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44827B - 一种利用微波燃烧对石墨烯进行可控造孔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利用微波燃烧对石墨烯进行可控造孔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44827B
CN106744827B CN201611031835.9A CN201611031835A CN106744827B CN 106744827 B CN106744827 B CN 106744827B CN 201611031835 A CN201611031835 A CN 201611031835A CN 106744827 B CN106744827 B CN 1067448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mple
graphene
graphene oxide
carrying
obtai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03183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44827A (zh
Inventor
周军
黄亮
万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61103183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744827B/zh
Publication of CN1067448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448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448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448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01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 C01P2004/03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obtained by SE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01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 C01P2004/04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obtained by TEM, STEM, STM or AF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16Pore diameter

Landscapes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 Pigments, Carbon Blacks, Or Wood Stains (AREA)
  • Inert Electrod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微波燃烧对石墨烯进行可控造孔的方法,采用硝酸盐、醋酸盐或者银单质和氧化石墨烯作为原料,首先将原料进行均匀包覆、冷冻、干燥处理,通过控制原料的成份、浓度和冷冻与干燥的时长,制得各种成分、各种均匀性的复合物;通过对该复合物进行微波燃烧处理、控制微波处理时长得到不同孔径分布的多孔石墨烯;本发明提供的这种方法在6~45s反应时间内获得多孔石墨烯,主孔径在5nm~200nm范围内,快速简单的实现对复合物的改性,获得的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电导性能,可用于能源转换、光催化、环境治理以及电子设备中。

Description

一种利用微波燃烧对石墨烯进行可控造孔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多孔石墨烯制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利用微波燃烧对石墨烯进行可控造孔的方法。
背景技术
石墨烯由于其良好的电导性导热性、机械性能强度与柔性和多种衍生物之间的结构转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能源转换、光催化、环境治理和其他电子设备中。然而,石墨烯作为一种良好的导电材料或者大比表面积吸附材料应用时,更进一步的本体优化受到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通过对表面官能化程度的改进或者剥离技术,可以直接的影响石墨烯的电导率或者比表面积进而影响其性能。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微波燃烧对石墨烯进行孔尺寸的可控造孔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快速地合成孔径可控的多孔石墨烯。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利用微波燃烧对石墨烯进行可控造孔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前驱体与氧化石墨烯溶液按照物质质量比1:1~50:1的比例充分混合,获得分散液;
(2)对分散液进行5~10min的快速冷冻干燥处理,获得第一样品;
(3)对第一样品进行二次冷冻干燥,获得复合物;
(4)对上述的复合物进行微波燃烧处理,获得第二样品;
(5)清洗第二样品并烘干,获得多孔石墨烯。
优选地,上述利用微波燃烧对石墨烯进行可控造孔的方法,采用银单质、醋酸盐、硝酸盐或钼酸铵作为前驱体。
优选地,上述利用微波燃烧对石墨烯进行可控造孔的方法,其微波燃烧处理的时长为6~45s。
优选地,上述利用微波燃烧对石墨烯进行可控造孔的方法,其二次冷冻干燥的时长为6~12h。
优选地,上述利用微波燃烧对石墨烯进行可控造孔的方法,采用前驱体所对应的酸性溶液清洗第二样品。
总体而言,通过本发明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取得下列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利用微波燃烧对石墨烯进行可控造孔的方法,与现有的有机物复合造孔、空气退火造孔的方法不同,采用银单质,醋酸盐,硝酸盐,钼酸铵等化合物或者单质作为前驱体,通过对硝酸盐、醋酸盐或者银单质与氧化石墨烯的复合物进行微波燃烧处理,在6~45s范围内控制微波燃烧处理的时间,获得多种孔径的多孔石墨烯;通过控制微波燃烧处理时长,将主孔径控制在5nm左右、50nm左右或200nm左右;快速简单的实现对复合物的改性,在秒级的反应时间内既可以获得多孔石墨烯,适于在大规模生产中应用;改性后获得的复合材料可用于能源转换、光催化、环境治理以及电子设备中。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所制备的主孔径5nm左右的石墨烯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2所制备的主孔径5nm左右的石墨烯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7所制备的主孔径50nm左右的石墨烯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12所制备的主孔径200nm左右的石墨烯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采用硝酸盐、醋酸盐或者银单质和氧化石墨烯作为原料,首先将原料进行均匀包覆、冷冻、干燥处理,通过控制原料的成份、浓度和冷冻与干燥的时长,制得各种成分、各种均匀性的氧化物或单质与氧化石墨烯的复合物;通过对上述复合物进行微波处理,在6~45s内控制微波处理时长,制备得到不同孔径的多孔石墨烯;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具体阐述本发明所提供的利用微波燃烧对石墨烯进行可控造孔的方法。
实施例1:
(1)将0.3g醋酸银加入到10mL 3mg/mL的氧化石墨烯溶液中,通过搅拌超声使其充分混合并均匀分散,获得分散液;
(2)利用液氮快速对上述分散液进行10min的冷冻干燥处理,获得第一样品;
(3)利用冷冻干燥机对第一样品进行12h地冷冻干燥,获得醋酸银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
以下对醋酸银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进行改性:
(4)对上述的醋酸银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进行10s的微波燃烧处理;获得第二样品;
(5)采用硝酸溶液清洗第二样品,并烘干20min,获得多孔石墨烯;实施例1所制备的多孔石墨烯的主孔径约5nm,图1是其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示意图,从该图可见多孔石墨烯上的孔分布均匀,孔尺寸一致。
实施例2:
(1)将5mL 40mg/mL的单质银颗粒溶液加入到10mL 3mg/mL的氧化石墨烯溶液中,通过搅拌超声使其充分混合并均匀分散,获得分散液;
(2)利用液氮快速对上述分散液进行5min的冷冻干燥处理,获得第一样品;
(3)利用冷冻干燥机对第一样品进行10h地冷冻干燥,获得银单质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
以下对银单质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进行改性:
(4)对上述的银单质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进行15s的微波燃烧处理;获得第二样品;
(5)采用硝酸溶液清洗第二样品,并烘干20min,获得多孔石墨烯;
实施例2所制备的主孔径5nm左右的多孔石墨烯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如图2所示,从该图可见石墨烯上的孔分布均匀,尺寸一致。
实施例3:
(1)将5mL 40mg/mL的单质银颗粒溶液加入到10mL 3mg/mL的氧化石墨烯溶液中,通过搅拌超声使其充分混合并均匀分散,获得分散液;
(2)利用液氮快速对上述分散液进行5min的冷冻干燥处理,获得第一样品;
(3)利用冷冻干燥机对第一样品进行7h地冷冻干燥,获得银单质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
以下对银单质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进行改性处理:
(4)对上述的银单质与氧化石墨烯的复合物进行17s的微波燃烧处理;获得第二样品;
(5)采用硝酸溶液清洗第二样品,并烘干20min,获得多孔石墨烯。
实施例4:
(1)将5mL 40mg/mL的单质银颗粒溶液加入到10mL 3mg/mL的氧化石墨烯溶液中,通过搅拌超声使其充分混合并均匀分散,获得分散液;
(2)利用液氮快速对上述分散液进行5min的冷冻干燥处理,获得第一样品;
(3)利用冷冻干燥机对第一样品进行8h地冷冻干燥,获得银单质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
以下对银单质与氧化石墨烯的复合物进行改性:
(4)对上述的银单质与氧化石墨烯的复合物进行20s的微波燃烧处理;获得第二样品;
(5)采用硝酸溶液清洗第二样品,并烘干20min,获得多孔石墨烯。
实施例5:
(1)将5mL 40mg/mL的单质银颗粒溶液加入到10mL 3mg/mL的氧化石墨烯溶液中,通过搅拌超声使其充分混合并均匀分散,获得分散液;
(2)利用液氮快速对上述分散液进行5min的冷冻干燥处理,获得第一样品;
(3)利用冷冻干燥机对第一样品进行8.5h地冷冻干燥,获得银单质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
以下对银单质与氧化石墨烯的复合物进行改性处理:
(4)对上述的银单质与氧化石墨烯的复合物进行25s的微波燃烧处理;获得第二样品;
(5)采用硝酸溶液清洗第二样品,并烘干20min,获得多孔石墨烯。
实施例6:
(1)将5mL 40mg/mL的单质银颗粒溶液加入到10mL 3mg/mL的氧化石墨烯溶液中,通过搅拌超声使其充分混合并均匀分散,获得分散液;
(2)利用液氮快速对上述分散液进行5min的冷冻干燥处理,获得第一样品;
(3)利用冷冻干燥机对第一样品进行9.5h地冷冻干燥,获得银单质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
以下对银单质与氧化石墨烯的复合物进行改性:
(4)对上述的银单质与氧化石墨烯的复合物进行30s的微波燃烧处理;获得第二样品;
(5)采用硝酸溶液清洗第二样品,并烘干20min,获得多孔石墨烯。
实施例7:
(1)将0.2g硝酸钴加入到15mL 3mg/mL的氧化石墨烯溶液中,通过搅拌超声使其充分混合并均匀分散,获得分散液;
(2)利用液氮快速对上述分散液进行10min的冷冻干燥处理,获得第一样品;
(3)利用冷冻干燥机对第一样品进行6h地冷冻干燥,获得硝酸钴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
以下对硝酸钴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进行改性:
(4)对上述的硝酸钴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进行31s的微波燃烧处理;获得第二样品;
(5)采用盐酸溶液清洗第二样品,并烘干20min,获得多孔石墨烯;
实施例7所制备的多孔石墨烯的主孔径约50nm,该多孔石墨烯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如图3所示,从该图可见孔尺寸一致,且分布均匀。
实施例8:
(1)将0.2g硝酸钴加入到15mL 3mg/mL的氧化石墨烯溶液中,通过搅拌超声使其充分混合并均匀分散,获得分散液;
(2)利用液氮快速对上述分散液进行10min的冷冻干燥处理,获得第一样品;
(3)利用冷冻干燥机对第一样品进行6h地冷冻干燥,获得硝酸钴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
以下对硝酸钴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进行改性:
(4)对上述的硝酸钴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进行35s的微波燃烧处理;获得第二样品;
(5)采用盐酸溶液清洗第二样品,并烘干20min,获得多孔石墨烯。
实施例9:
(1)将0.2g硝酸钴加入到15mL 3mg/mL的氧化石墨烯溶液中,通过搅拌超声使其充分混合并均匀分散,获得分散液;
(2)利用液氮快速对上述分散液进行10min的冷冻干燥处理,获得第一样品;
(3)利用冷冻干燥机对第一样品进行7h地冷冻干燥,获得硝酸钴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
以下对硝酸钴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进行改性:
(4)对上述的硝酸钴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进行37s的微波燃烧处理;获得第二样品;
(5)采用盐酸溶液清洗第二样品,并烘干20min,获得多孔石墨烯。
实施例10:
(1)将0.2g硝酸钴加入到15mL 3mg/mL的氧化石墨烯溶液中,通过搅拌超声使其充分混合并均匀分散,获得分散液;
(2)利用液氮快速对上述分散液进行10min的冷冻干燥处理,获得第一样品;
(3)利用冷冻干燥机对第一样品进行7.5h地冷冻干燥,获得硝酸钴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
以下对硝酸钴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进行改性:
(4)对上述的硝酸钴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进行39s的微波燃烧处理;获得第二样品;
(5)采用盐酸溶液清洗第二样品,并烘干20min,获得多孔石墨烯。
实施例11:
(1)将0.2g硝酸钴加入到15mL 3mg/mL的氧化石墨烯溶液中,通过搅拌超声使其充分混合并均匀分散,获得分散液;
(2)采用液氮快速对上述分散液进行10min的冷冻干燥处理,获得第一样品;
(3)利用冷冻干燥机对第一样品进行8h地冷冻干燥,获得硝酸钴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
以下对硝酸钴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进行改性:
(4)对上述的硝酸钴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进行45s的微波燃烧处理;获得第二样品;
(5)采用盐酸溶液清洗第二样品,并烘干20min,获得多孔石墨烯。
实施例12:
(1)将0.2g钼酸铵加入到10mL 3mg/mL的氧化石墨烯溶液中,通过搅拌超声使其充分混合并均匀分散,获得分散液;
(2)利用液氮快速对上述分散液进行5min的冷冻干燥处理,获得第一样品;
(3)利用冷冻干燥机对第一样品进行6h地冷冻干燥,获得钼酸铵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
以下对钼酸铵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进行改性:
(4)对上述的钼酸铵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进行10~30s的微波燃烧处理;获得第二样品;
(5)采用盐酸溶液与硝酸溶液的混合液清洗第二样品,并烘干20min,获得多孔石墨烯。
实施例12所制备的多孔石墨烯上孔分布均匀,孔的尺寸一致,主孔径约200nm,其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如图4所示。
实施例13:
(1)将0.2g钼酸铵加入到10mL 3mg/mL的氧化石墨烯溶液中,通过搅拌超声使其充分混合并均匀分散,获得分散液;
(2)利用液氮快速对上述分散液进行5min的冷冻干燥处理,获得第一样品;
(3)利用冷冻干燥机对第一样品进行6.5h地冷冻干燥,获得钼酸铵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
以下对钼酸铵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进行改性:
(4)对上述的钼酸铵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进行10s的微波燃烧处理;获得第二样品;
(5)采用盐酸溶液与硝酸溶液的混合液清洗第二样品,并烘干20min,获得多孔石墨烯。
实施例14:
(1)将0.2g钼酸铵加入到10mL 3mg/mL的氧化石墨烯溶液中,通过搅拌超声使其充分混合并均匀分散,获得分散液;
(2)利用液氮快速对上述分散液进行5min的冷冻干燥处理,获得第一样品;
(3)利用冷冻干燥机对第一样品进行7h地冷冻干燥,获得钼酸铵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
以下对钼酸铵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进行改性:
(4)对上述的钼酸铵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进行15s的微波燃烧处理;获得第二样品;
(5)采用盐酸溶液与硝酸溶液的混合液清洗第二样品,并烘干20min,获得多孔石墨烯。
实施例15:
(1)将0.2g钼酸铵加入到10mL 3mg/mL的氧化石墨烯溶液中,通过搅拌超声使其充分混合并均匀分散,获得分散液;
(2)利用液氮快速对上述分散液进行5min的冷冻干燥处理,获得第一样品;
(3)利用冷冻干燥机对第一样品进行8h地冷冻干燥,获得钼酸铵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
以下对钼酸铵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进行改性:
(4)对上述的钼酸铵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进行20s的微波燃烧处理;获得第二样品;
(5)采用盐酸溶液与硝酸溶液的混合液清洗第二样品,并烘干20min,获得多孔石墨烯。
实施例16:
(1)将0.2g钼酸铵加入到10mL 3mg/mL的氧化石墨烯溶液中,通过搅拌超声使其充分混合并均匀分散,获得分散液;
(2)利用液氮快速对上述分散液进行5min的冷冻干燥处理,获得第一样品;
(3)利用冷冻干燥机对第一样品进行12h地冷冻干燥,获得钼酸铵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
以下对钼酸铵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进行改性:
(4)对上述的钼酸铵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进行30s的微波燃烧处理;获得第二样品;
(5)采用盐酸溶液与硝酸溶液的混合液清洗第二样品,并烘干20min,获得多孔石墨烯。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

1.一种利用微波燃烧对石墨烯进行可控造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前驱体与氧化石墨烯溶液按照物质质量比1:1~50:1的比例充分混合,获得分散液;采用银单质、醋酸盐、硝酸盐或钼酸铵作为所述前驱体;
(2)对所述分散液进行5~10min的快速冷冻干燥处理,获得第一样品;
(3)对所述第一样品进行二次冷冻干燥,获得复合物;
(4)对所述复合物进行微波燃烧处理,获得第二样品;
(5)清洗所述第二样品并烘干,获得多孔石墨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燃烧处理的时长为6~45s。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冷冻干燥的时长为6~12h。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前驱体所对应的酸性溶液清洗第二样品。
CN201611031835.9A 2016-11-22 2016-11-22 一种利用微波燃烧对石墨烯进行可控造孔的方法 Active CN1067448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31835.9A CN106744827B (zh) 2016-11-22 2016-11-22 一种利用微波燃烧对石墨烯进行可控造孔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31835.9A CN106744827B (zh) 2016-11-22 2016-11-22 一种利用微波燃烧对石墨烯进行可控造孔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44827A CN106744827A (zh) 2017-05-31
CN106744827B true CN106744827B (zh) 2018-12-28

Family

ID=589709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031835.9A Active CN106744827B (zh) 2016-11-22 2016-11-22 一种利用微波燃烧对石墨烯进行可控造孔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74482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11723B (zh) * 2018-10-16 2022-07-15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一种石墨烯/石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03913A (zh) * 2013-07-05 2013-09-18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多孔石墨烯及其制备方法、超级电容器
CN103449411A (zh) * 2012-05-30 2013-12-18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掺氮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CN103700859A (zh) * 2013-12-30 2014-04-02 温州大学 锂硫电池正极用石墨烯基氮掺杂多级孔碳纳米片/硫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291326A (zh) * 2014-09-18 2015-01-21 东莞市翔丰华电池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超级电容器用活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49411A (zh) * 2012-05-30 2013-12-18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掺氮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CN103303913A (zh) * 2013-07-05 2013-09-18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多孔石墨烯及其制备方法、超级电容器
CN103700859A (zh) * 2013-12-30 2014-04-02 温州大学 锂硫电池正极用石墨烯基氮掺杂多级孔碳纳米片/硫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291326A (zh) * 2014-09-18 2015-01-21 东莞市翔丰华电池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超级电容器用活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44827A (zh) 2017-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im et al. Microwave heating of carbon-based solid materials
Calvo et al. Microwave synthesis of micro-mesoporous activated carbon xerogels for high 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s
CN104671229A (zh) 一种基于生物质基的水热碳化制备炭微球的方法
CN105694810A (zh) 一种以ZIF-67为模板制备CuO/多孔碳复合吸波材料的方法
CN106517171B (zh) 一种石墨烯气凝胶的制备方法
CN103949212A (zh) 一种生物质基磁性生物炭的制备方法
Im et al. Effect of heat treatment on ZrO2-embedded electrospun carbon fibers used for efficient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hielding
CN104495745B (zh) 一种制备纳米铁碳复合粉末的方法
CN104925796A (zh) 一种多孔类石墨烯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3999544A (zh) 一种激光诱导包覆石墨烯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4004496B (zh) 一种还原氧化石墨烯/氧化镍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8617154A (zh) 一种多孔碳负载纳米镍吸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744827B (zh) 一种利用微波燃烧对石墨烯进行可控造孔的方法
CN107497397A (zh) 一种生物基氧、硫、氮共掺杂多孔碳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9192524B (zh) 一种活性炭-石墨烯复合多孔材料制备方法
Chen et al. Preparation of porous magnetic nanocomposites using corncob powders as template and their applications for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ption
CN106564892B (zh) 一种对过渡金属氧化物进行本征改性引入氧空位的方法
CN106898494B (zh) 一种中间相碳微球-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4014813A (zh) 一种基于琼脂糖凝胶的纳米金溶液的制备方法
CN109437323A (zh) 一种生物相亲性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CN103563984A (zh) 一种用中气压射流等离子体制备氧化石墨烯/银抑菌复合材料的方法
CN103972465A (zh) 一种柔性薄膜电极的制备方法
CN1289316A (zh) 制备石墨电极用针状焦炭的方法
Huang et al. Unraveling the carbon dot bridges in oxidized carbon nanotubes for efficient microwave absorption
CN103818895A (zh) 一种氮原子掺杂石墨烯纳米卷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