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37743A - 旋转动力生成装置及发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旋转动力生成装置及发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37743A
CN106537743A CN201580038310.5A CN201580038310A CN106537743A CN 106537743 A CN106537743 A CN 106537743A CN 201580038310 A CN201580038310 A CN 201580038310A CN 106537743 A CN106537743 A CN 1065377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magnetization
magnet assembly
piston
magnet
piston magn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3831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野胜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65377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377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6Means for converting reciprocating motion into rotary motion or vice versa
    • H02K7/075Means for converting reciprocating motion into rotary motion or vice versa using crankshafts or eccentr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3/00Alleged dynamo-electric perpetua mobili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MECHANICAL-POWER PRODUCING DEVICE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3/00Other motors, e.g. gravity or inertia mo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8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electric generators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e.g. with turbines
    • H02K7/1807Rotary generators
    • H02K7/1815Rotary generator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reciprocating piston engin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11/00Generators or motor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Alleged perpetua mobilia obtained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S74/09Perpetual motion gimmic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Shafts, Cranks, Connecting Bars, And Related Bearings (AREA)
  • Permanent Field Magnets Of Synchronous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可靠地获得活塞磁体的往复运动的同时提高其持续性,由此获得连续的旋转动力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具有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和曲轴(11),还具有第一、第二引导部件(50,51)、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0,71)、以及分别具备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32,132)的第一退磁转筒(30,130)。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和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0,71)配置成具备相同极性的上极面(60a,61a)与固定极面(70a,71a)相对,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还具有排斥力不均匀结构和向曲轴供给动力以使活塞磁体的往复运动继续进行的辅助电动机(14a)。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32,132)具有:具备弱于上极面(60a,61a)的磁极,并与上极面(60a,61a)极性不同的磁力的退磁磁体部(38)、以及无磁力部(39)。

Description

旋转动力生成装置及发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永磁体的排斥力生成旋转动力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以及通过该旋转动力进行发电的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永磁体具备同极彼此靠近则相互排斥、异极彼此靠近则相互吸引的性质。以往,已知这种永磁体利用相互排斥的力(排斥力)或相互吸引的力(吸引力)使部件产生直线运动,并将其转换为其他部件的旋转运动的构想。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磁力原动装置,该磁力原动装置如图25所示,具有以下结构:在气缸300中收纳有活塞磁体301、固定磁体302、连杆303、曲轴304、以及螺旋弹簧305。该磁力原动装置在连杆303的两侧分别连接活塞磁体301和曲轴304,并且固定磁体302、302与该活塞磁体301相排斥地收纳于上止点、下止点两侧,进而螺旋弹簧305、305收纳于固定磁体302、302外侧。
此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磁力应用动力单元,该磁力应用动力单元如图26(a)所示,具有以下结构:在气缸400中收纳有活塞磁体401,在气缸400外配置有曲轴402,在曲轴402的相反侧配置有旋转的圆板状磁体403。在该动力单元中,活塞磁体401借由连杆404与曲轴402连接,曲轴402借由齿轮和轴与圆板状磁体403连接。
进一步地,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动力传递机构,该动力传递机构如图27所示,具有以下结构:在气缸500、500中收纳有活塞磁体501、501,在气缸500、500外配置有曲轴502,在该曲轴502的相反侧配置有旋转板504,在该旋转板504固定有磁体503、503。在该动力传递机构中,活塞磁体501、501借由连杆505、505与曲轴502连接,旋转板504与电动机506连接。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6827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4315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登录实用新型公报第3180748号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2-545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以往,已知有利用磁体的排斥力或吸引力使活塞磁体在气缸中往复,并将该往复运动转换成曲轴的旋转运动的动力装置。
但是,为了从这种动力装置得到有效的旋转运动,曲轴的旋转运动必须为持续的运动。为此,必须使活塞磁体在气缸中反复往复。
然而,上述各专利文献所公开的动力装置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动力装置的情况下,活塞磁体301、连杆303、曲轴304全部收纳于气缸300中,因此不可能使活塞磁体301与固定磁体302的排斥力从上止点侧、下止点侧两方同等地作用。因此,即便活塞磁体301受到上止点侧的固定磁体302所产生的排斥力而移动至下止点侧,活塞磁体301也不会受到与之相等的排斥力而返回上止点侧。所以,由于活塞磁体301无法往复,因此不可能获得连续的旋转动力。
此外,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动力装置的情况下,如图26(b)所示,通过将两个半圆板状磁体403a、403b组合而形成圆板状磁体403,但各半圆板状磁体403a、403b在圆板状磁体403的同侧的面上配置了不同的极性。而且,通过使该圆板状磁体403旋转,排斥力和吸引力交替作用,使活塞磁体401反复远离及靠近。
然而,即使在例如排斥力从一个半圆板状磁体403a作用于活塞磁体401时,吸引力也会从另一个半圆板状磁体403b作用于活塞磁体401,因此排斥力和吸引力两种力同时作用于活塞磁体401。而且,如果活塞磁体401因排斥力而远离圆板状磁体403,则活塞磁体401与圆板状磁体403的间隔增大,因此为了使活塞磁体401返回原位,必须使吸引力大于排斥力。
但是,这样一来,在此情况下为了使活塞磁体401远离,需要克服该吸引力的排斥力。结果,无法通过圆板状磁体403的旋转使活塞磁体401往复,因此不可能获得连续的旋转动力。
此外,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动力传递机构,通过使固定在旋转板504上的磁体503、503交替靠近活塞磁体501、501,并改变作用于活塞磁体501、501的磁体的极性,从而使排斥力和吸引力交替作用于活塞磁体501、501。
但是,在该动力传递机构中,为了使暂时远离的活塞磁体501、501返回原位,也必须使大于排斥力的吸引力起作用。而且,在一个活塞磁体501被一个磁体503吸引时,极性不同的另一个磁体503将远离该活塞磁体501,所以磁体503、503所产生的排斥力和吸引力有可能互相对抗。因此,活塞磁体501、501的往复运动难以继续。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4公开了通过反复进行在同极彼此相向的活塞磁体和固定磁体之间夹入和抽出铁板,使活塞磁体时而远离时而靠近的装置。
但是,如果在活塞磁体与固定磁体之间夹入铁板,则该铁板被活塞磁体、固定磁体双方吸引,因此难以将铁板抽出。而且,由于铁板是强磁性体,因此即使在活塞磁体与固定磁体之间夹入铁板,也无法阻断磁力。这样,就无法使活塞磁体往复。
而且,由于活塞磁体和固定磁体的彼此相向的面(相向面)平行设置,因此未解决以下问题。
通常,从永磁体发出的磁力线被描绘为如图28所示的环状。因此,如图29所示,如果固定磁体601和活塞磁体602的同极(图29中的N极)的相向面601a、602a平行相对,则大小相同的排斥力作用在图中所示的X方向和Y方向上。而且,由于活塞磁体602与旋转的曲轴连接,因此当活塞磁体602从最靠近固定磁体601的位置离开时,其相向面602a沿相向面601a极少地平行移动。
而且,如果相向面601a、相向面602a保持平行地靠近,则虽然排斥力作用于使固定磁体601和活塞磁体602二者沿中心轴方向远离的方向上,但是相向面602a难以作用于沿相向面601a平行移动的方向上。因此,对于活塞磁体602要远离固定磁体601的运动,排斥力难以有效地作用,因此难以继续进行往复运动。
如上所述,在上述以往的动力装置中,存在由于无法获得活塞磁体的往复运动,而无法获得连续的旋转动力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在可靠地获得活塞磁体的往复运动的同时提高其持续性,由此获得连续的旋转动力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和通过该旋转动力进行发电的发电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一种旋转动力生成装置,该旋转动力生成装置具有:上止点侧磁极的极性相同地配置的第一活塞磁体部件和第二活塞磁体部件、与该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各自的下止点侧连接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以及与该第一、第二连杆连接的曲轴。上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还具有第一引导部件和第二引导部件、第一固定磁体部件和第二固定磁体部件、第一退磁部件以及第二退磁部件;第一、第二引导部件分别从外侧保持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并且在往复移动的整个行程内分别对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进行引导;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固定于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的上止点侧的上极面隔开一定间隔的位置上,并且配置成具备与该上极面的磁极相等的极性的固定极面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各自的上极面相向;第一退磁部件具有穿过第一活塞磁体部件的上极面与第一固定磁体部件的固定极面之间且与第一活塞磁体部件的上极面相对的第一退磁筒状体,并且固定于曲轴;第二退磁部件具有穿过第二活塞磁体部件的上极面与第二固定磁体部件的固定极面之间且与第二活塞磁体部件的上极面相对的第二退磁筒状体,并且固定于曲轴。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分别在与上极面相对的内侧面和与固定极面相对的外侧面双方具有退磁磁体部和无磁力部,上述退磁磁体部具备弱于所述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的磁极并与所述上极面极性不同的磁力,上述无磁力部与该退磁磁体部邻接形成且没有磁力。上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还具有排斥力不均匀结构,上述排斥力不均匀结构使得在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各自的上极面、以及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各自的固定极面中,沿曲轴旋转的旋转方向的最后侧的最后部间隔宽于其他部分的间隔,并且该最后部的上极面与固定极面相互排斥的排斥力小于其他部分的排斥力。上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进一步具有向曲轴提供动力以使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的往复运动继续进行的辅助电动机。
在上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中,排斥力作用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和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之间,从而能够通过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减弱该排斥力。
此外,在上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情况下,优选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的退磁磁体部具有磁力最强的强退磁部、磁力最弱的弱退磁部、以及具备在该强退磁部与弱退磁部中间的磁力的中退磁部,并且具有通过沿着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各自的旋转方向依次配置该强退磁部、中退磁部和弱退磁部,使磁力沿圆周方向逐渐增强地变化的磁力变化结构。
进一步地,在上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情况下,可为如下结构:曲轴和第一、第二连杆形成为使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交替到达上止点;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配置成上极面在从曲轴观察时朝向相同方向;第一、第二退磁部件固定于曲轴,使得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到达上止点的时刻,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到达下止点,之后紧接着第一退磁筒状体中的第一活塞磁体部件和第一固定磁体部件之间的部分从退磁磁体部切换为无磁力部,并且第二退磁筒状体中的退磁磁体部配置于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和第二固定磁体部件之间。
而且,上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可为如下结构:曲轴和第一、第二连杆形成为使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在相同时刻到达上止点;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配置成上极面在从曲轴观察时彼此朝向相反方向;第一、第二退磁部件固定于曲轴,使得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到达上止点的时刻,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到达上止点,之后紧接着第一退磁筒状体中的第一活塞磁体部件和第一固定磁体部件之间的部分从退磁磁体部切换为无磁力部,并且第二退磁筒状体中的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和第二固定磁体部件之间的部分从退磁磁体部切换为无磁力部。
此外,进一步地,上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可为如下结构:曲轴和第一、第二连杆形成为使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交替到达上止点;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配置成上极面在从曲轴观察时彼此朝向相反方向;第一、第二退磁部件固定于曲轴,使得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到达上止点的时刻,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到达下止点,之后紧接着第一退磁筒状体中的第一活塞磁体部件和第一固定磁体部件之间的部分从退磁磁体部切换为无磁力部,并且第二退磁筒状体中的退磁磁体部配置于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和第二固定磁体部件之间。
此外,第一、第二引导部件优选为,连接内侧与外侧的间隙部遍及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往复移动的整个范围而形成。
进一步地,上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可为如下结构:其具有第一发动机部和第二发动机部,上述第一发动机部和第二发动机部分别具有第一、第二引导部件、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第一、第二连杆、第一、第二退磁部件、以及曲轴,该第一发动机部的曲轴和该第二发动机部的曲轴由在该第一、第二发动机部共用的一根共通曲轴构成。
而且,本发明提供一种发电装置,其为具有旋转动力生成装置、以及利用由该旋转动力生成装置所生成的旋转动力进行发电的发电机的发电装置。旋转动力生成装置旋转动力生成装置具有:上止点侧的磁极的极性相同地配置的第一活塞磁体部件和第二活塞磁体部件、与该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各自的下止点侧连接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以及与该第一、第二连杆连接的曲轴。上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还具有第一引导部件和第二引导部件、第一固定磁体部件和第二固定磁体部件、第一退磁部件以及第二退磁部件;第一、第二引导部件分别从外侧保持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并且在往复移动的整个行程内分别对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进行引导;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固定于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的上止点侧的上极面隔开一定间隔的位置上,并且配置成具备与该上极面的磁极相等的极性的固定极面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各自的上极面相向;第一退磁部件具有穿过第一活塞磁体部件的上极面与第一固定磁体部件的固定极面之间且与第一活塞磁体部件的上极面相对的第一退磁筒状体,并且固定于曲轴;第二退磁部件具有穿过第二活塞磁体部件的上极面与第二固定磁体部件的固定极面之间且与第二活塞磁体部件的上极面相对的第二退磁筒状体,并且固定于曲轴。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分别在与上极面相对的内侧面和与固定极面相对的外侧面均具有退磁磁体部和无磁力部,上述退磁磁体部具备弱于所述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的磁极并与所述上极面极性不同的磁力,上述无磁力部与该退磁磁体部邻接形成且没有磁力。上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还具有排斥力不均匀结构,上述排斥力不均匀结构使得在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各自的上极面、以及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各自的固定极面中,沿曲轴旋转的旋转方向的最后侧的最后部间隔宽于其他部分的间隔,并且该最后部的上极面与固定极面相互排斥的排斥力小于其他部分的排斥力。上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进一步具有向曲轴提供动力以使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的往复运动继续进行的辅助电动机。
如上所详述,根据本发明,可以得到在可靠地获得活塞磁体的往复运动的同时提高其持续性,由此获得连续的旋转动力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以及利用该旋转动力进行发电的发电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沿图1的2-2线切开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将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盖部取下后示出的俯视图。
图4(a)为第一、第二退磁转筒的立体图,(b)为第一退磁转筒的主视图。
图5(a)为从第一退磁转筒的圆形底部侧观察的侧视图,(b)为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的展开图。
图6(a)为表示第一退磁筒状体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b)为表示第一退磁筒状体的退磁磁体部、无磁力部的变化模式的图。
图7为表示第一引导部件、第一活塞磁体部件和第一固定磁体部件的局部省略立体图。
图8为从与曲轴交叉的方向观察的发动机部的第一活塞磁体部件侧的侧视图。
图9(a)为模式性地表示刚到达下止点后的第一活塞磁体部件、第一固定磁体部件和第一退磁筒状体的图,(b)为模式性地表示此时第一退磁筒状体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10(a)为模式性地表示紧接着图9(a)的第一活塞磁体部件、第一固定磁体部件和第一退磁筒状体的图,(b)为模式性地表示紧接着图9(b)的第一退磁筒状体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11(a)为模式性地表示紧接着图10(a)的第一活塞磁体部件、第一固定磁体部件和第一退磁筒状体的图,(b)为模式性地表示紧接着图10(b)的第一退磁筒状体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12(a)为模式性地表示紧接着图11(a)的第一活塞磁体部件、第一固定磁体部件和第一退磁筒状体的图,(b)为模式性地表示紧接着图11(b)的第一退磁筒状体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13(a)为模式性地表示紧接着图12(a)的第一活塞磁体部件、第一固定磁体部件和第一退磁筒状体的图,(b)为模式性地表示紧接着图12(b)的第一退磁筒状体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14(a)为模式性地表示分别刚到达上止点、下止点后的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和曲轴的图,(b)为模式性地表示此时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的图。
图15(a)为为模式性地表示紧接着图14(a)的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和曲轴的图,(b)为模式性地表示紧接着图14(b)的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的图。
图16(a)为模式性地表示紧接着图15(a)的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和曲轴的图,(b)为模式性地表示紧接着图15(b)的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的图。
图17(a)为模式性地表示紧接着图16(a)的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和曲轴的图、(b)为模式性地表示紧接着图16(b)的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的图。
图18(a)为模式性地表示紧接着图17(a)的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和曲轴的图、(b)为模式性地表示紧接着图17(b)的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的图。
图19(a)为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的引导部件的局部省略立体图,(b)为变形例所涉及的退磁转筒的主视图。
图20为变形例所涉及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与图3同样的俯视图。
图21为另一变形例所涉及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与图3同样的俯视图。
图2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与图2相对应的剖视图。
图23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与图2相对应的剖视图。
图24(a)为模式性地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动作模式的图,(b)为模式性地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动作模式的图,(c)为模式性地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动作模式的图。
图25为表示现有磁力原动装置的图。
图26(a)为表示现有磁力应用动力单元的图,(b)为表示其圆板状磁体的图。
图27为表示现有动力传递机构的图。
图28为模式性地表示永磁体和从永磁体发出的磁力线的图。
图29为模式性地表示固定磁体与活塞磁体平行相向时的磁力线的图。
图30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局部省略俯视图。
图31为从沿着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曲轴11的方向观察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应予说明,对同一要素使用同一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结构)
首先,参照图1至图8,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
其中,图1为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的立体图,图2为沿图1的2-2线切开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的剖视图,图3为将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的盖部6取下后示出的俯视图。此外,图4(a)为第一、第二退磁转筒30、130的立体图,(b)为第一退磁转筒30的主视图。图5(a)为从第一退磁转筒30的圆形底部33侧观察的侧视图,(b)为第一、第二第一退磁筒状体32、132的展开图。图6(a)为表示第一退磁筒状体32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b)为表示第一退磁筒状体32的退磁磁体部、无磁力部的变化模式的图。图7为表示第一引导部件50、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和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0的局部省略立体图。图8为从与曲轴11交叉的方向观察的发动机部10的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侧的侧视图。
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将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和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0、71配置成具备相同极性的磁极的上极面60a、61a与固定极面70a、71a相对,并且在上极面60a、61a与固定极面70a、71a之间,分别配置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32、132,该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32、132具备极性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磁极不同的磁力。
而且,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中,一边使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与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0的排斥力(以下也称为“第一排斥力”)以及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与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1的排斥力(以下也称为“第二排斥力”)分别通过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32、132减弱,一边使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交替靠近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0、71。
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靠近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0、71称为“前进”,将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远离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0、71称为“后退”。
于是,能够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因第一排斥力而后退时,一边减弱第二排斥力一边使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前进,然后,在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因第二排斥力而后退时,一边减弱第一排斥力一边使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前进。
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中,使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反复交替进行如上所述的后退和前进,因此能够实现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往复运动,进一步地通过使用后述起动电动机14a的动力,能够提高其持续性。
而且,对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的结构详述如下。
如图1~图3所示,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具有壳体7,该壳体7具备底部1、左侧壁部2、右侧壁部3、正面壁部4、背面壁部5和盖部6。壳体7内的大致中央设置有发动机部10。发动机部10的曲轴11贯穿左侧壁部2、右侧壁部3和中间壁部8a,在该曲轴11的左侧壁部2的外侧部分固定有飞轮12。进一步地,在左侧壁部2的外侧固定有控制盘13。控制盘13具有监视器13a、电池13b和未图示的放热口,监视器13a显示设置在壳体7内的未图示的电压计等各种测量仪器的工作状况。
另外,旋转传感器11S设置在左侧壁部2的曲轴11的附近。旋转传感器11S与后述时间继电器(timer relay)13c连接。旋转传感器11S检测曲轴11的转速,并将检测出的转速输入至时间继电器13c。
而且,控制盘13至少具有时间继电器13c作为上述测量仪器。时间继电器13c与电池13b、旋转传感器11S、以及后述起动电动机14a连接。时间继电器13c内部的继电器定期(例如数秒单位)运转。此外,当从旋转传感器11S输入的曲轴11的转速小于设定的转速(设定转速)时内部的继电器也运转。一旦时间继电器13c运转,就从电池13b向后述起动电动机14a供电。
此外,在壳体7内的底部1上固定有起动电动机14a、直流发电机(dynamo)14b和电动发电机15a、15b。起动电动机14a、直流发电机(dynamo)14b通过带16a与曲轴11连接,电动发电机15a、15b通过带16b与曲轴11连接。起动电动机14a与电池13b连接。虽未图示,但直流发电机(dynamo)14b也与电池13b连接。虽未图示,但电动发电机15a、15b上连接有输出线(output cord)。
起动电动机14a经由带16a向曲轴11供给旋转动力。起动电动机14a相当于本发明中的辅助电动机。如图3所示,优选除了起动电动机14a之外还设置有助力电动机(assistmotor)14S。虽未图示,但助力电动机14S与电池13b连接。此外,助力电动机14S与起动电动机14a同样地经由带16a向曲轴11供给旋转动力。
发动机部10具有曲轴11、第一、第二引导部件50、51、安装板58a、58b、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0、71、第一、第二连杆80、81、第一、第二退磁转筒30、130。
曲轴11具有第一、第二曲柄部11a、11c、以及使二者相连的连结部11b。在第一、第二曲柄部11a、11c连接有第一、第二连杆80、81。此外,第一、第二曲柄部11a、11c的曲轴转角设定为180度。
如图3、图7等所示,第一引导部件50具有四个保持部件50a。保持部件50a是截面为L字形的部件,具有能够引导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经过往复移动的整个行程的长度。各保持部件50a配置成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的各个角部外侧包围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
此外,在各保持部件50a的曲轴11的上侧、下侧分别固定有安装板58a、58b。该安装板58a、58b固定于中间壁部8a。由此,各保持部件50a被保持在离开壳体7内的底部1的位置上。
而且,由于各保持部件50a互相分离,因此在第一引导部件50形成间隙部53。间隙部53是使被四个保持部件50a包围的长方体空间的内侧与外侧相连的部分。间隙部53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往复移动的整个范围内形成。
第二引导部件51具有4个与保持部件50a同样的保持部件51a。各保持部件51a配置成在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的各个角部外侧包围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在第二引导部件51也形成与间隙部53同样的间隙部。
此外,各保持部件51a也与保持部件50a同样地,在曲轴11的上侧、下侧分别固定有安装板58a、58b。各保持部件51a也与保持部件50a同样地被保持在离开壳体7内的底部1的位置上。
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分别形成可收纳于第一、第二引导部件50、51内侧的大小,并形成为在第一、第二引导部件50、51内侧往复移动。此外,使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以各自的上极面60a、61a朝向同一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朝向盖部6的方向)的方式收纳于第一、第二引导部件50、51的内侧。
如图7、图8所详示,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具有保持盒63和永磁体64。保持盒63是将铝板弯折成截面大致为C字形而成的部件,其具有可收纳于第一引导部件50内侧(由四个保持部件50a所围成的空间)的大小。永磁体64是具备无缝嵌合于保持盒63内的大小的大致长方体状的磁体,并且为磁力极大的例如钕磁体。在本实施方式中,永磁体64以使上止点侧的表面(上极面60a)的极性为N极的方式收纳于保持盒63。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的永磁体64也以使上止点侧的表面(上极面61a)的极性为N极的方式收纳于保持盒63。
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均在保持盒63的曲轴11侧形成有连接部65。第一、第二连杆80、81旋转自如地连接在各连接部65上。
如图7、图8所详示,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0(虽未在图7、8中图示,但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1也相同)具有固定用保持盒73和永磁体74。固定用保持盒73为具备与保持盒63同样大小和形状的部件。永磁体74为具备无缝嵌合于固定用保持盒73内的大小的大致长方体状的磁体,并且为与永磁体64相同的例如钕磁体。该永磁体74以使具备与上极面60a、61a的极性相同的极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N极)的表面(固定极面70a、71a)与上极面60a、61a相向的方式收纳于固定用保持盒73。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1的永磁体74也以使固定极面71a为N极的方式收纳于固定用保持盒73。
该永磁体74与上述永磁体64均为磁力较强的磁体,由于使极性相同的上极面60a、61a与固定极面70a、71a相对,因此第一排斥力、第二排斥力均变得较强。
而且,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0(虽未在图8中图示,但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1也相同)利用四个调整部件75固定于盖部6。即,调整部件75的螺钉部75a从外侧插穿盖部6,并被拧入固定用保持盒73。通过改变该螺钉部75a的拧入程度,使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0相对于盖部6的倾斜发生改变,从而使固定极面70a的倾斜发生改变。
此外,在该固定极面70a和上极面60a中,使沿曲轴11的旋转方向fa的最后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也称为“最后部”,在图8中为符号79所示的部分)的间隔D2(也将最后部79的间隔称为最后部间隔)比其他部分的间隔D1宽(对于固定极面71a和上极面61a也相同)。
由此,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具有使最后部79的上极面60a与固定极面70a的排斥力小于其他部分的排斥力的排斥力不均匀结构。应予说明,固定极面70a与上极面60a所成的角度被设定为规定的倾斜角α。
在如上所述的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下止点侧(连接部65)连接有第一、第二连杆80、81。第一、第二连杆80、81均与曲轴11连接。曲轴11的第一、第二曲柄部11a、11c分别与第一、第二连杆80、81连接。
接着,对第一、第二退磁转筒30、130进行说明。第一、第二退磁转筒30、130利用铝等非磁性材料而形成。第一、第二退磁转筒30、130对应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第二退磁部件。
如图4、图5、图6(a)所示,第一、第二退磁转筒30、130分别具有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32、132和第一、第二圆形底部33、133。第一、第二圆形底部33、133固定于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32、132的轴方向上的一侧,而且其相反侧形成开放的开口部,第一、第二退磁转筒30、130形成为有底筒状。第一、第二圆形底部33、133形成为圆板状。
此外,在第一、第二圆形底部33、133的中央形成有与曲轴11的剖面形状相对应的孔部33a、133a。曲轴11插穿该孔部33a、133a,并且第一、第二圆形底部33、133通过焊接等固定于曲轴11。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第二圆形底部33、133分别配置于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32、132的外侧(就图2而言,分别为左侧壁部2侧、右侧壁部3侧)。
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32、132为分别具有穿过上极面60a、61a和固定极面70a、71a之间的大小的直径的圆筒状部件。此外,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32、132分别具有与上极面60a、61a的整体相对的横向宽度,并覆盖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整体、第一、第二曲柄部11a、11c和第一、第二引导部件50的大致整体。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32、132在与曲轴11相同的方向上以相同周期进行旋转。
第一退磁筒状体32在与上极面60a相对的内侧面32a和与固定极面70a相对的外侧面32b均具有退磁磁体部38和无磁力部39。此外,第二退磁筒状体132也与第一退磁筒状体32同样地在内侧面132a和外侧面132b均具有退磁磁体部138和无磁力部139。
如图5(b)所示,退磁磁体部38、138被分配在内侧面32a、132a、外侧面32b、132b中比一半稍大的区域。无磁力部39、139被分配在剩余区域。
进一步地,退磁磁体部38、138具备弱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上极面60a、61a侧的磁极,并与上极面60a、61a极性不同的磁力。在本实施方式中,退磁磁体部38、138的极性被设定为S极。退磁磁体部38、138的磁力弱于永磁体64、74。
而且,退磁磁体部38、138具备磁力最强的强退磁部35、135、磁力最弱的弱退磁部36、136、以及具备强退磁部35、135和弱退磁部36、136中间的磁力的中退磁部37、137。在退磁磁体部38中,强退磁部35、中退磁部37、弱退磁部36依次沿曲轴11的旋转方向(以下也称为“曲柄旋转方向”)配置。此外,在退磁磁体部138中,强退磁部135、中退磁部137、弱退磁部136也依次沿曲柄旋转方向配置。
因此,如果第一退磁筒状体32沿曲柄旋转方向旋转,则如图6(b)所示,在上极面60a上依次出现弱退磁部36、中退磁部37、强退磁部35,因此退磁磁体部38的磁力沿圆周方向逐渐增强地变化。退磁磁体部38由此具有磁力发生变化的磁力变化结构。此外,在退磁磁体部38之后出现无磁力部39,然后出现弱退磁部36。
此外,如果第二退磁筒状体132沿曲柄旋转方向旋转,则在上极面61a上依次出现弱退磁部136、中退磁部137、强退磁部135。因此,退磁磁体部138也具有与退磁磁体部38同样的磁力变化结构。但是,退磁磁体部38、退磁磁体部138的沿曲柄旋转方向的位置如图5(b)所示,位置调整为偏移半周,第一、第二退磁转筒30、130固定于曲轴11。因此,在第一、第二间隙分别出现退磁磁体部38、138的时刻偏移半周。
此外,无磁力部39、139的沿曲柄旋转方向的位置也偏移半周。无磁力部39、139被分配在内侧面32a、132a、外侧面32b、132b中的比一半稍小的区域,因此在后述第一、第二间隙中只出现其中任一方,而不会双方同时出现。
无磁力部39、139为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32、132的退磁磁体部38、138以外的部分,相当于强退磁部35、135和弱退磁部36、136之间的部分。无磁力部39、139为没有磁力的部分。
进一步地,为了使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具有以下结构,第一、第二退磁转筒30、130固定于曲轴11。因此,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中,将第一、第二退磁转筒30、130固定于曲轴11时,对各自的位置进行调整。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所具有的该结构是指,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到达上止点的时刻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到达下止点,之后紧接着,在第一间隙内第一退磁筒状体32的退磁磁体部38切换为无磁力部39,并且在第二间隙内配置有第二退磁筒状体132的弱退磁部136的结构(以下也将该结构称为“基本结构”)。
应予说明,第一间隙是指,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与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0之间的部分,第二间隙是指,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与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1之间的部分。
(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动作内容)
接着,参照图9至图18,对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的动作内容进行说明。
其中,图9(a)为模式性地表示刚到达下止点后的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0和第一退磁筒状体32的图,图9(b)为模式性地表示此时第一退磁筒状体32的主要部分的图。图10(a)~图13(a)分别为模式性地表示紧接着图9(a)~图12(a)的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0和第一退磁筒状体32的图,图10(b)~图13(b)分别为模式性地表示紧接着图9(b)~图12(b)的第一退磁筒状体32的主要部分的图。
由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因此可进行如下所述的动作。为了使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运转,首先,打开未图示的电源开关,使起动电动机14a运转。如果起动电动机14a利用储存于电池13b的电力运转,则其动力经由带16a传递至曲轴11,并且曲轴11沿图2所示的箭头e11方向旋转。随之,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借由第一、第二连杆80、81在第一、第二引导部件50、51的内侧移动。由此,初始动作完成。
应予说明,由于起动电动机14a具备未图示的超越离合器,因此曲轴11的动力不会传递给起动电动机14a。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将起动电动机14a的动力用于上述初始动作,但初始动作完成后也定期(例如数秒单位)使用起动电动机14a的动力。此外,当曲轴11的转速小于设定转速时也使用起动电动机14a的动力。在这些情况下,通过时间继电器13c运转,起动电动机14a接受来自电池13b的电力供给而运转,其动力传递至曲轴11。初始动作完成后的动作如下所示。
其中,如图9(a)所示,考虑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刚到达下止点后的情况。此时,曲轴11由于惯性而依旧继续旋转,因此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将靠近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0。
此时,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到达下止点的时刻,在第一间隙出现第一退磁筒状体32的弱退磁部36。如图9(b)所示,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刚到达下止点后在第一间隙配置弱退磁部36。由于弱退磁部36的极性与上极面60a、固定极面70a的磁极不同,因此弱退磁部36发挥使从上极面60a、固定极面70a输出的磁力减弱的退磁作用。通过该退磁作用,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与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0之间持续作用的第一排斥力减少吸引力f10的量。于是,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容易前进。
接着,如图10(a)所示,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前进的同时,如图10(b)所示,第一退磁筒状体32的弱退磁部36切换为中退磁部37,在第一间隙配置中退磁部37。随着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前进,第一排斥力增强,而由于弱退磁部36切换为中退磁部37,因此第一排斥力将减少比吸引力f10更大的吸引力f11的量。因此,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继续前进。
接着,如图11(a)所示,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前进的同时,如图11(b)所示,第一退磁筒状体32的中退磁部37切换为强退磁部35,在第一间隙配置强退磁部35。因此,由于第一排斥力将减少比吸引力f11更大的吸引力f12的量,所以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继续前进。
进而接着,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前进。在这种情况下,也在第一间隙配置强退磁部35,因此第一排斥力将减少吸引力f12的量。如果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继续前进,则之后如图12(a)所示,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到达上止点。此时,如图12(b)所示,在第一间隙的一部分配置强退磁部35。
而且,如图13(a)所示,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刚到达上止点后,如图13(b)所示,在第一间隙,第一退磁筒状体32的强退磁部35切换为无磁力部39,在第一间隙配置无磁力部39代替强退磁部35。
于是,在此之前利用强退磁部35的退磁作用减弱了第一排斥力,而由于强退磁部35切换为无磁力部39,因此对第一排斥力的减弱作用突然消失。因此,如图13(a)所示,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和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0上,较强的第一排斥力f14突然恢复。通过该第一排斥力f14,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在到达上止点后立刻被强力地下压,沿f60所示的方向急剧后退。
应予说明,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到达上止点的时刻,第一连杆80沿垂直方向延伸,因此即便第一排斥力发挥作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也难以后退。为了使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易于后退,最好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到达上止点后立刻将强退磁部35切换为无磁力部39。
以上说明涉及从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刚到达下止点后至刚到达上止点后的动作。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将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各自的从刚到达下止点后至刚到达上止点后的动作称为前进动作。此外,也将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各自的刚到达上止点后至刚到达下止点后的动作称为后退动作。上述有关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的前进动作与有关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的后退动作并行。
而且,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除了第一退磁筒状体32以外,还具有第二退磁筒状体132。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中,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和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0、以及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和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1交替进行前进动作。接着,参照图14至图18对该点进行说明。
其中,图14(a)为模式性地表示分别刚到达上止点、下止点后的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和曲轴11的图,图14(b)为模式性地表示此时的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32、132的图。图15(a)~图18(a)分别为模式性地表示紧接着图14(a)~图17(a)的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和曲轴11的图,图15(b)~图18(b)分别为模式性地表示紧接着图14(b)~图17(b)的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32、132的图。
首先,如图14(a)所示,考虑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分别刚到达上止点、下止点后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具有上述基本结构,第一、第二退磁转筒30、130固定于曲轴11。因此,如图14(b)所示,在第一间隙,退磁磁体部38(强退磁部35)切换为无磁力部39,而在第二间隙内配置弱退磁部36。因此,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沿f60所示的方向急剧后退,而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由于第二排斥力的减弱而前进。
接着,如图15(a)所示,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急剧后退的同时,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由于第二排斥力的减弱而前进。如果此状态继续,则如图16(a)所示,曲轴11的第一、第二曲柄部11a、11c变得平行。
此时,如图16(b)所示,在第一间隙配置无磁力部39的同时,在第二间隙配置强退磁部35。因此,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后退,同时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前进的状态下曲轴11继续旋转。而且,由于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32、132维持相同状态,因此如图17(a)所示,此后也持续该状态。
于是,此时如图18(a)所示,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到达下止点,而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到达上止点。因此,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交替反复进行前进动作。
如此,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分别继续反复交替进行前进动作和后退动作。因此,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中,可以实现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往复运动,通过利用起动电动机14a的动力,能够使该往复运动持续进行,并提高其持续性。由于曲轴11、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等各部件移动时的摩擦力等的影响,曲轴11的转速降低。于是,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往复运动无法继续进行。因此,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中,如上所述利用起动电动机14a的动力。
此外,在设置有助力电动机14S时,通过利用其动力,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往复运动的持续性。在这种情况下,助力电动机14S接受来自电池13b的电力供给,因此消耗电池13b中所储存的电力。由此,可防止电池13b的过度充电。
如果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继续往复运动,则曲轴11的旋转运动借由第一、第二连杆80、81继续进行。于是,曲轴11的旋转动力经由带16b传递至电动发电机15a、15b,从而使电动发电机15a、15b的线圈旋转。通过电动发电机15a、15b的线圈的旋转,获得电力。该电力可以利用未图示的输出线传出至外部。
(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作用效果)
如上所述,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与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0、71在上极面60a、61a、固定极面70a、71a的磁极的极性相同。因此,在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和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0、71分别持续作用有使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后退的第一、第二排斥力。
然而,在第一间隙、第二间隙分别配置有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32、132。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32、132分别具有退磁磁体部38、138,该退磁磁体部38、138的磁力的极性与上极面60a、61a、固定极面70a、71a的磁极的极性不同。
因此,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0、71输出的磁力线的一部分被第一、第二退磁磁体部38、138吸收。于是,有助于上极面60a、61a与固定极面70a、71a的排斥的磁力线减少,因此产生第一、第二排斥力的磁力减少。由于退磁磁体部38、138发挥这种减少磁力的退磁作用,因此通过使退磁磁体部38、138出现于第一、第二间隙,减弱第一、第二排斥力。
而且,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中,第一、第二退磁转筒30、130以使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32、132各自的退磁磁体部38、138的沿曲柄旋转方向的位置偏移半周的方式固定于曲轴11。此外,虽然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32、132与曲轴11一体地旋转,但是无磁力部39、139仅配置于第一、第二间隙中的任一方,而不会同时配置于第一、第二间隙双方。
因此,不会发生第一、第二排斥力在未被减弱的状态下直接在同一时刻作用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情况。假如使第一、第二排斥力在未被减弱的状态下直接在同一时刻作用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则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均会后退,因此会有无法获得往复运动的担忧。但是,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中没有这种担忧。
此外,由于退磁磁体部38、138所产生的退磁作用对第一、第二排斥力的至少一方起作用,因此在使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后退时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容易前进,反之在使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后退时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容易前进。虽然第一、第二排斥力分别持续对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起作用,但第一、第二排斥力不会在同一时刻以相同大小直接作用。因此,能够使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交替后退。此外,由于曲轴11的惯性的存在,因此在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一方后退之后,将顺畅地过渡到另一方的后退。因此,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后退动作将继续进行。
另外,在现有技术中,例如,像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动力传递机构那样,使两个磁体的不同极性交替靠近两个活塞磁体,从而使排斥力与吸引力交替作用。
但是,如果因排斥力而使活塞磁体暂时远离,则即便使用极强的磁体也几乎不可能通过吸引力使其返回原位。也就是说,通过使排斥力和吸引力交替作用于活塞磁体,无法实现活塞磁体的往复运动。
就这点而言,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中,在以仅使排斥力作用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为基础的同时,考虑到如果使排斥力同样地作用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则无法获得往复运动的情况,从而形成如上所述的结构。
即,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中,一边使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中的一方后退,一边通过排斥力的减弱而支援另一方的前进,从而实现往复运动,进一步地,通过交替进行该排斥力的减弱,并且利用起动电动机14a的动力,使得该往复运动持续进行。
在交替进行该排斥力的减弱方面有效的是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32、132。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32、132具备覆盖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双方的上极面60a、61a的大小,并分别具有退磁磁体部38、138和无磁力部39、139。而且,退磁磁体部38、138的沿曲柄旋转方向的位置偏移半周。
因此,通过使它们旋转,可以交替进行对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排斥力的减弱。所以,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可以获得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往复运动,并且通过利用起动电动机14a的动力,能够使该往复运动持续进行,并提高其持续性。由此,能够获得曲轴11连续旋转的连续的旋转动力。
此外,由于退磁磁体部38、138的磁力弱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磁极的磁力,因此即使磁力线被退磁磁体部38、138吸收,也能够保存第一、第二排斥力。
另一方面,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具有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和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0、以及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和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1的排斥力不均匀结构。
在曲轴11旋转的情况下,例如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刚到达上止点后,如图8、图13(a)所示,第一曲柄部11a朝着沿曲轴11的旋转方向fa的前侧倾斜。第一排斥力持续作用于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因此,即使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到达上止点,第一曲柄部11a垂直竖立的时刻,第一排斥力也会使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后退。但是,即便在第一曲柄部11a垂直竖立时使排斥力起作用,也无法获得力矩,因此曲轴11难以旋转,所以,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难以后退。
然而,如果形成排斥力不均匀结构,则其他部分的排斥力大于最后部79,因此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即使在到达上止点的时刻,沿曲轴11的旋转方向的前侧部分也容易后退。因此,只要曲轴11由于惯性继续旋转,第一曲柄部11a向前侧倾斜,则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容易后退,再加上此时排斥力的减弱作用消失,因此更容易使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后退。因此,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可以更进一步提高往复运动的持续性。
进一步地,由于退磁磁体部38、138具有磁力变化结构,因此如果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32、132旋转,则排斥力减弱作用逐步提高。于是,能够使随着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前进而提高的第一、第二排斥力逐步减弱。因此,能够使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前进可靠进行,并使往复运动更为可靠地进行。
而且,由于第一、第二退磁转筒30、130固定于曲轴11,在曲轴11旋转一周时第一、第二退磁转筒30、130也旋转一周。曲轴11旋转一周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往复一次的一个工序相对应,因此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32、132所产生的退磁作用的一个周期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一个工序相关联。
另一方面,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中,在第一、第二引导部件50、51形成有间隙部53。虽然随着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往复运动,会由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与第一、第二引导部件50、51的摩擦而产生摩擦热,但是该摩擦热可以从间隙部53释放到第一、第二引导部件50、51的外部。
通常,已知随着温度上升,强磁性体的自发磁化(spontaneous magnetization)呈指数函数下降,并且如果超过居里温度则强磁性体的磁性会消失。因此,如果摩擦热产生,并被储存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则永磁体64、74的磁力有可能下降。于是,第一、第二排斥力减弱,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有可能无法反复进行往复运动。
特别是,在像现有技术那样,将活塞磁体密封状地收纳于气缸中的情况下,随着活塞磁体与气缸的摩擦而产生的摩擦热容易封存在气缸中,相应地活塞磁体的温度容易上升。
但是,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中,由于在第一、第二引导部件50、51形成有间隙部53,因此摩擦热等热量难以封存。因此,能够防止永磁体64、74的磁力下降,并能够使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往复运动继续进行。
而且,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中,可以利用调整部件75调整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0、71的固定极面70a、71a的倾斜角度。因此,即使固定极面70a、71a的倾斜角度由于运转时的振动等而变化,也能够对该倾斜角度进行调整。
应予说明,由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可以通过将上述曲轴11的连续的旋转动力传递至内部的电动发电机15a、15b而产生电力,因此可用作发电装置。当然,也可以将旋转动力用于其他用途。
(变形例1)
图19(a)为表示变形例1所涉及的引导部件54的局部省略立体图。引导部件54具有截面大致为C字形的两个保持部件55。各保持部件55分离配置,以形成间隙部55a。该引导部件54也像第一、第二引导部件50、51那样,能够引导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还能够将摩擦热释放到引导部件54的外部。
此外,图19(b)为变形例1所涉及的退磁转筒40的主视图。退磁转筒40与第一退磁转筒30相比不同点在于,具有退磁筒状体42以代替第一退磁筒状体32。退磁筒状体42与第一退磁筒状体32相比不同点在于,具有退磁磁体部48以代替退磁磁体部38。退磁磁体部48与退磁磁体部38相比不同点在于,具有强退磁部45和弱退磁部46,而不具有中退磁部。虽然强退磁部45具有与强退磁部35同样的磁力,但是比强退磁部35更大。弱退磁部46与弱退磁部36相同。这种退磁磁体部48也与退磁磁体部38相同地具有磁力以沿圆周方向逐渐增强的方式变化的磁力变化结构。
另外,在第一退磁筒状体32中,将圆筒状的部件的侧面中不存在磁力的部分作为无磁力部39。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由非磁性材料构成的部分形成无磁力部39,但是也可以对侧面中相当于无磁力部39的部分形成切口而形成孔部,将该孔部作为无磁力部39。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将这种大致筒状的部件作为筒状体。
此外,虽未图示,但第一退磁转筒30也可以使用具有包围孔部33a的轮毂部、与第一退磁筒状体32相连的轮缘部、和多个连接轮毂部与轮缘部的辐条部的结构的部件(像自行车的车轮那样的部件),来代替第一圆形底部33(第二退磁转筒30也相同)。如果使用该部件,则由于相邻的辐条部之间形成空隙部,有希望使退磁转筒轻量化。因此,能够使这种退磁转筒以小于第一、第二退磁转筒30、130的能量来旋转。
应予说明,除了使用退磁转筒40代替第一退磁转筒30外,还可以使用退磁转筒40代替第二退磁转筒130。
(变形例2)
接着,参照图20对变形例2所涉及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200进行说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200与上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相比不同点在于,具有发动机部110、电动发电机15c、15d、以及带16c。
发动机部110与上述发动机部10同样地具有曲轴11、第一、第二引导部件50、51、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在图20中未图示的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0、71、同样在图20中未图示的第一、第二连杆80、81、以及第一、第二退磁转筒30、130。此外,电动发电机15c、15d分别具有与上述电动发电机15a、15b共通的结构。带16c具有与带16b共通的结构。
虽然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200中,发动机部10和发动机部110均分别具有曲轴11,但是该发动机部10的曲轴11与发动机部110的曲轴11形成双方共用的一根共通曲轴11A。此外,在两个发动机部10、110中,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相位共通。
在上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中,通过发动机部10的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往复运动,获得曲轴11的旋转动力。
与此相对,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200中,重叠进行发动机部10的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往复运动、以及发动机部110的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往复运动,通过该重叠的往复运动,曲轴11(共通曲轴11A)旋转。因此,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相比,能够增强曲轴11(共通曲轴11A)的旋转动力。
(变形例3)
接着,参照图21,对变形例3所涉及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201进行说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201与上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相比不同点在于,具有发动机部120、电动发电机15c、15d、带16c。
发动机部120与上述发动机部10相比不同点在于,不具有第二引导部件51、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1、第二连杆81、以及第二退磁转筒130。此外,电动发电机15c、15d分别具有与上述电动发电机15a、15b共通的结构。带16c具有与带16b共通的结构。
旋转动力生成装置201也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200相同,两个发动机部10、120的曲轴11形成双方共用的一根共通曲轴11A。此外,在两个发动机部10、120中,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的相位共通。
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201中,重叠进行发动机部10的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的往复运动以及发动机部120的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的往复运动,通过该重叠的往复运动,曲轴11(共通曲轴11A)旋转。因此,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相比,能够增强曲轴11(共通曲轴11A)的旋转动力。
第二实施方式
(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结构)
首先,参照图22,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1的结构进行说明。
其中,图2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1的与图2相对应的剖视图。
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1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相比不同点在于,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1和第二连杆81的配置不同,并且具有安装座59。
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的情况下,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配置成各自的上极面60a、61a在从曲轴11观察时朝向同一方向。
与此相对,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1中,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配置成各自的上极面60a、61a在从曲轴11观察时朝向相反方向。即,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配置成上极面60a、61a分别朝向盖部6、底部1的方向。就图22而言,上极面60a朝上、上极面61a朝下。
此外,第二连杆81也配置成从曲轴11观察时朝向底部1的向下方向。
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1利用四个调整部件75固定于安装座59。如图22所示,安装座59固定于壳体7内的底部1。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1也与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0同样地通过改变螺钉部75a的拧入程度,来改变相对于安装座59的倾斜,从而改变固定极面71a的倾斜。
该固定极面71a与上极面61a相向配置。上述第二退磁转筒130固定于曲轴11,以使第二退磁筒状体132穿过固定极面71a与上极面61a之间。
应予说明,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1中,如图22所示,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位于最高位置时,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位于最低位置。此时第一、第二排斥力最大。因此,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1中,对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分别以最高位置、最低位置作为上止点。
(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动作内容)
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1也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同样地具有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0、第一退磁转筒30,以及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1、第二退磁转筒130。
因此,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1也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相同,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进行后退动作和前进动作,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进行后退动作和前进动作。
但是,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1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相比,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各自进行后退动作和前进动作的时间不同。
在上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中,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分别进行前进动作和后退动作,并且各自进行动作的周期相同。而且,如上所述,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进行后退动作时,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进行前进动作,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进行前进动作时,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进行后退动作。
因此,如果图示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的动作模式,则如图24(a)所示。即,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中,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分别以相同周期交替进行前进动作A1和后退动作R1、前进动作A2和后退动作R2,而且,以前进动作与后退动作不重叠的方式进行。应予说明,在图24中,箭头的指向表示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移动方向。
与此相对,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1的动作模式如图24(b)所示。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1中,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分别以相同周期交替进行前进动作A1和后退动作R1、前进动作A2和后退动作R2,而且,同时进行前进动作,也同时进行后退动作。
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1中,第一、第二退磁转筒30、130固定于曲轴11,但是为了使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1通过具有以下第二基本结构来实现如上所述的动作,对第一、第二退磁转筒30、130固定于曲轴11的位置进行调整。该第二基本结构是指,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在同一时刻到达上止点,然后紧接着在第一间隙中,第一退磁筒状体32从退磁磁体部38切换为无磁力部39,并且在在第二间隙中,第二退磁筒状体132从退磁磁体部138切换为无磁力部139的结构。
在此情况下,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1中,从曲轴11观察,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配置在相反方向上。为了使这样的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在同一时刻达到上止点,只要将第一、第二退磁转筒30、130固定于曲轴11,使得退磁磁体部38以及无磁力部39、与退磁磁体部138以及无磁力部139的沿着圆周方向的位置偏移半周(如图5(b)所示)即可。
而且,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1中,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隔着曲轴11反复进行从相反侧或缩小彼此的间隔、或扩大彼此的间隔的动作。即,实现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往复运动。于是,借由第一、第二连杆80、81在曲轴11上产生围绕该轴的力矩,曲轴11进行旋转运动。
通过第一、第二排斥力发挥作用,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进行后退动作,而该第一、第二排斥力以阻止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前进的方式发挥作用。因此,在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进行前进动作时减弱第一、第二排斥力,使得因后退动作而到达下止点的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随后到达上止点,由此,使得前进动作接着后退动作而进行,此即为关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1的本发明的构想。
此外,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1由于具有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共通的结构,因此起到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共通的作用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结构)
首先,参照图23,对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2的结构进行说明。
其中,图23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2的与图2相对应的剖视图。
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2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1相比不同点在于,具有曲轴111以代替曲轴11。
曲轴111与曲轴11相比不同点在于,具有第二曲柄部11d以代替第二曲柄部11c。
在上述曲轴11的情况下,曲轴转角设定为180度。与此相对,在曲轴111中,曲轴转角设定为360度。因此,第二曲柄部11d形成于曲轴111的沿曲柄旋转方向的位置与第一曲柄部11a相同的位置。
(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动作内容)
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2也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101相同,具有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0、第一退磁转筒30、以及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1、第二退磁转筒130。
因此,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2也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101相同,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进行后退动作和前进动作,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进行后退动作和前进动作。
但是,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2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1相比,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各自进行后退动作和前进动作的时间不同。
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1中,如图24(b)所示,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分别以前进动作与后退动作重叠的方式进行前进动作A1、A2、以及后退动作R1、R2。
与此相对,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2中,如图24(c)所示,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分别以相同周期交替进行前进动作A1和后退动作R1、前进动作A2和后退动作R2,而且,以前进动作与后退动作不重叠的方式进行。
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2中,虽然第一、第二退磁转筒30、130固定于曲轴111,但是为了使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2通过具有以下第三基本结构来实现如上所述的动作,对第一、第二退磁转筒30、130固定于曲轴111的位置进行调整。该第三基本结构是指,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到达上止点的时刻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到达下止点,然后紧接着在第一间隙中,第一退磁筒状体32的退磁磁体部38切换为无磁力部39,并且在第二间隙配置第二退磁筒状体132的弱退磁部136的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从曲轴111观察,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配置在相反方向上。此外,每当曲轴111旋转半周,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就交替到达上止点。因此,只要将第一、第二退磁转筒30、130固定于曲轴111,使得退磁磁体部38以及无磁力部39、与退磁磁体部138以及无磁力部139的沿着圆周方向的位置偏移半周(如图5(b)所示)即可。
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2中,具有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32、132,因此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同样地,不会出现在第一、第二排斥力未被减弱的情况下直接在同一时刻作用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情况。
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2中,在曲轴111中,第一、第二曲柄部11a、11d形成于沿曲柄旋转方向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因此,如果在同一时刻使相同大小的排斥力作用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则该排斥力彼此从相反方向朝着曲轴111起作用而对抗。这样,无法在曲轴111产生围绕该轴的力矩。为了产生该力矩,需要使同一时刻作用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第一、第二排斥力不同。
就这点而言,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2中,通过退磁磁体部38、138所产生的退磁作用,持续减弱第一排斥力、第二排斥力的任一方。由此,同一时刻作用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第一、第二排斥力的大小不同。因此,通过第一、第二排斥力中较大一方的作用,能够产生曲轴111的绕轴力矩。
另外,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2由于具有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共通的结构,因此起到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共通的作用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图30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3的局部省略俯视图。
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3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1相比,发动机部10的配置方向不同。此外,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3在具有共通退磁转筒30A以代替第一、第二退磁转筒30、130方面、没有中间壁部8a方面、以及安装板58a、58b固定于左侧壁部2和右侧壁部3方面不同。
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1的情况下,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沿垂直方向进行前进动作和后退动作,但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3中,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沿水平方向进行前进动作和后退动作。
为了实现这样的动作,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3中,从曲轴11观察,在左侧面侧(背面壁部5侧)配置有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和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0,从曲轴11观察,在右侧面侧(正面壁部4侧)配置有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和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1。此外,第一、第二引导部件50、51沿左右方向(将正面壁部4与背面壁部5连结的方向)配置。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0、71分别固定于背面壁部5、正面壁部4。
进一步地,共通退磁转筒30A为通过接合圆形底部33、133,沿宽度方向将第一、第二退磁转筒30、130连接成一体的部件。圆形底部33、133形成为一体并固定于曲轴11。共通退磁转筒30A与第一、第二退磁筒30、130同样地形成为穿过上极面60a和固定极面70a之间,并穿过上极面61a和固定极面71a之间。也可以使用具有相当于两个第一退磁转筒30的程度的横向宽度的筒状部件,将圆形底部固定于其轴方向的中间,将其轴方向的一侧的一半作为第一退磁转筒30、另一侧的一半作为第二退磁筒130。
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1中,在第一、第二退磁转筒30、130的内侧分别逐一配置有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但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3中,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两者均配置在共通退磁转筒30A的内侧。
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3所产生的前进动作和后退动作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1所产生的前进动作和后退动作相比,除了方向不同以外其他均相同,因此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3起到与上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1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
图31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4的沿曲轴11的方向观察的侧视图。在上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中,第一、第二引导部件50、51沿曲轴11串联配置,但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4中,第一、第二引导部件50、51沿曲轴11配置成形成规定的引导角β的V字状。
而且,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4具有从侧面向中央上升地倾斜的倾斜盖部76,在该倾斜盖部76固定有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1相同的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0、71。另外,第一、第二引导部件50、51和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以朝着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0、71的方式配置。
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4具有这样的第一、第二引导部件50、51、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以及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0、71,并且具有第一、第二退磁转筒30、130。因此,虽然方向不同,但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进行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同样的前进动作和后退动作,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4起到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同样的作用效果。
以上说明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的说明,并不限制该发明的装置和方法,可以容易地实施各种变形例。此外,将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功能、特征或方法步骤适当组合构成的装置或方法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例如,包含活塞磁体部件、固定磁体部件、引导部件和连杆的动作单元不仅存在像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那样设有两个的情况、像旋转动力生成装置200、201那样设有四个的情况、设有三个的情况,设有五个的情况或六个的情况、以及在此以上的情况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通过应用本发明,能够在可靠地获得活塞磁体的往复运动的同时提高其持续性,从而得到连续的旋转动力。本发明可用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发电装置领域。
符号说明
10,110,120…发动机部、11,111…曲轴、11A…共通曲轴、15a,15b,15c、15d…电动发动机、30…第一退磁转筒、32…第一退磁筒状体、32a…内侧面、32b…外侧面、35,45…强退磁部、37,137…中退磁部、36,46…弱退磁部、38,48,138…退磁磁体部、39、139…无磁力部、50…第一引导部件、51…第二引导部件、53…间隙部、60…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1…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a、61a…上极面、63…保持盒、64,74…永磁体、70…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0a、71a…固定极面、71…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3…固定用保持盒、75…调整部件、79…最后部、80…第一连杆、81…第二连杆、100,101,102,103,104,200,201…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30…第二退磁转筒、131…第二旋转轴、132…第二退磁筒状体。

Claims (8)

1.一种旋转动力生成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具有:上止点侧的磁极的极性相同地配置的第一活塞磁体部件和第二活塞磁体部件、与该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各自的下止点侧连接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以及与该第一、第二连杆连接的曲轴,
所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还具有:
第一引导部件和第二引导部件,该第一、第二引导部件分别从外侧保持所述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并且在往复移动的整个行程内分别对所述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进行引导;
第一固定磁体部件和第二固定磁体部件,该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固定于从所述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的所述上止点侧的上极面隔开一定间隔的位置上,并且配置成具备与该上极面的磁极相同的极性的固定极面与所述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各自的所述上极面相向;
第一退磁部件,所述第一退磁部件具有穿过所述第一活塞磁体部件的所述上极面与所述第一固定磁体部件的所述固定极面之间且与所述第一活塞磁体部件的所述上极面相对的第一退磁筒状体,并且固定于所述曲轴;以及
第二退磁部件,所述第二退磁部件具有穿过所述第二活塞磁体部件的所述上极面与所述第二固定磁体部件的所述固定极面之间且与所述第二活塞磁体部件的所述上极面相对的第二退磁筒状体,并且固定于所述曲轴,
所述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分别在与所述上极面相对的内侧面和与所述固定极面相对的外侧面双方具有退磁磁体部和无磁力部,所述退磁磁体部具备弱于所述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的磁极并与所述上极面极性不同的磁力,所述无磁力部与该退磁磁体部邻接形成且没有磁力,
所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还具有排斥力不均匀结构,所述排斥力不均匀结构使得在所述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各自的所述上极面、以及所述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各自的所述固定极面中,沿所述曲轴旋转的旋转方向的最后侧的最后部间隔宽于其他部分的间隔,并且该最后部的所述上极面与所述固定极面相互排斥的排斥力小于所述其他部分的排斥力,
所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进一步具有向所述曲轴提供动力以使所述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的往复运动继续进行的辅助电动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的所述退磁磁体部具有磁力最强的强退磁部、磁力最弱的弱退磁部、以及具备在该强退磁部与弱退磁部中间的磁力的中退磁部,并且具有通过沿着所述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各自的旋转方向依次配置该强退磁部、中退磁部和弱退磁部,使所述磁力沿圆周方向逐渐增强地变化的磁力变化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其中,
所述曲轴和所述第一、第二连杆形成为使所述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交替到达上止点,
所述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配置成所述上极面在从所述曲轴观察时朝向相同方向,
所述第一、第二退磁部件固定于所述曲轴,使得在所述第一活塞磁体部件到达所述上止点的时刻,所述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到达下止点,之后紧接着所述第一退磁筒状体中的所述第一活塞磁体部件和所述第一固定磁体部件之间的部分从所述退磁磁体部切换为所述无磁力部,并且所述第二退磁筒状体中的所述退磁磁体部配置于所述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和所述第二固定磁体部件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其中,
所述曲轴和所述第一、第二连杆形成为使所述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在相同时刻到达上止点,
所述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配置成所述上极面在从所述曲轴观察时彼此朝向相反方向,
所述第一、第二退磁部件固定于所述曲轴,使得在所述第一活塞磁体部件到达所述上止点的时刻,所述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到达所述上止点,之后紧接着所述第一退磁筒状体中的所述第一活塞磁体部件和所述第一固定磁体部件之间的部分从所述退磁磁体部切换为所述无磁力部,并且所述第二退磁筒状体中的所述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和所述第二固定磁体部件之间的部分从所述退磁磁体部切换为所述无磁力部。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其中,
所述曲轴和所述第一、第二连杆形成为使所述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交替到达上止点,
所述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配置成所述上极面在从所述曲轴观察时彼此朝向相反方向,
所述第一、第二退磁部件固定于所述曲轴,使得在所述第一活塞磁体部件到达所述上止点的时刻,所述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到达下止点,之后紧接着所述第一退磁筒状体中的所述第一活塞磁体部件和所述第一固定磁体部件之间的部分从所述退磁磁体部切换为所述无磁力部,并且所述第二退磁筒状体中的所述退磁磁体部配置于所述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和所述第二固定磁体部件之间。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第二引导部件,连接内侧与外侧的间隙部遍及所述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往复移动的整个范围而形成。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具有第一发动机部和第二发动机部,所述第一发动机部和第二发动机部分别具有所述第一、第二引导部件、所述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所述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所述第一、第二连杆、所述第一、第二退磁部件、以及所述曲轴,
该第一发动机部的所述曲轴和该第二发动机部的所述曲轴由在该第一、第二发动机部共用的一根共通曲轴构成。
8.一种发电装置,其为具有旋转动力生成装置、以及利用由该旋转动力生成装置所生成的旋转动力进行发电的发电机的发电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具有:上止点侧的磁极的极性相同地配置的第一活塞磁体部件和第二活塞磁体部件、与该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各自的下止点侧连接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以及与该第一、第二连杆连接的曲轴,
所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还具有:
第一引导部件和第二引导部件,该第一、第二引导部件分别从外侧保持所述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并且在往复移动的整个行程内分别对所述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进行引导;
第一固定磁体部件和第二固定磁体部件,该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固定于从所述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的所述上止点侧的上极面隔开一定间隔的位置上,并且配置成具备与该上极面的磁极相同的极性的固定极面与所述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各自的所述上极面相向;
第一退磁部件,所述第一退磁部件具有穿过所述第一活塞磁体部件的所述上极面与所述第一固定磁体部件的所述固定极面之间且与所述第一活塞磁体部件的所述上极面相对的第一退磁筒状体,并且固定于所述曲轴;以及
第二退磁部件,所述第二退磁部件具有穿过所述第二活塞磁体部件的所述上极面与所述第二固定磁体部件的所述固定极面之间且与所述第二活塞磁体部件的所述上极面相对的第二退磁筒状体,并且固定于所述曲轴,
所述第一、第二退磁筒状体分别在与所述上极面相对的内侧面和与所述固定极面相对的外侧面双方具有退磁磁体部和无磁力部,所述退磁磁体部具备弱于所述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的磁极并与所述上极面极性不同的磁力,所述无磁力部与该退磁磁体部邻接形成且没有磁力,
所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还具有排斥力不均匀结构,所述排斥力不均匀结构使得在所述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各自的所述上极面、以及所述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各自的所述固定极面中,沿所述曲轴旋转的旋转方向的最后侧的最后部间隔宽于其他部分的间隔,并且该最后部的所述上极面与所述固定极面相互排斥的排斥力小于所述其他部分的排斥力,
所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进一步具有向所述曲轴提供动力以使所述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的往复运动继续进行的辅助电动机。
CN201580038310.5A 2014-05-13 2015-05-08 旋转动力生成装置及发电装置 Pending CN10653774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99379 2014-05-13
JP2014099379 2014-05-13
JP2015040293A JP6375500B2 (ja) 2014-05-13 2015-03-02 回転動力生成装置および発電装置
JP2015-040293 2015-03-02
PCT/JP2015/063311 WO2015174340A1 (ja) 2014-05-13 2015-05-08 回転動力生成装置および発電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37743A true CN106537743A (zh) 2017-03-22

Family

ID=544798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38310.5A Pending CN106537743A (zh) 2014-05-13 2015-05-08 旋转动力生成装置及发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186930B2 (zh)
JP (1) JP6375500B2 (zh)
CN (1) CN106537743A (zh)
WO (1) WO201517434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53983A (zh) * 2019-01-21 2019-04-19 夏晓祥 一种设有润滑机构的双活塞式压缩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82790B1 (en) * 2014-05-23 2019-11-19 Theodore N. Pittman Teaching aid for teaching the principles of an impulse driver
US20170063171A1 (en) * 2015-08-31 2017-03-02 Shpend Sadiku Magnetic Radial Engine
JP7416555B2 (ja) 2020-05-28 2024-01-17 広幸 長▲崎▼ 駆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7806971L (sv) * 1978-06-16 1979-12-17 Svenska Electromagneter Anordning for astadkommande av mekaniskt instellbara triggningsintervall vid svenghjulsmagneter
JPS63136987A (ja) * 1986-11-26 1988-06-09 Hiroshi Miyao 永久磁石を用いた動力発生装置
JPS63268482A (ja) * 1987-04-27 1988-11-07 Nobuo Kitamura 磁気力エンジン
JPH01170361A (ja) * 1987-12-24 1989-07-05 Atlas Yoko:Kk 永久磁石利用の動力機
US5469004A (en) * 1994-05-13 1995-11-21 Jachim; Frank M. Electric vehicle solenoid motor
JPH08168279A (ja) 1994-12-12 1996-06-25 Akio Matsuura 磁力を利用した動力発生方法及び磁力原動装置
JP2002054555A (ja) 2000-08-15 2002-02-20 Shigeo Ichizawa 磁石の磁力を一時遮断したモーター
JP4155714B2 (ja) * 2001-01-10 2008-09-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US7245050B2 (en) * 2001-08-20 2007-07-17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03293942A (ja) * 2002-04-03 2003-10-15 Junzo Kato 磁力による動力装置
US20060131887A1 (en) * 2002-05-24 2006-06-22 Gosvener Kendall C Magnetically actuated reciprocating motor and process using reverse magnetic switching
JP2004137967A (ja) * 2002-10-17 2004-05-13 Yohee Kitayoshi 回転発生方法と装置
WO2009120670A1 (en) * 2008-03-26 2009-10-01 Pollack Robert W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nergizing and distributing fluids
US7793634B2 (en) * 2008-09-25 2010-09-14 Shimon Elmaleh Electro-magnetic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20110001381A1 (en) * 2009-07-06 2011-01-06 Mcdaniel Scott L McDaniel magnet motor
JP2011043157A (ja) * 2009-08-20 2011-03-03 Hideki Wakabayashi 磁力応用ピストン動力ユニット
TW201201487A (en) * 2010-01-20 2012-01-01 Energy Engines Inc Reciprocating magnet engine
JP2013031326A (ja) * 2011-07-29 2013-02-07 Kyuichi Nishimuro 磁石回転装置
JP2013050102A (ja) * 2011-07-29 2013-03-14 ▲高▼良 守 マグネット式エコエンジン
CN102570922B (zh) * 2012-02-27 2016-01-20 吴光进 磁电混合驱动方法及动力装置
JP3180748U (ja) 2012-10-23 2013-01-10 実 佐久間 動力伝達機構
US20140117786A1 (en) * 2012-10-25 2014-05-01 Kendall C. Gosvener Magnetically Actuated Reciprocating Motor and Process Using Reverse Magnetic Switching
WO2014186375A1 (en) * 2013-05-13 2014-11-20 James Joseph Gardner Magnetic drive system and method
US20150091479A1 (en) * 2013-10-01 2015-04-02 Jonathan David L. Spivak Electric Vehicle Propulsion System Using Magnetic Piston Engin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53983A (zh) * 2019-01-21 2019-04-19 夏晓祥 一种设有润滑机构的双活塞式压缩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75500B2 (ja) 2018-08-22
JP2015233398A (ja) 2015-12-24
US20170077782A1 (en) 2017-03-16
WO2015174340A1 (ja) 2015-11-19
US10186930B2 (en) 2019-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37743A (zh) 旋转动力生成装置及发电装置
US10069363B2 (en) Rotary power generating apparatus and electric generating apparatus
CN106797170A (zh) 旋转动力生成装置及发电装置
CN104081003B (zh) 用于在电能和机械能量之间转换的方法和设备
US8336409B2 (en) Magnetic piston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6164486B (zh) 旋转动力生成装置及发电装置
JP2015233397A (ja) 回転動力生成装置および発電装置
CN102064620B (zh) 无刷交流发电机
AU2013100795B4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verting Between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Energy
JP6202557B2 (ja) 回転駆動支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