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31520A - 按键 - Google Patents

按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31520A
CN106531520A CN201610859863.3A CN201610859863A CN106531520A CN 106531520 A CN106531520 A CN 106531520A CN 201610859863 A CN201610859863 A CN 201610859863A CN 106531520 A CN106531520 A CN 1065315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member
outer sleeve
axis
keycap
elastic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5986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31520B (zh
Inventor
刘家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85986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531520B/zh
Publication of CN1065315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315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315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315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70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 H01H13/70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s or key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露一种按键,包含键帽、触发弹臂、内与外套筒件、弹性件及具有定位柱的底座。内套筒件套设于定位柱并具有形成有横向导槽的第一环状外表面。弹性件抵接内套筒件及底座。外套筒件套设于内套筒件且具有第二环状外表面及引导凸块。引导凸块可动地插设于横向导槽中以引导外套筒件旋转,第二环状外表面具有凸面部、凹面部及弧形凸条。当触发弹臂抵靠于凸面部上的第二位置且键帽下压外套筒件时,触发弹臂越过弧形凸条移动到凹面部。当触发弹臂抵靠于凸面部上的第一位置且键帽下压外套筒件时,触发弹臂不需要越过弧形凸条。本发明可针对不同使用者对于按压手感的不同要求做出实时调整的功效,提升了机械式按键结构的使用弹性与操作便利性。

Description

按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尤其指一种利用外套筒件相对于底座的旋转以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
背景技术
就目前个人计算机的使用习惯而言,键盘为不可或缺的输入设备之一,用以输入文字、符号或数字。不仅如此,举凡日常生活所接触的消费性电子产品或是工业界使用的大型加工设备,皆需设有按键结构作为输入设备,以操作上述电子产品与加工设备。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按键结构为了要提供用户不同的按键按压手感(tactilefeedback),因此必需设计不同规格的按键结构来供用户选购;例如:电竞键盘会在包装盒上注明所使用按键开关是红轴,棕轴,黑轴或其他颜色轴;藉由不同颜色来告知用户该键盘按键的按压手感,例如可包含:触发弹臂与触发接点的导通位置高低、按键按压行程(travel distance)、按键预压力(required actuation force)、按压段落感(tactile或linear)、或按压声音回馈(clicky或non-clicky)等。亦即,现有机械式按键结构仅可提供固定的按压手感,而无法供使用者自行调整按压手感;因此当用户需要不同的按键按压手感时,就必需另外购买新键盘或把原有键盘上的旧按键结构移除,换上新按键结构;如此成本高昂,从而大大地限制了机械式按键结构的使用弹性与操作便利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外套筒件相对于底座的旋转以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及其开关,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按键,该按键包含键帽、底座、触发弹臂、内套筒件、弹性件以及外套筒件。底座具有定位柱,该定位柱沿着Z轴延伸,该Z轴与X轴、Y轴三者彼此相互垂直;触发弹臂邻近于该定位柱;内 套筒件套设于该定位柱上,且该内套筒件的上端抵接于该键帽,该内套筒件具有第一环状外表面,该第一环状外表面上形成有横向导槽,该横向导槽沿着该X轴-Y轴平面延伸;弹性件套设于该定位柱且该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该内套筒件以及该底座,该弹性件使该内套筒件朝远离该底座的方向运动;外套筒件具有第二环状外表面与环状内表面,该外套筒件藉由该环状内表面套设于该内套筒件上,该第二环状外表面具有凸面部、凹面部以及第一弧形凸条,该凸面部、该凹面部以及该第一弧形凸条均沿着该X轴-Y轴平面延伸,该环状内表面具有引导凸块,该引导凸块可活动地插设于该横向导槽中,该引导凸块引导该外套筒件绕着该Z轴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凸面部上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二者其中之一,该第一弧形凸条延伸于该第二位置上方,但该第一弧形凸条并未延伸于该第一位置上方;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位置,然后该键帽沿着该Z轴向下带动该外套筒件时,该触发弹臂自该凸面部的该第二位置移动到该凹面部的过程中,该触发弹臂需要越过该第一弧形凸条;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一位置,然后该键帽沿着该Z轴向下带动该外套筒件时,该触发弹臂自该凸面部的该第一位置移动到该凹面部的过程中,该触发弹臂不需要越过该第一弧形凸条;其中,当该键帽被释放时,该弹性件驱动该内套筒件相对于该定位柱向上移动,以使该外套筒件随着该内套筒件而向上移动,使该触发弹臂抵靠该外套筒件上的该第一位置与该第二位置的二者其中之一。
此外,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按键,包含键帽、底座、触发弹臂、内套筒件、弹性件以及外套筒件。底座具有定位柱、顶表面以及第一凸块,该定位柱沿着Z轴延伸,该第一凸块邻近于该定位柱且该第一凸块沿着该Z轴方向上高于该顶表面,该Z轴与X轴、Y轴三者彼此相互垂直;触发弹臂邻近于该定位柱;内套筒件套设于该定位柱上,且该内套筒件的上端抵接于该键帽,该内套筒件具有第一环状外表面,该第一环状外表面上形成有横向导槽,该横向导槽沿着该X轴-Y轴平面延伸;弹性件套设于该定位柱且该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该内套筒件以及该底座,该弹性件使该内套筒件沿着该Z轴朝远离该底座的方向运动;外套筒件具有第二环状外表面与环状内表面,该外套筒件藉由该环状内表面套设于该内套筒件上,该外套筒件的下端具有环状下缘,该环状下缘朝该底座延伸形成有凸点,该第二环状外表面具有凸面部与凹面部,该凸面部与该凹面部 均沿着该X轴-Y轴平面延伸,该环状内表面具有引导凸块,该引导凸块可活动地插设于该横向导槽中,该引导凸块引导该外套筒件绕着该Z轴旋转,使该凸点选择性地位于该第一凸块上方与该顶表面上方的二者其中之一;其中,当该凸点位于该第一凸块上方,然后该键帽沿着该Z轴向下带动该外套筒件时,该引导凸块使该外套筒件与该内套筒件同时向下运动,直到该凸点抵接于该第一凸块,如此该键帽沿着该Z轴方向所能运动的最大距离为第一行程;其中,当该凸点位于该顶表面上方,然后该键帽沿着该Z轴向下带动该外套筒件时,该引导凸块使该外套筒件与该内套筒件同时向下运动,直到该凸点抵接于该顶表面,如此该键帽沿着该Z轴方向所能运动的最大距离为第二行程,该第二行程大于该第一行程;其中,当该键帽被释放时,该弹性件驱动该内套筒件相对于该定位柱向上移动,以使该外套筒件随着该内套筒件而向上移动,使该键帽向上移动。
此外,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按键,包含键帽、底座、开关单元、内套筒件、弹性件以及外套筒件。底座具有定位柱,该定位柱沿着Z轴延伸,该Z轴与X轴、Y轴三者彼此相互垂直;开关单元邻近于该定位柱且该开关单元具有触发弹臂以及触发接点,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彼此相对且分别朝该键帽伸出,该开关单元用来电连接电路板;内套筒件套设于该定位柱上,且该内套筒件的上端抵接于该键帽,该内套筒件具有第一环状外表面,该第一环状外表面上形成有横向导槽,该横向导槽沿着该X轴-Y轴平面延伸;弹性件套设于该定位柱且该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该内套筒件以及该底座,该弹性件使该内套筒件沿着该Z轴朝远离该底座方向运动;外套筒件具有第二环状外表面与环状内表面,该外套筒件藉由该环状内表面套设于该内套筒件上,该第二环状外表面上形成有第一凸面部、第一凹面部、第二凸面部、第二凹面部、第一过渡部以及第二过渡部,该第一凸面部、该第一过渡部与该第一凹面部由下而上且沿着该Z轴排列,该第二凸面部、该第二过渡部与该第二凹面部由下而上且沿着该Z轴排列,该环状内表面具有引导凸块,该引导凸块可活动地插设于该横向导槽中,该引导凸块引导该外套筒件绕着该Z轴旋转,使该触发弹臂可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以及该第二凸面部的二者其中之一,该第二过渡部沿该Z轴方向上高于该第一过渡部;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然后该键帽 沿着该Z轴向下带动该外套筒件时,该引导凸块使该外套筒件与该内套筒件同时向下运动,使该触发弹臂沿着该第一过渡部而自该第一凸面部移动至该第一凹面部而使得该触发弹臂变形量减少,以使该触发弹臂位于第一导通位置而触发该触发接点;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凸面部,然后该键帽沿着该Z轴向下带动该外套筒件时,该引导凸块使该外套筒件与该内套筒件同时向下运动,使该触发弹臂沿着该第二过渡部而自该第二凸面部移动至该第二凹面部而使得该触发弹臂变形量减少,以使该触发弹臂位于第二导通位置而触发该触发接点;其中,当该键帽被释放时,该弹性件驱动该内套筒件相对于该定位柱向上移动而使得该外套筒件随着该内套筒件向上移动,以使该触发弹臂恢复抵接于该第一凸面部以及该第二凸面部的二者其中之一而被偏压向外挠曲变形以与该触发接点分离。
此外,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按键,包含键帽、底座、触发弹臂、内套筒件、弹性件以及外套筒件。底座具有定位柱,该定位柱沿着Z轴延伸,该Z轴与X轴、Y轴三者彼此相互垂直;触发弹臂邻近于该定位柱;内套筒件套设于该定位柱上,且该内套筒件的上端抵接于该键帽,该内套筒件具有第一环状外表面,该第一环状外表面上形成有斜向导槽,该斜向导槽具有第一槽区以及第二槽区,该第二槽区沿该Z轴方向上高于该第一槽区;弹性件套设于该定位柱且该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该内套筒件以及该底座,该弹性件使该内套筒件沿着该Z轴朝远离该底座方向运动;外套筒件具有第二环状外表面与环状内表面,该外套筒件藉由该环状内表面套设于该内套筒件上,该第二环状外表面上形成有凸面部以及凹面部,该外套筒件往该斜向导槽向内形成引导凸块,该引导凸块可活动地插设于该斜向导槽中,该引导凸块引导该外套筒件绕着该Z轴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凸面部上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二者其中之一;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一位置时,该引导凸块位于该第一槽区,以使该内套筒件预压该弹性件于第一长度而产生第一预压力,然后该键帽沿着该Z轴向下带动该外套筒件时,该引导凸块使该外套筒件与该内套筒件同时向下运动,且该触发弹臂自该第一位置移动到该凹面部;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位置时,该引导凸块位于该第二槽区,以使该内套筒件预压该弹性件于第二长度而产生第二预压力,该第一长度大于该第二长度,使得该第一预压力 小于该第二预压力;当该键帽沿着该Z轴向下带动该外套筒件时,该引导凸块使该外套筒件与该内套筒件同时向下运动,且该触发弹臂自该第二位置移动到该凹面部;其中,当该键帽被释放时,该弹性件驱动该内套筒件相对于该定位柱向上移动,以使该外套筒件随着该内套筒件而向上移动,使该触发弹臂抵靠该第一位置与该第二位置的二者其中之一。
此外,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按键,包含键帽、底座、触发弹臂、内套筒件、弹性件以及外套筒件。底座具有定位柱,该定位柱沿着Z轴延伸,该Z轴与X轴、Y轴三者彼此相互垂直;触发弹臂邻近于该定位柱;内套筒件套设于该定位柱上,且该内套筒件的上端抵接于该键帽,该内套筒件具有第一环状外表面,该第一环状外表面上形成有横向导槽与纵向导槽,该横向导槽实质上沿着该X轴-Y轴平面延伸,该纵向导槽具有顶部与底部,该纵向导槽的该顶部连通于该横向导槽;弹性件套设于该定位柱且该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该内套筒件以及该底座,该弹性件使该内套筒件朝远离该底座的方向运动;外套筒件具有第二环状外表面与环状内表面,该外套筒件藉由该环状内表面套设于该内套筒件上,该第二环状外表面具有凸面部、凹面部以及弧形凸条,该凸面部、该凹面部以及该弧形凸条均沿着该X轴-Y轴平面延伸,该环状内表面具有引导凸块,该引导凸块可活动地插设于该横向导槽中,该引导凸块引导该外套筒件绕着该Z轴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凸面部上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二者其中之一,该弧形凸条延伸于该第二位置上方,该弧形凸条具有下凸缘面与上凸缘面;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一位置,然后该键帽沿着该Z轴向下带动该外套筒件时,该触发弹臂自该凸面部的该第一位置移动到该凹面部的过程中,该引导凸块停留在该横向导槽内,该引导凸块使该外套筒件与该内套筒件同时向下运动,使该引导凸块和该内套筒件不会发出撞击声响;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位置,然后该键帽沿着该Z轴向下带动该外套筒件时,该触发弹臂自该凸面部的该第二位置移动到该凹面部的过程中,该触发弹臂需要越过该弧形凸条,该引导凸块停留在该纵向导槽内,该触发弹臂先抵接该下凸缘面,使该引导凸块先停留在该纵向导槽的该顶部,该触发弹臂接着越过该弧形凸条,改抵接该上凸缘面,该触发弹臂施力于该外套筒件向下移动,以驱动该引导凸块向下撞击到该纵向导槽的该底部而发出声响;其中,当该键帽被 释放时,该弹性件驱动该内套筒件相对于该定位柱向上移动,以使该外套筒件随着该内套筒件而向上移动,使该触发弹臂抵靠该外套筒件上的该第一位置与该第二位置的二者其中之一。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键帽下方具有键帽结合机构,该外套筒件还具有上结合机构,该外套筒件藉由该上结合机构与该键帽结合机构结合后,该内套筒件与该外套筒件间可沿着该Z轴方向做相对运动,但该内套筒件与该外套筒件间沿着该X轴-Y轴平面上的相对运动受到限制。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键帽结合机构为向下突出的第一环状梳型排列结构,该上结合机构为向上突出的第二环状梳型排列结构,当该第一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与该第二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两者凹凸互补结合后,该第一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与该第二环状梳型排列结构间可沿着该Z轴方向做相对运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上的每一梳齿对称排列,该键帽具有呈矩形的外形,因此该外套筒件每次旋转后,仍可使该第二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与该第一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两者凹凸互补结合以确保该键帽的边缘平行于该X轴和Y轴。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还包含触发接点,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彼此相对,当该键帽沿着该Z轴向下运动前,该触发弹臂原本抵接于该凸面部而被偏压向外挠曲变形以与该触发接点分离;当该键帽沿着该Z轴向下运动后,该触发弹臂改移动抵接于该凹面部,该触发弹臂变形量减少,使该触发弹臂抵接该触发接点。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环状外表面上还形成有纵向导槽,该纵向导槽具有顶部与底部,该纵向导槽的该顶部连通于该横向导槽,该第一弧形凸条具有下凸缘面与上凸缘面;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位置,然后该键帽沿着该Z轴向下带动该外套筒件时,该触发弹臂先抵接该下凸缘面,使该引导凸块先停留在该纵向导槽的该顶部,该触发弹臂接着越过该第一弧形凸条,改抵接该上凸缘面,该触发弹臂施力于该外套筒件向下移动,以驱动该引导凸块向下撞击到该纵向导槽的该底部而发出声响。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环状外表面上还形成有桥接凸条,该第二弧形凸条沿该Z轴方向上高于该第一弧形凸条,该桥接凸条自该第一弧形凸条斜上延伸连接至该第二弧形凸条。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内套筒件具有第一标记以及第二标记,该外套筒件具有第三标记,该第三标记用来对准该第一标记以引导该外套筒件与该内套筒件相对旋转至使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一位置,以及该第三标记还用来对准该第二标记以引导该外套筒件与该内套筒件相对旋转至使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还包含连动机构,其连接于该外套筒件且该连动机构可活动地设置于该底座上,该连动机构用来相对于该底座活动以驱动该外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Z轴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位置或该第二位置;其中该连动机构包含滑动盘以及连动件,该滑动盘可相对于该底座滑动,该连动件自该外套筒件的该第二环状外表面向外延伸以可活动地连结于该滑动盘上;其中,当该滑动盘相对于该底座滑动时,该连动件随着该滑动盘的滑动而摆动,以驱动该外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Z轴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位置或该第二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内套筒件具有第一标记以一第二标记,该外套筒件具有第三标记,该第三标记用来对准该第一标记以引导该外套筒件与该内套筒件相对旋转至使该凸点位于该第一凸块上方,以及该第三标记还用来对准该第二标记以引导该外套筒件与该内套筒件相对旋转至使该凸点位于该顶表面上方。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还包含连动机构,其连接于该外套筒件且该连动机构可活动地设置于该底座上,该连动机构用来相对于该底座活动以驱动该外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Z轴旋转,使该凸点选择性地位于该第一凸块上方与该顶表面上方二者其中之一;其中该连动机构包含滑动盘以及连动件,该滑动盘可相对于该底座滑动,该连动件自该外套筒件的该第二环状外表面向外延伸以可活动地连结于该滑动盘上;其中,当该滑动盘相对于该底座滑动时,该连动件随着该滑动盘的滑动而摆动,以驱动该外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Z 轴旋转,使该凸点选择性地位于该第一凸块上方与该顶表面上方的二者其中之一。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底座还具有第二凸块,该第二凸块自该底座的该顶表面突出形成且该第二凸块邻近于该定位柱,该第二凸块沿着该Z轴方向上高于该第一凸块,该引导凸块引导该外套筒件绕着该Z轴旋转,使该凸点选择性地位于该第二凸块上方;其中,当该凸点位于该第二凸块上方,然后该键帽沿着该Z轴向下带动该外套筒件时,该引导凸块使该外套筒件与该内套筒件同时向下运动,直到该凸点抵接于该第二凸块,如此该键帽沿着该Z轴方向所能运动的最大距离为第三行程,该第三行程小于该第一行程。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底座还具有桥接凸块,该桥接凸块自该第一凸块斜上延伸连接至该第二凸块。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过渡部与该第一凹面部交界决定该第一导通位置,该第二过渡部与该第二凹面部交界决定该第二导通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内套筒件具有第一标记以及第二标记,该外套筒件具有第三标记,该第三标记用来对准该第一标记以引导该外套筒件与该内套筒件相对旋转至使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以及该第三标记还用来对准该第二标记以引导该外套筒件与该内套筒件相对旋转至使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凸面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还包含连动机构,其连接于该外套筒件且该连动机构可活动地设置于该底座上,该连动机构用来相对于该底座活动以驱动该外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Z轴旋转,使该触发弹臂可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以及该第二凸面部的二者其中之一;其中该连动机构包含滑动盘以及连动件,该滑动盘可相对于该底座滑动,该连动件自该外套筒件的该第二环状外表面向外延伸以可活动地连结于该滑动盘上;其中,当该滑动盘相对于该底座滑动时,该连动件随着该滑动盘的滑动而摆动,以驱动该外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Z轴旋转,使该触发弹臂可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以及该第二凸面部的二者其中之一。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内套筒件具有第一标记以及第二标记,该外套筒件具有第三标记,该第三标记用来对准该第一标记以引导该外套筒件与该内套筒件相对旋转至使该引导凸块移动至该第一槽区,以及该第三标记还用来对准该第二标记以引导该外套筒件与该内套筒件相对旋转至使该引导凸块移动至该第二槽区。
综上所述,相较于先前技术仅可提供单一按压手感而不具有按压手感调整功能,本发明透过上述利用外套筒件相对于底座的旋转以调整按压手感的设计,以产生可针对不同使用者对于按压手感的不同要求做出实时调整的功效,从而大大地提升了机械式按键结构的使用弹性与操作便利性。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按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按键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1的按键沿剖面线A-A’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1的按键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5A为图1的按键的内部示意图。
图5B为图5A的引导凸块插设于斜向导槽中的放大示意图。
图5C为图2的外套筒件于另一视角的放大示意图。
图5D为图2的键帽于另一视角的放大示意图。
图5E为图2的键帽与内套筒件以及外套筒件的组装示意图。
图6为图3的键帽被按压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图4的按键于外套筒件旋转至使触发弹臂抵靠凸面部的第二位置时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8为图5A的引导凸块移动至第二槽区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图7的按键于键帽组装在底座上时沿剖面线B-B’的剖面示意图。
图10A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提出的按键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10B为图10A的外套筒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10C为图10A的内套筒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11为图10A的按键的内部示意图。
图12为图10A的按键于键帽组装于底座上时沿剖面线C-C’的剖面示意图。
图13为图10A的按键于外套筒件继续旋转至使触发弹臂抵靠凸面部的第二位置时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按键的内部示意图。
图15为图13的按键于键帽组装于底座上时沿剖面线D-D’的剖面示意图。
图16为图15的键帽被按压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17为图13的按键于外套筒件继续旋转以使触发弹臂抵靠凸面部的第三位置时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18为图17的按键的内部示意图。
图19为图17的按键于键帽组装于底座上且触发弹臂抵靠第二弧形凸条的下凸缘面时沿剖面线E-E’的剖面示意图。
图20为图19的键帽被按压继续向下移动使得触发弹臂抵接第二弧形凸条的上凸缘面而处于瞬间不稳定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21为图18的触发弹臂施力使引导凸块向下运动撞击到纵向导槽的底部发出声响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22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所提出的按键的立体示意图。
图23A为图22的外套筒件与底座的爆炸示意图。
图23B为图22的外套筒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23C为图22的底座的放大示意图。
图24为图22的按键于键帽组装在底座上时沿剖面线F-F’的剖面示意图。
图25为图24的键帽被按压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26为图22的按键于外套筒件继续旋转至使外套筒件的凸点位于第一凸块上方时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27为图26的按键于键帽组装于底座上时沿剖面线G-G’的剖面示意图。
图28为图27的键帽被按压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29为图26的按键于外套筒件继续旋转至使外套筒件的凸点位于顶表面 上方时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30为图29的按键于键帽组装于底座上时沿剖面线H-H’的剖面示意图。
图31为图30的键帽被按压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32A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所提出的按键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32B为图32A的外套筒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33为图32A的按键沿剖面线I-I’的剖面示意图。
图34为图33的键帽被按压至使触发弹臂位于第一导通位置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35为图31的按键于外套筒件继续旋转至使触发弹臂抵靠第二凸面部时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36为图35的按键沿剖面线J-J’的剖面示意图。
图37为图36的键帽被按压至使触发弹臂位于第二导通位置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38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键盘的立体示意图。
图39为图38的键盘的内部放大示意图。
图40为图39的连动机构的滑动盘相对于底座滑动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发明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发明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发明,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在以下实施例中,在不同的图中,相同部分是以相同标号表示。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A、图5B、图5C、图5D、图5E以及图6,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按键10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按键10的爆炸示意图,图3为图1的按键10沿剖面线A-A’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1的按键10的部分爆炸示意图,图5A为图1的按键10的内部示意图,图5B为图5A的引导凸块50插设于斜向导槽36中的放大示意图,图5C为图2的外套筒件18于另一视角的放大示意图,图5D为图2的键帽14于另一视角的放大示意图,图5E为图2的 键帽14与内套筒件16以及外套筒件18的组装示意图(其中为求清楚显示内套筒件16以及外套筒件18的结构设计,键帽14在图5E中仅以单一梳齿32简示之),图6为图3的键帽14被按压时的剖面示意图,其中为了清楚地显示按键10的内部机构设计,底座12于图4、图5A中以下半部底座结构简示之,且外套筒件18在图5A中仅以引导凸块50虚线简示之。
如图1至图6所示,按键10包含底座12、键帽14、内套筒件16、外套筒件18、弹性件20以及触发弹臂22。底座12具有定位柱24,定位柱24沿着如图2所示的Z轴方向(或称第一方向,下同)延伸,Z轴方向与X轴方向(或称第二方向,下同)以及Y轴(或称第三方向,下同)三者彼此相互垂直,触发弹臂22邻近于定位柱24。内套筒件16与弹性件20均套设于定位柱24上,内套筒件16具有内面凸块16a、引导凸块组合入口16b与上端外缘16c。如图2、图5B和图5D所示,透过内套筒件16的内面凸块16a和定位柱24的表面凹槽24a相互耦合,限制内套筒件16仅能沿着Z轴方向相对于定位柱24运动;而弹性件20的两端分别抵接于内套筒件16与底座12,使内套筒件16朝远离底座12的方向运动。另外由图2、图3可知:外套筒件18的下端有突缘18a,突缘18a用于卡住底座12,使外套筒件18无法自底座12中脱出,同时也限制外套筒件18在Z轴方向上所能达到的最高位置。键帽14下方具有键帽结合机构26,外套筒件18具有上结合机构28,外套筒件18藉由上结合机构28与键帽结合机构26结合;其中,键帽结合机构26可较佳地为向下突出的第一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且键帽结合机构26具有复数个梳齿32,每个梳齿32具有内表面32a和侧表面32b。上结合机构28可较佳地为向上突出的第二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且上结合机构28具有复数个梳齿30,每个梳齿30具有侧表面30a。当键帽结合机构26(第一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与上结合机构28(第二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两者凹凸互补结合后,第一环状梳型排列结构的内表面32a抵接住内套筒件16的上端外缘16c,且第一环状梳型排列结构的侧表面32b抵接住第二环状梳型排列结构的侧表面30a(如图5E所示);如此使用者也可方便地自内套筒件16和外套筒件18上移除键帽14。且在以下各实施例中,当内套筒件16沿Z轴方向向下的运动量大于外套筒件18的运动量时,键帽14和外套筒件18两者间保有稳定的结合;当外套筒件18沿Z轴方向向下的运动量大于内套筒件16的运动量时,键帽14和内套筒件16两者间保有稳定的结合。
在本实施例中,上结合机构28(第二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上的每一梳齿30成对称排列(本实施例中,每一梳齿30成彼此间隔60°对称排列,但不以此为限),键帽结合机构26(第一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上的每一梳齿32对应梳齿30亦对称排列(本实施例中,每一梳齿32亦成彼此间隔60°对称排列);键帽14可具有呈实质矩形的外形,因此外套筒件18每次旋转后(本实施例中,例如每旋转60°),仍可使上结合机构28(第二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与键帽结合机构26(第一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两者凹凸互补结合,以确保键帽14的四边形的边缘平行于X轴和Y轴,从而避免组装后,整个键盘中部分键帽14以错误的角度结合,导致部分键帽14的四边形的边缘未平行于键盘的四边形边缘(X轴和Y轴)。
由图3、图9可知:可通过调整按键10未按压状态下内套筒件16在Z轴方向上的初始高度以改变弹性件20的长度,进而改变按压手感的预压力;并藉由键帽14固定连结于外套筒件18上,使外套筒件18和键帽14仍可保持按键10未被按压时的原始Z轴方向高度;亦即,不会因为按压手感的预压力不同,就导致整个键盘未被按压时某些按键的原始Z轴高度不同。
由图4~图5C可知,内套筒件16可具有第一环状外表面34,第一环状外表面34上形成有斜向导槽36,斜向导槽36具有第一槽区38以及第二槽区40,第二槽区40沿Z轴方向上高于第一槽区38。外套筒件18具有第二环状外表面42与环状内表面44,外套筒件18藉由环状内表面44套设于内套筒件16上,第二环状外表面42上形成有凸面部46以及凹面部48,外套筒件18往斜向导槽36向内突出形成引导凸块50(如图5C所示),引导凸块50可活动地插设于斜向导槽36中(可经由内套筒件16的引导凸块组合入口16b的引导而插设于斜向导槽36中),藉此,引导凸块50引导外套筒件18绕着Z轴旋转,使触发弹臂22选择性地抵靠于凸面部46上的第一位置P1与第二位置P2二者其中之一。
透过上述设计,当键帽14未被按压且触发弹臂22抵靠于第一位置P1(如图4所示)时,引导凸块50位于第一槽区38(如图5A以及图5B所示),以使内套筒件16预压弹性件20于如图3所示的第一长度而产生第一预压力,藉以在用户按压按键10时提供具有相对较小预压力的按压手感。
至于在开关触发设计方面,在此实施例中,由图3以及图6可知,按键10可 还包含触发接点52,触发弹臂22与触发接点52彼此相对且分别朝键帽14伸出,触发弹臂22以及触发接点52分别电连接按键10的电路板(未显示于图式中)。更详细地说,当键帽14位于如图3所示的未按压位置时,触发弹臂22抵靠于凸面部46的第一位置P1而被偏压向外挠曲变形以产生第一变形量,而与触发接点52分离;当键帽14被外力按压而向下移动至如图6所示的按压位置时,触发弹臂22改移动抵接于凹面部48,在此过程中,触发弹臂22变形量减少以产生异于如图3所示的第一变形量的第二变形量,使触发弹臂22抵接导通触发接点52而产生相对应的输入信号传送至按键10的电路板,从而使按键10可据以执行用户所欲输入的功能。
以下针对按键10的预压力调整操作进行详细的描述,请参阅图3、图4、图5A、图7、图8以及图9,图7为图4的按键10于外套筒件18旋转(俯视顺时针方向),使触发弹臂22抵靠凸面部46的第二位置P2时的部分爆炸示意图,图8为图5A的引导凸块50移动至第二槽区40的立体示意图,图9为图7的按键10于键帽14组装在底座12上时沿剖面线B-B’的剖面示意图,其中外套筒件18在图8中仅以引导凸块50虚线简示之。由图3、图4、图5A、图7、图8以及图9可知,当欲进行按键10的预压力调整操作时,仅需先将键帽14从底座12上拆卸下来,接着可利用调整治具或钳子手工具,使外套筒件18在定位柱24上绕着Z轴方向旋转,以使触发弹臂22从原本抵靠于凸面部46的第一位置P1(如图4所示),改抵靠于凸面部46的第二位置P2(如图7所示)。
在完成上述操作且将键帽14组装于底座12上之后,如图2、图7、图8以及图9所示,当键帽14未被按压且触发弹臂22抵靠于第二位置P2时,此时内套筒件16受到内面凸块16a和定位柱24的表面凹槽24a耦合限制,内套筒件16无法同步绕着Z轴方向旋转,因此迫使引导凸块50沿着斜向导槽36移动到第二槽区40,以使内套筒件16预压弹性件20于如图9所示的第二长度而产生第二预压力,其中比较图3以及图9可知,弹性件20的第一长度(如图3所示)大于弹性件20的第二长度(如图9所示);也就是说,弹性件20在如图4所示的触发弹臂22抵靠于凸面部46的第一位置P1时,键帽14接受到第一预压力;弹性件20在外套筒件18旋转至如图7所示的使触发弹臂22抵靠于凸面部46的第二位置P2时,键帽14接受到第二预压力;第二预压力大于第一预压力,藉以在用户按压按键10时提供具有相对较大预压力的按压手感。另一方面,当键帽14位于如图9所示的未按压位置时,触发弹臂22抵靠于凸面部46的第二位置P2以被偏压向外挠曲变形而与触发接点52分离,而当键帽14被外力按压而向下移动时,触发弹臂22改移动抵接于凹面部48,在此过程中,触发弹臂22变形量减少以使触发弹臂22抵接导通触发接点52而产生相对应的输入信号传送至按键10的电路板,从而使按键10可据以执行用户所欲输入的功能。
需注意的是,在此实施例中,内套筒件16可具有第一标记15以及第二标记17,外套筒件18可具有第三标记19,第三标记19用来对准第一标记15以引导外套筒件18与内套筒件16相对旋转至使引导凸块50移动至第一槽区38,以及用来对准第二标记17以引导外套筒件18与内套筒件16相对旋转至使引导凸块50移动至第二槽区40,藉以协助使用者可更加准确且快速地完成上述外套筒件18的旋转操作。上述标记设计亦可应用在下列其他实施例中,其相关描述可参照此实施例类推,故不再赘述。
在按键的段落感调整操作方面,请参阅图10A、图10B、图10C、图11、图12、图13、图14、图15以及图16,图10A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提出的按键100的部分爆炸示意图,图10B为图10A的外套筒件104的放大示意图,图10C为图10A的内套筒件102的放大示意图,图11为图10A的按键100的内部示意图,图12为图10A的按键100于键帽14组装于底座12上时沿剖面线C-C’的剖面示意图,图13为图10A的按键100于外套筒件104继续旋转(俯视顺时针方向),至使触发弹臂22抵靠凸面部110的第二位置P4时的部分爆炸示意图,图14为图13的按键100的内部示意图,图15为图13的按键100于键帽14组装于底座12上时沿剖面线D-D’的剖面示意图,图16为图15的键帽14被按压时的剖面示意图,其中为了清楚地显示按键100的内部机构设计,底座12于图10A、图11、图13、图14中以下半部底座结构简示之,且外套筒件104在图11、图14中仅以引导凸块50虚线简示之。在此实施例与上述图1~图9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组件具有相同编号者,代表其具有部分相同的结构或功能,其相关描述于此不再赘述。
按键100包含底座12、键帽14、内套筒件102、外套筒件104、弹性件20以及 邻近于定位柱24的触发弹臂22(触发接点52的配置亦可选择性地应用于此实施例中)。在外套筒件104经由上结合机构28与键帽结合机构26结合后,内套筒件102与外套筒件104间可沿着Z轴方向做相对运动或绕着Z轴做相对转动,但内套筒件102与外套筒件104间沿着X轴-Y轴平面(即由第二方向与第三方向所定义出的平面,称为第一平面,下同)上的相对运动受到限制。内套筒件102可具有第一环状外表面103,第一环状外表面103上形成有横向导槽106;若无需如第一实施例般调整按键手感预压力,则横向导槽106可实质上沿着X轴-Y轴平面延伸,而不会改变弹性件20的长度。当然,若需如第一实施例般调整按键手感预压力,则可于第一环状外表面103上形成斜向导槽。弹性件20套设于定位柱24且弹性件20的两端分别抵接内套筒件102以及底座12,弹性件20使内套筒件102沿着Z轴方向朝远离底座12的方向运动。外套筒件104具有第二环状外表面108与环状内表面44,外套筒件104藉由环状内表面44套设于内套筒件102上,第二环状外表面108上形成有凸面部110、凹面部112以及第一弧形凸条114,凸面部110、凹面部112以及第一弧形凸条114均大致上沿着X轴-Y轴平面延伸,外套筒件104往横向导槽106向内突出形成引导凸块50,引导凸块50可活动地插设于横向导槽106中,藉此,引导凸块50引导外套筒件104绕着Z轴旋转,使触发弹臂22选择性地抵靠于凸面部110上的第一位置P3与第二位置P4二者其中之一,其中,第一弧形凸条114延伸于第二位置P4上方,但第一弧形凸条114并未延伸于第一位置P3上方。
如图10A所示,当触发弹臂22抵靠于凸面部110的第一位置P3,然后键帽14向下带动外套筒件104时,引导凸块50抵靠横向导槽106以使外套筒件104与内套筒件102可同时向下运动,且在触发弹臂22自凸面部110移动到凹面部112的过程中,触发弹臂22无需越过第一弧形凸条114,从而在使用者按压键帽14的过程中提供无段落感的按压手感(亦即于使用者按压键帽14下降的过程中,使用者手指感受到的按压阻力实质保持相同或线性增加)。
当欲进行将按键100切换至提供具有段落感的按压手感的操作时(亦即于使用者按压键帽14下降的过程中,使用者手指感受到的按压阻力会先增加到最大值;然后当按键开关触发导通后,按键按压阻力会减小),仅需使外套筒件104在定位柱24上绕着Z轴旋转(俯视顺时针方向),以使触发弹臂22从图10A所示抵 靠于外套筒件104的凸面部110的第一位置P3,改变成如图13所示抵靠于外套筒件104的凸面部110的第二位置P4。在此过程中,内套筒件102受到内面凸块16a和定位柱24的表面凹槽24a耦合限制,内套筒件102无法同步绕着Z轴旋转,因此迫使引导凸块50从如图11所示的位置沿着横向导槽106移动到如图14所示的位置。
在完成上述外套筒件104的旋转操作且将键帽14组装于底座12上后,按键100即可在用户按压键帽14的过程中提供具有段落感的按压手感;更详细地说,当键帽14位于如图13和图15所示的未按压位置且触发弹臂22抵靠于凸面部110以被偏压向外挠曲变形而与触发接点52分离,然后键帽14被按压向下移动至如图16所示的按压位置以带动外套筒件104时,外套筒件104可随之向下运动,引导凸块50抵靠横向导槽106以使外套筒件104与内套筒件102同时向下运动,且在触发弹臂22自凸面部110移动到凹面部112的过程中,触发弹臂22必须越过第一弧形凸条114,如此当触发弹臂22抵接于第一弧形凸条114下斜面时,使用者手指会感受到较高按压阻力;当触发弹臂22越过第一弧形凸条114改抵接于上斜面时,使用者会感受到按压阻力迅速减小。从而在使用者按压键帽14的过程中提供具有段落感的按压手感,并且使触发弹臂22变形量减少以使触发弹臂22抵接导通触发接点52,如此一来,按键100即可据以执行用户所欲输入的功能。
在将按键100切换至可提供具有按压声响的按压手感方面,请参阅图10C、图13、图17、图18、图19、图20以及图21,图17为图13的按键100于外套筒件104继续旋转(俯视顺时针方向),以使触发弹臂22抵靠凸面部110的第三位置P5时的部分爆炸示意图,图18为图17的按键100的内部示意图,图19为图17的按键100于键帽14组装于底座12上且触发弹臂22抵靠第二弧形凸条122的下凸缘面124时沿剖面线E-E’的剖面示意图,图20为图19的键帽14被按压继续向下移动,使得触发弹臂22抵接第二弧形凸条122的上凸缘面126而处于瞬间不稳定状态的剖面示意图,图21为图18的触发弹臂22施力使引导凸块50向下运动撞击到纵向导槽116的底部120发出声响时的剖面示意图,其中为了清楚地显示按键100的内部机构设计,底座12于图17、图18、图21中以下半部底座结构简示之,且外套筒件104在第18、21图中仅以引导凸块50虚线简示之。
如图10C所示,第一环状外表面103上可还形成有纵向导槽116,纵向导槽116具有顶部118与底部120,纵向导槽116的顶部118连通于横向导槽106。如图10B所示,第二环状外表面108上还形成有第二弧形凸条122,而凸面部110还具有第三位置P5,第二弧形凸条122延伸于第三位置P5上方,第二弧形凸条122具有下凸缘面124与上凸缘面126。另外,在此实施例中,第二环状外表面108上可还形成有桥接凸条115,第二弧形凸条122沿Z轴方向上高于第一弧形凸条114,桥接凸条115自第一弧形凸条114斜向延伸连接至第二弧形凸条122。
透过上述设计,当欲进行将按键100切换至按压过程具有撞击声响状态时,仅需使外套筒件104在定位柱24上绕着Z轴继续旋转(俯视顺时针方向),以使触发弹臂22从如图13所示抵靠于外套筒件104的凸面部110的第二位置P4,改变成如图17所示抵靠于外套筒件104的凸面部110的第三位置P5。在此过程中,因为内套筒件102无法同步绕着Z轴旋转,因此迫使引导凸块50从如图14所示的位置沿着横向导槽106移动到如图18所示的位置。在完成上述外套筒件104的旋转操作且将键帽14组装于底座12上之后,按键100即可在用户按压键帽14的过程中提供按压声响。
如图17所示,当键帽14未被按压且触发弹臂22抵靠于凸面部110以被偏压向外挠曲变形而与触发接点52分离,然后键帽14向下移动时,随着外套筒件104的向下移动,触发弹臂22可自凸面部110移动到凹面部112而越过第二弧形凸条122。
如图18~图19所示,在上述过程中,当触发弹臂22抵接下凸缘面124时,内套筒件102和外套筒件104分别受到弹力件20和触发弹臂22推抵而向上抵接于键帽14,故内套筒件102和外套筒件104均保持和键帽14同步向下移动,故引导凸块50停留在纵向导槽116的顶部118。
如图20~图21所示,当触发弹臂22越过第二弧形凸条122,改抵接上凸缘面126时,弹力件20仍持续向上推动内套筒件102,但触发弹臂22施力改变为向下推动外套筒件104,配合纵向导槽116提供凸块50可沿Z轴活动的空间,使内套筒件102和外套筒件104产生Z轴方向的相对运动,以驱动引导凸块50瞬间向下快速运动而撞击到纵向导槽116的底部120而发出声响,藉此,按键100可提供较为响 亮的按压声响。最后,当键帽14移动至按压位置且触发弹臂22自凸面部110移动到凹面部112时,触发弹臂22变形量减少以使触发弹臂22抵接触发接点52,从而使按键100可据以执行用户所欲输入的功能。
反之,若是将外套筒件104从如图17所示的使触发弹臂22抵靠于凸面部100的第三位置P5转回至如图10A所示的使触发弹臂22抵靠于凸面部100的第一位置P3(或如图13所示的使触发弹臂22抵靠于凸面部100的第二位置P4)时,引导凸块50位于横向导槽106中而与横向导槽106间没有Z轴方向的活动间隙并保持抵接,如此当键帽14被按压时,引导凸块50抵靠于横向导槽106,如此带动内套筒件102和外套筒件104两者同步沿着Z轴向下运动,亦即内套筒件102和外套筒件104之间没有相对运动,避免内外套筒间的撞击声响,从而在使用者按压键帽14的过程中提供较为安静的按压过程。
本发明所提供的按键按压手感调整设计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其亦可采用外套筒件的凸点抵接于底座的凸块或顶表面以改变键帽的按压行程的设计,或者是触发弹臂抵靠于外套筒件上的不同导通位置的设计,举例来说,在外套筒件的凸点抵接于底座的凸块或顶表面以改变键帽的按压行程的设计方面,请参阅图22、图23A、图23B、图23C、图24、图25、图26、图27、图28、图29、图30以及图31,图22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所提出的按键200的立体示意图,图23A为图22的外套筒件206与底座202的爆炸示意图,图23B为图22的外套筒件206的放大示意图,图23C为图22的底座202的放大示意图,图24为图22的按键200于键帽14组装在底座202上时沿剖面线F-F’的剖面示意图,图25为图24的键帽14被按压时的剖面示意图,图26为图22的按键200于外套筒件206继续旋转(俯视顺时针方向)至使外套筒件206的凸点218位于第一凸块210上方时的部分爆炸示意图,图27为图26的按键200于键帽14组装于底座202上时沿剖面线G-G’的剖面示意图,图28为图27的键帽14被按压时的剖面示意图,图29为图26的按键200于外套筒件206继续旋转(俯视顺时针方向)至使外套筒件206的凸点218位于顶表面208上方时的部分爆炸示意图,图30为图29的按键200于键帽14组装于底座202上时沿剖面线H-H’的剖面示意图,图31为图30的键帽14被按压时的剖面示意图,其中为了清楚地显示按键200的内部机构设计,底座202于图22、图23A、 图23C、图26、图29中以下半部底座结构简示之。在此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组件具有相同编号者,代表其具有相同的结构或功能,其相关描述于此不再赘述。
由图22至图31可知,按键200包含底座202、键帽14、内套筒件204、外套筒件206、弹性件20以及邻近于定位柱24的触发弹臂22(触发接点52的配置亦可选择性地应用于此实施例中);除了省略纵向导槽116外,第三实施例的内套筒件204外形可与图10C第二实施例的内套筒件102外形相同。底座202具有定位柱24、顶表面208、第一凸块210以及第二凸块212;第一凸块210和第二凸块212均为圆弧形而突出于顶表面208上,且第一凸块210和第二凸块212分布在以定位柱24为圆心的圆周上,第一凸块210沿着Z轴方向上高于顶表面208,第二凸块212沿着Z轴方向上高于第一凸块210。另外,在此实施例中,底座202可还具有第一桥接凸块209、第二桥接凸块211,第一桥接凸块209自顶表面208斜上延伸连接至第一凸块210,第二桥接凸块211自第一凸块210斜上延伸连接至第二凸块212,如此提供斜面供外套筒件206下端的凸点218在不同高度的第一凸块210、第二凸块212和顶表面208间滑动。
类似先前实施例,内套筒件204与外套筒件206间可沿着Z轴方向做相对运动或绕着Z轴做相对转动,但内套筒件204与外套筒件206间沿着X轴-Y轴平面上的相对运动受到限制,内套筒件204可具有第一环状外表面103。弹性件20套设于定位柱24且弹性件20的两端分别抵接内套筒件204以及底座202,弹性件20使内套筒件204沿着Z轴朝远离底座202的方向运动。外套筒件206具有第二环状外表面214与环状内表面44,外套筒件206藉由环状内表面44套设于内套筒件204上,外套筒件206下端具有环状下缘216,环状下缘216朝底座202延伸形成有凸点218,第二环状外表面214具有凸面部220与凹面部222,凸面部220与凹面部222均实质上沿着X轴-Y轴平面延伸,环状内表面44具有引导凸块50,引导凸块50可活动地插设于内套筒件204的第一环状外表面103的横向导槽106(未显示于此实施例的图式中,其相关描述可参照图11类推)中,引导凸块50引导外套筒件206绕着Z轴旋转,使凸点218可选择性地位于顶表面208、第一凸块210或第二凸块212上方。
更详细地说,如图23A至图25所示,当外套筒件206绕着Z轴旋转,使凸点218位于第二凸块212上方,且键帽14被按压沿着Z轴向下运动时,外套筒件206与内套筒件204将同时向下运动,直到外套筒件206下方的凸点218抵接于第二凸块212(如图25所示)。从图22得知,在键帽14沿着Z轴向下运动过程中,触发弹臂22接触外套筒件206的抵靠面同时从凸面部220向上移动,并经由倾斜的过渡部而进入凹面部222,进而使触发弹臂22导通。藉由把凸点218移动到第二凸块212上方,限制键帽14沿着Z轴方向所能运动的最大距离为第三行程,此时按压按键200时提供用户相对较短行程的按压手感。
另一方面,欲增加按键200的按压行程时,仅需使外套筒件206绕着Z轴从如图22所示的位置(此时,由图24可知,凸点218位于第二凸块212上方),顺时针旋转至如图26所示的位置(此时,由图27可知,凸点218位于第一凸块210上方)。如此,当凸点218位于第一凸块210上方,且键帽14被按压沿着Z轴向下运动时,外套筒件206与内套筒件204将同时向下运动,直到凸点218抵接于第一凸块210(如图28所示);藉此,键帽14沿着Z轴方向所能运动的最大距离为第二行程,而比较图24以及图27可知,第二行程大于第三行程,以在用户按压按键200时提供具有相对中等行程的按压手感。
除此之外,当使外套筒件206绕着Z轴从如图26所示的位置,沿俯视顺时针方向继续旋转至如图29所示的位置(此时,由图30可知,凸点218位于顶表面208上方),如此一来,当凸点218位于顶表面208上方,且键帽14被按压沿着Z轴向下运动时,外套筒件206与内套筒件204将同时向下运动,直到凸点218抵接于顶表面208(如图31所示)。藉此,键帽14沿着Z轴方向所能运动的最大距离为第一行程,而比较图24、图27、图30可知,第一行程大于第二行程以及第三行程,以在用户按压按键200时提供在此实施例中具有相对最长行程的按压手感。
在触发弹臂抵靠于外套筒件上的不同导通位置的设计方面,请参阅图32A、图32B、图33、图34、图35、图36以及图37,图32A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按键300的部分爆炸示意图,图32B为图32A的外套筒件206的放大示意图,图33为图32A的按键300沿剖面线I-I’的剖面示意图,图34为图33的键帽14被按压至使触发弹臂22位于第一导通位置时的剖面示意图,图35为图31的按键300于外套筒件304继续旋转(俯视顺时针方向)至使触发弹臂22抵靠第二凸面部314时的部分爆炸示意图,图36为图35的按键300沿剖面线J-J’的剖面示意图,图37为图36的键帽14被按压至使触发弹臂22位于第二导通位置时的剖面示意图,其中为了清楚地显示按键300的内部机构设计,底座12于图32A、图35中以下半部底座结构简示之。在此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组件具有相同编号者,代表其具有相同的结构或功能,其相关描述于此不再赘述。
由图32A至图37可知,按键300包含底座12、键帽14、开关单元302、内套筒件204、外套筒件304以及弹性件20。开关单元302邻近于定位柱24且开关单元302具有触发弹臂22以及触发接点52,开关单元302用来电连接按键300的电路板(未显示于图式中)。外套筒件304具有第二环状外表面306与环状内表面44,外套筒件304藉由环状内表面44套设于内套筒件204上,第二环状外表面306上形成有第一凸面部308、第一凹面部310、第一过渡部312、第二凸面部314、第二凹面部316以及第二过渡部318,其中,如图32A所示,第一凸面部308、第一过渡部312以及第一凹面部310由下而上且实质沿着Z轴排列,第二凸面部314、第二过渡部318以及第二凹面部316由下而上且实质沿着Z轴排列,第二过渡部318沿Z轴方向上高于第一过渡部312,且第一过渡部312与第一凹面部310交界可决定第一导通位置以及第二过渡部318与第二凹面部316交界可决定第二导通位置(但不受此限),也就是说,第二导通位置高于第一导通位置。
更详细地说,如图32A至图33所示,当键帽14位于未按压位置且触发弹臂22抵靠于第一凸面部308时,触发弹臂22被第一凸面部308偏压向外挠曲变形而与触发接点52分离;当键帽14被按压而向下移动至如图34所示的位置时,触发弹臂22接触外套筒件304的抵靠面轨迹为自第一凸面部308向上经过第一过渡部312而移动至第一凹面部310;在此过程中,触发弹臂22变形量逐渐减少,使触发弹臂22在抵达如图34所示的第一导通位置后,触发弹臂22便可持续抵接导通触发接点52,而产生相对应的输入信号传送至按键300的电路板。如此一来,由于触发弹臂22在如图34所示的第一导通位置开始抵接导通触发接点52,因此,按键300可在用户按压键帽14时,提供键帽14位于相对较高的触发位置,就可输出按键导通触发的按压手感。
另一方面,当欲调整按键300的导通位置到较低位置时,仅需使外套筒件304绕着Z轴从如图32A所示的位置,顺时针旋转至如图35所示的位置。如图35至图36所示,当键帽14未被按压且触发弹臂22抵靠于第二凸面部314时,触发弹臂22被第二凸面部314偏压向外挠曲变形而与触发接点52分离。当键帽14被外力按压而向下移动至如图37所示的位置时,触发弹臂22接触外套筒件304的抵靠面轨迹为自第二凸面部314向上经过第二过渡部318而移动至第二凹面部316;在此过程中,触发弹臂22变形量逐渐减少,使触发弹臂22在抵达如图37所示的第二导通位置后,触发弹臂22便可持续抵接导通触发接点52,而产生相对应的输入信号传送至按键300的电路板。如此一来,从比对图34以及图37可知,由于第二过渡部318的位置高于第一过渡部312的位置,因此如图36以及图37所示,键帽14需向下移动一较长距离,才能使触发弹臂22抵达第二导通位置后,开始持续抵接触发接点52(此时,键帽14位于相对较低的触发位置)。相反地,如图33以及图34所示,键帽144只需向下移动一较短距离,触发弹臂22即可抵达第一导通位置后,而持续抵接触发接点52(此时,键帽14位于相对较高的触发位置);因此,按键300可让用户按压键帽14时选择键帽14位于相对较高的触发位置或相对较低的触发位置的按压手感。
在实际应用中,旋转套筒件的设计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所提及的以手动或使用调整治具的方式来进行,其亦可采用以机构连动的方式来进行套筒件的旋转操作,以上述按键10采用机构连动设计调整按压行程为例来进行说明(但不以此为限,后续所述的机构连动设计亦可应用在按键100、按键200,或按键300上),请参阅图38、图39以及图40,图38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键盘1的立体示意图,图39为图38的键盘1的内部放大示意图,图40为图39的连动机构54的滑动盘56相对于底座12滑动的立体示意图,其中为了清楚地显示键盘1的内部机构设计,底座12于图39与图40中以下半部底座结构简示之,在此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组件具有相同编号者,代表其具有相同的结构或功能,其相关描述于此不再赘述。
如图38、图39以及图40所示,键盘1包含复数个按键10(于图38中显示六个,但不受此限)、底座12以及连动机构54,连动机构54连接于外套筒件18,用以驱 动外套筒件18相对于底座12绕着Z轴旋转,在此实施例中,连动机构54可包含滑动盘56以及连动件58,滑动盘56可相对于底座12滑动,连动件58分别自外套筒件18的第二环状外表面42向外延伸以可活动地连结于滑动盘56上(如图39以及图40所示)。透过上述连动设计,当欲进行按键10的预压力调整操作时,仅需驱动滑动盘56相对于底座12滑动至如图39的位置或如图40所示的位置,以带动连动件58使外套筒件18绕着Z轴旋转,藉以在用户按压按键10时,可提供如上述实施例所提及的提供具有相对较大预压力的按压手感或是提供具有相对较小预压力的按压手感。
此外,上述实施例中所提及的外套筒件的引导凸块沿着内套筒件的斜向导槽移动以预压弹性件的设计、外套筒件的凸点抵接底座的凸块或顶表面以改变键帽的按压行程的设计、触发弹臂抵靠于外套筒件上的不同导通位置的设计、触发弹臂越过弧形凸条以产生段落感的设计,以及外套筒件撞击内套筒件以产生按压声响的设计可交互应用,以使本发明所提供的按键可透过外套筒件的多段式旋转操作(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三段式或两段式旋转操作,但不受此限)而可在外套筒件选择性地旋转至某一特定位置时于单次按压过程中提供上述其中的一种按压手感或是多重复合按压手感,举例来说,在另一实施例中,本发明可采用按键透过外套筒件相对于底座的旋转至某一特定位置的操作以使外套筒件的引导凸块沿着内套筒件的斜向导槽下压内套筒件以预压弹性件且使外套筒件的凸点位于底座的凸块上方的设计,以提供具有高预压力以及短行程的按压手感,或者是可采用按键透过外套筒件相对于底座旋转至特定位置的操作以在按压过程中使触发弹臂在较低导通位置导通触发接点且使外套筒件撞击内套筒件的设计,以提供键帽位于高触发位置触发且具有按压声响的按压手感。至于其他衍生变化实施例,其相关描述系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类推,于此不再赘述。
相较于先前技术仅可提供单一按压手感而不具有按压手感调整功能,本发明透过上述利用外套筒件相对于底座的旋转以调整按压手感的设计,以产生可针对不同使用者对于按压手感的不同要求做出实时调整的功效,从而大大地提升了机械式按键结构的使用弹性与操作便利性。
藉由以上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详述,是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发明的特征与 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发明所欲申请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因此,本发明所申请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应该根据上述的说明作最宽广的解释,以致使其涵盖所有可能的改变以及具相等性的安排。

Claims (33)

1.一种按键,其特征在于包含:
键帽;
底座,其具有定位柱,该定位柱沿着Z轴延伸,该Z轴与X轴、Y轴三者彼此相互垂直;
触发弹臂,其邻近于该定位柱;
内套筒件,其套设于该定位柱上,且该内套筒件的上端抵接于该键帽,该内套筒件具有第一环状外表面,该第一环状外表面上形成有横向导槽,该横向导槽沿着该X轴-Y轴平面延伸;
弹性件,其套设于该定位柱且该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该内套筒件以及该底座,该弹性件使该内套筒件朝远离该底座的方向运动;以及
外套筒件,其具有第二环状外表面与环状内表面,该外套筒件藉由该环状内表面套设于该内套筒件上,该第二环状外表面具有凸面部、凹面部以及第一弧形凸条,该凸面部、该凹面部以及该第一弧形凸条均沿着该X轴-Y轴平面延伸,该环状内表面具有引导凸块,该引导凸块可活动地插设于该横向导槽中,该引导凸块引导该外套筒件绕着该Z轴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凸面部上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二者其中之一,该第一弧形凸条延伸于该第二位置上方,但该第一弧形凸条并未延伸于该第一位置上方;
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位置,然后该键帽沿着该Z轴向下带动该外套筒件时,该触发弹臂自该凸面部的该第二位置移动到该凹面部的过程中,该触发弹臂需要越过该第一弧形凸条;
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一位置,然后该键帽沿着该Z轴向下带动该外套筒件时,该触发弹臂自该凸面部的该第一位置移动到该凹面部的过程中,该触发弹臂不需要越过该第一弧形凸条;
其中,当该键帽被释放时,该弹性件驱动该内套筒件相对于该定位柱向上移动,以使该外套筒件随着该内套筒件而向上移动,使该触发弹臂抵靠该外套筒件上的该第一位置与该第二位置的二者其中之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键帽下方具有键帽结合机构,该外套筒件还具有上结合机构,该外套筒件藉由该上结合机构与该键帽结合机构结合后,该内套筒件与该外套筒件间可沿着该Z轴方向做相对运动,但该内套筒件与该外套筒件间沿着该X轴-Y轴平面上的相对运动受到限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键帽结合机构为向下突出的第一环状梳型排列结构,该上结合机构为向上突出的第二环状梳型排列结构,当该第一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与该第二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两者凹凸互补结合后,该第一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与该第二环状梳型排列结构间可沿着该Z轴方向做相对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上的每一梳齿对称排列,该键帽具有呈矩形的外形,因此该外套筒件每次旋转后,仍可使该第二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与该第一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两者凹凸互补结合以确保该键帽的边缘平行于该X轴和Y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还包含触发接点,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彼此相对,当该键帽沿着该Z轴向下运动前,该触发弹臂原本抵接于该凸面部而被偏压向外挠曲变形以与该触发接点分离;当该键帽沿着该Z轴向下运动后,该触发弹臂改移动抵接于该凹面部,该触发弹臂变形量减少,使该触发弹臂抵接该触发接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环状外表面上还形成有纵向导槽,该纵向导槽具有顶部与底部,该纵向导槽的该顶部连通于该横向导槽,该第一弧形凸条具有下凸缘面与上凸缘面;
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位置,然后该键帽沿着该Z轴向下带动该外套筒件时,该触发弹臂先抵接该下凸缘面,使该引导凸块先停留在该纵向导槽的该顶部,该触发弹臂接着越过该第一弧形凸条,改抵接该上凸缘面,该触发弹臂施力于该外套筒件向下移动,以驱动该引导凸块向下撞击到该纵向导槽的该底部而发出声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环状外表面上还形成有桥接凸条,该第二弧形凸条沿该Z轴方向上高于该第一弧形凸条,该桥接凸条自该第一弧形凸条斜上延伸连接至该第二弧形凸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内套筒件具有第一标记以及第二标记,该外套筒件具有第三标记,该第三标记用来对准该第一标记以引导该外套筒件与该内套筒件相对旋转至使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一位置,以及该第三标记还用来对准该第二标记以引导该外套筒件与该内套筒件相对旋转至使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还包含:
连动机构,其连接于该外套筒件且该连动机构可活动地设置于该底座上,该连动机构用来相对于该底座活动以驱动该外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Z轴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位置或该第二位置;
其中该连动机构包含滑动盘以及连动件,该滑动盘可相对于该底座滑动,该连动件自该外套筒件的该第二环状外表面向外延伸以可活动地连结于该滑动盘上;
其中,当该滑动盘相对于该底座滑动时,该连动件随着该滑动盘的滑动而摆动,以驱动该外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Z轴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位置或该第二位置。
10.一种按键,其特征在于包含:
键帽;
底座,其具有定位柱、顶表面以及第一凸块,该定位柱沿着Z轴延伸,该第一凸块邻近于该定位柱且该第一凸块沿着该Z轴方向上高于该顶表面,该Z轴与X轴、Y轴三者彼此相互垂直;
触发弹臂,其邻近于该定位柱;
内套筒件,其套设于该定位柱上,且该内套筒件的上端抵接于该键帽,该内套筒件具有第一环状外表面,该第一环状外表面上形成有横向导槽,该横向导槽沿着该X轴-Y轴平面延伸;
弹性件,其套设于该定位柱且该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该内套筒件以及该底座,该弹性件使该内套筒件沿着该Z轴朝远离该底座的方向运动;以及
外套筒件,其具有第二环状外表面与环状内表面,该外套筒件藉由该环状内表面套设于该内套筒件上,该外套筒件的下端具有环状下缘,该环状下缘朝该底座延伸形成有凸点,该第二环状外表面具有凸面部与凹面部,该凸面部与该凹面部均沿着该X轴-Y轴平面延伸,该环状内表面具有引导凸块,该引导凸块可活动地插设于该横向导槽中,该引导凸块引导该外套筒件绕着该Z轴旋转,使该凸点选择性地位于该第一凸块上方与该顶表面上方的二者其中之一;
其中,当该凸点位于该第一凸块上方,然后该键帽沿着该Z轴向下带动该外套筒件时,该引导凸块使该外套筒件与该内套筒件同时向下运动,直到该凸点抵接于该第一凸块,如此该键帽沿着该Z轴方向所能运动的最大距离为第一行程;
其中,当该凸点位于该顶表面上方,然后该键帽沿着该Z轴向下带动该外套筒件时,该引导凸块使该外套筒件与该内套筒件同时向下运动,直到该凸点抵接于该顶表面,如此该键帽沿着该Z轴方向所能运动的最大距离为第二行程,该第二行程大于该第一行程;
其中,当该键帽被释放时,该弹性件驱动该内套筒件相对于该定位柱向上移动,以使该外套筒件随着该内套筒件而向上移动,使该键帽向上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内套筒件具有第一标记以一第二标记,该外套筒件具有第三标记,该第三标记用来对准该第一标记以引导该外套筒件与该内套筒件相对旋转至使该凸点位于该第一凸块上方,以及该第三标记还用来对准该第二标记以引导该外套筒件与该内套筒件相对旋转至使该凸点位于该顶表面上方。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键帽下方具有键帽结合机构,该外套筒件还具有上结合机构,该外套筒件藉由该上结合机构与该键帽结合机构结合后,该内套筒件与该外套筒件间可沿着该Z轴方向做相对运动,但该内套筒件与该外套筒件间沿着该X轴-Y轴平面上的相对运动受到限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键帽结合机构为向下突出的第一环状梳型排列结构,该上结合机构为向上突出的第二环状梳型排列结构,当该第一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与该第二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两者凹凸互补结合后,该第一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与该第二环状梳型排列结构间可沿着该Z轴方向做相对运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上的每一梳齿对称排列,该键帽具有呈矩形的外形,因此该外套筒件每次旋转后,仍可使该第二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与该第一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两者凹凸互补结合以确保该键帽的边缘平行于该X轴和Y轴。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还包含触发接点,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彼此相对,当该键帽沿着该Z轴向下运动前,该触发弹臂抵接于该凸面部而被偏压向外挠曲变形以与该触发接点分离;当该键帽沿着该Z轴向下运动后,该触发弹臂改移动抵接于该凹面部,该触发弹臂变形量减少,使该触发弹臂抵接该触发接点。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还还包含:
连动机构,其连接于该外套筒件且该连动机构可活动地设置于该底座上,该连动机构用来相对于该底座活动以驱动该外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Z轴旋转,使该凸点选择性地位于该第一凸块上方与该顶表面上方二者其中之一;
其中该连动机构包含滑动盘以及连动件,该滑动盘可相对于该底座滑动,该连动件自该外套筒件的该第二环状外表面向外延伸以可活动地连结于该滑动盘上;
其中,当该滑动盘相对于该底座滑动时,该连动件随着该滑动盘的滑动而摆动,以驱动该外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Z轴旋转,使该凸点选择性地位于该第一凸块上方与该顶表面上方的二者其中之一。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底座还具有第二凸块,该第二凸块自该底座的该顶表面突出形成且该第二凸块邻近于该定位柱,该第二凸块沿着该Z轴方向上高于该第一凸块,该引导凸块引导该外套筒件绕着该Z轴旋转,使该凸点选择性地位于该第二凸块上方;
其中,当该凸点位于该第二凸块上方,然后该键帽沿着该Z轴向下带动该外套筒件时,该引导凸块使该外套筒件与该内套筒件同时向下运动,直到该凸点抵接于该第二凸块,如此该键帽沿着该Z轴方向所能运动的最大距离为第三行程,该第三行程小于该第一行程。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底座还具有桥接凸块,该桥接凸块自该第一凸块斜上延伸连接至该第二凸块。
19.一种按键,其特征在于包含:
键帽;
底座,其具有定位柱,该定位柱沿着Z轴延伸,该Z轴与X轴、Y轴三者彼此相互垂直;
开关单元,其邻近于该定位柱且该开关单元具有触发弹臂以及触发接点,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彼此相对且分别朝该键帽伸出,该开关单元用来电连接电路板;
内套筒件,其套设于该定位柱上,且该内套筒件的上端抵接于该键帽,该内套筒件具有第一环状外表面,该第一环状外表面上形成有横向导槽,该横向导槽沿着该X轴-Y轴平面延伸;
弹性件,其套设于该定位柱且该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该内套筒件以及该底座,该弹性件使该内套筒件沿着该Z轴朝远离该底座方向运动;以及
外套筒件,其具有第二环状外表面与环状内表面,该外套筒件藉由该环状内表面套设于该内套筒件上,该第二环状外表面上形成有第一凸面部、第一凹面部、第二凸面部、第二凹面部、第一过渡部以及第二过渡部,该第一凸面部、该第一过渡部与该第一凹面部由下而上且沿着该Z轴排列,该第二凸面部、该第二过渡部与该第二凹面部由下而上且沿着该Z轴排列,该环状内表面具有引导凸块,该引导凸块可活动地插设于该横向导槽中,该引导凸块引导该外套筒件绕着该Z轴旋转,使该触发弹臂可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以及该第二凸面部的二者其中之一,该第二过渡部沿该Z轴方向上高于该第一过渡部;
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然后该键帽沿着该Z轴向下带动该外套筒件时,该引导凸块使该外套筒件与该内套筒件同时向下运动,使该触发弹臂沿着该第一过渡部而自该第一凸面部移动至该第一凹面部而使得该触发弹臂变形量减少,以使该触发弹臂位于第一导通位置而触发该触发接点;
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凸面部,然后该键帽沿着该Z轴向下带动该外套筒件时,该引导凸块使该外套筒件与该内套筒件同时向下运动,使该触发弹臂沿着该第二过渡部而自该第二凸面部移动至该第二凹面部而使得该触发弹臂变形量减少,以使该触发弹臂位于第二导通位置而触发该触发接点;
其中,当该键帽被释放时,该弹性件驱动该内套筒件相对于该定位柱向上移动而使得该外套筒件随着该内套筒件向上移动,以使该触发弹臂恢复抵接于该第一凸面部以及该第二凸面部的二者其中之一而被偏压向外挠曲变形以与该触发接点分离。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过渡部与该第一凹面部交界决定该第一导通位置,该第二过渡部与该第二凹面部交界决定该第二导通位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内套筒件具有第一标记以及第二标记,该外套筒件具有第三标记,该第三标记用来对准该第一标记以引导该外套筒件与该内套筒件相对旋转至使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以及该第三标记还用来对准该第二标记以引导该外套筒件与该内套筒件相对旋转至使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凸面部。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键帽下方具有键帽结合机构,该外套筒件还具有上结合机构,该外套筒件藉由该上结合机构与该键帽结合机构结合后,该内套筒件与该外套筒件间可沿着该Z轴方向做相对运动,但该内套筒件与该外套筒件间沿着该X轴-Y轴平面上的相对运动受到限制。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键帽结合机构为向下突出的第一环状梳型排列结构,该上结合机构为向上突出的第二环状梳型排列结构,当该第一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与该第二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两者凹凸互补结合后,该第一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与该第二环状梳型排列结构间可沿着该Z轴方向做相对运动。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上的每一梳齿对称排列,该键帽具有呈矩形的外形,因此该外套筒件每次旋转后,仍可使该第二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与该第一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两者凹凸互补结合以确保键帽的边缘平行于该X轴和Y轴。
25.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还包含:
连动机构,其连接于该外套筒件且该连动机构可活动地设置于该底座上,该连动机构用来相对于该底座活动以驱动该外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Z轴旋转,使该触发弹臂可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以及该第二凸面部的二者其中之一;
其中该连动机构包含滑动盘以及连动件,该滑动盘可相对于该底座滑动,该连动件自该外套筒件的该第二环状外表面向外延伸以可活动地连结于该滑动盘上;
其中,当该滑动盘相对于该底座滑动时,该连动件随着该滑动盘的滑动而摆动,以驱动该外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Z轴旋转,使该触发弹臂可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以及该第二凸面部的二者其中之一。
26.一种按键,其特征在于包含:
键帽;
底座,其具有定位柱,该定位柱沿着Z轴延伸,该Z轴与X轴、Y轴三者彼此相互垂直;
触发弹臂,其邻近于该定位柱;
内套筒件,其套设于该定位柱上,且该内套筒件的上端抵接于该键帽,该内套筒件具有第一环状外表面,该第一环状外表面上形成有斜向导槽,该斜向导槽具有第一槽区以及第二槽区,该第二槽区沿该Z轴方向上高于该第一槽区;
弹性件,其套设于该定位柱且该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该内套筒件以及该底座,该弹性件使该内套筒件沿着该Z轴朝远离该底座方向运动;以及
外套筒件,其具有第二环状外表面与环状内表面,该外套筒件藉由该环状内表面套设于该内套筒件上,该第二环状外表面上形成有凸面部以及凹面部,该外套筒件往该斜向导槽向内形成引导凸块,该引导凸块可活动地插设于该斜向导槽中,该引导凸块引导该外套筒件绕着该Z轴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凸面部上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二者其中之一;
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一位置时,该引导凸块位于该第一槽区,以使该内套筒件预压该弹性件于第一长度而产生第一预压力,然后该键帽沿着该Z轴向下带动该外套筒件时,该引导凸块使该外套筒件与该内套筒件同时向下运动,且该触发弹臂自该第一位置移动到该凹面部;
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位置时,该引导凸块位于该第二槽区,以使该内套筒件预压该弹性件于第二长度而产生第二预压力,该第一长度大于该第二长度,使得该第一预压力小于该第二预压力;当该键帽沿着该Z轴向下带动该外套筒件时,该引导凸块使该外套筒件与该内套筒件同时向下运动,且该触发弹臂自该第二位置移动到该凹面部;
其中,当该键帽被释放时,该弹性件驱动该内套筒件相对于该定位柱向上移动,以使该外套筒件随着该内套筒件而向上移动,使该触发弹臂抵靠该第一位置与该第二位置的二者其中之一。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内套筒件具有第一标记以及第二标记,该外套筒件具有第三标记,该第三标记用来对准该第一标记以引导该外套筒件与该内套筒件相对旋转至使该引导凸块移动至该第一槽区,以及该第三标记还用来对准该第二标记以引导该外套筒件与该内套筒件相对旋转至使该引导凸块移动至该第二槽区。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键帽下方具有键帽结合机构,该外套筒件还具有上结合机构,该外套筒件藉由该上结合机构与该键帽结合机构结合后,该内套筒件与该外套筒件间可沿着该Z轴方向做相对运动,但该内套筒件与该外套筒件间沿着该X轴-Y轴平面上的相对运动受到限制。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键帽结合机构为向下突出的第一环状梳型排列结构,该上结合机构为向上突出的第二环状梳型排列结构,当该第一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与该第二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两者凹凸互补结合后,该第一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与该第二环状梳型排列结构间可沿着该Z轴方向做相对运动。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上的每一梳齿对称排列,该键帽具有呈矩形的外形,因此该外套筒件每次旋转后,仍可使该第二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与该第一环状梳型排列结构两者凹凸互补结合以确保该键帽的边缘平行于该X轴和Y轴。
31.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还包含触发接点,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彼此相对,当该键帽沿着该Z轴向下运动前,该触发弹臂原本抵接于该凸面部而被偏压向外挠曲变形以与该触发接点分离;当该键帽沿着该Z轴向下运动后,该触发弹臂改移动抵接于该凹面部,该触发弹臂变形量减少,使该触发弹臂抵接该触发接点。
32.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还包含:
连动机构,其连接于该外套筒件且该连动机构可活动地设置于该底座上,该连动机构用来相对于该底座活动以驱动该外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Z轴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位置或该第二位置;
其中该连动机构包含滑动盘以及连动件,该滑动盘可相对于该底座滑动,该连动件自该外套筒件的该第二环状外表面向外延伸以可活动地连结于该滑动盘上;
其中,当该滑动盘相对于该底座滑动时,该连动件随着该滑动盘的滑动而摆动,以驱动该外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Z轴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位置或该第二位置。
33.一种按键,其特征在于包含:
键帽;
底座,其具有定位柱,该定位柱沿着Z轴延伸,该Z轴与X轴、Y轴三者彼此相互垂直;
触发弹臂,其邻近于该定位柱;
内套筒件,其套设于该定位柱上,且该内套筒件的上端抵接于该键帽,该内套筒件具有第一环状外表面,该第一环状外表面上形成有横向导槽与纵向导槽,该横向导槽实质上沿着该X轴-Y轴平面延伸,该纵向导槽具有顶部与底部,该纵向导槽的该顶部连通于该横向导槽;
弹性件,其套设于该定位柱且该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该内套筒件以及该底座,该弹性件使该内套筒件朝远离该底座的方向运动;以及
外套筒件,其具有第二环状外表面与环状内表面,该外套筒件藉由该环状内表面套设于该内套筒件上,该第二环状外表面具有凸面部、凹面部以及弧形凸条,该凸面部、该凹面部以及该弧形凸条均沿着该X轴-Y轴平面延伸,该环状内表面具有引导凸块,该引导凸块可活动地插设于该横向导槽中,该引导凸块引导该外套筒件绕着该Z轴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凸面部上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二者其中之一,该弧形凸条延伸于该第二位置上方,该弧形凸条具有下凸缘面与上凸缘面;
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一位置,然后该键帽沿着该Z轴向下带动该外套筒件时,该触发弹臂自该凸面部的该第一位置移动到该凹面部的过程中,该引导凸块停留在该横向导槽内,该引导凸块使该外套筒件与该内套筒件同时向下运动,使该引导凸块和该内套筒件不会发出撞击声响;
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位置,然后该键帽沿着该Z轴向下带动该外套筒件时,该触发弹臂自该凸面部的该第二位置移动到该凹面部的过程中,该触发弹臂越过该弧形凸条,该引导凸块停留在该纵向导槽内,该触发弹臂先抵接该下凸缘面,使该引导凸块先停留在该纵向导槽的该顶部,该触发弹臂接着越过该弧形凸条,改抵接该上凸缘面,该触发弹臂施力于该外套筒件向下移动,以驱动该引导凸块向下撞击到该纵向导槽的该底部而发出声响;
其中,当该键帽被释放时,该弹性件驱动该内套筒件相对于该定位柱向上移动,以使该外套筒件随着该内套筒件而向上移动,使该触发弹臂抵靠该外套筒件上的该第一位置与该第二位置的二者其中之一。
CN201610859863.3A 2016-09-28 2016-09-28 按键 Active CN1065315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59863.3A CN106531520B (zh) 2016-09-28 2016-09-28 按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59863.3A CN106531520B (zh) 2016-09-28 2016-09-28 按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31520A true CN106531520A (zh) 2017-03-22
CN106531520B CN106531520B (zh) 2018-08-31

Family

ID=58344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59863.3A Active CN106531520B (zh) 2016-09-28 2016-09-28 按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531520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10775A (zh) * 2017-12-06 2018-05-08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开关及其调整方法
CN108091514A (zh) * 2017-12-22 2018-05-29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开关
CN108415578A (zh) * 2018-02-05 2018-08-17 珠海磐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按键、键盘及键盘控制方法
CN110277267A (zh) * 2019-06-25 2019-09-24 湖南文理学院 一种能够调节按键回弹力度的机械键盘
CN110491703A (zh) * 2018-05-15 2019-11-22 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按键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1564331A (zh) * 2020-05-19 2020-08-21 南京舒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防护组件、操作装置和呼吸机
US11327573B2 (en) 2020-05-15 2022-05-10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board and keyswitch and adjustment mechanism thereof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94402A (en) * 1967-07-03 1968-07-23 Maxson Electronics Corp Illuminated pushbutton switch
KR970004399B1 (en) * 1993-07-02 1997-03-27 B T C Korea Co Ltd Keyboard
CN201096141Y (zh) * 2007-05-18 2008-08-06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枢纽器
CN201270012Y (zh) * 2008-07-04 2009-07-08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资料存取装置的固定机构
CN105374604A (zh) * 2015-11-19 2016-03-02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按键及键盘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94402A (en) * 1967-07-03 1968-07-23 Maxson Electronics Corp Illuminated pushbutton switch
KR970004399B1 (en) * 1993-07-02 1997-03-27 B T C Korea Co Ltd Keyboard
CN201096141Y (zh) * 2007-05-18 2008-08-06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枢纽器
CN201270012Y (zh) * 2008-07-04 2009-07-08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资料存取装置的固定机构
CN105374604A (zh) * 2015-11-19 2016-03-02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按键及键盘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10775A (zh) * 2017-12-06 2018-05-08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开关及其调整方法
CN108010775B (zh) * 2017-12-06 2019-08-27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开关及其调整方法
CN108091514A (zh) * 2017-12-22 2018-05-29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开关
CN108091514B (zh) * 2017-12-22 2019-06-04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开关
CN108415578A (zh) * 2018-02-05 2018-08-17 珠海磐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按键、键盘及键盘控制方法
CN108415578B (zh) * 2018-02-05 2021-06-01 珠海磐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按键、键盘及键盘控制方法
CN110491703A (zh) * 2018-05-15 2019-11-22 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按键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0491703B (zh) * 2018-05-15 2024-03-01 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按键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0277267A (zh) * 2019-06-25 2019-09-24 湖南文理学院 一种能够调节按键回弹力度的机械键盘
US11327573B2 (en) 2020-05-15 2022-05-10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board and keyswitch and adjustment mechanism thereof
CN111564331A (zh) * 2020-05-19 2020-08-21 南京舒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防护组件、操作装置和呼吸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31520B (zh) 2018-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31520A (zh) 按键
CN106024467B (zh) 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及其开关
TWI607477B (zh) 可調整按壓手感之按鍵
CN108091514B (zh) 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开关
TWI632576B (zh) 可調整按壓手感之按鍵開關
TW201802852A (zh) 可調整按壓手感之按鍵及其開關
AU647750B2 (en) One-handed keyboard
TWI620220B (zh) 鍵盤以及應用該鍵盤的筆記型電腦
JPH05108226A (ja) キーボード
TWI720917B (zh) 按鍵開關及其復位組件
JPH06507741A (ja) キーボード
CN105206458B (zh) 按键及其键盘
CN105914073A (zh) 按键
CN205920908U (zh) 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及其开关
US5358343A (en) Keyboard with transversely activated non-alphanumeric keys
US5270692A (en) Digitizer cursor/mouse with unitary switch actuators
TW201935508A (zh) 鍵盤裝置
US7782303B2 (en) Multi-direction input device
CN108305806A (zh) 按键及其按键开关
TW201931407A (zh) 鍵盤裝置
TW201730909A (zh) 按鍵結構
CN209183436U (zh) 按键
CN2901408Y (zh) 键盘鼠标装置
CN105788900A (zh) 按键及其键盘
US20010050328A1 (en) Notebook computer ke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