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02462A -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02462A
CN106502462A CN201610948090.6A CN201610948090A CN106502462A CN 106502462 A CN106502462 A CN 106502462A CN 201610948090 A CN201610948090 A CN 201610948090A CN 106502462 A CN106502462 A CN 1065024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touch
nano metal
metal grating
control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4809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02462B (zh
Inventor
刘仁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Guoxi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Guoxian Photo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Guoxian Photo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Guoxian Photo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94809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502462B/zh
Publication of CN1065024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024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024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024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触控显示装置,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远离所述第二基板一侧或者靠近所述第二基板一侧的纳米金属光栅,位于所述第二基板上靠近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有机发光层,以及位于所述纳米金属光栅与所述有机发光层之间的相位差片;所述相位差片与纳米金属光栅以构成圆偏光片,且所述纳米金属光栅分为至少一个相互导通的光栅单元以构成触控传感器;从而达到将圆偏光片与触摸传感器集成的目的,不仅减薄了显示器的厚度,降低了制造成本,而且可以避免偏光片容易受潮等由偏光片引起的不利因素。

Description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平板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触控显示器只需用户将手指触碰显示屏上的图浮或文字就能实现操作,使人机交互更为直截了当。如今,触控显示器已广泛应用于显示技术领域。
OSG(One Glass Solution,一体化触控)技术是一种重要的触控技术。OSG触控显示器一般包括触控屏和显示屏。当显示屏为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时,为了降低外界光对OLED显示器的影响,一般在触控屏与OLED显示屏之间设置圆偏光片,这种结构虽然能够有效消除外界对于OLED显示器的影响,但是增加了整体厚度,不利于器件的轻薄化,并且偏光片中线偏部分(PVA层)容易受潮湿环境的影响,对显示器的显示效果造成影响。并且触控屏会增加显示装置的厚度,增加工序及制造成本。
现有技术中,为满足产品薄型化要求,一般将触控电路设置于显示面板内部(oncell)、或者将触控电路设置于显示面板之上(incell),或者将触控电路整合到偏光片的胶层中,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薄显示器的厚度,但是并无法解决偏光片不易受潮等不利因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触控显示装置,集成圆偏光片与触摸屏,在降低成本、减薄厚度的同时,可以避免偏光片容易受潮等不利因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远离所述第二基板一侧或靠近所述第二基板一侧的纳米金属光栅,位于所述第二基板上靠近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有机发光层,以及位于所述纳米金属光栅与所述有机发光层之间的相位差片;所述相位差片与纳米金属光栅以构成圆偏光片,且所述纳米金属光栅分为至少一个相互导通的光栅单元以构成触控传感器。
可选的,所述相位差片为四分之一波片。
可选的,所述至少一个光栅单元规则排列,每个所述光栅单元中的一部分光栅在第一方向上相导通,构成触控感应电极,每个所述光栅单元中的另一部分光栅在第二方向上相导通,构成触控驱动电极。
可选的,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
可选的,所述纳米金属光栅的材质为ITO。
可选的,所述纳米金属光栅的光栅间距为10nm~20nm。
可选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边缘设有密封材料层。
相应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其制造方法,包括:
提供一第一基板,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形成纳米金属光栅,所述纳米金属光栅由至少一个相互导通的光栅单元组成;
提供一第二基板,在所述第二基板上形成有机发光层;
将所述第二基板形成有所述有机发光层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基板贴合;
其中,所述纳米金属光栅位于第一基板上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或者位于第一基板上远离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并且在所述纳米金属光栅与所述有机发光层之间还形成有相位差片。
可选的,采用纳米压印技术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形成纳米金属光栅。
可选的,所述纳米压印技术形成纳米金属光栅的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形成胶层;
在某一温度与压力下将模板用机械力压在所述胶层上;
降温后将所述模板脱出。
相应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触控显示装置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在第一基板上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或者远离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设置纳米金属光栅,在第二基板上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设置有机发光层,在所述纳米金属光栅与所述有机发光层之间设置相位差片,所述相位差片与纳米金属光栅构成圆偏光片;并且,所述纳米金属光栅分为至少一个相互导通的光栅单元,构成触控传感器,达到将圆偏光片与触摸传感器集成的目的,不仅减薄了显示器的厚度,降低了制造成本,而且可以避免偏光片容易受潮等由偏光片引起的不利因素;
2、本发明采用纳米压印技术形成纳米金属光栅,可以提高纳米金属光栅的精度,提高其高宽比,具有环保、低成本、工艺简单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纳米金属光栅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纳米金属光栅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加清楚易懂,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内容做进一步说明。当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具体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一般替换也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其次,本发明利用示意图进行了详细的表述,在详述本发明实例时,为了便于说明,示意图不依照一般比例局部放大,不应对此作为本发明的限定。
本发明的核心思想在于,本发明在第一基板上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或者远离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设置纳米金属光栅,在第二基板上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设置有机发光层,在所述纳米金属光栅与所述有机发光层之间设置相位差片,所述相位差片与纳米金属光栅构成圆偏光片;并且,所述纳米金属光栅分为至少一个相互导通的光栅单元,构成触控传感器,达到将圆偏光片与触摸传感器集成的目的,不仅减薄了显示器的厚度,降低了制造成本,而且可以避免偏光片容易受潮等由偏光片引起的不利因素。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与图2,其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与图2所示,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位于所述第一基板11上远离所述第二基板12一侧的纳米金属光栅14,位于所述第二基板12上靠近所述第一基板11一侧的有机发光层15,以及位于所述纳米金属光栅14与所述有机发光层15之间的相位差片13;所述相位差片13与所述纳米金属光栅14构成圆偏光片,且所述纳米金属光栅14分为至少一个相互导通的光栅单元,所述至少一个相互导通的光栅单元构成触控传感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纳米金属光栅14位于所述第一基板11上远离所述第二基板12的一侧,所述相位差片13位于所述纳米金属光栅14与所述有机发光层15之间,则所述相位差片13可以位于所述第一基板11与所述有机发光层15之间,也可以位于所述金属纳米光栅14与所述第一基板11之间。在图1中,所述相位差片13位于所述第一基板11与所述有机发光层15之间。在图2中,所述相位差片13位于所述纳米金属光栅14与所述有机发光层15之间。
本发明通过所述相位差片13与所述纳米金属光栅14构成圆偏光片,无需在第一基板11表面再贴附偏光片,不仅减薄了最终的显示器的厚度,而且可以避免偏光片中的PVA容易受潮影响显示效果等不利因素,并且所述纳米金属光栅14构成触摸屏的触控传感器,实现圆偏光片与触摸屏的集成,减薄显示装置的厚度,降低成本,实现了显示装置的轻薄化。
所述纳米金属光栅14分为至少一个相互导通的光栅单元140,如图3所示。所述至少一个光栅单元140规则排列,每个所述光栅单元140中的一部分光栅在第一方向上导通,构成触控感应电极,每个所述光栅单元140中的另一部分光栅在第二方向上导通,构成触控驱动电极,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垂直。详细的,在图3中,所述至少一个光栅单元140在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上规则排列,每个所述光栅单元140中奇数位置上的光栅在水平方向上相导通,构成多行触控感应电极141,每个所述光栅单元140中偶数位置上的光栅在竖直方向上相导通,构成多列触控驱动电极142。多行控感应电极141与多列触控驱动电极142构成触摸传感器,实现触摸功能。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中纳米金属光栅的排列方式以及触控感应电极与触控驱动电极的构成方式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可以有多种选择,例如:所述纳米金属光栅中光栅的方向也可以是横向或斜向的;所述每个光栅单元可以形成正方形、菱形或圆形等其他已知的形状;每个所述光栅单元中偶数位置上的光栅在水平方向上相导通,形成触控感应电极,每个所述光栅单元中奇数位置上的光栅在竖直方向上相导通,形成触控驱动电极,或者可以选择其他的连接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对于相位差片13的具体类型不做限定,只要能与纳米金属光栅14构成圆偏光片即可。优选的,多采用四分之一波片与所述纳米金属光栅构成圆偏光片,以易于制作。
本实施例中,所述纳米金属光栅在用作感应图案的同时还兼具偏光片的偏振功能。较佳的,所述纳米金属光栅是采用ITO导电材料形成的。此外,所述纳米金属光栅的光栅间距为10nm~20nm,例如10nm、13nm、15nm、18nm、20nm。
请继续参考图1与图2,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之间的边缘设有密封材料层1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板11相当于玻璃盖板,所述第二基板12相当于阵列基板。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于阵列基板上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示例的,所述阵列基板除设置有有机发光层15之外,还可以设置有驱动电路、阳极、阴极等结构,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述OLED显示面板为顶发射结构,该结构发出的光从第一基板射出,因此所述相位差片以及纳米金属光栅都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上,若所述OLED显示面板为底发生结构,则所述相位差片及纳米技术光栅形成于所述第二基板上。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将偏光片与纳米金属光栅集成的方法,不仅适用于OLED显示屏,也可以适用于其他的显示屏,尤其适用于对偏光片要求比较严格以及对厚度要求比较高的显示屏。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所述纳米金属光栅位于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所述相位差片位于所述纳米金属光栅与所述有机发光层之间。
请参考图4,其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2,位于所述第一基板21上靠近所述第二基板22一侧的纳米金属光栅24,位于所述第二基板22上靠近所述第一基板21一侧的有机发光层25,位于所述纳米金属光栅24与所述有机发光层25之间的相位差片23;所述相位差片23与所述纳米金属光栅24构成圆偏光片,且所述纳米金属光栅24分为至少一个相互导通的光栅单元,所述至少一个相互导通的光栅单元构成触控传感器。本发明通过所述相位差片23与所述纳米金属光栅24构成圆偏光片,无需在第一基板表面再贴附偏光片,不仅减薄了最终的显示器的厚度,而且可以避免偏光片中的PVA容易受潮影响显示效果等不利因素,并且所述纳米金属光栅24构成触摸屏的触控传感器,实现圆偏光片与触摸屏的集成,减薄显示装置的厚度,降低成本,实现了显示装置的轻薄化。
在实施例一中,所述纳米金属光栅14位于所述第一基板11上远离所述第二基板12的一侧,即位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外侧,之后需要在所述纳米金属光栅14上形成保护层(图1与图2中未示出),用于保护所述纳米金属光栅14,所述保护层可以是一层保护膜,或者一层保护玻璃。在实施例二中,所述纳米金属光栅24位于所述第一基板21与所述相位差片23之间,如图4所示。所述纳米金属光栅24位于所述触控显示装置的内侧,与实施例一相比,无需在所述纳米金属光栅24上设置保护层,但是需要在所述第一基板21上形成纳米金属光栅24之后,在所述纳米金属光栅24下形成所述相位差片23,对于工艺要求比较严格。可以根据实际工艺条件,选择所述纳米金属光栅在所述触控显示面板上的位置。
所述纳米金属光栅24分为至少一个相互导通的光栅单元240,如图5所示。所述至少一个光栅单元240规则排列,每个所述光栅单元240中的一部分光栅在第一方向上导通,构成触控感应电极,每个所述光栅单元240中的另一部分光栅在第二方向上导通,构成触控驱动电极,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垂直。详细的,在图5中,所述至少一个光栅单元240在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上规则排列,每个所述光栅单元240中奇数位置上的光栅在水平方向上相导通,构成多行触控感应电极241,每个所述光栅单元240中偶数位置上的光栅在竖直方向上相导通,构成多列触控驱动电极242。多行控感应电极241与多列触控驱动电极242构成触摸传感器,实现触摸功能。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中纳米金属光栅的排列方式以及触控感应电极与触控驱动电极的构成方式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可以有多种选择,例如:所述纳米金属光栅中光栅的方向也可以是横向或斜向的;所述每个光栅单元可以形成正方形、菱形或圆形等其他已知的形状;每个所述光栅单元中偶数位置上的光栅在水平方向上相导通,形成触控感应电极,每个所述光栅单元中奇数位置上的光栅在竖直方向上相导通,形成触控驱动电极,或者可以选择其他的连接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对于相位差片23的具体类型不做限定,只要能与纳米金属光栅24构成圆偏光片即可。优选的,多采用四分之一波片与所述纳米金属光栅构成圆偏光片,以易于制作。
本实施例中,所述纳米金属光栅在用作感应图案的同时还兼具偏光片的偏振功能。较佳的,所述纳米金属光栅是采用ITO导电材料形成的。此外,所述纳米金属光栅的光栅间距为10nm~20nm,例如10nm、13nm、15nm、18nm、20nm。
请继续参考图4,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2之间的边缘设有密封材料层2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板21相当于玻璃盖板,所述第二基板22相当于阵列基板。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于阵列基板上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示例的,所述阵列基板除设置有有机发光层25之外,还可以设置有驱动电路、阳极、阴极等结构,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述OLED显示面板为顶发射结构,该结构发出的光从第一基板射出,因此所述相位差片以及纳米金属光栅都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上,若所述OLED显示面板为底发生结构,则所述相位差片及纳米技术光栅形成于所述第二基板上。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将偏光片与纳米金属光栅集成的方法,不仅适用于OLED显示屏,也可以适用于其他的显示屏,尤其适用于对偏光片要求比较严格以及对厚度要求比较高的显示屏。
【实施例三】
请参照图6,其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01:提供一第一基板,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形成纳米金属光栅,所述纳米金属光栅由至少一个相互导通的光栅单元组成;
步骤S02:提供一第二基板,在所述第二基板上形成有机发光层;
步骤S03:将所述第二基板形成有所述有机发光层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基板远离所述纳米金属光栅的一侧相贴合。
按照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形成的触控显示面板如实施例一所述。请参照图6所示,并结合图1、图2与图3,具体说明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在步骤S01中,提供一第一基板11,在所述第一基板11上形成纳米金属光栅14,所述纳米金属光栅14由至少一个相互导通的光栅单元141组成。本实施例中,采用纳米压印技术在所述第一基板11上形成纳米金属光栅14。具体的,首先,在所述第一基板11上形成胶层,例如通过旋转涂覆的方式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形成胶层,优选的,所述胶层为ITO导电材料层。然后,在某一温度与压力下将模板用机械力压在所述胶层上,在这一过程中,所述胶层必须首先加热到软化温度以上;所述模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纳米金属光栅相同的图形。最后,降温之后,将所述模板从压印的胶层中释放。
然后,在所述第一基板11的另一表面上形成相位差片13,优选的,所述相位差片13为四分之一波片。
在步骤S02中,提供一第二基板12,在所述第二基板12上形成有机发光层15。
在步骤S03中,将所述第二基板12形成有所述有机发光层15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基板11远离所述纳米金属光栅14的一侧相贴合,。并且,在贴合时,所述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之间的边缘设有密封材料层16。
按照上述步骤形成如图1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同样的,可以在步骤S01中,首先在所述第一基板11上形成相位差片13,然后在所述相位差片13上形成金属纳米光栅14,然后进行步骤S02与S03,最终形成如图2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
本发明采用纳米压印技术形成纳米金属光栅,通过电子束光刻,模具精度可控制在10nm以内,纳米压印复型的最小尺寸可以达到5nm,而其高宽比可以高达20倍。通过纳米压印技术,将光栅图形转印到基板的透明ITO上,形成纳米金属光栅,具有环保、低成本、工艺简单等优点。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不仅适用于OLED显示屏,也可以适用于其他的显示装置,尤其适用于对环境湿度要求比较严格以及对厚度要求比较高的显示装置。
【实施例四】
请参照图7,其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如图7所示,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01:提供一第一基板,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形成纳米金属光栅,所述纳米金属光栅由至少一个相互导通的光栅单元组成;
步骤S02:提供一第二基板,在所述第二基板上形成有机发光层;
步骤S03:将所述第二基板形成有所述有机发光层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基板形成有所述纳米金属光栅的一侧相贴合。
按照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形成的触控显示面板如实施例二所述。请参照图7所示,并结合图4与图5,具体说明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在步骤S01中,提供一第一基板21,在所述第一基板21上形成纳米金属光栅24,所述纳米金属光栅24有至少一个相互导通的光栅单元241组成。本实施例中,采用纳米压印技术在所述第一基板21上形成纳米金属光栅24。具体的,首先,在所述第一基板21上形成胶层,例如通过旋转涂覆的方式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形成胶层,优选的,所述胶层为ITO导电材料层。然后,在某一温度与压力下将模板用机械力压在所述胶层上,在这一过程中,所述胶层必须首先加热到软化温度以上;所述模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纳米金属光栅相同的图形。最后,降温之后,将所述模板从压印的胶层中释放。
然后,在所述纳米金属光栅24上形成相位差片23,优选的,所述相位差片23为四分之一波片。
在步骤S02中,提供一第二基板22,在所述第二基板22上形成有机发光层25。
步骤S03:将所述第二基板22形成有所述有机发光层25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基板21形成有所述纳米金属光栅24的一侧相贴合。并且,在贴合时,所述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2之间的边缘设有密封材料层26。
本发明采用纳米压印技术形成纳米金属光栅,通过电子束光刻,模具精度可控制在10nm以内,纳米压印复型的最小尺寸可以达到5nm,而其高宽比可以高达20倍。通过纳米压印技术,将光栅图形转印到基板的透明ITO上,形成纳米金属光栅,具有环保、低成本、工艺简单等优点。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不仅适用于OLED显示屏,也可以适用于其他的显示装置,尤其适用于对环境湿度要求比较严格以及对厚度要求比较高的显示装置。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含有上述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通过在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基板上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或者远离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设置纳米金属光栅,在第二基板上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设置有机发光层,在所述纳米金属光栅与所述有机发光层之间设置相位差片,所述相位差片与纳米金属光栅构成圆偏光片;并且,所述纳米金属光栅分为至少一个相互导通的光栅单元,构成触控传感器,达到将圆偏光片与触摸传感器集成的目的,不仅减薄了显示器的厚度,降低了制造成本,而且可以避免偏光片容易受潮等由偏光片引起的不利因素。
本发明采用纳米压印技术形成纳米金属光栅,可以提高纳米金属光栅的精度,提高其高宽比,具有环保、低成本、工艺简单等优点。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发明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发明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远离所述第二基板一侧或靠近所述第二基板一侧的纳米金属光栅,位于所述第二基板上靠近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有机发光层,以及位于所述纳米金属光栅与所述有机发光层之间的相位差片;所述相位差片与纳米金属光栅以构成圆偏光片,且所述纳米金属光栅分为至少一个相互导通的光栅单元以构成触控传感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相位差片为四分之一波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光栅单元规则排列,每个所述光栅单元中的一部分光栅在第一方向上相导通,构成触控感应电极,每个所述光栅单元中的另一部分光栅在第二方向上相导通,构成触控驱动电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金属光栅的材质为ITO,所述纳米金属光栅的光栅间距为10nm~20nm。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边缘设有密封材料层。
7.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一第一基板,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形成纳米金属光栅,所述纳米金属光栅由至少一个相互导通的光栅单元组成;
提供一第二基板,在所述第二基板上形成有机发光层;
将所述第二基板形成有所述有机发光层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基板贴合;
其中,所述纳米金属光栅位于第一基板上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或者位于第一基板上远离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并且在所述纳米金属光栅与所述有机发光层之间还形成有相位差片。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纳米压印技术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形成纳米金属光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压印技术形成纳米金属光栅的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形成胶层;
在某一温度与压力下将模板用机械力压在所述胶层上;
降温后将所述模板脱出。
10.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CN201610948090.6A 2016-10-26 2016-10-26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Active CN10650246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48090.6A CN106502462B (zh) 2016-10-26 2016-10-26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48090.6A CN106502462B (zh) 2016-10-26 2016-10-26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02462A true CN106502462A (zh) 2017-03-15
CN106502462B CN106502462B (zh) 2019-03-08

Family

ID=583230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48090.6A Active CN106502462B (zh) 2016-10-26 2016-10-26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50246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55491A (zh) * 2020-06-24 2020-10-0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1017076A1 (zh) * 2019-07-29 2021-02-04 恩利克(浙江)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带圆偏光与触摸屏功能的可折叠超薄玻璃盖板与制作方法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4698A (zh) * 1999-02-15 2001-05-09 时至准钟表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CN101281448A (zh) * 2007-04-03 2008-10-08 Jsr株式会社 导电性透明片及其用途
CN101782694A (zh) * 2009-01-16 2010-07-21 三星移动显示器株式会社 触摸屏面板及具有该触摸屏面板的平板显示装置
CN102834796A (zh) * 2010-07-07 2012-12-19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输入装置
CN204166503U (zh) * 2014-09-12 2015-02-18 南昌欧菲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屏及移动终端
CN104637973A (zh) * 2013-11-12 2015-05-20 宸鸿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触控显示设备
CN104716264A (zh) * 2013-12-11 2015-06-17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应用该发光器件的显示装置
CN104769684A (zh) * 2012-11-02 2015-07-08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透明导电性膜
CN105389049A (zh) * 2015-11-11 2016-03-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oled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05528119A (zh) * 2016-02-26 2016-04-27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及触控面板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4698A (zh) * 1999-02-15 2001-05-09 时至准钟表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CN101281448A (zh) * 2007-04-03 2008-10-08 Jsr株式会社 导电性透明片及其用途
CN101782694A (zh) * 2009-01-16 2010-07-21 三星移动显示器株式会社 触摸屏面板及具有该触摸屏面板的平板显示装置
CN102834796A (zh) * 2010-07-07 2012-12-19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输入装置
CN104769684A (zh) * 2012-11-02 2015-07-08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透明导电性膜
CN104637973A (zh) * 2013-11-12 2015-05-20 宸鸿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触控显示设备
CN104716264A (zh) * 2013-12-11 2015-06-17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应用该发光器件的显示装置
CN204166503U (zh) * 2014-09-12 2015-02-18 南昌欧菲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屏及移动终端
CN105389049A (zh) * 2015-11-11 2016-03-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oled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05528119A (zh) * 2016-02-26 2016-04-27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及触控面板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17076A1 (zh) * 2019-07-29 2021-02-04 恩利克(浙江)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带圆偏光与触摸屏功能的可折叠超薄玻璃盖板与制作方法
CN111755491A (zh) * 2020-06-24 2020-10-0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02462B (zh) 2019-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10150B (zh) 製造導電網孔圖樣之方法、以該方法製造之網狀電極及層板
CN106249975B (zh) 一种触控屏、显示装置及触控屏的制作方法
US20140178647A1 (en) Window glass having inlay printing part in bezel area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2077155A (zh) 与显示窗一体的电容式接触感应器以及其制造方法
CN105870355A (zh) 一种柔性oled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2622145A (zh) 投射式电容触控感应器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03633251B (zh) 光取出部件及应用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制备方法
US20130241871A1 (en)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3415829B (zh) 制造两个以上图形化基板的方法及制造装置
CN105653106B (zh) 一种gf2结构的电容触摸屏及其制造方法
CN103839923A (zh) 一种对位标记的制作方法及基板
KR101356074B1 (ko) 터치패널용 전극의 제조방법
CN103838445A (zh) 触窗
US9446571B2 (en) Touch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ouch panel
CN102778988B (zh) 一体化投射电容式触摸屏显示器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JP2012155644A (ja) 加飾カバーガラス一体型タッ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6502462A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105058957A (zh) 网版及其制作方法、封装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US20210357078A1 (en) Touch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JP2016138985A (ja) 電極付き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および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KR101495630B1 (ko) 터치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160007227A (ko) 전극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터치 윈도우
CN111029373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0473987A (zh) 基板的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2736809A (zh) 可加速反应时间与防止干扰的触屏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315

Assignee: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Bazhou Yung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Kuns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ew flat panel display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Assignor: Kunshan Guo Xian Photoelectric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19990000157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Touch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308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91031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206

Address after: No. 2 Xiangshan Avenue, Yongning Street, Zengcheng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the core of Zengche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Guoxia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15300, 4, 1 Longteng Road, Kunshan Development Zone, Suzhou, Jiangsu, Jiangsu

Patentee before: Kunshan Guo Xian Photoelectric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