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81314A - 一种红曲红色素的生产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红曲红色素的生产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81314A
CN106381314A CN201610842435.XA CN201610842435A CN106381314A CN 106381314 A CN106381314 A CN 106381314A CN 201610842435 A CN201610842435 A CN 201610842435A CN 106381314 A CN106381314 A CN 1063813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d pigment
monas cuspurpureus
cuspurpureus went
monascus red
monasc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4243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嘉强
曹小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njiang Jiacheng Technology Ser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anjiang Jiacheng Technology Ser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njiang Jiacheng Technology Ser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anjiang Jiacheng Technology Ser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84243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381314A/zh
Publication of CN1063813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813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PFERMENTATION OR ENZYME-USING PROCESSES TO SYNTHESISE A DESIRED CHEMICAL COMPOUND OR COMPOSITION OR TO SEPARATE OPTICAL ISOMERS FROM A RACEMIC MIXTURE
    • C12P1/00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or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12P3/00 - C12P39/00,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 C12P1/02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or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12P3/00 - C12P39/00,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by using fungi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BORGANIC DYES OR CLOSELY-RELATED COMPOUNDS FOR PRODUCING DYES, e.g. PIGMENTS; MORDANTS; LAKES
    • C09B61/00Dyes of natural origin prepared from natural sources, e.g. vegetable sources

Landscapes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yc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Zoolog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Coloring Foods And Improving Nutritive Qualitie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红曲红色素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制备红曲米;S2、研碎;S3、加乙醇;S4、调pH值,使得pH值为8;S5、浸提:采用超声波浸提的方法,将步骤S4中的红曲进行浸提;S6、离心;S7、干燥;S8、得到成品:烘干后收集红曲粉末,得到红曲红色素。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工艺简单、可操作性强,适用于工业化生产以及总收率高、产品质量高、成本低等特点,本发明的工艺产生的红曲红色素的产率达到95% 以上,得到的红曲红色素经检测没有桔霉素的存在,相对于利用传统工艺提取的红曲红色素,本发明的提取的红曲红色素的产率、光热稳定性和抗氧化性均得到大大的提高,有利于红曲红色素的广泛应用。

Description

一种红曲红色素的生产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领域,具体为一种红曲红色素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红曲红色素生产由固态转向液体深层发酵在中国是近10 余年的事,而目前国内深层发酵生产红曲红色素水平尚较低,多数厂家仍是利用红曲米提取生产红曲红色素。由于受条件限制( 如设备、场地)、发酵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均难以达到理想水平。因红曲红液体深层发酵是利用纯种经一、二级种子罐培养后,直接进入发酵罐培养,故摸索和掌握适于红曲霉液体生长的最佳工艺条件和配方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找到最适生产配方及工艺条件,才有希望突破固态法生产水平,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生产出高色价、高质量的红曲红产品,以满足当今市场需求。
食品的色彩是食品感观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人们在制作食品时常使用食用色素增加食品的美感从而为消费者带来良好的感官质量和强烈的购买欲。食用色素分为天然食用色素和合成食用色素两大类。 近年来发现人工化学合成色素有的存在致癌和致突变作用,而天然色素使用安全,没有副作用,而且环保,故天然色素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使用越来越广泛。
天然色素具有着色性好、色调丰富、安全性高等特点,同时与合成色素相比,天然色素还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与药理作用,所以天然色素的开发是现代食用色素发展的方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红曲红色素,红曲红色素是用红曲霉菌(Monascus anka)经深层发酵的分泌产物,由于化学合成色素有毒副作用,用天然红曲红色素代替合成色素用于食品、化妆品、药品的着色已引起全球关注,应用日渐广泛。但是,由于红曲红色素在制备过程中会产生桔霉素,对光、热和霉菌敏感,易于分解,褪色,而且桔霉素具有一定肾毒性和肝毒性,且能够致畸、引发肿瘤、诱发突变,危害人体的健康,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工业的实际应用和发展。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各种红曲红色素的制备方法应运而生,中国专利CN103882063A 公开一种高光稳定性红曲红色素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是添加0.1 重量% 维生素C 和0.5 重量% 荔枝核浸取物为护色剂,提高红曲红色素的光稳定性,但是,该提取方法仅仅提高红曲红色素的光稳定性,无法克服红曲红色素的热稳定性和其他的缺陷,不利于该提取方法的工业化应用。
中国专利CN102433019A 公开了一种提高红曲红素色光热稳定性的红曲红色素,该提取方法是在滤渣浸取时添加复合氨基酸,经板框压滤得到的红曲红色素粉状物,具有耐高温、耐光照和抗氧化的优点,但是,该使用该方法提取的红曲红色素有桔霉素的存在,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而且红曲红色素的产率低,无法实现工业化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曲红色素的生产工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红曲红色素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制备红曲米:将籼米或糯米煮熟后,在温度为40-50℃时,接入红曲种子,保持室温30-35℃,相对湿度75-85%,经3d培养米粒上出现白色菌丝时,进行翻曲降温,室内喷水,保持温度,并经常检查晶温,保持晶温不超过40℃,到4-5d时,将曲装入干净麻袋中,浸在净水中5-10min,使其充分吸水,并使米粒中的菌丝破碎,待水沥干,重新放人曲盘中制曲;
S2、研碎:将制得的红曲米倒入研磨盘内,研磨盘转速设为10-30r/p,将红曲米进行研碎,直至得到200-300目的红曲粉末,并放入容器中;
S3、加乙醇:向盛有红曲粉末的容器内加入乙醇,乙醇的浓度在65-75%之间;
S4、调pH值:将加入乙醇后的红曲粉末,进行测定其pH值,并根据该pH值调节pH值,使得pH值为8;
S5、浸提:采用超声波浸提的方法,将步骤S4中的红曲进行浸提;
S6、离心:将步骤S5所得物放入离心机内,进行离心作用;
S7、干燥:将离心后的红曲粉末采用真空干燥机干燥,将红曲粉末加入真空干燥机内,调节温度在40-50℃之间,进行烘干;
S8、得到成品:烘干后收集红曲粉末,得到红曲红色素。
作为优选地,制备红曲米的周期为10d。
作为优选地,所述步骤S2中,整个研碎过程为无菌条件下研磨粉碎。
作为优选地,所述步骤S5中,超声波浸提的具体操作步骤为:在容器中加入提取溶媒,将红曲粉末,放入提取溶媒中;容器的外壁粘接换能器振子或将振子密封于不锈钢盒中投入容器中;开启超声波发生器,振子向提取溶媒中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在提取溶媒中产生的‘空化效应’和机械作用,破碎红曲粉末的细胞壁,使有效成分呈游离状态并溶入提取溶媒中,同时可加速提取溶媒的分子运动,使得提取溶媒和红曲粉末中的有效成分快速接触,相互溶合、混合。
作为优选地,所述提取溶媒为有机溶剂。
作为优选地,所述有机溶剂为乙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工艺简单、可操作性强,适用于工业化生产以及总收率高、产品质量高、成本低等特点,本发明的工艺产生的红曲红色素的产率达到95% 以上,得到的红曲红色素经检测没有桔霉素的存在,相对于利用传统工艺提取的红曲红色素,本发明的提取的红曲红色素的产率、光热稳定性和抗氧化性均得到大大的提高,有利于红曲红色素的广泛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红曲红色素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制备红曲米:将籼米或糯米煮熟后,在温度为40℃时,接入红曲种子,保持室温30℃,相对湿度75%,经3d培养米粒上出现白色菌丝时,进行翻曲降温,室内喷水,保持温度,并经常检查晶温,保持晶温不超过40℃,到4d时,将曲装入干净麻袋中,浸在净水中5min,使其充分吸水,并使米粒中的菌丝破碎,待水沥干,重新放人曲盘中制曲, 制备红曲米的周期为10d;
S2、研碎:将制得的红曲米倒入研磨盘内,研磨盘转速设为10r/p,将红曲米进行研碎,直至得到200目的红曲粉末,并放入容器中, 整个研碎过程为无菌条件下研磨粉碎;
S3、加乙醇:向盛有红曲粉末的容器内加入乙醇,乙醇的浓度在65%;
S4、调pH值:将加入乙醇后的红曲粉末,进行测定其pH值,并根据该pH值调节pH值,使得pH值为8;
S5、浸提:采用超声波浸提的方法,将步骤S4中的红曲进行浸提, 超声波浸提的具体操作步骤为:在容器中加入提取溶媒,提取溶媒为有机溶剂,在本实施例中,有机溶剂为乙醇,将红曲粉末,放入提取溶媒中;容器的外壁粘接换能器振子或将振子密封于不锈钢盒中投入容器中;开启超声波发生器,振子向提取溶媒中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在提取溶媒中产生的‘空化效应’和机械作用,破碎红曲粉末的细胞壁,使有效成分呈游离状态并溶入提取溶媒中,同时可加速提取溶媒的分子运动,使得提取溶媒和红曲粉末中的有效成分快速接触,相互溶合、混合;
S6、离心:将步骤S5所得物放入离心机内,进行离心作用;
S7、干燥:将离心后的红曲粉末采用真空干燥机干燥,将红曲粉末加入真空干燥机内,调节温度在40℃,进行烘干;
S8、得到成品:烘干后收集红曲粉末,得到红曲红色素。
实施例2:
一种红曲红色素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制备红曲米:将籼米或糯米煮熟后,在温度为45℃时,接入红曲种子,保持室温33℃,相对湿度80%,经3d培养米粒上出现白色菌丝时,进行翻曲降温,室内喷水,保持温度,并经常检查晶温,保持晶温不超过40℃,到4.5d时,将曲装入干净麻袋中,浸在净水中7min,使其充分吸水,并使米粒中的菌丝破碎,待水沥干,重新放人曲盘中制曲, 制备红曲米的周期为10d;
S2、研碎:将制得的红曲米倒入研磨盘内,研磨盘转速设为20r/p,将红曲米进行研碎,直至得到250目的红曲粉末,并放入容器中, 整个研碎过程为无菌条件下研磨粉碎;
S3、加乙醇:向盛有红曲粉末的容器内加入乙醇,乙醇的浓度在70%;
S4、调pH值:将加入乙醇后的红曲粉末,进行测定其pH值,并根据该pH值调节pH值,使得pH值为8;
S5、浸提:采用超声波浸提的方法,将步骤S4中的红曲进行浸提, 超声波浸提的具体操作步骤为:在容器中加入提取溶媒,提取溶媒为有机溶剂,在本实施例中,有机溶剂为乙醇,将红曲粉末,放入提取溶媒中;容器的外壁粘接换能器振子或将振子密封于不锈钢盒中投入容器中;开启超声波发生器,振子向提取溶媒中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在提取溶媒中产生的‘空化效应’和机械作用,破碎红曲粉末的细胞壁,使有效成分呈游离状态并溶入提取溶媒中,同时可加速提取溶媒的分子运动,使得提取溶媒和红曲粉末中的有效成分快速接触,相互溶合、混合;
S6、离心:将步骤S5所得物放入离心机内,进行离心作用;
S7、干燥:将离心后的红曲粉末采用真空干燥机干燥,将红曲粉末加入真空干燥机内,调节温度在45℃,进行烘干;
S8、得到成品:烘干后收集红曲粉末,得到红曲红色素。
实施例3:
一种红曲红色素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制备红曲米:将籼米或糯米煮熟后,在温度为50℃时,接入红曲种子,保持室温35℃,相对湿度85%,经3d培养米粒上出现白色菌丝时,进行翻曲降温,室内喷水,保持温度,并经常检查晶温,保持晶温不超过40℃,到4-5d时,将曲装入干净麻袋中,浸在净水中10min,使其充分吸水,并使米粒中的菌丝破碎,待水沥干,重新放人曲盘中制曲, 制备红曲米的周期为10d;
S2、研碎:将制得的红曲米倒入研磨盘内,研磨盘转速设为30r/p,将红曲米进行研碎,直至得到300目的红曲粉末,并放入容器中, 整个研碎过程为无菌条件下研磨粉碎;
S3、加乙醇:向盛有红曲粉末的容器内加入乙醇,乙醇的浓度在75%;
S4、调pH值:将加入乙醇后的红曲粉末,进行测定其pH值,并根据该pH值调节pH值,使得pH值为8;
S5、浸提:采用超声波浸提的方法,将步骤S4中的红曲进行浸提, 超声波浸提的具体操作步骤为:在容器中加入提取溶媒,提取溶媒为有机溶剂,在本实施例中,有机溶剂为乙醇,将红曲粉末,放入提取溶媒中;容器的外壁粘接换能器振子或将振子密封于不锈钢盒中投入容器中;开启超声波发生器,振子向提取溶媒中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在提取溶媒中产生的‘空化效应’和机械作用,破碎红曲粉末的细胞壁,使有效成分呈游离状态并溶入提取溶媒中,同时可加速提取溶媒的分子运动,使得提取溶媒和红曲粉末中的有效成分快速接触,相互溶合、混合;
S6、离心:将步骤S5所得物放入离心机内,进行离心作用;
S7、干燥:将离心后的红曲粉末采用真空干燥机干燥,将红曲粉末加入真空干燥机内,调节温度在50℃,进行烘干;
S8、得到成品:烘干后收集红曲粉末,得到红曲红色素。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红曲红色素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制备红曲米:将籼米或糯米煮熟后,在温度为40-50℃时,接入红曲种子,保持室温30-35℃,相对湿度75-85%,经3d培养米粒上出现白色菌丝时,进行翻曲降温,室内喷水,保持温度,并经常检查晶温,保持晶温不超过40℃,到4-5d时,将曲装入干净麻袋中,浸在净水中5-10min,使其充分吸水,并使米粒中的菌丝破碎,待水沥干,重新放人曲盘中制曲;
S2、研碎:将制得的红曲米倒入研磨盘内,研磨盘转速设为10-30r/p,将红曲米进行研碎,直至得到200-300目的红曲粉末,并放入容器中;
S3、加乙醇:向盛有红曲粉末的容器内加入乙醇,乙醇的浓度在65-75%之间;
S4、调pH值:将加入乙醇后的红曲粉末,进行测定其pH值,并根据该pH值调节pH值,使得pH值为8;
S5、浸提:采用超声波浸提的方法,将步骤S4中的红曲进行浸提;
S6、离心:将步骤S5所得物放入离心机内,进行离心作用;
S7、干燥:将离心后的红曲粉末采用真空干燥机干燥,将红曲粉末加入真空干燥机内,调节温度在40-50℃之间,进行烘干;
S8、得到成品:烘干后收集红曲粉末,得到红曲红色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曲红色素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制备红曲米的周期为10d。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曲红色素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整个研碎过程为无菌条件下研磨粉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曲红色素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中,超声波浸提的具体操作步骤为:在容器中加入提取溶媒,将红曲粉末,放入提取溶媒中;容器的外壁粘接换能器振子或将振子密封于不锈钢盒中投入容器中;开启超声波发生器,振子向提取溶媒中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在提取溶媒中产生的‘空化效应’和机械作用,破碎红曲粉末的细胞壁,使有效成分呈游离状态并溶入提取溶媒中,同时可加速提取溶媒的分子运动,使得提取溶媒和红曲粉末中的有效成分快速接触,相互溶合、混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红曲红色素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取溶媒为有机溶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红曲红色素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溶剂为乙醇。
CN201610842435.XA 2016-09-23 2016-09-23 一种红曲红色素的生产工艺 Pending CN10638131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42435.XA CN106381314A (zh) 2016-09-23 2016-09-23 一种红曲红色素的生产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42435.XA CN106381314A (zh) 2016-09-23 2016-09-23 一种红曲红色素的生产工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81314A true CN106381314A (zh) 2017-02-08

Family

ID=579367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42435.XA Pending CN106381314A (zh) 2016-09-23 2016-09-23 一种红曲红色素的生产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38131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27318A (zh) * 2019-09-06 2019-12-03 武汉华康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脉冲电场强化超声辅助提取红曲色素工艺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46694A (zh) * 2011-04-19 2012-10-24 南通宏利达针织有限公司 红曲色素的提取工艺
CN104195178A (zh) * 2014-07-08 2014-12-10 上海交通大学 高色调红曲红色素的制备方法
CN104404084A (zh) * 2014-11-10 2015-03-11 广东科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红曲红色素制备方法及其获得的红曲红色素
CN104450788A (zh) * 2014-12-09 2015-03-25 广东科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品质红曲红色素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46694A (zh) * 2011-04-19 2012-10-24 南通宏利达针织有限公司 红曲色素的提取工艺
CN104195178A (zh) * 2014-07-08 2014-12-10 上海交通大学 高色调红曲红色素的制备方法
CN104404084A (zh) * 2014-11-10 2015-03-11 广东科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红曲红色素制备方法及其获得的红曲红色素
CN104450788A (zh) * 2014-12-09 2015-03-25 广东科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品质红曲红色素的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27318A (zh) * 2019-09-06 2019-12-03 武汉华康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脉冲电场强化超声辅助提取红曲色素工艺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00348B (zh) 一种豆瓣酱的生产加工工艺
CN103468020A (zh) 一种蓝莓色素的提取方法
CN108824071A (zh) 一种竹纤维纸杯的制备方法
CN105252621A (zh) 藤编工艺品原料的加工方法
CN101870685A (zh) 从紫色马铃薯中提制花色苷的方法
CN102277008B (zh) 天然草莓红色素的提取制备方法
CN101319095A (zh) 一种紫甘蓝红色素的微波提取方法
CN101451155B (zh) 一种从石蒜中提取石蒜碱的方法
CN104195003A (zh) 一种咖啡酒的生产方法
CN101253987A (zh) 一种树莓天然红色素的制备方法
CN102399302B (zh) 一种果胶的超声提取方法
CN106381314A (zh) 一种红曲红色素的生产工艺
CN104522204A (zh) 槟榔香味六堡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3665195A (zh) 一种利用酶法提取江蓠中琼脂的方法
CN105017433A (zh) 一种综合利用野生橡子加工提取单宁及淀粉的工艺
CN107033116A (zh) 一种黑土豆中提取花青素的方法
CN103882086B (zh) 菊叶薯蓣皂素的提取方法
CN105831161A (zh) 一种易降解复配芸苔素内酯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制备方法
CN105105282A (zh) 一种含山楂叶黄酮的复合涂膜保鲜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KR101212718B1 (ko) 고압 열수추출 함초 분말을 이용한 간장의 제조방법
CN105153096A (zh) 一种从葡萄籽提取原花青素的方法
CN105062752A (zh) 一种果味白酒及其制备方法
CN101473932A (zh) 一种从玫瑰鲜花中提取天然玫瑰红色素的方法
CN103642265A (zh) 一种从苋菜中提取苋菜红食用色素的方法
CN107141277A (zh) 蓝莓酒渣中花青素的提取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208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