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99771A - 一种线缆、布线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线缆、布线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299771A CN106299771A CN201610899930.4A CN201610899930A CN106299771A CN 106299771 A CN106299771 A CN 106299771A CN 201610899930 A CN201610899930 A CN 201610899930A CN 106299771 A CN106299771 A CN 10629977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ster
- attachment means
- cable
- adapter
- pcb boar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9—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6—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Landscapes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线缆、布线系统及方法,该线缆包括:所述两个连接装置分别设置于所述FPC本体的两侧,用于与外设PCB板上相应插线接口相连,以实现所述FPC本体和所述外设PCB板之间的传输连接;所述FPC本体,设置为符合机箱内布线空间的相应形状,并通过一个所述连接装置与外设的第一PCB板上的对应插线接口相连;通过另一个所述连接装置与外设的第二PCB板上的对应插线接口相连;用于实现所述第一PCB板和所述第二PCB板之间的信号传输。本发明能够实现立体空间分布下的信号传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线缆、布线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技术人员一般在安装机箱内部部件时,会预留出一部分布线空间,通过布线实现机箱内部的多路信号传输,从而使得服务器能够正常工作。
目前,机箱内部的布线方式主要是,通过布置多根铜线,使得每一路待传输的信号,分别通过一根铜线进行传输。但是,由于目前对服务器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机箱内部会增加很多部件,为提高空间利用率,那一般机箱内部互相进行信号传输的部件就成立体空间分布,而并不是在同一平面或者平行,那现有的布线方式,由于多根铜线不易折弯,因此,无法进行立体空间分布下的信号传输。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缆、布线系统及方法,实现立体空间分布下的信号传输。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缆,该线缆包括:FPC(Flexible PrintedCircuit,柔性电路板)本体和两个连接装置,其中,
所述两个连接装置分别设置于所述FPC本体的两侧,用于与外设PCB板上相应插线接口相连,以实现所述FPC本体和所述外设PCB板之间的传输连接;
所述FPC本体,设置为符合机箱内布线空间的相应形状,并通过一个所述连接装置与外设的第一PCB板上的对应插线接口相连;通过另一个所述连接装置与外设的第二PCB板上的对应插线接口相连;用于实现所述第一PCB板和所述第二PCB板之间的信号传输。
优选地,所述两个连接装置为两个贴片连接器;
两个所述贴片连接器,分别设置在所述FPC本体两侧的第一面;用于接收/发送高速信号。
优选地,进一步包括:两个补强板;
两个所述补强板,分别粘贴于所述FPC本体两侧的第二面;用于支撑相应的所述贴片连接器,防止所述贴片连接器掉落。
优选地,所述两个连接装置中,第一连接装置为贴片连接器,第二连接装置为至少一个金手指,其中,
所述贴片连接器,设置在所述FPC本体一侧的第一面;
所述至少一个金手指,卡设于所述FPC本体一侧的底部;
所述贴片连接器与所述至少一个金手指,分别用于接收/发送低速信号。
优选地,进一步包括:一个补强板;
所述补强板,粘贴于所述贴片连接器所在的FPC本体一侧的第二面。
优选地,所述补强板为塑胶片。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布线系统,该布线系统包括:至少一根上述所述的线缆和至少两个PCB板,其中,
所述至少两个PCB板中,
第一PCB板,用于通过相应的插线接口向所述线缆传输信号;
第二PCB板,用于通过相应的插线接口接收通过所述线缆发来的所述第一PCB板传输的信号。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缆的使用方法,将两个连接装置分别设置于柔性电路板FPC本体的两侧,还包括:
根据机箱内的布线空间,将线缆进行折叠,设置为相应形状;
将相应形状的所述线缆上的一个连接装置连接到第一PCB板的对应插线接口上;
将相应形状的所述线缆上的另一个连接装置连接到第二PCB板的对应插线接口上。
优选地,所述两个连接装置为两个贴片连接器;
所述将两个连接装置分别设置于柔性电路板FPC本体的两侧,包括:
将两个所述贴片连接器,分别设置在所述FPC本体两侧的第一面;通过两个所述贴片连接器接收/发送高速信号;
和/或,
进一步包括:选取两个补强板;
将两个所述补强板,分别粘贴于所述FPC本体两侧的第二面,支撑相应的所述贴片连接器,防止所述贴片连接器掉落。
优选地,所述两个连接装置中,第一连接装置为贴片连接器,第二连接装置为至少一个金手指;
所述将两个连接装置分别设置于柔性电路板FPC本体的两侧,包括:
将所述贴片连接器,设置在所述FPC本体一侧的第一面;
将所述至少一个金手指,卡设于所述FPC本体一侧的底部;
通过所述贴片连接器和所述至少一个金手指,接收/发送低速信号;
和/或,
进一步包括:选取一个补强板;
将所述补强板,粘贴于所述贴片连接器所在的FPC本体一侧的第二面。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缆、布线系统及方法,通过设计一种柔性电路板FPC本体,并在FPC本体两端分别设置一个连接装置,然后根据机箱内部预留的布线空间,将FPC本体折弯成相应的形状,并将两个连接装置分别连接到相应PCB板上的相应插线接口上,这样,在通电后,空间分布下的相应PCB板之间就可以通过相应形状的FPC本体传输多路信号,避免了多根铜线无法折弯的情况,从而实现了立体空间分布下的信号传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线缆;
图2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线缆;
图3是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线缆;
图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布线系统;
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线缆的使用方法;
图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端线缆;
图7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端线缆的使用方法;
图8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单端线缆;
图9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单端线缆的使用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缆,该线缆可以包括:柔性电路板FPC本体101和两个连接装置102,其中,
所述两个连接装置102分别设置于所述FPC本体101的两侧,用于与外设PCB板上相应插线接口相连,以实现所述FPC本体101和所述外设PCB板之间的传输连接;
所述FPC本体101,设置为符合机箱内布线空间的相应形状,并通过一个所述连接装置102与外设的第一PCB板上的对应插线接口相连;通过另一个所述连接装置102与外设的第二PCB板上的对应插线接口相连;用于实现所述第一PCB板和所述第二PCB板之间的信号传输。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通过设计一种柔性电路板FPC本体,并在FPC本体两端分别设置一个连接装置,然后根据机箱内部预留的布线空间,将FPC本体折弯成相应的形状,并将两个连接装置分别连接到相应PCB板上的相应插线接口上,这样,在通电后,空间分布下的相应PCB板之间就可以通过相应形状的FPC本体传输多路信号,避免了多根铜线无法折弯的情况,从而实现了立体空间分布下的信号传输。
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线缆对高速信号的传输,所述两个连接装置102,包括:贴片连接器201;
两个所述贴片连接器102,分别设置在所述FPC本体101两侧的第一面;用于接收/发送高速信号。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当柔性电路板FPC本体的两端都有连接装置时,本发明线缆能够对机柜中相应电路板之间的信号进行传输,而且,针对待传输的高速信号(传输速率比较高的数字信号),如差分信号等,那为了实现对于该差分信号传输,可预先将本体两端分别设置为贴片连接器,然后通过SMT(Surface Mount Technology,表面贴装技术),可通过本发明线缆中的贴片连接器与机柜中待通信的两个电路板上相应的插线接口焊接到一起,并根据机柜预留的空间对本发明线缆进行空间上的折弯,然后当给机柜的供电铜排上电或者服务器开机后,那相应的电路板之间就可以通过本发明线缆实现差分信号的传输。
除此之外,使用SMT技术可使贴片连接器的端子(图中未给出)的排列间距减小到0.5mm,这样,就会增加端子的个数,然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依据端子的个数增加相应本体中的传输通道的个数,实现两个电路板之间的20路高速信号的传输,从而在机柜预留布线空间小、布线需要进行立体空间布线的前提下,极大的提高了布线空间的利用率。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为了防止柔性电路板本体在依据机柜中预留的的布线空间进行相应折弯时,设置在两端的贴片连接器变得不牢固或掉落,影响电路板之间进行信号传输,则该线缆可进一步包括:两个补强板;
两个所述补强板,分别粘贴于所述FPC本体两侧的第二面;用于支撑相应的所述贴片连接器,防止所述贴片连接器掉落。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柔性电路板本体进行折弯时,例如,依据预留空间,将其进行两次90°折弯,那在每次对本体进行弯曲的过程中,本体以及两端的贴片连接器均会受到多个外部施加的力,这样,由于受力,就会使得贴片连接器变得松动,或者是掉落,从而导致待传输信号的电路板上的信号,就无法通过贴片连接器传输到柔性电路板本体,导致传输信号失败,进而影响整个机柜的正常运作。
因此,针对每个贴片连接器,在柔性电路板本体的相应背部铺设一个补强板,并将其进行粘贴固定,从而有效防止了在外力情况下贴片连接器不牢固或掉落的问题,对于提高机柜正常运作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线缆对低速信号的传输,所述两个连接装置102中,第一连接装置为贴片连接器301,第二连接装置为至少一个金手指302,其中,
所述贴片连接器301,设置在所述FPC本体101一侧的第一面;
所述至少一个金手指302,卡设于所述FPC本体101一侧的底部;
所述贴片连接器301与所述至少一个金手指302,分别用于接收/发送低速信号。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机柜中任意两个电路板之间不只是传输高速信号,还会传输低速信号(传输速率比较低的数字信号),那针对待传输的低速信号,如一部分控制信号,为了实现对于这些控制信号传输,可预先将本体两端分别设置为贴片连接器与至少一个金手指,然后将贴片连接器与相应电路板上的插线接口,通过SMT焊接到一起,而另一端的金手指则与相应电路板上的相应连接处连接,从而在给机柜的供电铜排上电或者是服务器实现开机后,这两个电路板就可以通过本发明线缆中的贴片连接器与至少一个金手指实现多路控制信号的传输。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为防止第一连接装置贴片连接器掉落,进一步包括:一个补强板;所述补强板,粘贴于所述贴片连接器所在的FPC本体一侧的第二面。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为实现对贴片连接器的固定,所述补强板为塑胶片。
值得说明的是,两端的连接装置也可以都设置为金手指,这样也可用来传输类似控制信号的低速信号,但是,并不是每一个电路板上都有与金手指相匹配的连接装置,因此,这种线缆的使用方式并不会被经常用到,因此,对于传输低速信号,可选用一端为贴片连接器,另一端为金手指的线缆,这种线缆在实现传输低速信号的同时,也可以实现空间下的布线,提高布线空间的利用率。
如图4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布线系统,该系统包括:至少一根上述任一所述的线缆401和至少两个PCB板402和403,其中,
所述至少两个PCB板402和403中,
第一PCB板402,用于通过相应的插线接口向所述线缆传输信号;
第二PCB板403,用于通过相应的插线接口接收通过所述线缆发来的所述第一PCB板传输的信号。
如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缆的使用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1:预先将两个连接装置分别设置于柔性电路板FPC本体的两侧。
步骤502:根据机箱内的布线空间,将线缆进行折叠,设置为相应形状。
步骤503:将相应形状的所述线缆上的一个连接装置连接到第一PCB板的对应插线接口上。
步骤504:将相应形状的所述线缆上的另一个连接装置连接到第二PCB板的对应插线接口上。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设计一种柔性电路板FPC本体,并在柔性电路板FPC本体两端分别设置一个连接装置,然后根据机箱内部预留的布线空间,将柔性电路板FPC本体折弯成相应的形状,并将两个连接装置分别连接到相应PCB板上的相应插线接口上,这样,在通电后,空间分布下的相应PCB板之间就可以通过相应形状的柔性电路板FPC本体传输多路信号,避免了多根铜线无法折弯的情况,从而实现了立体空间分布下的信号传输。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线缆对高速信号的传输,则所述步骤501中,所述两个连接装置为两个贴片连接器;所述步骤501的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将两个所述贴片连接器,分别设置在所述FPC本体两侧的第一面;通过两个所述贴片连接器接收/发送高速信号;
和/或,
为了防止柔性电路板本体在依据机柜中预留的的布线空间进行相应折弯时,设置在两端的贴片连接器变得不牢固或掉落,影响电路板之间进行信号传输,在所述步骤501之后,进一步包括:选取两个补强板;将两个所述补强板,分别粘贴于所述FPC本体两侧的第二面,支撑相应的所述贴片连接器,防止所述贴片连接器掉落。
通过设置将两个连接装置均设置为贴片连接器,可以实现传输多路高速信号,而且在机柜预留布线空间小、布线需要进行立体空间布线的前提下,极大的提高了布线空间的利用率。
除此之外,针对每个贴片连接器,在柔性电路板本体的相应背部铺设一个补强板,并将其进行粘贴固定,从而有效防止了在外力情况下贴片连接器不牢固或掉落的问题,对于提高机柜正常运作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线缆对低速信号的传输,所述步骤501中的两个连接装置中,第一连接装置为贴片连接器,第二连接装置为至少一个金手指;则所述步骤501的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将所述贴片连接器,设置在所述FPC本体一侧的第一面;将所述至少一个金手指,卡设于所述FPC本体一侧的底部;通过所述贴片连接器和所述至少一个金手指,接收/发送低速信号。
和/或,
为了防止柔性电路板本体在依据机柜中预留的的布线空间进行相应折弯时,设置在两端的贴片连接器变得不牢固或掉落,影响电路板之间进行信号传输,在所述步骤501之后,进一步包括:选取一个补强板;将所述补强板,粘贴于所述贴片连接器所在的FPC本体一侧的第二面。
通过将两个连接装置分别设置为贴片连接器和金手指,可以很好地实现低速信号的传输,而且解决了两端均设置为金手指,而无法与某些电路板相连实现信号传输的弊端,而且也实现了狭小空间下的空间布线。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补强板为塑胶片。
下面分别以两端连接装置均为贴片连接器的双端线缆及只有一端为贴片连接器的单端线缆为例,通过预先设置线缆两端的连接装置,实现第一PCB板和第二PCB板之间的信号传输。
下面以图6所示的一种双端线缆为例,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线缆的使用方法做详细说明,如图7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701:预先将两个贴片连接器分别设置在柔性电路板FPC本体两侧的第一面。
如图6所示,一种双端线缆,包括:柔性电路板FPC本体601、两个贴片连接器602和两个补强板(图中未画出),其中,柔性电路板本体601最初为直式片状结构;贴片连接器602包括:连接器端子和连接器焊接片等部件,其中,连接器端子是柔性电路板与PCB板连接的桥梁,连接器的焊接片用来加强贴片连接器与PCB之间的连接牢固性。
在进行双端线缆设置时,通过将两个贴片连接器602分别设置在柔性电路板本体601的两端,然后通过液体浇筑的方法,对贴片连接器和柔性电路板的连接处进行固定。
步骤702:预先选取两个补强板。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对直片式结构的柔性电路板本体601进行空间折弯时,由于受到多个外部施加的力,因此很可能会影响到贴片连接器602与柔性电路板本体601之间的固定,可能会导致贴片连接器变的松动,或者直接掉落,那如果用这样的线缆对机柜中的某两个PCB之间进行连接,当给机柜的供电铜牌上电或者服务器开机之后,就会由于线路接触不良,或者不导通的状态而造成的机柜中某些部件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从而为防止这种情况,可利用补强板实现每个贴片连接器602与柔性电路板之间的固定。
其中,该补强板可任意进行选择,也可依据用户需求进行选择,但必要保证选用的补强板,在对柔性电路板本体601进行空间折弯时,贴片连接器都不能松动、掉落或者是有任何变形。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选用两个塑胶片作为补强板对每个贴片连接器进行固定。
步骤703:预先将补强板粘贴在FPC本体两侧的第二面。
为方便显示双端线缆的结构,因此在图6中,并未直接画出补强板。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图6中的每个贴片连接器602的背部,粘贴一个补强板(补强板在图6中与贴片连接器602通过柔性电路板601相对设置)。
步骤704:根据机箱内预留的布线空间,将线缆进行相应折叠。
一般情况下,机箱内部在安装电路板时,都会预留一部分布线空间。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对柔性电路板FPC本体601由最初的直式片状结构,进行多次弯曲,最终的结构如图6所示。
值得说明的是,一般情况下,技术人员为了提高机箱内部空间的利用率,会将PCB板设置于不同的平面上,那对于这种空间关系的PCB板,就需要按照预留的布线空间及两个PCB板之间的空间关系,对柔性电路板本体进行折叠,从而在满足布线空间的前提下,实现两个电路板之间的信号传输。
步骤705:将折叠后的线缆通过两个贴片连接器分别连接到相应的PCB板上。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对线缆进行折叠后,为实现PCB电路板之间的信号传输,需要将线缆连接到相应的电路板上,这个过程是通过贴片连接器中的连接端子完成的。具体实施的方式可以包括:将连接端子置于相应电路板上的端子焊接区;利用焊锡丝在端子焊接区进行焊接。
步骤706:给机柜的供电铜排上电,实现两个电路板之间的高速信号传输。
下面以图8所示的单端线缆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线缆的使用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如图9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901:预先在柔性电路板FPC本体的一侧设置6个金手指。
如图8所示,一种单端线缆,包括:柔性电路板FPC本体801、第一贴片连接器802、1个补强板(图中未画出)和6个金手指803,其中,图8中的6个金手指803在柔性电路板FPC本体801的一端间隔设置,且6个金手指卡设于柔性电路板FPC本体801一端的容置空间内。除此之外,金手指的个数可以任意,也可依照用户需求进行设置。
步骤902:预先将第一贴片连接器设置在FPC本体另一侧的第一面。
与双端线缆所述的原理相同,如图8所示,第一贴片连接器802设置在柔性电路板本体的另一端的第一面。
步骤903:预先选择一个补强板。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补强板同样是用来对图8中的第一贴片连接器进行固定,防止其松动或掉落。
步骤904:将补强板粘贴在第一贴片连接器所在柔性电路板FPC本体一侧的第二面。
该补强板在图8中的位置是第一贴片连接器802的背部,通过柔性电路板PFC本体与第一贴片连接器802相对。
步骤905:根据机箱内预留的布线空间,将线缆进行相应折叠。
步骤906:将折叠后的线缆通过第一贴片连接器连接到相应的第一PCB板上,通过6个金手指连接到相应的第二PCB板上。
需要说明的是,机箱内部有的PCB板上并没有与金手指对应的连接装置,因此,在传输低速信号时,将图8所示的6个金手指连接到相应的PCB板上的连接装置上,而将第一贴片连接器802与相应PCB板上的插线接口相连,从而在给机柜的供电铜排上电后,待传输的低速信号就可以通过该线缆进行传输。
步骤907:给机柜的供电铜排上电,实现第一PCB板与第二PCB板之间的低速信号传输。
综上,本发明各个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设计一种柔性电路板FPC本体,并在柔性电路板FPC本体两端分别设置一个连接装置,然后根据机箱内部预留的布线空间,将柔性电路板FPC本体折弯成相应的形状,并将两个连接装置分别连接到相应PCB板上的相应插线接口上,这样,在通电后,空间分布下的相应PCB板之间就可以通过相应形状的柔性电路板FPC本体传输多路信号,避免了多根铜线无法折弯的情况,从而实现了立体空间分布下的信号传输。
2、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将两个连接装置均设置为贴片连接器,可以实现传输多路高速信号,而且在机柜预留布线空间小、布线需要进行立体空间布线的前提下,极大的提高了布线空间的利用率。
3、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针对每个贴片连接器,在柔性电路板本体的相应背部铺设一个补强板,并将其进行粘贴固定,从而有效防止了在外力情况下贴片连接器不牢固或掉落的问题,对于提高机柜正常运作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4、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将两个连接装置分别设置为贴片连接器和金手指,可以很好地实现低速信号的传输,而且解决了两端均设置为金手指,而无法与某些电路板相连实现信号传输的弊端,而且也实现了狭小空间下的空间布线。
上述装置内的各单元之间的信息交互、执行过程等内容,由于与本发明方法实施例基于同一构思,具体内容可参见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中的叙述,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因素。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中。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线缆,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电路板FPC本体和两个连接装置,其中,
所述两个连接装置分别设置于所述FPC本体的两侧,用于与外设PCB板上相应插线接口相连,以实现所述FPC本体和所述外设PCB板之间的传输连接;
所述FPC本体,设置为符合机箱内布线空间的相应形状,并通过一个所述连接装置与外设的第一PCB板上的对应插线接口相连;通过另一个所述连接装置与外设的第二PCB板上的对应插线接口相连;用于实现所述第一PCB板和所述第二PCB板之间的信号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连接装置为两个贴片连接器;
两个所述贴片连接器,分别设置在所述FPC本体两侧的第一面;用于接收/发送高速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两个补强板;
两个所述补强板,分别粘贴于所述FPC本体两侧的第二面;用于支撑相应的所述贴片连接器,防止所述贴片连接器掉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连接装置中,第一连接装置为贴片连接器,第二连接装置为至少一个金手指,其中,
所述贴片连接器,设置在所述FPC本体一侧的第一面;
所述至少一个金手指,卡设于所述FPC本体另一侧的底部;
所述贴片连接器与所述至少一个金手指,分别用于接收/发送低速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补强板;
所述补强板,粘贴于所述贴片连接器所在的FPC本体一侧的第二面。
6.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板为塑胶片。
7.一种布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根所述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线缆和至少两个PCB板,其中,
所述至少两个PCB板中,
第一PCB板,用于通过相应的插线接口向所述线缆传输信号;
第二PCB板,用于通过相应的插线接口接收通过所述线缆发来的所述第一PCB板传输的信号。
8.一种线缆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两个连接装置分别设置于柔性电路板FPC本体的两侧,还包括:
根据机箱内的布线空间,将线缆进行折叠,设置为相应形状;
将相应形状的所述线缆上的一个连接装置连接到第一PCB板的对应插线接口上;
将相应形状的所述线缆上的另一个连接装置连接到第二PCB板的对应插线接口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连接装置为两个贴片连接器;
所述将两个连接装置分别设置于柔性电路板FPC本体的两侧,包括:
将两个所述贴片连接器,分别设置在所述FPC本体两侧的第一面;通过两个所述贴片连接器接收/发送高速信号;
和/或,
进一步包括:选取两个补强板;
将两个所述补强板,分别粘贴于所述FPC本体两侧的第二面,支撑相应的所述贴片连接器,防止所述贴片连接器掉落。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连接装置中,第一连接装置为贴片连接器,第二连接装置为至少一个金手指;
所述将两个连接装置分别设置于柔性电路板FPC本体的两侧,包括:
将所述贴片连接器,设置在所述FPC本体一侧的第一面;
将所述至少一个金手指,卡设于所述FPC本体一侧的底部;
通过所述贴片连接器和所述至少一个金手指,接收/发送低速信号;
和/或,
进一步包括:选取一个补强板;
将所述补强板,粘贴于所述贴片连接器所在的FPC本体一侧的第二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899930.4A CN106299771A (zh) | 2016-10-17 | 2016-10-17 | 一种线缆、布线系统及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899930.4A CN106299771A (zh) | 2016-10-17 | 2016-10-17 | 一种线缆、布线系统及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299771A true CN106299771A (zh) | 2017-01-04 |
Family
ID=577183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899930.4A Pending CN106299771A (zh) | 2016-10-17 | 2016-10-17 | 一种线缆、布线系统及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299771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194093A (zh) * | 2017-05-27 | 2017-09-22 |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高速板卡互联链路的设计方法 |
CN110248478A (zh) * | 2019-06-14 | 2019-09-17 | 大连亚太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pcb电路布线方法 |
US11784425B1 (en) | 2022-10-12 | 2023-10-10 | Ruijie Networks Co., Ltd. | Chip-to-module cable assembly and PCB circuit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514017A (ja) * | 2004-09-27 | 2008-05-01 | インテル・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高速相互接続用可撓性ケーブル |
CN201114998Y (zh) * | 2007-09-27 | 2008-09-10 | 惠州市蓝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软硬结合板结构 |
CN203119244U (zh) * | 2012-12-26 | 2013-08-07 |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功能柔性线路板 |
CN104614818A (zh) * | 2015-01-22 | 2015-05-13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设备机箱 |
-
2016
- 2016-10-17 CN CN201610899930.4A patent/CN106299771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514017A (ja) * | 2004-09-27 | 2008-05-01 | インテル・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高速相互接続用可撓性ケーブル |
CN201114998Y (zh) * | 2007-09-27 | 2008-09-10 | 惠州市蓝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软硬结合板结构 |
CN203119244U (zh) * | 2012-12-26 | 2013-08-07 |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功能柔性线路板 |
CN104614818A (zh) * | 2015-01-22 | 2015-05-13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设备机箱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194093A (zh) * | 2017-05-27 | 2017-09-22 |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高速板卡互联链路的设计方法 |
CN110248478A (zh) * | 2019-06-14 | 2019-09-17 | 大连亚太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pcb电路布线方法 |
US11784425B1 (en) | 2022-10-12 | 2023-10-10 | Ruijie Networks Co., Ltd. | Chip-to-module cable assembly and PCB circuit |
WO2024077529A1 (zh) * | 2022-10-12 | 2024-04-18 | 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芯片到面板的线缆组件及pcb板电路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299771A (zh) | 一种线缆、布线系统及方法 | |
CN206236381U (zh) | 一种柔性拼接显示模块 | |
WO2022052930A1 (zh) | 电子设备 | |
CN102592803B (zh) | 可调整高度的变压器 | |
CN106571354A (zh) | 电源变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204885519U (zh) | 高频信号及电流传输组合件 | |
CN105931717A (zh) | 一种柔性扁平电缆 | |
CN207265257U (zh) | 基于fpc连接器的pci‑e差分信号延长套件 | |
CN208538435U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CN105867558A (zh) | 基于柔性pcb的板间互连结构及多机箱服务器 | |
CN203119244U (zh) | 一种多功能柔性线路板 | |
CN102665373B (zh) | 一种印刷电路板卡,及制造方法 | |
CN206283717U (zh) | 一种柔性电路板及显示模组 | |
CN103001009A (zh) | 一种射频同轴电缆与pcb板间的卡槽式连接结构及方法 | |
CN105490067B (zh) | 一种用于电力系统的拼接式网络连接线 | |
CN209843126U (zh) | Led显示系统 | |
CN201854499U (zh) | 印刷电路板 | |
CN207820040U (zh) |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04064896A (zh) | 弯式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及通信组件 | |
CN216212264U (zh) | 显示接口电路及智能网联设备的显示装置 | |
WO2022172653A1 (ja) | 複合基板及び電気装置 | |
CN220108314U (zh) | 接口信号传输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214042285U (zh) | 触控显示装置 | |
CN102570121A (zh) | 一种汽车音响插座 | |
CN208862212U (zh) | 连接器及对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104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