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65570B - 元件供给装置及表面安装机 - Google Patents

元件供给装置及表面安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65570B
CN106465570B CN201480078683.0A CN201480078683A CN106465570B CN 106465570 B CN106465570 B CN 106465570B CN 201480078683 A CN201480078683 A CN 201480078683A CN 106465570 B CN106465570 B CN 1064655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w
band
upper cover
recycling
cover b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7868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65570A (zh
Inventor
仓山朝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4655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655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655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655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H05K13/0419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tape feeders

Abstract

本发明的元件供给装置(80)采用带宽较窄的极小的元件供给带(70)来供给电子元件,元件供给装置(80)具备:送出装置(90),将上述极小的元件供给带(70)向元件供给位置送出;回收装置(100),从上述极小的元件供给带(70)回收上盖带(75);及带收纳部(200),收纳所回收的上述上盖带(75),上述回收装置(100)具备:一对辊(110、130),在外周具有用于回收上述上盖带(75)的回收齿(115、135);及第一爪部(121、151),对于上述一对辊(110、130)分别进行设置,将上述上盖带(75)从上述回收齿(115、135)剥离,上述第一爪部(121、151)为与上述回收齿(115、135)的齿根圆(C)相切的形状。

Description

元件供给装置及表面安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止上盖带的卷入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向表面安装机供给电子元件的装置的一例,已知带式供料器。带式供料器从带盘拉出以一定间隔收纳有电子元件的元件供给带,并送出至供料器前方的元件供给位置,在该位置由安装用头取出电子元件。元件供给带由具有元件收纳部的载带和上盖带构成。带式供料器在带的送出期间从载带剥下上盖带,因此具备牵拉上盖带的回收装置。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的内容:在辊式回收装置中通过在辊上设置爪部件而将上盖带从辊的齿剥离。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88582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随着电子元件的小型化,呈现出使元件供给带极小化的趋势。对于带宽较窄的极小带而言,带不够挺直,上盖带难以移动。因此,当在辊后方存在带停止移动的场所时,滞留于该处的上盖带有可能被卷入辊。
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抑制上盖带的卷入。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元件供给装置采用带宽较窄的极小的元件供给带来供给电子元件,上述元件供给装置具备:送出装置,将上述极小的元件供给带向元件供给位置送出;回收装置,从上述极小的元件供给带回收上盖带;及带收纳部,收纳所回收的上述上盖带,上述回收装置具备:一对辊,在外周具有用于回收上述上盖带的回收齿;及第一爪部,对于上述一对辊分别进行设置,将上述上盖带从上述回收齿剥离,上述第一爪部为与上述回收齿的齿根圆相切的形状。另外,极小的元件供给带是指带宽为8mm以下的元件供给带。
发明效果
通过本发明,能够抑制上盖带的卷入。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于一实施方式的表面安装机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头单元的支撑结构的图。
图3是元件供给带的立体图。
图4是供料器的主视图。
图5是供料器的立体图。
图6是将图4的一部分放大的图。
图7是杆的立体图。
图8是杆的主视图。
图9是杆的仰视图。
图10是将图4的一部分放大的图。
图11是将图5的一部分放大的图。
图12是将图5的一部分放大的图。
图13是其他实施方式的夹送辊及回收辊周边部的放大图。
图14是其他实施方式的杆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表面安装机
11…基台
30…驱动装置
60…头单元
63…安装头
70…元件供给带
71…载带
75…上盖带
80…供料器(本发明的“元件供给装置”的一例)
90…送出装置
100…回收装置
110…牵拉辊(本发明的“一对辊”的一例)
121…第一爪部
125A、125B…第二爪部
130…夹送辊(本发明的“一对辊”的一例)
151…第一爪部
155A、155B…第二爪部
200…带收纳部
L1…外形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一实施方式>
1.表面安装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表面安装机1具备:基台11;输送印刷基板P的输送机20;头单元60;及使头单元60在基台11上沿平面方向(XY方向)移动的驱动装置30。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基台11的长度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称为X方向,将基台11的进深方向(图1的上下方向)设为Y方向,将图2的上下方向设为Z方向。
输送机20配置于基台11的中央。输送机20具备沿X方向进行循环驱动的一对传送带21,通过与带的摩擦而沿X方向输送传送带21上的印刷基板P。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1所示的左侧为入口,印刷基板P从图1所示的左侧通过输送机20而向机内搬入。被搬入的印刷基板P由输送机20运送至基台中央的作业位置,并在此停止。
另一方面,在基台11上以包围作业位置周围的方式设有四处元件供给部13。在上述各元件供给部13上呈横向排列状地设置有多个供给电子元件的供料器15。
并且,在作业位置,由搭载于头单元60的安装头63进行将通过上述供料器15供给的电子元件安装在印刷基板P上的安装处理,然后将结束了安装处理的印刷基板P通过输送机20向图1中的右方向运送,而向机外搬出。
驱动装置30大致由一对支撑腿41、头支撑体51、Y轴滚珠丝杠45、Y轴电动机47、X轴滚珠丝杠55及X轴电动机57构成。具体说明的话,如图1所示,在基台11上设置有一对支撑腿41。两个支撑腿41位于作业位置的两侧,均沿Y方向笔直地延伸。
在两个支撑腿41的支撑腿上表面设置有沿Y方向延伸的导轨42,并且使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嵌合于上述左右导轨42而安装有头支撑体51。
另外,在右侧的支撑腿41上安装有沿Y方向延伸的Y轴滚珠丝杠45,此外,在Y轴滚珠丝杠45上螺合有丝杠螺母(未图示)。并且,在Y轴滚珠丝杠45上附设有Y轴电动机47。
当对Y轴电动机47进行通电操作时,丝杠螺母沿着Y轴滚珠丝杠45进退,其结果是,固定于丝杠螺母的头支撑体51以及后述的头单元60沿着导轨42在Y方向上移动(Y轴伺服机构)。
头支撑体51是在X方向上较长的形状。如图2所示,在头支撑体51上设置有沿X方向延伸的引导部件53,此外头单元60以沿着引导部件53的轴移动自如的方式安装于引导部件53。在该头支撑体51上安装有沿X方向延伸的X轴滚珠丝杠55,此外,在X轴滚珠丝杠55上螺合有丝杠螺母。
并且,在X轴滚珠丝杠55上附设有X轴电动机57,当对该电动机57进行通电操作时,丝杠螺母沿着X轴滚珠丝杠55进退,其结果是,固定于丝杠螺母的头单元60沿着引导部件53在X方向上移动(X轴伺服机构)。
因此,通过复合地控制X轴电动机57、Y轴电动机47,而成为能够在基台11上对头单元60沿平面方向(XY方向)进行移动操作的结构。
在上述头单元60上成列地搭载有多个对电子元件进行安装作业的安装头63。各安装头63成为能够通过R轴电动机而进行绕轴的旋转并通过Z轴电动机的驱动而相对于头单元60进行升降的结构。另外,从图外的负压单元向各安装头63供给负压,在头前端产生吸引力。
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使X轴电动机57、Y轴电动机47、Z轴电动机在预定的时刻工作,由此能够执行由安装头63取出通过供料器15供给的电子元件并安装在印刷基板P上的处理。
另外,图1所示的附图标记“17”为元件识别相机,图3所示的附图标记“65”为基板识别相机。元件识别相机17在基台11上将摄像面朝上地固定。该元件识别相机17拍摄由安装头63取出的电子元件的图像(下表面图像),检测安装头63对电子元件的吸附姿势。基板识别相机65以使摄像面朝下的状态固定于头单元60,与头单元60一体地移动。由此,通过使上述X轴伺服机构、Y轴伺服机构驱动,而能够由基板识别相机65拍摄印刷基板P上的任意位置的图像。
2.元件供给带70及供料器80的结构
如图3所示,元件供给带70由载带71和贴附于载带71的上盖带75构成。载带71的材质例如为合成树脂制,上盖带75的材质例如为合成树脂制。载带71以隔开一定间隔的方式具有向上方开口的空洞状的元件收纳部72,在各元件收纳部72中收纳有芯片电阻等小型电子元件。另外,在载带71的一边侧沿着缘部以一定间隔设有卡合孔73。该元件供给带70在供料器80的后方位置卷绕并支撑于图外的带盘。
如图4、图5所示,供料器(本发明的“元件供给装置”的一例)80具备:送出装置90、带引导件97、回收装置100、带收纳部200及供它们安装的框架81。框架81是在Y方向上较长的形状,例如为铝压铸制。在框架81中设有用于供元件供给带70通过的带通路85。带通路85从框架81的下部后端向前方延伸。然后,带通路85向斜上方延伸,并与框架81的上表面连续。
送出装置90设于框架81的前部侧。送出装置90由第一电动机91、齿轮系93及链轮95构成,该齿轮系93由多片齿轮构成。齿轮系93传递第一电动机91的动力而使链轮95旋转。链轮95配置于框架81的前端上部。在链轮95的外周以等间隔形成有齿95A。链轮95的齿95A与元件供给带70的卡合孔73卡合,通过使链轮95旋转,而能够将元件供给带70向供料器前部的元件供给位置G送出。
带引导件97呈沿前后较长的形状,设置于框架81的上表面前部。带引导件97具有对元件供给带70的两侧进行引导的引导壁97A,以避免在框架上表面输送的元件供给带70的姿势倾斜。另外,如图5所示,在带引导件97的上表面壁98设有用于将上盖带75向后方折回的切缝99。如图6所示,切缝99位于元件供给位置G的后方,上盖带75在通过切缝99的正下方的时刻被向后方折回而被从载带71剥下。
载带71在剥离上盖带75之后以单体的状态输送至元件供给位置G。由此,电子元件W与载带71一起被输送至元件供给位置G,因此通过对应于该时机地使安装头63向元件供给位置G移动,而能够从载带71的元件收纳部72拾取电子元件W。
回收装置100由第二电动机101、齿轮系103、牵拉辊110及夹送辊130构成,该齿轮系103由多片齿轮构成。另外,牵拉辊110、夹送辊130相当于本发明的“一对辊”。齿轮系103传递第二电动机101的动力而使牵拉辊110旋转。牵拉辊110和夹送辊130在带收纳部200的导入部210相向配置。在牵拉辊110和夹送辊130的外周部形成有回收齿115、135。两个辊110、130的回收齿115、135用于回收上盖带75,且相互啮合。
夹送辊130固定于能够以铰接部H1为中心进行摆动的杆140,通过对杆140进行操作,而能够向与牵拉辊110相接的状态和离开牵拉辊110的状态进行位移操作。
另外,在杆140上安装有对夹送辊130向下施力的弹簧。因此,将通过切缝99而向后方转换方向后的上盖带75夹在两个辊110、130之间,当从该状态使牵拉辊110旋转时,上盖带75由旋转的两个辊110、130向后方牵拉,并收纳于带收纳部200。另外,如图11所示,在框架81中的包围回收辊110的前侧的壁面上部形成有带槽87,以避免上盖带75相对于牵拉辊110、夹送辊130发生横向偏移的方式进行位置限制。
带收纳部200设于框架81的后部,在其上部前端设有用于导入上盖带75的导入部210。在导入部210配置有上述牵拉辊110和夹送辊130。带收纳部200发挥收纳从载带71剥下的上盖带75的功能。另外,在带收纳部200的后表面,经由铰接部H2而安装有能够进行开闭操作的罩250。当打开罩250时,带收纳部200的后部开放,因此能够取出所收纳的上盖带75。
3.上盖带75的防卷入对策
近年来,随着电子元件W的小型化,呈现出使元件供给带70极小化的趋势。在带宽(图3所示的尺寸“Tw”)为8mm以下的极小带中,带不够挺直,上盖带75难以移动。因此,当在牵拉辊110或夹送辊130的后方存在使带停止移动的场所时,滞留的上盖带75有可能被卷入牵拉辊110或夹送辊130。因此,采用极小带来供给电子元件的供料器80进行以下所说明的防卷入对策。
若具体说明,则如图7所示,夹送辊130的回收齿135为双片齿结构。即,在辊外周部以隔开一定距离的方式形成有两片回收齿135A、135B。并且,如图9所示,在两片回收齿135A、135B之间形成有槽部137。
如图7所示,杆140具有杆主体141和辊引导件150。杆主体141具有相向的一对侧壁143、144,将夹送辊130保持成能够旋转。
辊引导件150配置于杆主体141的侧壁143、144之间,如图8所示,从外侧利用小螺钉固定于杆主体141的顶壁142。该辊引导件150位于夹送辊130的后方,形成有第一爪部151和第二爪部155。
如图9所示,第一爪部151的位置在辊的轴向(图9的上下方向)上与槽部137一致。第一爪部151从后方与夹送辊130的槽部137嵌合。
如图8所示,第一爪部151的前端部呈与夹送辊130的内圈(槽底部)138的外侧重叠那样的圆弧形状,包围内圈138的下部后方。如图10所示,从啮合点Po(两个回收齿115、135啮合的点)观察时,该第一爪部151在夹送辊130的旋转方向(图10的R1方向)上的里侧的位置与回收齿135A、135B重叠,发挥将从上盖带75夹送辊130的回收齿135A、135B剥下的功能。另外,图10中的“O”分别表示夹送辊130和牵拉辊110的中心。
另外,第一爪部151在与夹送辊130的回收齿135A、135B的关系中成为相对于回收齿135的齿根圆C的切线形状。即,第一爪部151的外形线(使上盖带75从回收齿135A、135B剥离的部位)L1形成为相对于齿根圆C的切线(直线)。
这样,通过将第一爪部151的外形线L1设为相对于齿根圆C的切线,如图10所示,从夹送辊130的回收齿135A、135B剥下的上盖带75沿着第一爪部151的外形线L1移动,因此不会在夹送辊130的后方产生使带停止移动的场所,上盖带75不会滞留在夹送辊130的后方。因此,能够防止上盖带75被夹送辊130卷入。另外,通过将第一爪部151的外形线L1设为相对于齿根圆C的切线形状,与设为相对于齿顶圆的切线形状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即,当设为相对于齿顶圆的切线时,第一爪部151的前端部与回收齿135的齿顶重叠。因此,与回收齿135啮合的上盖带75有可能与第一爪部151的前端产生干扰而被向夹送辊130的内侧卷入。另一方面,若将第一爪部151的外形线L1设为相对于齿根圆C的切线形状,则第一爪部151的前端部不与回收齿135重叠而位于内侧,因此上盖带75不与第一爪部151的前端产生干扰,没有被向夹送辊130的内侧卷入的担忧。
另外,第1爪部151的外形线L1是连接图10所示的点“P1”与齿根圆C上的点“P2”而成的直线,在与啮合点Po的关系中,在比啮合点Po靠后方(在图10中为左侧)的位置与齿根圆C相切。另外,点“P1”能够对应于带收纳部200的形状而任意地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点“P1”与纵壁201的前端部一致,以使第一爪部151的外形线L1和带收纳部200的上侧的纵壁201连续。
第二爪部155A、155B形成于第一爪部151的两侧。如图9所示,第二爪部155A、155B的位置在辊的轴向(图9中的上下方向)上与回收齿135A、135B一致。
如图8所示,第二爪部155A、155B的前端部设为与夹送辊130的回收齿135A、135B的外侧重叠的圆弧形状,并包围回收齿135A、135B的后方。如图10所示,第二爪部155A、155B的外形线L2相对于第一爪部151的外形线L1向图10的上侧倾斜,在与第一爪部151之间存在高低差。
第二爪部155A、155B位于比第一爪部151靠夹送辊130的旋转方向(图10的R1方向)上的里侧的位置。因此,即使上盖带75从第一爪部151脱落,也能够防止脱落的带75被卷入夹送辊130。
另外,如图11所示,牵拉辊110与夹送辊130相同地在辊外周形成有两片回收齿115A、115B,而成为双片齿结构。牵拉辊110的各回收齿115A、115B与夹送辊130的各回收齿135A、135B啮合。并且,对于牵拉辊110侧,也进行与夹送辊130侧相同的防卷入对策。
即,在夹送辊130的后部侧设有第一爪部121和第二爪部125A、125B。第一爪部121与第二爪部125A、125B一体地形成,并固定于框架81。如图10所示,第一爪部121从后方与牵拉辊110的槽部117嵌合。并且,第一爪部121的外形线(使上盖带75从回收齿115A、115B剥离的部位)L1成为相对于牵拉辊110的回收齿115A、115B的齿根圆C的切线。
通过将第一爪部121的外形线L1设为相对于齿根圆C的切线,如图10所示,从牵拉辊110的回收齿115A、115B剥下的上盖带75沿着第一爪部121的外形线L1移动,因此不会在牵拉辊110的后方产生使带停止移动的场所,上盖带75不会滞留在牵拉辊110的后方。因此,能够防止上盖带75被牵拉辊110卷入。
另外,第1爪部121的外形线L1为连接图10所示的点“P1”与齿根圆C上的点“P2”而成的直线,在比啮合点Po靠后方(在图10中为左侧)的位置与齿根圆C相切。另外,点“P1”能够对应于带收纳部200的形状而任意地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点“P1”与纵壁202的前端部一致,以使第一爪部121的外形线L1和带收纳部200的下侧的纵壁202连续。
第二爪部125A、125B的外形线L2相对于第一爪部121的外形线L1向图10的下侧倾斜,在与第一爪部121之间存在高低差。第二爪部125A、125B位于比第一爪部121靠牵拉辊110的旋转方向(图10的R2方向)上的里侧的位置。
因此,即使上盖带75从第一爪部121脱落,也能够防止脱落的带75被卷入牵拉辊110。
另外,在本供料器80中,将牵拉辊110、夹送辊130设为双片齿结构,使第一爪部121、151嵌合于两片齿之间。由此,如图12所示,即使在上盖带75发生横向偏移的情况下(在带的位置沿图中的F方向发生偏移的情况下),上盖带75的一部分也与第一爪部121、151重叠。因此,上盖带75难以从牵拉辊110的回收齿115A、115B或夹送辊130的回收齿135A、135B脱离。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定于通过上述描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如下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一爪部121、151的形状设为与回收齿115、135的齿根圆C相切的切线形状(直线形状)。第一爪部121、151的形状只要是与回收齿115、135的齿根圆C相切的形状即可,例如如图13所示,也可以将第一爪部121、151的外形线L1设为与回收齿115、135的齿根圆C相切的圆弧形状。
在将第一爪部121、151的形状设为与齿根圆C相切的圆弧形状的情况下,与设为切线形状的情况相同地,从回收齿115、135剥下的上盖带75也沿着第一爪部121、151的外形线L1移动。因此,不会在辊后方产生使带停止移动的场所,上盖带75不会滞留在辊后方。因此,能够防止上盖带75被各辊110、130卷入。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将牵拉辊110和夹送辊130的回收齿115、135设为双片齿结构的例子,但回收齿115、135的片数无需是两片,也可以是两片以外,例如一片、三片等。另外,在将回收齿的片数设为一片的情况下,如图14所示的杆340那样,设为将第一爪部321设于夹送辊330的回收齿335的两侧、并将第二爪部325设于第一爪部321的两侧的结构即可。

Claims (4)

1.一种元件供给装置,采用带宽较窄的极小的元件供给带来供给电子元件,所述元件供给装置具备:
送出装置,将所述极小的元件供给带向元件供给位置送出;
回收装置,从所述极小的元件供给带回收上盖带;及
带收纳部,收纳所回收的所述上盖带,
所述回收装置具备:
一对辊,在外周具有用于回收所述上盖带的回收齿;
第一爪部,对于所述一对辊分别进行设置,将所述上盖带从所述回收齿剥离;及
第二爪部,位于比所述第一爪部靠所述辊的旋转方向上的里侧的位置,抑制从所述第一爪部脱落的所述上盖带被卷入所述辊,
所述第一爪部为与所述回收齿的齿根圆相切的形状,
所述第二爪部的外形线相对于所述第一爪部的外形线,向远离沿着所述第一爪部的外形线移动的所述上盖带的方向倾斜,而在与所述第一爪部之间存在高低差,
在所述上盖带沿着所述第一爪部的外形线移动的方向上随着从下游朝向上游,所述高低差变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爪部为与所述回收齿的齿根圆相切的切线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一对辊为具有两片所述回收齿的双片齿结构,
所述第一爪部嵌合于所述两片回收齿之间的槽内。
4.一种表面安装机,具备:
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
头单元,搭载有将从所述元件供给装置供给的电子元件安装在印刷基板上的安装头;及
驱动装置,使所述头单元沿平面方向移动。
CN201480078683.0A 2014-06-03 2014-06-03 元件供给装置及表面安装机 Active CN1064655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4/064762 WO2015186196A1 (ja) 2014-06-03 2014-06-03 部品供給装置、表面実装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65570A CN106465570A (zh) 2017-02-22
CN106465570B true CN106465570B (zh) 2019-02-15

Family

ID=547662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78683.0A Active CN106465570B (zh) 2014-06-03 2014-06-03 元件供给装置及表面安装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154325B1 (zh)
JP (1) JP6401787B2 (zh)
CN (1) CN106465570B (zh)
WO (1) WO201518619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09150B2 (ja) * 2018-07-10 2023-01-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
JP7232979B2 (ja) * 2018-11-30 2023-03-0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
CN110351999B (zh) * 2019-08-19 2020-10-02 深圳市思榕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牵引机构
JP7319226B2 (ja) 2020-06-19 2023-08-0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部品実装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13653A (en) * 1990-09-05 1993-05-25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Waste tape disposing means of tape feeder
JP2003188582A (ja) * 2001-12-18 2003-07-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テープフィーダ
JP2003273579A (ja) * 2002-03-15 2003-09-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テープフィーダ
CN101547591A (zh) * 2008-03-28 2009-09-30 Juki株式会社 部件供给装置
JP2010103273A (ja) * 2008-10-23 2010-05-06 Yamaha Motor Co Ltd 部品供給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19299A (ja) * 2005-04-14 2006-11-24 Juki Corp 部品供給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13653A (en) * 1990-09-05 1993-05-25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Waste tape disposing means of tape feeder
JP2003188582A (ja) * 2001-12-18 2003-07-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テープフィーダ
JP2003273579A (ja) * 2002-03-15 2003-09-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テープフィーダ
CN101547591A (zh) * 2008-03-28 2009-09-30 Juki株式会社 部件供给装置
JP2010103273A (ja) * 2008-10-23 2010-05-06 Yamaha Motor Co Ltd 部品供給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01787B2 (ja) 2018-10-10
EP3154325A4 (en) 2017-06-21
EP3154325B1 (en) 2018-10-24
EP3154325A1 (en) 2017-04-12
WO2015186196A1 (ja) 2015-12-10
JPWO2015186196A1 (ja) 2017-04-20
CN106465570A (zh) 2017-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65570B (zh) 元件供给装置及表面安装机
CN104620688B (zh) 带进给器
JP6448815B2 (ja) 部品実装機、リール保持装置
EP3417991B1 (en) Production line safety system
US8099860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mounting apparatus
JP6498779B2 (ja) 部品実装機、リール保持装置
CN105407699B (zh) 插入头、元件插入装置及元件安装线
JP6331122B2 (ja)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供給方法
US9686894B2 (en) Component mounting method using a tape feeder
KR20150015547A (ko) 전자 부품의 장착 방법 및 그 장착 장치
KR101741151B1 (ko) 전자부품 실장장치
CN108781527A (zh) 元件供给装置
JP6511134B2 (ja) 部品供給装置、表面実装機、及び部品の供給方法
US11039560B2 (en) Working machine, storing-target-body suppl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workpiece having storing-target body installed thereon
CN105407700B (zh) 插入头、元件插入装置及元件安装线
KR100590373B1 (ko) 전자부품 조립용 리벳팅머신의 히트씽크 공급장치.
JP6745885B2 (ja) 部品実装機
JP2009239125A (ja) 部品供給装置
JP7108696B2 (ja)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部品実装機
CN216698610U (zh) 一种电池钢壳正立输送装置
JP6217136B2 (ja) フィルムフィード装置及び包装装置
KR20140044473A (ko) 필름 이송장치
KR20130088659A (ko) 듀얼 픽업 타입의 부품실장기용 테이프 피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