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46030A - 制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制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46030A
CN106546030A CN201611088034.6A CN201611088034A CN106546030A CN 106546030 A CN106546030 A CN 106546030A CN 201611088034 A CN201611088034 A CN 201611088034A CN 106546030 A CN106546030 A CN 1065460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valve port
valve
heat exchanger
refrigeration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08803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46030B (zh
Inventor
廖四清
冯利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Toshiba Compressor Corp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108803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546030B/zh
Publication of CN1065460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460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460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460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two four-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9Control issues
    • F25B2313/0292Control issues related to rever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9Pumping down refrigerant from one part of the cycle to another part of the cycle, e.g. when the cycle is changed from cooling to heating, or before a defrost cycle is star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节流组件、第一四通阀和冷却装置。压缩机内具有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第二压缩腔的第二排气口与压缩机的主排气口连通,节流组件连接在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之间,第一四通阀具有第一至第四阀口,第一至第四阀口分别与主排气口、室外换热器、第一吸气口、室内换热器相连,冷却装置的进口端与第一排气口相连且其出口端选择性地与第二压缩腔的第二吸气口和主排气口中的一个连通,在出口端与第二吸气口连通时第二吸气口与第三阀口截止,在出口端与主排气口连通时第二吸气口与第三阀口连通。根据本发明的制冷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排气温度,可以提高能效和可靠性。

Description

制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具有两个压缩腔的压缩机在用于制冷系统中时,压缩机通常可以包括两级压缩和双缸运行的两种运行模式。然而,由于压缩机及制冷系统的结构限制,导致其存在排气温度过高、能效低等缺点。因此,需要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制冷系统,该制冷系统的能效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主排气口,所述压缩机内具有相互间隔开的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所述第一压缩腔具有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气口,所述第二压缩腔具有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二排气口与所述主排气口相连通;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具有第一室内端口和第二室内端口;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具有第一室外端口和第二室外端口;节流组件,所述节流组件连接在所述第一室内端口和所述第二室外端口之间;第一四通阀,所述第一四通阀具有第一至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四阀口中的一个连通,所述第三阀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四阀口中的另一个连通,所述第一阀口和所述主排气口相连,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一室外端口相连,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第一吸气口相连,所述第四阀口和所述第二室内端口相连;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具有进口端和出口端,所述进口端与所述第一排气口相连,所述出口端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和所述主排气口中的一个连通,在所述出口端与所述第二吸气口连通时所述第二吸气口与所述第三阀口截止,在所述出口端与所述主排气口连通时所述第二吸气口与所述第三阀口连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通过设置具有两个压缩腔的压缩机,并通过设置的冷却装置对第一压缩腔的排气进行冷却,并且该压缩机具有两级压缩和双缸运行两种模式,由此在压缩机处在两级压缩运行模式时,第一压缩腔的排气经冷却装置冷却后进入第二压缩腔内进行压缩,从而可以减少对该部分气体进行再压缩时的功耗,从而可以提高制冷系统的能效,并且可以有效地降低排气温度;而在压缩机处在双缸运行模式时,第一压缩腔的排气经冷却装置冷却后再经压缩机上的主排气口排出,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排气温度,提高制冷系统的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冷却装置包括换热通道和用于对所述换热通道进行散热的风扇,所述换热通道的两端分别构成所述进口端和所述出口端。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控制风扇工作的控制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的换热通道,所述换热通道的两端分别构成所述进口端和所述出口端,所述壳体的内壁与所述换热通道之间设有冷却介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二四通阀,所述第二四通阀具有第五至第八阀口,所述第六阀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五阀口和所述第七阀口中的一个连通且所述第八阀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五阀口和所述第七阀口中的另一个连通,所述第五阀口与所述主排气口连通,所述第六阀口和所述出口端相连,所述第七阀口和所述第二吸气口相连,所述第八阀口通过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三阀口相连,所述第一连接管上串接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在从所述第三阀口至所述第八阀口的方向上单向导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气液分离装置,所述气液分离装置具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所述节流组件包括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节流装置连接在所述第二室外端口和所述第一开口之间,所述第二节流装置连接在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一室内端口之间,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六阀口通过第二连接管相连,所述第二连接管上串接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在从所述第三开口至所述第六阀口的方向上单向导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气液分离装置,所述气液分离装置具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所述节流组件包括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节流装置连接在所述第二室外端口和所述第一开口之间,所述第二节流装置连接在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一室内端口之间,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七阀口通过第三连接管相连,所述第三连接管上串接有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三单向阀在从所述第三开口至所述第七阀口的方向上单向导通。
可选地,所述气液分离装置为闪发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压缩腔的容积为V1,所述第二压缩腔的容积为V2,所述V1、所述V2满足:45%≤V2/V1<65%。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制冷系统中的制冷剂为R32制冷剂。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其中压缩机处在两级运行模式;
图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其中压缩机处在双缸运行模式;
图3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其中压缩机处在两级运行模式;
图4是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其中压缩机处在双缸运行模式;
图5是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其中压缩机处在两级运行模式。
附图标记:
制冷系统100,
压缩机1,主排气口10,第一压缩腔11,第一吸气口111,第一排气口112,第二压缩腔12,第二吸气口121,第二排气口122,
室内换热器2,第一室内端口21,第二室内端口22,
室外换热器3,第一室外端口31,第二室外端口32,
第一四通阀4,第一阀口41,第二阀口42,第三阀口43,第四阀口44,
冷却装置5,换热通道51,进口端511,出口端512,风扇52,
第一节流装置61,第二节流装置62,
第二四通阀7,第五阀口71,第六阀口72,第七阀口73,第八阀口74,
气液分离装置8,第一开口81,第二开口82,第三开口83,
储液器9,制冷剂进口91,第一制冷剂出口92,第二制冷剂出口93,
第一连接管101,第一单向阀1011,第二连接管102,第二单向阀1021,第三连接管103,第三单向阀103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
如图1-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包括:压缩机1、室内换热器2、室外换热器3、节流组件、第一四通阀4和冷却装置5。可选地,制冷系统100中的制冷剂可以为R32制冷剂。
具体而言,压缩机1具有主排气口10,压缩机1内具有相互间隔开的第一压缩腔11和第二压缩腔12。第一压缩腔11具有第一吸气口111和第一排气口112,由此制冷剂可以经第一吸气口111进入第一压缩腔11内,制冷剂经第一压缩腔11压缩后从第一排气口112排出。第二压缩腔12具有第二吸气口121和第二排气口122,第二排气口122与主排气口10相连通,由此制冷剂可以经第二吸气口121进入第二压缩腔12内,制冷剂经第二压缩腔12压缩后从第二排气口122排出至主排气口10,经压缩机1压缩后的制冷剂最终经主排气口10排出压缩机1。
室内换热器2具有第一室内端口21和第二室内端口22,室外换热器3具有第一室外端口31和第二室外端口32,节流组件连接在第一室内端口21和第二室外端口32之间,节流组件用于对制冷剂进行节流降压。
第一四通阀4具有第一至第四阀口,即第一四通阀4具有第一阀口41、第二阀口42、第三阀口43和第四阀口44。其中,第一阀口41可选择地与第二阀口42和第四阀口44中的一个连通,第三阀口43可选择地与第二阀口42和第四阀口44中的另一个连通。例如,在第一阀口41与第二阀口42连通时第三阀口43与第四阀口44连通,制冷系统100进行制冷工作;在第一阀口41与第四阀口44连通时第三阀口43与第二阀口42连通,制冷系统100进行制热工作。第一阀口41和主排气口10相连,第二阀口42和第一室外端口31相连,第三阀口43与第一吸气口111相连,第四阀口44和第二室内端口22相连。
冷却装置5具有进口端511和出口端512,进口端511与第一排气口112相连,出口端512选择性地与第二吸气口121和主排气口10中的一个连通。由此,经第一压缩腔11压缩的制冷剂经第一排气口112排出后,从冷却装置5的进口端511进入冷却装置5内进行冷却,制冷剂经冷却装置5降温冷却后从冷却装置5的出口端512流出,从而可以降低第一压缩腔11的排气温度。
在出口端512与第二吸气口121连通时第二吸气口121与第三阀口43截止,此时压缩机1处在两级压缩运行模式。从冷却装置5流出的制冷剂经第二吸气口121进入第二压缩腔12内再次进行压缩,制冷剂经第二压缩腔12再次压缩后从第二排气口122排出至主排气口10,制冷剂从主排气口10排出压缩机1。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压缩腔11排出的制冷剂经冷却装置5进行冷却降温,因此进入第二压缩腔12内的制冷剂温度较低、体积较小,从而减少第二压缩腔12对该部分制冷剂进行再压缩时的功耗。
在出口端512与主排气口10连通时第二吸气口121与第三阀口43连通,此时压缩机1处在双缸运行模式。从冷却装置5流出的制冷剂流入主排气口10并经主排气口10排出压缩机1,由此可以降低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提高制冷系统100的可靠性。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此时第二吸气口121与第三阀口43连通,因此制冷系统100中的制冷剂一部分经第一吸气口111进入第一压缩腔11内进行压缩,另一部分制冷剂经第二吸气口121进入第二压缩腔12内进行压缩。第二压缩腔12内压缩后的制冷剂从第二排气口122排出至主排气口10,并从主排气口10排出。
下面参照图1-图5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的工作过程。
参照图1、图3及图5(图中箭头方向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冷却装置5的出口端512与第二吸气口121连通且第二吸气口121与第三阀口43截止,此时压缩机1处在两级压缩模式。在制冷系统100进行制冷工作时,第一阀口41与第二阀口42连通且第三阀口43与第四阀口44连通。此时,制冷剂经第一吸气口111进入第一压缩腔11内进行压缩,经第一压缩腔11压缩后的制冷剂经第一排气口112排出并经冷却装置5的进口端511进入冷却装置5内进行冷却。制冷剂经冷却装置5冷却降温后从冷却装置5的出口端512流出并经第二吸气口121进入第二压缩腔12内再次进行压缩,制冷剂经第二压缩腔12再次压缩后从第二排气口122排出至主排气口10,制冷剂从主排气口10排出压缩机1。
从主排气口10排出的制冷剂流经第一四通阀4的第一阀口41和第二阀口42,并从室外换热器3的第一室外端口31流入室外换热器3内。制冷剂在室外换热器3内冷凝放热,而后从室外换热器3的第二室外端口32流出室外换热器3。从室外换热器3流出的制冷剂流经节流组件,节流组件对制冷剂进行节流降压,制冷剂经节流组件节流降压后从室内换热器2的第一室内端口21流入室内换热器2。制冷剂在室内换热器2内蒸发吸热,从而可以降低室内温度,达到制冷效果。而后制冷剂从室内换热器2的第二室内端口22流出室内换热器2,并依次流经第一四通阀4的第四阀口44和第三阀口43,制冷剂从第三阀口43流出后经第一吸气口111进入第一压缩腔11进行压缩,由此形成制冷剂的工作循环。
在制冷系统100进行制热工作时,第一阀口41与第四阀口44连通且第三阀口43与第二阀口42连通。此时,制冷剂经第一吸气口111进入第一压缩腔11内进行压缩,经第一压缩腔11压缩后的制冷剂经第一排气口112排出并经冷却装置5的进口端511进入冷却装置5内。制冷剂流经冷却装置5后从冷却装置5的出口端512流出并经第二吸气口121进入第二压缩腔12内再次进行压缩,制冷剂经第二压缩腔12再次压缩后从第二排气口122排出至主排气口10,制冷剂从主排气口10排出压缩机1。
从主排气口10排出的制冷剂流经第一四通阀4的第一阀口41和第四阀口44,并从室内换热器2的第二室内端口22流入室内换热器2内。制冷剂在室内换热器2内冷凝放热,从而可以提高室内温度,达到制热效果。而后制冷剂从室内换热器2的第一室内端口21流出室内换热器2。从室内换热器2流出的制冷剂流经节流组件,节流组件对制冷剂进行节流降压,制冷剂经节流组件节流降压后从室外换热器3的第二室外端口32流入室外换热器3。制冷剂在室外换热器3内蒸发吸热,而后制冷剂从室外换热器3的第一室外端口31流出室外换热器3,并依次流经第一四通阀4的第二阀口42和第三阀口43,制冷剂从第三阀口43流出后经第一吸气口111进入第一压缩腔11进行压缩,由此形成制冷剂的工作循环。
参照图2及图4(图中箭头方向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冷却装置5的出口端512与主排气口10连通且第二吸气口121与第三阀口43连通,此时压缩机1处在双缸运行模式。在制冷系统100进行制冷工作时,第一阀口41与第二阀口42连通且第三阀口43与第四阀口44连通。此时,制冷系统100中的一部分制冷剂经第一吸气口111进入第一压缩腔11内进行压缩,另一部分制冷剂经第二吸气口121进入第二压缩腔12内进行压缩。第一压缩腔11压缩后的制冷剂经第一排气口112排出并经冷却装置5的进口端511进入冷却装置5内进行冷却,制冷剂经冷却装置5冷却降温后从冷却装置5的出口端512排出至主排气口10。第二压缩腔12压缩后的制冷剂经第二排气口122排出至主排气口10。压缩机1内压缩后的制冷剂从主排气口10排出压缩机1。
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依次流经第一四通阀4的第一阀口41和第二阀口42、室外换热器3、节流组件,并流入室内换热器2,制冷剂在室内换热器2内蒸发吸热,从而可以降低室内温度,达到制冷效果。从室内换热器2流出的制冷剂依次流经第一四通阀4的第四阀口44和第三阀口43,从第三阀口43流出的制冷剂一部分经第一吸气口111进入第一压缩腔11内进行压缩,另一部分制冷剂经第二吸气口121进入第二压缩腔12内进行压缩,由此形成制冷剂的工作循环。
在制冷系统100进行制热工作时,第一阀口41与第四阀口44连通且第三阀口43与第二阀口42连通。此时,制冷系统100中的一部分制冷剂经第一吸气口111进入第一压缩腔11内进行压缩,另一部分制冷剂经第二吸气口121进入第二压缩腔12内进行压缩。第一压缩腔11压缩后的制冷剂经第一排气口112排出并流入冷却装置5内,制冷剂流经冷却装置5后从冷却装置5的出口端512排出至主排气口10。第二压缩腔12压缩后的制冷剂经第二排气口122排出至主排气口10。压缩机1内压缩后的制冷剂从主排气口10排出压缩机1。
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依次流经第一四通阀4的第一阀口41和第四阀口44,从第四阀口44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室内换热器2并在室内换热器2内冷凝放热,从而可以提高室内温度,达到制热效果。从室内换热器2流出的制冷剂依次流经节流组件、室外换热器3、第一四通阀4的第二阀口42和第三阀口43。从第三阀口43流出的制冷剂一部分经第一吸气口111进入第一压缩腔11内进行压缩,另一部分制冷剂经第二吸气口121进入第二压缩腔12内进行压缩,由此形成制冷剂的工作循环。
需要说明的是,在制冷系统100进行制热工作时,可以通过控制冷却装置5使得冷却装置5起到对制冷剂的冷却作用或是不起到对冷却装置5的冷却作用。例如,在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过高时,可以通过控制使得冷却装置5起到冷却作用,从而可以降低排气温度;在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处在正常范围内时,可以通过控制使得冷却装置5不起到冷却作用,此时冷却装置5可以仅作为制冷剂的一个流通通道。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通过设置具有两个压缩腔的压缩机1,并通过设置的冷却装置5对第一压缩腔11的排气进行冷却,并且该压缩机1具有两级压缩和双缸运行两种模式,由此在压缩机1处在两级压缩运行模式时,第一压缩腔11的排气经冷却装置5冷却后进入第二压缩腔12内进行压缩,从而可以减少对该部分气体进行再压缩时的功耗,从而可以提高制冷系统100的能效,并且可以有效地降低排气温度;而在压缩机1处在双缸运行模式时,第一压缩腔11的排气经冷却装置5冷却后再经压缩机1上的主排气口10排出,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排气温度,提高制冷系统100的可靠性。另外,本发明的制冷系统100的能效可以提高5%以上。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压缩腔11的容积为V1,第二压缩腔12的容积为V2,V1、V2满足:45%≤V2/V1<65%。由此,通过将第一压缩腔11和第二压缩腔12的容积比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在压缩机1在两级压缩运行模式时,可以避免第一压缩腔11排出的制冷剂进入第二压缩腔12时存在吸气带液的风险,提高制冷系统100的可靠性。
下面参照图2-图5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多个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
实施例一,
参照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制冷系统100包括上述的压缩机1、室内换热器2、室外换热器3、节流组件、第一四通阀4和冷却装置5。进一步地,制冷系统100还包括第二四通阀7。
第二四通阀7具有第五至第八阀口,即第二四通阀7具有第五阀口71、第六阀口72、第七阀口73和第八阀口74。第六阀口72可选择地与第五阀口71和第七阀口73中的一个连通且第八阀口74可选择地与第五阀口71和第七阀口73中的另一个连通。第五阀口71与主排气口10连通,第六阀口72和冷却装置5的出口端512相连,第七阀口73和第二吸气口121相连,第八阀口74通过第一连接管101与第三阀口43相连。由此,在第六阀口72与第五阀口71连通时第八阀口74与第七阀口73连通,此时冷却装置5的出口端512与主排气口10连通且第二吸气口121与第三阀口43连通,制冷系统100处在双缸运行模式。在第六阀口72与第七阀口73连通时第八阀口74与第五阀口71连通,此时冷却装置5的出口端512与第二吸气口121连通且第二吸气口121与第三阀口43截止,制冷系统100处在两级压缩运行模式。其中,第一连接管101上串接有第一单向阀1011,第一单向阀1011在从第三阀口43至第八阀口74的方向上单向导通。由此,可以防止主排气口10处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沿着第一连接管101回流。
制冷系统100还包括气液分离装置8,气液分离装置8具有第一开口81、第二开口82和第三开口83,节流组件包括第一节流装置61和第二节流装置62,第一节流装置61连接在第二室外端口32和第一开口81之间,第二节流装置62连接在第二开口82和第一室内端口21之间,第三开口83与第六阀口72通过第二连接管102相连。由此,通过设置的气液分离装置8可以对制冷系统100中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其中分离出的气态制冷剂可以经第三开口83流出气液分离器并可以返回至压缩机1对压缩机1进行补气增焓,从而可以提高压缩机1及制冷系统100的能效。其中,第二连接管102上串接有第二单向阀1021,第二单向阀1021在从第三开口83至第六阀口72的方向上单向导通。由此,可以防止从冷却装置5的出口端51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回流至气液分离装置8内。可选地,气液分离装置8可以为闪发器。
可选地,制冷系统100还包括储液器9,通过设置的储液器9可以除去制冷剂中的液态制冷剂并可以起到对制冷剂的过滤作用,防止压缩机1出现液击现象。储液器9具有制冷剂进口91、第一制冷剂出口92和第二制冷剂出口93。储液器9的制冷剂进口91与第三阀口43相连,储液器9的第一制冷剂出口92与第一吸气口111相连,储液器9的第二制冷剂出口93通过上述第一连接管101与第八阀口74相连。
下面参照图2和图3描述本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的工作过程。
参照图2,第二四通阀7的第五阀口71和第六阀口72连通且第七阀口73和第八阀口74连通,此时压缩机1处在双缸运行模式,且此时第一单向阀1011导通且第二单向阀1021截止,气液分离装置8不对压缩机1进行补气增焓。在制冷系统100进行制冷工作时,第一阀口41与第二阀口42连通且第三阀口43与第四阀口44连通。此时,制冷系统100中经储液器9分离出来的气态的制冷剂,一部分制冷剂经储液器9的第一制冷剂出口92流出并经第一吸气口111进入第一压缩腔11内进行压缩;另一部分制冷剂经储液器9的第二制冷剂出口93流出后依次流经第二四通阀7的第八阀口74和第七阀口73,并经第二吸气口121进入第二压缩腔12内进行压缩。第一压缩腔11压缩后的制冷剂经第一排气口112排出至冷却装置5内进行冷却,制冷剂经冷却装置5冷却降温后从冷却装置5的出口端512排出并依次流经第二四通阀7的第六阀口72和第五阀口71,从第五阀口71流出的制冷剂经压缩机1的内腔流入主排气口10。第二压缩腔12压缩后的制冷剂经第二排气口122排出至主排气口10。压缩机1内压缩后的制冷剂从主排气口10排出压缩机1。
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依次流经第一四通阀4的第一阀口41和第二阀口42、室外换热器3、第一节流装置61、气液分离装置8、第二节流装置62,并流入室内换热器2,制冷剂在室内换热器2内蒸发吸热,从而可以降低室内温度,达到制冷效果。从室内换热器2流出的制冷剂依次流经第一四通阀4的第四阀口44和第三阀口43,从第三阀口43流出的制冷剂经储液器9的制冷剂进口91流入储液器9内,从而形成制冷剂循环利用。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单向阀1021截止,制冷剂经第一节流装置61节流降压之后经气液分离装置8的第一开口81进入气液分离装置8并直接经第二开口82流出气液分离装置8。
在制冷系统100进行制热工作时,第一阀口41与第四阀口44连通且第三阀口43与第二阀口42连通。制冷系统100中经储液器9分离出来的气态的制冷剂,一部分制冷剂经储液器9的第一制冷剂出口92流出并经第一吸气口111进入第一压缩腔11内进行压缩;另一部分制冷剂经储液器9的第二制冷剂出口93流出后依次流经第二四通阀7的第八阀口74和第七阀口73,并经第二吸气口121进入第二压缩腔12内进行压缩。第一压缩腔11压缩后的制冷剂经第一排气口112排出至冷却装置5内,制冷剂流经冷却装置5后从冷却装置5的出口端512流出并依次流经第二四通阀7的第六阀口72和第五阀口71,从第五阀口71流出的制冷剂经压缩机1的内腔流入主排气口10。第二压缩腔12压缩后的制冷剂经第二排气口122排出至主排气口10。压缩机1内压缩后的制冷剂从主排气口10排出压缩机1。
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依次流经第一四通阀4的第一阀口41和第四阀口44,从第四阀口44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室内换热器2并在室内换热器2内冷凝放热,从而可以提高室内温度,达到制热效果。从室内换热器2流出的制冷剂依次流经第二节流装置62、气液分离装置8、第一节流装置61、室外换热器3、第一四通阀4的第二阀口42和第三阀口43。从第三阀口43流出的制冷剂经储液器9的制冷剂进口91流入储液器9内,从而形成制冷剂循环利用。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单向阀1021截止,制冷剂经第二节流装置62节流降压之后经气液分离装置8的第二开口82进入气液分离装置8并直接经第一开口81流出气液分离装置8。
参照图3,第二四通阀7的第五阀口71和第八阀口74连通且第六阀口72和第七阀口73连通,此时压缩机1处在两级压缩运行模式。且此时第一单向阀1011截止且第二单向阀1021导通,气液分离装置8对压缩机1进行补气增焓。在制冷系统100进行制冷工作时,第一阀口41与第二阀口42连通且第三阀口43与第四阀口44连通。此时,制冷系统100中经储液器9分离出来的气态的制冷剂经储液器9的第一制冷剂出口92流出并经第一吸气口111进入第一压缩腔11内进行压缩。经第一压缩腔11压缩后的制冷剂经第一排气口112排出至冷却装置5内进行冷却,制冷剂经冷却装置5冷却降温后从冷却装置5的出口端512排出并依次流经第二四通阀7的第六阀口72和第七阀口73,从第七阀口73流出的制冷剂经第二吸气口121进入第二压缩腔12内进行压缩。经第二压缩腔12压缩后的制冷剂经第二排气口122排出至主排气口10。压缩机1内压缩后的制冷剂从主排气口10排出压缩机1。
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依次流经第一四通阀4的第一阀口41和第二阀口42、室外换热器3、第一节流装置61、气液分离装置8、第二节流装置62,并流入室内换热器2,制冷剂在室内换热器2内蒸发吸热,从而可以降低室内温度,达到制冷效果。从室内换热器2流出的制冷剂依次流经第一四通阀4的第四阀口44和第三阀口43,从第三阀口43流出的制冷剂经储液器9的制冷剂进口91流入储液器9内,从而形成制冷剂循环利用。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单向阀1021导通,制冷剂经第一节流装置61节流降压之后经气液分离装置8的第一开口81进入气液分离装置8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来的液态制冷剂经第二开口82流出气液分离装置8并流入第二节流装置62,分离出来的气态制冷剂经第三开口83流出气液分离装置8并流入第六阀口72,并与从冷却装置5的出口端512流出的制冷剂混合后依次流经第二四通阀7的第六阀口72和第七阀口73,从第七阀口73流出的制冷剂经第二吸气口121进入第二压缩腔12内进行压缩。由此,通过设置的气液分离装置8,使得分离出来的气态制冷剂可以对压缩机1进行补气增焓,提高压缩机1及制冷系统100的能效。
在制冷系统100进行制热工作时,第一阀口41与第四阀口44连通且第三阀口43与第二阀口42连通。制冷系统100中经储液器9分离出来的气态的制冷剂经储液器9的第一制冷剂出口92流出并经第一吸气口111进入第一压缩腔11内进行压缩。经第一压缩腔11压缩后的制冷剂经第一排气口112排出至冷却装置5,制冷剂流经冷却装置5后从冷却装置5的出口端512排出并依次流经第二四通阀7的第六阀口72和第七阀口73,从第七阀口73流出的制冷剂经第二吸气口121进入第二压缩腔12。经第二压缩腔12压缩后的制冷剂经第二排气口122排出至主排气口10。压缩机1内压缩后的制冷剂从主排气口10排出压缩机1。
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依次流经第一四通阀4的第一阀口41和第四阀口44,从第四阀口44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室内换热器2并在室内换热器2内冷凝放热,从而可以提高室内温度,达到制热效果。从室内换热器2流出的制冷剂依次流经第二节流装置62、气液分离装置8、第一节流装置61、室外换热器3、第一四通阀4的第二阀口42和第三阀口43。从第三阀口43流出的制冷剂经储液器9的制冷剂进口91进入储液器9内,由此形成制冷剂的循环利用。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单向阀1021导通,制冷剂经第二节流装置62节流降压之后经气液分离装置8的第二开口82进入气液分离装置8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来的液态制冷剂经第一开口81流出气液分离装置8并流入第一节流装置61,分离出来的气态制冷剂经第三开口83流出气液分离装置8并流入第六阀口72,并与从冷却装置5的出口端512流出的制冷剂混合后依次流经第二四通阀7的第六阀口72和第七阀口73,从第七阀口73流出的制冷剂经第二吸气口121进入第二压缩腔12内进行压缩。由此,通过设置的气液分离装置8,使得分离出来的气态制冷剂可以对压缩机1进行补气增焓,提高压缩机1及制冷系统100的能效。
其中,对于冷却装置5,可以采用任何冷却方式对制冷剂进行冷却。例如,冷却装置5可以包括换热通道51和用于对换热通道51进行散热的风扇52,换热通道51的两端分别构成进口端511和出口端512。由此,通过设置的风扇52可以对换热通道51进行散热,即可以对换热通道51内的制冷剂进行散热降温。进一步地,冷却装置5还可以包括用于控制风扇52工作的控制器。由此,在制冷系统100进行制冷工作时,控制器控制风扇52工作;在制冷系统100进行制热工作时,控制器可以根据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确定是否开启风扇52。具体而言,在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过高时,控制器可以控制风扇52开启;在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处在正常范围内时,控制器可以控制风扇52停止工作。
再例如,冷却装置5可以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内的换热通道,换热通道的两端分别构成进口端511和出口端512,壳体的内壁与换热通道之间设有冷却介质。由此,通过冷却介质与换热通道内的制冷剂进行换热,从而可以对制冷剂进行降温冷却。可选地,冷却介质可以为冷却水、冷却油等。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与上述实施例一的制冷系统100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气液分离装置8与第二四通阀7的连接结构。
参照图4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制冷系统100包括气液分离装置8,气液分离装置8具有第一开口81、第二开口82和第三开口83,节流组件包括第一节流装置61和第二节流装置62,第一节流装置61连接在第二室外端口32和第一开口81之间,第二节流装置62连接在第二开口82和第一室内端口21之间,第三开口83与第七阀口73通过第三连接管103相连。第三连接管103上串接有第三单向阀1031,第三单向阀1031在从第三开口83至第七阀口73的方向上单向导通。由此,可以防止从冷却装置5的出口端51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回流至气液分离装置8内。
下面参照图4和图5描述本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的工作过程。
参照图4,第二四通阀7的第五阀口71和第六阀口72连通且第七阀口73和第八阀口74连通,此时压缩机1处在双缸运行模式,且此时第一单向阀1011和第二单向阀1021均导通,气液分离装置8对压缩机1进行补气增焓。制冷系统100的制冷工作和制热工作均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一中压缩机1处在双缸运行模式时的工作过程得到。下面对本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中的制冷剂循环过程与上述实施例一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其他均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一得到。
在制冷系统100进行制冷或制热工作时,由于第二单向阀1021导通,此时气液分离装置8对压缩机1进行补气增焓。从气液分离装置8的第三开口83流出的气态制冷剂流经第三连接管103后流向第七阀口73,同时从储液器9的第二制冷剂出口93流出的制冷剂依次流经第二四通阀7的第八阀口74和第七阀口73。此时,从气液分离装置8流出的气态制冷剂与储液器9的第二制冷剂出口93流出的制冷剂混合后从第二吸气口121进入第二压缩腔12内,从而可以对压缩机1进行补气增焓。
参照图5,第二四通阀7的第五阀口71和第八阀口74连通且第七阀口73和第六阀口72连通,此时压缩机1处在两级压缩运行模式,且此时第一单向阀1011截止且第二单向阀1021导通,气液分离装置8对压缩机1进行补气增焓。制冷系统100的制冷工作和制热工作均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一中压缩机1处在两级压缩运行模式时的工作过程得到。下面对本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中的制冷剂循环过程与上述实施例一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其他均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一得到。
在制冷系统100进行制冷或制热工作时,由于第二单向阀1021导通,此时气液分离装置8对压缩机1进行补气增焓。从气液分离装置8的第三开口83流出的气态制冷剂流经第三连接管103后流向第七阀口73,同时,从冷却装置5的出口端512流出的制冷剂依次流经第六阀口72和第七阀口73。此时,从气液分离装置8流出的气态制冷剂与从冷却装置5的出口端512流出的制冷剂混合后从第二吸气口121进入第二压缩腔12内,从而可以对压缩机1进行补气增焓。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主排气口,所述压缩机内具有相互间隔开的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所述第一压缩腔具有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气口,所述第二压缩腔具有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二排气口与所述主排气口相连通;
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具有第一室内端口和第二室内端口;
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具有第一室外端口和第二室外端口;
节流组件,所述节流组件连接在所述第一室内端口和所述第二室外端口之间;
第一四通阀,所述第一四通阀具有第一至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四阀口中的一个连通,所述第三阀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四阀口中的另一个连通,所述第一阀口和所述主排气口相连,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一室外端口相连,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第一吸气口相连,所述第四阀口和所述第二室内端口相连;
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具有进口端和出口端,所述进口端与所述第一排气口相连,所述出口端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和所述主排气口中的一个连通,在所述出口端与所述第二吸气口连通时所述第二吸气口与所述第三阀口截止,在所述出口端与所述主排气口连通时所述第二吸气口与所述第三阀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包括换热通道和用于对所述换热通道进行散热的风扇,所述换热通道的两端分别构成所述进口端和所述出口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控制风扇工作的控制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的换热通道,所述换热通道的两端分别构成所述进口端和所述出口端,所述壳体的内壁与所述换热通道之间设有冷却介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四通阀,所述第二四通阀具有第五至第八阀口,所述第六阀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五阀口和所述第七阀口中的一个连通且所述第八阀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五阀口和所述第七阀口中的另一个连通,所述第五阀口与所述主排气口连通,所述第六阀口和所述出口端相连,所述第七阀口和所述第二吸气口相连,所述第八阀口通过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三阀口相连,所述第一连接管上串接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在从所述第三阀口至所述第八阀口的方向上单向导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液分离装置,所述气液分离装置具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所述节流组件包括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节流装置连接在所述第二室外端口和所述第一开口之间,所述第二节流装置连接在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一室内端口之间,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六阀口通过第二连接管相连,所述第二连接管上串接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在从所述第三开口至所述第六阀口的方向上单向导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液分离装置,所述气液分离装置具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所述节流组件包括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节流装置连接在所述第二室外端口和所述第一开口之间,所述第二节流装置连接在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一室内端口之间,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七阀口通过第三连接管相连,所述第三连接管上串接有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三单向阀在从所述第三开口至所述第七阀口的方向上单向导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装置为闪发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缩腔的容积为V1,所述第二压缩腔的容积为V2,所述V1、所述V2满足:45%≤V2/V1<6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中的制冷剂为R32制冷剂。
CN201611088034.6A 2016-11-30 2016-11-30 制冷系统 Active CN1065460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88034.6A CN106546030B (zh) 2016-11-30 2016-11-30 制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88034.6A CN106546030B (zh) 2016-11-30 2016-11-30 制冷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46030A true CN106546030A (zh) 2017-03-29
CN106546030B CN106546030B (zh) 2019-01-29

Family

ID=583970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088034.6A Active CN106546030B (zh) 2016-11-30 2016-11-30 制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546030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26661A (zh) * 2017-11-24 2018-02-23 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107989768A (zh) * 2017-11-24 2018-05-04 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压缩机以及制冷装置
CN108007004A (zh) * 2017-11-24 2018-05-08 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制冷装置
CN111141045A (zh) * 2018-11-06 2020-05-12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
WO2020156101A1 (zh) * 2019-01-31 2020-08-06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剂分配调节装置、空调系统和空调系统控制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56230A (ja) * 2001-11-20 2003-05-30 Fujitsu General Ltd 一体型空気調和機
CN101038097A (zh) * 2006-03-15 2007-09-19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制冷系统及制冷剂流量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56230A (ja) * 2001-11-20 2003-05-30 Fujitsu General Ltd 一体型空気調和機
CN101038097A (zh) * 2006-03-15 2007-09-19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制冷系统及制冷剂流量控制方法
CN101038097B (zh) * 2006-03-15 2011-02-02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制冷系统及制冷剂流量控制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26661A (zh) * 2017-11-24 2018-02-23 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107989768A (zh) * 2017-11-24 2018-05-04 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压缩机以及制冷装置
CN108007004A (zh) * 2017-11-24 2018-05-08 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制冷装置
CN108007004B (zh) * 2017-11-24 2023-07-28 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制冷装置
CN111141045A (zh) * 2018-11-06 2020-05-12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
CN111141045B (zh) * 2018-11-06 2021-11-02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
WO2020156101A1 (zh) * 2019-01-31 2020-08-06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剂分配调节装置、空调系统和空调系统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46030B (zh) 2019-0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46030B (zh) 制冷系统
CN106352587A (zh) 制冷系统
CN104034100B (zh) 闪蒸器及具有该闪蒸器的空调系统
CN108692478B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6524556A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7869855A (zh) 冷暖型空调器和单冷型空调器
CN206861943U (zh) 热气旁通除霜结构、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103968477B (zh) 空调器
CN206055993U (zh)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CN106052182B (zh) 一种微通道热泵回路
CN105258378B (zh)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6247667B (zh)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6037466U (zh) 制冷系统
CN106225295A (zh) 制冷系统
CN109405368A (zh) 空调设备及其内机、外机
CN109489294A (zh) 一种具有系统增焓多功能油分装置及其热泵系统
CN104896808B (zh) 多联机系统
CN105241135B (zh) 制冷系统和热泵系统
CN205860542U (zh) 二氧化碳制冷系统
CN106123387B (zh) 一种蒸发前置气液分离装置的微通道热泵回路
CN108709348A (zh) 多重换热油分装置及其热泵系统
CN206037465U (zh) 制冷系统
CN205860580U (zh) 制冷装置
CN209027152U (zh) 多重换热油分装置及其热泵系统
CN207123097U (zh) 制冷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