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46355A - 布移动式毛圈织机的毛圈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布移动式毛圈织机的毛圈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46355A
CN1746355A CN 200510084578 CN200510084578A CN1746355A CN 1746355 A CN1746355 A CN 1746355A CN 200510084578 CN200510084578 CN 200510084578 CN 200510084578 A CN200510084578 A CN 200510084578A CN 1746355 A CN1746355 A CN 17463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ry
drive
motor driver
cloth
wea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08457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伴场秀树
山本昭彦
角田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udakom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463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463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39/00Pile-fabric looms
    • D03D39/22Terry looms
    • D03D39/223Cloth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ooms (AREA)

Abstract

一种布移动式毛圈织机,即使在织造中改变织造条件时,也能防止经纱断纱等织造不良发生。在分别利用专用的电动驱动器(41、42)对送经侧的起毛圈部件(地经纱用的张力辊(7))和卷取侧的起毛圈部件(胸 梁/布导辊(18))进行驱动的形式的布移动式毛圈织机(1)中,不同步地驱动所述送经侧的起毛圈部件用的第一电动驱动器(41)和卷取侧的起毛圈部件用的第二电动驱动器(42),并对所述各电动驱动器(41、42)的至少一方,预先设定与多个织造条件中的各织造条件对应的驱动条件,以使两电动驱动器(41、42)的驱动差在各织造条件下的各织造中为不同的大小,在织造中织造条件改变时,改变一方或者两方的电动驱动器的驱动条件。

Description

布移动式毛圈织机的毛圈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布移动式毛圈织机中的毛圈的形成方法以及毛圈的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布移动式毛圈织机,有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装置。在该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根据图11及其说明部分进行说明,记载有分别通过伺服电动机37、36驱动作为引导地经纱的送经侧的起毛圈部件的导辊4、和作为引导织布的卷取侧的起毛圈部件的胸梁6。此外,记载有后罗拉4的动作控制中包括梭口补偿。所谓的梭口补偿是指对伴随开口运动的经纱的张力变化(升高)进行补偿。
作为其他的布移动式毛圈织机,有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装置。在该专利文献2中的技术中,公开了不同步地对作为送经侧的起毛圈部件的土布张力辊7和卷取侧的起毛圈部件。并记载有利用该结构可以对伴随经纱的开口运动的张力变化进行补正。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虽然记载有“进行梭口补偿”,但是对其具体内容完全没有记载。此外,在上述的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对其构成进行具体说明的实施例,是通过被主轴驱动的凸轮机构对各起毛圈部件进行驱动的结构。因此,在该构成中,两起毛圈部件的驱动方式(驱动量、驱动时刻以及驱动速度)的差对于两起毛圈部件的各移动总为一定。
此时,在连续运转中,进行开口模式和纬纱密度等织造条件改变的织造时,不能够使两起毛圈部件的驱动方式的差同时适合改变前和改变后的各织造条件的织造两方。其结果,配合一方的织造条件设定该驱动差时,在另一方的织造条件的织造中,容易成为产生经纱断纱等织造不良等状态。
专利文献1:特开平2-47334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11-1725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一种布移动式毛圈织机中,特别是在一种分别利用专用的驱动器对送经侧的起毛圈部件(地经纱用的张力辊)和卷取侧的起毛圈部件(胸梁/布导辊)进行驱动的形式的布移动式毛圈织机中,即使在织造中改变织造条件,也能防止经纱断纱等织造不良发生。
在上述目的的基础上,本发明,在一种分别利用专用的电动驱动器对送经侧的起毛圈部件和卷取侧的起毛圈部件进行驱动的形式的布移动式毛圈织机中,不同步地驱动上述送经侧的起毛圈部件用的第一电动驱动器和卷取侧的起毛圈部件用的第二电动驱动器,并对上述各电动驱动器的至少一方,预先设定与多个织造条件中的各织造条件对应的多个驱动条件,以使该两电动驱动器的驱动差在各织造条件下的各织造中为不同的大小,在织造中织造条件改变时,改变一方或者两方的电动驱动器的驱动条件。
专用的电动驱动器一般由伺服电动机构成,但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可以电动控制驱动量的装置,可以使用任何型式。此外,送经侧的起毛圈部件用的第一电动驱动器和卷取侧的起毛圈部件用的第二电动驱动器的不同步驱动,不仅限于使驱动量不同,还可以通过使驱动时刻(驱动开始时刻、驱动结束时刻)不同,或者使速度模式(在前进限度和后退限度之间移动时的速度的模式)不同来实现。因此,电动驱动器的“驱动条件”包括驱动量、驱动时刻以及驱动速度。
“织造条件”是由多个织造相关项目而设定的,而且该“织造相关项目”是指例如开口模式、织机转数、纬纱密度、纬纱种类、纬纱设定张力、布移动量(毛圈长度)、毛圈纬纱数等。而且“多个织造条件”是指使包含在这种织造条件中的多个织造相关项目中的至少一个不同的两个以上的织造条件。
此外,本发明也作为布移动式毛圈织机的毛圈形成装置而构成。一种布移动式毛圈织机的毛圈形成装置,在具有用于驱动送经侧的起毛圈部件的第一电动驱动器以及用于驱动卷取侧的起毛圈部件的第二电动驱动器、设定上述第一电动驱动器、第二电动驱动器的各驱动条件的驱动条件设定器、和根据上述驱动条件驱动器所设定的驱动条件对各电动驱动器进行驱动的驱动控制装置,并通过以不同的驱动条件不同步地驱动上述第一电动驱动器和第二电动驱动器,而以不同的方式驱动送经侧的起毛圈部件和卷取侧的起毛圈部件的布移动式毛圈织机中,上述驱动条件设定器构成为可以对至少一方的电动驱动器设定多个驱动条件。
使织机转数、纬纱密度、纬纱种类、布移动量以及毛圈纬纱数中至少一个不同而设定上述多个织造条件。此外,上述驱动条件也可以考虑开口模式、织机转数、纬纱密度以及纬纱种类中的至少两个而设定。
根据本发明,由于可以不同步地驱动第一电动驱动器和第二电动驱动器,以不同的驱动方式驱动送经侧的起毛圈部件和卷取侧的起毛圈部件,并且可以根据织造条件改变该两者的驱动方式的差(以下将驱动方式的差称为“驱动差”。),因而得到以下的作用和效果。
(1)在织造中改变开口模式时,由于开口的面线和底线的平衡变得不同,因而起毛圈部件移动时经纱的张力状态伴随开口模式的改变而变化。在此情况下,以上述现有技术(两起毛圈部件的驱动量的差为总为一定的技术)不能对应这种张力状态的变化。因此,不能适当地进行经纱的张力补正,作为其结果,经纱的张力降低,经纱的操作变差,产生伴随开口不良的引纬不良,或者经纱的张力变得过高,产生经纱断纱。
与此相对,在本发明中,根据各开口模式预先设定两起毛圈部件的驱动差、也就是两驱动器的驱动条件,由于可以根据开口模式的改变进行改变,因而即使伴随开口模式改变而经纱的张力状态产生变化,可以进行与此相应的张力补正,也可以有效地防止上述问题的发生。
(2)通常,起毛圈部件的驱动时刻根据织机主轴的转动角度(曲柄角度)的设定。因此,该移动速度根据织机的转数而不同。即,在相同的主轴转动角度的范围内只移动相同量时,其移动速度当然因织机的转数不同而不同。如果这样移动速度变得不同,随之在两起毛圈部件反转时作用的惯性的大小也不同,对经纱的影响也不同。
在织造中改变织机的转数时,如上所述,由于惯性给予经纱的影响发生变化,因而随之经纱的张力变得过高,或者变得过低,产生与上述开口模式的情况相同的问题。与此相对,在本发明中,在给予两起毛圈部件驱动差而进行经纱的张力补正的同时,可以根据织机的转数来改变该驱动差,因而可以有效地防止上述问题发生。
(3)使纬纱密度变高时,或者使纬纱密度相同但将引纬的纬纱改换成粗的纬纱时,如果不能得到与之相应的充分的经纱张力,则打纬性变差,而且织布的袋状变形现象(打纬后,织口伴随筘的后退而后退的现象)变大,在织布的质量上不优选。
在现有技术中,在织造中如上所述改变纬纱密度或者纬纱种类时,如果将两起毛圈部件的驱动差设定成可以得到适于改变前的纬纱密度等的经纱张力,则不能得到与改变后的纬纱密度等相应的经纱张力,存在不能适应于使用那样高密度或者粗的纬纱的织造的问题。为了在改变后也能得到充分的经纱张力,也考虑预先设定成在打纬时总是可以得到高张力。但是如果经纱的张力总是很高,随之由于打纬时的冲击,经纱断纱的可能性也高,因而不优选在打纬时总为高的张力。
与此相对,在本发明中,可以将两起毛圈部件的驱动差设定得适合各织造时刻的纬纱密度和纬纱种类,在尽可能地将发生纬纱切断的可能性抑制得较低的同时,可以使之能够对应高密度的织造和使用粗的纬纱的织造等的改变。
在改变经纱的设定张力的情况下,如现有技术那样,两起毛圈部件的驱动差总为一定时,在改变前和改变后两种情况下,与上述的情况相同,打纬时得不到充分的经纱张力,打纬性变差,或者产生打纬时经纱张力处于总是很高的状态,经纱断纱的可能性变高的问题。与此相对,在本发明中,由于可以根据经纱的设定张力来设定两起毛圈部件的驱动差,因而与可以上述同样地有效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
(4)在织造中改变布移动量时,即,在途中改变织造的织布的毛圈长度时,由于随之改变了两起毛圈部件的移动量,因而,例如使布移动量(毛圈长度)变大时,与改变前相比,两起毛圈部件的反转时作用的惯性变大,给予经纱的影响变大。因此,产生与改变上述织机转数时相同的问题。
与此相对,在本发明中,根据布移动量来设定两起毛圈部件的驱动差,由于可以配合布移动量的改变而进行改变,因而可以有效地防止上述问题。
(5)在织造中改变毛圈纬纱数(毛圈形成的一个单位中的引纬数)时,特别在改变紧纬的打纬数时,纬纱的打纬性和打纬时作用于经纱的冲击变得不同。与进行一次紧纬的打纬的情况相比,当然进行两次时纬纱的打纬性良好,而作用于经纱的冲击也变大。例如配合毛圈纬纱数为3纬纱(进行一次紧纬的打纬)的情况,为了使纬纱的打纬性变得良好,提高打纬时的经纱张力地设定两起毛圈部件的驱动差时,改变毛圈纬纱数(例如变为4纬纱毛圈等),紧纬的打纬变成两次时,由于作用于经纱的冲击,经纱断纱的可能性变大。相反,配合进行两次紧纬的打纬的情况而设定两起毛圈部件的驱动差时,将毛圈纬纱数改变为3纬纱时,产生纬纱的打纬性变差等问题。
与此相对,在本发明中,根据毛圈纬纱数设定两起毛圈部件的驱动差,由于可以配合毛圈纬纱数的改变而进行改变,因而可以有效防止上述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布移动式毛圈织机1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2是作为布移动式毛圈织机1的主要部分的起毛圈机构20的放大侧视图。
图3是布移动式毛圈织机1的控制部分的框线图。
图4是送经侧和卷取侧的起毛圈部件(送经侧的张力辊7和卷取侧的布导辊18)的驱动模式的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表示本发明的布移动式毛圈织机1的一例,图2表示布移动式毛圈织机1的起毛圈机构20。在图1中,形成毛圈用的毛圈经纱4从上侧的经轴2送出,经过导辊8、毛圈经纱用的张力辊6并通过综片9以及筘10到达织布13的织口11。毛圈经纱用的张力辊6,为了给予毛圈经纱4适当的张力,而在前后方向可移动地被张力给予装置19支撑,向给予毛圈经纱4规定张力的方向施力。
土布用的地经纱5,从下侧的经轴3送出,经过地经纱用的张力辊7通过综片9、筘10到达织布13的织口11。毛圈经纱4以及地经纱5与引纬入开口内的纬纱12交错,成为毛圈组织的织布13。毛圈组织的织布13,经过布导辊18、卷取辊14、导辊15、导辊16最终卷取于布卷辊17。
在此,地经纱用的张力辊7构成送经侧的起毛圈部件,布导辊18构成卷取侧的起毛圈部件。张力辊7,以可以相对未图示的织机架等进行摇动运动而在前后方向移动的状态被两端的摆动杆22以及摆动轴24支撑。此外,布导辊18,以可以相对未图示的织机架进行摇动运动而在前后方向移动的状态被两端的摆动杆21以及摆动轴23被支撑。
作为起毛圈部件的张力辊7以及布导辊18,由不能转动的辊或者可以转动的辊构成,以在前后方向可以移动的状态而同时被起毛圈机构20支撑,在紧纬时,设定在没有起毛毛圈量的后退位置、也就是与打纬位置对应的紧纬位置F,在松纬时,设定在作为具有起毛毛圈量的前进位置的松纬位置L。这些紧纬位置F以及松纬位置L,在后述的图4中就张力辊7和布导辊18进行说明。
摆动杆21、22的前端,分别通过连接杆25、26以及连接杆25、26的两端的连接销27、28连接于中央的两个摆动杆36、37的前端。连接杆25、26的长度通过未图示的两端的螺纹部分而可以调整。一方的摆动杆36可以相对未图示的织机架等自由转动地被支轴38支撑,另一方的摆动杆37可以相对未图示的织机架等自由转动地被支轴39支撑。
摆动杆36、37的中间部分分别通过连杆29、30以及连杆29、30的两端的连接销33、34连接于曲柄31、32的前端。曲柄31、32的基端部分分别以不能转动的状态安装于第一电动驱动器41的驱动轴40、第二电动驱动机构42的驱动轴43上。
第一电动驱动器41以及第二电动驱动器42,是以与织机主轴35的转动同步的状态进行动作的专用的电动驱动器,在该具体例中由伺服电动机构成,被图3的织机控制计算机50独立且不同步地控制。
在织造时,第一电动驱动器41的转动运动通过曲柄31、连杆29、摆动杆36、连接杆25以及摆动杆21变换成摆动运动,作为摆动运动传递至作为卷取侧的起毛圈部件的布导辊18。第二电动驱动器42的转动运动通过曲柄32、连杆30、摆动杆37、连接杆26以及摆动杆22变换成摆动运动,作为摆动运动传递至作为卷取侧的起毛圈部件的张力辊7。
这样,布导辊18和张力辊7不同步地进行摆动运动,向前后移动。因此,毛圈组织的织布13根据布移动式毛圈织机1的织造动作而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其结果,织口11在紧纬位置F和松纬位置L之间往复移动。这样,起毛圈机构20通过使布导辊18和张力辊7以不同步的状态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而使布导辊18和张力辊7之间的距离产生变化,将毛圈经纱4的张力以及地经纱5的张力补正为适合毛圈形成的值。
当织口11位于松纬位置L时,引纬的纬纱12供于形成毛圈,在织口11前没有完全打纬,因而不完全的打纬状态的纬纱12和织口11形成与起毛毛圈量(逃筘量)相当的长度的间隔。而且,当织口11位于紧纬位置F时,引纬的纬纱12在织口11前完全打纬。进行紧纬后的松纬时,织口11后退至打纬位置(紧纬位置F),在该位置纬纱12以完全的状态打纬入织口11,因而此时毛圈经纱4形成与起毛毛圈量(逃筘量)相当的长度的毛圈。
起毛圈机构20,在该具体例中由连杆机构(曲柄摆杆机构和两摆杆机构的组合机构)构成,其中,该连杆机构将第一电动驱动器41和第二电动驱动器42的转动作为原动力,但是,该第一电动驱动器41、第二电动驱动器42以及连杆机构(曲柄摆杆机构和两摆杆机构的组合机构)分别设计成可以使作为卷取侧的起毛圈部件的布导辊18和作为送经侧的起毛圈部件的张力辊7分别得到期望的运动的尺寸形状。布导辊18和张力辊7构成为可以分别在独自的时刻在紧纬位置F和松纬位置L之间往复移动,或者可以在某个位置静止。
起毛圈机构20不仅限于由与主轴35的转动同步的电动驱动器(第一电动驱动器41和第二电动驱动器42)和连杆机构构成的结构,还可以由与主轴35的运动同步的电动驱动器和凸轮机构构成。
如后详述,对上述各电动驱动器的至少一方根据各织造条件预先设定与其对应的驱动条件,以使第一电动驱动器41和第二电动驱动器42的转动运动的驱动差在多个织造条件的各织造中为不同的大小,在织造中的织造条件改变时,改变一方或者两方的电动驱动器的驱动条件。
图3表示用于进行第一电动驱动器41和第二电动驱动器42的驱动控制的织机控制计算机50、连接于该织机控制计算机50的输入侧的织造条件设定器46、驱动条件设定器47、编码器等转动检测器48、连接于织机控制计算机50的输出侧的第一驱动控制装置44以及第二驱动控制装置45。
第一驱动控制装置44,由将织机控制计算机50的输出以及转动检测器48的输出作为输入的控制电路51、和将控制电路51的输出作为输入并用于驱动第一电动驱动器41的增幅电路53构成。第二驱动控制装置45,由将织机控制计算机50的输出以及转动检测器48的输出作为输入的控制电路52、和将控制电路52的输出作为输入并用于驱动第二电动驱动器42的增幅电路54构成。
如图3所示,在织机控制计算机50中,对作为构成织造条件的多个织造相关项目的开口模式、织机转数、纬纱密度、纬纱种类、经纱张力等设定各设定条件。然而在该布移动式毛圈织机1中,在连续运转中,上述织造相关项目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改变。因此,在织机控制计算机50中,对于可以改变的织造相关项目可以分别设定多个条件。此外,使至少一个织造相关项目不同而设定多个织造条件时,其改变时刻同时被设定,该改变时刻,例如以织造的周期编号等进行设定。
在织机控制计算机50中,为了计数织机的周期数,具有未图示的计数器(投纬计数器),该投纬计数器根据来自附加设置在主轴35上的转动检测器48的信号,在每次检测到规定的主轴角度(例如0°)时增加计数。而在主轴35反转时减少计数。
织机控制计算机50,根据设定的织造条件以及周期编号,对各装置(布移动式毛圈织机1的主驱动装置、引纬装置、开口装置、卷取装置、送经装置等)输出驱动信号。
驱动条件设定器47,设定用于驱动两起毛圈部件(张力辊7和布导辊18)的各电动驱动器(第一电动驱动器41和第二电动驱动器42)的驱动条件。因此,作为驱动条件,包括:毛圈模式(毛圈纬纱数以及毛圈长度)、驱动量(用于使各起毛圈部件只移动期望的量的各电动驱动器的转动量)、驱动时刻(为了紧纬的打纬而使各起毛圈部件从前进限度位置开始后退的时刻以及从后退限度位置向前进限度位置移动时到达前进限度的移动结束时刻)、和速度模式(从前进限度向后退限度或者从后退限度向前进限度的移动过程中的速度的变化模式)。
在本发明中,驱动条件设定器47可以对与卷取侧的第一电动驱动器41、送经侧的第二电动驱动器42中的一方或者两方相关的驱动条件、作为该驱动条件的驱动量、驱动时刻以及速度模式中至少一个设定多个设定值。
从织机控制计算机50向第一驱动控制装置44的控制电路51输出与某时的织造条件对应的驱动条件,该驱动条件是由驱动条件设定器47设定的对第一驱动器41的驱动条件。控制电路51根据该输出的驱动条件,根据该设定的时刻以及驱动量,通过增幅电路53驱动并控制对应的第一电动驱动器41。同样地,从织机控制计算机50向第二驱动控制装45的控制电路52输出与某时的织造条件对应的驱动条件,该驱动条件是由驱动条件设定器47设定的对第二驱动器42的驱动条件。控制电路52根据该输出的驱动条件,根据该设定的时刻以及驱动量,通过增幅电路54驱动并控制对应的第二电动驱动器42。
实施例
在上述的布移动式毛圈织机1中,作为具体的实施例的动作、作用的一例,对在布移动式毛圈织机1的连续运转中,对规定的织造长度的毛圈组织的织布13进行织造期间,存在以改变纬纱密度和纬纱种类而与其他部分不同的织造条件进行织造的部分的情况进行说明。
然而,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的情况,例如以某种规定的织造条件织造规定的单位织造长度后,在其后的单位长度的织造中,在以与此前的织造不同的织造条件进行织造的情况下,或者在使用多种的纬纱12进行织造时,在对每多根纬纱引纬不同种类的纬纱12而进行织造的情况下也可以同样使用,在这些情况下动作和作用相同。
如上所述,在该实施例中,使用作为织造相关项目的纬纱密度和纬纱种类不同的两种织造条件(织造条件A和织造条件B)进行织造,因此,在织造条件设定器中,对织造相关项目中的纬纱密度和纬纱种类分别设定两种设定值。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改变的驱动条件,改变第二电动驱动器42的驱动量。因此,在驱动条件设定器47中,对于第二电动驱动器42的驱动条件中的驱动量,设定与各织造条件对应的两种驱动量。设定的驱动量的大小可以考虑各织造条件的各织造相关项目的内容而设定。
图4是表示本实施例的送经侧、卷取侧的起毛圈部件(送经侧的张力辊7和卷取侧的布导辊18)的驱动模式的线图。在图4的(a)和(b)中,织造组织为3根纬毛圈组织(2L-1F)时,也就是用于形成毛圈的1单位的纬纱根数是3根时,织机的3周期(3次转动)成为一个单位,在一个单位中,引纬入1根紧纬的纬纱、2根松纬的纬纱。送经侧的张力辊7和卷取侧的布导辊18位于主轴转动角度0°的前进限度(L位置),在下一周期移动至主轴转动角度0°的后退限度(F位置),接着在下一周期移动至主轴转动角度0°的前进限度(L位置),在最后的周期维持在前进限度(L位置)。
如图4(a)所示,移动时的布导辊18的驱动模式是与正弦波相近的曲线,但移动时的送经侧的张力辊7的驱动模式,在上升中途相对正弦波(点划线)急剧地变化,具有很大的加速度,在其后的下降过程中相对正弦波(点划线)缓慢地变化,变成加速度很小的曲线。这样,在本发明中,以不同的驱动方式驱动作为送经侧的起毛圈部件的地经纱用的张力辊7和作为卷取侧的起毛圈部件的布导辊18(在图示的例中是不同的时刻和速度模式)。也就是不同步地对与布导辊18对应的第一电动驱动器41、与张力辊7对应的第二电动驱动器42进行驱动控制。
如图4(b)所示,在织机的连续运转中(织造中),使织造条件从织造条件A改变成织造条件B。在此,相对织造条件A,织造条件B使其织造相关项目中的纬纱密度和纬纱种类不同,但此时,如果使织造条件B的纬纱密度以及纬纱种类这一方相比织造条件A在紧纬的打纬时需要更高的经纱张力,则如图所示,用于被驱动条件设定器47设定的织造条件B的地经纱用的张力辊7的驱动量,设定为比用于织造条件A的驱动量大的值(点划线的后退限度)。
因此,织机控制计算机50根据投纬计数器的计数值(织机周期编号)判断织造条件的改变,相对相关的装置(卷取装置、引纬装置等)输出改变驱动方式的指令信号,并相对第二驱动控制装置45的控制电路52,输出改变后的驱动量。因此,第二驱动控制装置45,在织造条件改变后,以大于织造条件改变前的转动量控制第二电动驱动器42的驱动。随之改变地经纱用的张力辊7(送经侧的起毛圈部件)向后侧的移动量,紧纬的打纬时的经纱的张力变成较高的值。
虽未图示,但在织造条件再次从织造条件B变成织造条件A时,伴随织造条件的改变,从织机控制计算机50输出与织造条件A对应的驱动量,第二驱动控制装置45,以与此对应的转动量进行第二电动驱动器42的驱动控制。
这样,布移动式毛圈织机1,变成分别通过专用的第一电动驱动器41、第二电动驱动器42驱动卷取侧的起毛圈部件(布导辊18)和送经侧的起毛圈部件(地经纱用的张力辊7)的形式,不同步地驱动卷取侧的第一电动驱动器41和送经侧的第二电动驱动器42。对第一电动驱动器41、第二电动驱动器42的至少一方根据各织造条件由织造条件设定器46设定与其对应的驱动条件,以使第一电动驱动器41、第二电动驱动器42的驱动差在多个织造条件的各织造中为不同的大小,织机控制计算机50,在织造中织造条件改变时,改变第一电动驱动器41、第二电动驱动器42中的一方或者两方的驱动条件。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可以变形而进行实施。(1)在上述实施例中,对使用纬纱密度和纬纱种类这两个织造相关项目不同的两种织造条件连续进行织造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对所有使用构成织造条件的多个织造相关项目中的至少一个不同的两个以上织造条件而连续进行织造的情况都可以适用。
(2)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不同步地驱动第一电动驱动器41和第二电动驱动器42的例子,对使两起毛圈部件从前进限度向后退限度移动或者从后退限度向前进限度移动的过程中的驱动时刻以及速度模式不同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使驱动时刻相同而使速度模式和驱动量不同,或者使驱动时刻和驱动量相同而仅使速度模式不同。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伴随织造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用于驱动送经侧的起毛圈部件的第二电动驱动器42的驱动量,但是不限于此,还可以根据织造条件改变驱动时刻或者驱动模式,而且还可以同时改变这些多个驱动条件。由于卷取侧的起毛圈部件(第一电动驱动器)的驱动量对布(织布13)的移动量(毛圈长度)直接产生影响,因而基本上使其为一定,但是例如改变织机的转数时,由于随之作用于卷取侧起毛圈部件的惯性的大小变化,因此即使设定驱动量相同,移动量也可能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也考虑对织机转数不同的多个织造条件的各织造条件,改变第二电动驱动器42的驱动条件。
(3)在上述实施例中,对针对某个织造区间改变织造条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在使用多种纬纱进行织造时,可以对每种纬纱预先设定第二电动驱动器42的驱动条件,对各对应的纬纱的引纬改变驱动条件。
(4)在上述实施例中,采用伺服电动机作为驱动各起毛圈部件的第一电动驱动器41、第二电动驱动器42,但是也可以采用线性电动机作为电动驱动器,此时,两起毛圈部件被线性电动机直线地驱动。

Claims (4)

1.一种布移动式毛圈织机的毛圈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分别利用专用的电动驱动器(41、42)对送经侧的起毛圈部件(7)和卷取侧的起毛圈部件(18)进行驱动的形式的布移动式毛圈织机(1)中,不同步地驱动所述卷取侧的起毛圈部件用的第一电动驱动器(41)和送经侧的起毛圈部件用的第二电动驱动器(42),并对所述各电动驱动器(41、42)的至少一方,预先设定与多个织造条件中的各织造条件对应的多个驱动条件,以使该两电动驱动器(41、42)的驱动差在各织造条件下的各织造中为不同的大小,在织造中织造条件改变时,改变一方或者两方的电动驱动器(41、42)的驱动条件。
2.一种布移动式毛圈织机的毛圈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具有用于驱动送经侧的起毛圈部件(7)的第一电动驱动器(42)以及用于驱动卷取侧的起毛圈部件(18)的第二电动驱动器(42)、设定所述第一电动驱动器(41)、第二电动驱动器(42)的各驱动条件的驱动条件设定器(47)、和根据所述驱动条件驱动器(47)所设定的驱动条件对各电动驱动器(41、42)进行驱动的驱动控制装置(44、45),并通过以不同的驱动条件不同步地驱动所述第一电动驱动器(41)和第二电动驱动器(42),而以不同的方式驱动送经侧的起毛圈部件(7)和卷取侧的起毛圈部件(18)的布移动式毛圈织机(1)中,所述驱动条件设定器(47)构成为可以对至少一方的电动驱动器(41、42)设定多个驱动条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布移动式毛圈织机的毛圈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织机转数、纬纱密度、纬纱种类、布移动量以及毛圈纬纱数中至少一个不同而设定所述多个织造条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布移动式毛圈织机的毛圈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条件也可以考虑开口模式、织机转数、纬纱密度以及纬纱种类中的至少两个而设定。
CN 200510084578 2004-09-08 2005-08-01 布移动式毛圈织机的毛圈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Pending CN17463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260644A JP2006077340A (ja) 2004-09-08 2004-09-08 布移動式パイル織機におけるパイル形成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2004260644 2004-09-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46355A true CN1746355A (zh) 2006-03-15

Family

ID=354458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10084578 Pending CN1746355A (zh) 2004-09-08 2005-08-01 布移动式毛圈织机的毛圈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1634983A3 (zh)
JP (1) JP2006077340A (zh)
CN (1) CN1746355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37045A (zh) * 2013-08-27 2013-12-11 山东日发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毛巾织机起圈控制装置
CN106400283A (zh) * 2015-07-21 2017-02-15 意达股份公司 用于调整毛巾织机中绒头经纱张力的装置
CN108823762A (zh) * 2018-09-04 2018-11-16 山东日发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布动起毛装置及布动起毛装置动力机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26549B2 (ja) * 2011-07-27 2015-12-02 津田駒工業株式会社 織機における製織方法及び製織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58901071D1 (de) 1988-07-08 1992-05-07 Sulzer Ag Frottierverfahren und webmaschine mit florbildungsorganen.
JPH11172552A (ja) 1997-12-09 1999-06-29 Tsudakoma Corp 布移動式パイル織機の経糸張力補正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37045A (zh) * 2013-08-27 2013-12-11 山东日发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毛巾织机起圈控制装置
CN106400283A (zh) * 2015-07-21 2017-02-15 意达股份公司 用于调整毛巾织机中绒头经纱张力的装置
CN108823762A (zh) * 2018-09-04 2018-11-16 山东日发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布动起毛装置及布动起毛装置动力机构
CN108823762B (zh) * 2018-09-04 2024-04-02 山东日发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布动起毛装置及布动起毛装置动力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634983A3 (en) 2007-08-01
JP2006077340A (ja) 2006-03-23
EP1634983A2 (en) 2006-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171396B2 (ja) テリー織機を運転する方法及びテリー織機
CN1040781C (zh) 用于起绒织物织机的起毛圈装置及方法
CN1746355A (zh) 布移动式毛圈织机的毛圈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WO2003085182A1 (en) A method for weaving curved warp yarns and a woven fabric
CN103409890B (zh) 一种无弯曲织物织造的纬纱递进装置
CN106978665A (zh) 一种立体织机可选剑杆引纬机构
CN108048996A (zh) 一种曲经绞罗织造工艺
CN101709529B (zh) 全电力驱动小样织布机
CN103437044A (zh) 一种具备机械自锁功能的毛巾织机起毛圈机构及织造方法
US3889719A (en) Weaving machine for producing terry cloth
CN2900568Y (zh) 剑杆毛巾织机
JP2005517098A (ja) 可変ループ高さを形成するためのテリー製織方法及び同方法の実施のためのテリー織機
CN1271264C (zh) 织布机操作方法与织布机操作系统
JP2017002449A (ja) パイル織機におけるパイル経糸の開口制御方法
JP2005517098A5 (zh)
CN100532669C (zh) 新型剑杆织机
US7028718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fabric and an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a fabric
CN1869304A (zh) 织布机的织边装置
CN101074511A (zh) 布移动式毛圈织机的起毛圈构件的驱动机构
US3951178A (en) Shuttleless loom
JP2718965B2 (ja) 織機の筬打ち位置制御装置
CN100485103C (zh) 帘片编织机
CN1847493A (zh) 布移动式起绒织布机的起毛动作部件的驱动装置
CN2639327Y (zh) 聚酯网织机
CN2832849Y (zh) 新型剑杆织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