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17093A - 用户终端、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户终端、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17093A
CN106717093A CN201580051254.9A CN201580051254A CN106717093A CN 106717093 A CN106717093 A CN 106717093A CN 201580051254 A CN201580051254 A CN 201580051254A CN 106717093 A CN106717093 A CN 1067170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dual connection
user terminal
towards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5125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武田树
武田一树
内野彻
手岛邦彦
永田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7170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1709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32Hierarchical cell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4Separate analysis of uplink or downlink
    • H04W52/146Uplink powe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4TPC management, i.e. sharing limited amount of power among users or channels or data types, e.g. cell loa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1Synchronization between n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6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with a discrete range or set of values, e.g. step size, ramping or offsets
    • H04W52/367Power values between minimum and maximum limits, e.g. dynamic ran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在双重连接中适当地应用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以及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一种用户终端,与由利用不同的频率的一个以上的小区分别构成的多个小区组进行通信,在基于发生了高层中的事件的时间点的指标而应用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以及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中的其中一个的状态下指标发生了变动时,进行不切换到另一方的双重连接用控制的控制以及仅限于预定次数而切换到另一方的双重连接用控制的控制中的其中一个。

Description

用户终端、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用户终端、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网络中,以进一步的高速数据速率、低延迟等作为目的,长期演进(LTE:Long TermEvolution)已被规范(非专利文献1)。
在LTE中作为多址方式,对下行线路(下行链路)使用基于OF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的方式,对上行线路(上行链路)使用基于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Access))的方式。
以从LTE的进一步的宽带化以及高速化为目的,还研究例如被称为LTEAdvanced或者LTE enhancement的LTE的后继系统,且作为Rel.10/11被规范。
LTE Rel.10/11的系统带域包括以LTE系统的系统带域作为一个单位的至少一个分量载波(CC:Component Carrier)。这样,将汇集多个分量载波而宽带化的技术称为载波聚合(CA:Carrier Aggregation)。
在作为LTE的进一步的后继系统的LTE Rel.12中,正在研究多个小区在不同的频带(载波)中使用的各种方案。在形成多个小区的无线基站实质上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应用上述的载波聚合。另一方面,在形成多个小区的无线基站完全不同的情况下,考虑应用双重连接(DC:Dual Connectivity)。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300“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Overall description;Stage 2”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双重连接中,同步双重连接和非同步双重连接的情况下存在不同的控制。设想用户终端在判断要应用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以及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中的哪一个时,通过小区组之间的定时差是否满足预定的条件而进行判断。但是,在该情况下,当处于该预定的条件的边界的用户终端例如进行基于基站的定时提前控制或基于终端自身的定时调整控制时,小区组之间的定时差有时会跨越预定的条件而发生变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用户终端基于定时差的变动而高频度地切换两个控制的乒乓问题。
本发明鉴于这一点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双重连接中,能够适当地应用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以及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的用户终端、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用户终端是,与由利用不同的频率的一个以上的小区分别构成的多个小区组进行通信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具有:控制单元,在基于发生了高层中的事件的时间点的指标而应用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以及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中的其中一个的状态下所述指标发生了变动时,进行不切换到另一方的双重连接用控制的控制以及仅限于预定次数而切换到另一方的双重连接用控制的控制中的其中一个。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双重连接中,能够适当地应用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以及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载波聚合以及双重连接所涉及的无线基站以及用户终端的通信的图。
图2是说明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的图。
图3是说明同步双重连接以及非同步双重连接中的非保证功率的分配的图。
图4是说明双重连接中的乒乓问题的图。
图5是说明第一方式的用户终端的操作的一例的图。
图6是说明测量控制的图。
图7是说明第二方式的用户终端的操作的一例的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LTE-A系统中,正在研究在具有半径为几公里左右的宽范围的覆盖范围区域的宏小区内形成具有半径为几十米左右的局部的覆盖范围区域的小型小区的HetNet(异构网络(heterogeneous network))。载波聚合以及双重连接能够应用于HetNet结构。
图1A表示载波聚合所涉及的无线基站以及用户终端的通信。在图1A所示的例子中,无线基站eNB1是形成宏小区的无线基站(以下,称为宏基站),无线基站eNB2是形成小型小区的无线基站(以下,称为小型基站)。例如,小型基站也可以是连接到宏基站的RRH(远程无线头(remote radio head))那样的结构。
在应用载波聚合的情况下,由一个调度器(例如,宏基站eNB1具有的调度器)控制多个小区的调度。在由宏基站eNB1具有的调度器控制多个小区的调度的结构中,设想各无线基站之间通过例如光纤那样的高速线路等理想回程(ideal backhaul)而连接。
图1B表示双重连接所涉及的无线基站以及用户终端的通信。在应用双重连接的情况下,多个调度器独立设置,该多个调度器控制各自管辖的一个以上的小区的调度。具体而言,主管基站(MeNB:master eNB)具有的调度器进行属于主管小区组(MCG:master cellgroup)的分量载波的调度。此外,副基站(SeNB:secondary eNB)具有的调度器进行属于副小区组(SCG:secondary cell group)的分量载波的调度。
在主管小区组内或者副小区组内能够应用LTE Rel.10/11载波聚合。其中,构成主管小区组以及副小区组的小区的合计数量被设定成预定值(例如,5个小区)以下。
在主管基站MeNB具有的调度器以及副基站SeNB具有的调度器控制各自管辖的一个以上的小区的调度的结构中,设想各无线基站之间通过例如X2接口等无法忽视延迟的非理想回程(non-ideal backhaul)而连接。因此,设想在主管小区组和副小区组的调度之间不能实现相当于子帧长度的动态的协调控制。此外,在双重连接中可进行如下情形的两种运用,即主管基站MeNB和副基站SeNB以一定的精度同步的情形以及根本不设想同步的情形。
在双重连接中,无线基站之间不将与载波聚合等同的紧密协调作为前提。因此,用户终端按每个小区组,独立地进行下行链路L1/L2控制(PDCCH/EPDCCH)、上行链路L1/L2控制(基于PUCCH/PUSCH的UCI(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反馈)。
在副小区组中设定了具有公共搜索空间、PUCCH、视为始终激活(alwaysactivated)等与主小区(PCell:primary cell)等同的功能的PSCell(主副小区(primarysecondary cell))。
在双重连接中,主管基站MeNB以及副基站SeNB分别独立地进行调度。因此,难以进行在对于主管基站MeNB以及副基站SeNB的用户终端的合计发送功率不超过容许最大发送功率PCMAX的范围内动态地调整发送功率的发送功率控制。用户终端在所需的合计发送功率超过用户终端的容许最大发送功率PCMAX的情况下,在直到成为不超过容许最大发送功率PCMAX的值为止,进行按比例缩减功率(功率调整),或者缺失一部分或者全部的信道或者信号(丢弃)的处理。
在双重连接中,主管基站MeNB以及副基站SeNB无法掌握各自成对的无线基站(对于主管基站MeNB而言是副基站SeNB,对于副基站SeNB而言是主管基站MeNB)正在进行怎样的功率控制。因此,存在无法设想用户终端进行的功率调整或丢弃发生的定时或频度的顾虑。对于主管基站MeNB以及副基站SeNB而言,当进行了设想外的功率调整或丢弃的情况下,无法准确地进行上行链路通信,存在通信质量或吞吐量显著变差的顾虑。
因此,在双重连接中,至少对PUCCH/PUSCH发送,导入每个小区组的“保证发送功率(最低保护功率(minimum guaranteed power))”这样的概念。将主管小区组(MCG)的保证发送功率设为PMeNB,将副小区组(SCG)的保证发送功率设为PSeNB。主管基站MeNB或者副基站SeNB通过RRC等高层信令,将保证发送功率PMeNB和PSeNB的双方或者其中一方通知给用户终端。尤其在没有信令或指示的情况下,用户终端识别为保证发送功率PMeNB和PSeNB的双方或者其中一方的值为0即可。
用户终端在从主管基站MeNB有发送请求、即通过上行链路许可或者RRC(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触发了PUCCH/PUSCH的发送的情况下,计算对主管小区组(MCG)的发送功率,若所需的发送功率(请求功率)为保证发送功率PMeNB以下,则将该请求功率确定为主管小区组(MCG)的发送功率。
用户终端在从副基站SeNB有发送请求、即通过上行链路许可或者RRC触发了PUCCH/PUSCH的发送的情况下,计算对副小区组(SCG)的发送功率,若所需的发送功率(请求功率)为保证发送功率PSeNB以下,则将该请求功率确定为副小区组(SCG)的发送功率。
即,若无线基站xeNB(主管基站MeNB或者副基站SeNB)的请求功率为保证发送功率PxeNB(保证发送功率PMeNB或者PSeNB)以下,则用户终端不进行功率调整或丢弃。
在无线基站xeNB的请求功率超过保证发送功率PxeNB的情况下,用户终端有时根据条件而进行控制使得发送功率成为保证发送功率PxeNB以下。具体而言,当存在主管小区组以及副小区组的合计请求功率会超过用户终端的容许最大发送功率PCMAX的顾虑的情况下,用户终端对请求了超过保证发送功率PxeNB的功率的小区组进行功率调整、或信道或者信号的丢弃。其结果,发送功率成为保证发送功率PxeNB以下的话,用户终端不再进行功率调整、或信道或者信号的丢弃。
在同步双重连接的情况下(参照图2A),从主管基站以及副基站在相同的定时被请求的请求功率的合计超过用户终端的容许最大发送功率PCMAX成为用户终端进行功率调整或者丢弃的条件。此时,用户终端对每个小区组的发送功率超过保证发送功率PxeNB的小区组进行功率调整或者丢弃,且进行控制使得每个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的合计不超过用户终端的容许最大发送功率PCMAX(条件1)。
在非同步双重连接的情况下(参照图2B),存在部分重复区间的请求功率超过用户终端的容许最大发送功率PCMAX的顾虑成为用户终端进行功率调整或者丢弃的条件。当用户终端不能掌握部分重复区间的请求功率不超过用户终端的容许最大发送功率PCMAX的情况时,用户终端进行分配使得各小区组的发送功率分别成为保证发送功率PxeNB以下(条件2)。
还能够设定保证发送功率PxeNB,使得所设定的所有保证发送功率PxeNB的合计不会成为100%。例如,能够将主管小区组的保证发送功率PMeNB设定为30%,将副小区组的保证发送功率PSeNB设定为30%。此时,对任一个无线基站xeNB来说,未保证功率分配的非保证功率都成为40%(参照图3A)。
在同步双重连接的情况下(参照图3B),按照对要发送的每个信道或者控制信息而规定的优先级,对优先级高的信道或者控制信息优先分配非保证功率。当功率不足的情况下,不对优先级低的信道或者控制信息分配功率。在图3B所示的例子中,HARQ确认应答(混合自动重发请求确认(HARQ-ACK: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cknowledge))的优先级高于数据,因而对HARQ-ACK优先分配了功率。
在非同步双重连接的情况下(参照图3C),对已经在发送的小区组(先发小区组)优先分配非保证功率。在后发小区组中功率不足的情况下,根据小区组内的信道或者控制信息的优先级,在小区组内进行功率的分配。在图3C所示的例子中,由于已经进行了功率分配的先发小区组优先,因而在后发小区组中无法夺去被分配给先发小区组的功率。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同步双重连接和非同步双重连接中适合的发送功率控制不同。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适用于小区组之间的发送定时差为预定的值(例如,33+α[μs],其中,33[μs]表示小区组之间的接收定时差,α表示在终端内部的处理等中对接收定时差加上的追加的定时差)以内的情况。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适用于小区组之间的发送定时差超过预定的值(例如,33+α[μs])的情况。另外,也可以将同步双重连接以及非同步双重连接分别称为DC模式(DC mode)1、DC模式2。此外,也可以将适合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称为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或者DC功率控制模式(DC power-control(PC)mode)1,将适合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称为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或者DC功率控制模式2。
在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中,保证发送功率PxeNB被解释为对该小区组(xCG)优先分配的功率。在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中,保证发送功率PxeNB被解释为对该小区组(xCG)排他性地分配的功率。例如,在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中,保证发送功率PMeNB是不会分配给副小区组(SCG)的功率。
在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中,非保证功率按照信道或控制信息的优先顺序被分配。信道或控制信息的优先顺序例如规定为HARQ-ACK或者调度请求信号(SR:scheduling request)>信道状态信息(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数据>探测参考信号(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在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中,非保证功率在后发小区组发送时存在先发小区组的情况下优先其功率,不会分配给部分重复的后发小区组。
这样规定了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以及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但是,存在未得出应进行哪种发送功率控制的结论的情形。
例如,考虑虽然主管基站MeNB和副基站SeNB同步,但用户终端中的小区组之间的发送定时差超过预定的值(例如,33+α[μs])的情形。这是从无线基站xeNB到用户终端的传播路径差成为主管基站MeNB以及副基站SeNB的设想以上的情况。但是,若正确布局则可能不会发生该情形。
例如,考虑虽然主管基站MeNB和副基站SeNB不同步,但用户终端中的小区组之间的发送定时差成为预定的值(例如,33+α[μs])以内的情形。这是用户终端碰巧在接收定时差变得非常小的地方进行通信的情况。该情形在非同步双重连接中可能以一定的概率发生,只要主管基站MeNB和副基站SeNB不同步,根据布局等是无法解决的。
研究根据发送定时差是否成为预定的值(例如,33+α[μs])以内,用户终端自主地切换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和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此时,无线基站xeNB无法识别用户终端在应用哪种发送功率控制。因此,在无线基站xeNB侧和用户终端侧,设想的发送功率控制可能会变得不一致。
更具体而言,在主管基站MeNB和副基站SeNB不同步的状况下,发生用户终端中的小区组之间的发送定时差成为预定的值(例如,33+α[μs])以内的情形。在图4A中示出该例子。发送或者接收定时差碰巧非常小的区域(在图4A中划斜线的区域)的用户终端有时因自身的移动或周围的环境变换,导致传播路径发生变化、或到无线基站xeNB的距离发生变化。此时,用户终端应用无线基站xeNB的定时提前控制或者终端自身的定时调整控制,有时变化为在短时间内发送定时差超过预定的值(例如,33+α[μs]),或者成为预定的值(例如,33+α[μs])以下(参照图4A)。此时,用户终端将切换两个发送功率控制(乒乓问题),可能会不必要地消耗用户终端的电池(参照图4B)。
若采用无线基站xeNB对用户终端指示要应用的发送功率控制的方法,则不会产生上述识别不一致或乒乓问题。例如,主管基站MeNB对设定双重连接的用户终端,与双重连接设定同时或者在之后通过RRC信令或MAC信令等,对用户终端通知主管基站MeNB和副基站SeNB是否同步以便收敛在预定的定时以内,或者对用户终端通知必须使用哪种发送功率控制。用户终端若检测出所述信令,则切换为在预定的时间内被通知的发送功率。但是,在该方法中,存在信令开销增加的问题。
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比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的效率更高。因此,在用户终端应用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的情况下,无线基站xeNB识别为在用户终端中应用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的识别不一致将成为问题。因为根据这样的识别不一致,会产生如下的情形:相对于无线基站xeNB的功率分配,用户终端未被分配所需功率的情形、不以基于来自无线基站xeNB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uplinkcontrol information)的优先顺序而进行功率分配的情形。
在用户终端应用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的情况下,无线基站xeNB识别为在用户终端中应用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的识别不一致不会成为问题。这是因为相对于无线基站xeNB的功率分配,用户终端具有分配更多的功率的能力。此外,因为无线基站xeNB在设想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因而不会对用户终端期待有效率的功率控制。
当无线基站xeNB识别为正在应用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的情况下,无线基站xeNB以应用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为前提进行功率分配。此时,即使用户终端在应用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也不会产生特别的问题。
当无线基站xeNB识别为正在应用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的情况下,由于在用户终端中会观测到超过预定的值(例如,33+α[μs])的发送定时差,因而应用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的情形是传播路径差非常大的情形,不仅是上行功率控制,从下行通信质量的观点来看,也成为质量劣化较大的情况。
因此,本发明人们发现了在避免信令开销的增加的同时,解决上述识别不一致引起的问题或乒乓问题的结构。
(第一方式)
用户终端在发生了高层中的特定的事件的情况下,在直到发生下一事件为止的期间,基于本终端观测的发送定时差而应用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或者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在高层中的特定的事件对应于例如双重连接的设定(configure)。下一事件对应于例如双重连接的重新设定(re-configure)。
用户终端在基于特定的事件时间点的观测结果而决定了要应用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和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中的哪一个之后,不会切换到其他的发送功率控制。
或者,用户终端在基于特定的事件时间点的观测结果而决定了要应用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和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中的哪一个之后,能够有预定次数(例如1次)切换到其他的发送功率控制。
若将上述预定次数设为1次,则能够将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控制的切换设为只有一个方向(参照图5)。即,转变最大只发生一次,能够避免存在于是否应用所述预定的条件的边界的用户终端引起乒乓问题。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用户终端在应用着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的状态下,观测的发送定时差超过了预定的值(例如,33+α[μs])的情况下,切换到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模式1)。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用户终端在应用着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的状态下,即使是观测的发送定时差成为了预定的值(例如,33+α[μs])以下的情况下,也不会切换到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模式2)。
由此,从发生高层中的特定的事件起直到发生下一事件为止的期间,由于只发生最多一次的状态转变,因而不因网络信令而增加开销,就能够避免乒乓问题。此外,应用了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的用户终端可以不用判定是否要应用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因而能够抑制耗电。
用户终端也可以设为一旦应用了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的情况下,只要没有来自高层的变更指示,就不切换到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的结构。
当主管基站MeNB以及副基站SeNB为同步双重连接时,用户终端从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切换到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是,发送定时差超过了预定的值(例如,33+α[μs])的情况。这表示成为了在网络侧没有预想的定时差的状态,因而无法保证通信质量。这是正确布局的话可能不会发生的情形,与是否转变为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无关地,通信质量变差的可能性本来就高。
当主管基站MeNB以及副基站SeNB为非同步双重连接时,可能会存在用户终端应用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的情形,但由于在无线基站xeNB中设想为应用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而进行功率分配,因而不会发生识别不一致引起的特别的缺点。当用户终端从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转变为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的情况下,即使不能再次转变为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由于原本无线基站xeNB就设想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因而这也不会产生特别的顾虑。
以进行图5所示的操作的用户终端为例,说明终端观点的流程。
图5所示的操作中,支持非同步双重连接和同步双重连接的双方的用户终端成为对象。因此,用户终端将本终端只支持同步双重连接还是支持非同步双重连接和同步双重连接的双方这样的终端能力(capability)信令发送给无线基站xeNB。
无线基站xeNB对用户终端设定双重连接。作为双重连接的设定,例如使用RRC信令。用户终端在通过来自无线基站xeNB的RRC信令而设定了例如两个以上的小区组的情况下,识别为该小区组之间是双重连接。
在发生了高层中的特定的事件(例如,双重连接的设定)的情况下,用户终端观测主管基站MeNB以及副基站SeNB是否为同步情形。作为这样的观测,例如,能够使用属于主管基站MeNB的主管小区组的服务小区和属于副基站SeNB的副小区组的服务小区之间的发送定时差。此时,用户终端根据对于两个小区组的服务小区的发送定时差是否超过阈值,应用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或者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
用户终端若判断为在特定的事件时间点观测到的发送定时差是预定的值(例如,33+α[μs])以内,则应用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此后,若判断为发送定时差超过了预定的值(例如,33+α[μs]),则用户终端切换到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
用户终端若判断为在特定的事件时间点观测到的发送定时差超过预定的值(例如,33+α[μs]),则应用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此后,即使判断为发送定时差成为了预定的值(例如,33+α[μs])以内,用户终端也不会切换到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
用户终端在发生了下一事件(例如,双重连接的重新设定)的情况下,再次观测主管基站MeNB以及副基站SeNB的发送定时差。用户终端根据观测到的发送定时差是否超过阈值,应用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或者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
成为用户终端观测发送定时差的触发的高层中的特定的事件不限于双重连接的设定,也可以是RRC参数重新设定(RRC parameter re-configuration)、PSCell改变(PSCell change)、SCell改变(SCell change)、副小区组的变更(SCG-modification)或者SCell的激活/去激活(SCell activation/deactivation)的全部或者其中一个事件。
在下行链路中进行判定的情况下,特定的事件也可以是路径损耗变更参数,例如“DL pathloss reference change”。
在上行链路中进行判定的情况下,特定的事件也可以是副小区组的SCell(副定时提前组(sTAG:secondary timing advance group))中的RACH过程。这不限于预定的SCell。例如,可以是PSCell或者SCell索引最小或者最大的SCell,也可以是下行链路质量最好的SCell,也可以是CQI(信道质量指示符(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最好的SCell,也可以是最近进行RACH过程的SCell。
特定的事件可以是接收定时提前(TA:timing advance)命令。该情况也不限于特定的TAG。特定的事件也可以是副小区组的SCell中的“PDCCH顺序(PDCCH order)”。特定的事件也可以是TA定时器的启动或者重新启动定时。
特定的事件也可以是PSCell的追加或者变更(废除和追加)。
通过上述任一事件,从高层观点来看用户终端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用户终端观测发送定时差。用户终端根据观测到的发送定时差是否超过预定的值(例如,33+α[μs]),应用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或者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
例如,用户终端根据在特定的事件时间点观测到的发送定时差而应用了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之后,若直到发生其他事件为止的期间发送定时差超过了预定的值(例如,33+α[μs]),则能够切换到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
例如,用户终端根据在特定的事件时间点观测到的发送定时差而应用了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之后,即使在直到发生其他事件为止的期间发送定时差成为了预定的值(例如,33+α[μs])以内,也能够不切换到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
例如,用户终端一旦切换到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之后,即使发送定时差发生了变动,只要不发生其他的事件,就能够不切换到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发送功率控制。
第一方式的控制不限于发送功率控制,能够应用于在同步双重连接和非同步双重连接中进行不同的控制的情况。
例如,在同步双重连接的情况下,在主管小区组和副小区组中使测量间隙一致成为前提(参照图6A)。测量间隙是指为了进行测量而需要停止通信的区间。在图6A所示的例子中,在各自的小区组中6个子帧区间被设置为测量间隙。
在非同步双重连接的情况下,在主管小区组和副小区组中测量间隙可能会错开(参照图6B)。在图6B所示的例子中,在主管小区组中6个子帧区间被设置为测量间隙,在副小区组中7个子帧区间被设置为测量间隙。
在这样的测量控制中,用户终端也可以根据在特定的事件时间点观测到的发送定时差而应用了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测量间隙模式之后,根据观测到的发送定时差,仅一次切换到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测量间隙模式(参照图6C)。
用户终端也可以根据在特定的事件时间点观测到的发送定时差而应用了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测量间隙模式之后,即使发送定时差发生了变动,也不切换到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测量间隙模式(参照图6C)。
作为要应用发送功率控制或测量间隙模式等的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以及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中的哪一个的判断指标,用户终端能够使用以下的其中一个或者多个的组合。
作为判断指标,用户终端能够使用属于各小区组的任意的服务小区的上行链路发送定时差。例如,用户终端也可以基于在任意的服务小区之间上行链路发送定时差是否为预定的值(例如,33+α[μs])以内,判断要应用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以及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中的哪一个。
作为判断指标,用户终端能够使用属于各小区组的服务小区的最大的上行链路发送定时差。例如,用户终端也可以基于上行链路发送定时差最大的小区间的发送定时差是否为预定的值(例如,33+α[μs])以内,判断要应用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以及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中的哪一个。
作为判断指标,用户终端能够使用属于各小区组的服务小区的最小的上行链路发送定时差。例如,用户终端也可以基于上行链路发送定时差最小的小区间的发送定时差是否为预定的值(例如,33+α[μs])以内,判断要应用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以及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中的哪一个。
作为判断指标,用户终端能够使用属于主管小区组的PCell和属于副小区组的PSCell的上行链路发送定时差。例如,用户终端也可以基于属于主管小区组的PCell和属于副小区组的PSCell的发送定时差是否为预定的值(例如,33+α[μs])以内,判断要应用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以及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中的哪一个。
作为判断指标,用户终端能够使用属于各小区组的任意的服务小区的下行链路接收定时差。例如,用户终端也可以基于在任意的服务小区之间下行链路接收定时差是否为33[μs]以内,判断要应用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以及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中的哪一个。
作为判断指标,用户终端能够使用属于各小区组的服务小区的最大的下行链路接收定时差。例如,用户终端也可以基于下行链路接收定时差最大的小区间的接收定时差是否为33[μs]以内,判断要应用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以及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中的哪一个。
作为判断指标,用户终端能够使用属于各小区组的服务小区的最小的下行链路接收定时差。例如,用户终端也可以基于下行链路接收定时差最小的小区间的接收定时差是否为33[μs]以内,判断要应用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以及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中的哪一个。
作为判断指标,用户终端能够使用属于主管小区组的PCell和属于副小区组的PSCell的下行链路接收定时差。例如,用户终端也可以基于属于主管小区组的PCell和属于副小区组的PSCell的接收定时差是否为33[μs]以内,判断要应用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以及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中的哪一个。
如上所述,用户终端在例如发生了双重连接的设定、副小区组的变更、RRC重新设定或者SCell激活等预定的事件的情况下,基于接收定时差或发送定时差等预定的判定条件,判定是同步双重连接还是非同步双重连接。
用户终端在预定的事件时间点判定为同步双重连接的情况下,例如进行发送功率控制或测量控制等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此后,在脱离了同步双重连接的判定条件的情况下,用户终端能够切换到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
用户终端在预定的事件时间点判定为非同步双重连接的情况下,进行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此后,即使脱离了非同步双重连接的判定条件,只要不是再次发生预定的事件,用户终端就能够不切换到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
用户终端一旦应用了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的情况下,只要不是再次发生预定的事件,就能够继续进行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
(第二方式)
说明用户终端只支持同步双重连接时的控制。
用户终端例如在高层中发生同步双重连接的设定等特定的事件时,直到发生下一事件为止的期间,应用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用户终端切换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和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的停止。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的停止是指,例如停止副小区组的上行链路发送。此时,通过将用户终端自主的状态转变设为只有一个方向(参照图7),能够避免乒乓问题,并且抑制耗电。
在应用了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的状态下,当观测的发送定时差超过了预定的值(例如,33+α[μs])的情况下,用户终端停止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
若一旦停止了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则此后,即使是观测的发送定时差成为了预定的值(例如,33+α[μs])以内,只要不发生下一事件,用户终端就不会开始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
在发生了下一事件的情况下,用户终端再次观测发送定时差,若观测到的发送定时差为预定的值(例如,33+α[μs])以内则应用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若观测的发送定时差超过了预定的值(例如,33+α[μs]),则不开始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
当只支持同步双重连接的用户终端进入到了非同步区域的情况下,可以检测出副小区组中的无线链路故障(RLF:radio link failure),也可以启动重新连接过程,也可以释放副小区组的SCell的专用资源(PUCCH或者SRS),或者,也可以将副小区组的sTAG的TA定时器全部强制性地期满或者停止。
(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应用进行上述的控制的无线通信方法。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如图8所示,无线通信系统1包括多个无线基站10(11以及12)、以及位于由各无线基站10形成的小区内且被构成为能够与各无线基站10进行通信的多个用户终端20。无线基站10分别连接到上位站装置30,并经由上位站装置30连接到核心网络40。
在图8中,无线基站11例如由具有相对宽的覆盖范围的宏基站构成,形成宏小区C1。无线基站12由具有局部的覆盖范围的小型基站构成,形成小型小区C2。另外,无线基站11以及12的数目并不限定于图8所示的数目。
在宏小区C1以及小型小区C2中,可以利用相同的频带,也可以利用不同的频带。此外,无线基站11以及12经由基站间接口(例如,光纤、X2接口)相互连接。
在无线基站11和无线基站12之间、在无线基站11和其他无线基站11之间或者在无线基站12与其他无线基站12之间,应用双重连接(DC)或者载波聚合(CA)。
用户终端20是支持LTE、LTE-A等各种通信方式的终端,不仅包括移动通信终端还可以包括固定通信终端。用户终端20经由无线基站10能够与其他用户终端20执行通信。
在上位站装置30中,例如包括接入网关装置、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移动性管理实体(MME)等,但并不限定于此。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下行链路的信道,利用在各用户终端20中共享的下行共享信道(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下行控制信道(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增强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PDCCH: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广播信道(物理广播信道(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等。通过PDSCH传输用户数据或高层控制信息、预定的SIB(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通过PDCCH、EPDCCH传输下行控制信息(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上行链路的信道,利用在各用户终端20中共享的上行共享信道(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上行控制信道(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等。通过PUSCH传输用户数据或高层控制信息。
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10的整体结构图。如图9所示,无线基站10具有用于MIMO(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and multiple-output))传输的多个发送接收天线101、放大器单元102、发送接收单元(发送单元以及接收单元)103、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呼叫处理单元105、接口单元106。
通过下行链路从无线基站10向用户终端20发送的用户数据从上位站装置30经由接口单元106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中,被进行PDCP(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convergence protocol))层的处理、用户数据的分割/结合、RLC(无线链路控制(RadioLink Control))重发控制的发送处理等RLC层的发送处理、MAC(媒体访问控制(MediumAccess Control))重发控制例如HARQ(混合自动重发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的发送处理、调度、传输格式选择、信道编码、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InverseFast Fourier Transform)处理、预编码处理而转发到各发送接收单元103。此外,关于下行控制信号,也进行信道编码或快速傅里叶逆变换等发送处理而转发到各发送接收单元103。
各发送接收单元1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按每个天线进行预编码后输出的下行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放大器单元102将频率变换后的无线频率信号进行放大,并通过发送接收天线101发送。在发送接收单元103中,能够应用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发射机/接收机、发送接收电路或者发送接收装置。
另一方面,关于上行信号,通过各发送接收天线101接收到的无线频率信号分别被放大器单元102放大,并在各发送接收单元103中进行频率变换而变换为基带信号,并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中,对被输入的上行信号中包含的用户数据,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处理、离散傅里叶反变换(IDFT:inverse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处理、纠错解码、MAC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RLC层、PDCP层的接收处理,并经由接口单元106被转发到上位站装置30。呼叫处理单元105进行通信信道的设定或释放等呼叫处理、无线基站10的状态管理、无线资源的管理。
接口单元106经由基站间接口(例如,光纤、X2接口)与相邻无线基站发送接收(回程信令)信号。或者,接口单元106经由预定的接口,与上位站装置30发送接收信号。
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10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的主要的功能结构图。如图10所示,无线基站10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至少包含控制单元301、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302、下行数据信号生成单元303、映射单元304、解映射单元305、信道估计单元306、上行控制信号解码单元307、上行数据信号解码单元308以及判定单元309而构成。
控制单元301对通过PDSCH发送的下行用户数据、通过PDCCH和扩展PDCCH(EPDCCH)的双方或者任意一方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下行参考信号等的调度进行控制。此外,控制单元301还进行通过PRACH传输的RA前导码、通过PUSCH传输的上行数据、通过PUCCH或PUSCH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上行参考信号的调度的控制(分配控制)。与上行链路信号(上行控制信号、上行用户数据)的分配控制有关的信息利用下行控制信号(DCI)被通知给用户终端20。
控制单元301基于来自上位站装置30的指示信息或来自各用户终端20的反馈信息,对无线资源向下行链路信号以及上行链路信号的分配进行控制。也就是说,控制单元301具有作为调度器的功能。在控制单元301中,能够应用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控制器、控制电路或控制装置。
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302生成通过控制单元301而决定了分配的下行控制信号(PDCCH信号和EPDCCH信号的双方或者任意一方)。具体来说,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3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301的指示,生成用于通知下行链路信号的分配信息的下行链路分配、以及用于通知上行链路信号的分配信息的上行链路许可。在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302中,能够应用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信号生成器或信号生成电路。
下行数据信号生成单元303生成通过控制单元301决定了对于资源的分配的下行数据信号(PDSCH信号)。对由下行数据信号生成单元303生成的数据信号,根据基于来自各用户终端20的CSI等而决定的编码率、调制方式,进行编码处理、调制处理。
映射单元304基于来自控制单元301的指示,控制在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302中生成的下行控制信号、以及在下行数据信号生成单元303中生成的下行数据信号向无线资源的分配。在映射单元304中,能够应用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映射电路或映射器。
解映射单元305对从用户终端20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进行解映射而分离上行链路信号。信道估计单元306根据在解映射单元305中分离的接收信号中包含的参考信号而估计信道状态,并将所估计的信道状态输出给上行控制信号解码单元307、上行数据信号解码单元308。
上行控制信号解码单元307对通过上行控制信道(PRACH、PUCCH)从用户终端发送的反馈信号(送达确认信号等)进行解码,并输出给控制单元301。上行数据信号解码单元308对通过上行共享信道(PUSCH)从用户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信号进行解码,并输出给判定单元309。判定单元309基于上行数据信号解码单元308的解码结果,进行重发控制判定(A/N判定)并将结果输出给控制单元301。
图11是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20的整体结构图。如图11所示,用户终端20具有用于MIMO传输的多个发送接收天线201、放大器单元202、发送接收单元(发送单元以及接收单元)203、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以及应用单元205。
关于下行链路的数据,通过多个发送接收天线201接收的无线频率信号分别被放大器单元202放大,且在发送接收单元203被频率变换而变换为基带信号。该基带信号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中被进行FFT处理、纠错解码、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等。在该下行链路的数据中,下行链路的用户数据被转发到应用单元205。应用单元205进行与比物理层或MAC层更高的层有关的处理等。此外,在下行链路的数据中,广播信息也被转发到应用单元205。在发送接收单元203中,能够应用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发射机/接收机、发送接收电路或发送接收装置。
另一方面,关于上行链路的用户数据,从应用单元205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中,被进行重发控制(HARQ)的发送处理、信道编码、预编码、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处理、快速傅里叶反变换(IFFT)处理等而被转发到各发送接收单元203。发送接收单元2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此后,放大器单元202将频率变换后的无线频率信号进行放大而通过发送接收天线201发送。
图12是用户终端20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的主要的功能结构图。如图12所示,用户终端20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至少包含控制单元401、上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402、上行数据信号生成单元403、映射单元404、解映射单元405、信道估计单元406、下行控制信号解码单元407、下行数据信号解码单元408以及判定单元409而构成。
控制单元401基于从无线基站10发送的下行控制信号(PDCCH信号)、对于接收到的PDSCH信号的重发控制判定结果,对上行控制信号(A/N信号等)或上行数据信号的生成进行控制。从无线基站接收到的下行控制信号从下行控制信号解码单元407被输出,且重发控制判定结果从判定单元409被输出。在控制单元401中,应用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控制器、控制电路或控制装置。
控制单元401在基于发生了高层中的事件的时间点的指标而应用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以及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中的其中一个的状态下指标发生了变动时,进行不切换到另一方的双重连接用控制的控制以及仅限于预定次数而切换到另一方的双重连接用控制的控制中的其中一个。
上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4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示,生成上行控制信号(送达确认信号或信道状态信息(CSI)等反馈信号)。上行数据信号生成单元403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示而生成上行数据信号。另外,控制单元401在从无线基站通知的下行控制信号中包含有上行链路许可的情况下,指示上行数据信号生成单元403生成上行数据信号。在上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402中,能够应用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信号生成器或信号生成电路。
映射单元404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示,对上行控制信号(送达确认信号等)和上行数据信号向无线资源(PUCCH、PUSCH)的分配进行控制。
解映射单元405对从无线基站10发送的下行链路信号进行解映射,从而分离下行链路信号。信道估计单元406根据在解映射单元405中分离的接收信号中包含的参考信号而估计信道状态,并将所估计的信道状态输出给下行控制信号解码单元407、下行数据信号解码单元408。
下行控制信号解码单元407对通过下行控制信道(PDCCH))而发送的下行控制信号(PDCCH信号)进行解码,并将调度信息(向上行资源的分配信息)输出给控制单元401。此外,在下行控制信号中包含有与反馈送达确认信号的小区有关的信息、或与有无应用RF调整有关的信息的情况下,也向控制单元401输出。
下行数据信号解码单元408对通过下行共享信道(PDSCH)而发送的下行数据信号进行解码,并输出到判定单元409。判定单元409基于下行数据信号解码单元408的解码结果,进行重发控制判定(A/N判定),并将结果输出到控制单元401。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附图中图示的大小或形状等,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在发挥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适当进行变更。除此之外,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就能够适当变更而实施。
本申请基于2014年9月25日申请的特愿2014-195694。其内容全部包含于此。

Claims (10)

1.一种用户终端,与由利用不同的频率的一个以上的小区分别构成的多个小区组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具有:
控制单元,在基于发生了高层中的事件的时间点的指标而应用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以及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中的其中一个的状态下所述指标发生了变动时,进行不切换到另一方的双重连接用控制的控制以及仅限于预定次数而切换到另一方的双重连接用控制的控制中的其中一个。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进行在应用所述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的状态下所述指标发生了变动时不切换到所述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的控制、以及在应用所述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的状态下所述指标发生了变动时切换到所述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的控制中的其中一个。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从应用所述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的状态切换到所述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之后,即使是所述指标再次发生变动,所述控制单元也不切换到所述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应用了所述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的情况下,只要不发生其他的事件,所述控制单元就不切换到所述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
5.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的任一项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事件是双重连接的设定或者重新设定、RRC参数重新设定、PSCell改变、SCell改变、副小区组的变更、或SCell的激活或者去激活中的至少一个。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指标是属于各小区组的任意的服务小区的上行链路发送定时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指标是属于各小区组的任意的服务小区的下行链路接收定时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是发送功率控制或者测量控制。
9.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无线基站与用户终端进行通信,其中,该无线基站形成由利用不同的频率的一个以上的小区分别构成的小区组,并且和形成与所述小区组不同的小区组的其他的无线基站应用双重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用户终端具有:
控制单元,在基于发生了高层中的事件的时间点的指标而应用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以及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中的其中一个的状态下所述指标发生了变动时,进行不切换到另一方的双重连接用控制的控制以及仅限于预定次数而切换到另一方的双重连接用控制的控制中的其中一个。
10.一种用户终端的无线通信方法,所述用户终端与由利用不同的频率的一个以上的小区分别构成的多个小区组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具有:
在基于发生了高层中的事件的时间点的指标而应用面向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以及面向非同步双重连接的控制中的其中一个的状态下所述指标发生了变动时,进行不切换到另一方的双重连接用控制的控制以及仅限于预定次数而切换到另一方的双重连接用控制的控制中的其中一个的步骤。
CN201580051254.9A 2014-09-25 2015-09-25 用户终端、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Pending CN10671709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95694 2014-09-25
JP2014-195694 2014-09-25
PCT/JP2015/077044 WO2016047728A1 (ja) 2014-09-25 2015-09-25 ユーザ端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17093A true CN106717093A (zh) 2017-05-24

Family

ID=555812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51254.9A Pending CN106717093A (zh) 2014-09-25 2015-09-25 用户终端、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295568A1 (zh)
EP (1) EP3200535A4 (zh)
JP (1) JP6343015B2 (zh)
CN (1) CN106717093A (zh)
WO (1) WO2016047728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62059A1 (zh) * 2018-09-28 2020-04-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链路故障的处理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655240A (zh) * 2018-09-27 2021-04-13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装置
CN112970296A (zh) * 2018-11-13 2021-06-15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装置以及基站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01140B2 (en) 2014-02-11 2017-10-2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uplink power in wireless
WO2016080899A1 (en) * 2014-11-18 2016-05-2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determining unsynchronised or synchronised dual connectivity mode of a user equipment
US10433288B2 (en) 2014-12-31 2019-10-01 Lg Electronics Inc.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and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receiving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WO2017166549A1 (en) * 2016-03-31 2017-10-05 Intel IP Corporation Measurement gap configuration
US20190364520A1 (en) * 2016-09-30 2019-11-2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dapting between synchronous and asynchronous operations based on numerology
KR102469636B1 (ko) 2019-01-02 2022-11-23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자 장치의 송신 전력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US11419170B2 (en) * 2019-04-02 2022-08-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ping-pong reselection and registration avoidance
WO2022269919A1 (ja) * 2021-06-25 2022-12-29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基地局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14540A1 (en) * 2011-02-21 2012-08-23 Motorola Mobility, Inc. Signal Measurement on Component Carrier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20130100938A1 (en) * 2011-10-24 2013-04-25 Pantech Co., Lt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uplink synchronization in multiple component carrier system and method therefor
US20130279433A1 (en) * 2012-04-20 2013-10-24 Esmael Hejazi Dinan Cell Timing in a Wireless Device and Base Station
CN104054387A (zh) * 2012-01-13 2014-09-17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管理双频双蜂窝小区无线通信网络中的移动性事件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01140B2 (en) * 2014-02-11 2017-10-2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uplink power in wireles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14540A1 (en) * 2011-02-21 2012-08-23 Motorola Mobility, Inc. Signal Measurement on Component Carrier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20130100938A1 (en) * 2011-10-24 2013-04-25 Pantech Co., Lt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uplink synchronization in multiple component carrier system and method therefor
CN104054387A (zh) * 2012-01-13 2014-09-17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管理双频双蜂窝小区无线通信网络中的移动性事件的方法和装置
US20130279433A1 (en) * 2012-04-20 2013-10-24 Esmael Hejazi Dinan Cell Timing in a Wireless Device and Base Station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ERICSSON: "On maximum transmission timing difference", 《3GPP TSG-RAN WG4 MEETING #72 R4-145027》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55240A (zh) * 2018-09-27 2021-04-13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装置
CN112655240B (zh) * 2018-09-27 2023-11-2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装置
WO2020062059A1 (zh) * 2018-09-28 2020-04-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链路故障的处理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970296A (zh) * 2018-11-13 2021-06-15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装置以及基站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295568A1 (en) 2017-10-12
JP6343015B2 (ja) 2018-06-13
JPWO2016047728A1 (ja) 2017-07-20
EP3200535A4 (en) 2018-02-28
EP3200535A1 (en) 2017-08-02
WO2016047728A1 (ja) 2016-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17093A (zh) 用户终端、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10492230B2 (en) User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power of a prach
US10165600B2 (en) User terminal,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improved power allocation to 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s in dual connectivity
US10271315B2 (en)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170353272A1 (en)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16024821A2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송 전력 제어를 수행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WO2016021949A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WO2016021929A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송 전력 제어를 수행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WO2015152580A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를 송수신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JP2018152922A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9804590A (zh) Prach和/或srs切换增强
US20180084540A1 (en)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KR20160108235A (ko) 캐리어 집적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JP6585043B2 (ja)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9585110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uplink signals, and apparatus therefor
EP2930990B1 (en) Wireless base station, user termina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6717077A (zh) 用户终端、无线通信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6256160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设备到设备通信的信号的方法及其装置
EP3169118B1 (en) User termina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6165517A (zh) 在支持设备对设备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方法及其装置
US11533660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cessing plurality of resource request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7926011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6256108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设备对设备信号的方法及其设备
CN105917697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2023035437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ed grant regarding sidelink carrier aggreg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524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