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97675A - 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97675A
CN106797675A CN201580046763.2A CN201580046763A CN106797675A CN 106797675 A CN106797675 A CN 106797675A CN 201580046763 A CN201580046763 A CN 201580046763A CN 106797675 A CN106797675 A CN 1067976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access point
data
treatment
radio re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4676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97675B (zh
Inventor
佐藤俊文
丸田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Corp filed Critical N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7976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976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976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976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4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 H04W92/12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between access points and access point controll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在无线控制装置和无线装置之间高效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线控制装置(20)具有无线资源分配部(22)和无线资源指示部(24)。无线资源分配部(22)分配无线装置(30)在与无线终端(2)进行无线通信时所使用的无线资源。无线资源指示部(24)向无线装置(30)发送用于使得要使用所分配的无线资源的指示。无线装置(30)具有无线信号处理部(32)和无线发送部(34)。基于来自无线控制装置(20)的指示,无线信号处理部(32)对要发送到无线终端(2)的数据执行使用所分配的无线资源进行无线通信的处理。无线发送部(34)将无线信号处理部(32)处理后的信号转换为无线信号,并将该无线信号发送到无线终端(2)。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方法,更特别地,涉及通过将无线基站的功能分离为无线控制装置和无线装置而获得的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使用诸如移动电话和智能电话等的无线终端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已经开发了远程基站设备。关于该技术,非专利文献1公开了远程LTE(长期演进)系统用的无线电基站设备。在非专利文献1中,位于中心(例如,核心网)侧的无线电BDE(Base StationDigital Processing Equipment,基站数字处理设备)和位于天线附近的多个RRE(RemoteRadio Equipment,远程无线电设备)使用CPRI(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通用公共无线电接口)方式经由光纤彼此连接。
CPRI在这里是指无线电基站中的无线控制部(REC,无线电设备控制)和无线部(RE,无线电设备)之间的接口的开放规范,并且在非专利文献2中有详细描述。非专利文献3公开了C-RAN(无线电接入网)。C-RAN通过将位于中心(例如,核心网)侧的DU(数字单元)云经由宽带、低延时传输网络连接到针对各天线站点所分配的RU(无线电单元)而形成。非专利文献4公开了LTE中所使用的E-UTRAN(演进型通用陆地无线电接入网)的规范。
在非专利文献1中,RRE(远程无线电设备)仅执行光/电转换和RF(射频)功能,并且BDE执行其它数字信号处理功能(纠错编码、无线电成帧、数据调制、频率/时间转换、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多输入多输出)处理)。非专利文献2也公开了通过同样的功能分担所获得的结构。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数字光纤无线传输系统,该数字光纤无线传输系统假定了经由从无线电基站(主站)起延伸的线缆将从站连接到主站的网络架构,并且包括:连接到移动通信网络的主装置;能够与移动通信终端进行无线电通信的一个或多个从站装置;以及连接在主装置与各从装置之间并能够进行双向数字传输的传输线路。注意,在专利文献1中,主装置中的信号处理电路通过与所使用的无线电方式和协议相对应的信号处理(诸如信号解调、编码/解码、错误检测/校正和信道终端/多路分离等),将信号处理电路和连接到传输控制电路的从装置之间所通信的(包括在传输帧中的)主信号作为数字信号来直接处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12150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Development of Wireless Base Station for LTE SystemUsable with W-CDMA System,"NTT DOCOMO Technical Journal Vol.19,No.1,URL:
https://www.nttdocomo.co.jp/corporate/technology/rd/technical_ journal/bn/vol19_1/020.html
非专利文献2:"CPRI Specification V6.0(2013-08-30),"Common Public RadioInterface(CPRI);
非专利文献3:"SUGGESTIONS ON POTENTIAL SOLUTIONS TO C-RAN BY NGMNALLIANCE,"NGMN Ltd(Next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URL:
http://www.ngmn.org/uploads/media/NGMN_CRAN_Suggestions_on_Potential_ Solutions_to_CRAN.pdf
非专利文献4:"3GPP TS 36.300V12.1.0(2014-03),"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和非专利文献中,天线侧的装置(例如,RRE、RE和从装置)仅进行RF处理,并且中心侧的装置(例如,BDE、REC和主装置)进行其它类型的数字信号处理。这增加了中心侧的装置和天线侧的装置之间所传输的数据的速率。因此,根据上述专利文献和非专利文献中描述的技术,可能无法高效地进行中心侧的装置(无线控制装置)与天线侧的装置(无线装置)之间的通信。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用于高效地进行无线控制装置与无线装置之间的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包括:无线控制装置;以及至少一个无线装置,其经由传输线路连接到所述无线控制装置并且用于与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其中,所述无线控制装置包括:无线资源分配部,用于分配所述无线装置在与所述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时所使用的无线资源;以及无线资源指示部,用于向所述无线装置发送用于允许使用所分配的无线资源的指示,以及所述无线装置包括:无线信号处理部,用于基于来自所述无线控制装置的指示,对要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的数据执行用于使用所分配的无线资源进行无线通信的处理;以及无线发送部,用于将所述无线信号处理部处理后的信号转换为无线信号,并将所述无线信号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无线通信系统,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包括:无线控制装置;至少一个无线装置,用于与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以及中继装置,其配置在所述无线控制装置和所述无线装置之间,经由第一传输线路连接到所述无线控制装置,并且经由第二传输线路连接到所述无线装置,其中,所述无线控制装置包括:无线资源分配部,用于分配所述无线装置在与所述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时所使用的无线资源;以及无线资源指示部,用于向所述中继装置发送用于允许使用所分配的无线资源的指示,所述中继装置基于来自所述无线控制装置的指示,对要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的数据执行用于使用所分配的无线资源进行无线通信的处理,以及所述无线装置将无线信号处理部处理后的信号转换为无线信号,并将所述无线信号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
根据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通信方法,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包括:无线控制装置;以及至少一个无线装置,用于经由传输线路连接到所述无线控制装置并与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所述无线控制装置中,分配所述无线装置在与所述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时所使用的无线资源;以及向所述无线装置发送用于允许使用所分配的无线资源的指示,以及在所述无线装置中,基于来自所述无线控制装置的指示,对要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的数据执行用于使用所分配的无线资源进行无线通信的处理;以及将无线信号处理部处理后的信号转换为无线信号,并将所述无线信号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可以提供用于高效地进行无线控制装置与无线装置之间的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要的图。
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图。
图3是示出LTE中的示例性用户面协议栈的图。
图4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如何在中心节点和接入点之间分担协议处理功能的图。
图5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在中心节点处运行的软件的结构的框图。
图6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信号处理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7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图。
图8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如何在中心节点、中继节点和第二接入点之间分担协议处理功能的图。
图9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在中心节点处运行的软件的示例性具体结构的图。
图10是示出向多个用户分配无线资源的示例性状态的图。
图11是示出示例性帧格式的图。
图12是示出多个示例性子载波的图。
图13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无线信号处理部的示例性具体结构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下行HARQ定时的图。
图15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无线信号处理部的示例性具体结构的图。
图16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如何在中心节点和接入点之间分担协议处理功能的图。
图17是示出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如何在中心节点和接入点之间分担协议处理功能的图。
图18是示出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如何在中心节点、中继节点和第二接入点之间分担协议处理功能的图。
图19是示出根据第八实施例的如何在中心节点和接入点之间分担协议处理功能的图。
图20是示出根据第九实施例的如何在中心节点和接入点之间分担协议处理功能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概要)
在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之前,下面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概要。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1的概要的图。如图1所示,无线通信系统1包括无线控制装置20和至少一个无线装置30。无线装置30经由传输线路10连接到无线控制装置20,并且与至少一个无线终端2进行无线通信。
无线控制装置20包括无线资源分配部22(无线资源分配部件)和无线资源指示部24(无线资源指示部件)。无线资源分配部22分配与无线终端2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装置30所使用的无线资源。无线资源指示部24向无线装置30发送允许使用所分配的无线资源的指示。
无线装置30包括无线信号处理部32(无线信号处理部件)和无线发送部34(无线发送部件)。无线信号处理部32基于来自无线控制装置20的指示,针对要发送到无线终端2的数据执行用以使用所分配的无线资源进行无线通信的处理。无线发送部34将无线信号处理部32处理后的信号转换成无线信号,并将该无线信号发送到无线终端2。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1和无线通信方法可以减少经由无线控制装置20和无线装置30之间的传输线路10所传输的数据量(数据的速率)。这使得能够在无线控制装置20和无线装置30之间高效通信。即使通过无线控制装置20或无线装置30,无线控制装置20和无线装置30之间的高效通信也变得可能。中继装置可以设置在无线控制装置20和无线装置30之间,并且代表了无线装置30而包括无线信号处理部32,以使得能够在无线控制装置20和无线装置30(中继装置)之间高效通信。
(第一实施例)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实施例。尽管在以下各实施例中将LTE的使用作为无线电方式的示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这些实施例还可应用于任意无线电接入方式和多个无线电接入方式的任意组合(例如,CDMA(码分多址)/HSPA(高速分组接入)/LTE/高级LTE的组合)。
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100的图。无线通信系统100可以用作例如RAN(无线电接入网)。无线通信系统100包括中心节点200和多个接入点300-1(接入点#1)和300-2(接入点#2)。多个无线终端120-1(无线终端#1)和120-2(无线终端#2)与无线通信系统100进行无线通信。在以下对诸如接入点300-1和300-2等的多个组件的无区别描述中,接入点300-1和300-2将在下文中被简称为例如接入点300。中心节点200对应于无线控制装置。接入点300对应于无线装置。
尽管图2示出两个接入点300,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接入点30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三个或更多。同样地,尽管图2示出两个无线终端120,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无线终端12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三个或更多。这同样适用于其它实施例。
中心节点200经由回程102连接到核心网104。中心节点200和接入点300位于物理上间隔开的位置处,并且经由传输线路110彼此连接。无线终端120用作诸如移动电话或智能电话等的移动通信终端。无线终端120向接入点300发送无线信号/从接入点300接收无线信号。
传输线路110用作用于传输信息的介质,诸如光纤、金属线缆或无线电等。尽管传输线路110可以与例如兼容,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如稍后将描述的,可以使用传输线路110来传输用户数据以及用户数据以外的在中心节点200和接入点300之间交换的控制信道/控制信号等。
中心节点200和接入点300经由一个或多个介质所形成的传输线路110彼此连接。更具体地,传输线路110可以仅由光纤形成。然而,传输线路110可以由光纤和无线电或金属线缆形成。例如,可以通过对光纤进行配线来将中心节点200路由到接入点300的附近、并且经由无线电或金属线缆对剩余的数十米进行路由以简化布线,从而形成传输线路110。
在图1中,尽管将中心节点200连接到接入点300-1的传输线路110和将中心节点200连接到接入点300-2的传输线路110彼此分离,但本发明不限于这种结构。在接入点300-1和300-2彼此邻接的情况下,接入点300-1和300-2可以部分地共用传输线路110。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接入点300附近放置分配器。注意,分配器例如对波长复用信号进行复用和解复用,或者对时间复用信号进行复用和解复用。
中心节点200包括基准时钟生成部202、通用服务器204和传输线路接口206(传输线路IF(接口))。基准时钟生成部202生成无线通信系统100中的同步处理用的基准时钟。稍后将描述基准时钟。
通用服务器204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通用服务器204执行软件210。更具体地,通用服务器204将记录介质(未示出)上所存储的软件210加载到存储器(未示出)中,并在诸如CPU(中央处理单元)等的运算装置(未示出)的控制下执行软件210。换句话说,软件210在通用服务器204上运行。稍后将描述软件210。传输线路接口206在经由传输线路110与接入点300交换数据时,进行与传输线路110的标准(例如,Ethernet(以太网))相对应的处理。
接入点300包括传输线路接口302(传输线路IF(接口))、无线信号处理部310、无线发送/接收部304和天线306。天线306包括多个天线并且例如可以是包括多个天线元件的天线阵列。传输线路接口302在经由传输线路110与中心节点200交换数据时,进行与传输线路110的标准(例如,以太网)相对应的处理。稍后将描述无线信号处理部310和无线发送/接收部304。
无线终端120经由一个或多个接入点300与无线电接入网(无线通信系统100)进行通信。在下行信号(从接入点300到无线终端120的信号)从多个接入点300发送到一个无线终端120的情况下,多个接入点300可以各自使用相互不同的频率或者相同的频率。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多个接入点300可以各自向一个无线终端120发送相互不同的数据或者相同的数据。表示频率是否相同的信息和表示数据是否相同的信息并不彼此对应。换句话说,可以使用不同的频率或使用相同的频率来发送相同的数据。
同样地,在一个接入点300同时向多个无线终端120发送下行信号的情况下,接入点300可以使用相互不同的频率或使用相同的频率向多个无线终端120发送下行信号。可以采用诸如MU-MIMO(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或波束形成等的空间复用技术作为使用相同的频率向多个无线终端120同时发送不同数据的技术。
下面将描述中心节点200和接入点300的具体操作。如下文将描述的,中心节点200和接入点300彼此分担并处理无线电基站的功能。尽管下面将主要假定下行方向(从中心节点200到接入点300以及从接入点300到无线终端120)来描述这些操作,但显然也可以在上行方向上(从无线终端120到接入点300以及从接入点300到中心节点200)进行相应的操作。
图3是示出LTE中的示例性用户面协议栈的图。图3在非专利文献4中有所呈现。如图3所示,用户面协议栈被划分为层2协议(L2)和层1(PHY:物理层)协议(L1)。层2包括三个子层:PDCP(分组数据汇聚协议);RLC(无线电链路控制);以及MAC(媒体访问控制)。层2和层1经由传输信道彼此连接,以传输用作用户数据的MAC_PDU(协议数据单元)。
层2协议处理是可以由软件(通用服务器)高效实现的功能。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中心节点200的通用服务器204上运行的软件210来实现层2协议处理。换句话说,中心节点200的通用服务器204(软件210)主要针对涉及各无线终端120的用户数据进行协议处理的层2处理。
层1协议处理是软件(通用服务器)难以高效实现的功能。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层1协议处理由接入点300的无线信号处理部310来实现。换句话说,接入点300的无线信号处理部310主要针对涉及各无线终端120的用户数据进行协议处理的层1处理。
图4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如何在中心节点200和接入点300之间分担协议处理功能的图。如上所述,L2处理功能位于中心节点200处,并且由通用服务器204上运行的软件210来实现。L1处理功能位于接入点300处,并且由无线信号处理部310来实现。在将中心节点200连接至接入点300的传输线路110上传输用作用户数据的MAC_PDU(传输块)。
图5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在中心节点200处运行的软件210的结构的框图。软件210包括同步处理部212、无线电信道质量管理部214、接入点选择部216、无线资源管理部218、无线资源分配部220和接入点控制部222。软件210的上述组件仅是示例,并且不限于此。
同步处理部212使用基准时钟生成部202所生成的基准时钟来进行同步处理。在无线电接入网中,需要在各装置中精确地匹配射频。这被称为频率同步。在使用TDD(时分双工)作为无线电方式的情况下,需要在多个接入点300之间精确地匹配发送/接收的切换定时。这被称为定时同步。不仅在接入点300的处理中而且在中心节点200的处理中都需要该定时同步。同步处理部212进行这种频率同步和定时同步用的处理。同步处理部212使用基准时钟来进行以下处理:将同步用的信号(同步信号)经由传输线路接口206和传输线路110发送到接入点300。
同步处理部212使用诸如同步以太网(Synchronous)以及IEEE1588中定义的PTP(精确时间协议)等的协议,来进行用以经由传输线路110向各接入点300分配基准时钟的处理。同步以太网用于频率同步。PTP用于频率同步和定时同步。中心节点200可以使用诸如GPS(全球定位系统)等的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或者结合上述方法来使无线电接入网中的各节点的频率和定时同步。
在使用FDD(频分双工)作为无线电方式的情况下,多个接入点300之间的定时同步是可选的。然而,如稍后将描述的,在多个接入点300执行协调操作的情况下,多个接入点300之间的定时优选是同步的。例如,在一个无线终端120与多个接入点300同时进行通信或者避免使用相同的无线资源以减少邻接接入点300之间的干扰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接入点之间的协调操作。
无线电信道质量管理部214管理各无线终端120与各接入点300之间的无线电信道质量(例如,传播损耗、接收信号强度和噪声/干扰的大小)。更具体地,无线电信道质量管理部214经由传输线路110和传输线路接口206从各接入点300接收与该接入点300和各无线终端120之间的无线电信道质量有关的信息(无线电信道质量信息)。各接入点300可以通过从各无线终端120接收诸如CQI(信道质量指示符)等的信息来生成无线电信道质量信息。
接入点选择部216(无线装置选择部件)针对各无线终端120选择要与该无线终端120进行无线通信的接入点300。更具体地,接入点选择部216使用无线电信道质量管理部214所管理的无线电信道质量来选择与最佳质量无线电信道相对应的至少一个接入点300。接入点选择部216向该接入点300发送用于允许所选择的接入点300经由传输线路接口206和传输线路110与该无线终端120进行通信的控制信号。以这种方式,中心节点200经由最佳质量接入点300与无线终端120进行通信。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本发明不必限于这种方法。
无线资源管理部218管理各接入点300处可用的无线资源。无线资源的示例包括时隙、频率、发送功率和空间,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示例。
无线资源分配部220例如用作调度器,并且进行用于向无线终端120分配无线资源的处理(调度)。更具体地,无线资源分配部220判断中心节点200在使用无线资源管理部218所管理的无线资源时与哪个无线终端120进行通信。然后,无线资源分配部220经由传输线路接口206和传输线路110向该接入点300发送无线资源指示信号。这里,无线资源指示信号是指用于向接入点300指示在相对于要进行通信的无线终端120的发送和接收中使用哪些无线资源的指示信号,并且表示允许该接入点300使用所分配的无线资源的指示。
无线资源分配部220进行调度以提高总吞吐量并且维持各无线终端120之间的公平性。更具体地,无线资源分配部220判断要发送到各无线终端120的数据(分组)的量、根据服务类型(例如,数据通信或音频通信)所需的通信速率和延迟时间、以及各无线终端120的传输状态。无线资源分配部220根据判断结果来向各无线终端120分配无线资源。
接入点控制部222(无线装置控制部件)具有用于监视并控制各接入点300的功能。接入点控制部222将用于监视并控制接入点300的监视/控制信号经由传输线路接口206和传输线路110发送到接入点300。
接入点控制部222进行用以控制构成中心节点200的部分并且使多个接入点300进行协调操作的处理。更具体地,进行以下处理。
在具有最佳无线电信道质量的接入点300在上行和下行信道之间有所不同的情况下,接入点控制部222可以进行控制以在上行和下行信道中使用不同的接入点300。例如,接入点300-2(接入点#2)可以接收用于表示无线终端120是否已经成功地接收到从接入点300-1(接入点#1)发送到该无线终端120的下行数据的ACK/NACK信号。在这种情况下,接入点控制部222可以进行控制以经由下行信道选择接入点#1,并经由上行信道选择接入点#2。因此,中心节点200(接入点控制部222)可以判断接着要发送新数据还是要重新发送旧数据。
在某个无线终端120位于多个接入点300(接入点#1和#2)的区域(小区)之间的边界附近的情况下,接入点控制部222可以控制多个接入点300以使用相同的频率同时发送相同的数据。由于数据冗余度可以由此增加,因此可以提高无线终端120的接收质量。在这种情况下,接入点控制部222可以进行控制以匹配在多个接入点300处使用无线资源的方法。接入点控制部222还可以进行控制以将数据从中心节点200分配到各接入点300(接入点#1和#2),以使得各接入点300能够在相同的定时发送相同的数据。
在某个无线终端120位于多个接入点300(接入点#1和#2)的区域(小区)之间的边界附近的情况下,接入点控制部222可以进行控制以仅从具有最佳无线电信道质量的接入点300发送数据。在这种情况下,接入点控制部222可以控制其它接入点300以停止使用引起干扰的无线资源。这可以提高无线终端120的接收质量。
在某个无线终端120位于多个接入点300(接入点#1和#2)的区域(小区)之间的边界附近的情况下,接入点控制部222可以进行控制以使用不同的频率从多个接入点300发送不同的数据。“不同的数据”在这里是指通过分割用户数据而获得的各子数据。这可以实现接入点300之间的载波聚合,以提高无线终端120的吞吐量。
在某个无线终端120位于多个接入点300(接入点#1和#2)的区域(小区)之间的边界附近的情况下,接入点控制部222可以进行控制以使用相同的频率从多个接入点300发送不同的数据。这可以实现接入点300之间的MIMO通信,以提高无线终端120的吞吐量。
在无线终端120的位置不清楚的情况下,可能无法判断出具有最佳质量的一个接入点300。无线终端120的位置不清楚的情况在这里是指例如无线终端120的移动速度高的情况或者一段时间没有用于通信的无线终端120新开始进行通信的情况等。在这种情况下,接入点控制部222可以进行控制以使用相同的频率从多个接入点300同时发送相同的数据。由于数据冗余度可以由此增加,因此可以将数据可靠地发送到无线终端120。
软件210进行上述处理以外的与图3所示的层2协议相关联的至少一个处理(与PDCP、RLC和MAC相关联的处理)。诸如上述接入点选择、无线资源选择以及接入点300之间的协调操作等的处理过于复杂,因而无法由硬件处理。换句话说,上述处理适合作为使用配备有通用处理器的通用服务器204的软件处理。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高效地进行上述处理。
图6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信号处理部310的结构的框图。无线信号处理部310包括信道编码部312、调制部314、物理天线映射部316、物理天线合成部322、解调部324和信道解码部326。
无线信号处理部310对下行用户数据(MAC_PDU)进行与层1协议相关联的发送处理。无线信号处理部310通过发送处理将用户数据转换为基带信号。然后,无线信号处理部310将基带信号发送到无线发送/接收部304。更具体地,信道编码部312对经由传输线路110由传输线路接口302接收的下行用户数据(MAC_PDU)进行信道编码处理。调制部314对已经经过信道编码处理的数据进行调制处理。注意,调制部314可以使用OFDM(正交频分复用)方式来进行调制处理。
物理天线映射部316(天线加权部件)针对已经经过调制处理的数据,对包括多个天线的天线306的各天线进行发送天线加权处理。发送天线加权处理在这里是指用于控制构成天线306的多个天线元件各自的振幅/相位的处理。
无线发送/接收部304将已经经过发送天线加权处理的基带信号转换为无线信号。无线发送/接收部304经由天线306向各无线终端120发送无线信号。
无线发送/接收部304经由天线306从各无线终端120接收上行信号(无线信号)。无线发送/接收部304将上行信号转换为数字基带信号。
无线信号处理部310对上行信号(基带信号)进行与层1协议相关联的接收处理。无线信号处理部310通过接收处理将基带信号转换为用户数据(MAC_PDU),并将该用户数据发送到传输线路接口302。
更具体地,物理天线合成部322针对基带信号,对包括多个天线的天线306的各天线进行接收天线加权处理。接收天线加权处理在这里是指用于将构成天线306的多个天线元件各自的不同的振幅/相位相乘、然后将所有天线所接收到的信号相加的处理。解调部324对已经经过接收天线加权处理的信号进行解调处理。注意,解调部324可以使用OFDM方式来进行解调处理。信道解码部326对已经经过解调处理的信号进行信道解码处理。以下将发送天线加权处理和接收天线加权处理统称为天线加权处理。
根据来自中心节点200的指示,使用相对于各无线终端120所进行的发送和接收中所使用的无线资源。换句话说,接入点300从中心节点200接收无线资源指示信号。无线信号处理部310和无线发送/接收部304根据接收到的无线资源指示信号进行适当的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在用于将中心节点200连接到接入点300的传输线路110上传输用作用户数据的MAC_PDU(传输块)。与此相对,在上述现有技术中,中心侧的装置(例如,BDE、REC和主装置)进行数字信号处理。因此,在用于将中心侧装置连接到天线侧装置的传输线路上传输基带信号。与MAC_PDU相比,基带信号具有更大的数据量。
在本实施例中,由接入点300而非中心节点200来进行如上所述的使得数据速率增大的诸如天线加权处理等的天线合成处理(例如,波束形成和MIMO预编码)、调制/解调处理和信道编码/解码处理中的至少一个。因此,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100中,中心节点200和接入点300之间的传输线路110的数据速率可能会减小。
因此,即使在无线电带宽或天线数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中心节点200和接入点300之间的传输线路中所需的数据速率可以仅使用少量的光纤来经济地实现。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容纳紧张的移动数据通信可能会极大地提高中心侧的无线控制部(例如,REC)和天线侧的无线部(例如,RE)之间的传输线路中所需的数据速率,因而阻碍了仅使用少量光纤的经济容纳。
用于大幅增加移动数据通信的无线电容量的方法包括:用于使用比传统情况下的频率带宽更宽的频率带宽的方法;以及用于使用数量上大于传统情况的天线以增加空间复用的次数的方法(例如,波束形成和多用户MIMO)。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中心侧的无线控制部(例如,REC)和天线侧的无线部(例如,RE)之间的传输线路中的数据速率与带宽和天线数量的乘积成比例地增大。例如,作为当前标准配置的20MHz/2天线(2×2MIMO)的LTE信道带宽的规格需要约2Gbps的数据速率。另一方面,在该规格增加到100MHz/128天线的情况下,需要640Gbps的数据速率,即需要2Gbps×320。即使在使用光纤的情况下,该数据速率也大幅超出可以经济地实现的范围。
作为用于显著增加无线电容量的另一方法,可以利用增加天线站点的数量等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中心侧的无线控制部(例如,REC)和天线侧的无线部(例如,RE)之间的传输线路中的数据速率保持相同。然而,连接到中心侧的无线控制部(例如,REC)的光纤的数量与天线站点的数量成比例地增加。因此,中心侧的各无线控制部(例如,REC)的总数据速率大幅增加。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20MHz/2天线(2×2MIMO)的LTE信道带宽的规格,用户数据的峰值吞吐量约为150Mbps。该数据速率大幅低于采用CPRI作为传输线路的标准的上述现有技术中所需的大约2Gbps的比特率。特别是在该规格增加到宽带宽(例如,100MHz)/多个天线(例如,128个元件)的情况下,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如上所述,比特率变为约640Gbps,因而阻碍了仅使用少量光纤的经济的信号传输。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由于可以大幅减小比特率,因此例如可以采用10Gbps以太网(10GBASE-SR/LR)或40Gbps以太网(40GBASE-LR4)作为传输线路的规格。这使得能够经济地传输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由于可以降低中心节点200和接入点300之间的传输线路110中的比特率,因此可以减小传输线路中的延迟。在LTE用作无线电方式的情况下,以周期为1ms的子帧为单位来调度用户数据。因此,传输线路中的延迟需要充分短于1ms。这是因为无线电信道质量例如由于衰落而随着时间改变。因此,即使中心节点200调度(选择)最佳的接入点和无线资源,但由于显著的延迟,因此所选择的接入点和无线资源在实际使用时很可能并非始终是最佳的。
传输线路的延迟需要短,这也由于以下原因。在LTE的FDD中,HARQ(混合ARQ)在八个处理中使用停止等待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在发送(下行)、ACK/NACK应答(上行)和重传(下行)的周期超过八个子帧(8ms)的情况下,不再可以连续地发送数据。因此,针对每个无线终端120的峰值吞吐量降低。例如,在光纤的传输延迟约为5μs/km并且光纤的最大长度为20km的情况下,最大延迟为100μs。因此,传输线路的延迟需要短。稍后将在其它实施例中描述HARQ。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中心节点200和接入点300之间的传输线路接口,可以使用具有通用规格的介质(例如,以太网)。通用服务器(通用服务器204)通常包括诸如以太网等的接口。这消除了对于添加特殊传输线路接口电路的需求。这样可以降低传输线路的成本。同样地,甚至针对接入点300也可以使用通用组件。
在上述相关技术中,采用CPRI作为传输线路的标准。CPRI是仅在中心侧的无线控制部(例如,REC)和天线侧的无线部(例如,RE)之间的接口处使用的专用规格,并且与用于各种其它目的的标准接口规格(例如,以太网)不兼容。因此,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对于开发专用硬件/软件的需求需要更高的开发成本,并且无法与其它系统共用这样的硬件/软件,这增加了成本。例如,由于通用服务器不包括CPRI接口,因此不能直接使用,需要添加专用的CPRI接口。
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作为中心节点200(例如,REC)和接入点300(例如,RE)之间的传输线路接口,可以使用具有通用规格的介质。因此,可以降低开发成本,并且可以通过共用来削减组件成本。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在由通用处理器(通用服务器)进行中心侧的无线控制部(例如,REC)中的处理、特别是无线信号处理(层1:物理层处理)的情况下,处理负荷变得非常高。这引起诸如以下的问题:增加了针对非常大量的处理器的需求或者针对在通用处理器的处理能力显著提高之前进行等待的需求。
移动无线信号处理特有的信号处理(例如,Turbo误差校正处理、FFT/IFFT处理和用于MIMO的矩阵运算处理)的量非常大。在无线电带宽/天线数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如上所述,需要应对具有每个天线站点640Gbps的量的数据,并且处理器中出现存储器和总线瓶颈。另外,移动无线信号处理包括作为在硬件实现中非常容易(可有效执行)但不适用于通用处理器(导致64位运算装置的非常差的使用效率)的位运算处理的算术运算,诸如错误编码处理、比特交织和CRC(循环冗余校验)等。因此,在这些类型的处理由通用处理器(通用服务器)来进行的情况下,处理负荷变得非常高。
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可以通过通用处理器(通用服务器204)容易地实现中心节点200(例如,REC)。在本实施例中,中心节点200(例如,REC)进行可以由通用处理器高效执行的处理。另一方面,被实现为专用硬件的接入点300(或稍后描述的中继节点)进行通用服务器204执行得差(具有差的处理效率)的无线信号处理。以这种方式,在中心节点200和接入点300之间分担功能。因此,可以通过通用处理器(通用服务器204)容易地实现中心节点200(例如,REC)。另外,通过通用服务器204上的软件210来实现功能不仅使得成本能够降低,而且还使得能够提高可扩展性、软件可移植性和功能灵活性。稍后将描述细节。
再次在本实施例中,在享有本实施例中的上述有利效果的同时,如上所述,还可以进行接入点300之间的自由、密切的协调操作(即,可以防止对协调操作施加限制)。例如,不仅可以自由实现3GPP标准中当前可用的协调方式(诸如站点间载波聚合、CoMP(协调多点发送/接收)、ICIC(小区间干扰协调)和双连接性等),而且还可以自由实现期望在将来需要的协调方式。这是因为可以在中心节点200处对无线资源全部进行实时管理(传统远程无线电头技术的优点可以持续而没有任何改变)。
(第二实施例)
接着将描述第二实施例。
图7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150的图。无线通信系统150可以例如用作无线电接入网。无线通信系统150包括中心节点200、一个或多个接入点300、一个或多个中继节点400(中继装置)、以及第二接入点500-1(第二接入点#1)和500-2(第二接入点#2)。多个无线终端120-1(无线终端#1)和120-2(无线终端#2)与无线通信系统150进行无线通信。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组件几乎相同的组件,并且将不给出描述(以下同样如此)。
中继节点400被设置在中心节点200和第二接入点500之间。中继节点400位于物理上与中心节点200和第二接入点500有距离的位置处。中继节点400经由传输线路110连接到中心节点200。中继节点400还经由传输线路112连接到第二接入点500。
尽管图7示出两个第二接入点500,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可以使用一个或三个或更多个第二接入点500。同样地,尽管图7示出一个中继节点400,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可以使用两个或更多个中继节点400。这同样适用于其它实施例。
无线终端120与接入点300和第二接入点500交换无线信号。如何使用接入点300和第二接入点500中的频率、如何发送数据以及如何在多个无线终端120之间使用频率等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
中继节点400包括传输线路接口402、无线信号处理部410和传输线路接口404。第二接入点500包括传输线路接口502、无线发送/接收部504和天线506。换句话说,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二接入点500不包括无线信号处理部。代替地,中继节点400包括无线信号处理部410。
第二接入点500的功能可以与上述非专利文献中描述的远程无线电设备(RRE)或无线电设备(RE)的功能相同。然而,注意,应用于第二接入点500的天线的带宽/数量等并非始终与远程无线电设备(RRE)或无线电设备(RE)的带宽/数量相同。在天线的带宽/数量非常大的情况下,位于中继节点400处的无线信号处理部410的功能可以部分地由第二接入点500实现。
中继节点400的传输线路接口402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传输线路接口302的功能相同的功能。无线信号处理部410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信号处理部310的功能相同的功能。换句话说,中继节点400代替第二接入点500,执行位于接入点300处的无线信号处理部310的功能。传输线路接口404在经由传输线路112与第二接入点500交换信号(数据)时进行与传输线路112的标准相对应的处理。
根据来自中心节点200指示,使用相对于各无线终端120的发送和接收中所使用的无线资源。换句话说,中心节点200向中继节点400发送无线资源指示信号。中继节点400从中心节点200接收无线资源指示信号。无线信号处理部410根据接收到的无线资源指示信号进行适当的处理,以使得第二接入点500能够发送并接收信号。
传输线路112用作用于传输信息的介质,诸如光纤、金属线缆或无线电。如上所述,第二接入点500的功能与非专利文献中描述的远程无线电设备(RRE)或无线电设备(RE)的功能相同。因此,传输线路112可以与例如用以将第二接入点500连接到中继节点400的CPRI兼容。然而,传输线路112可以不与例如CPRI兼容。例如,在中继节点400的无线信号处理部410的功能部分地由第二接入点500实现的情况下(例如,(稍后要描述的)图18所示的情况),传输线路112可以与以太网兼容。
第二接入点500的传输线路接口502在经由传输线路112与中继节点400交换信号(数据)时,进行与传输线路112的标准相对应的处理。无线发送/接收部504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发送/接收部304的功能相同的功能。换句话说,无线发送/接收部504将数字信号(基带信号)转换为无线信号(RF),并将无线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基带信号)。天线506包括多个天线,并且可以如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天线306那样以例如包括多个天线元件的天线阵列来实现。
中心节点200的操作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中心节点200的操作相同。注意,中心节点200在直接连接到中心节点200的接入点300和经由中继节点400连接到中心节点200的第二接入点500之间无区别地进行上述处理。换句话说,中心节点200甚至在具有不同功能的接入点(包括配备有无线信号处理部310的接入点300和没有配备无线信号处理部的第二接入点500)之间,也可以无区别地进行协调操作。
无线终端120经由一个或多个接入点(接入点300以及第二接入点500-1和500-2)与无线电接入网(无线通信系统150)进行通信。无线终端120的操作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终端120的操作相同。注意,无线终端120与直接连接到中心节点200的接入点300和经由中继节点400连接到中心节点200的第二接入点500无区别地进行通信。换句话说,无线终端120可以与具有不同功能的接入点(包括配备有无线信号处理部310的接入点300和没有配备无线信号处理部的第二接入点500)无区别地进行通信。
在第二实施例中,如上所述,位于接入点300处的无线信号处理部310的一些或全部功能被分离并位于中继节点400处。这可以增加装置的设置位置、传输线路的数据速率、处理资源的共用等的自由度。中继节点400可以例如根据使用目的而位于中心节点200附近或第二接入点500附近。
中继节点400位于中心节点200附近,以提供以下优点:即使在中心节点的功能从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无线电基站数字处理设备(BDE)或无线控制部(REC)的功能改变为根据本实施例的中心节点200的功能的情况下,也可以没有任何改变地持续使用上述现有技术中的远程无线电设备(RRE)或无线电设备(RE)。在这种情况下,尽管降低传输线路112中的比特率的效果减轻,但不需要再降低传输线路112中的比特率,只要现有的传输线路不存在与比特率相关的问题即可。
中继节点400位于多个第二接入点500-1和500-2附近,以提供以下优点:中心节点200和第二接入点500之间的传输线路(传输线路110)可以在多个第二接入点500-1和500-2之间共用。这可以避免单独提供传输线路的需要,从而降低成本。在中继节点400和第二接入点500之间的传输线路112中,传输具有大数据量的基带信号(IQ样本)。因此,传输线路112需要高比特率。然而,在中继节点400位于第二接入点500附近(例如,这两个装置位于一个建筑物的同一楼层上或地下商场通道中)的情况下,传输线路112的成本具有较小的影响。
图8是示出如何在中心节点200、中继节点400和第二接入点500之间分担协议处理功能的图。如在第一实施例中那样,L2处理功能位于中心节点200处,并且由通用服务器204上运行的软件210实现。L1处理功能位于中继节点400处并且由无线信号处理部410实现。此外,用作用户数据的MAC_PDU(传输块)在用于将中心节点200连接到中继节点400的传输线路110上传输。天线特定的IQ样本(数字基带信号)在用于将中继节点400连接到第二接入点500的传输线路112上传输。
如上所述,中心节点200和中继节点400之间的传输线路110例如与以太网兼容。中继节点400和第二接入点500之间的传输线路112例如与CPRI兼容。在这种情况下,非专利文献中所描述的远程无线电设备(RRE)或无线电设备(RE)例如可用作第二接入点500。
(第三实施例)
接着将描述第三实施例。第三实施例例示了采用LTE作为无线电方式的情况下的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各装置的具体结构。
图9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在中心节点200处运行的软件210的示例性具体结构的图。图9所示的结构是非专利文献4中描述的层2协议(下行链路)的结构。层2协议不包括无线电特有的信号处理(例如,层1协议处理)。因此,非专利文献4中描述的层2协议处理可以由中心节点200的通用服务器204上运行的软件210来实现。软件210通过图9所示的处理,如(稍后将要描述的)图10所示,向各用户(无线终端120)分配无线资源。
如图9所示,软件210包括PDCP处理部240、RLC处理部250和MAC处理部260。PDCP处理部240进行与PDCP子层相关联的处理。PDCP子层在这里包括“ROHC(鲁棒性头部压缩)”和“安全”功能。换句话说,PDCP处理部240执行“ROHC”和“安全”功能。RLC处理部250进行与RLC子层相关联的处理。RLC子层在这里包括例如“分段”和“ARQ(自动重复请求)”功能。换句话说,RLC处理部250执行例如“分割”和“ARQ(自动重复请求)”功能。MAC处理部260进行与MAC子层相关联的处理。MAC子层在这里例如包括调度功能(“单播调度/优先级处理”和“MBMS(多媒体广播和多播服务)”功能)、在针对一个无线终端120(UE)使用多个逻辑信道的情况下所执行的多分割功能(“复用”功能)、以及“HARQ(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功能。换句话说,MAC处理部260例如执行调度、多分割和“HARQ”功能。
MAC调度功能是考虑到优先级和用户之间的公平性而判断子帧(1ms)周期内哪些无线资源用于哪些无线终端以提高无线资源的使用效率的功能。在本实施例中,MAC调度功能由中心节点200的通用服务器204(软件210)实现。换句话说,中心节点200向多个接入点(接入点300或第二接入点500)统一分配无线资源。可以针对各小区、各接入点和接入点间调整等定义多个层级,并且可以针对各级进行分布式调度,以使得多个处理器能够进行分布式处理。
如上所述,通过通用服务器204上运行的软件210来实现与层2协议相关联的处理。在处理过多而不能仅使用配备有一个或多个通用CPU的一个通用服务器来进行的情况下,与层2协议相关联的处理可以由包括多个服务器的通用服务器组所形成的通用服务器204来实现。连接到一个中心节点200的接入点300的数量不是特别固定的,并且接入点300的数量随着业务的增加而增加。因此,随着接入点300的数量的增加,可以期望地扩展通用服务器204。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容易地改变构成中心节点200的通用服务器204的服务器的数量和处理能力。换句话说,根据本实施例的中心节点200具有可扩展性。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不仅可以容易地增加构成通用服务器204的服务器的数量,而且可以用具有高处理能力的服务器替换现有的服务器。换句话说,根据本实施例的中心节点200具有便携性。
构成通用服务器204的个体服务器经由中心节点200内的诸如以太网等的网络彼此连接,并且作为整体呈现给定的处理能力。在中心节点200上运行的软件210可以被预先分配给各物理服务器或CPU,或者根据业务具有动态变化地被分配。软件210可以通过在由管理程序虚拟化的虚拟机上动作,来在更灵活的处理资源上运行。
图10是示出向多个用户分配无线资源的示例性状态的图。图10示出向多个用户(无线终端120)分配与各接入点300相关联的无线资源(时隙、频率和空间)的示例性情况。利用软件210的上述处理,如图10所示,向各用户(无线终端120)分配无线资源。此外,如图10所示,无线资源由三个维度定义:时隙(子帧)、频率(子载波)和空间(层)。
下面将描述时隙(子帧)。
图11是示出示例性帧格式的图。在LTE中采用图11所示的示例性帧格式。一个无线电帧的长度为10ms(毫秒)。一个无线帧包括10个子帧,各子帧具有1ms的长度。子帧包括两个隙(时隙),各时隙具有0.5ms的长度。换句话说,一个无线帧包括20个时隙(#0至#19)。一个时隙包括7个OFDM符号(#0至#6)。通过向有效数据添加CP(循环前缀)来形成一个OFDM符号。“隙”被定义为所分配的无线资源的最小单位(对应于稍后要描述的资源单元(resourceelement))。
接着将描述子载波。
图12是示出多个示例性子载波的图。LTE使用如图12所示的示例那样的多个子载波的OFDM方式。在图12所示的示例中,在带宽为18MHz并且子载波的间隔为15kHz的情况下,该带宽包括1200个子载波(这是因为不使用中心子载波)。
在接入点300包括多个天线(构成天线306的多个天线元件)的情况下,通过使用诸如波束形成和MIMO等的技术,“空间”(层)也可以用作无线资源之一。通过使用SU-MIMO(单用户MIMO)技术,作为无线资源之一的“空间”可以在无线终端120的接收天线的数量所限定的范围内被分配给一个用户(无线终端120)或多个用户(无线终端120)。
在图10所示的示例中,在第一子帧(长度:1ms)中,向用户1(无线终端120-1)分配两层(层1和2)。同样地,在第一子帧中,向用户2(无线终端120-2)分配两层(层1和2)。在第一子帧中,向用户3(无线终端120-3)分配一层(层3)。在第一子帧中,向用户4(无线终端120-4)分配一层(层4)。在第一子帧中,向用户5(无线终端120-5)分配两层(层3和4)。
尽管层1(和层2)被分配给用户1和用户2这两者,但是向用户1和2分配不同的频率(不同的子载波),以使得要在用户1和用户2之间分配的无线资源分离。同样地,尽管层3被分配给用户3和用户5,但是向用户3和5分配不同的频率(不同的子载波),以使得要在用户3和5之间分配的无线资源分离。层4也是如此。因此,空间复用度为4。
通常,各接入点300具有与天线的数量(构成天线306的天线元件的数量)相等的“空间”(层)的自由度,并且可以进行该数量的自由度或以下的空间复用。然而,实际可用的空间复用阶数根据与各无线终端120的接收天线的信道相关性的强度以及该无线终端120中的接收水平和噪声/干扰水平等而变化。
图13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无线信号处理部310的示例性具体结构的图。无线信号处理部410(第二实施例)可以具有相同的结构。尽管图13示出了与层1协议(物理层)相关联的处理的下行发送处理,但是无线信号处理部310可以使用相应的结构来进行上行接收处理。
如图13所示,无线信号处理部310包括用户处理部342-1至342-N(N为1以上的整数)、控制信道/信号处理部344、资源单元映射部352、OFDM符号生成部354以及物理天线映射部356。用户处理部342-1至342-N分别进行与多个用户(无线终端120)相关联的处理。换句话说,用户处理部342-1至342-N分别进行与用户1至N(无线终端120-1至120-N)相关联的处理。控制信道/信号处理部344进行与各小区共通的控制信道和控制信号相关联的处理。
资源单元映射部352和OFDM符号生成部354进行如下处理:将针对多个用户中的各用户的处理结果和控制信道/信号的处理结果统一地转换为要使用各逻辑天线端口发送的信号。物理天线映射部356进行如下处理:将针对各逻辑天线端口的信号转换为要经由实际物理天线(天线306)发送的信号并将该信号映射到各物理天线。以下将详细描述。
用户处理部342和控制信道/信号处理部344包括信道编码部362、调制映射部364、层映射部366和预编码部368。信道编码部362对来自层2处理功能(通用服务器204;软件210)的输入数据(MAC_PDU;传输块)进行信道编码。信道编码的示例包括CRC(循环冗余校验)的添加、纠错编码、交织和速率匹配,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示例。
调制映射部364将信道编码部362编码后的编码数据(码字)映射到与调制方式相对应的信号点(星座点)。因此,调制映射部364生成调制信号。调制方式的示例包括BPSK(二进制相移键控)、QPSK(正交相移键控)、16-QAM(正交振幅调制)和64-QAM,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示例。
层映射部366将调制映射部364所生成的调制信号映射到多个层(图10所示的“空间(层)”)。例如,如在例如MIMO(多输入多输出)中那样通过空间复用来提高信息速率、或者如在发送分集那样使用多个天线进行发送来降低错误率的情况下,使用“多个层”。中心节点200(软件210)判断哪些层要分配给哪些用户(无线终端120)。换句话说,层映射部366根据从中心节点200发送来的指示(例如,无线资源指示信号)来进行映射处理。预编码部368对映射到多个层的调制信号进行预编码,并且输出各逻辑天线端口的信号。
提供与逻辑天线端口数量相等的资源单元映射部352。资源单元映射部352将使用同一逻辑天线端口所获得的与多个用户相关联的用户处理部342的逻辑天线端口输出以及控制信道/信号处理部344的逻辑天线端口输出映射到RE(资源单元)。资源单元(RE)使用一个子载波(频率)和一个符号(时间)作为一个单位。
使用图12所示的子载波作为频率方向上的一个单位并且使用图11所示的符号作为时间方向上的一个单位,来定义资源单元(RE)。资源单元被分配给各用户(无线终端120)和控制信道/信号。资源单元映射部352将与各相应用户(无线终端120)相关联的用户处理部342的逻辑天线端口输出和控制信道/信号处理部344的逻辑天线端口输出映射到所分配的各资源单元。换句话说,资源单元映射部352对各逻辑天线端口进行资源单元映射处理。
“0”被映射到未分配(未使用)的资源单元(RE)。通常,在相同的资源单元(RE)用于多个用户(无线终端120)和控制信道/信号(即,进行空间复用)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逻辑天线端口。换句话说,对于一个逻辑天线端口而言,并不在多个用户(无线终端120)和控制信道/信号之间共用相同的资源单元(RE)。图13所示的各资源单元映射部352不将相同的资源单元映射到多个用户(无线终端120)和控制信道/信号。
资源单元映射部352的输出表示子载波,即频域的数字基带波形。OFDM符号生成部354使用IFFT(逆快速傅里叶变换)或与IFFT等效的电路结构,将频域的数字基带波形转换为时域的数字基带波形。然后,OFDM符号生成部354添加循环前缀(CP),并输出连续时间波形。提供与逻辑天线端口数量相等的OFDM符号生成部354。
物理天线映射部356将逻辑天线端口与物理天线元件(天线306)相关联。这种关联与天线方向性控制和空间复用密切相关。例如,假定构成接入点300的天线306的天线元件的数量是128,并且无线终端120的接收天线的数量是2。然后,由于可以针对各用户(无线终端120)进行多达最大2×2MIMO的空间复用,因此针对各用户提供一个或两个逻辑天线端口。
物理天线映射部356将来自各逻辑天线端口的信号乘以天线加权因子,将所获得的信号相加,并且从各物理天线(构成天线306的各天线元件)输出结果。在用户(无线终端120)之间天线端口不同的情况下,物理天线映射部356选择天线加权因子以将方向性调整为朝向作为发送对象的用户(无线终端120)。因此,针对各用户(无线终端120)形成了天线波束。如在将控制信道/信号发送至的天线端口中那样,对于需要将信号在小区内的所有方向上发送至的天线端口,物理天线映射部356选择形成宽到足以覆盖整个小区的方向性的天线加权因子。这同样适用于意图针对不会经历波束形成的用户(无线终端120)的天线端口。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不同的资源单元(RE)来识别用户(无线终端120)。
无线发送/接收部304针对各物理天线(物理天线端口)将物理天线映射部356的输出转换为无线信号。无线发送/接收部304适当地对信号进行放大和滤波等。无线发送/接收部304从构成天线306的各天线元件发送无线信号。
由于上行接收处理是关于发送处理对称的,因此将不给出其详细描述。接收信号例如受诸如噪声、干扰和衰落等的无线信道变化的影响,并且更可能被错误地接收。因此,为了降低上行数据的接收错误率,多个接入点300接收相同的数据,并且中心节点200(软件210)进行用于选择并合成由多个接入点300接收到的接收数据的处理。在各接入点300的信道解码部326的输出是硬决定输出的情况下,在中心节点200处的选择和合成处理中通过CRC来选择正确的数据。在各接入点300的信道解码部326的输出是软决定输出的情况下,在中心节点200处的选择和合成处理中合成由多个接入点300获得的解码结果,以进行最终判断。因此,即使在所有接入点300处的CRC均错误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正确的接收数据。
下面将描述下行HARQ定时。
图14是用于说明下行HARQ定时的图。如上所述,在LTE的FDD中,采用八次停止等待HARQ方案。在以八个子帧的间隔来判断重传或新数据发送的情况下,可以连续进行涉及向同一无线终端120的下行传输,以实现该无线终端120所需的峰值速率。如图14所示,无线终端120需要在下行接收的4个子帧后向基站侧(中心节点200和接入点300)发送ACK/NACK应答。另一方面,基站侧(中心节点200和接入点300)可以在NACK接收的4个子帧后发送重传数据。然而,注意,在基站侧,不必决定正好在四个子帧后重传所关注的数据,而可以自由地进行调度以在比四个子帧晚的时间进行重传。例如,基站侧可以向其它无线终端120分配无线资源以维持对其它无线终端120的公平性,或者在错过基站侧的处理时间的情况下,可以在比4个子帧晚的时间进行调度。
参考图14,在基站侧(接入点300和中心节点200),接入点300进行包括ACK/NACK的上行数据解调处理和信道解码处理。中心节点200进行包括是否要执行重传或新数据发送的判断的最终无线资源使用方法的调度处理。接入点300根据最终决定的发送数据(重传/新数据)和无线资源使用方法,来进行编码处理和调制处理、将数据转换为无线信号并且发送该无线信号。
在LTE中,由于采用了图11所示的帧格式,因此需要对具有子帧长度的数据进行编码处理并且该编码处理需要在对包括相关数据的OFDM符号的调制处理开始之前结束。需要对具有OFDM符号长度的数据进行调制处理,并且该调制处理需要在包括相关数据的IQ样本的物理天线映射处理开始之前结束。物理天线映射处理是针对各IQ样本的处理,该处理需要在相关IQ样本被输出到无线发送/接收部304之前结束。以这种方式,在LTE中,响应于缩短延迟的需求,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减小延迟,使得可以在适当的定时进行上述HARQ处理。
(第四实施例)
图15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无线信号处理部310的示例性具体结构的图。无线信号处理部410(第二实施例)可以具有相同的结构。尽管如图13中那样,图15示出与层1协议(物理层)相关联的处理的下行发送处理,但无线信号处理部310可以使用相应的结构来进行上行接收处理。
如图15所示,无线信号处理部310包括用户处理部342-1至342-N、控制信道/信号处理部344、资源单元映射部372和OFDM符号生成部374。用户处理部342和控制信道/信号处理部344包括信道编码部362、调制映射部364、层映射部366、预编码部368、物理天线映射部376和波束形成部378。
物理天线映射部376通过与物理天线映射部356中相同的处理将预编码部368预编码后的信号映射到物理天线(构成天线306的天线元件)。波束形成部378对映射到物理天线的信号进行与波束形成相关联的处理。预编码部368、物理天线映射部376和波束形成部378例如通过在共通的电路中实现而一体化。换句话说,统一进行预编码处理、用于映射到物理天线的处理和波束形成处理。
第四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图13)之间的差别在于:在第四实施例中,不经过逻辑天线端口而针对每个物理天线端口统一地进行预编码和波束形成。预编码和波束形成均是用于乘以天线特定的加权因子的处理。因此,可以在共通的电路中实现预编码和波束形成。换句话说,由于从层映射部366输出的信号是频域的信号,因此也可以将该处理视为在频域中乘以波束形成系数。
提供与物理天线端口数量相等的资源单元映射部372。资源单元映射部372进行与资源单元映射部352中相同的处理,以将使用相同的物理天线端口所获得的与多个用户相关联的用户处理部342的物理天线端口输出和控制信道/信号处理部344的物理天线端口输出映射到资源单元(RE)。
资源单元映射部372的输出表示子载波,即频域的数字基带波形。OFDM符号生成部374使用IFFT(或与IFFT等效的电路)将频域的数字基带波形转换为时域的数字基带波形。然后,OFDM符号生成部374添加循环前缀(CP),并输出连续时间波形。提供与物理天线端口数量相等的OFDM符号生成部374。
如上所述,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资源单元映射部352和OFDM符号生成部354的数量等于逻辑天线端口的数量。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资源单元映射部372和OFDM符号生成部374的数量等于物理天线端口的数量。因此,在逻辑天线端口的数量大于物理天线端口的数量的情况下,可以使得第四实施例中的资源单元映射部和OFDM符号生成部的所需数量小于第三实施例中的资源单元映射部和OFDM符号生成部的所需数量。在通过波束形成或MU-MIMO对多个用户(无线终端120)进行空间复用的情况下,由于各用户被映射到不同的(逻辑)天线端口,所以经常满足该条件。
(其它实施例)
以下实施例提供了在中心节点200和接入点300之间的层2处理和层1处理的功能分担方面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示例。无线资源管理功能(例如,无线资源管理部218和无线资源分配部220)和用于选择接入点300以进行相对于无线终端120的发送和接收的功能(例如,无线电信道质量管理部214和接入点选择部216)始终位于中心节点200处。无线发送/接收部304(和无线发送/接收部504)以及天线306(和天线506)始终位于接入点300(以及第二接入点500)处。因此,在下面的实施例中将适当地省略这些组件的描述。也将适当地省略从中心节点200发送到接入点300(第二接入点500)的无线资源指示信号的描述。
(第五实施例)
图16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如何在中心节点200和接入点300之间分担协议处理功能的图。在第五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HARQ缓冲器380位于接入点300处。HARQ缓冲器380存储从中心节点200传输来的发送数据(传输块)。利用这种结构,在HARQ中需要重传的情况下,中心节点200仅需要发送指示要重传哪个数据(传输块)的指针。在从中心节点200接收到该指针的情况下,接入点300可以重传由HARQ缓冲器380中存储的发送数据的指针所表示的数据。因此,在HARQ中需要重传的情况下,不必从中心节点200向接入点300再次传输重传数据。
(第六实施例)
图17是示出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如何在中心节点200和接入点300之间分担协议处理功能的图。如图17所示,在第六实施例中,不仅L2处理功能位于中心节点200处,而且L1处理功能的信道编码处理功能/信道解码处理功能以及符号分割功能也位于中心节点200处。L1处理功能的调制/解调处理功能位于接入点300处。
中心节点200使用信道编码处理功能来对与一个子帧相对应的所有信道(所有用户)进行发送数据(下行数据)的信道编码。然后,中心节点200使用符号分割功能,以作为调制处理单位的各符号来分割所有编码数据(码字)。中心节点200将针对各符号而分割的编码数据顺次发送到接入点300,以在各符号的调制处理开始之前完成所有必要数据的传输。接入点300对从中心节点200接收到的编码数据,以符号为单位进行调制处理、预编码/波束形成和OFDM符号生成处理。
与子帧单位的MAC_PDU的传输相比,可以以更小的单位来发送以符号为单位而分割的编码数据。因此,在第六实施例中,可以缩短一个单位的数据传输所花费的时间。继而可以缩短直到接入点300处的传输完成为止的等待时间,以提高执行L1处理功能的电路的运行率。
尽管可以对上行接收数据处理类似地进行功能分割,但效果与上述的下行发送的情况不同。在上行接收中,解调处理的输出表示包括数据鉴别的可靠性的似然信息,并且相对于1位发送数据由多个位(例如,6位)表示。上行传输速率上升。另一方面,中心节点200可以通过利用加权求和而合成多个接入点300所接收到的信号,来进行信道解码处理(特别是纠错处理)。因此可以改善接收特性。
如上所述,将根据第六实施例的结构应用于上行接收数据处理,这不仅具有缺点,而且具有优点。因此,上行接收处理的功能配置不必与下行发送处理的功能配置相同。例如,可以分担功能,使得信道编码处理如在第六实施例中那样位于中心节点200处,以用于下行发送处理,而信道解码处理如在例如第一实施例中那样位于接入点300处,以用于上行接收处理。
(第七实施例)
图18是示出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如何在中心节点200、中继节点400和第二接入点500之间分担协议处理功能的图。如图18所示,在第七实施例中,L2处理功能如在例如第二实施例中那样位于中心节点200处。L1处理功能的信道编码处理功能/信道解码处理功能以及符号分割功能位于中继节点400处。L1处理功能的调制/解调处理功能位于第二接入点500处。
如在例如第二实施例中那样,在中心节点200和中继节点400之间传输MAC_PDU。如第六实施例中的中心节点200和接入点300之间的传输那样,在中继节点400和第二接入点500之间传输以符号为单位而分割的信道编码数据(下行发送数据)。与根据第六实施例的接入点300同样,第二接入点500对从中继节点400接收到的编码数据,以符号为单位进行调制处理、预编码/波束形成和OFDM符号生成处理。
如在第六实施例中那样,在第七实施例中,不必在下行发送处理和上行接收处理中进行相同的功能分担。在第七实施例中,如在例如第一实施例中那样,由于中心节点200不包括无线信号处理功能,因此通用服务器204中的处理并不复杂,并且可以容易地通过例如通用处理器来实现。另外,由于中继节点400和第二接入点500之间的数据传输的单位小(这是因为该单位是符号单位),因此可以缩短数据传输中的等待时间。
(第八实施例)
图19是示出根据第八实施例的如何在中心节点200和接入点300之间分担协议处理功能的图。如图19所示,在第八实施例中,L2处理功能的PDCP处理功能和MAC调度功能位于中心节点200处。L2处理功能的RLC处理功能和MAC分组分解/组合功能以及L1处理功能位于接入点300处。在第八实施例中,数据缓冲器382还位于接入点300处。
在PDCP处理功能进行PDCP处理时,中心节点200在进行调度之前(至少在调度结束之前)向接入点300发送PDCP_PDU(发送数据主体)。接入点300将从中心节点200发送来的PDCP_PDU存储在数据缓冲器382中。
中心节点200与PDCP_PDU发送并行地进行调度处理。中心节点200向接入点300发送调度结果指示信号。调度结果指示信号表示用于表示向哪些用户(无线终端120)发送哪些数据(例如,要向哪个用户发送特定子帧、要进行重传还是新数据发送以及此时的数据大小)的调度结果。调度结果信号例如包括指针和数据大小。
注意,指针表示与要发送到作为发送对象的用户(无线终端120)的子帧相对应的数据在数据缓冲器382中所存储的发送数据主体(PDCP_PDU)中的起始位置。换句话说,调度结果指示信号表示用于识别该子帧中作为发送对象的用户(无线终端120)的数据以及作为发送对象的数据的起始位置(指针)和该数据的大小。如例如在第一实施例中那样,中心节点200向接入点300发送无线资源指示信号。
接入点300使用预先接收并存储在数据缓冲器382中的数据(发送数据主体:PDCP_PDU),根据针对相应子帧的调度结果指示信号来组合RLC_PDU和MAC_PDU。接入点300根据无线资源指示信号进行信道编码处理、调制处理和预编码/波束形成处理。接入点300将所生成的基带信号转换为无线信号,并将该无线信号经由天线306发送到作为发送对象的无线终端120。
在决定出要在各子帧中实际发送的数据(MAC_PDU)之后,中心节点200开始向接入点300发送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在发送具有大单位的数据的情况下,从数据发送开始起直到数据传输完成为止的时间延长。在直到数据传输完成为止的等待时间期间,接入点300不能开始下一处理。通常,在特定子帧中,只有在完成了调度之后才能最终决定将哪个用户(无线终端120)设置为发送对象、要发送的数据将被重传还是作为新数据发送以及此时的数据大小等。
在第八实施例中,发送数据本身被预先存储在接入点300的数据缓冲器382中。因此,在完成调度时,中心节点200不必将发送数据主体发送到接入点300。换句话说,中心节点200仅需要向接入点300指示用于识别子帧中作为发送对象的用户的数据以及该数据的起始位置/大小。以这种方式,预先将发送数据主体发送到接入点300,这使得能够大幅缩短数据发送的等待时间。这是因为,用于指示表示作为发送对象的用户的数据并且指示数据起始位置/大小所需的数据(调度结果指示信号)的大小小于发送数据主体的大小。设置比发送数据主体的传输优先级高的发送指示(调度结果指示信号)的传输优先级,这防止了发送指示(调度结果指示信号)中断预先发送的发送数据主体。
在上述第八实施例中,作为用于指示发送数据的方法,使用用于指示发送对象的用户标识符和发送数据的起始位置/大小的调度结果指示信号,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本发明不限于上述方法,只要所使用的方法可以指示从接入点300的数据缓冲器382中预先存储的数据实际发送来的数据即可。
下行发送处理的功能分担和上行接收处理的功能分担在图19中是相同的,但是它们也可以彼此不同。换句话说,等待时间需要缩短的上行信号是表示针对下行数据的ACK/NACK响应以及上行数据是否已被成功接收(CRC校验结果)的信号。表示ACK/NACK响应和CRC校验结果的信号的数据大小相对小。将这些数据的发送优先级设置得高,这可以实现足够短的等待发送完成的时间。因此,关于上行接收处理,如在例如第一实施例中那样,可以在下行发送处理和上行接收处理之间以不同的方式来分担功能,使得L2接收处理功能位于中心节点200处,并且L1接收处理功能位于接入点300处。
(第九实施例)
图20是示出根据第九实施例的如何在中心节点200和接入点300之间分担协议处理功能的图。如图20所示,在第九实施例中,L2处理功能以及L1处理功能的信道编码功能/信道解码功能和调制/解调功能位于中心节点200处。L1处理功能的物理天线映射功能位于接入点300处。物理天线映射功能是用于将逻辑天线端口映射到物理天线端口的功能。物理天线映射功能与参考第三实施例的图13所述的物理天线映射部356的功能相同,并且针对各天线进行加权求和处理。与逻辑天线端口相对应的有效信息量小于与物理天线相对应的有效信息量。因此,与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CPRI形式的传输相比,可以减少中心节点200和接入点300之间的传输线路中的信息量。
尽管在图20中在中心节点200和接入点300之间分担功能,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如在第二实施例或第七实施例中那样,功能可以被分配给中继节点400。在这种情况下,仅L2处理功能可以位于中心节点200处,并且L1处理功能的信道编码功能和调制/解调功能可以位于中继节点400处。
(变形例)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可以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适当地进行修改。各实施例的结构适用于其它实施例。例如,第二实施例的结构也可以应用于第三实施例。
另外,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将本发明描述为硬件结构,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构成无线通信系统的各装置中的各电路的处理也可以通过使CPU(中央处理单元)执行计算机程序来实现。
在上述示例中,程序可以使用各种非瞬态计算机可读介质(non-transitorycomputer readable medium)来存储并且可以被供给至计算机。非瞬态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各种类型的有形记录介质(tangible storage medium)。非瞬态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包括:磁性记录介质(例如,软盘、磁带或硬盘驱动器);磁光记录介质(例如,磁光盘);CD-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CD-R;CD-R/W;以及半导体存储器(例如,掩膜ROM、PROM(Programmable ROM,可编程ROM)、EPROM(Erasable PROM,可擦除PROM)、闪速ROM、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可以使用各种瞬态计算机可读介质来将该程序供给至计算机。瞬态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包括电气信号、光学信号和电磁波。瞬态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将程序经由无线通信路径或者诸如电线或光纤等的有线通信路径供给至计算机。
上述实施例的一部分或整体可以被描述为但不限于以下附注。
附注1
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包括:
无线控制装置;以及
至少一个无线装置,其经由传输线路连接到所述无线控制装置并且用于与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
其中,所述无线控制装置包括:
无线资源分配部,用于分配所述无线装置在与所述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时所使用的无线资源;以及
无线资源指示部,用于向所述无线装置发送用于允许使用所分配的无线资源的指示,以及
所述无线装置包括:
无线信号处理部,用于基于来自所述无线控制装置的指示,对要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的数据执行用于使用所分配的无线资源进行无线通信的处理;以及
无线发送部,用于将所述无线信号处理部处理后的信号转换为无线信号,并将所述无线信号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
附注2
根据附注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无线装置包括多个无线装置,
所述无线控制装置还包括无线装置选择部,所述无线装置选择部用于选择要与所述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装置,以及
所选择的无线装置与所述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
附注3
根据附注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无线控制装置还包括无线装置控制部,所述无线装置控制部用于控制所述多个无线装置以进行协调操作,以及
所述多个无线装置在所述无线装置控制部的控制下进行协调操作。
附注4
根据附注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无线装置包括多个天线,以及
所述无线信号处理部针对所述多个天线中的各天线进行天线加权处理。
附注5
根据附注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无线信号处理部进行信道编码处理和信道解码处理以及调制处理和解调处理。
附注6
根据附注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无线控制装置对发送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处理,以作为调制处理单位的符号为单位来分割已经过信道编码处理的发送数据,并将该发送数据发送到所述无线装置,以及
所述无线装置对从所述无线控制装置发送来的发送数据,以符号为单位进行调制处理。
附注7
根据附注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无线控制装置进行以下操作:
在调度处理结束之前将发送数据发送到所述无线装置,以及
在调度处理结束之后,向所述无线装置发送表示调度结果的调度结果指示信号,以及
所述无线装置进行以下操作:
存储从无线控制装置发送来的发送数据,以及
基于所述调度结果指示信号,向所述无线终端发送表示所存储的发送数据中要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的数据的无线信号。
附注8
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包括:
无线控制装置;
至少一个无线装置,用于与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以及
中继装置,其配置在所述无线控制装置和所述无线装置之间,经由第一传输线路连接到所述无线控制装置,并且经由第二传输线路连接到所述无线装置,
其中,所述无线控制装置包括:
无线资源分配部,用于分配所述无线装置在与所述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时所使用的无线资源;以及
无线资源指示部,用于向所述中继装置发送用于允许使用所分配的无线资源的指示,
所述中继装置基于来自所述无线控制装置的指示,对要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的数据执行用于使用所分配的无线资源进行无线通信的处理,以及
所述无线装置将无线信号处理部处理后的信号转换为无线信号,并将所述无线信号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
附注9
根据附注8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所述中继装置进行信道编码处理和信道解码处理以及调制处理和解调处理。
附注10
根据附注8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中继装置对发送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处理,以作为调制处理单位的符号为单位来分割已经过信道编码处理的发送数据,并将该发送数据发送到所述无线装置,以及
所述无线装置对从所述无线控制装置发送来的发送数据,以符号为单位进行调制处理。
附注11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通信方法,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包括:无线控制装置;以及至少一个无线装置,用于经由传输线路连接到所述无线控制装置并与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所述无线控制装置中,
分配所述无线装置在与所述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时所使用的无线资源;以及
向所述无线装置发送用于允许使用所分配的无线资源的指示,以及
在所述无线装置中,
基于来自所述无线控制装置的指示,对要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的数据执行用于使用所分配的无线资源进行无线通信的处理;以及
将无线信号处理部处理后的信号转换为无线信号,并将所述无线信号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
附注12
一种无线控制装置,用于经由传输线路连接到至少一个无线装置,所述无线装置与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所述无线控制装置包括:
无线资源分配部,用于分配所述无线装置在与所述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时所使用的无线资源;以及
无线资源指示部,用于向所述无线装置发送允许使用所分配的无线资源的指示。
附注13
根据附注12所述的无线控制装置,其中,还包括:
无线装置选择部,用于从多个所述无线装置中选择要与所述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装置。
附注14
根据附注13所述的无线控制装置,其中,还包括:
无线装置控制部,用于控制多个所述无线装置以进行协调操作。
附注15
一种无线装置,用于与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并且经由传输线路连接到无线控制装置,所述无线装置包括:
无线信号处理部,用于基于所述无线控制装置发送来的用于允许使用所述无线装置在与所述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时所使用的无线资源的指示,对要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的数据执行用于使用所述无线资源来进行无线通信的处理;以及
无线发送部,用于将所述无线信号处理部处理后的信号转换为无线信号,并将所述无线信号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
附注16
根据附注15所述的无线装置,其中,还包括:
多个天线,
其中,所述无线信号处理部针对所述多个天线中的各天线进行天线加权处理。
附注17
一种中继装置,其配置在无线控制装置和与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的至少一个无线装置之间,经由第一传输线路连接到所述无线控制装置,并且经由第二传输线路连接到所述无线装置,其中,所述中继装置被配置为:
基于所述无线控制装置发送来的用于允许使用所述无线装置在与所述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时所使用的无线资源的指示,对要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的数据执行用于使用所述无线资源来进行无线通信的处理。
附注18
一种无线控制装置所用的无线通信方法,所述无线控制装置经由传输线路连接到至少一个无线装置,所述无线装置与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分配所述无线装置在与所述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时所使用的无线资源;以及
向所述无线装置发送用于允许使用所分配的无线资源的指示。
附注19
一种无线装置所用的无线通信方法,所述无线装置与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并且经由传输线路连接到无线控制装置,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基于所述无线控制装置发送来的用于允许使用所述无线装置在与所述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时所使用的无线资源的指示,对要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的数据执行用于使用所述无线资源来进行无线通信的处理;以及
将处理后的信号转换为无线信号,并将所述无线信号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
附注20
一种中继装置所用的无线通信方法,所述中继装置配置在无线控制装置和与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的至少一个无线装置之间,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基于所述无线控制装置发送来的用于允许使用所述无线装置在与所述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时所使用的无线资源的指示,对要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的数据执行用于使用所述无线资源来进行无线通信的处理。
尽管已经参考上述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对本发明的结构和详情进行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各种变化。
本申请要求2014年6月3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134111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附图标记列表
1 无线通信系统
10 传输线路
20 无线控制装置
22 无线资源分配部
24 无线资源指示部
30 无线装置
32 无线信号处理部
34 无线发送部
100 无线通信系统
102 回程
104 核心网
110 传输线路
112 传输线路
120 无线终端
150 无线通信系统
200 中心节点
202 基准时钟生成部
204 通用服务器
206 传输线路接口
210 软件
212 同步处理部
214 无线电信道质量管理部
216 接入点选择部
218 无线资源管理部
220 无线资源分配部
222 接入点控制部
240 PDCP处理部
250 RLC处理部
260 MAC处理部
300 接入点
302 传输线路接口
304 无线发送/接收部
306 天线
310 无线信号处理部
312 信道编码部
314 调制部
316 物理天线映射部
322 物理天线合成部
324 解调部
326 信道解码部
342 用户处理部
344 控制信道/信号处理部
352 资源单元映射部
354 OFDM符号生成部
356 物理天线映射部
362 信道编码部
364 调制映射部
366 层映射部
368 预编码部
372 资源单元映射部
374 OFDM符号生成部
376 物理天线映射部
378 波束形成部
380 HARQ缓冲器
382 数据缓冲器
400 中继节点
402 传输线路接口
404 传输线路接口
410 无线信号处理部
500 第二接入点
502 传输线路接口
504 无线发送/接收部
506 天线

Claims (10)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包括:
无线控制装置;以及
至少一个无线装置,其经由传输线路连接到所述无线控制装置并且用于与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
其中,所述无线控制装置包括:
无线资源分配部,用于分配所述无线装置在与所述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时所使用的无线资源;以及
无线资源指示部,用于向所述无线装置发送用于允许使用所分配的无线资源的指示,以及
所述无线装置包括:
无线信号处理部,用于基于来自所述无线控制装置的指示,对要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的数据执行用于使用所分配的无线资源进行无线通信的处理;以及
无线发送部,用于将所述无线信号处理部处理后的信号转换为无线信号,并将所述无线信号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无线装置包括多个无线装置,
所述无线控制装置还包括无线装置选择部,所述无线装置选择部用于选择要与所述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装置,以及
所选择的无线装置与所述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无线控制装置还包括无线装置控制部,所述无线装置控制部用于控制所述多个无线装置以进行协调操作,以及
所述多个无线装置在所述无线装置控制部的控制下进行协调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无线装置包括多个天线,以及
所述无线信号处理部针对所述多个天线中的各天线进行天线加权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无线信号处理部进行信道编码处理和信道解码处理以及调制处理和解调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无线控制装置对发送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处理,以作为调制处理单位的符号为单位来分割已经过信道编码处理的发送数据,并将该发送数据发送到所述无线装置,以及
所述无线装置对从所述无线控制装置发送来的发送数据,以符号为单位进行调制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无线控制装置进行以下操作:
在调度处理结束之前将发送数据发送到所述无线装置,以及
在调度处理结束之后,向所述无线装置发送表示调度结果的调度结果指示信号,以及
所述无线装置进行以下操作:
存储从无线控制装置发送来的发送数据,以及
基于所述调度结果指示信号,向所述无线终端发送表示所存储的发送数据中要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的数据的无线信号。
8.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包括:
无线控制装置;
至少一个无线装置,用于与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以及
中继装置,其配置在所述无线控制装置和所述无线装置之间,经由第一传输线路连接到所述无线控制装置,并且经由第二传输线路连接到所述无线装置,
其中,所述无线控制装置包括:
无线资源分配部,用于分配所述无线装置在与所述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时所使用的无线资源;以及
无线资源指示部,用于向所述中继装置发送用于允许使用所分配的无线资源的指示,
所述中继装置基于来自所述无线控制装置的指示,对要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的数据执行用于使用所分配的无线资源进行无线通信的处理,以及
所述无线装置将无线信号处理部处理后的信号转换为无线信号,并将所述无线信号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中继装置对发送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处理,以作为调制处理单位的符号为单位来分割已经过信道编码处理的发送数据,并将该发送数据发送到所述无线装置,以及
所述无线装置对从所述无线控制装置发送来的发送数据,以符号为单位进行调制处理。
10.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通信方法,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包括:无线控制装置;以及至少一个无线装置,用于经由传输线路连接到所述无线控制装置并与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所述无线控制装置中,
分配所述无线装置在与所述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时所使用的无线资源;以及
向所述无线装置发送用于允许使用所分配的无线资源的指示,以及在所述无线装置中,
基于来自所述无线控制装置的指示,对要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的数据执行用于使用所分配的无线资源进行无线通信的处理;以及
将无线信号处理部处理后的信号转换为无线信号,并将所述无线信号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
CN201580046763.2A 2014-06-30 2015-06-24 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方法 Active CN1067976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34111 2014-06-30
JP2014134111 2014-06-30
PCT/JP2015/003183 WO2016002166A1 (ja) 2014-06-30 2015-06-24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97675A true CN106797675A (zh) 2017-05-31
CN106797675B CN106797675B (zh) 2021-03-26

Family

ID=550187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46763.2A Active CN106797675B (zh) 2014-06-30 2015-06-24 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39099B2 (zh)
EP (1) EP3163974B1 (zh)
JP (1) JP6414216B2 (zh)
CN (1) CN106797675B (zh)
WO (1) WO2016002166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46244A (zh) * 2017-10-25 2018-03-27 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星形拓扑帧结构
CN110741575A (zh) * 2017-06-28 2020-01-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双向业务的无线传输的系统和方法
CN110785944A (zh) * 2017-06-27 2020-02-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下位无线基站、上位无线基站及无线基站系统
CN114375059A (zh) * 2020-10-15 2022-04-1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基站及通信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203918A1 (ja) * 2015-06-18 2016-12-22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基地局システムおよび制御装置
US10484074B2 (en) * 2015-08-25 2019-11-19 Cellium Technologies,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ximizing data transmission rates in conjunction with a spatial-multiplexing transmission
US11303346B2 (en) 2015-08-25 2022-04-12 Cellium Technologies,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ansporting signals inside vehicles
JP2017050730A (ja) * 2015-09-02 2017-03-09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装置および基地局システム
WO2017101084A1 (zh) * 2015-12-17 2017-06-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协议转换方法及装置
WO2017126517A1 (ja) * 2016-01-22 2017-07-27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WO2017132997A1 (zh) 2016-02-05 2017-08-10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用于切换的资源配置的方法、网络接入点以及移动台
JP6600265B2 (ja) * 2016-03-11 2019-10-30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基地局
EP3435703B1 (en) * 2016-03-24 2023-06-07 NTT DoCoMo, Inc. Wireless base station, remote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CN108781477B (zh) * 2016-03-24 2022-09-27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无线基站及通信控制方法
WO2017175478A1 (ja) * 2016-04-08 2017-10-12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WO2017217024A1 (ja) * 2016-06-14 2017-12-21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通信システム
WO2018029853A1 (ja) * 2016-08-12 2018-02-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基地局、無線装置、無線制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および無線端末
WO2018078677A1 (ja) * 2016-10-31 2018-05-0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非一時的なコンピュータ可読媒体
JP7145170B2 (ja) * 2017-04-07 2022-09-30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基地局機能配備方法及び装置
JP7313281B2 (ja) * 2017-04-27 2023-07-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
CN107332597B (zh) * 2017-06-05 2021-05-28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3d mimo的无线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JP7078851B2 (ja) * 2018-07-24 2022-06-01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中継装置及び中継方法
US10932143B2 (en) 2018-08-17 2021-02-23 Charter Communications Operating, Llc Monitoring and switchover of shared spectrum allocation manager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10979908B2 (en) 2018-08-17 2021-04-13 Charter Communications Operating, Llc Monitoring and switchover of shared spectrum allocation manager to provide improved wireless service
US11196470B2 (en) * 2018-10-15 2021-12-07 Blue Danube Systems, Inc. Enhancing throughput using agile beam switching and user scheduling in cellular systems
US11552705B2 (en) 2018-11-23 2023-01-10 Signify Holding B.V. Interference-free scheduling for wireless optical networks with multiple coordinators
EP3935916A4 (en) * 2019-03-07 2022-11-30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BASEBAND CONTROL FOR A CENTRALIZED RADIO ACCESS NETWORK (C-RAN) IMPLEMENTED USING A HYBRID VIRTUALIZATION ARCHITECTURE
CN114095099B (zh) * 2021-11-26 2023-12-22 深圳市联平半导体有限公司 信号的生成方法、生成装置及生成设备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37581A1 (en) * 2003-06-25 2007-02-15 Motoki Morit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ccess control method
CN101931509A (zh) * 2009-05-21 2010-12-2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减少无线通信系统中小区间干扰的设备和方法
WO2011127855A2 (zh) * 2011-05-17 2011-10-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系统及其管理方法
US20120009957A1 (en) * 2010-07-09 2012-01-12 Fujitsu Limited Cell identifier deciding method,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546080A (zh) * 2010-12-21 2012-07-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下行基带信号生成方法及相关设备、系统
CN103190175A (zh) * 2010-11-05 2013-07-03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JP2014030135A (ja) * 2012-07-31 2014-02-13 Ntt Docomo Inc 基地局装置、ユーザ端末、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I981575A (fi) * 1998-07-08 2000-01-09 Nokia Networks Oy Menetelmä ja järjestelmä digitaalisen signaalin siirtämiseksi
JP2004312150A (ja) 2003-04-03 2004-11-04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ディジタルファイバ無線伝送システム
JP4750646B2 (ja) * 2006-08-14 2011-08-17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路設定方法
JP2013243454A (ja) 2012-05-18 2013-12-05 Sharp Corp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37581A1 (en) * 2003-06-25 2007-02-15 Motoki Morit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ccess control method
CN101931509A (zh) * 2009-05-21 2010-12-2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减少无线通信系统中小区间干扰的设备和方法
US20120009957A1 (en) * 2010-07-09 2012-01-12 Fujitsu Limited Cell identifier deciding method,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190175A (zh) * 2010-11-05 2013-07-03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2546080A (zh) * 2010-12-21 2012-07-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下行基带信号生成方法及相关设备、系统
WO2011127855A2 (zh) * 2011-05-17 2011-10-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系统及其管理方法
JP2014030135A (ja) * 2012-07-31 2014-02-13 Ntt Docomo Inc 基地局装置、ユーザ端末、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85944A (zh) * 2017-06-27 2020-02-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下位无线基站、上位无线基站及无线基站系统
US11184137B2 (en) 2017-06-27 2021-11-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Lower radio base station, higher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base station system
CN110785944B (zh) * 2017-06-27 2022-04-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下位无线基站、上位无线基站及无线基站系统
CN110741575A (zh) * 2017-06-28 2020-01-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双向业务的无线传输的系统和方法
CN110741575B (zh) * 2017-06-28 2021-01-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双向业务的无线传输的系统和方法
CN107846244A (zh) * 2017-10-25 2018-03-27 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星形拓扑帧结构
CN114375059A (zh) * 2020-10-15 2022-04-1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基站及通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97675B (zh) 2021-03-26
JP6414216B2 (ja) 2018-10-31
EP3163974A4 (en) 2018-03-07
WO2016002166A1 (ja) 2016-01-07
US20170156142A1 (en) 2017-06-01
EP3163974B1 (en) 2022-06-15
US10039099B2 (en) 2018-07-31
JPWO2016002166A1 (ja) 2017-04-27
EP3163974A1 (en) 2017-05-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97675A (zh) 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08650001B (zh) 一种信号加扰、解扰方法及装置
CN110249658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操作分组数据会聚协议层处理服务质量的方法和装置
CN106105088B (zh) 用于ul dm-rs开销减少的方法和装置
CN105071902B (zh) 用于在通信系统中控制重传的方法和装置
CN106209190B (zh) 用于传达天线端口指派的方法与设备
CN109863809A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传输动态可变大小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4506289B (zh) 多分量载波ofdma通信系统
CN110266450A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设备、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08604976A (zh) 具有缩短的传输时间间隔的下行链路操作
CN107113133A (zh) 控制信道上信息的可靠传输
CN106716904A (zh) Ultra‑低延迟lte下行链路帧结构
TW201824903A (zh) 通信系統
CN102263616A (zh) 指示控制信道的方法及装置
CN108352973A (zh) 具有经集成的控制和数据的无线资源块
WO2013000253A1 (zh) 协作多点传输系统中信息的交互方法及协作多点传输系统
CN109041227A (zh)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设备、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10351017A (zh)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CN109787663A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05580303A (zh) 用于针对LTE中的eIMTA有效使用DAI比特的方法和装置
CN110213791B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设备、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13285784B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12804038B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WO2023072136A1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07925541A (zh) 车辆对车辆的lte‑direct通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