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13750B - 对焦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装置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对焦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装置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13750B
CN106713750B CN201611179764.7A CN201611179764A CN106713750B CN 106713750 B CN106713750 B CN 106713750B CN 201611179764 A CN201611179764 A CN 201611179764A CN 106713750 B CN106713750 B CN 1067137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cusing
phase difference
focus
phase
preset thresh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17976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13750A (zh
Inventor
李小朋
何新兰
卓世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61117976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713750B/zh
Publication of CN1067137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137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137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137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1Circuitry for evaluating the brightness vari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对焦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装置及终端设备,其中,该方法包括: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第一次对焦获取合焦时对应的第一相位差值;判断所述第一相位差值是否大于预设阈值;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一相位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重新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第二次对焦获取合焦时对应的第二相位差值;判断所述第二相位差值是否大于预设阈值;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二相位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切换成反差式对焦模式进行对焦处理。由此,实现了检测到当前场景因为相位不准而不适合采用相位对焦方式进行对焦时,自动切换到反差式对焦模块进行对焦,避免一直重复对焦而给用户带来较差的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对焦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装置及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对焦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装置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手机拍照使用越来越频繁,为了拍出好的照片,现在都有添加对焦模块,对焦方式越来越多,比如有反差式对焦,相位对焦,激光对焦等。
对于采用相位对焦的方式,当相位不准时,会不断触发对焦,造成重复对焦,给操作者带来较差的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申请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对焦控制方法,该方法实现了在减少终端设备开机时间的同时,可以根据应用需要获取调试日志信息。
本申请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对焦控制装置。
本申请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子装置。
本申请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终端设备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对焦控制方法,包括: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第一次对焦获取合焦时对应的第一相位差值;判断所述第一相位差值是否大于预设阈值;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一相位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重新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第二次对焦获取合焦时对应的第二相位差值;判断所述第二相位差值是否大于预设阈值;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二相位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切换成反差式对焦模式进行对焦处理。
本申请实施例的对焦控制方法,通过先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第一次对焦获取合焦时对应的第一相位差值;如果第一相位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重新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第二次对焦获取合焦时对应的第二相位差值;如果第二相位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切换成反差式对焦模式进行对焦处理。由此,实现了在检测到当前场景因为相位不准而不适合采用相位对焦方式进行对焦时,自动切换到反差式对焦模块进行对焦,避免一直重复对焦而给用户带来较差的用户体验。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对焦控制装置,包括:第一获取模块,用于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第一次对焦获取合焦时对应的第一相位差值;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一相位差值是否大于预设阈值;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一相位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重新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第二次对焦获取合焦时对应的第二相位差值;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二相位差值是否大于预设阈值;第一处理模块,用于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二相位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切换成反差式对焦模式进行对焦处理。
本申请实施例的对焦控制装置,通过先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第一次对焦获取合焦时对应的第一相位差值;如果第一相位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重新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第二次对焦获取合焦时对应的第二相位差值;如果第二相位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切换成反差式对焦模式进行对焦处理。由此,实现了在检测到当前场景因为相位不准而不适合采用相位对焦方式进行对焦时,自动切换到反差式对焦模块进行对焦,避免一直重复对焦而给用户带来较差的用户体验。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成像装置,以及如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对焦控制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由于包括了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对焦控制装置,因此可以实现在检测到当前场景因为相位不准而不适合采用相位对焦方式进行对焦时,自动切换到反差式对焦模块进行对焦,避免一直重复对焦而给用户带来较差的用户体验。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第四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壳体,处理器,存储器,成像装置,以及以下一个或多个组件:电源电路,多媒体组件,音频组件,输入/输出(I/O)的接口,传感器组件,以及通信组件;其中,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设置在所述壳体围成的内部空间;所述电源电路,用于为所述移动终端的各个电路或器件供电;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可执行程序代码;所述处理器通过读取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代码来运行与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对应的程序,以用于执行以下步骤:
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第一次对焦获取合焦时对应的第一相位差值;
判断所述第一相位差值是否大于预设阈值;
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一相位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重新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第二次对焦获取合焦时对应的第二相位差值;
判断所述第二相位差值是否大于预设阈值;
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二相位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切换成反差式对焦模式进行对焦处理。
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通过先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第一次对焦获取合焦时对应的第一相位差值;如果第一相位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重新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第二次对焦获取合焦时对应的第二相位差值;如果第二相位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切换成反差式对焦模式进行对焦处理。由此,实现了在检测到当前场景因为相位不准而不适合采用相位对焦方式进行对焦时,自动切换到反差式对焦模块进行对焦,避免一直重复对焦而给用户带来较差的用户体验。
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对焦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对焦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对焦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对焦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所谓相位对焦,是指在图像传感器上预留有一些遮蔽像素点,而遮蔽像素点通常以点阵列的形式分布在图像传感器上,并且成对存在。成像装置通过图像传感器通过左像素点及右像素点获取左右两个图像,成像装置通过遮蔽像素点分别生成左像素点的数据波形和右像素点的数据波形从而得到这两个图像的图像像素波形,并计算出这两个图像像素波形之间的相位差值。由此,成像装置可以根据左、右像素点的数据波形的相位差计算出成像装置的对焦镜头所需要移动的方向和距离进而实现对焦,对焦镜头在移动的过程中相位差值不断变化,当检测到左右两个图像的相位差值为零时,则表示处于最佳的合焦位置了,合焦成功。
所谓反差式对焦,是根据焦点处画面的对比度变化,寻找对比度最大时的镜头位置,也就是画面最清晰时,对焦镜头所处的位置,也就是准确对焦的位置,随着对焦镜头开始移动,画面逐渐清晰,对比度开始上升;当对比度最高时,也就是画面最清晰时,其实已经处于合焦状态,但此时的对焦镜头并不自知,因此会继续移动镜头,进一步移动镜片,发现对比度进一步下降,相机知道已经错过焦点;镜片回退至对比度最高的位置,完成对焦。该种对焦方式的对焦速度相较于相位式对焦方式的速度较低,因此,当当前场景适合采用相位对焦时,优先采用相位对焦,当当前场景不适合采用相位对焦时,则可切换到反差式对焦,以避免由于当前场景不适合采用相位对焦而出现重复对焦的现象。
本申请主要针对现有技术中,当需要拍摄大景深的照片时,当所设置的检测相位的像素不够多,密度不够大时,并且场景的前景与后景所占画面的比例差不多时,例如各自占比50%时,对焦镜头便无法区分前景与后景。例如,当对焦镜头对准前景对焦时,当触发合焦时,理应此时的相位差值为零,或十分接近于零,但是由于无法准确区分前景和后景,此时,对焦镜头可能会转跳到对后景进行对焦,此时则获取到的PD相位差很大,表示离最佳的合焦点位置还非常远,此时便会重复触发对焦。正因如此,对焦镜头在该过程中,由于无法准确区分前景和后景,因此,便会出现不断重复对焦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当场景中前景和后景的比例差别较大,例如,前景所占比例为30%,后景所占比例为70%,则对焦镜头能够准确区分前景和后景,则不会出现重复对焦的情况。
因此,本申请旨在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以避免由于上述问题而出现的重复对焦。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对焦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装置及终端设备。
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对焦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地,本实施例提供的对焦控制方法可以被配置为在具有成像装置的电子设备中执行。需要注意的是,电子设备的类型很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对焦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第一次对焦获取合焦时对应的第一相位差值。
步骤102,判断所述第一相位差值是否大于预设阈值。
步骤103,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一相位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重新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第二次对焦获取合焦时对应的第二相位差值。
首先,控制成像装置以相位对焦的方式进行对焦,在对焦过程中,对焦马达驱动对焦镜头朝向最佳合焦位置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分为粗搜阶段和细搜阶段,在粗搜阶段,对焦马达以大步距驱动对焦镜头以较快速度移动,以保证对焦的速度,在细搜阶段,对焦马达以小步距驱动对焦镜头以较慢速度移动,以保证对焦精度,能够准确到达最佳对焦位置(相位差等于零的位置)。
在合焦时,获取第一相位差值,若此时第一相位差值大于预设阈值,该预设阈值可以为接近于零的值,表示对焦失败,会触发进行第二次对焦,发生该种现象的原因则可能至少有以下几种状况:第一种,当前的场景为前景与后景占比接近50%,且检测相位的像素不够多时,对焦镜头无法准确区分前景与后景,导致对焦失败。第二种,在合焦时,用户的手部抖动,导致对到错误的位置,导致对焦失败。
由于第二种原因造成的对焦失败,是偶然性事件,无法避免,因此,需排除第二种情况。因此,可继续步骤104-步骤105。
步骤104,判断所述第二相位差值是否大于预设阈值。
步骤105,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二相位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切换成反差式对焦模式进行对焦处理。
当获取到第二相位差值仍然大于预设阈值,因此,则说明此次对焦也失败,若仍然采用相位对焦的方式对焦,则还会不断触发对焦,用户在画面上会不断看到处于重复对焦的状态,给用户带来的用户体验非常差。
因此,若检测到第二相位差值仍然大于预设阈值,则可基本说明,对焦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前景后景差别较小,相位检测不准而导致的重复对焦,而非手部抖动而导致的偶然性事件,因此,此时则可立即触发到反差式对焦方式进行对焦直至合焦成功。由此,以避免画面不断出现重复对焦。
本申请实施例的对焦控制方式,首先通过先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第一次对焦获取合焦时对应的第一相位差值;如果第一相位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重新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第二次对焦获取合焦时对应的第二相位差值;如果第二相位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切换成反差式对焦模式进行对焦处理。由此,实现了在检测到当前场景因为相位不准而不适合采用相位对焦方式进行对焦时,自动切换到反差式对焦模块进行对焦,能够避免由于相位检测不准而导致一直重复对焦而给用户带来较差的用户体验。
图2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对焦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本申请所提供的对焦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第一次对焦获取合焦时对应的第一相位差值。
步骤202,判断所述第一相位差值是否大于预设阈值。
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一相位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执行步骤203:重新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第二次对焦获取合焦时对应的第二相位差值。
步骤204,判断所述第二相位差值是否大于预设阈值。
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二相位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执行步骤205:切换成反差式对焦模式进行对焦处理。
上述步骤201-步骤205的执行过程可参考步骤101-步骤105,其具体实现方法和效果与图1所示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进一步的,在步骤202之后,还可以包括
步骤206,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一相位差值小于等于预设阈值,则判断对焦过程中的竖直聚焦值与水平聚焦值的比值是否大于预设比值。
若判断获知所述竖直聚焦值与所述水平聚焦值的比值大于预设比值,则执行步骤205:切换成反差式对焦模式进行对焦处理。
具体的,在对焦过程中,对焦系统会记录对焦时每一帧的聚焦值FV,聚焦值FV可用于表征场景的对比度。聚焦值FV一般包括竖直聚焦值和水平聚焦值,可以设定该预设比值为数值较大的值,若所获取图像的每一帧的竖直聚焦值除以水平聚焦值的结果均大于预设比值,则说明竖直聚焦值比水平聚焦值大很多,该种场景下的相位很小,例如待拍摄画面为竖条纹画面,相位差接近于零。由于相位对焦方式是根据相位差来实现对焦的,由于当前场景的相位差一直很小,在对焦过程中无法区分何时到达了最佳的合焦位置,因此会出现不断触发重复对焦的现象。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还检测竖直聚焦值与水平聚焦值的比值是否大于预设比值。若竖直聚焦值与水平聚焦值的比值大于预设比值,则说明当前场景也不适合采用相位对焦的方式进行对焦,因此通过判断竖直聚焦值与水平聚焦值的比值大于预设比值时,切换到反差式对焦,避免不断出现重复对焦而降低用户体验。能够保证自动对焦的可靠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请继续参照附图2,本实施例的对焦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
若判断获知所述竖直聚焦值与水平聚焦值的比值小于等于预设比值,则执行步骤207,继续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对焦处理至在最佳合焦位置合焦成功。
具体的,若在获知第一相位差值小于等于预设阈值,说明此时可能临近最佳合焦位置了,或者当前场景的相位差值一直很小,而当获知到竖直聚焦值与水平聚焦值的比值小于预设比值,则可确定当前场景并不为前述所描述的场景的相位一直很小的情况,因此,当前场景是适合相位对焦的,由于在正常情况下,相位对焦的方式比反差式对焦方式的对焦速度更快,因此,可继续采用相位对焦的方式进行对焦至合焦成功,即到达相位差为零的位置。
另外,进一步的,可参照附图2,本实施例的对焦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
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二相位差值小于等于预设阈值,同样执行步骤207:继续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对焦处理至在最佳合焦位置合焦成功。
若第二相位差值小于等于预设阈值,则说明此时也接近最佳合焦位置了,由于在正常情况下,相位对焦的方式比反差式对焦方式的对焦速度更快,因此,可继续采用相位对焦的方式进行对焦至合焦成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对焦控制装置。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对焦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对焦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11,用于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第一次对焦获取合焦时对应的第一相位差值。
第一判断模块12,用于判断所述第一相位差值是否大于预设阈值。
第二获取模块13,用于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一相位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重新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第二次对焦获取合焦时对应的第二相位差值。
第二判断模块14,用于判断所述第二相位差值是否大于预设阈值。
第一处理模块15,用于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二相位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切换成反差式对焦模式进行对焦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对焦控制控制装置中各模块的功能和处理流程,可以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具体可参照上述对于对焦控制方法实施例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对焦控制装置,通过先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第一次对焦获取合焦时对应的第一相位差值;如果第一相位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重新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第二次对焦获取合焦时对应的第二相位差值;如果第二相位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切换成反差式对焦模式进行对焦处理。由此,实现了在检测到当前场景因为相位不准而不适合采用相位对焦方式进行对焦时,自动切换到反差式对焦模块进行对焦,避免一直重复对焦而给用户带来较差的用户体验。
图4是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对焦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在图3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还包括:
第三判断模块16,用于若第一判断模块判断获知所述第一相位差值小于等于预设阈值,则判断对焦过程中的竖直聚焦值与水平聚焦值的比值是否大于预设比值。
则第一处理模块15还用于:若判断获知所述竖直聚焦值与所述水平聚焦值的比值大于预设比值,则切换成反差式对焦模式进行对焦处理。
进一步的,请继续参照附图4,还包括第二处理模块17,用于若判断获知所述竖直聚焦值与水平聚焦值的比值小于等于预设比值,则继续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对焦处理至在最佳合焦位置合焦成功。
所述第二处理模块17还用于: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二相位差值小于等于预设阈值,则继续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对焦处理至在最佳合焦位置合焦成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图5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电子装置包括成像装置1010,以及如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的对焦控制装置10。所述电子装置包括手机或平板电脑。所述成像装置包括前置相机和/或后置相机。
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由于包括了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因此可以实现在检测到当前场景因为相位不准而不适合采用相位对焦方式进行对焦时,自动切换到反差式对焦模块进行对焦,避免一直重复对焦而给用户带来较差的用户体验。
图6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
如图6所示,该移动终端1000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组件:壳体1001,处理器1002,存储器1003,成像装置1010,以及以下一个或多个组件:电源电路1004,多媒体组件1005,音频组件1006,输入/输出(I/O)的接口1007,传感器组件1008,以及通信组件1009。
其中,处理器1002和存储器1003设置在壳体1001围成的内部空间;电源电路1004用于为移动终端1000的各个电路或器件供电;存储器1003用于存储可执行程序代码;处理器1002通过读取存储器1003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代码来运行与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对应的程序,以用于执行以下步骤:
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第一次对焦获取合焦时对应的第一相位差值;
判断所述第一相位差值是否大于预设阈值;
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一相位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重新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第二次对焦获取合焦时对应的第二相位差值;
判断所述第二相位差值是否大于预设阈值;
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二相位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切换成反差式对焦模式进行对焦处理。
本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通过先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第一次对焦获取合焦时对应的第一相位差值;如果第一相位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重新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第二次对焦获取合焦时对应的第二相位差值;如果第二相位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切换成反差式对焦模式进行对焦处理。由此,实现了在检测到当前场景因为相位不准而不适合采用相位对焦方式进行对焦时,自动切换到反差式对焦模块进行对焦,避免一直重复对焦而给用户带来较差的用户体验。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申请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在流程图中表示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逻辑和/或步骤,例如,可以被认为是用于实现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的定序列表,可以具体实现在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中,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如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包括处理器的系统或其他可以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取指令并执行指令的系统)使用,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就本说明书而言,"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任何可以包含、存储、通信、传播或传输程序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的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的更具体的示例(非穷尽性列表)包括以下:具有一个或多个布线的电连接部(电子装置),便携式计算机盘盒(磁装置),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辑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速存储器),光纤装置,以及便携式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另外,计算机可读介质甚至可以是可在其上打印所述程序的纸或其他合适的介质,因为可以例如通过对纸或其他介质进行光学扫描,接着进行编辑、解译或必要时以其他合适方式进行处理来以电子方式获得所述程序,然后将其存储在计算机存储器中。
应当理解,本申请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Claims (12)

1.一种对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第一次对焦获取合焦时对应的第一相位差值;
判断所述第一相位差值是否大于预设阈值;
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一相位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重新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第二次对焦获取合焦时对应的第二相位差值;
判断所述第二相位差值是否大于预设阈值;
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二相位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切换成反差式对焦模式进行对焦处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一相位差值小于等于预设阈值,则判断对焦过程中的竖直聚焦值与水平聚焦值的比值是否大于预设比值;
若判断获知所述竖直聚焦值与所述水平聚焦值的比值大于预设比值,则切换成反差式对焦模式进行对焦处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判断获知所述竖直聚焦值与水平聚焦值的比值小于等于预设比值,则继续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对焦处理至在最佳合焦位置合焦成功。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二相位差值小于等于预设阈值,则继续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对焦处理至在最佳合焦位置合焦成功。
5.一种对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第一次对焦获取合焦时对应的第一相位差值;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一相位差值是否大于预设阈值;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一相位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重新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第二次对焦获取合焦时对应的第二相位差值;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二相位差值是否大于预设阈值;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二相位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切换成反差式对焦模式进行对焦处理。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对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判断模块,用于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一相位差值小于等于预设阈值,则判断对焦过程中的竖直聚焦值与水平聚焦值的比值是否大于预设比值;
第一处理模块还用于:若判断获知所述竖直聚焦值与所述水平聚焦值的比值大于预设比值,则切换成反差式对焦模式进行对焦处理。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若判断获知所述竖直聚焦值与水平聚焦值的比值小于等于预设比值,则继续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对焦处理至在最佳合焦位置合焦成功。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处理模块还用于: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二相位差值小于等于预设阈值,则继续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对焦处理至在最佳合焦位置合焦成功。
9.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成像装置,以及如权利要求5-8任一项所述的对焦控制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包括手机或平板电脑。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装置包括前置相机和/或后置相机。
12.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处理器,存储器,成像装置,以及以下一个或多个组件:电源电路,多媒体组件,音频组件,输入/输出(I/O)的接口,传感器组件,以及通信组件;其中,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设置在所述壳体围成的内部空间;所述电源电路,用于为所述终端设备的各个电路或器件供电;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可执行程序代码;所述处理器通过读取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代码来运行与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对应的程序,以用于执行以下步骤:
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第一次对焦获取合焦时对应的第一相位差值;
判断所述第一相位差值是否大于预设阈值;
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一相位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重新采用相位对焦模式进行第二次对焦获取合焦时对应的第二相位差值;
判断所述第二相位差值是否大于预设阈值;
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二相位差值大于预设阈值,则切换成反差式对焦模式进行对焦处理。
CN201611179764.7A 2016-12-19 2016-12-19 对焦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装置及终端设备 Active CN1067137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79764.7A CN106713750B (zh) 2016-12-19 2016-12-19 对焦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装置及终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79764.7A CN106713750B (zh) 2016-12-19 2016-12-19 对焦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装置及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13750A CN106713750A (zh) 2017-05-24
CN106713750B true CN106713750B (zh) 2019-07-19

Family

ID=58938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179764.7A Active CN106713750B (zh) 2016-12-19 2016-12-19 对焦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装置及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71375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32734B (zh) 2017-05-24 2021-09-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对焦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7197152B (zh) * 2017-06-16 2020-01-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对焦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移动终端
CN107257433B (zh) * 2017-06-16 2020-01-1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对焦方法、装置、终端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483825B (zh) * 2017-09-08 2019-12-24 上海创功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调整焦距的方法和装置
CN107809586B (zh) * 2017-10-31 2020-09-01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对焦模式的切换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3132620B (zh) * 2019-12-31 2022-10-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图像拍摄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2135060B (zh) * 2020-10-22 2022-06-10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对焦处理方法、移动终端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3438414B (zh) * 2021-06-11 2022-10-11 深圳市道通智能航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对焦方法、对焦装置与无人飞行器
CN114827462B (zh) * 2022-04-15 2024-04-16 深圳市道通智能航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对焦方法、对焦装置、电子设备及无人机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21970A (zh) * 2004-07-12 2006-01-18 佳能株式会社 光学仪器
JP2013003486A (ja) * 2011-06-21 2013-01-07 Nikon Corp 焦点検出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15045704A1 (ja) * 2013-09-27 2015-04-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合焦制御方法
CN104994298A (zh) * 2015-07-14 2015-10-21 厦门美图之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选择对焦模式的对焦触发方法和系统
CN105007425A (zh) * 2015-07-23 2015-10-2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反差式对焦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5323452A (zh) * 2014-07-30 2016-02-10 西安司坤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数码相机对焦系统
CN105960604A (zh) * 2014-02-07 2016-09-2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及对焦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21970A (zh) * 2004-07-12 2006-01-18 佳能株式会社 光学仪器
JP2013003486A (ja) * 2011-06-21 2013-01-07 Nikon Corp 焦点検出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15045704A1 (ja) * 2013-09-27 2015-04-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合焦制御方法
CN105960604A (zh) * 2014-02-07 2016-09-2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及对焦控制方法
CN105323452A (zh) * 2014-07-30 2016-02-10 西安司坤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数码相机对焦系统
CN104994298A (zh) * 2015-07-14 2015-10-21 厦门美图之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选择对焦模式的对焦触发方法和系统
CN105007425A (zh) * 2015-07-23 2015-10-2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反差式对焦方法及移动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13750A (zh) 2017-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13750B (zh) 对焦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装置及终端设备
EP3657773B1 (en) Method for zooming by switching between dual cameras, mobile terminal and storage device
CN108764069B (zh) 活体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07566732B (zh) 控制装置的相机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2281398B (zh) 摄像设备和摄像设备的控制方法
RU2669063C2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олуче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й
JP6033038B2 (ja) 焦点検出装置、撮像装置、撮像システム、および、焦点検出方法
CN101621626B (zh) 摄像设备和自动焦点检测方法
US20080193115A1 (en) Focus adjusting device,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focus adjustment method
CN105376487B (zh) 一种对焦方法和装置
CN103384998A (zh) 摄像装置、摄像方法、程序及程序存储介质
CN102801910A (zh) 摄像装置
CN101995733B (zh) 摄像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6030366A (zh) 摄像装置及对焦控制方法
US20090122158A1 (en)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method
CN107111100A (zh) 可换镜头
CN107241549A (zh) 双摄像头的成像方法和成像装置
CN104885440A (zh) 图像处理装置、摄像装置、图像处理方法及图像处理程序
JP2006287375A (ja) 撮影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6998424A (zh) 摄像装置和摄像方法
CN106170064A (zh) 摄像头对焦方法、系统和电子设备
JP2008058399A (ja) 焦点調節装置、撮像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CN105681668B (zh)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8513709A (zh) 手动对焦辅助方法、装置以及无人飞行器
JP5787634B2 (ja) 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523860 No. 18, Wu Sha Beach Road, Changan Town, Dongguan, Guangdong

Applicant after: OPPO Guangdo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 Ltd.

Address before: 523860 No. 18, Wu Sha Beach Road, Changan Town, Dongguan, Guangdong

Applicant before: Guangdong OPPO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 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