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19736B - 起绒织机的经纱开口方法 - Google Patents
起绒织机的经纱开口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319736B CN106319736B CN201610490775.0A CN201610490775A CN106319736B CN 106319736 B CN106319736 B CN 106319736B CN 201610490775 A CN201610490775 A CN 201610490775A CN 106319736 B CN106319736 B CN 10631973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rp
- pile
- opening
- moment
- open cur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39/00—Pile-fabric looms
- D03D39/22—Terry looms
- D03D39/223—Cloth control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39/00—Pile-fabric looms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C—SHEDDING MECHANISMS; PATTERN CARDS OR CHAINS; PUNCHING OF CARDS; DESIGNING PATTERNS
- D03C1/00—Dobbies
- D03C1/14—Features common to dobbies of different types
- D03C1/146—Independent drive motor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C—SHEDDING MECHANISMS; PATTERN CARDS OR CHAINS; PUNCHING OF CARDS; DESIGNING PATTERNS
- D03C13/00—Shedd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3C13/02—Shedd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with independent drive mo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oo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抑制起绒织机的绒头脱落。地经纱设定为从以往的开口曲线(假想线)的位置向早旋转角度差β的方向错开相位的开口曲线(实线),因此地经纱的交叉时刻K2产生得比绒头经纱的交叉时刻K1早。旋转角度差β在绒头经纱成为闭口状态时,地经纱已经开始开口,因此纬纱在绒头经纱开口前,被地经纱稳固地把持而被打纬。绒头经纱由被地经纱把持的纬纱稳固地夹持。新形成的绒头在织口的后退时,受到由绒头经纱的开口引起的张力上升的影响。但是,绒头经纱由被地经纱把持的纬纱稳固地夹持,因此未受到绒头经纱的张力的影响,能够抑制由绒头经纱的开口引起的绒头脱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地经纱以及绒头经纱的起绒织机的经纱开口方法。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三纬毛巾的布移动式起绒织机的绒头织造方法、绒头织造时的地经纱以及绒头经纱的开口花纹。纬纱的打纬总是在规定位位置进行,织口通过起绒运动在打纬位置与比打纬位置更靠织机前方的位置之间进行往复移动。
在织造三纬毛巾的绒头组织的情况下,通过三个纬纱线来形成一个循环。第一纬纱线以及第二纬纱线在织口比打纬位置更朝织机前方前进的状态下进行投纬、打纬(称为松纬)。第三纬纱线在织口后退至打纬位置的状态下进行投纬、打纬(称为紧纬)。在该紧纬时,在打纬位置与织机前方位置之间延伸的绒头经纱收缩,形成设定高度的绒头。
在三纬毛巾的绒头组织的制织中,地经纱以及绒头经纱的一个循环的开口花纹由相同的花纹作成。其中,绒头经纱的开口花纹相对于地经纱的开口花纹,以错开与一个纬纱线对应的相位的状态反复进行。另外,地经纱的开口花纹以及绒头经纱的开口花纹的交叉时刻设定为规定的旋转角度(例如,320度),并设定为在相同的时刻进行交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73849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在包括紧纬的打纬时刻的期间,降低绒头经纱张力较而可靠地形成绒头。另外,在包括紧纬后的绒头经纱的交叉时刻的期间,提高绒头经纱张力而使经纱分散良好,减少由开口不良引起的投纬错误。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由紧纬形成的绒头,虽然通过降低绒头经纱张力而良好地形成,但由于伴随着后续绒头经纱的开口而带来的绒头经纱张力的上升而容易产生绒头脱落。绒头脱落由于绒头高度比设定的高度低,所以产生绒头的不规则,成为绒头织物的质量降低的重要因素。
以往,作为绒头脱落的对策,在绒头经纱的送出侧设置张力辊等张力调整单元。绒头经纱在经过张力调整单元后,经由停经片、综丝、筘各自的通纱孔而到达织口,因此张力调整单元的调整力受到由停经片、综丝产生的阻力,不会立即作用于织口位置的绒头经纱。因此,以往的张力调整单元相对于绒头脱落未有效地发挥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起绒织机的绒头脱落。
技术方案1的特征在于,提供起绒织机的经纱开口方法,其中上述起绒织机具备对插通了地经纱以及绒头经纱的多个综框分别进行驱动的多个驱动系统、和对上述多个驱动系统分别进行控制的经纱开口控制装置,并通过与织口的前后移动对应的多次松纬以及接续该松纬进行的紧纬来形成绒头,在上述经纱开口控制装置设定有上述地经纱的开口曲线以及上述绒头经纱的开口曲线,使上述底经纱的开口曲线的交叉时刻至少在从上述松纬朝上述紧纬的移行时比上述绒头经纱的开口曲线的交叉时刻早。
根据技术方案1,通过使地经纱的交叉时刻早,由松纬而投纬的纬纱被设定为大经纱张力的地经纱强力地把持。其后,绒头经纱开始开口,并且通过松纬而投纬的纬纱被打纬。因此,利用由先行的松纬而投纬的纬纱与由最后的松纬而投纬的纬纱将绒头经纱稳固地夹持,能够抑制由因开口而增大的绒头经纱的张力引起的绒头脱落。绒头脱落的抑制能够使形成的绒头一致地成为设定的高度,能够提高绒头织物的质量。
技术方案2的特征在于,使上述地经纱的开口曲线的全部的交叉时刻比上述绒头经纱的开口曲线的全部的交叉时刻早。根据技术方案2,被投纬的纬纱在地经纱每次的开闭口均被地经纱稳固地把持而被打纬,因此纬纱在绒头织物全体的打入力增大,能够进一步提高绒头脱落的抑制效果。
技术方案3的特征在于,上述地经纱的交叉时刻通过使上述地经纱的开口曲线的相位错开而变早。根据技术方案3,能够简单地制成使地经纱的交叉时刻比绒头经纱的交叉时刻早的地经纱的开口曲线。另外,地经纱的交叉时刻的变更仅变更旋转角度,因此由经纱开口控制装置对综框的驱动系统的控制简单。
技术方案4的特征在于,上述多个驱动系统由与上述多个综框分别连结的多个开口马达构成。根据技术方案4,综框的驱动系统由各开口马达分别驱动各综框的电子开口装置构成,因此能够自由地设定各综框的升降速度、升降量、交叉时刻等开口要素。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起绒织机的绒头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起绒织机的概要的整体图。
图2是表示绒头织的开口花纹的线图。
图3(A)是第一松纬的动作图,图3(B)是第二松纬的动作图。
图4(A)、图4(B)、图4(C)是第二松纬的动作图。
图5(A)、图5(B)、图5(C)是紧纬的动作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绒头织的开口花纹的线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地经纱轴;3...张力辊;4A~4D...综框;5...筘;6...伸缩杆;7...刺毛辊(surface roller);10...卷布辊;12...张力管;15、35、39...杆;17...绒头经纱轴;18...转向辊;19...张力赋予部件;20...起绒运动辊;24...板簧;27...中间杆;29...起绒运动机构;31...驱动杆;33...提花控制装置;38...摆动杆;40...经纱开口装置;α1~α4...旋转角度;β...旋转角度差;γ...静止角;C1...织机控制装置;C2...地经纱送出控制装置;C3...绒头经纱送出控制装置;C4...经纱开口控制装置;F...紧纬;K1、K2...交叉时刻;L1...第一松纬;L2...第二松纬;M1...织机驱动马达;M2、M3...送出马达;M4~M7...开口马达;P、P1...绒头;TG...地经纱;TP...绒头经纱;W...织布;W1...织口;W2...打纬位置;Y1~Y3...纬纱。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基于图1~图5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申请说明书中,将图1的左侧设为前侧,将右侧设为后侧,将上侧以及下侧分别设为上侧、下侧进行说明。图1是起绒织机的侧视图,通过与地经纱送出控制装置C2电连接的送出马达M2来驱动地经纱轴1。
通过送出马达M2的旋转而从地经纱轴1被送出的地经纱TG,经由圆弧状的后导板2以及张力辊3通往多个综框4A~4D以及筘5。筘5通过未图示的驱动装置,在由假想线示出的打纬位置与实线示出的投纬位置之间摆动。织布W经由伸缩杆6、刺毛辊7以及导辊8、9卷绕于卷布辊10。
起绒织机的框架11对后导板2进行支承,并且将具备对张力辊3赋予作用力的作用力赋予机构(未图示)的张力管12支承为能够旋转。固定于张力管12的上方支承臂13在上端将张力辊3支承为能够旋转。此外,由经纱开口运动带来的地经纱TG的张力变动,由被张力管12的作用力赋予机构赋予作用力的张力辊3的消极式松经运动吸收。
在固定于张力管12的作用力赋予机构的下朝向杆14的前端,能够旋转地连结有杆15。在杆15安装有对施加于张力辊3的地经纱TG的张力进行检测的测力元件16。测力元件16与地经纱送出控制装置C2电连接。地经纱送出控制装置C2基于预先设定的基准张力以及从测力元件16得到的张力检测信息对送出马达M2的送出速度进行控制。
在地经纱轴1的上方配设有绒头经纱轴17。绒头经纱轴17被与绒头经纱送出控制装置C3电连接的送出马达M3驱动。从绒头经纱轴17送出的绒头经纱TP经由转向辊18、张力赋予部件19以及起绒运动辊20通往综框4A~4D以及筘5。
转向辊18固定于框架11,并且能够旋转地被支承于具备测力元件21的轴22。绒头经纱TP的张力通过测力元件21来检测,并被输出至绒头经纱送出控制装置C3。另外,在转向辊18的绒头经纱TP未接触的端部位置,设置有未图示的一对被检测元件。
与上述一对被检测元件对应的一对非接触式开关23对转向辊18的旋转进行检测,输出至绒头经纱送出控制装置C3。因此,绒头经纱送出控制装置C3基于预先设定的基准张力与从测力元件21得到的张力检测信息的比较以及从非接触式开关23得到的旋转检测信号对送出马达M3的送出速度进行控制。
张力赋予部件19被固定于框架11的板簧24支承。张力赋予部件19通过因板簧24的挠曲产生的消极式松经运动,对因经纱开口运动产生的绒头经纱TP的张力变动进行吸收。此外,对于起绒织机而言,为了可靠地进行绒头的形成,将绒头经纱TP的张力设定为比地经纱TG的张力小。起绒运动辊20在通过轴25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摆动杆26的上方臂前端被支承为能够旋转。摆动杆26的下方臂与杆15能够旋转地连结。
在织机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二叉状的中间杆27能够旋转地设置于轴28。在中间杆27的上方位置配设有起绒运动机构29。起绒运动机构29内置有通过专用的驱动马达(未图示)或者织机驱动马达M1被驱动的由滚珠丝杠机构或者凸轮机构构成的驱动装置(未图示),通过起绒运动机构29的驱动装置的动作,使固定于驱动轴30的驱动杆31往复旋转。
织机驱动马达M1的动作,被与对织机旋转角度进行检测的旋转式编码器32连接的织机控制装置C1控制。另外,织机控制装置C1以及绒头经纱送出控制装置C3与提花控制装置33连接。在提花控制装置33设定有绒头制织用的织花花纹。提花控制装置33在每个投纬周期中的规定的织机旋转角度向织机控制装置C1以及绒头经纱送出控制装置C3输送织花花纹。因此,织机控制装置C1基于从提花控制装置33得到的织花花纹使起绒运动机构29动作。
起绒运动机构29的驱动杆31经由与中间杆27的一方的臂34连结的杆35对中间杆27传递往复转动运动。中间杆27能够经由与其另一方的臂36连结的杆15对张力辊3以及起绒运动辊20传递摆动运动即起绒运动。另外,在织机的前方位置对织布W进行引导的伸缩杆6,在被轴37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摆动杆38的上端被支承,摆动杆38的下端经由杆39与中间杆27的另一方的臂36连结。
因此,中间杆27的往复转动能够同时经由杆39使摆动杆38摆动,对伸缩杆6传递与张力辊3以及起绒运动辊20同一方向的起绒运动。此外,基于上述织花花纹的起绒运动如以下那样进行动作。在绒头织造工序的松纬时,张力辊3、起绒运动辊20以及伸缩杆6向织机前方摆动,使织口W1移动至比打纬位置(筘5的假想线位置)更靠起绒织机的前方侧的由假想线示出的松纬位置。另外,在绒头织造工序的紧纬时以及边线编织时,张力辊3、起绒运动辊20以及伸缩杆6向起绒织机的后方侧摆动,织口W1向由实线示出的打纬位置(筘5的假想线位置)移动。
综框4A~4D表示插通了地经纱TG以及绒头经纱TP的综框,被经纱开口装置40驱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以四个框示出了综框4A~4D,但对于运转的起绒织机而言,可使用六框、八框、十二框等多框,以将地经纱TG以及绒头经纱TP分散地插通于多框的方式实施。
经纱开口装置40具备与综框4A~4D连结的多个开口马达M4~M7来作为多个驱动系统。开口马达M4连结于综框4A,开口马达M5连结于综框4B,开口马达M6连结于综框4C,开口马达M7连结于综框4D。开口马达M4~M7由于能够分别自由地控制马达的旋转速度,因此能够使各综框4A~4D进行独立的开口运动。
经纱开口装置40与经纱开口控制装置C4电连接。经纱开口控制装置C4在与织机控制装置C1之间以能够相互通信的方式电连接。在经纱开口控制装置C4设定有基于用于设定于提花控制装置33的绒头织造的织花花纹的地经纱TG以及绒头经纱TP的开口花纹。经纱开口控制装置C4基于开口花纹对开口马达M4~M7发送驱动信号。
基于图2对绒头织造工序以及地经纱TG、绒头经纱TP的开口花纹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两次松纬后进行紧纬的被称为三纬绒头的绒头形成方法进行说明。但是,绒头形成方法也可以是在进行了三次以上的松纬后,进行紧纬的方法。
图2示出与起绒织机的旋转角度对应的第一松纬L1、第二松纬L2以及紧纬F的投纬时刻、地经纱TG以及绒头经纱TP的开口曲线、织口W1的前(起绒织机的前方位置)后(打纬位置)的移动时刻。
对于投纬时刻而言,示出起绒织机每旋转一次(旋转角度0度~360度),依次执行第一松纬L1、第二松纬L2以及紧纬F,将第一松纬L1、第二松纬L2以及紧纬F作为一个循环(repeat)反复进行。
对于实线以及虚线所示的地经纱TG的开口曲线而言,在从第一松纬L1至第二松纬L2之间形成连续的投纬两次所对应的开口,在紧纬F形成与投纬一次所对应的开口。对于绒头经纱TP的开口曲线而言,以使地经纱TG的开口曲线错开与起绒织机旋转一次(360度)所对应的相位的形态,在从紧纬F至第一松纬L1之间形成连续的投纬两次所对应的开口,在第二松纬L2形成投纬一次所对应的开口。
对于织口W1的移动时刻而言,以第二松纬L2的打纬(旋转角度0度)后的旋转角度α1,织口W1从前方位置朝向后方的打纬位置W2开始移动。在织口W1的后方移动开始时,地经纱TG以及绒头经纱TP已经开始开口。在紧纬F的投纬后,以旋转角度α2使织口W1到达打纬位置W2,以旋转角度0度进行打纬。
在紧纬F的打纬后,织口W1以旋转角度α3从打纬位置W2朝向前方开始移动,以第一松纬L1的打纬(旋转角度0度)前的旋转角度α4朝最前进位置到达。织口W1与第一松纬L1、第二松纬L2以及紧纬F对应地以旋转角度α1~α4的时刻在最前进位置与打纬位置W2之间前后移动。
在以往的绒头织造工序中,地经纱TG相对于绒头经纱TP的开口曲线如图2所示的假想线那样设定。即,地经纱TG的开口曲线设定为,在与绒头经纱TP的开口曲线之间,错开与起绒织机的旋转角度的旋转一次(360度)对应的相位。因此,地经纱TG的交叉时刻K1设定为与绒头经纱TP的交叉时刻K1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地经纱TG的开口曲线设定为从由假想线示出的以往的开口曲线的位置向快旋转角度差β的方向错开相位的图2所示的实线的开口曲线。因此,地经纱TG的开口曲线的交叉时刻K2全部比绒头经纱TP的交叉时刻K1更早地产生。
通过交叉时刻K1、K2之差(旋转角度差β)的设定,在绒头经纱TP成为闭口状态时(交叉时刻K1),地经纱TG已经开始开口。此外,地经纱TG与绒头经纱TP在相同纬纱线内进行闭口运动以及开口运动是从第二松纬L2向紧纬F移行的时刻,且是织口W1朝向打纬位置W2即将移动的时刻。
基于图2~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绒头织造工序的动作具体地进行说明。插通了地经纱TG以及绒头经纱TP的综框4A~4D由通过经纱开口控制装置C4控制的开口马达M4~M7来驱动。综框4A~4D使地经纱TG以及绒头经纱TP如图2所示的开口曲线那样开口闭口。图3(A)表示第一松纬L1。织口W1通过起绒运动以旋转角度α3开始前方移动,在第一松纬L1的投纬结束后,以旋转角度α4到达最前进位置。通过第一松纬L1投纬的纬纱Y1在打纬位置W2打纬。
图3(B)~图4示出第二松纬L2。织口W1维持在最前进位置。在图3(B)中,地经纱TG从第一松纬L1继续维持开口状态。绒头经纱TP在第一松纬L1的投纬后,处于经由交叉时刻K1向反转的方向开口的状态,在地经纱TG以及绒头经纱TP的开口内对纬纱Y2进行投纬。
在图4(A)中,第二松纬L2的纬纱Y2的投纬结束,筘5沿打纬方向摆动时,地经纱TG开始闭口运动,比绒头经纱TP先到达交叉时刻K2而成为闭口状态。在图4(B)中,地经纱TG经过交叉时刻K2,处于朝反转的方向开口的状态,此时,绒头经纱TP到达交叉时刻K1,成为闭口状态。在交叉时刻K1,绒头经纱TP处于张力最降低的状态。但是,赋予大经纱张力的地经纱TG向反转方向开口,因此纬纱Y2被地经纱TG稳固地把持,处于稳定的状态。
在图4(C)中,地经纱TG的开口角度变大,并且绒头经纱TP经过交叉时刻K1而开始向反转方向开口,纬纱Y2通过筘5以旋转角度0度在打纬位置W2打纬。绒头经纱TP若经过交叉时刻K1,开始朝反转方向开口,则张力上升。因此,由开口引起的绒头经纱TP的上升张力,作为将已经投纬的纬纱Y1与纬纱Y3之间延伸的绒头经纱TP朝起绒织机的后方侧拉出的力发挥作用。因此,绒头经纱TP的上升张力成为绒头脱落的重要因素。
但是,纬纱Y2在绒头经纱TP朝反转方向开口前,因地经纱TG朝反转方向的开口而被稳固地把持的状态被打纬。因此,在纬纱Y1与纬纱Y2之间反转的绒头经纱TP,被纬纱Y2稳固地夹持在与纬纱Y1之间,从而能够对由欲将在织布W侧的纬纱Y1与纬纱Y3之间延伸的绒头经纱TP朝起绒织机的后方侧拉出的力而产生的绒头脱落进行抑制。
图5示出紧纬F。在图5(A)中,织口W1在第二松纬L2被投纬的纬纱Y2的打纬后,以旋转角度α1朝向打纬位置W2开始后退。在织口W1的后退中,地经纱TG以及绒头经纱TP开口,并在地经纱TG以及绒头经纱TP的开口内将紧纬F的纬纱Y3投纬。
图5(B)中,紧纬F的纬纱Y3的投纬结束,并且地经纱TG在交叉时刻K2闭口。此时,织口W1正在朝向打纬位置W2后退中。若地经纱TG闭口,则纬纱Y3被设定为大的经纱张力的地经纱TG稳固地把持。此外,对于绒头经纱TP而言,第一松纬L1也继续开口状态。
在图5(C)中,地经纱TG经过交叉时刻K2向反转方向开始开口,织口W1以旋转角度α2到达打纬位置W2。接着在0度的旋转角度,被地经纱TG稳固地把持的纬纱Y3在织口W1打纬。此时,在图5(B)所示的纬纱Y3与纬纱Y1之间延伸的绒头经纱TP在织布W的两面突出,形成新的绒头P1。以下,反复进行图3~图5所示的第一松纬L1、第二松纬L2以及紧纬F,织制绒头织布。
在图5(A)~图5(C)中,织口W1朝打纬位置W2后退期间的绒头经纱TP以及到达打纬位置W2后的新形成的绒头P1,受到由于开口运动而上升的绒头经纱TP的张力的影响。但是,与从绒头P1开口的绒头经纱TP连接的部分,被地经纱TG、纬纱Y2以及纬纱Y3稳固地夹持,因此能够抑制由绒头经纱TP的开口引起的绒头脱落。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地经纱TG的交叉时刻K2比绒头经纱TP的交叉时刻K1早,由此通过第二松纬L2被投纬的纬纱Y2,被地经纱TG的大经纱张力强力地把持。因此,绒头经纱TP在通过先行的第一松纬L1投纬的纬纱Y1与通过第二松纬L2投纬的纬纱Y2之间被稳固地夹持,能够抑制因由于开口而增大的绒头经纱TP的张力而引起的绒头脱落。通过绒头脱落的抑制,能够使绒头P、P1一致地成为设定的高度,从而能够提高绒头织布的质量。
另外,使地经纱TG的开口曲线的全部的交叉时刻K2比绒头经纱TP的开口曲线的全部的交叉时刻K1早。因此,被投纬的纬纱Y2、Y3在地经纱TG的每次的开口闭口都被地经纱稳固地把持,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绒头脱落的抑制效果。
另外,通过使地经纱TG的开口曲线的相位相对于绒头经纱TP错位,使地经纱TG的交叉时刻K2早。因此,能够简单地制成使地经纱TG的交叉时刻K2比绒头经纱TP的交叉时刻K1早的地经纱TG的开口曲线。另外,由经纱开口控制装置C4对综框4A~4D的驱动系统亦即开口马达M4~M7的控制简单。
另外,综框4A~4D的驱动系统由通过各开口马达M4~M7来分别驱动各综框4A~4D的电子开口装置构成,因此能够自由地设定各综框4A~4D的升降速度、升降量、交叉时刻K1、K2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可靠地抑制绒头脱落,因此由从绒头经纱轴17至织口W1的绒头经纱TP的绒头脱落引起的松弛消失,能够防止因停经片(未图示)的下垂而引起的不必要的停止。另外,绒头脱落的可靠的抑制,能够使绒头经纱TP的张力比以往的情况下降,因此绒头P、P1的立起状态良好,能够大幅有助于绒头织物的质量提高。
另外,绒头脱落的可靠的抑制,不需要如以往那样考虑绒头脱落量的起绒运动量的设定,能够使起绒运动量成为需要的最小限,也能够有助于起绒织机的稳定的运转与高速化。
(第二实施方式)
图6示出第二实施方式,通过相同的附图标记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进行说明,省略详细的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是使地经纱TG以及绒头经纱TP的开口曲线具备静止角γ,并且通过使地经纱TG的开口时以及闭口时的速度变化来使交叉时刻K2比绒头经纱TP的交叉时刻K1早的结构。
地经纱TG的开口曲线,提高伴随着第二松纬L2的投纬结束的地经纱TG的闭口速度而使交叉时刻K2早,接着使反转方向的开口速度降低而具备于紧纬F的投纬时刻。另外,在从紧纬F朝第一松纬L1的移行时,在紧纬F的投纬结束时,地经纱TG通过提高闭口速度而使交叉时刻K2早,接着使反转方向的开口速度降低而具备于第一松纬L1的投纬。
第二实施方式中,能够构成使地经纱TG的交叉时刻K2比绒头经纱TP的交叉时刻K1早旋转角度差β的地经纱TG的开口曲线。因此,在绒头经纱TP闭口前使地经纱TG闭口,并且开口而稳固地把持纬纱Y2、Y3,从而能够抑制由绒头经纱TP的开口时的张力上升引起的绒头脱落。因此,第二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结构,在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能够如以下那样实施。
(1)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使地经纱TG的开口曲线的全部的交叉时刻K2比绒头经纱TP的开口曲线的交叉时刻K1早。但是,也可以地经纱TG的交叉时刻K2仅在从第二松纬L2朝紧纬F的移行时,比绒头经纱TP的交叉时刻K1早,除此以外与绒头经纱TP的交叉时刻K1相同。
(2)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驱动系统使用了将各综框4A~4D通过各开口马达M4~M7分别驱动的电子开口装置,但也可以使用通过磁铁等电磁装置将各综框4A~4D分别连结于驱动部而驱动的电子多臂机。
Claims (4)
1.一种起绒织机的经纱开口方法,
所述起绒织机具备对插通了地经纱以及绒头经纱的多个综框分别进行驱动的多个驱动系统、和对所述多个驱动系统分别进行控制的经纱开口控制装置,并通过与织口的前后移动对应的多次松纬以及接续该松纬进行的紧纬来形成绒头,
在所述经纱开口控制装置设定有所述地经纱的开口曲线以及所述绒头经纱的开口曲线,
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地经纱的开口曲线的交叉时刻至少在从所述松纬朝所述紧纬移行时比所述绒头经纱的开口曲线的交叉时刻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绒织机的经纱开口方法,其中,
使所述地经纱的开口曲线的全部的交叉时刻比所述绒头经纱的开口曲线的全部的交叉时刻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起绒织机的经纱开口方法,其中,
所述地经纱的交叉时刻通过使所述地经纱的开口曲线的相位错开而变早。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起绒织机的经纱开口方法,其中,
所述多个驱动系统由与所述多个综框分别连结的多个开口马达构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32901A JP6281530B2 (ja) | 2015-07-01 | 2015-07-01 | パイル織機における経糸開口方法 |
JP2015-132901 | 2015-07-0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319736A CN106319736A (zh) | 2017-01-11 |
CN106319736B true CN106319736B (zh) | 2018-02-27 |
Family
ID=561175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490775.0A Active CN106319736B (zh) | 2015-07-01 | 2016-06-28 | 起绒织机的经纱开口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112511B1 (zh) |
JP (1) | JP6281530B2 (zh) |
CN (1) | CN10631973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80389B (zh) * | 2019-01-21 | 2024-06-04 | 江苏友诚数控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安全气囊弹开翻盖中的加强筋织物织机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1129868A (en) * | 1966-05-24 | 1968-10-09 | Bigelow Sanford Inc |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looms for weaving pile fabrics |
DE3038173A1 (de) * | 1979-10-19 | 1981-04-30 | Stäubli AG, Horgen, Zürich | Schaftzug zwischen einer schaftmaschine und den schaeften einer webmaschine |
GB1595727A (en) * | 1978-05-18 | 1981-08-19 | Crabtree & Son Ltd D | Aximinster carpet and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weaving the same |
SU1291625A1 (ru) * | 1985-04-19 | 1987-02-23 | Климовское Специальное Конструкторское Бюро Ткацкого Оборудования | Двухполотенный ворсовый ткацкий станок |
CN1105405A (zh) * | 1993-09-13 | 1995-07-19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 | 用于起绒织物织机的起毛圈方法及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R58268B (en) * | 1974-10-29 | 1977-09-15 | Reg Patax Trust | Method manufacturing one band at least,of crepe.machinery weaving bands without shuttle for performance of this method and band of grepe protected during this invention |
JPH10298849A (ja) * | 1997-04-25 | 1998-11-10 |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 織機における基準位置決定方法及び装置 |
JP2002173849A (ja) * | 2000-12-11 | 2002-06-21 | Tsudakoma Corp | パイル経糸制御方法およびパイル経糸制御装置 |
JP2004169227A (ja) * | 2002-11-21 | 2004-06-17 | Tsudakoma Corp | パイル織機の制御方法 |
EP2251467B1 (en) * | 2009-05-13 | 2013-08-07 | SCHÖNHERR Textilmaschinenbau GmbH | Method for simultaneously weaving two fabrics, fabric adapted to be woven with such a method and loom usable with such a method |
-
2015
- 2015-07-01 JP JP2015132901A patent/JP6281530B2/ja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6-09 EP EP16173760.6A patent/EP3112511B1/en active Active
- 2016-06-28 CN CN201610490775.0A patent/CN10631973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1129868A (en) * | 1966-05-24 | 1968-10-09 | Bigelow Sanford Inc |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looms for weaving pile fabrics |
GB1595727A (en) * | 1978-05-18 | 1981-08-19 | Crabtree & Son Ltd D | Aximinster carpet and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weaving the same |
DE3038173A1 (de) * | 1979-10-19 | 1981-04-30 | Stäubli AG, Horgen, Zürich | Schaftzug zwischen einer schaftmaschine und den schaeften einer webmaschine |
SU1291625A1 (ru) * | 1985-04-19 | 1987-02-23 | Климовское Специальное Конструкторское Бюро Ткацкого Оборудования | Двухполотенный ворсовый ткацкий станок |
CN1105405A (zh) * | 1993-09-13 | 1995-07-19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 | 用于起绒织物织机的起毛圈方法及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281530B2 (ja) | 2018-02-21 |
EP3112511A1 (en) | 2017-01-04 |
EP3112511B1 (en) | 2018-05-02 |
JP2017014665A (ja) | 2017-01-19 |
CN106319736A (zh) | 2017-01-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245200B (zh) | 起绒织机中的绒头经纱的开口控制方法 | |
CN104213300B (zh) | 一种织机绞织开口装置 | |
CN201620251U (zh) | 双针床经编机针升及脱圈传动装置 | |
CN104328577A (zh) | 一种天丝小提花织物的生产方法 | |
CN103437044B (zh) | 一种具备机械自锁功能的毛巾织机起毛圈机构及织造方法 | |
CN201620252U (zh) | 双针床经编机梳栉摆动装置 | |
CN109252270A (zh) | 一种多功能立体织物织造设备 | |
CN106319736B (zh) | 起绒织机的经纱开口方法 | |
CN105088469B (zh) | 一种绞织方式的喷水织机 | |
CN108048996A (zh) | 一种曲经绞罗织造工艺 | |
CN204080272U (zh) | 一种织机绞织开口装置 | |
CN109735999A (zh) | 一种用于立体织物的平行打纬装置 | |
CN201495367U (zh) | 织布机钢筘控制机构 | |
CN203411728U (zh) | 一种具备机械自锁功能的毛巾织机起毛圈机构 | |
CN207775450U (zh) | 一种多层织物织造的开口引纬机构 | |
CN204162860U (zh) | 喷气织机曲柄开口机构 | |
CN201172723Y (zh) | 结经机的挑纱装置 | |
CN205529275U (zh) | 一种织机的废边机构 | |
CN108893839A (zh) | 一种用于织造宋锦的新型剑杆织机及其织造技术 | |
CN205974910U (zh) | 一种剑杆毛巾织机的筘动起毛机构 | |
CN103966736A (zh) | 一种筘动式喷气毛巾织机 | |
CN1746355A (zh) | 布移动式毛圈织机的毛圈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 |
CN103194845A (zh) | 经向服装平织机织制方法 | |
CN203834114U (zh) | 一种筘动式喷气毛巾织机 | |
CN206127558U (zh) | 一种新型织带编织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