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78786A - 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 - Google Patents

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78786A
CN106378786A CN201611089651.8A CN201611089651A CN106378786A CN 106378786 A CN106378786 A CN 106378786A CN 201611089651 A CN201611089651 A CN 201611089651A CN 106378786 A CN106378786 A CN 1063787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ight
sound card
intelligence according
light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08965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378786B (zh
Inventor
孟超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108965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378786B/zh
Publication of CN1063787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787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3787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787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11/00Manipulat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J11/0005Manipulators having means for high-level communication with users, e.g. speech generator, face recognition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udiology, Speech & Language Pa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Robo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ipulator (AREA)
  • Toy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包括:壳体;语音采集模块,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语音采集模块包括声卡,以及多个分散设置于所述声卡上的、用于采集用户语音的麦克风,所述麦克风上的第一拾音孔与所述壳体外部连通;在所述壳体内还包括与所述麦克风和/或所述声卡相接触的接触件,所述接触件包括刚性件和第一减振弹性件,所述第一减振弹性件压设在所述刚性件与所述麦克风和/或所述声卡之间。由此,可以使得该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具有较好的拾音效果,不易受到嘈杂环境的影响,有效地提高了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机器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
背景技术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逐渐出现了一些基于人工智能的伴侣型机器人产品,这些产品可以通过语音、文字、图形或光线与人类建立有效的沟通。这种沟通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并且可以缓解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所造成的压力,增添生活情趣;此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产生的失落感,帮助空巢老人、丁克家庭、单身人士、独生子女等摆脱由于某个家庭角色缺失而造成的孤独感。
现有技术中伴侣型机器人产品在使用时,用户对机器人说话,机器人识别用户的语音,并判断用户的意图,根据用户的意图做出相应的反应。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机器人普遍具有拾音效果不佳的缺点,一般需要说话者位于机器人的麦克风所在位置,且当外界环境较为嘈杂时,无法达到预期的拾音效果,进而机器人也无法做出准确迅速的反应,如此导致交互体验不好。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该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具有较好的拾音效果,不易受到嘈杂环境的影响,有效地提高了用户体验。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包括:
壳体;
语音采集模块,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语音采集模块包括声卡,以及多个分散设置于所述声卡上的、用于采集用户语音的麦克风,所述麦克风上的第一拾音孔与所述壳体外部连通;
在所述壳体内还包括与所述麦克风和/或所述声卡相接触的接触件,所述接触件包括刚性件和第一减振弹性件,所述第一减振弹性件压设在所述刚性件与所述麦克风和/或所述声卡之间。
进一步,还包括:
语音播报模块,包括至少两个扬声器,所述至少两个扬声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供所述扬声器出音的出音孔盖,所述出音孔盖的出音孔区域覆盖所述扬声器的出音面。
进一步的,各个扬声器的出音方向相互背离。
进一步的,所述扬声器通过连接件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出音孔盖/壳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扬声器与所述出音孔盖/壳体之间压设有第二减振弹性件,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扬声器、第二减振弹性件和所述出音孔盖/壳体将所述扬声器固定于所述出音孔盖/壳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扬声器的出音面与所述出音孔盖之间设置有泡棉层。
进一步的,所述刚性件包括: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与所述壳体内表面固定连接的第一本体,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本体的顶端端面的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的横截面尺寸小于所述第一本体的横截面尺寸;所述声卡上开设有安装通孔,所述第二本体穿过所述安装通孔,以将所述声卡支撑于所述第一本体的顶端端面上;
固定件,所述第二本体穿过所述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用于将所述声卡固定于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第一本体之间;
在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声卡之间,以及所述第一本体的顶端端面与所述声卡之间分别压设有所述第一减振弹性件。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麦克风呈环形分散设置在所述声卡的边缘处。
进一步的,所述刚性件包括:
声卡盖板,所述声卡盖板与所述壳体的边缘连接,用于遮盖所述声卡;在所述声卡盖板的内表面与所述麦克风之间压设有所述第一减振弹性件。
进一步的,所述麦克风上的第一拾音孔,压设于所述声卡盖板的内表面与所述麦克风之间的第一减振弹性件上开设有第二拾音孔,所述声卡盖板上开设有第三拾音孔;所述麦克风被所述第一减振弹性件围设在所述第二拾音孔内;
所述第一拾音孔、所述第二拾音孔与所述第三拾音孔相互贯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拾音孔、所述第二拾音孔与所述第三拾音孔同心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件包括连接部和施力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支撑件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所述施力部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周缘,用于向所述声卡施加作用力,以将所述声卡固定于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第一本体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还包括:灯光交互模块;
所述灯光交互模块包括:
发光源;
导光件,所述导光件位于所述发光源上方,用于引导所述发光源所发出的光线沿预定路径传播;
透光件,所述透光件罩设住所述导光件,用于将从所述导光件发出的光透射至机器人外。
进一步的,所述导光件包括供光线射入的入光面和供光线射出的出光面。
进一步的,所述出光面为磨砂面;
和/或,所述透光件的外表面为磨砂面。
可选的,所述透光件由半透明的硅胶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发光源包括多个第一发光源和多个第二发光源,对应的,所述导光件包括第一导光件和第二导光件,所述透光件包括第一透光件和第二透光件;
所述第一导光件位于所述第一发光源上方,所述第一透光件罩设住所述第一导光件;
所述第二导光件位于所述第二发光源上方,所述第二透光件罩设住所述第二导光件。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第一发光源呈环形分散布置在所述声卡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光件的出光面位于机器人的侧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光件还包括反光面,所述反光面位于所述入光面与所述出光面之间;
所述入光面与所述出光面垂直,所述反光面与所述入光面和所述出光面之间的夹角均为45°,所述反光面接收从所述入光面射出的光线,并将所述光线沿垂直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反射出去。
进一步的,所述反光面在所述入光面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入光面的面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发光源为可变色LED灯;或者,多个所述第一发光源中的至少两个的发光颜色不同。
进一步的,还包括:
主板组件;
多个所述第二发光源设置在所述主板组件上、且位于机器人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二导光件呈球面状罩设住多个所述第二发光源。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透光件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主板组件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发光源为可变色LED灯;或者,多个所述第二发光源中的至少两个的发光颜色不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由于语音采集模块中的麦克风包括有多个,且多个麦克风呈环形阵列形式布置,以及与语音采集模块中的声卡和/或麦克风接触的接触件,接触件包括刚性件和第一减振弹性件,将第一减振弹性件压设在刚性件与麦克风和/或声卡之间,由此,可以减小刚性件的振动传递到麦克风上,减少振动对麦克风拾音的影响,另外,麦克风上的拾音孔与壳体外部连通,使得用户的声音能够通过拾音孔顺利传递到麦克风处,达到较好的拾音效果。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的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的半剖视图;
图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语音采集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的底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5是图4中的A处放大图;
图6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的底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二;
图7是扬声器和出音孔盖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的半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下面介绍下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可以由机器人硬件、智能手机客户端软件以及云端服务器三部分构成。其中,该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主要由语音采集模块、中央处理模块、语音播报模块和灯光交互模块等几部分组成。
语音采集模块采集用户语音,并可将采集到的音频信号进行滤波、降噪之后上传给云端服务器,云端服务器通过对语音进行语音识别、语义理解,解析出用户的意图,然后根据用户的意图通过搜索引擎从互联网上抓取与用户意图相关的资源,并进行整理优化之后,返回给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硬件端,可通过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的语音播报模块以语音的方式播报出来。中央处理模块主要承担唤醒、结尾音检测等功能,同时接收云端服务器返回的结果,然后根据结果格式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果所返回的结果是文本格式,则通过TTS(Text To Speech,从文本到语音)进行语音合成;如果所返回的结果是MP3等音频格式,则将其解码,并最终通过语音播报模块播报出来;另外,中央处理模块还可以控制灯光交互模块,可使得灯光交互模块按照预定的、可选择的交互方式与用户进行互动。
而智能手机客户端软件的功能在于帮助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连接到互联网,同时可以以文本的方式实时的显示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识别到的语音信息,以及云端服务器返回的内容。
本申请中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普遍具有当外界环境嘈杂,会导致拾音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旨在主要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下面针对该技术问题结合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
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的半剖视图。图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语音采集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包括:壳体10和语音采集模块20。
具体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整体外形可以呈球形状,壳体10可以包括底座11,底座11内可以形成空腔,语音采集模块20等可以容纳在该空腔内。当然,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的整体外形不限于图示实施例所提供的外形,具体在设计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多样化设计,以满足用户需要。
语音采集模块20,设置于壳体10的内部,例如本实施例中可以设置在底座11的空腔中;语音采集模块20包括声卡21,以及多个分散设置于声卡21上的、用于采集用户语音的麦克风22,麦克风22上的拾音孔与壳体10外部连通。
优选的,多个麦克风22可以呈环形分散设置在声卡21的边缘处。例如,可以设置八个麦克风22,八个麦克风22可以以底座11的轴线为中心呈环形均匀分散布置,并设置在声卡21的边缘处以尽量靠近壳体10内侧壁,以保证在机器人的360°范围内均可以较好地接收到用户的语音,使得用户在与机器人进行交互时,不受所处方位的影响,交互体验更好。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麦克风22的数量可以并不限于八个,排布方式也并不限于呈环形排布。
另外,麦克风22上的第一拾音孔与壳体10外部连通。可以使得用户的声音可以通过拾音孔顺利地传递到麦克风22处,以达到良好的拾音效果。
在壳体10内还包括与麦克风22和/或声卡21相接触的接触件,接触件包括刚性件31和第一减振弹性件32,第一减振弹性件32压设在刚性件31与麦克风22和/或声卡21之间。
在机器人内部或多或少设置有其他的零部件,机器人设计时的零部件一般为刚性件,而在设计机器人时,为节约空间,或者为达到支撑或者安装麦克风22和/或声卡21的需要,某些刚性件31可能会与麦克风22和/或声卡21的距离非常近或者直接接触到麦克风22和/或声卡21,而麦克风22在进行拾音时,机器人的壳体10以及机器人内部的刚性件31可能会产生振动,而与麦克风22和/或声卡21距离较近或接触的刚性件31会将此种振动直接传递到麦克风22上,或通过声卡21间接传递到麦克风22上,从而会干扰到麦克风22的拾音。因此,本实施例将与麦克风22和/或声卡21接触的刚性件31通过第一减振弹性件32与麦克风22和/或声卡21隔绝开来,由此,使得刚性件31的振动,能够通过第一减振弹性件32的缓冲作用,减少刚性件31的振动传递到麦克风22上,形成麦克风22减振系统,降低对麦克风22拾音效果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指的刚性件31可以为刚度与麦克风22以及声卡21相近的零部件,例如,刚性件31由硬质塑料、金属件等制成,能够顺利传递振动的零部件。而第一减振弹性件32优选为橡胶垫,当然也可以为泡棉、弹簧等弹性材料。
本实施例提供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由于语音采集模块中的麦克风包括有多个,且多个麦克风呈环形阵列形式布置,以及与语音采集模块中的声卡和/或麦克风接触的接触件,接触件包括刚性件和第一减振弹性件,将第一减振弹性件压设在刚性件与麦克风和/或声卡之间,由此,可以减小刚性件的振动传递到麦克风上,减少振动对麦克风拾音的影响,另外,麦克风上的拾音孔与壳体外部连通,使得用户的声音能够通过拾音孔顺利传递到麦克风处,达到较好的拾音效果。
图6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的底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二。如图6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刚性件31可以包括:支撑件311和固定件312。
支撑件311可以包括与壳体10内表面固定连接的第一本体3111,以及形成于第一本体3111的顶端端面的第二本体3112,第二本体3112的横截面尺寸小于第一本体3111的横截面尺寸;声卡21上开设有安装通孔211,第二本体3112穿过安装通孔211,以将声卡21支撑于第一本体3111的顶端端面上。第二本体3112可以穿过固定件312,固定件312用于将声卡21固定于固定件312与第一本体3111之间。在固定件312与声卡21之间,以及第一本体3111的顶端端面与声卡21之间分别压设有第一减振弹性件32。
其中,第一本体3111与壳体10内表面可以一体成型固定在一起,例如,一体注塑成型,焊接,粘接等,或者还可以是可拆卸固定在壳体10内表面上。
第一本体3111和第二本体3112可以均为圆柱状,对应的,在固定件312上的安装通孔211可以为圆形孔,且直径与第二本体3112的直径相同。当然,第一本体3111和第二本体3112也可以为其他形状,本实施例不做特别限定。
由于第二本体3112的横截面尺寸比第一本体3111的横截面尺寸大,因此,声卡21可以被第二本体3112的端面支撑,并被固定件312稳固的固定,对声卡21进行轴向定位。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支撑件311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两个,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为四个,对应的,如图3所示,则声卡21上对应开设四个安装通孔211。至少两个支撑件311的设置相较于一个支撑件311,至少两个支撑件311能够防止声卡21的周向转动,实现对声卡21周向定位。
图5是图4中的A处放大图。如图4、图5和图7所示,刚性件311还可以包括:声卡盖板3113。
声卡盖板3113可以与壳体10的边缘连接,用于遮盖声卡21;在声卡盖板3113的内表面与麦克风22之间压设有第一减振弹性件32。声卡盖板3113可以与壳体10的边缘卡接,并压设到声卡21的麦克风22上,在声卡盖板3113与麦克风22之间同样可以设置第一减振弹性件32,防止声卡盖板3113的振动传递到麦克风22上影响麦克风22的拾音效果。
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麦克风22上的第一拾音孔a,压设于声卡盖板3113的内表面与麦克风22之间的第一减振弹性件32上开设有第二拾音孔b,声卡盖板3113上开设有第三拾音孔c;麦克风22被第一减振弹性件32围设在第二拾音孔b内;第一拾音孔a、第二拾音孔b与第三拾音孔c相互贯通,形成供麦克风22拾声的通道。麦克风22围设在了第二拾音孔b内,而仅通过相互贯通的第一拾音孔a、第二拾音孔b和第三拾音孔c与外界空气接触,并传递外界的声音,隔绝从其他方向传递的声音,例如从机器人内部其他零部件发出的声音对麦克风22拾音的影响,例如,对于具备扬声器的机器人,能够避免扬声器对麦克风22拾音的影响。
更进一步的,第一拾音孔a、第二拾音孔b与第三拾音孔c可以同心设置。由此,可以尽可能得保证麦克风拾声通道的体积,并且保证声音能够不受阻挡的直接传递,能够保证声音传递的效率,也即保证麦克风22拾声的效率。
图4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的底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一;图7是扬声器和出音孔盖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图4、图6和图7所示,该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还可以包括语音播报模块40,语音播报模块40可以包括至少两个扬声器41,至少两个扬声器41设置于壳体10的内部,在壳体10上形成有供扬声器41出音的出音孔盖42,出音孔盖42的出音孔区域覆盖扬声器41的出音面。
其中,出音孔盖42与壳体10一体成型,例如,可以通过超声波焊接,或者一体注塑成型,优选的,出音孔盖42与壳体10无缝连接,使得扬声器41的声音大部分是通过出音孔发出,出音效果较好。
扬声器41与出音孔盖42可以通过各自的连接方式分别安装到壳体10上,或者,扬声器41与出音孔盖42一起安装到壳体10上。在本实施例中,扬声器41可以固定到出音孔盖42上或壳体10上。当固定到出音孔盖42上时,扬声器41可以与出音孔盖42一起安装到壳体10上;当固定到壳体10上时,扬声器41与出音孔盖42可以分别安装到壳体10上。并且进一步的,扬声器41可以通过连接件43可以拆卸地与出音孔盖42或壳体10连接,如此一来,可以便于扬声器41的故障检修或更换等。
如图2所示,更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的各个扬声器41的出音方向可以相互背离。例如,本实施例中的扬声器4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扬声器41可以对称设置,其中一个扬声器41的出音方向S1与另外一个扬声器41的出音方向S2相互背离,如此,各个扬声器41之间出音不会相互影响造成混响,使得出音的音质较好。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扬声器41的数量也可以不限于两个,还可以为三个或三个以上,优选的,多个扬声器41可以均匀布置在壳体10上,使得用户在各个角度与机器人进行交互沟通时,所得到的体验相同,不受位置的影响。
如图6所示,扬声器41与出音孔盖42之间还可以压设有第二减振弹性件44,连接件43可以穿过扬声器41、第二减振弹性件44和出音孔盖42将扬声器41固定于出音孔盖42上。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减振弹性件44还可以是压设在扬声器41与壳体10之间,连接件43可以穿过扬声器41、第二减振弹性件44和壳体10将扬声器41固定于出音孔盖42上。通过第二减振弹性件44的缓冲作用,可以尽量防止因扬声器41发声时,将振动传递到壳体10上而影响到麦克风22拾音,由此,进一步提高麦克风22的拾音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减振弹性件44可以与第一减振弹性件32类似,采用橡胶垫作用弹性缓冲装置,其成本低廉,且便于安装。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请继续参照附图6,扬声器41的出音面与出音孔盖42之间还可以设置有泡棉层45。通过泡棉层45的设置可以避免外界对扬声器41的干扰,进一步提高拾音效果。
如图2、图4和图7所示,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还可以包括:灯光交互模块。
灯光交互模块包括:发光源、导光件和透光件。其中发光源可以为LED灯。
导光件位于发光源上方,用于引导发光源所发出的光线沿预定路径传播;透光件罩设住导光件,用于将从导光件发出的光透射至机器人外。灯光交互模块的发光源可以与语音播报模块40连接,可根据语音播报模块40的音频信号,控制灯光交互模块的亮度高低以及闪灭,通过灯光交互模块可以提高用户与机器人的交互趣味性。
导光件可以包括供光线射入的入光面和供光线射出的出光面。出光面为磨砂面;和/或,透光件的外表面为磨砂面。可选的,透光件也可以由透明的硅胶材料制成。由此,可以使得,光线从发光源发出后,能够通过磨砂面和/或硅胶材料后发散到外界空气中,能够使得机器人的发光效果更加柔和,用户在与机器人沟通时,不会对用户的眼睛造成强烈的刺激,有效避免产生视觉疲劳而引起视力下降。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发光源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发光源51和多个第二发光源(图中未示出),对应的,导光件包括第一导光件53和第二导光件54,透光件包括第一透光件55和第二透光件56。第一导光件53位于第一发光源51上方,第一透光件55罩设住第一导光件53;第二导光件54位于第二发光源上方,第二透光件56罩设住第二导光件54。
如图3所示,多个第一发光源51可以呈环形分散布置在声卡21上,以形成发光光环的效果。
如图2或图4或图7所示,第一导光件53的出光面531可以位于机器人的侧面,使得机器人的侧面形成环状发光带,美观程度高。优选的,第一导光件53的可以采用透光度较好的PC(聚碳酸酯(简称PC))或亚克力(又称PMMA或有机玻璃)材料制成,外表面可以抛光透明处理,出光面532磨砂处理。并且,优选的,第一导光件53的出光面532可以为磨砂面,由此,可以使得光线从出光面射出时,发生强烈的漫反射,由此可以提高出光的柔和程度。
本实施例中,第一透光件55优选采用透光度较好的PC或亚克力制成,外表面抛光透明处理,内表面可以喷涂白色半透明油漆。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可以包括十六个第一发光源51,十六个第一发光源51可以沿圆周方向均匀布置在声卡21上,优选的,第一发光源51为可变色LED灯,例如RGB灯,每个第一发光源51的发光颜色可以发生改变,且可单独控制每个第一发光源51的发光颜色,在不同的发光控制策略下,整体上可以使得机器人产生不同的发光效果,颜色多变;另外,还可以通过以下另外一种方式实现:多个第一发光源51中的至少两个的发光颜色不同,例如,其中一种发光颜色为绿色,另外一种发光颜色为红色;或者其中每连续几个发光源发一种颜色,例如连续的四个发一种颜色,其他连续的四个分别发其他的三种颜色,具体的颜色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选定。或者,还可以将各个发光颜色间隔布置,上述不同的颜色选定和布置方式,可以使得机器人的发光效果不同,可通过分别控制各个第一发光源51的点亮或熄灭,点亮颜色,以及点亮时长等,可以实现发光光环的亮灭、变色、滚动等效果,大大提高了用户与机器人交互的趣味性,提高用户体验。
另外,具体的,如图2、图4和图7所示,上述实施例的固定件312可以包括连接部3121和施力部3122,连接部3121与支撑件311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施力部3122位于连接部3121的周缘,用于向声卡21施加作用力,以将声卡21固定于固定件312与第一本体3111之间。施力部3122的横截面可以呈H形,包括相对设置的竖直部y和连接于两个竖直部y之间的横跨部x,在横跨部x的下方,且在两个竖直部y之间形成第一凹槽m;在横跨部的上方,且在两个竖直部y之间形成第二凹槽n,第一凹槽m跨设在第一发光源51的上方,第二凹槽n可用于容纳第一导光件53上入光面所在的一端,对第一导光件53实现周向定位。
施力部3122可以采用透光度较好的PC或亚克力材料制成,横跨部x可以抛光透明处理,两侧竖直部y外表面可以喷涂有黑漆,当声卡21上的第一发光源51被点亮时,其光线被两侧竖直部y的黑漆遮挡,能够避免光线泄露到壳体10内部造成晕光。
更进一步的,第一导光件53还可以包括反光面533,反光面533位于入光面531与出光面532之间;入光面531与出光面532垂直,反光面533与入光面531和出光面532之间的夹角均为45°,反光面533接收从入光面531射出的光线,并将光线沿垂直于出光面532的方向反射出去。
具体的,反光面533可以为涂设有电镀亮银色或白色高亮油漆形成,整个第一导光件53的外表面除入光面531和反光面533之外的表面全部涂设电镀亮银色或白色高亮油漆,如此,光线的传播路径如图2中虚线R所示,第一发光源51→横跨部x→入光面531→反光面533→出光面532→第一透光件55。光线在第一导光件53中传播时,由于第一导光件53的外表面为反光电镀层/油漆层,因此,光线不会泄露到第一导光件53的外部,光线在第一导光件53的反光面533处发生全反射,从而将光线引导至出光面532处,进一步的,光线通过第一导光件53的磨砂出光面532、第一透光件55的半透明白色内表面发生强烈的漫反射,最终通过第一透光件55的透明外表面射出,整个光线传播过程中,光线经过全反射、漫反射,最终由第一导光件53均匀的出光面532发射出。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第一导光件53的反光面533在入光面531上的正投影面积可以大于或等于入光面531的面积。如此一来,从入光面531所发出的光线能够全部被反光面533接收,保证光线能够全部按照预定方向发射出去。
如图7所示,本申请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还可以包括主板组件60,具体的,主板组件60可以包括主板61、主板支架62和主板盖板63,主板61可以放置在主板支架62上,且主板61与主板支架62可以通过主板支架62上的螺丝柱连接,实现周向定位。主板盖板63与主板61可以同轴线布置,并通过螺纹与主板支架62固定在一起,实现轴向定位。
多个第二发光源(图中未示出)可以设置在主板组件60上、且位于机器人的中间位置,第二导光件54可以呈球面状罩设住多个第二发光源。优选的,为节约成本和满足设计需要,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发光源的数量可以为三个。类似的,第二发光源也可以为可变色LED灯,例如RGB灯,或者,多个第二发光源中的至少两个的发光颜色可以不同,可变色灯或者多个颜色不同的灯所带来不效果与第一发光源5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相较于第一发光源51的排布方式,第二发光源可以排布得较为集中,由此,可以使得发光亮度集中,在黑暗环境中可以作为小夜灯使用。
本实施例中,第二透光件56可以可拆卸地固定在主板组件60上。可拆卸地方式将第二透光件56固定在主板组件60上,可以方便用户根据自身喜好更换第二透光件56的造型。图8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的半剖视图,图8所示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与上述实施例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类似,其区别在于上部第二透光件56的造型不同,用户可以灵活地更换喜爱的第二透光件56的造型,灵活性较好,人性化程度高。另外,用户还可以在第二透光件56上自行粘贴表情贴纸,从而允许用户DIY个性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透光件56优选为硅胶制成,本身柔软可变形,可通过卡接的方式卡接在主板支架62与主板盖板63之间的凹槽70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光件56大体上可以呈球面状,外观上接近于照明灯,第二发光源的光线经过球面状的第二导光件54以球面方式发散出去,发光面积大,并进一步经过第二透光件56发散到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外部,光线经过散射和弱化,能够达到较为柔和的效果,由此,可以使得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能够作为氛围灯或小夜灯使用,扩宽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的使用范围。
基于上述的实施例,整个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的工作过程大致如下:将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开机并接入互联网后,先使用特定唤醒词唤醒机器人(唤醒词为一组预定义的短语,用于激活机器人的语音交互流程),得益于平面环形八麦克风阵列,使用者可以从任意角度对机器人进行唤醒;机器人被唤醒时,通过八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音频信号进行声源定位,确定使用者位于机器人的何种方位,进一步可以通过波束成形对来自该方位的音频信号进行增强,对该方位以外的音频信号进行屏蔽,从而使得机器人具有在嘈杂环境下以及多人场合中进行交互的能力。被唤醒后,机器人从待机状态进入工作状态,使用者便可以通过语音与机器人进行交互。在整个过程中,交互灯通过不同的颜色,显示机器人处于不同的状态,如待机、倾听、处理音频、播报等。氛围灯通过柔和可变的光线,使得机器人更具有观赏性和趣味性,另外,氛围灯也可以作为黑暗环境中的小夜灯使用。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5)

1.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语音采集模块,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语音采集模块包括声卡,以及多个分散设置于所述声卡上的、用于采集用户语音的麦克风,所述麦克风上的第一拾音孔与所述壳体外部连通;
在所述壳体内还包括与所述麦克风和/或所述声卡相接触的接触件,所述接触件包括刚性件和第一减振弹性件,所述第一减振弹性件压设在所述刚性件与所述麦克风和/或所述声卡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语音播报模块,包括至少两个扬声器,所述至少两个扬声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供所述扬声器出音的出音孔盖,所述出音孔盖的出音孔区域覆盖所述扬声器的出音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各个扬声器的出音方向相互背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通过连接件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出音孔盖/壳体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与所述出音孔盖/壳体之间压设有第二减振弹性件,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扬声器、第二减振弹性件和所述出音孔盖/壳体将所述扬声器固定于所述出音孔盖/壳体上。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的出音面与所述出音孔盖之间设置有泡棉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件包括: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与所述壳体内表面固定连接的第一本体,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本体的顶端端面的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的横截面尺寸小于所述第一本体的横截面尺寸;所述声卡上开设有安装通孔,所述第二本体穿过所述安装通孔,以将所述声卡支撑于所述第一本体的顶端端面上;
固定件,所述第二本体穿过所述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用于将所述声卡固定于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第一本体之间;
在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声卡之间,以及所述第一本体的顶端端面与所述声卡之间分别压设有所述第一减振弹性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连接部和施力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支撑件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所述施力部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周缘,用于向所述声卡施加作用力,以将所述声卡固定于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第一本体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或7或8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麦克风呈环形分散设置在所述声卡的边缘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件包括:
声卡盖板,所述声卡盖板与所述壳体的边缘连接,用于遮盖所述声卡;在所述声卡盖板的内表面与所述麦克风之间压设有所述第一减振弹性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麦克风上具有第一拾音孔,压设于所述声卡盖板的内表面与所述麦克风之间的第一减振弹性件上开设有第二拾音孔,所述声卡盖板上开设有第三拾音孔;所述麦克风被所述第一减振弹性件围设在所述第二拾音孔内;
所述第一拾音孔、所述第二拾音孔与所述第三拾音孔相互贯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拾音孔、所述第二拾音孔与所述第三拾音孔同心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灯光交互模块;
所述灯光交互模块包括:
发光源;
导光件,所述导光件位于所述发光源上方,用于引导所述发光源所发出的光线沿预定路径传播;
透光件,所述透光件罩设住所述导光件,用于将从所述导光件发出的光透射至机器人外。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件包括供光线射入的入光面和供光线射出的出光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面为磨砂面;
和/或,所述透光件的外表面为磨砂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件由半透明的硅胶材料制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源包括多个第一发光源和多个第二发光源,对应的,所述导光件包括第一导光件和第二导光件,所述透光件包括第一透光件和第二透光件;
所述第一导光件位于所述第一发光源上方,所述第一透光件罩设住所述第一导光件;
所述第二导光件位于所述第二发光源上方,所述第二透光件罩设住所述第二导光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发光源呈环形分散布置在所述声卡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件的出光面位于机器人的侧面。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件还包括反光面,所述反光面位于所述入光面与所述出光面之间;
所述入光面与所述出光面垂直,所述反光面与所述入光面和所述出光面之间的夹角均为45°,所述反光面接收从所述入光面射出的光线,并将所述光线沿垂直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反射出去。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面在所述入光面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入光面的面积。
22.根据权利要求18-21任一项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发光源为可变色LED灯;或者,多个所述第一发光源中的至少两个的发光颜色不同。
23.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主板组件;
多个所述第二发光源设置在所述主板组件上、且位于机器人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二导光件呈球面状罩设住多个所述第二发光源。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光件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主板组件上。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源为可变色LED灯;或者,多个所述第二发光源中的至少两个的发光颜色不同。
CN201611089651.8A 2016-11-30 2016-11-30 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 Active CN1063787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89651.8A CN106378786B (zh) 2016-11-30 2016-11-30 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89651.8A CN106378786B (zh) 2016-11-30 2016-11-30 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78786A true CN106378786A (zh) 2017-02-08
CN106378786B CN106378786B (zh) 2018-12-21

Family

ID=579595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089651.8A Active CN106378786B (zh) 2016-11-30 2016-11-30 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378786B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07256A (zh) * 2018-03-07 2018-07-20 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声响装置、智能音响及机器人
CN108538297A (zh) * 2018-03-12 2018-09-14 恒玄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无线麦克风阵列的智能语音交互方法及交互系统
CN108664266A (zh) * 2017-04-01 2018-10-16 深圳森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携式人工智能装置及其配置方法
CN108942960A (zh) * 2017-09-29 2018-12-07 株式会社万代 机器人装置
CN109874082A (zh) * 2019-03-18 2019-06-11 深圳市沃特沃德股份有限公司 喇叭和麦克风的安装结构及电子设备
CN110625594A (zh) * 2018-06-25 2019-12-31 Lg电子株式会社 机器人
CN111886647A (zh) * 2018-03-29 2020-11-03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语音处理装置、语音处理方法和语音处理系统
CN112140099A (zh) * 2019-06-28 2020-12-29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机器人的光效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CN113015046A (zh) * 2021-02-04 2021-06-22 当趣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拾音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13858197A (zh) * 2021-09-26 2021-12-31 深圳优地科技有限公司 面板组件和移动机器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46619B (zh) * 2017-07-17 2020-11-13 西南科技大学 一种智能语音交互机器人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61480A1 (en) * 2001-02-16 2002-10-31 Sanyo Electric Co., Ltd. Robot system and robot
CN101382590A (zh) * 2007-09-03 2009-03-11 王志良 音源方向识别方法、识别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机器人
CN201940040U (zh) * 2010-09-27 2011-08-24 深圳市杰思谷科技有限公司 家用机器人
CN103921273A (zh) * 2014-04-11 2014-07-16 北京路德瑞科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家用机器人
CN204124058U (zh) * 2014-08-14 2015-01-28 成都亿盟恒信科技有限公司 新型车载终端减震支架
CN104842358A (zh) * 2015-05-22 2015-08-19 上海思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自主移动的多功能机器人
CN105142052A (zh) * 2015-07-02 2015-12-09 北京灵隆科技有限公司 麦克风安装结构及包括该安装结构的麦克风组件和音箱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61480A1 (en) * 2001-02-16 2002-10-31 Sanyo Electric Co., Ltd. Robot system and robot
CN101382590A (zh) * 2007-09-03 2009-03-11 王志良 音源方向识别方法、识别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机器人
CN201940040U (zh) * 2010-09-27 2011-08-24 深圳市杰思谷科技有限公司 家用机器人
CN103921273A (zh) * 2014-04-11 2014-07-16 北京路德瑞科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家用机器人
CN204124058U (zh) * 2014-08-14 2015-01-28 成都亿盟恒信科技有限公司 新型车载终端减震支架
CN104842358A (zh) * 2015-05-22 2015-08-19 上海思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自主移动的多功能机器人
CN105142052A (zh) * 2015-07-02 2015-12-09 北京灵隆科技有限公司 麦克风安装结构及包括该安装结构的麦克风组件和音箱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64266A (zh) * 2017-04-01 2018-10-16 深圳森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携式人工智能装置及其配置方法
CN108942960A (zh) * 2017-09-29 2018-12-07 株式会社万代 机器人装置
CN108307256A (zh) * 2018-03-07 2018-07-20 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声响装置、智能音响及机器人
CN108538297A (zh) * 2018-03-12 2018-09-14 恒玄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无线麦克风阵列的智能语音交互方法及交互系统
CN108538297B (zh) * 2018-03-12 2020-12-04 恒玄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无线麦克风阵列的智能语音交互方法及交互系统
CN111886647A (zh) * 2018-03-29 2020-11-03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语音处理装置、语音处理方法和语音处理系统
CN110625594A (zh) * 2018-06-25 2019-12-31 Lg电子株式会社 机器人
CN110625594B (zh) * 2018-06-25 2022-12-06 Lg电子株式会社 机器人
CN109874082A (zh) * 2019-03-18 2019-06-11 深圳市沃特沃德股份有限公司 喇叭和麦克风的安装结构及电子设备
CN112140099A (zh) * 2019-06-28 2020-12-29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机器人的光效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CN112140099B (zh) * 2019-06-28 2022-05-13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机器人的光效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CN113015046A (zh) * 2021-02-04 2021-06-22 当趣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拾音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13015046B (zh) * 2021-02-04 2022-11-01 当趣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拾音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13858197A (zh) * 2021-09-26 2021-12-31 深圳优地科技有限公司 面板组件和移动机器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78786B (zh) 2018-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78786A (zh) 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
RU2673432C2 (ru) Громкоговоритель, включающий в себя устройство громкоговорителя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свещения
US10256057B2 (en) Mechanical structure for button on satellite microphone
WO2019120223A1 (en) Speaker light
KR102081758B1 (ko) 조명 사운드 박스
JP6790272B2 (ja) スピーカ機能付led照明装置、スピーカ機能付led照明装置からの光と音の取出し方法
CN102748706A (zh) 透镜灯杯组合结构及其灯具
US20150172808A1 (en) Microphone and Accessory for Microphone
US20220333768A1 (en) Headset
CN103748406A (zh) 用于减小统一眩光值的照明构件和使用该照明构件的照明装置
CN217540602U (zh) 一种蜡烛香薰机
CN214627323U (zh) 头戴式耳机
CN110671638A (zh) 环形灯以及电子设备
CN101619835A (zh) 导光元件
US10972843B2 (en) Light guide body for microphone, and microphone
CN211344908U (zh) 环形灯以及电子设备
CN216795186U (zh) 导光件、无源辐射器以及音响设备
CN102374481A (zh) 透镜及使用此透镜的灯具
CN207824899U (zh) 一种人工智能学习陪伴机器人系统
CN108561803B (zh) 一种发光组件及电子产品
CN113905111A (zh) 装饰圈、发光功能组件、壳体及电子设备
JP2006148503A (ja) イルミネーション付きスピーカ
CN214756752U (zh) 被动盆组件及音箱
KR200496026Y1 (ko) 발광 헤드폰
CN114935127B (zh) 一种蜡烛香薰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