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15046A - 一种拾音装置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拾音装置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15046A
CN113015046A CN202110158450.3A CN202110158450A CN113015046A CN 113015046 A CN113015046 A CN 113015046A CN 202110158450 A CN202110158450 A CN 202110158450A CN 113015046 A CN113015046 A CN 1130150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pickup
groove
hole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5845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15046B (zh
Inventor
金凌琳
余锋
王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ngqu Network Technology H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ngqu Network Technology 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ngqu Network Technology H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ngqu Network Technology 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5845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15046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150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150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150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150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8Mouthpieces; Microphon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H04R1/083Special constructions of mouthpie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8Mouthpieces; Microphon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H04R1/083Special constructions of mouthpieces
    • H04R1/086Protective screens, e.g. all weather or wind scree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拾音装置及终端设备,包括拾音孔、麦克风和壳体,壳体的顶部具有内凹的盆型拾音槽,拾音槽侧壁倾斜设置以使得拾音槽由内向外呈渐开状,拾音孔设置在拾音槽侧壁上,其中,壳体上设有遮挡板,遮挡板沉装固定在拾音槽内并遮盖拾音槽,拾音孔位于遮挡板的遮挡范围中,遮挡板与拾音槽侧壁间隔设置,使遮挡板与侧壁之间形成环形的拾音通道,其优点在于,遮挡板可有效防止灰尘进入拾音孔,阻塞拾音孔,影响麦克风的拾音效果;为防止遮挡板阻碍麦克风收音,遮挡板与拾音槽侧壁间隔设置,形成拾音通道,声音从拾音通道的进口进入,而后进入拾音孔,被麦克风获取,环形的拾音通道可全方位拾音,减轻噪音,提高拾音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拾音装置及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拾音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拾音装置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智能音箱及其他智能拾音设备快速发展,智能语音交互也进入白热化的状态,很多智能音箱、无线耳机、智能机器人等等都跟拾音装置形影不离。拾音装置包括拾音孔和麦克风,现有大部分拾音孔直接暴露在设备的外表面,如专利:人机交互设备以及自助设备(公告号:CN209642916U)中所示,所述麦克风模组和所述感测装置位于所述腔体内,在所述面板上设置有拾音孔和通孔,所述拾音孔与所述麦克风模组相对,所述通孔与所述感测装置连通,所述感测装置被构造为用于进行目标物体的感测。拾音孔直接暴露在设备的外表面不仅使电子设备的外观不美观,长期使用,还容易使拾音孔及对应的麦克风积灰,影响收音效果。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拾音装置及终端设备。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一种拾音装置,包括拾音孔、麦克风和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内凹的盆型拾音槽,拾音槽侧壁倾斜设置以使得所述拾音槽由内向外呈渐开状,所述拾音孔设置在所述拾音槽侧壁上,所述麦克风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与所述拾音孔对应设置;其中,所述壳体上设有遮挡板,所述遮挡板沉装固定在所述拾音槽内并遮盖所述拾音槽,所述拾音孔位于所述遮挡板的遮挡范围中,所述遮挡板与所述拾音槽侧壁间隔设置,使所述遮挡板与所述侧壁之间形成环形的拾音通道。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遮挡板朝向所述侧壁的面为弧面,所述弧面朝向远离所述拾音槽侧壁的方向内凹,所述拾音孔的中轴线与所述弧面距离为L1,所述拾音通道的入口高度为L2,L1大于L2。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遮挡板完全覆盖所述拾音槽,且所述弧面的最高高度高于所述壳体的顶面高度,使所述拾音通道的进口方向为水平朝向。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遮挡板与所述拾音槽的底壁固定;和/或,所述拾音槽的底壁为平面。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拾音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拾音孔设置在同一侧的所述拾音槽侧壁上,且多个所述拾音孔等距间隔设置,和/或,多个所述拾音孔成矩阵排列。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拾音通道与所述拾音孔对应一侧的进口高度为H1,远离所述拾音孔的另一侧的进口高度为H2,所述遮挡板倾斜设置,使H1大于H2。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拾音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拾音孔均布在环形的所述拾音槽侧壁上。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遮挡板水平设置,环形的所述拾音通道各个方向的进口高度相同。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若干所述麦克风设置在安装架上,所述安装架与所述拾音槽的底壁连接,并延伸至设有所述拾音孔的顶部斜板下方,使所述麦克风与所述拾音孔对准。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如前述任一项所述的拾音装置。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壳体顶部具有内凹成盆型的拾音槽,将拾音孔设置在拾音槽侧壁上,并在拾音槽上方设置遮挡板,遮挡板可以部分位于拾音槽中,且遮盖所述拾音槽,所述拾音孔位于所述遮挡板的遮挡范围中,麦克风位于壳体内,通过拾音孔获取外界声音,有效防止灰尘进入拾音孔,阻塞拾音孔,影响麦克风的拾音效果;同时,所述遮挡板与所述拾音槽侧壁间隔设置,使所述遮挡板与所述侧壁之间形成环形的拾音通道,用户在使用拾音装置时,各个方向声音都能够很好进入到拾音通道内,若拾音通道是单向开设的,则背向拾音通道一侧的声音就不容易进入到拾音通道内,环形的拾音通道可以实现360度无死角拾音)。声音从拾音通道的进口进入,进而进入拾音孔,被麦克风获取,拾音通道可减轻噪音,提升拾音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成本低、可靠性高等优点,适于工业应用。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拾音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遮挡板与拾音孔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虚线为声音传播的示意路径;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遮挡板与拾音孔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装饰板设置在遮挡板上,且装饰板的覆盖面积等于遮挡板的覆盖面积;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部分拾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环形的拾音槽侧壁上均布有拾音孔的状态;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部分拾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遮挡板倾斜设置的状态;
图6为基于实施例一的壳体与遮挡板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基于实施例一的壳体与遮挡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基于实施例一的壳体与遮挡板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为基于实施例一的遮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基于实施例一的装饰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的终端设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0、麦克风;11、安装架;111、第一锁紧件;20、壳体;21、拾音槽;211、拾音槽侧壁;212、底壁;22、拾音孔;231、凹槽;232、第一凸台;233、第一电路板;234、元件;235、第三安装孔;236、第五安装孔;24、遮挡板;241、弧面;242、内凹腔;243、通槽;244、第二凸台;245、第四安装孔;246、环形凸台;25、拾音通道;251、进口;26、装饰板;261、环形卡槽;30、控制电路板;31、电源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虽然描述了本发明的某些具体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这些实施例。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说明。各个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组合,以构成未在以下描述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本公开还旨在涵盖替代品、修改和等同物。此外,在下面的描述中,为了向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提供对所公开技术的透彻理解,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然而,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进行实施。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具体保护范围。
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描述中,“数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术语“组装”、“相连”、“连接”术语应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相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的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相关技术中,出于保护麦克风的目的,麦克风设置在壳体内,为方便麦克风拾音,壳体上设有拾音孔,外界的声音信号通过该拾音孔被壳体内部的麦克风接收。拾音孔的设置方式和设置位置对于拾音效果有一定影响,相关技术中,很多拾音孔无遮挡地设置在壳体的外表面,长期使用后,灰尘会堵塞拾音孔,甚至干扰麦克风,影响拾音效果。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拾音装置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拾音装置,包括拾音孔22、麦克风10和壳体20,壳体20的顶部设有内凹的盆型拾音槽21,拾音槽侧壁211倾斜设置以使得拾音槽21由内向外呈渐开状,拾音孔22设置在拾音槽侧壁211上,麦克风10设置在壳体20内,与拾音孔22对应设置;其中,壳体20上设有遮挡板24,遮挡板24沉装固定在拾音槽21内并遮盖拾音槽21,拾音孔22位于遮挡板24的遮挡范围中,遮挡板24与拾音槽侧壁211间隔设置,使遮挡板24与侧壁之间形成环形的拾音通道25。
在本实施例中麦克风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麦克风,本实施例对此不做进一步限定。壳体可以选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壳体材料制成,例如,可以选用金属、塑料、陶瓷等材料。壳体一般包括上壳和下壳,两者之间可以采用卡扣、螺丝等结构连接形成壳体,内部具有安装空间,用于放置控制电路板和麦克风等部件。
麦克风做为终端设备的收音器件一般设置在壳体内,且与控制电路板或第一电路板电连接或通讯连接。麦克风可以与壳体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部件与壳体固定连接。外界环境的声音可以通过拾音孔进入麦克风,外界环境声音的声压使麦克风内的振膜产生形变,从而产生电信号,以便于在终端设备内部的传递和处理。
壳体20顶部具有内凹的盆型拾音槽21,拾音槽21向内凹陷,且拾音槽侧壁211倾斜设置,形成开口大底部小的渐开状结构,拾音孔22设置在拾音槽侧壁211上,如附图1所示,拾音孔22朝上设置,不受拾音槽侧壁211的斜度限制。遮挡板24位于拾音槽21的上方,沉装固定在拾音槽21内并遮盖拾音槽21,值得注意的是,遮挡板24可部分置于拾音槽21中,也可以全部置于拾音槽21中,使遮挡板24的高度稍高于壳体20顶部,整个终端设备的高度不会增加太多。拾音孔22位于遮挡板24的遮挡范围中,起到了挡灰防尘的作用,如附图7所示,拾音孔位于遮挡板(装饰板21)的投影范围内,投影范围即为遮挡板(装饰板21)的遮挡范围,从壳体20上方无法看到拾音孔。同时由于拾音槽的形状及拾音槽侧壁的设置角度,灰尘不易落入拾音通道中,从而进一步避免灰尘阻塞拾音孔。从外观上,由于拾音孔设置在拾音槽侧壁上,且被遮挡板(装饰板21)遮挡,保持了终端设备的外形完整,更美观。
为了保证声音进入拾音孔,遮挡板与拾音槽侧壁间隔设置,使遮挡板与拾音槽侧壁之间形成环形的拾音通道,用户在使用拾音装置时,各个方向声音都能够很好进入到拾音通道内,若拾音通道是单向开设的,则背向拾音通道一侧的声音就不容易进入到拾音通道内,环形的拾音通道可以实现360度无死角拾音。
拾音孔设置在拾音槽侧壁上,拾音孔的上开口位于拾音通道中,外部声音进入拾音通道后再进入拾音孔中,因此,拾音通道的横截面形状对于外部声音以及麦克风的拾音效果都会起到一定影响。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如附图1至附图5所示,遮挡板24朝向顶部斜板的面为弧面241,弧面241朝向远离拾音槽侧壁211的方向内凹。如附图2和附图3所示,进入拾音通道25的声音可以经弧面241反射进入拾音孔22。拾音孔22开设在拾音槽侧壁211上,在一些情况下,拾音孔的开口方向与声音的进入方向垂直,声音气流无法很好地进入拾音孔被麦克风获取,因此,将遮挡板24朝向拾音槽侧壁211的面为弧面241,弧面241朝向远离拾音槽侧壁211的方向内凹,使拾音通道25形成内大外小的结构,声音气流可以如虚线箭头所示,沿遮挡板24的弧面241改变,顺着拾音孔22的开孔方向进入拾音孔22,进音的效果更好。
优选地,如附图1至附图5所示的实施例,弧面241和拾音槽侧壁211的斜面构成了拾音通道25的横截面形状,拾音通道25朝外的一侧为进口251,进口251的横截面高度小于拾音通道25中部的横截面高度,更具体地说,拾音孔22的中轴线与弧面241距离为L1,拾音通道25的进口251高度为L2,L1大于L2。外部声音需要经过拾音通道25才会进入拾音孔22,被麦克风10采集,声波在拾音通道25的腔体结构内部的振荡能够起到声波增强的作用,提升拾音性能。L1大于L2使声波在进入拾音孔22之前具有较大的振荡空间,起到了强化声波的作用。
如附图2和附图3所示,拾音孔22为垂直孔,拾音孔22的上开口朝向弧面241倾斜,拾音孔22位于拾音槽侧壁211的斜面上的上开口尺寸较大,有利于声波反射进入拾音孔22,进一步提高拾音性能。
如附图3所示的实施例二,遮挡板24完全覆盖拾音槽,且弧面241的最高高度高于壳体的顶面高度,使拾音通道25的进口251方向为水平朝向,灰尘等杂物不容易进入拾音通道25,也不易进入拾音孔22,在多数使用场景中,声音气流一般为水平方向传播,将拾音通道25的进口251方向设置成水平方向,与声音气流的一般传播方向一致,进音效果更好。
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如附图1所示的实施例一,遮挡板24与拾音槽的底壁212固定,不会挡住或隔断环形的拾音通道25,对拾音通道25的拾音效果造成影响。优选地,拾音槽21的底壁212为平面,方便安装遮挡板24。
优选地,如附图1和附图8所示,遮挡板24可通过卡接、紧固件固定等方式与拾音槽21的底壁212固定连接,并与拾音槽侧壁211保持间隔设置,在终端设备的顶部形成环形的拾音通道25,保证外部声音可从多个角度进入拾音通道25,进入拾音孔22,被麦克风10获取。
如附图8所示,拾音槽21的底壁212的上表面设有凹槽231,凹槽231中设有第一电路板233,第一电路板233可以为操控拾音装置或终端设备的触控板,遮挡板24及其上的装饰板26可与第一电路板233连接,触摸终端设备的顶端即可控制拾音装置或终端设备,方便用户操作。拾音槽除了可以用于安装遮挡板,还可用于容纳第一电路板,节约安装空间,从而进一步缩小终端设备的尺寸。可选的,第一电路板233的上表面设有若干突出的元件234,遮挡板24的下表面设有内凹腔242,第一电路板233本体为薄板结构,可放置在内凹腔242中;对于突出于第一电路板233的元件234,内凹腔242中设有通槽243,提供容纳空间,元件234穿设于通槽243中,通槽243的数量和形状与元件234对应。如附图8和附图9所示,遮挡板24上设有圆形和方形的通槽243,分别与圆柱形和方形的元件234对应。
基于上述结构,第一电路板233夹设在拾音槽21的底壁212和遮挡板24之间,第一电路板233可采用粘接或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拾音槽21的底壁212的凹槽231中。优选地,为方便第一电路板233拆装维修,同时固定遮挡板24,拾音槽21的底壁212上设有第三安装孔235,遮挡板24的下表面设有第二凸台244,第二凸台244上设有第四安装孔245,第一电路板233上设有第五安装孔236,第二锁紧件(未画出)至下而上依次穿过第三安装孔235、第五安装孔236与第四安装孔245连接将遮挡板24安装在拾音槽21的底壁212上;在拾音槽21的底壁212未设置凹槽231的位置,设有第三安装孔235,第二锁紧件(未画出)穿过第三安装孔235和第四安装孔245将遮挡板24固定在拾音槽21的底壁212上。
拾音装置的摆放位置有很多,当拾音装置的摆放在电视机台面时,其声音来源的方向主要是电视机前方,因此,优选地,如附图6所示的实施例一,拾音孔2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拾音孔22设置在拾音槽21的同一面拾音槽侧壁211上,使用时,可以将该侧拾音槽侧壁211及拾音孔22靠近用户,使得收音的效果更好,多个等距间隔设置的拾音孔22拓展了拾音范围。优选地,多个拾音孔22还可成矩阵排列,通过同一方向的多个拾音孔22实现多位点拾音,而后通过算法过滤外部噪音,提升拾音效果。在该实施例中,每个拾音孔22均对应一个麦克风,为方便多个麦克风的安装,壳体20内部与拾音孔22和麦克风的对应位置提供更多的安装空间。
拾音槽的底壁不仅用于安装遮挡板,还可用于麦克风的安装,更具体地说,如附图1所示,拾音孔22设置在拾音槽侧壁211上,麦克风10位于拾音槽侧壁211的下方,若干麦克风10设置在安装架11上,安装架11与拾音槽21的底壁212连接,并延伸至设有拾音孔22侧壁下方,使麦克风10与拾音孔22对准。如附图1所示的实施例一中,拾音孔22位于一侧的拾音槽侧壁211上,对应的,安装架11单侧设置,与拾音槽21的底壁212连接并延伸至对应侧的拾音槽侧壁211下方,若干麦克风10设置位于安装架11的上表面,置于拾音槽侧壁211与安装架11之间。
拾音槽内凹设置,拾音槽侧壁下方具有安装空间,而麦克风一般突出于安装架,因此,可以利用拾音槽侧壁下方的空间,安装麦克风,同时避免增加终端设备的整体高度。
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为方便麦克风安装,同时与拾音孔对准,如附图1所示,拾音孔22为垂直孔,为缩短拾音孔22与麦克风10的距离,拾音槽侧壁211的下表面设有延伸部,延伸部从顶部斜板的内壁朝向麦克风10延伸,拾音孔22贯穿延伸部,延伸部的下表面为平面,麦克风10位于延伸部的下表面的下方,与拾音孔22对准,麦克风10水平放置,拾音孔22的轴线与麦克风10垂直,从而保证拾音孔22与麦克风10的直线距离最短,进入拾音孔22的声音直接被麦克风10获取。水平设置的麦克风10更容易安装,可更稳定地安装在安装架11的上表面。延伸部还可增强拾音槽侧壁211的结构强度。
如附图1所示,延伸部的下表面高度高于拾音槽21的底壁212的下表面的高度,留出空间,容纳至少部分麦克风10。优选地,延伸部的下方具有容纳空间,麦克风10的下端固定在安装架11上,上端置于容纳空间中,靠近或贴合拾音孔22的下端,提高拾音效果。
可选的,麦克风可以通过粘接或焊接或紧固件固定的方式固定在安装架上,并通过导线与终端设备中的控制电路板电连接,进行信号传输,或者,麦克风与控制电路板之间可以采用无线通信等方式实现信号传输。本实施例中的紧固件可以选用紧固螺钉等现有技术中常用的零件,导线和传输方式可选用现有技术中的常规设计,本实施例对此不做进一步限定。
安装架与底壁的连接方式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更具体地说,底壁212的下表面设有若干第一凸台232,第一凸台232上设有第一安装孔,安装架11上设有若干第二安装孔,第一锁紧件111穿过第一安装孔将安装架11固定在第一凸台232上。第一凸台232和第二安装孔可用于安装架11与底壁212的预定位,第二安装孔的尺寸大于或等于第一凸台232,第一凸台232的高度大于第二安装孔的深度,安装时,第一凸台232插入第二安装孔中,第二安装孔中同时设有供第一锁紧件111穿过的锁紧孔,第一锁紧件111穿过锁紧孔进入第一安装孔并与第一安装孔锁紧固定,使安装架11与底壁212固定。本实施例中的锁紧件可以选用紧固螺钉等现有技术中常用的零件,本实施例对此不做进一步限定。
如附图5所示的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遮挡板24倾斜设置,使拾音通道25的一侧进口251较大,另一侧进口251较小。更具体地说,如附图5所示,拾音通道25与拾音孔22对应一侧的进口251高度为H1,远离拾音孔22的另一侧的进口251高度为H2,遮挡板24倾斜设置,使H1大于H2,使具有拾音孔22一侧的拾音通道25进口251更大,更有利于拾音。
在一些使用场景中,拾音装置需要获取各个方向的声音,比如拾音器放在桌面上,进行圆桌会议时,此时,各个方向的声音都要考虑进音效果。如附图4所示的实施例二中,拾音孔2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拾音孔22均布在拾音槽21的环形侧壁上,方便各个方向的声音进入拾音通道25,而后就近进入拾音孔22中,拾音效果更好。优选地,遮挡板24水平设置,使拾音通道25的进口251方向保持水平,避免灰尘进入拾音通道25,堵塞拾音孔22,同时,环形的拾音通道25各个方向的进口251高度相同,保证每个方向的声音的拾音效果相同。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遮挡板24上设有装饰板26,提高终端设备的外形美观度。如附图1和2所示的实施例一,装饰板26的覆盖面积大于遮挡板24的覆盖面积,进一步扩大了遮挡板24的遮蔽范围,或者,如附图3所示的实施例二,装饰板26的覆盖面积等于遮挡板24的覆盖面积,遮挡板24本身的覆盖面积足够大,装饰板26的主要作用为装饰遮挡板24,避免遮挡板24内部结构露出。
装饰板与遮挡板的连接方式有多种,如附图8和附图10所示,装饰板26内部设有环形卡槽261,遮挡板24的上表面设有环形凸台246,装饰板26通过环形卡槽261与环形凸台246卡接安装在遮挡板24上。在一些情况下,装饰板可采用PP、PE、PC等材料制成,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以触发第一电路板233上的触发开关,实现对拾音装置或终端设备的控制。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终端设备上设有如上实施例一的拾音装置。
具体的,本实施例的终端设备可以为智能音箱、智能机顶盒、个人数字助理、医疗设备、健身设备等具有拾音功能的人机交互设备。
终端设备上设有上述拾音装置,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壳体顶部具有内凹成盆型的拾音槽,将拾音孔22设置在拾音槽侧壁上,并在拾音槽上方设置遮挡板24,遮挡板24可以部分位于拾音槽中,且遮盖拾音槽,拾音孔22位于遮挡板24的遮挡范围中,麦克风位于壳体内,通过拾音孔22获取外界声音,有效防止灰尘进入拾音孔22,阻塞拾音孔22,影响麦克风的拾音效果;同时,遮挡板24与拾音槽侧壁间隔设置,使遮挡板24与侧壁之间形成环形的拾音通道25,用户在使用拾音装置时,各个方向声音都能够很好进入到拾音通道25内,若拾音通道25是单向开设的,则背向拾音通道25一侧的声音就不容易进入到拾音通道25内,环形的拾音通道25可以实现360度无死角拾音。声音从拾音通道25的进口251进入,进而进入拾音孔22,被麦克风获取,拾音通道25可减轻噪音,提升拾音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成本低、可靠性高等优点,适于工业应用。
附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终端设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终端设备还包括控制电路板30和电源组件31,控制电路板30包括存储模块和处理模块,存储模块用于存储处理模块的可执行指令。电源组件31为终端设备的各种组件提供电力。电源组件31可以包括电源管理系统,一个或多个电源,及其他与为终端设备生成、管理和分配电力相关联的组件。
当然,终端设备的结构并不限于此,本实施例此处只是举例说明,上述结构可采用相关技术中的方案实现,本实施例对此不做进一步限定。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拾音装置,包括拾音孔、麦克风和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顶部具有内凹的盆型拾音槽,拾音槽侧壁倾斜设置以使得所述拾音槽由内向外呈渐开状,所述拾音孔设置在所述拾音槽侧壁上,所述麦克风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与所述拾音孔对应设置;其中,所述壳体上设有遮挡板,所述遮挡板沉装固定在所述拾音槽内并遮盖所述拾音槽,所述拾音孔位于所述遮挡板的遮挡范围中,所述遮挡板与所述拾音槽侧壁间隔设置,使所述遮挡板与所述侧壁之间形成环形的拾音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拾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板朝向所述侧壁的面为弧面,所述弧面朝向远离所述拾音槽侧壁的方向内凹,所述拾音孔的中轴线与所述弧面距离为L1,所述拾音通道的入口高度为L2,L1大于L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拾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板完全覆盖所述拾音槽,且所述弧面的最高高度高于所述壳体的顶面高度,使所述拾音通道的进口方向为水平朝向。
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拾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板与所述拾音槽的底壁固定;和/或,所述拾音槽的底壁为平面。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拾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拾音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拾音孔设置在同一侧的所述拾音槽侧壁上,且多个所述拾音孔等距间隔设置,和/或,多个所述拾音孔成矩阵排列。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拾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拾音通道与所述拾音孔对应一侧的进口高度为H1,远离所述拾音孔的另一侧的进口高度为H2,所述遮挡板倾斜设置,使H1大于H2。
7.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拾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拾音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拾音孔均布在环形的所述拾音槽侧壁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拾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板水平设置,环形的所述拾音通道各个方向的进口高度相同。
9.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拾音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麦克风设置在安装架上,所述安装架与所述拾音槽的底壁连接,并延伸至设有所述拾音孔的顶部斜板下方,使所述麦克风与所述拾音孔对准。
10.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拾音装置。
CN202110158450.3A 2021-02-04 2021-02-04 一种拾音装置及终端设备 Active CN1130150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58450.3A CN113015046B (zh) 2021-02-04 2021-02-04 一种拾音装置及终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58450.3A CN113015046B (zh) 2021-02-04 2021-02-04 一种拾音装置及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15046A true CN113015046A (zh) 2021-06-22
CN113015046B CN113015046B (zh) 2022-11-01

Family

ID=763838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58450.3A Active CN113015046B (zh) 2021-02-04 2021-02-04 一种拾音装置及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1504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80673A (zh) * 2022-09-26 2023-01-06 深圳市中诺通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的保护壳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68278A1 (en) * 2002-03-07 2003-09-11 Akg Acoustics Gmbh Housing for a hands-free directional microphone
US20070053538A1 (en) * 2005-09-08 2007-03-08 Oticon A/S Audio device comprising a microphone
EP1841193A1 (de) * 2006-03-30 2007-10-03 GIRA Giersiepen GmbH & Co. KG Elektrisches Gerät, insbesondere Türsprechstation einer Hauskommunikationsanlage
US20080090624A1 (en) * 2006-10-13 2008-04-17 Chun-Nan Chen Microphone
US20100067727A1 (en) * 2008-09-17 2010-03-18 Speedcom Communications Inc. Noise cancelling microphone with wind shield
US20120207336A1 (en) * 2011-02-15 2012-08-16 Noriko Matsui Microphone Cap and Microphone
CN202551279U (zh) * 2012-04-28 2012-11-21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麦克风
WO2016101219A1 (zh) * 2014-12-25 2016-06-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麦克风
CN106131260A (zh) * 2016-08-17 2016-11-1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连接接口及移动终端
CN106378786A (zh) * 2016-11-30 2017-02-08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
CN108429952A (zh) * 2018-03-28 2018-08-2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拾音控制组件及线控耳机
CN208522976U (zh) * 2018-06-21 2019-02-19 讯飞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防水功能的拾音设备
CN209017244U (zh) * 2018-12-10 2019-06-21 深圳首弘智能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麦克风导音腔体结构
CN209402681U (zh) * 2019-02-27 2019-09-17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拾音设备
CN210381085U (zh) * 2019-11-06 2020-04-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装饰件组件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68278A1 (en) * 2002-03-07 2003-09-11 Akg Acoustics Gmbh Housing for a hands-free directional microphone
US20070053538A1 (en) * 2005-09-08 2007-03-08 Oticon A/S Audio device comprising a microphone
EP1841193A1 (de) * 2006-03-30 2007-10-03 GIRA Giersiepen GmbH & Co. KG Elektrisches Gerät, insbesondere Türsprechstation einer Hauskommunikationsanlage
US20080090624A1 (en) * 2006-10-13 2008-04-17 Chun-Nan Chen Microphone
US20100067727A1 (en) * 2008-09-17 2010-03-18 Speedcom Communications Inc. Noise cancelling microphone with wind shield
US20120207336A1 (en) * 2011-02-15 2012-08-16 Noriko Matsui Microphone Cap and Microphone
CN202551279U (zh) * 2012-04-28 2012-11-21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麦克风
WO2016101219A1 (zh) * 2014-12-25 2016-06-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麦克风
CN106131260A (zh) * 2016-08-17 2016-11-1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连接接口及移动终端
CN106378786A (zh) * 2016-11-30 2017-02-08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
CN108429952A (zh) * 2018-03-28 2018-08-2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拾音控制组件及线控耳机
CN208522976U (zh) * 2018-06-21 2019-02-19 讯飞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防水功能的拾音设备
CN209017244U (zh) * 2018-12-10 2019-06-21 深圳首弘智能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麦克风导音腔体结构
CN209402681U (zh) * 2019-02-27 2019-09-17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拾音设备
CN210381085U (zh) * 2019-11-06 2020-04-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装饰件组件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80673A (zh) * 2022-09-26 2023-01-06 深圳市中诺通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的保护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15046B (zh) 2022-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34744B2 (en) Speaker system
US7072482B2 (en) Microphone with improved sound inlet port
US10462559B2 (en) Speaker box
US8588452B2 (en) Microphone cap and microphone
CN113015046B (zh) 一种拾音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196377C (zh) 耳后式助听器
CN211152155U (zh) 一种可播放声音的电子设备
CN210431578U (zh) 一种执法记录仪
CN214315554U (zh) 一种带有拾音装置的终端设备
CN214228427U (zh) 一种拾音装置及装有该拾音装置的终端设备
CN105163050B (zh) 一种电视机
WO2007129410A1 (ja) アンテナモジュール及び無線通信端末
US6795713B2 (en) Portable telephone with attenuation for surrounding noise
US10999669B2 (en) Combinatorial inner module
US20100034416A1 (en) Receiving structure for speaker
WO2020019549A1 (zh) 麦克风安装支架、麦克风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US6068235A (en) Microphone connector assembly and method
JP2005080173A (ja) 電子機器及びスピーカ装置
CN220455682U (zh) 一种智能手表
CN210327829U (zh) 电视系统
CN219758639U (zh) 投影设备
CN218162739U (zh) 一种喇叭支架固定结构
CN217607930U (zh) 一种咪头支架及领夹麦
US6219430B1 (en) Electronic appliance with loudspeaker unit
KR102577021B1 (ko) 마이크로스피커 모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