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62212U - 连接器及对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及对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862212U
CN208862212U CN201821494063.7U CN201821494063U CN208862212U CN 208862212 U CN208862212 U CN 208862212U CN 201821494063 U CN201821494063 U CN 201821494063U CN 208862212 U CN208862212 U CN 2088622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connecting cavity
container
plug connector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49406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覃开幸
白文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Weizan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Weizan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Weizan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Weizan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49406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8622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8622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8622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及对接器,连接器包连接本体及连接端子,连接本体内设置有连接腔,连接腔的顶壁及底壁设置有第一收容槽,连接腔内设置有第一插接件,第一插接件上设置有第二收容槽,第一连接端子收容于连接槽内,第二连接端子收容于第一收容槽或第二收容槽内;对接器包括对接本体及对接端子,对接本体内设有第二插接件、第三插接件及插接板,第一连接端子穿过第一连接孔而收容于连接槽内,第二连接端子穿过第二连接孔而收容于第一收容槽或第二收容槽内,第一对接端子至少部分收容于插接槽内,用于与第一连接端子接触并导通,第二对接端子至少部分收容于第三收容槽内,用于与第二连接端子接触并导通。上述连接器和对接器,可以避免连接端子和对接端子在插接时被损坏。

Description

连接器及对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连接器及对接器。
背景技术
各种独立的电子元器件之间,通常需要通过连接器件来实现电连接或者信号连接,连接器件内设置有导通端子,两个导通端子相接触,并实现导通,从而实现了两个电子元器件之间的导通。传统的连接器件,在相互插接时,连接端子之间直接插接,经常插拔容易造成端子的磨损,从而影响连接效果,另一方面,在端子错位时,还容易使端子变形,进而使连接器不能导通。因此,传统的连接器件在插接时容易使连接端子损坏。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连接器件在插接时容易使连接端子损坏的问题,提供一种连接器及对接器。
一种连接器,包括
连接本体,包括第一顶壁、与所述第一顶壁平行的第一底壁、连接所述第一顶壁和所述第一底壁的后壁、设置于所述第一顶壁和所述第一底壁两端并连接所述第一顶壁和所述第一底壁的第一端壁及由所述第一顶壁、第一底壁、后壁及第一端壁合围形成的连接腔,所述连接腔包括第一连接腔、第二连接腔及第三连接腔,所述第一连接腔及所述第三连接腔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连接腔的两端,所述后壁对应所述第一连接腔及所述第三连接腔设置有第一连接孔,对应所述第二连接腔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顶壁和所述第一底壁的内侧面对应所述第一连接腔及所述第三连接腔设置有连接槽,对应所述第二连接腔设置有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二连接腔内设置有第一插接件,所述第一插接件上设置有第二收容槽;及
连接端子,包括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而收容于所述连接槽内,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穿过所述第二连接孔而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或所述第二收容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腔与所述第三连接腔关于所述第二连接腔的中线对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孔设置有多个,所述后壁上对应第二连接腔设置有隔栏,所述隔栏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孔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端子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连接槽;及/或
所述第二连接端子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第一收容槽或所述第二收容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包括水平部及自水平部弯折延伸的竖直部,所述水平部抵接于所述后壁,所述竖直部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而收容于所述连接槽内,所述竖直部包括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向远离所述第一连接腔的方向弯折并抵接于所述第一顶壁或所述第一底壁,所述第二弯折部向靠近所述第一连接腔的方向弯折,伸出所述连接槽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包括基底部和接触部,所述接触部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接触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基底部,并分别位于所述基底部的两侧,两个所述接触部相对设置,在两个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基底部之间合围形成第一插槽,所述接触部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第一收容槽或所述第二收容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触部上设置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第一收容槽或所述第二收容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接件将所述第二连接腔分割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插接件的面向所述第一部分的侧壁及面向所述第二部分的侧壁上均设置有所述第二收容槽,且所述第一插接件的面向所述第一部分的侧壁上设置的第二收容槽与面向所述第二部分的侧壁上设置的第二收容槽之间相隔离。
上述连接器,通过在连接腔的内侧面上设置连接槽和第一收容槽,连接腔内设置第一插接件,第一插接件上设置第二收容槽,第一连接端子收容在连接槽内,第二连接端子收容在第一收容槽或第二收容槽内,由此,在插接时,直接由连接本体完成插接,避免了连接端子的损坏,保护了连接端子。
一种对接器,用于与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插接,包括:
对接本体,内设置有对接腔,所述对接腔包括第一对接腔、第二对接腔和第三对接腔,所述第一对接腔对应所述第一连接腔设置,所述第二对接腔对应所述第二连接腔设置,所述第三对接腔对应所述第三连接腔设置,所述第一对接腔内设置有第二插接件,所述第三对接腔内设置有第三插接件,所述第二对接腔内设置有插接板,所述插接板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插接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插接件及所述第三插接件上设置有插接槽,所述插接板上设置有第三收容槽;及
对接端子,包括第一对接端子和第二对接端子,所述第一对接端子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插接槽内,用于与第一连接端子接触并导通,所述第二对接端子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三收容槽内,用于与第二连接端子接触并导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插接件与所述第三插接件通过两个所述插接板连接,所述第二插接件、所述第三插接件与两个所述插接板合围形成一插接腔,所述第一插接件插入到所述插接腔内。
上述对接器,通过设置第二插接件、第三插接件和插接板,第二插接件及第三插接件上设置插接槽,在插接板上设置第三收容槽,在和连接器配合时,第二插接件、第三插接件插入连接腔内,第一插接件插入对接腔内,第一对接端子收容于插接槽内,第二对接端子收容在第三收容槽内,在连接端子和对接端子插接时,连接端子和对接端子只有导通部分触碰,避免了在插接时损坏连接端子或对接端子。
附图说明
图1为连接器与对接器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连接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连接本体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第二连接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对接器的对接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对接器的对接本体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对接器的第一对接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对接器的第二对接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示例性的示出了连接器100和对接器200组合成连接装置1000的示意图,连接器100及对接器200可以分别安装于一PCB板上,连接器100插接于对接器200,由此,两个PCB板实现电连接,并可以实现电信号及/或信号传输。连接器100可以包括连接本体101及连接端子102,对接器200包括对接本体201及对接端子202,当连接器100插接于对接器200时,连接本体101固定连接于对接本体201,连接端子102与对接端子202接触,以实现电连接及/或信号连接。
请参阅图2及图3,连接本体101可以包括纵长的第一顶壁11、与第一顶壁11平行的第一底壁12、连接第一顶壁11和第一底壁12的后壁13、设置于所述第一顶壁11和第一底壁12两端并连接第一顶壁11和第一底壁12的第一端壁14及由第一顶壁11、第一底壁12、后壁13及第一端壁14合围形成的连接腔15。
连接腔15的中部设置有第一插接件103,沿着连接本体101的纵向,连接腔15可以被第一插接件103大体分为三个部分。具体的,连接腔15可以包括第一连接腔151、第二连接腔153及第三连接腔155,第一插接件103设置于第二连接腔153内,第一连接腔151、第三连接腔155分别位于第二连接腔153的两端,且第一连接腔151与第三连接腔155可以关于第二连接腔153的中线对称,第一连接腔151连通于第二连接腔153,第二连接腔153连通于第三连接腔155。连接端子102包括第一连接端子1021和第二连接端子1023,第一连接端子1021至少部分装配于第一连接腔151或第三连接腔155内,第二连接端子1023至少部分装配于第二连接腔153内。
后壁13对应第一连接腔151及第三连接腔155设置有第一连接孔131,对应第二连接腔153设置有第二连接孔133,第一连接端子1021从第一连接孔131伸入到第一连接腔151或第三连接腔155内,第二连接端子1023从第二连接孔133伸入到第二连接腔153内。第一连接孔131及第二连接孔133均设置有多个,且多个第一连接孔131及第二连接孔133均可以两两关于后壁13的纵向中心线对称。例如,后壁13上对应第一连接腔151设置有两个关于后壁13的纵向中心线对称的第一连接孔131,对应第三连接腔155也设置有两个关于后壁13的纵向中心线对称的第一连接孔131,第二连接孔133设置有多个,且两两为一组,以后壁13的纵向中心线为中心线对称设置。
后壁13上对应第二连接腔153还可以设置有隔栏104,隔栏104可以设置于两个第二连接孔133之间。例如,后壁13上可以沿纵向设置有纵向隔栏104,沿横向设置有横向隔栏104,多个第二连接孔133关于纵向隔栏104对称设置,每两个第二连接孔133之间设置有横向隔栏104,由此,横向隔栏104与纵向隔栏104合围形成多个限位区105,第二连接孔133设置于限位区105的底部。通过设置限位区105,一方面可以收容第二连接端子1023,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两个第二连接端子1023之间相接触,减少短路风险。
第一顶壁11和第一底壁12具有面向连接腔15的内侧面,第一顶壁11和第一底壁12的内侧面对应第一连接腔151及第三连接腔155可以设置有连接槽10a,连接槽10a与连接腔15连通,连接槽10a可以与第一连接孔131连通,由此,第一连接端子1021可以从第一连接孔131进入到连接槽10a内。例如,当第一连接端子1021插入到第一连接腔151内时,第一连接端子1021至少部分收容于连接槽10a内,且第一连接端子1021至少部分外露于连接槽10a,以使得第一连接端子1021能够和对接器200的对接端子202抵接,从而实现连接。
第一插接件103在第二连接腔153内可以沿纵向设置,第一插接件103将第二连接腔153分割成第一部分1531和第二部分1535,第一部分1531与第二部分1535在横向被第一插接件103分隔,且横向不连通。第一顶壁11和第一底壁12的内侧面对应第二连接腔153设置有第一收容槽10b,第一插接件103的面向第一部分1531的侧壁及面向第二部分1535的侧壁上均设置有第二收容槽103a,第一插接件103的面向第一部分1531的侧壁上设置的第二收容槽103a与面向第二部分1535的侧壁上设置的第二收容槽103a之间相隔离,而不导通,以形成电阻隔,第二连接端子1023插接于第一收容槽10b或第二收容槽103a,且至少部分外露于第一收容槽10b或第二收容槽103a,伸入到第一部分1531或第二部分1535内。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收容槽10b及第二收容槽103a可以设置多个,且相互间隔设置。
第一连接端子1021及第二连接端子1023可以由金属板冲压形成。
请参阅图4,第一连接端子1021可以包括水平部102a及自水平部102a弯折延伸的竖直部102b,水平部102a抵接于后壁13,竖直部102b可以穿过第一连接孔131而收容于连接槽10a内。竖直部102b可以包括第一弯折部102c和第二弯折部102d,第一弯折部102c及第二弯折部102d沿横向往相反的方向弯折,至少一个外露于所述连接槽10a。例如,第一弯折部102c向远离第一连接腔151的方向弯折并抵接于第一顶壁11或第一底壁12,第二弯折部102d向靠近第一连接腔151的方向弯折,伸出连接槽10a外并进入第一连接腔151内,由此,第一连接端子1021可以通过第二弯折部102d与对接端子202实现导通。通过设置第一弯折部102c和第二弯折部102d,一方面,有利于将第一连接端子1021在连接槽10a内的固定,另一方面,有利于和对接端子202的导通。
请参阅图5,第二连接端子1023可以包括基底部1022和接触部1024,接触部1024设置有两个,两个接触部1024固定连接于基底部1022,并分别位于基底部1022的两侧,两个接触部1024相对设置,由此,在两个接触部1024与基底部1022之间合围形成第一插槽1025,对接端子202插入第一插槽1025内,从而与第二连接端子1023导通,两个接触部1024可以分别收容于第一收容槽10b或第二收容槽103a内。接触部1024上可以设置有突出部1029,突出部1029可以由接触部1024向第一插槽1025的方向延伸形成,并至少部分外露于第一收容槽10b或第二收容槽103a,由此,在对接端子202插入第一插槽1025内时,可以使对接端子202与第二连接端子1023具有紧致的配合,实现较为紧密的连接。
请参阅图6及图7,对接本体201可以包括第二顶壁21、与第二顶壁21平行的第二底壁22、连接第二顶壁21和第二底壁22的前壁23、设置于所述第二顶壁21和第二底壁22两端并连接第二顶壁21和第二底壁22的第二端壁24及由第二顶壁21、第二底壁22、前壁23及第二端壁24合围形成的对接腔25。
对接腔25可以包括第一对接腔251、第二对接腔253和第三对接腔255,第一对接腔251、第三对接腔255分别位于第二对接腔253的两端,且第一对接腔251与第三对接腔255可以关于第二对接腔253的中线对称,第一对接腔251连通于第二对接腔253,第二对接腔253连通于第三对接腔255,第一对接腔251对应第一连接腔151设置,第二对接腔253对应第二连接腔153设置,第三对接腔255对应第三连接腔155设置。对接端子202包括第一对接端子2021和第二对接端子2023,第一对接端子2021至少部分装配于第一对接腔251或第三对接腔255内,与第一连接端子1021接触并导通,第二对接端子2023至少部分装配于第二对接腔253内,与第二连接端子1023接触并导通。连接器100插接于对接器200时,第一顶壁11及第二底壁22插入到对接腔25内,第一插接件103插入到第二对接腔253内,第一连接端子1021与第一对接端子2021接触并导通,第二连接端子1023与第二对接端子2023接触并导通。
前壁23对应第一对接腔251及第三对接腔255设置有第一对接孔231, 对应第二对接腔253设置有第二对接孔233,第一对接端子2021从第一对接孔231伸入到第一对接腔251或第三对接腔255内,第二对接端子2023从第二对接孔233伸入到第二对接腔253内。第一对接孔231及第二对接孔233均设置有多个,且多个第一对接孔231及第二对接孔233均两两关于前壁23的纵向中心线对称。例如,前壁23上对应第一对接腔251设置有两个关于前壁23的纵向中心线对称的第一对接孔231,对应第三对接腔255也设置有两个关于前壁23的纵向中心线对称的第一对接孔231,第二对接孔233设置有多个,且两两为一组,以前壁23的纵向中心线为中心线对称设置。
与连接器100的后壁13类似,前壁23上对应也可以设置有隔栏104,多个隔栏104之间合围形成限位区105,以避免相邻的端子之间接触造成短路。
第一对接腔251内可以设置有第二插接件203,第三对接腔255内可以设置有第三插接件204,第二对接腔253内可以设置有插接板205,插接板205可以设置有两个,两个插接板205间隔设置,第一插接件103可以插入到两个插接板205之间。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插接件203与第三插接件204可以通过两个插接板205连接,由此,第二插接件203、第三插接件204与两个插接板205合围形成一插接腔206,第一插接件103可以插入到插接腔206内。第二插接件203可以插入到第一连接腔151内,第三插接件204可以插入到第三连接腔155内。
第二插接件203及第三插接件204上设置有插接槽207,插接槽207可以与第一对接孔231导通,由此,第一对接端子2021可以从第一对接孔231插入插接槽207内,并收容于插接槽207。插接板205上设置有第三收容槽205a,第三收容槽205a连通于第二对接孔233,第二对接端子2023可以从第二对接孔233插入到第三收容槽205a内,并收容于第三收容槽205a。
第一对接端子2021与第二对接端子2023可以由金属板冲压形成。
请参阅图8,第一对接端子2021可以包括横部202a及自横部202a弯折延伸的纵部202b,横部202a抵接于前壁23,纵部202b可以穿过第一对接孔231而收容于插接槽207内。
请参阅图9,第二对接端子2023可以包括固持部202c和针状的插入部202d,固持部202c与前壁23相卡持,以使第二对接端子2023不会完全进入到对接腔25内,插入部202d固定连接于固持部202c,并穿过第一对接孔231,而收容于插接板205的第三收容槽205a内。
可以理解,第一连接端子1021、第二连接端子1023、第一对接端子2021、第二对接端子2023可以并列设置多个,从而使得连接器100和对接器200可以允许更大的电流通过,从而能够用于大功率的电子设备,同时也可以同时允许更多的数据传输。
在连接器100和对接器200进行插接时,将连接器100与对接器200相互靠拢,连接器100插入到对接器200内,第一插接件103插入到第二对接腔253的插接板205之间的插接腔206内,第二插接件203插入到第一对接腔251内,第三插接件204插入到第三对接腔255内,在插接时,由于第一连接端子1021收容于连接槽10a内,第二连接端子1023的接触部1024收容于第一收容槽10b或第二收容槽103a内,第一对接端子2021收容于插接槽207内,第二对接端子2023收容于插接板205上的第三收容槽205a内,连接端子102及对接端子202在开始插入的阶段,不会在插入方向产生直接的接触,而是通过第一插接件103、第二插接件203及第三插接件204完成插接,能够有效的避免端子在插接时的损坏。连接器100与对接器200继续靠拢,在第一插接件103插入插接腔206的过程中,第二对接端子2023的插入部202d插入到第二连接端子1023的第一插槽1025内,在插入部202d插入第一插槽1025内的过程中,第二连接端子1023的突出部从两端夹持第二对接端子2023的插入部202d,实现第二对接端子2023和第二连接端子1023的导通;在第二插接件203插入第一连接腔151、第三插接件204插入第三连接腔155的过程中,第二插接件203及第三插接件204带动第一对接端子2021移动,当移动到预设位置后,第一连接端子1021上的第二弯折部102d抵持第一对接端子2021的纵部202b,由此,第一连接端子1021与第一对接端子2021形成紧密的接触,并完成导通。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本体,包括第一顶壁、与所述第一顶壁平行的第一底壁、连接所述第一顶壁和所述第一底壁的后壁、设置于所述第一顶壁和所述第一底壁两端并连接所述第一顶壁和所述第一底壁的第一端壁及由所述第一顶壁、第一底壁、后壁及第一端壁合围形成的连接腔,所述连接腔包括第一连接腔、第二连接腔及第三连接腔,所述第一连接腔及所述第三连接腔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连接腔的两端,所述后壁对应所述第一连接腔及所述第三连接腔设置有第一连接孔,对应所述第二连接腔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顶壁和所述第一底壁的内侧面对应所述第一连接腔及所述第三连接腔设置有连接槽,对应所述第二连接腔设置有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二连接腔内设置有第一插接件,所述第一插接件上设置有第二收容槽;及
连接端子,包括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而收容于所述连接槽内,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穿过所述第二连接孔而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或所述第二收容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腔与所述第三连接腔关于所述第二连接腔的中线对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孔设置有多个,所述后壁上对应第二连接腔设置有隔栏,所述隔栏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孔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连接槽;及/或
所述第二连接端子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第一收容槽或所述第二收容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包括水平部及自水平部弯折延伸的竖直部,所述水平部抵接于所述后壁,所述竖直部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而收容于所述连接槽内,所述竖直部包括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向远离所述第一连接腔的方向弯折并抵接于所述第一顶壁或所述第一底壁,所述第二弯折部向靠近所述第一连接腔的方向弯折,伸出所述连接槽外。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包括基底部和接触部,所述接触部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接触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基底部,并分别位于所述基底部的两侧,两个所述接触部相对设置,在两个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基底部之间合围形成第一插槽,所述接触部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第一收容槽或所述第二收容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上设置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第一收容槽或所述第二收容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件将所述第二连接腔分割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插接件的面向所述第一部分的侧壁及面向所述第二部分的侧壁上均设置有所述第二收容槽,且所述第一插接件的面向所述第一部分的侧壁上设置的第二收容槽与面向所述第二部分的侧壁上设置的第二收容槽之间相隔离。
9.一种对接器,用于与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插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接本体,内设置有对接腔,所述对接腔包括第一对接腔、第二对接腔和第三对接腔,所述第一对接腔对应所述第一连接腔设置,所述第二对接腔对应所述第二连接腔设置,所述第三对接腔对应所述第三连接腔设置,所述第一对接腔内设置有第二插接件,所述第三对接腔内设置有第三插接件,所述第二对接腔内设置有插接板,所述插接板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插接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插接件及所述第三插接件上设置有插接槽,所述插接板上设置有第三收容槽;及
对接端子,包括第一对接端子和第二对接端子,所述第一对接端子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插接槽内,用于与第一连接端子接触并导通,所述第二对接端子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三收容槽内,用于与第二连接端子接触并导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对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接件与所述第三插接件通过两个所述插接板连接,所述第二插接件、所述第三插接件与两个所述插接板合围形成一插接腔,所述第一插接件插入到所述插接腔内。
CN201821494063.7U 2018-09-13 2018-09-13 连接器及对接器 Active CN2088622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94063.7U CN208862212U (zh) 2018-09-13 2018-09-13 连接器及对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94063.7U CN208862212U (zh) 2018-09-13 2018-09-13 连接器及对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862212U true CN208862212U (zh) 2019-05-14

Family

ID=664177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494063.7U Active CN208862212U (zh) 2018-09-13 2018-09-13 连接器及对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8622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14344B2 (en) Dual-barrel, connector jack and plug assemblies
CN105006667B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KR200485712Y1 (ko) 복합형 연결 소켓
TW201624849A (zh) 插座電連接器
CN205657214U (zh) 电连接器
JP2012038727A (ja) マイクロユニバーサルシリアルバスアダプタ
CN104868285A (zh) 一种插座连接器
US1135587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CN208862212U (zh) 连接器及对接器
CN207732149U (zh) 插座电连接器及插头电连接器
JP2005032699A (ja) 電気相互接続装置
CN205609814U (zh) 连接器
US9461408B1 (en) Adaptor and storage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208489471U (zh) 通讯连接器
CN207994229U (zh) 使用方便可靠的插头连接器模块
US20160006152A1 (en) Card edge connector and card edge connector assembly
CN201937041U (zh) 一种连接器插座
CN101631430A (zh) 一种电路板组及电子设备
US8636547B2 (en) Connector with a second couling unit extending from a bottom face of a first coupling unit
CN106410541A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106486867A (zh) 插拔结构及其电子装置
CN210326382U (zh) 同轴线底座、pcb板及移动终端
CN208849166U (zh) 连接器
CN213717215U (zh) 一种用于信号转接装置的Type-C数据线及信号测试系统
CN217011297U (zh) 一种柔性多端口分接线路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