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481928U - 水侧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冷水机组、热泵机组 - Google Patents

水侧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冷水机组、热泵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481928U
CN205481928U CN201521135293.0U CN201521135293U CN205481928U CN 205481928 U CN205481928 U CN 205481928U CN 201521135293 U CN201521135293 U CN 201521135293U CN 205481928 U CN205481928 U CN 2054819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heat exchanger
side heat
temperature
valve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13529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崇银
刘开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Chongqing Midea General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Chongqing Midea General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Chongqing Midea General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113529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4819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4819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48192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侧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冷水机组、热泵机组。水侧换热器包括用于检测水侧换热器内换热管水温的感温装置。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侧换热器,可解决换热管内局部温度过低无法检测的问题,解决水泵流量不足导致的局部换热管中水温过低的问题,尤其可有效防止或解决因换热管水流不均而导致冻裂的问题,最大限度保证了冷水机组的可靠性和用户体验感。

Description

水侧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冷水机组、热泵机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侧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冷水机组、热泵机组。
背景技术
降膜或满液式蒸发器在制冷运行时,系统水流量不足的情况下极易出现水流量局部不均的问题,使得部分换热管温度过低,导致局部冷冻水水温过低结冰,冻裂换热管。
厂家的做法是采用流量开关来防止水流量过低,也有一些做法是检测蒸发器的出水温度以进行机组控制,或者检测蒸发器的壳体内侧温度。但是这些做法无法解决蒸发器流道内水流不均而导致的局部低温问题。蒸发温度较低时,会引起出水水流出现温度梯度层,在混合后出水温较高情况下,局部换热管内水温较低,甚至结冰冻裂换热管。管道内易结冰冻裂换热管,且机组不易检测到该情况,机组没有有效的调节方案解决水温过低导致的换热管冻裂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为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水侧换热器,该水侧换热器使用更加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水侧换热器的冷水机组,该冷水机组的水侧换热器性能更加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水侧换热器的热泵机组,该热泵机组性能更加可靠。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侧换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出腔室,所述壳体上设有连通所述腔室的第一制冷剂接口和第二制冷剂接口,所述壳体上还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设在所述腔室内,所述换热管分别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相连通;和感温装置,所述感温装置用于检测所述换热管内水温。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侧换热器,通过设置用于检测换热管内水温的感温装置,且冷水机组可根据感温装置的检测结果减少换热器内冷量,可解决换热管内局部温度过低无法检测的问题,解决水泵流量不足导致的局部换热管中水温过低的问题,尤其可有效防止或解决因换热管水流不均而导致冻裂的问题,最大限度保证了机组的可靠性和用户体验感。
具体地,所述感温装置设在所述换热管的水温最低处。由此,可最大限度预防换热管内局部冻结的情况,使冷水机组带防冻功能。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包括进水管、出水管和水室,所述进水管与所述进水口相连,所述出水管与所述出水口相连,所述水室分别与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相连通。
可选地,所述感温装置设在所述出水管上。
可选地,所述感温装置设在所述水室上。
优选地,所述感温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
进一步地,水侧换热器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腔室内制冷剂液位的液位检测装置。由此,温度检测配合制冷剂液位检测,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水侧换热器内冷量控制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具体地,所述水侧换热器为满液式换热器或者降膜式换热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水机组,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回气口;水侧换热器,所述水侧换热器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水侧换热器,所述第一制冷剂接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连通;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节流装置,所述节流装置串联连接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和所述水侧换热器的所述第二制冷剂接口之间;用户换热器,所述用户换热器的入口与所述水侧换热器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用户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水侧换热器的进水口连通;和水泵,所述水泵连接在所述水侧换热器与所述用户换热器之间;其中,所述感温装置分别与所述压缩机、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水泵电连接以控制所述压缩机、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水泵的运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水机组,通过设置用于检测水侧换热器内换热管内水温的感温装置,且感温装置与压缩机、节流装置和水泵联动以根据检测结果调整运行情况,可解决换热管内局部温度过低无法检测的问题,解决水泵流量不足导致的局部换热管中水温过低的问题,尤其可有效防止或解决因换热管水流不均而导致冻裂的问题,最大限度保证了机组的可靠性和用户体验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泵机组,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回气口;换向组件,所述换向组件设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第一阀口与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中的其中一个连通,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和所述第四阀口中的另一个连通,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回气口连通;水侧换热器,所述水侧换热器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水侧换热器,所述壳体上还设有连通所述腔室的第三制冷剂接口,所述第一制冷剂接口与所述第四阀口连通;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阀口连通,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通过节流装置分别与所述水侧换热器的第二制冷剂接口、第三制冷剂接口相连;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设在所述节流装置与所述第二制冷剂接口之间以使制冷剂向所述水侧换热器单向流动;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设在所述节流装置与所述第三制冷剂接口之间以使制冷剂向所述节流装置单向流动;用户换热器,所述用户换热器的入口与所述水侧换热器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用户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水侧换热器的进水口连通;水泵,所述水泵连接在所述水侧换热器与所述用户换热器之间;其中,所述感温装置分别与所述压缩机、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水泵电连接以控制所述压缩机、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水泵的运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泵机组,通过设置用于检测水侧换热器内换热管内水温的感温装置,且感温装置与压缩机、节流装置和水泵联动以根据检测结果调整运行情况,可解决换热管内局部温度过低无法检测的问题,解决水泵流量不足导致的局部换热管中水温过低的问题,尤其可有效防止或解决因换热管水流不均而导致冻裂的问题,最大限度保证了机组的可靠性和用户体验感。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水侧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水侧换热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水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泵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组控制关系图。
附图标记:
冷水机组100、热泵机组200、
压缩机1、排气口11、回气口12、
室外换热器2、
水侧换热器3、壳体31、腔室310、第一制冷剂接口311、第二制冷剂接口312、第三制冷剂接口313、进水口314、出水口315、换热管32、进水管321、出水管322、水室323、感温装置34、液位检测装置35、
节流装置4、用户换热器5、
换向组件6、第一阀口A、第二阀口B、第三阀口C、第四阀口D、
控制装置7、第一单向阀71、第二单向阀72、
水泵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高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侧换热器3。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侧换热器3,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31、换热管32和感温装置34,壳体31内限定出腔室310,壳体31上设有连通腔室310的第一制冷剂接口311和第二制冷剂接口312,壳体31上还设有进水口314和出水口315。换热管32设在壳体31内,换热管32分别与进水口314和出水口315相连通。其中,感温装置34用于检测换热管32内水温。
可选地,水侧换热器3为满液式换热器或者降膜式换热器,当然,水侧换热器3也可为其他类型的壳管式换热器,这里不作限定。
具体地,当感温装置34检测到换热管32内水温过低时,如感温装置34检测到的水温t小于等于第一预定温度值T1,感温装置34可控制减小流入水侧换热器3的冷量,或者控制增加流出水侧换热器3的冷量。这样,水侧换热器3内冷量少了,水温上升了,则换热管32内的水不易冻结。
这里,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换热管32内盛装了循环水,水在温度过低时容易冻结,水冻结后密度减小体积增大,容易冻裂换热管32。如果循环水在换热管32内冻结,则导致冻结管段堵塞水无法循环流动,水侧换热器3换热效率大大降低。而如果换热管32被冻裂,循环水混杂在制冷剂里,极易引起冷水机组的严重损坏。
另外,还可以理解的是,当水侧换热器3内换热管32的水流分布不均时,局部管段极易造成水温过低而冻结。例如在流水阻力较大的管段,由于该管段热水流不进且冷水流不出,冷水持续吸收冷量后容易冻结。
如果感温装置34检测水侧换热器3的出水温度,或者检测水侧换热器3的壳体内侧温度,虽然安装方便,但是检测反馈调节流于表面,根据无法预防换热管32内水流分布不均导致局部管段水温过低而冻结的情况。而且感温装置34直接检测换热管32内水温,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相应控制调节,是解决水侧换热器3的流道内水流不均导致局部低温问题的最有效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侧换热器3,通过设置用于检测换热管32内水温的感温装置34,且冷水机组可根据感温装置34的检测结果减少换热器内冷量,可解决换热管32内局部温度过低无法检测的问题,解决水泵8流量不足导致的局部换热管32中水温过低的问题,尤其可有效防止或解决因换热管32水流不均而导致冻裂的问题,最大限度保证了机组的可靠性和用户体验感。
具体地,壳体31上可以设有一对进水口314和出水口315,壳体31上可以设有多对进水口314和出水口315。
水侧换热器3的进出水方式可以是上下进出布置,也可以是左右进出布置。
可选地,水侧换热器3可以是一个独立氟系统,或者水侧换热器3也可以是多个氟系统,也就是说,多个水侧换热器3可以相互串联。可选地,多个水侧换热器3的水路相互串联,即一个水侧换热器3的进水口314与另一个水侧换热器3的出水口315连通,每个水侧换热器3均设有感温装置34.
有利地,感温装置34可设在水侧换热器3内换热管32的水温最低处。该水温最低处可以通过理论计算、仿真模拟推断出,也可以在实际实验中通过仪器检测出。将感温装置34设于水温最低处,则能最大限度预防换热管32内局部冻结的情况,使冷水机组100带防冻功能。
其中,如图1所示,水温最低处可能是换热管32内距离出水口315的最远处,因此感温装置34用于检测换热管32内距离出水口315的最远处水温。水温最低处也可能是换热管32内局部流水阻力最大处,则感温装置34用于检测该流水阻力最大处的水温。
优选地,感温装置34设在当流速较低、制冷剂低液位时仍能覆盖的管路中。这样,内置温度探头的方案检测出低水温,及时反馈给主机控制系统,以达到防止换热管32局部结冰冻裂的目的。
通过在流速较低、易被液态冷媒覆盖的区域,增加防冻温度测点的方案,解决常规壳管式换热器中,仅依靠出水温度传感器或水流开关断流防冻措施无法避免的局部换热管温度低、冻裂风险高的问题。
具体地,感温装置34的具体安装位置可以是换热管32的任何部位,也可以是在壳体31上,只要感温装置34能检测换热管32内水温即可。
根据水侧换热器3的换热管32、进出水口布局方式及流程数量等不同,局部防冻温度测量探头可以是一支或多支。
具体地,感温装置34可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温度传感器。当温度传感器为多个时,可分别设在换热管32的不同位置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换热管32包括进水管321、出水管322和水室323,进水管321与进水口314相连,出水管322与出水口315相连,水室323分别与进水管321和出水管322相连通。这里,水室323为换热管32内进水与出水的混合处。
具体地,进水口314和出水口315设在壳体31的一个端面上,水室323邻近壳体31的另一个端面设置,以提高换热效率。
可选地,感温装置34设在出水管322上以检测管内水温。这里,循环水在换热管32内循环流动后从出水管322排出,出水管322内水温通常最低,因此感温装置34检测出水管322水温,可以有效防止结冰。
可选地,如图2所示,感温装置34设在水室323内,这样感温装置34检测混合水温,对防冻结作用效果明显。有利地,如图2所示,感温装置34设在水室323的底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水侧换热器3还包括用于检测腔室310内制冷剂液位的液位检测装置35,液位检测装置35分别与压缩机1、节流装置4和水泵8电连接。这样,温度检测配合制冷剂液位检测,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水侧换热器3内冷量控制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机组如何根据感温装置34的检测结果,或者根据感温装置34和液位检测装置35的检测结果调整水侧换热器3内的冷量,将在下文中对机组描述中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下面参考图1-图3、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水机组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水机组100,如图3所示,包括:压缩机1、水侧换热器3、室外换热器2、节流装置4、用户换热器5和水泵8。
压缩机1具有排气口11和回气口12,压缩机1用于将回气口12流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制冷剂压缩后形成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并从排气口11排出。
参照图1和图3,水侧换热器3包括:壳体31、换热管32和感温装置34,壳体31内限定出腔室310,壳体31上设有连通腔室310的第一制冷剂接口311和第二制冷剂接口312,壳体31上还设有进水口314和出水口315,换热管32设在壳体31内,换热管32分别与进水口314和出水口315相连通,其中,感温装置34用于检测换热管32内水温,第一制冷剂接口311与压缩机1的回气口12连通。
具体地,室外换热器2的第一端与压缩机1的排气口11连通,节流装置4串联连接在室外换热器2的第二端和水侧换热器3的第二制冷剂接口312之间。
可选地,室外换热器2可为风冷式换热器,冷水机组100为风冷冷水机组。室外换热器2也可为水冷式换热器,这里不作具体限定。另外,节流装置4也应做广义理解,节流装置4只要能降低通过的气态制冷剂的气压即可。可选地,节流装置4可为电子膨胀阀或电动阀、电磁阀或者上述阀体的组合结构。
用户换热器5的入口与水侧换热器3的出水口315连通,用户换热器5的出口与水侧换热器3的进水口314连通,水泵8连接在水侧换热器3与用户换热器5之间,水泵8用于驱动用户换热器5内的水与水侧换热器3内的水进行循环流动,从而将水侧换热器3内制冷剂的冷量转移到用户所需空间。
具体地,如图3所示,压缩机1、室外换热器2、水侧换热器3及节流装置4限定出用于流通制冷剂的制冷循环路径。
冷水机组100工作时,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11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进入到室外换热器2内,室外换热器2内的高温高压制冷剂与外界进行换热以形成为中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从室外换热器2排出的制冷剂经过节流装置4膨胀成气液混合状态,该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从第二制冷剂接口312进入到水侧换热器3的腔室310内。由于换热管32内有水循环流动,制冷剂吸收循环水的热量蒸发,相当于循环水吸收了制冷剂的冷量。制冷剂吸热蒸发形成气态制冷剂,气态制冷剂从第一制冷剂接口311排出,并从压缩机1的回气口12流回到压缩机1内,完成制冷循环。
参照图5,感温装置34分别与压缩机1、节流装置4和水泵8电连接,以控制压缩机1、节流装置4和水泵8的运行。具体地,感温装置34通过机组的控制装置7与压缩机1、节流装置4和水泵8电连接。
由上述水侧换热器3的实施例描述可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水机组100,通过设置用于检测水侧换热器3内换热管32内水温的感温装置34,且感温装置34与压缩机1、节流装置4和水泵8联动以根据检测结果调整运行情况,可解决换热管32内局部温度过低无法检测的问题,解决水泵8流量不足导致的局部换热管32中水温过低的问题,尤其可有效防止或解决因换热管32水流不均而导致冻裂的问题,最大限度保证了机组的可靠性和用户体验感。
这里,当感温装置34检测到换热管32内的水温t小于等于第一预定温度值T1时,控制装置7可仅控制压缩机1或者节流装置4,以减小水侧换热器3的冷量流入量。或者控制装置7可仅控制水泵8,以增大水侧换热器3的冷量流出量。
或者,控制装置7对压缩机1、节流装置4、水泵8均进行控制调节。也就是说,当感温装置34检测到换热管32内的水温t小于等于第一预定温度值T1时,控制装置7可控制压缩机1、节流装置4和水泵8中的至少一个以减小水侧换热器3内的冷量。
具体每一个部件的控制方式如下:
如,在感温装置34检测到的水温t小于等于第一预定温度值T1时,感温装置34控制压缩机1减小负荷,这样,压缩机1减少做功,冷水机组100产生的冷量减少,从而流入水侧换热器3的冷量减少。这里,减小压缩机1负荷的操作为现有技术所公开,这里不作具体说明。
如,在感温装置34检测到的水温t小于等于第一预定温度值T1时,感温装置34控制节流装置4减小开度,这样,节流装置4也会限制流入水侧换热器3的制冷剂量,从而制冷剂带入水侧换热器3的冷量也减小,流入水侧换热器3的冷量减少。
如,在感温装置34检测到的水温t小于等于第一预定温度值T1时,感温装置34控制水泵8增加流量。循环水流入量增加后,循环水平均吸收的冷量减少,温度降低得少。循环水流入量增加后,利于换热管32内水分布均匀,而且可以增加换热管32内水流动力,驱动局部管段冷水流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水侧换热器3还包括用于检测腔室310内制冷剂液位的液位检测装置35,液位检测装置35分别与压缩机1、节流装置4和水泵8电连接。这样,温度检测配合制冷剂液位检测,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水侧换热器3内冷量控制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温度检测配合制冷剂液位检测后,对压缩机1、节流装置4和水泵8的控制方式也为多样,厂家可根据机组实际运行情况选择最佳调控方案。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感温装置34检测到的水温t小于等于第二预定温度值T2,液位检测装置35检测到的液位高度h小于等于第一预定高度值H1时,水泵8增加流量。也就是说,在换热管32内水温过低,而腔室310内制冷剂量不多时,通过增加循环水流量增加冷量流出,而不用减小制冷剂流入量,就能很好地维持冷量平衡及制冷剂量适中。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感温装置34检测到的水温t小于等于第二预定温度值T2,液位检测装置35检测到的液位高度h大于等于第二预定高度值H2时,节流装置4减小开度。也就是说,在换热管32内水温过低时,而腔室310内制冷剂量较多时,通过直接减小制冷剂流入量,就能很好地维持冷量平衡及制冷剂量适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感温装置34检测到的水温t小于等于第二预定温度值T2,液位检测装置35检测到的液位高度h在预定范围内时,还可控制压缩机1降低负荷。
可以理解,当感温装置34配合液位检测装置35控制时,也可对压缩机1、节流装置4和水泵8中的两个或者三个进行调节,这里不作限定。
另外,如果控制装置7对压缩机1、节流装置4和水泵8中的两个或者三个进行操作,即如果感温装置34检测到换热管32水温低于设定值,根据水温偏差值,执行以下动作中的两个或者三个:1、调整水泵8流量;2、调整节流装置4的开度;3、调整压缩机1的负荷或开停。可选地,上述动作可依次进行或同时进行。
水侧换热器3内换热管32的结构,感温装置34结构、安装位置、数量等也可以与上述水侧换热器3实施例相同,这里也不再赘述。
下面参考图1-图2、图4-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泵机组2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泵机组200,如图4所示,包括:压缩机1、换向组件6、水侧换热器3、室外换热器2、节流装置4、第一单向阀71、第二单向阀72、用户换热器5和水泵8。其中,压缩机1具有排气口11和回气口12。
换向组件6设有第一阀口A、第二阀口B、第三阀口C和第四阀口D,第一阀口A与第三阀口C和第四阀口D中的其中一个连通,第二阀口B与第三阀口C和第四阀口D中的另一个连通,第一阀口A与排气口11连通,第二阀口B与回气口12连通。也就是说,换向组件6具有两种导通状态,一种导通状态为第一阀口A与第三阀口C导通且第二阀口B与第四阀口D导通,另一种导通状态为第一阀口A与第四阀口D导通且第二阀口B与第三阀口C导通。
优选地,由于四通阀在空调设备中的应用技术较为成熟,且四通阀的体积小、成本较低,四通阀的换向功能稳定、可靠,因此换向组件6选用四通阀。当然,换向组件6的结构可不限于此,换向组件6还可为现有技术中公开的由多个控制阀并联、串联构成的阀门组件。
参照图1和图4,水侧换热器3包括:壳体31、换热管32和感温装置34,壳体31内限定出腔室310,壳体31上设有连通腔室310的第一制冷剂接口311、第二制冷剂接口312和第三制冷剂接口313,壳体31上还设有进水口314和出水口315,换热管32设在壳体31内,换热管32分别与进水口314和出水口315相连通,其中,感温装置34用于检测换热管32内水温,第一制冷剂接口311与第四阀口D连通。
具体地,如图4所示,室外换热器2的第一端与第三阀口C连通,室外换热器2的第二端通过节流装置4分别与水侧换热器3的第二制冷剂接口312、第三制冷剂接口313相连。
可选地,室外换热器2可为风冷式换热器,热泵机组200为风冷热泵机组。室外换热器2也可为水冷式换热器,这里不作具体限定。可选地,节流装置4可为电子膨胀阀或电动阀、电磁阀或者上述阀体的组合结构。
如图4所示,第一单向阀71设在节流装置4与第二制冷剂接口312之间以使制冷剂向水侧换热器3单向流动,第二单向阀72设在节流装置4与第三制冷剂接口313之间以使制冷剂向节流装置4单向流动。
其中,根据管壳式换热器的特性,第二制冷剂接口312设在壳体31顶部,第二制冷剂接口312为气液混合态制冷剂入口,第三制冷剂接口313设在壳体31底部,第三制冷剂接口313为液态制冷剂出口。
用户换热器5的入口与水侧换热器3的出水口315连通,用户换热器5的出口与水侧换热器3的进水口314连通,水泵8连接在水侧换热器3与用户换热器5之间,水泵8用于驱动用户换热器5内的水与水侧换热器3内的水进行循环流动,从而将水侧换热器3内制冷剂的冷量转移到用户所需空间。
具体地,如图4所示,压缩机1、换向组件6、室外换热器2、水侧换热器3及节流装置4限定出用于流通制冷剂的制冷循环路径和制热循环路径,即热泵机组200具有制冷和制热的功能。
当热泵机组200需要进行制冷工作时,此时换向组件6的第一阀口A与第三阀口C连通,第二阀口B与第四阀口D连通。
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11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进入到室外换热器2内,室外换热器2内的高温高压制冷剂与外界进行换热以形成为中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从室外换热器2排出的制冷剂经过节流装置4膨胀成气液混合状态,该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从第二制冷剂接口312进入到水侧换热器3的腔室310内。由于换热管32内有水循环流动,制冷剂吸收循环水的热量蒸发,相当于循环水吸收了制冷剂的冷量。制冷剂吸热蒸发形成气态制冷剂,气态制冷剂从第一制冷剂接口311排出,并从压缩机1的回气口12流回到压缩机1内,完成制冷循环。
当热泵机组200需要进行制热工作时,此时换向组件6的第一阀口A与第四阀口D连通,第二阀口B与第三阀口C连通。
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依次从第一制冷剂接进入到水侧换热器3中,并与换热管32内循环水进行换热。循环水吸收热量,制冷剂放热冷凝形成中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可从第三制冷剂接口313流出,并通过第二单向阀72流向节流装置4节流,节流后的制冷剂流入室外换热器2吸热蒸发,室外换热器2的制冷剂最终通过换向组件6流回压缩机1。循环水吸收热量后流向用户换热器5,以向室内放热。
参照图5,将感温装置34分别与压缩机1、节流装置4和水泵8电连接,以控制压缩机1、节流装置4和水泵8的运行。具体地,感温装置34通过机组的控制装置7与压缩机1、节流装置4和水泵8电连接。
由上述水侧换热器3、冷水机组100的实施例描述可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泵机组200,通过设置用于检测水侧换热器3内换热管32内水温的感温装置34,且感温装置34与压缩机1、节流装置4和水泵8联动以根据检测结果调整运行情况,可在机组制冷时解决换热管32内局部温度过低无法检测的问题,解决水泵8流量不足导致的局部换热管32中水温过低的问题,尤其可有效防止或解决因换热管32水流不均而导致冻裂的问题,最大限度保证了机组的可靠性和用户体验感。
具体地,水侧换热器3还包括用于检测腔室310内制冷剂液位的液位检测装置35,液位检测装置35分别与压缩机1、节流装置4和水泵8电连接。这样,温度检测配合制冷剂液位检测,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水侧换热器3内冷量控制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其中,控制装置7根据上述检测结果对压缩机1、节流装置4、水泵8的具体调节方式与上述冷水机组100实施例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另外,水侧换热器3内换热管32的结构,感温装置34结构、安装位置、数量等也可以与上述水侧换热器3实施例相同,这里也不再赘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水侧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出腔室,所述壳体上设有连通所述腔室的第一制冷剂接口和第二制冷剂接口,所述壳体上还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
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设在所述腔室内,所述换热管分别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相连通;和
感温装置,所述感温装置用于检测所述换热管内水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侧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装置设在所述换热管的水温最低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侧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包括进水管、出水管和水室,所述进水管与所述进水口相连,所述出水管与所述出水口相连,所述水室分别与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侧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装置设在所述出水管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侧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装置设在所述水室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侧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水侧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腔室内制冷剂液位的液位检测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侧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侧换热器为满液式换热器或者降膜式换热器。
9.一种冷水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回气口;
水侧换热器,所述水侧换热器为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水侧换热器,所述第一制冷剂接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连通;
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
节流装置,所述节流装置串联连接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和所述水侧换热器的所述第二制冷剂接口之间;
用户换热器,所述用户换热器的入口与所述水侧换热器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用户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水侧换热器的进水口连通;和
水泵,所述水泵连接在所述水侧换热器与所述用户换热器之间;
其中,所述感温装置分别与所述压缩机、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水泵电连接以控制所述压缩机、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水泵的运行。
10.一种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回气口;
换向组件,所述换向组件设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第一阀口与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中的其中一个连通,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和所述第四阀口中的另一个连通,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回气口连通;
水侧换热器,所述水侧换热器为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水侧换热器,所述壳体上还设有连通所述腔室的第三制冷剂接口,所述第一制冷剂接口与所述第四阀口连通;
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阀口连通,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通过节流装置分别与所述水侧换热器的第二制冷剂接口、第三制冷剂接口相连;
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设在所述节流装置与所述第二制冷剂接口之间以使制冷剂向所述水侧换热器单向流动;
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设在所述节流装置与所述第三制冷剂接口之间以使制冷剂向所述节流装置单向流动;
用户换热器,所述用户换热器的入口与所述水侧换热器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用户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水侧换热器的进水口连通;
水泵,所述水泵连接在所述水侧换热器与所述用户换热器之间;
其中,所述感温装置分别与所述压缩机、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水泵电连接以控制所述压缩机、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水泵的运行。
CN201521135293.0U 2015-12-30 2015-12-30 水侧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冷水机组、热泵机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4819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135293.0U CN205481928U (zh) 2015-12-30 2015-12-30 水侧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冷水机组、热泵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135293.0U CN205481928U (zh) 2015-12-30 2015-12-30 水侧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冷水机组、热泵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481928U true CN205481928U (zh) 2016-08-17

Family

ID=566629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135293.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481928U (zh) 2015-12-30 2015-12-30 水侧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冷水机组、热泵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48192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17598A (zh) * 2019-09-20 2019-12-27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及空调系统
CN114739063A (zh) * 2022-04-26 2022-07-12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热泵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17598A (zh) * 2019-09-20 2019-12-27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及空调系统
CN114739063A (zh) * 2022-04-26 2022-07-12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热泵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114739063B (zh) * 2022-04-26 2024-02-23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热泵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939467U (zh) 多联机空调系统
CN104321600B (zh) 使用散热器冷却耗能电子设备的系统和方法
CN105509354B (zh) 冷水机组和热泵机组
CN104110907B (zh) 单冷型空调器和冷暖型空调器
CN205505260U (zh) 用于机房的空调设备
CN105674434B (zh) 冷暖型空调器和单冷型空调器
CN107076475A (zh) 用于运行具有接收器的蒸气压缩系统的方法
CN106608157A (zh) 一种空调系统和空调控制方法
CN106989545A (zh) 冷媒冷却装置及空调器
CN205481928U (zh) 水侧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冷水机组、热泵机组
CN102788447B (zh) 热泵空调系统
CN103890501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8361807A (zh) 一种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341125B (zh) 一种制冷系统和控制方法
CN106394183A (zh) Co2热泵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6449925U (zh) 一种高精度温控热交换系统
CN104757879A (zh) 供水设备
CN105783310B (zh) 冷暖型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4697245B (zh) 耦合热泵系统
CN104344595B (zh) 空调系统
CN104848578B (zh) 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208901508U (zh) 对流辐射复合换热系统及换热设备
KR101962878B1 (ko) 냉동기 토출 가스에 의한 응축 폐열 회수를 이용한 냉동 시스템
CN109595849A (zh) 换热系统、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除霜方法
CN105402920B (zh) 冷水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7

Termination date: 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