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65021A - 一种小麦-玉米套作种植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小麦-玉米套作种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65021A
CN106665021A CN201510757433.6A CN201510757433A CN106665021A CN 106665021 A CN106665021 A CN 106665021A CN 201510757433 A CN201510757433 A CN 201510757433A CN 106665021 A CN106665021 A CN 1066650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at
planting
corn
tritici aestivi
sem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5743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远陵
王新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Beauty Worl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Beauty Worl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Beauty Worl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Beauty Worl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75743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665021A/zh
Publication of CN1066650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65021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小麦-玉米套作种植方法。该方法采用小麦种植带和玉米种植带交替方式,小麦先于玉米种植,小麦以种植4行为一带,带内第2行和第3行小麦之间行距为25-35cm,其余相邻两行小麦之间行距为20cm,两小麦带之间预留125-135cm宽的空行,用于种植玉米带,玉米以种植2行为一带,带内玉米之间行距为45cm,相邻的玉米和小麦间距为40-45cm。本发明所述种植方法减少了小麦种植行数并以宽窄行方式种植,玉米行距比原来减少5cm,由此增大了小麦和玉米的间距,优化了小麦和玉米共生期的种植环境,减轻了小麦对玉米的荫蔽作用,同时提高了两者的单位产量和亩产。

Description

一种小麦 - 玉米套作种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种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小麦-玉米套作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四川、贵州、云南、重庆等西南4省(市)人多地少,丘陵、山区旱地面积比重大,复种程度高,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旱作多熟农业区。所谓复种是指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连续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如麦-玉一年二熟、麦-棉一年二熟、麦-稻-稻一年三熟等;此外,还有二年三熟、三年五熟等。在上茬作物收获后,除了采用直接播种下茬作物于前作物茬地上以外,还可以利用再生、移栽、套作等方法达到复种目的。
小麦-玉米套作种植模式历史悠远,其中以中厢带型种植方法(带宽2m左右)为主,而中厢带型中以“双三0”种植方法(即2m开厢、小麦幅宽80cm,种5行,行距20cm,预留120cm翌年3月种2行玉米,玉米窄行带宽50cm)最具有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等优点,2007、2008、2009和2010年被列为全国农业部主推技术。
但是,在采用“双三0”种植方法的小麦-玉米共生期中,小麦对玉米苗期的荫蔽作用强,玉米幼苗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玉米的单位产量,同时,5行小麦均为等行距,中间行小麦生长处于严重的边际劣势,不同行间小麦长势差异大,群体质量差,后期中间行易倒伏,使得小麦的单位产量也不高,这两方面原因使两种作物的亩产不高。如果随意缩小小麦幅宽、减少行数、扩大小麦行距或增加玉米种植行数,又会使小麦、玉米种植环境不符合自然规律和作物生长特性,最后导致两种作物亩产出现下降的现象。这种牺牲某一作物而保证另一作物产量的种植方法限制了两种作物的经济效益,使得传统小麦-玉米套作种植方法下的作物单位产量不高,最终导致亩产不高,没有发挥套作种植模式高效利用资源的优势。
此外,由于“双三0”种植方法中小麦行数过于紧密,使得依托“双三0”种植方法的农用机具的开沟器也间隔紧密,播种作业时开沟器很容易被残茬、杂草及大型土块堵塞,机器通过性差,以致于排种不匀不畅,缺苗断垄现象和疙瘩苗多;其次,小麦幅宽太大,后期冠幅太宽,播种玉米时机械的操作不便利,甚至小型机械都无法驶入;第三,小麦和玉米的间距太小,小麦收获时玉米处于拔节期,小麦的机械化收获容易损伤玉米。
因此,提供一种合理的小麦-玉米套作种植方法,对于同时提高玉米和小麦单位产量、两种作物亩产以及改善机械化耕作等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麦-玉米套作种植方法,通过该方法合理地布局小麦和玉米,同时提高玉米和小麦的单位产量以及两种作物亩产。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小麦-玉米套作种植方法,采用小麦种植带和玉米种植带交替方式,小麦先于玉米种植,小麦以种植4行为一带,带内第2行和第3行小麦之间的行距为25-35cm,其余相邻两行小麦之间的行距均为20cm,两小麦带之间预留宽度为125-135cm的空行,用于种植玉米带,玉米以种植2行为一带,带内玉米之间的行距为45cm,相邻的玉米和小麦间距为40-45cm。
从作物生态适应性考虑,两种作物在同一地块上种植,在光照、温度、水分、土壤、肥力等方面互补,玉米和小麦种植在同一地块上,只要进行合理的带状分布,行比配置,充分发挥两种作物之间的种间互惠,就能使两种作物同时获得较高产量,同时提高作物亩产。
本发明针对现有“双三0”套作种植方法中的问题,减少小麦种植带中小麦种植行数,由之前的5行减为4行,同时优化小麦的行距,使带内第2行和第3行小麦之间的行距为25-35cm,优选为30cm,其余各行小麦之间的行距为20cm,使得小麦以宽窄行的模式种植(见图1)。
宽窄行距配置可提高小麦群体通风透光能力,边际效应更为显著,解决了“双三0”套作种植方法中小麦过密导致单位产量较低的问题,经大田试验验证,4行配置下的单位产量(kg/行)比原本5行的单位产量还要高;
另一方面,宽窄4行配置下小麦幅宽减少5-15cm,而留给种植玉米的空行宽度则相应增加,这就意味着在原来的基础上小麦与玉米的间距加大,且玉米的行距由原来的50cm减为45cm。小麦和玉米的间距决定着小麦对玉米荫蔽作用的强弱,此处是两种作物边行争夺阳光、养分、水分最激烈的地方。小麦与玉米之间的间距过小,就如同“双三0”套作种植方法中的那样,小麦对玉米有荫蔽作用,不利于玉米高产;间距过大又会造成用地浪费,且缩小小麦种植面积,不利于小麦高产。因此,本发明在对小麦采用宽窄行种植后,确定相邻玉米和小麦的间距为40-45cm,优选为42.5cm。
除了作物的行数、行距、间距是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因素外、作物的株距也是作物空间配置的基本要素,决定了作物的密度,田间布局的空间均匀性,同样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形成。在本发明所述种植方法中,小麦为条播,每米每行的基本苗为60-75苗,玉米的穴距为38cm,穴种双株。
作为优选,本发明提供的种植方法中,小麦于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小麦品种为紧凑大穗型或半紧凑大穗型高产品种,如川麦42、绵麦367等;玉米于次年3月下旬育苗,4月上旬移栽,或3月下旬直播,玉米品种为株型较紧凑的品种,如成单30。
农作物在同一地块上搭配种植,能充分利用土地、气候等条件,达到增产、高效种植的目的。在农业耗费上,根据物种间相生相克的原理进行合理搭配和种植,还可以有效减少一方或双方病虫害发作的几率,不只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产品的耗费,促进农产品增产、提质、增收,同时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本发明所述小麦-玉米套作种植方法与“双三0”套作种植方法的大田试验结果显示,采用本发明所述种植方法的小麦、玉米能够同时提高单位产量,特别是小麦在少种1行的前提下,仍然提高了其单位产量,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两种作物的亩产也得到提高。
此外,按照本发明所述种植方法,可以使配套的农用机具减少1个开沟器,不仅减少了开沟阻力利于加大开沟深度,而且加大了中间两个开沟器的距离,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开沟器、排种器堵塞的现象,机械通过性增强。
本发明所述种植方法减少小麦种植行数并以宽窄行方式种植,玉米行距也比原来减少5cm,由此增大了小麦和玉米的间距,优化了小麦和玉米共生期的种植环境,减轻了小麦对玉米的荫蔽作用,同时提高了两者的单位产量和亩产。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所述小麦-玉米套作种植方法示意图。图中所示为小麦带种植4行小麦搭配玉米带种植2行玉米;其中,●表示小麦,○表示玉米;A表示小麦种植带窄行行距;B表示预留的空行宽度;C既表示带内玉米之间的行距,也表示玉米种植带幅宽;D表示小麦种植带宽行行距;E表示相邻玉米和小麦的间距;F表示小麦种植带幅宽;G表示玉米穴距。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麦-玉米套作种植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文内容,适当改进工艺参数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本发明的方法已经通过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发明内容、精神和范围内对本文所述的方法和应用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来实现和应用本发明技术。
在采用本发明所述种植方法过程中,可根据本领域公知的种植管理方法来种植小麦、玉米。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
试验地点:四川省射洪县。
实施组:小麦和玉米按两者种植带交替方式种植,小麦幅种植4行,其中第2行和第3行小麦之间的行距30cm,其余各行小麦之间的行距为20cm,小麦每行每米播种70苗;相邻小麦种植带之间的预留行宽度为130cm;玉米种植于预留空行内,小麦和玉米之间的间距为42.5cm;玉米幅种植2行,穴植双株,行距为45cm,穴距为38cm;小麦种植带和玉米种植带合并称为一个种植单元,试验共10个单元种植,每带长30米;玉米品种为成单30,半紧凑型;小麦品种为川麦42,半紧凑型,抗倒能力较强,株高98-102cm。
对照组:“双三0”套作种植方法,即小麦和玉米按两者种植带交替方式种植,小麦以种植5行为一带,带内各行小麦之间的行距均为20cm,小麦每行每米播种70苗;相邻小麦种植带之间的预留行宽度为120cm;玉米种植于预留空行内,边行小麦和玉米之间的间距为35cm;玉米幅种植2行,穴植双株,行距为50cm,穴距为38cm;小麦种植带和玉米种植带合并称为一个种植单元,试验共10个种植单元,每个种植单元长30米,总播种面积以及玉米、小麦品种与实施组相同。
具体试验结果见表1。
表1实施小麦-玉米套作种植方法的产量比较
由上述试验结果可知,按照实施组实施本发明后,在实施组的小麦播种行数小于对照组的前提下,小麦单位产量(实施组:40行;对照组:50行)和小麦亩产均高于对照组,小麦亩产提高5.7%;而玉米单位产量和玉米亩产也均高于对照组,玉米亩产提高2.5%;两种作物的总亩产,实施组较对照组提高了3.6%。
实施例2
试验地点:四川省仁寿县。
实施组:小麦和玉米按两者种植带交替方式种植,小麦幅种植4行,其中第2行和第3行小麦之间的行距35cm,其余各行小麦之间的行距为20cm,小麦每行每米播种70苗;相邻小麦种植带之间的预留行宽度为125cm;玉米种植于预留空行内,小麦和玉米之间的间距为40cm;玉米幅种植2行,穴植双株,行距为45cm,穴距为38cm;小麦种植带和玉米种植带合并称为一个种植单元,试验共10个种植单元,每个种植单元长40米;玉米品种为成单30,半紧凑型;小麦品种为川农27,紧凑型。
对照组:“双三0”套作种植方法,即小麦和玉米按两者种植带交替方式种植,小麦以种植5行为一带,带内各行小麦之间的行距均为20cm,小麦每行每米播种70苗;相邻小麦种植带之间的预留行宽度为120cm;玉米种植于预留空行内,边行小麦和玉米之间的间距为35cm;玉米幅种植2行,穴植双株,行距为50cm,穴距为38cm;小麦种植带和玉米种植带合并称为一个种植单元,试验共10个种植单元,每个种植单元长40米,总播种面积以及玉米、小麦品种与实施组相同。
具体试验结果见表2。
表2实施小麦-玉米套作种植方法的产量比较
由上述试验结果可知,按照实施组实施本发明后,在实施组的小麦播种行数小于对照组的前提下,小麦单位产量(实施组:40行;对照组:50行)和小麦亩产均高于对照组,小麦亩产提高1.9%;而玉米单位产量和玉米亩产也均高于对照组,玉米亩产提高2.0%;两种作物的总亩产,实施组较对照组提高了2.0%。
实施例3
试验地点:四川省射洪县。
实施组:小麦和玉米按两者种植带交替方式种植,小麦幅种植4行,其中第2行和第3行小麦之间的行距25cm,其余各行小麦之间的行距为20cm,小麦每行每米播种70苗;相邻小麦种植带之间的预留行宽度为125cm;玉米种植于预留空行内,小麦和玉米之间的间距为45cm;玉米幅种植2行,穴植双株,行距为45cm,穴距为38cm;小麦种植带和玉米种植带合并称为一个种植单元,试验共10个种植单元,每个种植单元长30米;玉米品种为成单30,半紧凑型;小麦品种为川农27,紧凑型。
对照组:“双三0”套作种植方法,即小麦和玉米按两者种植带交替方式种植,小麦以种植5行为一带,带内各行小麦之间的行距均为20cm,小麦每行每米播种70苗;相邻小麦种植带之间的预留行宽度为120cm;玉米种植于预留空行内,边行小麦和玉米之间的间距为35cm;玉米幅种植2行,穴植双株,行距为50cm,穴距为38cm;小麦种植带和玉米种植带合并称为一个种植单元,试验共10个种植单元,每个种植单元长30米,总播种面积以及玉米、小麦品种与实施组相同。
具体试验结果见表3。
表3实施小麦-玉米套作种植方法的产量比较
由上述试验结果可知,按照实施组实施本发明后,在实施组的小麦播种行数小于对照组的前提下,小麦单位产量(实施组:40行;对照组:50行)和小麦亩产均高于对照组,小麦亩产提高1.2%;而玉米单位产量和玉米亩产也均高于对照组,玉米亩产提高2.9%;两种作物的总亩产,实施组较对照组提高了2.3%。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小麦-玉米套作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小麦种植带和玉米种植带交替方式,小麦先于玉米种植,小麦以种植4行为一带,带内第2行和第3行小麦之间的行距为25-35cm,其余相邻两行小麦之间的行距均为20cm,两小麦带之间预留宽度为125-135cm的空行,用于种植玉米带,玉米以种植2行为一带,带内玉米之间的行距为45cm,相邻的玉米和小麦间距为40-45c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麦种植带第2行和第3行小麦之间的行距为3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的玉米和小麦间距为42.5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麦种植带每行每米的苗数为60-75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玉米种植带玉米穴距为38cm,每穴栽2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小麦种植带的幅宽为65-75c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玉米种植带的幅宽为45c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玉米选用半紧凑型高产品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小麦选用紧凑大穗型或半紧凑大穗型高产品种。
CN201510757433.6A 2015-11-10 2015-11-10 一种小麦-玉米套作种植方法 Withdrawn CN10666502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57433.6A CN106665021A (zh) 2015-11-10 2015-11-10 一种小麦-玉米套作种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57433.6A CN106665021A (zh) 2015-11-10 2015-11-10 一种小麦-玉米套作种植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65021A true CN106665021A (zh) 2017-05-17

Family

ID=58864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57433.6A Withdrawn CN106665021A (zh) 2015-11-10 2015-11-10 一种小麦-玉米套作种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665021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46350A (zh) * 2017-11-10 2018-02-02 四川农业大学 一种分组式玉米间套作种植方法
CN107691145A (zh) * 2017-12-06 2018-02-16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一种小麦玉米轮作节水增产种植与覆盖方法
CN108496718A (zh) * 2018-04-03 2018-09-07 石家庄绿特石磨面粉有限公司 一种耕地分带耕作模式及耕地增产增收的种植方法
CN108849325A (zh) * 2018-06-25 2018-11-23 甘肃农业大学 一种基于小麦、玉米间作插播绿肥的可持续种植模式
CN109156289A (zh) * 2018-07-24 2019-01-08 河南农业大学 一种小麦-玉米两熟高产的田间结构配置方法
CN109892073A (zh) * 2019-03-01 2019-06-18 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一种免耕播种设计方法免耕播种机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46350A (zh) * 2017-11-10 2018-02-02 四川农业大学 一种分组式玉米间套作种植方法
CN107691145A (zh) * 2017-12-06 2018-02-16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一种小麦玉米轮作节水增产种植与覆盖方法
CN108496718A (zh) * 2018-04-03 2018-09-07 石家庄绿特石磨面粉有限公司 一种耕地分带耕作模式及耕地增产增收的种植方法
CN108496718B (zh) * 2018-04-03 2020-12-29 石家庄绿特石磨面粉有限公司 一种耕地分带耕作模式及耕地增产增收的种植方法
CN108849325A (zh) * 2018-06-25 2018-11-23 甘肃农业大学 一种基于小麦、玉米间作插播绿肥的可持续种植模式
CN109156289A (zh) * 2018-07-24 2019-01-08 河南农业大学 一种小麦-玉米两熟高产的田间结构配置方法
CN109892073A (zh) * 2019-03-01 2019-06-18 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一种免耕播种设计方法免耕播种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09319B (zh) 华北地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的休闲种植方法
CN103053256B (zh) 秸秆全还田条件下少免耕土壤的小麦玉米播种施肥方法
CN106665021A (zh) 一种小麦-玉米套作种植方法
CN103548547B (zh) 辣椒套种春大白菜复种冬莴笋二季三收栽培方法
CN102017859B (zh) 马铃薯与玉米的套种高产栽培方法
CN101849468A (zh) 玉米大小行双季交错种植方法
CN103229656A (zh) 一种玉米-大豆间套作的种植方法
CN103931378A (zh) 玉米与秸秆种还分离轮作耕作制
CN105359810A (zh) 小麦水稻两熟秸秆全量还田的轮耕种植方法
CN102823420A (zh) 一种促进青花菜早熟、高产的培育方法
CN104718962B (zh) 黄淮海麦区小麦“两深一浅”简化高效栽培方法
CN105052508A (zh) 一种油菜茬玉米间作鲜食大豆的栽培方法
CN102422772A (zh) 一种小麦-玉米套作种植方法
CN104770188A (zh) 一种烟茬绿肥种植及其翻耕起垄方法
CN104855095A (zh) 苜蓿-玉米-小黑麦起垄式种植“一年四收”耕作方法
CN104718950A (zh) 一种一年三熟玉米和大豆间套种的种植方法
CN104137724A (zh) 大蒜间套菜用糯甜玉米、夏秋大白菜间套甘蓝一年两季四收栽培方法
CN103688706A (zh) 酿酒糯质高粱三围立体一种两收高产栽培方法
CN110337854A (zh) 一种基于间歇休耕的秸秆还田耕种方法
CN104041280A (zh) 冬作马铃薯大垄保墒密植高产栽培方法
CN104541926B (zh) 小麦畦套种玉米的方法
CN112970535A (zh) 一种春玉米混作豆科绿肥增密减氮高效种植方法
CN110915343B (zh) 一种用于秸秆全量还田的玉米秸秆浅压覆盖带旋耕作方法
CN105284390A (zh) 一种幼龄桉树间种花生的种植方法
CN104365307A (zh) 滴灌条件下麦后免耕复播青贮玉米栽培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517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