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94260B - 一种用于履带装备的免操作离合器换挡式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履带装备的免操作离合器换挡式变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94260B
CN106594260B CN201710080461.8A CN201710080461A CN106594260B CN 106594260 B CN106594260 B CN 106594260B CN 201710080461 A CN201710080461 A CN 201710080461A CN 106594260 B CN106594260 B CN 1065942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shaft
clutch
wheel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8046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94260A (zh
Inventor
肖名涛
孙松林
蒋蘋
谢方平
吴明亮
胡文武
李军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Longzhi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71008046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594260B/zh
Publication of CN1065942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942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942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942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1/00Steering non-deflectable wheels; Steering endless tracks or the lik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26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306/00Shifting
    • F16H2306/40Shifting activit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Non-Deflectable Wheels, Steering Of Trailers, Or Other Steering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履带装备的免操作离合器换挡式变速器,包括安装在箱体总成内的主变速总成、副变速总成、比例转向机构、主减速总成、动力输出变速总成、用于实现仅操作换挡杆直接换挡的免离合器操作换挡总成与安装在箱体总成外的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通过调节比例转向机构外齿圈的转速,使履带装备转向角度与转向盘转动幅度成比例关系,从而能提高履带装备的转向精准性和稳定性;而通过滑槽式换挡机构和液控离合器有效简化了换挡过程并集成了操作离合器功能,从而实现了免操作离合器换挡,适合应用在工况比较稳定的农业履带装备领域。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履带装备的免操作离合器换挡式变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履带装备动力传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履带装备的免操作离合器换挡式变速器。
背景技术
履带装备主要包括履带式工程机械装备、履带式军工机械装备、履带式农业机械装备;其中,履带式农业机械在田间作业时,其工况通常很稳定,无需经常切换档位,甚至连油门也无需适时调节(通常安装手油门)。如履带拖拉机在进行旋耕作业时,一般以某一恒定档位工作,通过手油门调整工况,作业时无需频繁切换档位;然而由于操作履带式农业机械的驾驶员通常无汽车驾驶经验,对踩离合换挡的操作流程不熟悉,驾驶难度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履带装备的免操作离合器换挡式变速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缺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用于履带装备的免操作离合器换挡式变速器,包括安装在箱体总成内的主变速总成、副变速总成、比例转向机构、主减速总成、动力输出变速总成、免离合器操作换挡总成与安装在箱体总成外的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且主变速总成分别与动力输出变速总成、副变速总成连接,副变速总成、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与比例转向机构连接,比例转向机构与主减速总成连接;动力经主变速总成输入,一部分传送至动力输出变速总成,用于驱动外部动力装置,另一部分经副变速总成传送至比例转向机构,并再经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与比例转向机构的组合下形成比例关系后传递至主减速总成,输出至左驱动轮轴、右驱动轮轴,用于驱动履带装备行驶,同时通过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调节比例转向机构外齿圈的转速,使履带装备转向角度与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调速幅度成一定比例关系,从而提高履带装备的转向精准性和操作稳定性,免离合器操作换挡总成用于实现仅操作换挡杆直接换挡;各机构具体结构如下:
箱体总成包括箱体及用于平衡变速器润滑油液面高度的过油孔;
主变速总成中,动力输入轴一端安装在动力输入轴端盖内并伸出动力输入轴端盖,另一端空套在慢-倒挡输入轴上,慢-倒挡输入轴固定在轴承上;主变速输出轴一端安装在主变速输出轴端盖内,另一端与副变速输出轴连接,主变速输出轴固定在轴承上,动力输入轴端盖与主变速输出轴端盖分别安装在箱体上;并在动力输入轴上依次安装有一挡主动齿轮、二挡主动齿轮、三挡主动齿轮及四挡主动齿轮,且在三挡主动齿轮与四挡主动齿轮之间的动力输入轴上设置有三-四挡花键毂,三-四挡花键毂上安装有三-四挡结合套,三-四挡结合套上插装有三-四挡换挡拨叉;主变速输出轴上依次安装有与一挡主动齿轮啮合的一挡从动齿轮、与二挡主动齿轮啮合的二挡从动齿轮、与三挡主动齿轮啮合的三挡从动齿轮及与四挡主动齿轮啮合的四挡从动齿轮,同时在一挡从动齿轮与二挡从动齿轮之间的主变速输出轴上设置有一-二挡花键毂,一-二挡花键毂上安装有一-二挡结合套,一-二挡结合套上插装有一-二挡换挡拨叉;
副变速总成中,慢-倒挡输入轴一端固定在轴承上并空套在动力输入轴上,另一端安装在滚针轴承上,慢-倒挡输入轴由四挡主动齿轮的内花键驱动;且慢-倒挡输入轴上安装有倒挡主动齿轮与低挡主动齿轮;副变速输出轴一端通过轴承支撑在箱体上,另一端通过角接触轴承支撑在主变速输出轴上,并在副变速输出轴上设置有快-慢挡花键毂与快挡花键毂,且在快-慢挡花键毂与快挡花键毂之间安装有快-慢挡结合套,快-慢挡结合套外端加工有用于与倒挡轴主动齿轮啮合的齿轮,慢挡从动齿轮安装在副变速输出轴上;倒挡轴两端分别通过法兰轴承支撑在箱体上,并设置在慢-倒挡输入轴与副变速输出轴之间,倒挡轴从动齿轮、倒挡轴主动齿轮分别安装在倒挡轴上;副变速快-慢挡拨叉轴与副变速倒挡拨叉轴安装在箱体上,快-慢挡拨叉安装于副变速快-慢挡拨叉轴,倒挡拨叉安装于副变速倒挡拨叉轴;
比例转向机构包括结构相同的左侧比例转向机构与右侧比例转向机构、减速装置、输出轴主动锥齿轮及太阳轮轴从动锥齿轮,左侧比例转向机构与右侧比例转向机构具有等速的驱动动力输入;左侧比例转向机构、右侧比例转向机构的齿圈分别通过减速装置与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连接,且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对左侧比例转向机构与右侧比例转向机构的齿圈具有锁止或等速反向的转向动力输入作用;
减速装置中,转向主动锥齿轮安装在动力输入轴上,从动锥齿轮输入轴一端通过轴承支撑,并与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连接,另一端安装有与转向主动锥齿轮啮合的转向从动锥齿轮;在从动锥齿轮输入轴与转向轴之间设置有中间轴,中间轴一端支撑在箱体上,并伸出箱体安装在减速左端盖内,另一端安装有中间轴主动齿轮,中间轴上还安装有用于与液压输出齿轮啮合的中间轴从动齿轮,减速左端盖安装在左行星轮壳上;转向轴两端分别支撑在箱体上并伸出箱体,左转向齿轮与右转向齿轮分别安装在转向轴的伸出部位,与中间轴主动齿轮啮合的转向轴从动齿轮安装在转向轴上;与右转向齿轮啮合的右转向惰轮齿轮安装在右转向惰轮轴上,右转向惰轮轴一端支撑在箱体上,另一端安装在减速右端盖内,减速右端盖安装右行星轮壳上;
左侧比例转向机构中,输出轴主动锥齿轮安装在副变速输出轴上,太阳轮轴一端设置有左太阳轮并伸出左齿圈支撑架安装在左外端盖内,中部安装有与输出轴主动锥齿轮啮合的太阳轮轴从动锥齿轮,动力经挡位变换后传递至副变速输出轴,再传递至太阳轮轴从动锥齿轮,太阳轮轴从动锥齿轮通过花键驱动太阳轮轴,左外端盖安装在左行星轮壳上;太阳轮轴上还安装有左行星架轴,左行星架轴上安装有与左驱动轮轴从动齿轮啮合的左行星架轴主动齿轮,且左行星轮设置在左行星轮支撑销上,左行星轮围绕左行星轮支撑销旋转,左行星轮与左太阳轮啮合,左齿圈紧固在左齿圈支撑架上,同时左齿圈内齿与左行星轮啮合,左齿圈外齿与左转向齿轮啮合;
右侧比例转向机构中,太阳轮轴另一端设置有右太阳轮并伸出右齿圈支撑架安装在右外端盖内,右外端盖安装在右行星轮壳上;太阳轮轴上还安装有右行星架轴,右行星架轴上安装有与右驱动轮轴从动齿轮啮合的右行星架轴主动齿轮,且右行星轮设置在右行星轮支撑销上,右行星轮围绕右行星轮支撑销旋转,右行星轮与右太阳轮啮合,右齿圈紧固在右齿圈支撑架上,同时右齿圈内齿与右行星轮啮合,右齿圈外齿与右转向齿轮啮合;
主减速总成包括左侧主减速总成与右侧主减速总成;左侧主减速总成中,左驱动轮轴一端安装在左减速端盖内并伸出左减速端盖,另一端安装有与左行星架轴主动齿轮啮合的左驱动轮轴从动齿轮,左减速端盖安装在箱体上;右侧主减速总成中,右驱动轮轴一端安装在右减速端盖内并伸出右减速端盖,另一端安装有与右行星架轴主动齿轮啮合的右驱动轮轴从动齿轮,右减速端盖安装在箱体上;
动力输出变速总成中,连接轴与动力输入轴连接为一体,动力输出轴转速能独立于主变速总成、副变速总成、比例转向机构、主减速总成;连接轴一端安装在连接端盖内,另一端支撑在轴承上,连接端盖安装在箱体上,且在连接轴上依次安装有低挡主动齿轮、中挡主动齿轮、减速从动齿轮及高挡主动齿轮;动力输出轴一端安装在输出端盖内并伸出输出端盖,另一端支撑在法兰轴承上,输出端盖安装在箱体上,且在动力输出轴上依次安装有三联齿轮、高挡从动齿轮;在低挡主动齿轮与中挡主动齿轮之间的连接轴上安装有中-低挡花键毂,中-低挡花键毂上安装有中-低挡结合套,中-低挡拨叉插装在中-低挡结合套上;在中挡主动齿轮与减速从动齿轮之间的连接轴上安装有高挡花键毂;此外,三联齿轮包括低挡从动齿轮、中挡从动齿轮及减速主动齿轮,低挡主动齿轮与低挡从动齿轮啮合,中挡主动齿轮与中挡从动齿轮啮合,减速从动齿轮与减速主动齿轮啮合,高挡主动齿轮与高挡从动齿轮啮合;
免离合器操作换挡总成包括离合器操作机构、换挡操作机构及拨叉换挡机构;
离合器操作机构中,离合器外壳安装在发动机飞轮上并与发动机飞轮等速同向运动,膜片弹簧安装在离合器外壳上,且膜片弹簧的外圆端面固定在压盘上,膜片弹簧的内圆端面上方设置有分离轴承,分离轴承作用在膜片弹簧的内圆端面上,离合器摩擦盘位于压盘与发动机飞轮之间,分离拨叉一端设置在分离拨叉轴上,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推杆端部相配合的弧形缺口,同时分离拨叉的中部与分离轴承接触;手控阀固定在随动臂上,推杆与液压缸连接,液压缸通过油管与手控阀连接,并在手控阀一侧设置有手控阀拉杆,手控阀拉杆上端设置有与拉线座连接的主变速换挡离合拉线、副变速换挡离合拉线及动力输出换挡离合拉线,拉线座安装在车厢上,手控阀与液压泵连接,液压泵与油箱连接;
换挡操作机构中,主变速换挡杆、副变速换挡杆及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三个换挡杆的上部分别嵌入限位面板的导槽,而主变速换挡杆底部设置在主变速换挡杆支撑座上,副变速换挡杆底部设置在副变速换挡杆支撑座上,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底部设置在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支撑座上,主变速换挡杆支撑座下方安装有主变速换挡离合拉线,主变速换挡离合拉线一端与主变速换挡拉杆连接,另一端与主变速换挡拉线支架连接,副变速换挡杆支撑座下方安装有副变速换挡离合拉线,副变速换挡离合拉线一端与副变速换挡拉杆连接,另一端与副变速换挡拉线支架连接,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支撑座下方安装有动力输出换挡离合拉线,动力输出换挡离合拉线一端与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拉杆连接,另一端与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拉线支架连接;
拨叉换挡机构中,主变速滑槽轴一端安装有与主变速齿条啮合的主变速齿轮,主变速齿条另一端与主变速摆臂连接,主变速摆臂安装在主变速转轴上,主变速转轴与主变速换挡拉杆连接;副变速滑槽轴一端安装有与副变速齿条啮合的副变速齿轮,副变速齿条另一端与副变速摆臂连接,副变速摆臂安装在副变速转轴上,副变速转轴与副变速换挡拉杆连接;动力输出变速滑槽轴一端安装有与动力输出变速齿条啮合的动力输出变速齿轮,动力输出变速齿条另一端与动力输出变速摆臂连接,动力输出变速摆臂安装在动力输出变速转轴上,动力输出变速转轴与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拉杆连接;主变速一-二挡拨叉轴上安装有一-二挡指销,主变速器三-四挡拨叉轴上安装有三-四挡指销,副变速快-慢挡拨叉轴上安装有快-慢挡指销,副变速倒挡拨叉轴上安装有倒挡指销,动力输出变速器中-低挡拨叉轴上安装有中-低挡指销,动力输出变速器高挡拨叉轴上安装有高挡指销;主变速滑槽轴上设置有用于安装一-二挡指销的一-二挡滑槽与用于安装三-四挡指销的三-四挡滑槽,副变速滑槽轴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快-慢挡指销的快-慢挡滑槽与用于安装倒挡指销的倒挡滑槽,动力输出变速滑槽轴上设置有用于安装中-低挡指销的中-低挡滑槽与用于安装高挡指销的高挡滑槽;三-四挡拨叉插装在主变速器三-四挡拨叉轴上,一-二挡拨叉插装在主变速一-二挡拨叉轴上,中-低挡拨叉插装在动力输出变速器中-低挡拨叉轴上,高挡拨叉插装在动力输出变速器高挡拨叉轴上。
在本发明中,左行星轮内设置有用于支撑左行星轮围绕左行星轮支撑销旋转的左行星轮铜套,此处左行星轮铜套相当于滑动轴承。
在本发明中,右行星轮内设置有用于支撑右行星轮围绕右行星轮支撑销旋转的右行星轮铜套,此处右行星轮铜套相当于滑动轴承。
在本发明中,左加强套安装在伸出左减速端盖的左驱动轮轴上,右加强套安装在伸出右减速端盖的右驱动轮轴上。
在本发明中,伸出左减速端盖的左驱动轮轴端部通过轴承支撑,轴承内侧安装有密封圈与卡环。
在本发明中,伸出右减速端盖的右驱动轮轴端部通过轴承支撑,轴承内侧安装有密封圈与卡环。
在本发明中,高挡主动齿轮通过高挡主动齿轮铜套、中挡主动齿轮通过中挡主动齿轮铜套、低挡主动齿轮通过低挡主动齿轮铜套空套在连接轴上,三联齿轮通过三联齿轮铜套空套在动力输出轴上。
在本发明中,膜片弹簧通过弹簧支撑销安装在离合器外壳上。
在本发明中,油管上设置有单向节流阀,用于控制液压缸收缩速度。
在本发明中,主变速换挡离合拉线、副变速换挡离合拉线及动力输出换挡离合拉线分别设置有拉线调整螺母。
在本发明中,手控阀拉杆上端还设置有与拉线座连接的安全离合器拉线,且安全离合器拉线上套装有拉线调整螺母。
在本发明中,限位面板上设置有多个导槽,分别对应不同的挡位。
在本发明中,限位面板上设置有半离合指示点。
有益效果:本发明集液控离合器操作机构、齿轮齿条式换挡操作机构及旋转滑槽式拨叉换挡机构于一体,在换挡操作时,同步完成离合器操控,以实现免离合器操作,有效降低履带式农业机械的操作难度,实现仅操作换挡杆直接换挡的工序;同时采用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驱动比例转向机构实现转向,转向时不中断履带驱动力,并能使得使履带装备转向角度与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调速幅度成一定的比例关系,转向精度准确,转向效率高,有利于降低转向淤泥堆积,提高稻田平整度;适合应用在工况比较稳定的农业履带装备领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B-B处剖面图。
图3为图1中A-A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的主变速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的副变速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F-F处剖视图。
图7为图6中G-G处剖视图。
图8为图2中L向剖视图。
图9为图2中R向剖视图。
图10为图9中E-E处剖视图。
图11为图8中D-D处剖视图。
图12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的主减速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的动力输出变速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的离合器操作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的离合器控制液压原理图。
图16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的换挡操作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的主变速换挡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的副变速换挡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的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的主变速拨叉控制机构正视图。
图21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的主变速拨叉控制机构侧视图。
图22为图1中H-H处剖视图。
图23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的主变速换挡机构滑槽轴滑槽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的副变速换挡机构滑槽轴滑槽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图1中J-J处剖视图。
图26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的副变速换挡机构结构滑槽轴滑槽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参见图1~图3的一种用于履带装备的免操作离合器换挡式变速器,包括箱体总成X、主变速总成V、副变速总成U、比例转向机构T、主减速总成M、动力输出变速总成P、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H及免离合器操作换挡总成;其中,主变速总成V、副变速总成U、比例转向机构T、主减速总成M、动力输出变速总成P及免离合器操作换挡总成分别安装在箱体总成X内,且主变速总成V分别与动力输出变速总成P、副变速总成U连接,副变速总成U、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H与比例转向机构T连接,比例转向机构T与主减速总成M连接;
动力经主变速总成V输入,一部分传送至动力输出变速总成P,用于驱动外部动力装置,另一部分经副变速总成U传送至比例转向机构T,并再经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H与比例转向机构T的组合下形成比例关系后传递至主减速总成M,输出至左驱动轮轴ML11、右驱动轮轴MR11,用于驱动履带装备行驶,通过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H调节比例转向机构T外齿圈的转速,使履带装备转向角度与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H调速幅度成一定比例关系,从而提高履带装备的转向精准性和操作稳定性,免离合器操作换挡总成用于实现仅操作换挡杆直接换挡;
箱体总成X包括箱体X1、过油孔X2、放油螺栓X3、箱盖X4及螺栓X5,过油孔X2用于平衡变速器润滑油液面高度,箱盖X4通过螺栓X5安装在箱体X1上,箱体X1内设置有过油孔X2,放油螺栓X3设置在箱体X1左端部。
参见图4所示,主变速总成V包括动力输入轴V11、主变速输出轴V12、一挡主动齿轮V24、二挡主动齿轮V23、三挡主动齿轮V22、四挡主动齿轮V21、一挡从动齿轮V25、二挡从动齿轮V26、三挡从动齿轮V27、四挡从动齿轮V28、三-四挡结合套V31、三-四挡换挡拨叉V32、三-四挡花键毂V33、一-二挡结合套V34、一-二挡换挡拨叉V35、一-二挡花键毂V36、套筒(V41、V43、V45、V47、V48、三挡主动齿轮铜套V42、一挡从动齿轮铜套V44、二挡从动齿轮铜套V46、螺栓(V51、V56)、角接触轴承(V52、V58)、轴承(V59、V510)、卡环V53、动力输入轴端盖V54、副变速输出轴端盖V57及密封圈V55;动力输入轴V11一端通过角接触轴承V52安装在动力输入轴端盖V54内并伸出动力输入轴端盖V54,另一端空套在慢-倒挡输入轴U11上,慢-倒挡输入轴U11固定在轴承V510上,角接触轴承V52安装在箱体X1内,卡环V53安装于动力输入轴端盖V54内限制角接触轴承V52;主变速输出轴V12一端通过角接触轴承V58安装在副变速输出轴端盖V57内,另一端与副变速输出轴U12连接,副变速输出轴U12固定在轴承V59上,动力输入轴端盖V54通过螺栓V51、副变速输出轴端盖V57通过螺栓V56分别安装在箱体X1上,角接触轴承V58安装在箱体X1内,且角接触轴承V58右端通过副变速输出轴端盖V57轴向限位;并在动力输入轴V11上依次安装有一挡主动齿轮V24、二挡主动齿轮V23、三挡主动齿轮V22及四挡主动齿轮V21,且在三挡主动齿轮V22与四挡主动齿轮V21之间的动力输入轴V11上设置有三-四挡花键毂V33,三-四挡花键毂V33上安装有三-四挡结合套V31,三-四挡结合套V31上插装有三-四挡换挡拨叉V32;主变速输出轴V12上依次安装有一挡从动齿轮V25、二挡从动齿轮V26、三挡从动齿轮V27及四挡从动齿轮V28,且在一挡从动齿轮V25与二挡从动齿轮V26之间的主变速输出轴V12上设置有一-二挡花键毂V36,一-二挡花键毂V36上安装有一-二挡结合套V34,一-二挡结合套V34上插装有一-二挡换挡拨叉V35,同时一挡主动齿轮V24与一挡从动齿轮V25啮合,二挡主动齿轮V23与二挡从动齿轮V26啮合,三挡主动齿轮V22与三挡从动齿轮V27啮合,四挡主动齿轮V21与四挡从动齿轮V28啮合;套筒V41设置在四挡主动齿轮V21与轴承V510之间,套筒V43设置在二挡主动齿轮V23与三挡主动齿轮V22之间,套筒V45设置在二挡从动齿轮V26与三挡从动齿轮V27之间,套筒V47设置在三挡从动齿轮V27与四挡从动齿轮V28之间,套筒V48设置在四挡从动齿轮V28与轴承V59之间,套筒用于对齿轮进行限位;二挡从动齿轮V26通过二挡从动齿轮铜套V46安装在主变速输出轴V12上,三挡主动齿轮V22通过三挡主动齿轮铜套V42安装在动力输入轴V11上,一挡从动齿轮V25通过一挡从动齿轮铜套V44安装在主变速输出轴V12上。
参见图5~7所示,副变速总成U包括慢-倒挡输入轴U11、副变速输出轴U12、倒挡轴U13、倒挡主动齿轮U21、慢挡主动齿轮U22、慢挡从动齿轮U23、倒挡轴从动齿轮U24、倒挡轴主动齿轮U25、快-慢挡结合套U26、快-慢挡拨叉U31、倒挡拨叉U32、快-慢挡花键毂U33、快挡花键毂U34、副变速快-慢挡拨叉轴U35、副变速倒挡拨叉轴U36、倒挡主动齿轮铜套U41、卡环(U42、U45、U48)、套筒(U43、U46、U47)、轴承U51、法兰轴承(U52、U53、U54)、滚针轴承U55及角接触轴承U56;
慢-倒挡输入轴U11一端固定在轴承V510上并空套在动力输入轴V11上,另一端安装在滚针轴承U55上,慢-倒挡输入轴U11由四挡主动齿轮V21的内花键驱动;且慢-倒挡输入轴U11上安装有倒挡主动齿轮U21与慢挡主动齿轮U22,且倒挡主动齿轮U21通过倒挡主动齿轮铜套U41空套在慢-倒挡输入轴U11上,轴承V510过盈配合安装在箱体X1内,;
副变速输出轴U12一端通过法兰轴承U52支撑在箱体X1上,另一端通过角接触轴承U56支撑在主变速输出轴V12上,副变速输出轴U12上设置有快-慢挡花键毂U33与快挡花键毂U34,且在快-慢挡花键毂U33与快挡花键毂U34之间安装有快-慢挡结合套U26,快-慢挡结合套U26外端加工有与倒挡轴主动齿轮U25啮合的齿轮,慢挡从动齿轮U23安装在副变速输出轴U12上,并在副变速输出轴U12上设置有用于进行限位的卡环U42,套筒U43设置在慢挡从动齿轮U23与轴承U52之间的副变速输出轴U12上,角接触轴承U56通过副变速输出轴端盖V57轴向限位;
倒挡轴U13设置在慢-倒挡输入轴U11与副变速输出轴U12之间,其一端通过法兰轴承U53支撑在箱体X1上,另一端通过法兰轴承U54支撑在箱体X1上,倒挡轴从动齿轮U24、倒挡轴主动齿轮U25分别安装在倒挡轴U13上,并在倒挡轴U13两端设置有卡环U45与卡环U48,用于对倒挡轴U13限位;套筒U46设置在法兰轴承U53与倒挡轴从动齿轮U24之间的倒挡轴U13上,套筒U47设置在法兰轴承U54与倒挡轴主动齿轮U25之间的倒挡轴U13上;
副变速快-慢挡拨叉轴U35与副变速倒挡拨叉轴U36安装在箱体X1上,快-慢挡拨叉U31安装于副变速快-慢挡拨叉轴U35,倒挡拨叉U32安装于副变速倒挡拨叉轴U36,倒挡拨叉U32对应倒挡,快-慢挡拨叉U31对应快挡和慢挡;
动力传递路线:
快1挡
动力输入轴V11→一挡主动齿轮V24→一挡从动齿轮V25→一-二挡结合套V34→一-二挡花键毂V36→主变速输出轴V12→快挡花键毂U34→快-慢挡结合套U26→快-慢挡花键毂U33→副变速输出轴U12;
结合套状态:一-二挡结合套V34与一-二挡花键毂V36、一挡从动齿轮V25结合;
快-慢挡结合套U26与快-慢挡花键毂U33、快挡花键毂U34结合;
快2挡
动力输入轴V11→二挡主动齿轮V23→二挡从动齿轮V26→一-二挡结合套V34→一-二挡花键毂V36→主变速输出轴V12→快挡花键毂U34→快-慢挡结合套U26→快-慢挡花键毂U33→副变速输出轴U12;
结合套状态:一-二挡结合套V34与一-二挡花键毂V36、二挡从动齿轮V26结合;
快-慢挡结合套U26与快-慢挡花键毂U33、快挡花键毂U34结合;
快3挡
动力输入轴V11→三-四挡花键毂V33→三-四挡结合套V31→三挡主动齿轮V22→三挡从动齿轮V27→主变速输出轴V12→快挡花键毂U34→快-慢挡结合套U26→快-慢挡花键毂U33→副变速输出轴U12;
结合套状态:三-四挡结合套V31与三-四挡花键毂V33、三挡主动齿轮V22结合;
快-慢挡结合套U26与快-慢挡花键毂U33、快挡花键毂U34结合;
快4挡
动力输入轴V11→三-四挡花键毂V33→三-四挡结合套V31→四挡主动齿轮V21→四挡从动齿轮V28→主变速输出轴V12→快挡花键毂U34→快-慢挡结合套U26→快-慢挡花键毂U33→副变速输出轴U12;
结合套状态:三-四挡结合套V31与三-四挡花键毂V33、四挡主动齿轮V28结合;
快-慢挡结合套U26与快-慢挡花键毂U33、快挡花键毂U34结合;
慢1挡
动力输入轴V11→一挡主动齿轮V24→一挡从动齿轮V25→一-二挡结合套V34→一-二挡花键毂V36→主变速输出轴V12→四挡从动齿轮V28→四挡主动齿轮V21→慢-倒挡输入轴U11→低挡主动齿轮U22→慢挡从动齿轮U23→快-慢挡结合套U26→快-慢挡花键毂U33→副变速输出轴U12;
结合套状态:一-二挡结合套V34与一-二挡花键毂V36、1挡从动齿轮V25结合;
快-慢挡结合套U26与快-慢挡花键毂U33、慢挡从动齿轮U23结合;
慢2挡
动力输入轴V11→二挡主动齿轮V23→二挡从动齿轮V26→一-二挡结合套V34→一-二挡花键毂V36→主变速输出轴V12→四挡从动齿轮V28→四挡主动齿轮V21→慢-倒挡输入轴U11→低挡主动齿轮U22→慢挡从动齿轮U23→快-慢挡结合套U26→快-慢挡花键毂U33→副变速输出轴U12;
结合套状态:一-二挡结合套V34与一-二挡花键毂V36、二挡从动齿轮V26结合;
快-慢挡结合套U26与快-慢挡花键毂U33、慢挡从动齿轮U23结合;
慢3挡
动力输入轴V11→三-四挡花键毂V33→三-四挡结合套V31→三挡主动齿轮V22→三挡从动齿轮V27→主变速输出轴V12→四挡从动齿轮V28→四挡主动齿轮V21→慢-倒挡输入轴U11→低挡主动齿轮U22→慢挡从动齿轮U23→快-慢挡结合套U26→快-慢挡花键毂U33→副变速输出轴U12;
结合套状态:三-四挡结合套V31与三-四挡花键毂V33、三挡主动齿轮V22结合;
快-慢挡结合套U26与快-慢挡花键毂U33、慢挡从动齿轮U23结合;
慢4挡
动力输入轴V11→三-四挡花键毂V33→三-四挡结合套V31→四挡主动齿轮V21→慢-倒挡输入轴U11→低挡主动齿轮U22→慢挡从动齿轮U23→快-慢挡结合套U26→快-慢挡花键毂U33→副变速输出轴U12;
结合套状态:三-四挡结合套V31与三-四挡花键毂V33、4挡主动齿轮V28结合;
快-慢挡结合套U26与快-慢挡花键毂U33、慢挡从动齿轮U23结合;
倒1挡
动力输入轴V11→一挡主动齿轮V24→一挡从动齿轮V25→一-二挡结合套V34→一-二挡花键毂V36→主变速输出轴V12→四挡从动齿轮V28→四挡主动齿轮V21→慢-倒挡输入轴U11→倒挡主动齿轮U21→倒挡轴从动齿轮U24→倒挡轴U13→倒挡轴主动齿轮U25→快-慢挡结合套U26→快-慢挡花键毂U33→副变速输出轴U12;
结合套状态:一-二挡结合套V34与一-二挡花键毂V36、一挡从动齿轮V25结合;
倒挡主动齿轮U21与慢-倒挡输入轴U11结合;
快-慢挡结合套U26与快-慢挡花键毂U33、慢挡从动齿轮U23结合;
倒2挡
动力输入轴V11→二挡主动齿轮V23→二挡从动齿轮V26→一-二挡结合套V34→一-二挡花键毂V36→主变速输出轴V12→四挡从动齿轮V28→四挡主动齿轮V21→慢-倒挡输入轴U11→倒挡主动齿轮U21→倒挡轴从动齿轮U24→倒挡轴U13→倒挡轴主动齿轮U25→快-慢挡结合套U26→快-慢挡花键毂U33→副变速输出轴U12;
结合套状态:一-二挡结合套V34与一-二挡花键毂V36、二挡从动齿轮V26结合;
倒挡主动齿轮U21与慢-倒挡输入轴U11结合;
快-慢挡结合套U26与快-慢挡花键毂U33、慢挡从动齿轮U23结合;
倒3挡
动力输入轴V11→三-四挡花键毂V33→三-四挡结合套V31→三挡主动齿轮V22→三挡从动齿轮V27→主变速输出轴V12→四挡从动齿轮V28→四挡主动齿轮V21→慢-倒挡输入轴U11→倒挡主动齿轮U21→倒挡轴从动齿轮U24→倒挡轴U13→倒挡轴主动齿轮U25→快-慢挡结合套U26→快-慢挡花键毂U33→副变速输出轴U12;
结合套状态:三-四挡结合套V31与三-四挡花键毂V33、三挡主动齿轮V22结合;
倒挡主动齿轮U21与慢-倒挡输入轴U11结合;
快-慢挡结合套U26与快-慢挡花键毂U33、慢挡从动齿轮U23结合;
倒4挡
动力输入轴V11→三-四挡花键毂V33→三-四挡结合套V31→四挡主动齿轮V21→慢-倒挡输入轴U11→倒挡主动齿轮U21→倒挡轴从动齿轮U24→倒挡轴U13→倒挡轴主动齿轮U25→快-慢挡结合套U26→快-慢挡花键毂U33→副变速输出轴U12;
结合套状态:三-四挡结合套V31与三-四挡花键毂V33、四挡主动齿轮V28结合;
倒挡主动齿轮U21与慢-倒挡输入轴U11结合;
快-慢挡结合套U26与快-慢挡花键毂U33、慢挡从动齿轮U23结合。
参见图8~11所示,比例转向机构T包括左侧比例转向机构TL、右侧比例转向机构TR、减速装置TD、输出轴主动锥齿轮T1及太阳轮轴从动锥齿轮T2;左侧比例转向机构TL与右侧比例转向机构TR共同支撑在太阳轮轴TL11上,左侧比例转向机构TL的左齿圈TL23、右侧比例转向机构TR的右齿圈TR23分别通过减速装置TD与静液压无级变速装H置连接;
左侧比例转向机构TL包括太阳轮轴TL11、左行星架轴TL12、左太阳轮TL21、左行星轮TL22、左齿圈TL23、左行星架轴主动齿轮TL24、左齿圈支撑架TL25、套筒(TL31、TL33)、左行星轮铜套TL32、卡环TL34、轴承(TL41、TL44、TL45)、法兰轴承TL42、滚针轴承TL43、左外端盖TL51、左内端盖TL57、螺栓(TL52、TL55、TL56、TL58)、左行星轮支撑销TL53及左行星轮壳TL54;输出轴主动锥齿轮T1安装在副变速输出轴U12上,太阳轮轴TL11一端设置有左太阳轮TL21并伸出左齿圈支撑架TL25安装在左外端盖TL51内,中部安装有与输出轴主动锥齿轮T1啮合的太阳轮轴从动锥齿轮T2,动力经挡位变换后传递至副变速输出轴U12,再传递至太阳轮轴从动锥齿轮T2,太阳轮轴从动锥齿轮T2通过花键驱动太阳轮轴TL11,左外端盖TL51通过螺栓TL52安装在左行星轮壳TL54上;太阳轮轴TL11上还安装有左行星架轴TL12,左行星架轴TL12上安装有与左驱动轮轴从动齿轮ML21啮合的左行星架轴主动齿轮TL24,左行星轮TL22通过左行星轮铜套TL32支撑在左行星轮支撑销TL53上,并能围绕左行星轮支撑销TL53旋转,左行星轮TL22与左太阳轮TL21啮合,左齿圈TL23内齿与左行星轮TL22啮合,左齿圈TL23外齿与左转向齿轮TD27啮合,且左齿圈TL23下端通过轴承TL44安装在左内端盖TL57上,上端通过螺栓TL55紧固在左齿圈支撑架TL25上,左内端盖TL57通过螺栓TL58安装在箱体X1上;此外,太阳轮轴TL11上还安装有用于限位的套筒TL31、TL33;
右侧比例转向机构TR包括右行星架轴TR12、右太阳轮TR21、右行星轮TR22、右齿圈TR23、右行星架轴主动齿轮TR24、右齿圈支撑架TR25、套筒TR33、右行星轮铜套TR32、卡环TR34、轴承(TR41、TR44、TR45)、法兰轴承TR42、滚针轴承TR43、右外端盖TR51、右内端盖TR57、螺栓(TR52、TR55、TR56、TR58)、右行星轮支撑销TR53及右行星轮壳TR54;太阳轮轴TL11另一端设置有右太阳轮TR21并伸出右齿圈支撑架TR25安装在右外端盖TR51内,右外端盖TR51通过螺栓TR52安装在右行星轮壳TR54上;太阳轮轴TL11上还安装有右行星架轴TR12,右行星架轴TR12上安装有与右驱动轮轴从动齿轮MR21啮合的右行星架轴主动齿轮TR24,右行星轮TR22通过右行星轮铜套TR32支撑在右行星轮支撑销TR53上,并能围绕右行星轮支撑销TR53旋转,右行星轮TR22与右太阳轮TR21啮合,右齿圈TR23内齿与右行星轮TR22啮合,右齿圈TR23外齿与右转向齿轮TD28啮合,且右齿圈TR23下端通过轴承TR44安装在右内端盖TR57上,上端通过螺栓TR55紧固在右齿圈支撑架TR25上,右内端盖TR57通过螺栓TR58安装在箱体X1上;此外,太阳轮轴TL11上还安装有用于限位的套筒TR33;
减速装置TD包括从动锥齿轮输入轴TD11、中间轴TD12、转向轴TD13、右转向惰轮轴TD14、转向主动锥齿轮TD21、转向从动锥齿轮TD22、液压输出齿轮TD23、中间轴从动齿轮TD24、中间轴主动齿轮TD25、转向轴从动齿轮TD26、左转向齿轮TD27、右转向惰轮齿轮TD29、右转向齿轮TD28、卡环(TD31、TD32、TD34、TD35、TD36、TD310)、套筒(TD33、TD37、TD38、TD39)、角接触轴承TD41、轴承(TD42、TD43、TD48)、法兰轴承(TD44、TD45、TD46、TD47)、减速左端盖TD51、减速右端盖TD53及螺栓(TD52、TD54);转向主动锥齿轮TD21安装在动力输入轴V11上,从动锥齿轮输入轴TD11一端通过轴承TD42支撑,并与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H连接,另一端安装有与转向主动锥齿轮TD21啮合的转向从动锥齿轮TD22,且在从动锥齿轮输入轴TD11与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H连接处设置有角接触轴承TD41与卡环TD31;同时在从动锥齿轮输入轴TD11与转向轴TD13之间设置有中间轴TD12,中间轴TD12一端通过法兰轴承TD44支撑在箱体X1上,并伸出箱体X1通过轴承TD43安装在减速左端盖TD51内,另一端安装有中间轴主动齿轮TD25,中间轴TD12上安装有用于与液压输出齿轮TD23啮合的中间轴从动齿轮TD24和用于进行限位的卡环TD32、TD35,减速左端盖TD51通过螺栓TD52紧固在左行星轮壳TL54上;转向轴TD13一端通过法兰轴承TD45支撑在箱体X1上并伸出箱体X1,另一端通过法兰轴承TD46支撑在箱体X1上并伸出箱体X1,左转向齿轮TD27与右转向齿轮TD28分别安装在转向轴TD13的伸出部位,与中间轴主动齿轮TD25啮合的转向轴从动齿轮TD26安装在转向轴TD13上;转向轴TD13上还安装有卡环TD36、TD310与套筒TD37、TD38、TD39;与右转向齿轮TD28啮合的右转向惰轮齿轮TD29安装在右转向惰轮轴TD14上,右转向惰轮轴TD14一端通过法兰轴承TD47支撑在箱体X1上,另一端通过轴承TD48安装在减速右端盖TD53内,减速右端盖TD53通过螺栓TD53安装在右行星轮壳TR54上;
直线驱动时,左齿圈TL23、右齿圈TR23被比例转向机构锁止(两侧齿圈被转向轴TD13上两侧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锁止),左太阳轮TL21驱动左行星轮TL22转动,并驱动左行星架轴TL12做减速输出,然后驱动左行星架轴主动齿轮TL24转动,从而驱动左驱动轮轴从动齿轮ML11转动,左侧输出动力;同理,右太阳轮TR21驱动右行星轮TR22转动,并驱动右行星架轴TR12做减速输出,然后驱动右行星架轴主动齿轮TR24转动,从而驱动右驱动轮轴从动齿轮MR11转动,右侧输出动力;由于在无转向动力输入时,左齿圈TL23与右齿圈TR23被锁止,比例转向机构等速输出进行直线运动。
比例转向原理:履带装备需要转向时,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H正向转动,液压输出齿轮TD23驱动中间轴从动齿轮TD24转动,中间轴从动齿轮TD24驱动中间轴TD12转动,中间轴TD12驱动中间轴主动齿轮TD25转动,中间轴主动齿轮TD25驱动转向轴从动齿轮TD26转动,转向轴从动齿轮TD26驱动转向轴TD13转动,转向轴TD13驱动左转向齿轮TD27与右转向齿轮TD28转动,左转向齿轮TD27驱动左齿圈TL23转动,右转向齿轮TD28驱动右转向惰轮齿轮TD29转动,右转向惰轮齿轮TD29驱动右齿圈TR23转动;由于左转向齿轮TD27驱动左齿圈TL23转动,而右转向齿轮TD28通过右转向惰轮齿轮TD29驱动右齿圈TR23转动,使得左右两侧齿圈等速反向旋转,直线行驶时左右两侧齿圈被比例转向机构锁止,由于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H驱动,破坏了左右两侧齿圈的力平衡,两侧齿圈在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H的作用下等速反向旋转,在这种旋转速度与太阳轮输入速度合成后,使得左行星架轴TL12与右行星架轴TR12输出不相等转速,从而促使驱动轮两端输出不同转速,进而实现向某一侧转向,同理,当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H反向转动时,履带装备向另一侧转向;转向输出的角速度与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H输出转速成一定比例关系,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H可由转向盘或转向拉杆操作,故转向输出的角速度能与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H调速幅度成一定比例关系,从而实现精准比例转向。
参见图12所示,主减速总成M包括左侧主减速总成ML与右侧主减速总成MR;
左侧主减速总成ML包括左驱动轮轴ML11、左驱动轮轴从动齿轮ML21、卡环(ML31、ML33)、套筒ML32、轴承(ML41、ML42)、左减速端盖ML51、螺栓ML52、左加强套ML53、密封圈ML54;左驱动轮轴ML11一端通过轴承ML41安装在左减速端盖ML51内并伸出左减速端盖ML51,另一端安装有与左行星架轴主动齿轮TL24啮合的左驱动轮轴从动齿轮ML21,左减速端盖ML51通过螺栓ML52安装在箱体X1上,且在左驱动轮轴ML11上安装有卡环ML31与套筒ML32,用于对左驱动轮轴ML11进行限位,左加强套ML53安装在伸出左减速端盖ML51的左驱动轮轴ML11上,同时伸出左减速端盖ML51的左驱动轮轴ML11端部通过轴承ML42支撑,轴承ML42内侧安装有密封圈ML54与卡环ML33;
右侧主减速总成MR包括右驱动轮轴MR11、右驱动轮轴从动齿轮MR21、卡环(MR31、MR33)、套筒MR32、轴承(MR41、MR42)、右减速端盖MR51、螺栓MR52、右加强套MR53、密封圈MR54;右驱动轮轴MR11一端通过轴承MR41安装在右减速端盖MR 51内并伸出右减速端盖MR51,另一端安装有与右行星架轴主动齿轮TR24啮合的右驱动轮轴从动齿轮MR 21,右减速端盖MR 51通过螺栓MR 52安装在箱体X1上,且在右驱动轮轴MR 11上安装有卡环MR 31与套筒MR 32,用于对右驱动轮轴MR 11进行限位,右加强套MR 53安装在伸出右减速端盖MR 51的右驱动轮轴MR 11上,同时伸出右减速端盖MR 51的右驱动轮轴MR 11端部通过轴承MR 42支撑,轴承MR 42内侧安装有密封圈MR 54与卡环MR 33。
参见图13所示,动力输出变速总成P包括连接轴P11、动力输出轴P12、双联齿轮(高挡主动齿轮P21、减速从动齿轮P22)、中挡主动齿轮P23、低挡主动齿轮P24、三联齿轮P2(包括低挡从动齿轮P25、中挡从动齿轮P26、减速主动齿轮P27)、高挡从动齿轮P28、中-低挡拨叉P31、中-低挡结合套P32、中-低挡花键毂P33、高挡花键毂P34、高挡主动齿轮铜套P41、中挡主动齿轮铜套P42、低挡主动齿轮铜套P43、套筒(P44、P45、P47)、三联齿轮铜套P46、卡环(P51、P57)、轴承(P52、P55、P511)、法兰轴承P53、输出端盖P54、连接端盖P510、密封圈P56、防尘垫P58、螺栓(P59、P512);
连接轴P11与动力输入轴V11连接为一体,动力输出轴P12转速独立于主变速总成V、副变速总成U、比例转向机构T、主减速总成M;连接轴P11一端通过轴承P511安装在连接端盖P510内,另一端支撑在轴承P52上,连接端盖P510通过螺栓P512安装在箱体X1上,且在连接轴P11上依次安装有低挡主动齿轮P24、中挡主动齿轮P23、减速从动齿轮P22及高挡主动齿轮P21;动力输出轴P12一端通过轴承P55安装在输出端盖P54内并伸出输出端盖P54,另一端支撑在法兰轴承P53上,输出端盖P54通过螺栓P59安装在箱体X1上,且在动力输出轴P12上依次安装有三联齿轮P2、高挡从动齿轮P28;在低挡主动齿轮P24与中挡主动齿轮P23之间的连接轴P11上安装有中-低挡花键毂P33,中-低挡花键毂P33上安装有中-低挡结合套P32,中-低挡拨叉P31插装在中-低挡结合套P32上;在中挡主动齿轮P23与减速从动齿轮P22之间的连接轴P11上安装有高挡花键毂P34;此外,高挡主动齿轮P21通过高挡主动齿轮铜套P41、中挡主动齿轮P23通过中挡主动齿轮铜套P42、低挡主动齿轮P24通过低挡主动齿轮铜套P43空套在连接轴P11上,三联齿轮P2通过三联齿轮铜套P46空套在动力输出轴P12上,低挡主动齿轮P24与低挡从动齿轮P25啮合,中挡主动齿轮P23与中挡从动齿轮P26啮合,减速从动齿轮P22与减速主动齿轮P27啮合,高挡主动齿轮P21与高挡从动齿轮P28啮合;同时在伸出输出端盖P54的动力输出轴P12端部安装有密封圈P56、卡环P57及防尘垫P58;低挡主动齿轮P24与轴承P52之间设置有套筒P44,三联齿轮P2与法兰轴承P53之间设置有套筒P45,高挡从动齿轮P28与轴承P55之间设置有套筒P47。
传递路线及工作原理:
低挡
动力输入轴V11→连接轴P11→中-低挡花键毂P33→中-低挡结合套P32→低挡主动齿轮P24→低挡从动齿轮P25→减速主动齿轮P27→减速从动齿轮P22→高挡主动齿轮P21→高挡从动齿轮P28→动力输出轴P12;
结合套状态:中-低挡结合套P32与中-低挡花键毂P33、低挡主动齿轮P24结合;
中挡
动力输入轴V11→连接轴P11→中-低挡花键毂P33→中-低挡结合套P32→中挡主动齿轮P23→中挡从动齿轮P26→减速主动齿轮P27→减速从动齿轮P22→高挡主动齿轮P21→高挡从动齿轮P28→动力输出轴P12;
结合套状态:中-低挡结合套P32与中-低挡花键毂P33、中挡主动齿轮P23结合;
高挡
动力输入轴V11→连接轴P11→高挡花键毂P34→减速从动齿轮P22→高挡主动齿轮P21→高挡从动齿轮P28→动力输出轴P12;
结合套状态:高挡花键毂P34与减速从动齿轮P22结合。
参见图14~15所示,离合器操作机构包括发动机飞轮C1、离合器摩擦盘C2、压盘C3、离合器外壳C4、膜片弹簧C5、弹簧支撑销C6、分离拨叉轴C7、分离轴承C8、分离拨叉C9、拉线座H1、拉线调整螺母H2、主变速换挡离合拉线H3、副变速换挡离合拉线H4、动力输出换挡离合拉线H5、安全离合器拉线H6、手控阀拉杆H7、随动臂H8、液压缸H9、手控阀H10、推杆H11、单向节流阀H12、油管H13、液压泵H14及油箱H15;其中,离合器外壳C4安装在发动机飞轮C1上并与发动机飞轮C1等速同向运动,膜片弹簧C5通过弹簧支撑销C6安装在离合器外壳C4上,膜片弹簧C5同时起着分离杠杆和压紧弹簧的作用,且膜片弹簧C5的外圆端面固定在压盘C3上,离合器摩擦盘C2位于压盘C3与发动机飞轮C1之间,分离轴承C8作用在膜片弹簧C5的内圆端面上,分离拨叉C9一端设置在分离拨叉轴C7上,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推杆H9端部相配合的弧形缺口,分离拨叉C9的中部作用在分离轴承C8上;手控阀H10固定在随动臂H8上,推杆H11与液压缸H9连接,液压缸H9通过油管H13与手控阀H10连接,并在手控阀H10一侧设置有手控阀拉杆H7,手控阀拉杆H7上端设置有与拉线座H1连接的主变速换挡离合拉线H3、副变速换挡离合拉线H4、动力输出换挡离合拉线H5与安全离合器拉线H6,拉线座H1安装在车厢上,主变速换挡离合拉线H3、副变速换挡离合拉线H4、动力输出换挡离合拉线H5与安全离合器拉线H6上分别套装有拉线调整螺母H2;同时在油管H13上设置有单向节流阀H12,手控阀H10与液压泵H14连接,液压泵H14与油箱H15连接。
离合器分离:拉紧主变速换挡离合拉线H3、副变速换挡离合拉线H4、动力输出换挡离合拉线H5其中的任意一根换挡离合拉线,此时,手控阀拉杆H7与拉线座H1的距离缩短,手控阀拉杆H7围绕安装点逆时针旋转,手控阀H10左路接入,液压缸H9伸长,液压缸H9带动随动臂H8围绕安装支点顺时针旋转并带动推杆H11左移,促使分离拨叉C9围绕分离拨叉轴C7顺时针旋转,分离轴承C8使膜片弹簧C5围绕弹簧支撑销C6顺时针旋转,压盘C3向右移动,离合器摩擦盘C2与压盘C3产生间隙,离合器分离;
离合器结合:放松所有被拉紧的换挡离合拉线,此时,手控阀拉杆H7与拉线座H1的距离伸长(在离合器弹簧力的作用下),手控阀拉杆H7围绕安装点顺时针旋转,手控阀H10右路接入,液压缸H9缩短,液压缸H9带动随动臂H8围绕安装支点逆时针旋转并带动推杆H11右移,促使分离拨叉C9围绕分离拨叉轴C7逆时针旋转,分离轴承C8使膜片弹簧C5围绕弹簧支撑销C6逆时针旋转,压盘C3向左移动,离合器摩擦盘C2与压盘C3间隙逐渐减小,离合器结合;
油管H13上设置的单向节流阀H12,在结合离合器时即使快速放松换挡离合拉线,离合器也将缓慢结合,以防止损坏离合器,同时起着起步平稳或换挡平稳的作用。
离合器位置精准控制:以离合器分离为例,当向拉紧方向拉紧主变速换挡离合拉线H3、副变速换挡离合拉线H4、动力输出换挡离合拉线H5其中的任意一根换挡离合拉线一定距离时,手控阀拉杆H7与拉线座H1产生相对距离,手控阀拉杆H7围绕安装点逆时针旋转,手控阀H10左路接入,液压缸H9伸长,液压缸H9带动随动臂H8围绕安装支点顺时针旋转,由于手控阀H10固定在随动臂H8上,因此,手控阀H10随动臂H8围绕安装支点顺时针旋转,手控阀拉杆H7与拉线座H1的相对距离缩短,手控阀H10关闭左路油路,液压缸H9停止伸长;此种手控阀H10安装在随动臂H8的结构,使得离合器液压系统伸缩与拉线的伸缩保持一定的线性关系,从而实现位置精准控制。
安全离合器拉线H6的作用:安全离合器拉线H6可由另外设置的离合器踏板操作,在紧急情况下采用常规方法控制离合分离与结合,在某些特定工况下采用离合器踏板操控离合器分离更方便;安全离合器拉线H6和换挡离合拉线均采用分离优先设计,只要有一条拉线使得离合器分离,离合器即可分离,但必须全部拉线(包括变速换挡离合拉线H3、副变速换挡离合拉线H4、动力输出换挡离合拉线H5、安全离合器拉线H6)同时放松使离合器结合,离合器才能结合;安全离合器拉线H6可根据驾驶员操控熟练程度选择是否安装。
参见图16所示,换挡操作机构包括主变速换挡杆M11、副变速换挡杆M21、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M31、限位面板M1、导槽M2、半离合指示点M3、主变速换挡杆支撑座M12、副变速换挡杆支撑座M22、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支撑座M32、主变速换挡拉线支架M13、副变速换挡拉线支架M23、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拉线支架M33、变速换挡拉线紧固螺母M14、副变速换挡拉线紧固螺母M24、动力输出变速拉线紧固螺母M34、主变速换挡拉杆M15、副变速换挡拉杆M25及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拉杆M35;主变速换挡杆M11、副变速换挡杆M21、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M31三个换挡杆的上部分别嵌入限位面板M1的导槽M2,而主变速换挡杆M11底部设置在主变速换挡杆支撑座M12上,副变速换挡杆M21底部设置在副变速换挡杆支撑座M22上,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M31底部设置在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支撑座M32上,主变速换挡杆支撑座M12下方安装有主变速换挡离合拉线H3,主变速换挡离合拉线H3一端与主变速换挡拉杆M15连接,另一端与主变速换挡拉线支架M13连接,副变速换挡杆支撑座M22下方安装有副变速换挡离合拉线H4,副变速换挡离合拉线H4一端与副变速换挡拉杆M25连接,另一端与副变速换挡拉线支架M23连接,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支撑座M32下方安装有动力输出换挡离合拉线H5,动力输出换挡离合拉线H5一端与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拉杆M35连接,另一端与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拉线支架M33连接,并在限位面板M1上设置有半离合指示点M3,主变速换挡离合拉线H3上安装有变速换挡拉线紧固螺母M14,副变速换挡离合拉线H4上安装有副变速换挡拉线紧固螺母M24,动力输出换挡离合拉线H5上安装有动力输出变速拉线紧固螺母M34。
参见图17~26所示,拨叉换挡机构包括深沟球轴承(B11、B14、B21、B24、B31、B41)、三-四挡拨叉V32、一-二挡拨叉V35、主变速三-四挡拨叉轴V37、主变速滑槽轴V38、主变速一-二挡拨叉轴V39、副变速快-慢挡拨叉轴U35、副变速倒挡拨叉轴U36、副变速滑槽轴U37、动力输出变速滑槽轴P37、主变速齿条B12、副变速齿条B22、动力输出变速齿条B32、主变速齿轮B13、副变速齿轮B23、动力输出变速齿轮B33、主变速摆臂B15、副变速摆臂B25、动力输出变速摆臂B35、主变速转轴B16、副变速转轴B26、动力输出变速转轴B36、一-二挡指销B17、三-四挡指销B18、一-二挡滑槽B19、三-四挡滑槽B110、快-慢挡指销B27、倒挡指销B28、快-慢挡滑槽B29、倒挡滑槽B210、中-低挡指销B37、高挡指销B38、中-低挡滑槽B39、高挡滑槽B310、中-低挡拨叉P31、高挡拨叉P35、高挡拨叉轴P36及动力输出变速器中-低挡拨叉轴P38,主变速滑槽轴V38两端套装有深沟球轴承B11与深沟球轴承B14,用于支撑主变速滑槽轴V38,在位于深沟球轴承B14一端的主变速滑槽轴V38上安装有与主变速齿条B12啮合的主变速齿轮B13,主变速齿条B12另一端与主变速摆臂B15连接,主变速摆臂B15安装在主变速转轴B16上,主变速转轴B16与主变速换挡拉杆M15连接;副变速滑槽轴U37两端套装有深沟球轴承B21与深沟球轴承B24,用于支撑副变速滑槽轴U37,在位于深沟球轴承B24一端的副变速滑槽轴U37上安装有与副变速齿条B22啮合的副变速齿轮B23,副变速齿条B22另一端与副变速摆臂B25连接,副变速摆臂B25安装在副变速转轴B26上,副变速转轴B26与副变速换挡拉杆M25连接;动力输出变速滑槽轴P37两端套装有深沟球轴承B31与深沟球轴承B34,用于支撑动力输出变速滑槽轴P37,在位于深沟球轴承B34一端的动力输出变速滑槽轴P37上安装有与动力输出变速齿条B32啮合的动力输出变速齿轮B33,动力输出变速齿条B32另一端与动力输出变速摆臂B35连接,动力输出变速摆臂B35安装在动力输出变速转轴B36上,动力输出变速转轴B36与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拉杆M35连接;主变速一-二挡拨叉轴V39上安装有一-二挡指销B17,主变速器三-四挡拨叉轴V37上安装有三-四挡指销B18,副变速快-慢挡拨叉轴U35上安装有快-慢挡指销B27,副变速倒挡拨叉轴U36上安装有倒挡指销B28,动力输出变速器中-低挡拨叉轴P38上安装有中-低挡指销B37,动力输出变速器高挡拨叉轴P36上安装有高挡指销B38;主变速滑槽轴V38上设置有用于安装一-二挡指销B17的一-二挡滑槽B19与用于安装三-四挡指销B18的三-四挡滑槽B110,副变速滑槽轴U37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快-慢挡指销B27的快-慢挡滑槽B29与用于安装倒挡指销B28的倒挡滑槽B210,动力输出变速滑槽轴P37上设置有用于安装中-低挡指销B37的中-低挡滑槽B39与用于安装高挡指销B38的高挡滑槽B310;三-四挡拨叉V32插装在主变速器三-四挡拨叉轴V37上,一-二挡拨叉V35插装在主变速一-二挡拨叉轴V39上,中-低挡拨叉P31插装在动力输出变速器中-低挡拨叉轴P38上,高挡拨叉P35插装在动力输出变速器高挡拨叉轴P36上。
主变速器换挡原理:
如图23所示,主变速换挡杆M11处于1挡(1挡)位置,以1挡换空挡(N挡),1挡换2挡,2挡换3挡,3挡换4挡为例说明:
1挡换N挡
主变速换挡杆M11沿限位面板M1上的导槽M2右移,主变速换挡杆M11围绕主变速挡杆支撑座M12的R1正向转动,拉紧主变速换挡离合拉线H3,离合器朝分离方向移动(工作原理如离合器分离部分所述),当主变速换挡杆M11导槽M2右侧极限时,离合器完全分离;向上转动主变速换挡杆M11使之从1挡进入R挡导槽位置,在向上转动主变速换挡杆M11时,主变速换挡杆M11围绕主变速挡杆支撑座M12的R2反向转动,主变速拉杆M15带动主变速转轴B16转动并使主变速摆臂B15朝外侧移动,主变速摆臂B15使主变速齿条B12向外侧移动,主变速齿条B12带动主变速齿轮B13转动,主变速齿轮B13带动主变速滑槽轴V38转动72°,由于主变速滑槽轴V38对应的一-二挡滑槽B19在转动的72°行程内(108~36°),一-二挡滑槽B19在X轴正方向凸出一个结合套换挡行程,因此,主变速滑槽轴V38控制一-二挡指销B17使得主变速一-二挡拨叉轴V39移动一个结合套换挡行程,此时主变速器挂入空挡,主变速滑槽轴V38控制的三-四挡指销B18不移动,主变速三-四挡拨叉轴V37被锁止,无换挡动作;换入空挡后,松开主变速换挡杆M11,在离合器弹簧的作用下,离合器结合,由于离合器液压工作回路中设置有单向节流阀H12,离合器会缓慢结合,防止换挡冲击;换入空挡后,也可缓慢的向左侧移动主变速换挡杆M11,使换挡过程更加平顺,限位面板M1上还设置有半离合指示点M3,更有利于离合器精准操控;
1挡换2挡
主变速换挡杆M11沿限位面板M1上的导槽M2右移,主变速换挡杆M11围绕主变速挡杆支撑座M12的R1正向转动,拉紧主变速换挡离合拉线H3,离合器朝分离方向移动(工作原理如离合器分离部分所述),当主变速换挡杆M11导槽M2右侧极限时,离合器完全分离;向下转动主变速换挡杆M11使之从1挡进入2挡导槽位置,向下转动主变速换挡杆M11时,主变速换挡杆M11围绕主变速挡杆支撑座M12的R2正向转动,主变速拉杆M15带动主变速转轴B16转动并使主变速摆臂B15朝内侧移动,主变速摆臂B15使主变速齿条B12向内侧移动,主变速齿条B12带动主变速齿轮B13转动,主变速齿轮B13带动主变速滑槽轴V38转动72°,由于主变速滑槽轴V38对应的一-二挡滑槽B19在转动的72°行程内(108~180°),一-二挡滑槽B19先从X轴正方向退出一个换挡行程,然后在X轴负方向结合一个结合套换挡行程,因此,主变速滑槽轴V38控制一-二挡指销B17使得主变速一-二挡拨叉轴V39先退出1挡至空挡,然后移动一个结合套换挡行程,此时,主变速器挂入2挡,主变速滑槽轴V38的三-四挡滑槽B110控制的三-四挡指销B18不移动,主变速三-四挡拨叉轴V37被锁止,无换挡动作;换入2挡后,松开主变速换挡杆M11,在离合器弹簧的作用下,离合器结合,由于离合器液压工作回路中设置有单向节流阀H12,离合器会缓慢结合,防止换挡冲击;换入2挡后,也可以缓慢的向左侧移动主变速换挡杆M11,使换挡过程更加平顺,限位面板M1上还设置有半离合指示点M3,更有利于离合器精准操控;
2挡换3挡
主变速换挡杆M11沿限位面板M1上的导槽M2右移,主变速换挡杆M11围绕主变速挡杆支撑座M12的R1正向转动,拉紧主变速换挡离合拉线H3,离合器朝分离方向移动(工作原理如离合器分离部分所述),当主变速换挡杆M11导槽M2右侧极限时,离合器完全分离;向下转动主变速换挡杆M11使之从2挡进入3挡导槽位置,向下转动主变速换挡杆M11时,主变速换挡杆M11围绕主变速挡杆支撑座M12的R2正向转动,主变速拉杆M15带动主变速转轴B16转动并使主变速摆臂B15朝内侧移动,主变速摆臂B15使主变速齿条B12向内侧移动,主变速齿条B12带动主变速齿轮B13转动,主变速齿轮B13带动主变速滑槽轴V38转动72°,由于主变速滑槽轴V38对应的一-二挡滑槽B19在转动的0~36°行程内(180~216°),一-二挡滑槽B19从X轴负方向凸出一个结合套换挡行程中退回至空挡位置,因此,主变速滑槽轴V38控制一-二挡指销B17使得主变速一-二挡拨叉轴V39移动一个结合套换挡行程,此时主变速器推入N挡,而此时主变速滑槽轴V38控制的三-四挡指销B18不移动,主变速三-四挡拨叉轴V37被锁止,无换挡动作;由于主变速滑槽轴V38对应的三-四挡滑槽B110在转动的36~72°行程内(216~252°),三-四挡滑槽B110从X轴正方向凸出一个结合套换挡行程,因此,主变速滑槽轴V38控制三-四挡指销B18使得主变速三-四挡拨叉轴V37移动一个结合套换挡行程,此时主变速器挂入3挡,主变速滑槽轴V38控制的一-二挡指销B17不移动,主变速一-二挡拨叉轴V39被锁止,无换挡动作;此时主变速器从2挡换入3档,换入3挡后,松开主变速换挡杆M11,在离合器弹簧的作用下,离合器结合,由于离合器液压工作回路中设置有单向节流阀H12,离合器会缓慢结合,防止换挡冲击;换入3挡后,也可以缓慢的向左侧移动主变速换挡杆M11,使换挡过程更加平顺,限位面板M1上还设置有半离合指示点M3,更有利于离合器精准操控;
3挡换4挡
主变速换挡杆M11沿限位面板M1上的导槽M2右移,主变速换挡杆M11围绕主变速挡杆支撑座M12的R1正向转动,拉紧换挡离合拉线H3,离合器朝分离方向移动(工作原理如离合器分离部分所述),当主变速换挡杆M11导槽M2右侧极限时,离合器完全分离;向下转动主变速换挡杆M11使之从3挡进入4挡导槽位置,向下转动主变速换挡杆M11时,主变速换挡杆M11围绕主变速挡杆支撑座M12的R2正向转动,主变速拉杆M15带动主变速转轴B16转动并使主变速摆臂B15朝内侧移动,主变速摆臂B15使主变速齿条B12向内侧移动,主变速齿条B12带动主变速齿轮B13转动,主变速齿轮B13带动主变速滑槽轴V38转动72°,由于主变速滑槽轴V38对应的三-四挡滑槽B110在转动的0~36°行程内(252~288°),三-四挡滑槽B110从X轴正方向凸出一个结合套换挡行程中退回至空挡位置,因此,主变速滑槽轴V38控制指销B18使得主变速三-四挡拨叉轴V37移动一个结合套换挡行程,此时主变速器推入N挡,主变速滑槽轴V38对应的三-四挡滑槽B110在转动的36~72°行程内(288~324°),三-四挡滑槽B110从X轴负方向凸出一个结合套换挡行程,因此,主变速滑槽轴V38控制三-四挡指销B18使得主变速三-四挡拨叉轴V37移动一个结合套换挡行程,此时主变速器推入4挡,主变速滑槽轴V38转动72°(252~324°)内,由于此时主变速滑槽轴V38控制的一-二挡指销B17不移动,主变速一-二挡拨叉轴V39被锁止,无换挡动作;此时主变速器从3挡换入4档,换入4挡后,松开主变速换挡杆M11,在离合器弹簧的作用下,离合器结合,由于离合器液压工作回路中设置有单向节流阀H12,离合器会缓慢结合,防止换挡冲击;换入4挡后,也可以缓慢的向左侧移动主变速换挡杆M11,使换挡过程更加平顺,限位面板M1上还设置有半离合指示点M3,更有利于离合器精准操控;
同理,可以实现4挡换3挡,3挡换2挡,2挡换1挡,1挡换N挡。
副变速器换挡原理:
如图24所示,副变速换挡杆M21处于空挡(N挡)位置,以空挡换快挡、快挡换倒挡、倒挡换慢挡为例说明:
空挡换快挡
副变速换挡杆M21沿限位面板M1上的导槽M2右移,副变速换挡杆M21围绕副变速换挡杆支撑座M22的R1正向转动,拉紧副变速换挡离合拉线H4,离合器朝分离方向移动(工作原理如离合器分离部分所述),当副变速换挡杆M21导槽M2右侧极限时,离合器完全分离;向下转动副变速换挡杆M21使之从空挡进入快挡导槽位置,向下转动副变速换挡杆M21时,副变速换挡杆M21围绕副变速换挡杆支撑座M22的R2正向转动,副变速换挡拉杆M25带动副变速转轴B26转动并使副变速摆臂B25朝内侧移动,副变速摆臂B25使副变速齿条B22向内侧移动,副变速齿条B22带动副变速齿轮B23转动,副变速齿轮B23带动副变速滑槽轴U37转动72°,由于副变速滑槽轴U37对应的快-慢挡滑槽B29在转动的72°行程内(36~108°),快-慢挡滑槽B29在X轴正方向凸出一个结合套换挡行程,因此,副变速滑槽轴U37使得副变速快-慢挡拨叉轴U35移动一个结合套换挡行程,此时副变速器挂入快挡,副变速滑槽轴U37控制副变速倒挡拨叉轴U36被锁止,无换挡动作;换入快挡后,松开副变速换挡杆M21,在离合器弹簧的作用下,离合器结合;由于离合器液压工作回路中设置有单向节流阀,离合器会缓慢结合,防止换挡冲击;换入快挡后,也可缓慢的向左侧移动副变速换挡杆M21,使换挡过程更加平顺,限位面板M1上还设置有半离合指示点M3,更有利于离合器精准操控;
快挡换倒挡
副变速换挡杆M21沿限位面板M1上的导槽M2右移,副变速换挡杆M21围绕副变速换挡杆支撑座M22的R1正向转动,拉紧副变速换挡离合拉线H4,离合器朝分离方向移动(工作原理如离合器分离部分所述),当副变速换挡杆M21导槽M2右侧极限时,离合器完全分离;向下转动副变速换挡杆M21使之从空挡进入倒挡导槽位置,向下转动副变速换挡杆M21时,副变速换挡杆M21围绕副变速换挡杆支撑座M22的R2正向转动,副变速换挡拉杆M25带动副变速转轴B26转动并使副变速摆臂B25朝内侧移动,副变速摆臂B25使副变速齿条B22向内侧移动,副变速齿条B22带动副变速齿轮B23转动,副变速齿轮B23带动副变速滑槽轴U37转动72°,由于副变速滑槽轴U37对应的快-慢挡滑槽B29在转动的36°行程内(108~144°),快-慢挡滑槽B29在X轴负方向凸出一个结合套换挡行程,因此,副变速滑槽轴U37使得副变速快-慢挡拨叉轴U35移动一个结合套换挡行程,此时副变速器挂入空挡,副变速滑槽轴U37控制副变速倒挡拨叉轴U36锁止,无换挡动作;
由于副变速滑槽轴U37对应的倒挡滑槽B210在副变速滑槽轴U37转动的36~72°行程内(144~190°),倒挡滑槽B210从X轴正方向凸出一个结合套换挡行程,因此,副变速滑槽轴U37控制副变速倒挡拨叉轴U36移动一个结合套换挡行程,此时副变速器挂入倒挡,副变速滑槽轴U37控制副变速快-慢挡拨叉轴U35锁止,无换挡动作;此时副变速器从快挡换入倒档,换入倒挡后,松开副变速换挡杆M21,在离合器弹簧的作用下,离合器结合;由于离合器液压工作回路中设置有单向节流阀H12,离合器会缓慢结合,防止换挡冲击;换入倒挡后,也可以缓慢的向左侧移动副变速换挡杆M21,使换挡过程更加平顺,限位面板M1上还设置有半离合指示点M3,更有利于离合器精准操控;
倒挡换慢挡
副变速换挡杆M21沿限位面板M1上的导槽M2右移,副变速换挡杆M21围绕副变速换挡杆支撑座M22的R1正向转动,拉紧副变速换挡离合拉线H4,离合器朝分离方向移动(工作原理如离合器分离部分所述),当副变速换挡杆M21导槽M2右侧极限时,离合器完全分离;向下转动副变速换挡杆M21使之从空挡进入慢挡导槽位置,向下转动副变速换挡杆M21时,副变速换挡杆M21围绕副变速换挡杆支撑座M22的R2正向转动,副变速换挡拉杆M25带动副变速转轴B26转动并使副变速摆臂B25朝内侧移动,副变速摆臂B25使副变速齿条B22向内侧移动,副变速齿条B22带动副变速齿轮B23转动,副变速齿轮B23带动副变速滑槽轴U37转动72°,由于副变速滑槽轴U37对应的倒挡滑槽B210在转动的36°行程内(180~216°),倒挡滑槽B210在X轴负方向凸出一个结合套换挡行程,因此,副变速滑槽轴U37使得副变速倒挡拨叉轴U36移动一个结合套换挡行程,此时变速器挂入空挡,副变速滑槽轴U37控制副变速快-慢挡拨叉轴U35锁止,无换挡动作;
由于副变速滑槽轴U37对应的快-慢挡滑槽B29在副变速滑槽轴U37转动的36~72°行程内(216~252°),快-慢挡滑槽B29从X轴负方向凸出一个结合套换挡行程,因此,副变速滑槽轴U37控制副变速倒挡拨叉轴U36移动一个结合套换挡行程,此时副变速器挂入慢挡,副变速滑槽轴U37控制副变速快-慢挡拨叉轴U35锁止,无换挡动作;此时副变速器从倒挡换入慢档,换入慢挡后,松开副变速换挡杆M21,在离合器弹簧的作用下,离合器结合;由于离合器液压工作回路中设置有单向节流阀H12,离合器会缓慢结合,防止换挡冲击,换入慢挡后,也可以缓慢的向左侧移动副变速换挡杆M21,使换挡过程更加平顺,限位面板M1上还设置有半离合指示点M3,更有利于离合器精准操控;
动力输出变速器换挡原理:
如图26所示,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M31处于空挡(N挡)位置,以空挡换高挡、高挡换中挡、中挡换低挡为例说明:
空挡换高挡
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M31沿限位面板M1上的导槽M2右移,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M31围绕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支撑座M32的R1正向转动,拉紧动力输出换挡离合拉线H5,离合器朝分离方向移动(工作原理如离合器分离部分所述),当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M31导槽M2右侧极限时,离合器完全分离;向下转动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M31使之从空挡进入高挡导槽位置,向下转动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M31时,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M31围绕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支撑座M32的R2正向转动,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拉杆M35带动动力输出变速转轴B36转动并使动力输出变速摆臂B35朝内侧移动,动力输出变速摆臂B35使动力输出变速齿条B32向内侧移动,动力输出变速齿条B32带动动力输出变速齿轮B33转动,动力输出变速齿轮B33带动动力输出变速器滑槽轴P37转动72°,由于动力输出变速器滑槽轴P37对应的高挡滑槽B310在转动的72°行程内(36~108°),高挡滑槽B310在X轴正方向凸出一个结合套换挡行程,因此,动力输出变速器滑槽轴P37使得高挡拨叉轴P36移动一个结合套换挡行程,此时动力输出变速器挂入高挡,动力输出变速器滑槽轴P37控制中低挡拨叉轴P38被锁止,无换挡动作;换入高挡后,松开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M31,在离合器弹簧的作用下,离合器结合;由于离合器液压工作回路中设置有单向节流阀H12,离合器会缓慢结合,防止换挡冲击,换入高挡后,也可以缓慢的向左侧移动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M31,使换挡过程更加平顺,限位面板M1上还设置有半离合指示点M3,更有利于离合器精准操控;
高挡换中挡
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M31沿限位面板M1上的导槽M2右移,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M31围绕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支撑座M32的R1正向转动,拉紧动力输出换挡离合拉线H5,离合器朝分离方向移动(工作原理如离合器分离部分所述),当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M31导槽M2右侧极限时,离合器完全分离。向下转动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M31使之从空挡进入快挡导槽位置,向下转动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M31时,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M31围绕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支撑座M32的R2正向转动,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拉杆M35带动动力输出变速转轴B36转动并使动力输出变速摆臂B35朝内侧移动,动力输出变速摆臂B35使动力输出变速齿条B32向内侧移动,动力输出变速齿条B32带动动力输出变速齿轮B33转动,动力输出变速齿轮B33带动动力输出变速器滑槽轴P37转动72°,由于动力输出变速器滑槽轴P37对应的高挡滑槽B310在转动的36°行程内(108~144°),滑槽在X轴负方向凸出一个结合套换挡行程,因此,动力输出变速器滑槽轴P37使得高挡拨叉轴P35移动一个结合套换挡行程,此时动力输出变速器挂入空挡,而此时动力输出变速器滑槽轴P37控制中低挡拨叉轴P38锁止,无换挡动作;
由于动力输出变速器滑槽轴P37对应的中-低挡滑槽B39在动力输出变速器滑槽轴P37转动的36~72°行程内(144~190°),中-低挡滑槽B39从X轴负方向凸出一个结合套换挡行程,因此,动力输出变速器滑槽轴P37控制中低挡拨叉轴P38移动一个结合套换挡行程,此时动力输出变速器挂入中挡,动力输出变速器滑槽轴P37控制高挡拨叉轴P36锁止,无换挡动作;此时动力输出变速器从高挡换入中档,换入中挡后,松开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M31,在离合器弹簧的作用下,离合器结合;由于离合器液压工作回路中设置有单向节流阀H12,离合器会缓慢结合,防止换挡冲击。换入中挡后,也可以缓慢的向左侧移动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M31,使换挡过程更加平顺,限位面板M1上还设置有半离合指示点M3,更有利于离合器精准操控;
中挡换低挡
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M31沿限位面板M1上的导槽M2右移,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M31围绕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支撑座M32的R1正向转动,拉紧动力输出换挡离合拉线H5,离合器朝分离方向移动(工作原理如离合器分离部分所述),当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M31导槽M2右侧极限时,离合器完全分离;向下转动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M31使之从空挡进入低挡导槽位置,向下转动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M31时,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M31围绕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支撑座M32的R2正向转动,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拉杆M35带动动力输出变速转轴B36转动并使动力输出变速摆臂B35朝内侧移动,动力输出变速摆臂B35使动力输出变速齿条B32向内侧移动,动力输出变速齿条B32带动动力输出变速齿轮B33转动,动力输出变速齿轮B33带动动力输出变速器滑槽轴P37转动72°,由于动力输出变速器滑槽轴P37对应的高挡滑槽B310在转动的72°内,动力输出变速器滑槽轴P37控制的高挡拨叉轴P36锁止,无换挡动作;在动力输出变速器滑槽轴P37对应的中-低挡滑槽B39在转动的0~36°行程内(180~216°),中-低挡滑槽B39在X轴负方向凸出一个结合套换挡行程,因此,动力输出变速器滑槽轴P37使得中低挡拨叉轴P36移动一个结合套换挡行程,此时动力输出变速器挂入空挡;在滑槽轴对应的中-低挡滑槽B39在转动的36~72°行程内(216~252°),中-低挡滑槽B39从X轴正方向凸出一个结合套换挡行程,因此,动力输出变速器滑槽轴P37控制中低挡拨叉轴P38移动一个结合套换挡行程,此时动力输出变速器挂入低挡,换入低挡后,松开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M31,在离合器弹簧的作用下,离合器结合;由于离合器液压工作回路中设置有单向节流阀H12,离合器会缓慢结合,防止换挡冲击,换入2挡后,也可以缓慢的向左侧移动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M31,使换挡过程更加平顺,限位面板M1上还设置有半离合指示点M3,更有利于离合器精准操控。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履带装备的免操作离合器换挡式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箱体总成内的主变速总成、副变速总成、比例转向机构、主减速总成、动力输出变速总成、免离合器操作换挡总成与安装在箱体总成外的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各机构具体结构如下:
箱体总成包括箱体及用于平衡变速器润滑油液面高度的过油孔;
主变速总成中,动力输入轴一端安装在动力输入轴端盖内并伸出动力输入轴端盖,另一端空套在慢-倒挡输入轴上,慢-倒挡输入轴固定在轴承上;主变速输出轴一端安装在主变速输出轴端盖内,另一端与副变速输出轴连接,主变速输出轴固定在轴承上,动力输入轴端盖与主变速输出轴端盖分别安装在箱体上;并在动力输入轴上依次安装有一挡主动齿轮、二挡主动齿轮、三挡主动齿轮及四挡主动齿轮,且在三挡主动齿轮与四挡主动齿轮之间的动力输入轴上设置有三-四挡花键毂,三-四挡花键毂上安装有三-四挡结合套,三-四挡结合套上插装有三-四挡换挡拨叉;主变速输出轴上依次安装有与一挡主动齿轮啮合的一挡从动齿轮、与二挡主动齿轮啮合的二挡从动齿轮、与三挡主动齿轮啮合的三挡从动齿轮及与四挡主动齿轮啮合的四挡从动齿轮,同时在一挡从动齿轮与二挡从动齿轮之间的主变速输出轴上设置有一-二挡花键毂,一-二挡花键毂上安装有一-二挡结合套,一-二挡结合套上插装有一-二挡换挡拨叉;
副变速总成中,慢-倒挡输入轴一端固定在轴承上并空套在动力输入轴上,另一端安装在滚针轴承上,慢-倒挡输入轴由四挡主动齿轮的内花键驱动;且慢-倒挡输入轴上安装有倒挡主动齿轮与低挡主动齿轮;副变速输出轴一端通过轴承支撑在箱体上,另一端通过角接触轴承支撑在主变速输出轴上,并在副变速输出轴上设置有快-慢挡花键毂与快挡花键毂,且在快-慢挡花键毂与快挡花键毂之间安装有快-慢挡结合套,快-慢挡结合套外端加工有用于与倒挡轴主动齿轮啮合的齿轮,慢挡从动齿轮安装在副变速输出轴上;倒挡轴两端分别通过法兰轴承支撑在箱体上,并设置在慢-倒挡输入轴与副变速输出轴之间,倒挡轴从动齿轮、倒挡轴主动齿轮分别安装在倒挡轴上;副变速快-慢挡拨叉轴与副变速倒挡拨叉轴安装在箱体上,快-慢挡拨叉安装于副变速快-慢挡拨叉轴,倒挡拨叉安装于副变速倒挡拨叉轴;
比例转向机构包括结构相同的左侧比例转向机构与右侧比例转向机构、减速装置、输出轴主动锥齿轮及太阳轮轴从动锥齿轮,左侧比例转向机构、右侧比例转向机构的齿圈分别通过减速装置与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连接;
减速装置中,转向主动锥齿轮安装在动力输入轴上,从动锥齿轮输入轴一端通过轴承支撑,并与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连接,另一端安装有与转向主动锥齿轮啮合的转向从动锥齿轮;在从动锥齿轮输入轴与转向轴之间设置有中间轴,中间轴一端支撑在箱体上,并伸出箱体安装在减速左端盖内,另一端安装有中间轴主动齿轮,中间轴上还安装有用于与液压输出齿轮啮合的中间轴从动齿轮,减速左端盖安装在左行星轮壳上;转向轴两端分别支撑在箱体上并伸出箱体,左转向齿轮与右转向齿轮分别安装在转向轴的伸出部位,与中间轴主动齿轮啮合的转向轴从动齿轮安装在转向轴上;与右转向齿轮啮合的右转向惰轮齿轮安装在右转向惰轮轴上,右转向惰轮轴一端支撑在箱体上,另一端安装在减速右端盖内,减速右端盖安装右行星轮壳上;
左侧比例转向机构中,输出轴主动锥齿轮安装在副变速输出轴上,太阳轮轴一端设置有左太阳轮并伸出左齿圈支撑架安装在左外端盖内,中部安装有与输出轴主动锥齿轮啮合的太阳轮轴从动锥齿轮,动力经挡位变换后传递至副变速输出轴,再传递至太阳轮轴从动锥齿轮,太阳轮轴从动锥齿轮通过花键驱动太阳轮轴,左外端盖安装在左行星轮壳上;太阳轮轴上还安装有左行星架轴,左行星架轴上安装有与左驱动轮轴从动齿轮啮合的左行星架轴主动齿轮,且左行星轮设置在左行星轮支撑销上,左行星轮围绕左行星轮支撑销旋转,左行星轮与左太阳轮啮合,左齿圈紧固在左齿圈支撑架上,同时左齿圈内齿与左行星轮啮合,左齿圈外齿与左转向齿轮啮合;
右侧比例转向机构中,太阳轮轴另一端设置有右太阳轮并伸出右齿圈支撑架安装在右外端盖内,右外端盖安装在右行星轮壳上;太阳轮轴上还安装有右行星架轴,右行星架轴上安装有与右驱动轮轴从动齿轮啮合的右行星架轴主动齿轮,且右行星轮设置在右行星轮支撑销上,右行星轮围绕右行星轮支撑销旋转,右行星轮与右太阳轮啮合,右齿圈紧固在右齿圈支撑架上,同时右齿圈内齿与右行星轮啮合,右齿圈外齿与右转向齿轮啮合;
主减速总成包括左侧主减速总成与右侧主减速总成;左侧主减速总成中,左驱动轮轴一端安装在左减速端盖内并伸出左减速端盖,另一端安装有与左行星架轴主动齿轮啮合的左驱动轮轴从动齿轮,左减速端盖安装在箱体上;右侧主减速总成中,右驱动轮轴一端安装在右减速端盖内并伸出右减速端盖,另一端安装有与右行星架轴主动齿轮啮合的右驱动轮轴从动齿轮,右减速端盖安装在箱体上;
动力输出变速总成中,连接轴与动力输入轴连接为一体,动力输出轴转速能独立于主变速总成、副变速总成、比例转向机构、主减速总成;连接轴一端安装在连接端盖内,另一端支撑在轴承上,连接端盖安装在箱体上,且在连接轴上依次安装有低挡主动齿轮、中挡主动齿轮、减速从动齿轮及高挡主动齿轮;动力输出轴一端安装在输出端盖内并伸出输出端盖,另一端支撑在法兰轴承上,输出端盖安装在箱体上,且在动力输出轴上依次安装有三联齿轮、高挡从动齿轮;在低挡主动齿轮与中挡主动齿轮之间的连接轴上安装有中-低挡花键毂,中-低挡花键毂上安装有中-低挡结合套,中-低挡拨叉插装在中-低挡结合套上;在中挡主动齿轮与减速从动齿轮之间的连接轴上安装有高挡花键毂;此外,三联齿轮包括低挡从动齿轮、中挡从动齿轮及减速主动齿轮,低挡主动齿轮与低挡从动齿轮啮合,中挡主动齿轮与中挡从动齿轮啮合,减速从动齿轮与减速主动齿轮啮合,高挡主动齿轮与高挡从动齿轮啮合;
免离合器操作换挡总成包括离合器操作机构、换挡操作机构及拨叉换挡机构;
离合器操作机构中,离合器外壳安装在发动机飞轮上并与发动机飞轮等速同向运动,膜片弹簧安装在离合器外壳上,且膜片弹簧的外圆端面固定在压盘上,膜片弹簧的内圆端面上方设置有分离轴承,分离轴承作用在膜片弹簧的内圆端面上,离合器摩擦盘位于压盘与发动机飞轮之间,分离拨叉一端设置在分离拨叉轴上,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推杆端部相配合的弧形缺口,同时分离拨叉的中部与分离轴承接触;手控阀固定在随动臂上,推杆与液压缸连接,液压缸通过油管与手控阀连接,并在手控阀一侧设置有手控阀拉杆,手控阀拉杆上端设置有与拉线座连接的主变速换挡离合拉线、副变速换挡离合拉线及动力输出换挡离合拉线,拉线座安装在车厢上,手控阀与液压泵连接,液压泵与油箱连接;
换挡操作机构中,主变速换挡杆、副变速换挡杆及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三个换挡杆的上部分别嵌入限位面板的导槽,而主变速换挡杆底部设置在主变速换挡杆支撑座上,副变速换挡杆底部设置在副变速换挡杆支撑座上,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底部设置在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支撑座上,主变速换挡杆支撑座下方安装有主变速换挡离合拉线,主变速换挡离合拉线一端与主变速换挡拉杆连接,另一端与主变速换挡拉线支架连接,副变速换挡杆支撑座下方安装有副变速换挡离合拉线,副变速换挡离合拉线一端与副变速换挡拉杆连接,另一端与副变速换挡拉线支架连接,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杆支撑座下方安装有动力输出换挡离合拉线,动力输出换挡离合拉线一端与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拉杆连接,另一端与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拉线支架连接;
拨叉换挡机构中,主变速滑槽轴一端安装有与主变速齿条啮合的主变速齿轮,主变速齿条另一端与主变速摆臂连接,主变速摆臂安装在主变速转轴上,主变速转轴与主变速换挡拉杆连接;副变速滑槽轴一端安装有与副变速齿条啮合的副变速齿轮,副变速齿条另一端与副变速摆臂连接,副变速摆臂安装在副变速转轴上,副变速转轴与副变速换挡拉杆连接;动力输出变速滑槽轴一端安装有与动力输出变速齿条啮合的动力输出变速齿轮,动力输出变速齿条另一端与动力输出变速摆臂连接,动力输出变速摆臂安装在动力输出变速转轴上,动力输出变速转轴与动力输出变速换挡拉杆连接;主变速一-二挡拨叉轴上安装有一-二挡指销,主变速器三-四挡拨叉轴上安装有三-四挡指销,副变速快-慢挡拨叉轴上安装有快-慢挡指销,副变速倒挡拨叉轴上安装有倒挡指销,动力输出变速器中-低挡拨叉轴上安装有中-低挡指销,动力输出变速器高挡拨叉轴上安装有高挡指销;主变速滑槽轴上设置有用于安装一-二挡指销的一-二挡滑槽与用于安装三-四挡指销的三-四挡滑槽,副变速滑槽轴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快-慢挡指销的快-慢挡滑槽与用于安装倒挡指销的倒挡滑槽,动力输出变速滑槽轴上设置有用于安装中-低挡指销的中-低挡滑槽与用于安装高挡指销的高挡滑槽;三-四挡拨叉插装在主变速器三-四挡拨叉轴上,一-二挡拨叉插装在主变速一-二挡拨叉轴上,中-低挡拨叉插装在动力输出变速器中-低挡拨叉轴上,高挡拨叉插装在动力输出变速器高挡拨叉轴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履带装备的免操作离合器换挡式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左行星轮内设置有用于支撑左行星轮围绕左行星轮支撑销旋转的左行星轮铜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履带装备的免操作离合器换挡式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右行星轮内设置有用于支撑右行星轮围绕右行星轮支撑销旋转的右行星轮铜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履带装备的免操作离合器换挡式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左加强套安装在伸出左减速端盖的左驱动轮轴上,右加强套安装在伸出右减速端盖的右驱动轮轴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履带装备的免操作离合器换挡式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膜片弹簧通过弹簧支撑销安装在离合器外壳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履带装备的免操作离合器换挡式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油管上设置有单向节流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履带装备的免操作离合器换挡式变速器,其特征在于,限位面板上设置有多个导槽。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履带装备的免操作离合器换挡式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履带装备进行直线驱动时,左齿圈、右齿圈被比例转向机构的转向轴上左右两侧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锁止,左太阳轮驱动左行星轮转动,左行星架轴做减速输出,并驱动左行星架轴主动齿轮转动,从而驱动左驱动轮轴从动齿轮转动,左侧输出动力;同理,右太阳轮驱动右行星轮转动,右行星架轴做减速输出,并驱动右行星架轴主动齿轮转动,从而驱动右驱动轮轴从动齿轮转动,右侧输出动力;由于在无转向动力输入时,左齿圈与右齿圈被锁止,履带装备等速输出进行直线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履带装备的免操作离合器换挡式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履带装备需要转向时,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正向转动,液压输出齿轮驱动中间轴从动齿轮转动,中间轴从动齿轮驱动中间轴转动,中间轴驱动中间轴主动齿轮转动,中间轴主动齿轮驱动转向轴从动齿轮转动,转向轴从动齿轮驱动转向轴转动,转向轴驱动左转向齿轮与右转向齿轮转动,左转向齿轮驱动左齿圈转动,右转向齿轮驱动右转向惰轮齿轮转动,右转向惰轮齿轮驱动右齿圈转动;由于左转向齿轮驱动左齿圈转动,而右转向齿轮通过右转向惰轮齿轮驱动右齿圈转动,使得左右两侧齿圈等速反向旋转,直线行驶时左右两侧齿圈被比例转向机构锁止,由于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驱动,破坏了左右两侧齿圈的力平衡,两侧齿圈在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的作用下等速反向旋转,在这种旋转速度与太阳轮输入速度合成后,使得左行星架轴与右行星架轴输出不相等转速,从而促使两侧驱动轮输出不同转速,进而实现向某一侧转向;同理,当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反向转动时,履带装备向另一侧转向。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履带装备的免操作离合器换挡式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离合器操作功能控制方法具体如下:
离合器分离
拉紧主变速换挡离合拉线、副变速换挡离合拉线、动力输出换挡离合拉线其中的任意一根换挡离合拉线,此时,手控阀拉杆与拉线座的距离缩短,手控阀拉杆围绕安装点逆时针旋转,手控阀左路接入,液压缸伸长,液压缸带动随动臂围绕安装支点顺时针旋转并带动推杆左移,促使分离拨叉围绕分离拨叉轴顺时针旋转,分离轴承使膜片弹簧围绕弹簧支撑销顺时针旋转,压盘向右移动,离合器摩擦盘与压盘产生间隙,离合器分离;
离合器结合
放松所有被拉紧的换挡离合拉线,此时,手控阀拉杆与拉线座的距离伸长,手控阀拉杆围绕安装点顺时针旋转,手控阀右路接入,液压缸缩短,液压缸带动随动臂围绕安装支点逆时针旋转并带动推杆右移,促使分离拨叉围绕分离拨叉轴逆时针旋转,分离轴承使膜片弹簧围绕弹簧支撑销逆时针旋转,压盘向左移动,离合器摩擦盘与压盘间隙逐渐减小,离合器结合。
CN201710080461.8A 2017-02-15 2017-02-15 一种用于履带装备的免操作离合器换挡式变速器 Active CN1065942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80461.8A CN106594260B (zh) 2017-02-15 2017-02-15 一种用于履带装备的免操作离合器换挡式变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80461.8A CN106594260B (zh) 2017-02-15 2017-02-15 一种用于履带装备的免操作离合器换挡式变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94260A CN106594260A (zh) 2017-04-26
CN106594260B true CN106594260B (zh) 2017-11-28

Family

ID=585874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80461.8A Active CN106594260B (zh) 2017-02-15 2017-02-15 一种用于履带装备的免操作离合器换挡式变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5942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61765A (zh) * 2018-08-09 2018-11-06 深圳市前海打望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观光望远镜的遮光器
CN109372423B (zh) * 2018-12-18 2024-03-08 中铁工程机械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空可换挡行星减速驱动装置
CN111194623A (zh) * 2020-01-20 2020-05-26 湖南农业大学 脱粒滚筒及采用该脱粒滚筒的脱粒装置
CN113606332A (zh) * 2021-10-08 2021-11-05 博鼎精工智能科技(山东)有限公司 一种优化动力换挡顿挫感的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06998A (ja) * 2002-01-17 2003-07-25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走行伝動装置
CN105114606A (zh) * 2015-09-16 2015-12-02 湖南省农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双动力输入式三挡履带车辆变速器
CN105114587A (zh) * 2015-09-16 2015-12-02 湖南省农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机械直连与静液压无级并联三速式双动力输入装置
CN105128934A (zh) * 2015-09-16 2015-12-09 湖南农业大学 双动力输入和差动式转向履带车辆变速器
CN105151120A (zh) * 2015-09-16 2015-12-16 湖南农业大学 一种双动力输入式履带车辆变速器
CN105247985A (zh) * 2015-10-22 2016-01-20 吉首市宗南重工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机液混合驱动式原位转向变速箱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468799U (zh) * 2017-02-15 2017-09-05 湖南农业大学 一种用于履带装备的免操作离合器换挡式变速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06998A (ja) * 2002-01-17 2003-07-25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走行伝動装置
CN105114606A (zh) * 2015-09-16 2015-12-02 湖南省农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双动力输入式三挡履带车辆变速器
CN105114587A (zh) * 2015-09-16 2015-12-02 湖南省农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机械直连与静液压无级并联三速式双动力输入装置
CN105128934A (zh) * 2015-09-16 2015-12-09 湖南农业大学 双动力输入和差动式转向履带车辆变速器
CN105151120A (zh) * 2015-09-16 2015-12-16 湖南农业大学 一种双动力输入式履带车辆变速器
CN105247985A (zh) * 2015-10-22 2016-01-20 吉首市宗南重工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机液混合驱动式原位转向变速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94260A (zh) 2017-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94260B (zh) 一种用于履带装备的免操作离合器换挡式变速器
CN106763563B (zh) 一种用于履带装备的比例转向式变速器
CN206468799U (zh) 一种用于履带装备的免操作离合器换挡式变速器
GB2045368A (en) Continuously variable ratio transmission
CN106697089B (zh) 一种多通道履带装备遥控设备
KR0148165B1 (ko) 작업차의 동력전달장치
CN106763749B (zh) 一种适合远程控制换挡的履带装备用变速器
CN204004227U (zh) 机械直驱履带车辆用液控无极变速器
GB2358681A (en) Transmission for an all-terrain vehicle
CN206468804U (zh) 一种适合远程控制换挡的履带装备用变速器
CA1057083A (en) Direct drive transmission
CN206468757U (zh) 一种用于履带装备的比例转向式变速器
CN109058412B (zh) 一种履带车辆双流转向的变速传动方法
KR950002991B1 (ko) 무단 변속기
CN206485411U (zh) 一种多通道履带装备遥控设备
CN211852715U (zh) 整体式双hst行星差速转向变速箱
CN106809275B (zh) 履带装备用比例转向控制方法
JPS6372964A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装置
JPH0721947Y2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装置
SU1458255A1 (ru) Реверс-редуктор самоходной машины
RU2148503C1 (ru) Гидромеханическая передача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с двумя и более диапазонами
GB2384540A (en) Torque sharing transmission
RU2406899C1 (ru) Четырнадцатиступенчатая соосная вальнопланетарная коробка передач
SU1740228A1 (ru) Бесступенчатый механизм поворота В.С.Козлова дл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SU1532410A1 (ru) Механизм поворота гусеничной машин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629

Address after: 230000 B-2704, wo Yuan Garden, 81 Ganquan Road, Shushan District, Hefei, Anhui.

Patentee after: HEFEI LONGZHI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410000 No. 1 Nongda Road, Furong District, Changsha City, Hun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