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56996A - 中间转印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中间转印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56996A
CN106556996A CN201610752915.7A CN201610752915A CN106556996A CN 106556996 A CN106556996 A CN 106556996A CN 201610752915 A CN201610752915 A CN 201610752915A CN 106556996 A CN106556996 A CN 1065569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unit
intermediary transfer
movable leg
unit
axl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75291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56996B (zh
Inventor
宫越直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5569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569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569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569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transfer un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中间转印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单元具有中间转印带、多个转印辊、一对侧壁和多个腿部。在中间转印单元从装置主体脱离的情况下,多个腿部与规定设置面抵接。腿部在一对侧壁的下端部至少配置有三个。一对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侧壁具备向第一方向突出设置的轴部。多个腿部中的至少一个腿部能够绕轴部转动,并且为在能够支撑从装置主体脱离的中间转印单元的第一姿势与从第一姿势绕轴部转动的第二姿势之间能够进行姿势变更的可动腿部。根据本发明,中间转印单元的维护性提高。

Description

中间转印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间转印单元及具备该中间转印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打印机或复印机等典型图像形成装置,已知有具备感光鼓和中间转印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感光鼓承载静电潜像。中间转印单元将调色剂图像由该感光鼓转印到片材上。为了将代表全彩图像的由多个颜色构成的图像转印到片材上,中间转印单元具备中间转印带和一次转印辊。中间转印带与多个感光鼓相对并回转,通过施加于一次转印辊的一次转印电压而使调色剂由各感光鼓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
提出有中间转印单元及支撑感光鼓的鼓单元分别能够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装卸的技术。另外,还提出了在装卸时防止中间转印带与鼓单元之间的干涉的干涉防止部件。
在中间转印带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装卸的情况下,当将中间转印单元置于地面上时,中间转印带容易损伤。另一方面,具有防止这种损伤的损伤防止部件在装置主体的内部容易与其它单元干涉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中间转印单元,相对于具备绕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轴旋转且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隔开间隔邻接配置的多个感光鼓的装置主体,以与所述多个感光鼓邻接的方式沿所述第二方向被安装。所述中间转印单元具有中间转印带、多个转印辊、一对侧壁和多个腿部。所述中间转印带沿所述第二方向回转驱动,并在表面上承载从所述多个感光鼓转印的调色剂图像。所述多个转印辊隔着所述中间转印带与所述感光鼓分别相对配置。所述一对侧壁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侧被配置为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能够旋转地支撑所述中间转印带。在所述转印单元从所述装置主体脱离的情况下,所述多个腿部与规定的设置面抵接。所述腿部在所述一对侧壁的下端部至少配置有三个。所述一对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侧壁具备向所述第一方向突出设置的轴部。所述多个腿部中的至少一个腿部能够绕所述轴部转动,并且为在能够支撑从所述装置主体脱离的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第一姿势与从所述第一姿势绕所述轴部转动的第二姿势之间能够进行姿势变更的可动腿部。
能够防止将中间转印带置于地面上时的损伤的同时,防止在装置主体内与其它单元的干涉。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剖面。
图2A倾斜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间转印单元。
图2B倾斜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间转印单元。
图3A放大并倾斜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间转印单元的一部分。
图3B放大并倾斜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间转印单元的一部分。
图4放大并倾斜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间转印单元的一部分。
图5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间转印单元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6倾斜地表示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间转印单元的一部分去除可动腿部的状态。
图7倾斜地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间转印带的一部分安装有可动腿部的状态。
图8放大并倾斜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动腿部的一部分。
图9从正面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动腿部。
图10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动腿部的剖面。
图11从正面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间转印单元的可动腿部周边。
图12放大并从正面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动腿部的一部分。
图13倾斜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间转印单元的可动腿部周边。
图14倾斜地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间转印单元的可动腿部及检测部。
图15放大并倾斜地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动腿部及检测部。
图16倾斜地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间转印单元的可动腿部周边。
图17倾斜地表示从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间转印单元卸下可动腿部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进行详细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举例说明串联方式的彩色打印机。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例如复印机、传真装置及它们的复合机等。
图1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的内部结构的剖面。该图像形成装置10具备具有箱型的筐体结构的装置主体11。在该装置主体11内内置有供纸部12、图像形成部13、中间转印单元14、二次转印辊145、调色剂补给部15及定影部16。供纸部12输送片材P。图像形成部13形成待转印到由供纸部12供给的片材P上的调色剂图像。中间转印带14一次转印所述调色剂图像。调色剂补给部15向图像形成部13补给调色剂。定影部16实施将形成于片材P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片材P上的处理。另外,在装置主体11的上部具备排纸部17。向排纸部17排出由定影部16实施定影处理后的片材P。
在装置主体11内,在与图像形成部13相比更靠右侧位置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片材运送路径111。在片材运送路径111上设置有用于向适当的位置运送片材的运送辊对112及对准辊对113。片材运送路径111为从供纸部12至排纸部17为止经由图像形成部13(二次转印夹持部)及定影部16运送片材P的运送路径。
供纸部12具备供纸托盘121、取纸辊122、供纸辊对123及手动托盘124。供纸托盘121储存层压有多张片材P的一摞片材P1。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具备右盖单元10R(参照图1)。右盖单元10R界定装置主体11的右侧的侧部。右盖单元10R具备盖支点部10R1。右盖单元10R能够以盖支点部10R1为中心相对于装置主体11沿箭头DA方向开放。二次转印辊145和对准辊对113的右侧辊等能够旋转地支撑在右盖单元10R上。并且,当开放右盖单元10R时,片材运送路径111露出到装置主体11的外侧。在该状态下,中间转印单元14能够安装到装置主体11的内部。
图像形成部13形成待转印到片材P上的调色剂图像,其具备用于形成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多个图像形成单元。作为该图像形成单元,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从中间转印带14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从图1所示的左侧向右侧)依次配设的、使用品红色(M)显影剂的品红色用单元13M、使用青色(C)显影剂的青色用单元13C、使用黄色(Y)显影剂的黄色用单元13Y及使用黑色(Bk)显影剂的黑色用单元13BK。各单元13M、13C、13Y、13BK分别具备感光鼓20(图像承载体)、配置在感光鼓20的周围的带电装置21、显影装置23及清洁装置25。另外,各单元13M、13C、13Y、13BK通用的曝光装置22被配置在图像形成单元的下方。
感光鼓20绕其轴旋转驱动,并在其周围形成静电潜像及调色剂图像。此外,感光鼓20的旋转轴沿前后方向(第一方向,与图1的纸面正交的方向)延伸。作为该感光鼓20,可使用采用非晶硅(a-Si)系材料的感光鼓。另外,如图1所示,与各色对应的多个感光鼓20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左右方向或水平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
带电装置21使感光鼓20的表面均匀地带电。曝光装置22通过对均匀地带电后的感光鼓20的周面照射基于图像数据而调制的光来形成静电潜像。另外,清洁装置25清扫转印调色剂图像后的感光鼓20的周面。
显影装置23向感光鼓20的周面供给调色剂。显影装置23用于由调色剂和载体构成的双组分显影剂。显影装置23的调色剂被供给到感光鼓20的周面上,从而使所述静电潜像显影。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色剂具备带有正极性电荷的特性。
中间转印带14被配置在设置于图像形成部13与调色剂补给部15之间的空间中。中间转印单元14具备中间转印带141、驱动辊142、张紧辊143、多个一次转印辊24(转印辊)和带清洁装置144。
中间转印带141为环形带状的旋转体,并以所述中间转印带141的周面侧分别与各感光鼓20的周面抵接的方式架设在驱动辊142及张紧辊143上。中间转印带141在沿着第二方向的一个方向上被回转驱动,并将由多个感光鼓20转印的调色剂图像承载在表面上。中间转移带141为具有由基层、弹性层及涂层构成的层叠结构的导电性软质带。
驱动辊142在中间转印单元14的右端侧张紧架设中间转印带141,并使中间转印带141回转驱动。驱动辊142由金属辊构成。张紧辊143在中间转印单元14的左端侧张紧架设中间转印带141。张紧辊143对中间转印带141赋予张力。在张紧辊143的附近配置有用于去除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41的周面上的调色剂的带清洁装置144(参照图1)。
一次转印辊24隔着中间转印带141与感光鼓20相对配置。其结果,一次转印辊24在其与感光鼓20之间形成一次转印夹持部,并将感光鼓20上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41上。如图1所示,一次转印辊24与各色的感光鼓20分别相对配置。一次转印辊24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辊,与中间转印带141一同旋转。
二次转印辊145隔着中间转印带141与驱动辊142相对配置。二次转印辊145被压接到中间转印带141的周面而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41上的调色剂图像在所述二次转印部被二次转印到由供纸部12供给的片材P上。
调色剂补给部15储存用于图像形成的调色剂,在本实施方式中,调色剂补给部15具备品红色用调色剂容器15M、青色用调色剂容器15C、黄色用调色剂容器15Y及黑色用调色剂容器15Bk。这些调色剂容器15M、15C、15Y、15Bk分别储存MCYBk各色的补给用调色剂,并通过未图示的调色剂运送部从形成于容器底面的调色剂排出口15H向与MCYBk各色对应的图像形成单元13M、13C、13Y、13Bk的显影装置23补给各色调色剂。
定影部16定影被转印到片材P上的调色剂图像。
排纸部17通过使装置主体11的顶部凹陷而形成,并且在该凹部的底部形成有接收排出的片材P的排纸托盘171。实施定影处理后的片材P经由从定影部16的上部延伸设置的片材运送路径111向排纸托盘171排出。
接着,在图1的基础上,参照图2A至图4,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间转印单元14进行详细说明。图2A及图2B倾斜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间转印单元14。图3A及图3B放大并倾斜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间转印单元14的一部分。同样,图4放大并倾斜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间转印单元14的一部分。
中间转印单元14为由沿前后及左右方向延伸的薄型长方体形状构成的单元。如图2A所示,中间转印单元14在左右方向较长地延伸。中间转印单元14具备单元前壁51(侧壁)和单元后壁52(侧壁)。单元前壁51及单元后壁52为在前后方向的两端侧被配置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一对侧壁。单元前壁51及单元后壁52为由树脂材料构成的框架。单元前壁51及单元后壁52能够回转地支撑中间转印带141。详细而言,前述的驱动辊142、张紧辊143及多个一次转印辊24被单元前壁51及单元后壁52能够回转地支撑。另外,在单元前壁51及单元后壁52的左端侧支撑有前述的带清洁装置144。当从装置主体11开放右盖单元10R时,中间转印单元14沿图1及图2A的箭头DH方向被安装到装置主体11中。此时,中间转印单元14在多个感光鼓20的上方与感光鼓20邻接配置。
中间转印单元14进一步具备前板53、第一固定腿部51S(腿部)、第二固定腿部52S(腿部)和可动腿部60(腿部)。前板53为从前方安装到单元前壁51的左端侧的板金部件。前板53通过多个螺钉而固定在单元前壁51上。第一固定腿部51S、第二固定腿部52S及可动腿部60为被配置在单元前壁51及单元后壁52的下端部的腿部。在中间转印单元14从装置主体11脱离的情况下,这些腿部与规定的设置面(地面)抵接,由此具备支撑中间转印单元14的功能。
参照图2A及图3A,第一固定腿部51S从单元前壁51的右端侧的下部朝向下方突出设置。另外,参照图2B及图3B,第二固定腿部52S从单元后壁5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的下部朝向下方突出设置。此外,可动腿部60被设置于单元前壁51的左端部。
图5是表示图4的中间转印单元14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6倾斜地表示从图4的中间转印单元14卸下可动腿部60的状态。图7倾斜地表示在图6的中间转印单元14上安装有可动腿部60的状态。图8放大并倾斜地表示图7的可动腿部60的一部分。图9从正面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动腿部60。图10表示图9的A-A剖面中的沿可动腿部60的水平方向的剖面。
参照图5及图6,单元前壁51具备轴部510、第一卡合突起511(参照图6)和第二卡合突起512(参照图6)。轴部510为从单元前壁51的左端部向前方(第一方向)突出设置的圆筒状的突起。第一卡合突起511及第二卡合突起512为在轴部510的上方从单元前壁51向前方突出设置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突起。如图6所示,在第一卡合突起511与第二卡合突起512之间形成有微小的间隙。
可动腿部60能够绕轴部510转动。可动腿部能够在第一姿势与第二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变更。第一姿势为能够将从装置主体11脱离的中间转印单元14支撑在地面(设置面)上的姿势。第二姿势为从第一姿势绕轴部510转动的姿势。在第一姿势中,可动腿部60的下端部为与第一固定腿部51S及第二固定腿部52S的下端部相同的高度。另一方面,在第二姿势中,可动腿部60的下端部与第一固定腿部51S及第二固定腿部52S的下端部相比向上方退避。
可动腿部60由与前后方向交叉且与单元前壁51相对配置的板状部件构成。可动腿部60由大致扇形形状构成。可动腿部60具备主体部601、孔部602、卡合孔603、外周部604、肋605、第一突起606和第二突起607(参照图7)。
主体部601为由大致扇形形状构成的可动腿部60的主体部分。主体部601能够绕轴部510转动。如图7所示,主体部601的三个角部为圆弧状。孔部602为在主体部601的上端侧沿前后方向贯通可动腿部60的主体部601而形成的大致圆形状的孔。在孔部602中插通有前述的轴部510。
卡合孔603为在孔部602的正下方沿前后方向贯通可动腿部60的主体部601而形成的矩形状的孔。卡合孔603与孔部602相比开口更小。参照图10,卡合孔603具备朝向单元前壁51(后方)而前端扩展的锥形状(锥部603T)。
外周部604为主体部601的一部分,并且形成于可动腿部60的下端部。如图7所示,外周部604由以孔部602为中心在径向上具有规定宽度的圆弧形状构成。此外,外周部604被配置为相对于主体部601的上端部具有台阶,并且与主体部601的上端部相比被配置在前方。当中间转印单元14从装置主体11脱离时,外周部604的外周缘604R能够与地面抵接。
肋605为以与外周部604相接的方式配置在主体部601上的突起。肋605在外周部604的圆弧形状的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有多个。由于多个肋605,可动腿部60的刚性被设定为较高。其结果,即使在可动腿部60支撑中间转印单元14的情况下,也能防止可动腿部60的损坏。
第一突起606及第二突起607为以夹持图7所示的第一姿势中的外周部604的外周缘604R的最下端部的方式,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而从外周缘604R突出设置的一对突起。
此外,中间转印单元14具备偏压弹簧61(参照图5、图6)。偏压弹簧61为绕轴部510偏压可动腿部60以使可动腿部60成为第一姿势的扭转弹簧。偏压弹簧61被配置在可动腿部60与单元前壁51之间,并外嵌到轴部510上。偏压弹簧61具备第一弹簧端部611和第二弹簧端部612。第一弹簧端部611为由线状部件构成的偏压弹簧61的一端部。第一弹簧端部611被卡合在单元前壁51的第一卡合突起511与第二卡合突起512之间。第二弹簧端部612为偏压弹簧61的另一端部。第二弹簧端部612被卡合在可动腿部60的卡合孔603中。
参照图8,孔部602具备上侧内周面602A和下侧内周面602B。上侧内周面602A为孔部602的内周面的上端部。如图7所示,当可动腿部60为第一姿势时,上侧内周面602与轴部510的上端侧相对。同样,下侧内周面602B为孔部602的内周面的下端部。此外,下侧内周面602B通过大致圆形状的孔部602的下端侧稍微向下方延伸而形成。因此,从轴部510的中心(轴心)观察,下侧内周面602B被配置在与上侧内周面602A相比更远的位置。如图7及图8所示,当可动腿部60为第一姿势时,下侧内周面602B与轴部510的下端侧相对。
此外,中间转印单元14具备高滑动部件602S(高摩擦部件)(参照图8)。高滑动部件602S为粘附到下侧内周面602B上的橡胶部件。在可动腿部60以第一姿势与地面抵接的状态下,高滑动部件602S作为限制可动腿部60绕轴部510转动的限制机构来发挥功能。此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高滑动部件602S也可以固定在轴部510的周面的下端部。
如图6所示,在第一卡合突起511与第二卡合突起512之间卡合偏压弹簧61的第一弹簧端部611,并且偏压弹簧61被外嵌到轴部510上。并且,第二弹簧端部612被插通到可动腿部60的卡合孔603中,同时孔部602被外嵌到轴部510上(参照图7)。此时,由于卡合孔603具备锥部603T,因此第二弹簧端部612容易被安装到卡合孔603中。贯通孔部602后的轴部510被插通到在前板53上开口的板孔部531(参照图5)中。在该状态下,当前板53紧固到单元前壁51时,可动腿部60被能够绕轴部510转动地支撑。
当中间转印单元14从装置主体11脱离时,中间转印单元14能够直接放置在地面(规定设置面)上。其结果,能提高脱离后的中间转印单元14或内部为空洞的装置主体11的维护性。在中间转印单元14上至少具备三个腿部(第一固定腿部51S、第二固定腿部52S及可动腿部60)。因此,当直接放置时,中间转印带141不会与地面接触,能抑制中间转印带141损伤。
如前述,偏压弹簧61偏压可动腿部60,使得可动腿部60成为第一姿势(参照图2A、图4及图7)。因此,当中间转印单元14从装置主体11脱离时,可动腿部60迅速成为第一姿势。因此,容易实现中间转印单元14的直接放置。
另外,如前述,中间转印单元14与多个感光鼓20邻接配置。在装置主体11的内部,中间转印单元14的中间转印带141必须与感光鼓20抵接。另一方面,当中间转印单元14从装置主体11脱离时,为了保护中间转印带141,有必要使可动腿部60与中间转印带141相比向更下方突出。在可动腿部60与中间转印带141相比向更下方持续突出的状态下,如果中间转印单元14被安装到装置主体11中,则具有可动腿部60干涉感光鼓20或其它单元的情况。此时,有时会妨碍中间转印单元14的安装或造成单元相互损伤。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脱离后的中间转印单元14再次安装到装置主体11内时,可动腿部60能够绕轴部510转动。因此,即使在中间转印单元14靠近感光鼓20或其它单元的同时被安装的情况下,也能防止可动腿部60与这些单元的干涉(强硬接触)。换言之,当可动腿部60与这些单元接触并被按压时,由于可动腿部60迅速姿势变更为第二姿势,因此能防止相互损伤。
特别是,通过可动腿部60从第一姿势绕轴部510向第二方向前端侧(图4中的箭头D2方向)或第二方向后端侧(图4中的箭头D1方向)转动,姿势变更为第二姿势。即,可动腿部60能够绕轴部510沿任一方向转动。因此,当中间转印单元14的安装时或脱离时,能防止可动腿部60与其它单元的干涉。
当中间转印单元14安装到装置主体11时,如果可动腿部60的外周左端部604A(参照图4)与支撑感光鼓20的鼓单元(未图示)接触,则可动腿部60沿箭头D1方向转动。之后,当中间转印单元14安装到装置主体11的内部时,由于能够在规定空间中配置可动腿部60,因此可动腿部60再次姿势变更为第一姿势。另一方面,当中间转印单元14从装置主体11脱离时,如果可动腿部60的外周右端部604B(参照图4)与支撑感光鼓20的鼓单元(未图示)接触,则可动腿部60沿箭头D2方向转动。之后,当中间转印单元14从装置主体11脱离时,可动腿部60再次姿势变更为第一姿势。其结果,能够将中间转印单元14置于地面上。
当将中间转印单元14置于地面上时,由于可动腿部60的外周部604具备圆弧形状,因此即使在可动腿部60的姿势变动的情况下,也能稳定地维持中间转印带141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周缘604R上具备第一突起606及第二突起607(参照图7)。因此,即使在对置于地面上的中间转印单元14施加水平方向的力的情况下,也通过使第一突起606及第二突起607与地面抵接,来限制可动腿部60的过量转动。因此,能抑制中间转印单元14倾倒,并能抑制中间转印带141的损伤。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高滑动部件602S作为限制机构来发挥功能。即,当中间转印单元14在装置主体的外部被置于地面上时,由于中间转印单元14的自重,轴部510的下端部与高滑动部件602S强烈抵接。因此,通过加大轴部510与孔部602的内周面之间的摩擦,来限制可动腿部60的转动。此外,如果从地面抬起中间转印单元14,则由于可动腿部60的自重,轴部510的上端侧与孔部602的上侧内周面602A抵接(参照图8)。此时,在轴部510的下端侧与高滑动部件602S之间形成微小的间隙。因此,可动腿部60能够在装置主体11的内部容易转动。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动腿部60进行说明。图11从正面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间转印单元14的可动腿部60的周边。图12放大并从正面表示图11的可动腿部60的一部分。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与前面的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较,不同点在于代替可动腿部60的高滑动部件602S而具备第一轮齿510G及第二轮齿610G,因此以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共同点的说明。
参照图11及图12,轴部510具备第一轮齿510G。另外,可动腿部60具备第二轮齿601G。第一轮齿510G为在轴部510的下端侧沿圆周方向邻接配置的多个轮齿。另一方面,第二轮齿601G被配置在孔部602的下侧内周面602B(参照图8)上,并为能够与第一轮齿510G卡合的多个轮齿。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轮齿510G及第二轮齿601G作为限制机构来发挥功能。
即,当中间转印单元14在装置主体11的外部被置于地面上时,由于中间转印单元14的自重,轴部510的第一轮齿510G与可动腿部60的第二轮齿601G咬合。在该状态下,如果对中间转印单元14施加水平方向的力,则通过第一轮齿510G与第二轮齿601G的咬合而限制可动腿部60的转动。此外,如果在该情况下从地面抬起中间单元带14,则由于可动腿部60的自重,轴部510的上端侧与孔部602的上侧内周面602A抵接(参照图12)。此时,在轴部510的第一轮齿510G与第二轮齿601G之间形成微小的间隙。因此,可动腿部60能够在装置主体11的内部容易转动,而第一轮齿510G不会与第二轮齿601G咬合。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动腿部60进行说明。图13倾斜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间转印单元14的可动腿部60的周边。图14是倾斜地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间转印单元14的可动腿部60及单元检测部70(也被称作检测部)。图15放大并倾斜地表示图14的可动腿部60及单元检测部70。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由于与前面的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较,不同点在于可动腿部60具备清扫部604P(也被称作清扫部件),中间转印单元14具备单元检测部70及驱动机构G,因此以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共同点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腿部60具备清扫部604P。清扫部604P为设置于外周部604的前侧侧面的海绵部件。此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清扫部604P也可以是刷子部件,并且还可以是具备其它清扫功能的部件。
单元检测部70为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装置主体11中所具备的PI传感器(光传感器)。单元检测部70能够在装置主体11内检测出可动腿部60。单元检测部70具备单元主体700、发光部701、受光部702和接头部703。从发光部701发射出的检测光被受光部702接收。此时,如图15所示,如果可动腿部60的外周部604被配置在发光部701与受光部702之间,则遮蔽检测光。其结果,配置在装置主体11内的未图示的控制部检测出中间转印单元14在装置主体11内的状态。接头部703经由装置主体11内的未图示的电气基板与所述控制部电连接。
驱动机构G被设置在装置主体11内。驱动机构G具备未图示的电动机、连接到该电动机的齿轮组和连接到该齿轮组的能够旋转的凸轮。驱动机构G在装置主体11的内部使中间转印单元14的一次转印辊24上下移动。详细而言,驱动机构G使中间转印单元14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进行状态变更。当中间转印单元14为第一状态时,各色的一次转印辊24隔着中间转印带141与感光鼓20抵接。另一方面,当中间转印单元14为第二状态时,各色的一次转印辊24从感光鼓20向上方分离。并且,可动腿部60通过未图示的滑动机构伴随中间转印单元14的状态变更而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左右滑动移动。该可动腿部60的滑动移动可通过前述的单元检测部70来检测。因此,单元检测部70能够伴随可动腿部60的位置变更而检测中间转印单元14的状态变更。
根据这种结构,装置主体11所具备的未图示的控制部在中间转印单元14的第一状态下能够执行图像形成动作。另一方面,当从装置主体11取出中间转印单元14时,预先通过控制部控制驱动机构G而使中间转印单元14从第一状态变化为第二状态。此时,通过单元检测部70检测可动腿部60的滑动移动,从而检测出中间转印单元14变化为第二状态(状态变更)。因此,在一次转印辊24向上方移动,抑制中间转印带14和感光鼓20强烈滑动摩擦的状态下,能够进行中间转印带14的脱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前面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当中间转印单元14被安装到装置主体11时,可动腿部60为第一姿势。并且,当中间转印单元14被插入到装置主体11中时,可动腿部60的清扫部604P与单元检测部70的发光部701接触并清扫发光部701。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可动腿部60附近设置有带清洁装置144。因此,如果从清洁装置144飞散出的一点调色剂附着到发光部701,则检测光的照射不稳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伴随中间转印单元14的装卸而清扫发光部701,因此稳定地发射出检测光,能够稳定地维持单元检测部70的检测精度。此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清扫部604P也可以清扫受光部70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单元检测部70被设置于装置主体11,因此每当中间转印单元14从装置主体11脱离时,实现单元检测部70的清扫。另外,能适当地降低中间转印单元14的成本。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动腿部60进行说明。图16倾斜地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间转印单元14的可动腿部60的周边。图17倾斜地表示从图16的中间转印单元14卸下可动腿部60的状态。此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由于与前面的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较,不同点在于可动腿部60具备带支撑部60L,因此以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共同点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腿部60被配置在单元前壁5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另一方面,在单元后壁52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配置有一对未图示的腿部。单元前壁51具备中央板部55。中央板部55为在单元前壁51的下端面向前方设置的板状部。中央板部55具备轴部550。通过可动腿部60的孔部602被插通到轴部550,从而能够进行可动腿部60的转动。另外,与前面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中央板部55具备第一卡合突起551和第二卡合突起552(参照图17)。在第一卡合突起551与第二卡合突起552之间卡合有偏压弹簧61的第一弹簧端部611。另一方面,偏压弹簧61的第二弹簧端部612被卡合到可动腿部60。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腿部60具备带支撑部60L。带支撑部60L为从可动腿部60的后侧的侧面朝向后方而突出设置的棒状的突片。如图16所示,当可动腿部60为第一姿势时,带支撑部60L在中央板部55的下方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延伸设置。带支撑部60L能够从下方支撑中间转印带141的下表面部。根据这种结构,即使在从装置主体11脱离后的中间转印单元14被直接放置在地面上的情况下,也能防止向下方下垂的中间转印带141的损伤。
以上,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间转印单元14及具备该中间转印单元14的图像形成装置10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可采用例如以下的变形实施方式。
(1)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中间转印单元14的腿部由第一固定腿部51S、第二固定腿部52S及可动腿部60这三个腿部构成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中间转印单元14具备至少三个以上的腿部即可。此时,单元前壁51及单元后壁52上具备至少一个腿部即可。
(2)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三个腿部中仅可动腿部60能够转动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第一固定腿部51S及第二固定腿部52S也可以是与可动腿部60同样能够转动的结构。

Claims (13)

1.一种中间转印单元,相对于具备绕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轴旋转且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隔开间隔邻接配置的多个感光鼓的装置主体,以与所述多个感光鼓邻接的方式沿所述第二方向被安装,
所述中间转印单元具有:
中间转印带,沿所述第二方向回转驱动,在表面上承载从所述多个感光鼓转印的调色剂图像;
多个转印辊,隔着所述中间转印带与所述感光鼓分别相对配置;
一对侧壁,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侧被配置为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能够回转地支撑所述中间转印带;和
腿部,为在所述中间转印单元从所述装置主体脱离的情况下,与规定的设置面抵接的多个腿部,在所述一对侧壁的下端部配置有至少三个,
所述一对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侧壁具备向所述第一方向突出设置的轴部,
所述多个腿部中的至少一个腿部能够绕所述轴部转动,并且为在能够支撑从所述装置主体脱离的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第一姿势与从所述第一姿势绕所述轴部转动的第二姿势之间能够进行姿势变更的可动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单元,
所述可动腿部通过从所述第一姿势绕所述轴部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前端侧或所述第二方向的后端侧转动,从而姿势变更为所述第二姿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单元,
所述中间转印单元进一步具备:
偏压部件,用于绕所述轴部偏压所述可动腿部,以使所述可动腿部成为所述第一姿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间转印单元,
所述可动腿部具有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且与所述一个侧壁相对配置的板状部件,
所述偏压部件包括配置在所述可动腿部与所述一个侧壁之间且外嵌到所述轴部上的扭转弹簧,
所述可动腿部具备沿所述第一方向贯通所述可动腿部而形成的卡合孔,
所述偏压部件的一端部被卡合到所述一个侧壁,所述偏压部件的另一端部被卡合到所述卡合孔,
所述卡合孔具备朝向所述一个侧壁前端扩展的锥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单元,
所述可动腿部具备:
孔部,被插通到所述轴部上;和
主体部,能够绕所述轴部转动,
所述主体部具备由以所述孔部为中心的圆弧形状构成的外周部,当所述中间转印单元从所述装置主体脱离时,所述外周部与所述设置面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间转印单元,
所述主体部具备一对突起,所述一对突起以夹持所述第一姿势中的所述外周部的最下端部的方式,沿所述圆弧形状的圆周方向隔开间隔从所述外周部突出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间转印单元,
在配置为所述第一姿势的所述可动腿部中,所述孔部具备与所述轴部的上端侧相对的上侧内周面和与所述轴部的下端侧相对的下侧内周面,
所述中间转印单元进一步具备限制机构,所述限制机构在所述可动腿部以所述第一姿势与所述设置面抵接的状态下,限制所述可动腿部绕所述轴部的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间转印单元,
所述限制机构包括被配置在所述轴部的下端侧或所述下侧内周面上的高摩擦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间转印单元,其中,
所述限制机构包括:
第一轮齿,被配置在所述轴部的下端侧;和
第二轮齿,被配置在所述下侧内周面上,并能够与所述第一轮齿卡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单元,
所述中间转印单元进一步具有:
带支撑部,该带支撑部被延伸设置为从所述可动腿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在所述第一姿势下,能够从下方支撑所述中间转印带。
1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中间转印单元;
所述装置主体;和
所述多个感光鼓,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相对配置,并承载所述调色剂图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当所述中间转印单元被安装到所述装置主体时,所述可动腿部为所述第一姿势,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具有:
检测部,能够在所述装置主体内检测所述可动腿部;和
驱动机构,在所述装置主体内使所述中间转印单元在所述转印辊与所述感光鼓抵接的第一状态与所述转印辊从所述感光鼓分离的第二状态之间进行状态变更,
伴随所述中间转印单元在所述第一状态与所述第二状态之间的状态变更,所述可动腿部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进行位置变更,
所述检测部伴随所述可动腿部的所述位置变更而检测所述中间转印单元的所述状态变更,
所述可动腿部进一步具备清扫部件,当所述中间转印单元向所述装置主体安装时,所述清扫部件与所述检测部接触并能够清扫所述检测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所述检测部被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侧。
CN201610752915.7A 2015-09-30 2016-08-29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65569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93567 2015-09-30
JP2015193567A JP6372462B2 (ja) 2015-09-30 2015-09-30 中間転写ユニット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56996A true CN106556996A (zh) 2017-04-05
CN106556996B CN106556996B (zh) 2019-09-13

Family

ID=584091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752915.7A Active CN106556996B (zh) 2015-09-30 2016-08-29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778599B2 (zh)
JP (1) JP6372462B2 (zh)
CN (1) CN10655699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61697A (zh) * 2017-05-16 2018-11-23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单元和包括该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460583B1 (en) * 2017-09-22 2022-04-06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219249627U (zh) * 2023-01-13 2023-06-27 深圳创博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节高度的折叠椅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38927A (ja) * 2002-10-21 2004-05-13 Ricoh Co Ltd 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62782A (ja) * 2000-06-09 2002-02-2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サブユニット取付構造及びサブユニット取付、取外し方法
JP4320517B2 (ja) * 2001-07-31 2009-08-26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307931B2 (ja) * 2003-08-21 2009-08-0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中間転写体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7333751B2 (en) * 2005-08-19 2008-02-1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883156B2 (ja) * 2009-09-16 2012-02-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627309B2 (ja) * 2010-06-21 2014-11-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カートリッジ、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5794676B2 (ja) * 2011-06-06 2015-10-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32133B2 (ja) * 2012-07-05 2017-05-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ユニット落下防止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38927A (ja) * 2002-10-21 2004-05-13 Ricoh Co Ltd 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61697A (zh) * 2017-05-16 2018-11-23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单元和包括该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778599B2 (en) 2017-10-03
JP6372462B2 (ja) 2018-08-15
JP2017068039A (ja) 2017-04-06
US20170090352A1 (en) 2017-03-30
CN106556996B (zh) 2019-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92290B2 (en)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144599B2 (en) Sheet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heet feeding device
US929195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developing unit
US9388013B2 (en) Sheet discharg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same
US20120243919A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CN106556996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345601B (zh) 供纸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0524079C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中间转印构件
JP557023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1543763B2 (en) Transfer unit capable of switching between two transfer rollers
US1053991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grounding of transfer material guide member
US9046866B2 (en) Clea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60248185A1 (en) Electronic-component attachment structure, attachable-detachable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520256B2 (en) Transfer unit capable of switching between a plurality of transfer rollers
US8965232B2 (en) Positioning device to position a first member relative to a second memb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US20220365465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20306412A1 (en) Transpor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20100086751A (ko) 화상형성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13424110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7010455A (zh) 片材供给装置和具备该片材供给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2809911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转印组件
JP576850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90317425A1 (en)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dherent removal function
US20210088941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20160143292A (ko) 화상형성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