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15024A - 机械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机械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15024A
CN106715024A CN201480081872.3A CN201480081872A CN106715024A CN 106715024 A CN106715024 A CN 106715024A CN 201480081872 A CN201480081872 A CN 201480081872A CN 106715024 A CN106715024 A CN 1067150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ckening layer
hard particles
region
base member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8187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15024B (zh
Inventor
大石真之
天野昌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ma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ma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matsu Ltd filed Critical Koma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7150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150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150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150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9/00Arc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9/04Welding for other purposes than joining, e.g. built-up wel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FWORKING METALLIC POWDER; MANUFACTURE OF ARTICLES FROM METALLIC POWDER; MAKING METALLIC POWDER; 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LIC POWDER
    • B22F7/00Manufacture of composite layers, workpieces, or articles, comprising metallic powder, by sintering the powder, with or without compacting wherein at least one part is obtained by sintering or compression
    • B22F7/06Manufacture of composite layers, workpieces, or articles, comprising metallic powder, by sintering the powder, with or without compacting wherein at least one part is obtained by sintering or compression of composite workpieces or articles from parts, e.g. to form tipped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9/00Arc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9/04Welding for other purposes than joining, e.g. built-up welding
    • B23K9/044Built-up welding on three-dimensional surfaces
    • B23K9/046Built-up welding on three-dimensional surfaces on surfaces of revolu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9/00Arc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9/16Arc welding or cutting making use of shielding gas
    • B23K9/173Arc welding or cutting making use of shielding gas and of a consumable electro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9/00Arc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9/23Arc welding or cutting taking account of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s to be weld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9/00Arc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9/32Accessories
    • B23K9/324Devices for supplying or evacuating a shielding or a welding powder, e.g. a magnetic powd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5/00Endless track vehicles
    • B62D55/08Endless track units; Parts thereof
    • B62D55/12Arrangement, location, or adaptation of driving sprock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5/00Endless track vehicles
    • B62D55/08Endless track units; Parts thereof
    • B62D55/18Tracks
    • B62D55/20Tracks of articulated type, e.g. chains
    • B62D55/205Connections between track links
    • B62D55/21Links connected by transverse pivot pi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2/00Non-ferrous alloys containing at least 5% by weight but less than 50% by weight of oxides, carbides, borides, nitrides, silicides or other metal compounds, e.g. oxynitrides, sulfides, whether added as such or formed in situ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FWORKING METALLIC POWDER; MANUFACTURE OF ARTICLES FROM METALLIC POWDER; MAKING METALLIC POWDER; 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LIC POWDER
    • B22F2998/00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concerning processes or compositions relating to powder metallurgy
    • B22F2998/10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equence of their ste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FWORKING METALLIC POWDER; MANUFACTURE OF ARTICLES FROM METALLIC POWDER; MAKING METALLIC POWDER; 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LIC POWDER
    • B22F5/00Manufacture of workpieces or articles from metallic powder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ial shape of the product
    • B22F5/08Manufacture of workpieces or articles from metallic powder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ial shape of the product of toothed articles, e.g. gear wheels; of cam disc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101/00Articles made by soldering,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2101/04Tubular or hollow articles
    • B23K2101/06Tub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101/00Articles made by soldering,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2101/30Chains, hoops or 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103/00Materials to be soldered, welded or cut
    • B23K2103/02Iron or ferrous alloys
    • B23K2103/04Steel or steel allo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16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a layer formed of particles, e.g. chips, powder or granu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5/00Endless track vehicles
    • B62D55/08Endless track units; Part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5/00Endless track vehicles
    • B62D55/08Endless track units; Parts thereof
    • B62D55/12Arrangement, location, or adaptation of driving sprockets
    • B62D55/135Arrangement, location, or adaptation of driving sprockets with dismountable driving crow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Component Parts Of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REA)
  • Forging (AREA)
  • Heat Treatment Of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机械部件及其制造方法。机械部件的一个例子即链轮具备:由第一金属构成的基部、将基部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地与基部接触而配置的增厚层(90)。增厚层(90)包括由第二金属构成的母相(95)和在母相(95)中分散的硬质粒子(91)。增厚层(90)的表面(90A)成为锻造面,位于距离增厚层(90)的表面(90A)在硬质粒子(91)的平均粒径以内的区域即增厚层表层区域(90B)内的硬质粒子(91)在埋入增厚层(90)的状态下排列地配置。

Description

机械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部件及其制造方法,更具体来说,涉及具备在母相中分散硬质粒子的增厚层的机械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存在以提高耐磨损性等为目的,在机械部件中形成增厚层的情况。作为用于使耐磨损性提高的增厚层,能够采用例如在由钢构成的母材中分散硬质粒子的增厚层。增厚层能够通过例如堆焊而形成(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8-763号公报(专利文献1)以及(日本)特开平8-47774号公报(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76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477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形成有在母相中分散硬质粒子的增厚层的机械部件中,在其使用中存在硬质粒子从增厚层脱落的情况。当硬质粒子脱落时,具有增厚层的机械部件的耐磨损性有可能下降。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通过抑制硬质粒子从增厚层脱落而提高机械部件的耐磨损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机械部件具备:由第一金属构成的基部、将该基部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地与基部接触而配置的增厚层。增厚层包括由第二金属构成的母相和在该母相中分散的硬质粒子。增厚层的表面成为锻造面。位于距离增厚层的表面在硬质粒子的平均粒径以内的区域即增厚层表层区域内的硬质粒子在进入增厚层的状态下排列地配置。
在本发明的机械部件中,增厚层的表面成为锻造面,位于增厚层表层区域内的硬质粒子在埋入增厚层的状态下排列地配置。由此,抑制硬质粒子从增厚层的表面较大突出。因此,抑制在机械部件的使用中的硬质粒子的脱落,并提高机械部件的耐磨损性。像这样,根据本发明的机械部件,能够提高机械部件的耐磨损性。需要说明的是,硬质粒子的平均粒径能够通过以下方式获得:对与增厚层的表面垂直的截面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并计算观察到的十个硬质粒子的直径的平均值。
在上述机械部件中,位于增厚层表层区域内的硬质粒子也可以配置为与增厚层的表面相接。由此,从增厚层的表面露出的硬质粒子的区域变得极小,从而抑制硬质粒子的脱落。
在上述机械部件中,位于增厚层表层区域内的上述硬质粒子的从增厚层的表面露出的区域所对应的中心角也可以为锐角(不到90°)。由此,从增厚层的表面露出的硬质粒子的区域变得极小,从而抑制硬质粒子的脱落。
在上述机械部件中,在包括该增厚层和上述基部的界面的区域中,上述增厚层也可以包括向基部突出的突出部。由此,抑制增厚层从基部剥离。
在上述机械部件中,上述硬质粒子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进入到上述突出部中。由此,更可靠地抑制增厚层从基部剥离。
上述机械部件也可以被用作履带式行走部件、铲斗斗齿或破碎装置的齿部。耐磨损性优秀的上述机械部件适合于要求高耐磨损性的这些机械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机械部件的制造方法具备:准备由第一金属构成的基部件的工序;以覆盖该基部件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形成增厚层的工序;为了加工该增厚层,而将形成有增厚层的上述基部件锻造的工序。在形成增厚层的工序中,形成包括由第二金属构成的母相和在该母相中分散的硬质粒子的增厚层。
在本发明的机械部件的制造方法中,为了加工硬质粒子在母相中分散的增厚层而将形成有增厚层的基部件锻造。在通过锻造对增厚层加工时,从增厚层的表面突出的硬质粒子被压入硬度相对低的母相内。因此,在增厚层的表面附近,硬质粒子成为充分地埋入增厚层内的状态。其结果,抑制在机械部件的使用中的硬质粒子的脱落,提高机械部件的耐磨损性。像这样,根据本发明的机械部件的制造方法,能够提高机械部件的耐磨损性。
在上述机械部件的制造方法中,在将形成有增厚层的基部件锻造的工序中,也可以将形成有增厚层的基部件热锻。通过采用热锻,能够使形成有增厚层的基部件变得容易锻造。
在上述机械部件的制造方法中,上述机械部件也可以被用作履带式行走部件、铲斗斗齿或破碎装置的齿。能够制造耐磨损性优秀的上述机械部件的上述机械部件的制造方法适合于要求高耐磨损性的这些机械部件的制造。
发明效果
从以上的说明显而易见地,根据本发明的机械部件及其制造方法,能够通过抑制硬质粒子从增厚层脱落而提高机械部件的耐磨损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履带式走行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2是用于说明链轮以及衬套的动作的概略图。
图3是表示衬套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图4是表示链轮和衬套的接触状态的概略剖视图。
图5是沿着图4的线V-V的概略剖视图。
图6是表示增厚层的表面附近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7是表示增厚层和基部的界面附近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机械部件的制造方法的概略的流程图。
图9是用于说明链轮的制造方法的概略立体图。
图10是用于说明链轮的制造方法的概略立体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增厚层的形成方法的概略剖视图。
图12是用于说明链轮的制造方法的概略立体图。
图13是用于说明链轮的制造方法的概略立体图。
图14是用于说明衬套的制造方法的概略立体图。
图15是用于说明衬套的制造方法的概略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液压挖掘机的铲斗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斗齿的结构的概略俯视图。
图18是表示沿着图17的线XVIII-XVIII的截面的概略剖视图。
图19是表示比较例的斗齿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20是用于说明斗齿的制造方法的概略剖视图。
图21是用于说明斗齿的制造方法的概略剖视图。
图22是表示破碎装置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图23是表示破碎装置的固定部外齿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图24是沿着图23的线XXIV-XXIV的概略剖视图。
图25是沿着图24的线XXV-XXV的概略剖视图。
图26是用于说明破碎装置的固定部外齿的制造方法的概略立体图。
图27是用于说明破碎装置的固定部外齿的制造方法的概略立体图。
图28是用于说明破碎装置的固定部外齿的制造方法的概略剖视图。
图29是用于说明破碎装置的固定部外齿的制造方法的概略剖视图。
图30是用于说明破碎装置的固定部外齿的制造方法的概略立体图。
图31是用于说明破碎装置的固定部外齿的制造方法的概略立体图。
图32是用于说明破碎装置的固定部外齿的制造方法的概略剖视图。
图33是用于说明破碎装置的固定部外齿的制造方法的概略剖视图。
图34是表示斗齿的截面的照片。
图35是增厚层的表面附近的光学显微镜照片(实施例)。
图36是增厚层的表面附近的光学显微镜照片(比较例)。
图37是增厚层和基部的界面附近的光学显微镜照片(实施例)。
图38是增厚层和基部的界面附近的光学显微镜照片(比较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赋予相同的参照标记,并不重复其说明。
(实施方式一)
以履带式走行装置的链轮以及衬套为例,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即实施方式一中的机械部件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履带式走行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图。图2是用于说明链轮以及衬套的动作的概略图。图3是表示衬套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图4以及图5是表示链轮和衬套的接触状态的概略剖视图。
参照图1,本实施方式中的履带式走行装置1例如为推土机等作业机械的行走装置,具备:履带2、履带机架3、空转轮4、链轮5、多个(此处为七个)下转轮10、多个(此处为两个)上转轮11。
履带2包括:环状地连结的多个履带链带9、相对于各履带链带9固定的履带板6。履带链带9包括外链带7和内链带8。外链带7和内链带8交替地连结。
空转轮4、多个下转轮10和多个上转轮11能够围绕各自的轴旋转地安装于履带机架3。链轮5配置于履带机架3的一个端部侧。链轮5与发动机等动力源连接,通过由该动力源驱动,围绕轴旋转。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51配置于链轮5的外周面。突出部51与履带2啮合。因此,链轮5的旋转向履带2传递。履带2被链轮5的旋转驱动而在周向上旋转。
空转轮4安装于履带机架3的另一个端部(与配置链轮5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另外,在夹在链轮5和空转轮4之间的履带机架3的区域中,在接地侧安装多个下转轮10,在与接地侧相反的一侧安装多个上转轮11。空转轮4、下转轮10以及上转轮11在外周面上与履带2的内周面接触。其结果,由链轮5的旋转而被驱动的履带2一边被空转轮4、链轮5、下转轮10以及上转轮11引导,一边在周向上旋转。
参照图2,相邻的外链带7和内链带8通过连结销12以及衬套13连结。在各内链带8上各形成有两个在与履带2的旋转面垂直的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15。该两个贯通孔15中的一个贯通孔15形成于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另一个贯通孔15形成于另一个端部。在各外链带7上各形成有两个在与履带2的旋转面垂直的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15。该两个贯通孔15中的一个贯通孔15形成于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另一个贯通孔15形成于另一个端部。
参照图3,衬套13具有中空圆筒状的形状。外径小的小径部139形成于衬套13的两个端部。衬套13的内周面133在长度方向上具有一定的直径。在小径部139中,衬套13的厚度变小。
参照图2以及图3,一对外链带7配置为在各自从与履带2的旋转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各自的两个贯通孔15重叠。一对内链带8配置为在各自从与履带2的旋转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各自的两个贯通孔15重叠。相邻的外链带7和内链带8配置为在从与履带2的旋转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各自的一个贯通孔15重叠。衬套13配置为被一对内链带8夹住,且两端的小径部139插入内链带8的贯通孔15。连结销12配置为贯通相邻的外链带7以及内链带8的在从与履带2的旋转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重叠的贯通孔15,且贯通被衬套13的内周面133包围的空间。连结销12配置为将衬套13在长度方向上贯通。
链轮5的外周面53一边与构成履带2的衬套13的外周面131啮合,链轮5一边在周向上旋转。因此,对于链轮5的外周面53以及衬套13的外周面131要求高耐磨损性。链轮5为一边在与其他部件即衬套13接触的区域即外周面53上接触一边相对于衬套13相对滑动的机械部件。衬套13为一边在与其他部件即链轮5接触的区域即外周面131上接触一边相对于链轮5相对滑动的机械部件。
参照图4以及图5,链轮5具备:由金属(钢)构成的基部50、为构成接触区域即外周面53而覆盖基部50的增厚层52。增厚层52的表面即外周面53被平滑化。此处,增厚层52的表面即外周面53被平滑化的状态是指,从增厚层52的表面将受液体状态的增厚层52形成时的表面张力等影响的表面形状除去后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增厚层52的表面即外周面53为锻造面。受液体状态的增厚层52形成时的表面张力等影响的增厚层52的表面即外周面53通过锻造而被平滑化。作为构成基部50的金属,可以采用例如在JIS标准中规定的机械结构用碳素钢或机械结构用合金钢(例如除S45C、SCM435以外,还包括含有同等量的碳的SMn钢、SCr钢、SCM钢等)等。
衬套13具备:基部134、为构成接触区域即外周面131而覆盖基部134的增厚层132。增厚层132的表面即外周面131被平滑化。在本实施方式中,增厚层132的表面即外周面131为锻造面。受液体状态的增厚层52形成时的表面张力等影响的增厚层132的表面即外周面131通过锻造而被平滑化。作为构成基部134的金属,可以采用例如在JIS标准中规定的机械结构用碳素钢或机械结构用合金钢(例如除S45C、SCM435以外,还包括含有同等量的碳的SMn钢、SCr钢、SCM钢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机械部件即链轮5以及衬套13中,构成接触区域的增厚层52、132的表面被平滑化。由此,抑制局部的接触面压力上升等现象,抑制对于其他部件(衬套13以及链轮5)的攻击性。
接下来,对链轮5以及衬套13所具有的增厚层的结构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增厚层的表面附近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图7是表示增厚层和基部的界面附近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参照图6以及图7,链轮5以及衬套13所具有的增厚层90(增厚层52以及增厚层132)包括由第二金属构成的母相95和在母相95中分散的硬质粒子91。构成母相95的第二金属可以是例如将来自于焊线的金属和构成基部100(基部50以及基部134)的金属(第一金属)混合的金属。作为硬质粒子91,可以采用比母相95的硬度高的粒子,例如由超硬合金构成的粒子。增厚层90比基部100的耐磨损性高。
参照图6,增厚层90的表面90A成为锻造面。位于距离增厚层90的表面90A在硬质粒子91的平均粒径以内的区域即增厚层表层区域90B内的硬质粒子91在埋入增厚层90的状态下排列地配置。由此,抑制硬质粒子91从增厚层90的表面90A过于突出地配置。其结果,抑制在链轮5以及衬套13的使用中的硬质粒子91脱落,从而提高链轮5以及衬套13的耐磨损性。
如图6所示,位于增厚层表层区域90B内的硬质粒子91也可以配置为与增厚层90的表面90A相接。由此,从增厚层90的表面90A露出的硬质粒子91的区域变得极小,从而抑制硬质粒子91的脱落。
如图6所示,位于增厚层表层区域90B内的硬质粒子91的与从增厚层90的表面90A露出的区域对应的中心角θ也可以为锐角(不到90°)。由此,从增厚层90的表面90A露出的硬质粒子91的区域变得极小,从而抑制硬质粒子91的脱落。
参照图7,在包括增厚层90和基部100的界面的区域中,增厚层90包括向基部100突出的突出部99。通过由突出部99导致的锚固效果,抑制增厚层90从基部100剥离。硬质粒子91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突出部99中。由此,更可靠地抑制增厚层90从基部100剥离。增厚层90的母相95介于进入到突出部99中的硬质粒子91和基部100之间。进入到突出部99中的硬质粒子91和基部100不接触。硬质粒子91的中心位于突出部99的外部(硬质粒子91的体积的不到1/2的区域进入到突出部99内。)。在各突出部99内有一个硬质粒子91进入。各突出部99的深度比进入到该突出部99中的硬质粒子91的半径小。
接下来,参照图8~图13,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机械部件即链轮5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机械部件即链轮的制造方法的概略的流程图。图9、图10、图12以及图13是用于说明链轮的制造方法的概略立体图。图11是用于说明增厚层的形成方法的概略剖视图。
参照图8,在本实施方式中的链轮5的制造方法中,首先作为工序(S10)实施基部件准备工序。参照图9,在该工序(S10)中,准备应该成为链轮5的基部50的基部件61。基部件61由构成基部50的金属构成。基部件61具有圆筒状。基部件61包括:一对端面61B、将一对端面61B彼此连接的侧面61A。
接下来,作为工序(S20)实施增厚层形成工序。参照图9以及图10,在该工序(S20)中,增厚层63形成为覆盖在工序(S10)中准备的基部件61的侧面61A的一部分。增厚层63遍及基部件61的长度方向的全部区域地形成。增厚层63形成于基部件61的周向的一部分(周向的大约一半)。增厚层63具有在基部件6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焊道62在周向上无缝排列地配置的结构。
增厚层63的形成可以例如像以下这样通过利用二氧化碳电弧焊接法的堆焊来实施。首先,对增厚层形成装置进行说明。参照图11,增厚层形成装置具备焊枪70和硬质粒子供应喷嘴80。焊枪70包括:具有中空圆筒状的焊接喷嘴71、配置于焊接喷嘴71的内部并与电源(未图示)连接的接触片72。焊线73一边与接触片72接触,一边向焊接喷嘴71的前端侧连续地供应。作为焊线,可以采用例如JIS标准的YGW 12。焊接喷嘴71和接触片72的间隙成为保护气体的流路。流经该流路的保护气体从焊接喷嘴71的前端喷出。硬质粒子供应喷嘴80具有中空圆筒状的形状。向硬质粒子供应喷嘴80内供应硬质粒子91,并将硬质粒子91从硬质粒子供应喷嘴80的前端喷出。
使用上述增厚层形成装置能够通过以下的步骤形成增厚层63。当将基部件61作为一个电极并将焊线73作为另一个电极在基部件61和焊线73之间外施电压时,在焊线73和基部件61之间形成电弧74。电弧74通过从焊接喷嘴71的前端沿着箭头β喷出的保护气体而隔绝于周围的空气。作为保护气体可以采用例如二氧化碳。通过电弧74的热量,基部件61的一部分以及焊线73的前端熔融。焊线73的前端熔融所形成的液滴向基部件61的熔融区域移动。由此,形成熔融的基部件61和焊线73互相混合的液体区域即熔融池92。从硬质粒子供应喷嘴80喷出的硬质粒子91向熔融池92供应。
当构成堆焊装置的焊枪70以及硬质粒子供应喷嘴80相对于基部件61向矢印α方向相对移动时,形成熔融池92的位置依次移动,之前形成的熔融池92凝固并成为焊道62。焊道62包括熔融池92凝固所形成的母相95和在母相95中分散的硬质粒子91。通过多个焊道62在宽度方向上相邻地无缝形成,且基部件61的侧面61A的所要求的区域被多个焊道62覆盖,从而完成增厚层63的形成(参照图10)。需要说明的是,堆焊可以以例如焊接电流230A、焊接电压17V、硬质粒子的供应量110g/min、焊缝余高4mm的条件实施。作为焊线,也可以采用JIS标准YGW11。作为硬质粒子,也可以采用WC、W2C类的粒子。
接下来,作为工序(S30)实施热锻工序。在工序(S30)中,将在工序(S20)中形成增厚层63的基部件61热锻。参照图10以及图12,在将形成有增厚层63的基部件61加热至能够热锻的温度以后,配置于具有与所要求的链轮5的形状相对应的型腔的模具内,并锻造。在本实施方式中,圆环状的链轮5通过将被分割为多个圆弧状的部件的物体热锻而制作,并在之后工序中将这些组合起来从而获得圆环状的链轮5。通过热锻,在工序(S20)中形成的增厚层63被加工。基部件61被热锻为增厚层63覆盖链轮5的外周面。由此,获得将受液体时的表面张力等影响的表面形状除去后的表面平滑的增厚层52。如图12所示,热锻的结果为形成毛边59。参照图12以及图13,此后,通过实施冲切,除去毛边59从而获得构成链轮5的一部分的部件(参照图13)。
参照图11以及图6,通过将形成有增厚层63的基部件61热锻,在增厚层63形成时从增厚层63(焊道62)的表面突出的硬质粒子91向增厚层63(焊道62)的内部压入。其结果,在链轮5中,位于增厚层表层区域90B内的硬质粒子91在埋入增厚层90的状态下排列地配置。位于增厚层表层区域90B内的硬质粒子91配置为与增厚层90的表面90A相接。位于增厚层表层区域90B内的硬质粒子91的从增厚层90的表面90A露出的区域所对应的中心角θ为锐角(不到90°)。由此,抑制在链轮5的使用中的硬质粒子91的脱落,提高链轮5的耐磨损性。
参照图11以及图7,通过将形成有增厚层63的基部件61热锻,由在形成增厚层63(焊道62)时位于增厚层63(焊道62)和基部件61的界面附近的硬质粒子91的影响,在增厚层90中形成突出部99。成为硬质粒子91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突出部99中的状态。通过上述过程,同时形成硬质粒子91配置为与表面90A相接的耐磨损性优秀的增厚层90的表层区域和抑制从增厚层90的基部100剥离的突出部99。
参照图8,接下来作为工序(S40)实施热处理工序。在该工序(S40)中,对于在工序(S30)中热锻而获得的链轮5(构成链轮5的部件),实施热处理。在工序(S40)中实施的热处理例如为淬火以及回火。由此,对于链轮5的基部50,能够赋予所要求的硬度以及韧性。此后,为了使链轮5能够安装于支承体(未图示),对于未形成增厚层90的区域实施以提高尺寸精度和形成安装孔等为目的的机械加工,从而完成本实施方式的链轮5(构成链轮5的部件)。
接下来,参照图8、图14以及图15,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机械部件即衬套13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衬套的制造方法的概略的流程图。图14以及图15是用于说明衬套的制造方法的概略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衬套13能够通过与上述链轮5相同的步骤制造。
参照图8,在本实施方式中的衬套13的制造方法中,首先作为工序(S10)实施基部件准备工序。在该工序(S10)中,参照图14,准备应该成为衬套13的基部134的基部件64。基部件64由构成基部134的金属构成。基部件64具有圆筒形状。基部件64包括一对端面64B和将一对端面61B彼此连接的外周面64A。
接下来,作为工序(S20)实施增厚层形成工序。在该工序(S20)中,参照图14以及图15,以覆盖在工序(S10)中准备的基部件61的外周面64A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增厚层63。增厚层63形成于基部件64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在基部件64的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不形成增厚层63。增厚层63遍及基部件64的周向全部区域地形成。增厚层63的在基部件64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焊道62具有在周向上无缝排列地配置的结构。与制造上述链轮5的情况相同,增厚层63的形成可以通过利用例如二氧化碳电弧焊接法的堆焊来实施。需要说明的是,增厚层63也可以对应应该与链轮5接触的区域,在基部件64的周向的一部分例如半周区域中形成。
接下来,作为工序(S30)实施热锻工序。在该工序(S30)中,将在工序(S20)中形成增厚层63的基部件64热锻。参照图15以及图3~图5,在将形成有增厚层63的基部件64加热至能够热锻的温度以后,配置于具有与所要求的衬套13的形状相对应的型腔的模具内,并锻造。通过热锻,在工序(S20)中形成的增厚层63被加工。基部件64被热锻为增厚层63覆盖衬套13的外周面131。由此,获得将受液体时的表面张力等影响的表面形状除去后的表面平滑的增厚层132。未形成增厚层63的基部件64的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成为衬套13的小径部139。此后,形成应该插入用于与板7、8的连结的连结销12的孔即销孔(参照图2)。参照图3,销孔由内周面133限定,在轴向上延伸。
通过将形成有增厚层63的基部件64热锻,在增厚层63形成时从增厚层63(焊道62)的表面突出的硬质粒子91向增厚层63(焊道62)的内部压入。其结果,在衬套13中,位于增厚层表层区域90B内的硬质粒子91在埋入增厚层90的状态下排列地配置。位于增厚层表层区域90B内的硬质粒子91配置为与增厚层90的表面90A相接。位于增厚层表层区域90B内的硬质粒子91的从增厚层90的表面90A露出的区域所对应的中心角θ为锐角(不到90°)。由此,抑制在衬套13的使用中的硬质粒子91的脱落,提高衬套13的耐磨损性。
通过将形成有增厚层63的基部件64热锻,在形成增厚层63(焊道62)时由于位于增厚层63(焊道62)和基部件64的界面附近的硬质粒子91的影响,在衬套13中,在增厚层90形成突出部99。成为硬质粒子91的至少一部分进入突出部99中的状态。
参照图8,作为工序(S40)接下来实施热处理工序。在该工序(S40)中,对于在工序(S30)中热锻而获得的衬套13,实施热处理。在工序(S40)中实施的热处理例如为淬火以及回火。由此,对于衬套13的基部134,能够赋予所要求的硬度以及韧性。此后,对于衬套13的小径部139实施以提高尺寸精度和下降表面粗糙度等为目的的机械加工,从而完成本实施方式的衬套13。
(实施方式二)
接下来,以液压挖掘机的铲斗的斗齿为例,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即实施方式二的机械部件进行说明。图16是表示液压挖掘机的铲斗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图17是表示斗齿的结构的概略俯视图。图18是表示沿着图17的线XVIII-XVIII的截面的概略剖视图。
参照图16,本实施方式中的铲斗201安装在液压挖掘机的臂(未图示)的前端,挖掘沙土。铲斗201由板状部件构成,具备:具有开口的本体210、其一部分从本体210的开口外周部212的挖掘侧突出地安装于本体210的多个(在图16表示的铲斗201中为三个)斗齿220、配置在本体210的与安装有斗齿22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安装部230。铲斗201在安装部230中由液压挖掘机的臂支承。在挖掘时,铲斗201从斗齿220开始进入沙土。因此,在斗齿220中,要求高耐沙土磨损性(耐磨损性)。
如图17所示,斗齿220包括前端221和基端222。斗齿220在基端222侧安装于本体210,前端221侧从铲斗201的开口外周部212突出。斗齿220一边与其他部件即本体210接触一边使用。铲斗201从斗齿220的前端221侧进入沙土。因此,对于斗齿220的前端221侧,要求特别高的耐沙土磨损性。
参照图18,斗齿220具备:由第一金属构成的基部225、将基部225的表面的一部分即被覆区域225A覆盖地与基部225接触而配置的增厚层227。作为构成基部225的第一金属,可以采用例如JIS标准中规定的的机械结构用碳素钢或机械结构用合金钢(例如除S45C、SCM435以外,还包括含有同等量的碳的SMn钢、SCr钢和SCM钢等)等。在基部225的表面的被覆区域225A与被覆区域225A以外的区域即露出区域225B的交界即增厚端部229处,露出区域225B和增厚层227的表面227A成为构成同一个面的锻造面。增厚层227的表面227A遍及全部区域地成为锻造面。
图19是表示具有增厚层的比较例的斗齿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通常,在以提高斗齿的前端附近的耐磨损性为目的形成增厚层的情况下,在具有所要求的形状的钢制的基部形成增厚层。参照图19,具有增厚层的通常的斗齿即比较例的斗齿920包括前端921和基端922。在斗齿920的前端921侧形成增厚层927。增厚层927例如通过堆焊而形成为覆盖已成形为所要求的形状的基部925的被覆区域925A。因此,在被覆区域925A与被覆区域925A以外的区域即露出区域925B、925C的交界即增厚端部929A、929B中,在露出区域925B、925C和增厚层927的表面927A之间形成阶梯。由于该阶梯,引起斗齿920的向沙土的贯穿阻力变大。另外,由于在基部925成形后形成增厚层927,因此在前端921附近难以形成增厚层927。因此,在包括前端921的区域中形成未形成有增厚层927的区域即前端侧露出区域925C。由于前端侧露出区域925C的耐磨损性低,引起斗齿920的磨损的进行变快,从而增加更换的频率。
参照图18,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的斗齿220,通过在增厚端部229中露出区域225B和增厚层227的表面227A形成同一个面,能够避免由在增厚端部229中的阶梯引起的贯穿阻力的上升。通过使增厚端部229包括在锻造面中,能够省略通过切削等为了使露出区域225B和增厚层227的表面227A成为同一个面而加工的工序。因此,能够避免硬度差大的增厚端部229的加工以及硬度高的增厚层227的加工。像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的斗齿220,能够抑制由增厚层227的形成引起的缺点。另外,只要在基部件上形成增厚层以后,实施锻造并对包括前端221的区域成形,如图18所示,使包括前端221的区域被增厚层227覆盖变得容易,能够获得具有高耐磨损性的斗齿220。
参照图6以及图7,斗齿220所具有的增厚层90(增厚层227)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的链轮5以及衬套13的情况相同,包括由第二金属构成的母相95和在母相95中分散的硬质粒子91。构成母相95的第二金属可以是例如将来自于焊线的金属和构成基部100(基部225)的金属(第一金属)所混合的金属。作为硬质粒子91,可以采用比母相95的硬度高的粒子,例如由超硬合金构成的粒子。增厚层90比基部100的耐沙土磨损性(耐磨损性)高。
参照图6,增厚层90的表面90A成为锻造面。位于距离增厚层90的表面90A在硬质粒子91的平均粒径以内的区域即增厚层表层区域90B内的硬质粒子91在埋入增厚层90的状态下排列地配置。由此,抑制硬质粒子91从增厚层90的表面90A较大突出地配置。其结果,抑制在斗齿220的使用中的硬质粒子91的脱落,从而提高斗齿220的耐磨损性。
如图6所示,位于增厚层表层区域90B内的硬质粒子91也可以配置为与增厚层90的表面90A相接。由此,从增厚层90的表面90A露出的硬质粒子91的区域变得极小,从而抑制硬质粒子91的脱落。
如图6所示,位于增厚层表层区域90B内的硬质粒子91的从增厚层90的表面90A露出的区域所对应的中心角θ也可以为锐角(不到90°)。由此,从增厚层90的表面90A露出的硬质粒子91的区域变得极小,从而抑制硬质粒子91的脱落。
参照图7,在包括增厚层90和基部100的界面的区域中,增厚层90包括向基部100突出的突出部99。通过突出部99的锚固效果,抑制增厚层90从基部100剥离。硬质粒子91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突出部99中。由此,更可靠地抑制增厚层90从基部100剥离。增厚层90的母相95介于突出部99中的硬质粒子91和基部100之间。进入到突出部99中的硬质粒子91和基部100不接触。硬质粒子91的中心位于突出部99的外部(硬质粒子91的不到体积的1/2的区域进入到突出部99内。)。在各突出部99内有一个硬质粒子91进入。各突出部99的深度比进入到该突出部99中的硬质粒子91的半径小。
接下来,对斗齿22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机械部件即斗齿的制造方法的概略的流程图。图20以及图21是用于说明斗齿的制造方法的概略剖视图。
参照图8,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斗齿220的制造方法中,首先作为工序(S10)实施基部件准备工序。参照图20,在该工序(S10)中,准备应该成为斗齿220的基部225的基部件250。基部件250由第一金属构成。基部件250为圆筒状。基部件250具有包括:一个端面252、另一个端面253、将一个端面252和另一个端面253连接的侧面251的圆筒状的形状。在一个端面252和侧面251连接的区域中形成第一倒角部252A。在另一个端面253和侧面251连接的区域中形成第二倒角部253A。参照图20以及图18,基部件250的一个端面252侧与斗齿220的前端221侧相对应,基部件250的另一个端面253侧与斗齿220的基端222侧相对应。
接下来,作为工序(S20)实施增厚层形成工序。参照图20以及图21,在该工序(S20)中,以与在工序(S10)中准备的基部件250的表面的一部分即被覆区域251A接触并覆盖被覆区域251A的方式形成增厚层260。增厚层260通过实施后述的热锻而形成为覆盖基部225的所要求的区域。被覆区域251A能够通过进行例如事先使用有限元法的热锻的模拟而决定。参照图21,在本实施方式中,增厚层260形成为覆盖侧面251的一个端面252侧、第一倒角部252A以及一个端面252。增厚层260的形成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的情况相同地通过利用二氧化碳电弧焊接法的堆焊来实施。
接下来,作为工序(S30)实施热锻工序。在该工序(S30)中,将在工序(S20)中形成增厚层260的基部件250热锻。参照图21以及图18,在将形成有增厚层260的基部件250加热至能够热锻的温度以后,配置于具有与所要求的斗齿220的形状相对应的型腔的模具内,并锻造。通过该热锻,加工包含增厚端部259的基部件250的区域。通过热锻,增厚端部259变为斗齿220的增厚端部229。通过在热锻中加工增厚端部259,获得在增厚端部229露出区域225B和增厚层227的表面227A构成同一个面的斗齿220。在增厚端部229处,露出区域225B和增厚层227的表面227A成为构成与在热锻中使用的模具的表面的加工增厚端部259的区域相对应的同一个面的锻造面。在增厚端部229处,露出区域225B和增厚层227的表面227A构成与锻造用的模具的形状相对应的同一个面。增厚端部229包含在锻造面中。
通过将形成有增厚层260的基部件250热锻,在形成增厚层260时从增厚层260的表面突出的硬质粒子91向增厚层260的内部被压入。其结果,在斗齿220中,位于增厚层表层区域90B内的硬质粒子91在埋入增厚层90的状态下排列地配置。位于增厚层表层区域90B内的硬质粒子91配置为与增厚层90的表面90A相接。位于增厚层表层区域90B内的硬质粒子91的从增厚层90的表面90A露出的区域所对应的中心角θ为锐角(不到90°)(参照图6)。由此,抑制在斗齿220的使用中的硬质粒子91的脱落,提高斗齿220的耐磨损性。
通过将形成有增厚层260的基部件250热锻,在形成增厚层260时由于位于增厚层260和基部件250的界面附近的硬质粒子91的影响,在斗齿220中,在增厚层90形成突出部99。硬质粒子91的至少一部分为进入突出部99中的状态(参照图7)。
参照图8,接下来作为工序(S40)实施热处理工序。在该工序(S40)中,对于在工序(S30)中热锻而获得的斗齿220,实施热处理。在工序(S40)中实施的热处理例如为淬火以及回火。由此,对于斗齿220的基部225,能够赋予所要求的硬度以及韧性。通过以上步骤,完成本实施方式中的斗齿220。
(实施方式三)
接下来,以破碎装置的齿为例,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即实施方式三的机械部件进行说明。图22是表示破碎装置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图23是表示破碎装置的固定部外齿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图24是沿着图23的线XXIV-XXIV的概略剖视图。图25是沿着图24的线XXV-XXV的概略剖视图。
参照图22,本实施方式中的破碎装置301安装在作业机械的臂的前端,破碎混凝土等被破碎物。破碎装置301具备:主架310、固定于主架310的固定部320、相对于固定部320可开闭地且可旋转地安装于主架310的活动部330。活动部330与设置在主架310内的液压缸(未图示)连接。活动部330由该液压缸驱动而旋转,并相对于固定部320开闭。
在固定部320的前端有间隔地安装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固定部外齿321。在将活动部330相对于固定部320关闭的情况下在固定部320的与活动部330相对置的区域中设置有破碎板322。在破碎板322中形成多个贯通孔,在从该贯通孔露出的固定部320的区域中形成凹部323。在活动部330的前端隔开间隔地安装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活动部外齿331。在将活动部330相对于固定部320关闭的情况下在活动部330的与固定部320相对置的区域中,配置多个活动部内齿333。当将活动部330相对于固定部320关闭时,两个活动部外齿331进入由三个固定部外齿321形成的两个间隙。当将活动部330相对于固定部320关闭时,多个活动部内齿333进入对应的固定部320的凹部323。通过破碎装置301具有这样的结构,在将活动部330相对于固定部320打开的状态下在活动部330和固定部320之间放入混凝土等被破碎物,当将活动部330相对于固定部320关闭时,被破碎物被破碎。在被破碎物破碎时混凝土等被破碎物与固定部外齿321、活动部外齿331以及活动部内齿333直接接触。因此,对于破碎装置的齿即固定部外齿321、活动部外齿331以及活动部内齿333要求高耐磨损性。以提高耐磨损性为目的,可以在破碎装置的齿即固定部外齿321、活动部外齿331以及活动部内齿333中形成增厚层。以下,作为破碎装置的齿的一个例子,对固定部外齿321的结构进行说明。
参照图23,固定部外齿321具有:前端侧的平面即前端面321A;基端侧的平面即基端面321D;将前端面321A和基端面321D连接,并应该面对活动部330侧的平面即第一侧面321B;将前端面321A和基端面321D连接,并位于与第一侧面321B相反的一侧的曲面即第二侧面321E;将前端面321A和基端面321D连接,且将第一侧面321B和第二侧面321E连接的平面即两个第三侧面321C。在基端面321D上,固定部外齿321安装于固定部320。
参照图24以及图25,固定部外齿321具备:由第一金属构成的基部325、将基部325的表面的一部分覆盖地与基部325接触而配置的增厚层327。前端面321A的全部区域、第一侧面321B、第二侧面321E以及第三侧面321C的一部分被增厚层327覆盖。与第三侧面321C相比,第一侧面321B以及第二侧面321E被增厚层327覆盖的比例大。在基端面321D不形成增厚层327。作为构成基部325的第一金属,可以采用例如在JIS标准中规定的机械结构用碳素钢或机械结构用合金钢(例如除S45C、SCM435以外,还包括含有同等量的碳的SMn钢、SCr钢、SCM钢等)等。
参照图6以及图7,固定部外齿321所具有的增厚层90(增厚层327)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的链轮5以及衬套13情况下相同,包括由第二金属构成的母相95和在母相95中分散的硬质粒子91。构成母相95的第二金属可以是例如来自于焊线的金属和构成基部100(基部325)的金属(第一金属)所混合的金属。作为硬质粒子91,可以采用比母相95的硬度高的粒子、例如由超硬合金构成的粒子。增厚层90比基部100的耐磨损性高。
参照图6,增厚层90的表面90A成为锻造面。位于距离增厚层90的表面90A在硬质粒子91的平均粒径以内的区域即增厚层表层区域90B内的硬质粒子91在埋入增厚层90的状态下排列地配置。由此,抑制硬质粒子91从增厚层90的表面90A较大突出地配置。其结果,抑制在固定部外齿321的使用中的硬质粒子91的脱落,从而提高固定部外齿321的耐磨损性。
如图6所示,位于增厚层表层区域90B内的硬质粒子91也可以配置为与增厚层90的表面90A相接。由此,从增厚层90的表面90A露出的硬质粒子91的区域变得极小,从而抑制硬质粒子91的脱落。
如图6所示,位于增厚层表层区域90B内的硬质粒子91的从增厚层90的表面90A露出的区域所对应的中心角θ也可以为锐角(不到90°)。由此,从增厚层90的表面90A露出的硬质粒子91的区域变得极小,从而抑制硬质粒子91的脱落。
参照图7,在包括增厚层90和基部100的界面的区域中,增厚层90包括向基部100突出的突出部99。通过突出部99的锚固效果,抑制增厚层90从基部100剥离。硬质粒子91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突出部99中。由此,更可靠地抑制增厚层90从基部100剥离。增厚层90的母相95介于突出部99中的硬质粒子91和基部100之间。进入到突出部99中的硬质粒子91和基部100不接触。硬质粒子91的中心位于突出部99的外部(硬质粒子91的不到体积的1/2的区域进入到突出部99内。)。在各突出部99内有一个硬质粒子91进入。各突出部99的深度比进入到该突出部99中的硬质粒子91的半径小。
接下来,对固定部外齿32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机械部件即固定部外齿的制造方法的概略的流程图。图26以及图27是用于说明破碎装置的固定部外齿的制造方法的概略立体图。图28以及图29是用于说明破碎装置的固定部外齿的制造方法的概略剖视图。图28是沿着图27的线XXVIII-XXVIII的概略剖视图。图29是沿着图28的线XXIX-XXIX的概略剖视图。另外,图30以及图31是用于说明破碎装置的固定部外齿的其他制造方法的概略立体图。图32以及图33是用于说明破碎装置的固定部外齿的其他制造方法的概略剖视图。图32是沿着图31的线XXXII-XXXII的概略剖视图。图33是沿着图32的线XXXIII-XXXIII的概略剖视图。
参照图8,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固定部外齿321的制造方法中,首先作为工序(S10)实施基部件准备工序。参照图26,在该工序(S10)中,准备应该成为固定部外齿321的基部325的基部件350。基部件350由第一金属构成。基部件350具有包括第一端面350A、第二端面350D和侧面350F的圆筒状。
接下来,作为工序(S20)实施增厚层形成工序。参照图27~图29,在该工序(S20)中,以覆盖在工序(S10)中准备的基部件350的侧面350F的第一端面350A侧的区域以及第一端面350A的方式形成增厚层360。增厚层360与实施方式一的情况下相同,可以由多个焊道362构成。第一端面350A的全部区域被增厚层360覆盖。在第二端面350D不形成增厚层360。侧面350F的从与第一端面350A连接的区域到在轴向上规定距离以内的区域被增厚层360覆盖。侧面350F上的增厚层360的轴向上的长度基本上是一定的,但相对于中心轴对称地形成为一对该长度短的区域。与该区域对应地,形成侧面350F上未形成增厚层的区域向第一端面350A的突出的区域即露出部突出区域350G。增厚层360的形成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的情况相同地可以通过利用二氧化碳电弧焊接法的堆焊来实施。
接下来,作为工序(S30)实施热锻工序。在工序(S30)中,将在工序(S20)中形成增厚层360的基部件350热锻。参照图27~图29、图24以及图25,在将形成有增厚层360的基部件350加热至能够热锻的温度以后,配置于具有与所要求的固定部外齿321的形状相对应的型腔的模具内,并锻造。通过热锻,在工序(S20)中形成的增厚层360被加工。通过实施热锻,第一端面350A以及第二端面350D成为分别与固定部外齿321的前端面321A以及基端面321D对应的区域。在侧面350F中,在周向上形成有露出部突出区域350G的区域成为固定部外齿321的第三侧面321C,形成有露出部突出区域350G的区域以外的区域成为固定部外齿321的第一侧面321B以及第二侧面321E。
通过将形成有增厚层360的基部件350热锻,在形成增厚层360时从增厚层360的表面突出的硬质粒子91向增厚层360的内部被压入。其结果,在固定部外齿321中,位于增厚层表层区域90B内的硬质粒子91在埋入增厚层90的状态下排列地配置。位于增厚层表层区域90B内的硬质粒子91配置为与增厚层90的表面90A相接(参照图6)。位于增厚层表层区域90B内的硬质粒子91的从增厚层90的表面90A露出的区域所对应的中心角θ为锐角(不到90°)。由此,抑制在固定部外齿321的使用中的硬质粒子91的脱落,提高固定部外齿321的耐磨损性。
通过将形成有增厚层360的基部件350热锻,在形成增厚层360时由于位于增厚层360和基部件350的界面附近的硬质粒子91的影响,在固定部外齿321中,突出部99形成于增厚层90。硬质粒子91的至少一部分为进入突出部99中的状态(参照图7)。
参照图8,接下来作为工序(S40)实施热处理工序。在该工序(S40)中,对在工序(S30)中热锻而获得的固定部外齿321,实施热处理。在工序(S40)实施的热处理例如为淬火以及回火。由此,对于固定部外齿321的基部325,能够赋予所要求的硬度以及韧性。此后,对未形成增厚层360的区域实施以提高尺寸精度等为目的的机械加工,从而完成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外齿321。
需要说明的是,从使在上述工序中增厚层360形成后的热锻变容易的观点出发,也可以在形成增厚层360前实施预备成形。具体来说,参照图26以及图30,在工序(S10)中准备了具有圆筒状的基部件350以后,将第一端面350A侧预备成形。通过该预备成形,第一端面350A成形为长方形,并且形成与第一端面350A的长边连接的第一倒角部350B和与短边连接的第二倒角部350C。
接下来,参照图31~图33,在工序(S20)中,以覆盖预备成形的基部件350的第一端面350A、第一倒角部350B以及第二倒角部350C的方式形成增厚层360。第一端面350A的全部区域被增厚层360覆盖。在第二端面350D不形成增厚层360。关于在轴向上延伸的增厚层360的长度,与经过第二倒角部350C上并延伸的区域(参照图32)相比,经过第一倒角部350B并延伸的区域(参照图33)更长。而且,通过在工序(S30)中实施热锻,第一端面350A以及第二端面350D成为分别与固定部外齿321的前端面321A以及基端面321D对应的区域。在轴向上延伸的增厚层360的长度短的区域成为固定部外齿321的第三侧面321C,增厚层360的长度长的区域成为固定部外齿321的第一侧面321B以及第二侧面321E。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一至三的机械部件的制造方法中,在基部件上形成增厚层时,也可以在事先除去与应该形成增厚层的基部件的区域相对应的基部件的表层部以后,即在基部件上形成咬边部后形成增厚层。由此,能够抑制锻造时的增厚层的变形量,能够抑制在锻造后的增厚层上形成褶皱等问题。
实施例
以与实施方式二中说明的制造方法相同的步骤制作斗齿220,并进行了确认增厚层的结构等实验(实施例)。为了比较,在相同的制造方法中,省略增厚层形成工序(工序(S20)),制造在热处理后将增厚层通过堆焊而形成的斗齿,并进行了相同的实验(比较例)。在实施例以及比较例中,在热锻中使用的模具为具有相同形状的模具。
图34是表示实施例的斗齿220的截面的照片。参照图34,在增厚端部229中,露出区域225B和增厚层227的表面227A成为构成同一个面的锻造面。因此,确认通过实施方式二中的制造方法能够制造实施方式2中的斗齿220。在增厚层227和基部225之间看不到龟裂,确认没有在增厚层形成后实施热锻导致的不良情况。
图35是对实施例的增厚层的表面附近拍摄的光学显微镜照片。图36是对比较例的增厚层的表面附近拍摄的光学显微镜照片。如图36所示,在通过堆焊而形成的且此后未接受锻造加工的比较例的增厚层中,硬质粒子91从增厚层的表面90A较大地突出。参照图35,在增厚层形成后接受了锻造加工的实施例的增厚层中,位于表层区域的硬质粒子91在埋入增厚层(母相95)的状态下排列地配置。硬质粒子91与增厚层的表面90A相接地排列。硬质粒子91的从增厚层90的表面90A露出的区域所对应的中心角θ为锐角(不到90°)。这被认为是由于在通过锻造对增厚层加工时,从增厚层的表面90A突出的硬质粒子91被压入硬度相对较低的母相95内的缘故。
图37是对实施例的增厚层和基部的界面附近拍摄的光学显微镜照片。图38是对比较例的增厚层和基部的界面附近拍摄的光学显微镜照片。如图38所示,在通过堆焊而形成增厚层,且此后增厚层未接受锻造加工的比较例中,增厚层(母相95)和基部100的界面为平坦的状态。参照图37,在形成增厚层后接受了锻造加工的实施例中,在包括增厚层(母相95)和基部100的界面的区域中,形成了增厚层(母相95)向基部100突出的突出部99。硬质粒子91的一部分进入到该突出部99中。突出部99被认为是在通过锻造对增厚层加工时,由于存在于增厚层和基部件的界面附近的硬质粒子91的影响而形成的。有助于突出部99的形成的硬质粒子91成为其至少一部分进入到该突出部99的内部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发明的机械部件的一个例子对履带式行走部件的链轮以及衬套、液压挖掘机的铲斗的斗齿以及破碎装置的齿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机械部件不仅限于此,可以广泛地适用于形成有在母相中分散硬质粒子的增厚层的机械部件。
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在所有方面均为例举,应理解为无论从哪一方面均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不由上述的说明而是由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规定,包括与权利要求的范围均等的意思以及在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机械部件及其制造方法能够特别有利地适用于要求提高耐磨损性的机械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附图标记说明
1:履带式走行装置
2:履带
3:履带机架
4:空转轮
5:链轮
6:履带板
7:外链带
8:内链带
9:履带链带
10:下转轮
11:上转轮
12:连结销
13:衬套
15:贯通孔
50:基部
51:突出部
52:增厚层
53:外周面
59:毛边
61:基部件
61A:侧面
61B:端面
62:焊道
63:增厚层
64:基部件
64A:外周面
64B:端面
70:焊枪
71:焊接喷嘴
72:接触片
73:焊线
74:电弧
80:硬质粒子供应喷嘴
90:增厚层
90A:表面
90B:增厚层表层区域
91:硬质粒子
92:熔融池
95:母相
99:突出部
100:基部
131:外周面
132:增厚层
133:内周面
134:基部
139:小径部
201:铲斗
210:本体
212:开口外周部
220:斗齿
221:前端
222:基端
225:基部
225A:被覆区域
225B:露出区域
227:增厚层
227A:表面
229:增厚端部
230:安装部
250:基部件
251:侧面
251A:被覆区域
252:一个端面
252A:第一倒角部
253:另一个端面
253A:第二倒角部
259:增厚端部
260:增厚层
301:破碎装置
310:主架
320:固定部
321:固定部外齿
321A:前端面
321B:第一侧面
321C:第三侧面
321D:基端面
321E:第二侧面
322:破碎板
323:凹部
325:基部
327:增厚层
330:活动部
331:活动部外齿
333:活动部内齿
350:基部件
350A:第一端面
350B:第一倒角部
350C:第二倒角部
350D:第二端面
350F:侧面
350G:露出部突出区域
360:增厚层
362:焊道

Claims (9)

1.一种机械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由第一金属构成的基部;
将所述基部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地与所述基部接触而配置的增厚层;
所述增厚层包括:
由第二金属构成的母相;
在所述母相中分散的硬质粒子;
所述增厚层的表面成为锻造面,
位于距离所述增厚层的所述表面在所述硬质粒子的平均粒径以内的区域即增厚层表层区域内的所述硬质粒子在埋入所述增厚层的状态下排列地配置。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机械部件,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增厚层表层区域内的所述硬质粒子配置为与所述增厚层的所述表面相接。
3.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机械部件,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增厚层表层区域内的所述硬质粒子的从所述增厚层的所述表面露出的区域所对应的中心角为锐角。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中所述的机械部件,其特征在于,在包括所述增厚层和所述基部的界面的区域中,所述增厚层包括向所述基部突出的突出部。
5.如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机械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粒子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所述突出部中。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中所述的机械部件,其特征在于,该机械部件被用作履带式行走部件、铲斗斗齿或破碎装置的齿部。
7.一种机械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
准备由第一金属构成的基部件的工序;
以覆盖所述基部件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形成增厚层的工序;
为了加工所述增厚层而将形成有所述增厚层的所述基部件锻造的工序;
在形成所述增厚层的工序中,形成包括由第二金属构成的母相和在所述母相中分散的硬质粒子的所述增厚层。
8.如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机械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形成有所述增厚层的所述基部件锻造的工序中,将形成有所述增厚层的所述基部件热锻。
9.如权利要求7或8中所述的机械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部件被用作履带式行走部件、铲斗斗齿或破碎装置的齿。
CN201480081872.3A 2014-11-18 2014-11-18 机械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67150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4/080540 WO2016079813A1 (ja) 2014-11-18 2014-11-18 機械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15024A true CN106715024A (zh) 2017-05-24
CN106715024B CN106715024B (zh) 2019-10-25

Family

ID=560134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81872.3A Active CN106715024B (zh) 2014-11-18 2014-11-18 机械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730129B2 (zh)
JP (1) JP6437569B2 (zh)
CN (1) CN106715024B (zh)
AU (1) AU2014411636B2 (zh)
DE (1) DE112014007178T5 (zh)
WO (1) WO201607981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69268A (zh) * 2017-06-26 2020-03-06 卡特彼勒公司 凸瓣式履带销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15400138B2 (en) 2015-06-26 2018-11-22 Komatsu Ltd. Lug bar, track sho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lug bar
US11524733B2 (en) * 2019-08-07 2022-12-13 Caterpillar Inc. Track assembly bushing having while iron member
US11878750B2 (en) * 2020-01-17 2024-01-23 Caterpillar Inc. Wear inserts cast in a wear surface of a drive component
US11572114B2 (en) * 2020-03-10 2023-02-07 Caterpillar Inc. Track assembly bushing having a wear member
CN112170774B (zh) * 2020-09-22 2022-04-12 浙江继望锻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锻造斗齿铸锻淬一体化生产工艺
CN115533005B (zh) * 2022-10-21 2024-07-02 杭州爱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大规格花键轴的单齿径向锻造成型装置及工艺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02332A (ja) * 1988-02-08 1989-08-15 Hitachi Metals Ltd 高耐摩アプセッターポンチ
JPH0323025A (ja) * 1989-06-20 1991-01-31 Komatsu Ltd 硬質微粒子の金属への埋め込み方法
JPH0577042A (ja) * 1991-09-17 1993-03-30 Isuzu Motors Ltd 鋳鉄部品の表面改質方法
JPH0847774A (ja) * 1994-08-02 1996-02-20 Komatsu Ltd 耐摩耗肉盛層形成方法およびその方法を用いる耐摩耗複合材
CN102348898A (zh) * 2009-03-11 2012-02-08 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有限公司 粉末金属涡管以及制造其的烧结-钎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9A (en) * 1930-09-16 1935-05-28 Stoody Co Method of protectively facing surfaces with abrasion resisting material
US2334350A (en) * 1941-10-27 1943-11-16 Hughes Tool Co Wear-resisting tool joint
US3071490A (en) * 1959-05-13 1963-01-01 Pevar Maxwell Bond between a base metal and a sprayed-on metal layer
SE372428B (zh) * 1973-05-18 1974-12-23 Trelleborgs Gummifabriks Ab
US4042282A (en) * 1975-12-24 1977-08-16 Caterpillar Tractor Co. Track bushing providing external deposits of wear resistant material
US4243727A (en) * 1977-04-25 1981-01-06 Hughes Tool Company Surface smoothed tool joint hardfacing
IT1172891B (it) * 1978-07-04 1987-06-18 Fiat Spa Procedimento per rivestire con materiale antiusura una superficie metallica
US4682987A (en) * 1981-04-16 1987-07-28 Brady William J Method and composition for producing hard surface carbide insert tools
CA2173213C (en) 1994-08-02 2005-05-17 Masaharu Amano Wear-resistant overlay forming method and wear-resistant composite members
US5547902A (en) * 1995-01-18 1996-08-20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Post hot working process for semiconductors
JP3479668B2 (ja) * 1999-03-23 2003-12-15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装軌車両の足回り装置およびその肉盛強化方法
US6948784B2 (en) * 2002-03-06 2005-09-27 Deere & Company Track pin bushing having a metallurgically bonded coating
JP2003269549A (ja) * 2002-03-19 2003-09-25 Tsubakimoto Chain Co 耐摩耗性チェーン
CA2644915C (en) * 2006-03-30 2011-02-01 Komatsu Ltd. Wear resisting particle and wear resisting structural member
JP4901324B2 (ja) 2006-06-20 2012-03-21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硬化肉盛層形成方法
JP6011098B2 (ja) * 2011-07-25 2016-10-19 大同特殊鋼株式会社 大型船舶用エンジン排気バルブの製造方法
US20150033561A1 (en) * 2013-08-01 2015-02-05 Gerald J. Bruck Laser melt particle injection hardfacing
DE102014212382A1 (de) * 2014-06-27 2015-12-31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zur Fertigung eines Bauteils mit einem Wegmesssystem
WO2016079814A1 (ja) * 2014-11-18 2016-05-26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機械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759481B2 (en) * 2014-11-18 2020-09-01 Komatsu Ltd. Sprocket whee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WO2016079812A1 (ja) * 2014-11-18 2016-05-26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機械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6079811A1 (ja) * 2014-11-18 2016-05-26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耐摩耗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AU2015400138B2 (en) * 2015-06-26 2018-11-22 Komatsu Ltd. Lug bar, track sho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lug ba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02332A (ja) * 1988-02-08 1989-08-15 Hitachi Metals Ltd 高耐摩アプセッターポンチ
JPH0323025A (ja) * 1989-06-20 1991-01-31 Komatsu Ltd 硬質微粒子の金属への埋め込み方法
JPH0577042A (ja) * 1991-09-17 1993-03-30 Isuzu Motors Ltd 鋳鉄部品の表面改質方法
JPH0847774A (ja) * 1994-08-02 1996-02-20 Komatsu Ltd 耐摩耗肉盛層形成方法およびその方法を用いる耐摩耗複合材
CN102348898A (zh) * 2009-03-11 2012-02-08 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有限公司 粉末金属涡管以及制造其的烧结-钎焊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69268A (zh) * 2017-06-26 2020-03-06 卡特彼勒公司 凸瓣式履带销
CN110869268B (zh) * 2017-06-26 2021-08-13 卡特彼勒公司 凸瓣式履带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4007178T5 (de) 2017-08-24
AU2014411636B2 (en) 2018-04-19
CN106715024B (zh) 2019-10-25
AU2014411636A1 (en) 2017-02-23
JP6437569B2 (ja) 2018-12-12
WO2016079813A1 (ja) 2016-05-26
JPWO2016079813A1 (ja) 2017-08-31
US10730129B2 (en) 2020-08-04
US20170216949A1 (en) 2017-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15024A (zh) 机械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7614364B (zh) 条形件、履带板及条形件的制造方法
CN106715023A (zh) 机械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WO2016079811A1 (ja) 耐摩耗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073621A (zh) 机械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6715021A (zh) 链轮及其制造方法
WO2010095542A1 (ja) スプロケットセグメン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スプロケットセグメント
US20220289319A1 (en) Rotating track guide components with white-iron segmen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