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72088A - 一种行驶中减轻重量的节能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行驶中减轻重量的节能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672088A CN106672088A CN201510769580.5A CN201510769580A CN106672088A CN 106672088 A CN106672088 A CN 106672088A CN 201510769580 A CN201510769580 A CN 201510769580A CN 106672088 A CN106672088 A CN 10667208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ll
- automobile
- energy
- lift
- weigh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行驶中减轻重量的节能汽车,包括车体的壳体,壳体包括内壳和外壳,内壳与外壳之间构成与外界相通的流体通道;外壳包括上部外壳和下部外壳;上部外壳与下部外壳之间连接有两个以上的支撑架;下部外壳的外表面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面。本发明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必须承受车体的全部自重、载重和重力加速度;本发明汽车能够在行驶过程中,通过占重量80%左右的载重空间的内壳产生向上的升力而悬浮,实现车体重量的减小,降低能耗;而通过与车轮连接的外壳又能消除汽车行驶过程中所产生的升力,使车体的附地力均匀增加,确保汽车更安全地行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行驶中减轻重量的节能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行驶时,其车轮必须承载汽车全部重量以及重力加速度产生的向下的力。
由于汽车的车轮与车体相连接成为整体,所以汽车在行驶过程时,车轮不仅需要承受汽车的全部重量,而且还需承受由于向前运动的重力加速度产生的向下的力;同时,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空气中流体的作用,还将产生向上的升力,而为了克服向上的升力,现有技术均是采用增加汽车底盘的重量来克服,这样将导致车体重量的不断增加,由此不但造成能耗的不断增加,同时也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能够很好解决上述问题的行驶中减轻重量的节能汽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行驶中减轻重量的节能汽车,通过升力能够减少车体负重,同时克服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车轮产生的升力问题,使汽车的附地力增加,并显著降低汽车能耗。
内壳产生升力、外壳消除升力,这看似相互矛盾的技术结构,在本发明中得到合理的统一。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行驶中减轻重量的节能汽车,包括车体的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内壳和外壳,所述内壳与外壳之间构成与外界相通的流体通道;
所述外壳包括上部外壳和下部外壳,所述上部外壳和下部外壳之间连接有两个以上的支撑架;所述下部外壳与车轮连接,所述下部外壳的外表面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面,使内壳产生升力,而外壳消除升力。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汽车,在其行驶过程中车轮必须承受车体重量和向下的重力加速度,并通过加重车体地盘来克服向上的升力,导致能耗大的不足。
本发明的行驶中减轻重量的节能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通过内壳产生向上的升力,从而部分、大部分或整体抵消车体自身产生的向下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实现车体重量的减小,降低能耗;而通过与车轮连接的外壳又能消除汽车行驶过程中车体内壳所产生的升力,使车体的附地力均匀增加,确保汽车更平稳、更安全地行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行驶中减轻重量的节能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位置的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方式一种行驶中减轻重量的节能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方式一种载重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壳体;2、内壳;3、外壳;4、流体通道、5、扰流面;
43、进气口;44、出气口;
6、支撑架;7、弹性装置;8、磁性装置;9、通气口;
21、上部内壳;22、下部内壳;23、上部外壳;24、下部外壳;
41、第一流体通道;42、第二流体通道;
25、车头;26、车厢。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发明最关键的构思在于: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通过内壳产生向上的升力,从而部分抵消车体自身产生的向下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实现车体重量的减小,降低能耗;通过与车轮连接的外壳消除升力,使车体的附地力均匀增加,确保汽车更平隐、更安全地行驶。
请参照图1以及图2,本发明提供一种行驶中减轻重量的节能汽车,包括车体的壳体1,所述壳体1包括内壳2和外壳3,所述内壳2与外壳3之间构成与外界相通的流体通道4;具体的,流体通道4通过设置在车体前部的进气口43以及车体后部的出气口44与外界前后相通;外壳3的上部外壳23和下部外壳24通过至少两个支撑架6相连接成为一体;所述下部外壳24与车轮连接,并在下部外壳24的外表面设有扰流面5,使流体经过的路径大于上部外壳23的路径,而使与车轮连接的外壳3而产生压力差来消除升力。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通过作为载重空间的内壳2产生升力,外壳3消除升力,改变汽车行驶时车轮必须承载汽车全部重量及重力加速度的公知常识,至少达到以下技术效果。
1、作为全部运载空间的内壳2使汽车产生向上的升力,克服车体本身向下的重力,从而使汽车行驶中的车轮承载的实际重量减少,起到节约能源的目的;而外壳3与车轮相连来接消除升力,使汽车的附地力均匀增加,确保汽车的行驶安全。
2、内壳2产生升力,外壳3消除升力这看似相矛盾的结构在本发明中得到合理的结构统一,内壳2作为全部载重空间占汽车80%左右重量,其所产生的升力,不会带动占汽车20%左右重量与车轮连接的外壳3产生向上的升力,相反,外壳3消除升力后能够使汽车的附地力增加,同时载重空间的内壳2因产生升力而克服向下的重力,使汽车的自重减少而更节能,同时能够更安全地行驶。
3、改变汽车百年发展过程需要人为加重汽车底盘的重量,来克服汽车行驶中产生的升力的不合理结构;用压力差来彻底消除升力,使汽车底盘的重量显著减少,从而更安全、更节能。
4、本发明改变自汽车百年发展以来,汽车自重、载重、及重力加速度产生的全部重量都由车轮承受的技术结构。
具体的,本发明的内壳2能够使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更大的升力,实现占汽车80%左右重量的内壳2产生的更大升力而克服更多向下的重力,使汽车的车轮只需承受车体重量的20%左右就可快速行驶;改变了汽车的车轮必须承受全部车体重量和重力加速度的公知常识,通过合理的设计,更大的增加内壳上下部之间的压力差来产生更大升力而悬浮,很容易使各类汽车显著的节约能源。
进一步的,所述内壳2包括与传统汽车一样为弧形的上部内壳21和为平面的下部内壳22而产生压力差和升力;进而在弧形的上部内壳又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面,使上部内壳流体经过的路径更大于经过下部内壳的路径,而使内壳产生更大压力差和升力。所述上部内壳21和下部内壳22,分别位于车体的上部和下部;所述上部内壳21设有所述扰流面5,使流体经过所述上部内壳21的路径大于经过下部内壳22的路径,而使内壳2产生压力差和升力。
进一步的,所述流体通道4包括第一流体通道41和第二流体通道42;所述上部内壳21与上部外壳23之间构成第一流体通道41,所述下部内壳22与下部外壳24之间构成第二流体通道42。
进一步的,所述下部外壳24位于车体底部的外表面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面5,使流体经过车体底部壳体的路径大于上部外壳23的路径而产生压力差来消除升力。
进一步的,所述上部内壳21和下部外壳24的外表面同时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面5,分别使内壳2的上部内壳21和下部内壳22之间产生压力差和更大升力,外壳3的上部外壳23和下部外壳24之间产生更大压力差而消除升力。
从而内壳产生升力、外壳消除升力达到合理的统一。
由上述描述可知,内壳2的上部内壳21和外壳3的下部外壳24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面5,使内壳2的上部内壳和下部内壳之间形成压力差而产生更大升力,外壳的上部外壳和下部外壳之间产生更大压力差而消除升力。同时,内壳向上的升力又能部分抵消内壳2自身的重量,从而实现汽车整体重量的减轻;而外壳产生向下的压力又能消除升力,使汽车行驶更安全。
进一步的,下部外壳24和上部外壳23分别为板状结构,在下部外壳24和上部外壳23之间连接有两个以上的支撑架6而成为一体,所述的内壳2位于在板状的上部外壳23和为板状的下部外壳24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下部外壳24与车轮相连接。
由上述描述可知,所述下部外壳24与车轮相连接,通过外壳3的下部外壳24的下表面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面5,使外壳3与车轮产生压力差来消除升力,使车轮的附地力提高、安全性增加。
进一步的,所述内壳2和外壳3之间通过弹性装置7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磁性装置,所述磁性装置相对的两个方向磁极相反,所述磁性装置设置在所述内壳2与外壳3之间。
由上述描述可知,弹性装置7包括弹性、气压、液压等;除此之外,弹性装置还包括非钢性的,能产生柔性连接的多种不同的连接装置,这此是本领域常见技术。
所述磁性装置8为能产生相斥力的磁性装置,磁性装置8可以是永磁材料,或者其它通电后能够产生更大电磁场的磁性装置,在内壳2已产生升力时,通过磁性装置产生相斥力帮助内壳2更好的产生升力;同时,内壳2和外壳3之间设置有弹性装置7和/或磁性装置8,能够通过其柔性连接减少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振动。
进一步的,所述流体通道4通过位于车头位置的进气口和车尾位置的出气口与外界前后相通;优选的,在流体通道4左右两侧面的壳体上,通过两个以上的通气口9与外界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扰流面5为凹凸于表面的多个弧形、三角形和/或梯形构成。
进一步的,所述扰流面5为纵向对称、或者纵横方向分别对称的水波面。
由上述描述可知,扰流面5使流体经过路径增加、流速增加。
在上部内壳21设扰流面5,使内壳上下部之间产生更大压力差,使内壳2更多的悬浮。
在下部外壳24下表面设置的扰流面5,能够使流体经过的路径大于上部外壳23,使流体经过时流速增加,彻底消除汽车行驶中产生的升力;同时使汽车车轮的附地力均匀增加,车轮转一圈也就行走一圈的路径,避免由于升力使车轮每转一圈至少有部分空转产生的能耗损失,进一步达到节能的目的。
进一步的,所述扰流面5由多个螺旋扰流条构成;在上部内壳21均匀的设置多个螺旋扰流条,使流体一圈又一圈经过其特殊的形状,很容易延长多倍流体经过的路径,分别使内壳2的上部内壳21和下部内壳22之间,产生压力差和更大升力,从而使内壳2更好的整体悬浮,同样使外壳3的上部外壳23和下部外壳24之间产生更大压力差来好的消除升力。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1、图2和图4,一种行驶中减轻重量的节能汽车,包括车体的壳体1,壳体1包括内壳2和外壳3,内壳2和外壳3之间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构成流体通道4与外界前后相通,流体通道4包括位于车体上部的第一流体通道41和位于车体下部的第二流体通道42分别通过进气口43、出气口44外界前后相通。
所述内壳2包括上部内壳21和下部内壳22而共同形成一体的载重空间。
上部外壳23可以设在车体上方的中间的顶部,还可以设在车体上方的前部,后部,以及整体;此时,对应在车体的前后挡风玻璃位置上或再设一层玻璃。
所述外壳3包括上下两个的板状的上部外壳23和下部外壳24,通过多个支撑架6相连接构成;
内壳2设在外壳3的上下两个板状的上部外壳23与板状的下部外壳24之间,内外壳之间形成位于车体上方的第一流体通道41和车体下方的第二流体通道42;其中,下部外壳24与车轮相连接。
通常汽车的上部为弧形,下部为平面,因而在行驶过程中汽车由于周围流体连续性的作用而产生升力;所以本发明同样设置上部内壳21顺其车顶的弧形形状,与平面形状的下部内壳22之间产生压力差而产生升力。
进一步的,位于车体底部的下部外壳24为板状结构,下部外壳24的下表面的路径大于其上表面,
优选下部外壳24的上表面为平面,下表面为扰流面装置;
优选所述扰流装置为沿车体长度方向局部或整体地设有多个弧形、三角形或梯形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成不同几何形状的扰流板;或者为凹入、凸出的弧形、三角形、或梯形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而成的扰流面5;使流体通过下部外壳24下表面的路径大于上表面,也大于第二流体通道42,也大于上部外壳23流体经过的路径,使外壳3减少或彻底消除升力。
由于流体通过汽车周围不同路径而同时到达后部的连续性,若流体通过车体上部的流速大于通过车体下部的流速时将产生升力,反之消除升力。
所以首先使流体经过下部外壳24外表面的流速,大于流体经过上部外壳23的流速而产生压力差,即外壳3的上下部之间的流速不同而产生向下方向的压力差,才能彻底消除升力;在此前提下,位于外壳3之内的内壳2才能产生升力而悬浮。
因此,本实施例在上部外壳23外表面与下部外壳24外表面之间、下部外壳24的内外表面之间、下部外壳24的外表面与第二流体通道42之间,都因流体经过的路径不同、流速不同而同时产生由上到下的压力差,从而更好的消除汽车行驶中产生的升力使汽车行驶中的附地力提高。
由于通常汽车上部为弧形,下部为平面在行驶中产生压力差和升力,本发明顺应车顶的形状为弧形的上部内壳21,与平面形状的下部内壳22之间产生压力差而产生升力,使载重空间的内壳2部分悬浮。
进一步地,通过在弧形的上部内壳21设有扰流面5,能够更多延长流体通过的路径,在上部内壳和下部内壳之间产生更大压力差和升力,使载重空间的内壳2能更好的整体悬浮。
进一步地,扰流面5可以是由在纵向对称或不对称、或者纵横方向分别对称或不对称的水波面构成,上述形状的扰流面5能够更多延长流体通过的路径。
进一步的,外壳3的板状的上部外壳23与板状的下部外壳24之间,通过多个支撑架6相连接;内壳2设在板状的上部外壳23与板状的下部外壳24之间,在内外壳的上下部之间形成前后相通的,位于车体上方的第一流体通道41和位于车体下方的第二流体通道42。
具体的,支撑架6可以中空或实心结构;或者是直线型的条形结构或者弧形结构;优选支撑架6能自由穿过内壳2的周围壳体的内部,与上部外壳23和下部外壳24相连接。
多个支撑架6能自由穿过内壳2,才能分别使外壳3产生向下的压力不带动内壳同时向下,从而就不合影响内壳2产生向上的升力,这样结构更合理。
多个支撑架6与上部外壳23和下部外壳24相连接,使上部外壳23与下部外壳24共同构成外壳3整体,上部外壳23外表面上承受低流速产生的高压力,向下部外壳24高流速产生的低压力转移压力差,流体形成的压力差如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压在上部外壳23的壳体外表面上,转移从上向下的压力差才能彻底消除升力。
进一步地,由于外壳3承受了从上向下的压力差,才能使汽车彻底消除升力,所以内壳2设在外壳3的上部外壳23与下部外壳24之间,即第一流体通道41和第二流体通道42内;在此前提下、才能不影响在其中间的、载重空间的内壳2因上下部之间产生更大压力差和升力而悬浮。
所述流体通道4包括第一流体通道41和第二流体通道42;所述上部内壳21与板状的上部外壳23之间构成第一流体通道41,所述下部内壳22与板状的下部外壳24之间构成第二流体通道42;所述板状的上部外壳23与板状的下部外壳24之间通过至少两个支撑架6相连接而形成外壳3。
进一步的,在第二流体通道42的下部外壳24和下部内壳22之间,设有多个彼此相连接的弹性装置7和/或磁性装置8;具体的,所述磁性装置8依据同性相吸、异性相斥的原理,极性相反而产生相斥力的磁性材料,在内壳已产生升力的状态中,磁性装置8产生相斥力帮助车体更好产生向上的升力。
所述磁性装置8是永磁材料,或者是其他通电后能够产生更大电磁场的磁性装置,使内壳在已产生升力的状态中更容易在磁性装置产生相斥力的作用下产生更大的升力;
而通过弹性装置7的柔性连接又能够有效避免或减少汽车行驶中(特别是在刹车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同时使汽车行驶时内壳2产生升力、而不会带动外壳3产生升力。
进一步地,在内壳2与外壳3之间的四周,可以通过连接件弹性装置7将内、外壳连接,弹性装置7的柔性连接能更好的减少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尤其是车前后设弹性装置7在刹车时有效减少汽车产生的振动。
进一步地,弹性装置7包括柔性连接的弹性、气压、液压等;除此之外、弹性装置还包括非钢性的,能产生柔性连接的多种不同的连接装置,这此是本领域常见技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流体通道41和第二流体通道42,设在车体上方的前部、中部、后部或全部;第二流体通道42可以在车体上整体设置。
支撑架6的重量很轻,连接板状的上部外壳23下部外壳24形成外壳3,而下部外壳24与车轮相连,所以外壳3其自重均不大,仅为汽车重量的20%左右;而内壳2容纳了车体的整个运载空间,运载空间内又容纳很重的汽车发动机等结构部件:内壳2作为整个运载空间,很容易容纳各种较重的结构部件,所以内壳2的自重很重,当载人载物后占汽车整车重量80%左右。
当汽车快速行驶时,流体快速经过内壳2和外壳3之间,在车体的上下部分别设置的与外界相通的第一流体通道41和第二流体通道42,由于第一流体通道41内的上部内壳21的弧面设计,使流体通过的路径大于第二流体通道42内为平面的下部内壳22路径,而产生压力差和升力。
流体经过内壳2的上下部之间,流体经过的路径相差越大,内壳2产生的升力越大,克服的重力越多,就越节能;升力使内壳2至少部分、大部分或整体重量悬浮于流体通道4内,向上的升力使内壳2的自重减少,从而使汽车行驶中的重量减轻;一分重量,一分能耗,因重量的减少汽车行驶中的能耗自然减少。
进一步地,在上部内壳21的弧面上面再设更多延长流体通过的路径扰流面5;通过合理设计上部内壳21的扰流面5的结构,更多延长流体通过的路径,与平面形的下部内壳之间因流速差异很大而产生更大压力差和升力,使内壳更好的整体悬浮。
进一步地,在上部内壳21的弧面和/或下部外壳24的外表面,均匀的设置多个螺旋扰流条,使流体一圈又一圈经过其特殊的形状,很容易延长多倍流体经过的路径,分别使内壳2的上部内壳21和下部内壳22之间产生压力差和更大升力而悬浮,而外壳3的上部外壳23和下部外壳24之间产生更大压力差来消除升力。
当汽车快速行驶时,必然产生升力、上部内壳21设置的扰流面5又进一步使内壳2产生更大升力,使载重空间占80%重量的内壳2部分,大部分或全部重量悬浮于第一流体通道41和第二流体通道42之间。
具体的,克服向下的重力越多,如内壳2重量全部悬浮时,当发动机驱动车轮行驶,因为车轮仅承受不到汽车总重量20%左右的实际重量,一分重量、一分能耗,所以发动机驱动车轮行驶时,由此使汽车显著的节能,同时车轮又彻底消除升力,使汽车附地力增加而更平稳更安全。
由此改变汽车经百年发展以来,车轮行驶中必须承受全部车体重量、和重力加速度的公知常识。
汽车经百年发展,本领域公知常识是:汽车行驶时,车轮承载汽车全部重量及重力加速度;由于传统汽车的车轮与车体相连接成为整体,所以不论汽车在停止或行驶时,车轮都必然承受了汽车的全部重量。
本发明改变公知常识,由于外壳3消除升力,内壳2产生升力,内外壳之间通过多个弹性装置7的柔性连接,避免或部分地避免在内壳2产生向上升力时,带动外壳3产生向上的升力。
而本发明中的汽车壳体1包括与车轮相连的外壳3消除升力,内壳2产生升力,使80%重量的内壳2产生多少升力,就节约多少能源,内壳2产生的升力越大,由升力克服内壳2向下的重力就越多,汽车行驶时越节能。
上述壳体1结构,能够在汽车行驶时,内壳2产生升力来有效克服汽车向下的重力,使载重空间的内壳2整体悬浮在流体通道4内,载重空间的内壳能产生多少升力,就克服多少汽车的自重、载重、及重力加速度,就使汽车减少多少向下的车体重量、就使车轮减少多少所承受的重量、也就使汽车减少多少能耗,这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而外壳3消除升力,在内壳2产生向上升力时,不会带动外壳3产生升力,反而使外壳3消除升力,使这种矛盾在此得到完美的统一。
本实施方式解决的问题为:
1、使载重空间占80%左右重量的内壳2部分、大部分、或全部重量悬浮于流体通道4之间,克服因自重产生的向下的重力,而内壳2为主要载重空间,内壳2产生升力使自重减少而节约能源。
2、外壳3消除升力,使汽车行驶更平稳、更安全,同时车轮附地力增加,转一圈、就必然行走一圈、从而节约能源。
实施例二
请参照图3,提供一种载重货车,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内壳2包括车头25和车厢26,内壳2与外壳3之间在车顶构成第一流体通道41,在车底构成第二流体通道42;第一流体通道41和第二流体通道42均与外界前后相通,使货车在行驶时内壳2产生升力,外壳3消除升力;具体原理与实施例一的原理一致,在此不再重复。
由于载重货车的载重量大、能耗非常大,产生的环境污染也很大,多年来一直是本领域的最大难题,在此,通过内壳2产生升力,外壳3消除升力而得到很好的解决。
另外,除上述车型外,本发明的装置还可以应用于卧车、越野车、跑车、赛车、公共汽车、面包车、等各种能源驱动的大小车型。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3,提供一种行驶中减轻重量的节能汽车,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车体的上部内壳21的表面设有扰流面5,能够使流体通过上部内壳21的路径更多大于下部内壳22的平面结构,使上部内壳21与下部内壳22之间产生更大的压力差和升力使内壳悬浮,从而节约更多能源。
进一步的,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所述载重货车的车头25和车厢26的上部内壳21设有所述扰流面5,通过更多延长流体通过的路径,使流体通过的路径更多大于平面结构的下部内壳22,使内壳2的上下部之间产生更大的压力差和升力而悬浮,从而节约更多能源。
货车的下部外壳24可以是平面,如图3所示、或下部外壳折成台阶状来设置货柜(内壳)等不同结构,只要下部外壳的下表面流体通过路径大于其上表面,与外壳连接的车轮就消除升力;上部内壳21大于下部内壳22流体通过路径,内壳2就产生升力而悬浮。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行驶中减轻重量的节能汽车,整个汽车分为内壳和外壳两个部分,在汽车行驶时因内壳产生升力而悬浮于流体通道内;而外壳与车轮相连接,使流体经过底部的路径大于其上部而消除升力;通过内壳产生向上的升力而克服车体产生的向下的重力,使车轮承受的重量大大减少,进而节省所消耗的能源;同时,又能使汽车的安全性能显著提升,对汽车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行驶中减轻重量的节能汽车,包括车体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内壳和外壳,所述内壳与外壳之间构成与外界相通的流体通道;
所述外壳包括上部外壳和下部外壳,所述上部外壳和下部外壳之间连接有两个以上的支撑架;所述下部外壳与车轮连接,所述下部外壳的外表面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面,使内壳产生升力,而外壳消除升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行驶中减轻重量的节能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包括上部内壳和下部内壳,所述上部内壳设有所述扰流面,使流体经过所述上部内壳的路径大于经过下部内壳的路径,而使内壳产生压力差和升力。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行驶中减轻重量的节能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通道包括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所述上部内壳与上部外壳之间构成第一流体通道,所述下部内壳与下部外壳之间构成第二流体通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行驶中减轻重量的节能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外壳位于车体底部的外表面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所述扰流面,使流体经过下部外壳的路径大于经过上部外壳的路径,而产生压力差来消除升力。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行驶中减轻重量的节能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内壳和下部外壳的外表面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面,分别使内壳的上部内壳和下部内壳之间产生压力差和更大升力,而外壳的上部外壳和下部外壳之间产生更大压力差来消除升力。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行驶中减轻重量的节能汽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装置,所述内壳和外壳之间通过两个以上的弹性装置相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行驶中减轻重量的节能汽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磁性装置,所述磁性装置相对的两个方向磁极相反,所述磁性装置设置在所述内壳与外壳之间产生相斥力。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行驶中减轻重量的节能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通道通过所述外壳上位于车头位置和车尾位置的两个以上的通气口与外界相通。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行驶中减轻重量的节能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面由凹凸于表面的多个弧形、三角形和/或梯形构成;或者所述扰流面由纵向对称、或者纵横方向分别对称的水波面构成。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行驶中减轻重量的节能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面由多个螺旋扰流条构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769580.5A CN106672088A (zh) | 2015-11-06 | 2015-11-06 | 一种行驶中减轻重量的节能汽车 |
PCT/CN2015/097007 WO2017075861A1 (zh) | 2015-11-06 | 2015-12-10 | 悬浮汽车 |
US15/414,984 US9988106B2 (en) | 2015-11-06 | 2017-01-25 | Suspension automobil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769580.5A CN106672088A (zh) | 2015-11-06 | 2015-11-06 | 一种行驶中减轻重量的节能汽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672088A true CN106672088A (zh) | 2017-05-17 |
Family
ID=588653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769580.5A Pending CN106672088A (zh) | 2015-11-06 | 2015-11-06 | 一种行驶中减轻重量的节能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672088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622375A (zh) * | 2018-04-25 | 2018-10-09 | 朱晓义 | 从流体连续性中产生推动力或升力的运动装置 |
CN109250003A (zh) * | 2018-09-24 | 2019-01-22 | 重庆交通大学 | 具有双空气导流装置的汽车及运行空气导流装置的方法 |
US11396364B2 (en) | 2017-04-26 | 2022-07-26 | Xiaoyi Zhu | Aircraft generating larger thrust and lift by fluid continuity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90085371A1 (en) * | 2005-04-13 | 2009-04-02 | Satoshi Nagahama | Vehicle Body Underside Air Flow Controller |
CN103723205A (zh) * | 2014-01-13 | 2014-04-16 | 朱晓义 | 节能汽车 |
-
2015
- 2015-11-06 CN CN201510769580.5A patent/CN106672088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90085371A1 (en) * | 2005-04-13 | 2009-04-02 | Satoshi Nagahama | Vehicle Body Underside Air Flow Controller |
CN103723205A (zh) * | 2014-01-13 | 2014-04-16 | 朱晓义 | 节能汽车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396364B2 (en) | 2017-04-26 | 2022-07-26 | Xiaoyi Zhu | Aircraft generating larger thrust and lift by fluid continuity |
US11858617B2 (en) | 2017-04-26 | 2024-01-02 | Xiaoyi Zhu | Propeller-driven helicopter or airplane |
CN108622375A (zh) * | 2018-04-25 | 2018-10-09 | 朱晓义 | 从流体连续性中产生推动力或升力的运动装置 |
CN109250003A (zh) * | 2018-09-24 | 2019-01-22 | 重庆交通大学 | 具有双空气导流装置的汽车及运行空气导流装置的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723205B (zh) | 节能汽车 | |
CN103612671B (zh) | 无升力节能汽车 | |
CN106672088A (zh) | 一种行驶中减轻重量的节能汽车 | |
CN202863555U (zh) | 一种低入口及全桁架结构的高效电动客车底盘 | |
US9278719B2 (en) | Vehicle | |
US10814921B2 (en) | Automobile | |
CN103043126B (zh) | 机动车辆的风向调节系统 | |
CN206049830U (zh) | 一种重型厢式货车导流罩 | |
CN105416416B (zh) | 一种地板导流板及车辆 | |
CN103072641B (zh) | 扰流设备及无升力汽车 | |
CN106672092A (zh) | 一种在行驶中减轻自重的节能汽车 | |
CN203005582U (zh) | 机动车辆的风向调节系统 | |
WO2017075861A1 (zh) | 悬浮汽车 | |
CN103072640A (zh) | 减少升力的汽车 | |
CN207433668U (zh) | 一种低风阻胶合板厢式半挂车 | |
CN106672090A (zh) | 一种悬浮汽车 | |
CN205469488U (zh) | 一种新型电动三轮客运车 | |
CN106184429A (zh) | 基于整流罩和Coanda射流效应的汽车尾部减阻装置 | |
CN106672089A (zh) | 一种悬浮火车 | |
CN101486358A (zh) | 厢式半挂车及厢式半挂车用的导流罩 | |
CN208102139U (zh) | 一种厢式货车的尾部减阻装置 | |
CN205523511U (zh) | 客车空气悬架用镂空式气囊下支架 | |
CN204846090U (zh) | 一种货车车顶导流结构 | |
CN207889849U (zh) | 一种货车底部减阻装置 | |
CN203005580U (zh) | 重型厢式载货汽车驾驶室与货箱间导流密封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