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16265B - 线圈部件 - Google Patents
线圈部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816265B CN106816265B CN201610825900.9A CN201610825900A CN106816265B CN 106816265 B CN106816265 B CN 106816265B CN 201610825900 A CN201610825900 A CN 201610825900A CN 106816265 B CN106816265 B CN 10681626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nding
- core
- start line
- outer flange
- groo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6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8 dipp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45—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4—Insulation between coil and core, between different winding sections, around the coil; Other insulation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Insulating Of Coils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线圈部件,能够确保卷绕开始线与线圈之间的绝缘距离,实现绕线的自动化,通过一个绕线管来容易地对电感特性进行微调整。用于收纳卷绕开始线(73)的收纳槽(31~34)沿着卷芯部(11)的卷绕方向形成于多个部位。用于将卷绕开始线(73)从连接端子(77)朝收纳槽(31~34)引导的第1引导槽(61)与收纳槽(31~34)连接,并形成于第1外凸缘部(51)的多个部位。用于将卷绕开始线(73)朝绕线管外方延伸的第3引导槽(65)与收纳槽(31~34)连接,并形成于第2外凸缘部(52)。卷绕开始线(73)按照第1引导槽、收纳槽、第3引导槽的顺序配置,第1绝缘带(91)卷绕于卷芯部(11)。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在电子设备中使用的线圈部件。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绝缘变压器,具备卷绕绕线的卷芯部、限制该绕线的卷绕宽度的两个凸缘部、固定于一方的凸缘部的端子、以及供卷绕开始线插入的绝缘管。在端子与卷绕开始线的钎焊时,该绝缘管确保被剥离了保护膜的卷绕开始线与线圈内周之间的绝缘。在该变压器中,由于存在供卷绕开始线插入的绝缘管,因此无法实现绕线的自动化。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一种绕线用绕线管,具备卷绕绕线的绕线部、以及限制该绕线的卷绕宽度的两个凸缘部。在该绕线用绕线管中,在两个凸缘部,卷绕开始线的绕组引入部和绕组引出部形成在一个部位,在绕线部,与卷绕开始线的绕组引入部和绕组引出部向连接的槽形成在一个部位。当在该槽中配置卷绕开始线时,不向卷绕开始线插入绝缘管就能够确保卷绕开始线与线圈内周的绝缘距离,而能够实现绕线的自动化。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5-7211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316058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2那样的构成中,在该绕线用绕线管的外周配置铁心、线圈外形接近于铁心而不能够进行绕线的层叠的情况下,由于卷绕开始线的绕组引入部和绕组引出部以及与它们连接的槽形成在一个部位,因此难以进行电感特性的微调整。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圈部件,能够实现绕线的自动化并且能够进行电感的微调整。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1发明的线圈部件的特征在于,具备:
铁心;
绕线管,具有供上述铁心的一部分插入的卷芯部、以及设置于上述卷芯部的卷轴方向两端的第1外凸缘部和第2外凸缘部;
线圈,卷绕于上述卷芯部的外周,具有卷绕开始线和卷绕结束线;以及
多个连接端子,固定于上述第1外凸缘部,
用于收纳上述卷绕开始线的收纳槽,沿着上述卷芯部的卷轴方向形成在上述卷芯部的外周,并且沿着上述卷芯部的卷绕方向形成于多个部位,
用于将上述卷绕开始线从上述连接端子朝上述收纳槽引导的第1引导槽,与上述收纳槽连接,并在上述第1外凸缘部形成于多个部位,
用于将配置于上述收纳槽的上述卷绕开始线朝上述绕线管外方延伸的第3引导槽,与上述收纳槽连接并形成于上述第2外凸缘部,
在上述卷芯部上卷绕有第1绝缘带,以便覆盖收纳于上述收纳槽的上述卷绕开始线,
上述卷绕开始线以上述第2外凸缘部侧的上述第1绝缘带的周缘为支点朝与卷轴方向呈大致直角的方向折弯。
第1发明作为进一步的特征,包括:
“与上述卷轴方向垂直的面中的上述卷芯部的截面为四边形状,
上述收纳槽为,从在上述截面的外形中邻接的两个边的外形包络线朝内侧凹陷地形成,并形成于上述截面的外形的四个角中的至少两个部位”;
“上述收纳槽形成于上述截面的外形的全部四个角”;
“用于将上述卷绕结束线从上述线圈外周朝上述连接端子引导的第2引导槽,在上述第1外凸缘部形成于多个部位,
上述卷绕结束线配置于上述第2引导槽”;
“在上述线圈外周第2绝缘带至少沿着卷绕方向卷绕有一周”。
此外,第2发明的线圈部件的特征在于,具备:
铁心;
绕线管,具有供上述铁心的一部分插入的卷芯部、以及设置于上述卷芯部的卷轴方向两端的第1外凸缘部和第2外凸缘部;
线圈,卷绕于上述卷芯部的外周,具有卷绕开始线和卷绕结束线;以及
多个连接端子,固定于上述第1外凸缘部,
用于收纳上述卷绕开始线的收纳槽,沿着上述卷芯部的卷轴方向形成于上述卷芯部的外周,并且沿着上述卷芯部的卷绕方向形成于多个部位,
用于将上述卷绕开始线从上述连接端子朝上述收纳槽引导的第1引导槽,与上述收纳槽连接,并在上述第1外凸缘部形成于多个部位,
用于将配置于上述收纳槽的上述卷绕开始线朝上述绕线管外方延伸的第3引导槽,与上述收纳槽连接并形成于上述第2外凸缘部,
在上述第3引导槽设置有突部,
上述卷绕开始线以上述突部为支点朝与卷轴方向呈大致直角的方向折弯。
第2发明作为进一步的特征,包括:
“第1绝缘带仅与上述第1外凸缘部接触并且卷绕于上述卷芯部,以便覆盖收纳于上述收纳槽的上述卷绕开始线”。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绕线的自动化,当在处于卷芯部的卷绕方向的多个收纳槽中选择性地配置卷绕开始线时,卷芯部外周的卷绕开始的位置变化,因此能够调整不足一圈的卷数,能够容易地进行电感特性的微调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分解立体图,省略线圈而表示。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完成立体图。
图3A和图3B用于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组装顺序进行说明,图3A是立体图,图3B是图3A的A-A线的向视截面图。
图4A和图4B用于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组装顺序进行说明,图4A是立体图,图4B是图4A的B-B线的向视截面图。
图5A和图5B用于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组装顺序进行说明,图5A是立体图,图5B是图5A的C-C线的向视截面图。
图6表示图5B的箭头D的放大图。
图7是用于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线圈部件的特征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8是用于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线圈部件的特征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符号的说明
1:线圈部件;10:绕线管;11:卷芯部;12:卷芯部的截面外形的短边;13:卷芯部的截面外形的长边;14:卷芯部的截面内形的短边;15:卷芯部的截面内形的长边;21:第1面;22:第2面;23:第3面;24:第4面;31:第1收纳槽;32:第2收纳槽;33:第3收纳槽;34:第4收纳槽;35:直线部;36:外形包络线;51:第1外凸缘部;52:第2外凸缘部;61:第1引导槽;62:第2引导槽;65:第三引导槽;70:线圈;73:卷绕开始线;74:卷绕结束线;75:卷绕部;77:连接端子;80:铁心;81:中脚;82:中脚的截面外形的短边;83:中脚的截面外形的长边;84:侧脚;91:第1绝缘带;92:第2绝缘带;96: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例示性说明。
(实施方式)
首先,基于图1~图6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的构成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是立式的扼流线圈,具备绕线管10、线圈70、连接端子77以及铁心80。
绕线管10由绝缘性树脂成型,具有卷芯部11、第1外凸缘部51以及第2外凸缘部52。
卷芯部11形成为筒状,卷芯部11的筒轴方向成为卷轴方向(图3A的Z方向)。
第1外凸缘部51一体成型于卷芯部11的卷轴方向的一端。
第2外凸缘部52一体成型于卷芯部11的卷轴方向的另一端。
线圈70具有通过单线的线材层叠于卷芯部11的外周的卷绕部75、卷绕开始线73以及卷绕结束线74。
与卷轴方向垂直的面中的卷芯部11的截面的外形形成为具有短边12与长边13的长方形状,卷芯部11具有第1面~第4面21~24。该截面的外形不仅可以是长方形状,也可以是正方形状、菱形形状、平行四边形状、梯形状这样的四边形状。
第1面21具有短边12,并形成为平面状。在与卷轴方向垂直的面中的第1面21的两端,形成有与卷轴方向平行地形成的第1收纳槽31以及第2收纳槽32。
第2面22具有短边12,并形成为平面状,与第1面21相互对置地平行配置,在与卷轴方向垂直的面中的第2面22的两端,形成有与卷轴方向平行地形成的第3收纳槽33以及第4收纳槽34。
第3面23与第4面24具有长边13,并形成为平面状,处于第1面21与第2面22之间并相互对置地平行配置。
第1~第4收纳槽31~34用于收纳卷绕开始线73。第1~第4收纳槽31~34沿着卷轴方向从第1外凸缘部侧的卷芯部11的一端到第2外凸缘部52侧的卷芯部的另一端为止连续地平行形成,沿着卷芯部的卷绕方向(以Z方向为中心的围绕方向)形成于卷芯部11的截面外形的全部四个角。
即,用于收纳卷绕开始线73的收纳槽31~34沿着卷芯部11的卷轴方向形成于卷芯部11的外周,并且沿着卷芯部11的卷绕方向形成于四个部位。
对第1~第4收纳槽31~34进行说明。
例如,如图6所示,第1收纳槽31从在卷芯部11的截面外形的四个角中的一个角处邻接的短边12与长边13的外形包络线36朝内侧凹陷而形成。该第1收纳槽31在与卷轴方向垂直的截面中为能够将卷绕开始线的截面的外形全部内包的大小。即,卷绕开始线的截面外形全部能够收纳于第1收纳槽31。
本例的第1收纳槽31形成为截面直角三角形状,具有两个直线部35以及外形包络线36。两个直线部35形成为直角,卷绕开始线73与两个直线部35接触地配置,与外形包络线36不接触。
如此,第1收纳槽31形成于卷芯部11,第2~第4收纳槽32~34也与第1收纳槽31相同,分别形成于卷芯部11的截面外形的四个角中的剩余的三个部位。
此外,在本例中,如图6所示,当在第1收纳槽31中配置卷绕开始线73时,在第2~第4收纳槽32~34中未配置卷绕开始线73。即,仅在第1~第4收纳槽31~34中的任意一个部位配置卷绕开始线73。
第1外凸缘部51形成为朝向成为与卷芯部11的卷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径向外侧突出的大致矩形板状。该第1外凸缘部51具有:第1引导槽61,用于将卷绕开始线73从连接端子77朝第1~第4收纳槽31~34进行引导;以及第2引导槽62,用于将卷绕结束线74从线圈外周朝连接端子77进行引导。
第1引导槽61成为与第1~第4收纳槽31~34分别连接的引导槽,设置于四个部位。
第2引导槽62用于将卷绕结束线74从线圈外周朝连接端子77进行引导。第2引导槽62形成于八个部位,具有第1引导槽61的四个部位以及上述第1引导槽61以外的四个部位。
另外,卷绕开始线与卷绕结束线在第1引导槽61与第2引导槽62中,可以分别配置于相互不同的槽,也可以一起配置于一个槽。
第2外凸缘部52形成为朝向成为与卷芯部11的卷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径向外侧突出的大致矩形板状。在第2外凸缘部52的四个部位形成有与第1~第4收纳槽31~34连接的第3引导槽65。第3引导槽65被形成用于,在将卷绕开始线73从连接端子77配置于第1引导槽61、以及第1~第4收纳槽31~34中的某一个部位时,将卷绕开始线73朝图3A的图中上方向即绕线管外方延伸。
铁心80由具有中脚81和侧脚84的E型铁心形成。中脚81插入卷芯部11而固定。中脚81朝卷芯部11的插入方向与卷轴方向平行,与插入方向垂直的面中的中脚81的截面外形形成为具有短边82与长边83的长方形状。
铁心80的与中脚81的插入方向垂直的面中的截面的外形,形成为和与卷轴方向垂直的面中的卷芯部11的截面的内形为大致相同形状。
如图3A所示,在第1外凸缘部51的卷轴方向下端朝向下方地固定有10个连接端子77,在该连接端子77上电连接有卷绕开始线73和卷绕结束线74。
接着,对由上述构成形成的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准备线材、固定有连接端子77的绕线管10以及绝缘带,并将这些设置于自动绕线机。如图3A和图3B所示,通过自动绕线机将卷绕开始线73的前端部缠绕于一个连接端子77而临时固定。然后,卷绕开始线73例如按照第1引导槽61、第1收纳槽31、第3引导槽65的顺序配置,并朝图3A的图中上方向延伸。即,卷绕开始线73按照某个第1引导槽61、与该第1引导槽61连接的收纳槽、与该收纳槽连接的第3引导槽的顺序配置。
之后,如图4A所示,第1绝缘带91在卷芯部11的整周上沿卷绕方向卷绕至少一次。该第1绝缘带91从第1外凸缘部侧的卷芯部的一端到第2外凸缘部侧的卷芯部的另一端为止,沿着卷轴方向连续地卷绕。于是,收纳有卷绕开始线的第1收纳槽31的开口被第1绝缘带91覆盖。该第1绝缘带91不与收纳于第1收纳槽31的卷绕开始线73接触。
然后,如图5A所示,在第1绝缘带91卷绕于卷芯部11之后,收纳于第1收纳槽31的卷绕开始线73被以第2外凸缘部侧的第1绝缘带91的周缘为支点朝与卷轴方向大致呈直角的方向折弯。
之后,卷绕开始线73以从卷芯部11的另一端朝向一端的方式沿着卷轴方向开始卷绕,在卷芯部11上层叠规定数量的线材,而卷绕成线圈70的卷绕部75。
此外,卷绕结束线74被从线圈外周朝第2引导槽62中的某一个引导,并缠绕于与缠绕有卷绕开始线的连接端子不同的连接端子而临时固定。
之后,在线圈外周卷绕第2绝缘带92。第2绝缘带92在线圈70的整周上沿卷绕方向卷绕至少一次。该第2绝缘带92从卷芯部的一端到卷芯部的另一端为止沿着卷轴方向连续地卷绕。
之后,连接端子77被浸渍于焊锡层,由此卷绕开始线73和卷绕结束线74被焊锡连接于连接端子77。
接着,准备两个E型铁心。如图1所示,向绕线管的卷芯部11的筒状内插入两个E型铁心的中脚81。于是,中脚81的截面外形的短边82与长边83分别与卷芯部11的截面内形的短边14与长边15对置配置,卷芯部11的长边13隔着线圈70与铁心80的侧脚84对置配置。这两个E型铁心通过粘接剂固定于绕线管10。然后,如图2所示,形成日字型铁心而形成闭合磁路,成为线圈部件1。
另外,根据需要,也可以将线圈70作为1次绕线而在线圈外周与第2绝缘带92之间,卷绕有第3绝缘带以及2次绕线。
此外,铁心80成为日字型铁心,但也可以是口字型铁心。此外,铁心80包括将分割的多个铁心组合成为日字型铁心或者口字型铁心而成的铁芯。
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需要确保与连接端子连接的卷绕开始线与线圈内周之间的绝缘距离的绝缘管,因此无法实现绕线的自动化。
此外,在专利文献2那样的构成中,虽然存在能够实现绕线的自动化的可能性,但是在线圈外形与配置于该绕线用绕线管的外周的铁心接近而无法卷绕的情况下,难以进行电感特性的微调整。
因此,由上述构成形成的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具备:铁心80;卷芯部11,铁心80的一部分插入该卷芯部11;绕线管10,具有设置于卷芯部11的卷轴方向两端的第1外凸缘部51以及第2外凸缘部52;线圈70,卷绕于卷芯部11的外周,具有卷绕开始线73以及卷绕结束线74;以及连接端子77,固定于第1外凸缘部51。
而且,用于收纳卷绕开始线73的收纳槽31~34,沿着卷芯部11的卷轴方向形成于卷芯部11的外周,并且沿着卷芯部11的卷绕方向形成于多个部位。
此外,用于将卷绕开始线73从连接端子77朝收纳槽31~34进行引导的第1引导槽61,形成于第1外凸缘部51的多个部位。
此外,在卷芯部11卷绕有第1绝缘带91,以便覆盖收纳于收纳槽31~34的卷绕开始线73。
此外,卷绕开始线73被以第2外凸缘部侧的第1绝缘带91的周缘为支点朝与卷轴方向呈大致直角的方向折弯。
因此,通过卷绕开始线73配置于收纳槽,由此不使用绝缘管就能够确保卷绕开始线与线圈之间的绝缘距离,并且卷绕开始线被以第2外凸缘部侧的第1绝缘带的周缘为支点朝与卷轴方向呈大致直角的方向折弯,因此能够在线材的绕线工序中实现自动化,能够提高作业效率。
此外,在线材的绕线时,当卷绕开始线被选择性地配置于处于卷芯部的卷绕方向的多个收纳槽31~34时,卷芯部外周的卷绕开始的位置变化,因此能够进行不足一圈的调整,能够容易地进行电感特性的微调整。
如此,能够确保卷绕开始线与线圈内周之间的绝缘距离,并且能够实现绕线的自动化,进一步能够通过一个绕线管容易地对电感特性进行微调整。
此外,与卷轴方向垂直的面中的卷芯部的截面为四边形状,收纳槽31~34从在上述截面的外形中邻接的两个边的外形包络线36朝内侧凹陷而形成,并形成在上述截面的外形的四个角中的至少两个部位。
因此,在与卷轴方向垂直的面中的卷芯部11的截面的外形的四个角中,至少在两个部位线材的折弯角度变得平缓,在线材的卷绕时线材的保护膜难以受到损伤,能够容易地卷绕线材,能够防止线材损坏、防止卷绕膨胀。
此外,收纳槽31~34形成在上述截面的外形的全部四个角。
因此,在与卷轴方向垂直的面中的卷芯部11的截面的外形的全部四个角,线材的折弯角度变得平缓,在线材的卷绕时线材的保护膜难以受到损伤,能够容易地卷绕线材,能够防止线材损坏、防止卷绕膨胀。
此外,用于将卷绕结束线从线圈外周朝连接端子进行引导的第2引导槽,形成于第1外凸缘部的多个部位。
此外,卷绕结束线配置于第2引导槽。
因此,当卷绕结束线被选择性地配置于处于绕线管的卷绕方向的多个第2引导槽62时,线圈外周的卷绕结束的位置变化,因此能够进行不足一圈的调整,能够容易地进行电感特性的微调整。
此外,在线圈外周沿着卷绕方向至少卷绕有一周第2绝缘带92。
另外,能够通过卷绕开始线被选择性地配置于处于卷芯部的卷绕方向的多个收纳槽或者卷绕结束线被选择性地配置于处于绕线管的卷绕方向的多个第2引导槽的任意一方或者双方的组合,来实现电感特性的微调整。
(变形例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绝缘带91从卷芯部11的一端到另一端为止沿着卷轴方向连续地形成,并在卷芯部上沿着卷绕方向卷绕有至少一周,由此第1绝缘带91的周缘成为卷绕开始线的折弯支点,此外,能够确保收纳于收纳槽的卷绕开始线与线圈内周之间的绝缘距离,但并不限定于此。
如图7所示,如果将成为卷绕开始线的折弯支点的突部96设置于第2外凸缘部52的第3引导槽65,并且能够确保收纳于收纳槽的卷绕开始线73与线圈内周之间的绝缘距离,则第1绝缘带91为与第1外凸缘部51接触并且(从卷芯部11的一端起)沿着卷轴方向不与第2外凸缘部52接触的形状即可,即,第1绝缘带91仅与卷轴方向的卷芯部11的第1外凸缘部接触地设置即可。详细来说,在将连接端子浸渍于焊锡层时,卷绕开始线在连接端子附近保护膜被剥离,因此保护膜被剥离了的该卷绕开始线由第1绝缘带从卷轴方向的卷芯部11的一端起局部覆盖,由此能够确保收纳于收纳槽的卷绕开始线73与线圈内周之间的绝缘距离。
在该情况下,在第2外凸缘部52的第3引导槽65设置有突部96,因此卷绕开始线被以突部96为支点朝与卷轴方向呈大致直角的方向折弯。此外,第1绝缘带91在仅与第1外凸缘部51接触的同时卷绕于卷芯部,以便覆盖收纳于收纳槽的卷绕开始线。
因此,能够确保卷绕开始线与线圈内周之间的绝缘距离,并且能够实现绕线的自动化,进一步能够通过一个绕线管来容易地对电感特性进行微调整,此外还能够减少第1绝缘带的使用量。
(变形例2)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卷绕开始线73的截面外形全部收纳在第1收纳槽31内,第1绝缘带91卷绕于卷芯部11,但如果将收纳槽形成得比实施方式更深,而能够充分地确保卷绕开始线与线圈内周之间的绝缘距离,则无需将第1绝缘带91卷绕于卷芯部11。在该情况下,在第2外凸缘部的第3引导槽中设置有如图8所示那样的突部96,以便收纳于收纳槽的卷绕开始线73将其作为在卷芯部11的卷绕开始的起点而朝与卷轴方向呈大致直角的方向折弯。
在基于该构成的线圈部件的组装工序中,首先,将卷绕开始线73缠绕于连接端子77而临时固定,将卷绕开始线73例如按照第1引导槽61、第1收纳槽31、第3引导槽65的顺序配置。之后,不将第1绝缘带91卷绕于卷芯部11,而将卷绕开始线73卡止于突部96并以突部96为支点朝与卷轴方向呈大致直角的方向折弯。然后,将卷绕开始线73从卷芯部的另一端到一端卷绕于卷芯部11,在卷芯部11上卷绕成线圈70。在该构成中,卷绕开始线73将突部96作为卷芯部的卷绕开始的起点,将线材无松弛地卷绕于卷芯部。然后,将卷绕结束线74从线圈外周配置于第2引导槽62,并缠绕于与缠绕有卷绕开始线的连接端子不同的连接端子而临时固定。然后,在线圈外周卷绕第2绝缘带92。将各连接端子浸渍于焊锡层,由此将卷绕开始线与卷绕结束线钎焊连接于各连接端子。
之后,在绕线管的卷芯部11的筒状内组装E型铁心的中脚81而形成日字型铁心,并成为线圈部件1。
在该情况下,能够确保卷绕开始线与线圈内周之间的绝缘距离,并且能够实现绕线的自动化,进一步能够通过一个绕线管来容易地对电感特性进行微调整,此外还能够减少部件个数。
(变形例3)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绝缘带91沿着卷绕方向在卷芯部11至少卷绕一周,并从卷轴方向的卷芯部11的一端到另一端为止沿着卷轴方向连续地卷绕,但并不限定于此。
如果将第1绝缘带91从卷芯部11的一端到另一端为止沿着卷轴方向连续地卷绕,则也可以不在卷芯部11上沿着卷绕方向卷绕一周,而仅在收纳了卷绕开始线73的收纳槽沿着卷绕方向卷绕不足一周。具体而言,第1绝缘带91从卷轴方向的卷芯部11的一端到另一端为止沿着卷轴方向连续地卷绕,并且沿着卷绕方向卷绕例如1/4周,覆盖收纳有卷绕开始线73的收纳槽的上面而将该收纳槽封闭。
在该情况下,能够确保卷绕开始线与线圈内周之间的绝缘距离,并且能够实现绕线的自动化,进一步能够通过一个绕线管来容易地对电感特性进行微调整,此外还能够减少部件的使用量。
(变形例4)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第4收纳槽31~34为,能够收纳卷绕开始线73,在卷芯部的截面外形的全部四个角沿着卷芯部的卷轴方向形成,但该收纳槽也可以构成为,形成于卷芯部的截面外形的四个角中的两个部位或者三个部位。在该情况下,在线材的卷绕时,卷芯部的截面外形的四个角中的两个部位或者三个部位的线材的折弯角度从直角变得平缓,因此虽然稍微不及上述实施方式,但在线材的卷绕时也能够使线材的保护膜难以受到损伤,而容易地卷绕线材。
在该情况下,用于将配置于上述收纳槽的卷绕开始线朝绕线管外方延伸的第3引导槽,仅与上述收纳槽连接而形成于第2外凸缘部。
(变形例5)
此外,上述线圈部件1为立式,连接端子77仅固定于两个外凸缘部中的第1外凸缘部,但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的线圈部件也可以是卧式,该情况下的连接端子分别设置于第1外凸缘部与第2外凸缘部这两个。在立式的线圈部件(实施方式)中,用于将卷绕开始线77朝收纳槽31~34引导的第1引导槽61仅形成于第1外凸缘部51的多个部位,但在卧式的线圈部件中,用于将卷绕开始线73从连接端子77朝收纳槽引导的第1引导槽与收纳槽连接,并分别形成于第1外凸缘部与第2外凸缘部的多个部位。
此外,在立式的线圈部件(实施方式)中,用于将卷绕结束线从线圈外周朝连接端子引导的第2引导槽仅形成于第1外凸缘部的多个部位,但在卧式的线圈部件中,用于将卷绕结束线从线圈外周朝连接端子引导的第2引导槽分别形成于第1外凸缘部与第2外凸缘部的多个部位。
(变形例6)
此外,上述收纳槽形成为具有外形包络线36的截面直角三角形状,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只要卷绕开始线的截面外形全部收纳在收纳槽内,而第1绝缘带不与收纳于收纳槽的卷绕开始线接触,则收纳槽可以为将上述外形包络线36作为一边的多边形状,也可以为将上述外形包络线作为将圆的一部分切除了的部分的变形截面圆形状(变形例2除外)。
(变形例7)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在卷绕开始线73与收纳槽之间的关系中构成为,卷绕开始线73的截面外形全部收纳在第1收纳槽31内,第1绝缘带91不与卷绕开始线73接触,但卷绕开始线的截面外形的大小并不限定于此。如果第1绝缘带91卷绕于卷芯部11,则收纳于第1收纳槽的卷绕开始线也可以为从第1收纳槽31稍微伸出的大小,并与第1绝缘带91接触。(变形例1、2除外)。
(变形例8)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第1~第4收纳槽31~34仅形成于卷芯部11的第1面~第4面21~24中的第1~第2面,但并不限定于该方式。第1~第4收纳槽31~34也可以仅形成于卷芯部11的第1面~第4面21~24中的第3~第4面。
Claims (7)
1.一种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铁心,具有中脚以及与上述中脚对置的侧脚;
绕线管,具有供上述铁心的上述中脚插入并且外周的一部分与上述铁心的上述侧脚对置的卷芯部、以及设置于上述卷芯部的卷轴方向两端的第1外凸缘部和第2外凸缘部;
线圈,卷绕于上述卷芯部的外周,具有卷绕开始线和卷绕结束线;以及
多个连接端子,固定于上述第1外凸缘部,
与上述卷轴方向垂直的面中的上述卷芯部的截面为四边形状,
在上述卷芯部的外周中与上述铁心的上述侧脚不对置的面的至少一个面上,具有沿着上述卷芯部的上述卷轴方向朝外侧突出的凸部,
用于收纳上述卷绕开始线的收纳槽,由于上述凸部的存在而沿着上述卷芯部的卷轴方向形成在上述卷芯部的外周,并且沿着上述卷芯部的卷绕方向形成于多个部位,
用于将上述卷绕开始线从上述连接端子朝上述收纳槽引导的第1引导槽,与上述收纳槽连接,并在上述第1外凸缘部形成于多个部位,
用于将配置于上述收纳槽的上述卷绕开始线朝上述绕线管外方延伸的第3引导槽,与上述收纳槽连接并形成于上述第2外凸缘部,
在上述卷芯部上卷绕有第1绝缘带,以便覆盖收纳于上述收纳槽的上述卷绕开始线,
上述卷绕开始线以上述第2外凸缘部侧的上述第1绝缘带的周缘为支点朝与卷轴方向呈直角的方向折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收纳槽为,从在上述截面的外形中邻接的两个边的外形包络线朝内侧凹陷而形成,并形成于上述截面的外形的四个角中的至少两个部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收纳槽形成于上述截面的外形的全部四个角。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用于将上述卷绕结束线从上述线圈的外周朝上述连接端子引导的第2引导槽,在上述第1外凸缘部形成于多个部位,
上述卷绕结束线配置于上述第2引导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线圈的外周,第2绝缘带至少沿着卷绕方向卷绕有一周。
6.一种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铁心,具有中脚以及与上述中脚对置的侧脚;
绕线管,具有供上述铁心的上述中脚插入并且外周的一部分与上述铁心的上述侧脚对置的卷芯部、以及设置于上述卷芯部的卷轴方向两端的第1外凸缘部和第2外凸缘部;
线圈,卷绕于上述卷芯部的外周,具有卷绕开始线和卷绕结束线;以及
多个连接端子,固定于上述第1外凸缘部,
与上述卷轴方向垂直的面中的上述卷芯部的截面为四边形状,
在上述卷芯部的外周中与上述铁心的上述侧脚不对置的面的至少一个面上,具有沿着上述卷芯部的上述卷轴方向朝外侧突出的凸部,
用于收纳上述卷绕开始线的收纳槽,由于上述凸部的存在而沿着上述卷芯部的卷轴方向形成于上述卷芯部的外周,并且沿着上述卷芯部的卷绕方向形成于上述截面的外形的四个角中的至少两个部位,
用于将上述卷绕开始线从上述连接端子朝上述收纳槽引导的第1引导槽,与上述收纳槽连接,并在上述第1外凸缘部形成于多个部位,
用于将配置于上述收纳槽的上述卷绕开始线朝上述绕线管外方延伸的第3引导槽,与上述收纳槽连接并形成于上述第2外凸缘部,
在上述第3引导槽设置有突部,
上述卷绕开始线以上述突部为支点朝与卷轴方向呈直角的方向折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第1绝缘带仅与上述第1外凸缘部接触并且卷绕于上述卷芯部,以便覆盖收纳于上述收纳槽的上述卷绕开始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84173 | 2015-09-17 | ||
JP2015184173 | 2015-09-17 | ||
JP2016-111660 | 2016-06-03 | ||
JP2016111660A JP6706148B2 (ja) | 2015-09-17 | 2016-06-03 | コイル部品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816265A CN106816265A (zh) | 2017-06-09 |
CN106816265B true CN106816265B (zh) | 2020-10-16 |
Family
ID=583918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825900.9A Active CN106816265B (zh) | 2015-09-17 | 2016-09-14 | 线圈部件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706148B2 (zh) |
CN (1) | CN10681626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053971A (zh) * | 2018-01-04 | 2018-05-18 | 深圳盈通电子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滤波电感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US11367556B2 (en) * | 2018-03-29 | 2022-06-21 | Tdk Corporation | Coil device |
CN108831715A (zh) * | 2018-07-23 | 2018-11-16 | 苏州欧普照明有限公司 | 电感骨架及电感装置 |
EP3618085B1 (en) * | 2018-08-28 | 2022-05-04 |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 Coil carrier for an electromagnetic switch |
JP6591031B1 (ja) * | 2018-12-06 | 2019-10-1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コイル装置 |
JP2022071556A (ja) * | 2020-10-28 | 2022-05-16 | 東京パーツ工業株式会社 | コイル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88043A (zh) * | 2012-08-01 | 2015-04-01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变压器用线圈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75864Y2 (zh) * | 1977-03-30 | 1982-02-03 | ||
US4745388A (en) * | 1987-02-02 | 1988-05-17 | American Telephone And Telegraph Company, At&T Bell Laboratories | Transformer with wire lead isolation slots |
DE4120771A1 (de) * | 1991-06-24 | 1993-01-07 | Philips Patentverwaltung | Transformator mit einem aus kunststoff gebildeten spulenkoerper |
JPH08316058A (ja) * | 1995-05-19 | 1996-11-29 | Diamond Electric Mfg Co Ltd | 巻線用ボビン |
JPH0992548A (ja) * | 1995-09-27 | 1997-04-04 | Tec Corp | コイルボビン |
JP2008004906A (ja) * | 2006-06-20 | 2008-01-10 | Taiyo Yuden Co Ltd | ラジアルリード型インダクタ |
JP2014053453A (ja) * | 2012-09-07 | 2014-03-20 | Tabuchi Electric Co Ltd | 電磁誘導器 |
CN202887952U (zh) * | 2012-11-08 | 2013-04-17 | 一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组合式变压器 |
-
2016
- 2016-06-03 JP JP2016111660A patent/JP6706148B2/ja active Active
- 2016-09-14 CN CN201610825900.9A patent/CN10681626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88043A (zh) * | 2012-08-01 | 2015-04-01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变压器用线圈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7059813A (ja) | 2017-03-23 |
JP6706148B2 (ja) | 2020-06-03 |
CN106816265A (zh) | 2017-06-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816265B (zh) | 线圈部件 | |
US8896404B2 (en) | Coil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US6922130B2 (en) | Surface mount coil with edgewise winding | |
US10727704B2 (en) | Magnetic pole, magnetic pol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stator | |
US9299491B2 (en) | Transformer coil | |
US9019056B2 (en) | Coil component, mounting structure thereof,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
TWI395238B (zh) | Magnetic parts | |
US20090309686A1 (en) | Low profile coil-wound bobbin | |
US8508322B2 (en) | Magnetic element | |
KR101240854B1 (ko) | 트랜스포머 | |
US20130154787A1 (en) | Coil device | |
US11482784B2 (en) | Antenna | |
CN109585137B (zh) | 线圈装置 | |
JP2018513624A (ja) | アンテナデバイス | |
US20200313492A1 (en) | Motor stator | |
US9004389B2 (en) | Bobbin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 |
JP3942576B2 (ja) | 薄型トランス | |
JP7456195B2 (ja) | コイル部品 | |
US4812798A (en) | Electric transformer for microwave ovens | |
US20110199176A1 (en) | Electronic component, vehicl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CN204926996U (zh) | 绝缘变压器 | |
KR101153515B1 (ko) | 트랜스포머와 이를 구비하는 파워 모듈 및 평판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KR101153521B1 (ko) | 트랜스포머와 이를 구비하는 파워 모듈 및 평판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CN108242326B (zh) | 变压器和绕线管 | |
JP2017076776A (ja) | コイル部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