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20611A - 钢筋接续工法 - Google Patents

钢筋接续工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20611A
CN106320611A CN201510572309.2A CN201510572309A CN106320611A CN 106320611 A CN106320611 A CN 106320611A CN 201510572309 A CN201510572309 A CN 201510572309A CN 106320611 A CN106320611 A CN 1063206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uscle
lower floor
upper strata
side plate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7230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320611B (zh
Inventor
尹衍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uentex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uentex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uentex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Ruentex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3206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206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3206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206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钢筋接续工法,包含以下步骤:于设置面上架设下层筋,其包含多个第一下层筋和多个第二下层筋彼此交错,第二下层筋间隔地沿第一方向并列设置,且第一下层筋间隔地沿与第一方向交错的第二方向并列设置;架设上层筋,上层筋包含多个第一上层筋和多个第二上层筋彼此交错,并分别沿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间隔地并列设置,第一上层筋突出于第一下层筋的端部外;架设侧板,其外侧面上形成有多个穿孔,第一下层筋的端部容纳于穿孔中。

Description

钢筋接续工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钢筋接续工法;具体而言,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用于基础版建设的钢筋接续工法。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结构体之间的连结是影响整体结构强度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进行灌浆作业前,需详实确认配筋数量、绑扎方式等事项是否符合规范。此外,像是开口或角隅处的补强措施亦需加以确认。
以分段完成结构体的施作方式来说,在部分结构灌浆作业完成后,接续部分的结构施工往往因钢筋衔接处的数量过多而发生钢筋未妥善连接的情形。对于监工人员而言,要找出这些错误也是相当耗时且不易的。若要逐一确认,势必影响整体施作的效率,造成所需工期增加。因此,为提高整体施作的效率,则成为目前欲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筋接续工法,及配合用于此工法的侧板结构以提升施工效率。
钢筋接续工法包含以下步骤:于设置面上架设下层筋,其包含多个第一下层筋和多个第二下层筋彼此交错,第二下层筋间隔地沿第一方向并列设置,且第一下层筋间隔地沿与第一方向交错的第二方向并列设置;架设上层筋,上层筋包含多个第一上层筋和多个第二上层筋彼此交错,并分别沿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间隔地并列设置,第一上层筋突出于第一下层筋的端部外;架设侧板,其外侧面上形成有多个穿孔,第一下层筋的端部容纳于穿孔中。
于一实施例中,步骤(c)更包含于顶面与设置面之间设置一横向挡条,该横向挡条固定于该侧板的外侧面上。
于一实施例中,该顶面上形成有多个第一凹槽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该些第一上层筋跨设于该顶面并容纳于第一凹槽中,钢筋接续工法更包含步骤(d),于该侧板顶面上设置一压条,该压条上形成有多个第二凹槽且对应于该些第一凹槽,每一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共同包围该第一上层筋。
于一实施例中,步骤(d)更包含设置一纵向挡条,该纵向挡条固定于该侧板及该压条上。
于一实施例中,更包含:设置斜支撑件的步骤,于该外侧面上设置该斜支撑件,且邻接该纵向档条的一侧。
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凹槽为U型凹槽。
于一实施例中,每一第一下层筋的端部设置有一续接装置,该续接装置包含一保护塞于该续接装置相反于该第一下层筋的一侧封闭该续接装置,且该续接装置至少部分嵌入于该侧板中。
于一实施例中,更包含步骤(e),浇置混凝土以覆盖该上层筋和该下层筋而形成一区段基础版。
于一实施例中,当该区段基础版完成时,沿该第一方向继续设置该上层筋和该下层筋,以及架设该侧板的步骤。
通过侧板的凹槽及/或穿孔设计,可使钢筋对位准确度提升,提高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图11为采用本发明钢筋接续工法的示意图,其中:
图1为架设下层筋和上层筋的示意图;
图2为架设侧板的示意图;
图3为设置横向挡条的示意图;
图4A和图4B为设置压条的示意图;
图4C为压条和侧板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5为设置纵向挡条的示意图;
图6为设置斜支撑件的示意图;
图7和图8为浇置混凝土的示意图;
图9和图10为接续架设下层筋和上层筋的示意图;
图11为浇置混凝土以分段完成基础版的示意图;以及
图12为本发明钢筋接续工法的实施例流程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0下层筋
110第一下层筋
112续接装置
114保护塞
120第二下层筋
130垫块
200上层筋
210,210a,210-1,210-2第一上层筋
220第二上层筋
300侧板
302外侧面
304顶面
306穿孔
308第一凹槽
400横向挡条
500压条
502第二凹槽
600纵向挡条
700斜支撑件
800基础版
810,820区段基础版
a第一方向
b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钢筋接续工法,在钢筋架设过程配合用于此工法侧板结构,使钢筋的对位准确性提高。所述钢筋接续工法例如可运用于基础版的施作工程,但不以此为限。
图1至图11为本发明钢筋接续工法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所示的架设下层筋100和上层筋200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首先于选定的设置面上架设下层筋100。下层筋100包含多个第一下层筋110和多个第二下层筋120彼此交错。第一下层筋110沿第一方向a延伸,且间隔地沿与第一方向a交错的第二方向b并列设置。第二下层筋120沿第二方向b延伸,且间隔地沿第一方向a并列设置。下层筋100绑扎后可视需求于设置面以垫块130垫高保护下层筋100。接着于下层筋100上方架设上层筋200。上层筋200绑扎前可于下层筋100利用工作筋(图未示)来固定。如图1所示,上层筋200包含多个第一上层筋210和多个第二上层筋220彼此交错。第一上层筋210沿第一方向a延伸,且间隔地沿第二方向b并列设置。第二上层筋220沿第二方向b延伸,且间隔地沿第一方向a并列设置。此外,每一第一下层筋110的端部设置有续接装置112,续接装置112较佳包含保护塞114,并于续接装置112相反于第一下层筋110的一侧封闭续接装置112,由此防止施工过程有异物进入续接装置中,影响续接效果。
图2为架设侧板300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侧板300具有外侧面302及连接外侧面302的顶面304。外侧面302上形成有多个穿孔306,且第一下层筋110的端部容纳于穿孔306中。具体而言,续接装置至少部分经由穿孔306嵌入于侧板300中。另外,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顶面304上形成有多个第一凹槽308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且第一上层筋210跨设于顶面304并容纳于第一凹槽308中。如图2所示,跨设于顶面304上的第一上层筋210突出于第一下层筋110的端部外。在其它实施例,亦可视钢筋衔接的需求而选择在侧板上对应第一上层筋的位置形成穿孔供第一上层筋的端部容纳于穿孔中,由此可进一步省去第一上层筋的伸出量,节省材料成本。
为说明方便,在图2中及以下附图仅于上下层钢筋的一侧图示侧板300。应理解,在上下层钢筋周围的其它侧面也有架设侧板,而侧板上的穿孔或第一凹槽可依据接续方向选择地形成。例如,以第一方向作为接续方向分段建设基础版,则横越第一方向的侧板上形成有穿孔及/或第一凹槽,而第二方向上另外两侧的侧板则未形成穿孔及/或第一凹槽。
此外,侧板300上可选地设置辅助支撑结构,例如横向挡条400、纵向档条600及斜支撑件700,分别于图3、图5及图6中介绍。图3为设置横向挡条400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横向挡条400设置于顶面304与设置面之间,并固定于侧板300的外侧面302上。由此提高侧板300的整体结构强度,以防止侧板300在灌浆后变形。
图4A和图4B为设置压条500的示意图。如图4A所示,压条500上形成有多个第二凹槽502且对应于侧板300上的多个第一凹槽308。每一第一凹槽308与第二凹槽502共同包围第一上层筋210。第一凹槽308与第二凹槽502的外形例如可为半圆的缺口,在径向上共同组成可容纳第一上层筋210的空间(参考图4A中第一上层筋210a上下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如图4B所示,于侧板300顶面上设置压条500,由此封住侧板300于第一上层筋210上方的空间,并进一步固定第一上层筋210。由此设计,可避免灌浆时自第一上层钢筋处漏浆。在其它实施例,如图4C所示,侧板300上可采用U型的第一凹槽308,U型凹槽的深度与第一上层筋210的径向长度实质相等,而压条500上不设置凹槽,改为平面设计,由此可在放置压条500时省去压条500与侧板300对位的时间。
图5为设置纵向挡条600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纵向挡条600固定于侧板300及压条500上。于一实施例,纵向挡条600与压条500及横向挡条400连接以固定压条500和侧板300。如图5所示,压条500具有凸缘部504自压条500与侧板300连接处朝外侧面302突出,凸缘部504的突出长度与侧板300上的横向档条400的深度(突出外侧面的尺寸)实质相等,使压条500于外侧面302远离侧板300的方向上与横向挡条400的表面齐平,以供纵向挡条600固定压条500和横向挡条400。依此设计,通过作为外背撑材的纵向挡条600来保护作为内背撑材的横向挡条400,同时提高侧板300的整体结构强度,以防止侧板300和横向挡条400在灌浆后变形。在其它实施例,亦可视施工条件采用纵向挡条600作为内背撑材而横向挡条400作为外背撑材,并调整设置密度(例如缩短设置间隔)。此时压条500可与外侧面302齐平(即不具有凸缘部504),使纵向挡条600可直接固定侧板300和压条500。
图6为设置斜支撑件700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于外侧面302上设置斜支撑件700。除了将斜支撑件700的端面抵靠于外侧面302,较佳将斜支撑件700邻接纵向档条600的一侧,以进一步提高侧板300的结构强度。接着如图7所示,在侧板300内侧浇置混凝土以覆盖上层筋和下层筋,之后拆除侧板、压条和其他辅助支撑结构,以完成区段基础版810,如图8所示。由此设计,压条和侧板不仅可与钢筋配合,两者间的组合与拆卸亦相当方便,可提高施工品质。
图9和图10为接续架设下层筋100和上层筋200的示意图。如图9和图10所示,当区段基础版810完成时,沿第一方向a继续设置下层筋100和上层筋200。第一下层筋110自前述续接器的位置连接区段基础版810中的第一下层筋,而第一上层筋210-2与区段基础版810中的第一上层筋210-1为采搭接方式连接。接着如前所述,进行架设侧板、压条及支撑构件(如横向挡条、纵向挡条)的步骤。如图11所示,浇置混凝土以形成区段基础版820。依上述方式重复进行以分段完成基础版800。通过侧板的第一凹槽和穿孔设计,可使钢筋对位准确度提升,提高分段施工过程的施工效率。
图12为本发明钢筋接续工法的实施例流程图。如图12所示,在步骤S1010,于设置面上架设下层筋。下层筋包含多个第一下层筋和多个第二下层筋彼此交错,第一下层筋沿第二方向间隔地并列设置,而第二下层筋沿第一方向间隔地并列设置。在步骤S1030,于下层筋上方架设上层筋。上层筋包含多个第一上层筋和多个第二上层筋彼此交错,并分别沿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间隔地并列设置。此外,每一第一下层筋的端部具有续接装置,且较佳以保护塞自连接第一下层筋的相反侧封闭续接装置。由此防止施工过程有异物进入续接装置中,影响续接效果。
在步骤S1050,架设侧板。侧板具有外侧面及连接外侧面的顶面。外侧面上形成有多个穿孔,且顶面上形成有多个第一凹槽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第一下层筋的端部容纳于穿孔中,且第一上层筋跨设于顶面并容纳于第一凹槽中。另外,在侧板的架设步骤中,可选地在侧板的顶面与设置面之间设置多个横向挡条作为辅助支撑结构。横向挡条固定于侧板的外侧面上。由此提高侧板的整体结构强度,以防止侧板在灌浆后变形。
在步骤S1070,于侧板顶面上设置压条。压条上形成有多个第二凹槽且对应于侧板上的多个第一凹槽。每一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共同包围第一上层筋。另外,在压条的设置步骤中,可选地于侧板及压条上设置多个纵向挡条。纵向挡条连接压条和侧板以共同形成一侧板支撑组件。于一实施例,设置纵向挡条的步骤可在设置压条和横向挡条之后进行。应理解横向挡条与纵向挡条的设置顺序并不以上述方式为限。在其它实施例,若选择纵向挡条为内背撑材而横向挡条为外背撑材,则设置压条后先进行设置纵向挡条的步骤,接着再设置横向挡条。通过外背撑材和内背撑材的结合,在外侧面的不同方向(例如水平向及垂直向)提供支撑效果,同时提高侧板的整体结构强度,以防止侧板和横向挡条在灌浆后变形。
除了前述设置外背撑材和内背撑材的步骤外,还可设置斜支撑件于外侧面上。斜支撑件较佳邻接纵向档条的一侧,以进一步提高侧板的结构强度。在步骤S1090,浇置混凝土以覆盖上层筋和下层筋而形成区段基础版。沿接续方向(例如第一方向)可继续完成区段基础版,将各区段基础版连接以完成基础版的建设。通过侧板的第一凹槽和穿孔设计,可使钢筋对位准确度提升,提高施工效率。
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公开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地,包含于权利要求范围的精神及范围的修改及均等设置均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钢筋接续工法,用于一基础版的建设,其特征在于,该基础版沿一第一方向分段地进行,包含下列步骤:
(a)于一设置面上架设下层筋,该下层筋包含多个第一下层筋和多个第二下层筋彼此交错,该些第二下层筋间隔地沿该第一方向并列设置,且该些第一下层筋间隔地沿与该第一方向交错的一第二方向并列设置;
(b)于该下层筋上方架设上层筋,该上层筋包含多个第一上层筋和多个第二上层筋彼此交错,并分别沿该第二方向和该第一方向间隔地并列设置,该些第一上层筋突出于第一下层筋的端部外;以及
(c)架设一侧板,该侧板具有一外侧面及连接该外侧面的一顶面,该外侧面上形成有多个穿孔,该些第一下层筋的端部容纳于该些穿孔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接续工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更包含于顶面与设置面之间设置一横向挡条,该横向挡条固定于该侧板的外侧面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接续工法,其特征在于,该顶面上形成有多个第一凹槽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该些第一上层筋跨设于该顶面并容纳于第一凹槽中,钢筋接续工法更包含步骤(d),于该侧板顶面上设置一压条,该压条上形成有多个第二凹槽且对应于该些第一凹槽,每一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共同包围该第一上层筋。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筋接续工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更包含设置一纵向挡条,该纵向挡条固定于该侧板及该压条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钢筋接续工法,其特征在于,更包含:设置斜支撑件的步骤,于该外侧面上设置该斜支撑件,且邻接该纵向档条的一侧。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筋接续工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凹槽为U型凹槽。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接续工法,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一下层筋的端部设置有一续接装置,该续接装置包含一保护塞于该续接装置相反于该第一下层筋的一侧封闭该续接装置,且该续接装置至少部分嵌入于该侧板中。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续接工法,其特征在于,更包含步骤(e),浇置混凝土以覆盖该上层筋和该下层筋而形成一区段基础版。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钢筋续接工法,其特征在于,当该区段基础版完成时,沿该第一方向继续设置该上层筋和该下层筋,以及架设该侧板的步骤。
CN201510572309.2A 2015-06-30 2015-09-10 钢筋接续工法 Active CN1063206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21172A TWI563150B (en) 2015-06-30 2015-06-30 Bar connecting method
TW104121172 2015-06-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20611A true CN106320611A (zh) 2017-01-11
CN106320611B CN106320611B (zh) 2018-09-28

Family

ID=577258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72309.2A Active CN106320611B (zh) 2015-06-30 2015-09-10 钢筋接续工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6320611B (zh)
TW (1) TWI56315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02259A (zh) * 2021-05-10 2021-08-03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防裂架空地坪施工方法及其结构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44136A (en) * 1990-04-10 1991-09-03 Liu Jen Jui Concrete reinforcement device
CN2307071Y (zh) * 1997-08-20 1999-02-10 蔡罔受 建筑模板
AU712389B2 (en) * 1995-11-15 1999-11-04 Daniel Charles Underwood Concrete joint and method
US20030192272A1 (en) * 2002-04-15 2003-10-16 Bravinski Leonid G. System and method for the reinforcement of concrete
CN2747299Y (zh) * 2004-11-12 2005-12-21 吴方伯 一种钢筋混凝土空心预制构件板
TWM297973U (en) * 2006-04-17 2006-09-21 Pin Huei Construction & Engine A reinforcing bar coupling apparatus
CN101059012A (zh) * 2006-04-18 2007-10-24 邱则有 一种钢筋砼预制板
TWM456234U (zh) * 2013-01-30 2013-07-01 Rong-Zhang Lin 鋼筋續接器組及其保護蓋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71740A (ja) * 1991-12-17 1993-07-09 Sumitomo Metal Ind Ltd 棒鋼のねじ継手及び接続方法
TWI327184B (en) * 2007-02-16 2010-07-11 Ruentex Eng & Constr Co Ltd A waffle storey structure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same
JP2014084633A (ja) * 2012-10-23 2014-05-12 D B S:Kk 鉄筋連結方法、鉄筋連結具ならびに連結用鉄筋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821281A (zh) * 2014-03-04 2014-05-28 王睿敏 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用钢筋连接体、制作方法及施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44136A (en) * 1990-04-10 1991-09-03 Liu Jen Jui Concrete reinforcement device
AU712389B2 (en) * 1995-11-15 1999-11-04 Daniel Charles Underwood Concrete joint and method
CN2307071Y (zh) * 1997-08-20 1999-02-10 蔡罔受 建筑模板
US20030192272A1 (en) * 2002-04-15 2003-10-16 Bravinski Leonid G. System and method for the reinforcement of concrete
CN2747299Y (zh) * 2004-11-12 2005-12-21 吴方伯 一种钢筋混凝土空心预制构件板
TWM297973U (en) * 2006-04-17 2006-09-21 Pin Huei Construction & Engine A reinforcing bar coupling apparatus
CN101059012A (zh) * 2006-04-18 2007-10-24 邱则有 一种钢筋砼预制板
TWM456234U (zh) * 2013-01-30 2013-07-01 Rong-Zhang Lin 鋼筋續接器組及其保護蓋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02259A (zh) * 2021-05-10 2021-08-03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防裂架空地坪施工方法及其结构
CN113202259B (zh) * 2021-05-10 2021-11-12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防裂架空地坪施工方法及其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20611B (zh) 2018-09-28
TW201700842A (zh) 2017-01-01
TWI563150B (en) 2016-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37774B1 (ko) 지하연속벽 시공을 위한 연결구조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지하연속벽 시공방법
KR101433344B1 (ko) 주름형 중공 폐합지수판을 이용한 콘크리트 암거 구조물 시공방법
KR100401279B1 (ko) 지하 구조물 시공법
US8820015B2 (en) Shuttering element for a trench wal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trench wall
KR20110077334A (ko) 옹벽구조체 및 그 시공방법
CN103244143B (zh) 一种地下工程暗挖施工方法及地下车站
KR101524303B1 (ko) 근입 안정성이 우수한 벽체부재 및 이를 이용한 지중벽체와 그 시공방법
KR102075202B1 (ko) 흙막이벽체 및, 지하구조물 시공방법
CN106320611A (zh) 钢筋接续工法
KR100758504B1 (ko) 지하 연속벽 시공방법 및 톱니형 합벽 지하 연속벽 구조
KR101567742B1 (ko) Phc파일 및 이를 이용한 지하 구조물 시공방법
KR101431621B1 (ko) 지하주차장 증축을 위한 지하 벽체 시공공법
KR101534641B1 (ko) 건축물 지하 시공 방법
KR101348339B1 (ko) 비개착공법용 지중압입 구조물 및 그 시공방법
JP6307136B2 (ja) オープンシールド工法
KR102129587B1 (ko) Pc 암거를 이용한 개량된 메서 쉴드 공법
JP6307135B2 (ja) オープンシールド工法
KR102251982B1 (ko) 구조물 지하벽체로 사용가능한 흙막이벽체시스템 및 그 시공방법
KR20160144134A (ko) 체인형 커터를 사용한 소일시멘트 지중 연속벽 시공방법
KR101306626B1 (ko) 블럭을 이용한 옹벽 및 그 축조방법
KR20140067312A (ko) 건축물의 기초콘크리트 시공방법
KR20060002291A (ko) 반월형 케이싱을 이용한 차수벽 흙막이 공법
JP6307145B1 (ja) オープンシールド工法およびそれに使用するコンクリート函体
KR101732497B1 (ko) 옹벽 시공방법
CN105297925B (zh) 内嵌式止水带预埋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