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53678B - 一种可折叠童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折叠童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53678B
CN106553678B CN201510625189.8A CN201510625189A CN106553678B CN 106553678 B CN106553678 B CN 106553678B CN 201510625189 A CN201510625189 A CN 201510625189A CN 106553678 B CN106553678 B CN 1065536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r wheel
supporting rod
front wheel
support rod
han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2518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53678A (zh
Inventor
邓美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ok C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ok C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ok Co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ok Co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62518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553678B/zh
Publication of CN1065536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536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536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536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可折叠童车,包括交叉设置且中部活动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后轮支撑杆以及第二后轮支撑杆,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的下部末端设置有第一后轮,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的下部末端设置有第二后轮,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的上部末端与第一前轮支撑杆连接,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的上部末端与第二前轮支撑杆连接,在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的下部末端与第二前轮支撑杆的下部末端之间设置有左连接杆机构和右连接杆机构。这种结构的可折叠童车,折叠更加便捷并且折叠后的体积更小且便于携带。

Description

一种可折叠童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折叠童车,特别是涉及一种折叠便捷的可折叠童车。
背景技术
可折叠童车因其携带型较好,所以越来越受到父母们的喜欢。目前有各种结构的可折叠童车。授权公告号为CN101734269A的中国发明专利于2010年6月16日公开了“一种可折叠童车”,其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折叠童车,包括推车车架、第一前轮组件、第一后轮组件、用于将推车车架锁定于展开位置的锁定装置,推车车架包括第一前支架、与第一前支架相滑动地设置的第一前驱杆、第一后轮架、与第一后轮架相滑动地设置的第一推杆架、后部与第一推杆架的下部相转动地连接的第一座位架、前部与第一座位架相转动地连接的第一摆杆,当锁定装置解锁后,第一前驱杆相对第一前支架向下滑动,第一推杆架相对第一后轮架向下滑动,第一推杆架带动第一座位架的后端部向下滑,从而使得第一前支架与第一后轮架相对靠拢,实现折叠,折叠后第一前轮组件与第一后轮组件着地对推车车架形成支撑实现自立。这种结构的可折叠童车虽然实现了折叠目的,但是由于结构设计的局限,使得折叠不够便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折叠便捷的可折叠童车。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折叠童车,其关键是:包括交叉设置且中部活动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后轮支撑杆以及第二后轮支撑杆,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的下部末端设置有第一后轮,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的下部末端设置有第二后轮,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的上部末端与第一前轮支撑杆连接,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的上部末端与第二前轮支撑杆连接,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的下部末端设置有第一前轮,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的下部末端设置有第二前轮,在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的下部末端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的下部末端之间设置有左连接杆机构和右连接杆机构,纵向支撑机构的一端同时与所述左连接杆机构和所述右连接杆机构连接,当所述可折叠童车从折叠状态打开后,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与第二后轮支撑杆的交叉位置处和所述纵向支撑机构的另一端通过卡扣机构扣合连接在一起,所述纵向支撑机构包括纵向上端支撑杆、可以相对于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滑动的纵向下端支撑杆以及滑动连接架,在所述上端支撑杆还设置有与所述上端支撑杆活动连接且可以绕所述上端支撑杆旋转的旋转支架,在所述滑动连接架与所述旋转支架之间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滑动连接架铰接,另一端与所述旋转支架铰接,所述左连接杆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活动连接且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转动的左侧转动部、一端与所述左侧转动部铰接且另一端与所述滑动连接架铰接的左侧第一连接杆以及一端与所述左侧转动部铰接且另一端与所述纵向下端支撑杆铰接的左侧第二连接杆,所述右连接杆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活动连接且可相对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转动的右侧转动部、一端与所述右侧转动部铰接且另一端与所述滑动连接架铰接的右侧第一连接杆以及一端与所述右侧转动部铰接且另一端与所述纵向下端支撑杆铰接的左侧第二连接杆,所述卡扣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上的活动卡勾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或者第二后轮支撑杆上与所述活动卡勾配合的卡合凸起,在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的左侧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的下端之间设置有左侧辅助支撑杆,所述左侧辅助支撑杆的一端通过第一万向关节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的下部末端连接,所述左侧辅助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旋转支架铰接,所述旋转支架绕所述上端支撑杆旋转的旋转轴线垂直于所述左侧辅助支撑杆绕所述旋转支架旋转的旋转轴线,在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的右侧与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的下部末端之间设置有右侧辅助支撑杆,所述右侧辅助支撑杆的一端通过第二万向关节与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的下端连接,所述右侧辅助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旋转支架铰接,所述旋转支架绕所述上端支撑杆旋转的旋转轴线垂直于所述右侧辅助支撑杆绕所述旋转支架旋转的旋转轴线。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一,在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的末端设置有提手,所述提手与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的末端铰接且可以绕两者的铰接轴旋转,所述活动卡勾与所述提手连接在一起,所述提手与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的一端铰接且在两者之间的铰接处还设置有驱动所述提手绕铰接处向一个方向转动的弹簧,在弹簧作用下,所述活动卡勾旋转并卡入到卡合凸起的凹陷处。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以及第二后轮支撑杆的连接处还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在所述第一复位弹簧作用下,当第一复位弹簧的左右固定点的连线在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的连接处的下方时,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给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施加使两者分离开的力,当第一复位弹簧的左右固定点的连线在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的连接处的上方时,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给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施加使两者合拢的力。
作为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可以绕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翻转的左侧手把以及可以绕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翻转的右侧手把,在折叠时,所述左侧手把相对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翻转并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之间的夹角逐渐变小,最终所述左侧手把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靠在一起,所述右侧手把在翻转时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最终所述右侧手把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靠在一起。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二,所述左侧手把与所述右侧手把通过旋转锁止机构连接在一起,所述旋转锁止机构包括与所述左侧手把连接的第一旋转件、与所述右侧手把连接的第二旋转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件与所述第二旋转件之间的卡块,所述卡块包括设置在其边缘的凸起,所述第一旋转件和所述第二旋转件均设置有形状与所述卡块的外缘形状近似的容纳腔,在所述第二旋转件的容纳腔内设置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靠近所述第二旋转件的容纳腔的底面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斜面,相应的,在所述第二旋转件的容纳腔的底面与所述第一斜面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斜面配合的第二斜面,在所述卡块与所述第一旋转件的容纳腔的底面之间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在所述左侧手把上设置有第一旋转扳手,所述第一旋转扳手通过第一调节线与所述滑动块连接。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还包括一端与所述第一前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的上端连接的第一前轮支撑杆下部,所述左侧手把的下端设置有调节钩,所述调节钩的开口朝下,所述调节钩与所述左侧手把连接且可以绕连接处旋转,在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下部靠近所述左侧手把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调节钩配合的收车钩,所述收车钩的开口朝上并钩住所述左侧手把下端的铆钉以使所述左侧手把处于锁住状态,所述收车钩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下部连接且可以绕连接处旋转,所述收车钩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下部的连接处设置有扭簧,从可折叠童车的左侧看过去,在扭簧作用下,所述收车钩逆时针旋转,所述调节钩通过第二调节线与所述第一旋转扳手连接,通过压动第一旋转扳手,所述调节钩会推动所述收车钩旋转从而使收车钩从所述铆钉上脱落以达到解锁状态。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还包括一端与所述第二前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的上端连接的第二前轮支撑杆下部,所述右侧手把的下端也设置有调节钩,所述调节钩的开口朝下,所述调节钩与所述右侧手把连接且可以绕连接处旋转,在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下部靠近所述右侧手把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调节钩配合的收车钩,所述收车钩的开口朝上并钩住所述右侧手把下端的铆钉以使所述右侧手把处于锁住状态,所述收车钩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下部连接且可以绕连接处旋转,所述收车钩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下部的连接处设置有扭簧,从可折叠童车的右侧看过去,在扭簧作用下,所述收车钩顺时针旋转,在所述右侧手把上与所述第一旋转扳手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旋转扳手,所述调节钩通过第三调节线与所述第二旋转扳手连接。
作为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左侧手把与所述右侧手把通过所述旋转锁止机构连接在一起,通过压动第二旋转扳手,所述调节钩会推动所述收车钩旋转从而使收车钩从所述铆钉上脱落以达到解锁状态。
所述第一旋转件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旋转扳手的固定座通过定位卡销连接在一起,且第一旋转件可以绕固定座的纵向轴线做一定角度的旋转,当第一旋转扳手被旋转时会拉动滑动块,从而驱动卡块从第二旋转件里脱出以达到解锁的目的,在所述第一旋转件与所述第二旋转件处于锁住状态时,所述第一旋转件与所述第一旋转扳手的固定处于座过盈配合状态,在两者过盈配合所产生的反向作用力的驱动下,所述左侧手把与所述右侧手把会绕旋转锁止机构的旋转轴旋转折合并靠拢。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后轮与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之间的刹车机构以及与所述刹车机构连接的踏板,所述刹车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后轮的轮上的刹车孔以及轮与第一后轮支撑杆之间的刹车驱动盘,在所述轮与所述刹车驱动盘之间设置有刹车转盘和刹车盖板,所述刹车驱动盘靠近所述刹车转盘的一侧设置有第三斜面,所述刹车驱动盘可以相对于所述刹车转盘转动,所述刹车转盘上设置有刹车销,所述刹车转盘与所述刹车驱动盘之间设置有刹车平衡弹簧,在所述刹车转盘与刹车盖板之间设置有刹车转盘复位弹簧,所述踏板与所述刹车驱动盘连接,在所述第一后轮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之间设置有刹车机构,所述刹车机构的刹车驱动盘通过第四调节线与所述踏板连接。
通过实施本发明可取的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一种可折叠童车,包括交叉设置且中部活动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后轮支撑杆以及第二后轮支撑杆,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的下部末端设置有第一后轮,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的下部末端设置有第二后轮,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的上部末端与第一前轮支撑杆连接,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的上部末端与第二前轮支撑杆连接,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的下部末端设置有第一前轮,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的下部末端设置有第二前轮,在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的下部末端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的下部末端之间设置有左连接杆机构和右连接杆机构,纵向支撑机构的一端同时与所述左连接杆机构和所述右连接杆机构连接,当所述可折叠童车从折叠状态打开后,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与第二后轮支撑杆的交叉位置处和所述纵向支撑机构的另一端通过卡扣机构扣合连接在一起,所述纵向支撑机构包括纵向上端支撑杆、可以相对于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滑动的纵向下端支撑杆以及滑动连接架,在所述上端支撑杆还设置有与所述上端支撑杆活动连接且可以绕所述上端支撑杆旋转的旋转支架,在所述滑动连接架与所述旋转支架之间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滑动连接架铰接,另一端与所述旋转支架铰接,所述左连接杆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活动连接且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转动的左侧转动部、一端与所述左侧转动部铰接且另一端与所述滑动连接架铰接的左侧第一连接杆以及一端与所述左侧转动部铰接且另一端与所述纵向下端支撑杆铰接的左侧第二连接杆,所述右连接杆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活动连接且可相对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转动的右侧转动部、一端与所述右侧转动部铰接且另一端与所述滑动连接架铰接的右侧第一连接杆以及一端与所述右侧转动部铰接且另一端与所述纵向下端支撑杆铰接的左侧第二连接杆,所述卡扣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上的活动卡勾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或者第二后轮支撑杆上与所述活动卡勾配合的卡合凸起,在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的左侧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的下端之间设置有左侧辅助支撑杆,所述左侧辅助支撑杆的一端通过第一万向关节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的下部末端连接,所述左侧辅助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旋转支架铰接,所述旋转支架绕所述上端支撑杆旋转的旋转轴线垂直于所述左侧辅助支撑杆绕所述旋转支架旋转的旋转轴线,在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的右侧与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的下部末端之间设置有右侧辅助支撑杆,所述右侧辅助支撑杆的一端通过第二万向关节与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的下端连接,所述右侧辅助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旋转支架铰接,所述旋转支架绕所述上端支撑杆旋转的旋转轴线垂直于所述右侧辅助支撑杆绕所述旋转支架旋转的旋转轴线。在折叠时,将活动卡勾从卡合凸起的凹槽内脱落出来,并向上抬起纵向上端支撑杆,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会相对于纵向下端支撑杆滑动,所述滑动连接架会沿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的外表面滑动,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旋转支架之间的夹角会变小,所述左连接杆机构以及所述右连接杆机构均会绕所纵向下端支撑杆旋转,所述左连接杆机构以及所述右连接杆机构之间的夹角会变小,所述左侧辅助支撑杆以及所述右侧辅助支撑杆会做相应的转动以适应整个可折叠童车的折叠。最终可折叠童车会被很便捷地被折叠在一起。整个折叠过程不需要脚的配合,折叠过程快捷迅速。采用这种结构的科折叠童车折叠后的体积更小,更加便于携带,特别方便搭乘飞机携带。在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的末端设置有提手,所述提手与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的末端铰接且可以绕两者的铰接轴旋转,所述活动卡勾与所述提手连接在一起,所述提手与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的一端铰接且在两者之间的铰接处还设置有驱动所述提手绕铰接处向一个方向转动的弹簧,在弹簧作用下,所述活动卡勾旋转并卡入到卡合凸起的凹陷处。在折叠时,只用提起提手就可以实现活动卡勾从卡合凸起的凹槽内脱落,折叠过程更加便捷,同时打开时,拿起提手往下放,在弹簧作用下,活动卡勾会卡合到卡合凸起的凹槽内,从而实现可折叠童车的打开,并保证打开后车体的稳定和刚性。在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以及第二后轮支撑杆的连接处还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在所述第一复位弹簧作用下,当第一复位弹簧的左右固定点的连线在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的连接处的下方时,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给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施加使两者分离开的力,当第一复位弹簧的左右固定点的连线在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的连接处的上方时,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给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施加使两者合拢的力。设置第一复位弹簧保证了在可折叠童车在打开和折叠时都更加省力,借助第一复位弹簧的拉力就可以顺利打开或者折叠好可折叠童车。
左侧手把可以绕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翻转,可以绕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翻转的右侧手把,在折叠时,所述左侧手把相对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翻转并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之间的夹角逐渐变小,最终所述左侧手把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靠在一起,所述右侧手把在翻转时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最终所述右侧手把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靠在一起。所述左侧手把与所述右侧手把通过旋转锁止机构连接在一起,所述旋转锁止机构包括与所述左侧手把连接的第一旋转件、与所述右侧手把连接的第二旋转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件与所述第二旋转件之间的卡块,所述卡块包括设置在其边缘的凸起,所述第一旋转件和所述第二旋转件均设置有形状与所述卡块的外缘形状近似的容纳腔,在所述第二旋转件的容纳腔内设置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靠近所述第二旋转件的容纳腔的底面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斜面,相应的,在所述第二旋转件的容纳腔的底面与所述第一斜面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斜面配合的第二斜面,在所述卡块与所述第一旋转件的容纳腔的底面之间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在所述左侧手把上设置有第一旋转扳手,所述第一旋转扳手通过第一调节线与所述滑动块连接。在折叠时扳动第一旋转扳手,所述第一旋转扳手通过第一调节线拉动滑块,通过所述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的配合运动,所述滑动块将所述卡块全部顶入到第一旋转件的容纳腔内,此时就能够打开旋转锁止机构,使得所述左侧手把和所述右侧手把折叠在一起。这种结构不仅使得折叠便捷,同时在打开使用时,由于所述左侧手把和所述右侧手把通过旋转锁止机构锁定在一起,使得整个车的刚性更好,从而保证了童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同时保证了童车在折叠后的体积更小,更加方便携带。
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还包括一端与所述第一前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的上端连接的第一前轮支撑杆下部,所述左侧手把的下端设置有调节钩,所述调节钩的开口朝下,所述调节钩与所述左侧手把连接且可以绕连接处旋转,在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下部靠近所述左侧手把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调节钩配合的收车钩,所述收车钩的开口朝上并钩住所述左侧手把下端的铆钉以使所述左侧手把处于锁住状态,所述收车钩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下部连接且可以绕连接处旋转,所述收车钩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下部的连接处设置有扭簧,从可折叠童车的左侧看过去,在扭簧作用下,所述收车钩逆时针旋转,所述调节钩通过第二调节线与所述第一旋转扳手连接,通过压动第一旋转扳手,所述调节钩会推动所述收车钩旋转从而使收车钩从所述铆钉上脱落以达到解锁状态。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还包括一端与所述第二前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的上端连接的第二前轮支撑杆下部,所述右侧手把的下端也设置有调节钩,所述调节钩的开口朝下,所述调节钩与所述右侧手把连接且可以绕连接处旋转,在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下部靠近所述右侧手把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调节钩配合的收车钩,所述收车钩的开口朝上并钩住所述右侧手把下端的铆钉以使所述右侧手把处于锁住状态,所述收车钩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下部连接且可以绕连接处旋转,所述收车钩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下部的连接处设置有扭簧,从可折叠童车的右侧看过去,在扭簧作用下,所述收车钩顺时针旋转,在所述右侧手把上与所述第一旋转扳手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旋转扳手,所述调节钩通过第三调节线与所述第二旋转扳手连接。折叠时,通过旋转第一扳手和第二扳手,能够让收车钩与铆钉脱离,从而实现左侧手把绕第一前轮支撑杆下部旋转以实现两者折叠、右侧手把绕第二前轮支撑杆下部旋转以实现两者折叠。这样的结构保证了童车折叠后的体积更加进一步的缩小,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童车的便携性。所述左侧手把与所述右侧手把通过所述旋转锁止机构连接在一起,通过压动第二旋转扳手,所述调节钩会推动所述收车钩旋转从而使收车钩从所述铆钉上脱落以达到解锁状态,这样使得折叠更加方便,且在可折叠童车打开后整车的刚性更加好。所述第一旋转件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旋转扳手的固定座通过定位卡销连接在一起,且第一旋转件可以绕固定座的纵向轴线做一定角度的旋转,当第一旋转扳手被旋转时会拉动滑动块,从而驱动卡块从第二旋转件里脱出以达到解锁的目的,在所述第一旋转件与所述第二旋转件处于锁住状态时,所述第一旋转件与所述第一旋转扳手的固定处于座过盈配合状态,在两者过盈配合所产生的反向作用力的驱动下,所述左侧手把与所述右侧手把会绕旋转锁止机构的旋转轴旋转折合并靠拢。这样的结构使得所述左侧手把与所述右侧手把折叠后的体积更小,从而使得整车折叠后体积更小。
在所述第二后轮与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之间设置有刹车机构,踏板与所述刹车机构连接,所述刹车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后轮的轮上的刹车孔以及轮与第一后轮支撑杆之间的刹车驱动盘,在所述轮与所述刹车驱动盘之间设置有刹车转盘和刹车盖板,所述刹车驱动盘靠近所述刹车转盘的一侧设置有第三斜面,所述刹车驱动盘可以相对于所述刹车转盘转动,所述刹车转盘上设置有刹车销,所述刹车转盘与所述刹车驱动盘之间设置有刹车平衡弹簧,在所述刹车转盘与刹车盖板之间设置有刹车转盘复位弹簧,所述踏板与所述刹车驱动盘连接,在所述第一后轮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之间设置有刹车机构,所述刹车机构的刹车驱动盘通过第四调节线与所述踏板连接。设置这种结构的刹车机构可以实现单脚对两个后轮进行稳定的刹车,从而保障了童车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图一;
图2是本发明的折叠机构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立体图二;
图4是本发明折叠状态示意图一;
图5是本发明折叠状态示意图二;
图6是本发明折叠状态示意图三;
图7是本发明的折叠机构的配合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旋转锁止机构的拆分结构示意图一;
图9是本发明的旋转锁止机构的拆分结构示意图二;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一前轮支撑杆下部与左侧手把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左侧手把与右侧手把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左侧手把与右侧手把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打开后折叠机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折叠后折叠机构示意图一;
图15是本发明折叠后折叠机构示意图二;
图16是本发明的刹车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刹车机构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5、7所示,一种可折叠童车,包括交叉设置且中部活动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后轮支撑杆11以及第二后轮支撑杆12,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12的下部末端设置有第一后轮21,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11的下部末端设置有第二后轮22,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11的上部末端与第一前轮支撑杆310连接,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12的上部末端与第二前轮支撑杆320连接,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310的下部末端设置有第一前轮41,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320的下部末端设置有第二前轮42,在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310的下部末端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320的下部末端之间设置有左连接杆机构13和右连接杆机构14,纵向支撑机构50的一端同时与所述左连接杆机构13和所述右连接杆机构14连接,当所述可折叠童车从折叠状态打开后,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11与第二后轮支撑杆12的交叉位置处和所述纵向支撑机构50的另一端通过卡扣机构56扣合连接在一起,所述纵向支撑机构50包括纵向上端支撑杆52、可以相对于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52滑动的纵向下端支撑杆51以及滑动连接架53,在所述上端支撑杆52还设置有与所述上端支撑杆52活动连接且可以绕所述上端支撑杆52旋转的旋转支架54,在所述滑动连接架53与所述旋转支架54之间设置有连接板55,所述连接板55的一端与所述滑动连接架53铰接,另一端与所述旋转支架54铰接,所述左连接杆机构13包括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310活动连接且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310转动的左侧转动部131、一端与所述左侧转动部131铰接且另一端与所述滑动连接架53铰接的左侧第一连接杆132以及一端与所述左侧转动部131铰接且另一端与所述纵向下端支撑杆51铰接的左侧第二连接杆133,所述右连接杆机构14包括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320活动连接且可相对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320转动的右侧转动部141、一端与所述右侧转动部141铰接且另一端与所述滑动连接架53铰接的右侧第一连接杆142以及一端与所述右侧转动部141铰接且另一端与所述纵向下端支撑杆51铰接的左侧第二连接杆143,所述卡扣机构56包括设置在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52上的活动卡勾56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11或者第二后轮支撑杆12上与所述活动卡勾561配合的卡合凸起562,在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52的左侧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12的下端之间设置有左侧辅助支撑杆71,所述左侧辅助支撑杆71的一端通过第一万向关节81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12的下部末端连接,所述左侧辅助支撑杆71的另一端与所述旋转支架54铰接,所述旋转支架54绕所述上端支撑杆52旋转的旋转轴线垂直于所述左侧辅助支撑杆71绕所述旋转支架54旋转的旋转轴线,在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52的右侧与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11的下部末端之间设置有右侧辅助支撑杆72,所述右侧辅助支撑杆72的一端通过第二万向关节83与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11的下端连接,所述右侧辅助支撑杆72的另一端与所述旋转支架54铰接,所述旋转支架54绕所述上端支撑杆52旋转的旋转轴线垂直于所述右侧辅助支撑杆72绕所述旋转支架54旋转的旋转轴线。在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52的末端设置有提手60,所述提手60与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52的末端铰接且可以绕两者的铰接轴旋转,所述活动卡勾561与所述提手60连接在一起,所述提手60与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52的一端铰接且在两者之间的铰接处还设置有驱动所述提手60绕铰接处向一个方向转动的弹簧,在弹簧作用下,所述活动卡勾561旋转并卡入到卡合凸起562的凹陷处563。如图6、8至12所示,所述左侧手把311与所述右侧手把321通过旋转锁止机构80连接在一起,所述旋转锁止机构80包括与所述左侧手把311连接的第一旋转件810、与所述右侧手把321连接的第二旋转件820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件810与所述第二旋转件820之间的卡块870,所述卡块870包括设置在其边缘的凸起871,所述第一旋转件810和所述第二旋转件820均设置有形状与所述卡块870的外缘形状近似的容纳腔,在所述第二旋转件820的容纳腔内设置有滑动块860,所述滑动块860靠近所述第二旋转件820的容纳腔的底面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斜面861,相应的,在所述第二旋转件820的容纳腔的底面与所述第一斜面861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斜面861配合的第二斜面822,在所述卡块870与所述第一旋转件810的容纳腔的底面之间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84,在所述左侧手把311上设置有第一旋转扳手313,所述第一旋转扳手313通过第一调节线314与所述滑动块860连接。
如图1、6、10至12所示,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310还包括一端与所述第一前轮4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11的上端连接的第一前轮支撑杆下部312,所述左侧手把311的下端设置有调节钩3111,所述调节钩3111的开口朝下,所述调节钩3111与所述左侧手把311连接且可以绕连接处旋转,在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下部312靠近所述左侧手把311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调节钩3111配合的收车钩3121,所述收车钩3121的开口朝上并钩住所述左侧手把311下端的铆钉317以使所述左侧手把311处于锁住状态,所述收车钩3121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下部312连接且可以绕连接处旋转,所述收车钩3121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下部312的连接处设置有扭簧,从可折叠童车的左侧看过去,在扭簧作用下,所述收车钩3121逆时针旋转,所述调节钩3111通过第二调节线315与所述第一旋转扳手313连接,通过压动第一旋转扳手313,所述调节钩3111会推动所述收车钩3121旋转从而使收车钩3121从所述铆钉317上脱落以达到解锁状态。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320还包括一端与所述第二前轮4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11的上端连接的第二前轮支撑杆下部322,所述右侧手把321的下端也设置有调节钩3111,所述调节钩3111的开口朝下,所述调节钩3111与所述右侧手把321连接且可以绕连接处旋转,在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下部322靠近所述右侧手把321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调节钩3111配合的收车钩3121,所述收车钩3121的开口朝上并钩住所述右侧手把321下端的铆钉317以使所述右侧手把321处于锁住状态,所述收车钩3121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下部322连接且可以绕连接处旋转,所述收车钩3121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下部322的连接处设置有扭簧,从可折叠童车的右侧看过去,在扭簧作用下,所述收车钩3121顺时针旋转,在所述右侧手把321上与所述第一旋转扳手313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旋转扳手324,所述调节钩3111通过第三调节线与所述第二旋转扳手324连接。左侧手把311可以绕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310翻转,右侧手把321可以绕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320翻转,在折叠时,所述左侧手把311相对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310翻转并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310之间的夹角逐渐变小,最终所述左侧手把311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310靠在一起,所述右侧手把321在翻转时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320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最终所述右侧手把321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320靠在一起。所述第一旋转件810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旋转扳手313的固定座318通过定位卡销连接在一起,且第一旋转件810可以绕固定座318的纵向轴线做一定角度的旋转,当第一旋转扳手313被旋转时会拉动滑动块860,从而驱动卡块870从第二旋转件820里脱出以达到解锁的目的,在所述第一旋转件810与所述第二旋转件820处于锁住状态时,所述第一旋转件810与所述第一旋转扳手313的固定处于座过盈配合状态,在两者过盈配合所产生的反向作用力的驱动下,所述左侧手把311与所述右侧手把321会绕旋转锁止机构80的旋转轴旋转折合并靠拢。
如图13至15所示,在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11以及第二后轮支撑杆12的连接处还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15,在所述第一复位弹簧15作用下,当第一复位弹簧15的左右固定点的连线在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11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12的连接处的下方时,所述第一复位弹簧15给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11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12施加使两者分离开的力,当第一复位弹簧15的左右固定点的连线在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11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12的连接处的上方时,所述第一复位弹簧15给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11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12施加使两者合拢的力。
如图1、16及17所示,在所述第二后轮22与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11之间设置有刹车机构90,与所述刹车机构90连接有踏板91,所述刹车机构90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后轮22的轮221上的刹车孔222以及轮221与第一后轮支撑杆11之间的刹车驱动盘92,在所述轮221与所述刹车驱动盘92之间设置有刹车转盘93和刹车盖板94,所述刹车驱动盘92靠近所述刹车转盘93的一侧设置有第三斜面,所述刹车驱动盘92可以相对于所述刹车转盘93转动,所述刹车转盘93上设置有刹车销931,所述刹车转盘93与所述刹车驱动盘92之间设置有刹车平衡弹簧95,在所述刹车转盘93与刹车盖板94之间设置有刹车转盘复位弹簧96,所述踏板91与所述刹车驱动盘92连接,在所述第一后轮21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12之间设置有刹车机构90,所述刹车机构90的刹车驱动盘92通过第四调节线316与所述踏板连接。
必须指出,上述实施例只是对本发明做出的一些非限定性举例说明。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会理解,在没有偏离本发明的宗旨和范围下,可以对本发明做出修改、替换和变更,这些修改、替换和变更仍属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可折叠童车,其特征是:包括交叉设置且中部活动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后轮支撑杆(11)以及第二后轮支撑杆(12),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12)的下部末端设置有第一后轮(21),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11)的下部末端设置有第二后轮(22),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11)的上部末端与第一前轮支撑杆(310)连接,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12)的上部末端与第二前轮支撑杆(320)连接,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310)的下部末端设置有第一前轮(41),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320)的下部末端设置有第二前轮(42),在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310)的下部末端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320)的下部末端之间设置有左连接杆机构(13)和右连接杆机构(14),纵向支撑机构(50)的一端同时与所述左连接杆机构(13)和所述右连接杆机构(14)连接,当所述可折叠童车从折叠状态打开后,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11)与第二后轮支撑杆(12)的交叉位置处和所述纵向支撑机构(50)的另一端通过卡扣机构(56)扣合连接在一起,所述纵向支撑机构(50)包括纵向上端支撑杆(52)、可以相对于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52)滑动的纵向下端支撑杆(51)以及滑动连接架(53),在所述上端支撑杆(52)还设置有与所述上端支撑杆(52)活动连接且可以绕所述上端支撑杆(52)旋转的旋转支架(54),在所述滑动连接架(53)与所述旋转支架(54)之间设置有连接板(55),所述连接板(55)的一端与所述滑动连接架(53)铰接,另一端与所述旋转支架(54)铰接,所述左连接杆机构(13)包括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310)活动连接且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310)转动的左侧转动部(131)、一端与所述左侧转动部(131)铰接且另一端与所述滑动连接架(53)铰接的左侧第一连接杆(132)以及一端与所述左侧转动部(131)铰接且另一端与所述纵向下端支撑杆(51)铰接的左侧第二连接杆(133),所述右连接杆机构(14)包括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320)活动连接且可相对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320)转动的右侧转动部(141)、一端与所述右侧转动部(141)铰接且另一端与所述滑动连接架(53)铰接的右侧第一连接杆(142)以及一端与所述右侧转动部(141)铰接且另一端与所述纵向下端支撑杆(51)铰接的左侧第二连接杆(143),所述卡扣机构(56)包括设置在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52)上的活动卡勾(56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11)或者第二后轮支撑杆(12)上与所述活动卡勾(561)配合的卡合凸起(562),在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52)的左侧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12)的下端之间设置有左侧辅助支撑杆(71),所述左侧辅助支撑杆(71)的一端通过第一万向关节(81)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12)的下部末端连接,所述左侧辅助支撑杆(71)的另一端与所述旋转支架(54)铰接,所述旋转支架(54)绕所述上端支撑杆(52)旋转的旋转轴线垂直于所述左侧辅助支撑杆(71)绕所述旋转支架(54)旋转的旋转轴线,在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52)的右侧与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11)的下部末端之间设置有右侧辅助支撑杆(72),所述右侧辅助支撑杆(72)的一端通过第二万向关节(83)与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11)的下端连接,所述右侧辅助支撑杆(72)的另一端与所述旋转支架(54)铰接,所述旋转支架(54)绕所述上端支撑杆(52)旋转的旋转轴线垂直于所述右侧辅助支撑杆(72)绕所述旋转支架(54)旋转的旋转轴线,在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52)的末端设置有提手(6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折叠童车,其特征是:所述提手(60)与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52)的末端铰接且可以绕两者的铰接轴旋转,所述活动卡勾(561)与所述提手(60)连接在一起,所述提手(60)与所述纵向上端支撑杆(52)的一端铰接且在两者之间的铰接处还设置有驱动所述提手(60)绕铰接处向一个方向转动的弹簧,在弹簧作用下,所述活动卡勾(561)旋转并卡入到卡合凸起(562)的凹陷处(563);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后轮(22)与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11)之间的刹车机构(90)以及与所述刹车机构(90)连接的踏板(9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折叠童车,其特征是:在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11)以及第二后轮支撑杆(12)的连接处还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15),在所述第一复位弹簧(15)作用下,当第一复位弹簧(15)的左右固定点的连线在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11)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12)的连接处的下方时,所述第一复位弹簧(15)给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11)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12)施加使两者分离开的力,当第一复位弹簧(15)的左右固定点的连线在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11)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12)的连接处的上方时,所述第一复位弹簧(15)给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11)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12)施加使两者合拢的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折叠童车,其特征是:还包括可以绕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310)翻转的左侧手把(311)以及可以绕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320)翻转的右侧手把(321),在折叠时,所述左侧手把(311)相对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310)翻转并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310)之间的夹角逐渐变小,最终所述左侧手把(311)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310)靠在一起,所述右侧手把(321)在翻转时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320)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最终所述右侧手把(321)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320)靠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折叠童车,其特征是:左侧手把(311)与右侧手把(321)通过旋转锁止机构(80)连接在一起,所述旋转锁止机构(80)包括与所述左侧手把(311)连接的第一旋转件(810)、与所述右侧手把(321)连接的第二旋转件(820)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件(810)与所述第二旋转件(820)之间的卡块(870),所述卡块(870)包括设置在其边缘的凸起(871),所述第一旋转件(810)和所述第二旋转件(820)均设置有形状与所述卡块(870)的外缘形状近似的容纳腔,在所述第二旋转件(820)的容纳腔内设置有滑动块(860),所述滑动块(860)靠近所述第二旋转件(820)的容纳腔的底面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斜面(861),相应的,在所述第二旋转件(820)的容纳腔的底面与所述第一斜面(861)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斜面(861)配合的第二斜面(822),在所述卡块(870)与所述第一旋转件(810)的容纳腔的底面之间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84),在左侧手把(311)上设置有第一旋转扳手(313),所述第一旋转扳手(313)通过第一调节线(314)与所述滑动块(860)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折叠童车,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310)还包括一端与所述第一前轮(4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11)的上端连接的第一前轮支撑杆下部(312),所述左侧手把(311)的下端设置有调节钩(3111),所述调节钩(3111)的开口朝下,所述调节钩(3111)与所述左侧手把(311)连接且可以绕连接处旋转,在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下部(312)靠近所述左侧手把(311)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调节钩(3111)配合的收车钩(3121),所述收车钩(3121)的开口朝上并钩住所述左侧手把(311)下端的铆钉(317)以使所述左侧手把(311)处于锁住状态,所述收车钩(3121)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下部(312)连接且可以绕连接处旋转,所述收车钩(3121)与所述第一前轮支撑杆下部(312)的连接处设置有扭簧,从可折叠童车的左侧看过去,在扭簧作用下,所述收车钩(3121)逆时针旋转,所述调节钩(3111)通过第二调节线(315)与所述第一旋转扳手(313)连接,通过压动第一旋转扳手(313),所述调节钩(3111)会推动所述收车钩(3121)旋转从而使收车钩(3121)从所述铆钉(317)上脱落以达到解锁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可折叠童车,其特征是: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320)还包括一端与所述第二前轮(4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后轮支撑杆(11)的上端连接的第二前轮支撑杆下部(322),右侧手把(321)的下端也设置有调节钩(3111),所述调节钩(3111)的开口朝下,所述调节钩(3111)与所述右侧手把(321)连接且可以绕连接处旋转,在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下部(322)靠近所述右侧手把(321)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调节钩(3111)配合的收车钩(3121),所述收车钩(3121)的开口朝上并钩住所述右侧手把(321)下端的铆钉(317)以使所述右侧手把(321)处于锁住状态,所述收车钩(3121)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下部(322)连接且可以绕连接处旋转,所述收车钩(3121)与所述第二前轮支撑杆下部(322)的连接处设置有扭簧,从可折叠童车的右侧看过去,在扭簧作用下,所述收车钩(3121)顺时针旋转,在所述右侧手把(321)上与所述第一旋转扳手(313)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旋转扳手(324),所述调节钩(3111)通过第三调节线与所述第二旋转扳手(324)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可折叠童车,其特征是:所述左侧手把(311)与所述右侧手把(321)通过所述旋转锁止机构(80)连接在一起,通过压动第二旋转扳手(324),所述调节钩(3111)会推动所述收车钩(3121)旋转从而使收车钩(3121)从所述铆钉(317)上脱落以达到解锁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可折叠童车,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旋转件(810)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旋转扳手(313)的固定座(318)通过定位卡销连接在一起,且第一旋转件(810)可以绕固定座(318)的纵向轴线做一定角度的旋转,当第一旋转扳手(313)被旋转时会拉动滑动块(860),从而驱动卡块(870)从第二旋转件(820)里脱出以达到解锁的目的,在所述第一旋转件(810)与所述第二旋转件(820)处于锁住状态时,所述第一旋转件(810)与所述第一旋转扳手(313)的固定处于座过盈配合状态,在两者过盈配合所产生的反向作用力的驱动下,所述左侧手把(311)与所述右侧手把(321)会绕旋转锁止机构(80)的旋转轴旋转折合并靠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可折叠童车,其特征是:刹车机构(90)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后轮(22)的轮㲄(221)上的刹车孔(222)以及轮㲄(221)与第一后轮支撑杆(11)之间的刹车驱动盘(92),在所述轮㲄(221)与所述刹车驱动盘(92)之间设置有刹车转盘(93)和刹车盖板(94),所述刹车驱动盘(92)靠近所述刹车转盘(93)的一侧设置有第三斜面,所述刹车驱动盘(92)可以相对于所述刹车转盘(93)转动,所述刹车转盘(93)上设置有刹车销(931),所述刹车转盘(93)与所述刹车驱动盘(92)之间设置有刹车平衡弹簧(95),在所述刹车转盘(93)与刹车盖板(94)之间设置有刹车转盘复位弹簧(96),踏板(91)与所述刹车驱动盘(92)连接,在所述第一后轮(21)与所述第二后轮支撑杆(12)之间设置有刹车机构(90),所述刹车机构(90)的刹车驱动盘(92)通过第四调节线(316)与所述踏板连接。
CN201510625189.8A 2015-09-28 2015-09-28 一种可折叠童车 Active CN1065536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25189.8A CN106553678B (zh) 2015-09-28 2015-09-28 一种可折叠童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25189.8A CN106553678B (zh) 2015-09-28 2015-09-28 一种可折叠童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53678A CN106553678A (zh) 2017-04-05
CN106553678B true CN106553678B (zh) 2020-04-14

Family

ID=584154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25189.8A Active CN106553678B (zh) 2015-09-28 2015-09-28 一种可折叠童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553678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705097A1 (de) * 2005-03-24 2006-09-27 Gregor Horacek Zusammenklappbarer Schiebestuhl, insbesondere Reha-Schiebestuhl für Kinder und Jugendliche
CN103738380A (zh) * 2013-12-11 2014-04-23 李小玲 一种儿童推车
CN203681622U (zh) * 2014-01-02 2014-07-02 浙江晨辉婴宝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婴儿推车
CN205010297U (zh) * 2015-09-28 2016-02-03 深圳市飞速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一种可折叠童车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705097A1 (de) * 2005-03-24 2006-09-27 Gregor Horacek Zusammenklappbarer Schiebestuhl, insbesondere Reha-Schiebestuhl für Kinder und Jugendliche
CN103738380A (zh) * 2013-12-11 2014-04-23 李小玲 一种儿童推车
CN203681622U (zh) * 2014-01-02 2014-07-02 浙江晨辉婴宝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婴儿推车
CN205010297U (zh) * 2015-09-28 2016-02-03 深圳市飞速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一种可折叠童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53678A (zh) 2017-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83503B (zh) 枢转座机构及包含该枢转座机构的儿童推车
CN106828579B (zh) 一种座位、车架可连动一体折叠婴儿推车
CN109466614B (zh) 一种可折叠推车
CN110329336A (zh) 一种便于收折的童车骨架
CN111204369A (zh) 一种婴幼儿推车
US20200298899A1 (en) Baby stroller frames
CN203064002U (zh) 一种三向折叠童车
CN106553678B (zh) 一种可折叠童车
CN214523901U (zh) 一种可折叠手推车
CN209888910U (zh) 一种婴儿车车架
CN207579927U (zh) 一种婴儿手推车
CN209972551U (zh) 一种收合关节结构及应用该关节结构的可折叠童车
CN212195608U (zh) 一种婴幼儿推车
CN203047330U (zh) 一种童车折叠关节
CN107512300B (zh) 一种儿童推车
CN216140040U (zh) 儿童推车
CN108657348B (zh) 折叠驱动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折叠车
CN208515653U (zh) 童车的折叠车架及童车
CN108502004A (zh) 童车的折叠车架及童车
CN219115538U (zh) 一种儿童推车车架
CN211731518U (zh) 一种自动折叠的儿童推车
CN113085988A (zh) 婴儿车架
CN210555074U (zh) 可折叠的婴儿推车
CN214607882U (zh) 可分拆的折叠车
CN213187748U (zh) 一种具有锁止机构的折叠钓鱼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