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07004B - 制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07004B
CN108007004B CN201711194531.9A CN201711194531A CN108007004B CN 108007004 B CN108007004 B CN 108007004B CN 201711194531 A CN201711194531 A CN 201711194531A CN 108007004 B CN108007004 B CN 1080070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heat exchanger
refrigerant
pressure
compre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19453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007004A (zh
Inventor
廖四清
冯利伟
曾令华
王小龙
李傲寒
杨宇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19453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007004B/zh
Publication of CN1080070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070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070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070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25B1/1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with multi-stage compres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8/00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C18/30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groups F04C18/02, F04C18/08, F04C18/22, F04C18/24, F04C18/48,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 F04C18/34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groups F04C18/02, F04C18/08, F04C18/22, F04C18/24, F04C18/48,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having the movement defined in group F04C18/08 or F04C18/22 and relative reciprocation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3/00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pumps, each being of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type,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Pumping install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Multi-stage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8/00Control of, monitoring of,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08Compress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1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14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1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05Cost redu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换向组件、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补气装置、切换装置和压力切换组件。与压缩机的第一压缩腔对应的第一滑片常止抵在相应的第一活塞上;切换装置包括第一端口至第四端口,第一端口通过补气通道与第三接口相连,第二端口与第一吸气口相连,第三端口与第四阀口相连,第四端口与第二吸气口相连;压力切换组件的第一端和与第二压缩腔对应的滑片腔连通,压力切换组件被构造成用于切换与第二压缩腔对应的滑片腔压力以切换第二压缩腔的运行状态。根据本发明的制冷装置,可以根据负荷情况选择运行模式,以提高制冷装置的能效,达到节能的效果。

Description

制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制热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制冷装置中,两级压缩系统的优势在于能够在超低温环境下长期稳定运行,然而由于运行环境复杂多变,同时两级压缩的高压侧和低压侧的压缩机压比固定,而两级压缩系统在压比比较低的工况下,其综合应用能效低。
相关技术中,压缩系统实现了单缸压缩和两级压缩的集成,单缸压缩时,高压缸卸载、低压缸运行;两级压缩时,高压缸和低压缸同时运行,同时进行补气。然而,当满足两级压缩时,高压缸的容积相对低压缸的容积较小,且单缸压缩时并未减少系统的吸气量,从而对系统能效提升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制冷装置,所述制冷装置可以根据负荷情况选择运行模式,以提高制冷装置的能效,达到节能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包括壳体、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所述壳体上设有排气管,所述第一压缩腔设有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气口,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排气管连通,所述第二压缩腔设有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与所述第一压缩腔对应的第一滑片常止抵在相应的第一活塞上;换向组件,所述换向组件包括第一阀口至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排气管相连;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第二阀口相连,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第三阀口相连;补气装置,所述补气装置设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串联有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串联有第二节流元件,所述第二排气口与所述第三接口连通;切换装置,所述切换装置包括第一端口至第四端口,所述第一端口通过补气通道与所述第三接口相连,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吸气口相连,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第四阀口相连,所述第四端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相连;压力切换组件,所述压力切换组件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二压缩腔对应的滑片腔连通,所述压力切换组件被构造成用于切换与所述第二压缩腔对应的滑片腔压力以切换所述第二压缩腔的运行状态。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装置,通过在制冷装置内设置切换装置和补气装置,使得压缩机可以在单缸运行模式和双运行模式之间进行切换,以满足制冷装置的负荷要求,从而提高了制冷装置的实际运行能效,达到了节能的效果,同时,拓展了制冷装置的运行范围,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压力切换组件为第一连通管,所述第一连通管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二压缩腔对应的滑片腔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吸气口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压力切换组件为第二连通管,所述第二连通管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二压缩腔对应的滑片腔连通,所述第二连通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阀口连通或者所述第二连通管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压力切换组件为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三个阀口分别与与所述第二压缩腔的对应滑片腔、所述排气管和所述第四阀口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补气装置为气液分离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排气口通过第一冷媒管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机壳内的空间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补气装置为过冷换热器,所述过冷换热器包括两条相互换热的第二冷媒管路和第三冷媒管路,所述第二冷媒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且所述第二冷媒管路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相连,所述第三冷媒管路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相连,所述第三冷媒管路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三接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串联在所述补气通道上的单向阀,所述单向阀在从所述第三接口到所述第一端口的方向上单向导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第一储液器,所述第一储液器的进口与所述第四阀口相连,所述第一储液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三端口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第二储液器和第三储液器,所述第二储液器的进口与所述第二端口相连,所述第二储液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一吸气口相连,所述第三储液器的进口与所述第四端口相连,所述第三储液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相连。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制冷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制冷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制冷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制冷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的制冷装置的另一个示意图,其中制冷装置处于单缸运行模式;
图6是图4中所示的制冷装置的再一个示意图,其中制冷装置处于双缸运行模式;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五的制冷装置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六的制冷装置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七的制冷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制冷装置100、
压缩机1、壳体11、排气管111、第一压缩腔12、第一吸气口12a、
第二压缩腔13、第二吸气口13a、第二排气口13b、第二滑片腔13c、
换向组件2、第一阀口21、第二阀口22、第三阀口23、第四阀口24、
室外换热器3、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31、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32、
室内换热器4、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41、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42、
补气装置5、补气通道50、单向阀50a、
第一冷媒管路50b、第二冷媒管路50c、第三冷媒管路50d、
第一接口51、第二接口52、第三接口53、第四接口54、
切换装置6、第一端口61、第二端口62、第三端口63、第四端口64、
第一连通管71、第一连通管的第一端711、第一连通管的第二端712、
第二连通管72、第二连通管的第一端721、第二连通管的第二端722、
三通阀73、第五阀口731、第六阀口732、第七阀口733、
第一节流元件81、第二节流元件82、
第一储液器91、第二储液器92、第三储液器9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9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装置100。
如图1-图9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装置100,包括压缩机1、换向组件2、室外换热器3、室内换热器4、补气装置5、切换装置6和压力切换组件。
压缩机1包括壳体11、第一压缩腔12和第二压缩腔13,壳体11上设有排气管111,第一压缩腔12设有第一吸气口12a和第一排气口,第一排气口与排气管111连通,第二压缩腔13设有第二吸气口13a和第二排气口13b,与第一压缩腔12对应的第一滑片常止抵在相应的第一活塞上。换向组件2包括第一阀口21、第二阀口22、第三阀口23和第四阀口24,第一阀口21与排气管111相连,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31与第二阀口22相连,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41与第三阀口23相连。补气装置5设有第一接口51、第二接口52和第三接口53,第一接口51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32之间串联有第一节流元件81,第二接口52与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42之间串联有第二节流元件82,第二排气口13b与第三接口53连通。切换装置6包括第一端口61、第二端口62、第三端口63和第四端口64,第一端口61通过补气通道50与第三接口53相连,第二端口62与第一吸气口12a相连,第三端口63与第四阀口24相连,第四端口64与第二吸气口13a相连。压力切换组件的第一端和与第二压缩腔13对应的滑片腔连通,压力切换组件被构造成用于切换与第二压缩腔13对应的滑片腔压力以切换第二压缩腔13的运行状态。
例如,如图1-图9所示,第一压缩腔12和第二压缩腔13均设在壳体11内,在壳体11的轴向上、第一压缩腔12可以位于第二压缩腔13的上侧,第一压缩腔12可以由第一气缸限定出,第一气缸还限定出第一滑片腔,第一滑片腔内设有第一滑片,第一压缩腔12内设有第一活塞,第一滑片的临近第一活塞的一端始终与第一活塞相止抵,第一吸气口12a和第一排气口分别与第一压缩腔12连通,从而第一活塞在第一压缩腔12内偏心转动、第一滑片在第一滑片腔内移动,使得制冷剂可以从第一吸气口12a流入第一压缩腔12内以进行压缩,压缩完成后制冷剂通过第一排气口流至排气管111内,最终排出压缩机1。也就是说,压缩机1启动后,第一压缩腔12始终对制冷剂进行压缩。
第二压缩腔13可以由第二气缸限定出,第二气缸还限定出第二滑片腔13c,第二滑片腔13c内设有第二滑片,第二压缩腔13内设有第二活塞,第二吸气口13a和第二排气口13b分别与第二压缩腔13连通。当第二滑片腔13c内的压力较大且第二滑片腔13c内的压力大于第二压缩腔13内的压力时,在压差的作用下、第二滑片的临近第二活塞的一端与第二活塞相止抵,此时第二活塞在第二压缩腔13内偏心转动,使得制冷剂可以从第二吸气口13a流入第二压缩腔13内以进行压缩,压缩完成的制冷剂从第二排气口13b排出;当第二滑片腔13c内的压力较小且第二滑片腔13c内的压力小于第二压缩腔13内的压力时,第二滑片的临近第二活塞的一端与第二活塞相脱离,也就是说,第二滑片的临近第二活塞的一端与第二活塞无法始终相止抵,此时第二活塞在第二压缩腔13内偏心空转,第二压缩腔13不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工作。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二滑片腔13c内、第二滑片的远离第二活塞的一端可以设置弹簧,也可以不设置弹簧。
换向组件2可以改变制冷剂的流通方向,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连通时,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连通;或者,第一阀口21与第三阀口23连通时,第二阀口22与第四阀口24连通。同样,切换装置6也可以改变制冷剂的流通方向,第一端口61与第四端口64连通时,第二端口62与第三端口63连通;或者,第一端口61与第二端口62连通时,第三端口63与第四端口64连通。补气装置5可以设置为第一接口51、第二接口52和第三接口53之间两两分别导通,也就是说,第一接口51与第二接口52导通、第二接口52与第三接口53导通、第三接口53与第一接口51导通,但不限于此。第一端口61通过补气通道50与第三接口53相连,而第二排气口13b与第三接口53连通,则第二排气口13b与第一端口61连通,第二排气口13b和第一端口61可以均通过补气通道50第三接口53相连,但不限于此。
下面以制冷装置100处于制冷模式为例进行说明。
制冷装置100处于制冷模式时,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连通,且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连通,此时制冷装置100具有单缸运行模式和双缸运行模式。当压力切换组件的第二端与制冷装置100的具有较低压力制冷剂的管路连通时,切换装置6切换至第一端口61与第四端口64连通、且第二端口62与第三端口63连通,高压制冷剂自排气管111流出,并经第一阀口21和第二阀口22流向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31,制冷剂在室外换热器3内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制冷剂自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32流向第一节流元件81、并在第一节流元件81内进行节流降压,使得高压制冷剂转换成中压制冷剂。中压制冷剂自第一接口51流入补气装置5内、并在补气装置5内被分为两路,一部分中压制冷剂自第二接口52流向第二节流元件82、并在第二节流元件82内进行节流降压,使得这部分中压制冷剂转换成低压制冷剂,该部分低压制冷剂经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42流入室内换热器4内进行换热、并自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41流出,依次通过第三阀口23、第四阀口24、第三端口63和第二端口62,最终自第一吸气口12a流入第一压缩腔12内进行压缩,压缩后成为高压制冷剂通过排气管111流出以进行下一循环;另一部分中压制冷剂自第三接口53沿补气通道50流向第一端口61,并经过第四端口64从第二吸气口13a流入第二压缩腔13内,由于压力切换组件的第二端与具有较低压力制冷剂的管路连通,使得第二滑片腔13c内的压力小于第二压缩腔13内的压力,第二压缩腔13无法对制冷剂进行压缩,也就是说,第二压缩腔13相当于停止运行。此时,制冷装置100处于单缸运行模式。
当压力切换组件的第二端与制冷装置100的具有较高压力制冷剂的管路连通时,切换装置6切换至第一端口61与第二端口62连通、且第三端口63与第四端口64连通,高压制冷剂自排气管111流出,并经第一阀口21和第二阀口22流向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31,制冷剂在室外换热器3内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制冷剂自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32流向第一节流元件81、并在第一节流元件81内进行节流降压,使得高压制冷剂转换成中压制冷剂。中压制冷剂自第一接口51流入补气装置5内、并在补气装置5内被分为两路,一部分中压制冷剂自第二接口52流向第二节流元件82、并在第二节流元件82内进行节流降压,使得这部分中压制冷剂转换成低压制冷剂,该部分低压制冷剂经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42流入室内换热器4内进行换热、并自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41流出,依次通过第三阀口23、第四阀口24、第三端口63和第四端口64,最终自第二吸气口13a流入第二压缩腔13内,由于压力切换组件的第二端与具有较高压力制冷剂的管路连通,即第二滑片腔13c内的压力大于第二压缩腔13内的压力,第二压缩腔13可以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制冷剂自第二排气口13b流出、并依次经过第一端口61和第二端口62由第一吸气口12a流入第一压缩腔12内进行压缩;另一部分中压制冷剂自第三接口53沿补气通道50流向第一端口61以与上述经过第二压缩腔13压缩后的制冷剂汇合,汇合后的制冷剂经过第二端口62从第一吸气口12a流入第一压缩腔12进行压缩,压缩后成为高压制冷剂通过排气管111流出以进行下一循环。此时,制冷装置100处于双缸运行模式。
当制冷装置100的负荷较低时,可以将制冷装置100切换至单缸运行模式,此时压缩机1的排量小、功耗低,从而提高了制冷装置100的能效;当制冷装置100的负荷较高时,压缩机1压力高、压比大而造成排气量高、泄露量大等,此时将制冷装置100切换至双缸运行模式以实现两级压缩,从而可以降低单缸压比、减少泄漏量,从而提高制冷装置100的制冷/制热能力,提高制冷装置100的能效,实现节能。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装置100,通过在制冷装置100内设置切换装置和补气装置,使得压缩机1可以在单缸运行模式和双运行模式之间进行切换,以满足制冷装置100的负荷要求,从而提高了制冷装置100的实际运行能效,达到了节能的效果,同时,拓展了制冷装置100的运行范围,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压力切换组件为第一连通管71,第一连通管的第一端711换热与第二压缩腔13对应的滑片腔连通,第一连通管的第二端712与第一吸气口12a连通。由此,通过将压力切换组件设为第一连通管71,简化了制冷装置100的结构,降低了成本。例如,在图1的示例中,第一连通管的第一端711与第二滑片腔13c连通,第一连通管的第二端712可以连接在第一吸气口12a与第二端口62之间。
具体地,制冷装置100处于制冷模式,当切换装置6切换至第一端口61与第四端口64连通、且第二端口62与第三端口63连通时,自第三接口53流出的中压制冷剂沿补气通道50流至第一端口61,并依次经过第四端口64、第二吸气口13a流入第二压缩腔13内;自第二接口52流出的中压制冷剂流经第二节流元件82后成为低压制冷剂,这部分低压制冷剂依次流经室内换热器4、第三阀口23、第四阀口24、第三端口63和第二端口62,最终自第一吸气口12a流入第一压缩腔12内进行压缩。由于第一连通管的第二端712连接在第一吸气口12a与第二端口62之间,使得一部分低压制冷剂流入第二滑片腔13c内,从而第二滑片腔13c内的压力小于第二压缩腔13内的压力,第二压缩腔13无法对制冷剂进行压缩,此时,制冷装置100处于单缸运行模式。当切换装置6切换至第一端口61与第二端口62连通、且第三端口63与第四端口64连通时,自第三接口53流出的中压制冷剂沿补气通道50流至第一端口61,并经过第二端口62自第一吸气口12a流入第一压缩腔12内进行压缩;自第二接口52流出的中压制冷剂流经第二节流元件82后成为低压制冷剂,这部分低压制冷剂依次流经室内换热器4、第三阀口23、第四阀口24、第三端口63和第四端口64,并自第二吸气口13a流入第二压缩腔13内,由于第一连通管的第二端712连接在第一吸气口12a与第二端口62之间,使得一部分中压制冷剂流入第二滑片腔13c内,从而第二滑片腔13c内的压力大于第二压缩腔13内的压力,第二压缩腔13可以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制冷剂自第二排气口13b流出并与第三接口53处的中压制冷剂汇合一起流入第一压缩腔12内进行压缩。此时,制冷装置100处于双缸运行模式。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压力切换组件为第二连通管72,第二连通管的第一端721和与第二压缩腔13对应的滑片腔连通,第二连通管的第二端722与第三阀口23连通或者第二连通管的第二端722连接至室内换热器4和第二节流元件82之间。由此,通过将压力切换组件设为第二连通管72,同样可以简化制冷装置100的结构,降低成本。例如,在图3的示例中,第二连通管的第一端721与第二滑片腔13c连通,第二连通管的第二端722可以连接在第三阀口23与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41之间。
具体地,当制冷装置100处于制冷模式,切换装置6切换至第一端口61与第四端口64连通、且第二端口62与第三端口63连通时,自第三接口53流出的中压制冷剂沿补气通道50流至第一端口61,并依次经过第四端口64、第二吸气口13a流入第二压缩腔13内;自第二接口52流出的中压制冷剂流经第二节流元件82后成为低压制冷剂,这部分低压制冷剂依次流经室内换热器4、第三阀口23、第四阀口24、第三端口63和第二端口62,最终自第一吸气口12a流入第一压缩腔12内进行压缩。由于第二连通管的第二端722连接在第三阀口23与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41之间,从而第二滑片腔13c内的压力小于第二压缩腔13内的压力,第二压缩腔13无法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则制冷装置100处于单缸运行模式。
当制冷装置100处于制热模式,切换装置6切换至第一端口61与第二端口62连通、且第三端口63与第四端口64连通时,自第三接口53流出的中压制冷剂沿补气通道50流至第一端口61,并经过第二端口62自第一吸气口12a流入第一压缩腔12内进行压缩;自第一接口51流出的中压制冷剂流经第一节流元件81后成为低压制冷剂,这部分低压制冷剂依次流经室外换热器3、第二阀口22、第四阀口24、第三端口63和第四端口64,并自第二吸气口13a流入第二压缩腔13内。由于第二连通管的第二端722连接在第三阀口23与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41之间,排气管1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的一部分可以沿第二连通管72流入第二滑片腔13c内,从而第二滑片腔13c内的压力大于第二压缩腔13内的压力,第二压缩腔13可以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则制冷装置100处于双缸运行模式。
当然,第二连通管的第二端722还可以连接在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42与第二节流元件82之间,同样可以实现制冷装置100单缸运行模式与双缸运行模式之间的切换。
在本发明的再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压力切换组件为三通阀73,三通阀73的三个阀口分别与与第二压缩腔13对应的滑片腔、排气管111和第四阀口24相连。例如,在图4-图9的示例中,三通阀73的三个阀口分别为第五阀口731、第六阀口732和第七阀口733,第五阀口731与第二滑片腔13c连通,第六阀口732与排气管111连通,第七阀口733与第四阀口24连通,第五阀口731与第六阀口732和第七阀口733中的其中一个导通、与另一个隔断,也就是说,第五阀口731与第六阀口732导通时,第五阀口731与第七阀口733隔断(不导通);或者,第五阀口731与第六阀口732隔断时,第五阀口731与第七阀口733导通。
具体而言,制冷装置100处于制冷模式,当切换装置6切换至第一端口61与第四端口64连通、且第二端口62与第三端口63连通,三通阀73切换至第五阀口731与第七阀口733导通时,自第三接口53流出的中压制冷剂沿补气通道50流至第一端口61,并依次经过第四端口64、第二吸气口13a流入第二压缩腔13内;自第二接口52流出的中压制冷剂流经第二节流元件82后成为低压制冷剂,这部分低压制冷剂依次流经室内换热器4、第三阀口23、第四阀口24、第三端口63和第二端口62,最终自第一吸气口12a流入第一压缩腔12内进行压缩。由于第五阀口731与第七阀口733导通,使得第四阀口24处的一部分低压制冷剂流入第二滑片腔13c内,从而第二滑片腔13c内的压力小于第二压缩腔13内的压力,第二压缩腔13无法对制冷剂进行压缩,此时,制冷装置100处于单缸运行模式。当切换装置6切换至第一端口61与第二端口62连通、且第三端口63与第四端口64连通,三通阀73切换至第五阀口731与第六阀口732导通时,自第三接口53流出的中压制冷剂沿补气通道50流至第一端口61,并经过第二端口62自第一吸气口12a流入第一压缩腔12内进行压缩;自第二接口52流出的中压制冷剂流经第二节流元件82后成为低压制冷剂,这部分低压制冷剂依次流经室内换热器4、第三阀口23、第四阀口24、第三端口63和第四端口64,并自第二吸气口13a流入第二压缩腔13内,由于第五阀口731与第六阀口732导通,使得排气管111处的一部分高压制冷剂流入第二滑片腔13c内,从而第二滑片腔13c内的压力大于第二压缩腔13内的压力,第二压缩腔13可以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制冷剂自第二排气口13b流出并与第三接口53处的中压制冷剂汇合一起流入第一压缩腔12内进行压缩。此时,制冷装置100处于双缸运行模式。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7所示,补气装置5为气液分离器,从而流入气液分离器内的气液混合态的制冷剂可以在制冷剂内进行分离,使得分离后的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分别沿不同的接口流出。例如,当气液混合态的制冷剂从第一接口51流入气液分离器时,气态制冷剂可以从第三接口53流出、液态制冷剂可以从第二接口52流出。
在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中,第二排气口13b通过第一冷媒管路50b与气液分离器的机壳内的空间连通。由此,可以减少压缩机1的做功量,降低制冷装置100的功耗、提升制冷装置100的能效。例如,如图2和图7所示,气液分离器上设有第四接口54,此时,第一接口51与第二借口导通、第三接口53与第四接口54导通,第一冷媒管路50b的一端与第二排气口13b连通,第一冷媒管路50b的另一端与第四接口54连通,从而当制冷装置100处于双缸运行模式时,第二压缩腔13内的制冷剂通过第二排气口13b排出后沿第一冷媒管路50b自第四接口54流入气液分离器内,与自室外换热器3流出的制冷剂在气液分离器内进行换热,从而将自第二压缩腔13流出的制冷剂冷却为饱和气体后自第三接口53排出、并依次流经第一端口61、第二端口62和第一吸气口12a后流入第一压缩腔12内进行二次压缩。
可选地,补气装置5为过冷换热器,过冷换热器包括两条相互换热的第二冷媒管路50c和第三冷媒管路50d,第二冷媒管路50c的第一端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32相连且第二冷媒管路50c的第二端通过第二节流元件82与室内换热器4相连,第三冷媒管路50d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节流元件81与室外换热器3相连,第三冷媒管路50d的第二端为第三接口53,从而可以提高制冷装置100的容量和效率。例如,在图9的示例中,第二冷媒管路50c的第一端可以连接在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32与第一节流元件81之间,第二冷媒管路50c的第二端通过第二节流元件82与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42相连,第三冷媒管路50d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节流元件81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32相连,第三冷媒管路50d的第二端通过补气通道50与第一端口61相连。当制冷装置100处于双缸运行模式时,自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32流出的制冷剂被分为两路,一部分制冷剂流经第一节流元件81后流入第三冷媒管路50d内,另一部分制冷剂直接流入第二冷媒管路50c内,由于第三冷媒管路50d内的制冷剂的温度较低,从而第二冷媒管路50c内的制冷剂与第三冷媒管路50d内的制冷剂在过冷换热器内换热,使得第二冷媒管路50c内的制冷剂成为过冷状态,而后过冷制冷剂流经第二节流元件82后再室内换热器4内进行换热,而第三冷媒管路50d内的制冷剂沿补气通道50流至第一端口61处,并最终流入第一压缩腔12内进行压缩;同时第二压缩腔13内的制冷剂通过第二排气口13b排出后依次流经第一端口61、第二端口62和第一吸气口12a,最终流入第一压缩腔12内进行二次压缩。
进一步地,如图1-图9所示,制冷装置100还包括串联在补气通道50上的单向阀50a,单向阀50a在从第三接口53到第一端口61的方向上单向导通,也就是说,补气通道50上的制冷剂只能自第三接口53流向第一端口61,避免补气通道50上的制冷剂逆流。
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图7、图9所示,制冷装置100还包括第一储液器91,第一储液器91的进口与第四阀口24相连,第一储液器91的出口与第三端口63相连,从而第一储液器91可以对流入第一压缩腔12或第二压缩腔13的制冷剂起到贮藏、气液分离、过滤、消音和冲的作用,保证制冷装置100的性能。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制冷装置100还包括第二储液器92和第三储液器93,第二储液器92的进口与第二端口62相连,第二储液器92的出口与第一吸气口12a相连,第三储液器93的进口与第四端口64相连,第三储液器93的出口与第二吸气口13a相连。由此,第二储液器92和第三储液器93可以分别对流入第一压缩腔12和第二压缩腔13的制冷剂起到贮藏、气液分离、过滤、消音和缓冲的作用,进一步保证制冷装置100的性能。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装置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下面参考图1-图9以七个具体的实施例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装置100。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仅是示例性说明,而不是对发明的具体限制。
实施例一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制冷装置100包括压缩机1、换向组件2、室外换热器3、室内换热器4、补气装置5、切换装置6、压力切换组件和第一储液器91,压力切换组件为第一连通管71。该制冷装置100具有四种运行模式,分别为制冷单缸运行模式、制冷双缸运行模式、制热单缸运行模式和制热双缸运行模式。
压缩机1包括壳体11、第一压缩腔12和第二压缩腔13,壳体11的上部设有排气管111,第一压缩腔12和第二压缩腔13均设在壳体11内,在壳体11的轴向上、第一压缩腔12位于第二压缩腔13的上侧。第一压缩腔12由第一气缸限定出,第一气缸内还限定出第一滑片腔,第一压缩腔12具有第一吸气口12a和第一排气口,第一排气口与排气管111连通以将第一压缩腔12压缩后的制冷剂通过排气管111排出压缩机1,第一滑片腔内设有第一滑片,第一压缩腔12内设有第一活塞,第一滑片的临近第一活塞的一端始终与第一活塞相止抵,第一活塞在第一压缩腔12内偏心转动、第一滑片在第一滑片腔内移动,使得低压制冷剂可以从第一吸气口12a流入第一压缩腔12内以进行压缩,从而压缩机1启动后,第一压缩腔12始终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第二压缩腔13由第二气缸限定出,第二气缸内还限定出第二滑片腔13c,第二滑片腔13c内设有第二滑片,第二压缩腔13具有第二吸气口13a和第二排气口13b且第二压缩腔13内设有第二活塞,当第二滑片腔13c内的压力大于第二压缩腔13内的压力时,第二滑片的临近第二活塞的一端与第二活塞相止抵,此时第二活塞在第二压缩腔13内偏心转动,使得制冷剂可以从第二吸气口13a流入第二压缩腔13内以进行压缩,压缩完成的制冷剂从第二排气口13b排出;当第二滑片腔13c内的压力小于第二压缩腔13内的压力时,第二滑片的临近第二活塞的一端与第二活塞无法始终相止抵,此时第二活塞在第二压缩腔13内偏心空转,第二压缩腔13不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工作。
其中,在第二滑片腔13c内、第二滑片的远离第二活塞的一端没有设置弹簧,使得第二滑片腔13c内的压力与第二压缩腔13内的压力相差较小时,第二滑片更容易与第二活塞相脱离,也就是说,第二活塞更容易实现空转。
换向组件2具有第一阀口21、第二阀口22、第三阀口23和第四阀口24,其中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连通时,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连通;或者,第一阀口21与第三阀口23连通时,第二阀口22与第四阀口24连通。第一阀口21与排气管111相连,第二阀口22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31相连,第三阀口23与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41相连,第四阀口24与第一储液器91的进口相连。
补气装置5设有第一接口51、第二接口52和第三接口53,第一接口51与第二接口52、第三接口53分别导通,且第二接口52和第三接口53之间导通。切换装置6具有第一端口61、第二端口62、第三端口63和第四端口64,其中第一端口61与第四端口64连通时,第二端口62与第三端口63连通;或者,第一端口61与第二端口62连通时,第三端口63与第四端口64连通。第一端口61和第二排气口13b相连且第一端口61和第二排气口13b均通过补气通道50与第三接口53相连,补气通道50上设有单向阀50a,单向阀50a在从第三接口53到第一端口61的方向上单向导通;第二端口62与第一吸气口12a相连,第三端口63与第一储液器91的出口相连,第四端口64与第二吸气口13a相连。第一连通管的第一端711与第二滑片腔13c连通,第一连通管的第二端712连接在第一吸气口12a与第二端口62之间。
具体而言,当制冷装置100处于制冷单缸运行模式时,换向组件2切换至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连通、且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连通,切换装置6切换至第一端口61与第四端口64连通、且第二端口62与第三端口63连通。高压制冷剂自排气管111流出,并经第一阀口21和第二阀口22流向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31,高压制冷剂在室外换热器3内进行换热,换热后的高压制冷剂自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32流向第一节流元件81,并在第一节流元件81内进行节流降压,使得高压制冷剂转换成中压制冷剂。中压制冷剂自第一接口51流入补气装置5内、并在补气装置5内被分为两路,一部分中压制冷剂自第二接口52流向第二节流元件82、并在第二节流元件82内进行二次节流降压,使得这部分中压制冷剂转换成低压制冷剂,该部分低压制冷剂经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42流入室内换热器4内进行换热、并自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41流出,依次经过第三阀口23、第四阀口24、第一储液器91、第三端口63和第二端口62处,一部分低压制冷剂自第一吸气口12a流入第一压缩腔12内进行压缩,压缩后成为高压制冷剂通过排气管111流出以进行下一循环,而另一部分低压制冷剂沿第一连通管71流入第二滑片腔13c内;另一部分中压制冷剂在第三接口53沿补气通道50流向第一端口61,并经过第四端口64自第二吸气口13a流入第二压缩腔13内,由于第二滑片腔13c内的压力小于第二压缩腔13内的压力,第二压缩腔13无法对制冷剂进行压缩。
当制冷装置100处于制冷双缸运行模式时,换向组件2切换至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连通、且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连通,切换装置6切换至第一端口61与第二端口62连通、且第三端口63与第四端口64连通。高压制冷剂自排气管111流出,并经第一阀口21和第二阀口22流向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31,高压制冷剂在室外换热器3内进行换热,换热后的高压制冷剂自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32流向第一节流元件81、并在第一节流元件81内进行节流降压,使得高压制冷剂转换成中压制冷剂。中压制冷剂在第一接口51流入补气装置5内、并在补气装置5内被分为两路,一部分中压制冷剂自第二接口52流向第二节流元件82、并在第二节流元件82内进行节流降压,使得这部分中压制冷剂转换成低压制冷剂,该部分低压制冷剂经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42流入室内换热器4内进行换热、并自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41流出,依次经过第三阀口23、第四阀口24、第一储液器91、第三端口63和第四端口64,最终自第二吸气口13a流入第二压缩腔13内;另一部分中压制冷剂在第三接口53沿补气通道50依次流向第一端口61和第二端口62处,一部分中压制冷剂自第一吸气口12a流入第一压缩腔12内进行压缩,压缩后成为高压制冷剂通过排气管111流出以进行下一循环,而另一部分中压制冷剂沿第一连通管71流入第二滑片腔13c中,由于第二滑片腔13c内的压力大于第二压缩腔13内的压力,第二压缩腔13可以对制冷剂进行压缩,且第二压缩腔13压缩后的制冷剂与补气通道50内的制冷剂在第一端口61处汇合、并一起流入第一压缩腔12内进行压缩。
当制冷装置100处于制热单缸运行模式时,换向组件2切换至第一阀口21与第三阀口23连通、且第二阀口22与第四阀口24连通,切换装置6切换至第一端口61与第四端口64连通、且第二端口62与第三端口63连通。高压制冷剂自排气管111流出,并经第一阀口21和第三阀口23流向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41,高压制冷剂在室内换热器4内进行换热,换热后的高压制冷剂自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42流向第二节流元件82,并在第二节流元件82内进行节流降压,使得高压制冷剂转换成中压制冷剂。中压制冷剂自第二接口52流入补气装置5内、并在补气装置5内被分为两路,一部分中压制冷剂自第一接口51流向第一节流元件81、并在第一节流元件81内进行二次节流降压,使得这部分中压制冷剂转换成低压制冷剂,该部分低压制冷剂经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32流入室外换热器3内进行换热、并自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31流出,依次经过第二阀口22、第四阀口24、第一储液器91、第三端口63和第二端口62处,一部分低压制冷剂自第一吸气口12a流入第一压缩腔12内进行压缩,压缩后成为高压制冷剂通过排气管111流出以进行下一循环,而另一部分低压制冷剂沿第一连通管71流入第二滑片腔13c内;另一部分中压制冷剂在第三接口53沿补气通道50流向第一端口61,并经过第四端口64自第二吸气口13a流入第二压缩腔13内,由于第二滑片腔13c内的压力小于第二压缩腔13内的压力,第二压缩腔13无法对制冷剂进行压缩。
当制冷装置100处于制热双缸运行模式时,换向组件2切换至第一阀口21与第三阀口23连通、且第二阀口22与第四阀口24连通,切换装置6切换至第一端口61与第二端口62连通、且第三端口63与第四端口64连通。高压制冷剂自排气管111流出,并经第一阀口21和第三阀口23流向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41,高压制冷剂在室内换热器4内进行换热,换热后的高压制冷剂自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42流向第二节流元件82、并在第二节流元件82内进行节流降压,使得高压制冷剂转换成中压制冷剂。中压制冷剂在第二接口52流入补气装置5内、并在补气装置5内被分为两路,一部分中压制冷剂自第一接口51流向第一节流元件81、并在第一节流元件81内进行节流降压,使得这部分中压制冷剂转换成低压制冷剂,该部分低压制冷剂经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32流入室外换热器3内进行换热、并自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31流出,依次经过第二阀口22、第四阀口24、第一储液器91、第三端口63和第四端口64,最终自第二吸气口13a流入第二压缩腔13内;另一部分中压制冷剂在第三接口53沿补气通道50依次流向第一端口61和第二端口62处,一部分中压制冷剂自第一吸气口12a流入第一压缩腔12内进行压缩,压缩后成为高压制冷剂通过排气管111流出以进行下一循环,而另一部分中压制冷剂沿第一连通管71流入第二滑片腔13c中,由于第二滑片腔13c内的压力大于第二压缩腔13内的压力,第二压缩腔13可以对制冷剂进行压缩,且第二压缩腔13压缩后的制冷剂与补气通道50内的制冷剂在第一端口61处汇合、并一起流入第一压缩腔12内进行压缩。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在于:补气装置5为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上设有第四接口54,第一接口51与第二借口导通、第三接口53与第四接口54导通,且第二排气口13b通过第一冷媒管路50b与第四接口54连通。
该制冷装置100具有四种运行模式,分别为制冷单缸运行模式、制冷双缸运行模式、制热单缸运行模式和制热双缸运行模式。当制冷装置100处于双缸运行模式(包括制冷和制热)时,第二压缩腔13内的制冷剂通过第二排气口13b排出后沿第一冷媒管路50b自第四接口54流入气液分离器内,与自室外换热器3流出的制冷剂在气液分离器内进行换热,从而将自第二压缩腔13流出的制冷剂冷却为饱和气体后自第三接口53排出、并依次流经第一端口61、第二端口62和第一吸气口12a后流入第一压缩腔12内进行二次压缩。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在于:压力切换组件为第二连通管72,第二连通管的第一端721与第二滑片腔13c连通,第二连通管的第二端722连接至第三阀口23与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42与第二节流元件82之间;该制冷装置100具有制冷单缸运行模式和制热双缸运行模式。由此,该制冷装置100可以通过切换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以实现单缸运行模式与双缸运行模式之间的切换。
当制冷装置100处于制冷单缸运行模式时,换向组件2切换至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连通、且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连通,切换装置6切换至第一端口61与第四端口64连通、且第二端口62与第三端口63连通。高压制冷剂自排气管111流出,并经第一阀口21和第二阀口22流向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31,高压制冷剂在室外换热器3内进行换热,换热后的高压制冷剂自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32流向第一节流元件81,并在第一节流元件81内进行节流降压,使得高压制冷剂转换成中压制冷剂。中压制冷剂自第一接口51流入补气装置5内、并在补气装置5内被分为两路,一部分中压制冷剂自第二接口52流向第二节流元件82、并在第二节流元件82内进行二次节流降压,使得这部分中压制冷剂转换成低压制冷剂,该部分低压制冷剂经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42流入室内换热器4内进行换热、并自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41流出,一部分低压制冷剂依次经过第三阀口23、第四阀口24、第一储液器91、第三端口63和第二端口62,最终自第一吸气口12a流入第一压缩腔12内进行压缩,压缩后成为高压制冷剂通过排气管111流出以进行下一循环,而另一部分低压制冷剂沿第二连通管72流入第二滑片腔13c内;另一部分中压制冷剂在第三接口53沿补气通道50流向第一端口61,并经过第四端口64自第二吸气口13a流入第二压缩腔13内,由于第二滑片腔13c内的压力小于第二压缩腔13内的压力,第二压缩腔13无法对制冷剂进行压缩。
当制冷装置100处于制热双缸运行模式时,换向组件2切换至第一阀口21与第三阀口23连通、且第二阀口22与第四阀口24连通,切换装置6切换至第一端口61与第二端口62连通、且第三端口63与第四端口64连通。高压制冷剂自排气管111流出,并经第一阀口21和第三阀口23一部分高压制冷剂通过第二连通管72流入第二滑片腔13c内、另一部分高压制冷剂流向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41,高压制冷剂在室内换热器4内进行换热,换热后的高压制冷剂自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42流向第二节流元件82、并在第二节流元件82内进行节流降压,使得高压制冷剂转换成中压制冷剂。中压制冷剂在第二接口52流入补气装置5内、并在补气装置5内被分为两路,一部分中压制冷剂自第一接口51流向第一节流元件81、并在第一节流元件81内进行节流降压,使得这部分中压制冷剂转换成低压制冷剂,该部分低压制冷剂经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32流入室外换热器3内进行换热、并自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31流出,依次经过第二阀口22、第四阀口24、第一储液器91、第三端口63和第四端口64,最终自第二吸气口13a流入第二压缩腔13内;另一部分中压制冷剂在第三接口53沿补气通道50依次流向第一端口61和第二端口62,最终自第一吸气口12a流入第一压缩腔12内进行压缩,压缩后成为高压制冷剂通过排气管111流出以进行下一循环。由于第二滑片腔13c内的压力大于第二压缩腔13内的压力,第二压缩腔13可以对制冷剂进行压缩,且第二压缩腔13压缩后的制冷剂与补气通道50内的制冷剂在第一端口61处汇合、并一起流入第一压缩腔12内进行压缩。
实施例四
如图4-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在于:压力切换组件为三通阀73,三通阀73具有三个阀口且三个阀口分别为第五阀口731、第六阀口732和第七阀口733,第五阀口731与第二滑片腔13c连通,第六阀口732与排气管111连通,第七阀口733与第四阀口24连通,第五阀口731与第六阀口732和第七阀口733中的其中一个导通、与另一个隔断。
该制冷装置100具有四种运行模式,分别为制冷单缸运行模式、制冷双缸运行模式、制热单缸运行模式和制热双缸运行模式。当制冷装置100处于制冷单缸运行模式时,换向组件2切换至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连通、且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连通,切换装置6切换至第一端口61与第四端口64连通、且第二端口62与第三端口63连通,三通阀73切换至第五阀口731与第七阀口733导通、且第五阀口731与第六阀口732隔断;当制冷装置100处于制冷双缸运行模式时,换向组件2切换至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连通、且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连通,切换装置6切换至第一端口61与第二端口62连通、且第三端口63与第四端口64连通,三通阀73切换至第五阀口731与第六阀口732导通、且第五阀口731与第七阀口733隔断;当制冷装置100处于制热单缸运行模式时,换向组件2切换至第一阀口21与第三阀口23连通、且第二阀口22与第四阀口24连通,切换装置6切换至第一端口61与第四端口64连通、且第二端口62与第三端口63连通,三通阀73切换至第五阀口731与第七阀口733导通、且第五阀口731与第六阀口732隔断;当制冷装置100处于制热双缸运行模式时,换向组件2切换至第一阀口21与第三阀口23连通、且第二阀口22与第四阀口24连通,切换装置6切换至第一端口61与第二端口62连通、且第三端口63与第四端口64连通,三通阀73切换至第五阀口731与第六阀口732导通、且第五阀口731与第七阀口733隔断。
实施例五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在于:压力切换组件为三通阀73,三通阀73具有三个阀口且三个阀口分别为第五阀口731、第六阀口732和第七阀口733,第五阀口731与第二滑片腔13c连通,第六阀口732与排气管111连通,第七阀口733与第四阀口24连通,第五阀口731与第六阀口732和第七阀口733中的其中一个导通、与另一个隔断。
实施例六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在于:第四阀口24直接与第三端口63相连;第二端口62与第一吸气口12a之间设有第二储液器92,且第二储液器92的入口与第二端口62相连、第二储液器92的出口与第一吸气口12a相连;第四端口64与第二吸气口13a之间设有第三储液器93,且第三储液器93的入口与第四端口64相连、第三储液器93的出口与第二吸气口13a相连。其中,切换装置6可以与压缩机1集成为一体,也可以与压缩机1分开单独设置。
实施例七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在于:补气装置5为过冷换热器,过冷换热器包括两条相互换热的第二冷媒管路50c和第三冷媒管路50d,第二冷媒管路50c的第一端连接在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32与第一节流元件81之间且第二冷媒管路50c的第二端通过第二节流元件82与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42相连,第三冷媒管路50d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节流元件81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32相连,第三冷媒管路50d的第二端为第三接口53。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包括壳体、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所述壳体上设有排气管,所述第一压缩腔设有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气口,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排气管连通,所述第二压缩腔设有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与所述第一压缩腔对应的第一滑片常止抵在相应的第一活塞上;
换向组件,所述换向组件包括第一阀口至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排气管相连;
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第二阀口相连,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第三阀口相连;
补气装置,所述补气装置设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串联有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串联有第二节流元件,所述第二排气口与所述第三接口连通;
切换装置,所述切换装置包括第一端口至第四端口,所述第一端口通过补气通道与所述第三接口相连,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吸气口相连,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第四阀口相连,所述第四端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相连;
压力切换组件,所述压力切换组件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二压缩腔对应的滑片腔连通,所述压力切换组件被构造成用于切换与所述第二压缩腔对应的滑片腔压力以切换所述第二压缩腔的运行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切换组件为第一连通管,所述第一连通管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二压缩腔对应的滑片腔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吸气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切换组件为第二连通管,所述第二连通管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二压缩腔对应的滑片腔连通,所述第二连通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阀口连通或者所述第二连通管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切换组件为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三个阀口分别与与所述第二压缩腔对应的滑片腔、所述排气管和所述第四阀口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气装置为气液分离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气口通过第一冷媒管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机壳内的空间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气装置为过冷换热器,所述过冷换热器包括两条相互换热的第二冷媒管路和第三冷媒管路,所述第二冷媒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且所述第二冷媒管路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相连,所述第三冷媒管路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相连,所述第三冷媒管路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三接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串联在所述补气通道上的单向阀,所述单向阀在从所述第三接口到所述第一端口的方向上单向导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储液器,所述第一储液器的进口与所述第四阀口相连,所述第一储液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三端口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储液器和第三储液器,所述第二储液器的进口与所述第二端口相连,所述第二储液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一吸气口相连,所述第三储液器的进口与所述第四端口相连,所述第三储液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相连。
CN201711194531.9A 2017-11-24 2017-11-24 制冷装置 Active CN1080070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94531.9A CN108007004B (zh) 2017-11-24 2017-11-24 制冷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94531.9A CN108007004B (zh) 2017-11-24 2017-11-24 制冷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07004A CN108007004A (zh) 2018-05-08
CN108007004B true CN108007004B (zh) 2023-07-28

Family

ID=620536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194531.9A Active CN108007004B (zh) 2017-11-24 2017-11-24 制冷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00700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55687A (zh) * 2018-11-30 2020-06-09 广东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压缩机以及制冷系统
CN111022322B (zh) * 2019-12-02 2023-11-28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双级补气压缩机、冷冻冷藏制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3123939B (zh) * 2019-12-31 2023-11-1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压缩机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49634A (ja) * 1991-06-20 1993-06-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CN103954066A (zh) * 2014-04-15 2014-07-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制冷装置
JP2015048970A (ja) * 2013-08-30 2015-03-16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205783944U (zh) * 2016-05-13 2016-12-07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单冷型空调器
CN106546030A (zh) * 2016-11-30 2017-03-29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
CN107270573A (zh) * 2017-06-30 2017-10-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207455941U (zh) * 2017-11-24 2018-06-05 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制冷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49634A (ja) * 1991-06-20 1993-06-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5048970A (ja) * 2013-08-30 2015-03-16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103954066A (zh) * 2014-04-15 2014-07-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制冷装置
CN205783944U (zh) * 2016-05-13 2016-12-07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单冷型空调器
CN106546030A (zh) * 2016-11-30 2017-03-29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
CN107270573A (zh) * 2017-06-30 2017-10-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207455941U (zh) * 2017-11-24 2018-06-05 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制冷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07004A (zh) 2018-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42486B (zh) 压缩机以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108007004B (zh) 制冷装置
US10690383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vapor injection compresso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EP3336359B1 (en) Compressor with capacity variation switching mechanism
WO2007014523A1 (fr) Compresseur a capacite variable
CN107576090B (zh) 一种制冷系统
JP6349417B2 (ja) 二段回転式コンプレッサーおよび冷却サイクル装置
CN110762017B (zh) 进气结构、排气结构、压缩机、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CN102889210B (zh) 双缸双模压缩机
CN107191372B (zh) 旋转式压缩机和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CN101625175A (zh) 单双级压缩可自由切换的多功能空调热泵装置
CN100580340C (zh) 热泵式空调器
CN210397096U (zh) 一种双缸变容压缩机系统、变容增焓系统及空调器
CN202100466U (zh) 容量控制式旋转压缩机
CN106568225B (zh) 压缩机和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JP6446542B2 (ja) 可変容量型圧縮機及びこれを備える冷凍装置
WO2015051537A1 (zh) 冷冻循环装置
CN107806717B (zh) 制冷系统和具有其的空调器、热泵
CN107816816B (zh) 制冷装置
CN107726661B (zh) 空调系统
CN207455941U (zh) 制冷装置
CN111121193B (zh) 空调器
CN207600008U (zh) 制冷装置
CN106382760B (zh)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CN207778856U (zh) 制冷系统和具有其的空调器、热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