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20908U - 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及其开关 - Google Patents

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及其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920908U
CN205920908U CN201620727880.7U CN201620727880U CN205920908U CN 205920908 U CN205920908 U CN 205920908U CN 201620727880 U CN201620727880 U CN 201620727880U CN 205920908 U CN205920908 U CN 2059209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arm
sleeve member
triggering
convex surface
keyc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72788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家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72788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9209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9209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920908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及其开关,按键包含键帽、套筒件、弹性件、触发弹臂及具有定位柱的底座。键帽突出形成有第一肋且可相对于底座上下移动。套筒件可旋转地套设于定位柱上且形成有第一及第二顶抵接面、凸面部及凹面部。弹性件分别抵接套筒件及底座。触发弹臂随套筒件的旋转抵靠凸面部上的第一或第二位置。当触发弹臂抵靠于第一位置时,第一肋抵接第一顶抵接面以预压弹性件产生第一预压力。当键帽向下移动时带动套筒件向下使触发弹臂自第一或第二位置移动到凹面部。当触发弹臂抵靠于第二位置时,第一肋抵接第二顶抵接面以预压弹性件产生大于第一预压力的第二预压力。本实用新型可针对使用者对于按压手感的不同要求做出实时调整。

Description

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及其开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按键及其开关,尤其指一种利用套筒件相对于底座的旋转以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及其开关。
背景技术
就目前个人计算机的使用习惯而言,键盘为不可或缺的输入设备之一,用以输入文字、符号或数字。不仅如此,举凡日常生活所接触的消费性电子产品或是工业界使用的大型加工设备,皆需设有按键结构作为输入设备,以操作上述的电子产品与加工设备。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按键结构为了要提供用户不同的按键按压手感(tactilefeedback),因此必需设计不同规格的按键结构来供用户选购;例如:电竞键盘会在包装盒上注明所使用按键开关是红轴,棕轴,黑轴或其他颜色轴;藉由不同颜色来告知用户该键盘按键的按压手感,例如可包含:触发弹臂与触发接点的导通位置高低、按键按压行程(travel distance)、按键预压力(required actuation force)、按压段落感(tactile或linear)、或按压声音回馈(clicky或non-clicky)等。亦即,现有机械式按键结构仅可提供固定的按压手感,而无法供使用者自行调整按压手感;因此当用户需要不同的按键按压手感时,就必需另外购买新键盘或把原有键盘上的旧按键结构移除,换上新按键结构;如此成本高昂,从而大大地限制了机械式按键结构的使用弹性与操作便利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套筒件相对于底座的旋转以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及其开关,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按键,包含:底座、键帽、套筒件、弹性件以及触发弹臂。底座具有定位柱,该定位柱沿着第一轴向延伸,该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以及第三轴向三者彼此相互垂直;键帽沿该第一轴向往该底座突出形成第一肋与接合限位臂,该接合限位臂可活动地连接于该底座上,以使该键帽可沿着该第一轴向上下移动于原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套筒件可旋转地套设于该定位柱上且该套筒件位于该键帽下方,该套筒件上形成有第一顶抵接面、第二顶抵接面以及环状外表面,该第一顶抵接面沿该第一轴向上高于该第二顶抵接面,该环状外表面具有凸面部以及凹面部;弹性件分别抵接该套筒件以及该底座,该弹性件使该套筒件朝远离该底座方向运动;触发弹臂邻近于该定位柱,当该键帽位于该原始位置时,因应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凸面部上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二者其中之一,使得该触发弹臂具有第一变形量,当该键帽位于该按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凹面部,使得该触发弹臂具有第二变形量,该第一变形量异于该第二变形量;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一肋抵接该套筒件的该第二顶抵接面,以使该套筒件预压该弹性件于第一长度而产生第一预压力,当该键帽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下移动时该键帽带动该套筒件向下移动,以使该触发弹臂自该第一位置移动到该凹面部;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位置时,该第一肋抵接该套筒件的该第一顶抵接面,以使该套筒件预压该弹性件于第二长度而产生第二预压力,该第一长度大于该第二长度,使得该第一预压力小于该第二预压力,当该键帽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下移动时该键帽带动该套筒件向下移动,以使该触发弹臂自该第二位置移动到该凹面部;其中,当该键帽被释放时,该弹性件驱动该套筒件相对于该定位柱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上移动至该原始位置,以使该触发弹臂从该凹面部移动回该第一位置与该第二位置的二者其中之一。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键帽沿该第一轴向往该底座还突出形成第二肋,该第二肋与该第一肋彼此相对且皆呈弧形,该套筒件上还形成有第三顶抵接面以及第四顶抵接面,该第三顶抵接面与该第一顶抵接面彼此相对且皆呈弧形,该第四顶抵接面与该第二顶抵接面彼此相对且皆呈弧形;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一肋以及该第二肋分别各自抵接该套筒件的该第二顶抵接面以及该第四顶抵接面,以使该套筒件预压该弹性件于该第一长度而产生该第一预压力;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位置时,该第一肋以及该第二肋分别各自抵接该套筒件的该第一顶抵接面以及该第三顶抵接面,以使该套筒件预压该弹性件于该第二长度而产生该第二预压力。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肋以及该第二肋具有相同圆心点,该第一肋的第一曲率半径大于该第二肋的第二曲率半径。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凸面部以及该凹面部皆呈环状且均平行于该第二轴向与该第三轴向所成平面。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还包含触发接点,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彼此相对且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分别朝该键帽伸出,该触发弹臂以及该触发接点用来分别电连接电路板;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原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抵接于该凸面部以被偏压向外挠曲变形以产生该第一变形量,而与该触发接点分离;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按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抵接于该凹面部,该触发弹臂变形量减少以产生该第二变形量,使该触发弹臂抵接该触发接点。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还包含连动机构,其连接于该套筒件,该连动机构用以驱动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凸面部上的该第一位置与该第二位置的二者其中之一;其中,该连动机构包含滑动盘以及连动件,该滑动盘可移动于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该连动件自该套筒件的该环状外表面向外延伸以可活动地连结于该滑动盘上;其中,当该滑动盘位于该第三位置时,该滑动盘带动该连动件以驱动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凸面部上的该第一位置;其中,当该滑动盘位于该第四位置时,该滑动盘带动该连动件以驱动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凸面部上的该第二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定位柱具有定位弹臂,该套筒件具有至少两个定位槽,该定位弹臂对应该至少两个定位槽的一端形成有定位凸点;其中,当该定位凸点卡合于该至少两个定位槽的二者其中之一时,该套筒件定位以使该触发弹臂抵靠该第一位置;当该定位凸点卡合于该至少两个定位槽的二者其中另一时,该套筒件定位以使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还包含调整治具,其具有向下突出且彼此分离的两个第三肋;其中,当该键帽从该底座上拆卸下来后,该调整治具可套设于该套筒件上端,使该两个第三肋分别侧向抵靠于该第一顶抵接面,以驱动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位置与该第二位置的二者其中之一。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另一种按键,包含底座、键帽、触发弹臂、套筒件以及弹性件。底座具有定位柱,该定位柱沿着第一轴向延伸,该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以及第三轴向三者彼此相互垂直;键帽沿该第一轴向往该底座延伸形成有接合限位臂,该接合限位臂可活动地连接于该底座上,以使该键帽可沿着该第一轴向上下移动于原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触发弹臂邻近于该定位柱;套筒件抵接于该键帽且该套筒件可旋转地套设于该定位柱,该套筒件上形成有环状外表面,该环状外表面具有第一凸面部、第一凹面部、第二凸面部、第二凹面部以及弧形凸条,该弧形凸条延伸于该第二凸面部上方,但该弧形凸条并未延伸于该第一凸面部上方,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可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当该键帽位于该原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可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以及该第二凸面部的二者其中之一;弹性件分别抵接该套筒件以及该底座,该弹性件使该套筒件朝远离该底座方向运动;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凸面部,然后该键帽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下带动该套筒件时,该套筒件向下运动,且在该触发弹臂自该第二凸面部移动到该第二凹面部的过程中,该触发弹臂需要越过该弧形凸条;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然后该键帽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下带动该套筒件时,该套筒件向下运动,且在该触发弹臂自该第一凸面部移动到该第一凹面部的过程中,该触发弹臂不需要越过该弧形凸条;其中,当该键帽被释放时,该弹性件驱动该套筒件相对于该定位柱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上移动,以使该触发弹臂移动回该第一凸面部与该第二凸面部的二者其中之一。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环状外表面具有环状凸面部,该环状凸面部连结该第一凸面部与该第二凸面部,当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时,该触发弹臂沿着该环状凸面部而自该第一凸面部滑动到该第二凸面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环状外表面具有环状凹面部,该环状凹面部连结该第一凹面部与该第二凹面部,当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时,该触发弹臂可沿着该环状凹面部而自该第一凹面部滑动到该第二凹面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还包含触发接点,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彼此相对且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分别朝该键帽伸出,该触发弹臂以及该触发接点用来分别电连接电路板;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原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抵接于该第一凸面部以被偏压向外挠曲变形,而与该触发接点分离;当该键帽位于该按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改移动抵接于该第一凹面部,该触发弹臂变形量减少,使该触发弹臂抵接该触发接点;或者,当该键帽位于该原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抵接于该第二凸面部以被偏压向外挠曲变形,而与该触发接点分离;当该键帽位于该按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改移动抵接于该第二凹面部,该触发弹臂变形量减少,使该触发弹臂抵接该触发接点。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还包含连动机构,其连接于该套筒件且该连动机构可活动地设置于该底座上,该连动机构用来相对于该底座活动以驱动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转轴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或该第二凸面部;其中该连动机构包含滑动盘以及连动件,该滑动盘可相对于该底座滑动,该连动件自该套筒件的该环状外表面向外延伸以可活动地连结于该滑动盘上;其中,当该滑动盘相对于该底座滑动时,该连动件随着该滑动盘的滑动而摆动,以驱动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转轴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或该第二凸面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定位柱具有定位弹臂,该套筒件具有至少两个定位槽,该定位弹臂对应该至少两个定位槽的一端形成有定位凸点;其中,当该定位凸点卡合于该至少两个定位槽的二者其中之一时,该套筒件定位以使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当该定位凸点卡合于该至少两个定位槽的二者其中另一时,该套筒件定位以使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凸面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还包含调整治具,当该键帽从该底座上拆卸下来后,该调整治具可套设于该套筒件上端,以驱动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与该第二凸面部的二者其中之一。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按键,包含:底座、键帽、套筒件、弹性件以及触发弹臂。底座具有定位柱、顶表面以及凸块,该定位柱沿着第一轴向自该顶表面突出,该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以及第三轴向三者彼此相互垂直,该凸块邻近于该定位柱且该凸块沿着该第一轴向方向上高于该顶表面;键帽沿该第一轴向往该底座延伸形成有接合限位臂,该接合限位臂可活动地连接于该底座上,以使该键帽可沿着该第一轴向上下移动于原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套筒件抵接于该键帽且该套筒件可旋转地套设于该定位柱,该套筒件具有环状外表面,该环状外表面具有第一凸面部、第一凹面部、第二凸面部与第二凹面部,该套筒件下端形成有凹槽以及底表面,该套筒件相对于该定位柱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凸块选择性地位于该凹槽下方与该底表面下方的二者其中之一;弹性件分别抵接该套筒件以及该底座,该弹性件使该套筒件朝远离该底座方向运动;触发弹臂邻近于该定位柱,当该凸块位于该凹槽下方时,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当该凸块位于该底表面下方时,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凸面部;其中,当该凸块位于该凹槽下方,且该键帽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下带动该套筒件时,该触发弹臂自该第一凸面部移动至该第一凹面部,该套筒件向下运动,直到该凸块容置于该凹槽内,如此该键帽沿着该第一轴向方向所能运动的最大距离为第一行程;其中,当该凸块位于该底表面下方,且该键帽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下带动该套筒件时,该触发弹臂自该第二凸面部移动至该第二凹面部,该套筒件向下运动,直到该凸块抵接于该底表面,如此该键帽沿着该第一轴向方向所能运动的最大距离为第二行程,该第二行程小于该第一行程;其中,当该键帽被释放时,该弹性件驱动该套筒件相对于该定位柱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上移动,以使该触发弹臂移动回该第一凸面部与该第二凸面部的二者其中之一。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环状外表面具有环状凸面部,该环状凸面部连结该第一凸面部与该第二凸面部,当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时,该触发弹臂可沿着该环状凸面部而自该第一凸面部滑动到该第二凸面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环状外表面具有环状凹面部,该环状凹面部连结该第一凹面部与该第二凹面部,当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时,该触发弹臂可沿着该环状凹面部而自该第一凹面部滑动到该第二凹面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还包含触发接点,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彼此相对且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分别朝该键帽伸出,该触发弹臂以及该触发接点用来分别电连接电路板;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原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抵接于该第一凸面部以被偏压向外挠曲变形,而与该触发接点分离;当该键帽位于该按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改移动抵接于该第一凹面部,该触发弹臂变形量减少,使该触发弹臂抵接该触发接点;或者,当该键帽位于该原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抵接于该第二凸面部以被偏压向外挠曲变形,而与该触发接点分离;当该键帽位于该按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改移动抵接于该第二凹面部,该触发弹臂变形量减少,使该触发弹臂抵接该触发接点。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还包含连动机构,其连接于该套筒件且该连动机构可活动地设置于该底座上,该连动机构用来相对于该底座活动以驱动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或该第二凸面部;其中该连动机构包含滑动盘以及连动件,该滑动盘可相对于该底座滑动,该连动件自该套筒件的该环状外表面向外延伸以可活动地连结于该滑动盘上;其中,当该滑动盘相对于该底座滑动时,该连动件随着该滑动盘的滑动而摆动,以驱动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或该第二凸面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定位柱具有定位弹臂,该套筒件具有至少两个定位槽,该定位弹臂对应该至少两个定位槽的一端形成有定位凸点;其中,当该定位凸点卡合于该至少两个定位槽的二者其中之一时,该套筒件定位以使该凸块位于该凹槽下方;当该定位凸点卡合于该至少两个定位槽的二者其中另一时,该套筒件定位以使该凸块位于该底表面下方。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还包含调整治具,当该键帽从该底座上拆卸下来后,该调整治具可套设于该套筒件上端,以驱动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与该第二凸面部的二者其中之一。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按键,包含底座、键帽、开关单元、套筒件以及弹性件。底座具有定位柱,该定位柱沿着第一轴向延伸,该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以及第三轴向三者彼此相互垂直;键帽沿该第一轴向往该底座延伸形成有接合限位臂,该接合限位臂可活动地连接于该底座上,以使该键帽可沿着该第一轴向上下移动于原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开关单元邻近于该定位柱且该开关单元具有触发弹臂以及触发接点,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彼此相对且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分别朝该键帽伸出,该开关单元用来电连接电路板;套筒件抵接于该键帽且该套筒件可旋转地套设于该定位柱,该套筒件上形成有环状外表面,该环状外表面上形成有第一凸面部、第一凹面部、第二凸面部、第二凹面部、第一过渡部以及第二过渡部,该第一凸面部、该第一过渡部与该第一凹面部由下而上且平行于该第一轴向排列,该第二凸面部、该第二过渡部与该第二凹面部由下而上且平行于该第一轴向排列,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当该键帽位于该原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可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以及该第二凸面部的二者其中之一,该第一过渡部沿该第一轴向方向上高于该第二过渡部;弹性件分别抵接该套筒件以及该底座,该弹性件使该套筒件朝远离该底座方向运动;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且该键帽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下带动该套筒件时,该套筒件向下移动,使该触发弹臂沿着该第一过渡部而自该第一凸面部移动至该第一凹面部,以使该触发弹臂位于第一导通位置而触发该触发接点;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凸面部,且该键帽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下带动该套筒件时,该套筒件向下移动,使该触发弹臂沿着该第二过渡部而自该第二凸面部移动至该第二凹面部,以使该触发弹臂位于第二导通位置而触发该触发接点,该第一导通位置沿该第一轴向方向上高于该第二导通位置;其中,当该键帽被释放时,该弹性件驱动该套筒件相对于该定位柱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上移动,以使该触发弹臂恢复抵接于该第一凸面部以及该第二凸面部的其中之一而与该触发接点分离。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过渡部与该第一凹面部的交界决定该第一导通位置,该第二过渡部与该第二凹面部的交界决定该第二导通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环状外表面具有环状凸面部,该环状凸面部连结该第一凸面部与该第二凸面部,当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时,该触发弹臂可沿着该环状凸面部而自该第一凸面部滑动到该第二凸面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环状外表面具有环状凹面部,该环状凹面部连结该第一凹面部与该第二凹面部,当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时,该触发弹臂可沿着该环状凹面部而自该第一凹面部滑动到该第二凹面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还包含连动机构,其连接于该套筒件且该连动机构可活动地设置于该底座上,该连动机构用来相对于该底座活动以驱动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过渡部下方以及该第二过渡部下方的二者其中之一;其中该连动机构包含滑动盘以及连动件,该滑动盘可相对于该底座滑动,该连动件自该套筒件的该环状外表面向外延伸以可活动地连结于该滑动盘上;其中,当该滑动盘相对于该底座滑动时,该连动件随着该滑动盘的滑动而摆动,以驱动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过渡部下方以及该第二过渡部下方的二者其中之一。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定位柱具有定位弹臂,该套筒件具有至少两个定位槽,该定位弹臂对应该至少两个定位槽的一端形成有定位凸点;当该定位凸点卡合于该至少两个定位槽的二者其中之一时,该套筒件定位以使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一过渡部下方;当该定位凸点卡合于该至少两个定位槽的二者其中另一时,该套筒件定位以使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过渡部下方。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还包含调整治具,当该键帽从该底座上拆卸下来后,该调整治具可套设于该套筒件上端,以驱动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过渡部下方以及该第二过渡部下方的二者其中之一。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按键,包含底座、键帽、触发弹臂、内套筒件、外套筒件以及弹性件。底座具有定位柱,该定位柱沿着第一轴向延伸,该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以及第三轴向三者彼此相互垂直;键帽往该底座突出形成有第一肋与接合限位臂,该接合限位臂可活动地连接于该底座上,以使该键帽可沿着该第一轴向上下移动于原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触发弹臂邻近于该定位柱;内套筒件具有承靠表面;外套筒件承靠于该内套筒件的该承靠表面上且该外套筒件可旋转地套设于该定位柱,该外套筒件上形成有第一顶抵接面、第五顶抵接面以及环状外表面,该第一顶抵接面沿该第一轴向方向上高于该第五顶抵接面,该环状外表面具有第一凸面部、第一凹面部、第二凸面部、第二凹面部以及弧形凸条,该外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当该键帽位于该原始位置时,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以及该第二凸面部的二者其中之一,该弧形凸条至少延伸于该第二凸面部上方,该弧形凸条具有下凸缘面与上凸缘面;弹性件分别抵接该内套筒件以及该底座,该弹性件使该内套筒件朝远离该底座方向运动;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凸面部时,该键帽的该第一肋与该外套筒件的该第五顶抵接面分离而具有第一间隙,该触发弹臂自该第二凸面部移动到该第二凹面部的过程中,该触发弹臂需要越过该弧形凸条,当该键帽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下移动时包含下列两动作:(a)该键帽向下运动量小于该第一间隙时,该键帽带动该内套筒件向下运动,但该触发弹臂抵接该下凸缘面,该触发弹臂施力使该外套筒件未同步向下运动而与该承靠表面分离;(b)该键帽向下运动量超过该第一间隙时,该键帽带动该外套筒件向下运动,当该触发弹臂越过该弧形凸条,改抵接该上凸缘面时,该触发弹臂施力使该外套筒件向下运动撞击到该内套筒件的该承靠表面而发出声响;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时,该第一肋抵接该第一顶抵接面,然后该键帽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下带动该内套筒件与该外套筒件同步向下运动,使该触发弹臂自该第一凸面部移动到该第一凹面部;其中,当该键帽被释放时,该弹性件驱动该外套筒件相对于该定位柱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上移动,以使该触发弹臂移动回该第一凸面部与该第二凸面部的二者其中之一。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键帽沿该第一轴向往该底座还突出形成第二肋,该第二肋与该第一肋彼此相对且皆呈弧形,该外套筒件上还形成有第三顶抵接面以及第六顶抵接面,该第三顶抵接面与该第一顶抵接面彼此相对且皆呈弧形,该第六顶抵接面与该第二顶抵接面彼此相对且皆呈弧形;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凸面部时,该第一肋以及该第二肋分别各自与该外套筒件的该第五顶抵接面以及该第六顶抵接面分离而具有该第一间隙;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时,该第一肋以及该第二肋分别各自抵接该外套筒件的该第一顶抵接面以及该第三顶抵接面。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肋以及该第二肋具有相同圆心点,该第一肋的第一曲率半径大于该第二肋的第二曲率半径。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环状外表面具有环状凸面部,该环状凸面部连结该第一凸面部与该第二凸面部,当该外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时,该触发弹臂可沿着该环状凸面部而自该第一凸面部滑动到该第二凸面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环状外表面具有环状凹面部,该环状凹面部连结该第一凹面部与该第二凹面部,当该外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时,该触发弹臂可沿着该环状凹面部而自该第一凹面部滑动到该第二凹面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还包含触发接点,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彼此相对且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分别朝该键帽伸出,该触发弹臂以及该触发接点用来分别电连接电路板;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原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抵接于该第一凸面部以被偏压向外挠曲变形,而与该触发接点分离;当该键帽位于该按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改移动抵接于该第一凹面部,该触发弹臂变形量减少,使该触发弹臂抵接该触发接点;或者,当该键帽位于该原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抵接于该第二凸面部以被偏压向外挠曲变形,而与该触发接点分离;当该键帽位于该按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改移动抵接于该第二凹面部,该触发弹臂变形量减少,使该触发弹臂抵接该触发接点。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还包含连动机构,其连接于该外套筒件且该连动机构可活动地设置于该底座上,该连动机构用来相对于该底座活动以驱动该外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或该第二凸面部;其中该连动机构包含滑动盘以及连动件,该滑动盘可相对于该底座滑动,该连动件自该外套筒件的该环状外表面向外延伸以可活动地连结于该滑动盘上;其中,当该滑动盘相对于该底座滑动时,该连动件随着该滑动盘的滑动而摆动,以驱动该外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或该第二凸面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定位柱具有定位弹臂,该外套筒件具有至少两个定位槽,该定位弹臂对应该至少两个定位槽的一端形成有定位凸点;其中,当该定位凸点卡合于该至少两个定位槽二者的其中之一时,该外套筒件定位以使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当该定位凸点卡合于该至少两个定位槽的二者其中另一时,该外套筒件定位以使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凸面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还包含调整治具,其具有向下突出且彼此分离的两个第三肋;其中,当该键帽从该底座上拆卸下来后,该调整治具可套设于该外套筒件上端,使该两个第三肋分别侧向抵靠于该第一顶抵接面,以驱动该外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与该第二凸面部的二者其中之一。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开关,包含底座、触发弹臂、套筒件以及弹性件。底座具有定位结构,该定位结构沿着第一轴向延伸,该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以及第三轴向三者彼此相互垂直;触发弹臂邻近于该定位结构;套筒件可旋转地套设于该定位结构,该套筒件具有环状外表面,该环状外表面具有第一较大半径部、第一较小半径部、第二较大半径部与第二较小半径部,该套筒件在该定位结构上可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且该套筒件可沿着该第一轴向上下移动于原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当该套筒件位于该原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可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较大半径部以及该第二较大半径部的二者其中之一;弹性件分别抵接该套筒件以及该底座,该弹性件使该套筒件朝远离该底座方向运动;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一较大半径部,且该套筒件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下运动时,该触发弹臂沿着第一路径自该第一较大半径部移动到该第一较小半径部,该第一路径与该触发弹臂交互作用产生第一手感;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较大半径部,且该套筒件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下运动时,该触发弹臂沿着第二路径自该第二较大半径部移动到该第二较小半径部,该第二路径与该触发弹臂交互作用产生第二手感,该第一路径轨迹异于该第二路径轨迹,使得该第一手感异于该第二手感;其中,当该套筒件释放时,该弹性件驱动该套筒件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上移动,以使该触发弹臂移动回到该第一较大半径部以及该第二较大半径部的二者其中之一。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开关还包含键帽,其连结于该套筒件且该键帽沿该第一轴向往该底座突出形成接合限位臂,该接合限位臂可活动地连接于该底座上,以使该键帽可随着该套筒件沿着该第一轴向上下移动于该原始位置与该按压位置之间。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开关还包含触发接点,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彼此相对,该触发弹臂以及该触发接点用来分别电连接电路板;其中,当该套筒件位于该原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抵接于该第一较大半径部以被偏压向外挠曲变形,而与该触发接点分离;当该键帽位于该按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改移动抵接于该第一较小半径部,该触发弹臂变形量减少,使该触发弹臂抵接该触发接点;或者,当该套筒件位于该原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抵接于该第二较大半径部以被偏压向外挠曲变形,而与该触发接点分离;当该键帽位于该按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改移动抵接于该第二较小半径部,该触发弹臂变形量减少,使该触发弹臂抵接该触发接点。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开关还包含连动机构,其连接于该套筒件,该连动机构用以驱动该套筒件在该定位结构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较大半径部以及该第二较大半径部二者的其中之一;其中该连动机构包含滑动盘以及连动件,该滑动盘可相对于该底座滑动,该连动件自该套筒件的该环状外表面向外延伸以可活动地连结于该滑动盘上;其中,当该滑动盘相对于该底座滑动时,该连动件随着该滑动盘的滑动而摆动,以驱动该套筒件在该定位结构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较大半径部以及该第二较大半径部的二者其中之一。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定位结构具有定位弹臂,该套筒件具有至少两个定位槽,该定位弹臂对应该至少两个定位槽的一端形成有定位凸点;其中,当该定位凸点卡合于该至少两个定位槽的二者其中之一时,该套筒件定位以使该触发弹臂抵靠该第一较大半径部;当该定位凸点卡合于该至少两个定位槽二者的其中另一时,该套筒件定位以使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较大半径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开关还包含调整治具,该调整治具可套设于该套筒件上端,以驱动该套筒件在该定位结构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较大半径部以及该第二较大半径部的二者其中之一。
综上所述,相较于先前技术仅可提供单一按压手感而不具有按压手感调整功能,本实用新型透过上述利用套筒件相对于底座的旋转以调整按压手感的设计,以产生可针对不同使用者对于按压手感的不同要求做出实时调整的功效,从而大大地提升了机械式按键结构的使用弹性与操作便利性。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按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按键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1的按键沿剖面线A-A’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1的按键的键帽结合外套筒件的顶抵接面而具有第一预压力时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5为图3的键帽被按压至较低位置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4的按键于键帽拆卸下来后与调整治具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图2的外套筒件与底座的定位柱于另一视角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4的按键于外套筒件旋转,使键帽结合外套筒件的顶抵接面而具有第二预压力时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9为图8的按键于键帽组装于底座上时沿剖面线B-B’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键帽被按压至较低位置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11为图8的按键于外套筒件旋转至使触发弹臂抵靠弧形凸条下方的第二凸面部,以具有按压段落感时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按键于键帽组装于底座上时沿剖面线C-C’的剖面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键帽被按压至较低位置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14A为图11的按键于外套筒件继续旋转以使键帽与外套筒件的顶抵接面分离且触发弹臂抵靠弧形凸条下方的第二凸面部,以具有按压声响时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14B为图14A的外套筒件的俯视图;
图15为图14A的按键于键帽组装于底座上时沿剖面线D-D’的剖面示意图;
图16为图15的键帽被按压至第一肋与第二肋分别抵接于顶抵接面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17为图16的键帽被按压至触发弹臂抵接弧形凸条的上凸缘面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18为图17的触发弹臂施力使外套筒件向下运动撞击到内套筒件的承靠表面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19为图18的键帽被按压至较低位置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2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按键的立体示意图;
图21为图20的按键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22为图20的按键沿剖面线E-E’的剖面示意图;
图23为图21的套筒件与底座的爆炸示意图;
图24为图20的按键沿剖面线F-F’的剖面示意图;
图25为图24的键帽被按压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26为图22的键帽被按压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27为图21的套筒件相对于底座旋转的立体示意图;
图28为图27的按键沿剖面线G-G’的剖面示意图;
图29为图28的凸块抵接底表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3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按键的立体示意图;
图31为图30的按键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32为图30的按键沿剖面线H-H’的剖面示意图;
图33为图32的键帽被按压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34为图31的套筒件相对于底座旋转的立体示意图;
图35为图34的按键沿剖面线I-I’的剖面示意图;
图36为图35的键帽被按压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3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键盘的立体示意图;
图38为图37的键盘的内部放大示意图;
图39为图38的连动机构的滑动盘相对于底座滑动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以及图5,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按键10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按键10的爆炸示意图,图3为图1的按键10沿剖面线A-A’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1的按键10的部分爆炸示意图,图5为图3的键帽14被按压至较低位置时的剖面示意图,其中为了清楚地显示按键10的内部机构设计,底座12于图4中以下半部底座结构简示之。如图1、图2、图3、图4,以及图5所示,按键10包含底座12、键帽14、内套筒件16、外套筒件18、弹性件19以及触发弹臂20。底座12具有定位柱22,定位柱22沿着如图2所示的Z轴延伸(或称第一轴向,下同),Z轴与X轴(或称第二轴向,下同)以及Y轴(或称第三轴向,下同)三者彼此相互垂直,触发弹臂20邻近于定位柱22。键帽14沿Z轴往底座12突出形成有第一肋24、第二肋26与接合限位臂28,接合限位臂28可活动地连接于底座12上(例如利用接合限位臂28的穿孔29可活动地套设在底座12的限位凸块13上以限制键帽14相对于底座12的上下移动行程的方式,但不受此限),以使键帽14可沿着Z轴上下移动于较高位置(或称为原始位置,下同)与较低位置(或称为按压位置,下同)之间,其中第二肋26与第一肋24可较佳地彼此相对且皆呈弧形,更进一步地,第一肋24以及第二肋26可具有相同圆心点且第一肋24的曲率半径可大于第二肋26的曲率半径,透过第一肋24以及第二肋26彼此相对且以弧形结构与外套筒件18抵接的设计,可使键帽14与外套筒件18之间的结构抵接更加地稳定,但不受此限,亦即本实用新型也可采用键帽仅以单一肋抵接套筒件的设计来达到键帽可抵压套筒件向下运动的目的。
外套筒件18的上段承靠于内套筒件16的承靠表面17,而下段可旋转地套设于定位柱22且位于键帽14下方,外套筒件18上形成有第一顶抵接面30、第二顶抵接面32、第三顶抵接面34、第四顶抵接面36以及环状外表面38,在此实施例中,第一顶抵接面30沿Z轴方向上高于第二顶抵接面32,第三顶抵接面34与第一顶抵接面30可彼此相对且皆呈弧形以可与第一肋24以及第二肋26互相配合抵接,第四顶抵接面36与第二顶抵接面32可彼此相对且皆呈弧形以可与第一肋24以及第二肋26互相配合抵接,环状外表面38可具有第一凸面部40以及第一凹面部42,第一凸面部40以及第一凹面部42可呈环状且均实质上平行于X轴-Y轴平面(即第二轴向与第三轴向形成平面)延伸。弹性件19可分别抵接内套筒件16以及底座12且弹性件19可较佳地为弹簧(但不受此限),以用来提供弹力使外套筒件18朝远离底座12的方向运动。
透过上述设计,当第一肋24以及第二肋26分别抵接外套筒件18的第二顶抵接面32以及第四顶抵接面36,且键帽14位于较高位置时,触发弹臂20抵靠于第一凸面部40的第一位置P1(如图4所示)时,且使外套筒件18经由内套筒件16向下预压弹性件19于如图3所示的第一长度而产生第一预压力,藉以在用户按压按键10时提供具有相对较小预压力的按压手感。
至于在开关触发设计方面,在此实施例中,由图3以及图5可知,按键10可还包含触发接点44,触发弹臂20与触发接点44彼此相对且分别朝键帽14伸出,触发弹臂20以及触发接点44分别电连接按键10的电路板(未显示于图式中)。更详细地说,当键帽14位于如图3所示的较高位置时,触发弹臂20抵靠于第一凸面部40的第一位置P1以被偏压向外挠曲变形以产生第一变形量,而与触发接点44分离。当键帽14被外力按压而向下移动至如图5所示的较低位置时,触发弹臂20改移动抵接于第一凹面部42,在此过程中,触发弹臂20变形量减少以产生异于如图3所示的第一变形量的第二变形量,使触发弹臂20抵接导通触发接点44而产生相对应的输入信号传送至按键10的电路板,从而使按键10可据以执行用户所欲输入的功能。
除此之外,以下针对按键10的按压手感调整操作进行详细的描述,首先,在调整预压力大小方面,请参阅图2、图3、图6、图7、图8、图9,以及图10,图6为图4的按键10于键帽14拆卸下来后与调整治具52的立体示意图,图7为图2的外套筒件18与底座12的定位柱22于另一视角的放大示意图,图8为图4的按键10于外套筒件18旋转90°(俯视逆时针方向),使触发弹臂20抵靠第一凸面部40的第二位置P2时的部分爆炸示意图,图9为图8的按键10于键帽14组装于底座12上时沿剖面线B-B’的剖面示意图,图10为图9的键帽14被按压至较低位置时的剖面示意图。由图2、图3、图6、图7、图8、图9,以及图10可知,当欲进行按键10的预压力调整操作时,仅需先将键帽14从底座12上拆卸下来,接着利用调整治具或钳子手工具,使外套筒件18在定位柱22上绕着Z轴旋转(即绕着第一轴向旋转),以使触发弹臂20从原本抵靠于第一凸面部40的第一位置P1(如图6所示),改抵靠于第一凸面部40的第二位置P2(如图8所示)。
在上述过程中,为了让使用者可明确地知道是否已将外套筒件18旋转至定位,如图2、图7所示,定位柱22可具有定位弹臂46,外套筒件18内面可具有至少二定位槽48(于图7中显示四个,但不受此限),定位弹臂46对应定位槽48的一端可形成有定位凸点50,藉此,外套筒件18即可透过定位凸点50与定位槽48之间的结构卡合完成定位,以使触发弹臂20可稳固地抵靠于如图4所示的第一凸面部40的第一位置P1或如图8所示的第一凸面部40的第二位置P2;如此当键帽14结合到底座12时,键帽14也能正确地抵接在外套筒件18上。在实际应用中,当具有按键10的键盘产品销售时,可在键盘产品包装盒中,同时附上调整治具52(如图6所示的钥匙样式的T型治具,但不受此限),调整治具52可具有向下突出形成且彼此相对的两个第三肋54,藉此,当键帽14从底座12上拆卸下来后,使用者即可将调整治具52套设于外套筒件18上端,使两个第三肋54分别侧向抵靠于第一顶抵接面30,并接着转动调整治具52,以驱动外套筒件18在定位柱22上绕着Z轴旋转,藉以协助使用者可更加快速便利地完成上述外套筒件18的旋转操作。
在完成上述操作且将键帽14组装于底座12上之后,如图8、图9,以及图10所示,当第一肋24以及第二肋26可分别抵接外套筒件18的第一顶抵接面30以及第三顶抵接面34,且键帽14位于较高位置时,触发弹臂20抵靠于第一凸面部40的第二位置P2(如图9所示),如此使外套筒件18经由内套筒件16向下预压弹性件19于如图9所示的第二长度而产生第二预压力,其中比较图3以及图9可知,弹性件19的第一长度(如图3所示)大于弹性件19的第二长度(如图9所示);也就是说,弹性件19在如图4所示的触发弹臂20抵靠于第一凸面部40的第一位置P1时,键帽14接受到第一预压力;弹性件19在外套筒件18旋转至如图8所示的使触发弹臂20抵靠于第一凸面部40的第二位置P2时,键帽14接受到第二预压力;第二预压力大于第一预压力,藉以在用户按压按键10时提供具有相对较大预压力的按压手感。
另一方面,当键帽14位于如图9所示的较高位置时,触发弹臂20抵靠于第一凸面部40的第二位置P2以被偏压向外挠曲变形而与触发接点44分离,而当键帽14被外力按压而向下移动至如图10所示的较低位置时,触发弹臂20改移动抵接于第一凹面部42,在此过程中,触发弹臂20变形量减少以使触发弹臂20抵接导通触发接点44而产生相对应的输入信号传送至按键10的电路板,从而使按键10可据以执行用户所欲输入的功能。
在将按键10切换至可提供具有段落感的按压手感方面,请参阅图8、图11、图12以及图13,图11为图8的按键10于外套筒件18继续旋转90°(俯视逆时针方向),致使触发弹臂20抵靠第二凸面部56时的部分爆炸示意图,图12为图11的按键10于键帽14组装于底座12上时沿剖面线C-C’的剖面示意图,图13为图12的键帽14被按压至较低位置时的剖面示意图。由图8、图11、图12,以及图13可知,环状外表面38可还具有第二凸面部56、第二凹面部58以及弧形凸条60,弧形凸条60可具有下凸缘面62与上凸缘面64而延伸于第二凸面部56上方,但弧形凸条60并未延伸于第一凸面部40的第二位置P2上方(如图8所示),在此实施例中,环状外表面38可还具有环状凸面部41以及环状凹面部43,环状凸面部41连结第一凸面部40与第二凸面部56,环状凹面部43连结第一凹面部42与第二凹面部58,藉此,当外套筒件18在定位柱22上旋转时,触发弹臂20可沿着环状凸面部41而自第一凸面部40滑动到第二凸面部56或是沿着环状凹面部43而自第一凹面部42滑动到第二凹面部58(其取决于键帽14是否被按压),以使得触发弹臂20在环状外表面38上的滑动可更加地平稳。透过上述设计,当欲进行将按键10切换至可提供具有段落感的按压手感的操作时,仅需使外套筒件18在定位柱22上绕着Z轴旋转(如以手指转动外套筒件18的方式或使用调整治具52转动外套筒件18的方式),以使外套筒件18从如图8所示的使触发弹臂20抵靠于第一凸面部40的位置,逆时钟旋转至如图11所示的使触发弹臂20抵靠于第二凸面部56的位置。
在完成上述外套筒件18的旋转操作且将键帽14组装于底座12上后,按键10即可在用户按压键帽14的过程中提供具有段落感的按压手感;更详细地说,当键帽14位于如图12所示的较高位置且触发弹臂20抵靠于第二凸面部56以被偏压向外挠曲变形而与触发接点44分离,然后键帽14向下带动外套筒件18时,外套筒件18可随之向下运动,且在键帽14移动至较低位置以及触发弹臂20自第二凸面部56移动到第二凹面部58的过程中,触发弹臂20可越过弧形凸条60,从而在使用者按压键帽14的过程中提供具有段落感的按压手感,并且使触发弹臂20变形量减少以使触发弹臂20抵接导通触发接点44,如此一来,按键10即可据以执行用户所欲输入的功能。
反之,若是将外套筒件18从如图11所示的使触发弹臂20抵靠于第二凸面部56的位置转回至如图8所示的使触发弹臂20抵靠于第一凸面部40的第二位置P2,然后键帽14向下带动外套筒件18时,外套筒件18可随之向下运动,且在触发弹臂20自第一凸面部40移动到第一凹面部42的过程中,触发弹臂20无需越过弧形凸条60,从而在使用者按压键帽14的过程中提供具有无段落感的按压手感。
在将按键10切换至可提供具有按压声响的按压手感方面,请参阅图11、图14A、图14B、图15、图16、图17、图18,以及图19,图14A为图11的按键10于外套筒件18继续旋转90°(俯视逆时针方向),以使触发弹臂20抵靠第二凸面部56时的部分爆炸示意图,图14B为图14A的外套筒件18的俯视图(由图14B可知,在此实施例中,弧形凸条60的延伸范围约等于180°,但不受此限),由图2和图14B可知,第五顶抵接面66和第六顶抵接面68两者高度相同且最低,第一顶抵接面30和第三顶抵接面34两者高度相同且最高,第二顶抵接面32和第四顶抵接面36两者高度相同且高度居中;图15为图14A的按键10于键帽14组装于底座12上,且键帽14尚未被按压停留在原始较高位置(即原始位置),键帽14只接触内套筒件16,但键帽14同时与外套筒件18的第五顶抵接面66和第六顶抵接面68分离一第一间隙d时,沿剖面线D-D’的剖面示意图。图16为图15的键帽14被按压向下移动约等于第一间隙d的距离,键帽14的第一肋24与第二肋26分别各自刚接触第五顶抵接面66与第六顶抵接面68,且触发弹臂20抵接于弧形凸条60的下凸缘面62时的剖面示意图;此时外套筒件18被触发弹臂20抵接而尚未向下移动,但内套筒件16已经向下移动约等于第一间隙d的距离,使得内套筒件16与外套筒件18上下分离。图17为图16的键帽14被按压继续向下移动,使得触发弹臂20抵接弧形凸条60的上凸缘面64而处于瞬间不稳定状态的剖面示意图。图18为图17的触发弹臂20施力使外套筒件18向下运动撞击到内套筒件16的承靠表面17发出声响时的剖面示意图,图19为图18的键帽14被按压至较低位置时的剖面示意图。
由图14A、图15、图16、图17、图18,以及图19可知,外套筒件18可还具有第五顶抵接面66以及第六顶抵接面68,在此实施例中,第五顶抵接面66与第六顶抵接面68可彼此相对以及较佳地为呈弧形,并且沿Z轴方向上低于第一顶抵接面30、第二顶抵接面32、第三顶抵接面34以及第四顶抵接面36。当欲进行将按键10切换至可提供具有按压声响的按压手感的操作时,使用者仅需使外套筒件18在定位柱22上绕着Z轴旋转(如以手指转动外套筒件18的方式或使用调整治具52转动外套筒件18的方式),以使外套筒件18旋转至如图14A所示的(1)使触发弹臂20抵靠于弧形凸条60下方且如图15所示的(2)键帽14与外套筒件18上下分离第一间隙d的位置。
在完成上述外套筒件18的旋转操作且将键帽14组装于底座12上之后,按键10即可在用户按压键帽14的过程中提供具有按压声响的按压手感,更详细地说,当键帽14位于如图15所示的较高位置(此时,键帽14的第一肋24以及第二肋26分别各自与外套筒件18的第五顶抵接面66以及第六顶抵接面68分离而具有第一间隙d)且触发弹臂20抵靠于第二凸面部56以被偏压向外挠曲变形而与触发接点44分离,然后键帽14向下移动时,随着外套筒件18的向下移动,触发弹臂20可自第二凸面部56移动到第二凹面部58而越过弧形凸条60。在上述过程中,当键帽14向下运动量小于第一间隙d时,因为(1)键帽14尚未接触外套筒件18且(2)触发弹臂20抵接外套筒件18的下凸缘面62,因此,触发弹臂20会施力使外套筒件18不会同步向下运动,如此键帽14只带动内套筒件16向下运动,而使外套筒件18与内套筒件16的承靠表面17上下分离(如图16所示)。接下来,当键帽14向下运动量超过第一间隙d以使触发弹臂20越过弧形凸条60而改抵接上凸缘面64(如图17所示)时,触发弹臂20就会施力使外套筒件18向下运动撞击到内套筒件16的承靠表面17而发出声响(如图18所示),藉此,按键10可提供具有按压声响的按压手感。最后,当键帽14移动至如图19所示的较低位置且触发弹臂20自第二凸面部56移动到第二凹面部58时,触发弹臂20变形量减少以使触发弹臂20抵接触发接点44,从而使按键10可据以执行用户所欲输入的功能。
反之,若是将外套筒件18从如图14A所示的使触发弹臂20抵靠于第二凸面部56的位置转回至如图4或图8所示的使触发弹臂20抵靠于第一凸面部40的位置时,外套筒件18和键帽14的顶抵接面之间没有第一间隙d而保持抵接,则当键帽14被按压时,会沿着Z轴带动内套筒件16和外套筒件18两者同步向下运动,亦即内套筒件16和外套筒件18之间没有相对撞击运动,从而在使用者按压键帽14的过程中提供无按压声响的按压手感。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按键按压手感切换设计可不限上述实施例(即按键10从可提供具有相对较小预压力的按压手感切换至可提供具有相对较大预压力的按压手感、具有段落感的按压手感或是具有按压声响的按压手感),其亦可采用仅针对其中的一种按压手感进行调整的设计,举例来说,在省略键帽的肋(例如第一肋、第二肋)抵接外套筒件上端具有不同高度的顶抵接面的设计的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可采用触发弹臂随着外套筒件的旋转抵靠环状外表面的第一凸面部或位于弧形凸条下的第二凸面部的设计而仅针对按键按压段落感的有无进行切换调整,藉以简化按键的结构设计,至于针对其他衍生变化实施例,其相关描述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类推,于此不再赘述。另外,在省略按键可提供具有按压声响的按压手感的设计(即需利用外套筒件撞击内套筒件以产生按压声响的设计)的实施例中,外套筒件可与内套筒件一体成型而形成单一套筒件,藉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按键的套筒结构设计。
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按键按压手感调整设计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其亦可采用底座的凸块容置于套筒件的凹槽内或抵接于套筒件的底表面以改变键帽的按压行程的设计,或者是触发弹臂抵靠于套筒件上的不同导通位置的设计,举例来说,在底座的凸块容置于套筒件的凹槽内或抵接于套筒件的底表面以改变键帽的按压行程的设计方面,请参阅图20、图21、图22、图23、图24、图25、图26、图27、图28,以及图29,图2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按键102的立体示意图,图21为图20的按键102的部分爆炸示意图,图22为图20的按键102沿剖面线E-E’的剖面示意图,图23为图21的套筒件118与底座104的爆炸示意图,图24为图20的按键102沿剖面线F-F’的剖面示意图,图25为图24的键帽116被按压时的剖面示意图,图26为图22的键帽116被按压时的剖面示意图,图27为图21的套筒件118相对于底座104旋转的立体示意图,图28为图27的按键102沿剖面线G-G’的剖面示意图,图29为图28的凸块114抵接底表面138的剖面示意图,其中为了清楚地显示按键102的内部机构设计,底座104于图21与图27中以下半部底座结构简示之,在此实施例中,底座104具有定位柱110、顶表面112以及凸块114,定位柱110沿着Z轴自顶表面112突出,凸块114相邻于定位柱110且沿着Z轴方向上高于顶表面112。
以下针对按键102的机构设计进行详细的描述,由图20至图29可知,按键102包含底座104、键帽116、套筒件118、弹性件120、与定位柱110邻近的触发弹臂122以及触发接点124。键帽116沿Z轴往底座104延伸形成有接合限位臂117,接合限位臂117可活动地连接于底座104上,以使键帽116可沿着Z轴上下移动于较高位置与较低位置之间。套筒件118抵接于键帽116且套筒件118可旋转地套设于定位柱110,套筒件118可具有环状外表面126,环状外表面126具有第一凸面部128、第一凹面部130、第二凸面部132与第二凹面部134,套筒件118下端形成有凹槽136以及底表面138,且套筒件118相对于定位柱110绕着Z轴旋转,以使凸块114选择性地位于凹槽136下方与底表面138下方二者其中之一。在实际应用中,由图21可知,环状外表面126可还具有环状凸面部140以及环状凹面部142,环状凸面部140连结第一凸面部128与第二凸面部132,环状凹面部142连结第一凹面部130与第二凹面部134,藉此,当套筒件118在定位柱110上绕着Z轴旋转时,触发弹臂122可沿着环状凸面部140而自第一凸面部128滑动到第二凸面部132或是自第一凹面部130滑动到第二凹面部134(其取决于键帽116是否被按压),以使触发弹臂122在套筒件118上的抵靠滑动可更加地平稳。弹性件120分别抵接套筒件118以及底座104,以用来使套筒件118朝远离底座104方向运动。触发弹臂122与触发接点124彼此相对且分别朝键帽116伸出,触发弹臂122以及触发接点124分别电连接按键102的电路板(未显示于图式中)。
更详细地说,当键帽116位于如图22所示的较高位置时,触发弹臂122抵靠于第一凸面部128以被偏压向外挠曲变形而与触发接点124分离;当键帽116被外力按压而向下移动至如图26所示的较低位置时,触发弹臂122改移动抵接于第一凹面部130,在此过程中,触发弹臂122变形量减少,使触发弹臂122抵接导通触发接点124而产生相对应的输入信号传送至按键102的电路板,从而使按键102可据以执行用户所欲输入的功能;从图21得知,触发弹臂12的抵靠面轨迹从第一凸面部128向上移动经过过渡部而进入第一凹面部130。此外,由图24以及图25可知,当凸块114位于凹槽136下方,且键帽116沿着Z轴向下带动套筒件118时,套筒件118向下运动,直到凸块114容置于凹槽136内,如此键帽116沿着Z轴方向所能运动的最大距离为第一行程,藉以在用户按压按键102时提供具有相对较长行程的按压手感。
另一方面,当欲进行按键102的按压行程调整操作时,仅需使套筒件118绕着Z轴从如图21所示的触发弹臂122抵靠于第一凸面部128的位置(此时,由图24可知,凸块114位于凹槽136下方),旋转至如图27所示的触发弹臂122抵靠于第二凸面部132的位置(此时,由图28可知,凸块114位于底表面138下方)。如此一来,当凸块114位于底表面138下方,且键帽116沿着Z轴向下带动套筒件118时,套筒件118向下运动,直到凸块114抵接底表面138(如图29所示),藉此,键帽116沿着Z轴方向所能运动的最大距离为第二行程,而比较图24以及图28可知,第二行程小于第一行程,以在用户按压按键102时提供具有相对较短行程的按压手感;从图27得知,触发弹臂12的抵靠面轨迹从第二凸面部132向上移动经过过渡部,然后进入第二凹面部134。
接着在触发弹臂抵靠于套筒件上的不同导通位置的设计方面,请参阅图30、图31、图32、图33、图34、图35,以及图36,图3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按键106的立体示意图,图31为图30的按键106的部分爆炸示意图,图32为图30的按键106沿剖面线H-H’的剖面示意图,图33为图32的键帽144被按压时的剖面示意图,图34为图31的套筒件148相对于底座104旋转的立体示意图,图35为图34的按键106沿剖面线I-I’的剖面示意图,图36为图35的键帽被按压时的剖面示意图,其中为了清楚地显示按键106的内部机构设计,底座107于图31与图34中以下半部底座结构简示之,在此实施例中,底座107具有定位柱109,定位柱109沿着如图32所示的Z轴延伸。
由图30至图36可知,按键106包含底座107、键帽144、开关单元146、套筒件148以及弹性件150。键帽144沿Z轴往底座102延伸形成有接合限位臂145,接合限位臂145可活动地连接于底座107上,以使键帽144可沿着Z轴上下移动。开关单元146邻近于定位柱109且开关单元146具有触发弹臂152以及触发接点154,触发弹臂152与触发接点154彼此相对且分别朝键帽144伸出,开关单元146用来电连接按键106的电路板(未显示于图式中)。套筒件148抵接于键帽144且套筒件148可旋转地套设于定位柱109,套筒件148上形成有环状外表面156,环状外表面156上形成有第一凸面部158、第一凹面部160、第二凸面部162、第二凹面部164、第一过渡部166以及第二过渡部168,其中,由图31可知,第一凸面部158、第一过渡部166与第一凹面部160由下而上且实质平行于Z轴排列,第二凸面部162、第二过渡部168与第二凹面部164由下而上且实质平行于Z轴排列,第一过渡部166沿Z轴方向上高于第二过渡部168,且第一过渡部166与第一凹面部160交界可决定第一导通位置,第二过渡部168与第二凹面部164交界可决定第二导通位置(但不受此限),也就是说,第一导通位置高于第二导通位置。在实际应用中,由图31可知,环状外表面156可还具有环状凸面部170以及环状凹面部172,环状凸面部170连结第一凸面部158与第二凸面部162,环状凹面部172连结第一凹面部160与第二凹面部164,藉此,当套筒件148在定位柱109上旋转时,触发弹臂152可沿着环状凸面部170而自第一凸面部158滑动到第二凸面部162或是可沿着环状凹面部172而自第一凹面部160滑动到第二凹面部164(其取决于键帽144是否被按压),以使触发弹臂152在套筒件148上的抵靠滑动可更加地平稳。弹性件150分别抵接套筒件148以及底座107,以用来使套筒件148朝远离底座107方向运动。
更详细地说,当键帽144位于如图32所示的较高位置且触发弹臂152抵靠于第一凸面部158时,触发弹臂152被第一凸面部158偏压向外挠曲变形而与触发接点154分离;当键帽144被外力按压而向下移动至如图33所示的较低位置时,触发弹臂152的抵靠面轨迹自第一凸面部158向上经过第一过渡部166而移动至第一凹面部160,在此过程中,触发弹臂152变形量减少,使触发弹臂152位于如图33所示的第一导通位置而抵接导通触发接点154,而产生相对应的输入信号传送至按键106的电路板,从而使按键106可据以执行用户所欲输入的功能。如此一来,由于触发弹臂152在如图33所示的第一导通位置抵接导通触发接点154,因此,按键106可在用户按压键帽144时提供键帽144位于相对较低触发位置触发的按压手感。
另一方面,当欲调整按键106的导通位置时,仅需使套筒件148绕着Z轴从如图31所示的触发弹臂122抵靠于第一凸面部158的位置,旋转至如图34所示的触发弹臂122抵靠于第二凸面部162的位置。如此一来,当键帽144位于如图35所示的较高位置且触发弹臂152抵靠于第二凸面部162时,触发弹臂152被第二凸面部162偏压向外挠曲变形而与触发接点154分离;当键帽144被外力按压而向下移动至如图36所示的较低位置时,触发弹臂152的抵靠面轨迹自第二凸面部162向上经过第二过渡部168而移动至第二凹面部164,在此过程中,触发弹臂152变形量减少,使触发弹臂152位于如图36所示的第二导通位置而抵接导通触发接点154,而产生相对应的输入信号传送至按键106的电路板,从而使按键106可据以执行用户所欲输入的功能。如此一来,从比对图33以及图36可知,由于第二过渡部168的位置低于第一过渡部166的位置,因此如图36所示,键帽144只需向下移动一较短距离,就能使触发弹臂152位于第二导通位置而抵接触发接点154(此时,键帽144位于相对较高触发位置);相反地,如图33所示,键帽144必需向下移动一较长距离,触发弹臂152才能位于第一导通位置而抵接触发接点154(此时,键帽144位于相对较低触发位置);因此,按键106可让用户按压键帽144时选择键帽144位于相对较高触发位置或相对较低触发位置的按压手感。
在实际应用中,旋转套筒件的设计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所提及的以手动或使用调整治具的方式来进行,其亦可采用以机构连动的方式来进行套筒件的旋转操作,以上述按键102采用机构连动设计调整按压行程为例来进行说明(但不以此为限,后续所述的机构连动设计亦可应用在按键10或按键106上),请参阅图37、图38,以及图39,图3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键盘100的立体示意图,图38为图37的键盘100的内部放大示意图,图39为图38的连动机构108的滑动盘174相对于底座104滑动的立体示意图,其中为了清楚地显示键盘100的内部机构设计,底座104于图38与图39中以下半部底座结构简示之,在此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组件具有相同编号者,代表其具有相同的结构或功能,其相关描述于此不再赘述。
如图37、图38,以及图39所示,键盘100包含复数个按键102(如图37所示的六个,但不受此限)、底座104以及连动机构108,连动机构108连接于套筒件118,用以驱动套筒件118相对于底座104绕着Z轴旋转,在此实施例中,连动机构108可包含滑动盘174以及连动件176,滑动盘174可相对于底座104滑动,连动件176分别自套筒件118的环状外表面126向外延伸以可活动地连结于滑动盘174上(如图38以及图39所示)。透过上述连动设计,当欲进行按键102的按压行程调整操作时,仅需驱动滑动盘174相对于底座104滑动至如图38的位置或如图39所示的位置,以带动连动件176使套筒件118绕着Z轴旋转,藉以在用户按压按键102时,可提供如上述实施例所提及的具有相对较长行程的按压手感或是具有相对较短行程的按压手感。于一实施例中,滑动盘可移动于第三位置于第四位置之间,当滑动盘位于第三位置时,滑动盘带动连动件以驱动套筒件在定位柱上绕着第一轴向旋转,使触发弹臂抵靠于凸面部上的第一位置;当滑动盘位于第四位置时,滑动盘带动连动件以驱动套筒件在定位柱上绕着第一轴向旋转,使触发弹臂抵靠于凸面部上的第二位置。
需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按键可省略键帽的配置而仅为可提供不同按压手感的开关,举例来说,在另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开关可包含底座、触发弹臂、套筒件以及弹性件,套筒件可旋转地套设于底座的定位结构(如定位柱),套筒件具有环状外表面,环状外表面具有第一较大半径部、第一较小半径部、第二较大半径部与第二较小半径部(如第一凸面部与第二凸面部、第一凹面部与第二凹面部),套筒件可在定位结构上旋转,以使触发弹臂可选择性地抵靠于第一较大半径部以及第二较大半径部的二者其中之一。如此一来,当触发弹臂抵靠于第一较大半径部,且套筒件向下运动时,触发弹臂沿着第一路径(如第一过渡部)自第一较大半径部移动到第一较小半径部,以使第一路径与触发弹臂交互作用产生第一手感(如提供键帽位于相对较低触发位置触发的按压手感),而当触发弹臂抵靠于第二较大半径部,且套筒件向下运动时,触发弹臂沿着第二路径(如第二过渡部)自第二较大半径部移动到第二较小半径部,以使第二路径与触发弹臂交互作用产生第二手感(如提供键帽位于相对较高触发位置触发的按压手感),第一路径轨迹异于第二路径轨迹以使得第一手感异于第二手感;另一方面,当套筒件释放时,弹性件驱动套筒件向上移动,以使触发弹臂移动回到第一较大半径部以及第二较大半径部的二者其中之一。至于针对其他配置(例如触发接点、连动机构或调整治具的配置、套筒件与定位结构的旋转定位设计等)以及其他衍生变化实施例(例如触发弹臂越过弧形凸条以产生段落感的设计、外套筒件撞击内套筒件以产生按压声响的设计等)的相关描述,其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类推,于此不再赘述。
另外,上述实施例中所提及的键帽的肋抵接套筒件的顶抵接面以预压弹性件的设计、底座的凸块容置于套筒件的凹槽内或抵接于套筒件的底表面以改变键帽的按压行程的设计、触发弹臂抵靠于套筒件上的不同导通位置的设计、触发弹臂越过弧形凸条以产生段落感的设计,以及外套筒件撞击内套筒件以产生按压声响的设计可交互应用,以使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按键及其开关可透过套筒件的多段式旋转操作(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四段式或两段式旋转操作,但不受此限)而可在套筒件选择性地旋转至某一特定位置时于单次按压过程中提供上述任一种按压手感或是多重复合按压手感,举例来说,在另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可采用按键透过套筒件相对于底座的旋转至某一特定位置的操作以使键帽的肋抵接于套筒件的顶抵接面以预压弹性件且使底座的凸块位于套筒件的凹槽下方的设计,以提供具有高预压力以及长行程的按压手感,或者是可采用按键透过外套筒件相对于底座旋转至特定位置的操作以在按压过程中使触发弹臂在较低导通位置导通触发接点且使外套筒件撞击内套筒件的设计,以提供键帽位于高触发位置触发且具有按压声响的按压手感。至于其他衍生变化实施例,其相关描述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类推,于此不再赘述。
相较于先前技术仅可提供单一按压手感而不具有按压手感调整功能,本实用新型透过上述利用套筒件相对于底座的旋转以调整按压手感的设计,以产生可针对不同使用者对于按压手感的不同要求做出实时调整的功效,从而大大地提升了机械式按键结构的使用弹性与操作便利性。
藉由以上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详述,是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与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实用新型所欲申请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所申请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应该根据上述的说明作最宽广的解释,以致使其涵盖所有可能的改变以及具相等性的安排。

Claims (44)

1.一种按键,其特征在于包含:
底座,其具有定位柱,该定位柱沿着第一轴向延伸,该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以及第三轴向三者彼此相互垂直;
键帽,其沿该第一轴向往该底座突出形成第一肋与接合限位臂,该接合限位臂可活动地连接于该底座上,以使该键帽可沿着该第一轴向上下移动于原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
套筒件,可旋转地套设于该定位柱上且该套筒件位于该键帽下方,该套筒件上形成有第一顶抵接面、第二顶抵接面以及环状外表面,该第一顶抵接面沿该第一轴向上高于该第二顶抵接面,该环状外表面具有凸面部以及凹面部;
弹性件,其分别抵接该套筒件以及该底座,该弹性件使该套筒件朝远离该底座方向运动;以及
触发弹臂,其邻近于该定位柱,当该键帽位于该原始位置时,因应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凸面部上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二者其中之一,使得该触发弹臂具有第一变形量,当该键帽位于该按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凹面部,使得该触发弹臂具有第二变形量,该第一变形量异于该第二变形量;
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一肋抵接该套筒件的该第二顶抵接面,以使该套筒件预压该弹性件于第一长度而产生第一预压力,当该键帽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下移动时该键帽带动该套筒件向下移动,以使该触发弹臂自该第一位置移动到该凹面部;
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位置时,该第一肋抵接该套筒件的该第一顶抵接面,以使该套筒件预压该弹性件于第二长度而产生第二预压力,该第一长度大于该第二长度,使得该第一预压力小于该第二预压力,当该键帽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下移动时该键帽带动该套筒件向下移动,以使该触发弹臂自该第二位置移动到该凹面部;
其中,当该键帽被释放时,该弹性件驱动该套筒件相对于该定位柱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上移动至该原始位置,以使该触发弹臂从该凹面部移动回该第一位置与该第二位置的二者其中之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键帽沿该第一轴向往该底座还突出形成第二肋,该第二肋与该第一肋彼此相对且皆呈弧形,该套筒件上还形成有第三顶抵接面以及第四顶抵接面,该第三顶抵接面与该第一顶抵接面彼此相对且皆呈弧形,该第四顶抵接面与该第二顶抵接面彼此相对且皆呈弧形;
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一肋以及该第二肋分别各自抵接该套筒件的该第二顶抵接面以及该第四顶抵接面,以使该套筒件预压该弹性件于该第一长度而产生该第一预压力;
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位置时,该第一肋以及该第二肋分别各自抵接该套筒件的该第一顶抵接面以及该第三顶抵接面,以使该套筒件预压该弹性件于该第二长度而产生该第二预压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肋以及该第二肋具有相同圆心点,该第一肋的第一曲率半径大于该第二肋的第二曲率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凸面部以及该凹面部皆呈环状且均平行于该第二轴向与该第三轴向所成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还包含触发接点,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彼此相对且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分别朝该键帽伸出,该触发弹臂以及该触发接点用来分别电连接电路板;
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原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抵接于该凸面部以被偏压向外挠曲变形以产生该第一变形量,而与该触发接点分离;
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按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抵接于该凹面部,该触发弹臂变形量减少以产生该第二变形量,使该触发弹臂抵接该触发接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还包含:
连动机构,其连接于该套筒件,该连动机构用以驱动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凸面部上的该第一位置与该第二位置的二者其中之一;
其中,该连动机构包含滑动盘以及连动件,该滑动盘可移动于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该连动件自该套筒件的该环状外表面向外延伸以可活动地连结于该滑动盘上;
其中,当该滑动盘位于该第三位置时,该滑动盘带动该连动件以驱动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凸面部上的该第一位置;
其中,当该滑动盘位于该第四位置时,该滑动盘带动该连动件以驱动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凸面部上的该第二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定位柱具有定位弹臂,该套筒件具有至少两个定位槽,该定位弹臂对应该至少两个定位槽的一端形成有定位凸点;其中,当该定位凸点卡合于该至少两个定位槽的二者其中之一时,该套筒件定位以使该触发弹臂抵靠该第一位置;当该定位凸点卡合于该至少两个定位槽的二者其中另一时,该套筒件定位以使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还包含:
调整治具,其具有向下突出且彼此分离的两个第三肋;
其中,当该键帽从该底座上拆卸下来后,该调整治具可套设于该套筒件上端,使该两个第三肋分别侧向抵靠于该第一顶抵接面,以驱动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位置与该第二位置的二者其中之一。
9.一种按键,其特征在于包含:
底座,其具有定位柱,该定位柱沿着第一轴向延伸,该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以及第三轴向三者彼此相互垂直;
键帽,其沿该第一轴向往该底座延伸形成有接合限位臂,该接合限位臂可活动地连接于该底座上,以使该键帽可沿着该第一轴向上下移动于原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
触发弹臂,其邻近于该定位柱;
套筒件,其抵接于该键帽且该套筒件可旋转地套设于该定位柱,该套筒件上形成有环状外表面,该环状外表面具有第一凸面部、第一凹面部、第二凸面部、第二凹面部以及弧形凸条,该弧形凸条延伸于该第二凸面部上方,但该弧形凸条并未延伸于该第一凸面部上方,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可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当该键帽位于该原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可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以及该第二凸面部的二者其中之一;以及
弹性件,其分别抵接该套筒件以及该底座,该弹性件使该套筒件朝远离该底座方向运动;
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凸面部,然后该键帽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下带动该套筒件时,该套筒件向下运动,且在该触发弹臂自该第二凸面部移动到该第二凹面部的过程中,该触发弹臂需要越过该弧形凸条;
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然后该键帽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下带动该套筒件时,该套筒件向下运动,且在该触发弹臂自该第一凸面部移动到该第一凹面部的过程中,该触发弹臂不需要越过该弧形凸条;
其中,当该键帽被释放时,该弹性件驱动该套筒件相对于该定位柱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上移动,以使该触发弹臂移动回该第一凸面部与该第二凸面部的二者其中之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环状外表面具有环状凸面部,该环状凸面部连结该第一凸面部与该第二凸面部,当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时,该触发弹臂沿着该环状凸面部而自该第一凸面部滑动到该第二凸面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环状外表面具有环状凹面部,该环状凹面部连结该第一凹面部与该第二凹面部,当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时,该触发弹臂可沿着该环状凹面部而自该第一凹面部滑动到该第二凹面部。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还包含触发接点,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彼此相对且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分别朝该键帽伸出,该触发弹臂以及该触发接点用来分别电连接电路板;
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原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抵接于该第一凸面部以被偏压向外挠曲变形,而与该触发接点分离;当该键帽位于该按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改移动抵接于该第一凹面部,该触发弹臂变形量减少,使该触发弹臂抵接该触发接点;或者,当该键帽位于该原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抵接于该第二凸面部以被偏压向外挠曲变形,而与该触发接点分离;当该键帽位于该按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改移动抵接于该第二凹面部,该触发弹臂变形量减少,使该触发弹臂抵接该触发接点。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还包含:
连动机构,其连接于该套筒件且该连动机构可活动地设置于该底座上,该连动机构用来相对于该底座活动以驱动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转轴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或该第二凸面部;
其中该连动机构包含滑动盘以及连动件,该滑动盘可相对于该底座滑动,该连动件自该套筒件的该环状外表面向外延伸以可活动地连结于该滑动盘上;
其中,当该滑动盘相对于该底座滑动时,该连动件随着该滑动盘的滑动而摆动,以驱动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转轴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或该第二凸面部。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定位柱具有定位弹臂,该套筒件具有至少两个定位槽,该定位弹臂对应该至少两个定位槽的一端形成有定位凸点;其中,当该定位凸点卡合于该至少两个定位槽的二者其中之一时,该套筒件定位以使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当该定位凸点卡合于该至少两个定位槽的二者其中另一时,该套筒件定位以使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凸面部。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还包含调整治具,当该键帽从该底座上拆卸下来后,该调整治具可套设于该套筒件上端,以驱动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与该第二凸面部的二者其中之一。
16.一种按键,其特征在于包含:
底座,其具有定位柱、顶表面以及凸块,该定位柱沿着第一轴向自该顶表面突出,该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以及第三轴向三者彼此相互垂直,该凸块邻近于该定位柱且该凸块沿着该第一轴向方向上高于该顶表面;
键帽,其沿该第一轴向往该底座延伸形成有接合限位臂,该接合限位臂可活动地连接于该底座上,以使该键帽可沿着该第一轴向上下移动于原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
套筒件,其抵接于该键帽且该套筒件可旋转地套设于该定位柱,该套筒件具有环状外表面,该环状外表面具有第一凸面部、第一凹面部、第二凸面部与第二凹面部,该套筒件下端形成有凹槽以及底表面,该套筒件相对于该定位柱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凸块选择性地位于该凹槽下方与该底表面下方的二者其中之一;
弹性件,其分别抵接该套筒件以及该底座,该弹性件使该套筒件朝远离该底座方向运动;以及
触发弹臂,其邻近于该定位柱,当该凸块位于该凹槽下方时,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当该凸块位于该底表面下方时,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凸面部;
其中,当该凸块位于该凹槽下方,且该键帽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下带动该套筒件时,该触发弹臂自该第一凸面部移动至该第一凹面部,该套筒件向下运动,直到该凸块容置于该凹槽内,如此该键帽沿着该第一轴向方向所能运动的最大距离为第一行程;
其中,当该凸块位于该底表面下方,且该键帽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下带动该套筒件时,该触发弹臂自该第二凸面部移动至该第二凹面部,该套筒件向下运动,直到该凸块抵接于该底表面,如此该键帽沿着该第一轴向方向所能运动的最大距离为第二行程,该第二行程小于该第一行程;
其中,当该键帽被释放时,该弹性件驱动该套筒件相对于该定位柱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上移动,以使该触发弹臂移动回该第一凸面部与该第二凸面部的二者其中之一。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环状外表面具有环状凸面部,该环状凸面部连结该第一凸面部与该第二凸面部,当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时,该触发弹臂可沿着该环状凸面部而自该第一凸面部滑动到该第二凸面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环状外表面具有环状凹面部,该环状凹面部连结该第一凹面部与该第二凹面部,当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时,该触发弹臂可沿着该环状凹面部而自该第一凹面部滑动到该第二凹面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还包含触发接点,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彼此相对且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分别朝该键帽伸出,该触发弹臂以及该触发接点用来分别电连接电路板;
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原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抵接于该第一凸面部以被偏压向外挠曲变形,而与该触发接点分离;当该键帽位于该按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改移动抵接于该第一凹面部,该触发弹臂变形量减少,使该触发弹臂抵接该触发接点;或者,当该键帽位于该原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抵接于该第二凸面部以被偏压向外挠曲变形,而与该触发接点分离;当该键帽位于该按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改移动抵接于该第二凹面部,该触发弹臂变形量减少,使该触发弹臂抵接该触发接点。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还包含:
连动机构,其连接于该套筒件且该连动机构可活动地设置于该底座上,该连动机构用来相对于该底座活动以驱动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或该第二凸面部;
其中该连动机构包含滑动盘以及连动件,该滑动盘可相对于该底座滑动,该连动件自该套筒件的该环状外表面向外延伸以可活动地连结于该滑动盘上;
其中,当该滑动盘相对于该底座滑动时,该连动件随着该滑动盘的滑动而摆动,以驱动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或该第二凸面部。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定位柱具有定位弹臂,该套筒件具有至少两个定位槽,该定位弹臂对应该至少两个定位槽的一端形成有定位凸点;其中,当该定位凸点卡合于该至少两个定位槽的二者其中之一时,该套筒件定位以使该凸块位于该凹槽下方;当该定位凸点卡合于该至少两个定位槽的二者其中另一时,该套筒件定位以使该凸块位于该底表面下方。
2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还包含调整治具,当该键帽从该底座上拆卸下来后,该调整治具可套设于该套筒件上端,以驱动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与该第二凸面部的二者其中之一。
23.一种按键,其特征在于包含:
底座,其具有定位柱,该定位柱沿着第一轴向延伸,该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以及第三轴向三者彼此相互垂直;
键帽,其沿该第一轴向往该底座延伸形成有接合限位臂,该接合限位臂可活动地连接于该底座上,以使该键帽可沿着该第一轴向上下移动于原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
开关单元,其邻近于该定位柱且该开关单元具有触发弹臂以及触发接点,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彼此相对且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分别朝该键帽伸出,该开关单元用来电连接电路板;
套筒件,其抵接于该键帽且该套筒件可旋转地套设于该定位柱,该套筒件上形成有环状外表面,该环状外表面上形成有第一凸面部、第一凹面部、第二凸面部、第二凹面部、第一过渡部以及第二过渡部,该第一凸面部、该第一过渡部与该第一凹面部由下而上且平行于该第一轴向排列,该第二凸面部、该第二过渡部与该第二凹面部由下而上且平行于该第一轴向排列,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当该键帽位于该原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可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以及该第二凸面部的二者其中之一,该第一过渡部沿该第一轴向方向上高于该第二过渡部;以及
弹性件,其分别抵接该套筒件以及该底座,该弹性件使该套筒件朝远离该底座方向运动;
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且该键帽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下带动该套筒件时,该套筒件向下移动,使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套筒件且沿着该第一过渡部而自该第一凸面部移动至该第一凹面部,以使该触发弹臂位于一第一导通位置而触发该触发接点;
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凸面部,且该键帽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下带动该套筒件时,该套筒件向下移动,使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套筒件且沿着该第二过渡部而自该第二凸面部移动至该第二凹面部,以使该触发弹臂位于一第二导通位置而触发该触发接点,该第一导通位置沿该第一轴向方向上高于该第二导通位置;
其中,当该键帽被释放时,该弹性件驱动该套筒件相对于该定位柱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上移动,以使该触发弹臂恢复抵接于该第一凸面部以及该第二凸面部的其中之一而与该触发接点分离。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过渡部与该第一凹面部的交界决定该第一导通位置,该第二过渡部与该第二凹面部的交界决定该第二导通位置。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环状外表面具有环状凸面部,该环状凸面部连结该第一凸面部与该第二凸面部,当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时,该触发弹臂可沿着该环状凸面部而自该第一凸面部滑动到该第二凸面部。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环状外表面具有环状凹面部,该环状凹面部连结该第一凹面部与该第二凹面部,当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时,该触发弹臂可沿着该环状凹面部而自该第一凹面部滑动到该第二凹面部。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还包含:
连动机构,其连接于该套筒件且该连动机构可活动地设置于该底座上,该连动机构用来相对于该底座活动以驱动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过渡部下方以及该第二过渡部下方的二者其中之一;
其中该连动机构包含滑动盘以及连动件,该滑动盘可相对于该底座滑动,该连动件自该套筒件的该环状外表面向外延伸以可活动地连结于该滑动盘上;
其中,当该滑动盘相对于该底座滑动时,该连动件随着该滑动盘的滑动而摆动,以驱动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过渡部下方以及该第二过渡部下方的二者其中之一。
28.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定位柱具有定位弹臂,该套筒件具有至少两个定位槽,该定位弹臂对应该至少两个定位槽的一端形成有定位凸点;当该定位凸点卡合于该至少两个定位槽的二者其中之一时,该套筒件定位以使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一过渡部下方;当该定位凸点卡合于该至少两个定位槽的二者其中另一时,该套筒件定位以使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过渡部下方。
29.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还包含调整治具,当该键帽从该底座上拆卸下来后,该调整治具可套设于该套筒件上端,以驱动该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过渡部下方以及该第二过渡部下方的二者其中之一。
30.一种按键,其特征在于包含:
底座,其具有定位柱,该定位柱沿着第一轴向延伸,该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以及第三轴向三者彼此相互垂直;
键帽,其往该底座突出形成有第一肋与接合限位臂,该接合限位臂可活动地连接于该底座上,以使该键帽可沿着该第一轴向上下移动于原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
触发弹臂,其邻近于该定位柱;
内套筒件,其具有承靠表面;
外套筒件,其承靠于该内套筒件的该承靠表面上且该外套筒件可旋转地套设于该定位柱,该外套筒件上形成有第一顶抵接面、第五顶抵接面以及环状外表面,该第一顶抵接面沿该第一轴向方向上高于该第五顶抵接面,该环状外表面具有第一凸面部、第一凹面部、第二凸面部、第二凹面部以及弧形凸条,该外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当该键帽位于该原始位置时,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以及该第二凸面部的二者其中之一,该弧形凸条至少延伸于该第二凸面部上方,该弧形凸条具有下凸缘面与上凸缘面;以及
弹性件,其分别抵接该内套筒件以及该底座,该弹性件使该内套筒件朝远离该底座方向运动;
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凸面部时,该键帽的该第一肋与该外套筒件的该第五顶抵接面分离而具有第一间隙,该触发弹臂自该第二凸面部移动到该第二凹面部的过程中,该触发弹臂需要越过该弧形凸条,当该键帽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下移动时包含下列两动作:
(a)该键帽向下运动量小于该第一间隙时,该键帽带动该内套筒件向下运动,但该触发弹臂抵接该下凸缘面,该触发弹臂施力使该外套筒件未同步向下运动而与该承靠表面分离;
(b)该键帽向下运动量超过该第一间隙时,该键帽带动该外套筒件向下运动,当该触发弹臂越过该弧形凸条,改抵接该上凸缘面时,该触发弹臂施力使该外套筒件向下运动撞击到该内套筒件的该承靠表面而发出声响;
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时,该第一肋抵接该第一顶抵接面,然后该键帽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下带动该内套筒件与该外套筒件同步向下运动,使该触发弹臂自该第一凸面部移动到该第一凹面部;
其中,当该键帽被释放时,该弹性件驱动该外套筒件相对于该定位柱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上移动,以使该触发弹臂移动回该第一凸面部与该第二凸面部的二者其中之一。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键帽沿该第一轴向往该底座还突出形成第二肋,该第二肋与该第一肋彼此相对且皆呈弧形,该外套筒件上还形成有第三顶抵接面以及第六顶抵接面,该第三顶抵接面与该第一顶抵接面彼此相对且皆呈弧形,该第六顶抵接面与该第五顶抵接面彼此相对且皆呈弧形;
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凸面部时,该第一肋以及该第二肋分别各自与该外套筒件的该第五顶抵接面以及该第六顶抵接面分离而具有该第一间隙;
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时,该第一肋以及该第二肋分别各自抵接该外套筒件的该第一顶抵接面以及该第三顶抵接面。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肋以及该第二肋具有相同圆心点,该第一肋的第一曲率半径大于该第二肋的第二曲率半径。
33.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环状外表面具有环状凸面部,该环状凸面部连结该第一凸面部与该第二凸面部,当该外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时,该触发弹臂可沿着该环状凸面部而自该第一凸面部滑动到该第二凸面部。
34.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环状外表面具有环状凹面部,该环状凹面部连结该第一凹面部与该第二凹面部,当该外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时,该触发弹臂可沿着该环状凹面部而自该第一凹面部滑动到该第二凹面部。
35.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还包含触发接点,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彼此相对且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分别朝该键帽伸出,该触发弹臂以及该触发接点用来分别电连接电路板;
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原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抵接于该第一凸面部以被偏压向外挠曲变形,而与该触发接点分离;当该键帽位于该按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改移动抵接于该第一凹面部,该触发弹臂变形量减少,使该触发弹臂抵接该触发接点;或者,当该键帽位于该原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抵接于该第二凸面部以被偏压向外挠曲变形,而与该触发接点分离;当该键帽位于该按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改移动抵接于该第二凹面部,该触发弹臂变形量减少,使该触发弹臂抵接该触发接点。
36.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还包含:
连动机构,其连接于该外套筒件且该连动机构可活动地设置于该底座上,该连动机构用来相对于该底座活动以驱动该外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或该第二凸面部;
其中该连动机构包含滑动盘以及连动件,该滑动盘可相对于该底座滑动,该连动件自该外套筒件的该环状外表面向外延伸以可活动地连结于该滑动盘上;
其中,当该滑动盘相对于该底座滑动时,该连动件随着该滑动盘的滑动而摆动,以驱动该外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或该第二凸面部。
37.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定位柱具有定位弹臂,该外套筒件具有至少两个定位槽,该定位弹臂对应该至少两个定位槽的一端形成有定位凸点;其中,当该定位凸点卡合于该至少两个定位槽二者的其中之一时,该外套筒件定位以使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当该定位凸点卡合于该至少两个定位槽的二者其中另一时,该外套筒件定位以使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凸面部。
38.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还包含:
调整治具,其具有向下突出且彼此分离的两个第三肋;
其中,当该键帽从该底座上拆卸下来后,该调整治具可套设于该外套筒件上端,使该两个第三肋分别侧向抵靠于该第一顶抵接面,以驱动该外套筒件在该定位柱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凸面部与该第二凸面部的二者其中之一。
39.一种开关,其特征在于包含:
底座,其具有定位结构,该定位结构沿着第一轴向延伸,该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以及第三轴向三者彼此相互垂直;
触发弹臂,其邻近于该定位结构;
套筒件,其可旋转地套设于该定位结构,该套筒件具有环状外表面,该环状外表面具有第一较大半径部、第一较小半径部、第二较大半径部与第二较小半径部,该套筒件在该定位结构上可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且该套筒件可沿着该第一轴向上下移动于原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当该套筒件位于该原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可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较大半径部以及该第二较大半径部的二者其中之一;以及
弹性件,其分别抵接该套筒件以及该底座,该弹性件使该套筒件朝远离该底座方向运动;
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一较大半径部,且该套筒件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下运动时,该触发弹臂沿着第一路径自该第一较大半径部移动到该第一较小半径部,该第一路径与该触发弹臂交互作用产生第一手感;
其中,当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较大半径部,且该套筒件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下运动时,该触发弹臂沿着第二路径自该第二较大半径部移动到该第二较小半径部,该第二路径与该触发弹臂交互作用产生第二手感,该第一路径轨迹异于该第二路径轨迹,使得该第一手感异于该第二手感;
其中,当该套筒件释放时,该弹性件驱动该套筒件沿着该第一轴向向上移动,以使该触发弹臂移动回到该第一较大半径部以及该第二较大半径部的二者其中之一。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该开关还包含:
键帽,其连结于该套筒件且该键帽沿该第一轴向往该底座突出形成接合限位臂,该接合限位臂可活动地连接于该底座上,以使该键帽可随着该套筒件沿着该第一轴向上下移动于该原始位置与该按压位置之间。
41.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该开关还包含触发接点,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彼此相对,该触发弹臂以及该触发接点用来分别电连接电路板;
其中,当该套筒件位于该原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抵接于该第一较大半径部以被偏压向外挠曲变形,而与该触发接点分离;当该键帽位于该按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改移动抵接于该第一较小半径部,该触发弹臂变形量减少,使该触发弹臂抵接该触发接点;或者,当该套筒件位于该原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抵接于该第二较大半径部以被偏压向外挠曲变形,而与该触发接点分离;当该键帽位于该按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改移动抵接于该第二较小半径部,该触发弹臂变形量减少,使该触发弹臂抵接该触发接点。
42.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该开关还包含:
连动机构,其连接于该套筒件,该连动机构用以驱动该套筒件在该定位结构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较大半径部以及该第二较大半径部二者的其中之一;
其中该连动机构包含滑动盘以及连动件,该滑动盘可相对于该底座滑动,该连动件自该套筒件的该环状外表面向外延伸以可活动地连结于该滑动盘上;
其中,当该滑动盘相对于该底座滑动时,该连动件随着该滑动盘的滑动而摆动,以驱动该套筒件在该定位结构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较大半径部以及该第二较大半径部的二者其中之一。
43.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该定位结构具有定位弹臂,该套筒件具有至少两个定位槽,该定位弹臂对应该至少两个定位槽的一端形成有定位凸点;其中,当该定位凸点卡合于该至少两个定位槽的二者其中之一时,该套筒件定位以使该触发弹臂抵靠该第一较大半径部;当该定位凸点卡合于该至少两个定位槽二者的其中另一时,该套筒件定位以使该触发弹臂抵靠于该第二较大半径部。
44.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该开关还包含调整治具,该调整治具可套设于该套筒件上端,以驱动该套筒件在该定位结构上绕着该第一轴向旋转,使该触发弹臂选择性地抵靠于该第一较大半径部以及该第二较大半径部的二者其中之一。
CN201620727880.7U 2016-07-12 2016-07-12 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及其开关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9209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27880.7U CN205920908U (zh) 2016-07-12 2016-07-12 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及其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27880.7U CN205920908U (zh) 2016-07-12 2016-07-12 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及其开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920908U true CN205920908U (zh) 2017-02-01

Family

ID=57874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727880.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920908U (zh) 2016-07-12 2016-07-12 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及其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920908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24467A (zh) * 2016-07-12 2016-10-12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及其开关
CN110444422A (zh) * 2018-05-04 2019-11-12 东莞宝德电子有限公司 可拆换按键结构
US11327573B2 (en) 2020-05-15 2022-05-10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board and keyswitch and adjustment mechanism thereof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24467A (zh) * 2016-07-12 2016-10-12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及其开关
CN110444422A (zh) * 2018-05-04 2019-11-12 东莞宝德电子有限公司 可拆换按键结构
CN110444422B (zh) * 2018-05-04 2021-11-30 东莞宝德电子有限公司 可拆换按键结构
US11327573B2 (en) 2020-05-15 2022-05-10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board and keyswitch and adjustment mechanism thereof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24467B (zh) 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及其开关
TWI581290B (zh) 可調整按壓手感之按鍵及其開關
CN106531520B (zh) 按键
CN205920908U (zh) 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及其开关
TWI632576B (zh) 可調整按壓手感之按鍵開關
CN108091514B (zh) 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开关
JP5102020B2 (ja) データ信号を生成する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08010775B (zh) 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开关及其调整方法
TW201810333A (zh) 可調整按壓手感之按鍵
CN101595445B (zh) 人机交互装置、电子装置及人机交互方法
JP2008542912A (ja) エルゴノミックキーボード装置
CN202258957U (zh) 遥控器
TW201735084A (zh) 鍵盤以及應用該鍵盤的筆記型電腦
CN201307270Y (zh) 具有调整按键按压感的鼠标结构
CN105810489B (zh) 有限空间内实现转动与按压组合操作界面的设备及方法
TWI729891B (zh) 鍵盤裝置
CN206819919U (zh) 一种滚轮按键组合机构
CN104898852B (zh) 具有触控功能的键盘装置
US20080291157A1 (en) Multi-direction input device
CN201421593Y (zh) 单指触摸操控式鼠标
CN209183436U (zh) 按键
CN2901408Y (zh) 键盘鼠标装置
CN201294176Y (zh) 键盘及按键
CN201222234Y (zh) 光标定位装置及笔记本电脑
CN104362021B (zh) 按键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20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525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