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26224B - 冷却液分配进出水管成型工艺 - Google Patents

冷却液分配进出水管成型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826224B
CN106826224B CN201710109765.2A CN201710109765A CN106826224B CN 106826224 B CN106826224 B CN 106826224B CN 201710109765 A CN201710109765 A CN 201710109765A CN 106826224 B CN106826224 B CN 1068262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oning
cavity
cooling
cylinder
lower di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0976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826224A (zh
Inventor
余建芳
李信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ZHOU NOBEL FUJI ELECTR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ZHOU NOBEL FUJI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ZHOU NOBEL FUJI ELECTR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ZHOU NOBEL FUJI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10976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826224B/zh
Publication of CN1068262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262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8262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262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P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OPERATIONS; UNIVERSAL MACHINE TOOLS
    • B23P21/00Machines for assembling a multiplicity of different parts to compose units, with or without preceding or subsequent working of such parts, e.g. with programme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却液分配进出水管成型工艺,冷却液分配进出水管包括冷却主管、冷却副管、冷却软管、出水感应器接头、冷却旁支管、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三支管、三通接头A、三通接头B以及三通接头C,具体装配包括如下步骤:(1)出水感应器接头与冷却软管压配;(2)三通接头A分别与冷却软管和冷却主管压配;(3)三通接头A与冷却旁支管压配;(4)三通接头C分别与冷却副管、第二支管以及第三支管压配;(5)三通接头B分别与冷却主管、冷却副管以及第一支管压配。本发明工艺简单,装配效率高、质量好,各个装配过程中人工参与度减少,有效降低人工劳动强度。

Description

冷却液分配进出水管成型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却液分配进出水管成型工艺。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冷却液分配进出水管主要包括:冷却主管、冷却副管、冷却软管、出水感应器接头、冷却旁支管、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三支管、三通接头A、三通接头B以及三通接头C,冷却主管的一端经三通接头A与冷却软管连通,冷却软管的另一端与出水感应器接头连接,三通接头A的支管段端口与冷却旁支管连接,冷却主管的另一端经三通接头B与冷却副管和第一支管连通,冷却副管的另一端经三通接头C与第二支管和第三支管连通;该结构的传统装配方式为手工装配,装配工序多、操作繁琐,导致装配效率低下、人工劳动强度大,且由于手工装配往往存在装配应力不足问题,这就易导致装配精度不够,在使用过程中易泄露或脱落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冷却液分配进出水管成型工艺,设计合理、操作简单,可有效提高装配效率和装配质量,降低人工劳动强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冷却液分配进出水管成型工艺,冷却液分配进出水管包括冷却主管、冷却副管、冷却软管、出水感应器接头、冷却旁支管、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三支管、三通接头A、三通接头B以及三通接头C,冷却主管的一端经三通接头A与冷却软管连通,冷却软管的另一端与出水感应器接头连接,三通接头A的支管段端口与冷却旁支管连接,冷却主管的另一端经三通接头B与冷却副管和第一支管连通,冷却副管的另一端经三通接头C与第二支管和第三支管连通,包括如下步骤:
(1)出水感应器接头与冷却软管压配:将出水感应器接头定位在定位座A上,冷却软管定位在可移动定位装置A,气缸A驱使定位装置A朝定位座A移动以使出水感应器接头压入到冷却软管内,得到第一成型件;
(2)三通接头A分别与冷却软管和冷却主管压配:将第一成型件定位在可移动定位装置B,冷却主管定位在可移动定位装置C,三通接头A定位在定位座B上,气缸B和气缸C分别驱动定位装置B、定位装置C朝定位座B移动,使三通接头A直管段两端的端口分别压入到冷却软管和冷却主管内,得到第二成型件;
(3)三通接头A与冷却旁支管压配:将第二成型件定位在定位座C,冷却旁支管定位在可移动定位装置D,气缸D驱使定位装置D朝定位座C移动,以使三通接头A的支管端口压入到冷却旁支管内,得到第三成型件;
(4)三通接头C分别与冷却副管、第二支管以及第三支管压配:将三通接头C直管段两端的端口分别压入到冷却副管和第二支管内,三通接头C支管段的端口压入到第三支管内,得到第四成型件;
(5)三通接头B分别与冷却主管、冷却副管以及第一支管压配:将第三成型件定位在可移动定位装置E,第一支管定位在可移动定位装置F,三通接头B定位在定位座D,第四成型件定位在可移动定位装置G,气缸E、气缸F以及气缸G分别驱动定位装置E、定位装置F以及定位装置G朝定位座D移动,以使三通接头B的三个端口分别压入到冷却主管、冷却副管以及第一支管内,得到冷却液分配进气管。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座A与定位装置A并排设置在安装基座,定位座A的上端设有与出水感应器接头外形相同的第一凹腔;所述定位装置A包括固定设置在支撑座A的定位下模A、以及活动设置在定位下模A正上方的定位上模A,所述定位下模A的上端开设有与冷却软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A,所述定位上模A的下端开设有与冷却软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A,定位上模A的上方设有以利驱动其上下运动的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驱使定位上模A向下运动以使上凹腔A与下凹腔A形成以利定位夹紧第一支管的凹腔A;所述支撑座A的正下方横设有一固定在安装基座的滑轨A,所述滑轨A上滑动连接有一与支撑座A下表面固定连接的滑块A,所述气缸A设于滑轨A的左侧。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座B固定在安装基座上,定位装置C和定位装置B分别并排设于定位座B的左、右两侧,定位座B的上端设有与三通接头A外形相同的第二凹腔;所述定位装置B包括固定设置在支撑座B下端的定位下模B、以及活动设置在定位下模B正上方的定位上模B,所述定位下模B的上端开设有与冷却软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B,定位下模B的后端经一连接块连接有一以利支撑与冷却软管相连接的出水感应器接头的托架A,所述托架A上设置有以利定位出水感应器接头的定位台阶结构;所述定位上模B的下端开设有与冷却软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B,定位上模B的上方设有以利驱动其上下运动的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驱使定位上模B向下运动使上凹腔B与下凹腔B形成以利定位夹紧冷却软管的凹腔B;所述支撑座B的正下方横设有一固定在安装基座的滑轨B,所述滑轨B上滑动连接有一与支撑座B下表面固定连接的滑块B,所述气缸B设于滑轨B的右侧。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装置C包括固定设置在支撑座C下端的定位下模C、以及活动设置在定位下模C正上方的定位上模C,所述定位下模C的上端开设有与冷却主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C,定位下模C的后端经螺栓连接有以利支撑冷却主管伸出下凹腔C段的托架B,所述托架B的后端设有一托块B,所述托块B上设有以利冷却主管的后端卡入的凹部;所述定位上模C的下端开设有与冷却主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C,定位上模C的上方设有以利驱动其上下运动的第三气缸,所述第三气缸驱使定位上模C向下运动使上凹腔C与下凹腔C形成以利定位夹紧冷却主管的凹腔C;所述支撑座C的正下方横设有一固定在安装基座的滑轨C,所述滑轨C上滑动连接有一与支撑座C下表面固定连接的滑块C,所述气缸C设于滑轨C的左侧。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座C和定位装置D并排设置在安装基座,定位座C的上端设有与冷却软管同三通接头A装配成型后外形相同的第三凹腔,定位座C的一侧后端设有托块C,所述托块C上设有与出水感应器接头外形相同并与所述第三凹腔连通的第四凹腔;所述定位装置D包括固定设置在支撑座D下端的定位下模D、以及活动设置在定位下模D正上方的定位上模D,所述定位下模D的上端开设有与冷却旁支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D,所述定位上模D的下端开设有与冷却旁支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D,定位上模D的上方设有以利驱动其上下运动的第四气缸,所述第四气缸驱使定位上模D向下运动使上凹腔D和下凹腔D形成以利定位夹紧住冷却旁支管的凹腔D;所述定位下模D的上表面靠近定位座C端开设有一以利支撑座D朝定位座C移动时冷却主管穿过的缺口;所述支撑座D的正下方横设有一固定在安装基座的滑轨D,所述滑轨D上滑动连接有一与支撑座D下表面固定连接的滑块D,所述气缸D设于滑轨D的右侧。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座D固定在安装基座上,所述定位装置E设于定位座D的后侧,定位装置G和定位装置F分别设于定位座D的左右两侧,所述定位座D的上端设有与三通接头B外形相同的第五凹腔;所述定位装置E包括固定在支撑座E的定位下模E、以及活动设置在定位下模E正上方的定位上模E,所述定位下模E的上端开设有与冷却主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E,定位下模E的后端经螺栓螺接有一水平设置的托架C,所述托架C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托块D和托块E,所述托块D和托块E错位分布,托块D的上端设有以利支撑冷却软管与冷却主管连接端的卡口,托块E的上端设有以利支撑出水感应器接头的支撑凹腔E;所述定位上模E的下端开设有与冷却主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E,定位上模E的上方设有以利驱动其上下运动的第五气缸,所述第五气缸驱使定位上模E向下运动以使上凹腔E与下凹腔E形成以利定位夹紧冷却主管的凹腔E;所述支撑座E的正下方纵设有一固定在安装基座的滑轨E,所述滑轨E上滑动连接有一与支撑座E下表面固定连接的滑块E,所述气缸E设于滑轨E的后侧。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装置F包括固定设置在支撑座F的定位下模F、以及活动设置在定位下模F正上方的定位上模F,所述定位下模F的上端开设有与第一支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F,定位下模F的后端经螺栓连接有一用于支撑第一支管伸出下凹腔F段的托块F,所述托块F上开设有与第一支管外形相同并与下凹腔F连通的支撑凹腔F;所述定位上模F的下端开设有与第一支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F,定位上模F的上方设有以利驱动其上下运动的第六气缸,所述第六气缸驱使定位上模F向下运动以使上凹腔F与下凹腔F形成以利定位夹紧第一支管的凹腔F;所述支撑座F的正下方横设有一固定在安装基座的滑轨F,所述滑轨F上滑动连接有一与支撑座F下表面固定连接的滑块F,所述气缸F设于滑轨F的左侧。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装置G包括固定在支撑座G的定位下模G、以及活动设置在定位下模G正上方的定位上模G,所述定位下模G的上端开设有与冷却副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G,定位下模G的后端经螺栓连接有一用于支撑三通接头C以及第二支管和第三支管的托块G,所述托块G上开设有与冷却副管、三通接头C、第二支管以及第三支管装配后外形相同的支撑凹腔G;所述定位上模G的下端开设有与冷却副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G,定位上模G的上方设有以利驱动其上下运动的第七气缸,所述第七气缸驱使定位上模G向下运动以使上凹腔G与下凹腔G形成以利定位夹紧冷却副管的凹腔G;所述支撑座G的正下方横设有一固定在安装基座的滑轨G,所述滑轨G上滑动连接有一与支撑座G下表面固定连接的滑块G,所述气缸G设于滑轨G的右侧。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座B的上端、定位座C的上端以及定位座D的上端均设置有以利固定的快速夹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效果:本发明装配顺序安排合理,工艺简单,装配效率高、质量好;各个装配过程中人工参与度减少,有效降低人工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冷却液分配进出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工艺流程图;
图3是定位座A与定位装置A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是定位座A与定位装置A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是出水感应器接头与冷却软管的装配示意图;
图6是定位座B与定位装置B和定位装置C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7是定位座B与定位装置B和定位装置C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8是三通接头A与冷却主管和冷却软管的装配示意图;
图9是定位座C与定位装置D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0是定位座C与定位装置D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1是定位下模D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定位座D与定位装置E、定位装置F以及定位装置G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3是定位座D与定位装置E、定位装置F以及定位装置G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快速夹钳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安装基座;2-定位座A;201-第一凹腔;3-支撑座A;301-定位下模A;302-定位上模A;303-下凹腔A;304-上凹腔A;305-第一气缸;306-气缸A;307-滑轨A;4-定位座B;401-第二凹腔;5-支撑座B;501-定位下模B;502-定位上模B;503-下凹腔B;504-上凹腔B;505-托架A;506-第二气缸;507-滑轨B;508-气缸B;509-连接块;6-支撑座C;601-定位下模C;602-定位上模C;603-下凹腔C;604-上凹腔C;605-托架B;606-托块B;607-第三气缸;608-滑轨C;609-气缸C;7-快速夹钳;701-基座;702-压杆;703-摆杆;704-自锁连杆;705-压紧柱;706-压块;8-定位座C;801-第三凹腔;802-托块C;803-第四凹腔;9-支撑座D;901-定位下模D;902-定位上模D;903-下凹腔D;904-上凹腔D;905-第四气缸;906-缺口;907-滑轨D;908-气缸D;10-定位座D;101-第五凹腔;11-支撑座E;110-气缸E;111-定位下模E;112-定位上模E;113-下凹腔E;114-上凹腔E;115-托架C;116-托块D;117-托块E;118-第五气缸;119-滑轨E;12-支撑座F;121-定位下模F;122-定位上模F;123-下凹腔F;124-上凹腔F;125-托块F;126-第六气缸;127-滑轨F;128-气缸F;13-支撑座G;131-定位下模G;132-定位上模G;133-下凹腔G;134-上凹腔G;135-托块G;136-第七气缸;137-滑轨G;138-气缸G;14-手柄;15-导柱;16-限位凸条;17-冷却主管;18-冷却副管;19-冷却软管;20-出水感应器接头;21-冷却旁支管;22-第一支管;23-第二支管;24-第三支管;25-三通接头A;26-三通接头B;27-三通接头C。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冷却液分配进出水管包括冷却主管17、冷却副管18、冷却软管19、出水感应器接头20、冷却旁支管21、第一支管22、第二支管23、第三支管24、三通接头A25、三通接头B26以及三通接头C27,冷却主管的一端经三通接头A与冷却软管连通,冷却软管的另一端与出水感应器接头连接,三通接头A的支管段端口与冷却旁支管连接,冷却主管的另一端经三通接头B与冷却副管和第一支管连通,冷却副管的另一端经三通接头C与第二支管和第三支管连通。
如图2-13所示,本发明一种冷却液分配进出水管成型工艺,其具体装配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1)出水感应器接头与冷却软管压配:将出水感应器接头定位在定位座A上,冷却软管定位在可移动定位装置A,气缸A驱使定位装置A朝定位座A移动以使出水感应器接头压入到冷却软管内,得到第一成型件;
(2)三通接头A分别与冷却软管和冷却主管压配:将第一成型件定位在可移动定位装置B,冷却主管定位在可移动定位装置C,三通接头A定位在定位座B上,气缸B和气缸C分别驱动定位装置B、定位装置C朝定位座B移动,使三通接头A直管段两端的端口分别压入到冷却软管和冷却主管内,得到第二成型件;
(3)三通接头A与冷却旁支管压配:将第二成型件定位在定位座C,冷却旁支管定位在可移动定位装置D,气缸D驱使定位装置D朝定位座C移动,以使三通接头A的支管端口压入到冷却旁支管内,得到第三成型件;
(4)三通接头C分别与冷却副管、第二支管以及第三支管压配:将三通接头C直管段两端的端口分别压入到冷却副管和第二支管内,三通接头C支管段的端口压入到第三支管内,得到第四成型件;
(5)三通接头B分别与冷却主管、冷却副管以及第一支管压配:将第三成型件定位在可移动定位装置E,第一支管定位在可移动定位装置F,三通接头B定位在定位座D,第四成型件定位在可移动定位装置G,气缸E、气缸F以及气缸G分别驱动定位装置E、定位装置F以及定位装置G朝定位座D移动,以使三通接头B的三个端口分别压入到冷却主管、冷却副管以及第一支管内,得到冷却液分配进出水管。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座A与定位装置A并排设置在安装基座1,定位座A2的上端设有与出水感应器接头外形相同的第一凹腔201;所述定位装置A包括固定设置在支撑座A3的定位下模A301、以及活动设置在定位下模A301正上方的定位上模A302,所述定位下模A301的上端开设有与冷却软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A303,所述定位上模A302的下端开设有与冷却软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A304,定位上模A302的上方设有以利驱动其上下运动的第一气缸305,所述第一气缸305驱使定位上模A302向下运动以使上凹腔A304与下凹腔A303形成以利定位夹紧第一支管的凹腔A。
本实施例中,由于出水感应器接头包括圆柱型接头本体,接头本体上设置有圆形状的定位板,定位板一侧设置有锁紧螺母,接头本体的一端还连接有一支管,故第一凹腔201靠近支撑座A3端设有向下延伸的限位台阶,限位台阶的设置,不仅便于装配时冷却软管的套入,而且可对冷却软管的套入长度进行限制,所述第一凹腔靠近支撑座A3端还开设有以利放置出水感应器接头支管的缺口,第一凹腔201的后端还分别设置有以定位板和锁紧螺母卡入的弧形凹部,保证整个出水感应器接头的可靠定位;由于冷却软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弯曲部,故上凹腔A304和下凹腔A303均呈靠近定位座A2端高、靠近气缸A306端低的倾斜状,以便更好的定位柱冷却软管。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A3的正下方横设有一固定在安装基座1的滑轨A307,所述滑轨A307上滑动连接有一与支撑座A3下表面固定连接的滑块A,所述气缸A306设于滑轨307A的左侧,气缸A306驱使支撑座A3沿滑轨A307朝定位座A2移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座B4固定在安装基座1上,定位装置C和定位装置B分别并排设于定位座B4的左、右两侧,定位座B4的上端设有与三通接头A外形相同的第二凹腔401;三通接头A包括直管段和与直管段成一定夹角的支管段,直管段两端的端口分别与冷却主管和冷却软管装配,即第二凹腔401包括半圆形状的凹腔本体,三通接头A的直管段置于凹腔本体内,凹腔本体靠近支撑座B端开设有一用于放置三通接头A支管段的缺口。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装置B包括固定设置在支撑座B5下端的定位下模B501、以及活动设置在定位下模B501正上方的定位上模B502,所述定位下模B501的上端开设有与冷却软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B503,定位下模B501的后端经一连接块连接有一以利支撑与冷却软管相连接的出水感应器接头的托架A505,所述托架A505上设置有以利定位出水感应器接头的定位台阶结构,即托架A505包括托架本体,托架本体的后端设有呈台阶结构的凸部和第一凹部,凸部与第一凹部之间设有第二凹部,凸部用于支撑出水感应器接头的接头本体,第二凹部用于放置出水感应器接头的定位板,第一凹部用于支撑出水感应器接头的锁紧螺母;所述定位上模B502的下端开设有与冷却软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B504,定位上模B502的上方设有以利驱动其上下运动的第二气缸506,所述第二气缸506驱使定位上模B502向下运动使上凹腔B504与下凹腔B503形成以利定位夹紧冷却软管的凹腔B;由于冷却软管上弯曲部的设置,故上凹腔B504和下凹腔B503均呈靠近定位座B4端高、靠近支撑座B5端低的倾斜状,以便更好的定位住冷却软管。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B5的正下方横设有一固定在安装基座的滑轨B507,所述滑轨B507上滑动连接有一与支撑座B5下表面固定连接的滑块B,所述气缸B508设于滑轨B507的右侧,气缸B508驱使支撑座B5沿滑轨B507朝定位座B4移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装置C包括固定设置在支撑座C6下端的定位下模C601、以及活动设置在定位下模C601正上方的定位上模C602,所述定位下模C601的上端开设有与冷却主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C603,定位下模C601的后端经螺栓连接有以利支撑冷却主管伸出下凹腔C603段的托架B605,所述托架B605的后端设有一托块B606,所述托块B606上设有以利冷却主管的后端卡入的凹部,托架B605以及托块B606上凹部的设置,用于对冷却主管伸出下凹腔C603段上折弯部的定位,保证冷却主管处于水平状态,便于对冷却主管与三通接头A进行压配;所述定位上模C602的下端开设有与冷却主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C604,定位上模C602的上方设有以利驱动其上下运动的第三气缸607,所述第三气缸607驱使定位上模C602向下运动使上凹腔C604与下凹腔C603形成以利定位夹紧冷却主管的凹腔C,由于冷却主管为金属直管,故上凹腔C604和下凹腔C603的横截面均为半圆形状,且均水平设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C6的正下方横设有一固定在安装基座的滑轨C608,所述滑轨C608上滑动连接有一与支撑座C6下表面固定连接的滑块C,所述气缸C609设于滑轨C608的左侧,气缸C609驱使支撑座C6沿滑轨C608朝定位座B4移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座C8和定位装置D并排设置在安装基座1,定位座C8的上端设有与冷却软管同三通接头A装配成型后外形相同的第三凹腔801,定位座8C的一侧后端设有托块C802,所述托块C802上设有与出水感应器接头外形相同并与所述第三凹腔801连通的第四凹腔803;所述定位装置D包括固定设置在支撑座D9下端的定位下模D901、以及活动设置在定位下模D901正上方的定位上模D902,所述定位下模D901的上端开设有与冷却旁支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D903,所述定位上模D902的下端开设有与冷却旁支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D904,定位上模D902的上方设有以利驱动其上下运动的第四气缸905,所述第四气缸905驱使定位上模D902向下运动使上凹腔D904和下凹腔D903形成以利定位夹紧住冷却旁支管的凹腔D;所述定位下模D901的上表面靠近定位座C8端开设有一以利支撑座D9朝定位座C8移动时冷却主管穿过的缺口906,避免对支撑座D9的移动产生干涉,影响装配精度。
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三通接头A支管段的端口与冷却旁支管的端口轴心对齐压配,所述第三凹腔801、第四凹腔803、上凹腔D904以及下凹腔D903均水平倾斜设置;为了方便定位,所述第四凹腔803的截面为半圆形状,定位时出水感应器接头的接头本体至于第四凹腔803内,出水感应器接头的定位板卡设在第四凹腔803的端口处;由于三通接头A与冷却软管的连接处设有一紧固件,为了定位精确,所述第三凹腔801内设有与该紧固件外形相同的凹部。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D9的正下方横设有一固定在安装基座1的滑轨D907,所述滑轨D907上滑动连接有一与支撑座D9下表面固定连接的滑块D,所述气缸D908设于滑轨D907的右侧,气缸D908驱使支撑座D9沿滑轨D907朝定位座C8移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座D10固定在安装基座1上,所述定位装置E设于定位座D10的后侧,定位装置G和定位装置F分别设于定位座D10的左右两侧,所述定位座D10的上端后侧设有与三通接头B外形相同的第五凹腔101;三通接头B包括直管段和与直管段垂直的支管段,直管段两端的端口分别与冷却副管和第一支管压配,支管段的端口与冷却主管压配。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装置E包括固定在支撑座E11的定位下模E111、以及活动设置在定位下模E111正上方的定位上模E112,所述定位下模E111的上端开设有与冷却主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E113,定位下模E111的后端经螺栓螺接有一水平设置的托架C115,所述托架C115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托块D116和托块E117,所述托块D116和托块E117错位分布,托块D116的上端设有以利支撑冷却软管与冷却主管连接端的卡口,托块E117的上端设有以利支撑出水感应器接头的支撑凹腔E;所述定位上模E112的下端开设有与冷却主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E114,定位上模E112的上方设有以利驱动其上下运动的第五气缸118,所述第五气缸118驱使定位上模E112向下运动以使上凹腔E114与下凹腔E113形成以利定位夹紧冷却主管的凹腔E;冷却主管为金属直管,冷却主管的一端设有折弯段,折弯段的端口与三通接头B支管段的端口压配,冷却主管上远离折弯段的端口向上翘起,故所述上凹腔E114和下凹腔E113的横截面均为半圆形状,且为了方便装配,上凹腔E114和下凹腔E113均水平设置。
本实施例中,由于冷却软管上设有折弯部,导致其两端的端口错位分布,故托块D116和托块E117左右错位分布,以便更好的支撑冷却软管和出水感应器接头;由于冷却主管上远离其折弯段的端口向上翘起,故托块E117的高度大于托块D116的高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E11的正下方纵设有一固定在安装基座的滑轨E119,所述滑轨E119上滑动连接有一与支撑座E11下表面固定连接的滑块E,所述气缸E110设于滑轨E119的后侧,气缸E110驱使支撑座E11沿滑轨E119朝定位座D10移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装置F包括固定设置在支撑座F12的定位下模F121、以及活动设置在定位下模F121正上方的定位上模F122,所述定位下模F121的上端开设有与第一支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F123,定位下模F121的后端经螺栓连接有一用于支撑第一支管伸出下凹腔F123段的托块F125,所述托块F125上开设有与第一支管外形相同并与下凹腔F123连通的支撑凹腔F;所述定位上模F122的下端开设有与第一支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F124,定位上模F122的上方设有以利驱动其上下运动的第六气缸126,所述第六气缸126驱使定位上模F122向下运动以使上凹腔F124与下凹腔F123形成以利定位夹紧第一支管的凹腔F;由于第一支管为波浪状的软管,故上凹腔F124和下凹腔F123均呈靠近定位座D10高、远离定位座D10端低的倾斜状,以便更好的地位住第一支管,上凹腔F124和下凹腔F123的横截面均为半圆形状。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F12的正下方横设有一固定在安装基座1的滑轨F127,所述滑轨F127上滑动连接有一与支撑座F12下表面固定连接的滑块F,所述气缸F128设于滑轨F127的左侧,气缸F128驱使支撑座F12沿滑轨F127朝定位座D10移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装置G包括固定在支撑座G13的定位下模G131、以及活动设置在定位下模G131正上方的定位上模G132,所述定位下模G131的上端开设有与冷却副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G133,定位下模G131的后端经螺栓连接有一用于支撑三通接头C以及第二支管和第三支管的托块G135,所述托块G135上开设有与冷却副管、三通接头C、第二支管以及第三支管装配后外形相同的支撑凹腔G;所述定位上模G132的下端开设有与冷却副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G134,定位上模G132的上方设有以利驱动其上下运动的第七气缸136,所述第七气缸136驱使定位上模G132向下运动以使上凹腔G134与下凹腔G133形成以利定位夹紧冷却副管的凹腔G;冷却副管为金属直管,故上凹腔G134和下凹腔G133均水平设置,上凹腔G134和下凹腔G133的横截面均为半圆形状。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G13的正下方横设有一固定在安装基座1的滑轨G137,所述滑轨G137上滑动连接有一与支撑座G13下表面固定连接的滑块G,所述气缸G138设于滑轨G137的右侧,气缸G138驱使支撑座G13沿滑轨G137朝定位座D10移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上模E、定位下模E、定位上模F、定位下模F、定位上模G以及定位下模G靠近定位座D端的两侧均设置有倒角,避免支撑座E、支撑座F以及支撑座G同时朝定位座D移动时互相生产干涉,影响正常装配。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座B的上端、定位座C的上端以及定位座D的上端均设置有以利固定的快速夹钳;定位座B上端的快速夹钳设于第二凹腔旁侧,以利固定住三通接头A,定位座C上端的快速夹钳设于第三凹腔旁侧,以利固定住三通接头,定位座D上端的快速夹钳设于第五凹腔旁侧,以利固定住三通接头B;所述快速夹钳7选用现有的常规快速夹钳结构,利用死点原理进行压紧,所述快速夹钳7包括基座701、压杆702、摆杆703、自锁连杆704,压杆702前端设置有压紧柱705,压杆702后端与基座701铰接,压紧柱705端部设置有压块706,摆杆703一端与与基座701铰接,另一端设置有把手,自锁连杆704两端部分别与摆杆703、压杆702铰接,处于压紧状态时,自锁连杆704处于死点位置,如图14所示。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A3前侧下端、支撑座B5前侧下端、支撑座C6前侧下端、支撑座D9前侧下端、支撑座E11右侧下端、支撑座F12前侧下端以及支撑座G13前侧下端均螺接有一手柄14,以便手工推动支撑座沿滑轨移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凹腔A304、下凹腔A303、上凹腔B504、下凹腔B503、上凹腔C604、下凹腔C603、上凹腔D904、下凹腔D903、上凹腔E114、下凹腔E113、上凹腔F134、下凹腔F123、上凹腔G134以及下凹腔G133内均嵌设有防滑橡胶,防止装配时工件滑动,影响装配精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A3、支撑座5B、支撑座C6、支撑座D9、支撑座E11、支撑座F12以及支撑座G13的下端均设有一与其下方的滑轨相垂直的限位凸条16,所述定位下模A301、定位下模B501、定位下模C601、定位下模D901、定位下模E111、定位下模F121以及定位下模G131的下表面均设有一用于限位凸条16配合的限位通槽;限位凸条16和限位通槽的设置,可有效防止支撑座沿滑轨移动时定位下模沿平行于滑轨方向窜动,影响定位精度,进而影响装配质量。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上模A302与定位下模A301之间、定位上模B502与定位下模B501之间、定位上模C602与定位下模C601之间、定位上模D902与定位下模D901之间、定位上模E112与定位下模E111之间、定位上模F122与定位下模F121之间以及定位上模G132与定位下模G131之间均设置有以利导向的导柱15。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Claims (9)

1.一种冷却液分配进出水管成型工艺,冷却液分配进出水管包括冷却主管、冷却副管、冷却软管、出水感应器接头、冷却旁支管、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三支管、三通接头A、三通接头B以及三通接头C,冷却主管的一端经三通接头A与冷却软管连通,冷却软管的另一端与出水感应器接头连接,三通接头A的支管段端口与冷却旁支管连接,冷却主管的另一端经三通接头B与冷却副管和第一支管连通,冷却副管的另一端经三通接头C与第二支管和第三支管连通,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出水感应器接头与冷却软管压配:将出水感应器接头定位在定位座A上,冷却软管定位在可移动的定位装置A,气缸A驱使定位装置A朝定位座A移动以使出水感应器接头压入到冷却软管内,得到第一成型件;
(2)三通接头A分别与冷却软管和冷却主管压配:将第一成型件定位在可移动的定位装置B,冷却主管定位在可移动的定位装置C,三通接头A定位在定位座B上,气缸B和气缸C分别驱动定位装置B、定位装置C朝定位座B移动,使三通接头A直管段两端的端口分别压入到冷却软管和冷却主管内,得到第二成型件;
(3)三通接头A与冷却旁支管压配:将第二成型件定位在定位座C,冷却旁支管定位在可移动的定位装置D,气缸D驱使定位装置D朝定位座C移动,以使三通接头A的支管端口压入到冷却旁支管内,得到第三成型件;
(4)三通接头C分别与冷却副管、第二支管以及第三支管压配:将三通接头C直管段两端的端口分别压入到冷却副管和第二支管内,三通接头C支管段的端口压入到第三支管内,得到第四成型件;
(5)三通接头B分别与冷却主管、冷却副管以及第一支管压配:将第三成型件定位在可移动的定位装置E,第一支管定位在可移动的定位装置F,三通接头B定位在定位座D,第四成型件定位在可移动的定位装置G,气缸E、气缸F以及气缸G分别驱动定位装置E、定位装置F以及定位装置G朝定位座D移动,以使三通接头B的三个端口分别压入到冷却主管、冷却副管以及第一支管内,得到冷却液分配进出水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液分配进出水管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座A与定位装置A并排设置在安装基座,定位座A的上端设有与出水感应器接头外形相同的第一凹腔;所述定位装置A包括固定设置在支撑座A的定位下模A、以及活动设置在定位下模A正上方的定位上模A,所述定位下模A的上端开设有与冷却软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A,所述定位上模A的下端开设有与冷却软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A,定位上模A的上方设有以利驱动其上下运动的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驱使定位上模A向下运动以使上凹腔A与下凹腔A形成以利定位夹紧第一支管的凹腔A;所述支撑座A的正下方横设有一固定在安装基座的滑轨A,所述滑轨A上滑动连接有一与支撑座A下表面固定连接的滑块A,所述气缸A设于滑轨A的左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液分配进出水管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座B固定在安装基座上,定位装置C和定位装置B分别并排设于定位座B的左、右两侧,定位座B的上端设有与三通接头A外形相同的第二凹腔;所述定位装置B包括固定设置在支撑座B下端的定位下模B、以及活动设置在定位下模B正上方的定位上模B,所述定位下模B的上端开设有与冷却软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B,定位下模B的后端经一连接块连接有一以利支撑与冷却软管相连接的出水感应器接头的托架A,所述托架A上设置有以利定位出水感应器接头的定位台阶结构;所述定位上模B的下端开设有与冷却软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B,定位上模B的上方设有以利驱动其上下运动的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驱使定位上模B向下运动使上凹腔B与下凹腔B形成以利定位夹紧冷却软管的凹腔B;所述支撑座B的正下方横设有一固定在安装基座的滑轨B,所述滑轨B上滑动连接有一与支撑座B下表面固定连接的滑块B,所述气缸B设于滑轨B的右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液分配进出水管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装置C包括固定设置在支撑座C下端的定位下模C、以及活动设置在定位下模C正上方的定位上模C,所述定位下模C的上端开设有与冷却主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C,定位下模C的后端经螺栓连接有以利支撑冷却主管伸出下凹腔C段的托架B,所述托架B的后端设有一托块B,所述托块B上设有以利冷却主管的后端卡入的凹部;所述定位上模C的下端开设有与冷却主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C,定位上模C的上方设有以利驱动其上下运动的第三气缸,所述第三气缸驱使定位上模C向下运动使上凹腔C与下凹腔C形成以利定位夹紧冷却主管的凹腔C;所述支撑座C的正下方横设有一固定在安装基座的滑轨C,所述滑轨C上滑动连接有一与支撑座C下表面固定连接的滑块C,所述气缸C设于滑轨C的左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液分配进出水管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座C和定位装置D并排设置在安装基座,定位座C的上端设有与冷却软管同三通接头A装配成型后外形相同的第三凹腔,定位座C的一侧后端设有托块C,所述托块C上设有与出水感应器接头外形相同并与所述第三凹腔连通的第四凹腔;所述定位装置D包括固定设置在支撑座D下端的定位下模D、以及活动设置在定位下模D正上方的定位上模D,所述定位下模D的上端开设有与冷却旁支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D,所述定位上模D的下端开设有与冷却旁支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D,定位上模D的上方设有以利驱动其上下运动的第四气缸,所述第四气缸驱使定位上模D向下运动使上凹腔D和下凹腔D形成以利定位夹紧住冷却旁支管的凹腔D;所述定位下模D的上表面靠近定位座C端开设有一以利支撑座D朝定位座C移动时冷却主管穿过的缺口;所述支撑座D的正下方横设有一固定在安装基座的滑轨D,所述滑轨D上滑动连接有一与支撑座D下表面固定连接的滑块D,所述气缸D设于滑轨D的右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液分配进出水管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座D固定在安装基座上,所述定位装置E设于定位座D的后侧,定位装置G和定位装置F分别设于定位座D的左右两侧,所述定位座D的上端设有与三通接头B外形相同的第五凹腔;所述定位装置E包括固定在支撑座E的定位下模E、以及活动设置在定位下模E正上方的定位上模E,所述定位下模E的上端开设有与冷却主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E,定位下模E的后端经螺栓螺接有一水平设置的托架C,所述托架C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托块D和托块E,所述托块D和托块E错位分布,托块D的上端设有以利支撑冷却软管与冷却主管连接端的卡口,托块E的上端设有以利支撑出水感应器接头的支撑凹腔E;所述定位上模E的下端开设有与冷却主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E,定位上模E的上方设有以利驱动其上下运动的第五气缸,所述第五气缸驱使定位上模E向下运动以使上凹腔E与下凹腔E形成以利定位夹紧冷却主管的凹腔E;所述支撑座E的正下方纵设有一固定在安装基座的滑轨E,所述滑轨E上滑动连接有一与支撑座E下表面固定连接的滑块E,所述气缸E设于滑轨E的后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液分配进出水管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装置F包括固定设置在支撑座F的定位下模F、以及活动设置在定位下模F正上方的定位上模F,所述定位下模F的上端开设有与第一支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F,定位下模F的后端经螺栓连接有一用于支撑第一支管伸出下凹腔F段的托块F,所述托块F上开设有与第一支管外形相同并与下凹腔F连通的支撑凹腔F;所述定位上模F的下端开设有与第一支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F,定位上模F的上方设有以利驱动其上下运动的第六气缸,所述第六气缸驱使定位上模F向下运动以使上凹腔F与下凹腔F形成以利定位夹紧第一支管的凹腔F;所述支撑座F的正下方横设有一固定在安装基座的滑轨F,所述滑轨F上滑动连接有一与支撑座F下表面固定连接的滑块F,所述气缸F设于滑轨F的左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液分配进出水管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装置G包括固定在支撑座G的定位下模G、以及活动设置在定位下模G正上方的定位上模G,所述定位下模G的上端开设有与冷却副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G,定位下模G的后端经螺栓连接有一用于支撑三通接头C以及第二支管和第三支管的托块G,所述托块G上开设有与冷却副管、三通接头C、第二支管以及第三支管装配后外形相同的支撑凹腔G;所述定位上模G的下端开设有与冷却副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G,定位上模G的上方设有以利驱动其上下运动的第七气缸,所述第七气缸驱使定位上模G向下运动以使上凹腔G与下凹腔G形成以利定位夹紧冷却副管的凹腔G;所述支撑座G的正下方横设有一固定在安装基座的滑轨G,所述滑轨G上滑动连接有一与支撑座G下表面固定连接的滑块G,所述气缸G设于滑轨G的右侧。
9.根据权利要求3、5或6所述的冷却液分配进出水管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座B的上端、定位座C的上端以及定位座D的上端均设置有以利固定的快速夹钳。
CN201710109765.2A 2017-02-28 2017-02-28 冷却液分配进出水管成型工艺 Active CN1068262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09765.2A CN106826224B (zh) 2017-02-28 2017-02-28 冷却液分配进出水管成型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09765.2A CN106826224B (zh) 2017-02-28 2017-02-28 冷却液分配进出水管成型工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26224A CN106826224A (zh) 2017-06-13
CN106826224B true CN106826224B (zh) 2019-03-22

Family

ID=591337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09765.2A Active CN106826224B (zh) 2017-02-28 2017-02-28 冷却液分配进出水管成型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826224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17238A (ja) * 1982-06-11 1983-12-17 Pentel Kk チユ−ブと部品との組立装置
CN1049404A (zh) * 1989-08-09 1991-02-20 汽车工业装配工艺技术装备科研生产公司 软管接头的装配方法及其转子式装配线
CN201685095U (zh) * 2010-05-18 2010-12-29 天津市大港胶管有限公司 汽车胶管快速组装装置
CN103203612A (zh) * 2013-04-28 2013-07-17 苏州工业园区高登威科技有限公司 辅助装配装置
CN204524722U (zh) * 2015-03-17 2015-08-05 昆山吉纳尔运动器材有限公司 一种自行车头管压碗机
CN105014375A (zh) * 2015-08-05 2015-11-04 佛山市日丰企业有限公司 三通管件装配设备及方法
CN105014357A (zh) * 2015-08-17 2015-11-04 芜湖通和汽车管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管夹装配工装
CN205520305U (zh) * 2015-12-22 2016-08-31 中山市科力高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三通管套环机构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17238A (ja) * 1982-06-11 1983-12-17 Pentel Kk チユ−ブと部品との組立装置
CN1049404A (zh) * 1989-08-09 1991-02-20 汽车工业装配工艺技术装备科研生产公司 软管接头的装配方法及其转子式装配线
CN201685095U (zh) * 2010-05-18 2010-12-29 天津市大港胶管有限公司 汽车胶管快速组装装置
CN103203612A (zh) * 2013-04-28 2013-07-17 苏州工业园区高登威科技有限公司 辅助装配装置
CN204524722U (zh) * 2015-03-17 2015-08-05 昆山吉纳尔运动器材有限公司 一种自行车头管压碗机
CN105014375A (zh) * 2015-08-05 2015-11-04 佛山市日丰企业有限公司 三通管件装配设备及方法
CN105014357A (zh) * 2015-08-17 2015-11-04 芜湖通和汽车管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管夹装配工装
CN205520305U (zh) * 2015-12-22 2016-08-31 中山市科力高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三通管套环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26224A (zh) 2017-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335033U (zh) 一种金属管件对焊夹具
CN207139216U (zh) 一种磁铁装配治具
CN211254395U (zh) 一种真空吸盘夹持装置
CN106826224B (zh) 冷却液分配进出水管成型工艺
CN106313483A (zh) 一种塑料瓶的瓶坯分距机构
CN206883098U (zh) 一种两厢汽车后排座椅isofix脚架焊接治具
CN203599765U (zh) 一种散热器焊接固定装置
CN206543994U (zh) 冷却软管端部压配三通接头装置
CN208272055U (zh) 一种铅蓄电池自动折耳装置
CN112343408B (zh) 一种便于拆卸的户外帐篷及其装配方法
CN206543996U (zh) 三通接头压配三端口软管装置
CN105268782A (zh) 一种栏杆矫正装置
CN207302569U (zh) 一种展具架和展具架底座
CN206543995U (zh) 冷却旁支管压配三通接头装置
CN209395145U (zh) 一种注塑模具内不同方向的五金件植入治具
CN209229228U (zh) 管道内壁辅助支撑装置
CN207272562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仪表台
CN106112586A (zh) 一种汽车零部件加工工装
CN208851051U (zh) 一种展具架
CN207240034U (zh) 一种水表螺母安装固定工装
CN205342427U (zh) 墙体龙骨自动化组装系统
CN209139508U (zh) 一种适用于铝合金加工的拉管机
CN205781391U (zh) 一种多功能管路固定装置
CN210633177U (zh) 一种汽车u型排气管焊接夹具
CN205733633U (zh) 用于筒体组装焊接的夹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