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00379B - 夹层玻璃及其制造方法、车窗 - Google Patents

夹层玻璃及其制造方法、车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800379B
CN106800379B CN201510836466.XA CN201510836466A CN106800379B CN 106800379 B CN106800379 B CN 106800379B CN 201510836466 A CN201510836466 A CN 201510836466A CN 106800379 B CN106800379 B CN 1068003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laminated glass
particle layer
vanadium dioxide
dimensional part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3646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800379A (zh
Inventor
刘娟英
韩璐璐
史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nt Gobain Glass France SAS
Original Assignee
Saint Gobain Glass France S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nt Gobain Glass France SAS filed Critical Saint Gobain Glass France SAS
Priority to CN20151083646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800379B/zh
Publication of CN1068003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003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8003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003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Glass To Othe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一种夹层玻璃及其制造方法、车窗,其中夹层玻璃包括:基板;覆盖所述基板表面的二维颗粒层,所述二维颗粒层包括二氧化钒颗粒以及填充于二氧化钒颗粒之间的粘结剂;夹合所述基板的玻璃。由于覆盖基板表面的二维颗粒层中二氧化钒颗粒呈二维排布,因此可以避免高于相变温度时,红外线在二维颗粒层中发生散射而出现二次辐射的问题,也就是说,二维排布的二氧化钒颗粒,能够降低高于相变温度时,红外线在二维颗粒层中的透射率,降低夹层玻璃对红外线的透射率,从而实现光热调控的功能。

Description

夹层玻璃及其制造方法、车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玻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夹层玻璃及其制造方法、车窗。
背景技术
夹层玻璃,是用胶片将两片或多片玻璃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粘合而成,也成为夹胶玻璃或胶合玻璃。当玻璃遭受猛烈冲击时,夹层玻璃中的胶片可以吸收大部分冲击的能量和冲击波压力,并阻止冲击物穿透玻璃,因此具有防盗、防爆甚至防弹的功能。此外即使夹层玻璃破损,大量玻璃碎片能够粘附在胶片上,能够减少玻璃碎片脱落伤人,因此特别适宜于应用在汽车和高层建筑物外墙。
在夹层玻璃中的胶片内添加热致变色材料,从而形成热致变色玻璃,能够使夹层玻璃对红外线的透射率根据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实现根据季节环境或者需要随时进行光热调控,达到冬暖夏凉节能舒适的目的。
热致变色玻璃以二氧化钒(VO2)材料为代表,主要是利用材料的可逆相变特性:在温度达到相变温度后,二氧化钒在极短时间内有单斜相变为四方相。随着相变的发生,二氧化钒红外光透射率由高透过率向低透过率转变,实现光热调控;但同时可见光的透过率保持不变,因此并不影响视觉透明性的变化。
但是现有技术中热致变色的夹层玻璃,存在二次辐射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夹层玻璃的光热调控性能。
发明内容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夹层玻璃及其制造方法、车窗,以简化制造工艺,降低制造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夹层玻璃,包括:基板,包括第一面以及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覆盖所述基板第一面和第二面的至少一个面的二维颗粒层,所述二维颗粒层包括二氧化钒颗粒以及填充于二氧化钒颗粒之间的粘结剂;夹合所述基板的玻璃。
一个基本思想是,由于覆盖基板表面的二维颗粒层中,包括有二氧化钒颗粒,所述二氧化钒颗粒呈二维排布,因此可以避免高于相变温度时,红外线在二维颗粒层中发生散射而出现二次辐射的问题,也就是说,二维排布的二氧化钒颗粒,能够降低高于相变温度时,红外线在二维颗粒层中的透射率,降低夹层玻璃对红外线的透射率,从而实现光热调控的功能。
此外,可以采用包括浸涂、刷涂或喷涂的涂覆工艺形成所述二维颗粒层,并且可以通过控制浸涂工艺中所使用混合溶液的配比控制二维颗粒层中二氧化钒颗粒的密度,简化了形成二维颗粒层的工艺,降低了夹层玻璃的制造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提供一种夹层玻璃的制造方法,包括:提供基板,包括第一面以及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采用涂覆工艺在所述基板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的至少一个面上形成二维颗粒层,所述二维颗粒层包括二氧化钒颗粒以及填充于二氧化钒颗粒之间的粘结剂;将表面形成有二维颗粒层的基板夹于两片玻璃之间,并将两片玻璃压合形成夹层玻璃。
一个基本思想是,通过涂覆工艺在基板表面形成的二维颗粒层,这样在形成的二维颗粒层中,二氧化钒颗粒呈二维排布,可以避免高于相变温度时,红外线在二维颗粒层中发生散射而出现二次辐射的问题,也就是说,二维排布的二氧化钒颗粒,能够降低高于相变温度时,红外线在二维颗粒层中的透射率,降低夹层玻璃对红外线的透射率,从而实现光热调控的功能。
此外,可以通过浸涂的工艺形成所述二维颗粒层,并且可以通过控制混合溶液中二氧化钒颗粒的浓度以及浸涂的提拉速度和提拉次数控制二维颗粒层中二氧化钒颗粒的密度,简化了形成二维颗粒层的工艺,降低了夹层玻璃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热致变色的夹层玻璃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提供夹层玻璃的制造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是图2所示夹层玻璃制造方法中步骤S110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夹层玻璃制造方法中步骤S120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所述二维颗粒层120在高温和低温情况下的透射光谱;
图6是图2所示夹层玻璃制造方法中步骤S130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所提供夹层玻璃的制造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8是图7所示夹层玻璃制造方法中步骤S230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夹层玻璃在不同二氧化钒颗粒密度情况下的透射光谱。
具体实施方式
由背景技术可知,现有技术中的热致变色的夹层玻璃,存在二次辐射的问题。现结合现有技术中热致变色的夹层玻璃的结构,分析对二次辐射问题的原因:
参考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一种热致变色的夹层玻璃的结构示意图。
位于玻璃10之间的PVB夹胶层20中包含有二氧化钒颗粒,通过二氧化钒颗粒的可逆相变,实现热致变色功能。所述PVB夹胶层20是通过将二氧化钒颗粒分散于PVB树脂后通过共挤出的方式形成的。因此二氧化钒颗粒是均匀分布于PVB夹胶层20内的。
当温度高于二氧化钒颗粒的相变温度,二氧化钒对红外线具有较高反射率时,PVB夹胶层20中的二氧化钒颗粒能够反射红外线,从而降低PVB夹胶层20对红外线的透射率。但是由于所述二氧化钒颗粒在PVB夹胶层20中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红外线在PVB夹胶层20中会被不同的二氧化钒颗粒反射,而形成散射。发生散射的红外线可能透射PVB夹胶层20,形成二次辐射,从而提高了PVB夹胶层20对红外线的透射率,影响所形成夹层玻璃的光热调控性能。
为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夹层玻璃,包括:
提供基板,所述基板包括第一面以及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采用涂覆工艺在所述基板第一面和第二面的至少一个面上形成二维颗粒层,所述二维颗粒层包括二氧化钒颗粒以及填充于二氧化钒颗粒之间的粘结剂;将表面形成有二维颗粒层的基板夹于两片玻璃之间,并将两片玻璃压合形成夹层玻璃。
由于覆盖基板表面的二维颗粒层中二氧化钒颗粒呈二维排布,因此可以避免高于相变温度时,红外线在二维颗粒层中发生散射而出现二次辐射的问题,也就是说,二维排布的二氧化钒颗粒,能够降低高于相变温度时,红外线在二维颗粒层中的透射率,降低夹层玻璃对红外线的透射率,从而实现光热调控的功能。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参考图2,示出了本发明所提供夹层玻璃的制造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结合参考图3至图6,示出了图2所示夹层玻璃制造方法各个步骤的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2,结合参考图3,执行步骤S110,提供基板100,所述基板100包括第一面101以及与所述第一面101相对的第二面102。
所述基板100用于提供工艺操作平台。具体的,所述基板100可以包括聚乙烯醇缩丁醛薄膜(PVB薄膜)。PVB薄膜可以通过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经增塑剂塑化挤压形成。其外观为半透明薄膜,表面平整且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对玻璃具有良好的粘结力。因此使当前制造夹层玻璃较多的一种粘合材料。使用PVB薄膜形成的夹层玻璃,具有透光率高、雾度低的优势。
继续参考图2,结合参考图4,执行步骤S120,采用涂覆工艺在所述基板100的第一面101和第二面102的至少一个面上形成二维颗粒层120,所述二维颗粒层120包括二氧化钒颗粒121以及填充于二氧化钒颗粒121之间的粘结剂122。
二维颗粒层120用于在达到一定温度时,反射红外线,以实现根据季节环境或需要随时进行光热调节。所述基板100包括第一面101以及与所述第一面101相对的第二面102,采用涂覆工艺在所述基板100的第一面101和第二面102上形成二维颗粒层120。使二维颗粒层120覆盖所述基板100的第一面101和第二面102的好处在于,能够在达到一定温度时,使红外线在所述基板100第一面101和第二面102均发生反射,进一步降低红外线的透射率,从而提高所形成夹层玻璃光热调节的能力。
具体的,所述二维颗粒层120包括二氧化钒颗粒121以及填充于二氧化钒颗粒121之间的粘结剂122。
二氧化钒是一种典型的热致变色材料,主要利用其可逆相变特性:在温度升高到相变温度后,二氧化钒可以在极短时间内由单斜相相变为四方相。随着相变的发生,二氧化钒对红外线的透射率降低,但同时可见光的透射率基本不变。
当温度高于二氧化钒的相变温度时,二氧化钒颗粒121对红外线具有较高的反射率,二氧化钒颗粒121能够反射红外线,从而降低二维颗粒层120对红外线的透射率,使所形成的夹层玻璃实现光热调控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二氧化钒颗粒121可以为钨或锰掺杂的二氧化钒颗粒121。通过钨或锰的掺杂,破坏二氧化钒半导体态的稳定性,从而实现对二氧化钒相变温度的调节,以使所述夹层玻璃适应使用条件。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夹层玻璃为应用于汽车的车窗玻璃,因此所述二氧化钒颗粒121的相变温度为50℃,接近于夏天汽车的车内温度。
结合参考图5,示出了图4中所述二维颗粒层120在高温和低温情况下的透射光谱。
图中横坐标为光波长,纵坐标为光的透射率,图线51的是玻璃裸片对不同波长光的透射率,图线52的是低温情况下,形成有所述二维颗粒层120的夹层玻璃的透射光谱,图线53的是高温情况下,形成有所述二维颗粒层120的夹层玻璃的透射光谱。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低温情况为温度低于所述二氧化钒颗粒相变温度的情况,所述高温情况为温度高于所述二氧化钒颗粒相变温度的情况。
如图5所述,对于相同波长的光,图线51表示的玻璃裸片的透射率最大,图线52表示的夹层玻璃在低温情况下的透射率其次,图线53表示的夹层玻璃在高温情况下的透射率最小。
此外,对于波长在390nm到780nm范围内的可见光而言,所述夹层玻璃在低温时的透射率与高温时的透射率相差不大,也就是说,随着温度的变化,所述夹层玻璃对可见光的透射能力变化不大。但是对于波长大于780nm的红外光而言,所述夹层玻璃在低温时的透射率明显大于高温时的透射率,也就是说,随着温度的升高,所述夹层玻璃对红外光的阻挡能力显著增强。所以在高温情况下,所述夹层玻璃能够有效阻挡红外光的透射,能够实现光热调节功能。
所述二氧化钒颗粒121在二维颗粒层120中呈二维平面排布,是相对于已有的二氧化钒热致变色层而言,不同于现有的分散于PVB树脂中的二氧化钒颗粒,也不同于采用磁控溅射等方法制备的堆叠的二氧化钒层,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二维颗粒层120中,大部分区域仅存在1-3层,优选地,仅存在单层的二氧化钒颗粒121,红外线在受到二氧化钒颗粒121反射后不会再次受到反射,从而避免了红外线在二维颗粒层120中发生散射,也就降低了发生散射的红外线透射二维颗粒层120的可能,降低了发生二次辐射的可能,提高了二维颗粒层120对红外线的反射率,增强了所形成夹层玻璃的光热调控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二氧化钒颗粒121的尺寸如果太大,大于可见光波长的一半时,会影响所述二维颗粒层120对可见光的透射;二氧化钒颗粒121尺寸如果太小,则会增加工艺难度。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二氧化钒颗粒尺寸在20纳米到200纳米范围内。
所述二维颗粒层120还包括填充于二氧化钒颗粒121之间的粘结剂122,以实现所述二氧化钒颗粒121与基板100和玻璃的连接。具体的,所述粘结剂122可以包括聚乙烯醇缩丁醛或异氰酸酯。本实施例中,所述粘结剂为聚乙烯醇缩丁醛,可以避免引入杂质,提高所形成夹层玻璃的稳定性和性能。
所述二维颗粒层120通过涂覆工艺形成于所述基板100表面。具体的,所述涂覆工艺可以包括浸涂、刷涂或者喷涂工艺。例如可以采用喷涂在基板100的第一面101或者第二面102上形成二维颗粒层120。为提高所述二维颗粒层120的平整度,提高所形成夹层玻璃的透光性能,本实施例中,所述二维颗粒层120通过浸涂工艺形成于所述基板100的第一面101和第二面102上。
具体的,采用浸涂工艺在所述基板100表面形成所述二维颗粒层120的步骤包括:
首先形成混合溶液,所述混合溶液包括二氧化钒颗粒和粘结剂。本实施例中,按质量百分比,二氧化钒颗粒的含量在0.25%到10%范围内,所述粘结剂的含量在5%到10%范围内。具体的,所述粘结剂包括聚乙烯醇缩丁醛或异氰酸酯。此外,所述混合溶液还包括溶剂,所述溶剂的含量在80%以上。具体的,所述溶剂包括异丙醇、甲醇或者乙醇。其中,粘结剂的一个作用是通过调节混合溶液的粘度从而防止颗粒沉淀,另一个作用是通过调节混合溶液粘度从而影响浸涂的层厚。
为了形成混合均匀的混合溶液,以提高所形成二维颗粒层120中二氧化钒颗粒的均匀度,提高所形成夹层玻璃的质量,形成混合溶液的步骤包括:提供混合溶液;之后,对所述混合溶液进行超声分散处理;再对所述混合溶液进行次搅拌处理。
具体的,对所述混合溶液进行超声分散处理的步骤包括:所述超声分散处理的时间至少20分钟,以充分打散所述混合溶液中二氧化钒颗粒的团聚,使混合溶液中二氧化钒颗粒尽量呈单分散状态。此外,对所述混合溶液进行磁搅拌处理的步骤包括:所述磁搅拌处理的时间至少1小时,以使混合溶液中的二氧化钒颗粒、粘结剂和溶剂混合均匀。
在形成混合溶液之后,将所述基板100浸没于所述混合溶液内,接着将所述基板100提拉出所述混合溶液。
具体的,为了使所述混合溶液均匀的附着在所述基板100的表面,本实施例中,将所述基板100提拉出所述混合溶液的步骤中,提拉所述基板100的速度在0.1mm/s到10mm/s范围内。
此外,为了使二维颗粒层120能够完全覆盖所述基板100的第一面101和第二面102,可以通过多次重复上述浸没和提拉的步骤,以形成所述二维颗粒层120。本实施例中,通过4次重复浸没和提拉的步骤,以形成覆盖基板100第一面101和第二面102的二维颗粒层120。
需要说明的是,重复浸没和提拉步骤的次数与浸涂工艺所使用混合溶液的浓度和所形成夹层玻璃二维颗粒层中二氧化钒颗粒的密度相关:重复次数越多,混合溶液浓度越高,所形成夹层玻璃二维颗粒层中二氧化钒颗粒的密度越高。
继续参考图2,结合参考图6,执行步骤S130,将表面形成有二维颗粒层120的基板100夹于两片玻璃130之间,并将两片玻璃130压合形成夹层玻璃。
具体的,在一个例子中,将两片玻璃130分别覆盖位于基板100第一面101和第二面102上的二维颗粒层120,并进行抽真空处理,在保持真空的条件下将夹层结构放在烘箱中加热,使得粘结剂122以及PVB基板100熔融,使玻璃130和基板100通过二维颗粒层120中粘结剂122实现连接,形成夹层玻璃。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粘结剂122以及基板100在烘箱中熔融,冷却后得到的夹层玻璃中,二维颗粒层120与基板100之间并非如图6所示出的那样存在尖锐的界限。在实际得到的产品中,二维颗粒121也并非如图6示出的理想地分布在一个绝对平面上。然而,二维颗粒121的分布仍明显区别于现有的分散于PVB树脂中的二氧化钒颗粒的随机分布,也不同于采用磁控溅射等方法制备的堆叠的二氧化钒颗粒的三维结构的分布。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二维颗粒层120中,大部分区域仅存在1-3层,优选地,仅存在单层的二氧化钒颗粒121。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夹层玻璃为应用于汽车的车窗玻璃。当车内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所述夹层玻璃对红外线的透射率降低,以阻挡车外热量经热辐射进入车内,可以减少车内空调、风扇灯制冷电器的使用;当车内温度较低时,夹层玻璃对红外线的透射率恢复,以增加经热辐射进入车内的热量,减少车内制热电器的使用。但是温度的变化并不影响夹层玻璃对可见光的透射率,因此不会影响车内照明,不会增加照明电器的使用。所以所述夹层玻璃的使用能够有效的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但是所述夹层玻璃作为汽车车窗玻璃的使用仅为一示例,所述夹层玻璃还可以应用于建筑物外墙等其他领域,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制。
参考图7,示出了本发明所提供夹层玻璃的制造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流程图。结合参考图8,示出了图7所示夹层玻璃制造方法各个步骤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相同之处,本发明在此不再赘述。本发明与前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在执行步骤S210,提供基板200的步骤中,所述基板为聚酯薄膜。采用聚酯薄膜作作为基板200的好处在于,聚酯薄膜的平整度更高,能够改善所形成夹层玻璃的透光性能,提高所述夹层玻璃的性能。并且聚酯薄膜(例如PET薄膜)的工艺灵活性、兼容性更高,例如可以对PET薄膜进行电晕处理,从而使得PET薄膜更易吸附颗粒。
由于所述聚酯薄膜的厚度较小,表面平整度较高,为了提高所述二维颗粒层220在所述聚酯薄膜表面的附着能力,本实施例中,在执行步骤S210提供基板200之后,在执行步骤S220形成二维颗粒层220之前,所述形成方法还包括:对所述基板200进行电晕处理。
为了提高所述玻璃230与基板200的连接强度,在执行步骤S220形成二维颗粒层220之后,在执行步骤S230形成夹层玻璃之前,所述形成方法包括:执行步骤S225形成覆盖所述二维颗粒层220的粘结层240。因此,在执行步骤230,压合形成夹层玻璃的过程中,玻璃230与所述二维颗粒层220通过所述粘结层240相连。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粘结层240包括PVB薄膜,以避免在所述夹层玻璃中引入其他物质,并提高所述玻璃230与二维颗粒220的连接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粘结剂222以及粘结层240在烘箱中熔融,冷却后得到的夹层玻璃中,二维颗粒层220与粘结层240之间并非如图8所示出的那样存在尖锐的界限。在实际得到的产品中,二维颗粒221也并非如图8示出的理想地分布在一个绝对平面上。然而,二维颗粒221的分布仍明显区别于现有的分散于PVB树脂中的二氧化钒颗粒的随机分布,也不同于采用磁控溅射等方法制备的堆叠的二氧化钒颗粒的三维结构的分布。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二维颗粒层220中,大部分区域仅存在1-3层,优选地,仅存在单层的二氧化钒颗粒221。
相应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夹层玻璃,包括:
基板;覆盖所述基板表面的二维颗粒层,所述二维颗粒层包括二氧化钒颗粒以及填充于二氧化钒颗粒之间的粘结剂;夹合所述基板的玻璃。
参考图6,示出了本发明所提供夹层玻璃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的,所述夹层玻璃包括:基板100,所述基板100包括第一面101以及与所述第一面101相对的第二面102;以及覆盖所述基板100的第一面101和第二面102至少一个面的二维颗粒层120,所述二维颗粒层120包括二氧化钒颗粒121以及填充于二氧化钒颗粒121之间的粘结剂122。
所述基板100用于提供工艺操作平台。具体的,所述基板100可以包括聚乙烯醇缩丁醛薄膜(PVB薄膜)。PVB薄膜是一种半透明薄膜,可以通过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经增塑剂塑化挤压形成。其外观为半透明薄膜,表面平整且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对玻璃具有良好的粘结力。因此使当前制造夹层玻璃较多的一种粘合材料。使用PVB薄膜形成的夹层玻璃,具有透光率高、雾度低的优势。
二维颗粒层120用于在达到一定温度时,反射红外线,以实现根据季节环境或需要随时进行光热调节。本实施例中,所述二维颗粒层120覆盖所述基板100的第一面101和第二面102。使二维颗粒层120覆盖所述基板100的第一面101和第二面102的好处在于,能够在达到一定温度时,使红外线在所述基板100第一面101和第二面102均发生反射,进一步降低红外线的透射率,从而提高所形成夹层玻璃光热调节的能力。
具体的,所述二维颗粒层120包括二氧化钒颗粒121以及填充与二氧化钒颗粒121之间的粘结剂122。
二氧化钒是一种典型的热致变色材料,主要利用其可逆相变特性:在温度升高到相变温度后,二氧化钒可以在极短时间内由单斜相相变为四方相。随着相变的发生,二氧化钒对红外线的透射率降低,但同时可见光的透射率基本不变。
当温度高于二氧化钒的相变温度时,二氧化钒颗粒121对红外线具有较高的反射率,二氧化钒颗粒121能够反射红外线,从而降低二维颗粒层120对红外线的透射率,使所形成的夹层玻璃实现光热调控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二氧化钒颗粒121可以为钨或锰掺杂的二氧化钒颗粒121。通过钨或锰的掺杂,破坏二氧化钒半导体态的稳定性,从而实现对二氧化钒相变温度的调节,以使所述夹层玻璃适应使用条件。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夹层玻璃为应用于汽车的车窗玻璃,因此所述二氧化钒颗粒121的相变温度为50℃,接近于夏天汽车的车内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二氧化钒颗粒121的尺寸如果太大,大于可见光波长的一半时,会影响所述二维颗粒层120对可见光的透射;二氧化钒颗粒121尺寸如果太小,则会增加工艺难度。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二氧化钒颗粒121尺寸在20纳米到200纳米范围内。
所述二维颗粒层120中二氧化钒颗粒121的密度会影响夹层玻璃对不同波长光的透射率。结合参考图9,示出了不同二氧化钒颗粒密度夹层玻璃的透射光谱。
图中横坐标为光波长,纵坐标为透射率。图线91表示的是玻璃裸片对不同波长光的透射率;图线92表示的是二氧化钒颗粒密度为1.2g/m2的夹层玻璃在低温情况下的透射光谱;图线93表示的是二氧化钒颗粒密度为1.2g/m2的夹层玻璃在高温情况下的透射光谱;图线94表示的是二氧化钒颗粒密度为2.4g/m2的夹层玻璃在低温情况下的透射光谱;图线95表示的是二氧化钒颗粒密度为2.4g/m2的夹层玻璃在高温情况下的透射光谱。
如图9所示,对于相同波长的光而言,图线91表示的玻璃裸片的透射率最大,图线92和图线93表示的二氧化钒颗粒密度为1.2g/m2的夹层玻璃的透射率其次,图线94和图线95表示的二氧化钒颗粒密度为2.4g/m2的夹层玻璃的透射率最小。而且对于二氧化钒颗粒密度相同的夹层玻璃而言,低温情况下的透射率大于高温情况下的透射率。由此可见,二氧化钒颗粒密度的增大,会使夹层玻璃对各种波长光的透射率均减小。
此外,对于可见光而言,无论是二氧化钒颗粒密度为1.2g/m2还是二氧化钒颗粒密度为2.4g/m2,夹层玻璃在低温情况下的透射率和高温情况下的透射率相差都不大,对于同一二氧化钒颗粒密度的夹层玻璃,温度的变化对可见光透射率的影响有限。
但是对于红外光而言,二氧化钒颗粒密度为1.2g/m2的夹层玻璃低温时透射率和高温时透射率的差异明显小于二氧化钒颗粒密度为2.4g/m2的夹层玻璃低温时透射率和高温时透射率的差异,也就是说,二氧化钒颗粒密度越大的夹层玻璃,温度变化红外光透射率的影响越大。
因此,如果二氧化钒颗粒121密度太小,温度变化对红外线透射率的影响有限,夹层玻璃无法有效实现光热调节功能;如果二氧化钒颗粒121密度太大,可见光的透射率较低,会影响夹层玻璃的透光性。所以,本实施例中,所述二维颗粒层120中,所述二氧化钒颗粒121的密度在0.25g/m2到2.4g/m2范围内。
所述二维颗粒层120还包括填充于二氧化钒颗粒121之间的粘结剂122,以实现所述二氧化钒颗粒121与基板100和玻璃的连接。具体的,所述粘结剂122可以包括聚乙烯醇缩丁醛或异氰酸酯。本实施例中,所述粘结剂为聚乙烯醇缩丁醛,可以避免在引入杂质,提高所形成夹层玻璃的稳定性和性能。
所述二维颗粒层120可以通过涂覆工艺形成于所述基底100表面。具体的,所述涂覆工艺可以包括浸涂、刷涂或喷涂工艺。为提高所述二维颗粒层120的平整度,提高所形成夹层玻璃的透光性能,本实施例中,所述二维颗粒层120通过浸涂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基底100表面。
为了提高浸涂方式所形成二维颗粒层120中二氧化钒颗粒121与基板100的连接强度,是粘结剂能够填充二氧化钒颗粒121之间,在采用浸涂工艺形成所述二维颗粒层时,所使用的混合溶液中,所述粘结剂的含量在5%到10%范围内。
继续参考图6,所述夹层玻璃还包括夹合所述基板100的玻璃130。
两片所述玻璃130分别覆盖位于基板100第一面101和第二面102表面的二维颗粒层120,在一定工艺条件下通过二维颗粒层120内的粘结剂122实现与基板100的连接,形成夹层玻璃。本实施例中,通过抽真空处理以实现所述玻璃130的夹合,形成夹层玻璃。
参考图8,示出了本发明所提供夹层玻璃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相同之处,在此不再赘述。本发明与前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基板200为聚酯薄膜。采用聚酯薄膜作作为基板200的好处在于,聚酯薄膜的平整度更高,能够改善所形成夹层玻璃的可见光透射性能,提高所述夹层玻璃的性能。
因此所述夹层玻璃还包括:位于玻璃230和二维颗粒层220之间的粘结层240,所述玻璃230与所述二维颗粒层220通过所述粘结层240相连。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粘结层240包括PVB薄膜,以避免在所述夹层玻璃中引入其他物质,并提高所述玻璃230与二维颗粒220的连接强度。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窗,包括:本发明所提供的夹层玻璃;以及包边。
所述车窗包括:夹层玻璃以及包边。
所述夹层玻璃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夹层玻璃,具体方案参考前述夹层玻璃的实施例,本发明在此不再赘述。所述包边设置于所述夹层玻璃的边缘,但是这仅仅是一个示例,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定。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8)

1.一种夹层玻璃,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所述基板包括第一面以及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
覆盖所述基板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的至少一个面的二维颗粒层,所述二维颗粒层包括二氧化钒颗粒以及填充于二氧化钒颗粒之间的粘结剂,其中所述二氧化钒颗粒在二维颗粒层中呈二维平面排布;
夹合所述基板的玻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层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维颗粒层覆盖所述基板的第一面和第二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层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剂为聚乙烯醇缩丁醛或异氰酸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层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钒颗粒的尺寸在20纳米到200纳米范围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层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维颗粒层中二氧化钒颗粒的密度在0.25g/m2到2.4g/m2范围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层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钒颗粒为钨或锰掺杂的二氧化钒颗粒。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层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包括聚乙烯醇缩丁醛薄膜。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层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为聚酯薄膜;
所述夹层玻璃还包括:位于玻璃和二维颗粒层之间的粘结层,所述玻璃与所述二维颗粒层通过所述粘结层相连。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夹层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层包括聚乙烯醇缩丁醛薄膜。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层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维颗粒层包括1-3层呈二维平面排布的二氧化钒颗粒。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夹层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维颗粒层通过涂覆工艺形成,其中所述涂覆工艺包括浸涂、刷涂或喷涂工艺。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夹层玻璃,其特征在于,在采用浸涂工艺形成所述二维颗粒层时,所使用的混合溶液中所述粘结剂的含量按质量百分比在5%到10%范围内。
13.一种夹层玻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基板,所述基板包括第一面以及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
采用涂覆工艺在所述基板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的至少一个面上形成二维颗粒层,所述二维颗粒层包括二氧化钒颗粒以及填充于二氧化钒颗粒之间的粘结剂,其中所述二氧化钒颗粒在二维颗粒层中呈二维平面排布;
将表面形成有二维颗粒层的基板夹于两片玻璃之间,并将两片玻璃压合形成夹层玻璃。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涂覆工艺在所述基板表面形成二维颗粒层的步骤包括:采用浸涂、刷涂或者喷涂工艺在所述基板表面形成二维颗粒层。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浸涂工艺在所述基板表面形成二维颗粒层的步骤包括:
形成混合溶液,所述混合溶液包括二氧化钒颗粒和粘结剂;
将所述基板浸没于所述混合溶液内;
将所述基板提拉出所述混合溶液。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混合溶液的步骤中,按质量百分比,所述二氧化钒颗粒的含量在0.25%到10%范围内,所述粘结剂的含量在5%到10%范围内;
所述混合溶液还包括溶剂,所述溶剂的含量在80%以上。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混合溶液的步骤中,所述粘结剂包括聚乙烯醇缩丁醛或异氰酸酯;所述溶剂包括异丙醇、甲醇或者乙醇。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混合溶液的步骤包括:
提供混合溶液;
对所述混合溶液进行超声分散处理;
对所述混合溶液进行磁搅拌处理。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混合溶液进行超声分散处理的步骤包括:所述超声分散处理的时间至少20分钟。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混合溶液进行磁搅拌处理的步骤包括:所述磁搅拌处理的时间至少1小时。
21.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基板提拉出所述混合溶液的步骤包括:提拉所述基板的速度在0.1mm/s到10mm/s范围内。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浸涂工艺在所述基板表面形成二维颗粒层的步骤包括:多次重复所述浸没和提拉的步骤,以形成所述二维颗粒层。
23.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采用涂覆工艺在所述基板表面形成二维颗粒层的步骤包括:采用涂覆工艺在所述基板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上均形成二维颗粒层。
2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提供基板的步骤中:所述基板为聚酯薄膜;
形成二维颗粒层的步骤之后,形成夹层玻璃的步骤之前,所述形成方法还包括:形成覆盖所述二维颗粒层的粘结层;
压合过程中,玻璃与所述二维颗粒层通过所述粘结层相连。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覆盖所述二维颗粒层的粘结层的步骤中,所述粘结层包括聚乙烯醇缩丁醛薄膜。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提供基板的步骤之后,在形成二维颗粒层的步骤之前,所述形成方法还包括:对所述基板进行电晕处理。
2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维颗粒层包括1-3层呈二维平面排布的二氧化钒颗粒。
28.一种车窗,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夹层玻璃;
以及包边。
CN201510836466.XA 2015-11-26 2015-11-26 夹层玻璃及其制造方法、车窗 Active CN10680037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36466.XA CN106800379B (zh) 2015-11-26 2015-11-26 夹层玻璃及其制造方法、车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36466.XA CN106800379B (zh) 2015-11-26 2015-11-26 夹层玻璃及其制造方法、车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00379A CN106800379A (zh) 2017-06-06
CN106800379B true CN106800379B (zh) 2020-11-10

Family

ID=58976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36466.XA Active CN106800379B (zh) 2015-11-26 2015-11-26 夹层玻璃及其制造方法、车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80037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97543A (zh) * 2020-10-20 2021-02-02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隔热夹层玻璃及其制造方法
CN112644113A (zh) * 2020-12-22 2021-04-13 武爱平 一种汽车隔热夹层玻璃及其制造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36528A (zh) * 2010-07-28 2012-02-01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一种二氧化钒薄膜及其制备与应用
CN103074002A (zh) * 2012-01-19 2013-05-01 佛山佛塑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温控节能复合贴膜
CN103640302A (zh) * 2013-11-26 2014-03-19 张家港环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3层共挤双向拉伸功能聚酯薄膜结构
CN103640299A (zh) * 2013-11-26 2014-03-19 上海紫东薄膜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共挤双向拉伸功能聚酯智能调光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3214977B (zh) * 2013-04-28 2015-01-07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一种彩色智能调光聚乙烯醇缩丁醛膜及其夹胶玻璃的制备方法
JP2015024582A (ja) * 2013-07-26 2015-02-05 株式会社パイロット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可逆熱変色積層体への粘着層の配設方法および可逆熱変色性貼着体
CN104385713A (zh) * 2014-10-22 2015-03-04 张家港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温控窗膜及温控窗膜的制作方法
JP2015063454A (ja) * 2013-08-30 2015-04-09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合わせガラス用中間膜及び合わせガラス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74713A (zh) * 2012-05-07 2012-09-19 信义超薄玻璃(东莞)有限公司 温致变色夹层玻璃及其制造方法
CN104530872A (zh) * 2014-12-30 2015-04-22 佛山金智节能膜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定向结构的智能温控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36528A (zh) * 2010-07-28 2012-02-01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一种二氧化钒薄膜及其制备与应用
CN103074002A (zh) * 2012-01-19 2013-05-01 佛山佛塑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温控节能复合贴膜
CN103214977B (zh) * 2013-04-28 2015-01-07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一种彩色智能调光聚乙烯醇缩丁醛膜及其夹胶玻璃的制备方法
JP2015024582A (ja) * 2013-07-26 2015-02-05 株式会社パイロット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可逆熱変色積層体への粘着層の配設方法および可逆熱変色性貼着体
JP2015063454A (ja) * 2013-08-30 2015-04-09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合わせガラス用中間膜及び合わせガラス
CN103640302A (zh) * 2013-11-26 2014-03-19 张家港环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3层共挤双向拉伸功能聚酯薄膜结构
CN103640299A (zh) * 2013-11-26 2014-03-19 上海紫东薄膜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共挤双向拉伸功能聚酯智能调光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85713A (zh) * 2014-10-22 2015-03-04 张家港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温控窗膜及温控窗膜的制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00379A (zh) 2017-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51847B2 (en) Electrophoretic insulated glass unit
JP5636429B2 (ja) 積層窓ガラス
US4583815A (en) Heat wave shielding lamination
US5405680A (en) Selective emissivity coatings for interior temperature reduction of an enclosure
JP6242892B2 (ja) 電気的に切り替え可能な複合材アセンブリ
US20090237782A1 (en) Near Infrared Ray Reflective Substrate And Near Infrared Ray Reflective Laminated Glass Employing That Substrate, Near Infrared Ray Reflective Double Layer Glass
CN106082711B (zh) 一种智能调光节能夹层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US20120301642A1 (en) Smart window
CN105334658A (zh) 调光玻璃结构以及车窗
CN102781868A (zh) 热射线屏蔽多层玻璃
EP2822907A1 (de) Scheibe mit wärmestrahlung reflektierender beschichtung
JP2015110515A (ja) 窓ガラス
Jin et al. Infrared‐reflective transparent hyperbolic metamaterials for use in radiative cooling windows
WO2016125823A1 (ja) 遮熱フィルム、遮熱合わせガラ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DE202008017611U1 (de) Scheibenförmiges, transparentes, elektrisch beheizbares Verbundmaterial
JPH03110147A (ja) 合わせ窓ガラス
DE112018006248T5 (de) Laminierte Verglasung mit einer funktionalen Schicht mit verbessertem Niedertemperatur-Verhalten
CN106800379B (zh) 夹层玻璃及其制造方法、车窗
US20220250448A1 (en) Multiple circuit variable light transmission glazing system
JPH04160041A (ja) 自動車用窓ガラス
EP3004980B1 (en) An electrophoretic solar control device
JP6549044B2 (ja) 自動車用遮熱合わせガラス
JP3979790B2 (ja) 高断熱合わせガラス
DE102015001668A1 (de) Einrichtung mit IR-reflektierender Beschichtung
JP2016144930A (ja) 遮熱フィルム、遮熱合わせガラス、遮熱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遮熱合わせガラス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