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02852A - 可調整按壓手感之按鍵及其開關 - Google Patents

可調整按壓手感之按鍵及其開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02852A
TW201802852A TW105120945A TW105120945A TW201802852A TW 201802852 A TW201802852 A TW 201802852A TW 105120945 A TW105120945 A TW 105120945A TW 105120945 A TW105120945 A TW 105120945A TW 201802852 A TW201802852 A TW 20180285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member
spring arm
axis
keycap
trigg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09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81290B (zh
Inventor
劉家宏
Original Assignee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1209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81290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12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1290B/zh
Priority to US15/636,651 priority patent/US10079601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8028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2852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84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ergonomic functions, e.g. for miniature keyboards; characterised by operational sensory functions, e.g. sound feedback
    • H01H13/8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ergonomic functions, e.g. for miniature keyboards; characterised by operational sensory functions, e.g. sound feedback characterised by tactile feedback featur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94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trol signals are generated
    • H03K17/965Switches controlled by moving an element forming part of the switch
    • H03K17/975Switches controlled by moving an element forming part of the switch using a capacitive movable ele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2Input arrangements using manually operated switches, e.g. using keyboards or dials
    • G06F3/020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 G06F3/0216Arrangements for ergonomically adjusting the disposition of keys of a keyboar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70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 H01H13/70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s or key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94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trol signals are generated
    • H03K17/96Touch switches
    • H03K17/962Capacitive touch switches
    • H03K17/9622Capacitive touch switches using a plurality of detectors, e.g. keyboard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94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trol signals are generated
    • H03K17/965Switches controlled by moving an element forming part of the switch
    • H03K17/975Switches controlled by moving an element forming part of the switch using a capacitive movable element
    • H03K17/98Switches controlled by moving an element forming part of the switch using a capacitive movable element having a plurality of control members, e.g. keyboar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2Input arrangements using manually operated switches, e.g. using keyboards or dials
    • G06F3/020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15/00Tactile feedback
    • H01H2215/028Tactile feedback alter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31/00Applications
    • H01H2231/008Video gam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35/00Springs
    • H01H2235/01Spiral sp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35/00Springs
    • H01H2235/016Preloading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2217/00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or -breaking covered by H03K17/00
    • H03K2217/94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or -breaking covered by H03K17/00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trol signal is generated
    • H03K2217/96Touch switches
    • H03K2217/9607Capacitive touch switches
    • H03K2217/96075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apacitive touch and proximity switches
    • H03K2217/96077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apacitive touch and proximity switches comprising an electrode which is flo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種按鍵包含鍵帽、套筒件、彈性件、觸發彈臂及具有定位柱之底座。鍵帽突出形成有第一肋且可相對於底座上下移動。套筒件可旋轉地套設於定位柱上且形成有第一及第二頂抵接面、凸面部及凹面部。彈性件分別抵接套筒件及底座。觸發彈臂隨套筒件之旋轉抵靠凸面部上之第一或第二位置。當觸發彈臂抵靠於第一位置時,第一肋抵接第一頂抵接面以預壓彈性件產生第一預壓力。當鍵帽向下移動時帶動套筒件向下使觸發彈臂自第一或第二位置移動到凹面部。當觸發彈臂抵靠於第二位置時,第一肋抵接第二頂抵接面以預壓彈性件產生大於第一預壓力之第二預壓力。

Description

可調整按壓手感之按鍵及其開關
本發明關於一種按鍵及其開關,尤指一種利用套筒件相對於底座之旋轉以調整按壓手感之按鍵及其開關。
就目前個人電腦的使用習慣而言,鍵盤為不可或缺的輸入設備之一,用以輸入文字、符號或數字。不僅如此,舉凡日常生活所接觸的消費性電子產品或是工業界使用的大型加工設備,皆需設有按鍵結構作為輸入裝置,以操作上述之電子產品與加工設備。
在實際應用中,一般按鍵結構為了要提供使用者不同的按鍵按壓手感(tactile feedback),因此必需設計不同規格的按鍵結構來供使用者選購;例如:電競鍵盤會在包裝盒上註明所使用按鍵開關是紅軸,棕軸,黑軸或其他顏色軸;藉由不同顏色來告知使用者該鍵盤按鍵的按壓手感,例如可包含:觸發彈臂與觸發接點之導通位置高低、按鍵按壓行程(travel distance)、按鍵預壓力(required actuation force)、按壓段落感(tactile或linear)、或按壓聲音回饋(clicky或non-clicky)等。亦即,現有機械式按鍵結構僅可提供固定的按壓手感,而無法供使用者自行調整按壓手感;因此當使用者需要不同的按鍵按壓手感時,就必需另外購買新鍵盤或把原有鍵盤上的舊按鍵結構移除,換上新按鍵結構;如此成本高昂,從而大大地限制了機械式按鍵結構之使用彈性與操作便利性。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利用套筒件相對於底座之旋轉以調整按壓手感之按鍵及其開關,以解決上述問題。
根據一實施例,本發明之按鍵包含一底座、一鍵帽、一套筒件、一彈性件,以及一觸發彈臂。該底座具有一定位柱,該定位柱沿著一Z軸延伸,該Z軸與一X軸以及一Y軸三者彼此相互垂直。該鍵帽沿該Z軸往該底座突出形成一第一肋與一接合限位臂,該接合限位臂可活動地連接於該底座上,以使該鍵帽可沿著該Z軸上下移動於一較高位置與一較低位置之間。該套筒件可旋轉地套設於該定位柱上且位於該鍵帽下方,該套筒件上形成有一第一頂抵接面、一第二頂抵接面,以及一環狀外表面,該第一頂抵接面沿該Z軸方向上高於該第二頂抵接面,該環狀外表面具有一凸面部以及一凹面部。該彈性件分別抵接該套筒件以及該底座,該彈性件使該套筒件朝遠離該底座方向運動。該觸發彈臂鄰近於該定位柱,當該鍵帽位於該較高位置時,因應該套筒件在該定位柱上繞著該Z軸旋轉,該觸發彈臂可選擇性地抵靠於該凸面部上的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二者其中之一,使得該觸發彈臂具有一第一變形量,當該鍵帽位於該較低位置時,該觸發彈臂係抵靠於該凹面部,使得該觸發彈臂具有一第二變形量,該第一變形量異於該第二變形量。當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一位置時,該第一肋抵接該套筒件之該第一頂抵接面,以使該套筒件預壓該彈性件於一第一長度而產生一第一預壓力,當該鍵帽沿著該Z軸向下移動時可帶動該套筒件向下,以使該觸發彈臂自該第一位置移動到該凹面部。當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二位置時,該第一肋抵接該套筒件之該第二頂抵接面,以使該套筒件預壓該彈性件於一第二長度而產生一第二預壓力,該第一長度大於該第二長度,使得該第一預壓力小於該第二預壓力,當該鍵帽沿著該Z軸向下移動時可帶動該套筒件向下,以使該觸發彈臂自該第二位置移動到該凹面部。當該鍵帽被釋放時,該彈性件驅動該套筒件相對於該定位柱沿著該Z軸向上移動至該較高位置,以使該觸發彈臂從該凹面部移動回該第一位置與該第二位置二者其中之一。
根據另一實施例,本發明之按鍵包含一底座、一鍵帽、一套筒件、一彈性件,以及一觸發彈臂。該底座具有一定位柱,該定位柱沿著一Z軸延伸,該Z軸與一X軸以及一Y軸三者彼此相互垂直。該鍵帽沿該Z軸往該底座延伸形成有一接合限位臂,該接合限位臂可活動地連接於該底座上,以使該鍵帽可沿著該Z軸上下移動於一較高位置與一較低位置之間。該觸發彈臂鄰近於該定位柱。該套筒件抵接於該鍵帽以及可旋轉地套設於該定位柱,該套筒件上形成有一環狀外表面,該環狀外表面具有一第一凸面部、一第一凹面部、一第二凸面部、一第二凹面部以及一弧形凸條,該弧形凸條延伸於該第二凸面部上方,但該弧形凸條並未延伸於該第一凸面部上方,該套筒件在該定位柱上可繞著該Z軸旋轉,當該鍵帽位於該較高位置時,該觸發彈臂可選擇性地抵靠於該第一凸面部以及該第二凸面部二者其中之一。該彈性件分別抵接該套筒件以及該底座,該彈性件使該套筒件朝遠離該底座方向運動。當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二凸面部,然後該鍵帽沿著該Z軸向下帶動該套筒件時,該套筒件向下運動,且在該觸發彈臂自該第二凸面部移動到該第二凹面部的過程中,該觸發彈臂需要越過該弧形凸條。當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一凸面部,然後該鍵帽沿著該Z軸向下帶動該套筒件時,該套筒件向下運動,且在該觸發彈臂自該第一凸面部移動到該第一凹面部的過程中,該觸發彈臂不需要越過該弧形凸條。當該鍵帽被釋放時,該彈性件驅動該套筒件相對於該定位柱沿著該Z軸向上移動,以使該觸發彈臂移動回該第一凸面部與該第二凸面部二者其中之一。
根據另一實施例,本發明之按鍵包含一底座、一鍵帽、一套筒件、一彈性件,以及一觸發彈臂。該底座具有一定位柱、一頂表面以及一凸塊,該定位柱沿著一Z軸自該頂表面突出,該Z軸與一X軸以及一Y軸三者彼此相互垂直,該凸塊相鄰於該定位柱且沿著該Z軸方向上高於該頂表面。該鍵帽沿該Z軸往該底座延伸形成有一接合限位臂,該接合限位臂可活動地連接於該底座上,以使該鍵帽可沿著該Z軸上下移動於一較高位置與一較低位置之間。該套筒件抵接於該鍵帽以及可旋轉地套設於該定位柱,該套筒件具有一環狀外表面,該環狀外表面具有一第一凸面部、一第一凹面部、一第二凸面部與一第二凹面部,該套筒件下端形成有一凹槽以及一底表面,該套筒件相對於該定位柱繞著該Z軸旋轉,使該凸塊選擇性地位於該凹槽下方與該底表面下方二者其中之一。該彈性件分別抵接該套筒件以及該底座,該彈性件使該套筒件朝遠離該底座方向運動。該觸發彈臂鄰近於該定位柱,因應該套筒件可繞著該Z軸旋轉,當該凸塊位於該凹槽下方時,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一凸面部,當該凸塊位於該底表面下方時,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二凸面部。當該凸塊位於該凹槽下方,且該鍵帽沿著該Z軸向下帶動該套筒件時,該觸發彈臂自該第一凸面部移動至該第一凹面部,該套筒件向下運動,直到該凸塊容置於該凹槽內,如此該鍵帽沿著該Z軸方向所能運動的最大距離係為一第一行程。當該凸塊位於該底表面下方,且該鍵帽沿著該Z軸向下帶動該套筒件時,該觸發彈臂自該第二凸面部移動至該第二凹面部,該套筒件向下運動,直到該凸塊抵接於該底表面,如此該鍵帽沿著該Z軸方向所能運動的最大距離係為一第二行程,該第二行程小於該第一行程。當該鍵帽被釋放時,該彈性件驅動該套筒件相對於該定位柱沿著該Z軸向上移動,以使該觸發彈臂移動回該第一凸面部與該第二凸面部二者其中之一。
根據另一實施例,本發明之按鍵包含一底座、一鍵帽、一開關單元、一套筒件,以及一彈性件。該底座具有一定位柱,該定位柱沿著一Z軸延伸,該Z軸與一X軸以及一Y軸三者彼此相互垂直。該鍵帽沿該Z軸往該底座延伸形成有一接合限位臂,該接合限位臂可活動地連接於該底座上,以使該鍵帽可沿著該Z軸上下移動於一較高位置與一較低位置之間。該開關單元鄰近於該定位柱且具有一觸發彈臂以及一觸發接點,該觸發彈臂與該觸發接點彼此相對且分別朝該鍵帽伸出,該開關單元用來電連接一電路板。該套筒件抵接於該鍵帽以及可旋轉地套設於該定位柱,該套筒件上形成有一環狀外表面,該環狀外表面上形成有一第一凸面部、一第一凹面部、一第二凸面部、一第二凹面部、一第一過渡部以及一第二過渡部,該第一凸面部、該第一過渡部與該第一凹面部係由下而上且實質平行於該Z軸排列,該第二凸面部、該第二過渡部與該第二凹面部係由下而上且實質平行於該Z軸排列,該套筒件在該定位柱上繞著該Z軸旋轉,當該鍵帽位於該較高位置時,該觸發彈臂可選擇性地抵靠於該第一凸面部以及該第二凸面部二者其中之一,該第一過渡部沿該Z軸方向上高於該第二過渡部。該彈性件分別抵接該套筒件以及該底座,該彈性件使該套筒件朝遠離該底座方向運動。當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一凸面部,且該鍵帽沿著該Z軸向下帶動該套筒件時,該套筒件向下移動,使該觸發彈臂沿著該第一過渡部而自該第一凸面部移動至該第一凹面部,以使該觸發彈臂位於一第一導通位置而觸發該觸發接點。當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二凸面部,且該鍵帽沿著該Z軸向下帶動該套筒件時,該套筒件向下移動,使該觸發彈臂沿著該第二過渡部而自該第二凸面部移動至該第二凹面部,以使該觸發彈臂位於一第二導通位置而觸發該觸發接點,該第一導通位置沿該Z軸方向上高於該第二導通位置。當該鍵帽被釋放時,該彈性件驅動該套筒件相對於該定位柱沿著該Z軸向上移動,以使該觸發彈臂恢復抵接於該第一凸面部以及該第二凸面部其中之一而與該觸發接點分離。
根據另一實施例,本發明之按鍵包含一底座、一鍵帽、一觸發彈臂、一內套筒件、一外套筒件,以及一彈性件。該底座具有一定位柱,該定位柱沿著一Z軸延伸,該Z軸與一X軸以及一Y軸三者彼此相互垂直。該鍵帽往該底座突出形成有一第一肋與一接合限位臂,該接合限位臂可活動地連接於該底座上,以使該鍵帽可沿著該Z軸上下移動於一較高位置與一較低位置之間。該觸發彈臂鄰近於該定位柱。該內套筒件具有一承靠表面。該外套筒件承靠於該內套筒件之該承靠表面上且可旋轉地套設於該定位柱,該外套筒件上形成有一第一頂抵接面、一第二頂抵接面,以及一環狀外表面,該第一頂抵接面沿該Z軸方向上高於該第二頂抵接面,該環狀外表面具有一第一凸面部、一第一凹面部、一第二凸面部、一第二凹面部以及一弧形凸條,該外套筒件在該定位柱上繞著該Z軸旋轉,當該鍵帽位於該較高位置時,使該觸發彈臂選擇性地抵靠於該第一凸面部以及該第二凸面部二者其中之一,該弧形凸條至少延伸於該第二凸面部上方,該弧形凸條具有一下凸緣面與一上凸緣面。該彈性件分別抵接該內套筒件以及該底座,該彈性件使該內套筒件朝遠離該底座方向運動。當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二凸面部時,該鍵帽之該第一肋與該外套筒件之該第二頂抵接面分離而具有一間隙,該觸發彈臂自該第二凸面部移動到該第二凹面部的過程中,該觸發彈臂需要越過該弧形凸條,當該鍵帽沿著該Z軸向下移動時包含下列兩動作:(a)該鍵帽向下運動量小於該間隙時,該鍵帽帶動該內套筒件向下運動,但該觸發彈臂抵接該下凸緣面,該觸發彈臂施力使該外套筒件未同步向下運動而與該承靠表面分離;(b)該鍵帽向下運動量超過該間隙時,該鍵帽帶動該外套筒件向下運動,當該觸發彈臂越過該弧形凸條,改抵接該上凸緣面時,該觸發彈臂施力使該外套筒件向下運動撞擊到該內套筒件之該承靠表面而發出聲響。當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一凸面部時,該第一肋抵接該第一頂抵接面,然後該鍵帽沿著該Z軸向下帶動該內套筒件與該外套筒件同步向下運動,使該觸發彈臂自該第一凸面部移動到該第一凹面部。當該鍵帽被釋放時,該彈性件驅動該外套筒件相對於該定位柱沿著該Z軸向上移動,以使該觸發彈臂移動回該第一凸面部與該第二凸面部二者其中之一。
根據另一實施例,本發明之開關包含一底座、一觸發彈臂、一套筒件,以及一彈性件。該底座具有一定位結構,該定位結構沿著一Z軸延伸,該Z軸與一X軸以及一Y軸三者彼此相互垂直。該觸發彈臂鄰近於該定位結構。該套筒件可旋轉地套設於該定位結構,該套筒件具有一環狀外表面,該環狀外表面具有一第一較大半徑部、一第一較小半徑部、一第二較大半徑部與一第二較小半徑部,該套筒件在該定位結構上可繞著該Z軸旋轉,且該套筒件可沿著該Z軸上下移動於一較高位置與一較低位置之間,當該套筒件位於該較高位置時,該觸發彈臂可選擇性地抵靠於該第一較大半徑部以及該第二較大半徑部二者其中之一。該彈性件分別抵接該套筒件以及該底座,該彈性件使該套筒件朝遠離該底座方向運動。當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一較大半徑部,且該套筒件沿著該Z軸向下運動時,該觸發彈臂沿著一第一路徑自該第一較大半徑部移動到該第一較小半徑部,該第一路徑與該觸發彈臂交互作用產生一第一手感(tactile feedback)。當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二較大半徑部,且該套筒件沿著該Z軸向下運動時,該觸發彈臂沿著一第二路徑自該第二較大半徑部移動到該第二較小半徑部,該第二路徑與該觸發彈臂交互作用產生一第二手感,該第一路徑軌跡異於該第二路徑軌跡,使得該第一手感異於該第二手感。當該套筒件釋放時,該彈性件驅動該套筒件沿著該Z軸向上移動,以使該觸發彈臂移動回到該第一較大半徑部以及該第二較大半徑部二者其中之一。
綜上所述,相較於先前技術僅可提供單一按壓手感而不具有按壓手感調整功能,本發明透過上述利用套筒件相對於底座之旋轉以調整按壓手感之設計,以產生可針對不同使用者對於按壓手感的不同要求做出即時調整的功效,從而大大地提升了機械式按鍵結構之使用彈性與操作便利性。
關於本發明之優點與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發明詳述及所附圖式得到進一步的瞭解。
請參閱第1圖、第2圖、第3圖、第4圖,以及第5圖,第1圖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提出之按鍵10之立體示意圖,第2圖為第1圖之按鍵10之爆炸示意圖,第3圖為第1圖之按鍵10沿剖面線A-A’之剖面示意圖,第4圖為第1圖之按鍵10之部分爆炸示意圖,第5圖為第3圖之鍵帽14被按壓至較低位置時之剖面示意圖,其中為了清楚地顯示按鍵10之內部機構設計,底座12於第4圖中係以下半部底座結構簡示之。如第1圖、第2圖、第3圖、第4圖,以及第5圖所示,按鍵10包含底座12、鍵帽14、內套筒件16、外套筒件18、彈性件19,以及觸發彈臂20。底座12具有定位柱22,定位柱22沿著如第2圖所示之Z軸延伸,Z軸與X軸以及Y軸三者彼此相互垂直,觸發彈臂20係鄰近於定位柱22。鍵帽14沿Z軸往底座12突出形成有第一肋24、第二肋26與接合限位臂28,接合限位臂28可活動地連接於底座12上(例如利用接合限位臂28之穿孔29可活動地套設在底座12之限位凸塊13上以限制鍵帽14相對於底座12之上下移動行程的方式,但不受此限),以使鍵帽14可沿著Z軸上下移動於較高位置與較低位置之間,其中第二肋26與第一肋24係可較佳地彼此相對且皆呈弧形,更進一步地,第一肋24以及第二肋26可具有相同圓心點且第一肋24之曲率半徑係可大於第二肋26之曲率半徑,透過第一肋24以及第二肋26彼此相對且以弧形結構與外套筒件18抵接之設計,使鍵帽14與外套筒件18之間的結構抵接可更加地穩定,但不受此限,亦即本發明也可採用鍵帽僅以單一肋抵接套筒件之設計來達到鍵帽可抵壓套筒件向下運動之目的。
外套筒件18係上段承靠於內套筒件16之承靠表面17,而下段係可旋轉地套設於定位柱22且位於鍵帽14下方,外套筒件18上形成有頂抵接面30、頂抵接面32、頂抵接面34、頂抵接面36,以及環狀外表面38,在此實施例中,頂抵接面30沿Z軸方向上高於頂抵接面32,頂抵接面34與頂抵接面30係可彼此相對且皆呈弧形以可與第一肋24以及第二肋26互相配合抵接,頂抵接面36與頂抵接面32係可彼此相對且皆呈弧形以可與第一肋24以及第二肋26互相配合抵接,環狀外表面38可具有第一凸面部40以及第一凹面部42,第一凸面部40以及第一凹面部42可呈環狀且均實質上平行於X軸-Y軸平面延伸。彈性件19係可分別抵接內套筒件16以及底座12且可較佳地為彈簧(但不受此限),以用來提供彈力使外套筒件18朝遠離底座12方向運動。
透過上述設計,當第一肋24以及第二肋26分別抵接外套筒件18之頂抵接面32以及頂抵接面36,且鍵帽14位於較高位置時,觸發彈臂20抵靠於第一凸面部40之第一位置P1 (如第4圖所示)時,且使外套筒件18經由內套筒件16向下預壓彈性件19於如第3圖所示之第一長度而產生第一預壓力,藉以在使用者按壓按鍵10時提供具有相對較小預壓力的按壓手感。
至於在開關觸發設計方面,在此實施例中,由第3圖以及第5圖可知,按鍵10可更包含觸發接點44,觸發彈臂20與觸發接點44彼此相對且分別朝鍵帽14伸出,觸發彈臂20以及觸發接點44分別電連接按鍵10之電路板(未顯示於圖式中)。更詳細地說,當鍵帽14位於如第3圖所示之較高位置時,觸發彈臂20抵靠於第一凸面部40之第一位置P1 以被偏壓向外撓曲變形以產生第一變形量,而與觸發接點44分離。當鍵帽14被外力按壓而向下移動至如第5圖所示之較低位置時,觸發彈臂20改移動抵接於第一凹面部42,在此過程中,觸發彈臂20變形量減少以產生異於如第3圖所示之第一變形量的第二變形量,使觸發彈臂20抵接導通觸發接點44而產生相對應之輸入訊號傳送至按鍵10之電路板,從而使按鍵10可據以執行使用者所欲輸入之功能。
除此之外,以下係針對按鍵10之按壓手感調整操作進行詳細的描述,首先,在調整預壓力大小方面,請參閱第2圖、第3圖、第6圖、第7圖、第8圖、第9圖,以及第10圖,第6圖為第4圖之按鍵10於鍵帽14拆卸下來後與調整治具52之立體示意圖,第7圖為第2圖之外套筒件18與底座12之定位柱22於另一視角之放大示意圖,第8圖為第4圖之按鍵10於外套筒件18旋轉90°(上視逆時針方向),使觸發彈臂20抵靠第一凸面部40之第二位置P2 時之部分爆炸示意圖,第9圖為第8圖之按鍵10於鍵帽14組裝於底座12上時沿剖面線B-B’之剖面示意圖,第10圖為第9圖之鍵帽14被按壓至較低位置時之剖面示意圖。由第2圖、第3圖、第6圖、第7圖、第8圖、第9圖,以及第10圖可知,當欲進行按鍵10之預壓力調整操作時,僅需先將鍵帽14從底座12上拆卸下來,接著利用調整治具或鉗子手工具,使外套筒件18在定位柱22上繞著Z軸旋轉,以使觸發彈臂20從原本抵靠於第一凸面部40之第一位置P1 (如第6圖所示),改抵靠於第一凸面部40之第二位置P2 (如第8圖所示)。
在上述過程中,為了讓使用者可明確地知道是否已將外套筒件18旋轉至定位,如第2圖、第7圖所示,定位柱22可具有定位彈臂46,外套筒件18內面可具有至少二定位槽48(於第7圖中顯示四個,但不受此限),定位彈臂46對應定位槽48之一端可形成有定位凸點50,藉此,外套筒件18即可透過定位凸點50與定位槽48之間的結構卡合完成定位,以使觸發彈臂20可穩固地抵靠於如第4圖所示之第一凸面部40之第一位置P1 或如第8圖所示之第一凸面部40之第二位置P2 ;如此當鍵帽14結合到底座12時,鍵帽14也能正確地抵接在外套筒件18上。在實際應用中,當具有按鍵10的鍵盤產品銷售時,可在鍵盤產品包裝盒中,同時附上調整治具52(如第6圖所示之鑰匙樣式之T型治具,但不受此限),調整治具52可具有向下突出形成且彼此相對之二第三肋54,藉此,當鍵帽14從底座12上拆卸下來後,使用者即可將調整治具52套設於外套筒件18上端,使二第三肋54分別側向抵靠於頂抵接面30,並接著轉動調整治具52,以驅動外套筒件18在定位柱22上繞著Z軸旋轉,藉以協助使用者可更加快速便利地完成上述外套筒件18之旋轉操作。
在完成上述操作且將鍵帽14組裝於底座12上之後,如第8圖、第9圖,以及第10圖所示,當第一肋24以及第二肋26可分別抵接外套筒件18之頂抵接面30以及頂抵接面34,且鍵帽14位於較高位置時,觸發彈臂20係抵靠於第一凸面部40之第二位置P2 (如第9圖所示),如此使外套筒件18經由內套筒件16向下預壓彈性件19於如第9圖所示之第二長度而產生第二預壓力,其中比較第3圖以及第9圖可知,彈性件19之第一長度(如第3圖所示)係大於彈性件19之第二長度(如第9圖所示);也就是說,彈性件19在如第4圖所示之觸發彈臂20抵靠於第一凸面部40之第一位置P1 時,鍵帽14係接受到第一預壓力;彈性件19在外套筒件18旋轉至如第8圖所示之使觸發彈臂20抵靠於第一凸面部40之第二位置P2 時,鍵帽14係接受到第二預壓力;第二預壓力係大於第一預壓力,藉以在使用者按壓按鍵10時提供具有相對較大預壓力的按壓手感。
另一方面,當鍵帽14位於如第9圖所示之較高位置時,觸發彈臂20抵靠於第一凸面部40之第二位置P2 以被偏壓向外撓曲變形而與觸發接點44分離,而當鍵帽14被外力按壓而向下移動至如第10圖所示之較低位置時,觸發彈臂20改移動抵接於第一凹面部42,在此過程中,觸發彈臂20變形量減少以使觸發彈臂20抵接導通觸發接點44而產生相對應之輸入訊號傳送至按鍵10之電路板,從而使按鍵10可據以執行使用者所欲輸入之功能。
在將按鍵10切換至可提供具有段落感之按壓手感方面,請參閱第8圖、第11圖、第12圖,以及第13圖,第11圖為第8圖之按鍵10於外套筒件18繼續旋轉90°(上視逆時針方向),至使觸發彈臂20抵靠第二凸面部56時之部分爆炸示意圖,第12圖為第11圖之按鍵10於鍵帽14組裝於底座12上時沿剖面線C-C’之剖面示意圖,第13圖為第12圖之鍵帽14被按壓至較低位置時之剖面示意圖。由第8圖、第11圖、第12圖,以及第13圖可知,環狀外表面38可另具有第二凸面部56、第二凹面部58以及弧形凸條60,弧形凸條60可具有下凸緣面62與上凸緣面64而延伸於第二凸面部56上方,但弧形凸條60並未延伸於第一凸面部40之第二位置P2 上方(如第8圖所示),在此實施例中,環狀外表面38可另具有環狀凸面部41以及環狀凹面部43,環狀凸面部41連結第一凸面部40與第二凸面部56,環狀凹面部43連結第一凹面部42與第二凹面部58,藉此,當外套筒件18在定位柱22上旋轉時,觸發彈臂20可沿著環狀凸面部41而自第一凸面部40滑動到第二凸面部56或是沿著環狀凹面部43而自第一凹面部42滑動到第二凹面部58(其取決於鍵帽14是否被按壓),以使得觸發彈臂20在環狀外表面38上的滑動可更加地平穩。透過上述設計,當欲進行將按鍵10切換至可提供具有段落感之按壓手感的操作時,僅需使外套筒件18在定位柱22上繞著Z軸旋轉(如以手指轉動外套筒件18之方式或使用調整治具52轉動外套筒件18之方式),以使外套筒件18從如第8圖所示之使觸發彈臂20抵靠於第一凸面部40之位置,逆時鐘旋轉至如第11圖所示之使觸發彈臂20抵靠於第二凸面部56之位置。
在完成上述外套筒件18之旋轉操作且將鍵帽14組裝於底座12上後,按鍵10即可在使用者按壓鍵帽14的過程中提供具有段落感之按壓手感;更詳細地說,當鍵帽14位於如第12圖所示之較高位置且觸發彈臂20抵靠於第二凸面部56以被偏壓向外撓曲變形而與觸發接點44分離,然後鍵帽14向下帶動外套筒件18時,外套筒件18可隨之向下運動,且在鍵帽14移動至較低位置以及觸發彈臂20自第二凸面部56移動到第二凹面部58的過程中,觸發彈臂20可越過弧形凸條60,從而在使用者按壓鍵帽14的過程中提供具有段落感之按壓手感,並且使觸發彈臂20變形量減少以使觸發彈臂20抵接導通觸發接點44,如此一來,按鍵10即可據以執行使用者所欲輸入之功能。
反之,若是將外套筒件18從如第11圖所示之使觸發彈臂20抵靠於第二凸面部56之位置轉回至如第8圖所示之使觸發彈臂20抵靠於第一凸面部40之第二位置P2 然後鍵帽14向下帶動外套筒件18時,外套筒件18可隨之向下運動,且在觸發彈臂20自第一凸面部40移動到第一凹面部42的過程中,觸發彈臂20無需越過弧形凸條60,從而在使用者按壓鍵帽14的過程中提供具有無段落感之按壓手感。
在將按鍵10切換至可提供具有按壓聲響之按壓手感方面,請參閱第11圖、第14a圖、第14b圖、第15圖、第16圖、第17圖、第18圖,以及第19圖,第14a圖為第11圖之按鍵10於外套筒件18繼續旋轉90°(上視逆時針方向),以使觸發彈臂20抵靠第二凸面部56時之部分爆炸示意圖,第14b圖為第14a圖之外套筒件18之上視圖(由第14b圖可知,在此實施例中,弧形凸條60之延伸範圍約等於180°,但不受此限),由第2和14b圖可知,頂抵接面66、68兩者高度相同且最低,頂抵接面30、34兩者高度相同且最高,頂抵接面32、36兩者高度相同且高度居中;第15圖為第14a圖之按鍵10於鍵帽14組裝於底座12上,且鍵帽14尚未被按壓停留在原始較高位置,鍵帽14只接觸內套筒件16,但鍵帽14同時與外套筒件18之頂抵接面66、68分離一間隙d時,沿剖面線D-D’之剖面示意圖。第16圖為第15圖之鍵帽14被按壓向下移動約等於間隙d之距離,鍵帽14之第一肋24與第二肋26分別剛接觸頂抵接面66與頂抵接面68,且觸發彈臂20抵接於弧形凸條60之下凸緣面62時之剖面示意圖;此時外套筒件18被觸發彈臂20抵接而尚未向下移動,但內套筒件16已經向下移動約等於間隙d之距離,使得內套筒件16與外套筒件18上下分離。第17圖為第16圖之鍵帽14被按壓繼續向下移動,使得觸發彈臂20抵接弧形凸條60之上凸緣面64而處於瞬間不穩定狀態之剖面示意圖。第18圖為第17圖之觸發彈臂20施力使外套筒件18向下運動撞擊到內套筒件16之承靠表面17發出聲響時之剖面示意圖,第19圖為第18圖之鍵帽14被按壓至較低位置時之剖面示意圖。
由第14a圖、第15圖、第16圖、第17圖、第18圖,以及第19圖可知,外套筒件18可另具有頂抵接面66以及頂抵接面68,在此實施例中,頂抵接面66與頂抵接面68係可彼此相對以及較佳地呈弧形,並且沿Z軸方向上低於頂抵接面30、頂抵接面32、頂抵接面34,以及頂抵接面36。當欲進行將按鍵10切換至可提供具有按壓聲響之按壓手感的操作時,使用者僅需使外套筒件18在定位柱22上繞著Z軸旋轉(如以手指轉動外套筒件18之方式或使用調整治具52轉動外套筒件18之方式),以使外套筒件18旋轉至如第14a圖所示之(1)使觸發彈臂20抵靠於弧形凸條60下方且如第15圖所示之(2)鍵帽14與外套筒件18上下分離一間隙d之位置。
在完成上述外套筒件18之旋轉操作且將鍵帽14組裝於底座12上之後,按鍵10即可在使用者按壓鍵帽14的過程中提供具有按壓聲響之按壓手感,更詳細地說,當鍵帽14位於如第15圖所示之較高位置(此時,鍵帽14之第一肋24以及第二肋26分別與外套筒件18之頂抵接面66以及頂抵接面68分離而具有間隙d)且觸發彈臂20抵靠於第二凸面部56以被偏壓向外撓曲變形而與觸發接點44分離,然後鍵帽14向下移動時,隨著外套筒件18之向下移動,觸發彈臂20可自第二凸面部56移動到第二凹面部58而越過弧形凸條60。在上述過程中,當鍵帽14向下運動量小於間隙d時,因為 (1) 鍵帽14尚未接觸外套筒件18且 (2) 觸發彈臂20抵接外套筒件18之下凸緣面62,因此,觸發彈臂20會施力使外套筒件18不會同步向下運動,如此鍵帽14只帶動內套筒件16向下運動,而使外套筒件18與內套筒件16的承靠表面17上下分離(如第16圖所示)。接下來,當鍵帽14向下運動量超過間隙d以使觸發彈臂20越過弧形凸條60而改抵接上凸緣面64(如第17圖所示)時,觸發彈臂20就會施力使外套筒件18向下運動撞擊到內套筒件16之承靠表面17而發出聲響(如第18圖所示),藉此,按鍵10係可提供具有按壓聲響的按壓手感。最後,當鍵帽14移動至如第19圖所示之較低位置且觸發彈臂20自第二凸面部56移動到第二凹面部58時,觸發彈臂20變形量減少以使觸發彈臂20抵接觸發接點44,從而使按鍵10可據以執行使用者所欲輸入之功能。
反之,若是將外套筒件18從如第14a圖所示之使觸發彈臂20抵靠於第二凸面部56之位置轉回至如第4圖或第8圖所示之使觸發彈臂20抵靠於第一凸面部40之位置時,外套筒件18和鍵帽14頂抵接面之間沒有間隙d而保持抵接,則當鍵帽14被按壓時,會沿著Z軸帶動內套筒件16和外套筒件18兩者同步向下運動,亦即內套筒件16和外套筒件18之間沒有相對撞擊運動,從而在使用者按壓鍵帽14的過程中提供無按壓聲響之按壓手感。
值得一提的是,本發明所提供之按鍵按壓手感切換設計係可不限上述實施例(即按鍵10從可提供具有相對較小預壓力的按壓手感切換至可提供具有相對較大預壓力的按壓手感、具有段落感的按壓手感或是具有按壓聲響的按壓手感),其亦可採用僅針對其中之一種按壓手感進行調整的設計,舉例來說,在省略鍵帽之肋抵接外套筒件上端具有不同高度之頂抵接面之設計的實施例中,本發明係可採用觸發彈臂隨著外套筒件之旋轉抵靠環狀外表面之第一凸面部或位於弧形凸條下之第二凸面部之設計而僅針對按鍵按壓段落感之有無進行切換調整,藉以簡化按鍵之結構設計,至於針對其他衍生變化實施例,其相關描述係可參照上述實施例類推,於此不再贅述。另外,在省略按鍵可提供具有按壓聲響之按壓手感之設計(即需利用外套筒件撞擊內套筒件以產生按壓聲響之設計)的實施例中,外套筒件係可與內套筒件一體成型而形成單一套筒件,藉以簡化本發明之按鍵的套筒結構設計。
除此之外,本發明所提供之按鍵按壓手感調整設計係可不限於上述實施例,其亦可採用底座之凸塊容置於套筒件之凹槽內或抵接於套筒件之底表面以改變鍵帽之按壓行程之設計,或者是觸發彈臂抵靠於套筒件上之不同導通位置之設計,舉例來說,在底座之凸塊容置於套筒件之凹槽內或抵接於套筒件之底表面以改變鍵帽之按壓行程之設計方面,請參閱第20圖、第21圖、第22圖、第23圖、第24圖、第25圖、第26圖、第27圖、第28圖,以及第29圖,第20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所提出之按鍵102之立體示意圖,第21圖為第20圖之按鍵102之部分爆炸示意圖,第22圖為第20圖之按鍵102沿剖面線E-E’之剖面示意圖,第23圖為第21圖之套筒件118與底座104之爆炸示意圖,第24圖為第20圖之按鍵102沿剖面線F-F’之剖面示意圖,第25圖為第24圖之鍵帽116被按壓時之剖面示意圖,第26圖為第22圖之鍵帽116被按壓時之剖面示意圖,第27圖為第21圖之套筒件118相對於底座104旋轉之立體示意圖,第28圖為第27圖之按鍵102沿剖面線G-G’之剖面示意圖,第29圖為第28圖之凸塊114抵接底表面138之剖面示意圖,其中為了清楚地顯示按鍵102之內部機構設計,底座104於第21圖與第27圖中係以下半部底座結構簡示之,在此實施例中,底座104具有定位柱110、頂表面112,以及凸塊114,定位柱110沿著Z軸自頂表面112突出,凸塊114相鄰於定位柱110且沿著Z軸方向上高於頂表面112。
以下係針對按鍵102之機構設計進行詳細之描述,由第20圖至第29圖可知,按鍵102包含底座104、鍵帽116、套筒件118、彈性件120、與定位柱110鄰近之觸發彈臂122,以及觸發接點124。鍵帽116沿Z軸往底座104延伸形成有接合限位臂117,接合限位臂117可活動地連接於底座104上,以使鍵帽116可沿著Z軸上下移動於較高位置與較低位置之間。套筒件118抵接於鍵帽116以及可旋轉地套設於定位柱110,套筒件118可具有環狀外表面126,環狀外表面126具有第一凸面部128、第一凹面部130、第二凸面部132與第二凹面部134,套筒件118下端形成有凹槽136以及底表面138,且套筒件118相對於定位柱110繞著Z軸旋轉,以使凸塊128選擇性地位於凹槽136下方與底表面138下方二者其中之一。在實際應用中,由第21圖可知,環狀外表面126可另具有環狀凸面部140以及環狀凹面部142,環狀凸面部140連結第一凸面部128與第二凸面部132,環狀凹面部142連結第一凹面部130與第二凹面部134,藉此,當套筒件118在定位柱110上繞著Z軸旋轉時,觸發彈臂122可沿著環狀凸面部140而自第一凸面部128滑動到第二凸面部132或是自第一凹面部130滑動到第二凹面部134(其取決於鍵帽116是否被按壓),以使觸發彈臂122在套筒件118上之抵靠滑動可更加地平穩。彈性件120分別抵接套筒件118以及底座104,以用來使套筒件118朝遠離底座104方向運動。觸發彈臂122與觸發接點124彼此相對且分別朝鍵帽116伸出,觸發彈臂122以及觸發接點124分別電連接按鍵102之電路板(未顯示於圖式中)。
更詳細地說,當鍵帽116位於如第22圖所示之較高位置時,觸發彈臂122抵靠於第一凸面部128以被偏壓向外撓曲變形而與觸發接點124分離;當鍵帽116被外力按壓而向下移動至如第26圖所示之較低位置時,觸發彈臂122改移動抵接於第一凹面部130,在此過程中,觸發彈臂122變形量減少,使觸發彈臂122抵接導通觸發接點124而產生相對應之輸入訊號傳送至按鍵102之電路板,從而使按鍵102可據以執行使用者所欲輸入之功能;從第21圖得知,觸發彈臂12之抵靠面軌跡係從第一凸面部128向上移動經過過渡部而進入第一凹面部130。此外,由第24圖以及第25圖可知,當凸塊114位於凹槽136下方,且鍵帽116沿著Z軸向下帶動套筒件118時,套筒件118向下運動,直到凸塊114容置於凹槽136內,如此鍵帽116沿著Z軸方向所能運動的最大距離係為第一行程,藉以在使用者按壓按鍵102時提供具有相對較長行程的按壓手感。
另一方面,當欲進行按鍵102之按壓行程調整操作時,僅需使套筒件118繞著Z軸從如第21圖所示之觸發彈臂122抵靠於第一凸面部128之位置(此時,由第24圖可知,凸塊114位於凹槽136下方),旋轉至如第27圖所示之觸發彈臂122抵靠於第二凸面部132之位置(此時,由第28圖可知,凸塊114位於底表面138下方)。如此一來,當凸塊114位於底表面138下方,且鍵帽116沿著Z軸向下帶動套筒件118時,套筒件118向下運動,直到凸塊114抵接底表面138(如第29圖所示),藉此,鍵帽116沿著Z軸方向所能運動的最大距離係為第二行程,而比較第24圖以及第28圖可知,第二行程係小於第一行程,以在使用者按壓按鍵102時提供具有相對較短行程的按壓手感;從第27圖得知,觸發彈臂12之抵靠面軌跡係從第二凸面部132向上移動經過過渡部,然後進入第二凹面部134。
接著在觸發彈臂抵靠於套筒件上之不同導通位置之設計方面,請參閱第30圖、第31圖、第32圖、第33圖、第34圖、第35圖,以及第36圖,第30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所提出之按鍵106之立體示意圖,第31圖為第30圖之按鍵106之部分爆炸示意圖,第32圖為第30圖之按鍵106沿剖面線H-H’之剖面示意圖,第33圖為第32圖之鍵帽144被按壓時之剖面示意圖,第34圖為第31圖之套筒件148相對於底座104旋轉之立體示意圖,第35圖為第34圖之按鍵106沿剖面線I-I’之剖面示意圖,第36圖為第35圖之鍵帽被按壓時之剖面示意圖,其中為了清楚地顯示按鍵106之內部機構設計,底座107於第31圖與第34圖中係以下半部底座結構簡示之,在此實施例中,底座107具有定位柱109,定位柱109沿著如第32圖所示之Z軸延伸。
由第30圖至第36圖可知,按鍵106包含底座107、鍵帽144、開關單元146、套筒件148,以及彈性件150。鍵帽144沿Z軸往底座102延伸形成有接合限位臂145,接合限位臂145可活動地連接於底座107上,以使鍵帽144可沿著Z軸上下移動。開關單元146鄰近於定位柱109且具有觸發彈臂152以及觸發接點154,觸發彈臂152與觸發接點154彼此相對且分別朝鍵帽144伸出,開關單元146用來電連接按鍵106之電路板(未顯示於圖式中)。套筒件148抵接於鍵帽144以及可旋轉地套設於定位柱109,套筒件148上形成有環狀外表面156,環狀外表面156上形成有第一凸面部158、第一凹面部160、第二凸面部162、第二凹面部164、第一過渡部166以及第二過渡部168,其中,由第31圖可知,第一凸面部158、第一過渡部166與第一凹面部160係由下而上且實質平行於Z軸排列,第二凸面部162、第二過渡部168與第二凹面部164係由下而上且實質平行於Z軸排列,第一過渡部166沿Z軸方向上高於第二過渡部168,且第一過渡部166與第一凹面部160交界可決定第一導通位置以及第二過渡部168與第二凹面部164交界可決定第二導通位置(但不受此限),也就是說,第一導通位置係高於第二導通位置。在實際應用中,由第31圖可知,環狀外表面156可另具有環狀凸面部170以及環狀凹面部172,環狀凸面部170連結第一凸面部158與第二凸面部162,環狀凹面部172連結第一凹面部160與第二凹面部164,藉此,當套筒件148在定位柱109上旋轉時,觸發彈臂152可沿著環狀凸面部170而自第一凸面部158滑動到第二凸面部162或是可沿著環狀凹面部172而自第一凹面部160滑動到第二凹面部164(其取決於鍵帽144是否被按壓),以使觸發彈臂152在套筒件148上之抵靠滑動可更加地平穩。彈性件150分別抵接套筒件148以及底座107,以用來使套筒件148朝遠離底座107方向運動。
更詳細地說,當鍵帽144位於如第32圖所示之較高位置且觸發彈臂152抵靠於第一凸面部158時,觸發彈臂152被第一凸面部158偏壓向外撓曲變形而與觸發接點154分離;當鍵帽144被外力按壓而向下移動至如第33圖所示之較低位置時,觸發彈臂152之抵靠面軌跡係自第一凸面部158向上經過第一過渡部166而移動至第一凹面部160,在此過程中,觸發彈臂152變形量減少,使觸發彈臂152位於如第33圖所示之第一導通位置而抵接導通觸發接點154,而產生相對應之輸入訊號傳送至按鍵106之電路板,從而使按鍵106可據以執行使用者所欲輸入之功能。如此一來,由於觸發彈臂152係在如第33圖所示之第一導通位置抵接導通觸發接點154,因此,按鍵106係可在使用者按壓鍵帽144時提供鍵帽144位於相對較低觸發位置觸發的按壓手感。
另一方面,當欲調整按鍵106之導通位置時,僅需使套筒件148繞著Z軸從如第31圖所示之觸發彈臂122抵靠於第一凸面部158之位置,旋轉至如第34圖所示之觸發彈臂122抵靠於第二凸面部162之位置。如此一來,當鍵帽144位於如第35圖所示之較高位置且觸發彈臂152抵靠於第二凸面部162時,觸發彈臂152被第二凸面部162偏壓向外撓曲變形而與觸發接點154分離;當鍵帽144被外力按壓而向下移動至如第36圖所示之較低位置時,觸發彈臂152之抵靠面軌跡係自第二凸面部162向上經過第二過渡部168而移動至第二凹面部164,在此過程中,觸發彈臂152變形量減少,使觸發彈臂152位於如第36圖所示之第二導通位置而抵接導通觸發接點154,而產生相對應之輸入訊號傳送至按鍵106之電路板,從而使按鍵106可據以執行使用者所欲輸入之功能。如此一來,從比對第33圖以及第36圖可知,由於第二過渡部168之位置低於第一過渡部166之位置,因此如第36圖所示,鍵帽144只需向下移動一較短距離,就能使觸發彈臂152位於第二導通位置而抵接觸發接點154(此時,鍵帽144位於相對較高觸發位置);相反地,如第33圖所示,鍵帽144必需向下移動一較長距離,觸發彈臂152才能位於第一導通位置而抵接觸發接點154(此時,鍵帽144位於相對較低觸發位置);因此,按鍵106係可讓使用者按壓鍵帽144時選擇鍵帽144位於相對較高觸發位置或相對較低觸發位置的按壓手感。
在實際應用中,旋轉套筒件之設計係可不限於上述實施例所提及之以手動或使用調整治具之方式來進行,其亦可採用以機構連動之方式來進行套筒件之旋轉操作,以上述按鍵102採用機構連動設計調整按壓行程為例來進行說明(但不以此為限,後續所述之機構連動設計亦可應用在按鍵10或按鍵106上),請參閱第37圖、第38圖,以及第39圖,第37圖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提出之鍵盤100之立體示意圖,第38圖為第37圖之鍵盤100之內部放大示意圖,第39圖為第38圖之連動機構108之滑動盤174相對於底座104滑動之立體示意圖,其中為了清楚地顯示鍵盤100之內部機構設計,底座104於第38圖與第39圖中係以下半部底座結構簡示之,在此實施例與上述實施例中所述之元件具有相同編號者,代表其具有相同之結構或功能,其相關描述於此不再贅述。
如第37圖、第38圖,以及第39圖所示,鍵盤100包含複數個按鍵102(如第37圖所示之六個,但不受此限)、底座104,以及連動機構108,連動機構108連接於套筒件118,用以驅動套筒件118相對於底座104繞著Z軸旋轉,在此實施例中,連動機構108可包含滑動盤174以及連動件176,滑動盤174可相對於底座104滑動,連動件176分別自套筒件118之環狀外表面126向外延伸以可活動地連結於滑動盤174上(如第38圖以及第39圖所示)。透過上述連動設計,當欲進行按鍵102之按壓行程調整操作時,僅需驅動滑動盤174相對於底座104滑動至如第38圖之位置或如第39圖所示之位置,以帶動連動件176使套筒件118繞著Z軸旋轉,藉以在使用者按壓按鍵102時,可提供如上述實施例所提及之具有相對較長行程的按壓手感或是具有相對較短行程的按壓手感。
需注意的是,本發明之按鍵係可省略鍵帽之配置而僅為可提供不同按壓手感之開關,舉例來說,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所提供之開關可包含底座、觸發彈臂、套筒件,以及彈性件,套筒件可旋轉地套設於底座之定位結構(如定位柱),套筒件具有環狀外表面,環狀外表面具有第一較大半徑部、第一較小半徑部、第二較大半徑部與第二較小半徑部(如第一與第二凸面部、第一與第二凹面部),套筒件可在定位結構上旋轉,以使觸發彈臂可選擇性地抵靠於第一較大半徑部以及第二較大半徑部二者其中之一。如此一來,當觸發彈臂抵靠於第一較大半徑部,且套筒件向下運動時,觸發彈臂沿著第一路徑(如第一過渡部)自第一較大半徑部移動到第一較小半徑部,以使第一路徑與觸發彈臂交互作用產生第一手感(如提供鍵帽位於相對較低觸發位置觸發之按壓手感),而當觸發彈臂抵靠於第二較大半徑部,且套筒件向下運動時,觸發彈臂沿著第二路徑(如第二過渡部)自第二較大半徑部移動到第二較小半徑部,以使第二路徑與觸發彈臂交互作用產生第二手感(如提供鍵帽位於相對較高觸發位置觸發之按壓手感),第一路徑軌跡異於第二路徑軌跡以使得第一手感異於第二手感;另一方面,當套筒件釋放時,彈性件驅動套筒件向上移動,以使觸發彈臂移動回到第一較大半徑部以及第二較大半徑部二者其中之一。至於針對其他配置(例如觸發接點、連動機構或調整治具之配置、套筒件與定位結構之旋轉定位設計等)以及其他衍生變化實施例(例如觸發彈臂越過弧形凸條以產生段落感之設計、外套筒件撞擊內套筒件以產生按壓聲響之設計等)之相關描述,其係可參照上述實施例類推,於此不再贅述。
另外,上述實施例中所提及之鍵帽之肋抵接套筒件之頂抵接面以預壓彈性件之設計、底座之凸塊容置於套筒件之凹槽內或抵接於套筒件之底表面以改變鍵帽之按壓行程之設計、觸發彈臂抵靠於套筒件上之不同導通位置之設計、觸發彈臂越過弧形凸條以產生段落感之設計,以及外套筒件撞擊內套筒件以產生按壓聲響之設計係可交互應用,以使本發明所提供之按鍵及其開關可透過套筒件之多段式旋轉操作(如上述實施例所述之四段式或兩段式旋轉操作,但不受此限)而可在套筒件選擇性地旋轉至某一特定位置時於單次按壓過程中提供上述任一種按壓手感或是多重複合按壓手感,舉例來說,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可採用按鍵透過套筒件相對於底座之旋轉至某一特定位置之操作以使鍵帽之肋抵接於套筒件之頂抵接面以預壓彈性件且使底座之凸塊位於套筒件之凹槽下方之設計,以提供具有高預壓力以及長行程之按壓手感,或者是可採用按鍵透過外套筒件相對於底座旋轉至特定位置之操作以在按壓過程中使觸發彈臂在較低導通位置導通觸發接點且使外套筒件撞擊內套筒件之設計,以提供鍵帽位於高觸發位置觸發且具有按壓聲響的按壓手感。至於其他衍生變化實施例,其相關描述係可參照上述實施例類推,於此不再贅述。
相較於先前技術僅可提供單一按壓手感而不具有按壓手感調整功能,本發明透過上述利用套筒件相對於底座之旋轉以調整按壓手感之設計,以產生可針對不同使用者對於按壓手感的不同要求做出即時調整的功效,從而大大地提升了機械式按鍵結構之使用彈性與操作便利性。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0、102、106‧‧‧按鍵
12、104、107‧‧‧底座
13‧‧‧限位凸塊
14、116、144‧‧‧鍵帽
16‧‧‧內套筒件
17‧‧‧承靠表面
18‧‧‧外套筒件
19、120、150‧‧‧彈性件
20、122、152‧‧‧觸發彈臂
22、109、110‧‧‧定位柱
24‧‧‧第一肋
26‧‧‧第二肋
28、117、145‧‧‧接合限位臂
29‧‧‧穿孔
38、126、156‧‧‧環狀外表面
40、128、158‧‧‧第一凸面部
41、140、170‧‧‧環狀凸面部
42、130、160‧‧‧第一凹面部
43、142、172‧‧‧環狀凹面部
44、124、154‧‧‧觸發接點
46‧‧‧定位彈臂
48‧‧‧定位槽
50‧‧‧定位凸點
52‧‧‧調整治具
54‧‧‧第三肋
56、132、162‧‧‧第二凸面部
58、134、164‧‧‧第二凹面部
60‧‧‧弧形凸條
62‧‧‧下凸緣面
64‧‧‧上凸緣面
100‧‧‧鍵盤
108‧‧‧連動機構
112‧‧‧頂表面
114‧‧‧凸塊
118、148‧‧‧套筒件
136‧‧‧凹槽
138‧‧‧底表面
146‧‧‧開關單元
166‧‧‧第一過渡部
168‧‧‧第二過渡部
174‧‧‧滑動盤
176‧‧‧連動件
d‧‧‧間隙
P1‧‧‧第一位置
P‧‧‧第二位置
30、32、34、36、66、68‧‧‧頂抵接面
第1圖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提出之按鍵之立體示意圖。 第2圖為第1圖之按鍵之爆炸示意圖。 第3圖為第1圖之按鍵沿剖面線A-A’之剖面示意圖。 第4圖為第1圖之按鍵之鍵帽結合外套筒件之頂抵接面而具有第一預壓力時之部分爆炸示意圖。 第5圖為第3圖之鍵帽被按壓至較低位置時之剖面示意圖。 第6圖為第4圖之按鍵於鍵帽拆卸下來後與調整治具之立體示意圖。 第7圖為第2圖之外套筒件與底座之定位柱於另一視角之放大示意圖。 第8圖為第4圖之按鍵於外套筒件旋轉,使鍵帽結合外套筒件之頂抵接面而具有第二預壓力時之部分爆炸示意圖。 第9圖為第8圖之按鍵於鍵帽組裝於底座上時沿剖面線B-B’之剖面示意圖。 第10圖為第9圖之鍵帽被按壓至較低位置時之剖面示意圖。 第11圖為第8圖之按鍵於外套筒件旋轉至使觸發彈臂抵靠弧形凸條下方的第二凸面部,以具有按壓段落感時之部分爆炸示意圖。 第12圖為第11圖之按鍵於鍵帽組裝於底座上時沿剖面線C-C’之剖面示意圖。 第13圖為第12圖之鍵帽被按壓至較低位置時之剖面示意圖。 第14a圖為第11圖之按鍵於外套筒件繼續旋轉以使鍵帽與外套筒件之頂抵接面分離且觸發彈臂抵靠弧形凸條下方的第二凸面部,以具有按壓聲響時之部分爆炸示意圖。 第14b圖為第14a圖之外套筒件之上視圖。 第15圖為第14a圖之按鍵於鍵帽組裝於底座上時沿剖面線D-D’之剖面示意圖。 第16圖為第15圖之鍵帽被按壓至第一肋與第二肋分別抵接於頂抵接面時之剖面示意圖。 第17圖為第16圖之鍵帽被按壓至觸發彈臂抵接弧形凸條之上凸緣面時之剖面示意圖。 第18圖為第17圖之觸發彈臂施力使外套筒件向下運動撞擊到內套筒件之承靠表面時之剖面示意圖。 第19圖為第18圖之鍵帽被按壓至較低位置時之剖面示意圖。 第20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所提出之按鍵之立體示意圖。 第21圖為第20圖之按鍵之部分爆炸示意圖。 第22圖為第20圖之按鍵沿剖面線E-E’之剖面示意圖。 第23圖為第21圖之套筒件與底座之爆炸示意圖。 第24圖為第20圖之按鍵沿剖面線F-F’之剖面示意圖。 第25圖為第24圖之鍵帽被按壓時之剖面示意圖。 第26圖為第22圖之鍵帽被按壓時之剖面示意圖。 第27圖為第21圖之套筒件相對於底座旋轉之立體示意圖。 第28圖為第27圖之按鍵沿剖面線G-G’之剖面示意圖。 第29圖為第28圖之凸塊抵接底表面之剖面示意圖。 第30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所提出之按鍵之立體示意圖。 第31圖為第30圖之按鍵之部分爆炸示意圖。 第32圖為第30圖之按鍵沿剖面線H-H’之剖面示意圖。 第33圖為第32圖之鍵帽被按壓時之剖面示意圖。 第34圖為第31圖之套筒件相對於底座旋轉之立體示意圖。 第35圖為第34圖之按鍵沿剖面線I-I’之剖面示意圖。 第36圖為第35圖之鍵帽被按壓時之剖面示意圖。 第37圖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提出之鍵盤之立體示意圖。 第38圖為第37圖之鍵盤之內部放大示意圖。 第39圖為第38圖之連動機構之滑動盤相對於底座滑動之立體示意圖。
10‧‧‧按鍵
12‧‧‧底座
14‧‧‧鍵帽
16‧‧‧內套筒件
18‧‧‧外套筒件
20‧‧‧觸發彈臂
24‧‧‧第一肋
26‧‧‧第二肋
28‧‧‧接合限位臂
29‧‧‧穿孔
38‧‧‧環狀外表面
40‧‧‧第一凸面部
42‧‧‧第一凹面部
44‧‧‧觸發接點
P1‧‧‧第一位置
P2‧‧‧第二位置
30、32、34、36、66、68‧‧‧頂抵接面

Claims (44)

  1. 一種按鍵,其包含: 一底座,其具有一定位柱,該定位柱沿著一Z軸延伸,該Z軸與一X軸以及一Y軸三者彼此相互垂直; 一鍵帽,其沿該Z軸往該底座突出形成一第一肋與一接合限位臂,該接合限位臂可活動地連接於該底座上,以使該鍵帽可沿著該Z軸上下移動於一較高位置與一較低位置之間; 一套筒件,可旋轉地套設於該定位柱上且位於該鍵帽下方,該套筒件上形成有一第一頂抵接面、一第二頂抵接面,以及一環狀外表面,該第一頂抵接面沿該Z軸方向上高於該第二頂抵接面,該環狀外表面具有一凸面部以及一凹面部; 一彈性件,其分別抵接該套筒件以及該底座,該彈性件使該套筒件朝遠離該底座方向運動;以及 一觸發彈臂,其鄰近於該定位柱,當該鍵帽位於該較高位置時,因應該套筒件在該定位柱上繞著該Z軸旋轉,該觸發彈臂可選擇性地抵靠於該凸面部上的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二者其中之一,使得該觸發彈臂具有一第一變形量,當該鍵帽位於該較低位置時,該觸發彈臂係抵靠於該凹面部,使得該觸發彈臂具有一第二變形量,該第一變形量異於該第二變形量; 其中,當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一位置時,該第一肋抵接該套筒件之該第一頂抵接面,以使該套筒件預壓該彈性件於一第一長度而產生一第一預壓力,當該鍵帽沿著該Z軸向下移動時可帶動該套筒件向下,以使該觸發彈臂自該第一位置移動到該凹面部; 其中,當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二位置時,該第一肋抵接該套筒件之該第二頂抵接面,以使該套筒件預壓該彈性件於一第二長度而產生一第二預壓力,該第一長度大於該第二長度,使得該第一預壓力小於該第二預壓力,當該鍵帽沿著該Z軸向下移動時可帶動該套筒件向下,以使該觸發彈臂自該第二位置移動到該凹面部; 其中,當該鍵帽被釋放時,該彈性件驅動該套筒件相對於該定位柱沿著該Z軸向上移動至該較高位置,以使該觸發彈臂從該凹面部移動回該第一位置與該第二位置二者其中之一。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其中該鍵帽沿該Z軸往該底座另突出形成一第二肋,該第二肋與該第一肋彼此相對且皆呈弧形,該套筒件上另形成有一第三頂抵接面以及一第四頂抵接面,該第三頂抵接面與該第一頂抵接面彼此相對且皆呈弧形,該第四頂抵接面與該第二頂抵接面彼此相對且皆呈弧形; 其中,當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一位置時,該第一肋以及該第二肋分別抵接該套筒件之該第二頂抵接面以及該第四頂抵接面,以使該套筒件預壓該彈性件於該第一長度而產生該第一預壓力; 其中,當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二位置時,該第一肋以及該第二肋分別抵接該套筒件之該第一頂抵接面以及該第三頂抵接面,以使該套筒件預壓該彈性件於該第二長度而產生該第二預壓力。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按鍵,其中該第一肋以及該第二肋具有相同圓心點,該第一肋之一第一曲率半徑係大於該第二肋之一第二曲率半徑。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其中與該凸面部以及該凹面部皆呈環狀且均實質上平行於該X軸-Y軸平面延伸。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其更包含一觸發接點,該觸發彈臂與該觸發接點彼此相對且分別朝該鍵帽伸出,該觸發彈臂以及該觸發接點用來分別電連接一電路板; 其中,當該鍵帽位於該較高位置時,該觸發彈臂抵接於該凸面部以被偏壓向外撓曲變形以產生該第一變形量,而與該觸發接點分離; 其中,當該鍵帽位於該較低位置時,該觸發彈臂改移動抵接於該凹面部,該觸發彈臂變形量減少以產生該第二變形量,使該觸發彈臂抵接該觸發接點。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其更包含: 一連動機構,其連接於該套筒件,用以驅動該套筒件在該定位柱上繞著該Z軸旋轉,使該觸發彈臂選擇性地抵靠於該凸面部上的該第一位置與該第二位置二者其中之一; 其中,該連動機構包含一滑動盤以及一連動件,該滑動盤可移動於一第三位置與一第四位置間,該連動件自該套筒件之該環狀外表面向外延伸以可活動地連結於該滑動盤上; 其中,當該連動盤位於該第三位置時,帶動該連動件以驅動該套筒件在該定位柱上繞著該Z軸旋轉,使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凸面部上的該第一位置; 其中,當該連動盤位於該第四位置時,帶動該連動件以驅動該套筒件在該定位柱上繞著該Z軸旋轉,使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凸面部上的該第二位置。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其中該定位柱具有一定位彈臂,該套筒件具有至少二定位槽,該定位彈臂對應該至少二定位槽之一端形成有一定位凸點;其中,當該定位凸點卡合於該至少二定位槽二者其中之一時,該套筒件定位以使該觸發彈臂抵靠該第一位置;當該定位凸點卡合於該至少二定位槽二者其中之另一,該套筒件定位以使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二位置。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其更包含: 一調整治具,其具有向下突出且彼此分離之二第三肋; 其中,當該鍵帽從該底座上拆卸下來後,該調整治具可套設於該套筒件上端,使該二第三肋分別側向抵靠於該第一頂抵接面,以驅動該套筒件在該定位柱上繞著該Z軸旋轉,使該觸發彈臂選擇性地抵靠於該第一位置與該第二位置二者其中之一。
  9. 一種按鍵,其包含: 一底座,其具有一定位柱,該定位柱沿著一Z軸延伸,該Z軸與一X軸以及一Y軸三者彼此相互垂直; 一鍵帽,其沿該Z軸往該底座延伸形成有一接合限位臂,該接合限位臂可活動地連接於該底座上,以使該鍵帽可沿著該Z軸上下移動於一較高位置與一較低位置之間; 一觸發彈臂,其鄰近於該定位柱; 一套筒件,其抵接於該鍵帽以及可旋轉地套設於該定位柱,該套筒件上形成有一環狀外表面,該環狀外表面具有一第一凸面部、一第一凹面部、一第二凸面部、一第二凹面部以及一弧形凸條,該弧形凸條延伸於該第二凸面部上方,但該弧形凸條並未延伸於該第一凸面部上方,該套筒件在該定位柱上可繞著該Z軸旋轉,當該鍵帽位於該較高位置時,該觸發彈臂可選擇性地抵靠於該第一凸面部以及該第二凸面部二者其中之一;以及 一彈性件,其分別抵接該套筒件以及該底座,該彈性件使該套筒件朝遠離該底座方向運動; 其中,當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二凸面部,然後該鍵帽沿著該Z軸向下帶動該套筒件時,該套筒件向下運動,且在該觸發彈臂自該第二凸面部移動到該第二凹面部的過程中,該觸發彈臂需要越過該弧形凸條; 其中,當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一凸面部,然後該鍵帽沿著該Z軸向下帶動該套筒件時,該套筒件向下運動,且在該觸發彈臂自該第一凸面部移動到該第一凹面部的過程中,該觸發彈臂不需要越過該弧形凸條; 其中,當該鍵帽被釋放時,該彈性件驅動該套筒件相對於該定位柱沿著該Z軸向上移動,以使該觸發彈臂移動回該第一凸面部與該第二凸面部二者其中之一。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按鍵,其中該環狀外表面具有一環狀凸面部,該環狀凸面部連結該第一凸面部與該第二凸面部,當該套筒件在該定位柱上繞著該Z軸旋轉時,該觸發彈臂可沿著該環狀凸面部而自該第一凸面部滑動到該第二凸面部。
  11. 如請求項9所述之按鍵,其中該環狀外表面具有一環狀凹面部,該環狀凹面部連結該第一凹面部與該第二凹面部,當該套筒件在該定位柱上繞著該Z軸旋轉時,該觸發彈臂可沿著該環狀凹面部而自該第一凹面部滑動到該第二凹面部。
  12. 如請求項9所述之按鍵,其更包含一觸發接點,該觸發彈臂與該觸發接點彼此相對且分別朝該鍵帽伸出,該觸發彈臂以及該觸發接點用來分別電連接一電路板; 其中,當該鍵帽位於該較高位置時,該觸發彈臂抵接於該第一凸面部或該第二凸面部以被偏壓向外撓曲變形,而與該觸發接點分離; 其中,當該鍵帽位於該較低位置時,該觸發彈臂改移動抵接於該第一凹面部或該第二凹面部,該觸發彈臂變形量減少,使該觸發彈臂抵接該觸發接點。
  13. 如請求項9所述之按鍵,其更包含: 一連動機構,其連接於該套筒件且可活動地設置於該底座上,用來相對於該底座活動以驅動該套筒件在該定位柱上繞著該Z軸旋轉,使該觸發彈臂選擇性地抵靠於該第一凸面部或該第二凸面部; 其中該連動機構包含一滑動盤以及一連動件,該滑動盤可相對於該底座滑動,該連動件自該套筒件之該環狀外表面向外延伸以可活動地連結於該滑動盤上; 其中,當該滑動盤相對於該底座滑動時,該連動件隨著該滑動盤之滑動而擺動,以驅動該套筒件在該定位柱上繞著該Z軸旋轉,使該觸發彈臂選擇性地抵靠於該第一凸面部或該第二凸面部。
  14. 如請求項9所述之按鍵,其中該定位柱具有一定位彈臂,該套筒件具有至少二定位槽,該定位彈臂對應該至少二定位槽之一端形成有一定位凸點;其中,當該定位凸點卡合於該至少二定位槽二者其中之一時,該套筒件定位以使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一凸面部;當該定位凸點卡合於該至少二定位槽二者其中之另一,該套筒件定位以使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二凸面部。
  15. 如請求項9所述之按鍵,其更包含一調整治具,當該鍵帽從該底座上拆卸下來後,該調整治具可套設於該套筒件上端,以驅動該套筒件在該定位柱上繞著該Z軸旋轉,使該觸發彈臂選擇性地抵靠於該第一凸面部與該第二凸面部二者其中之一。
  16. 一種按鍵,其包含: 一底座,其具有一定位柱、一頂表面以及一凸塊,該定位柱沿著一Z軸自該頂表面突出,該Z軸與一X軸以及一Y軸三者彼此相互垂直,該凸塊鄰近於該定位柱且沿著該Z軸方向上高於該頂表面; 一鍵帽,其沿該Z軸往該底座延伸形成有一接合限位臂,該接合限位臂可活動地連接於該底座上,以使該鍵帽可沿著該Z軸上下移動於一較高位置與一較低位置之間; 一套筒件,其抵接於該鍵帽以及可旋轉地套設於該定位柱,該套筒件具有一環狀外表面,該環狀外表面具有一第一凸面部、一第一凹面部、一第二凸面部與一第二凹面部,該套筒件下端形成有一凹槽以及一底表面,該套筒件相對於該定位柱繞著該Z軸旋轉,使該凸塊選擇性地位於該凹槽下方與該底表面下方二者其中之一; 一彈性件,其分別抵接該套筒件以及該底座,該彈性件使該套筒件朝遠離該底座方向運動;以及 一觸發彈臂,其鄰近於該定位柱,因應該套筒件可繞著該Z軸旋轉,當該凸塊位於該凹槽下方時,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一凸面部,當該凸塊位於該底表面下方時,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二凸面部; 其中,當該凸塊位於該凹槽下方,且該鍵帽沿著該Z軸向下帶動該套筒件時,該觸發彈臂自該第一凸面部移動至該第一凹面部,該套筒件向下運動,直到該凸塊容置於該凹槽內,如此該鍵帽沿著該Z軸方向所能運動的最大距離係為一第一行程; 其中,當該凸塊位於該底表面下方,且該鍵帽沿著該Z軸向下帶動該套筒件時,該觸發彈臂自該第二凸面部移動至該第二凹面部,該套筒件向下運動,直到該凸塊抵接於該底表面,如此該鍵帽沿著該Z軸方向所能運動的最大距離係為一第二行程,該第二行程小於該第一行程; 其中,當該鍵帽被釋放時,該彈性件驅動該套筒件相對於該定位柱沿著該Z軸向上移動,以使該觸發彈臂移動回該第一凸面部與該第二凸面部二者其中之一。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按鍵,其中該環狀外表面具有一環狀凸面部,該環狀凸面部連結該第一凸面部與該第二凸面部,當該套筒件在該定位柱上繞著該Z軸旋轉時,該觸發彈臂可沿著該環狀凸面部而自該第一凸面部滑動到該第二凸面部。
  18. 如請求項16所述之按鍵,其中該環狀外表面具有一環狀凹面部,該環狀凹面部連結該第一凹面部與該第二凹面部,當該套筒件在該定位柱上繞著該Z軸旋轉時,該觸發彈臂可沿著該環狀凹面部而自該第一凹面部滑動到該第二凹面部。
  19. 如請求項16所述之按鍵,其更包含一觸發接點,該觸發彈臂與該觸發接點彼此相對且分別朝該鍵帽伸出,該觸發彈臂以及該觸發接點用來分別電連接一電路板; 其中,當該鍵帽位於該較高位置時,該觸發彈臂抵接於該第一凸面部或該第二凸面部以被偏壓向外撓曲變形,而與該觸發接點分離; 其中,當該鍵帽位於該較低位置時,該觸發彈臂改移動抵接於該第一凹面部或該第二凹面部,該觸發彈臂變形量減少,使該觸發彈臂抵接該觸發接點。
  20. 如請求項16所述之按鍵,其更包含: 一連動機構,其連接於該套筒件且可活動地設置於該底座上,用來相對於該底座活動以驅動該套筒件在該定位柱上繞著該Z軸旋轉,使該觸發彈臂選擇性地抵靠於該第一凸面部或該第二凸面部; 其中該連動機構包含一滑動盤以及一連動件,該滑動盤可相對於該底座滑動,該連動件自該套筒件之該環狀外表面向外延伸以可活動地連結於該滑動盤上; 其中,當該滑動盤相對於該底座滑動時,該連動件隨著該滑動盤之滑動而擺動,以驅動該套筒件在該定位柱上繞著該Z軸旋轉,使該觸發彈臂選擇性地抵靠於該第一凸面部或該第二凸面部。
  21. 如請求項16所述之按鍵,其中該定位柱具有一定位彈臂,該套筒件具有至少二定位槽,該定位彈臂對應該至少二定位槽之一端形成有一定位凸點;其中,當該定位凸點卡合於該至少二定位槽二者其中之一時,該套筒件定位以使該凸塊位於該凹槽下方;當該定位凸點卡合於該至少二定位槽二者其中之另一,該套筒件定位以使該凸塊位於該底表面下方。
  22. 如請求項16所述之按鍵,其更包含一調整治具,當該鍵帽從該底座上拆卸下來後,該調整治具可套設於該套筒件上端,以驅動該套筒件在該定位柱上繞著該Z軸旋轉,使該觸發彈臂選擇性地抵靠於該第一凸面部與該第二凸面部二者其中之一。
  23. 一種按鍵,其包含: 一底座,其具有一定位柱,該定位柱沿著一Z軸延伸,該Z軸與一X軸以及一Y軸三者彼此相互垂直; 一鍵帽,其沿該Z軸往該底座延伸形成有一接合限位臂,該接合限位臂可活動地連接於該底座上,以使該鍵帽可沿著該Z軸上下移動於一較高位置與一較低位置之間; 一開關單元,其鄰近於該定位柱且具有一觸發彈臂以及一觸發接點,該觸發彈臂與該觸發接點彼此相對且分別朝該鍵帽伸出,該開關單元用來電連接一電路板; 一套筒件,其抵接於該鍵帽以及可旋轉地套設於該定位柱,該套筒件上形成有一環狀外表面,該環狀外表面上形成有一第一凸面部、一第一凹面部、一第二凸面部、一第二凹面部、一第一過渡部以及一第二過渡部,該第一凸面部、該第一過渡部與該第一凹面部係由下而上且實質平行於該Z軸排列,該第二凸面部、該第二過渡部與該第二凹面部係由下而上且實質平行於該Z軸排列,該套筒件在該定位柱上繞著該Z軸旋轉,當該鍵帽位於該較高位置時,該觸發彈臂可選擇性地抵靠於該第一凸面部以及該第二凸面部二者其中之一,該第一過渡部沿該Z軸方向上高於該第二過渡部;以及 一彈性件,其分別抵接該套筒件以及該底座,該彈性件使該套筒件朝遠離該底座方向運動; 其中,當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一凸面部,且該鍵帽沿著該Z軸向下帶動該套筒件時,該套筒件向下移動,使該觸發彈臂沿著該第一過渡部而自該第一凸面部移動至該第一凹面部,以使該觸發彈臂位於一第一導通位置而觸發該觸發接點; 其中,當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二凸面部,且該鍵帽沿著該Z軸向下帶動該套筒件時,該套筒件向下移動,使該觸發彈臂沿著該第二過渡部而自該第二凸面部移動至該第二凹面部,以使該觸發彈臂位於一第二導通位置而觸發該觸發接點,該第一導通位置沿該Z軸方向上高於該第二導通位置; 其中,當該鍵帽被釋放時,該彈性件驅動該套筒件相對於該定位柱沿著該Z軸向上移動,以使該觸發彈臂恢復抵接於該第一凸面部以及該第二凸面部其中之一而與該觸發接點分離。
  24. 如請求項23所述之按鍵,其中該第一過渡部與該第一凹面部交界決定該第一導通位置,該第二過渡部與該第二凹面部交界決定該第二導通位置。
  25. 如請求項23所述之按鍵,其中該環狀外表面具有一環狀凸面部,該環狀凸面部連結該第一凸面部與該第二凸面部,當該套筒件在該定位柱上繞著該Z軸旋轉時,該觸發彈臂可沿著該環狀凸面部而自該第一凸面部滑動到該第二凸面部。
  26. 如請求項23所述之按鍵,其中該環狀外表面具有一環狀凹面部,該環狀凹面部連結該第一凹面部與該第二凹面部,當該套筒件在該定位柱上繞著該Z軸旋轉時,該觸發彈臂可沿著該環狀凹面部而自該第一凹面部滑動到該第二凹面部。
  27. 如請求項23所述之按鍵,其更包含: 一連動機構,其連接於該套筒件且可活動地設置於該底座上,用來相對於該底座活動以驅動該套筒件在該定位柱上繞著該Z軸旋轉,使該觸發彈臂選擇性地抵靠於該第一導通位置下方以及該第二導通位置下方二者其中之一; 其中該連動機構包含一滑動盤以及一連動件,該滑動盤可相對於該底座滑動,該連動件自該套筒件之該環狀外表面向外延伸以可活動地連結於該滑動盤上; 其中,當該滑動盤相對於該底座滑動時,該連動件隨著該滑動盤之滑動而擺動,以驅動該套筒件在該定位柱上繞著該Z軸旋轉,使該觸發彈臂選擇性地抵靠於該第一導通位置下方以及該第二導通位置下方二者其中之一。
  28. 如請求項23所述之按鍵,其中該定位柱具有一定位彈臂,該套筒件具有至少二定位槽,該定位彈臂對應該至少二定位槽之一端形成有一定位凸點;當該定位凸點卡合於該至少二定位槽二者其中之一時,該套筒件定位以使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一導通位置下方;當該定位凸點卡合於該至少二定位槽二者其中之另一時,該套筒件定位以使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二導通位置下方。
  29. 如請求項23所述之按鍵,其更包含一調整治具,當該鍵帽從該底座上拆卸下來後,該調整治具可套設於該套筒件上端,以驅動該套筒件在該定位柱上繞著該Z軸旋轉,使該觸發彈臂選擇性地抵靠於該第一導通位置下方以及該第二導通位置下方二者其中之一。
  30. 一種按鍵,其包含: 一底座,其具有一定位柱,該定位柱沿著一Z軸延伸,該Z軸與一X軸以及一Y軸三者彼此相互垂直; 一鍵帽,其往該底座突出形成有一第一肋與一接合限位臂,該接合限位臂可活動地連接於該底座上,以使該鍵帽可沿著該Z軸上下移動於一較高位置與一較低位置之間; 一觸發彈臂,其鄰近於該定位柱; 一內套筒件,其具有一承靠表面; 一外套筒件,其承靠於該內套筒件之該承靠表面上且可旋轉地套設於該定位柱,該外套筒件上形成有一第一頂抵接面、一第二頂抵接面,以及一環狀外表面,該第一頂抵接面沿該Z軸方向上高於該第二頂抵接面,該環狀外表面具有一第一凸面部、一第一凹面部、一第二凸面部、一第二凹面部以及一弧形凸條,該外套筒件在該定位柱上繞著該Z軸旋轉,當該鍵帽位於該較高位置時,使該觸發彈臂選擇性地抵靠於該第一凸面部以及該第二凸面部二者其中之一,該弧形凸條至少延伸於該第二凸面部上方,該弧形凸條具有一下凸緣面與一上凸緣面;以及 一彈性件,其分別抵接該內套筒件以及該底座,該彈性件使該內套筒件朝遠離該底座方向運動; 其中,當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二凸面部時,該鍵帽之該第一肋與該外套筒件之該第二頂抵接面分離而具有一間隙,該觸發彈臂自該第二凸面部移動到該第二凹面部的過程中,該觸發彈臂需要越過該弧形凸條,當該鍵帽沿著該Z軸向下移動時包含下列兩動作: (a)該鍵帽向下運動量小於該間隙時,該鍵帽帶動該內套筒件向下運動,但該觸發彈臂抵接該下凸緣面,該觸發彈臂施力使該外套筒件未同步向下運動而與該承靠表面分離; (b)該鍵帽向下運動量超過該間隙時,該鍵帽帶動該外套筒件向下運動,當該觸發彈臂越過該弧形凸條,改抵接該上凸緣面時,該觸發彈臂施力使該外套筒件向下運動撞擊到該內套筒件之該承靠表面而發出聲響; 其中,當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一凸面部時,該第一肋抵接該第一頂抵接面,然後該鍵帽沿著該Z軸向下帶動該內套筒件與該外套筒件同步向下運動,使該觸發彈臂自該第一凸面部移動到該第一凹面部; 其中,當該鍵帽被釋放時,該彈性件驅動該外套筒件相對於該定位柱沿著該Z軸向上移動,以使該觸發彈臂移動回該第一凸面部與該第二凸面部二者其中之一。
  31. 如請求項30所述之按鍵,其中該鍵帽沿該Z軸往該底座另突出形成一第二肋,該第二肋與該第一肋彼此相對且皆呈弧形,該外套筒件上另形成有一第三頂抵接面以及一第四頂抵接面,該第三頂抵接面與該第一頂抵接面彼此相對且皆呈弧形,該第四頂抵接面與該第二頂抵接面彼此相對且皆呈弧形; 其中,當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二凸面部時,該第一肋以及該第二肋分別與該外套筒件之該第二頂抵接面以及該第四頂抵接面分離而具有該間隙; 其中,當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一凸面部時,該第一肋以及該第二肋分別抵接該外套筒件之該第一頂抵接面以及該第三頂抵接面。
  32. 如請求項31所述之按鍵,其中該第一肋以及該第二肋具有相同圓心點,該第一肋之一第一曲率半徑係大於該第二肋之一第二曲率半徑。
  33. 如請求項30所述之按鍵,其中該環狀外表面具有一環狀凸面部,該環狀凸面部連結該第一凸面部與該第二凸面部,當該外套筒件在該定位柱上繞著該Z軸旋轉時,該觸發彈臂可沿著該環狀凸面部而自該第一凸面部滑動到該第二凸面部。
  34. 如請求項30所述之按鍵,其中該環狀外表面具有一環狀凹面部,該環狀凹面部連結該第一凹面部與該第二凹面部,當該外套筒件在該定位柱上繞著該Z軸旋轉時,該觸發彈臂可沿著該環狀凹面部而自該第一凹面部滑動到該第二凹面部。
  35. 如請求項30所述之按鍵,其更包含一觸發接點,該觸發彈臂與該觸發接點彼此相對且分別朝該鍵帽伸出,該觸發彈臂以及該觸發接點用來分別電連接一電路板; 其中,當該鍵帽位於該較高位置時,該觸發彈臂抵接於該第一凸面部或該第二凸面部以被偏壓向外撓曲變形,而與該觸發接點分離; 其中,當該鍵帽位於該較低位置時,該觸發彈臂改移動抵接於該第一凹面部或該第二凹面部,該觸發彈臂變形量減少,使該觸發彈臂抵接該觸發接點。
  36. 如請求項30所述之按鍵,其更包含: 一連動機構,其連接於該外套筒件且可活動地設置於該底座上,用來相對於該底座活動以驅動該外套筒件在該定位柱上繞著該Z軸旋轉,使該觸發彈臂選擇性地抵靠於該第一凸面部或該第二凸面部; 其中該連動機構包含一滑動盤以及一連動件,該滑動盤可相對於該底座滑動,該連動件自該外套筒件之該環狀外表面向外延伸以可活動地連結於該滑動盤上; 其中,當該滑動盤相對於該底座滑動時,該連動件隨著該滑動盤之滑動而擺動,以驅動該外套筒件在該定位柱上繞著該Z軸旋轉,使該觸發彈臂選擇性地抵靠於該第一凸面部或該第二凸面部。
  37. 如請求項30所述之按鍵,其中該定位柱具有一定位彈臂,該外套筒件具有至少二定位槽,該定位彈臂對應該至少二定位槽之一端形成有一定位凸點;其中,當該定位凸點卡合於該至少二定位槽二者其中之一時,該外套筒件定位以使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一凸面部;當該定位凸點卡合於該至少二定位槽二者其中之另一,該外套筒件定位以使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二凸面部。
  38. 如請求項30所述之按鍵,其更包含: 一調整治具,其具有向下突出形成有彼此分離之二第三肋; 其中,當該鍵帽從該底座上拆卸下來後,該調整治具可套設於該外套筒件上端,使該二第三肋分別側向抵靠於該第一頂抵接面,以驅動該外套筒件在該定位柱上繞著該Z軸旋轉,使該觸發彈臂選擇性地抵靠於該第一凸面部與該第二凸面部二者其中之一。
  39. 一種開關,其包含: 一底座,其具有一定位結構,該定位結構沿著一Z軸延伸,該Z軸與一X軸以及一Y軸三者彼此相互垂直; 一觸發彈臂,其鄰近於該定位結構; 一套筒件,其可旋轉地套設於該定位結構,該套筒件具有一環狀外表面,該環狀外表面具有一第一較大半徑部、一第一較小半徑部、一第二較大半徑部與一第二較小半徑部,該套筒件在該定位結構上可繞著該Z軸旋轉,且該套筒件可沿著該Z軸上下移動於一較高位置與一較低位置之間,當該套筒件位於該較高位置時,該觸發彈臂可選擇性地抵靠於該第一較大半徑部以及該第二較大半徑部二者其中之一;以及 一彈性件,其分別抵接該套筒件以及該底座,該彈性件使該套筒件朝遠離該底座方向運動; 其中,當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一較大半徑部,且該套筒件沿著該Z軸向下運動時,該觸發彈臂沿著一第一路徑自該第一較大半徑部移動到該第一較小半徑部,該第一路徑與該觸發彈臂交互作用產生一第一手感(tactile feedback); 其中,當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二較大半徑部,且該套筒件沿著該Z軸向下運動時,該觸發彈臂沿著一第二路徑自該第二較大半徑部移動到該第二較小半徑部,該第二路徑與該觸發彈臂交互作用產生一第二手感,該第一路徑軌跡異於該第二路徑軌跡,使得該第一手感異於該第二手感; 其中,當該套筒件釋放時,該彈性件驅動該套筒件沿著該Z軸向上移動,以使該觸發彈臂移動回到該第一較大半徑部以及該第二較大半徑部二者其中之一。
  40. 如請求項39所述之開關,其另包含: 一鍵帽,其連結於該套筒件且沿該Z軸往該底座突出形成一接合限位臂,該接合限位臂可活動地連接於該底座上,以使該鍵帽可隨著該套筒件沿著該Z軸上下移動於該較高位置與該較低位置之間。
  41. 如請求項39所述之開關,其更包含一觸發接點,該觸發彈臂與該觸發接點彼此相對,該觸發彈臂以及該觸發接點用來分別電連接一電路板; 其中,當該套筒件位於該較高位置時,該觸發彈臂抵接於該第一較大半徑部或第二較大半徑部以被偏壓向外撓曲變形,而與該觸發接點分離; 其中,當該鍵帽位於該較低位置時,該觸發彈臂改移動抵接於該第一較小半徑部或第二較小半徑部,該觸發彈臂變形量減少,使該觸發彈臂抵接該觸發接點。
  42. 如請求項39所述之開關,其更包含: 一連動機構,其連接於該套筒件,用以驅動該套筒件在該定位結構上繞著該Z軸旋轉,使該觸發彈臂選擇性地抵靠於該第一較大半徑部以及第二較大半徑部二者其中之一; 其中該連動機構包含一滑動盤以及一連動件,該滑動盤可相對於該底座滑動,該連動件自該套筒件之該環狀外表面向外延伸以可活動地連結於該滑動盤上; 其中,當該滑動盤相對於該底座滑動時,該連動件隨著該滑動盤之滑動而擺動,以驅動該套筒件在該定位結構上繞著該Z軸旋轉,使該觸發彈臂選擇性地抵靠於該第一較大半徑部以及第二較大半徑部二者其中之一。
  43. 如請求項39所述之開關,其中該定位結構具有一定位彈臂,該套筒件具有至少二定位槽,該定位彈臂對應該至少二定位槽之一端形成有一定位凸點;其中,當該定位凸點卡合於該至少二定位槽二者其中之一時,該套筒件定位以使該觸發彈臂抵靠該第一較大半徑部;當該定位凸點卡合於該至少二定位槽二者其中之另一,該套筒件定位以使該觸發彈臂抵靠於該第二較大半徑部。
  44. 如請求項39所述之開關,其更包含一調整治具,該調整治具可套設於該套筒件上端,以驅動該套筒件在該定位結構上繞著該Z軸旋轉,使該觸發彈臂選擇性地抵靠於該第一較大半徑部以及第二較大半徑部二者其中之一。
TW105120945A 2016-07-01 2016-07-01 可調整按壓手感之按鍵及其開關 TWI5812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20945A TWI581290B (zh) 2016-07-01 2016-07-01 可調整按壓手感之按鍵及其開關
US15/636,651 US10079601B2 (en) 2016-07-01 2017-06-29 Keyswitch with adjustable tactile feedback and switch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20945A TWI581290B (zh) 2016-07-01 2016-07-01 可調整按壓手感之按鍵及其開關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81290B TWI581290B (zh) 2017-05-01
TW201802852A true TW201802852A (zh) 2018-01-16

Family

ID=593675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0945A TWI581290B (zh) 2016-07-01 2016-07-01 可調整按壓手感之按鍵及其開關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079601B2 (zh)
TW (1) TWI58129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5437B (zh) * 2018-02-12 2018-12-2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
TWI666669B (zh) * 2018-05-24 2019-07-2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彈性接觸件及輸入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81290B (zh) * 2016-07-01 2017-05-0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可調整按壓手感之按鍵及其開關
CN107017870B (zh) * 2016-11-17 2018-08-28 东莞市凯华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薄型光电机械式键盘开关
TWI655658B (zh) 2017-11-29 2019-04-0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可調整按壓手感的按鍵開關及其調整方法
TWI632576B (zh) 2017-12-04 2018-08-1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可調整按壓手感之按鍵開關
DE102018102609A1 (de) * 2018-02-06 2019-08-08 Cherry Gmbh Tastenmodul für eine Tastatur und Tastatur
TWI663616B (zh) * 2018-02-08 2019-06-2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開關及其按鍵
JP6826746B2 (ja) * 2018-03-29 2021-02-10 Nkkスイッチズ株式会社 サウンド機能付押ボタンスイッチ
CN110504114B (zh) * 2018-05-18 2021-07-02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US10937610B2 (en) 2018-06-22 2021-03-02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board keyswitches having adjustable tactile feedback members
US10930451B2 (en) 2018-06-22 2021-02-23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with adjustable tactile feedback
TWI722524B (zh) * 2018-08-07 2021-03-2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鍵盤
CN113012966B (zh) 2019-12-19 2023-12-19 明基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按键预压结构及按键组装方法
TWI756626B (zh) 2020-02-06 2022-03-0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及鍵盤
TWI745965B (zh) 2020-05-15 2021-11-1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鍵盤及其按鍵與調整機構
CN116031095A (zh) * 2020-05-27 2023-04-28 淮安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键盘及其按键与调整机构
CN216311652U (zh) * 2020-09-03 2022-04-15 美商沃耶特拉海龟滩有限公司 键盘按键
CA3207809C (en) * 2021-02-09 2024-01-23 Zeal Generation Inc. Multi-mode mechanical keyboard switc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00758A (en) * 1983-07-05 1985-02-19 Hewlett-Packard Company Keyboard switch assembly having sensory feedback
US4597681A (en) * 1983-12-15 1986-07-01 Hodges Anthony N Adjustable keyboard
NZ215956A (en) * 1985-04-29 1988-07-28 Macfarlane A & K Pty Ltd Variable keystroke pressure keyboard: pressure regulated bag compressible between the keyboard base and keys
US5391006A (en) * 1993-08-20 1995-02-21 Danziger; Paul Snap on ergonomic keycaps
US5677826A (en) * 1994-06-30 1997-10-14 Compaq Computer Corporation Double spring collapsible keyboard structure for a notebook computer, responsive to opening and closing of the computer's lid via relatively shiftable key support structure and shift member
US5767464A (en) * 1996-12-05 1998-06-16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Electronic device low profile keyboard switch assembly with deployed and stored actuating mechanism
US5879088A (en) * 1997-11-24 1999-03-09 Key Tronic Corporation Computer keyboard with adjustable force keystroke feature using air pressure
AU2003274939A1 (en) * 2002-08-29 2004-03-19 Dept. Of Veterans Affairs Variable compliance joystick with compensation algorithms
TWI230958B (en) * 2004-07-30 2005-04-11 Kye Systems Corp Pushbutton structure
US20160187981A1 (en) * 2008-01-04 2016-06-30 Tactus Technology, Inc. Manual fluid actuator
US8928621B2 (en) * 2008-01-04 2015-01-06 Tactus Technology, Inc. User interface system and method
TW201005778A (en) * 2008-07-18 2010-02-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and key module thereof
CN203536260U (zh) * 2013-10-30 2014-04-09 莫胜 一种单键分段电路通断装置和墙壁开关
TWI581290B (zh) * 2016-07-01 2017-05-0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可調整按壓手感之按鍵及其開關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5437B (zh) * 2018-02-12 2018-12-2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
TWI666669B (zh) * 2018-05-24 2019-07-2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彈性接觸件及輸入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006648A1 (en) 2018-01-04
TWI581290B (zh) 2017-05-01
US10079601B2 (en) 2018-09-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802852A (zh) 可調整按壓手感之按鍵及其開關
TWI632576B (zh) 可調整按壓手感之按鍵開關
TWI607477B (zh) 可調整按壓手感之按鍵
CN108091514B (zh) 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开关
CN106024467B (zh) 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及其开关
TWI655658B (zh) 可調整按壓手感的按鍵開關及其調整方法
CN106531520B (zh) 按键
TWI720917B (zh) 按鍵開關及其復位組件
TW201735084A (zh) 鍵盤以及應用該鍵盤的筆記型電腦
TW202001960A (zh) 按鍵結構
CN108305806A (zh) 按键及其按键开关
CN205920908U (zh) 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及其开关
CN108428583B (zh) 一种剪刀脚结构的按键开关
TWI615874B (zh) 按鍵結構
TWI711065B (zh) 具有震動功能之鍵盤
TWM554219U (zh) 鍵盤按鍵結構
CN209183436U (zh) 按键
TWI663616B (zh) 按鍵開關及其按鍵
TWI725651B (zh) 按鍵
TW202016963A (zh) 按鍵
US9141203B2 (en) Key free mouse device
TWI768921B (zh) 按鍵裝置
TWI699804B (zh) 按鍵結構
CN109637868A (zh) 按键
TW202324471A (zh) 按鍵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