端壳体200,第一插接端壳体100和第二插接端壳体200之间具有插接状态和拔离状态,且在本实施中,第一插接端壳体100为高压连接器的插座壳体,而第二插接端壳体200则为高压连接器的插头壳体,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插接端壳体100也可以为高压连接器的插头壳体,而第二插接端壳体200则为高压连接器的插座壳体。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9,该二次锁紧结构包括连接于第一插接端壳体100侧壁的凸台300、连接于第二插接端壳体200侧壁并用于与凸台300卡扣配合的锁紧组件400,其中,锁紧组件400与凸台300卡扣配合时限制第一插接端壳体100和第二插接端壳体200拔离。锁紧组件400包括连接于第二插接端壳体200的转轴410、可转动地连接于转轴410的锁扣件420、具有弹性恢复的第一弹性件430。在本实施中,转轴410通过一安装座来与第二插接端壳体200连接,转轴410可与安装座固定连接,也可以与安装座转动连接。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9,锁扣件420包括操控杆421以及与操控杆421连接并用于与凸台300卡扣配合的锁扣杆422,操控杆421和锁扣杆422分别设于转轴410的两侧且相互反向延伸设置,第一弹性件430在其自身弹性恢复力驱动锁扣件420绕转轴410转动,使操控杆421具有远离第二插接端壳体200的运动趋势,以及使锁扣杆422具有朝向第一插接端壳体100运动的趋势并在第一插接端壳体100和第二插接端壳体200插接时与凸台300卡扣配合,凸台300朝向第二插接端壳体200的侧面设有第一引导斜坡301和锁扣杆422背离操控杆421的端面设有第二引导斜坡401。其中,操控杆421在受到朝向第二插接端壳体200方向的外力且该外力抵消第一弹性件430的弹性恢复力时将朝向第二插接端壳体200的运动,使锁扣件420绕转轴410反向转动,让锁扣杆422背离第一插接端壳体100运动并解除与凸台300卡扣配合,锁扣杆422与凸台300卡扣配合时限制第一插接端壳体100和第二插接端壳体200拔离。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9,该二次锁紧结构还包括防止操控杆421被误操控的防误操控组件500,防误操控组件500包括滑动连接于操控杆421的滑钮510、连接于第二插接端壳体200并用于限制滑钮510靠近第二插接端壳体200侧壁的墩台520、具有弹性恢复的第二弹性件530,滑钮510包括滑钮510以及位于滑钮510和第二插接端壳体200之间并与滑钮510连接的抵顶块540,第二弹性件530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驱动滑钮510滑动至墩台520,滑钮510开设有与操控杆421滑接配合的滑孔511,滑孔511在与转轴410垂直的方向上的孔宽大于操控杆421的杆宽,且滑孔511在第一插接端壳体100和第二插接端壳体200插接时避让操控杆421,抵顶块540抵接至第二插接端壳体200。在本实施中,在第一插接端壳体100和第二插接端壳体200插接之前,锁扣件420在第一弹性件430的作用下,第二插接端壳体200的状态如图1所示,相对于第二插接端壳体200与第一插接端壳体100处于插接状态,锁扣杆422在第一弹性件430的作用下略微向下倾斜,这样,在第二插接端壳体200与第一插接端壳体100处于插接状态,能够让锁扣杆422能够紧紧地贴合于第一插接端壳体100,并更好地与凸台300搭扣紧固。
基于上述结构,由于滑孔511在与转轴410垂直的方向上的孔宽大于操控杆421的杆宽,且滑孔511在第一插接端壳体100和第二插接端壳体200插接时避让操控杆421,这样,不需要将滑钮510滑离墩台520,操控杆421也可以向第二插接端壳体200移动,墩台520和滑钮510不会限制操控杆421向第二插接端壳体200移动,即锁扣件420也可以绕转轴410反向转动。
具体地,该二次锁紧结构的使用过程包括将第一插接端壳体100和第二插接端壳体200插接配合的过程以及将第一插接端壳体100和第二插接端壳体200拔离过程。
其中,请参阅图1至图4以及图6和图7,在将第一插接端壳体100和第二插接端壳体200插接配合的过程中,锁扣杆422背离操控杆421的杆端将先抵接到第一引导斜坡301,如图6所示,凸台300于第一引导斜坡301处对锁扣杆422将施加作用力,并将迫使锁扣杆422朝背离第一插接端壳体100的方向移动,让锁扣件420绕转轴410反向转动,如图7所示,而锁扣杆422可以继续向前移动并直至锁扣杆422与凸台300卡扣配合,这个过程中,只需使第一插接端壳体100和第二插接端壳体200对接,再施加外力使第一插接端壳体100和第二插接端壳体200相向运动,即可实现了第一插接端壳体100和第二插接端壳体200之间的插接,也即是让第一插接端壳体100和第二插接端壳体200实现盲插。由此可知,基于此结构,在将第一插接端壳体100和第二插接端壳体200插接配合的过程中,只需使第一插接端壳体100和第二插接端壳体200对接,再施加外力使第一插接端壳体100和第二插接端壳体200相向运动即可,第一插接端壳体100和第二插接端壳体200之间的插接过程简单、便捷,极大地提高了第一插接端壳体100和第二插接端壳体200之间的插接效率。
请参阅图1至图4以及图8和图9,在将第一插接端壳体100和第二插接端壳体200拔离过程中,对按钮施加背离操控杆421的外力,并使该外力大于第一弹性件430的弹性恢复力,其中,当外力大于第一弹性件430的弹性恢复力时,该外力将抵消掉第一弹性件430的弹性恢复力,并驱动按钮朝背离操控杆421的方向移动,并使滑钮510脱离墩台520,如图8所示,此时,再向滑钮510施加朝第二插接端壳体200移动的外力,此时,按钮将绕抵顶块540与第二插接端壳体200的接触处为中心点逆时针转动,并让锁扣杆422背离第一插接端壳体100的方向运动,以解除锁扣杆422与凸台300卡扣配合,如图9所示,这样就可以将第一插接端壳体100和第二插接端壳体200拔离。由此可知,基于此结构,在需要使第一插接端壳体100和第二插接端壳体200拔离时,只需对操控杆421施加背离锁口杆且大于第一弹性件430的弹性恢复力的外力,再对滑钮510施加朝第二插接端壳体200的作用力,才能解除二次锁紧结构对第一插接端壳体100和第二插接端壳体200的锁紧,二次锁紧结构的解锁操作非常简单、便捷,同时又能避免单纯按压按钮而导致二次锁紧结构的解锁。
此外,基于上述结构设计,在将第一插接端壳体100和第二插接端壳体200拔离过程中,对按钮施加的外力可以同时让按钮具有朝背离操控杆421的方向移动的趋势以及朝第二插接端壳体200移动的趋势,这样,在滑钮510脱离墩台520的瞬间,滑钮510将产生向第二插接端壳体200移动,在该移动的过程中,滑钮510与墩台520会产生轻微的震动和喀嚓的声音,便于使用者感知到滑钮510已到达解锁按压位置,然后可以增加使按钮向第二插接端壳体200移动的分力。
上述中,第一弹性件430为套接与转轴410的钮簧,而第二弹性件530为拉簧,其中,第二弹性件530的一端与抵顶块540连接,另一端与钮簧的端部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530的一端可与滑钮510连接,另一端则与第二插接端壳体200。
请参阅图2、图4至图9以及图10和图11,操控杆421开设有防脱孔4211,防脱孔4211的开设方向与转轴410垂直或大致垂直设置,而防误操控组件500还包括与滑钮510连接并位于滑孔511内的防脱勾550,防脱勾550置于防脱孔4211,防脱孔4211在与转轴410垂直的方向上的孔宽大于防脱勾550在与转轴410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基于此结构设计,通过防脱孔4211和防脱勾550的配合,防脱勾550仅能在防脱孔4211内相对移动,这样,当防脱钩抵触到防脱孔4211的孔壁,操控杆421将限制防脱勾550继续移动,从而限制了滑钮510的移动范围,有效地避免滑钮510脱落。
进一步地,如图2、图4、图6至图9以及图12至图14,防脱勾550设有两个,且两防脱勾550相对设置,其中,至少一防脱勾550通过摆臂与滑钮510连接。其中,对于通过摆臂与滑钮510连接的防脱勾550,在装配过程中,当该防脱勾550受到背离另一防脱勾550的外力时,该防脱勾550将朝向背离另一防脱勾550的方向移动,并使两防脱勾550之间产生间隙,并直至操控杆421便于置入滑孔511,装配过程简单便捷,这样,在防止滑钮510脱落的同时,还确保装配的简便。当然,在本实施例中,仅有一个防脱勾550通过摆臂与滑钮510连接,这样,有利于将简化防误操控组件500,而滑钮510、防脱勾550和摆臂一条结构设置,这样,利用增强滑钮510、防脱勾550和摆臂之间的连接强度。
更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4,防脱勾550朝向转轴410的侧面设有第三引导斜坡551。基于此,通过第三引导斜坡551的设置,在滑钮510与操控杆421装配过程中,只需对滑钮510施加朝向操控杆421的作用力即可,进一步提高装配效率。
请参阅图2以及图4至图9,操控杆421朝向第二插接端壳体200的侧面倾斜设置,且在第一插接端壳体100和第二插接端壳体200插接时避让滑孔511的孔壁。基于此结构,在保证操控杆421具有足够的行程的前提下,有利于减小滑孔511的尺寸大小,进而减小滑钮510的尺寸大小。
请参阅图2以及图4至图9,锁扣件420包括用于与滑钮510朝向锁扣杆422的侧面抵接以限制滑钮510向锁扣杆422移动的限位块423。这样,在滑钮510未受到外力时,通过限位块423和第二弹性件530的配合限定了滑钮510的位置。
请参阅图2、图4至图9以及图10和图11,操控杆421背离第二插接端壳体200的侧面且临近限位块423的位置供滑孔511孔缘置入的陷位槽4212。基于此,通过陷位槽4212的结构设计,在下按滑钮510的过程中,能够使滑孔511的孔缘更加靠近第二插接端壳体200,从而增加了滑钮510下按的行程,通过下按行程的增加,能够让使用者更好地感知到下压的过程,有利于提高使用体验。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12,锁扣杆422包括供凸台300置入并与凸台300卡扣配合的卡孔4221,基于此,通过卡孔4221中远离操控杆421的孔壁与凸台300中别离操控杆421的侧壁相抵触实现锁扣杆422与凸台300的卡扣配合。在本实施例中,该卡孔4221为通孔,这样,在凸台300置入到卡孔4221后,便于观察凸台300与卡孔4221的配合关系。
请参阅图1至图9以及图12至图14,滑钮510背离第二插接端壳体200的侧面设有防滑结构(图中未标注)。基于此结构,通过防滑结构的设置,这样,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便于使用者通过手指与防滑结构之间的摩擦力即可对滑钮510施加足够作用力,不需要其他外力的辅助即可操作,有利于提高操作效率。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二次锁紧结构,该二次锁紧结构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连接器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因此同样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二次锁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插接、拔离的第一插接端壳体和第二插接端壳体、连接于所述第一插接端壳体侧壁的凸台、连接于所述第二插接端壳体侧壁并用于与所述凸台卡扣配合的锁紧组件,所述锁紧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插接端壳体的转轴、与所述转轴转接配合的锁扣件、具有弹性恢复的第一弹性件,所述锁扣件包括操控杆以及与所述操控杆连接并用于与所述凸台卡扣配合的锁扣杆,所述操控杆和所述锁扣杆分别设于所述转轴的两侧且相互反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弹性件在其自身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锁扣件绕所述转轴转动,使所述操控杆具有远离所述第二插接端壳体的运动趋势,以及使所述锁扣杆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插接端壳体运动的趋势并在所述第一插接端壳体和所述第二插接端壳体插接时与所述凸台卡扣配合,所述凸台朝向所述第二插接端壳体的侧面设有第一引导斜坡和/或所述锁扣杆背离所述操控杆的端面设有第二引导斜坡;
所述二次锁紧结构还包括防止所述操控杆被误操控的防误操控组件,所述防误操控组件包括滑动连接于所述操控杆的滑钮、连接于所述第二插接端壳体并用于抵顶所述滑钮的墩台、具有弹性恢复的第二弹性件以及位于所述滑钮和所述第二插接端壳体之间并与所述滑钮连接的抵顶块,所述第二弹性件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滑钮滑动至所述墩台,所述滑钮开设有与所述操控杆滑接配合的滑孔,所述滑孔在与所述转轴垂直的方向上的孔宽大于所述操控杆的杆宽,且所述滑孔在所述第一插接端壳体和所述第二插接端壳体插接时避让所述操控杆,所述抵顶块抵接至所述第二插接端壳体;
所述操控杆开设有防脱孔,所述防脱孔的开设方向与所述转轴垂直或大致垂直设置;
所述防误操控组件包括与所述滑钮连接并位于所述滑孔内的防脱勾,所述防脱勾置于所述防脱孔,所述防脱孔在与所述转轴垂直的方向上的孔宽大于所述防脱勾在与所述转轴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
所述操控杆朝向所述第二插接端壳体的侧面倾斜设置,且在所述第一插接端壳体和所述第二插接端壳体插接时避让所述滑孔的孔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锁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脱勾设有两个,且两所述防脱勾相对设置,至少一所述防脱勾通过摆臂与所述滑钮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锁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脱勾朝向所述转轴的侧面设有第三引导斜坡。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锁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件包括用于与所述滑钮朝向所述锁扣杆的侧面抵接以限制所述滑钮向所述锁扣杆移动的限位块。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次锁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杆背离所述第二插接端壳体的侧面且临近所述限位块的位置供所述滑孔孔缘置入的陷位槽。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锁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杆包括供凸台置入并与凸台卡扣配合的卡孔。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锁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钮背离所述第二插接端壳体的侧面设有防滑结构。
8.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所述的二次锁紧结构。
CN201710122456.9A 2017-03-03 2017-03-03 二次锁紧结构以及连接器 Active CN1069110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22456.9A CN106911039B (zh) 2017-03-03 2017-03-03 二次锁紧结构以及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22456.9A CN106911039B (zh) 2017-03-03 2017-03-03 二次锁紧结构以及连接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11039A CN106911039A (zh) 2017-06-30
CN106911039B true CN106911039B (zh) 2023-03-31

Family

ID=59186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22456.9A Active CN106911039B (zh) 2017-03-03 2017-03-03 二次锁紧结构以及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91103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49381B (zh) * 2018-04-28 2019-06-14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插件护套固定结构
CN108736255B (zh) * 2018-06-01 2020-02-04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新能源汽车充电头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603645D0 (en) * 1996-02-21 1996-04-17 Amp Great Britai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push button locking mechanism
CN204517035U (zh) * 2015-03-02 2015-07-29 龙友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二次锁紧式推拉连接器
CN106099529A (zh) * 2016-08-09 2016-11-09 四川瑞可达连接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二次锁紧及二次解锁功能的连接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603645D0 (en) * 1996-02-21 1996-04-17 Amp Great Britai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push button locking mechanism
CN204517035U (zh) * 2015-03-02 2015-07-29 龙友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二次锁紧式推拉连接器
CN106099529A (zh) * 2016-08-09 2016-11-09 四川瑞可达连接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二次锁紧及二次解锁功能的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11039A (zh) 2017-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178051A (en) Latch/eject pin header
JP3643283B2 (ja) コネクタの連結装置
CN212392437U (zh) 连接器
WO2024094142A1 (zh) 一种位置保持装置及连接器组件
CN106911039B (zh) 二次锁紧结构以及连接器
TWI758692B (zh) 連接器
CN101971434B (zh) 连接器护盖
JP2001338727A (ja) 半嵌合防止コネクタ
JP2001126814A (ja) 半嵌合防止コネクタ
WO2024094111A1 (zh) 一种连接器组件
JP2006260920A (ja) 電気的接続装置
WO2024094080A1 (zh) 一种连接器组件
EP3540868A1 (en) Locking electrical receptacle
CN211404889U (zh) 一种连接器
WO2021134657A1 (zh) 光模块解锁装置、光模块及光通信设备
CN219163849U (zh) 一种锁扣保持装置及连接器组件
CN217009737U (zh) 一种连接器、电路板和电子设备
TWI735989B (zh) 插拔式連接器
CN209805079U (zh) 一种工具解锁式连接器
EP3734770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position holder
JP5622490B2 (ja) コネクタ
CN216413420U (zh) 线缆连接器
CN216389917U (zh) 线缆连接器
CN213959254U (zh) 具有cpa结构的连接器
JP2001351738A (ja) 半嵌合防止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