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00903A - 电力转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力转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00903A
CN106300903A CN201610139360.9A CN201610139360A CN106300903A CN 106300903 A CN106300903 A CN 106300903A CN 201610139360 A CN201610139360 A CN 201610139360A CN 106300903 A CN106300903 A CN 1063009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se
partition wall
collecting case
wall portion
noise fil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3936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泽航太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3009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009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9/00Screening of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against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力转换装置,能在不使安装作业复杂化的情况下对噪声滤波器元件进行保持。电力转换装置通过分隔壁(12C)对装置壳体(10)内部的收容空间进行划分,将电路基板(21、22、23)配置在各收容空间中,并且利用线缆(C)将配置在各收容空间内的电路基板(21、22、23)相互电连接,所述线缆穿过呈圆筒状的铁氧体芯(30)的中心孔(30a),包括收容罩壳(40),该收容罩壳(40)在铁氧体芯(30)的中心孔(30a)与外部连通的状态下对铁氧体芯(30)进行收容,在收容罩壳(40)与分隔壁(12C)之间设置有卡合元件(43、50),该卡合元件在使收容罩壳(40)与分隔壁(12C)进行了卡合操作的情况下相互处于卡合状态。

Description

电力转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转换装置,该电力转换装置具有在装置壳体的内部通过分隔壁划分出的两个收容空间,通过线缆将配置在各个收容空间内的电路基板相互电连接。
背景技术
在电转换装置中,通过分隔壁对装置壳体内部的收容空间进行划分,利用线缆将配置在各个收容空间内的电路基板连接。在分别设置有主基板、电源基板和控制基板的电力转换装置中,例如,通过分隔壁划分出对主基板及电源基板进行收容的收容空间和对控制基板进行收容的收容空间,电源基板与控制基板间通过线缆连接,其中,上述主基板装载有整流电路、平滑电路及逆变器电路,上述电源基板产生电源电压,上述控制基板对逆变器电路进行控制。根据这种电力转换装置,由于能利用分隔壁实现电源基板与控制基板间的空间绝缘距离,因此,能够实现装置壳体的小型化。
在这种电力转换装置中,动作时产生的电磁噪声成为引起控制电路的错误动作的主要原因。因而,多数电力转换装置在装置壳体内部的收容空间中配置铁氧体芯或电磁线圈等噪声滤波器元件,通过将线缆配置成穿过上述噪声滤波器元件的中心孔,来防止由电磁噪声引起的影响(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5-136592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将上述噪声滤波器元件保持于装置壳体的方法,记载有通过粘接剂将噪声滤波器元件与装置壳体粘接的方法。作为其它方法,多数情况下采用利用所谓的捆束带使噪声滤波器元件保持于装置壳体的方法。但是,在使用粘接剂的方法中,在涂敷粘接剂后到硬化为止的时间内,必须用手握持噪声滤波器元件。此外,使用捆束带的方法需要以使捆束带穿过噪声滤波器元件与装置壳体之间的方式卷绕并紧固,并利用切断工具将剩余部分切断。因而,从操作性上考虑,上述方法未必是理想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于上述实际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在不使安装操作复杂化的情况下对噪声滤波器元件进行保持的电力转换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电力转换装置通过分隔壁对装置壳体内部的收容空间进行划分,将电路基板配置在各收容空间中,并且利用线缆将配置在各收容空间内的电路基板相互电连接,所述线缆穿过呈圆筒状的噪声滤波器元件的中心孔,其特征是,包括收容罩壳,该收容罩壳在所述噪声滤波器元件的中心孔与外部连通的状态下对所述噪声滤波器元件进行收容,在所述收容罩壳与所述分隔壁之间设置有卡合元件,该卡合元件在使所述收容罩壳与所述分隔壁进行了卡合操作的情况下相互处于卡合状态。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电力转换装置中,其特征是,
所述收容罩壳具有覆盖所述噪声滤波器元件的周面的周壁部和覆盖所述噪声滤波器元件的一方端面的端壁部,所述收容罩壳在所述噪声滤波器元件的另一方端面与所述分隔壁相对的状态下通过所述周壁部的端面而与所述分隔壁的表面抵接,所述卡合元件包括多个卡合片部和多个卡合座部,其中,多个所述卡合片部从所述收容罩壳的周壁部朝外周侧突出,多个所述卡合座部形成在所述分隔壁上的位于所述收容罩壳周围的部位,在使所述收容罩壳与所述分隔壁抵接的情况下,所述卡合片部呈沿着所述分隔壁的表面配置的平板状,所述卡合座部具有盖壁部,当在所述收容罩壳与所述分隔壁抵接的状态下以使所述收容罩壳以所述周壁部的中心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式进行了卡合操作的情况下,所述盖壁部将所述卡合片部的表面覆盖,利用所述盖壁部阻止所述收容罩壳朝与所述分隔壁分开的方向移动。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电力转换装置中,其特征是,在所述卡合片部的表面的一部分上形成有突部,在所述卡合座部的盖壁部的、位于所述收容罩壳发生旋转时所述突部的移动轨迹上的部位处,形成有宽度比所述突部的宽度窄的狭缝,并且在所述狭缝的末端部设置有具有能对所述突部进行收容的大小的收容缺口部。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电力转换装置中,其特征是,所述卡合片部具有主体基部和插入部,其中,所述主体基部以所述周壁部的轴心为中心沿径向延伸,所述插入部从所述主体基部的延伸端部沿着所述周壁部呈圆弧状延伸,所述卡合座部具有侧壁部,在所述盖壁部覆盖所述插入部的表面的情况下,所述侧壁部与所述插入部的两侧面相对,在所述盖壁部覆盖所述插入部的情况下,使所述插入部的侧面与所述卡合座部的侧壁部相互按压。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电力转换装置中,其特征是,在所述收容罩壳上设置有卡合爪部,在所述收容罩壳收容有所述噪声滤波器元件的情况下,所述卡合爪部与所述噪声滤波器元件卡合,防止所述噪声滤波器从所述收容罩壳的另一端的开口脱落。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电力转换装置中,其特征是,在所述收容罩壳上设置有将所述周壁部与所述卡合片部之间连接的加强肋。
根据本发明,只要使收容有噪声滤波器元件的收容罩壳与分隔壁抵接,并在该状态下对分隔壁进行卡合操作,就能利用卡合元件使收容罩壳与装置壳体的分隔壁成为卡合状态,因此,能在不使安装作业复杂化的情况下对噪声滤波器元件进行保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截面侧视图。
图2是从前方侧将图1所示的电力转换装置的主要部分分解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后方侧将图1所示的电力转换装置的主要部分分解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图4(a)和图4(b)是表示适用于图1所示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收容罩壳的图,其中,图4(a)是从封闭端面侧观察的立体图,图4(b)是从封闭端面侧观察的图。
图5(a)和图5(b)是表示适用于图1所示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收容罩壳及噪声滤波器元件的图,其中,图5(a)是从开放端面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图5(b)是从开放端面侧观察的使噪声滤波器元件收容于收容罩壳内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a)、图6(b)和图6(c)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电力转换装置中使噪声滤波器元件保持于分隔壁的步骤的图,其中,图6(a)是使噪声滤波器元件收容于收容罩壳以前的剖视图,图6(b)是使噪声滤波器元件收容于收容罩壳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c)是使收容有噪声滤波器元件的收容罩壳保持于分隔壁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a)、图7(b)及图7(c)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电力转换装置中使噪声滤波器保持于分隔壁的步骤的图,其中,图7(a)是表示设于分隔壁的卡合座部的图,图7(b)是使收容罩壳与分隔壁抵接后的状态的图,图7(c)是对收容罩壳进行卡合操作来使卡合元件卡合后的状态的图。
图8(a)和图8(b)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电力转换装置中将噪声滤波器元件安装于分隔壁后的状态的图,其中,图8(a)是使卡合元件卡合以前的立体图,图8(b)是使卡合元件卡合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a)和图9(b)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电力转换装置中应用的卡合元件的主要部分的图,其中,图9(a)是使卡合元件卡合以前的剖面图,图9(b)是使卡合元件卡合且使卡合片部的插入部与卡合座部的侧壁部相互按压后的状态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
10 装置壳体
12C 分隔壁
12E 芯支承壁
21 驱动基板
22 电容器基板
23 控制基板
30 铁氧体芯
30a 中心孔
40 收容罩壳
41 周壁部
41a 开放端面
42 端壁部
42a 插通孔
43 卡合片部
43a 主体基部
43b 插入部
43c 加强肋
44 弹性卡合爪部
44a 爪基部
44b 钩部
45 突部
50 卡合座部
52 外周侧壁部
53 内周侧壁部
54 盖壁部
55 狭缝
56 收容缺口部
57 按压面
C 线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电力转换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力转换装置的图。在此所例示的电力转换装置将交流电输出到感应电动机或同步电动机等负载,在装置壳体10的内部包括驱动基板21、电容器基板22及控制基板23。装置壳体10形成为包括分别由树脂、金属板或铝铸件等成型而成的框架体11、侧面盖12、底面盖13以及正面盖14。
在图中虽未明确示出,但框架体11呈中空的箱状,在内部包括散热器及冷却风扇等冷却单元。散热器用于对安装在后述驱动基板21上的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模块21A进行冷却,冷却风扇对散热器进行通风。
如图2及图3所示,侧面盖12设置成在框架体11的前方区域处将上表面及两侧面围绕。在侧面盖12的上壁部12A及左右的侧壁部12B上分别设置有多个通气孔12a。在上述侧面盖12的由上壁部12A及左右的侧壁部12B包围而成的收容空间内设置有分隔壁12C。分隔壁12C设置成与框架体11的前表面平行,并沿前后对由侧面盖12的上壁部12A及左右的侧壁部12B围起的收容空间进行划分。
底面盖13设置成覆盖侧面盖12的下表面。在上述底面盖13上也设置有通气孔(未图示)。正面盖14具有覆盖侧面盖12的前表面整个区域的大小,并且配置成能相对于侧面盖12装拆。上述正面盖14在经由框架体11安装到配电盘等的铅垂面B上时成为电力转换装置的前表面。虽然在图中没有明确示出,但在上述正面盖14上设置有操作部及显示部等的界面。
驱动基板21构成逆变器电路,经由设置于框架体11前表面的凸起部11a而安装在框架体11上。在上述驱动基板21的与框架体11的前表面相对的安装面上安装有IGBT模块21A。IGBT模块21A中的与框架体11的前表面相对的面和框架体11的前表面接触。此外,在上述驱动基板21上还构成有产生各种电源电压的电源电路。电容器基板22构成整流电路及平滑电路,在比驱动基板21更靠前方的位置处安装于框架体11。在上述电容器基板22的前方的安装面上安装有电容器22A及晶体管22B等电子元器件。控制基板23由从电源电路施加来的电源电压驱动,对形成于驱动基板21的逆变器电路进行控制,上述控制基板23安装在分隔壁12C的前表面上。上述驱动基板21及控制基板23间通过线缆C电连接。
在上述电力转换装置的分隔壁12C上安装有铁氧体芯(噪声滤波器元件)30。铁氧体芯30呈具有中心孔30a的圆筒状,经由收容罩壳40保持在分隔壁12C上。如图4~图7所示,收容罩壳40具有周壁部41和端壁部42,其中,上述周壁部41覆盖铁氧体芯30的周围,上述端壁部42覆盖铁氧体芯30的一端面,上述收容罩壳40通过例如树脂一体成型而成。作为周壁部41,使用具有覆盖铁氧体芯30的周面的过半部分的圆弧长度(大约225°的中心角)的壁部。端壁部42呈平板状,在中心部具有插通孔42a。在上述收容罩壳40的周壁部41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三个卡合片部43,并且在端壁部42上设置有两个弹性卡合爪部(卡合爪部)44。
卡合片部42具有主体基部43a、插入部43b及加强肋43c。主体基部43a以周壁部41的轴心为中心沿径向延伸,插入部43b从主体基部43a的延伸端部沿着周壁部41呈圆弧状延伸。主体基部43a及插入部43b分别呈以与端壁部42平行的方式延伸的平板状。设置卡合片部43的位置是在周壁部41中距离没有端壁部42的端面(以下称为开放端面41a)相隔与卡合片部43的板厚相当的距离程度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b)所示,当从周壁部41中具有端壁部42的端面(以下称为封闭端面41b)观察的情况下,以使插入部43b从主体基部43a的延伸端部朝向顺时针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有各卡合片部43。加强肋43c是夹在周壁部41及主体基部43a间的薄板状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以从周壁部41朝向外侧弯曲的方式延伸的加强肋43c。
在三个卡合片部43中的位于两侧的卡合片部43的插入部43b前端分别形成有突部45。突部45是前端呈球状的突出部,在从封闭端面41b观察周壁部41时露出的表面上,突部45设置在将插入部43b的宽度二等分的位置处。
弹性卡合爪部44具有:爪基部44a,该爪基部44a在端壁部42的内表面中从成为插通孔42a的周围的部位分别沿着周壁部41的轴向突出;以及钩部44b,该钩部44b在爪基部44a的突出端部中从彼此相反的侧面朝向周壁部41突出。两个弹性卡合爪部44设定成设有钩部44b的侧面相互间的距离为比铁氧体芯30的中心孔30a的内径稍小的尺寸。钩部44b设定成使钩部44b与收容罩壳40的端壁部42间的距离为比沿着铁氧体芯30的轴向的高度稍大的尺寸。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收容罩壳40中,只要使两个弹性卡合爪部44适当弹性变形,就能使两个弹性卡合爪部44插通至铁氧体芯30的中心孔30a中。当使铁氧体芯30的端面突出到端壁部42的内表面的情况下,如图5(b)及图6(b)所示,通过使钩部44b穿过铁氧体芯30的中心孔30a,而使两个弹性卡合爪部44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成为各钩部44b与铁氧体芯30的端面相对的状态。因而,在将收容罩壳40的开放端面41a朝向下方的情况下,钩部44b也与铁氧体芯30的端面卡合,铁氧体芯30不会不小心从收容罩壳40脱落。在这种状态下,开口在铁氧体芯30的一方端面上的中心孔30a处于经由开放端面41a露出到外部的状态,而开口在铁氧体芯30的另一方端面上的中心孔30a处于经由端壁部42的插通孔42a露出到外部的状态。另外,只要使弹性卡合爪部44朝相互接近的方向弹性变形,就能将铁氧体芯30从收容罩壳40取出。
另一方面,在对收容罩壳40进行保持的分隔壁12C上设置有插通缺口部12D。插通缺口部12D是贯穿分隔壁12C的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圆孔部12Da和方孔部12Db的插通缺口部12D形成在分隔壁12C的位于上方侧的角落部处,其中,上述圆孔部12Da具有圆形的开口,上述方孔部12Db具有长方形的开口并设置成与圆孔部12Da连通。圆孔部12Da的内径构成为比收容罩壳40中的周壁部41的内径小一圈。如图3、图6(b)及图7(a)所示,在分隔壁12C的与框架体11的前表面相对的后表面上,在插通缺口部12D的圆孔部12Da的开口缘设置有芯支承壁12E,并且在芯支承壁12E的外周的位置处设置有三个卡合座部50。
芯支承壁12E是从圆孔部12Da的开口缘朝向框架体11的前表面突出的圆筒状部分。芯支承壁12E的外径设定成能滑动地嵌合到收容罩壳40内部的尺寸。
卡合座部50与收容罩壳40的卡合片部43一起构成卡合元件。即,当在使收容罩壳40的周壁部41的开口端面与分隔壁12C的后表面抵接的状态下以使收容罩壳40以周壁部41的中心轴为中心旋转的方式进行了卡合操作的情况下,卡合座部50与卡合片部43卡合,以阻止收容罩壳40向与分隔壁12C分隔的方向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具有基准壁部51、外周侧壁部52、内周侧壁部53及盖壁部54来构成卡合座部50。
基准壁部51是以圆孔部12Da为中心沿径向延伸的部分。外周侧壁部52及内周侧壁部53设置成与圆孔部12Da的芯支承壁12E相同中心的圆弧状,当从后表面观察分隔壁12C的情况下,外周侧壁部52及内周侧壁部53从各自的基准壁部51朝向逆时针方向延长。在外周侧壁部52与内周侧壁部53之间确保能供卡合片部43的插入部43b插入的间隔。从图7(a)及图8(a)亦可知,卡合座部50的外周侧壁部52设定成圆弧长度比内周侧壁部53大。具体来说,当从后表面观察分隔壁12C的情况下,外周侧壁部52形成为相对于内周侧壁部53朝向逆时针方向延伸。外周侧壁部52的圆弧长度与设置于收容罩壳40的卡合片部43的插入部43b大致相同。上述基准壁部51、外周侧壁部52及内周侧壁部53从分隔壁12C突出的突出高度彼此相同,如图6(c)所示,上述基准壁部51、外周侧壁部52及内周侧壁部53设置成当使收容罩壳40的开口端面与分隔壁12C的后表面抵接时,上述基准壁部51、外周侧壁部52及内周侧壁部53位于与卡合片部43的表面大致相同的位置。另外,在图8中,为方便起见,省略了卡合片部43的加强肋23。
盖壁部54是设置成覆盖基准壁部51、外周侧壁部52及内周侧壁部53的突出端面的平板状部分。如图7(a)所示,各盖壁部54形成为将从基准壁部51至内周侧壁部53的延伸端部覆盖的尺寸,当从后表面观察分隔壁12C的情况下,盖壁部54构成从基准壁部51沿逆时针方向延伸的端部(以下称为开放壁部)开口的卡合座部50。
在三个卡合座部50中位于两侧的卡合座部50的盖壁部54上设置有狭缝55及收容缺口部56,在中央的卡合座部50的外周侧壁部52及内周侧壁部53上设置有按压面57。狭缝55是宽度比设于收容罩壳40的卡合片部43的突部45窄的槽状的缺口。各狭缝55从位于盖壁部54的开放端部的部分沿着与外周侧壁部52相同中心的圆弧形成,在到达基准壁部51之前终止。收容缺口部56是形成于狭缝55的终止部的圆形的缺口。收容缺口部56的内径形成为能对设于卡合片部43的突部45进行收容的尺寸。各收容缺口部56形成为当在收容罩壳40的卡合片部43中将设有突部45的插入部43b从开放端部插入到外周侧壁部52与内周侧壁部53之间的情况下,在插入部43b的前端到达基准壁部51之前,上述各收容缺口部56供突部45配置。如图7(a)及图9(a)所示,按压面57构成为在中央的卡合座部50处越是靠近基准壁部51,使外周侧壁部52及内周侧壁部53彼此相对的内表面越是相互靠近。
当利用如上所述构成的卡合元件43、50使铁氧体芯30保持于分隔壁12C时,如图6(b)所示,在收容罩壳40中收容有铁氧体芯30的状态下使收容罩壳40的开放端面41a与分隔壁12C的后表面相对。
接着,如图7(b)及图8(a)所示,将收容罩壳40的卡合片部43分别配置在相对于设于分隔壁12C的各卡合座部50位于逆时针旋转的位置处,若使周壁部41的端面与分隔壁12C的后表面抵接,则分隔壁12C的芯支承壁12E与周壁部41的内部嵌合,并且各插入部43b的前端部外周面与外周侧壁部52抵接,从而能进行收容罩壳40相对于分隔壁12C的定位。
当从上述状态以周壁部41的中心轴为中心使收容罩壳40绕顺时针方向旋转地进行卡合操作时,如图7(c)及图8(b)所示,设于收容罩壳40的卡合片部43的插入部43b分别被插入到设于分隔壁12C的卡合座部50中。在此,在设于插入部43b的突部45到达卡合座部50的收容缺口部56之前,无法将突部45收容于宽度窄的狭缝55中,突部45会与卡合座部50的盖壁部54按压接触,因此,插入部43b的前端部成为以靠近分隔壁12C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
当从上述状态进行收容罩壳40的旋转,突部45到达收容缺口部56时,突部45成为收容于收容缺口部56的状态,因此,插入部43b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而成为与盖壁部54抵接的状态,并且限制插入部43b从卡合座部50向脱出方向的移动。即,收容罩壳40的卡合片部43分别与分隔壁12C的卡合座部50卡合,而维持插入部43b被盖壁部54覆盖的状态。根据上述结果,阻止收容罩壳40朝从分隔壁12C分开的方向的移动,而成为收容于收容罩壳40的铁氧体芯30安装在分隔壁12c上的状态。
另外,如图9(b)所示,在中央的卡合片部43与卡合座部50之间,插入部43b的前端部成为被按压到外周侧壁部52的按压面57及内周侧壁部53的按压面57的状态。因而,收容罩壳40如图7(c)中绕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样从按压面57受到反作用力,突部45成为被压接到收容缺口部56的端缘的状态。藉此,当在动作时装置壳体10发生振动的情况下,也能消除收容罩壳40相对于分隔壁12C松动。
根据上述电力转换装置,以穿过铁氧体芯30的中心孔30a的方式配置线缆C,利用上述线缆C,将驱动基板21、电容器基板22及驱动基板21之间电连接,就能降低动作时产生的电磁噪声的影响,从而能防止控制电路发生错误动作等问题。
如上所述,在上述电力转换装置中,只要使收容有铁氧体芯30的收容罩壳40的开放端面41a与分隔壁12C抵接,在上述状态下使分隔壁12C绕周壁部41的轴心旋转,就能利用卡合元件43、50使收容罩壳40与装置壳体10的分隔壁12C成为卡合状态,因此,能在不使安装作业复杂化的情况下将铁氧体芯30保持于分隔壁12C。
在收容罩壳40的周壁部41所突出的卡合片部43上设置有加强肋43c。因而,在进行卡合操作时,卡合片部43的主体基部43a不会变形或是受到损伤,能够可靠地使铁氧体芯30保持于分隔壁12C。
此外,由于将收容罩壳40与侧面盖12分体成型,因此,无论侧面盖12的大小如何,均能确保收容罩壳40的尺寸精度。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别设置三个卡合片部43及卡合座部50,但卡合片部43及卡合座部50的数量未必需要为三个,只要是多个,无论几个都可以。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铁氧体芯30作为噪声滤波器元件,但也可以是电磁线圈等其它元件。

Claims (6)

1.一种电力转换装置,通过分隔壁对装置壳体内部的收容空间进行划分,将电路基板配置在各收容空间中,并且利用线缆将配置在各收容空间内的电路基板相互电连接,所述线缆穿过呈圆筒状的噪声滤波器元件的中心孔,其特征在于,
包括收容罩壳,该收容罩壳在所述噪声滤波器元件的中心孔与外部连通的状态下对所述噪声滤波器元件进行收容,在所述收容罩壳与所述分隔壁之间设置有卡合元件,该卡合元件在使所述收容罩壳与所述分隔壁进行了卡合操作的情况下相互处于卡合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罩壳具有覆盖所述噪声滤波器元件的周面的周壁部和覆盖所述噪声滤波器元件的一方端面的端壁部,所述收容罩壳在所述噪声滤波器元件的另一方端面与所述分隔壁相对的状态下通过所述周壁部的端面而与所述分隔壁的表面抵接,
所述卡合元件包括多个卡合片部和多个卡合座部,其中,多个所述卡合片部从所述收容罩壳的周壁部朝外周侧突出,多个所述卡合座部形成在所述分隔壁上的位于所述收容罩壳周围的部位,
在使所述收容罩壳与所述分隔壁抵接的情况下,所述卡合片部呈沿着所述分隔壁的表面配置的平板状,
所述卡合座部具有盖壁部,当在所述收容罩壳与所述分隔壁抵接的状态下以使所述收容罩壳以所述周壁部的中心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式进行了卡合操作的情况下,所述盖壁部将所述卡合片部的表面覆盖,利用所述盖壁部阻止所述收容罩壳朝与所述分隔壁分开的方向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卡合片部的表面的一部分上形成有突部,
在所述卡合座部的盖壁部的、位于所述收容罩壳发生旋转时所述突部的移动轨迹上的部位处,形成有宽度比所述突部的宽度窄的狭缝,并且在所述狭缝的末端部设置有具有能对所述突部进行收容的大小的收容缺口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片部具有主体基部和插入部,其中,所述主体基部以所述周壁部的轴心为中心沿径向延伸,所述插入部从所述主体基部的延伸端部沿着所述周壁部呈圆弧状延伸,
所述卡合座部具有侧壁部,在所述盖壁部覆盖所述插入部的表面的情况下,所述侧壁部与所述插入部的两侧面相对,
在所述盖壁部覆盖所述插入部的情况下,使所述插入部的侧面与所述卡合座部的侧壁部相互按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收容罩壳上设置有卡合爪部,在所述收容罩壳收容有所述噪声滤波器元件的情况下,所述卡合爪部与所述噪声滤波器元件卡合,防止所述噪声滤波器从所述收容罩壳的另一端的开口脱落。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收容罩壳上设置有将所述周壁部与所述卡合片部之间连接的加强肋。
CN201610139360.9A 2015-06-25 2016-03-11 电力转换装置 Pending CN10630090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27456 2015-06-25
JP2015127456A JP2017011201A (ja) 2015-06-25 2015-06-25 電力変換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00903A true CN106300903A (zh) 2017-01-04

Family

ID=576511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39360.9A Pending CN106300903A (zh) 2015-06-25 2016-03-11 电力转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7011201A (zh)
CN (1) CN106300903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34020A (zh) * 2017-12-27 2020-07-17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逆变器装置
CN111756185A (zh) * 2019-03-29 2020-10-09 日本电产艾莱希斯株式会社 连接器模块和电力转换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205315A (ja) * 2019-06-14 2020-12-24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コアケース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36592A (ja) * 1991-11-12 1993-06-01 Fuji Electric Co Ltd インバータ装置
US6283794B1 (en) * 1999-04-08 2001-09-04 Framatome Connectors International Connector for electrical fuse ignition device
CN1383236A (zh) * 2001-04-26 2002-12-04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包含锁定部件的电接插件
CN1441520A (zh) * 2002-02-25 2003-09-10 安普泰科电子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
CN1610994A (zh) * 2001-12-31 2005-04-27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用插头及其组装方法
CN102110967A (zh) * 2009-12-25 2011-06-29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促动器控制装置及促动器控制装置的电路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3594884A (zh) * 2012-08-15 2014-02-19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对接连接器
CN103797657A (zh) * 2011-07-25 2014-05-14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36592A (ja) * 1991-11-12 1993-06-01 Fuji Electric Co Ltd インバータ装置
US6283794B1 (en) * 1999-04-08 2001-09-04 Framatome Connectors International Connector for electrical fuse ignition device
CN1383236A (zh) * 2001-04-26 2002-12-04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包含锁定部件的电接插件
CN1610994A (zh) * 2001-12-31 2005-04-27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用插头及其组装方法
CN1441520A (zh) * 2002-02-25 2003-09-10 安普泰科电子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
CN102110967A (zh) * 2009-12-25 2011-06-29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促动器控制装置及促动器控制装置的电路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3797657A (zh) * 2011-07-25 2014-05-14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
CN103594884A (zh) * 2012-08-15 2014-02-19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对接连接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34020A (zh) * 2017-12-27 2020-07-17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逆变器装置
CN111434020B (zh) * 2017-12-27 2024-04-16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逆变器装置
CN111756185A (zh) * 2019-03-29 2020-10-09 日本电产艾莱希斯株式会社 连接器模块和电力转换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11201A (ja) 2017-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60136B1 (ko) 전자 장치 인터페이스를 구비한 기어 드라이브 유닛
US10396637B2 (en) Electric motor and radiator fan module comprising an electric motor of this type
US9356379B2 (en) Housing for an electrical machine comprising a seal
CN1328458C (zh) 发射器
WO2017163828A1 (ja) インバータ一体型電動圧縮機
CN106300903A (zh) 电力转换装置
JP2005151675A (ja) フィルタ装置、及びそのフィルタ装置が接続される電力変換装置
WO2015194666A1 (ja) 電気接続箱及び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
WO2008004442A1 (fr) Structure de blindage, ensemble connecteur et structure de connecteur munie d'une structure de blindage, ensemble boîtier, et compresseur électrique
JP2002330522A (ja) 電気接続箱
US8344275B2 (en) Switching device
US6741476B2 (en) Housing for use in a vehicle to accommodate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containing electronic components
JP2004518281A (ja) ハウジング
JP2014067840A (ja) 車載用防水型電子機器筐体
JP6092089B2 (ja) ブラシ付き直流モータ
JP2004082749A (ja) 自動車のフィルムアンテナ用コネクタ、該フィルムアンテナ用コネクタソケット及びコネクタプラグ
EP3651177A1 (en) Switch device and opening/closing detection device
JPH07508951A (ja) 自動車用の電気的な機械,特に切換え及び制御機械
JP2001251833A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US9642277B2 (en) Motor vehicle door lock housing
US10962276B2 (en) Household appliance cabinet ground connection
JP2005178474A (ja) 油封入機器と制御ユニットの取付構造
JP6401318B2 (ja) ブラシ付き直流モータ
WO2018088298A1 (ja) 電動圧縮機
JP2007037340A (ja) 電気接続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