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77493A - 部分互通立交交叉口增设匝道的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部分互通立交交叉口增设匝道的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77493A
CN106777493A CN201611031241.8A CN201611031241A CN106777493A CN 106777493 A CN106777493 A CN 106777493A CN 201611031241 A CN201611031241 A CN 201611031241A CN 106777493 A CN106777493 A CN 1067774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ad
intersection
interchange
ring
ring ro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03124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77493B (zh
Inventor
彭庆艳
王晓君
刘晓倩
周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103124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777493B/zh
Publication of CN1067774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774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774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774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Navigation (AREA)
  •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AREA)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部分互通立交交叉口增设匝道的设计方法,连接到交叉口的道路均为双向道路,步骤如下:首先,对进入交叉口的进入道路进行编号,并统计进入交叉口的道路数量k;根据公式n=k*(k‑1)计算交叉口在全互通情况下的立交匝道数n;统计交叉口现有的立交匝道数n0,并根据公式Δn=n‑n0计算将交叉口改建成全互通立交交叉口所需增设立交的数量Δn;统计每条进入道路的匝道数,当小于k‑1时,记录部分互通进入道路的道路编号j、和已经连接的驶出匝道数量ytj;记录部分互通出口道路的出口道路编号i、和已经连接的驶入匝道数量xis;最后根据公式nij=xisytj计算需要增设匝道的最大组合数nij。本发明简化了在已有部分互通立交的交叉口设计增设匝道的过程,缩短建设时间,提高效率。

Description

部分互通立交交叉口增设匝道的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路交叉口立交匝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部分互通立交交叉口增设匝道的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立交,又称立体交叉,是等级较高的公路或城市道路,在道路交叉的节点处,为满足流量较大的交通流转向而设置的,平面分离的立体构筑物。立交可分为全互通立交、部分互通立交2种。很多立交在建设时,由于部分转向的流量较小,或是受费用、用地、拆迁等因素限制,往往建设成部分互通立交。随着地区发展、交通流量的增加,节点的部分转向需求变得十分强烈,这就要求在已有的部分互通立交基础上增设一个、或数个原有功能缺失的转向匝道,完善立交转向功能。
由于已建成的部分互通立交,层次多为3层甚至更高,桥梁、桥墩、路基等构筑物众多,平纵关系错综复杂,增设匝道时往往入手困难,需要反复推敲很多方案、费时费力。并且结果要么是找不到增设匝道的方案,部分转向功能一直缺失,驾驶者绕行甚远、出行不便;要么选用的方案工程量较大、甚至引发拆迁扰民等问题。
因此,急需寻找一种较为通用的,可按步骤操作的设计方法,便于在已有部分互通立交基础上对增设匝道进行设计和选型。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高性能混凝土铰缝链接的空心板梁结构,实现的目的之一是简化了在已有部分互通立交的交叉口设计增设匝道的过程,缩短建设时间,提高效率。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部分互通立交交叉口增设匝道的设计方法,连接到所述交叉口的道路均为双向道路,步骤如下:
a、对进入所述交叉口的进入道路进行编号,并统计进入所述交叉口的道路数量k;
b、根据公式计算所述交叉口在全互通情况下的立交匝道数n:
n=k*(k-1),
其中,k-1表示,所述交叉口在全互通情况下,每条进入所述交叉口的道路所要连通的出口数量;
c、统计所述交叉口现有的立交匝道数n0,并根据公式计算将所述交叉口改建成全互通立交交叉口所需增设立交的数量Δn:
Δn=n-n0
d、统计每条所述进入道路的匝道数,当小于k-1时,则相应进入道路为部分互通进入道路,未与所述部分互通进入道路建立匝道的出口道路为部分互通出口道路;记录所述部分互通进入道路的道路编号j、和已经连接的驶出匝道数量ytj;记录所述部分互通出口道路的出口道路编号i、和已经连接的驶入匝道数量xis
e、根据公式计算所述部分互通进入道路与所述部分互通进入道路之间增设匝道的最大组合数:
nij=xisytj
其中nij是编号j进入道路与编号i出口道路增设匝道的最大组合数。
优选的,步骤a中以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对交叉口的各条道路编号。
优选的,完成步骤e后,根据记录的所述部分互通进入道路的道路编号i、和已经连接的驶出匝道数量xis,以及所述部分互通出口道路的出口道路编号j、和已经连接的驶入匝道数量ytj,画出增设匝道的互通立交新增匝道所有的驶出、驶入匝道组合。
根据现状立交设计平纵线形,对新增匝道所有的驶出、驶入匝道组合进行初步筛选,考虑的因素有驶出、驶入匝道的平面展线条件、匝道的纵向接坡条件等,并排除不可行方案。
然后对增设匝道的互通立交新增匝道进行选线。
在选线过程中,匝道型式可选择定向式、半定向式、苜蓿叶式;与已有匝道车流组织可选择右进右出、右进左出、左进右出、左进左出等,并排除不可行方案。
对选线方案进行比选并选择最佳方案。比选因素有:工程量,如匝道长度,高架段匝道长度,拆迁量等;施工难度,如作业面,施工期间对现有交通影响程度与影响时间等等。从中选择工程量较小、施工难度较低的方案作为推荐方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简化了在已有部分互通立交的交叉口设计增设匝道的过程,缩短建设时间,提高效率。
本发明较为通用,可以应用在绝大多数交叉路口,应用广泛。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的是本发明中一种3路立交相交道路编号图。
图2示出的是本发明中一种3路立交现有转向匝道编号图。
图3示出的是本发明中一种3路立交增设①-③匝道的驶出、驶入匝道组合图。
图4示出的是本发明中一种3路立交新增①-③匝道平面线形图。
图5示出的是本发明中一种4路立交相交道路编号图。
图6示出的是本发明中一种4路立交现有转向匝道编号图。
图7示出的是本发明中一种4路立交增设①-④匝道的驶出、驶入匝道组合图。
图8示出的是本发明中另一种4路立交增设①-④匝道的驶出、驶入匝道组合图。
图9示出的是本发明中一种4路立交新增①-④匝道平面线形图。
图10示出的是本发明中一种5路立交相交道路编号图。
图11示出的是本发明中一种5路立交现有转向匝道编号图。
图12示出的是本发明中一种5路立交增设①-⑤匝道的驶出、驶入匝道组合图。
图13示出的是本发明中另一种5路立交增设①-⑤匝道的驶出、驶入匝道组合图。
图14示出的是本发明中第三种5路立交增设①-⑤匝道的驶出、驶入匝道组合图。
图15示出的是本发明中一种5路立交新增①-⑤匝道平面线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4所示,以3个方向的道路相交的3路立交增设①-③匝道为例。
1)对起点道路方向进行编号。3个方向的道路相交,k=3,则按照逆时针方向依次将道路起点编号为①,②,③,如图1所示。
2)计算3个方向的道路相交的全互通立交匝道数。n=3×(3-1)=6。3个方向的道路相交的全互通立交匝道数为6根。
3)对转向匝道进行编号。对现有部分互通立交转向匝道编号,如图3所示。现有部分互通立交共有匝道数5条,n0=5,如图2所示。
4)计算3个方向道路相交的部分互通立交改建为全互通立交需增加的匝道数。Δn=n-n0=6-5=1。
该部分互通立交缺少1条匝道:即①-③匝道。
5)计算部分互通立交新增①-③匝道的驶出、驶入匝道最大组合数。
i=1,j=3,现有部分互通立交由方向①驶出的匝道为①-②,1条;驶入方向③的匝道为②-③,1条。则n13=x1syt3=1×1=1。
新增①-③匝道的驶出、驶入匝道最大组合数为1。
6)画出部分互通立交新增i-j匝道的所有驶出、驶入匝道组合。
可选择的驶出匝道为①-②,可选择的驶入匝道为②-③。
表1新增①-③匝道接入接出点组合
新增①-③匝道的驶出、驶入匝道组合如图3所示。
7)画出由①-②匝道驶出、至②-③匝道驶入的新增①-③匝道的几种可能线形,如图4所示。
8)对图4所述的选线方案进行比选并选择推荐方案。
实施例二:
以4个方向的道路相交的4路立交增设①-④匝道为例。
1)对起点道路方向进行编号。4个方向的道路相交,k=4,则按照逆时针方向依次将道路起点编号为①,②,③,④,如图5所示。
2)计算4个方向的道路相交的全互通立交匝道数。n=4×(4-1)=12。4个方向的道路相交的全互通立交匝道数为12根。
3)对转向匝道进行编号。对现有部分互通立交转向匝道编号,如图6所示。现有部分互通立交共有匝道数11条。
4)计算4个方向道路相交的部分互通立交改建为全互通立交需增加的匝道数。Δn=n-n0=12-11=1。
该部分互通立交缺少1条匝道:即①-④匝道。
5)计算部分互通立交新增①-④匝道的驶出、驶入匝道最大组合数。
i=1,j=4,现有部分互通立交由方向①驶出的匝道为①-②、①-③,2条;驶入方向④的匝道为②-④、③-④,2条。则n14=x1syt4=2×2=4。
新增①-③匝道的驶出、驶入匝道最大组合数为4。
6)画出部分互通立交新增i-j匝道的所有驶出、驶入匝道组合。
可选择的驶出匝道为①-②、①-③,可选择的驶入匝道为②-④、③-④,共4种组合。
表2新增①-④匝道接入接出点组合
新增①-④匝道的驶出、驶入匝道组合如图7、图8所示。
7)以组合A为例,画出由①-②匝道驶出、至②-④匝道驶入的新增①-④匝道的几种可能线形,如图9所示。
8)对图9所述的选线方案进行比选并选择推荐方案。
实施例三:
以5个方向的道路相交的5路立交增设①-⑤匝道为例。
1)对起点道路方向进行编号。5个方向的道路相交,k=5,则按照逆时针方向依次将道路起点编号为①,②,③,④,⑤,如图10所示。
2)计算4个方向的道路相交的全互通立交匝道数。n=5×(5-1)=20。5个方向的道路相交的全互通立交匝道数为20根。
3)对转向匝道进行编号。对现有部分互通立交转向匝道编号,如图11所示。现有部分互通立交共有匝道数19条,n0=19。
4)计算4个方向道路相交的部分互通立交改建为全互通立交需增加的匝道数。Δn=n-n0=20-19=1。
该部分互通立交缺少1条匝道:即①-⑤匝道。
5)计算部分互通立交新增①-⑤匝道的驶出、驶入匝道最大组合数。
i=1,j=5,现有部分互通立交由方向①驶出的匝道为①-②、①-③,①-④,3条;驶入方向④的匝道为②-⑤、③-⑤,④-⑤,3条。则n15=x1syt5=3×3=9。
新增①-⑤匝道的驶出、驶入匝道最大组合数为9。
6)画出部分互通立交新增i-j匝道的所有驶出、驶入匝道组合。
可选择的驶出匝道为①-②、①-③、①-④,可选择的驶入匝道为②-⑤、③-⑤、④-⑤,共9种组合。
表3新增①-⑤匝道接入接出点组合
新增①-⑤匝道的驶出、驶入匝道组合如图12、13、14所示。
7)以组合A为例,画出由①-②匝道驶出、至②-④匝道驶入的新增①-④匝道的几种可能线形,如图15所示。
8)对图15所述的选线方案进行比选并选择推荐方案。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3)

1.一种部分互通立交交叉口增设匝道的设计方法,连接到所述交叉口的道路均为双向道路,步骤如下:
a、对进入所述交叉口的进入道路进行编号,并统计进入所述交叉口的道路数量k;
b、根据公式计算所述交叉口在全互通情况下的立交匝道数n:
n=k*(k-1),
其中,k-1表示,所述交叉口在全互通情况下,每条进入所述交叉口的道路所要连通的出口数量;
c、统计所述交叉口现有的立交匝道数n0,并根据公式计算将所述交叉口改建成全互通立交交叉口所需增设立交的数量Δn:
Δn=n-n0
d、统计每条所述进入道路的匝道数,当小于k-1时,则相应进入道路为部分互通进入道路,未与所述部分互通进入道路建立匝道的出口道路为部分互通出口道路;记录所述部分互通进入道路的道路编号j、和已经连接的驶出匝道数量ytj;记录所述部分互通出口道路的出口道路编号i、和已经连接的驶入匝道数量xis
e、根据公式计算所述部分互通进入道路与所述部分互通进入道路之间增设匝道的最大组合数:
nij=xisytj
其中nij是编号j进入道路与编号i出口道路增设匝道的最大组合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分互通立交交叉口增设匝道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以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对交叉口的各条道路编号。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分互通立交交叉口增设匝道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完成步骤e后,根据记录的所述部分互通进入道路的道路编号i、和已经连接的驶出匝道数量xis,以及所述部分互通出口道路的出口道路编号j、和已经连接的驶入匝道数量ytj,画出增设匝道的互通立交新增匝道所有的驶出、驶入匝道组合;然后对增设匝道的互通立交新增匝道进行选线。
CN201611031241.8A 2016-11-18 2016-11-18 部分互通立交交叉口增设匝道的设计方法 Active CN1067774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31241.8A CN106777493B (zh) 2016-11-18 2016-11-18 部分互通立交交叉口增设匝道的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31241.8A CN106777493B (zh) 2016-11-18 2016-11-18 部分互通立交交叉口增设匝道的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77493A true CN106777493A (zh) 2017-05-31
CN106777493B CN106777493B (zh) 2020-03-31

Family

ID=589708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031241.8A Active CN106777493B (zh) 2016-11-18 2016-11-18 部分互通立交交叉口增设匝道的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77749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85523A (zh) * 2018-01-25 2018-08-10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上跨既有高速公路立交匝道桥无干扰施工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66279A (en) * 2008-12-18 2010-06-23 David Charles Edwards Motorway junction system
US20120134744A1 (en) * 2008-11-04 2012-05-31 The Galvin Project, Inc. System for continuous vehicular travel on crossing roadways
CN103593491A (zh) * 2013-01-28 2014-02-19 江西省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空间匹配技术的互通立交三维仿真设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134744A1 (en) * 2008-11-04 2012-05-31 The Galvin Project, Inc. System for continuous vehicular travel on crossing roadways
GB2466279A (en) * 2008-12-18 2010-06-23 David Charles Edwards Motorway junction system
CN103593491A (zh) * 2013-01-28 2014-02-19 江西省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空间匹配技术的互通立交三维仿真设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晓华等: "快速路互通立交左转定向匝道交通特性浅析", 《中国市政工程》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85523A (zh) * 2018-01-25 2018-08-10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上跨既有高速公路立交匝道桥无干扰施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77493B (zh) 2020-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23608B (zh) 一种十字路口交通信号灯实时动态配时的方法
CN102568197B (zh) 一种公交主干线双向绿波信号设置方法
CN104157153B (zh) 一种分离式左转车道设计及关联交叉口的路口渠化、信号相位和配时设置方法
CN104318775B (zh) 控制阶段快速路下匝道-地面道路交叉口一体化设计方法
CN103824446A (zh) 一种子区多交叉口群决策控制方法
Zhao et al. Optimal intersection operation with median U-turn: lane-based approach
CN101413238A (zh) 分体式立交桥
CN202694578U (zh) 左转车辆交通控制系统
CN202030999U (zh) 一种城市道路网络
CN106777493A (zh) 部分互通立交交叉口增设匝道的设计方法
CN202787004U (zh) 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
CN107988866B (zh) 一种简易立交桥
CN201116354Y (zh) 双层立交桥
CN101725100A (zh) 一种单层完全互通式立交桥
CN103590291A (zh) 十字路丁字路全方向不停车立交桥
CN105625127A (zh) 一种中国结式立交桥的交叉口道路
CN202925407U (zh) 一种平交十字型或平交x型交叉路口系统
CN203383113U (zh) 十字路丁字路全方向不停车立交桥
CN201031334Y (zh) 城市十字交叉立交桥
CN202247565U (zh) 凹凸立交桥
CN202705840U (zh) 一种改进型苜蓿叶互通式立交桥
CN112509323A (zh) 一种左转主预信号联动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76748A (zh) 分开式井字形道路立交桥
CN202000233U (zh) 一种路网系统
CN202390735U (zh) 一种实现平交路口车辆连续通行u型回转桥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Peng Qingyan

Inventor after: Wang Xiaojun

Inventor after: Liu Xiaoqian

Inventor after: Zhou Ding

Inventor before: Peng Qingyan

Inventor before: Wang Xiaojun

Inventor before: Liu Xiaoqian

Inventor before: Zhou Ding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200011 Tibet South Road, Huangpu District,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Applicant after: Shanghai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0011 Tibet South Road, Huangpu District,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Applicant before: Shanghai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